思想作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2-04 10:58:03

思想作风论文

思想作风论文篇1

2加强党内建设的实践必要

2.1只有努力加强党内思想作风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要在党内作风严明,思想先进的基础之上。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领导干部如果坚持严于律己,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就能较好的团结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能较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反之,如果领导干部贪图私利,部位人民群众考虑,就很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它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激化社会矛盾。2.3只有努力提高党内思想作风建设的实践力度,才能提高党内领导的先进力量,突出党的执政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否能胜任,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换句话说,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能作为先进执政党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否有所作为的重要依据。2.4要想坚决彻底的杜绝腐败贪污问题,建设共产党清廉执政型,必须要加强党内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各地党内领导者事件屡见不鲜,很多领导干部面对金钱美色不会拒绝,最终陷入腐败堕落之列,对党,对国家,对自身都产生了不可抹灭的污点。

3加强党内建设的必要性

3.1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加强党员的政治文化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认识,理论和实践必须合二为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也要坚持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提高党内领导的领导和执政能力。3.2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改进党员的工作行为和作风,党内成员要时刻告诫自己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深入群众,熟悉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做人民群众满意的领导者。3.3力求求真务实,实践第一的工作标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实践,部署必要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工作圆满结束。3.4将党内不正当支出降低为零,强调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加大内部审计,强化预算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并采取有效措施,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要注意解决公款和公款旅游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面向整个系统的机构,进一步树立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3.5自觉坚持个人服从党和集体。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部分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党的地方服从中央委员会。党内成员必须顾全大局,一切为了集体,担负起上传下达的职责,确保中央政令畅通。3.6加强共产党宫内工作的公开透明。深化党内机关的自我建设能力,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方式,深化开放式系统具有损耗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加强党内的惩罚、监督、和管理体系,提高党的执政和服务能力。3.7党内成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与作斗争。党内成员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追求自我道德,注重自我品行的修炼,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思想作风论文篇2

“学习型”就是要求我们积极转变心态,加大学习力度,保持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素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责任型”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党员宗旨,永葆党员先进性,严格要求、勇于担当、服务企业、造福民生,树立我局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创新型”就是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塑造创新品格,积极探索、善于发现,为我局科技兴检、创新兴检提供源动力。

“廉洁型”就是要求我们严守党的纪律,增强风险意识,保持队伍纯洁性,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

“和谐型”就是要求我们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吴江检验检疫事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心服务,精益求精亮窗口

2013年,吴江检验检疫局检务科荣获“全国检验检疫文明服务窗口”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检务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窗口服务工作者的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检务科应继续坚持“服务源自真诚,微笑点亮窗口”的服务理念,用心服务,精益求精。

首先,让创先争优成为自觉行动。随着“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质检、为民服务,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口号已经在全系统叫响,检务人更应立足岗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吴江外向型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让窗口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自身学习积累,让窗口管理和窗口服务的全面提升,完善“阳光检务”窗口品牌,坚决做到形象标识、服务品牌、窗口设置、工作规范的“四统一”,保持吴江局在窗口服务的领先优势,打响服务品牌。

思想作风论文篇3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

    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毛泽东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

    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思想作风论文篇4

一、文风的含义 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 3.文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是渗透在时代风格之中,是构成文风的重要因素。写论文要运用民族形式,即语言特色、章法结构、各种表现手法等,使文风具有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要继承旧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有外来文化的传入,民族特色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 来源:论文秘书网

思想作风论文篇5

顾惠民,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高校;文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5-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可见文风问题与党风问题、学风问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风问题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小到代表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作风,大到代表了一个政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所以必须将文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撰写的大量文稿、报告和各类讲话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的,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性,为今天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与话语榜样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总是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如马克思本人曾提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列宁也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并善于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把理论问题同当前形势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理论成为对读者亲切易接受的东西。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在文风方面,为我们树立的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风,是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撰写各类文章、讲话、报告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共产主义奋斗时所表现出来的文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4〕

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其优良文风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文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文风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既需要树立优良文风方面的典范楷模,又需要探索优良文风建设的新的路子。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学习借鉴文风就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翻开《选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扑面而来。应当说,在倡导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方面,同志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包括“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些规定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大实话,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话语,构建何种话语为主体的秩序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的政治话语试图结束过去那种统治者以统治的姿态自居的历史,构建全新秩序图景。

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的一条就是“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十报告中出现一百多次,这是对人民主体论的发展,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主体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异同,归根到底都在于对此回答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客观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政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历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代表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的文风,在表达政治立场上具有历史主体的颠覆性。即不是以领导者对于另一部分人的被领导者的立场,而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立场。体现出领导群体不应当是一个特定的特殊阶层,而是劳动者自身的转化,是劳动者群体中的那些从事了管理事务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些人被定位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好,被服务的人民大众是有权指责的;换言之,如果出现了大众对服务者的指责,便意味着服务者的质量是否发生了问题,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服务主体是否存在服务质量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其话语当中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是话语的主体。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点与接受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对大学生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尤其是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操作方便快捷,使大学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人类“地球村”可以据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并带来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师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面临多元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各种复杂舆论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危害甚大。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不良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小觑的宗教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挑战。

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接收效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

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调研分析是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交流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如果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受众的兴趣,内容形式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众是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受众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是在网络等新兴技术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的特征是个性鲜明,理性务实,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比起以往大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和选择,深沉和务实,具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对于新的现象和思想潮流勇于接纳,对传统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表现很强的新鲜取向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从80后到90后,不同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议题,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而当前对网络在何种程度和具体怎样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和依赖到了何种地步等这些具体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特性不对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者只有顺势而行并因地制宜,才能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调研,提高教育受众掌握水平,才能更好同大学生寓于共同的语境当中。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往往采取强势话语方式,教育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是可控制的。其特点是偏重于以命令式的口气,以上对下的高姿态为主,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按照其自身意志,并由主观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求话语要具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日益消减,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他们主动寻求自己认为正确或有利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前者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并主动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其他网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不对称性特点,信息传播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学生,使得传统的强势教育“灌输”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三)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有的大学网站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也就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网络话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差异,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上,还是语言表达和视觉上如果不创新的话,就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就会被打破。

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理”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话语的正确表达是关键因素。但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说理语言、说理角度、说理口吻、说理方式和说理立场与大学生的特点不对接,甚至会产生隔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也存有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信息的技术和水平往往落后于大学生。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话语往往是对流行文化的关心与追随,而流行文化必然催生流行话语,流行话语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的新颖、幽默和多姿多彩,其特点是自由活力、生动随意、年轻化和现代化与大学生一拍即合。反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生、冷、硬,在理论讲解中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使人难以接受,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类说教的拒之千里,更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做教育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愿不愿意去听去看,他们能不能看懂,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很多教育者,特别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老师,十分容易忽略这点。认为自己理论高深知识面宽广,因此传播出去的话语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许多大学生看不明白,甚至不愿意接受。这就失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的文章通俗易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思想理论话语权的力量源泉所在,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为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所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一切从大学生从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听得懂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切实扎根校园这片现实土壤。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应转变旧观念并树立新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维。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多方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的重要争取对象。网络这个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寸土必争”的阵地意识,占领阵地制高点,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对话式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此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差异性很大,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只能做到因材施教。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民生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反映的问题总结原因,并到现实中到学生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源。并利用网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全通畅高效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良性互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与创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各个时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讲话、题词等,讲的都是大道理,但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这是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以他特有的为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的文风,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就业等切身问题,做到以情感人。要从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遇到的新问题。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与传播

议题设置是指主动提出有意义、有影响,经过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大话题,不仅制造社会热点,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牵动大众的思想,引导大众行为,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能使之深入掌握、深刻理解、主动践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将议题设置与中国的现实、民生紧密相连,努力贴近世情、国情、民情,将思想政治的话语转化为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技术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进入网络生活世界,分享大学生网路世界的意识与价值。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受,在新技术传播手段流行的大形势下,教育者如果囿于传统的话语方式,很难与大学生开展沟通。教育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与传播。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使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因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面貌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此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这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其别要求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概括出科学的、能反映时展规律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然话语权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取决于文风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这看似论述得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学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的笔下,却让人感觉浅显易懂,言之有物且不空洞泛泛,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些除了源于的渊博学识外,还和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关。当前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优良文风,优良的文风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充满生命力,所以增强话语权必须以切实增强和改良文风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十分必要。只有以优良的文风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才会具有说服力,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思想作风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218-02

刘勰《文心雕龙》可谓集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其“风骨”论更是影响深远。罗宗强说过:“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励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成就之一。”关于风骨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文心风骨群说辨疑》统计,关于风骨的解释有10组57种之多。日本汉学家目加田诚教授在《刘勰的〈风骨论〉》一文中曾坦率地说:“所谓风骨,意思很难捉摸。”

一、“风”与“骨”的内涵

对于“风骨”的阐释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依据,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文心雕龙》的“风骨”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刘勰在其中并没有给“风”或“骨”下过确定的定义。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解释“风”、“骨”的句子。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写到: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遭晔銮椋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王运熙认为,风是作者情志意气的表现。所谓情志意气,包括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方面。简单来说来,风就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在文章中的风貌。每个作者都有他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等,因此其作品也必然有其风貌;但刘魏风骨论的风,又是带有肯定意味,指作品的优良风貌而言。“风骨篇”说:“意气骏爽,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好的作品是文风清明,述情显豁,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呈现出明朗的风貌。刘勰所谓有风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指风清的作品而言。

《文心雕龙.风骨篇》关于“骨”写到: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文骨成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无骨之征也。”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

王运熙认为,骨是属于文辞的范围,但骨不是指任何文辞,凡是结言端直、精炼、劲健者始能称为骨。“坚而难移”的反面是绮靡,即所谓“浮文弱植”(“体性篇”);“凝而不滞”的反面是滞涩,即迁援拖沓。“捶字”两句,说明文章用词造句沉着有力而又不廷援拖沓。这是骨力的表现。简单说,骨是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藉言。以此喻能明,文辞犹如人的整个躯体,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犹如骨胳,藻丽的语言(即“风骨篇”所谓“采”)犹如血肉。躯体必须先有骨胳为基干,然后血肉得以附丽;所以说:“沉吟辅辞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繁杂失统”的“肥辞”,犹如一个骨胳不强的胖子,满身臃肿,血肉仿佛无所附丽,就是一种病态。《风骨篇》说:“昔潘孜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当作峻)也。”潘椎摹安嵛汗九锡文”用词造句,摹仿《尚书》典器之体,语言比较质素而劲健有力,因此引作文章骨峻的正面例子。

具有风骨的文学作品,除掉具有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和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藉言之外,还有两点显著的风格特征:其一是刚健。“风骨篇”说:“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岛之使翼也。”又说:“鹰隼乏采而翰飞反天,骨劲而气猛也。”指出具有风骨即“骨劲气猛”的作品,犹如翱翔高空的鹰隼,刚健有力;其二是精要和体要。“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这里的“精”是就辞和骨说的,其实语言不精要、繁冗拖沓,自然会影响到思想感情表现得晦昧不明朗,因此精要跟风也有紧密联系。

如上所述,风指风清,即文章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骨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风和骨是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两个对文学作品应具有高风格的要求。但风和骨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不但因为风骨二者都是作者的气质和思想、感情特色的表现,而且因为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与语言的质素而劲健有力常常是互相联系着的,某些丽藻粉披的作品,不但语言华而寡力,迂援拖沓,而且思想感情的表现也常常是晦昧而不明朗的。这就是风和骨二者所以紧密结合起来当作一个统一的耍求被提出的原因。

二、“风骨论”对前代思想的继承

刘勰“风骨”论上承汉魏六朝,下启隋唐五代,对中国文风的塑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诗人反对浮华绮靡诗风的一面旗帜。

(一)对“风”的继承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史料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同时《,诗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传统,六义便是代表。《文心雕龙》风骨篇第一句就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风骨”中的“风”,是从《诗经・毛诗序》中继承来的,又加以提升和深化。《毛诗序》提倡的是儒家的道德传统,所以其中解释“风”的时候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刘勰的《风骨》中“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的一句,就是承接上句而来。《毛诗序》的“风”有“讽”的意思,可在刘勰继承过来之后,就变化了。刘勰在继承了“风”的传统意义后,又增加了“风”新的内涵。

(二)对建安文学的总结

刘勰继承发扬了建安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并且加入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单指一种文章的艺术美,其中还包含着一种理想的人格美,体现出的是坚韧不屈、高风亮节的抗争精神。尽管,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里面没有直接使用“建安风骨”这个概念,但是他曾在作品里不止一次地提起建安文学,并给以高度的评价,对于“建安风骨”的艺术特点分析得较为明晰: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明诗》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文心雕龙・乐府》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坛,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片面追求华丽辞藻,“习华随移,流遁忘反”(《文心雕龙・风骨》),导致了文风的浮靡诡滥。生活在其时的刘勰对此深表不满,于是刘勰首倡“风骨论”作为对齐梁文风的反叛,他说:“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Q,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序志》)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是要扭转这种浮靡诡滥的文风,他大力提倡文章要有“风骨”,并强烈反对当时放弃文章的“风骨”,而一味追求奇辞繁采的现象。

刘勰风骨论的提出,无疑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所流行的骈体文的另一种美学标准,并成为解救当时浮靡文风的一剂良药。也使之前比较零散的,说得到更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使之更加完整鲜明,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也成为反对绮靡文风有力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思想作风论文篇7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风情况,我们调研组对河套学院本专科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风整体状况、学习动力、课堂纪律与学生旷课情况、对待考试态度等几个方面。

一、河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状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1份,有效率为92%,是有效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河套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的总体状况良好,41%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的总体状况一般,3%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的总体状况较差。从以上数据显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现状不容乐观。专科和本科学生学风差别较大,本科生的学风状况明显要优于专科生,其中整体比例可以高十一个百分点(被调查的本科生中67%认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的总体状况良好)。

配合在学生中开展的访谈,我们发现,我校学风状况不理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浓厚的兴趣(占56%),导致学生学习消极、被动,但调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兴趣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占13%),这一部分学生要重点关注,加强对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不理想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调查,主要问题集中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动力(占82%),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严重(部分专业达到8%);课堂学生学习纪律性较乱(被调查学生中62%的学生认为课堂学生学习纪律性较乱,需要教师不停地中断讲课维持课堂秩序);考试前突击复习(占64%);考场作弊等现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河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的总体是良好。特别是升本以来,本科生生源素质较好,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及时深入,常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部分学生又有考研的压力,大部分本科学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能积极进取,勤奋好学,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也有明显体现,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和大部分专科专业学生,学风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对专科生来说没有了进一步升学的压力。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要途径之一。部分学生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作用,学习的功利性较重,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未来职业没有用,就不愿意学。也有部分学生的功利性表现在为了得到奖助学金而不得不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基于全面和谐发展,素质的综合提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只对专业课有较浓厚的兴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或公选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会表现出消极被动、对教师授课,布置作业等抵触。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和中学相比大学教育没有了升学压力,部分学生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只追求成绩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特殊,这类课程更强调意识形态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度,因为不具有专业课程的直接实用性,部分学生学习上缺乏好学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消极学习,课堂上听讲不认真,笔记懒得做,应付课后思考题和课下作业,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希望有作弊机会。这一部分学生严重影响了学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纪律较为松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迟到、吃早餐、旷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随意说话聊闲天,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情形在不同专业年级和不同学生上表现程度有个体差异,其中艺术类学生和专科生学风问题更加突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河套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问题不仅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各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也有所体现。由于各高校的扩招计划,使河套学院招收的学生普遍文化课成绩较低,作为大众化教学为主学校,均存在生源文化素质较低的现象,这些学生中部分在中学时就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风,做以下几点分析:

1.社会浮躁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期,价值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学生难免产生思想困惑与冲击,在现实中不切实际想法的落空带来信仰危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阵地。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理解,不主动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理论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也使社会成员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剧增,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学生也不同程度上受社会的影响,急功近利,社会的浮躁反映在学生身上希望快速成功,不愿意付出辛勤努力,不肯坚持不懈艰苦的学习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状况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

2.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缺乏齐抓共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状况不佳,和学生管理的观念不统一有关系,专业任课教师多强调专业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专业学习似乎只为了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能,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各自的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学不学关系不大。甚至有同学还觉得,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的政治教育类课程,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大家都知道,上不上课无所谓,学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在院系学生教育管理中缺少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的观念没有在教育中体现,对那些纪律松懈的学生没有进行引导教育。

现存的学生评教和教学评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公正性,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评教结果,不如放任学生管理,工作不认真的老师,放松学生纪律管理的课堂和学风不良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学生评教的成绩排名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

另外,平时成绩在结业考试的比例、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补考和重修的严格性这些常规教学管理,也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建立有一定的影响。

3.教师教学中没有建立学生主体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政治性较强,教学内容为教育部规定的固定内容,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期望学生入心入脑,现在的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低落,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逆反心理。教师的教学需要找到政治理论讲解、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生活状况的切合点,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填鸭式满堂灌,不讲究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如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个别教师忽略了课堂纪律的管理,没有课堂考勤记录,对学生的不守纪律的表现放任不管;考试提前划范围划重点,降低试卷难度。直接导致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导致学风不良的现象出现。

4.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建立

从河套学院学情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动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还存在欠缺的地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源于对自身社会责任和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充分认识。普遍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进取的要求,没有独立意识,在学习上表现为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自学能力差,没有阅读专业论文和专业书籍的意识。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表现在政治素养低,人文知识积累不够,热衷于快餐文化和网络阅读。学习自律性差,大学教育的宽松和学生管理不严格,自我惰性的支配下,学生必然是不爱学习、课堂纪律松懈。部分学生不追求真才实学,而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奖助学金的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考前死记硬背的学生数量很多,突击式学习,使大学生理解理论的能力较低,进一步提高能力受到限制。

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不良学风的对策分析

1.系部齐抓共管,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风建设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观念抵御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摆正大学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活的关系。通过学生所在院系学习指导、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多层教育引导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浮躁思想,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没有捷径,未来要依靠真才实学,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建立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一线辅导员的联系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就学生学风动态进行沟通和合作,对出现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把监督和日常管理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

建立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系制度,双向沟通交流,任课教师就班风学风、经常迟到旷课学生等情况及时与辅导员反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多班授课,任课教师对学生没办法深入了解,可以通过和辅导员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

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引导,要统一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书育人的大前提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开展文化周文化月活动,提高教师学生的文化品位,经常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培养良好的育人、治学环境。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进行学风优秀集体和学风优秀个人的评选,明确正确的学风导向,树立学生学习楷模。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组织主题班团会,主题演讲,主题竞赛、读书会和课堂强化教育等方式,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

2.加强教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风是学风的前提,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科研评比,培养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教师跟踪学术前沿,更新知识结构,参加学术交流和教研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用渊博的专业知识,很强的质量意识,严谨治学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讲多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考勤,及时组织教学整顿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评定学生成绩。

3.抓学生学习,培养良好学风

首先,抓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学生管理中,教学管理中和授课课堂上等多方位多渠道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和个人成才意识,让他们自觉将个人成才与民族复兴和人民富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对待学习。

其次,抓学生学习,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刚入学学生做好专业思想导入,让学生及时知晓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行业发展方向与前景。让学生了解学校学分制度、主修辅修制度,明确学习的方向、重点和兴趣点。让学生很快了解我为什么学和怎么学,明确大学学习要依靠自修研得,努力开拓学术视野。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引导,优秀学生影响等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再次,抓学生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校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入学成绩较差,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均要课前预习,掌握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听课,加强课堂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记忆和自主思考,提高学习质量。高质量完成作业,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提高人文素养。

4.建立有效的学生考核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

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平时考勤考核、学习过程考核。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规范教学管理,在考勤考核,课堂提问、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纪律表现,作业,结业考试等方面,并鼓励教师创新考核考试方法,如面对面答辩等方式,综合评定学习最终成绩,让学生更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成绩。改革学生评教制度,不是单一的学生评价表或者单一的学生座谈来评定考核教师,通过部系听课评课、教案、作业、试卷等教学文件的规范管理,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法,平衡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关系,达到改善学风的目的。

优良学风对学生会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对学校育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良好学风的培育,需要常抓不懈,需要综合协调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思想作风论文篇8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依据

1、理论依据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对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一个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对的党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同盟者的头脑,以确保他们不受非无产阶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吸纳要求入党的非无产阶级分子时,必须使他们无条件的掌握o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阐明了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他指出,革命的运动要以革命的理论为先导。同时他也强调,党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党内某种思想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为党建学说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社会阶级成分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占据少数。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内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从农民、小资产阶级中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样势必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造成党内思想的不纯。为此,1929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别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1929年1月,、率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地区,党的队伍迅速发展起来。红军队伍中增加了大量的农民和收编的起义军人,使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突出地表现出来。有鉴于此,特别突出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极端重要性。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从思想上入党

思想建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了党,思想建党的工作才能顺理成章。思想上入党,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思想入党,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拥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时刻秉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如果让旧思想统治全党全军,就会使党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从思想上入党,就是要加强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党员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觉悟,将理论学习与革命斗争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思想上入党不仅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纯洁性。

2、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整风,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用整风的形式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教育运动。方法是在学习理论和中央文件的基础上,反省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在运动中大力提倡将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使全党同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1942年到1945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的领导下,整风运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使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组织也有了团结统一的新面貌。

3、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文中提到的反对教条主义,兴调查研究之风,使得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基本雏形。1937年,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是从哲学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指出,共产党员应该起实事求是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对那种只会生搬硬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积极倡导广大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继续坚持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些都对我们在面对如此挑战之下,坚持和更好地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先,就是要认清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在实践中掌握的规律得以升华,更好的指导实践。其次,必须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发展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才会走的更扎实。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想建设的导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奠定正确的思想导向基础;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保证。作风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在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保持与发扬优良的作风,使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上的创新是进步的阶梯。新时期,在的领导下,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有了充足的发展。党的十以来,针对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他要求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道德力量赢得人心。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思想作风论文篇9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并独创性地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也使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和党员的世界观及其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恩格斯曾最早使用“作风”一词,列宁也多次使用过“作风”一词,但提出“党风”科学概念,并且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理论的是毛泽东。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党的作风”一词。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我们要领导人民打倒敌人,我们的队伍就要整齐,我们的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末,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党风、学风、文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所谓学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宗派主义的毛病。所谓文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党八股的毛病。”“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任务毛泽东在该文中还阐明了整风的指导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延安整风运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弄清思想问题,又团结同志,使整风取得伟大胜利,同时也创造了党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作风建设的经验,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归纳为党的三大作风,—对党风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形成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还提出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艰苦奋斗,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注重调查研究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了执政7年的初步经验,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等。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党风建设理论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作风论文篇10

一、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1]。列宁在《在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庆祝列宁五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性:“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我希望我们决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2]随后,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不断向党中央谏言,提出了如何推进党性教育、推进制度建设、反对特权主义和民主监督等具体措施,对遏制当时党内日益突出的官僚主义现象起了积极作用。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就从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无私性多个角度强调了党保持先进性的紧迫性,包括列宁在内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为毛泽东在随后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文化根源――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社会伦理政治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价值偏好: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统一、廉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统一、和谐与冲突的统一,成为毛泽东党风廉政理论思想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成分复杂,党内存在的成分论,使得毛泽东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小农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等错误思想的冲击,形势严峻,随着群众工作的开展,农民教育矛盾尖锐化,毛泽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延安时期开展的学习月活动,在《改造我们学习》的指导下,通过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等哲学书籍、组建各式各样的学习小组、研究型团体、举办相关学术演讲,将传统文化中的生动语言、修辞手法运用到书籍和哲学研究中,让文章显得通俗易懂,使得哲学逐步成为全党的风尚。

此外,毛泽东一生中向很多老师学习,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的堂伯父毛麓钟,在他那里,毛泽东通过接触大量文史类的书籍,建立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其次,毛麓钟思想上的活跃与创新,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帮助下,毛泽东开始接触一些时论文章《新民丛报》,特别是梁启超在《丛报》中提及的“新民”思想、民族意识、“利群”思想、国民劣根性、重新树立资产阶级新的人格形象思想以及重要理论“凡于国家之前途有利益者,不独可以牺牲个人之身体及名誉,即一党之主义政见,无不可以牺牲之。”[3]对毛泽东更快地接受“新民”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

(三)发展脉络――制度探索

大革命时期,投机分子趁乱扎根于革命队伍中,为此,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清洗腐败分子的通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反腐败文件。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不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选举法》,明确规定要克服军阀主义,严厉惩治腐败分子。1927年,毛泽东针对当时部分官兵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现象,提出了三条纪律。1928年,毛泽东在湖南桂东的沙田圩颁布的“三条纪律、六项注重”,1929年,《古田会议的决议》上将“三条纪律”与“三大纪律”并列使用,1931年,欧阳钦在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中央苏区的情况时,正式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接着,1934年毛泽东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主席期间,先后下达了《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等一系列条例和指令,并开设了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反贪污浪费”专版以及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检举运动。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被作为整党整风文件推荐给全党,毛泽东的一生始终围绕这一主线把党风廉政思想当作关系全党建设的大事。

二、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内容和方法

(一)思想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

“两头小,中间大”是社会阶级结构最重要的特征。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群体庞大,但或多或少地带有小生产者散漫、自私的特性,特别是大部分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泛滥,如何进行思想这一问题改造日益突出。为此,毛泽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用大局观的思想改造全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武装全党,注重思想建设。他说:“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而“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4]因此,他提出“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并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要求党内干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工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为人民服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整风运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修正和贯彻,是否还存在大规模的党风建设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把党建立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成为当时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毛泽东从思想建设方面出发,以整风系列运动为依托深入开展教育活动,从首次确立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建党的古田会议,到1942年至1945年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再到,1947年至1948年的“三查”整党运动。各解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查思想、查源头、整顿错误风气,将党的廉政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上升为全局的大事,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结合、领导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式。

(三)机制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

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从纵向比较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期,而延安时期是其发展阶段,在此之间,毛泽东根据不同背景的人民主体的诉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方法以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问题。

制定勤俭节约的政策方针。新民主主义时期,全党面临着资源的匮乏、战争的破坏和敌人封锁的窘迫局面,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毛泽东提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5]应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厉行节约。随后,毛泽东起草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在文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在一切党政军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6]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市镇上的工业生产,在消灭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注意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6]随后,在《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他再次强调:“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活资料,禁止大吃大喝,注意节约。”[7]

贯彻和落实全体党员思想教育方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甚至亲自拟定十项教育内容和十八项教育方法;确定民主监督方针,推行军政民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政府监督、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他始终强调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路线,通过制定条例、依靠群众等方式来树立权威、监督政府,形成团结全党人民、依靠人民群众的党风和政风。

三、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启示

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范畴及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得到证实的一个科学理论成果,它对党员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的“三性”构成了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合理内核。

(一)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科学性

它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任何一个阶段,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做出的较为准确的决策,使得党员身份得到认同,并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具体理论的扩展和延伸。早期恩格斯并没有明确使用“党风”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作风”一词对其进行描述。列宁也多次沿用“作风”一词来批评党内官僚主义作风,而“党风”这一概念的准确提出则是由毛泽东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上完成的,可见,毛泽东对“党风”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是经过实践经验和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思想。

(二)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批判性

思想作风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写作背景

《改造我们的学习》(以下简称《学习》)作为同志在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的工作报告,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作为“”运动的重要三大理论性文章,对当时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代表的三大错误思想以及一系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风做了公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我党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作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做出了科学的要求,对纯洁思想、团结全党、整顿作风起到了非常关键和深刻的促进作用。该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具有不言而喻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主要内容

2.1辩证、科学地对现实的研究与评价

人类社会的两大历史使命,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中认识世界是前提和基础,改造世界是目的和结果,只有我们做好认识世界的工作以后才能谈改造世界。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坚持辨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同时在文中指出了党在这二十年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以及在抗日战争中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坚持了辩证、科学的态度。在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主要总结了当时存在的典型的三种错误作风,即“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并对这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揭示和阐述,指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作风。这样就将当时我党存在的严重思想作风问题进行了全面、辩证、科学的总结和揭示,对于我们的思想改造和作风改进具有历史性意义。

2.2“两种主义”态度的对比与分析

为了说明主观主义的作风的危害性和错误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作风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文中将两种主义的态度和作风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和分析,使其深入浅出和简单明了。

对于主观主义,他认为“就是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就是对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主要表现在“割断历史,对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革命找工作、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的学理论而学习”;“不注意研究客观情况,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他还用一副对联形容这种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最后,文章还指出了这种作风 “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挥革命,则害了革命” 的危害。同时,还指出“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就是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是“把革命气概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不是割断历史,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是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要为革命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他形象地用“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两个成语做比喻。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科学的结论,才会无哗众取宠之心,才会有党性,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才会从思想、组织、作风上根除主观主义的态度的影响和危害。

2.3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的建设性提议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提了三点建设性意见。第一,在系统地周密的研究周围环境;第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第三,对于干部教育方面要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废除静止、估计、片面的观念与态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方法。总之,文章想通过以上意见和方法来克服当时的错误思想作风、抵御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的危害、营造良好、健康、科学的思想氛围。该意见不仅在当时的“整风运动”中起到了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性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主化、大众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意义。

思想作风论文篇12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作用

Key words: curricul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28-02

0 引言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今天,在各种社会思潮持续涌流、竞相激荡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学风问题己成为社会舆论、公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所在。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校要发展,要上水平、上台阶,必然离不开优良学风的支持,因此学风建设意义重大,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它不仅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参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学生通过学风体现出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不少彷徨与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这就要求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先导作用。

首先,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思政理论课坚持的内容,从学风建设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具体要素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此外,怎样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品质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中心,积极采用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认识能力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教学、科研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次,引导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觉行动是思政理论课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对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是思政理论课的效果,并且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的学习精神和品格,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在其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按价值导向选取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纳入正常轨道。总之,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思政理论课可以在内容上、形式上、目的上和效果上对学风建设起到全方位的引导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风与学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学风是优良的教风的必然要求,优良的教风的最终结果是优良的学风。通过加强教风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教风,尤其是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教风带学风,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搞好教风建设,以教风推动高校学风的改善。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时时事事处处要率先垂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当然,其它各科教学都有这方面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师高尚的“德”中感受到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可信度,教师自身的“德”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重要影响,相反的,如果教师的道德低下,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其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精通,对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应主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阵地的动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尊敬老师是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而尊重学生的权力,特别是对教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因素。思政理论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树立并履行“教学相长”的信念,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平时考核,狠抓过程管理。一是把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为依据;二是期末考试在考核内容上,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通过考风促进和推动学风建设。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当前,青年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重大变化的深刻影响,在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看待问题往往会持不同观点,采取不同的行动,行动的不一致往往引发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培育良好学风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是思政理论课的一大优势。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他们偏执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是非鉴别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减少学风建设的阻力。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方面形成比较积极一致的观点和方法,思想上产生共鸣,感情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吸引的包容心理以及团结奋斗的正气。三是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这一学风建设主体的内在意识,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协助解决具体间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学风建设的协调作用。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励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风建设,无疑学生是主体,离开了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风的关键在学生自身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如此,学风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大学生涯设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择业的成功终是靠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将来工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认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实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4]。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而作为系统工程的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参与。高校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群华.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4期(总第68期):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