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9-04 14:15:54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1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95-02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2/3时间在此度过,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与个人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更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场所。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学生社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大学生社区文化能培养大学生勇于坚持真理、自觉学习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思想素质,增强其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1]。

一、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性

1.相对的独立性。大学生社区往往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且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兼容了衣食住行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主体又都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特性。

2.文化的交融性。大学生社区文化,一般来讲属于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但在当今,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受到校园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重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聚居区,它更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作为后勤集团管辖的区域,它也受到以社会力量为指向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类商业纷纷以广告、开店等方式进驻校园,大学生社区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文化。

3.主体的多元化。尽管大学生社区的主体都为青年学生,但因为所学专业、所处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群体,包括社团、学生会等正式学生团体和老乡会、网友等非正式团体。

4.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社区的主体,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再加上“90后”学生的加入,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社区文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包括了物质文化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等也总在不断的更新中。

二、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的内涵极为丰富,宏观上涉及“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微观上涉及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毋庸置疑,大学生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此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构成了社区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信赖,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2]。

一方面,确立大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把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另一方面,要把“塑造人、提升人”这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贯穿于建设的始终,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多方管理责权原则。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既有商业性质,又秉承教育使命,商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决定了经营与管理者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和市场的多变性一定会带来合作双方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站在合作伙伴的高度,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来建设好大学生社区,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物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校方致力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确保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3.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优化、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组织的壮大和文化骨干的充实,则是必要条件。而要具备上述条件,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战略,才能克服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任意性,完善大学生社区文化所需的各项条件,渐进性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等很多要素,只有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有生命力,否则会阻碍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按照社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精心营造与之相适的社区文化,才能从文化的深层面上推动社区的稳步发展。

4.民主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尤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气氛,发挥大学生主人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使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更客观、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大学生社区硬件建设,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投入少,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其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应注重大学生社区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增加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大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整齐明亮的公寓群,经济适用的宿舍,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人本化的楼内和社区共享空间,如阅览室、活动室、公共绿地、小型运动场等。

2.制度文化层面。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社区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主要指社区主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大学生社区应该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精心营造楼群的共享空间,实施专业的物业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使大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感受更多的文化力量,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私人空间与整体社区文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闲暇教育就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增多,学生自身有内在的要求,渴望过上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希望闲暇时间过得有价值;另一方面,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术氛围,适合进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这可以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的单调与无聊,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区学生生活品位,带动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其主体不仅包含流动的学生群体,也包括相对固定的管理者、教育者群体。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学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直接对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出挑战。如何在矛盾中形成统一,在冲击下求得发展,社区文化比传统的宿舍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更具复杂性。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社区是我家,安全、卫生、文明靠大家”的牢固思想,可以通过树立宿舍和宿舍成员的典型,继续完善“文明宿舍”评选制度,包括评选“十佳宿舍”、“优秀宿舍成员”等,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其中物质文化层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文化的品位,行为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征,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D922.181;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09-01

一、什么是社区文化

我国对于社区文化的理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社区文化的角度不同,社区文化也有不同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创设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的总和。有的学者认为社区文化不仅仅包括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还包括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审美水平等等。对社区文化的认识,每个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与科学性,但是笔者人文,不论哪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要理解社区文化,必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上来讲,社区文化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时间的生活中,创设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道德情操。狭义的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群体意识等等。只有正确的区分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才能够有效的构建社区文化。由此可见,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内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精神风貌、社区团体组织等各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例如图书馆、主题公园、老人活动室等等,这些成为社区文化的主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内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社区中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情趣、等等,是社区文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区中的每一个人。

二、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社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总会以一定的文化影响人们,一项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并且排斥其他社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的方式。社区文化一方面有利于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性与目标,久而久之,人们就会逐渐的形成共同的社区精神。具体来说,这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社区文化具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作用,总是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能够对社区内的各种矛盾给与协调与解决。在社区文化的长期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不断的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们群众的文化品位,引,求真、善、美,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生产的时代到来了,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之间交际范围逐渐被打破了,人们互相联系的因素越来越少。因此,在社区中如何加强彼此的联系至关重要。社区文化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加深他们的感情,有利于建立居民之间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将社区内的居民联系在一起,创设轻松的、自由的、友爱的环境。最后,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社区通过一些演出活动与户外活动,有利于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利于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应该履行义务,理应享受到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居民才能够更快的参与到社区的文化生活与文化活动中。

2.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社区居民的素质体现在社区居民全体的教育水平、道德水平、精神状态、健康状态等等,反映了一个社区的居民的会智力水平等等,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内部的几个因素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局、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上,社区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上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上。社区的文化教育除了有专业的教育外,居民还可以自我教育,通过在社区内进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例如,在社区内可以开展文艺、健身、烹调等活动,提高社区内居民的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居民的自身技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医疗等活动,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的意识,有助于提升其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3.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社区的竞争力体现在社区的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自然、协调发展,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在国家的软实力的发展,社区文化就是软实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软实力的提升与社区文化有直接的、本质的关系。社区文化有利于提升精神的动力、有利于提供智力的支持,有利于为社区的居民提供经济的价值,有利于提高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社区的综合竞争力。

总而言之,社区的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归属感与凝聚力,提高社区的竞争力,促进社区不断向前发展,提高社区的综合实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5

现代社会高楼大厦,人们居住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铁门却关得越来越紧;社会越来越开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即使是邻居之间关系也比较淡漠,缺乏互信。邻居之间都彼此不认识,还何谈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心理实验都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的交往环境或气氛中,就可能逐渐变得言谈谨慎、情绪压抑,甚至性格暴躁、易生猜疑等。反之,和谐、融洽的交往环境就会使粗野者变得文雅,怯懦者变得勇敢,自私者逐渐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互相联络、增加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大家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不分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家庭贫富,没有功利和矛盾,共同活动,其乐融融,因而交往起来特别顺畅,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活动,会把社区成员吸引在一起,加强邻里相互交流,创造友善、和睦的氛围,密切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社区及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利于巩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很多文艺骨干都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政府和社区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区品牌、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同步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底气不足。在城市发展中,文化这种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环境文明城建设等都是在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当中一定有文化指标。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不仅需要有繁盛的经济,更需要有强盛的文化。所以,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城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思考与探索

当前,南昌市正处于经济增速、发展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提出了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创建国家文明城、创建国家园林城等等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既与上级的要求合拍,也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辅相成。所以,必须高高举起文化建设这个旗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首先要强调,文化建设不简单的就是文艺活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这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积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很丰富,应拓展开来,最基本的应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看报、各类教育培训,也包括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区的整体建设等等,这些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所以说,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联、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市的大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一)要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努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群众化”上下功夫,促使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大众化”上下功夫,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体现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性、群众性的关键作用。所以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它只是一条线,但是可以关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和领域。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这个大的系统工作中,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其群众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和一条主线。在这项工作中,文化战线即是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也是主力军、主战场。所以,要抓住主题,周密部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直观的事实,大力进行“中国梦”系列宣传活动。要通过社区艺术节、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南昌市的制定了“五城同创”工作任务目标;文化战线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文化战线在创建工作中的重心就是要落在突出提升市民素质这个重点上,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全面、系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创建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建工作赢得人心,让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 功能及其作用 建设途径

对于社区文化的含义界定,学术界对此认识不尽一致。但其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勿庸质疑的。下面笔者就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科学的建设途径略谈浅见。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区文化能营造“社区精神”。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促进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在某种社区精神形成之后,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二是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三是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四是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活动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能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体魄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剪纸技能、烹调、缝纫、文艺、健身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优生优育、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及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社区文化是建立平安社区的文化基础。在平安街镇、平安社区的创建活动中,社区文化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法制化管理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法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再一方面,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矛盾、减少犯罪。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社区治安主体的构成除了社区成员之外,还包括辖区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各类组织及部门。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构成共同的预防系统。那么,是什么将这些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达成共同防范的共识的呢?是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一)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发挥社区各种文艺团体的带头作用为抓手,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二)多方解决社

区文化发展的经费困难。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要起好主导作用外,还应该加大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同时要充分动员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捐助,以此解决社区文艺团体必须的资金问题。一些实力较强的文艺团体,可以走市场运作的方式获得一定资金,以弥补创作经费。可一些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小团体,就无法靠自己解决生存问题。如十余人的小舞蹈队,要新编一支舞蹈,服装费用需近20__元,这就需要政府或者社会单位的支持。如果不能得到外力支持,这种小文艺团体就不会有创作活力,文艺节目也不能与时俱进,自生自灭也就是它们的共同轨迹。(三)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在大渡口区的街道办事处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站,连一个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编制也没有配备。相关部门应及时解决街道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也可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文艺工作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壮大文化建设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

(四)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一是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既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因此,街镇必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密切与辖区内社会单位的联系,争取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尤其是要探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形成这种长期共存的物质利益关系,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也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街镇与社会单位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学习费,以有偿补无偿,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如跃进村街道的堰兴剪纸,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既发扬了传统文化,陶冶了其者群众的情操,又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五)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等形式多样。总之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为群众之所盼,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7

(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长期以来,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对大自然肆意破坏,对资源环境任意开采,且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当前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明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改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取向的文化,它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和其他物种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为代价,要承认他们的生存权利,尊重他们的内在价值。生态文化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重视各物种相互间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大生态系统,人类和其他物种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都有自己对应的生态位,相互之间存在着平衡与制约的关系,如果人类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而忽略了别的物种的生存发展,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幸福家园。

(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和谐的农村社区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友爱、相互帮助的社会。但在当前,农村在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农民群众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已不像以前那么质朴,变得日益冷漠,农村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农村居民冲突现象更是时常发生,农村社会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和睦与融洽。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基础,是农村社区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需要,农村社会越发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落后文化乘虚而入,一些群众精神文化匮乏、理想信念缺失,面对当今各种复杂的思想文化潮流,已渐渐迷失了自我。农村社会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尊重差异、提倡多元、鼓励包容,在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化解农村矛盾、整合农村社会关系,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团结互助、互利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农村社区营造出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农村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协调好农村社区各主体、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及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促进农村社会的生态化转型,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农民自我和谐的客观需要

自我和谐是实现其他关系和谐的基础,其要求消除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对抗,实现身心的协调与圆融,塑造出一种乐观友善、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随着农村开放程度的增大,农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更为强烈,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农民被严重异化,社区群众为贪欲所奴役,从而引发了如盲目攀比、肆意开发、任意开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的危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的困境,实现人的自我和谐,那么环境问题就无法从源头上得到根本解决。在生态系统中,虽生命无贵贱,但能力有大小,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果被欲望控制,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必然将引发大的生态问题。生态文化提倡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求农民群众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尊重种内、种间的不同差异,提升自身的精神层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它强调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做到严于律己,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民自身和谐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人之为人的时代诉求。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善恶的评价本无标准,只能靠人性去衡量,只有加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社区群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充实和完善自己,摒除自身对自然环境的私欲,转变已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树立生态的文明理念,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达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二、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对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却相对淡薄,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由于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同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群众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却关注较少,农民的环保意识匮乏,未能认识到环境恶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而忽视了它们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副作用。

(二)农村社区生态教育不足

一切文化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逐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当前我们的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总体暴露出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生态教育严重缺位。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倾向于城市,投入的重点也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农村社区的教育经费短缺,同时,在制定农村教育政策时“一刀切”,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致使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解决农村文化教育问题已成为建设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重大问题。而且,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使农村的教育问题更为严峻,更激化了农村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此外,“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功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当今中国教育现状更是如此,应试倾向严重,知与行、理论与实际脱节。考试(分数、升学率)已是教育的目的,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内容、活动严格局限于考试的学科);应试训练,题海战术;人(学生、教师)是考试的机器等。而农村此类现象尤为明显,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过度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生态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农村社区教育的功利化,已经使农村的教育工作迷失了教育本身的内涵,造成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实践的异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的缺位。

(三)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缺陷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良好的体制机制不仅是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够健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上,政府部门的错位、缺位、越位问题突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交叉重叠问题严重,基层政府的文化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不明,往往政出多门,文化管理的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同时,文化管理的行政化严重,管理人员缺乏动力与活力,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其次,在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上,基层政府往往只重视文化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在现实中常表现出:重文化建设、轻运行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需求等问题,在生态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权益,许多建设活动偏离了农村实际,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再次,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投入方式较为单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而且也没有刚性的资金投入要求,导致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使不少地方文化设施频现“建而不用”“建而少用”的现象。

三、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因此,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解决现实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村社区生态文化教育

建设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是根本。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教育首先要确立目标,突出主题,明确重点。要以转变农民群众的生态思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生态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为重点,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而展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积极宣传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帮助农民群众了解生态规律,掌握解决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相冲突的具体方法,积极以生态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指导劳动实践。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农民群众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注重农民群众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觉醒,自觉担当起农村的生态责任,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使农村社会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实现绿色社区的成功构建。此外,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学校课堂的作用,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怀,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观,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二)加强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坚持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更新人才观念,实行“以才兴文”战略,开创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新局面。首先,要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充实农村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从事文化服务工作;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相关专家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或者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服务咨询等方式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提供智力支持;要鼓励和引导离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同志、老党员回归农村,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发挥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次,实施生态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拓宽文化培训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文化培训模式,扩大农村生态文化人才的培训规模,扩增文化培训的覆盖面,构筑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人才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培训网络,培训要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再次,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壮大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社区生态文化社工,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化的推广。

(三)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但一直以来,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主体问题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农民不仅是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生态文化发展的缔造者,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努力使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消除对政府的依赖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主体角色,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活力农民、魅力农村”的美丽景象。另一方面,牢固树立政府是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理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日本造村运动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个典型,要坚持自立自主原则,充分尊重民意、体现民意,建设的具体行动由各社区、各村镇自己把握,主要依靠社区群众的自主奋斗,让农民群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而相关部门主要起组织、引导和供给政策制度等作用,要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保障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地进行。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8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对新世纪文化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有了文化工作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工作的历史责任,对于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就更尤为重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继续成为我们搞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群文理论工作的研究中,在整个文化事业领域,社区文化作为最具有群众性,区域性文化工作,所负担的文化工作任务尤为突出。从社会效果分析看,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社区文化的发展建设趋势,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文化发达程度,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繁荣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丰富和活跃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在于推动全社会文明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党政机关和主管文化部门,必须把社区文化建设自觉地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为了使这项“文化工程”落到实处,即需要长期的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工作打算。而且要纳入社区政府的时政纲要,配合其它上层建筑和精神建设工作,成为考核政策政绩的内容之一,做到真抓实干,长期坚持,才能使社区文化在新世纪有新活动方式内容,获得持久、稳定、时代化、新颖式的发展,才能真正造成当今社区文化崭新的大所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社区和乡镇的最基层。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列入到社区当局的统一规划,并努力办好社区文化活动。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就是本着这一原则在五个街道办事处和所属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三级群众文化网,深入普遍开展了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建华区东五办事处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了新世纪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品味,他们各方筹集资金,重视规划,修整了街道文化活动站,而且配套了各种文化设施,使群众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另外,建华区文化办事处,地处嫩江东岸,又是全市各大专院校的集中区域,相对其它街道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社区文化开展的更为突出,几年来都在各县区名列之首。这对社区的文化工作建设深入开展无疑又到了更广泛深入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开展新世纪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重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

新的形势要求社区文化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另外社区文化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群文事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工作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组织机构系统,社区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也就不可能正常开展。

建华区地处齐齐哈尔市老城地段,卜奎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或少的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社区文化的表现领域主要是: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老卜奎的本土文化等上述文化体系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各个不同阶段、场所和各大节日里充分开展和全面展现,给建华区这块带有卜奎风貌和地理特色的地域增深了新色彩增加了新精神文明内容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景象。文化街道社区内,以市规划院带头组织的浏园晨练点,以建华区离退休老干部为中心的江堤晨练景点400多人的里练队伍十分壮观,每天清晨自然形成一道晨练健身的风景,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活动规模。文化街道区域内的市民政干休所有60多人的秧歌队场所坚持活动深受当地市民的欢迎。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C91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65-1

引言:社区文化是对社区存在的反映,也是在进行社区建设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社区建设程度是社区文化发展的直接反映,影响着社区发展的状况。所以,在对社区进行研究时,要对社区文化重视起来,并分析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进而构建优秀的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建设,从而提高人们的社区生活质量,这对于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区文化的内涵

对于社区文化的界定,历年来,人们对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理解,社区文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质生活的外在条件。所谓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改造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的条件。它包含了社区的文化场所以及文化设施:阅览室、各种公园、市政工程等等。

(二)精神风貌。社区的精神风貌是人们在长期进行的社区群众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审美情趣以及世俗伦理等等。

(三)社区人们的生活规范。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即使是在社区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法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保证人们的文化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出了这些强制性的法规以外,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也会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体现了社区人们的总价值。

(四)社区组织、团体。社区组织或团体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保证各种关系的实现,其他文化在此基础得以存在和发展。

二、社区文化包含的内容

(一)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可以说是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经营、交往、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一般的社区文化指的就是这一类的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社区风尚等文化是这些活动的实际反映。例如教师节晚会、钢琴音乐会、开展的体育运动会等活动。

(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为了保证社区成员在价值观、精神以及理想等方面的实现,并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组织机构等等。与此同时,制度文化对人们的日常活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三)环境文化。社区的环境文化是社区文化中的首要层面。它是社区人们的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创造的结合体,是社区在精神对象化以及物质化的体现。它主要是指社区清晰可见的生活环境、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的外在面貌等。通过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可以对社区人们的价值观、理想等外在的形象有很好的感知。

(四)精神文化。社区文化的核心也就是精神文化,其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特征。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都是其外在体现。由于社区文化的特殊性,所以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积累的,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可以看出,社区精神文化对社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三、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包含了社区的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所以在社区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创造社区精神

1.帮助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社区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它所倡导的是被社会所认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及时的化解和疏导,在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培养社区人们的文化修养,提升道德情操同时起到美化心灵的作用,引导人们抵制不良文化,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中认识到真善美的积极意义,从而有助于精神境界的提高。

2.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增进成员间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圈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形式。但是各自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联系人们的因素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沟通与联系成为了社区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社区文化的各种活动为人们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间的联系。

3.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及认同感。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人们积极的融入到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在社区里的义务和权利,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更加认同自己的社区,从而社区归属感就逐渐增强了。

4.使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社区文化具有生动活跃、吸引力强、易于接受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迎合了社区群众的需求。

(二)加强了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思想意识的提高,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文化建设意识上进行不断强化,从而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只有在社区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才会认识到社区对他们的重要性,进而从自己的思想认识到社区建设的意义,人们在此基础上促进社区的进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的建设。

总结: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知,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的发展更是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社区文化的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就会使得我国的社区取得长足的进步,促进社区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10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豍,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转贴于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豎”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江泽民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豏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11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此课题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1.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要谈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谈到社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它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又有新的表现,不但要有楼房,有硬化、亮化、美化,还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学校、医院、健身场、超市、社教馆等。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我国新的的社会群体。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工业、服务业,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与认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正在率先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模式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村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腾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一方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人的特有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有着浓厚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最主要的应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成员有凝聚力和感召性,同时也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

1.人际沟通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增强社区内人际沟通的功能。社区通过经常性开设各种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讲座和各种技能知识培训班,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等活动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用文化润泽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社区之间、新型社区与大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居民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等活动来实现感知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进步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2.教化、培育及凝聚人们心理的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社区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并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

3.文化感染与价值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社区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区“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区“应如何”的价值判断。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有利于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4.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经济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又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就是经济亡业。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要求小、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有效投入,在丰富内容形式满足民众需求上下功夫

加强统筹规划,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县(市)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加强宣传、文化、科技、财政、民政、体育、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作共管,统筹科学地制订社区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建设经费,建立起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有效投入,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上都有较大的跨越,但大都存在着社区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单一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并努力发掘、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努力发掘和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地域民间文化,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从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当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就必须打响文化品牌,发展农村社区特色经济。要通过龙头带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本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加强品牌宣传,通过这些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实行产业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0-02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地域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等。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以推动区域社会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背景下,发展社区文化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与意义,也将成为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可以说,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凸显其发展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作用。文化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能够彰显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以社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并按照“三贴近”要求,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因此,文化馆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不断促进基层群众的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文化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其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作用[1]。

2.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社区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既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主流阵地,其职责是面向大众,为社区民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3.服务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文化馆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文化馆要紧跟时代脉搏,拓展自身职能,实现服务向社区延伸,通过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社区文化活动释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和文化力,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优势

社区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因为群众需要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群众。发展社区文化,不仅拓宽和延伸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层次和素质。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会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业务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齐全,具有专业上的整体优势。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戏曲、书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辅导、培训,不仅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为业务干部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2]。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在提高社区群众艺术素养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

2.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人才及智力支持。在社区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3.组织活动优势。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开展工作的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还要从示范、提高的角度,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重大活动及各种群众文化比赛活动,引领、带动社区参与其中,增加社区居民文体锻炼和文艺展示机会,提升其文化活动参与度,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市文化馆在承办全市第一、二、三届群众文化艺术周、市“双艺节”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节目参赛,为社区居民的自我表演搭建平台。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文艺演出进社区”、“书画进社区”等活动,以及组建金秋艺术团常年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之中,都为建设和谐社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因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3]17落实《决定》精神,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人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努力方向、以社区群众满意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2.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群众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活动不再是群众文化部门一家独揽。社区文化如何开展?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3]27如果群众文化工作者业务素质和能力达不到要求,就会失去群众,反而有损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3.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

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既要加强文化单位和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