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四字词语合集12篇

时间:2022-03-19 01:25:29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

2、虹销雨霁:虹:彩虹;销:同“消”,消失;霁:本指雨止,也引申为天气放睛。彩虹消失,雨后天睛。

3、大雨如注:注:灌入。形容寸下得很大,雨水象往下灌似的。

4、雨过天晴: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5、风雨凄凄:凄凄是寒冷之意。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6、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7、风调雨顺: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8、雨井烟垣: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9、春风夏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10、魆风骤雨;犹暴风骤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11、斜风细雨:斜风是指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即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12、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13、沛雨甘霖: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泽深厚。

14、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15、祥风时雨: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16、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17、怪雨盲风:犹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8、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19、风雨飘摇: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20、风潇雨晦: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21、十风五雨: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22、云行雨施: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

23、滂沱大雨:滂沱,大雨的样子。形容雨下得很大。

24、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25、础泣而雨: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26、毛毛细雨:毛,小,细碎。形容雨下得很细。

27、风雨萧条: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28、雨条烟叶: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

29、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30、见风是雨: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相信是真的。

31、雨膏烟腻:指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32、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33、瓢泼大雨: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形容雨下得非常大的样子。

34、暴风骤雨:暴、骤都是急速、突然之意。“暴风骤雨”即指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35、蚁封穴雨:蚂蚁聚土洞口,是要下大雨的征兆。

36、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后以之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37、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38、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39、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40、风驰雨骤: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41、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42、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43、盲风妒雨: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同“盲风怪雨”。

44、雨膏烟腻: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45、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46、阑风长雨: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亦作“阑风伏雨”。

47、友风子雨:指云。云以风为友,以雨为子。盖风与云并行,雨因云而生。

48、雨愁烟恨:意味烟雨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

49、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50、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51、盲风晦雨: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比喻困境。同“盲风怪雨”。

52、夏雨雨人: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53、雨旸时若:指晴雨适时,气候调和。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2

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就是详细的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可以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也可以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白描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文字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省俭,不加渲染、铺陈。白描的主要特点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点染:所谓“点”,指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设想:在《雨霖铃》中主要是设想离别之后情景,在《八声甘州》中是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

《雨霖铃》抒写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绪,词人巧妙地以时间为序,分成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三个时段来铺叙,借助设想,从所见所想之景、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角度去写景叙事抒情,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伤离别”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写离别前的景况,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秋蝉残鸣凄凉悲切,“长亭”代表送别,秋雨后阴冷悲凉,这些都营造出了离别凄凉伤感的意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写离别时的情景。“都门”句以白描手法刻画了离别时的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内心的矛盾痛苦难以言传。“执手”句以白描手法描写两人分手之情状,诉无语、泣无声,却比任何言语情更深,极写离别时的悲愁凄苦。

“念去去”至结尾,是抒写离别后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点染手法设想别后景物,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越去越远,江面烟波茫茫、暮霭沉沉,天空辽阔低远,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别离情绪也越发黯淡了,前途也更加渺茫了,景物中充塞着茫茫无边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点明“伤离别”的情感,是为“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秋天作别尤为可悲,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强调自己离别的愁苦比古人、常人更多、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进一步设想别后酒醒梦回所面对的景物,渲染“伤离别”之愁情,是为“染”。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有自己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短短七个字,集中了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来传达他无法排遗的愁绪。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设想到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情况。今后离别的漫长日子里,纵有“良辰好景”“千种风情”也等于虚设,因为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一起欣赏,可见这次的离别是多么痛苦。

这几句层层推进,把词人离别之伤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八声甘州》抒写词人漂泊在外望乡思亲之愁苦。上片以写景为主,视角从高到低,由仰观远景到俯察近景,层层铺叙,以种种凄凉秋景抒写思归之愁绪。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由自己思乡到设想亲人在思念我,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转折翻腾,委婉深曲,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上片“染”,用景物渲染思归之愁;下片”点”,直接点明思归之情。

“对潇潇暮雨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词人登高临远所见高处远景。秋雨后,江天暮空澄澈如洗,身上感觉到寒风渐冷渐急,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萧瑟冷落的,词人所登临的楼台在残阳余辉中也是冷落的。描绘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苍茫悲凉图景,融入了漂泊天涯的忧郁伤感。

“对”字,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情景。“潇潇”状雨势之狂猛。“洒”写出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又经雨涤,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用一“渐”字神态毕备,领起下文四言三句十二字。用字极其简练生动传神,可谓白描的典范。

“不忍登高临远”句直接点明思归之情。想念故乡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用“不忍”二字,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然后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遥望故乡,触发思乡之愁,难以排遗;二是“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回顾自己多年来漂泊江湖的经历,问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淹留他乡,问中带恨,仕途失意,为了功名不得已四处流浪,有家难归,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回百转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三是“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怜惜佳人相思太苦,自己在登楼望乡,设想对方也是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远处江面上驶来船只,一只又一只都不是盼望之人的归舟,用具体细节白描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是真的一样,化虚为实。如此层层剖述,婉转深曲。不仅如此,词人又转进一层仍写自己,“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你可知道我正在登楼凭栏眺望故乡,心中充满了思念故乡的忧愁苦闷?这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空灵生动,感情曲折生动,文笔变化多端。

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层层铺叙,辗衍尽致,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3

教师选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出现至关重要,否则就会破坏整个教学效果,使得语言实践流于形式。

例如:《雷雨》(人教版二下)教学片断

……

师:雷雨前大自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找一找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乌云黑沉沉的,叶子一动不动了,蝉也一声不叫了,让人觉得很闷。

师:真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啊!你能读出这样沉闷的感觉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但较平淡,师范读,读得低沉缓慢,把学生带入雷雨前的景象中,然后学生再读,读得很有滋味。

生:风刮很大,树枝乱摆,连蜘蛛都逃走了。

师:“逃”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可以体会出蜘蛛很害怕,因为雷雨来了就会有生命危险呢。

师:是啊,快逃啊,要不就来不及了。你读读这句吧。

生读后又叫几位同学读。

师:那老师这里有两个句子你们比比看哪句好?为什么?

(狂风大作)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狂风大作)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爬走了。

生:“逃”写出了蜘蛛的害怕,“爬”是慢慢的,看不出它害怕。所以“逃”更好。

师:是啊,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一个“逃”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蜘蛛的心里。下面有个句子,你们选一字,并说说理由。

赶、走

今年,敬爱的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 )来了。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师:同学们,用词准确多么重要啊,它不仅可以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点,还可以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以后同学们在用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的时候,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并用上准确的词语,那你的文章一定也很精彩的。接下来咱们再把雷雨前的段落读一读吧。

……

笔者以为这位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对准确用词有了初浅的感悟,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定能提高。但我们仔细审视一番,在语言训练前,学生对雷雨前沉闷、恐怖等景象的感悟正与文本相交融时,他们的心正沉浸在害怕的蜘蛛身上时,教师却硬生生地把他们拉到语言训练中来,等训练完了,再让学生读雷雨前的段落,学习后面的课文,此时学生之前感悟到的情感戛然而止。文章既有文脉又有情脉,为了要塞进这么个言语训练使得情脉支离破碎,况且文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准确用词的地方有多处。

假如先引导学生从“逃”感悟到蜘蛛的害怕,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入情入境的读,读出蜘蛛的害怕,读出雷雨前的景象,读出自己的感悟,等学完全文再结合课后的“读读抄抄”的句子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岂不更恰当?

二、语言文字训练架空了语言文字的感悟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后进行仿写或创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重点词句的品析,人物情感的感悟一笔带过。像这样脱离内容的形式,必定成为空中楼阁,空洞无物。

例如:《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教学片断

……

师: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塑造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生:文中的妈妈是个鼓励孩子独立而狠心让他独自去看病的妈妈。作者抓住了妈妈的语言、心理来表现对孩子的爱。

师:同学们画出描写妈妈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生:(读文中描写语言的句子)从语言的描写中,我体会到了“妈妈”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心里又担心孩子。

生:(读文中描写心理的多处句子)这些心理的描写我感受到了“妈妈”很矛盾但又很坚决。

生:其实表面上看妈妈狠心,但狠心之下是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

生: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写妈妈爱孩子,但通过妈妈的语言、心理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的品质。

师:是啊,人物语言、心理的细致刻画对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正是通过母亲心理变化表现出来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儿子的语气也来写一写母亲让他独自去看病时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接下来的二十几分钟时间里,就是学生的练写和交流。

……

如果这位教师能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重点品味文中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等。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细细品读,了解母亲自责、不安、后悔但内心又坚定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从而感悟到浓浓的母爱并带来心灵的感动。学生的情感在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时,也就感悟到了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精妙。这样的品味难道不是在感悟语言,慢慢习得方法吗?

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水融,不可分割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只有对语言慢慢咀嚼,融入血肉,才能对文章表达的特点领悟透彻,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选择不当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4

A.仕途失意

B.怀古伤今

C.伤春惜别

D.羁旅行役之苦

2.在下列词作中,采用铺叙手法描写景物的是()

A.《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作家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4.柳永《八声甘州》贯穿全词的句子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B.叹年来踪迹

C.不忍登高临远

D.想佳人妆楼长望。

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借代

6.柳永的词集是()

A.《漱玉词》

B.《乐章集》

C.《淮海词》

D.《稼轩词》

二、填空题

1.柳永,原名三变,字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柳永的作品集叫《__________》。

3.“惟有长江水,__________”。

5.“望故乡渺邈,__________”。

三、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2.翅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3.何事苦淹留

4.想佳人,妆楼长望

5.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四、简答题

1.这首词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蕴涵的深意是什么?

2.这首词反映了封建时代哪一阶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3.贯穿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4.下片写佳人的手法有何作用?

5.《八声甘州》是如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栩生的?

6.概括《八声甘州》上片写景层层铺叙的特点?

7.“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分析题

1.阅读这首词的上片,然后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2)这段文字是以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3)划分出这段文字写景的层次。

2.阅读这首词的下片,然后回答问题。

(1)在转换角度、驰骋想象的那层描写下面划上横线。

(2)作者本在“登高临远”,却还要说“不忍登高临远”,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思绪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一、

1.D

2.B

3.B

4.C

5.D

6.B

二、

1.耆卿;柳七;柳屯田

2.《乐章集》

3.无语东流

4.归思难收

三、

1.到处;苒苒,同“荏苒”,渐渐过去;美好的景物

2.渺茫遥远

3.长期停留

4.抬头凝望

5.怎;这里表时间;如此

四、

1.对游子漂泊不归、青春难再的感伤。

2.反映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感。

3.“登高临远”四个字。

4.化实为虚,借人映己,以已之思写彼之思,以对方盼自己归去的设想进一步表达出词人不堪羁旅之苦的思乡之情。

5.全词开头两旬总写秋景,其中“江天”二字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广阔的总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洒”字写秋雨之态,用以抒发作者感触到的凄凉萧索氛围。下面的雨后暮景及“渐霜风”三句,抒发了秋风肃杀、使人难忍、游子飘零的感慨。下面众芳摇落,又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之悠悠,表达了作者凄清落寞、惆怅万千的人生感伤。下片仍是即景生情,表达了作者独客他乡的万般苦况。

6.《八声甘州》在结构上采用了层层铺叙的手法。如上片,起笔两句先总写秋景,为下面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萧索冷落的总背景。“渐霜风”三旬,进一步渲染秋风横扫关河、夕阳沉沉西下的苍凉气氛,渗进天涯行客的无尽伤感。接下来铺陈眼前近景,叹众芳播落、节序如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再宕开去,江水无语东流,人亦黯然伤忧。通过层层铺叙,将天涯游子的内心情感步步深入地表达了出来。

7.这句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衬托出词人惆怅万端、无可诉说的人生落寞,从而流露出词人因长年飘泊、一事无成而产生的青春不再、人生如梦的感伤。

五、

1.(1)以凄凉衰残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愁情。

(2)铺叙。

(3)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分为四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为第一层,总写暮秋傍晚的雨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为第二层,由远及近,具体写雨后秋景。“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为第三层,写近景。“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为第四层,是对江水的特写。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5

一、说教材

《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会写“雨衣、袖筒、斗篷”等

词语。

2.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写成,能让学生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结合本单元习作单元的特点,我将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为教学重点,其中后两点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课文篇幅较长,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因此我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概括出事例。再分内容探究,学习写法,体会感情变化。根据不同的描写,设计了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由“盼”字入题,让学生能先通过字义的理解对文章内容产生初步印象,有了预设,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学生随指导练习,我随堂指导。

(三)熟读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盼”的,能从中总结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表现“盼”。

(四)研读体会。

1.学生自由读第1、2自然段,体会喜爱。

采用启发提问,让学生学生圈点勾画,结合字词,自主探究作者描写雨衣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心情。

创设情境,引导入境想象:我这样喜欢这件雨衣,连把衣服汗湿了都舍不得脱下,由此可知,接下来,我最想做的事应该是什么?体会作者“盼”之情的产生。

2.感受“盼”之情。

以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雨前、雨中、雨后,分内容研读感受,体会作者的“盼”。

以雨前内容为范例,教师引导发现,学习描写方法,体会运用的不同描写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好处。

学生根据范例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习方法,体会后两个内容的描写。

抓住作者心情的变化,体会不同描写方法表现心情的不同作用。

根据不同描写,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例如动作描写让学生加上动作读、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对话朗读等,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及心情的变化。

最后总结回顾,学习文章的写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后基本都有话可说,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以画图的形式生动再现作者心情的变化,以交流的形式感受文章描写的生动,体会文章给读者展现的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从中感受人物形象,层层深入,在交流中深化对文章写法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作者围绕“盼”这一心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有趣的情节。大家课下试着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小组间演一演。

课文以儿童的语言写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生动活泼,较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学习中学生一定还有很多的感受来不及表现。因此,设计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接着探究、感悟,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同时也将文章描写方法的把握内化到了改写的实际运用中。以兴趣为前提,自然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

(六)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讲了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最后终于盼来了雨,穿上了新雨衣的事。文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二是学习作者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设计的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16

新雨衣

盼下雨

盼变天

急切

渴盼

雨前

惊喜

期盼

纯真可爱

雨中

兴奋

急切

担心

美好童年

雨后

憧憬

渴望

穿上新雨衣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6

作家作品:

李清照我国文学宋代女作家,女词人;

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

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调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

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

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

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

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菊花,感慨自己的身世。

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

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

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

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风急;

第三层,大雁;

第四层,菊花;

第五层,秋雨梧桐;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7

李清照作为宋代词坛的重要人物,她对后世影响颇深。李清照的文学情感真挚,直率,深厚而又浓烈;她的艺术技巧高超多样而又独具风格,有人评价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本文从易安词的语言艺术入手,探析其词作魅力。

一、音律和谐

李清照善于掌握声调韵律的错综变化和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她的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与韵味。尤其是《声声慢》一词更是将这样的韵律抒情发挥到极至。一开头十四个叠字相连,语出惊人。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是由舒徐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词人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由慢慢找寻到急切渴望,时而若有所思,时而神情恍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又由舒徐转入急促。在苦苦寻觅一番过后,词人归于平静,平静中便体味到一种酸涩凄凉。这一股酸涩之味,凄凉之情迅速传遍全身,渗进心里,于是词人的心猛得收紧,痛如刀割。由此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此外,全首词用了很多舌音,如"难","敌","到",有用了很多齿音,如"伤心","憔悴损".李清照正是要用这种"啮齿丁宁之口吻"写出沉咽悲凉,欲吞还吐之情感。读《声声慢》,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悲凉惨淡,空虚寂寞的画面。历经沧桑的老年孀妇独坐黄昏,面对两三杯淡酒,眼见满地黄花,耳闻雨打梧桐,晚风急,心憔悴,无限凄凉之情渗进人心。没有放声大哭,只有哽咽悲泣;没有泪流满脸,只有眼含薄雾。《声声慢》的这种凄凉仿佛沉淀了一个世纪,故感人至深!这一艺术效果都得意于精细的音律与字眼涵义的相互融合。

李请照词中所用的音韵,看似自然的音响,实际上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慎重的推敲。虽然她在词作的音律上下深工夫,但并没有因此而走上“因声害意”的纯形式主义之路。而是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驱谴文字,驾驭音律,用有节奏的语言反映人生百态和情感体验。

二、选词精当

古典诗词受格律调式的约束,文字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诗词要全面的,细致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强烈的表达情感,语言的运用就不能无所顾忌。诗词本身的这些特点,就要求语言必须精练,概括,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词必炼字。李清照词的语言可以说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每每谈到炼字就不能不提“应是绿肥红瘦”这一传世佳句。此句是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结句,这首小令主要表达词人热爱自然,惜春怜花的情怀。“绿”,“红”本是形容词,在这句中它们名词化,“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样的借代不仅表明了所描写的事物,同时又自然的展现了事物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肥”,“瘦”二字本是指人而言的,词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来描写经过暮春时节风雨之后,绿叶更加肥硕滋润,红花却凋零憔悴的不同形象与意态,写的生动逼真,富于形象美。尤其是“红瘦”二字是咏物,更是抒情;是惜花,更是怀人。委婉曲折的表达了词人一种青春

易逝,红颜易老的感触,一种因花及人,伤离恨别的愁情便在这闺中的心中油然而升。

像这样恰当,精辟而又新颖的用字在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处斜,浸梨花。”(《怨王孙》),词人

在词中描写静静的夜里,秋千,巷陌依稀可见,四下万籁俱静,悄然无声,西斜的月光皎洁的照在清冷的梨花上。梨花洁白,月光如水,在迷茫的月光里,梨花就如浸没在溶溶月光之中一般。一个“浸”字,不仅传神的描绘了月光的迷人的景色,而且渲染出一种寂寞清冷的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词人的孤寂情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云;“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绝千古”。

《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中的一个“才”,一个“却”更是传神。词人在《一剪梅》中描写自己与丈夫小别时的相思愁绪。这愁绪像一个神秘的精灵一样,总是缠着词人,使其娥眉紧锁,刚刚把它赶走,让眉头稍稍舒展,可它又立刻跑到心头上去了,使词人心绪不宁,愁思绵绵。这一“才”一“却”将愁情传递的迅速,难以驱赶,写得十分准确真切。

三、叠字叠句

善于运用叠字中所包含的音乐美感来造就某种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远在周朝时期《诗经》的作者就发现了叠字的妙用,写出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这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句。李清照写词喜欢用叠字,有名的《声声慢》一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堪称经典。在她的其它词作中也有不少叠字的妙用。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绵绵”展现词人与丈夫之间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绵绵无绝期,恨之深,爱之切。可见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是多么殷切,多么深长。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临讲仙》)。“悄悄”,“依依”四字便将人之孤独,月之寂寞描写的淋漓尽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点点滴滴”四个舌音叠字,生动的描绘秋雨没完没了的打在梧桐叶上,到黄昏不停,仍滴嗒有声。真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雨打梧桐一声声。“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秋日黄昏的凄风苦雨,一点点,一滴滴,是在打在梧桐上,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呢?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庭院深深深几许”(《临讲仙》)。这一佳句虽然不是首创于李清照,但她“酷爱之”,借用此句作了词数阕。可见李清照的艺术修养的高雅和语言鉴赏力的敏锐。

除爱用叠字之外,李清照词中也有不少叠句的运用。她的两首《如梦令》各有叠句,这当然有词牌的要求然而李清照用来却自有妙处。“争渡,争渡”,短促的叠句突现了少女“误入藕花深处”的异常焦灼的情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词人对卷帘人所说的“海棠依旧”的回答,口气急促,其中有纠正,有伤感,表现词人爱花惜花之情,情急之貌可掬。

再看《添字采桑子》一词。上片写窗前芭蕉“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阴满中庭”是说叶大遮阴,挡住了光线使院子显得十分幽暗。而重复吟咏,不仅强调了幽暗的程度,同时也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凉黯淡。下片写自己旅居异地不惯夜闻雨打芭蕉,于是辗转反侧,不胜烦恼,心绪不宁,格外伤心。此处连用两个“点滴霖霪”,更加突出了烦恼难禁的气氛,表现词人的思乡恋国之苦。

四、形象生动

李清照的词用字精练,词汇丰富,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细微差别,同时又充满想象,传神的表情达意。

李清照喜欢梅花,咏梅的词作不少。她曾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但她的梅词却首首不同,各具特色。

在《人娇》中写梅是:“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冰天雪地当中,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雪花吹散,便见梅花朵朵傲立枝头,孤高芳洁。

在《玉楼春》中写梅是:“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难枝开遍未”。“红酥”是描绘已开的梅花洁泽松腻,“琼苞”是描绘梅花欲放的神态,写的娇丽可爱。

在《渔家傲》中写梅是:“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这首写梅花的词没有丝毫“孤傲”之感,而是一种娇媚,艳丽的形象。

再看在《清平乐》中的梅是:“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这是作家晚年的词作,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故乡的庭院中年年雪中赏梅,觉得每枝都很可爱,寻摸了多时也没摘下一枝,而身上已沾满晶莹的雪花,仿佛是满衣清泪。与其说是比喻,不如说是作家回忆往昔,咀嚼旧事后的感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故应难看梅花”,只剩满衣清泪。

李清照不仅能将实物写的千姿百态,传情逼真,而且能用其颇具造诣的艺术语言将抽象的情绪,感受形象化,让人心领神会。她的词作多写“愁”。少女时的春闺之愁,婚后小别的相思之愁,丈夫逝去后的孤苦之愁,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女词人根据不同的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准确的多方面的抒写“愁”,让人感同身受。

“愁”在《点绛唇》中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里的“愁”有了数量。千丝万缕,剪不短,理还乱。愁情之多,难以割舍。

“愁”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里的“愁”有了长度。一段未了,有来一段。新愁是什么?留给读者低回吟咏,反复体味。

“愁”在《武陵春》中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有了重量。双溪春色正好,但词人没有泛舟出游,不说自己没有心绪,而是担心小舟载不动满怀忧愁,正好突现愁的深重。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8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9

1.品词析句类。主要包括鉴赏诗词中的用词妙处和对诗词中名句的赏析。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表色彩的词语以及运用了修辞、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这些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人拿来设计问题的材料。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义、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含;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2.主旨情感类。考查学生对诗词的主旨理解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然后依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3.想象描述类。即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述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抓准意象;第二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第三步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流畅地表达。

4.表达技巧类。即要求学生对所给诗词的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所用修辞、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有:①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外,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偶尔还涵盖有古代文学知识、整体感知、朗读节奏划分等内容,这一点也应引起重视。

【典型例题解析】

(一)(2012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想象描述能力。这首诗的前两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如板桥的窄小光滑,山泉的流水淙淙,茅檐的古朴,红日当头,鸡鸣声声等。最后紧扣诗句内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之景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我走过板桥;听见鸡鸣声声,看见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第2题考查学生对情感把握的能力。情感把握类试题的解答,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从题眼入手,从关键词句入手,从作品背景入手,从意象的象征意义入手,从诗歌的题材入手。回归到本题,题目要求我们分析“莫嗔”“却喜”反映出的山农的心情,就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联系诗歌后两句内容,从“莫嗔”的是“焙茶烟暗”看,写的是山农感觉自己招待客人不周的歉意;从“却喜”的是“晒谷天晴”看,多少的阴雨天气,使谷仓里的谷子都发霉了,现在突然天晴了,山农怎么会不高兴呢?“却喜”一词写出的是山农看到天晴的喜悦心情。

参考答案:“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2012年湖南岳阳卷)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写出该词具体刻画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的意境。

第2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对诗词艺术方面的鉴赏,可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切入分析。如:本诗一、二句是实写,三、四句是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景。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飘缈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飘缈的雨景。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2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下面试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年四川南充卷)诗词鉴赏。

赠从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年浙江衢州卷)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2年山东滨州卷)古诗词鉴赏。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李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和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2年河南省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2江西省卷)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1-2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七)(2012年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

异: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八)(2012年山东东营卷)

咏 路

宋・邹 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诤臣,敢直谏。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②赤路:炎荒之路。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1.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预测】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二是诗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

2.请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兰溪①棹歌②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③,越中④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⑤,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②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③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④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⑤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1.“半夜鲤鱼来上滩”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王建的《雨过山村》一诗,回答问题。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题目。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简要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单调、清冷2.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3.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1.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思相近即可)2.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三)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四)1.湍急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五)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六)1.B(词的上片有一句说“走遍溪头无觅处”,已直接指出寻觅并无结果)2.D(“雄浑粗犷”与“清新活泼”不是同类格调。本词风格是朴实自然、清新活泼)

(七)1.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八)1.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2.示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新题预测】

(一)1.望 会当2.内容角度:诗句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语言角度:“钟”字,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的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二)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意思对即可)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1.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大业2.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渴望,并非指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四)1.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生动传神,一笔勾勒,使整个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2.抒发了作者对兰溪的赞美和喜爱。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看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1

北宋初期的词多写花月闲愁,如晏殊的《浣溪沙》等词。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位词人。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

对于宋词的风格,我们习惯上把其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宋朝早期的词,内容单调,情感细腻,词风婉约,属于婉约派。后来,苏轼拓宽了词的境界,或凭吊古代人物,或抒发爱国情怀,或描绘农村风光,笔力纵横,气势磅礴,成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期才发展壮大起来。南宋时期的文人,看到山河破碎,体验着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吟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之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了大量慷慨悲歌、激昂沉雄的作品,如张孝祥的《六州歌头》等词。在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宋词在唐诗之后开辟了诗歌的新领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宋词的阅读方法

高考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主要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方面进行的。下面笔者就根据高考的考点一一讲解阅读鉴赏宋词的方法。

(一)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而这些作者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学生所熟悉的。高考诗词虽然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风格接近。这就为我们理解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了解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词的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而且命题者会在词后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诗词也不例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描写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作者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环境。宋词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环境描写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解答把握人物形象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答题思路:第一步,刻画了作者(抒情主人公)什么形象。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步,阐述所表达的情感。

(二)鉴赏宋词的语言

宋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1.宋词讲究炼字。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在解答炼字类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答题思路:第一步,析词义。第二步,赏修辞。

2.宋词的语言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豪放、沉郁、含蓄、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简洁(精练、洗练)、绚丽(绮丽)、明快、雄浑等。

在解答宋词的语言风格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答题思路: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宋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鉴赏宋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正衬和反衬)、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乐景写哀情等。

在解答鉴赏宋词的表达技巧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词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此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宋词在写法上一般来说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考查是宋词的考点。

1.宋词中经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2)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

(3)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如柳永的《八声甘州》等词;思亲念友的孤独,如苏轼的《江城子》等词;边关征夫的乡愁,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词;闺中怨妇的思人,如欧阳修的《踏莎行》等词;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的《雨霖铃》等词。

2.评价宋词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2)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3)避免先入为主,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4)细读序言和注释。

在解答评价宋词的思想内容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答题思路:第一步,确立何种感情与态度(有时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积极、消极等)。第二步,联系具体的字词句甚至全词,描绘所写之意象、意境、事件。第三步,指出意象、意境、事件之特点与感情、态度的联系。

我们掌握了上述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阅读宋词了。

【阅读训练一】

苏幕遮 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的章服。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综观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二】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2.“出墙红杏花”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读这句诗你联想到了哪句有名的诗句?

【阅读训练三】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作者旧居。②:晒干。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苏轼的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铸的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的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这两首词采用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训练五】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眉心住:《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六】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注],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玉勒雕鞍游冶处:指丈夫所在之处。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庭院之深?是怎样表现的?

2.怎样理解“无计留春住”中的“春”字?本词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3.古人作诗擅长运用叠字,有人评价说本词中的“深”字运用得高出一筹,结合全词分析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4.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宋词的阅读》

阅读训练一:

1.(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2)草色和袍色互相辉映,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联系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勃勃,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阅读训练二:

1.首句写斜阳映照着溪山,属远景、静景;次句写微风吹来,青山楼台的倒影晃动起来,鸳鸯在溪中嬉戏,属近景、动景。整个画面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富有立体感,富有活力。

2.“出”字用得好,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展现了红杏花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3.联想到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宋祁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举出一句即可)

阅读训练三:

1.(1)淡淡的忧愁。(2)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飞花”“丝雨”等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清幽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1)“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本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作者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阅读训练四:

1.《鹧鸪天》的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何事不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由重归故地的感受切入,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能结合内容阐述清楚即可)

2.苏轼的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铸的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阅读训练五:

1.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待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的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作者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寄托作者的美好理想),三是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阅读训练六:

1.不同。《临江仙》的上阕写现时的“春恨”,下阕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上阕写当年的欢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作者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的上阕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遄飞,下阕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种凄美绝伦的意境。

阅读训练七:

1.“帘幕无重数”是写庭院之深。作者不直接说庭院到底有多深,而是用一重又一重的无数帘幕间接地表现庭院的幽深。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2

修辞手法在高考卷中向来是“活跃”的题型,“比喻、比拟、对比反衬”这三种修辞格对命题者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它们指向具体,难度适中。所以不管命题者在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考生脑海中一定要牢牢树立将这三种修辞格依次对号入座的意识。

【举例1】(比拟)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南宋)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识别技巧】

本题从题干上看是明确考表达技巧,但未言明考修辞手法,有点小难度。考生只需将最常见的这三种修辞格与该诗句对应一下,即可识别。排除比喻、对比,比拟还是有点像的。何以见得呢?考生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一只鸟被门帘挡在屋内,此时有人卷帘,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放鸟归林。那么在这个诗句中,“放春愁去”,就是把“放”这个动作比拟为会飞的鸟儿。注意:比拟强调的是动作或神情模拟其它事物,与比喻还是有区别的。

【举例2】(对比反衬)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识别技巧】

本题从题干上看,虽然没有明确说考查表达技巧,但是考生可以推测:命题者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既然提到“方法”这个词语,可见命题者考查的还是作诗的技巧。只不过换了一种隐晦的问法而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呢?“比喻”在诗中找不到,“比拟”在诗中也找不到,那就试一试“对比反衬”吧。这首诗在感情上标志性的一个词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惆怅”一词,这应该是所有考生都能看出来的。但是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就是习惯离开家乡;第二句“等闲挥袂客天涯”就更带上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毫无悲切惆怅之感。前后照应起来看,前二句与后二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转折,形成了对比反衬。

如果考生有了主动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那么这道题应该有一半的考生能做出来。

二、遇“怎么描写”,用四个名词术语分别验证。

1.侧面描写,2.点面结合,3.虚实结合,4.动静结合。这四个名词术语都属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举例3】(侧面描写)

(2014・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识别技巧】

这道题问得很具体,直指桃花,因此与一二句无关。三四句也无修辞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写类”的四大术语中找一找,试一试。“桃花落处无人见”留一悬念与读者,落下的桃花哪里去了呢?“濯手惟闻涧水香”告诉读者涧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香味,当然是飘落水里的桃花。思路走到了这里,相信绝大多数的考生能够看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桃花之香,而是通过写涧水之香来侧面描写桃花之香。

【举例4】(点面结合)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

【识别技巧】

此题比上一题问得更具体,命题者明确让考生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去赏析诗歌,因此虽然本词中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也不需要考生指出分析。“点面结合”这四个字,人人皆知其意,“点”就是眼睛的定格,“面”就是放眼望去。“香红渐渐稀”泛指暮春百花脱落,属于视觉的大面积描写,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眼睛专注于一个景物,肯定算是点。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举例5】(虚实结合、比拟)

(2014・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识别技巧】

本题对表达技巧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题干中“哪些”二字就暗示这首散曲使用的表达技巧不止一种。先找修辞手法,很容易就能看出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符合拟人的特征。再看散曲的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叙述与描写,所以应当在描写的四个名词术语中找一找。侧面描写没有,点面结合没有,有虚实结合。燕子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这个动作是实写;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

三、遇“抒情方式”,首选“借景抒情”,次之“用典抒情”。

【举例6】(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2014・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识别技巧】

这样的提问帮助了考生,免得考生去考虑修辞与描写。抒情手法就是抒情方式,比较简单。第一首,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正符合“借景抒情”的要义:日落众山,天色转昏,暮雨萧萧,下个不停,诗人心情已然不爽,再加上与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诗人自己,但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第二首较第一首相对简单。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就是“用典抒情”。

四、走出答题误区。

1.泛泛而谈,虚多实少。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诗句本身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结合诗句本身来组织答案,让结论有据可依。比如上文例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这样的问题,明确是什么类型的表达技巧只能获得三分之一的分数,更多的分数落在对“妙处”的鉴赏上。这里的妙处绝不能仅仅用“形象生动”这类泛泛而谈的词语一带而过,那样是得不到分数的。考生必须具体地分析鉴赏出“形象”在哪里,“生动”在哪里,而这样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是有机会得到训练的。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从“形象生动”的角度去鉴赏,其思维模式与本题是差不多的。赏析示例:春愁乃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所以此诗句赋予了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2.单纯地以翻译代替鉴赏。

诗歌鉴赏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组织答案通常需要结合诗句的翻译,但是命题者不可能局限于仅仅让考生去翻译诗句。所以考生如果本末倒置,只译不赏,扣分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上面的例3“《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肯定会有一部分考生因为读题快,或者平时缺乏对描写类四大术语的敏感意识,于是就将题干中“怎样描写”这四个字理解成翻译诗句。可惜如果缺少核心答案“侧面描写”这四个字,就算考生将诗句翻译得再漂亮也是徒劳无功。所以考生读题审题一定要准确无误,要真正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在信息,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与诗词的亲和力不强,作答不注意修饰语言。

笔者给考生提一个建议:尽量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读诗时,心要进去,人要在场;即使读得不太懂,就在这模模糊糊的语言中也要能感知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意境美。读诗离不开想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上面的几个例子能够印证),置身于历史大背景(比如说壮志难酬,比如说飘零天涯),要抓住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细腻,讲究美感(多加形容词),坚决不能几个词语堆在一起草草了事,读起来根本不成句子。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