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建筑工程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0-07 07:06:41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1

美术课程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21世纪的今天,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综合性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传统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已经落后和陈旧,要想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改变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一种符合新时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 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美术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美术教育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重要部分,建筑与美术是同时并进的。首先,我们来看建筑审美。人不同于动物,不仅能够按照尺寸建造房子、作坊、学校等,还能在建造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创造出美。自从人们有意识建造房屋,这种艺术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就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了。再看建筑创作。建筑的创作需要通过美术造型训练,从视觉要素来看,造型训练在于分析形体、研究形体,从中领会到形体的一种内在美,这是建筑师的能力表现。悉尼歌剧院外形像是帆船,但又有贝壳的样子,这是建筑师从贝壳和帆船的造型中衍生出的一种再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才构建出悉尼歌剧院这座举世闻名的优秀建筑。

(二) 美术教育与建筑学专业的关系

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都属于视觉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用造型手段再现物象,绘画教学安排都有素描、色彩这两门课程,且教学进展安排也都相似。但是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建筑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而不是培养建筑画家的,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美术创作型人才的,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单纯学习美术的,因此课时量比较大,建筑美术教学是知识基础课,课时量比较小,因而两者的课程内容、学时有所不同,并且生源的美术素质有别。

(三) 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觉审美是人的直觉对物体的感受,人们除了对建筑的功能看重之外,其次就是对它形态美的关注了。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决定了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建筑形态美是由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体现的,单调呆板的建筑是不会引人注意的,杂乱无序的建筑又让人觉得心烦气躁,所以形式美的规律即是多样化的统一。建筑和视觉艺术一样都是讲究构图的,构图过程中都讲究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符号、模式语言、均衡等等,绘画和建筑的技术部分又都是需要材料来表达的。所以,建筑和美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当前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

由于各建筑学院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院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以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还没有摆脱掉旧的模式的束缚,很多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沿袭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需要分析建筑学中的美术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可以继续发扬,如果不能就要找出原因进行及时改革。

(二)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素描课沿用的是全因素素描的教学内容,总课时是462学时,内容包括素描、色彩、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美术史以及美术实习,美术教学等,总共是两年,分为四个学期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对于学制五年制的本科建筑院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仅有200学时左右的建筑院校学生就是不适合了。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继而寻找合适的教材方可。

(三)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在各个院校都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能够使教学资源共享,也能够将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形式僵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很多建筑院校的美术教学在阶段性的观摩和讲评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虽然是建筑院校的美术教育,但临摹和写生同等重要,临摹也是提高绘画的一种方法,不能只强调写生而忽视临摹。与专业的美术教育不同,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 建筑学学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很多建筑学学生没有弄清楚美术与建筑的关系,美术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真正的建筑工作者必须具备技术过硬的手绘表现能力方行。但是建筑学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工程,对美术和建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建筑学学生不用学好美术也照样能在建筑部门工作,很多建筑学学生认为学会建筑施工是重要的,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认为美术课只要及格就行了,不认为学好美术是建筑专业学生该做的事情。

三、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 教学内容

1.以素描为基础

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研究,感性与理性互动,全面把握对象并通过素描语言再现对象的过程。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大都采用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两种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表现力和主观审美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中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设计是我们的目的地,素描是我们的出发地,设计素描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注重速写训练

速写是绘画的基础能力之一。速写能在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勾勒出对象的形体、神态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之一,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速写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语言,能够主动的捕捉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速写是感受生活,收集建筑素材的有力手段。速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也是记录灵感的手段。建筑学学生应该深入生活,大胆实践,加强素描基础训练,掌握一定透视原理,提高默写能力,最终提高速写能力。

3.运用色彩教学

适当减少色彩写生内容增加色彩构成内容,革新色彩构成内容的教学方法。应该着重于思维方式训练,通过思维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新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增加主题性设计内容,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突出装饰绘画的作用,装饰性绘画在处理色彩关系上有更宽阔的自由度。

(二) 教学手段

1.互动式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原则:(1)互动式触摸教学,让学生在黑暗中触摸形体,体会出黑暗中的形体的不同质感和肌理。(2)进行互动式的联想课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异想天开以及反向性思维的奇思妙想,让学生自由言说,充分讨论。(3)为进行审美素养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经典艺术品进行艺术批评和点评等。(4)结束之后让学生写讨论心得。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和解放,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宽阔的灵活空间。

2.集中授课方案

建筑专业集中授课方法,是指将建筑类专业的绘画课程部分(包括美术、设计初步、设计技法)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以提高教与学双方的效能。集中授课法旨在探索一种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专业有学习兴趣和信心,集中授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教学实践中和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进行的。集中授课可以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思考,专心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会受其他学科的影响;集中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美术;通过集中授课强化训练使绘画技能技巧明显提高。

结语

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美术教学,建筑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突出的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一味沿袭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应开拓思路,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而后运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他们学习建筑专业美术课程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蔡雪辉,殷宪玲. 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的思考与构想[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02) .

[2]符宗荣. 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之断想[J]. 高等建筑教育, 1999,(S1) .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应用给建筑装饰设计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在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中已经基本上使用计算机来绘制平面图和效果图,手绘室内效果图、手绘建筑景观效果图以及平面图纸的主流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但这并不能意味着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需要,也不意味着以素描、色彩和建筑速写为主的基础造型课程已经没必要开设。

一 开设基础造型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都只是设计工具,而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主观意识形态的反映,要有艺术思维能力和创作的灵感,这是任何先进的机器和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只有人不断学习、实践和汲取知识,才能获得。这也是我们训练基础造型能力的意义所在。

“设计的整个过程,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需要形式美、技术美、空间认识和造型规律等诸多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要求设计师以及相关工作者在与客户沟通时候,能够简洁明了、迅速地绘制草图、预案。而且设计人员在构思时也可以勾画创意草稿,这可以很好地将思维得以形象转化。“绘制钢笔建筑画的目的是将创作者构思中的建筑形象预先表现在画面上,通过画面使他人理解建筑师的创作意图。”

而且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大师们除了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生动的建筑速写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开设基础造型课程,可以培养概括、简练的描绘对象,塑造对象形体的能力和三维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快速的表达能力;可使设计师收集大量的设计资料和储存丰富的形象信息;理解建筑空间的整体面貌和感悟物体的尺度细节。也使使培养对象更具艺术气质与思维。

二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基础造型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建筑装饰专业,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都不是美术考生,没有接触过正规系统的美术培训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绘画造型基础,教学有较大地难度,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时缺乏自信,理解慢。二是课程设置问题,专业课程挤占了基础造型课程的课时,基础造型课程课时量偏少。三是在课程建设上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导致和后续的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如何发挥课程最大作用,提升学生建筑装饰设计素质,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1、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完美的速写作品或手绘效果图在表现当中要求具备成熟的技巧、动感的线条、舒适的构图、精美的画面,这能为设计平添不少风采,增加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作品体现出的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设计者本人的艺术涵养,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表现能力,设计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特别是在造型基础方面,绝不能把造型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描摹三维空间效果的方法,从而忽视学生个体对对象的理解与愿望的表达。”

2、掌握“三勤”学习方法

建筑速写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课程,表现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期能实现。如果想要把物象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需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脑勤。

多观察身边的点滴事物的习惯,如旅游逛街时可以留心看风格独特的建筑装饰形式风格;注意观察建筑外景观布局特点等。用眼记录所看、用手记录所想、用脑记录所悟,使学生的眼、手、脑得到同步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得心应手,为今后的设计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1、“素描”与“色彩”课程的整合。素描与色彩整合为一门课,在第一学期开一学期,素描在设计专业中通常以结构素描为主,事实上在有限的课时内,在学生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学生更应侧重明暗素描的训练,这样,才能建立画面物体的明暗立体感。建筑速写中、手绘室内效果图中、电脑效果图中都需对素描明暗关系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另外色彩的表现由水粉改为彩色铅笔,更容易上手出效果,彩铅与铅笔有很多相似点,也是对素描技法的一个巩固。在后续的手绘效果图表现中也会用到,其造型基础能力的持续培养,可通过第二学期校外的“风景写生”得以巩固。

2、建筑速写课程以小课形式长期开设。贯穿两个学期,上课时可以带学生临摹优秀作品或在校园内进行有主题性的写生,长期训练,保证学生审美素质的逐步提高。

3、建筑速写课程内容改革。可以把课程分为两大模块进行,第一模块以建筑外空间环境为主,解决建筑速写中的基本造型、透视原理、画面构图、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第二模块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为主。通过两学期的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在风景写生实践课程中拓展。以钢笔风景速写和马克笔表现为主。为后续的手绘效果图起到最直接地训练效果。事实也证明,风景写生不单纯是一种造型基础练习,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没有对建筑风景的深刻理解是画不好建筑速写的。通过画建筑及风景速写,不仅可以锻炼观察力和表现力,更可以陶冶艺术情趣,感受大千世界的灵气,从而激发出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5、与手绘室内效果图快速表现相长。手绘室内效果图快速表现这门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虽然说现在电脑制图很盛行,但是手绘效果图始终在设计行业有它的一席之地,流行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同时手绘效果图也是设计师设计实力和才情的体现,在现场与客户沟通也是最便捷、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方式。

总的来说,建筑装饰专业的造型基础应当是“造型技能、造型观念、造型素质三者的完美结合”。基础造型能力培养,能使学生将来的快速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对设计创新思维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并最终有效提升建筑装饰设计素质,从而缩短学生由学习基础造型到设计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陈新生.《建筑速写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素描;建筑设计;观看之道;空间效果

1994年,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开篇即讲道:“建筑是艺术。当然,造房子需要土木工程和材料等,但是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建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工艺、材料、经济水平、大众审美以及流行趋势,但作为建筑设计最基础的一项内容——素描,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一、素描与观看之道

素描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具体的感受和规律性知识的统一。素描也是一种视错觉。贾科梅蒂说过:“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法。”海德格尔认为:“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看”的问题涉及艺术家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与视觉艺术的形式问题紧密相关。新的视觉表达方式或看的方式隐含了艺术家的一种新的精神姿态。

我们一直在用眼睛看真实客观的物体,那应该如何观察呢?初学者往往会面对通病:如何测量角度。比如学生无法确定桌面某条边线与作画者之间的倾斜关系。其实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如何观察这样的角度。对于经验丰富者而言,这样的测量往往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在素描的早期阶段,这样的测量方法一直是测量角度最得力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两只眼睛观看物体间的空间。“眼睛的视觉官能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成为人类认知的一种主导范式”。当我们看空间中的某个点时,双眼的视线会集中在这一点上,两条视线所形成的角度就是同该点的相对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存在差异,观察者的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结果,也说明人的视觉具有的立体感。比如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楼房的边缘或一棵树与一堵院墙时,观察时如果先遮住一只眼睛,然后再遮住另一只眼睛,分两次观看,你会发现窗外的物体与窗框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两只眼睛的观察明显存在差异!面对这样的观察结果,大脑要做出分析,提炼出适合作画者的关键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素描绘画过程的痕迹。学生常说能看出却画不出来,是因为虽然仔细地观看了,但没有真正的分析对象,也没有找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

素描的正确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是以全面研究物象的各种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一方面研究物象的内部构造与外部形状的相互关系以及物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物象本身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

科学不是艺术的全部,素描也不能在既定的结论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只有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形成好的作品。要想真正掌握素描,首先就得从习作性素描学起,加强对习作性素描的教学和练习,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素描与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平面布局外,形体和空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成败。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师的造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加强素描造型的严格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素描是研究造型方法与规律的艺术科学,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铅笔绘画,而是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了绘者的思维和观看特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素描”解释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从功能上来说,在工程结构上,对设计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又是社会组合的有机体,是一种精神劳作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时代精神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因此,建筑设计者既要精通工程学科领域中的诸多知识和技能,有意识的培养形象思维和唯物史观。

一位高明且有独特见解的建筑设计者,其首先是一位有较深造诣的艺术家。这也就是说一个建筑师要想做出一个较完美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的。要怎样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学好本专业已开设的艺术理论和绘画等课程之外,还要吸取各方面的滋养,如阅读文艺作品、听音乐会、看戏、看电影以及参观展览会和旅游等,可是,对我们将直接产生影响和帮助的、最见成效的还数绘画。对于未来的建筑设计,素描则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建筑美术课程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建筑师,而非美术工作者,其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均有建筑学科自生的特殊性。

早在开始构思一座建筑物之前,建筑师就必须在一个理想化的空间里给所创造的建筑定位——初步的想法,这就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必然依托于高质量的设计图纸,而素描是作品或作品部分的粗略草图,是艺术家针对光影、构图和全幅的规模等要点所作的研究和探讨,它是全幅画的初步构图或其中之一。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精准,就等于失去精准,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觉的虚构人物和虚伪感情。要使形象极端准确,只有借助最充分的素描知识。

三、建筑空间效果的素描表现

在建筑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素描既能画出三维立体感,也可表现二维平面构成,还能多维展示;让素描语言在具象、意象、抽象、物象中各显其能;使素描教学过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由单一而变得丰富起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建筑素描基础训练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严谨和准确的造型能力为主旨,以熟练的素描技法促进建筑表现技巧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素描侧重于学生对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的准确性表达的训练,以及学生对形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形体再创造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建筑室内素描是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系统的写生训练,学习处理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提高学生对室内空间的表现能力和对室内透视的把握能力。在笔者看来,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素描要求:画面的构图完整性,突出画面的主次性;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空间透视感;空间构造物的造型比例尺度的准确性;空间组合形式比例关系与空间尺度感;空间装饰物的刻画、概括以及取舍;画面主光源以及黑白的对比与衬托;空间的前景、中景、背景黑白灰的层次处理。前期的空间表现训练以古典室内空间写生为主。在一、二、三年级阶段,通过写生教学大厅、美术馆、图书馆等一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对空间整体性的处理能力、对建筑物的比例关系把握能力、对装饰物的准确概括和刻画的能力以及对场景空间的主次处理能力等。

在进行写生前,要求先练习场景的角度选取,画面的构图。在写生过程中,学生通过写生表现,达成对“空间”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构造形式的多样性,形成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前期,以规则的建筑空间表现为主。对古典建筑严谨的柱式比例关系、三度空间及多面空间关系、柱式不同部分的细节的处理,都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空间素描的表现区别于传统素描的是,空间素描要求更主观地对空间中存在的立体或立体中存在的空间的表达。所以光与影的处理必然成为主要的表现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色调的衬托、对比、变化来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形体结构与材质来表现。

总之,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可以为未来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和设计师塑造坚实的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开拓其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正确的素描方法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表达艺术技巧和探索建筑艺术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名称:基础造型视野下的建筑视觉研究,项目编号:2014-XY-13.

①记贝聿铭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T].世界建筑,1994(3):14.

参考文献: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的连年减少,许多高校将部分专业放进注册入学专业计划。注册入学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自,更多的生源基础,但院校的生源质量变得参差不齐,层次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加剧。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办于2000年,素描教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20年的时间里,素描教学已初步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学改革也迈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自2016年起,该专业开始录取注册入学学生,以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注册专业学生特点,这给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注册入学背景下,建筑装饰专业如何开展素描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1建筑装饰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泰职院装饰专业主要培养室内设计方向的设计、绘图、施工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绘图能力,如室内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物体基本结构比例、三维空间透视原理以及空间造型能力。素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训练方式。其次,随着各类绘图软件的开发应用,许多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绘图而忽视了手绘能力的训练。计算机绘图软件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培训,而手绘能力则需要长期练习积累。设计人员有无素描基础,绘制出来的图纸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将设计方案手绘快速表达,形成设计方案草稿,便于和同行、业主沟通并及时修改。同时,设计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头脑中闪现出的好的创意或周围环境中好的设计都可以用素描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设计元素的积累,当设计遇到瓶颈之时翻阅绘图本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素描教学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注册入学学生的特点

注册入学学生在文化基础、心理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他们选择求学,渴望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付出得到了回报。有些学生有好学精神,但学习缺乏毅力,一旦遇到困难便停滞不前。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进校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单纯地为了在3年后能拿到一张毕业文凭。多样复杂的学生特点对素描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注册入学背景下素描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3.1转变学习状态,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入校后首先要从高中语、数、外学习的状态中转变过来,进入专业学习状态。通过到装饰企业、装饰材料市场、装修工地观摩,使学生了解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各大名家名作、教师优秀绘画作品、往届学生素描作品,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并主动学习。针对注册入学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用的教学方法,因人制宜。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增强学习信心。对于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尝试练习一些建筑速写。鼓励部分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同学修改示范,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对于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个别进行示范,鼓励他们大胆去画,找准规律,完成后与前一张作业进行对比,总结进步与不足。

3.2穿插写生训练,体验素描乐趣

注册入学的学生进校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素描的学习也可能使其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设置部分写生训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写生内容与“建筑”这一主题相结合,由石膏体中的立方体到石膏穿插体,再到室内空间中各种方形物体,逐步向室外过渡,由校园内简单的方形建筑到带有造型细节的楼宇校舍。有了一定基础后,走出校园,用素描的形式表现各地建筑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江西婺源、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苏州周庄、浙江西塘的水乡古镇,福建客家土楼等。这种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素描训练形式,使学生理解只要掌握结构和透视,建筑素描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写生中体验素描的乐趣。

3.3调整素描表现形式,掌握专业必备素描技能

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都是素描中常见的表现技法,明暗素描通过描绘光影在物体上的变化,表现物体丰富的明暗、质感、空间关系。结构素描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较少明暗光影变化,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除了画出可见的外部轮廓,还画出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结构。[1]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专业所必备的素描技能。以结构素描的方法构图,用适当的调子塑造物体,用线条的虚实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降低素描的难度,避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排线打明暗关系的调子上,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塑造物体形态。

3.4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素描教学

就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学生仅依靠课上时间来掌握绘画技巧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在课前将一个个知识点和具体作画步骤用视频录制下来并适当编辑,形成5~8分钟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观看。课前预习、课后强化,练习时反复观摩参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效果显著,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草图大师(Sketch…up)绘图软件可以快速方便地创建三维空间、观察和修改,学生一般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用来绘制室内效果图,现将该软件运用到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对该软件有一个认识,让其知晓,素描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专业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在讲授空间一点透视基本原理时,教师用该软件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型,用鼠标进行切换移动,让学生感受同一空间不用视角的一点透视空间关系,并绘制出相关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中的“消失点”“视平线”等名词的由来,归纳出一点透视的特点。

3.5建立素描学习QQ、微信群,搭建线上互动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软件绝不仅仅是聊天工具,教师建立QQ、微信学习讨论群,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将课上教学课件、视频共享至群内,供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以不定期上传一些优秀作品,以此激励学生。同时,也可进行作业提醒、作业点评、问题答疑等。总之,在建筑装饰专业注册入学这一背景下,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只有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创新教学模式,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勇于探索和改革,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110-04

一、问题的提出

建筑结构施工图是描述结构系统和结构构件的工程文件。由于建筑的平面形状和外观形态丰富多彩,造成其结构构件和结构系统千差万别,表达结构系统和结构构件的结构施工图也就各不相同。表达对象的千变万化给结构设计、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隐蔽资料编写的初学者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设计初学者所设计的结构施工图经常出现错、漏、碰现象;识图初学者往往对施工图一知半解,难以查出问题;施工资料编制初学者所做的隐蔽资料常常出现漏项、图文不符等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少对结构构件表达和结构系统表述规律的总结,单凭个人认知和工作经验。归纳总结结构系统描述和结构构件表达的通用规律,设计者按照规律一一描述,识图者按照规律一一核对,资料编制者对照规律设置各级指标是土木建筑从业者的共同愿望。

二、研究与归纳

1. 结构构件与结构系统

建筑物中的每一个柱、梁、板、墙以及基础等都被固定在建筑物中的某个特定位置,承担着建筑物某部分的重量,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称为结构构件。这些结构构件相互牢固连接,形成稳定的系统,用以承担建筑重量和抵抗地震作用,这个系统称为结构系统[1]1-2。

表面上看,结构构件通常是简单的几何体,或者是由若干简单几何体通过叠加、扣减和相交而形成复合形体。结构系统则是由若干结构构件通过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空间结构框架。表达结构构件时,可以通过绘制构件三视图和辅助剖面图的方法,用构件大样图的方式来表达。表达结构系统则不同,由于结构系统是空间框架,在平面图中描述时,首先需要将组成这个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分为若干构件类(如:柱、梁、板)和构件组(按照构件所在层分)[1]7,然后依次完整描述各构件类(组),最后描述各构件类(组)之间的连接方法即可。

2. 结构构件的表达要素

(1)单材质通用构件的表达。表达单材质结构构件(如钢梁)只需要清楚表达其形态、尺度和材料三个要素就可以了。通常用三视图表达构件形态,用尺寸标注表达构件尺度,用文字说明表达构件材料。形态、尺度和材料称为构件表达的基本要素。

(2)多材质结构构件表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对部分构件进行变更。编写变更文件时,经常需要提及这些构件,如果构件没有代号或名称,难以表述。因此,应该给每一个构件确定一个代号或名称。其次,每一个构件在建筑中的位置都是唯一确定的,设计者应该规定好每一个构件的空间位置。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如混凝土柱)通常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各自占多少比例,如何搭配,如何连接,也就是构造。名称、位置和构造称为构件表达的扩展要素。

(3)结构构件表达六要素。结构构件表达的基本要素和扩展要素合并起来,称为构件表达六要素。在建筑结构施工图中,有的构件需要完整表达六个要素,有的可能只需要专门表达两三个要素就可以了。例如:表达钢筋混凝土柱需要六个要素很完整。在柱平法施工图中绘制截面形状,可以判断其形态是矩形体还是圆柱体;在柱结构平法施工图中的集中标注,可知其截面尺寸,通过层高表可得知其高度;通过结构设计总说明可以找到柱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等级;通过集中标注,可以获得名称信息;通过柱平法施工图中的定位尺寸标注,能够得知柱与两个方向轴线的平面关系,通过层高表可以获得柱底标高和柱顶标高信息。柱体内部的钢筋构造是通过引用《平法图集》中的构造详图[2]间接表达的。再比如:表达砌体结构中的砌体墙时,结构设计通常比较简单,不需要表达构件名称,不需要单独表达构件形状,不需要单独表达构件尺寸,甚至构件的位置和构造都表达得比较模糊,只需要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说明了砌筑块材和砂浆材料等级就可以了。实际上,不管什么样的结构构件,其表达的六要素都必须是完整的。那些只需要表达两三个要素的结构构件,它的其他要素已经在建筑专业设计图中表达清楚了,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可不必赘述。

3. 结构系统的描述三环节

在结构构件表达完善的基础上,描述结构系统时,需要确定每一个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标注出构件名称,并详细描述各结构构件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构件名称、构件定位以及构件连接称为结构系统描述三环节。分析大量结构施工图可知,构件名称和构件定位描述是通过在结构平面布置图中标注构件名称,标注轴线定位尺寸和构件顶、底标高来完成的,而构件连接都是通过引用《平法图集》[2] 中的通用构造详图间接描述的。

三、研究的结果

通过研究和总结可以看出,建筑结构的表达首先必须清楚表达每一个结构构件,然后描述各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方法。也就是依次完成构件的六要素表达和系统的三h节描述。部分构件的个别要素需要省略表达的,应满足设计者和读者共知的前提条件。

四、结果的运用

1. 可用于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之中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课程,是继续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前提,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十分必要。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两个难题。第一是学什么,如何学,第二就是如何评价学习效果。按照本文结论,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施工图纸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结构构件六要素查找填写任务单和结构系统描述环节查找填写任务单,要求学生学习读图之后填写任务单,检查任务单填写的正确性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该方法既可以用于平时的教学训练,也可以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2.可榻峁股杓迫嗽弊圆樯杓仆贾降耐暾性提供参考

如今,建筑结构设计基本依赖成熟的软件人机交互完成。由于设计人员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不同、建筑专业资料变化、校对提出修改等原因,不断修改设计文件的现象经常发生。稍不留意,就会导致结构构件表达要素的遗漏、重复或自相矛盾。有了构件表达六要素和系统表达三环节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逐一自查设计文件,避免出现错、漏、碰现象。

3. 可为结构设计校对、施工图审查、施工技术人员查找设计问题提供参考

结构校对、施工图审查、施工技术人员拿到图纸后,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设计文件中的错、漏、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或编制图纸会审疑问记录等。有了构件表达六要素和系统表达三环节的认识,可以对构件逐一检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及时发现图纸问题,避免施工错误的出现。

4. 可为施工隐蔽资料编制人员编制描述指标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隐蔽资料是施工中各隐蔽工程的记录文件,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完整记录隐蔽工程的各项指标可以避免后续工作的许多麻烦。因此,施工隐蔽资料的表达指标应该全面具体,图文一致。有了构件表达六要素和系统表达三环节的认识,就可以核对表格资料中的描述指标是否完整全面。

[参考文献]

[1]黄朝广.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6

摘要:文学与建筑自古以来密不可分,建筑是文学的形象与体现,文学刻划着建筑的风采,可谓建筑之装璜,为建筑增添着光辉。本文就文学与建筑的相融性加之漫谈。

关键词:文学;建筑;亭台楼阁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37-04

建筑是一种综合艺术,以砖瓦土木等为材料,融合工程技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创造艺术类型。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表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作品,从建筑与文学都具有艺术性看,两者有共同点,有联系。在建筑与文学的互相关系中,本文着重从文学角度,谈谈文学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可以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文学可以为建筑增辉。文学可以成为建筑的装潢材料,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文学可以为建筑做永久性的广告,从而增加建筑的知名度;文学为建筑提供艺术匠心,间接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了解文学如何为建筑增辉,可以知道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建筑从文学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建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1 文学的多种体裁都涉及建筑,以建筑为描写的对象

文学中对建筑的描写自古有之。《诗经・小雅・斯干》写道:“约之阁阁,筑之橐橐。”“(“墙版捆扎安装好,筑声橐橐用力敲。”)”殖殖其庭,有觉其盈。“(“前庭那么平又正,柱楹高大直挺挺。”)”就描写古人用版筑墙的劳动,对造好房子的赞美。又赞美建造好的房屋的屋顶:“如鸟斯革,如斯飞。”(如鸟翱翔展翅膀,如雉奋飞五彩新。革,翼,翅膀。,野鸡,毛色光鲜。)如鸟翼般展翅欲飞的屋顶,给人轻快飞动的美感,使流畅自然的曲线改变了方正框架的呆板。因文学是写人为主的艺术,而建筑是人生活的重要空间,所以写人少不了要写到建筑。而且文学中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对建筑有所涉及和描写。其中尤以诗文描写建筑较多,唐宋亭台楼阁记散文写建筑尤为学文学者所熟悉。

亭,是独立一间的建筑,“是一种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制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独立建筑物。”其平面多为各等边形,周围有檐,中集高顶。本是古人设在路旁供旅行者休憩停留的处所,后来其功能发展演变。秦汉时,亭成为地方治安的基层组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担任过泗水亭长。亭,就是一个行政辖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后功能很多,可用来观瞻、纪念、游宴、迎饯、待渡、贮水、流殇等,多为无实用价值的精神文化功能。据《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记录,历史上有名亭800多个。现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将一些历史名亭集中建于园内,以供观赏。

台,积土而高者叫台,是供观赏眺望的土筑方形高平建筑物。台的结构大抵是台和榭的组合体。高出地面夯土为墩叫台,台上木构房屋为榭,是一种只有柱、顶而没有墙壁的房子。战国时燕昭王造金台招揽人才。唐初陈子昂登幽洲台,即燕台、黄金台。三国时曹操在河北古邺城造铜雀台。《三国演义》写到曹操曾想娶江南美女二乔,置台上以娱暮年。

楼,“台上有建筑物者,初日榭、日观,后曰楼。”后发展为高层木构建筑,名“楼”。如城楼、角楼、钟楼、鼓楼、景观楼。登高望远,是古人特有的一种审美爱好。岳阳楼、黄鹤楼因此成为古代文人赏景抒怀的好地方。

阁,两层以上之建筑为阁,与楼的形式比较接近,古人多楼阁连称,后人误名为楼。两者造形上的区别,楼是“重屋”,屋上叠屋;阁是平坐上建屋,通常四周开窗,有平坐回廊,即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功能上的区别,通常楼以住人,阁以储物。如藏书阁,宁波有明代造的天一阁,毗邻风光秀美的月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距今约430余年,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供观赏用的阁,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

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可找到与建筑有关的描写或记述。分别而言:

①诗歌中对亭台楼阁的描写。唐诗里写到登临建筑的诗篇容易找到。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崔颢《黄鹤楼》,杜甫《登岳阳楼》等。这些诗篇不具体描写建筑,主要写诗人登临楼台高层建筑后的感想,抒发怀抱。

②散文中对亭台楼阁的描写。以唐宋散文中亭、台、楼、阁记散文最为显著。如唐初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凌虚台记》、《清风阁记》等。从篇名可以知道,这些散文都与亭、台、楼、阁建筑有关。古人在修筑亭台楼阁时,常写记文,以记叙修建过程以及作者伤今悼古的感慨等。一般记事只是缘由,重点在发挥议论,写个人怀抱,文学性较强。如范伸淹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③小说中对亭台楼阁的描写。以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为例,它对荣、宁二府以及大观园建筑有具体的描写。这部小说的书名就与“红楼”建筑有关。

④戏曲中对亭台楼阁的描写。如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戏曲故事发生地也与建筑有关。长亭送别,则是其中著名一折戏。

以上各四大类文学样式写建筑的情况,大致诗文写建筑多是提到建筑名字,实际不展开具体的描写。但所提到的建筑确是存在的。而小说、戏曲中提到的建筑名字有可能是虚构的,是作者创造的。这与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有关。

2 文学可以成为建筑的装潢材料,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特别是其中的民宅,是住人的房子,基本要求是适合居住,能挡风避雨,遮阳保暖,安全防盗。但人在物质层面的需求满足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会凸显出来。因此建筑物,包括民宅在内,随主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坚固耐住,而且要求美观,还要提升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了建筑提升文化内涵的装潢材料。

文学装潢建筑,可以有多种层次。

①最简单最表面的装潢,如有的人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虽不是文化人,但为表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买许多中外经典文学名著装满自己书房,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装潢公司,投其所好,就给业主代买些削价名著装到书房里。

②较高层次,可以在建筑的内外悬挂匾额、对联、文章,这是一种陈设性装潢,可以增加美观;同时体现主人的身份、志趣,实现个性化装潢。

古人很重视室内外装潢。《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宝玉父亲贾政带领一批清客文人(帮闲的文人),给新落成的大观园景点拟额对。刚进园门,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往前微露小径。贾政命人题额,有题“叠翠”、“锦嶂”、“赛香炉”、“小终南”,不下几十个。贾宝玉认为,编新不如述旧,直题为“曲径通幽”。众人称赞“是极,好

极!”虽是清客有意捧场,但确实是初露才华。宝玉接着题“沁芳亭”,“有凤来仪”、“稻香村”等,在题额中都超越“众清客”。

笔者老家一邻居门眉上有四字:“光前裕后”。(意思是增光前代,造福后人。)又见一房子门眉上书“竹苞松茂”。后来知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意思是“坚实好比竹根固,茂密就如松针般。”以表达对家庭发展的期望。)

对联表达作者和房子主人对世事、人生的看法。《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宝玉欲睡中觉,秦可卿带他去一个房间,他看到一副对联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见了这副对联,“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宝玉为何不肯住这里?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幅对联?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对世事透彻明白,都是学问;对人情(即人心)历练而且无所不通,就是文章。这是当时儒家的观点,(但不是原始儒家如孔子的观点),而是表达了后代(含清代)儒家的混世哲学。《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反传统的思想。小说中的宝玉也对此表示反感。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世事、人情”在当时,是指官场仕途,与社会上层人物的内心。宝玉父亲就是要宝玉读书走官僚仕途。(据第33回“宝玉挨打”故事可知。)这是一种俗气的人生观。这副对联,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格言,总结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现在看来,其中也有可取之处。了解世事、人心,对自己、对工作是有用的。笔者以前见师大内一家农民开的小饭店门口,就写着这副联。

笔者的书房有幅对子:左是“静思”,右是“求索”,是我的学生送我。后来有位同事又为我重新书写,在“求索”下面再写:“屈子吟曰: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静思”下面再写:“诸葛有云:澹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③最高层次,是主人或作家自己创作与建筑有关的优秀文章。文章一般会透露主人或作者对房子的评价,更显示自己的志向。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则表示自己房间虽简陋,但主人品德、志向高尚。

室内外用文学装饰,以提高文化内涵,是目前的装饰趋势。这主要显示建筑主人目前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已有明显重视。这里所指文化内涵,指建筑装潢吸取文学中所包涵的传统优秀思想。

3 文学可以为建筑做永久性的广告,从而增加建筑及其所在地的知名度

由于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所以侧重涉及某建筑写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使该建筑名声大振,而且类似一种永久性的广告。只要该文学作品存在,广告性意义也就永远存在下去。这不仅使该建筑远近驰名,连带使建筑所在地也提高了知名度。

东晋王羲之等人在绍兴兰亭举行祓禊活动,曲水流觞,饮酒做诗。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兰亭名传至今。

唐代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写作者的一种旅愁,江枫渔火伴愁眠,因失眠使他到半夜还听到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诗的首句写所见所闻:深秋夜半,月落乌啼,霜气满天,自然触动诗人旅愁。次句,续写景物,点明失眠原因。后两句,远处山寺,传来钟声。凄楚孤寂,增添哀伤。情景融合,色彩丰富。诗像一幅立体的画,给人一种美感。这首诗使苏州寒山寺,成为旅游热点,近年来每到新年,都有大量游客到寒山寺敲钟。唐人的诗为寒山寺及苏州做了永久广告。

唐初王勃写了《滕王阁记》,宋代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使滕王阁及其所在地江西南昌,使湖南岳阳楼及岳阳都成名。

4 文学为建筑提供艺术匠心,间接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4.1文学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建筑,当然更多地是间接的方式。先说文学直接影响建筑,如《红楼梦》中有大观园的园林建筑,改革开放后,将小说改编拍电影、电视剧,为了剧中景而造了大观园。据说现在上海、河北都有可以供游览的大观园景点。

文学间接影响建筑的情况较多。

4.2文学中的意境,可能对建筑构思有启发。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中写的:“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江南小家庭的周围环境,让人感到家的温馨。作者把家与小桥流水连在一起,像一幅常见的江南民居图。后来的园林建筑虽多建在城市里,但少不了小桥、流水的景物。这当然是工匠们受自然环境的启发,对自然的模仿和升华,但也不排除有文学修养的文人们参与设计的结果。

4.3中国古典文学在抒情方式和结构上往往表现含蓄、中和的美学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建筑无形中产生影响。古典文学,在抒情方式上较多追求含蓄之美。如《诗经》表达感情以含蓄较多,直言较少。含蓄多了,有朦胧之感。《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所说的伊人,只是“那个人”的意思,是男是女,性别并没有确定。唱歌的人与伊人是什么关系,是朋友还是恋人,也并没有表明。我们现在读这诗,一般把歌者当男性,伊人则是女性。所以“秋水伊人”的成语一般指美丽女性。诗人为什么要去接近伊人?其感彩不很鲜明。当然这诗的主要情调,读者能感受到,是歌者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又要苦苦追求的深厚感情。但这诗表达的感情毕竟是含蓄的,甚至有点朦胧。

与文学中抒情方式含蓄的美学风格相似,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居中也表现为含而不露。古代宫苑、园林建筑,多取深藏内敛,曲折不露的风格。山东曲阜的孔府是古代典型的豪华富宅,前门进去,有很多门,才进入大堂,再进去是内宅,最后面是花园。给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又杭州吴山的胡庆余堂老板胡雪岩故居,是清末红顶商人(官僚与商人成为一体)的大宅,有厅堂居室,也有园林,非常曲折。“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是以内向空间的组合为特征的。无论是民居还是殿宇、陵墓、寺院、园林,多数都以院落布局为主。那些院中之院,园中之园,城中之城,都是由层层向内收缩的空间组合而成,呈现出明显的内敛性。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对内部空间亦采取一种较为封闭的态度,往往通过墙将内部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与外界的区别,甚至在庭院的入口处还要以照壁隔住视线,以免一览无余。在装饰处理中,中国传统建筑亦将重点放在院内,藏而不露,避免过分张扬、显露。”

古典文学,如古代诗歌在结构上,追求中和之美,即和而不同的美。和谐但包含有不同。举一首律诗为例: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突飞猛进,园林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大多都是在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古代造园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园林追求人文自然,注重意境创造,蕴诗情画意于其中的特点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园林景观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启迪游人丰富的想像力,使园林意境得到更进一步的开拓、升华。在中国建园理论与实践史上,文学作品与建园理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尤其古典文学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最甚。对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继承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许多优秀的造园文化及造景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合理运用传统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园林的内容和形式,走雅俗共赏之路。

1 园林与文学

园林是以物质为实体,融入一定的园林美学思想建造而成的,供人们游憩、活动的场所。文学,是意象思维的结晶,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反映人类生活、精神及审美水平的艺术。古典文学容纳了许多关于中国园林的描绘。如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描写园林建筑的内容举不胜举,“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描写到:“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门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上面这段描写,正是对园林各景的精彩描绘,让我们仿佛跟着林黛玉进入贾府富丽堂皇的大宅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垂花门”、“抄手游廊”、“大插屏”不正是现代园林中的“景门、廊、障景”的原形吗?有人曾评价:“《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著名的《园林史》。”正是因为有了《红楼梦》对古代建筑风格的描述,我们才知道大观园是什么样,荣国府有多么气派,我们才得以仿造,在现在建造的很多地方公园里我们也不难看到《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影子。正是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园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园林设计理念,人们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园林景观的所要表达的意境,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园林,让园林景观给广大的审美群体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审美体验。正如雪莱在《诗辩》中所说:“让心灵容纳许许多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组合,从而唤醒心灵,并扩大心灵的领域。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不平常了,……人们一度对这些静观默想,使在自己的心灵上永远留下含义优美而有高贵的纪念碑。”假如你到某一公园游玩观赏,当我们对园林的个别形象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照和沉思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升华,使园林的功能上升一层,起到美育的作用。这些名胜古迹,铭刻于我们的心灵,成为优美而高贵的“纪念碑”。

2 古典文学中记载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古典文学作品不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园林的特点,同时记载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园林深广、博大的感性形态,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述,园林崇高美与园林意境美的功能得到了双重体现。

2.1 自然山水时代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时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世界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希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园林艺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凝固了人类美化的自然,同进也融入人类另一个艺术的殿堂,那就是文学。中国园林有文字记载的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对灵囿的描述是这样的,“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其他全为自然景物,从文字可现灵囿的规模与布局,文王灵囿以其独有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格局、特色的典范,这一以文学体裁出现的记载中国园林的文学作品,方使我们知道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和砖瓦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客观上为统治阶级大兴离宫别院、营造宫室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并“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之楹槛,珠玉饰之”,足以说明当时宫室建筑规模之宏大。另据记载,吴王夫差还曾造梧桐园、会景园,有“穿岩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之举,可以看到以自然山水为园林主题的萌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2.2 建筑宫苑时代

到了秦汉时期,营造宫室,规模更加宏伟壮丽。园林建筑中有关于“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的记载,这时的建筑与造园家对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加工,有了自己的见解――控制自然气势,进行重点加工,赋予原始自然风景以明确主题思想,对后世宫苑建筑影响很大。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秦代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除修建有苑、宫、观外,还有许多池沼,如昆明池。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三辅黄图》中是这样描述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的:“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宫城内北部的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特色鲜明的山水园,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湘东王造湘东苑,园林形式由精确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2.3 山水建筑宫苑时代

隋代则演变为山水建筑宫苑,如隋炀帝杨广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别苑中的西苑,在布局上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国力强盛的唐朝,则以大内三苑最为优美,同时出现了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如画家王维在蓝田县经营的辋川别业、白居易在庐山上修筑的草堂等,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

唐朝晚期到北宋初期,造园者布局的章法、借景的运用、理水的技艺较前代都有较大的进步,因地制宜地营造了许多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正如《洛阳名园记》中描述的一样:“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

到了北宋,随着建筑技术和绘画的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造园多以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景,被誉为山水宫苑,如宋徽宗政和七年兴工修筑的艮岳,并且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

2.4 明清宫苑时代

明清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艺术手法之高超,构筑之华美是历代所不可比拟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是当时皇家宫苑的代表。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关于造园技艺和造园理论的著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园林胜景的描述,其中最有名的造园家当数明末的计成,他通过自己对园林的创作,把实践经验与造园传统总结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著有《园冶》一书,此外明代画家文震亨对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所著《长物志》把画山水的理论运用于园林设计,对园林中瀑、泉、水的布局,以及湖石的运用,均有独到的见解。

3 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感受不到文学家描写景观时的心情和他所要表达的意境,或许作者正是对自己所处私家园林的简单描写,或许是作者心中的海市蜃楼,而文学家恰恰借助优美的文字,将自己所体会到的园林意境以真实的笔触表达出来,给造园家以启迪,二者追求的意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致的,造园家将这种意境与园林的艺术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提炼,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构造园林意境,如苏州的网师园、留园、个园等都饱含明显的文学意境。古典文学如同园林设计当中的材料,就看造园家如何运用、安排、构思和组织。有些古典文学作品好似园林设计步骤,只要园林设计师将其意境和方法融入园林建设当中,就可建成环境优美、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统一的园林作品,供后人鉴赏、品位,达到美学的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园林意境,留园、网师园、个园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超越时空的去处,让游园者去感受当时建园者的那种心境,让欣赏者从中体味出许多人生哲理。

3.1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共通点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二者都是艺术作品,是人类大脑活动的成果,是依靠人类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他们与其他精神产品的区别在于二者是通过造园家和文学家的意象思维创造的意象世界,借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二者独有的审美本质。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于传说中“瑶池仙境”的向往,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将其演绎成最早的园林,人们把人间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塑造成美好境域来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有了最早的园林,就开始形成园林文化,通过文学家的思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文学家笔下的这种非现实的精彩的意象世界又给造园家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为他们的造园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是共通的:

娱乐消遣。游园、读书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成为人们消遣的手段,好的园林山水建筑和好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识事物。园林文学作品源于园林建筑,但他不仅仅是对园林建筑简单的描述,其中不乏虚拟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夹杂着作者对园林的认识,而造园家对园林文学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二者认识的不同又进一步推动着园林理论和文化的发展。

引导教育。二者都会向受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受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游园者和读者从中汲取精华,并根据游园者和读者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启迪思想。园林和文学作品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或以浩荡的气势,或以洗练的语言,给受体以思想启蒙,加深对园林和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提炼与欣赏。

平衡心理。通过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欣赏,使接受主体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可以愉悦他们的心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冲淡郁闷,保持情绪的稳定。

交流传播。二者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各民族和全世界的互相传播,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逐渐形成现代的混合式园林和自由式园林,为发扬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发挥重要作用。

3.2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区别

3.2.1 园林是一种实物,是客观存在的美,而文学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看到古松、岩壑,听到松涛声时曾作诗:“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美好的胜景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在作者的眼中不再是古松和岩壑,而是优美的诗句。

3.2.2 园林给人以感性认识,文学给人以理性认识。园林景观仅凭人们的感官就可得到直观、具体的意象,文学则需经理f生反思,结合读者本人对记载文字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对景观进行初步模拟,同样的园林景观文字记载,不同的读者感知景观是不一样的。

3.2.3 园林景观具有现实性,文学作品则更多表现虚拟世界。造园家构建的景观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或者可能有的东西,而文学作品则更多地体现非现实性,即虚拟性。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际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3.2.4 园林景观是对生存环境的美化,文学作品则是将其所负载的审美经验加以加工、转移和传递。如张于湖的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此词上景下情,清澈空灵的景与萧疏空阔的情交融,是情景合一的意境,使读者从中体验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和经验。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8

一、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模式陈旧,没有特色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建筑群体不断出现,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遇到了很多的新情况、新内容。但是,从当前各级各类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模式陈旧和没有特色是主要缺陷。美术基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需求之间不协调,更不能相互促进。

2.内容与课时设置不科学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仍然以面面俱到的写实素描为主,基本上是全因素素描,把2年4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分成素描、速写、色彩、平面构成以及美术史的学习。这种内容和课程安排设置不科学。

3.方法僵化不灵活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素描能力,而与写实素描同样重要的临摹教学就比较淡化,教学方法不灵活,效果不佳。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手段僵化、针对性不强,不能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的现象。

4.学生认识不足,学习效果不强

素描和构图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美术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的直观效果图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具备高超的绘画能力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认为建筑设计不是画画,学会建筑施工即可,对美术课不感兴趣,不肯苦练基本功。

二、改进美术基础教学的策略

1.从内容上充实写生和色彩教学

(1)打牢素描基础

实物素描是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运用线条进行绘画造型的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掌握形体结构在光照后的变化规律,能够把握复杂形态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形体特征,增强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的素描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达,提高思维能力。所以,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必须使学生打牢素描基础。

(2)强化速写教学

长期的速写训练使学生对视觉造型的具象美和抽象美的发现能力、捕捉能力、想象能力、发挥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品位,为学生掌握建筑设计技能储备了强劲而持久的发展潜力。大量的速写练习可以让学生收集建筑设计的素材,为日后设计运用打下基础。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速写训练,注重观察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和设计亮点;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内速写教学水平,针对某种建筑的特色及其在建筑群中的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不断加强训练,提高速写能力。

(3)提高色彩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色彩构成教学作为重点,培养学生从色彩直觉和心理效应出发,通过思维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根据色彩在空间的变幻规律,组合并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的色彩效果。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模式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触摸法。在光线较暗或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使学生通过触摸形体,领悟形体的质感和肌理。第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视觉形体色彩的重构,开拓学生的奇思妙想,增强其想象力。第三,针对不同的建筑风格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点评经典艺术作品。

(2)集中授课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最有效的教法就是集中授课法,集中课时和训练,对素描、设计初步和设计技法等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授课,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步。其一,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专心;其二,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更加重视;其三,专业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技巧快速进步。

结语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一般的美术教学不同,专业性较强、技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研机构、院校、教师根据各自的职责,不断加强对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特色。教育者应针对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多渠道配套改革,综合运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丰富教材,活跃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卫星遥感技术对建筑物、建筑群体乃至城市的形象进行观察,判断形态、分析构成、研究设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宇.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2]夏媛媛.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究.才智,2014(23).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9

3、彩色的表现草图使用的工具一般是马克笔,水彩,水粉,彩铅或水溶性彩铅。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10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专业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这一专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养成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学科的角度,把其作为绘画造型相关学科的一个分支来思考并组织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不自觉中向绘画造型学科方向看齐,追求素描教学的绘画学科价值。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建筑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全新状况下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构建的角度,笔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专业教师关注素描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素描也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①素描以其精谨的造型要求、简单的工具材料、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专业造型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了在造型艺术学习过程中进行造型能力训练和审美素质养成的首选。素描与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造型和审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可以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素描可以增强学习者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素描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核心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把握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学应该为人才的职业技能养成服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②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绘画。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绘画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审美能力包括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教学和训练有效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三者中,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应以空间造型能力养成为最基本核心,兼顾视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的建筑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素描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大多控制在80至96个学时之间。教学内容大致是作为三部分安排:石膏几何模型写生(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体的写生、浮雕柱头花饰写生)、静物素描写生、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从这些内容来看,大体上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相应的表现技巧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不恰当的。

建筑的三维空间展现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点,这一点和雕塑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与绘画相去甚远。即使是雕塑,与建筑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在形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体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形体空间存在状态和的内部空间构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内部空间的构建。“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③传统的素描教学力求造型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在不到10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空间结构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形式美感为核心来组织素描的教学内容,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表现素描两个内容模块。结构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几何体组合为主要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研究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表现素描训练以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根据学习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偏低,美术基础与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对新生入学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素描教学的教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第一,把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量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解决特定问题。第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之后,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调节光影表现。对同一表达内容,寻求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即兴速写式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是写实式的精致描绘,还可以是兴之所至式的大笔挥洒等。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观察并体会不同表现形式产生的不同情感变化和心理印象,促进学习者主动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器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可以加快学习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讲解几何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就可以用画框绷平一张丝网,直立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透过丝网观察几何体,丝网纤维空隙构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方格,学习者马上就对透视现象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第四,对于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临摹练习,通过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创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④,能够有效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专题式的课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素描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养成与艺术表现能力养成的素描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注释:

①③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④王中义,许江.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11

文本是展示文章的关键,也是让学生了解凡尔赛宫的根本。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会感受到凡尔赛宫是一座气势磅礴、富丽堂皇、构思精巧、美丽怡人的宫殿。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张开想象力去想象它的金碧辉煌和雄伟壮观。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精确的数字,例如“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通过精确的数字,学生的大脑中就会构思出一幅精准的画面。促进了学生对于宫殿规模的想象。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对于其内部的装修风格和特点的描写,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方式。如“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宏伟、壮观的宫殿。第三部分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地位。今日的宫殿和往日的用途已经不同了,但是其辉煌和壮观仍是令人震撼。

文章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说明文的一般写作方法。学生在阅读中看到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对于文章的描写和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二.仔细分析,突破重点

文章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和认真阅读就会突破重点,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的。首先是对于宫殿的描写。通过作者的描写,学生会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宫殿建筑、宫殿内部陈设都写出了其富于艺术魅力。通过阅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其艺术价值,被其中的美所吸引。其次是法兰西式大花园。作者对于花园的描述用词是非常优美的。如“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通过这样语句的描写,学生马上就感觉到了凡尔赛宫的艺术气息和价值,更会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和宫殿的艺术形象。再次是历史悠久。在讲述这一部分的时候,文章中插入一段历史轶事,通过具体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让学生对其艺术性更加神往。最后是宫殿在古今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说明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了这四个方面,可以说对于文章的要点就有了很好地把握。

三.语言优美,用词准确

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非常优美精湛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的过程中,作者非常准确地用词,给读者的眼前提供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如“工艺精湛的家具”“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玉带似的人工湖”等词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被这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所吸引,关注文本内容,深刻体会文本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更会深刻理解其中的字词,掌握字词和他们的读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篇12

在科技如此进步的当今,计算机和相机都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境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如此的疑惑:我们学的是建筑装饰、建筑设计,到底还要不要学美术了?我们不能否认现代科技给设计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一并产生的就是软件的公式化,缺少唯一性、生动性,缺少个性。建筑师在设计的草图阶段和快题设计中都需要手绘基础,因为手绘作品个性的表现力都是相机和计算机的软件所不能替代的。

建筑美术教学要求对设计类学生进行全面的造型艺术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建筑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带领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物象,做好学生在多元教育形式中探寻个性的引导作用。

建筑美术本身的定位就不在培养纯画家,而是以培养建筑专业学生在构图、造型、形式美感、空间想象和材料表现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和国家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初衷是一致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教授曾经从类型的角度归纳出学习设计基础的学生应该具备五种能力:第一是绘画能力,即能模仿并生动表现事物,用科学并艺术的眼光来展现对象;第二是构成造型能力,即可以将一个物品肢解再重构的能力;第三是装饰能力,第四是材料的应用能力,第五是熟练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宋教授始终认为新技术是现代设计必须依赖的手段,而国美的教学也正是围绕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的。[1]笔者所在院校的建筑美术基础共计18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以素描为主,第二学期以色彩为主开展教学工作,速写穿插在两学期之中进行,另有建筑制图、造型设计基础等相继课程。想通过如此少的学时训练出具有非常扎实的绘画功底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放低绘画技能的要求,重点放在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建筑设计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从事建筑设计也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写生是最好的入门方式。在观察中我们更主张对形体间关系的观察(如方向、角度等位置关系,空间界面的围合关系以及形体间的衔接方式等),而不是形体本身。在结构素描写生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结构和形态空间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体入手,探究空间的概念;在明暗素描中,可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体会虚实对比,逐渐领悟实体与空间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