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27 18:35:39

养生文化论文

养生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养生文化论文篇2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不仅要求专业高技能,而对非专业技能的人文素养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的企业评教反馈中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以10分为满分,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精神(9.4)、诚实守信(9.2)、敬业勤奋(9.2)、沟通能力(9.2)和学习能力(9.2)。这些职业素质无不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并可化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和前进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钱伟长、邓稼先等均能熟记“四书五经”、《全唐诗》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蕴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成为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须有主流意识形态既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能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绝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无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谐思想、讲诚信、重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追求。

1.3继承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倡和谐、守诚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义、讲仁爱,这是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之自豪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等现象丛生,而很多人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虽固然有之,但反思自问,我们有多少人已将自己的传统美德忘却并已抛弃?一个民族的良好风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认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对内涵的把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忘,因而何谈对它的认同和传承。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等,就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背叛。“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举止修养的标准。要想立身处世必须从礼仪开始学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是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论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美德,才架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净化剂和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神。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途径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包括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为的高尚与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低下,学生便难以在他的教育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者,无论从学识还是做人都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表帅。首先,要言传身教,以德树人。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学生。其次,要勤读书。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游刃有余。再次,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教师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将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标的依托和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需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弥补,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解决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学时短等现实问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的通过经史子集、传统礼仪、优秀典型历史人物等的学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取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贴切的结合点,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如以“概论”课、“基础”课的“构建和谐社会”、“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章节专题内容为载体,通过补充运用传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大力开展校内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推动功能、认同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可以创设实实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扬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得到激活并创新,从而产生共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热衷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各部门要大力协同开展以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文化沙龙、论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公益劳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到知识。同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无声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养生文化论文篇3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质(物理质、化学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的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若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养生文化论文篇4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养生文化论文篇5

(一)根据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课题组成员将根据初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美术师范专业的特点,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强调美术学科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多方面的联系,从而能更好地学习美术,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多种绘画技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综合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和西洋画差异,中国画是用线描和色彩来描绘物体的精神面貌,西洋画是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关系来塑造,通过多年的文化领域的探索发展,把中国画和西洋画都作了融合,通过中西画的技术的融合相互借鉴,中国画和西洋画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学生不能单纯的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要掌握各种绘画技巧,跨越这些界线进行综合融合不同画种、技术、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二、相关概念

“多元文化”是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之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艺术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素养即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能力,又转化为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美术系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项目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课题组成员要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多元文化与素质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课题研究的借鉴。2.调查跟踪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状况,各种绘画技能的提高,建立学生档案,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在锦州师专的美术系教学中,根据美术师范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进行教学,旨在培养掌握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等多种绘画技能和艺术史等理论知识的美术师范专业人才。在教学中采用绘画示范、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画和欧洲西洋绘画,由于历史渊源、地域、民族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绘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诸如:在美感追求上;在物体形象的塑造上;在绘画色彩的表现上;在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应用上;应该认识到采用的工具材料在东西方画种之间的差别。在彻底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后,才能把他们相互融合借鉴在一起,使绘画技巧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双边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探索性的课堂活动,才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避免了陈旧的教学方法。2.重视中外美术史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习中外美术史以及与美术史相关的其他多元文化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政治等等,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与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广泛的人文背景中深入解读美术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尤其对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等这类经典作品,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课前让学生翻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提高。3.跨越学科的界限,把音乐、诗歌等多元文化融合在各种类型的绘画中。在绘画创作教学可以把音乐、诗歌作为命题画,例如以杜牧的《清明》一诗为例,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积极展出学生美术作业,观摩中外美术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美术成绩和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学生课内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经常展出举办美术课堂作业展、美术创作和临摹展。展览的作业包括油画、国画、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5.在美术教学多元化的实施过程中,突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之余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优越的文化环境、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利用图书馆、网络、书籍、媒体、专题讲座等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养生文化论文篇6

二、目前举行的具体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目前开展了文明班队评比、经典诵读活动、校园科技艺术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传统主题文化活动、棋文化、闽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发挥了较好的指导定向作用。

(一)“皮格玛利翁效应”的运用——文明班队评比活动

开展文明班队评比活动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较好应用。所谓“皮格玛利翁效应”,简单一点说,就是当学生的良好行为能够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肯定、信任甚至高度赞扬时,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获得一种持续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能够将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并做得更好,这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在小学中做实验证实“皮格玛利翁效应”,结果证实效果十分明显。即两位专家在学校中随意选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随意选出几名学生并通知老师,极有把握地赞扬了这几位将来可能会发展较好的学生。结果几个月后,专家又来到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这几名学生果然成绩进步显著,且思维能力也较突出,行为习惯也十分良好,原因就是他们从老师口中得知自己被肯定与赞扬的事情。为此,我校也积极将“皮格玛利翁效应”运用到鼓励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文明班队评比活动中,教室地面、墙壁、桌椅、门窗、讲台、黑板等卫生情况,学生的文明举止与礼貌风范,早自习、课间操、午间、放学时的考勤与纪律情况都被列出重点的评比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班级体以口头表扬、发奖状、赠锦旗、经验会等方式积极给予高度的表彰,对于表现进步明显的班级也要积极给予有效的赞扬,这样能够激励班级体所在的学生持久地将这些良好文明的行为坚持下去,达到培养学生卫生文明与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养成有责任感、有集体荣誉感等个性特点的目的。

(二)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品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思想精髓大多依靠经典书面文字流传至今,小学生也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唐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能静下心来认真仔细诵读经典的诗词歌赋文等文学篇目,必须从中受到潜移默化,丰富思想,开阔胸怀,陶治性情,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达到提升人格品位的目标。在众多经典文学篇目中,诗歌由于对仗工整、用词优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做为小学生在早自习中诵读的首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对学生悄无声息的影响不止在写作技巧上,更能体现在人格修养中,如诵读《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能教育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读《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句,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多角度性;读的《长征》,培养自信乐观、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读李四光《我不能失信》的故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读《孔子拜师》的故事,培养学生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等等,除诗歌外,还有一些散文如《论语》、《孟子》、《荀子•劝学》、《师说》等也应该成为学生诵读的内容。除早自习学生的个人诵读外,我校还积极采取了如加强课堂学生诵读、校园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淋浴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古人高尚道德情操,将来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青年。

(三)棋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众多棋类中,做为中华文化遗产之一的围棋,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游戏,从产生之时就与促进人格发展紧密联系。古人称围棋为“手谈”,说明下围棋不需要与对手语言交流,而是用手进行“无声”交流,小学生下一局的时间大约2小时,因而必须坐得住,这对于集中力容易分散,喜欢受外界新奇刺激事物干扰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而且下围棋一般必须要分出胜负,多次遭受失败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感、不服输个性,同时,学生必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的动脑筋想办法取得每一盘的胜利,能力提高的时候也能够培养起稳定的情绪,沉着的个性与平和的心态。因而,我校专门开设棋课,把棋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教学中,还利用周五大课间活动时间对全校学生讲棋,校园内设一块棋板,每周设个棋局让学生解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此外,我校经常举行围棋讲座、开设暑期培训班与校内围棋大赛,确实,经过几年围棋系统训练的小学生,其做事注意力明显集中一些,意志力较为坚定,性格沉稳外向,处事积极沉着,情绪更为稳定,这都说明小学生经常下围棋,有益于人格健康发展。

(四)闽南文化、传统主题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对健全小学生人格的作用

另外,我校的闽南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传统主题文化等活动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铸就也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如我校在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影响触动下,我校将开设具有民间传统艺术特点的木偶活动课程,通过老师带领学生自编自导木偶剧,使学生音乐、舞蹈的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目前我校的舞蹈《戏偶》获得省舞稻创作汇演一等奖,事实证明这一充分体现闽南文化艺术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实践能力。此外,今年我校还专门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在元宵、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之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达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倡导团结和睦、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平等友爱、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目的。当然,我校还开展了各种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长跑活动、参加历史博物馆等活动,着重培养起小学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利用校报、学校网站、校广播台、橱窗展览台积极宣传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鼓励小学生在手工劳动课上动手发明创造,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发明比赛,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然,学校目前的文化活动在培养与健全小学生人格方面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人格内容系统的关注上不完整,健全的人格应该不只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层面,还包括良好的个性、气质与性格,但是学校在人格培养的关注上往往就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着力多,在个性、气质与性格相对较少。因为道德品质是一个成人教育,这是为人最基本的教育学校自然责无旁贷,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通过选拔考试,入重点中学甚至大学帮助更大一些,所以成为不仅是学校也是家庭关注的重点,这与目前的升学考核体制有很大关系。但是良好的个性与性格对小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影响更大一些,对学生目前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不大,所以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常见一些得高分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家长前拥后簇,孩子被包裹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胆小懦弱或者任性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学校将其归结为家庭的责任区,而由于家长教育的失当之处,也造成了不少学生人格不健全之处。

四、未来改进的对策建议

学校应在文化活动上着力弥补小学生在个性与性格方面教育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

曾任英国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就自豪地说过: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干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培养,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有效的活动如号召学生自己独立来上学与放学后独立回家,自己收拾文具与背书包;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的作用,并将正反方面的例子做为鲜活教材来教育启发学生家长。

(二)加强小学生责任感、感恩品格的培养

养生文化论文篇7

1)同化作用。

大学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以寝室为单位的生活,大学生寝室有着强大的同化融合功能,学生在属于他们的小天地里,自由谈论,相互传递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这种相互的分享强化了个体的积极体验,也产生较好的情绪情感反应。寝室的成员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差别,都会相互影响,每个人都在身边寻找榜样,这样就会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却无时不在。

2)激励良性竞争。

在大学的寝室中,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寝室干部多,这个寝室的风气就正,积极性就高,能力就强,学习成绩就好。这就是是寝室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的结果。换言之,一寝室若有某一成员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具有一定成绩,对寝室中其他成员就是个激励,他们就会有赶超、比较的心理产生,从而形成了寝室各成员互相竞争的倾向并朝良性方面发展。

3)提高交往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交的《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一文中指出,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寝室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最佳场所。高校寝室的局限性使得人际交往在寝室内不可避免。而寝室内各成员有不同的背景和个人行为习惯,所以沟通和交流也难免会出现障碍,障碍出现后却也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而缺少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这对正处在敏感段的,尤其是第一次住校的,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来讲,处理这一类人际交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提高、磨练的机会。

(二)负面影响

1)不良同化作用。

在强调积极同化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由于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善恶、是非观逐渐变得模糊了,寝室里非道德的、不良的言行也随之增多,这就形成了寝室成员之间的负面的同化作用。

2)攀比成风。

与良性竞争风相反,当竞争偏离正确方向就会导致攀比风。大学生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会产生低水准的参照和攀比。如同寝室成员暗中比较谁吃得好、穿得阔气、用得高档等。这种攀比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业荒废、寝室成员隔膜加深等问题,严重的导致心理畸形。

3)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融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寝室内成员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室友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得到必要的鼓励和帮助,顺利渡过难关,促进个体成长、进步;而如果室友关系紧张,则可能会导致寝室成员间感情淡漠,容易引发焦虑和困扰。大学生在寝室内喜欢搞群体关系,对于一部分情感相投、家庭条件相当的则容易相处;而对不适合同类生活的,则会设法排挤。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业。可见,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使寝室文化的正面影响发扬光大,并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负面影响加以引导,促其向好的方向转化,最终使健康向上。

二、构建优秀寝室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相互包容的寝室文化氛围

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息息相关,在大学的校园里,寝室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室友也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寝室内成员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对于这些小摩擦的处理,不能仅仅的依靠老师和相关部门的调节,只有学生学会了互相理解、相互的包容,在寝室内营造出包容的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寝室内成员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寝室软件管理

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能够有力的推动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寝室管理制度,如寝室文明行为公约、卫生检查制度,作息制度,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执行,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的言行,保证正常、有序、健康的寝室生活秩序;同时,学生的党团建设要进寝室,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三)学生工作要深入寝室

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定时深入到寝室,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切实关心每位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中不断变化的“热点”话题,及时发现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真实感受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正确引导寝室内的舆论导向,使其向雅俗共赏方面健康发展,抵制不良思潮和文化糟粕的影响。

养生文化论文篇8

一、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课程。中华民族不但拥有广阔的国土、秀美的丛林、壮丽的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讲解,可以培养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过去祖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让其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他们这一接班人不懈地拼搏与争取,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树立良好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思想教材宝库,其根本内容就在于教育人、引导人以及塑造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善良、正直、有价值的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气节、讲礼仪、讲奉献等道理,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其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

(三)培养认真务实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严谨治学、韬光养晦、虚心请教、务实致用等一系列治学心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实践态度,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务实的求学心理。

二、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人文素质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是个人外部状态与内在气质的综合性体现,更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素质,而当代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与素养。

当今大学生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内心压力剧增,加之高校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扎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道德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系列知识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与要求。而当今大学生在此类知识的掌握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宏伟的志向、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拜金主义等多方面。二是家庭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多在长辈溺爱中成长,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盲目消费、过度享乐、不懂合作等消极习惯。这类问题不仅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高校长期重技轻文的教育观念,致使大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高超的操作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所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与底蕴,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爱国、团结等教育的最佳素材与资料,尤其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美德,对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广大学生认识、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树立人文意识。所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极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编写科学的传统文化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科目在多数高校中只是被作为选修课,而且对其教材的编写也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通常所用的传统文化教材,有些过于专业与繁杂,而有些则又过于简单与贫乏。这些极度不认真、不负责的教材编写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编写符合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所急需解决的任务之一。另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糟粕部分则要予以科学地摒弃,例如,专制色彩浓重的“三纲”以及性别歧视的“男尊女卑”等思想都要坚决舍弃。同时,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适当地予以变通,促使传统文化能够最大化地为我所用。总之,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不能过于呆板,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讲究科学地融会贯通,进而使其更好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所服务。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等都是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所必需的手段,而要想激发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就需要采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探讨、切磋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定期让学生撰写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鼓励其围绕课题进行实际调研,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献等,丰富其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迹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韵味,领略古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经久沧桑之感,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养生文化论文篇9

目前, 许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学生自主时间越来越多、公寓逐渐成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场所。以宿舍、楼层为基本单位的组合形式将替代传统的班级组合形式, 学校对学生在公寓生活场所外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文明行为、生活秩序、文化生活等进行引导和管理难度加大, 这些现象更多是表现在学生单个人身上, 更具个体特性而繁杂。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和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稳定。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特征

学生们的宿舍陈设、环境美化、消遣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交友处事、兴趣爱好等构成其行为文化;而大学生们在宿舍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如:文化认同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意志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则构成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外在具体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公寓文化的核心。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以优美、整洁、协调的环境和陈设为基础的审美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基本场所的公寓,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文化交流、培养综合素质的辅助课堂。

二是以积极、健康、进取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以宿舍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表现出的消遣娱乐、消费、交际方式及语言风格、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的格调等形成了每个宿舍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具有个性的宿舍行为文化,同时与学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按时出早操、上课、就餐、上午自习、晚自习、按时作息为主要内容的“一日生活制”则构成了反映宿舍生活方式共性的以制度约束规范为原动力的行为文化。二者均对宿舍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三是以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培养技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协调人际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宿舍个体或群体文化活动。公寓有组织、有主题、有总结、有奖评的群体文化活动及宿舍内学生个体间自发进行的文化活动构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功能

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一种重要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公寓文化所营造的优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选择。

(2)约束规范功能。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具有学生认同感强、平等参与面广、互感约束力大等优势,它默无声息地感召、引导住宿学生广泛参与,弘扬文明风尚,培养综合能力,相互砥砺意志,约束规范行为,其教育功能显著。

(3)养成教育功能。健康、进取、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公寓文化活动,必然会启迪学生认知观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明净的公寓和温馨如家的氛围、丰富的活动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秩序和悦目赏心的环境必将辐射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奋求学,进而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养成教育与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对大学生日常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和多次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形成的一种在外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也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条件。

学生公寓文化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解决大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必须重视公寓文化建设。一般情况下,学生公寓文化无法强制学生去遵守什么,但它在个体成员的心理上却起到一种自我控制的“软约束”作用,从而将自我行为纳入集体规范要求之中。与“约束作用”相对,公寓文化的“激励作用”不言自明,其主要表现为在共同价值观念驱动下,大学生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实践中,不少高校开展的“文明宿舍评比”以及“宿舍美化大赛”等都是这一激励作用的具体手段。

健康、进取、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公寓文化活动,必然会启迪学生认知观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明净的公寓和温馨如家的氛围、丰富的活动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秩序和悦目赏心的环境必将辐射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奋求学,进而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促进养成教育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新环境建设,积极促进养成教育

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文化设施和管理模式、服务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对传统的高校学生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加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应从“服务学生”出发,将解决公寓学生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致力于服务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要不断提高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员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物业管理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专题培训提高物业管理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适时提升物业管理员的准入标准;在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要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物业管理人员与学生天天打交道, 经常开展安全卫生宣传、舍友关系协调等,是在学生公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与技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一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2.学生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学生辅导员常驻学生公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排除可能影响学生思想稳定的不良因素,密切掌握公寓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同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和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做公寓学生的良师益友。

3.心理辅导室建在学生公寓。针对当今日益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等,学校应筹建“公寓学生心理辅导室”,定期邀请校心理学专家前往学生公寓为学生开展心理学讲座,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热线,为学生们安排专门心理辅导老师。

4.学生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学校应当在学生公寓创建党团活动室,并购置一定的学习资料和电教设备,开展党团知识宣传教育,如组织收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教片、影视片,开展学习组织讨论等活动。以学校、学院党校为主要阵地,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知识,坚持在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等专题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党员深人到学生公寓,有针对性地与新生进行交流、指导,引导新生在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设立党员监督制度,加强对公寓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重点要求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中真正起模范带头作用。

5.加强审美引导,积极开展文明修身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居室”,“美好寝室”,“示范寝室”等评比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倡导文明做人、诚信做事。同时,学校应当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的读书节及赠书活动等;开展班级、宿舍间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比赛及书法、绘画、征文、演讲比赛;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与校外单位开展共建活动等,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总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是学高校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仅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更是为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生为本,及时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努力促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积极完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养生文化论文篇10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才。素质教育亦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发展空间。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解决途径的讨论也愈来愈多,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课堂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人文素质的定义

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一、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二、人文素质是时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三、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1.3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大力的建设。总体来说,高等学校大都已经具有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的意识,也都采取了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有一下几个方面:一、重视专业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辅助性地位。有些院校唯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二、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方面特别是一些偏科性的学校人文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图书馆人文资料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知识的需求。软件方面,管理者和教师人文素质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引导。三、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差,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审美能力低。

2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良好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而且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引导青年一代追求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校园文化的这些作用和特性表明其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而校园文化建设历来被认为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审美的关注,提高审美能力。

3 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育和软的环境必须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且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软的环境教育方面来看,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应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标志。

(2)建立和建设一些高校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

(3)加大对学校优良传统、校风、校训、以及在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深圳大学学报,2007(9).

[2]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养生文化论文篇11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体会。

一、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首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和机会。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其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也起着举足轻重和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的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没有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信其师而亲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感情。,第三,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提问和测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当问题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五节非极性分子和和极性分子的教学中,通过讲解CO2、CH4、NH3、H2O四种分子的极性,及它们的空间构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由以上四种分子极性与非极性的判断,找出其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与第二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有关,若其为偶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为奇数则为极性分子。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若空间构型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空间构型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有一少部分学生回答分子中若正负电荷重心相互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显然前二者的回答是错误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首先了对他们积极动脑寻找规律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遇到化学问题都能这样积极动脑,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同学中间一定会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听到诺贝尔化学奖同学们都很兴奋,接下来我利用SO2和BF3讲解了前两种回答不正确的原因,效果很好。

二、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在卤族元素一节教学中,讲氟元素发现的小故事,介绍莫瓦桑及他之前的戴维·诺克斯兄弟、鲁耶特·尼克鲁等杰出化学家为制取“死亡元素”氟,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事业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进而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化学的情感。

三、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奇特、醒目、色彩丰富的物质和变化易引起注意。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银白色的金属变为白色的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数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化学反应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片刻后取出,放置于空气中一会,就发现铝条上象“发了霉,生了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亲自动手的欲望。但应注意的是,学生观察实验往往只“看看热闹”,教师适当的分析、提出问题,则可以引发主动思考,启动深层参与。例如前面列举的滴水生烟实验,学生作实验的趣味笼罩,因做成与教师一样效果充满兴奋。此时教师应进一步的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紫气”是什么物质?此物质为什么变成了气态?哪些物质间发生了反应?水起了什么作用?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完成了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学生的化学情感。

四、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也是一门中心科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用化学视野去观察、审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的材料,如在高一新教材第四章卤族元素教学时,可以补充下列思考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①碘的仓库在何处?

②沿海地区为什么不需要补碘?

③我国哪些地区需要补碘?

④补碘一般采用什么方式?

⑤据报到,目前有些地方用海洋植物来喂鸡,这种鸡生下的蛋称为“碘蛋”,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

养生文化论文篇12

语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语言中储存着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特征。语言及语言的应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英美影视欣赏,把英语学习与文化习得融为一体,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教学所占比重很低,教师大部分精力主要放在词汇结构、课文解释,语法练习等语言技能训练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的讲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英美文化知识,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因此缺乏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常常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错误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交流,从而导致语言交流障碍。任何语言均是文化的反映,都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假如把语言比喻为树,把文化比喻为森林,只关注语言而不去了解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则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所学语言。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但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并熟悉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言教学如果只有生硬的语言材料,而没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相当于只有外壳没有精神。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习得必须融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二、英美影视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在人们文化观念的支配下产生出来的文化载体,展示社会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影视材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主流,以实物的形式使文化不断相授,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内涵。优秀的英美影视作品是英美国家民族特定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英美影视欣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授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美影视材料进行语言文化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选用优秀英美影视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以电教多媒体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英美影视作品提供生动的语言素材及丰富的生活情镜来增加课堂内容,让学生获得具体情镜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并通过鲜明的主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外国社会文化,潜移默化,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化素养来说,欣赏英美影视作品具有其他教学模式及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英美影视作品的语言来自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但词汇量大、内容广泛,而且日常习惯用语及俚语使用较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理想的材料;其次,英美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一般比较全面、具体和真实;最后,英美影视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便于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影视作品中的每个情节与画面,从人物台词到手势及服饰等,都从一个侧面向学生传播一种文化。学生可通过对比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了解英美民族的价值观及信仰等,从而加深理解英美文化。

三、运用英美影视欣赏开展英语教学

(一)课前做好英美影视作品的选择

英美影视题材广泛,剧目繁多,要将英美影视欣赏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达到传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目的,影片选择非常重要。通常,教师对影片的选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通过影视欣赏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积极性。首先,影视材料的思想内容一定要健康。不是所有的英美影视材料都可用于英语教学,影视材料的内容一定要确保健康,对那些暴力、血腥、恐怖以及色情的影视则应予以筛除。一部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远大理想,能激励学生的斗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为例,这是一部励志题材的影片,反映的是一位黑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通过自己的坚强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影片对学生有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它引导学生通过正当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现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次,影视材料文化内容要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映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变化、代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视片。如影片《毕业生》(The Graduate),通过影视欣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影片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人物的语言和特征,而且能够对影片中所反映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及美国青年在此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影视材料要尽量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及理解层次相适应。影片的语言信息含量应尽量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按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去选材,即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水平和理解水平,选择语音纯正、清晰、语调优美的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和《狮子王》(Lion King)等,语音优美纯正,语言浅显易懂,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语速太快或语音不纯正的影视作品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影响欣赏效果,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课上组织好对英美影视作品的文化介绍

在影片播放前,教师应先就影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特殊情节以及主要人物作简要介绍,并把片中所涉及的俚语及表达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视的主旨,而学生通过影视欣赏,即可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及文化有一个直观生动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影片播放前给学生所作的介绍,就如同让学生在观看欣赏影片之前对影片进行预习,并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为学生更好地欣赏影片提供可能。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和进一步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对英美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应针对影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和熟悉故事发生背景,并就影片内容和情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更能增强对影片内容和文化的理解及记忆。以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为例,该影片一直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首选的影视材料。影片反映越战、和平谈判、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政治丑闻、种族歧视、学生运动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通过欣赏这部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社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影片中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最终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在让学生欣赏该影片时,为了使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影片内容、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学习片中人物语言,教师除了在影片播放前向学生作好相关介绍外,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播放中适时暂停影片,就已播放的内容进行提问;或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或经典对白;或就某一语言现象或文化差异让学生展开讨论;或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影片中经典、耐人寻味的对白。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习得融为一体,达到英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课后布置好对英美影视作品的讨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课堂上的影视欣赏很有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对影视中反映的人物及其文化背景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可以根据人物、思想、主题或情节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

四、影视欣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把英美影视欣赏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指导思想,即欣赏英美影视作品是为了语言学习,而不是为了娱乐。不可否认,英美影视欣赏有利于英语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但决不可本末倒置,把大部分英语授课时间用于影视欣赏,尤其是当有限的语言大量密集或大量的陌生语言输入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减弱;其次,教师在英美影视欣赏教学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名简单的放映工作者。因而,在影视欣赏前,教师要对影视材料进行选择、介绍、剪裁、设计,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了解西方文化。在影视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影视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不易理解的生词和语句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去查阅、理解和记忆,不断扩大丰富词汇量,提高英文水平与文化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融入影视欣赏中,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学习视野。

五、结 语

在大学英教学中,教师运用英美影视欣赏,融语言学习与文化习得于一体,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深化所学的语言与英美文化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系统的语言与英美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知识运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英文语感的培养光靠一两部影视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长期积累,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英美影视剧的文化传播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文化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爱莲.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9(12).

[2] 冯正斌.建构主义视角下以电影为载体的英美文化教学[J].电影文学,201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