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9:4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伤仲永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商品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材陈旧、内容与现实脱节
当前使用的《商品学》的教材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内容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理念的案例过于陈旧,理论与相关案例都完全滞后于当前商品的发展,这就使得教师在上课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收集资料,效率极其低下。
2.内容涵盖面广,重点不够突出
《商品学》的研究中心是商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商品的共性,作为一个系统其研究内容包括了从商品开发到商品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但是基于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应该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结合起来,因而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课时设置太少,缺乏必要的实验设施
一般情况下,《商品学》的课程设置是50个学时左右,这么短的课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艰难,更不要说还要进行一些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了。本课程可以培养?W生的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但实际是课程时间一再压缩,基于课时短的原因导致一些实验课无法开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商品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1.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无法使案例教学法顺利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很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由国家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交往习惯决定的。由于西方国家比较推崇个性的张扬、宣扬自由与坦率,这就与案例教学法中核心的论辩与自我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去提出质疑的方式相一致。但是我国的教学模式却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好好听课而不讨论问题、不问问题的境况,因而人们更愿意接受这种以接受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非常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
2.缺少规范化的与时俱进的商品学案件
案例的编写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当前国内商品学教学的相关资料非常少,一些教材虽然存在一些案例但是都是非常的陈旧。基于此,授课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商品学知识,多关注社会新闻,并将最新的案例加入到教学环节之中。
3.教师对案例教学法驾驭能力有限
由于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课堂领导讨论的能力。大部分的院校没有着重培养教师的案例教学的能力,同时很多教师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许多商品学授课教师也不是本课程科班出身,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或者只教授这一门课程,因而对商品学学科体系缺乏全局的理解,同时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使得教师在对学生组织讨论时的难度增加。
四、案例教学法在《商品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1.找寻令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案例
商品学的研究是以各种不同的商品为基础的,从理论上来讲,商品学是枯燥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这种生活的素材能够使得理论变得具体化同时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在分析衣食住行的过程中就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商品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商品条码知识的学习时,我们可以选取当前大家都比较喜欢的国外进口食品当作课堂教学案例,把这些商品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直观的观察这些产品的条形码,进而对相关知识掌握。又比如在对塑料知识进行讲授时,可以搜集大量不同的塑料,这些塑料的具体性能并不相同,一些塑料能够放入微波炉中进行加热,一些塑料只能一次性使用,通过对这些材料具体使用情况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与之相关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商品学知识体系的具体侧重点并不相同,比如对于国贸专业来说,侧重点应该是对商品编码与分类的内容讲解上,由于在国际贸易进出口报关的过程中,这部分知识很有用----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编码,而一个编码就对用着一个税率,所以国贸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这些知识很有兴趣。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当学生了解到分类编码与储运、配送等物流活动的关系后,就更加关心各种不同的代码与条码,并对其在物流活动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并应用。此外,还要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解条形枪的具体使用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思考商品学的有关知识对其未来的职业以及生活的具体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弥补学校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30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是由教师根据所授内容进行筛选而得到的,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授内容而安排的。让学生在特定的、典型性的环境中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提升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
案例教学法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个开放性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参与进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全员参与。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与经典案例处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发现自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不足,并及时作出改正,逐步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师生互动性。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讲解员,而是成为案例中的主持人和旁白,学生也从一个单纯的学习者成为案例中的角色。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经典案例进行再现和讨论,从而提升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会为了向学生传达经典案例而过分重视理论分析,而忽视实践操作和对细节处理的把握。教师对案例的理论进行大量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但也使案例教学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大部分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应用的时间较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多在报刊中进行选择,选择范围较窄,这样就造成了相关案例与现代中国实际情况脱轨的局面。这样的案例选择,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处理实际工商管理问题的办法。
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够熟练,认识不够全面,往往会造成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仅仅作为一种举例方式出现在课堂,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得不到体现。这样就使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无法相互配合,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起不到相关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的合理应用
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课堂上的合理运用需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案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接触到一系列案例之后学会自主进行思考,从而学会将工商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学习相关工商管理知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并将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每节课所授内容不同以及参与的学生不同、学生的水平不同等特点,安排不同的案例以及对案例分析的不同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工商管理相关案例的选择,多选择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与时代接轨的案例。在案例教学初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经典案例,让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有整体上的理解,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之后引入与时展密切联系的案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本地区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针对现代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并将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完善工商管理相关案例的选择,从而使案例教学法逐步完善,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各大高校越来越关注高校人才的培养。尽管教学一线教师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水平,但在法学领域,受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影响,学生中低头族、神游族、瞌睡族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将枯燥无味的法学教学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积极性并提高法学教学质量,满足当今法学教育中要求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教学一线教师热切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在商法中实施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普及到法学的其他学科。
一、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
案例教学尽管最早不是法学领域实施的,但是它的理论精髓和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看教材,相互研究、讨论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实现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法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更是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因而不难看出,法学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典型案例为导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学理论,探讨法学知识,进而能够分析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从而能够满足实践性综合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不等同于简单的举例子。所谓举例说明,即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教师在讲课中的抽象理论无法明确告知时,以简单明了的例子进行说明,方便学生理解,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例子可以围绕内容随便举,能够足以说明某个问题就可以,不用提前刻意花大量时间准备。但是案例教学则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够涵盖相关内容,比如商法中保险法的保险利益原则,选择案例时应该把保险利益原则的概念、内涵、构成要件等串起来,通过案例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理解并能掌握,同时还可以以此理论展开逻辑分析,而不是仅仅说明某一问题。
二、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商法教学目的一致性使其成为必然
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商法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综合学科,不仅重在教授商法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各门具体学科的实践应用,在注重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质上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用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会解决问题,便于满足商法教学的目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商法作为一般的法学理论,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而分论中又包含有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证券法以及海商法等内容,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小部门法中又包含总论和具体两部分,但是基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把知识都介绍一遍,只能通过取舍突出重点进行教学。但是,如何把庞大的知识内容在现有的课时中让学生感兴趣地接受为教学教师提出了挑战。而案例教学则可以以案例为引通过合理设计,并贯穿于具体知识中,通过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接受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因而,人才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在商法中的运用是商法教学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使然。
(二)人才培养中的学生“功利性”价值观让其不可或缺
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生也会注重这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为增加实力大部分法学学生把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作为提高就业门槛和途径及具有法学实践能力的证明。因而多数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确立了利用大三考司法考试的机会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证考试的目标。其认为只要考过司法考试,以后考公务员进入司法机关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在这种“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下,特别是进入大三以后,在上专业课时,如果教师讲的知识他们认为和司法考试无关便压根不听,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听,宁愿玩手机或者看司法考试教材。这种错误学习价值观使一般的法学教学流于形式,大多数在最后一周期末考试前只要复习背诵下考试过关就可以了。其实从这几年司法考试的命题趋势不难看出,以后越来越倾向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设置司法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作为法学专业知识考核的一种资格,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践的基本能力和法学理论功底。而学生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根本不能适用法学实践能力的形成,尤其是商法等课程一般安排在司法考试的前一学期。上课时,因这种“功利性”的学习让一线教学教师不得不改变教育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而案例教学恰恰能够弥补一般传统讲授理论知识的不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相对于其他模拟法庭、法律旁听等实践课程,更利于节约成本,更能增加学生学的兴趣,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
(三)“双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成为必要
目前,大多数二本院校响应国家政策,采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向”教模式,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应对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法学专业教育更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必不可少的,因而如何在学校期间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能够应用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成为法学教师们的重心,若只单独依靠学生毕业实习或者课下模拟法庭以及法律旁听等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双向型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而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成为不二的选择。因而实现学校成功转型中的双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商法作为核心课程中重要之一,案例教学必不可少。
三、人才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在商法中的具体运用
(一)转换教师的教学角色
要实现“双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转换教师的教学角色,让教师直接从站讲台教授教学知识的严师转换为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教学中的引导者。特别是商法教学中,面对复杂多方面的法学知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涵盖大部分知识,又能引发学生置身于场景中,不知不觉达到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准备时多下功夫,不能仅仅以例子来取代,否则学生即使有兴趣听课,也只限于例子而已,达不到理论寓于实践的目的,也同样取不到法学教学的基本标准。当然选择相应的案例时,也要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既能体现一定的理论功底,也要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否则同样达不到教授商法教学的目标。
(二)正确导向学生“价值观”
未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正确导向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在商法教学过程中,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真正进入角色,但是对学生同样要严格要求。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大一树立通过全国司法资格的目标,值得肯定,但是在没有任何法律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并不主张以背诵法条的方式取巧通过司法资格证,这不符合国家设置司法资格证考试的目的,也与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因而必须对学生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当然对于商法教学来讲,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引导可能难度会更大一些。首先,因为大三的前期上商法课程与学生自身司考的时间正好相冲,而且学生大一确立的首要目标经历两年的时间不可能轻易转变。这就要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司法资格考试的趋势,让学生明白司法资格证仅仅是检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标准,而且以后的考试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所以,教师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上即时交流工具与同学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转换身份,不能仅仅是良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能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进行心理和心灵上的交流。现在处于高压下,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学生特别是大三的学生更是面对生活进入迷茫时期,对外界事物更敏感。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所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抓住学生的内心所需,更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