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艺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3 12:54:02

染织艺术论文

染织艺术论文篇1

1.引言

“扎染艺术”是一门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平台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古老染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扎染艺术的设计思维、设计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并通过实验掌握扎染作品的创作工艺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扎染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随着现代扎染艺术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扎染实验教学迫切需要从原来的传统扎染技法练习和扎染作品创作向现代扎染图案设计、现代扎染工艺学习实践和现代扎染产品综合设计转变。

2.扎染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现代扎染艺术的发展。

扎染是指用扎、缚、缀、串、叠、盖等多种手法将织物扎束,然后放入染浴中染色的方法[1]。现代扎染的概念由江苏华艺扎染有限公司现代扎染研发中心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相对于传统的扎染技艺,“艺术染整”是一个新概念。“艺术染整”既包含传统扎染手工技法,也涵盖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技艺,习惯上也被称为现代扎染[2]。它整合了当代先进的印染技术、现念与艺术再创作等手法,使传统扎染逐渐形成为一门民艺传统与现念、工艺与科技相结合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学科[3]。

2.2 扎染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扎染艺术的发展,扎染艺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停留在传统扎染的创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培养艺术人才的要求。同时学生也有迫切的愿望,希望学习现代扎染的图案创新设计,尝试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和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扎染产品。

3.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图案的创新设计。

将数字图形应用于扎染图案的设计与制作,利用计算机软件强大的图案处理功能,加速新图案的产生。用计算机辅助工具绘图之前,首先将扎染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扫描,然后用Photoshop等制图软件提取扎染纹样的要素,按照图像的结构组织形式和图案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对扎染纹样进行再设计。将计算机辅助图案设计的方式引入到现代扎染图案设计领域中,展现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浪漫与高雅、休闲与精致于一体的全新视觉艺术形象[4]。

3.2 新材料的运用。

以往传统扎染实验所用的面料局限于棉、麻、丝等天然纤维面料。随着现代扎染技术的进步,扎染面料除了棉、麻纺、真丝、毛纺、人造丝、混纺织物外,还可以采用改性涤纶面料、针织面料、电绣深加工面料、毛皮面料等新型面料[5]。随着扎染面料的多样化,扎染染料的种类也更丰富。扎染染料除了天然植物染料外,有用于棉麻织物的直接染料,用于真丝织物的酸性染料,用于毛织物的中性染料外,也新增加了用于化纤面料的分散染料,用于皮革染色的阳离子型酸性染料、活性染料、阳离子型碱性染料、两性金属络合染料和磺化碱性染料等多种合成染料[6]。这些染料使用方便,物美价廉使扎染更易于操作,染料创新也产生了更新颖的视觉效果。

3.3 新工艺的应用。

现代扎染除了传统的扎染工艺外,运用了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技艺。此外,点染、罩染、晕染等现代扎染染色方法使扎染色彩丰富绚烂,更符合现代扎染创作对色彩的要求。

3.4 扎染面料的再造设计。

根据设计需要,对扎染成品面料进行二次工艺处理,使之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它是设计师思想的延伸,具有无可比拟的创新性。对扎染面料二次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刺绣、缀珠、扎结绳、褶裥、手缝、拼接,或镂空、烧洞、撕破、磨损、腐蚀等平面手法进行二次造型,也可以通过起褶、编织等立体形式造型[7]。

3.5 创意产品设计。

除了作为服饰面料外,积极鼓励学生将扎染面料应用拓展到家居纺织品与饰品等领域,并制作成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兼具功能和美观的创意产品。例如,在家居纺织品方面可以将扎染面料制作成床上用品、窗帘、地毯、台布、餐巾、桌旗、抱枕、灯罩、沙发罩等;在饰品方面可以将扎染面料制成丝巾、箱包、玩偶公仔以及现代装饰画等多领域。

4.扎染实验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现代扎染艺术的设计思维、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与新工艺制作过程,并能将扎染这一传统元素熟练地运用到现代纺织产品设计中这一教学目标。结合上一章论述的教学改革的内容,将扎染艺术课程的内容调整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知识除了原有的传统扎染艺术的历史发展、表现风格、扎结技法外、传统工艺的内容外,还增加了现代扎染的设计与工艺部分。实践教学细分为四个实验部分:传统扎结技法练习实验、传统扎染小样染色实验、现代扎染创作实验、创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其中,实验2传统扎染小样染色实验的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该实验中将原来的用直接染料对棉织物小样的染色改为让学生自由选择需要的面料,再根据选定的面料选择相适应的染料和工艺对小样进行染色。实验3现代扎染创作实验的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在实验2的基础上将图案创新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5.扎染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笔者在扎染实验教学中小范围、分批次地就扎染实验改革的内容进行了尝试,发现通过改革后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学生设计的作品更符合市场消费需求,作品的形式更丰富、类型更多样。扎染实验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专业老师的肯定。

6.结语

这次扎染实验教学改革将现代扎染的新技术应用于扎染艺术设计,使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染织艺术的设计要求,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上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为纺织产品的创意设计开阔思维,使设计语言多样化、创新手段多样化。也使得扎染艺术课程的设置更符合高校染织专业培养艺工结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家岩,王世花,胡少华.现代扎染艺术风格的审美探析[J].纺织与服装,2012,(12):83-84.

[2] 梁惠娥,李卉.艺术染整造型特色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2010,(6):95-98.

[3] 邰卫国.艺术染整与服装产业新型工业化[J].江苏纺织,2003,(9):28-30.

[4] 魏琳.扎染图形创作的表现手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1,(3):93-94.

染织艺术论文篇2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

 

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

 

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

 

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染织艺术论文篇3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艺术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并以身口相传使之得以延续。它扎根于民间土壤,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扎染不仅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手工技艺,更在于它延续了民族文化和体现了民族历史属性,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表现美好生活的新时尚。

一、扎染的起源和发展

扎染古代称为染缬,《韵会》指出,“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唐代《一切经音》也提到:“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宋代把“缬”意为斑斓的色彩,泛指染色显花的方法或织物。现代汉语中解释,扎染是将织物部分结扎起来,在染色时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我国扎染历史悠久,起源于黄河流域,具体是什么时期尚且没有定论。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扎染这种民族手工艺就已经发展成熟,有大批生产的“绞缬绸”以及出现“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纹样。南北朝时期,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的记载,就是指染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更为流行,“青碧缬衣裙”成为当时普遍流行的裙装样式。绞缬产品于北宋时期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十分普遍,以密集的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成为名扬四方的扎染中心。

目前,扎染在四川自贡、云南大理、湖南湘西、江苏南通、贵州的苗寨等地仍发展延续至今,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显示了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折射出各地的风俗民情与审美情趣,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劳动创作的结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构成了富有时尚魅力的现在扎染艺术。

二、传统手工扎染的工艺方法

扎染的面料:中国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纺织技术较为发达,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中产生了传统的民间审美意识和生活体验。扎染就是采用民间手工纺织的棉、麻、丝、毛等面料进行扎花染色的。

染料与色彩:传统染色一般选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茜草、红花、苏梅可染红色,紫草染成紫色,栀子、槐花可染黄色,蓝靛草染蓝色,鼠草染绿色,皂斗、黑头草染黑色,柿子染桔红等。所有材料均取之天然,生态环保。最常染的蓝色就是从植物板蓝根中提取的蓝靛天然成分,它具有消炎的功效,以之染色的布料对人体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扎染的流程:古书记载“缬,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通俗讲扎染的主要步骤就是,染前处理,描稿,扎结,染色,水洗,脱结,整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道工序是扎结和染色,关键在于扎结手法和染色技艺。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筷子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每一种扎结技法通过染色处理之后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纹样效果。这些美的表现方法都是在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总结,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得到的,也充分体现了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

三、手工扎染的艺术特征

虚实之美:扎染的最终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经染色之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线缝和捆扎的部位拆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染色或局部染色,从而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肌理,扎结的是“花”,基本保持布料的原色,未扎结的大面积布料受染形成“底”,“花”和“底”之间色彩对比鲜明,呈现出淳朴的虚实之美。

写意之美:染料因浓度、温度、染色时间长短、织物质地吸色性等,都可以形成不同的纹样效果。缝扎时由于针脚有异,线的粗细有异,抽线松紧有异,染料浸染的程度有异,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纹样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色彩的相互渗透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效果,宛若冰裂纹,生动活泼,自然天成,富于新意,在流动变幻中透露出一股宛若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韵味和朦胧之美。

秩序美:扎染图案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布局,也有角隅纹样和适合纹样的设计,花鸟鱼虫,人物环境等元素遵照民族的审美意味有序的搭配组合,作品构图精心、布局严谨、画面饱满,体现秩序之美。

自然之美:扎染纹样的题材广泛,亦抽象、亦具象,多以当地的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创作素材,或苍山白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千姿百态,易趣盎然,充满浓郁的本土气息,取材都来于生活,归于生活,表达了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描绘出一种回归的自然之美。

三、扎染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节奏,信息爆炸、环境污染、职场焦虑、生活压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各种危机使得美好生活距离人们越来越远。21世纪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世纪,环保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内心需求相契合,绿色设计理念逐渐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潮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回看我国传统扎染艺术从古到今都具有“绿色设计”的理念,无论面料、染料、生产工艺、纹样题材等方面都“施法自然”,是对环保生态的最好诠释。现代扎染设计作品更应保持生态意识,加强环保理念,形成独具创意、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艺术附加值的新设计。

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和历史属性,它承载着民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民族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它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突破传统、吸取精髓、与时俱进是扎染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和需求,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参考文献:

[1] 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染织艺术论文篇4

长期以来,我国面料在设计创意和工艺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面料后整理不能满足中高档服装的需求,低档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很多面料厂家缺少原创及其对国际流行机制的深层次理解,已经成为制约设计师创造和走进国际市场的瓶颈。

首先:艺术染整工艺要领导服装流行趋势。艺术染整在充分发挥自身工艺比较优势的同时,依靠现代印染科技和数码技术的支持,突破传统手工印染的局限,广泛应用于真丝、棉、毛、麻、天丝、大豆纤维、腈、锦、涤、粘等各种面料或成衣。同时,艺术染整能够对市场最新的流行预测实时响应、迅速反馈,运用互联网获取全球性资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最新的配色方案优化和图形创意;运用现代扎染技法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借鉴平面构成和现代绘画艺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对国产面料进行“整容再造”和艺术再现,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它具有浮雕般的质感、泼彩晕化的写意效果和出神入化的抽象构成,使国外高档纺织印染面料难以效仿显现出别开生面、跨界综合、兼容东西方文化的艺术个性。艺术染整的差异化工艺语言,也因其中国原创的民族性而具有世界性,并且获得了引导时尚流行的发言权。

其次:艺术染整工艺要满足服用个性需求。马斯洛设计需求的三个层次告诉我们,人们在生理和心里方面的要求,是按照一定层次排列的,生理需求范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心里需求范畴:社会需求――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生理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心里的需求是最有个性和最高级的,作为艺术染整核心工艺的现代扎染,灵活多变的工艺表现,图案花型大同小异而件件不同的视觉唯一性,适应并满足了人们对于着装的个性需求。同时,设计师为了满足现代人追求自我、追新求变的消费心理。在创意设计时亟需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以研究型实验性的工作态度,“不择手段”地采用非常规的染整手段来创造特殊的肌理效果,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手工技法的工艺文化复兴。在南通一带的艺术染整生产企业,完成一些时尚服装新款的扎花工艺,有时甚至需要同时组织上百人协同操作。这种独特的纺染活动及其行为方式,不仅创造出了独具视觉审美风格的个性产品,也传达出人文染整特有的手工温情,展现出艺术染整迷人的工艺魅力。

艺术染整工艺创新,具有艺术与科学、民间艺术与时尚相互交融和综合创造的跨界特征。作为新的时尚创意文化,现代扎染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响音最新国际纺织流行趋势,已经成功地将传统扎染等民间工艺精神,继承、扬弃并发展成为一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流行服饰、面料后整理的个性需求,对高附加值产品卓越品质精神追求的现代时尚产业。其丰富的工艺文化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动态、开放的态势,因而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现代扎染为时尚纺织服装进行艺术染整的定位,要求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注意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和前卫流行艺术对纺织服装审美价值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推广艺术染整时,尤其需要在设计理念方面,打通思路与西方文化相融。

作为艺术染整核心工艺的现代扎染,与工业印染、手工印染最大的区别在于图像抽象味浓,摹形写意因“女红”、“画师”们的手工特征,使点、线、面等造型元素于“传神写照”外,独具“形式美”,耐人寻味。

艺术染整产业的健康成长与课持续发展,与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方向一致。以纺织高端市场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时尚创意做先导,以原创设计和品牌文化做底蕴,产品开发积极实施差别化战略,产品风格主动与工业印染拉开距离,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艺术染整在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提升管理平台、熔铸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打造现代扎染工艺品牌实施绿色环保战略等方面,应该自觉地与国际纺染标准趋同,促使该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艺术染整的企业运作,亦需迅速融入信息化程度很高的欧美时尚圈,并在商务方式、企业管理、生产计划、设计理念、工艺研发等方面,全方位导入网络化管理,在国际时尚纺织产业信息流的吸纳与释放中,紧握市场这一“无形的手”。

参考文献:

染织艺术论文篇5

作为一种借助传统手工艺生产现代纺织产品的技术,现代手工印染是一种融合手艺和时尚创意的产业,其产品也是一种以文化创意为特征的生产量少、奢华的时尚产品。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观察以手工技艺为基础的欧洲手工印染产品获得印证。但是,在我国的手工印染市场,虽然有些设计师主导的高级手工印染产品已问世,但乡村传统设计与制作仍占据主要地位。反映在设计与市场上,就显示出图案传承有余而创意不足,产品互相抄袭,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一 现代手工印染的概念与特点

当代手工印染是由传统手工印染和现代手工印染两种相互依存的体系构成的。其中,传统手工印染是由部分乡村民间艺人和乡镇民间印染企业保留下来的手工业体系,其特点是基本保留了传统印染的产品特色,如图案、工艺。目前,我国旅游品市场销售的手工印染产品主要由这类传统手工业产业提供。现代手工业印染则指以设计师和艺术家为主导的,融合手艺与时尚创意,制造时尚产品的行业,是一种以个人创意、技能、才华、制造少量、奢华、高附加值的时尚产品的现代手工艺。

时尚创意与手工艺完美结合,是现代手工印染区别于传统印染工艺的主要特点,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据此,我们不能把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民间印染视为现代手工印染;同样,也不能将许多仿制民间印染产品的旅游品视为现代手工印染。因为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民间手工业,其产品往往直接或间接来自民间传统,其特点是图案世代相传而创新不足,缺乏现代形式和时尚特征。

二 国外现代手工印染行业发展趋势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手工艺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手工业的复兴,以印度尼西亚哇蜡染为特色的东南亚手工艺品的艺术创新,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手工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手工印染社团组织,都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手工印染求新求变的不同方向,其中意大利手工作坊的产品将手工技艺与创意相结合,所制造的许多产品跻身与奢侈品行列,日本不仅将传统工艺保存好,还孕育出如“现代和服”一类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时尚手工印染产品……

在丰富利润的驱动下,国外在发觉传统技艺,开发新工艺方面也走在了前列。许多古老的手艺、传统工艺也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如植物染色、彩色棉种植等古老工艺,在蜡染中引用丝网印技术和采用高技术定型、研制半手工机械方法等等,这种对技艺的深入研究,保证了手工产品的独特性和手工品味。

纵观国外手工印染行业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其一,政府支持;其二,手工技艺与时尚创意的密切结合,强调原创,限量生产,打造高附加值的奢侈品;重视传统手艺的继承和发展;其三,重视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

三 我国手工印染行业的现状、问题与反战策略

我国当代手工印染产业分布之广、从业人员之多、产量之高、市场之大,居于世界前列。各民族的传统手工印染,如贵州省的民间蜡染、云南的扎染、浙江的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名扬四海,是世界乡村手工艺保存完好,文化传统受到重视的典范。另外,我国的手工艺印染作坊和专业的工艺印染厂较多建立在乡镇和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一些工厂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产品设计创新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浙江桐乡蓝印花布有限公司已故的张象耕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新的蓝印花布作品,其代表作《百子图》,就是一件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设计观念而创作的图案佳作。

但是,我国的民间印染和乡镇手工印染工厂由于地处边远,又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辐射,加上经营理念和市场的不成熟,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工艺美术生产厂商,普遍存在着对创新设计投入不足,设计力量薄弱的问题。因此,这种状况既导致旅游市场上手工产品大同小异,影响了民间印染的健康发展,因为缺乏创新和大量生产的结果就是鱼目混珠,价格失衡。

其次,我国的城市现代手工印染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由于现代工业印染产品的超水平发展及国营城市工艺美术研究机制的解体,政府政策过度向高技术倾斜,对手工印染的扶持主要反映在对民间工艺的保护方面,这使现代手工印染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创新设计人才严重流失,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同与保护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也反映在设计师队伍的城市化转型方面,尤其使反映在传统手艺与时尚创意的结合方面。

为此,鼓励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手工印染,形成以城市工作室为特征的、创意与手工技艺相结合的产业设计师群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手工印染产销大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现代手工印染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创意园区集约经营。(二)针对现代手工印染产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学科探索与研究,强调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三)加强国际现代手工印染行业的情报检索,了解国外手工印染学术与市场动态。(四)学习、借鉴传统印染文化与工艺,学习借鉴乡村手工印染的民间文化与工艺,深入研究传统图案与传统染色工艺织造工艺,尤其应重视植物染色技术的恢复与开发。

四 结语

信息时代的手工印染,是将过去、现在与将来联系起来的工作,是以创意和休闲方式从事艺术劳动的手工艺。21世纪,发展中的手工印染产业,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和挑战,我们需要以发展的全局性的眼光和态度审时度势,积极而开拓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手工印染产业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汪芳,邵甲信,应骊:《手工印染艺术教程》,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染织艺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72-02

扎染又称“绞缬”、“扎缬”,民间称“撮花”、“扎花”等,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防染工艺。它与蜡缬(蜡染)、夹缬(夹染)并称为著名的“三缬”。何谓防染工艺?所谓防染是指在织物上或织前经纱上,借助缝抽、扎结等工艺处理后,防止被处理部分染色。当拆除防染媒介后,便呈现未染上色的“留白”图案。扎染有“扎”和“染”两个不同工艺:“扎”即“捆扎”,是对织物或织前经纱进行手工扎结;“染”即“染色”,是用染料对已经过扎结处理的织物或织前经纱进行染色。可见,扎染是利用线、绳、夹板及其他防染媒介,将织物或织前经纱进行捆绑、缠绕、缝抽、折叠、打结、夹结、包裹等工艺进行防染处理,使防染部分不被染色,待染液浸染后再经过固色、漂洗、整理,形成“深底浅花”图案。本文主要介绍扎染的基本扎结工艺,它是扎染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指运用缝抽、捆绑等方法对织物进行挤压,达到防染目的。扎结工艺技法种类繁多、名称多样。在此主要阐述棉、麻、丝等纺织纤维(不同面料的扎结方式略有不同)织物织后(主要指织好的白色或浅色纺织面料)的扎结防染工艺方法制作,此与织物织前经纱的扎结工艺处理方式如出一辙,仅有些许不同而已。在扎结前需准备包括针、线、绳、夹板、塑料膜等防染媒介及豆类、硬币、石子等辅助材料。在扎结中对所准备的防染媒介与辅助材料有所要求,如根据图案和面料材质、薄厚选用大、中、小各型号的缝衣针;常用棉线、尼龙线、混纺线等用于缝扎或局部捆扎,以结实为宜;不同材质、粗细、宽窄的绳、带等;不同形状、宽窄的夹板,大小一致、正反各一块等等。扎染扎结时,不得不涉及到“力”的问题。力在扎染工艺中,特别是扎结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力度的轻重关系到织物的纹理效果以及图形的清晰程度,甚至直接影响防染,从而直接关系到扎染的成败。无论哪种扎结方法,全凭“力”起到防染目的。防染受扎结力度制约,通过扎结时对腕力、指力的控制,把握运力方式,染色时才能防止染液渗入,最终呈现出层次丰富、虚实结合的色晕效果。扎染工艺的基本扎结方法按制作种类,可归纳为缝绞、捆扎、包扎、结扎、夹扎等。

一、缝绞

此工艺是指用缝衣针穿线沿着织物上预先设计好的图形轮廓线稿进行有规律的串缝走线,逢好后将缝线抽紧,使缝纫处褶皱紧密靠拢,再打结固定。缝制过程中,根据图案造型大小及欲追求的色晕效果考虑针脚(两针穿孔间线的长度)、针距(缝线一针一针间的长度,即缝线密度)关系。缝制完成后,将线抽紧再打结。缝绞工艺适合于缝制具象轮廓或变化丰富的图形,缝好抽紧后浸染,会呈现清晰明确、自由随意的线形表现效果。缝绞法又会因针法不同,而形成的色晕效果各异。缝绞针法可概括为:平针法、跳针法、卷针法等。①平针法,指在单层织物上,或将需缝制的织物部分对折形成双层或多层,再用缝衣针穿线自右向左连续串针缝缀的方法。缝纫时,根据图案造型大小与欲求色晕效果决定针脚大小。染色后织物上形成连续、均匀、有序的点,这些点构成的虚线形成织物图案的轮廓线。②跳针法,指将需缝制的织物部分对折形成双层,在对折边串缝走线,且分组变化针脚、针距。每组针脚一致、针距有别。浸染后织物上形成两排上下错位的并列点构成虚线。③卷针法,指将需缝制的织物部分对折形成双层,在对折边绕线缝缀后抽紧,染色后织物上形成一条斜短虚线;或在对折边绕线缝缀抽紧后,再把织物反面,进行二次反向绕线缝制,染色后织物上形成一排斜短线交叉的虚线。

二、捆扎

这一工艺指将织物揪成伞状、拧成长条或折叠成形后,再利用线、绳等将织物缠绕、捆绑作防染处理。捆扎法可分为:圆形捆扎法、条状捆扎法、团状捆扎法等。①圆形捆扎法,即撮扎,是指以一点为中心,将织物揪起,并使其处于自然下垂状,再随意拧紧或理顺整齐折叠,形成锥状,然后在揪起处进行缠线或绕绳扎紧。线、绳的缠绕方式多样,可在撮起的织物部分分段间隔平行等距或非等距缠线或绕绳,染色后形成层层的等距或非等距同心圆形;在撮起的织物部分或斜向螺旋,或交叉,或随意缠线或绕绳,染色后呈现出圆形螺旋纹状、圆形网纹状或圆形蛛网纹状等。甚至交替利用宽窄各异的线、绳进行缠绕,形成变化丰富的圆形纹样效果。撮扎的过程中,要注意大小、虚实、多少、疏密关系,以及线、绳的扎结力度。②条状捆扎法,指把织物任意扭拧成长条,或将织物规整折叠(包括对折、径直同向反复折、屏风式折等)后,再用线、绳等进行缠绕、捆绑,染色后显现丰富的纹样效果。③团状捆扎法,指将织物任意揉成团状,再用线、绳等或规则、或随意缠绕、捆绑,染色后形成梦幻的图案效果。在进行织物捆扎处理时,面料的质地、厚薄,线、绳的粗细,缠绕的方法、松紧度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纹理效果。

三、包扎

此工艺即是包物扎结方法,是用织物包裹种子、硬币、石子、木棍等硬物或报纸、布料等软物类辅助材料,然后再缠绕、捆绑扎紧。因被包裹物的形状、大小等的区别,染色后织物纹理效果也不同。例如将织物两对角分别包裹两木棍后向中间卷,再分别将包裹木棍的织物从两端向中间挤压,最后用线、绳等将织物捆绑扎紧。染色后会呈现波浪形的纹样效果。

四、结扎

此工艺技法指在织物上直接打结防染。因打结处褶皱相互挤压,阻止染液浸入,达到防染目的。

打结部位自由,方式多样:可一块织物自身打结,或两块甚至三块以上织物间相互打结;可织物单层打结,或将织物折叠后再打结;可等距打结,或渐变打结;可织物任意部位打结、对角打结,或四角各自、相互打结;可单结、双结,或编辫打结等多种多样打结方式,从而形成丰富、自由、随意的纹样效果。

五、夹扎

此技法是利用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夹板(金属板、木板、塑料板等)作为辅助工具,把经过折叠处理后的织物夹紧再捆紧防染,染色后呈现夹物的形状。

单一扎结工艺可制成形态各异、纹样丰富的扎染作品。在熟练掌握单一扎结方法后,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扎结方法并用,进行综合扎结防染处理后染色,创作出更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扎染艺术品。以上介绍的只是些许最基本的扎染扎结方法,或许在世界各国家、各区域,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扎结工艺技法,将有待扎染爱好者们进行探索研究。在熟悉扎染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只要能达到防染目的的一切工艺处理方法都可用于扎染工艺制作。在对扎染工艺的传承和不断探索制作中,扎结技法将越加多样。在现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通过树立现代设计理念,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在不失传统手工韵味、不超出扎染工艺制约的前提下,在把握扎染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扎染工艺,以此传承、光大扎染艺术,从而使这门传统织物上的“杂技”工艺代代相传。未来的扎染工艺任重而道远。

染织艺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8-02

近年来中国设计界引进的各种不同形式西方纤维艺术展览,在高校的纤维艺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中只介绍或者重点介绍了西方的壁毯历史和编织工艺技法,如克里姆、奥比松、高比林等,很少提及中国传统纺织纤维与现代纤维艺术之间的承接关系。

奥比松是法国中部的传统壁毯编织工艺,是在卧式的织机上由经线和纬线平面交织的“通经断纬”的彩色纬线图样。而中国传统纺织的织绣技艺之一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并且从当前出土文物的发现看,中国的缂毛要早于缂丝,在新疆就发现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缂毛织物。但宋代的缂丝织造技术是令人惊叹的技艺,并且有不少的传世作品,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的缂丝名手朱可柔作品《莲塘乳鸭图》运丝如运笔,中国画的神韵俱全。这些优秀的传统精华都是可以在现代的纤维设计中借鉴学习的。举此例子是说明既然中世纪的奥比松、高比林等古典工艺手法的发展历史被西方艺术家编排于纤维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那么我国纤维艺术寻其源头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本文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比较着重于比较两者的纺织纤维工艺设计历史有两点目的,一是为了证实虽有不同的曲折螺旋的发展方式,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有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二是为了让中国纤维设计师能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染织历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应当根植于传统才能创新未来。当然这里会有人对纺织、染织、纤维等概念提出异议,认为现代的纤维艺术是新艺术。本人认为既然纤维艺术能把西方的纺织纤维的历史作为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为何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染织历史作为纺织纤维的历史,并且传统的织造技术和现代的纤维设计工艺手法在织造以及编织技巧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西方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大量使用了羊毛纤维编织。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00年,秘鲁南部海岸的帕拉卡斯人有很高水平的编织技艺。虽然这些工艺手法很早就在世界上产生了,但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普及繁荣。12世纪至15世纪之间,挂毯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装饰于冰冷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中。题材内容多为宗教场面神话故事,也表现贵族欢宴、田园牧歌等生活场面,技术精湛,尺幅比较巨大,跟同时代的雕塑、绘画等工艺美术在风格特点上很近似。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盛行,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壁毯模拟油画画面更加精细,后来产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再没有富人的定制需求,这种奢华的风格壁毯逐渐销声匿迹。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提倡简朴、实用、装饰,突破了仿制油画效果的局限,开创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初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包豪斯设计学院进行了创意实践,用编织材料创造并超越本身,把模仿画面放到了挖掘纤维材料特性上。受抽象风格的影响,壁挂终于有了现代意义。20世纪30年代,法国挂毯大师吕尔萨开设了现代壁挂织造厂顺应时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性大融合成为潮流,各种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在各个领域异常活跃,壁挂纤维艺术也从传统壁挂的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空间,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

二、中国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骨针、陶纺轮、石纺轮、龙山文化的骨梭,织造丝和麻织物相继发掘出来。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墟出土的青铜钺上有包裹用的几何菱形连续的回纹织物,麻布染色同时绘有黑白线条。公元前1100年,西周染织工艺有了专门分工,植桑养蚕发达,此时不仅丝织种类增多,并且已将毛织物染色,手绘和刺绣都相当成熟。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纺纱织造普及,品类繁多,织造精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染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品种继续增多有经锦、圈绒锦等,花纹在以前几何纹的基础上动物花卉纹样增多。此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公元618年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染织分工很细,丝麻类生产遍布全国,汉锦为经锦,唐代为纬锦,能织出更复杂华丽的织锦,毛织、丝毯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生产。公元900年左右五代十国两宋染织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最有特点的是缂丝多织造绘画书法惟妙惟肖。元代的毛织工艺发达,羊毛种类居多。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南京云锦闻名全国,在前代的积累之上刺绣还出现了四大名绣。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了“首届壁挂艺术展”,1985年法国纤维艺术家万曼先生来到中国,带来了现代设计理念,先后到北京地毯研究所和壁挂中心开展创作活动等,接踵而来的各种和国际壁挂、软雕塑的展览交流,直至2000年终于迎来了北京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国设计师快速反应接纳吸收西方的设计思维迅速融入国际纤维设计大环境。

三、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初步比较结论

从工艺美术史比较中西纤维艺术设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规律比较相同,都经历的最初的简单织造,到技术的发展进步、图案种类增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运动思潮的推动又有大的进展。

二是目前纤维设计史中国染织设计史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原材料不以毛纤维为主。西方纤维艺术设计因地域气候,多产羊毛,麻类,所以纺织纤维多采用羊毛材质,而中国最早缫丝养蚕所以丝织最发达最突出,所以世界关注中国丝织品的时候忽略了毛织品,毛纺织和丝绵麻的织造技术很多都是共通的。

三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纤维设计作品放眼望去,确实有很多不论题材构成形式包括审美都受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终究是跳不脱的,总会有她的深深地印记的,也应从近些年所展出的作品看到,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并且西方的作品有一些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艺术信息的交流迅速,所以中西之间纤维艺术的交流平台是很开放顺畅自然的环境,此时需要抓紧这个时机,吸收蕴化西方的纤维设计的经验,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盲目跟从,丢失了自己可以创新的传统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取的,希望能根植于传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纤维艺术设计的未来。

参考文献:

染织艺术论文篇8

高职院校采用较为普遍的专业英语学习教材是国家部委级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纺织染专业英语》,罗巨涛主编),该教材中设计的纺织工艺以及纺织材料内容较多,而有关染整工艺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以此教材教学时需要选择重点选用章节,并且需要补充一些实用染整生产工艺以及国际贸易实务内容。

1.2教学模式——理论教学

目前染整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理论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着重翻译和阅读,但是对于学生的听说训练较为缺乏,忽略了学生展示英语专业知识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乏味的教学过程也导致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的缺乏。同时本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约为30%,主要是到课率、作业以及课堂回答问题准确率构成;期末考试则占总成绩的70%,主要是词汇、短语以及段落的翻译。该考核评价办法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考核学生的运用专业英语的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2染整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改革

2.1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染整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教会学生将学习过的专业知识用英语熟练表达,另一方面则是回顾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相联系的英语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考虑到染整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有较多同学从事纺织品的外贸及相关工作,因此将纺织品外贸工作流程带入到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英语使用水平。因此外贸英语函件的学习,染整工艺流转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较为重要。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英语口语较弱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还将引入常用工科英语知识,例如常用的氢氧化钠、硫酸、盐酸的英语表达,常用单位的英文读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英语解释等。因此染整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设计原则是重视及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目的。

2.2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1)基本教学内容

基本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基础,提炼出和染整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将专业词汇、工艺流程的英文表达以及相关课文的阅读、语法、翻译等进行讲解,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染整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该部分基本技能主要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同时尽量穿插一些短视频以及图片,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2)实际操作应用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染整相关技术的英语交流、纺织染整产品的销售及技术支持、大型展会的产品交流以及检测、常用染整设备的产品说明书以及外贸英语函件的撰写等。这些内容主要从行业职场需求以及生产实践应用角度,还原职场工作的具体情景和工作流程,在教学中设置学习背景,进入实例,将英语学习的基本能力和职场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较好的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3)科技文献的阅读及撰写

用专门的课时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英语科技论文,同时讲解英语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方法以及英语科技论文理解及翻译方法,希望通过对英语科技论文的阅读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他们具备初级的学术交流能力,通过英语科技论文的讲解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用英语表达该论文的实验方法以及结论,提高其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这几个模块的相关贯穿学习,让学生学会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技术熟练并且善于交流具备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染整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改革

《染整专业英语》是门偏重实用性的且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课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单词、句型以及段落的翻译会使课程乏味,而且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为了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从教学模式中入手进行改革以及寻找突破显得较为重要。

3.1穿插灵活的教学手段

除了对句型、段落的翻译及讲解外,穿插更活泼灵活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口语练习,根据一些外贸实务案例,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谈论教学,尝试用英语撰写进出口合同、填写有关单据以及相关的外贸函件流程。课堂上尽量避开课本的束缚,尽量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学习纤维部分时,可以首先将纤维分类,并分别举例说明,将纤维性能的词汇进行汇总,通过图表的形式强化专业单词的学习。在进行生产工艺流程讲解时,将生产流程用箭头按顺序标清楚,并对应说明每道工艺及所用设备以及助剂的英文拼写,在授课时提醒学生进行主动联想,努力在课堂内将学习到的专业词汇得到巩固和加强。

3.2任务教学法

教材上的课文排列顺序为纤维的介绍、纺织品工艺、染整工艺以及外贸实务,这样的排列顺序对于教学来说和实际生产工作并不相符,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我们将教学顺序大致整合如下:

(1)对产品进行英语说明(融入纤维相关英语知识);

(2)在客户的要求下介绍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染整工艺相关英语知识);

(3)对设备进行说明和讲解(融入染整设备相关英语知识);

(4)进入商务订单的谈判和具体合同的撰写(融入纺织品外贸的相关英语知识);

(5)相关报检报关单据的填写(纺织品外贸单证的相关英语要求)。可以从这些任务中看出,强调实践及应用的相关知识可以很好的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为生动的实践技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3现场实践教学

由于一味的理论教学较为单一,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实验室,比如我院的校内合作企业,让学生们通过对平时比较忽视的设备标签、显示器以及说明书进行观察,可以学会设备相关的英语单词,同时进一步讲设备和染整工艺相结合,学会用英语阐述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等染整工艺流程以及染整助剂的英语说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拉近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在现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赋予客户、跟单员等身份,相互交流,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活跃气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4评价体系改革

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并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染整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采取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及过程考核和总结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考核主要是从综合英语素质考核、实践过程考核、英语口语考核以及理论考核四部分相结合,比例分别为20%、20%、20%和40%。这样可以较为公正地对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相互协作精神、专业英语使用能力以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染织艺术论文篇9

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

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现了“织女”的石雕像。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织劳动。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

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

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

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质、陶质纺轮、纺锤等工具,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已经有了纺织生产。《后汉书・哀牢传》中记载,永昌地区(今保山市及部分大理州)“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兰窒覆迹织成文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汗。”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织物,并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叠花布。可见南诏、大理国的纺织技术已与中原不相上下了。

又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也很发达。赵州(现大理市凤仪镇及其周边地域)丝是遐迩闻名的,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的历史。南诏时期,洱海区域就生产出著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记载。

《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说:“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得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国……”大夏人所说的“贾”,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国西南边陲的土著、商人、马帮。因为,早在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几百年,西南夷就通过数百年艰辛,以叶榆(现大理古城)为起点开辟出了一条秘密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密道,西南夷早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张骞听说的“蜀贾”、“蜀布”,我怀疑有误。一、也许大夏人不太能识别我国商贾的籍贯、口音,随意说成是“蜀”人“蜀”布。其实,那时的外国人,只认识中国是“汉”、“唐”或“China”,根本分不清中国人籍贯的细微区别。我想,即使当代的老外,能分清者也是寥寥无。二、或者,干脆就是张骞自以为是,以为到大夏的中国商贾就是“蜀贾”,布帛就是“蜀帛”了。张骞当时并未到过云南(张骞是从大夏沿北方丝绸之路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奏报他的见闻,受汉武帝派遣才到云南来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当时他即使见到了西南夷运到大夏的商货,也未必能够认出哪些是云南的商品。不过,无论如何,中国商贾运去的商品中必有产于云南白族的布帛、丝绸,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作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叶榆、永昌的民间纺织业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产量。这就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织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白族扎染

先说扎染的历史。

扎染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据古籍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随着人口的流动,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晋时期的扎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

在上一节关于西南夷的纺织叙述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布帛丝绸浸染的情况。但洱海地区的扎染源于何时,确切的年代已无法考证,然扎染在洱海地区的流行却是很明显很广泛的。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民间也叫做“印花布”。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人物衣着服饰的花式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洱海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扎染工艺。盛唐时期,扎染因工艺特殊,素雅而绚烂,便成了南诏国向大唐宫廷进献的贡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遣使团觐见唐王朝,使团中的歌舞乐队穿着的衣裙“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这些纹彩,应该就是扎染的纹彩。公元十世纪,宋代仁宗皇帝明令把扎染作为宫廷专用品,严禁民间使用扎染物品。一方面,这是宫廷虏掠和垄断了民间扎染,然另一方面,扎染生产在官方的督察下,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到了元代,扎染工艺在中原渐次衰微,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这自然有它的政治环境因素:西南远处边陲,中原战乱兵燹一时未能波及,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西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壮锦,白族的扎染等等。到了清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萌芽,城乡都出现了初级市场,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辛亥革命以后,经济市场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刺激了手工艺品的生产。云南纺织的“土布”就有著名的河西布、昆明布、大理红布、鹤庆井口布,以及各地少数民族自织的各式各样的布帛、丝布等。洱海地区的白族扎染,无量山区的彝族扎染此时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各地城乡市场上都有扎染布的大宗交易,可见扎染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我们再从现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现况看,似乎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这里扎染生产的概貌。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现有人口万人左右,自古以来各项农副业都较发达。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从事手工织布和扎染工艺的妇女,“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就是这里生产扎染的写照。大理周城被誉为“扎染之乡”是当之无愧的。如此普及的情况,当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全国各地某一手工艺形成全民产业的历史状况看,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这个过程至少也要千年以上。

现在说说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情况。

扎染的工艺大致分为扎花、浸染两个流程。

一、扎花。以传统的手工纺织原色(白色)“土布”为载体材料,以手工缝缀为主、进行缝扎结合。手工缝缀是形成图样的主要工序,蓝图早已烂熟于缝缀妇女的心中,她们看似信手拈来,却把怒放的山茶,盛开的梅花,翩翩的蝴蝶,鲜嫩的青草,飞翔的蜜蜂,以及山川风物、民族风情、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等,都展现在她一针针的缝缀之下。为了造成浸染后色泽深浅不一,形成洇染、泼溅、渗浸、淡化,以及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缝缀之后要对每一处“‘撷’撮采线结之”。缝缀者的审美情趣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们在缝缀时,对折缝的宽、窄、松、紧、疏、密都各有所别,扎结时扎结的长短、松紧、稀密又各自不同,就决定了扎染成品花色图案的千差万别,绚丽多姿。这是白族妇女心灵手巧的外化物质载体。在扎染世界中,我们绝对找不到两幅花色图样或色调感情完全雷同的扎染布,原因完全在此。

二、浸染。浸染的染料为点苍山上天然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用苍山的山泉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后便成为蓝靛冷溶液备用。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冷加工工艺。首先,将扎花完毕的布匹用清洁的泉水反复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据对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布帛上被缝缀的部分以及因缝缀而折叠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无法渗入染色,它与染了色的部分形成反差,根据缝缀者构思的花纹图样便完全显现了出来;又因在缝缀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次数和染料的浓度不完全相同,缝扎花纹图案的边缘部分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程度不一,图案便产生了自然晕纹、洇浸、泼溅、渗透、淡入或淡出的艺术效果,使整幅扎染布帛的图像色调呈现出青靛闪翠的印象派风格,艺术画面有若中国画泼墨大写意般艺术效果,意境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三 若干文化思考

一、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

扎染的商品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交换价值在稳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使用价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仅在大理在云南的公共场所,例如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会客厅,机场码头车站大厅、候机候车候船室,大型展览(播)室等都能见到白族扎染美丽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场所,例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朴典雅的装饰。不仅在大理几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制品或是布画,而且用白族扎染缝制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外早已风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国外人们的一种时尚,人群穿着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我曾在不少场合问过我的一些国内外朋友,包括一些很有名的作家艺术家朋友,他们为什么对白族扎染情有独钟?他们的回答大体不外乎以下几种:之一,白族扎染是一幅幅中国画,而且没有任何两幅是完全雷同的,我这一件就是天下第一,永远不会有第二!珍贵!永恒的珍品。之二,白族扎染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历史的承袭者,是历史的一种载体,返璞归真,这就是真,千年的真。之三,白族扎染是原生态的布帛,它的图案图样古老古朴,可以从这里追溯到千年以前,找到古人尤其是白族织染的服装服饰的轨迹。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更重视的是它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在扎染这个领域里已经退到次要的地位。这是我们在研究白族扎染时首先必须关注的。

二、白族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传承的作品,它就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白族,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即使是构图基本相同或类似的扎染布帛,色调、光暗、淡浓、线条、细部的处理等,都有千差万别的微妙差异。因此,就扎染的整体来说,它是白族千年来心理和理想的载体;就个别扎染来说,它反映出该幅扎染作者的心态和理想。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都是一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实物,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艺术思想和心态的珍品。

三、白族扎染的布料历史上一贯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纺织和使用了),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拮、制作、浸染、漂晾又都是唯独白族别具一格的制作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一道靓丽而明亮的窗口。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传统,丢失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价值。

四、用文化剖析扎染上的图案图样。先说扎染图样的底版,也就是扎染的基调。白族传统扎染的底版全都是靛蓝色,这一方面是与扎染的染料取自苍山有关,但苍山上还有许多其它色彩丰富的自然染料,白族的先民们却偏偏选择了靛蓝色,这决不是一种偶然。白族主要聚居和定居区是苍山洱海区域,历史上尚未发现有大迁徙的记载。苍山洱海区域是一块宁静和平的净土,它的自然生态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存、生活。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和平,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和平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可以这样说,蓝色是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

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固然是扎染工艺所决定的,但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天地陶冶一方人的情操,一方山水培植一方人的性格。

专门说说扎染上使用最多的蝴蝶花式。

白族扎染之乡是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周城村也是白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宝库。遐迩闻名的“蝴蝶泉”就在距村落一里之遥的西北边点苍山东麓。蝴蝶树、蝴蝶花、蝴蝶、化蝶自然就成了白族人民心中的美与祝福。扎染上的图样大多数都是蝴蝶,或各种各样的蝴蝶图案,还有各种各样蝴蝶的纹饰。蝴蝶纹饰有单体蝶纹,双体蝶纹,四体蝶纹,还有无数蝶纹组成一个圆圈等等,无论是单体蝶纹还是复体蝶纹,都是朝着象征、抽象的蝶纹演变,是比现实的实体蝴蝶更高更美的艺术形象。

当然,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蝴蝶图腾的崇拜,象征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白族、彝族、苗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一些直接描摹的形式化了的蝴蝶图案频繁出现。在全身上下,帽饰、衣饰、腰饰、裙裤、鞋子上,几乎无处没有出现过蝴蝶的形象。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彝族的挑花、傣族的织锦,蝴蝶图案屡见不鲜。白族更有把蝴蝶图案绣在鞋面上、鞋帮上,绣在鞋垫上的,憧憬着自己能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对蝴蝶的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世界上一切古老的民族都经历过这种自然崇拜的历史阶段。它的共性是对生殖的崇拜(石榴、莲花、莲蓬、鱼、蛇、蛙等等都是对生殖崇拜的偶像),但各个民族因为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又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汉族的蝴蝶崇拜与“蝴”“福”在汉语中是谐音有关,蝴蝶就成为“福”的象征。白族的蝴蝶崇拜很自然的跟古老的“蝴蝶泉”民间传说,以及与此相关的“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白族青年男女幽会于蝴蝶泉,谈情说爱)有关,也与白族“绕三灵”(古代白族宗教祭祀)。“三灵”指的是“神都”圣源寺、“佛都”崇圣寺、“仙都”金圭寺。绕三灵,白语叫“观三览”,意为“逛三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蝴蝶纷飞的花季,洱海周围的白族男女老少,从苍山“神都”圣源寺出发,沿苍山东麓经“佛都”崇圣寺,绕到洱海边的“仙都”金圭寺。沿途百余里,白天载歌载舞狂欢前行;傍晚,就地在田野或树林里燃起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品茶弹唱,青年男女相约幽会,通宵达旦谈情说爱。蝴蝶崇拜在白族审美中已经成为美的象征,爱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

当然,扎染的图样中还有许许多多别的图饰,比如神话传说,民族风情,山川风物、雪山彩云,洱海浪花,三塔蝶影,蜜蜂、鱼虫、梅花、茶花、鸟雀等等,图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五、坚持传统,多元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带给白族扎染工艺发展的无限机遇。我们看到,白族扎染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扎染风靡全球,成了一种时尚。扎染的花色品种已有上千种花色,七百多种花型,五百多种纹样,十多种针法。在花色、纹样方面,引进了当代以及别民族的一些美术图样、艺术作品的构图,适应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但是,这种情况也是对白族扎染的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上所述,白族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白族文化及审美意象、心理素质、民族性格的载体,它极高的价值的核心是传统。丢失了传统就丢失了它的宝贵价值,它也就会演变为一种极为普通的、平凡的商品。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它正在趋于这种演化的危险边缘。比如,扎染的布疋原来是农村妇女用手工纺织的土白布,现在已经很少生产了。一来是手工生产的周期漫长;二是人工和原材料的成本都非常昂贵;三是现代纺织的布匹价廉物美;四是布幅规格较多,可以适应不同要求的扎染需要。再比如,染料,为了使扎染色彩丰富、鲜艳亮丽,已经出现了放弃传统的以板蓝根为主的染料,用别的染料取代。又比如,图案图样引进别民族的渐次多了起来,在扎染中出现了喧宾夺主的趋势等等。我以为,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这是很可喜的事,只有这样,生产力才可能提高,产量也才可能大幅度的攀升。但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一种具有白族特殊风格的传统染织品来说,这是很危险的。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完全全丧失了它的一切。

因此,我的意见是:坚持传统,多元发展。所谓坚持传统,就是说,在扎染生产中,一定要坚持生产一部分正宗地道的传统扎染。它必须使用传统手工纺织的土布布疋,使用以板蓝根为主的天然染料。它的生产方式一定要用传统的手工扎花和浸染方式,图样图案必须是白族的民族传统图案图样,决不掺杂任何其它民族的艺术样式。这样传统的扎染价位自然高昂,但物以稀为贵,它一定会赢得有识之士和喜爱传统的人们的青睐,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所谓多元发展,就是在坚持传统的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样式的扎染产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

染织艺术论文篇10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手工印染属于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印染手工艺品种繁多,包括雕版印、蜡染、手绘、扎染等,用于制作衣服、被面、床单、门帘、头巾、包袱皮、裹肚、围腰等。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简便、有趣,基本工艺是将蜡加热到一定温度融化后涂绘于设计好图案的织物上,然后将织物浸入染缸中染色。由于染料不能浸入涂过蜡的部分而形成了局部防染,保留了底色花纹,经过冲洗、脱蜡等后期工艺,布面就呈现出色底白花或白底色花的图案,成为蜡染工艺品。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用于制作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中学手工制作在美术教学中是技术性的动手操作,强调创意与实践以及技术意识的培养。手工活动中,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的意愿、情感和感受,同时将内心的冲动、体验、态度、评价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或符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现在的美术教学中,手工艺制作课程的加入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把手工印染工艺运用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研究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做好前期的充足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在研究蜡染的时候,我曾两次出去学习,先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学习,他们那边的印染方法主要是靠黄豆粉和石灰粉相调和的防染剂来完成。具体方法是把预染的白布铺平,罩上镂刻好的牛皮纸花版,用抹子把浆状的防染剂刮到花版上,使其漏印到布面上,待干后,放在染缸里染蓝,经过多次浸染,待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成。第二次,又赴乌镇东栅参观学习,他们的制作工序和南通一样都没有用蜡来做防染剂。

回来后,我开始自己研究蜡染,由于苏州很少有人研究蜡染,为了能顺利地开展蜡染的研究,我专门让人从贵州购买了蜡染制作材料,并在高中开设了蜡染课,从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尝试制作。设计这一课时,一要充分考虑到尽量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要考虑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才更容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了让蜡染研究能有动力持续开展下去,去年我申报了蜡染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掌握蜡染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渗透民俗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促进教育创新。

材料准备好后,教师的课前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熟悉整个制作过程,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掌握不同制作工具的特点和绘制技巧,为课上示范和辅导做好准备。同时,通过课前实践,还可以制作出一系列的示范作品,为课上讲解和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范例。课前实践要结合具体上课内容,侧重各种基本的画蜡、绘色方法,从学生易明白、易掌握的入手,循序渐进。最后可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绘制工具,制作几件完整的作品,以便课上提供学生欣赏、观摩。

二、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

为使教学能顺利进行,我作了一个紧密的时间安排。第一节课,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蜡染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第二节课,收集制作工具及作品纹样的设计,为下面具体操作做好硬件准备;第三、四节课,学生根据设计的纹样进行画蜡制作;第五、六节课,染色过程;第七节课,整理学生作品,举办习作展览,做出合理评价,总结实验心得;第八节课,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的研究。

1.理论知识学习

阅读大量印染相关书籍文章,并上网收集各类印染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制作演示、作品欣赏、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的预期目的。

2.收集制作工具及作品纹样的设计

(1)收集制作工具:对于手工课来说,相关的设备、材料、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上好手工课的前提,所以,上课前学生必须准备好课上要使用的工具材料。教师可事先备齐制作蜡染的工具和材料,以直观的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制作蜡染所需的常用材料和工具的性质。例如,蜡刀和蓝靛染料都是来自民间,故教师可通过课前走访蜡染厂家、作坊及网上收集,最好提前定制,以便教学能顺利进行。(一时无法买到蜡刀,可以动手制作。我校学生上课前考虑到蜡刀使用的缺点,特意到化学实验室找来滴管、三脚架、酒精灯等进行化蜡、点蜡制作,效果也很好。也可准备几支不同型号的毛笔来画蜡制作。若无天然植物染料,可用合成染料来代替。若无退蜡用的设备,如电炉、火炉等,可用旧报纸、烫斗也可以)。总之,最好向学校申请事先配备好专用教室,配齐安全设备等最佳。所以,必须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才能让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环境布置:为了让蜡染教学能顺利开展,老师还要提前准备宽大些的桌子、脱蜡用的大锅、拷贝纸(我校学生用的是蓝印纸)、加热器(酒精灯来加热熔蜡,三脚铁架,恒温,使用较安全)、熔蜡锅,用来绷紧布料以便画蜡的木框、染缸、烫斗等。

(3)画蜡前的织物处理:①退浆:织物上的浆液或天然杂质会影响蜡和染色的效果。进行退浆除杂的简单方法是:用肥皂洗或沸水煮织物。②精炼:可用烧碱加水煮织物,一般用量是:烧碱为布重的百分之三,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③漂白: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钠作漂白剂,加水后沸织物,漂白约为布重的百分之三十,水约为布重的30倍。④烫平:用电烫斗将漂洗过的织物烫平,然后用图钉绷紧于木框内待用。

(4)设计作品纹样:纹样的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最后的作品效果,所以,在正式画稿之前,即在立意、构思之初,就要对表现题材、造型方法、色彩效果、表现技法等方面有个总体设计,并通过一系列纸上草图,逐步完善最初所表现的内容和所要体现的效果。教师可帮助启发学生,再经过一次次的修改、调整,使之驱于完善,有了好的想法或思路,才能有好的艺术效果。纹样一般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大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多种元素相结合。

3.画蜡

(1)化蜡:由于蜡受热融化、受冷凝结的特性,所以在用蜡描绘图案时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蜡太热时则线条飞快、花纹变形;蜡太冷则不易流动。因此,蜡加热时的温度必须适当,最理想的蜡液以加热到使其轻微冒烟(100 ℃以上)为宜。

(2)描稿:将石蜡与蜂蜡切成小块放入容器中,用火加热直至蜡液冒白烟,用蜡刀或滴管蘸蜡液描绘织物上已画好的线稿,描画的部分应是留出空白的部分(学生画时老师要提醒)。若要出较细的冰纹,可多用蜂蜡和石蜡,一般两种蜡各占一半的比例即可。描蜡的时候要让蜡液渗透到织物的反面,一般描画两遍蜡液最好。画蜡是蜡染制作中最重要的步骤,要极为认真仔细。

(3)制作蜡纹:这是体现蜡染效果的特殊方法。①随意折叠:用手或工具自由折皱画过蜡的织物,可产生粗犷的纹理。②冷冻龟裂:将织物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约15分钟后取出,受冷后收缩的画蜡部分,稍触即会产生龟裂。③强力压刮;在桌边或桌角上用于压扯织物,或用硬物压,都会产生效果不同的蜡纹。④在画蜡前,将图案的一些局部用水沾湿,蜡液会产生不同效果。

4.染色

(1)染料: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①天然染料,包括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染料。蓝印花布的染料,以前用植物靛蓝,是从蓼蓝、苋蓝、菘蓝、马蓝等植物中提取,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由贺琛、杨文斌编著的《贵州蜡染》。其做法在北魏时齐国益都(今青州市)人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里,对靛蓝的提取也作了详细的记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其汁于瓮中。率十石瓮,青石灰一石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在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在我国古代印染史上主要采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浸染。民间用于染色的染料以靛蓝为主,其色泽深沉典雅,是有代表性的民间植物染料。以贵州为例,贵州盛产蓝草,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一般是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后,用靛蓝浆、水、酒等调制而成,每次染色前还可用黄豆水等上浆,来增加染料的牢度,根据需要进行染色。染好后用清水洗去浮色后晾干,后用煮沸的皂水煮去蜡质,漂洗干净,于是一件蓝底白花的蜡染作品即制作完成。我们学生用的就是直接从贵州购买的植物性蓝靛膏。②合成染料(人造染料),自近代以来,合成染料的制造及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其优点:色谱齐全、印染牢固度好。进行染色时,可备上如洗衣粉、肥皂水;促染剂如食盐、固色剂、漂白剂等也需要备好。

(2)染色:因蜡的熔点较低,制作蜡染需要用低温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染前用酒与蓝靛(比例为0.5∶1)在碗里先调好后倒入染缸内搅拌后放入第二天,若搅拌时泡变黄即可染了。浸染时靛白渗入织物被纤维吸附,而此时织物不会上色,只有透风氧化才能变为靛蓝,织物逐渐显出蓝色,再一次浸染、氧化,便可加深织物的蓝色。具体做法是把画好的蜡染布料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10分钟,取出晾干10分钟,再放入缸中染10分钟,又取出晾干10分钟,如此反复,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决定浸染次数,直至满意为止。一般一块布大约要染上十几遍,才能染出深蓝泛紫的色彩。染布过程中,如果蓝靛上染力不强,还可再加入蓝靛和白酒继续使用。

5.去蜡

有两种方法可选用。①沸煮除蜡法:将需除蜡的织物放入沸水中,使蜡遇热熔化,浮在水面,然后用布或软纸一次次蘸出。如在沸水中加入少量肥皂片效果更好。②烫斗除蜡法:若学校无加热设备的可用烫斗代替也可以,在需除蜡的织物上下两面各放两层报纸,然后用电烫斗加热,将蜡吸到报纸上,不断更换报纸加热直到把蜡除净为止。

三、做好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是课堂学习的拓展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布置成一个小型的画展,以激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印染艺术。老师可以编写蜡染校本教材,多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并聘请外来专家讲座、论坛与教学指导,做好课堂延伸,宣传学校的蜡染美术活动。有了成熟的作品后,加强校企合作,推广师生蜡染作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礼品、服饰等设计,并与企业之间联系交流,进行产品制作与改造等。

让学生掌握蜡染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表达了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观念和生存需求,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文化。“原生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存在上的质的问题,它传递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心理所需的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的丧失,将是民族文化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教育是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育应该把保护和抢救人类文化遗产同学校的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长期被冷落和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注意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民间美术的学习和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认识和热爱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贺琛,杨文斌.贵州蜡染.苏州大学美术出版社,2009-12.

染织艺术论文篇11

      扎染,古代称为染撷。《韵会》指出,"撷,系也,谓系绪染成文也”,  《一切经音》也指出,“以丝缚增染之,解丝成文曰‘撷’”。归根结  底,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  人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人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从新疆吐鲁番  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撷绢等扎染作品,以及古书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扎  染以其特殊的工艺和效果在当时被广为流传。

      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  诸岛、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也流行扎染手工艺,总体风格相近,但各  自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扎染艺术在现在很受追捧,服装、围巾、领带、灯罩、壁挂等都有扎染的存在,尤其在年轻人崇尚时尚、追求流行、注重diy的过程  中,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一席之地。现代扎染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例如数码扎染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发展。

      一、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

      1.扎染的面料。手工扎染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小,一般以棉、麻、毛等为主,主要根据制做产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面料。对于平时花样制作或练习一般采用东方呢,这种织物比较柔软清薄,而且有很好的吸水性,比较容易上色。

      2.扎染的染料。手工扎染的染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天然植物染料和化工直接染料。天然植物染料环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扎染工艺中相对常见些,而且对人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作用(例如板蓝根提取色当中就有消炎的功效),但是加工提取的工艺比较复杂,产量少,价格贵。化工直接染料,它的特点是价格低廉,颜色较多,但色牢度较差。

      3.扎染的流程。据古书记载,“‘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人染矣,其色斑斓。”简单来说,扎染的主要步骤有:染前处理一描稿一扎结一染色一水洗一脱结一后整理等。扎染工艺中最为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结和染色,关键在于扎结手法和染色技艺。

    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线缝是在设计好的图案上,用针线平缝,线缝技法有折布缝法、满针缝法等等;捆扎是将需要色晕的部位用线或其他材料绕紧,使局部不完全染色。捆扎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筷子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扎染实际效果。随着扎染艺术的流行,现代化机械扎染也普遍出现,机械捆扎出来的作品特点是规整有序(如机械鹿胎撷)。

    染色是扎染工艺中相对重要的步骤,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效果。在多色染色过程中,颜色的搭配与过度、色相的明度与亮度、三原色三间色的变色等,都是主要考虑的对象。染色方法也很多样,如单色染工艺、吊染工艺、套色染工艺、着色纸染色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

    二、手工扎染的效果

    扎染的最终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作品经染色之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线缝和捆扎的部位打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或局部受色,呈现出斑块状的面料底色,便是  “花”,其余部分成所染颜色,即是“地’,“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对干扎染作品的最终效果,也有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如染料浓度、温度、染色时间、织物本身特点等等都可以改变作品实际效果。另外,人们在缝扎时由于针脚不一,线的粗细不一,抽线松紧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因此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扎染时,一般情况下线用得越细,抽得越紧,针脚越小,你得到的图案就越写实。反之,线用得越粗,抽得越松,针脚越大,你得到的图案就越抽象。同时,捆扎的松紧、规整程度等等也会使扎染作品产生不同的机理效果。

    一些新的扎染工艺产生了新的染色效果,例如吊染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会形成或渐变或抽象或浪漫或艺术的后现代风格。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扎染方法出现,扎染的效果也不同。比如褪扎法,采用现代石磨技术,得出来的效果就是深色是花,浅色是地。随着艺术的创新,传统扎染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再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转变,也许会有更新更奇特的扎染方法出现,产生更加靓丽的效果。

染织艺术论文篇12

扎染,古代称为染撷。《韵会》指出,"撷,系也,谓系绪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也指出,“以丝缚增染之,解丝成文曰‘撷’”。归根结底,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人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人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从新疆吐鲁番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撷绢等扎染作品,以及古书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扎染以其特殊的工艺和效果在当时被广为流传。

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诸岛、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也流行扎染手工艺,总体风格相近,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WwW.133229.coM扎染艺术在现在很受追捧,服装、围巾、领带、灯罩、壁挂等都有扎染的存在,尤其在年轻人崇尚时尚、追求流行、注重diy的过程中,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一席之地。现代扎染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例如数码扎染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发展。

一、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

1.扎染的面料。手工扎染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小,一般以棉、麻、毛等为主,主要根据制做产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面料。对于平时花样制作或练习一般采用东方呢,这种织物比较柔软清薄,而且有很好的吸水性,比较容易上色。

2.扎染的染料。手工扎染的染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天然植物染料和化工直接染料。天然植物染料环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扎染工艺中相对常见些,而且对人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作用(例如板蓝根提取色当中就有消炎的功效),但是加工提取的工艺比较复杂,产量少,价格贵。化工直接染料,它的特点是价格低廉,颜色较多,但色牢度较差。

3.扎染的流程。据古书记载,“‘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人染矣,其色斑斓。”简单来说,扎染的主要步骤有:染前处理一描稿一扎结一染色一水洗一脱结一后整理等。扎染工艺中最为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结和染色,关键在于扎结手法和染色技艺。

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线缝是在设计好的图案上,用针线平缝,线缝技法有折布缝法、满针缝法等等;捆扎是将需要色晕的部位用线或其他材料绕紧,使局部不完全染色。捆扎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筷子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扎染实际效果。随着扎染艺术的流行,现代化机械扎染也普遍出现,机械捆扎出来的作品特点是规整有序(如机械鹿胎撷)。

染色是扎染工艺中相对重要的步骤,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效果。在多色染色过程中,颜色的搭配与过度、色相的明度与亮度、三原色三间色的变色等,都是主要考虑的对象。染色方法也很多样,如单色染工艺、吊染工艺、套色染工艺、着色纸染色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

二、手工扎染的效果

扎染的最终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作品经染色之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线缝和捆扎的部位打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或局部受色,呈现出斑块状的面料底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所染颜色,即是“地’,“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对干扎染作品的最终效果,也有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如染料浓度、温度、染色时间、织物本身特点等等都可以改变作品实际效果。另外,人们在缝扎时由于针脚不一,线的粗细不一,抽线松紧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因此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扎染时,一般情况下线用得越细,抽得越紧,针脚越小,你得到的图案就越写实。反之,线用得越粗,抽得越松,针脚越大,你得到的图案就越抽象。同时,捆扎的松紧、规整程度等等也会使扎染作品产生不同的机理效果。

一些新的扎染工艺产生了新的染色效果,例如吊染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会形成或渐变或抽象或浪漫或艺术的后现代风格。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扎染方法出现,扎染的效果也不同。比如褪扎法,采用现代石磨技术,得出来的效果就是深色是花,浅色是地。随着艺术的创新,传统扎染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再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转变,也许会有更新更奇特的扎染方法出现,产生更加靓丽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