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质量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6-20 21:17:16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1

以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为核心,以提升数据质量为关键,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基础数据、脱贫措施等相关信息的采录、更新、完善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采录数据100%准确,逻辑关系100%合理,脱贫措施100%有效,为全镇迎接脱贫攻坚普查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内容

(一)核准更新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开展新发生贫困人口识别、脱贫户返贫、贫困户(含脱贫户)家庭成员自然增加和自然减少;全面核准更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如户籍、健康状况、在校生状况、家庭收入、外出务工等信息。

(二)核准完善贫困村组基础信息。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所有村和组的基础信息开展“回头看”,逐项进行采集更新,核准录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核准脱贫户人均纯收入。无论哪一年标注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核准,要稳定超过当年脱贫标准(2014年2800元,2015年2855元,2016年3500元,2017年3700元,2018年3500元,2019年为3800元)。

(四)核准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按照省委、省政府《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核准,确保贫困人口退出指标达标,能够稳定脱贫。

(五)核准采录帮扶措施数据信息。全面采集、录入、核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含脱贫户)的年度帮扶措施,厘清贫困户、贫困村从识别到退出全过程的脱贫攻坚路径,说清楚怎么脱的贫,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培训,确保数据对标。通过现场演示、实际操作、存疑解答、互动沟通“四位一体”方式,加强镇村两级数据采录入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数据采录人员的政策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确保全面吃透掌握建档立卡数据评估规则以及采录、调整、比对等相关要求和操作流程。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2

1.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

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1.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

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2.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

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

(2)生产计划管理

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

(3)任务单工作

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

(4)传递卡工作

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

(5)不合格品控制

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

(6)生产信息查询

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

(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

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8)工装检具管理

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

(9)文档管理

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3

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统计工作,是科学反应人口计生工作动态的最有效的信息,能为我们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出科学决策,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依法、求实、科学做好统计工作致关重要。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新问题、新矛盾呈现复杂化,这无疑给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确保数据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统计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决策的失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一点体现在统计信息的质量上。当前一些地方存在数字失实、统计水分大的现象,有的还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我们对人口形势和计划生育的正确估计和判断。如何来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的挑战,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当前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我认为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彻底根治,我们必须标本兼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1.一些法规、政策的调整出台。①新《婚姻登记条例》的正式施行,使得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变得更为便捷,“单位证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造成一部分新婚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让一些生育对象失去管理。②公安部采取的一系列便民措施,群众只需要持《出生医学证明》和户口本就可以办理报户手续。同时也让一些不符合政策生育对象有机会减小自己的生育成本,外出躲避造成非法生育,出生统计等工作难以落实。

2.计划生育日常管理的关键环节没有抓细抓实。在生育指标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三查”跟踪服务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漏洞,给统计水分的滋生提供了一定机会和空间。同时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人口流动的大量性、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使流动人口难于管理。流出人口的去向掌握不准、底数不清和早婚早育现象的增多让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3.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真正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工作质量指标要求与实际工作水平就存在一些距离。所以为了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质量“水平”,一些地区和单位不如实上报问题。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领导和统计人员背离了依法统计的工作要求,形成了弄虚作假的现象。

4.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尤其是村级计生专干素质参差不齐,待遇低且落不实,导致工作责任心下降。近几年来,政策内生育的漏报呈上升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地区对村专干及中心户长待遇偏低,报酬不能及时到位,导致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出现了疏于管理,人员流失,专干是“干而不专”,出现统计数字不实的现象。

5.统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足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主要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各级统计队伍业务素质水平较低,造成统计各工作阶段科学性差,对统计工作各环节控制不严谨、不合理,造成了统计数据不同程度的失真。其次,作为被调查的一方,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及素质水平,导致记忆、记录、估计不准,也会使所提供数据失真。最后,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个人思想觉悟、业务能力不高,向统计部门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不是经过科学调查得到的,而且仅凭个人臆断、拍脑袋拍出来的,当然会使统计数据失真。

6.对统计数据不实甚至造假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一旦发现统计数据不实,弄虚作假现象,查处不力。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到报与不报一个样,甚至不报反比如实上报“效果”好,从而挫伤了部分计生干部和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让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隐瞒违法生育事实,有意抬高或者降低主要考核指标数值,造成统计水分长期存在。

二、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部门优势,特别要全面加强与民政、公安、卫生、统计等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彻底改善平行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的局面,真正实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治理。2.完善制度,规范流程,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日常管理服务流程。严格生育指标的审核;加强孕情监测;突出“三查”重点对象、节育对象的管理和服务,把工作做细做实;对重点人群进行跟踪服务;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好社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3.全面落实村组两级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职责、报酬,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对基层计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增强其依法统计意识和工作效率,逐级摸清新婚、待孕、在孕、生育的妇女人数,建好村级档卡,挤干统计水分,提高统计质量,真正做到责任清、底子实、措施硬,从源头上堵住超生以及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4

一、基层统计数据误差及数据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干预,求真务实的思想未落到实处。近几年,尽管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倡导摸实情、说实话、报实数、求实效;但计划生育成绩在领导“政绩”考核中占据“一票否决”首要条件,少数单位为追求所谓的“政绩”,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采取种种手段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造成数据不实,使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分析计划生育工作,相反对领导决策造成了误导,对计生总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二)基层计划生育统计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一是部分村级计生专干因报酬跟不上,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同时,部分村级计生专干人情观念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碍于乡邻或亲戚情面或怕打击报复,对计划生育违规现象隐瞒不报,造成数据误差;二是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比其它工作任务重,没有节假日,但其工资、政治待遇与其它人员差距较大,导致这部分人员心理落差较大,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三是由于统计工作比较枯燥、繁琐,统计人员岗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影响了整体统计工作水平。

(三)基层计生工作任务过重,检查过多。考核次数、考核内容过多。乡镇每个季度要自查,县市月查、季查、半年查、年终查,省按统计年度检查,还有平时省、市、县的各种临时性检查。每次检查乡、村都要提前准备好几天,把各种资料拿出来重新整理,一年到头疲于应付,几乎无暇顾及正常工作。

(四)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应用不够。乡镇统计人员缺乏对数据的整体分析与研究,机械地采集、汇总、分析、上报数据。由于工作简单化和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对所采集信息的整合、分析和使用。就报表抓报表,规划统计运作得不够完整,缺乏分析、评估和总结的现象,采集的信息,包括汇总的数据等往往成为僵死的东西,不能用来指导工作,失去了规划统计工作原本应有的作用。

(五)执法力度“软化”。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统计工作的造假之风。

二、治理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对策

(一)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思想。一是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转变领导思想。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完善干部实际考核统计制度,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广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让各级领导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统计“水分”的危害,转变思想观念,带头讲真话、办实事,工作有成绩不虚夸,有问题不隐瞒,有不足不护短。二是抓基层干部思想。把建立层层责任制同动态跟踪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干部牢固树立抓计生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增强抓计生的责任感,要敢于向上级实事求是汇报工作中的问题。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一是选配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配备上,实行 “县管、乡聘、村用”的上岗原则,真正把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放在村级计生工作岗位上。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树立统计人员“坚持原则,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的工作态度,使其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对乡级统计员和村专干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认真落实好村专干、乡镇人员的各项工资待遇并解决好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队伍的稳定。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一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基层实际,把统计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从而引导基层更注重工作过程和计划生育服务,提升整体统计工作水平。二是建立检查评比奖励制度,落实奖惩政策。组织召开村统计员例会。讨论各村出现的特殊情况,如何更好地落实统计责任;对统计报表、日常性统计工作进行评比奖励,与统计员工资联系起来,实行奖惩兑现责任制,促进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管理,确保源头数据质量。认真做好未婚男、女青年摸排工作,掌握年度内准备结婚人员数,再对结婚情况进行关注,真正做到不错、不漏,提高源头信息采集的质量。二是加大对育龄妇女特别是重点人群的排查力度,加强孕前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服务,确保新婚、隐婚、隐形生育不漏管不漏统;三是建立信息定期核对制度,确保WIS数据、村级报告单、育龄妇女信息卡和科技、药具资料的一致性,提高数据质量。四是深化共享体制,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推行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如对住院分娩、防疫接种均实行出生实名制;乡派出所对当年度、往年度新生儿入户情况和人口迁移、流动人口管理情况实行通报制。通过部门联席办公制度,综合解决已婚育龄妇女漏管、出生漏统、特殊人群统计等问题,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

(五)强化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资料的指导作用。一是要把数据分析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做,将平时考核的结果与全员库信息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相结合,对所辖范围内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加强对出生、性别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各类指标运行趋势,找准影响目标完成的因素和薄弱环节。三是要善于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公安部门提供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动信息,可比对人口变动情况;通过卫生部门提供的分娩(出生)登记、防疫部门接种登记卡,可以核对出生人口变动情况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多部门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六)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是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地形图数据;动态更新;过程控制;质量控制

Keyword: Geography diagram data;T he dynamic state renews;The process controls; The quality controls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营口市鲅鱼圈区1:500数字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是鲅鱼圈区空间数据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的主要依据。实施1:500数字地形图动态更新,保持地形图的准确性和现势性,是落实和完善基础测绘更新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绘保障。在更新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环节的各种因素而导致一些质量问题,需要对更新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样才能不影响数据的使用。

2 原有地形图更新方法

以前鲅鱼圈区都是通过分片修测或重测的方式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的定期更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定期更新机制

更新需求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 基础测绘计划

更新范围 局部区域 市规划区

更新方案 及时更新立项 分片立项实施、滚动开展

更新周期 一次性 五年左右

更新方法 区块重测、修测、规划测绘 分片重测、修测

更新内容 全要素 全要素

由上表可知,以前的地形图更新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测更新:存在对原有地形图资料不能充分利用、施测工作量大、工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一般仅在原图达不到现行标准规定的精度指标要求的情况下采用;

(2)修测更新:利用了原有地形图资料,投入资金较少,但只反映修测时的地形要素变化,需周期性修测来保证地形图的现势性;

(3)规划测绘更新:充分利用规划测绘资料,现势性强,投入资金较少,但地形图更新局限于规划实施区域,无法满足规划设计区域地形图的现势性。

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前的更新机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测绘产品的要求,而信息化测绘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基于地形图要素的更新技术的完善,目前,鲅鱼圈区已经采用对1:500数字地形图进行动态更新。

3 动态更新的指导思想及作业模式

根据国家现行地形图更新规范规定要求,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核心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分重点、分层次的开展地形图动态更新工作,做到最大程度地缩短地形图更新周期和节省资金投入。为此对动态更新区域进行了主、次区域划分,对地形图要素进行了主、次要素的划分,提出动态更新工作所特有的作业模式。

3.1 主、次要区域的划分与作业模式

(1)主要区域:建设状态活跃的区域,主要指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正在或即将建设区域等。

(2)次要区域:建设状态相对稳定的区域。一般指成熟小区、成熟商务区、成熟绿地等。

(3)主要区域的更新周期为一个季度,即在一个季度时限内,对全区域变化地物更新一遍;次要区域的更新周期为一年,即一年更新一次;规划测量区域根据项目进程实时更新。主、次要区域应更根据现状的变化每年界定一次。

3.2 主、次要要素的划分与作业模式

(1)主要要素:对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有直观现势影响、形体较大或较高的地形图要素。如建筑物、高压铁塔、水系等。

(2)次要要素:地形图中除了主要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如摄像头、窨井等。

(3)主要要素的更新周期为每季度一次,次要要素的更新周期为每年度一次。

4 更新过程和质量因子

在进行更新之前要做好切实可行的项目策划,制定更新的生产计划和实施计划,要明确更新需求和任务量;确定更新的范围和要素内容,收集范围内现势性较强、比较权威的参考资料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设计合理的更新技术路线和方案并形成技术设计书;在更新作业之前要对作业人员和检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然后根据技术设计书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更新作业;更新后的成果数据实行二级检查和一级验收制,最后将成果归档,这样就完成了数据的动态更新。

在项目策划、资料分析、技术设计与培训、数据更新、数据检查与验收、成果归档等整个更新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工干预,只要有人为干预的环节就会出现质量隐患。下表为影响质量的因子。

表2 更新过程及质量因子

更新过程 内容 质 量 因 子

项目策划 生产计划

实施计划 可行性、适宜性

资料分析 分析数据源 准确性、全面性

分析参考资料

分析参考数据 现势性、权威性、可靠性

技术设计 技术策划 全面性、可行性

设计(输入、输出、审批、设计书) 设计的规范性、可行性、技术依据的正确性、合理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设计书的可指导性

技术培训 技术方法培训 标准性、规范性、正确性

质量培训 质量意识

数据更新 位置更新 准确性

属性更新 正确性、完整性

时态更新 准确性

要素增加 新增要素位置及属性的正确性

接边处理 位置和属性接边的正确性、一致性

关系协调 合理性、逻辑一致性

重建拓扑 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作业信息记录 规范性、准确性

数据检查 自查、互查

过程检查

最终检查 各级检查的规范性、全面性,检查方法的正确性,检查记录的规范性,复查及问题修改的彻底性等。

成果验收 概查 特定检查项的正确性、系统性

样本详查 样本的代表性、样本量的准确性

质量评定 单位成果质量分布的准确性

成果归档 成果数据

文档技术资料 成果的完整性、数据组织的正确性等

5 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为了对过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使更新作业的所有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统一的质量要求,而且还要实时全面监控更新过程的每个环节,严格履行检查验收的程序和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成果的质量,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

(1)各部门、各工序之间的协调。过程质量控制离不开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有效控制,各工序间、各部门间在数据流程、关键环节、质量标准、技术手段和工作质量等方面都需要衔接、协调一致,相互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每个部门和工序之间在质量监督方面相互制约,共同监管。

(2)更新作业过程质量控制。为了能将质量影响因子最大的作业层的质量隐患降低到最小,必须对作业层的生产质量进行控制。如果这一层控制不当,不但影响数据的质量,而且还会加大后续检查的工作量,甚至可能造成返工,这样会影响到数据更新的效率,并会进一步增加作业成本。

(3)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在作业过程中为了保证更新数据变更的可追溯性和方便检查工作,要求对信息的变化做一定的记录,形成作业信息记录表,这样对作业层的质量就有了一定的可控制性,否则对更新后的成果数据发生的变异无法掌控。作业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作业习惯,对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上报,并对处理结果做必要的作业记录,使作业过程有可追溯性。

6 检查质量控制

6.1 检查内容

数字地形图质量的衡量指标主要是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关系、完整性和相关性等。数据的检查包括图形检查、属性检查、精度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现势性等,保证了这些衡量指标的准确性就可得到优良的数字地形图。

6.2 检查要求

成果数据在申请交付质检部门验收之前,要严格进行两级检查,即在自查、互查之后进行过程检查,然后再申请交付最终检查。在各级检查中,要对问题和错误按照规定的记录格式进行记录,监督作业层认真及时地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并及时复查,直至检查无误方可提交下一道检查工序。

6.3 质量评价

为了确保成果数据的质量,质量评价不仅仅在验收环节进行控制,在最终检查环节也要对成果数据进行质量评定,其评定结果是单位内部实行质量奖惩的有力依据。

根据成果数据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成果的具体检查项、质量子元素和质量元素等评价元素,确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并按照质量评价指标对各个检查项进行合理计分,进一步评定质量子元素、质量元素的分值,作为评定质量的依据。对成果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最终检查后的结果形成检查验收报告。

6.4 存在的问题

在作业中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为通常更新作业时只对设计中要求的要素和内容进行修改,但在更新后的数据中往往出现丢失原有数据中该有的数据或属性的情况,如果不参照原数据对更新后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很难发现这种重缺陷。

更新数据除了项目的特殊要求外,通常其数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格式和存储方式等与数据源保持一致,只是在要素内容的位置和属性值等方面与数据源不同。检查时依据更新数据源和参考资料对更新后的数据进行100%的全面检查,根据设计书的要求对数据空间位置的准确性、属性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逻辑一致性及拓扑关系等进行逐一检查。

7 结束语

数字地形图的更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所以对其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也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断完善的工作。全面加强数据动态更新的过程质量管理,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任务、责任及权限,制定各工序的质量目标,使更新的各项工作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与制度化。

参考文献

[1]GB/T 14268-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S).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6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7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9年4月12日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描述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蓝图。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起到规范、指导和促进作用。当前许多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化缺乏规划、各自为政、应用方案和业务需求不匹配、项目决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安全和风险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缺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重硬件轻软件、重会计数据生产轻系统控制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工作无法满足企业预期需求,无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为深入贯彻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评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依据、内容与原则

(一)评价依据

鉴于我国尚没有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标准,2014年开始实施的《规范》因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从信息化规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限划分、软硬件选择、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可以作为进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另外会计信息系统由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部分构成,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可从其构成入手。

(二)评价内容

结合《规范》以及实务经验,本文提出如下评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内容:是否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制定会计信息化规划,不造成投资浪费;是否存在结构合理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能力能否会计信息化工作相匹配;是否结合会计机构实际以及会计软件中电子分工要求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并授权;会计软件功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软硬件的选择是否与自身技术及业务需求相匹配,是否安全可靠且能够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内部业务直驱式记账以及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提高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效率;是否制定健全有效能覆盖会计信息化全过程的内控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发生故障时是否有应急机制;系统是否有较强的防错纠错能力。

(三)评价原则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应依据评价内容开展,设计和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包括可行性、综合性、动态性和重要性等。1.可行性原则。指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信息可以取得,具有可操作性。2.综合性原则。指评价指标的覆盖面要从总体上涵盖会计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运行环境、系统功能、安全控制、运行效率等方面。3.动态性原则。指在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依据关注重点的变化,评价过程中对所选指标进行相应变更和调整,还包括系统运行过程中用户需求变化所引起质量评价指标的改变及其再评价。 4.重要性原则。强调抓住反映会计信息化质量特征的主导因素来设计指标,适度粗略化那些与此目的关联程度较小的指标,使指标重点突出,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三、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两个维度构建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的“化”字出发,强调动态性,纵向评价会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各个阶段以及会计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运动过程中每个环节;另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环境出发,强调“全面型”,横向将计算机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纳入评价范围。

(一)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1.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各阶段。本文构建会计信息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三层结构如表(1),第一层是目标层,即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来自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运行阶段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影响规划结果、建设效果和运行效率等指标。(1)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始于会计信息化规划。Fischhof(f1985)研究发现,对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影响从该系统的规划时期已经注定,规划的合理程度及过程特征会对后来的系统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王凡林(2010)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化规划过程特征按照规划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合规性、可控性、集成性、规范性、合作性和可审计性。其中合规性排在首位,说明会计信息化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会计处理所要遵循的会计政策和财经法规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要求。本文提出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的评价指标见表(2)。(2)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占据会计信息化工作生命周期中处于最重要地位,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或决定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的质量。会计软件选型、硬件架构配置和信息平台开发等各项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管理需求且具有先进性,业务和数据流程是否优化,组织架构是否调整,人员是否进行培训,基础数据是否整理,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是否按进度及时交付,这些是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质量评价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体系包括:会计软件、平台、流程、组织、数据以及制度和实施效率等指标。(3)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在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管理层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化后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会计信息化操作人员更关注数据的正确性、操作的便捷性、财务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度、数据的共享性、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应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运行效果指标,包括企业所应用的系统以及系统的集成程度、数据的共享程度、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生产效率提高程度、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2.会计信息运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和输入会计数据,传递和处理会计数据的运动,最终生成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并通过决策的执行反馈形成新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数据的采集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利用三个环节。(1)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环节评价。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的正确、全面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有用性,另外数据采集界面的美观度以及自动化、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度影响着会计数据采集的效率。因此,会计数据采集环节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度、自动转账程度、获取数据的全面程度、获取数据正确性控制措施的执行度、操作人员的权限划分及执行情况等。(2)会计数据处理环节评价。在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基本上是由操作员执行系统的功能自动完成的,各功能之间存在着数据或控制上的联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据处理的流程和软硬件及数据的安全性。评价会计数据处理的指标可以有:操作流程的遵循程度、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系统安全性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故障应急响应情况、会计档案的备份和保存情况、会计数据传递的便捷程度等。(3)会计信息利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被信息使用者使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会计信息输出的方式和格式影响信息利用的方便性和有用性,所以会计信息利用的评价指标包括会计信息的共享程度、会计信息的输出方式、会计信息的输出格式、会计信息利用的便捷程度、会计信息的可获得程度。

(二)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化要素包括:软件、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站在全要素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化质量进行评价,需要分别对每一种要素定义评价指标。1.会计软件。会计信息化中涉及的软件既有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包含应用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等。本文仅对会计软件进行总体上的质量评价,会计软件所包含具体功能的详细评价应该在选购会计软件时进行。会计软件质量总体评价指标见表(3)。2.硬件。会计信息化中的硬件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平台构建。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以及管理上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实时交换信息平台或定期交换信息平台或混合信息平台,然后确定C/S、B/S硬件架构体系。对于硬件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符合企业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程度、硬件架构配置的合理程度。3.人员。会计信息化中的人员包含会计信息化主管、操作、维护以及档案保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人员进行评价要考虑各类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4.数据。会计信息化中的数据包括基础会计数据和生成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中不同子系统相对独立, 如果没有统一规划或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业务规范和数据模式,会导致数据表达方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的不完整。因此,准确性、完整性、来源的唯一性、引用的一致性、实时性是会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指标。考虑信息化下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特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定制性、可理解性、可审性、可重用性。5.规程。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要制定和建立各项制度规程,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程。相关的制度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对于规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要有制度;二是制度的执行要到位。所以评价指标包括制度的完备性和制度执行力。

(三)全周期会计要素评价

上述内容从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视角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以及各个阶段各要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因此本文构建覆盖信息化全周期、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四)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方法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主观满意度的定性评价,另一类是基于量化指标的客观评价。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观评价标准是相关人员(包括CFO、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软件操作人员等)的满意程度。此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经验判断以及对系统的认可程度,不足在于每个企业的经验值和主观感受不同,不同企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客观评价是建立在能够很好选取各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其优点是量化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评价结果,避免主观的片面性,不足之处在于量化指标的选取以及对会计信息化质量的重要程度的确定还是存在着主观判断。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四、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质量对企业发展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本文结合《规范》以及走访调查经验提出质量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并构建覆盖会计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全周期、全要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还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系统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用户管理需求不相匹配性,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来反映和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真实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兴荣,朱庆须.基于突变论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J].财会月刊,2008(8).

[2]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

[3]汪元华.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12(5).

[4]王凡林.会计信息系统规划特征与可信性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0(11).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00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12- 02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较大,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各种新建小区的出现为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带了诸多不便,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做好人口计生信息采集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文章探索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造成计生统计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1.1 繁重的基层工作影响调查人员的精力

多次的考核和过于复杂的内容使得基层计生统计工作的负担较重,在街道中每个季度要实施一次或是两次自查,并且还要面对半年一次的省市区年终工作考核以及专项工作检查。每一次的检查不但需要对不同婚育状况的人群进行调查,还要对各种档案资料等进行查看,在繁重的工作中重心只能围绕着考核来进行,不能正常工作,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的考核指标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1]。

1.2 缺乏工作责任心

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调查和研究,工作范围十分广泛,在工作中一直提倡要对事实进行摸清,保证将实话,报实数以及讲究工作实效。但是在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中难以避免一小部分单位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刻意欺瞒事实,极大的耽误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部分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对出身和初婚信息的需要依靠区级的通报和反馈。在统计书籍的不实情况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出生日期的错报以及漏报上。导致数据信息不是,影响之后分析工作的客观性,造成参考价值不大,危害了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中的下一个环节。

1.3 统计数据不准确

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数据的采集源头上,各项工作不到位,统计的对象底子不能详细摸清,造成统计对象的漏掉。并且在《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对新婚的通报不及时,不全面,造成新婚漏报和育龄妇女漏掉的现象,造成违法生育者不经过计生部门就可以实现落户。

2 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方针和策略

2.1 提高基层管理能力,保证数据在采集阶段的准确性

建立规章制度,对统计资料的规范性进行加强,提升表、册的填写质量,有效保证了存档的规范性和整洁,核实并采集育龄妇女的信息,对已婚妇女纳入WIS作为管理中的婚、育、避孕等一系列措施信息的准确性,当成是核查工作的重点,并且对来源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对育龄女性的排查力度以及孕前管理力度进行加强[2]。在春秋期的健康检查服务中,做好定期的随访工作,保证不漏掉新婚、隐婚和隐形生育的统计。

2.2 改良工作作风,追求实事求是

各级领导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统计中存在水分会造成的危害,改良工作作风,为领导成员做好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头讲真话、办实事,对于工作成绩不沾沾自喜,出现问题后不隐瞒,在存在不足的地方不能狡辩和护短。实抓干部思想,在计划生育的岗位目标上树立责任制度,实现干部树立计划生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敢于向上级汇报事实性的问题,满足科学、合理和符合基层的要求,对基层的计划生育干部实现引导,对工作过程中的计划生育服务部分进行重视,并且实现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2.3 加强资源共享

加强信息共享工作,对公安部门、民政局、劳动部门以及卫生部门的职能优势进行借助和利用,配合并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平台的充分利用,并且要完善信息的通报和联动制度,做好负责、资源共享、互得互惠的目标。在固定的时间召开人口信息的交流会议,实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依靠联席办公制度下,对已婚育龄妇女的漏失、出生漏统等现象实现根本性解决,摸清人口的底数,保证各个管理措施到位和落实,有效提升人口计划统计工作质量[3]。

2.4 建设良好的统计队伍

在公开聘选村级计生主任时,依据年轻、知识、女性标准,将年轻、敬业、优秀的干部留在计生工作队伍中。建立严格的聘任和使用管理制度,并实行村级计划生育干部持证上岗制,实现计划生育工作走向职业和规范化道路。并且要实施相应的业务培训。在集中、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下,定期培训街道和村委中的统计员以及计划生育干部,借助培训保证基层加护生育人员对各项业务知识进行掌握,同时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进而保证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并且对工作报酬等进行落实,实施严格的奖惩规章,对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发,促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队伍的建设。

3 小 结

文章对我国当前的人口和加护生育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的计生统计工作质量提升做出积极的建议,主要在制度上,领导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上,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上,以及信息采集的方法上都提出了改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9

在当前对核产品质量要求极具严格的情况下,核产品生产迎来了新的契机与发展机会。对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创新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质量和效率,加快系统统一升级和提高,从而加快对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产品以质取胜。

一、核产品生产企业系统特点

核产品生产大都为种类单一,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质量信息管理困难的关键产品。从质量方面来看,核产品生产具有以下的特点:

产品设计部分由用户的需求决定,因此产品的质量信息仅仅包括最终产品的质量信息,并不包括零件的信息。

核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固定,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其质量要严格把握,通过与产品设计相同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生产流程一般被多次得到分解,质量信息得到严格管控。其中流程分解次数越多,对应的质量关系就越发复杂。

由于核产品其用途比较特殊,因此质量需要严格得到保证,在产品设计质量中要有特殊的考虑:

1、质量要求要绝对高,可追溯时间长,包含信息量大,其质量信息一般要保持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被追溯,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产品系列周期信息。成品检查的概率也要能够准确把握,对每一根成品管材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严格保存好。

2、由于核产品生产的周期较长,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很多关键工序方面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在对待各批次炉子中,要记录同批不同炉和同炉不同批的情况,将其清楚做出标记,这样有助于信息的准确掌握和追查。

二、核产品功能结构设计

核产品的质量受到市场条件的把握,其质量由设计决定,通过加工,使得产品得以为人类使用。核产品生产涉及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在核产品中,加快构建CAQ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核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关键相关技术解决质量问题方案

将产品质量信息编码和过程质量信息编码结合实现质量可追溯性;设计质量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企业质量体系的运作和完善;运用计算机辅助控制工具实现质量管理控制;产品质量信息记录与产品生产流程同步进行;加快实现安全机制建立,保证数据安全

四、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一)核产品业务规划

1、产品结构规划。核产品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管、单元、台等部分,在每个结构中,又存在着一些零部件,用以支持其结构完整性。核产品的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种类、焊接顺序、标码等等都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一系列分析得出来。

在产品结构规划中,制造商设计制作了一项便于各部分管理的结构,叫做结构树。它是通过将零部件、操作顺序、材料等一系列相对应起来,方便运用,能够让操作员的工作变得简单化,在查询过程中更加便捷有效。

2、制造工序规划。核产品的制作工序复杂多变,对核产品的工序充分把握,能够实现制造有序化。

3、业务流程规划。

(二)核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数据规划

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在核产品的生产质量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必须进行的一步准备工作,信息的统计和核对,是为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需要按照其工艺和流程,分别对其过程中的总结、情况做出说明和完善。对信息的收集,能够便于人们对动态事物的认识。

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业务运行过程中其质量和数据做总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流将其输入到规划系统。在业务中,一般会配有与数据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相关关系图。

(三)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系统的实现主要是为人们的使用服务的。通过对一系列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等实际需求。

2、系统功能的说明:

(1)物品仓库管理:物品管理主要是针对其仓库建设管理,对物品原材料的出入库进行备案管理,了解物品材料的入库情况,检验情况,进而对其他业务,如原材料放行安全、工作卡领取原材料做相应的备案,方便查询与投入使用。

(2)生产目标管理:是要求用户能够对核产品的生产目标做出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辅助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目标主要包括:日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变更生产计划,总体生产计划等等。在日后的执行中,要充分对每个目标进行监督与目标管理,实现执行效率提高。

(3)任务单运行。

(4)工作卡运作:工作卡在核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工序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步骤阶段的记录,能够实现工作的开展信息,让系统和员工为自身的工作环节保留信息,其中的记录主要包括有:清洗、烘干、检验、组装等记录。

(5)不合格检测。

(6)生产信息咨询:在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信息便捷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查询。在查询中,我们可以直接将产品标号输入,就会生成系列的任务信息,包括:零件合格率、生产时间、任务单查询等。

(7)数据统计。

(8)文档管理。

(9)工具检测管理。

(四)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软件和硬件。通过将软件功能在服务端实现,响应使用者的操作,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系统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核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高效能性。对核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能够加快生产信息的质量追踪与监测,提高其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卓越之路――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质量,2004(04).

[2]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09).

[3]王丽秋.CIMS环境下制造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10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highway development needs,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issued new " highway 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 ( JTG H20-2007 ), based on the new standards of learning,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old standard, introduced his understan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standard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he.

[ keyword ] highway; 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understanding

X734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公路养护里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重载交通和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出现的路面大中修养护需求,使我国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顺应公路养护的需要,交通部适时颁布了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从整体上看,新标准顺应了我国高等级公路里程越来越多、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的形式,符合养护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需求。并统一了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的评价指标。

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于2007年11月28日,我市在2008年5月份开始试行。为了使该标准能够快速准确的在我市公路系统传播开来,市领导特别邀请了该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李强博士来给我们全市公路养护部门的人员作了一天的培训工作。通过李强博士的讲解及对新标准的学习,对新标准有以下几点认识。

1、新标准的主要变化

新标准在技术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体现了目前公路养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新特点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技术指标和检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1.1统一了高速公路和一般国省道技术状况检评标准,都是通过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来体现。

1.2统一了对路基、路面、沿线设施等病害的定义;

在94版标准中,国省干线和高速公路在病害的划分及评定标准上没有统一,新标准做了统一的规定。如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划分时,94版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中划分为了14类病害,96版养护技术规范和2002版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中则划分为4类11项。

1.3统一了与桥涵、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标准;

94版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中桥隧构筑物的评定标准与桥涵、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不一致,2007新版标准规定采用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标准。

1.4建立了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分项指标及其计算关系,并对不同等级道路的路面使用性能PQI给出了各自的权重。

1.5提高了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对应的平整度指标;

1.6按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将路况统一划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原94版标准中的四级优、良、次、差取消。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1.7提出了各分项指标的最低检测和调查频率。

2新标准应用中的影响及考虑因素

(1)在年度养护计划中安排专门的检测、分析及数据处理资金;

(2)培育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检测和分析评价机构和队伍;

(3)对不同等级道路确定合适的路况检测频率和检测方法;

(4)如何确定新的养护质量计划目标,对各级养护管理机构如何考核;

(5)能够将多个单位、多种手段检测采集到的路况数据整合、共享、分析应用的信息化手段;

(6)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3路况评定在养护管理中的作用

3.1反映公路技术状况及使用性能

即用一系列技术指标反映公路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沿线设施、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好状况和供车辆行驶的使用性能。

3.2制定养护工作计划和工程方案与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直接有关的公路养护计划工作主要有:

3.2.1好路率(养护质量)计划

“好路率”计划工作其实是确定公路养护质量综合目标和分解实现质量目标计划的过程。该指标的优点是概念通俗易懂;缺点是因为以公路病害为主要指标,技术指标不全面,缺乏对路况衰变的研究,因此,基于“好路率”标准的养护目标计划较难做到科学准确。

3.2.2日常养护计划

日常养护计划主要紧按照养护定额对日常保养费用进行测算和划分,路面破损率指标是测算和划拨保养经费的主要依据之一。

3.2.3养护工程计划

主要包括小修工程计划和大中修桥梁加固维修计划

3.3养护工作质量检查考核

3.3.1公路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检评方法和标准对所辖路网或路段进行技术状况检查和评价。

3.3.2上级对下级进行养护工作质量检查考核,确定是否达到养护质量计划目标。

3.3.3基层单位自检。

4应用新标准时,为了切实推动各方面工作的改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1制定路段和区域养护质量计划以及考核养护质量时,可以考虑采用两个综合性指标。一是用加权统计的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作为养护质量综合性指标,可以称作“路况综合指数”;另一个是借用“好路率”的概念,建立“优良率”指标,即将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属于优、良等级(MQI大于等于80)的里程占总检评里程的比率。两个指标同时使用,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区域路况水平。

4.2加强养护质量计划工作,合理确定养护质量目标“路况综合指数MQI和优良率”。逐步建立路网MQI及分项指标与养护投入、养护措施间的关系,利用Cpms等分析手段预测路况变化,使计划目标与养护投入、养护工程、路况衰变等关联,改变过去“好路率”指标人为调控,只有上涨没有下降的习惯思维和做法。

4.3综合考虑不同道路等级、管理模式以及养护调查需求,合理确定路况技术指标的调查频率和检测方法。

4.3.1平整度(RQI):对于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以车载设备检测为主;对农村公路可以采用人工评定的方法。

4.3.2结构强度(PSSI):高速公路拟实施大中修路段、普通路网大修和改建及典型结构实验路段须采集结构强度指标,并自动弯沉仪设备为主。农村公路拟大修和改建路段可采用贝克曼梁进行检测。

4.3.3路面损坏PCI、路基SCI、沿线设施TCI:为与传统养护管理模式衔接,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一般国省道每月调查(站),每季度(县)、每半年(市)、一年核查(省);高速公路每季度调查(管理处),逐级上报,每半年(市)、一年核查(省)。

4.3.4在利用检测数据和相关应用数据和相关应用软件制定养护建议计划的工作中,便于养护工程计划实际应用。

4.3.5加快公路信息网络建设、共享交换数据库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及应用,保证公路基础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形成覆盖各级公路管理机构的信息工作平台。将各单位检测完成的路况数据及评价结果数据整合、共享,利用信息化平台手段减少基层单位数据处理统计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效率。

4.3.6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尤其需要完善和加强从路况检测评价到编制养护大中修计划的流程和制度,依据客观数据,科学养护决策。

公路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是公路管理部门长期追求的目标,自从路面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开始以来,我们的工作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相信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发展。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11

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其工作成绩的好坏,数据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但是,当下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1.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领导认识不到位,造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聚焦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认为全面放开二孩了,计生工作可有可无,忽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基础薄弱,部分地方y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数据共享不够。相关部门以信息安全为借口,不对本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不提供部门数据,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全面收集。

1.2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计生统计工作的发展

1.2.1计生统计人员能力不足

在村(居)基层组织中,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人员大多是年龄较大的妇女。尽管她们的计划生育工作经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她们的年龄太大,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而年轻的工作人员,虽然能够操作计生人口信息平台,但在日常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够。这样的人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计工作。

1.2.2计生统计工作的岗位设置不科学

村(居)基层工作的条件通常简陋,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福利低,大量的工作人员流失,这导致了主要的统计工作缺乏连续性。大部分基层社区没有设置专职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岗位,而是由村(居)委会委员兼职。由于她们每天都忙碌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计划生育工作,对于计生统计信息直接敷衍了事,甚至捏造虚假的数据,这些因素都导致统计数据缺乏准确性、质量差,报告延迟现象频繁;统计工作能力和技巧的不足,直接影响计生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3家庭矛盾的复杂性,导致统计数据的误差增大

父母双方都为独子家庭,为了争夺孩子,产生了很多家庭矛盾,孩子归属的不确定性,导致基层统计人员不好把握,从而产生统计数据的漏报和重报。

1.4人口流动量大,统计信息难以及时掌控

我国是一个人口非常多的国家,人口状况非常复杂。一方面居民在城乡之间上下流动以及跨省、跨区域的相互流动已越来越频繁和复杂,造成流动人口的数量大,计生部门难以进行及时地监控,进而容易发生数据错误和统计不全的现象。因二孩生育政策放开,生育、节育信息增多,例如:2016年我街道共出生1915人,比2015年多出生217人,其中475人在外乡镇医院接产;因部分村(居)计生专干责任心不强造成迟报69例。另一方面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人员可能由于领导和上级部门给予的压力,对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率等统计数据进行虚假的修改,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人口与计生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1.5人口统计数据非法定数据,影响人口计生数据的公信力。

部分重要的人口统计数据只作为部门数据在内部使用,如出生人口,统计部门在对外公布时,未采用人口计生部门的数据,而是利用公安部门的数作为法定数据,影响了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2.探究如何提升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对策

2.1主要领导重视计生统计工作,把计生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基层主要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加大对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保障人口计生工作所需的人员、资金、设备,真正改变领导的思想观念,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基层党委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建立起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共享交流机制,把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定期召开人口信息共享部门会议,明确人口信息共享质量,确保提供给人口计生部门的数据准确无误,有效提高人口统计工作的质量。2016年我街道计生办通过公安、卫生部门共享的数据补报出生69人。

2.2加强计生统计队伍的组织建设,不断夯实计生统计基础工作

一是增加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统计人员编制,村级配备计生专干,配备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的人员。积极培养后备专业人才,以备在队伍专业人员变动时能及时进行替补。2016年我街道在村(居)委会改选时,要求各村(居)配备一名专职的计生工作人员;二是关心和支持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计生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计生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维护计生工作基层队伍的稳定性。自2011年以来我街道对于考取统计职称的人员上岗聘用,并进行了增资,目前我街道共有计生统计中级人员5名。

2.3加大计生统计工作培训力度,提高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素质能力

计生部门要完善工作人员培训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基层计生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计生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加强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要求基层统计人员真正理解和掌握统计要求,强化采集口径、采集质量的培训,坚决杜绝瞒报、虚报,保证计生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强化电脑操作的培训,使乡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村级计生专干都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利用网络及时进行数据上报。

2.4改革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体系,加大对统计漏报瞒报的考核

现行生育政策调整后,取消二孩审批制,实行生育登记制,过去的计划生育考核体系不适应现在的工作状况;所以对基层计生工作进行考核时需联系实际,设置合理的考核制度,以前强调计划生育率,现在可对人口计生统计进行专项检查评比,应当着重统计的准确率、及时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为基层统计人员敢于讲实话报实数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需大力加强对统计漏报虚报行为的考核,明确岗位责任制,增强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对于上报数据水分大,逻辑关系混乱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来促进计生统计质量的提升。

数据质量工作计划篇12

1引言

二类调查是指以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或行政区域为调查总体,查清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量,客观反映调查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状况,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林业区划规划、指导森林经营管理等需要进行的调查活动.[1]。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的重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已不仅仅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指导,并且可直接提供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反映生态建设成果,还可作为政府长期林业生态工作绩效提供依据。二类调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应用的能力,其质量控制是调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组织管理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本省(市)情况的操作细则,在技术上全省统一了标准。随着当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都通过各总体(县、森工局、林场为主)二类调查数据汇总,形成了统一的成果矢量和属性数据库。为满足省级质量管理和技术统一上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更有利于保证成果的质量:一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承担单位组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完成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成果编制;三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数据统计;四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承担单位联合组织,负责内外业质量检查工作,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成果评审。通过上述的组织管理方既通过省级监管最大程度的统一了技术方法,又通过外业调查和统计人员的分离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干扰。

3队伍组建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其对调查队伍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一般来说,二类调查外业要求能及的小班都需现地调查核实,深入小班调查各项因子,其劳动强度大;内业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调查成果矢量化、数字化并编制制件,其技术要求高,故二类调查工作需专业的技术队伍和人员承担。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林业厅(局)也对专业队伍的资质级别和业务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丁4级,甲级又分为两个档次。其中具备甲、乙、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丁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只能在所有单位或者所在县内承担营造林设计与验收、采伐作业设计与验收、简易经营方案编制等直接为林农或者基层林业单位服务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由二类调查承担单位聘请的具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组建联合调查队伍是比较可靠的和可行的。联合调查队伍由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单位技术人员、本地护林员组成。其中内外业工作基本由聘请队伍完成;协调、交通、食宿等工作由承担单位人员负责;护林员负责权属、边界、造林、年龄等调查因子的核实。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目前共拥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192个,其中甲级4个,乙级27个,丙级78个,丁级83个,基本上所有市县级行政单位和大型国有林场都具备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所有林地都实行了护林员管理责任制,一般来说护林员对其巡护范围内的林地情况非常熟悉,联合调查队伍组建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聘请非本地具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进行调查有利于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调查结果,在管理上将会更加顺畅。

4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主要分调查内容和方法两方面。从质量控制上来说,调查内容越少越能减少工作量,参考资料越准确丰富,越容易保证质量。一般二类调查内容来源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本省最近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操作细则和本省前期森林资源调查操作细则,还可结合本省、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一般来说随着二类调查要求的提高其内容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内容进行过专项调查,如果部分调查内容能在前人专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核实,从调查内容上可有效提高调查的质量。提前准备好前期二类调查、一类清查、行政界线、地形图、遥感影像、公益林区划、林地落界、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调查、荒漠化调查、沙化调查、湿地调查等资料,可在调查内容上减轻调查工作量。另外,根据调查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工作预案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使用一些适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能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有效提高调查内容的精度和质量。以下几种调查方法或技术手段能有效减少调查工作量和提高调查质量。

4.1使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

连续小班区划方法包含有连续、修改和补充三层意思。

(1)连续。对上期区划小班界线进行核对,无法找到明显错误的小班界线就保留。

(2)修改。通过核对,发现有明显错误的小班界线就进行修改,不应划开或可以合并就合并。

(3)补充。通过核对,发现地类或林分类型在间隔期内已发生变化,并达到了划分小班条件的就补充区划.[2]。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过森林资源二调查、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地落界等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使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此种区划方法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还有利于二期数据进行对比。

4.2采用先区划后调查验证的调查方法

在有多次二类调查,专项调查准确,并且遥感影像分辨率较高的基础上,先通过内业地理信息系统区划的小班界线出错概率应该较小。故二类调查采用内业先进行小班区划,外业进行小班界线验证和小班属性因子填写的调查方法是可行的。在先区划时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料形成一套内业图形库和属性库,外业调查时使用内业图形库进行核实修正而不提供内业属性库,外业调查后通过两套图形库和属性库的对比,可剔除调查队员因人为因素对调查质量造成的影响。

4.3广泛使用3S技术

目前3S技术在林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从外业调查区划的GPS、PDA(掌上电脑)、IPAD(平板电脑)、遥感影像到内业的各类型软件系统都有3S的应用。当前3S系统的软硬件在外业调查中有集成的趋势,如使用IPAD可将导航、调查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地理信息系统查询等功能集成,不久的将来也能集成测距、测高的相关功能,能减少外业所带工具数量,并能做到数据采集后进行及时检查,有效减轻外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3S技术的深入使用和林业相关软件程序员的增加,使用掌上电脑或平板电脑进行外业调查和数据采集变得易行,也使得内业数据整理和查询变得简单,在二类调查中使用此类技术其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4.4蓄积抽样控制使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

无论采取随机、机械、分层或其它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或角规样地,都是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地蓄积。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布设的样地所测得的样地样木数据非常准确,只需通过二元材积式重新计算材积即可得准确的蓄积,可满足二类调查中抽样控制样地的需求。使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可有效减少二类调查外业蓄积抽样控制样地工作量。

5物资准备

良好充足的物资支持对整个调查质量水平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类调查物资准备可分调查设备物资和后勤设备物资。调查设备物资直接对调查结果起重要作用,虽然老的一些设备如罗盘、皮尺、围尺、角规、外业手图、卡片等还在使用,但也有新的数码相机、测高测距仪、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在使用。外业调查要尽量使用重量较轻、简单实用、坚实耐用、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调查设备物资。当前数据采集器较为广泛,好的数据采集器不仅能节省调查时间,减少野外负重和劳动强度,提高调查队员数据采集质量,而且有利于整个调查质量的提升。后勤设备物资对于保障调查队员体力和人身安全也意义重大。调查设备物资和后勤设备物资种类多达二三十种,在外业服装或背包中各个工具物资的位置通过规划统一进行整合,不仅能反映调查队员专业素质形象,还能有效提高工具物资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6培训

培训是质量控制重要的一环,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故提高培训质量也间接提高了整个调查的质量。培训需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查方法,使调查队员取得调查能力的目的。培训内容应全面包括基础理论、技术标准、调查方法、工作流程、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安全事项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培训形式一般采取室内理论知识学习、分组野外操作演练、内外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有效提高培训的质量。室内理论学习着重于林业基本概念、林业基础知识、林业调查方法的学习,具体来说主要为操作细则上的内容。野外操作演练主要培训调查队员野外样地调查操作要领、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野外操作演练时需将操作内容在细节上找到相应的标准,做到操作有充分依据。培训后期安排分组讨论,将理论知识学习和野外操作演练中遇到的疑难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释,能使培训人员不仅知道如何操作,理会为何这样操作,以有利于培养调查队员形成及时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考核应根据理论学习和野外操作演练分别进行,所有调查队员要做到通过能力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的,野外调查工组长可依据培训考核结果、技术职称、工作经验进行评选。在培训中质量管理和动员讲话,也能有效提高调查队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有利于后续调查工作的开展。

7前期质量控制

前期质量控制是指在外业前期调查中将遇到和发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将解决办法通知到调查总体的各个工组,以预防类似质量问题的产生,以进一步提高调查质量。做好了前期质量控制工作,是保障后续外业调查质量最重要的措施。发现质量隐患、解决问题,预防质量事故是前期质量控制的三个重要环节。前期质量控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要成立外业前期检查组,检查组做到对所有外业调查各工组的全覆盖,对工作进行指导性检查,必要时进行跟班作业。指导检查工作不仅仅涉及从外业调查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填写两方面,内业图形处理、数据逻辑检查也是需要检查指导的内容。指导检查工作需从调查整个流程进行检查以全面的发现问题。针对外业发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检查组技术组协商后再将解决方案反馈给调查工组,针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普遍问题需要进行提炼,将共性问题或需要强调的方面传达到每个调查工组,预防已经发现的质量问题再次出现。二类调查前期质量指导性在外业开展时即展开此项工作,大部分二类调查外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经过细致的前期质量指导性检查都能发现,如能在前期质量控制中解决好这些问题,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将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对整个后续工作的质量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8中后期质量检查

8.1小班到位情况检查

小班到位情况曾经是质量检查中的难点,随着GPS轨迹记录的简单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不断加强,使用轨迹检查调查队员到位情况十分有效。将调查队员外业轨迹叠加控制样地位置或小班数据可非常直观的看出外业调查队员的到位情况。

8.2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检查

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检查是检查中的最重的环节,小班区划和因子填写是调查中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其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调查质量。小班区划和因子检查需从外业、内业、整体、局部四方面进行把握。外业检查主要检查小班区划的准确性,核对其是否按区划原则进行区划,样方布设是否妥当,各项小班因子是否符合小班实际情况;内业检查主要核实小班区划是否满足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否合理,并可与参考数据进行对照,小班因子是否具有逻辑方面的错误;为防止因个人理解、水平差异造成调查队员或工组间小班区划或因子填写差异较大,需从整体上把握小班区划细节,进行拓扑检查,属性因子前后期或各工组间对比核实对比;针对局部调查地区林相复杂,小班破碎的地区进行重点把握和检查,确保调查无疏漏情况。

8.3蓄积控制样地检查

蓄积控制样地检查较为简单,主要检查外业蓄积控制样地设置是否正确,蓄积因子调查是否正确。

8.4对内外质量进行评定

检查工作量一般来说,小班外业质量检查需达到所有外业调查工组工作量的5%,内业质量检查需做到全查验收。内外业质量检查应细化到各项调查内容的具体因子,如需要对检查的各项内容的因子进行细化并制定评分标准,按评分标准采取倒扣分法对内外业质量进行评定。对于发现不合格情况需扩大范围进行检查,外业检查中若出现不合格情况,应再扩大抽取该工组外业调查成果,再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应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内业检查验收发现不合格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合格率可根据外业检查合格率和内业检查合格率取综合合格率。

中后期质量检查可起把握整体调查质量水平,发现解决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调查队员重视调质量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调查的质量水平。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9成果验收

二类调查的外业调查和内业检查验收结束后,通过数据汇总整理、统计后可编制成果文本,相关图件。成果验收是二类调查中最后的环节,一般分二步走:一是调查单位首先将成果资料形成征求意见稿后交承担单位或林业主管部门审定,便于发现和解决调查单位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解决中间存在的问题。二是将审定修改后的资料再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专家评审,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二类调查、成果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对二类调查成果质量的把关,二类调查成果在质量上将能满足调查的需求。

从二类调查流程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质量控制,应有可靠成熟技术方法和设备,并且从组织管理采取能有效的措施,规范质量管理,能有效提高二类调查质量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