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交流材料合集12篇

时间:2022-02-01 06:12:49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1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学生课前利用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进行自学,上课时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绩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自主性、内驱力为主导,反对知识灌输,注重学生差异,强调人际互动和深度学习。自翻转课堂的概念进入中国伊始,我国英语教育界便尝试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同学者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的接受认可程度、教师角色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缺乏技术支持,不具备家庭电脑,自主学习阶段疑难点无法及时解决,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课堂进度等。

移动学习是通过社会和内容的交互,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跨情境学习,强调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其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在课堂外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很好地填补课堂教学的空白。因此本研究提出以智能手机为工具,微博作为自主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从技术和效率上解决当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二、可行性分析

1.技术支持。

(1)硬件支持。目前的学生是伴随着智能手机成长的一代,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100%,他们已完全适应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日常活动的生活方式。且高校已普遍安装WiFi热点,收费低廉,操作便捷。

(2)软件支持。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模式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微博的手机端APP,功能完善、简便易用、操作性强。因而微博不仅是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也能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工具。本研究以范文翔提出的翻转课堂对技术支持的需求图为蓝本,对微博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微博的主体功用能完整地契合翻转课堂的要求,既能满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又能帮助课堂测评、释疑解惑、探究、总结等步骤的进行,同时能有效支撑课后的交流评价,突出了翻转课堂模式在个性化指导、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方面的优势作用。

2.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获得,而非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因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不同,在协作过程中就某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假设,那么在不同观点的交流、探讨、争辩的过程中会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新知识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并思考,建构出新的知识意义。

(2)系统化教学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观,即主张将教学看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把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反馈视为整体的过程。因此,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开展不仅应考虑教学材料选择与准备、学习情境建构、教师与学生等,也应充分结合教学设计环节、操作平台特点等其它系统成份,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将课前教师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测评、释疑解惑、探究、总结,课后交流评价等环节顺利衔接组织在一起,使各系统成份有效互动,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模型的设计与实践

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设计。本研究在对当前已有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构了移动技术支持下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为基础,课前结合微博功能观看微课、留言答疑解惑、照片评论提交作业,课中明确小组分工、复习强化、集中答疑,课后总结反馈,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不同任务,并将其一一相对应,最终依托移动技术、微博平台打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在线上的自主学习、线下的课堂教学、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课后作业与反馈中,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反馈模块发表个人观点、意见,有利于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

四、实践结果分析

为了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模型的效果,课题组教师选择其所带班级共83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

1.实践过程。

(1)搭建平台。首先,教师申请新浪微博账号,并邀请学生关注,由此开展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博平台,之后利用微博粉丝群、私信功能建构“微博平台――粉丝群――即时通讯”的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学习平台,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2)课前活动。教师在对学生情况、学习目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整合教学资源,选取已有的网络微课资源或利用录屏软件制作5-10 分钟的微课,并利用微博。教师需同时并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测试题目,可利用微博平台的问卷调查功能进行。同时,利用微博的话题功能和标签功能将材料分门别类的归入如“语法视频”、“词汇学习”、“听力材料”、“难句解析”、“背景资料”等门类中,以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学生查找复习。学生利用手机即可观看学习视频,之后利用手机微博的评论、私信、粉丝群等多项功能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可提供个性化指导,还能观察、追踪学生学习轨迹、进而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与自学效果,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师首先就自学内容开展快速少量测评,之后就课前讨论中关注较多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利用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手机网络搜寻相关资料,并鼓励同时利用微博平台进行资源的共享共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小组或学生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讨论结束后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鼓励并启发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促进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集中讲解,以修正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布置作业,进行巩固与提高。

(4)课后。教师通过微博平台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总结、交流、评价,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及课堂讨论成效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达到完善教学成果的目的。

2.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效果分析。

(1)利用碎片时间促进移动学习。83.1%的学生表示以微博为平台、智能手机为工具的翻转课堂模式有效地简化了交流过程,94%的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移动学习的概念,84.3%认为随时随地观看课前视频,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极好得地用了碎片时间。

(2)促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和课堂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0.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66.2%的同学认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协作意识并锻炼了协作技巧。72.3%的同学表示因课堂讨论环节增多,因而锻炼了表达能力。

五、总结

1.优势分析。

(1)突破技术障碍,彰显移动学习优势。移动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信息技术限制,使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便能不受限制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学生有了更大地自,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充分体现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

(2)在线学习交流环境体现个性化与交互性。微博平台的标签、话题功能可分类整理学习材料,微博可照片、视频、语音、文字、超链接、长微博、投票等,微博的私信、粉丝群等能提供及时交流功能,学生可利用微博的多种动能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3)平台数据分析利于监督与管理。教师可观察学生在微博平台操作留下的后台数据,据此观察学生在哪些时间节点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以此监督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4)课前输入、课堂输出加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疑难句子知识的讲授,而翻转课堂模式下这些基础内容多作为学生自学部分出现,课堂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应用。如就单词的词源、词根、背景故事、相关话题展开探讨,就语法知识的疑难点进行剖析探讨,话题背景下的深入研究等。课前的输入与课堂输出相结合,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状态,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加强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2.缺陷探讨。

(1)自学能力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影响了学习效果,表现在利用智能手机时易分神,课前未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影响课堂讨论效果,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疑难点没有及时表达或表达不清导致未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等。

(2)协作学习过程难以掌控。共有两种原因导致协作学习过程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一是小组讨论中教师未能明确分配小组各成员责任及任务时,如小组内没有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则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清楚该做什么;二是有部分同学不够积极主动,企图蒙混过关。

六、启示

移动技术支持的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要想更好的发挥优势,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精选课前自主学习材料制作微视频。课前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授课单元的实际情况选取材料来制作课前视频,且为了不占据学生过多时间,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视频内容宜控制在两三个知识点,视频长度应控制在10分钟内。

2.控制课堂讨论时间,而非全程翻转。大学英语课堂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制,学生人数较多,翻转过程中难免存在教师顾此失彼的现象。且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面对全程讨论有畏难心理,因此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宜采取部分翻转形式,时间以一节课为宜。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2]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1-44.

[3]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3:90-97.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2

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微科研”的过程中,起初学生对这项活动学习方式的认识不全面,还是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定课题,等待在基地校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学习,等待专家、老师的帮助,才能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选题。

为此,在每一届学生选择自己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前,都要先观摩上一届学生的“微科研”课题报告交流会,基地指导教师再进一步带领学生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和我们基地校联系的高校实验室有清华大学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科院软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对于学生选择的信息技术领域“微科研”课题的研究。

我校还组织学生在基地校开展“微科研”课题选题的交流会,学生经过一到两周的思考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取了别人的发言,又和老师交换了对课题选题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选定自己喜欢、研究方向明确而且项目规模合理的课题。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微科研”课题中,涌现出很多很好的选题,比如:“物联网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设计及理念构想的探究”“DTMB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研究”“关于2型糖尿病风险状态判定的研究”“Kinect实现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经过这样“微科研”课题选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听老师的安排,或是由家长、朋友推荐,而是经过对自己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的认识、对高校实验室和老师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发现自己的“微科研”课题,锻炼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

在确定了“微科研”课题后,我们会对学生组织培训,教会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相关资源,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一步确认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学生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将开题报告在基地校统一组织的开题会上进行展示,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细化问题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导专家和教师的肯定,从而正式确立研究课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生一方面根据已设计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联系大学实验室,保障固定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如实地、多种形式地记录研究实验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分析结果。

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及时和基地校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遇到的困难、研究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教师指导和规范的流程管理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计划,掌握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三、“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大约经过一年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工作,学生又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关于“翱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书面材料主要采取论文的形式,学生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刚开始形式比较单一,文字较多,虽然内容比较翔实,但是视觉效果不够直观,交流效果比较差。

所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微科研”课题的总结要求。“微科研”课题的总结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总结,要求有课题研究的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辅助说明文档、数据报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会,学生要准备一份PPT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动画、视频等一种或是多种形式,有助于生动、活泼、清晰地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分论坛大会上,我们基地校的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发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专家的表扬,荣获“优秀学员”的称号。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3

一、微课的概念及描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的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能够通过网络中各种通信工具进行有效的传播,比较方便快捷,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模式。微课可以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呈现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和应该注意到的重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课程中的各类概念,使中职历史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翻转课堂是由美国人创造的,主要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模式,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将知识的消化与知识的传授进行颠倒。上课前,学生先通过视频课程的预习,完成对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有不懂的问题时,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进行拓展练习。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发展较为全面,常见的模型有:林地公园高中模型、可汗学院模型、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哈佛大学模型以及斯坦福大学模型。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微课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中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服务由微课提供,微课的发展空间则需要翻转课堂来进行维持,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不同类型微课的中职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在中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历史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对历史的发展进行差异对比,探究整个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因与结果。在专题知识类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了解课堂内容,再借助微课学习,将课堂上没弄懂的地方再进行及时查阅交流,建立专题知识网络。在探究活动类微课中,首先确定探究的主题,教师选取与之相关的资料、图片,在微课视频播放以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深入理解。在交流讨论类微课中,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找出自己的疑问所在,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讨论。微课的产生与发展,延伸扩展了中职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查漏补缺,有效解决问题。

(2)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微课材料,及时与学生共享。在进行中职历史课之前,通过教师共享有关课堂内容的视频,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前要明确教学目的,从网络中寻找合适优异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了解中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从而制作出难易适中、内容新颖丰富的微课材料。

(3)基于实践,综合应用。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谨记历史,还能够学习历史进程,教师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将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基于综合活动实践类的微课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同时,熟悉掌握微课中的知识、方法以及思路。例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阅读书籍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本文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能够促使中职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地进行学习。在以后的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引导中职学生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取得更加优异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荣娟.“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尝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3):38-39.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4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目前职业教育中大力提倡的创新教学模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担具体研究组织工作。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翻转、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课后做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二教师的角色也变成了引导者或主持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们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解决前期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比如可以看视频讲座、听录音、阅读各种书籍资料(电子书),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学们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与每个人交流,解决个别问题和共性问题。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引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传统课堂主要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内化两个部分,知识获取以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为主,知识内化指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教师讲授知识提高其技能。

翻转课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短视频、在线课程等)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之间高效的互动,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都是在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优秀的视频讲授资源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前提;但同时,视频资源又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面对面的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②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转变。③教学过程由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向课前学习+课堂探究转变。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自主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总结与反思等几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或者登录在线课程学习,也可以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如果受条件所限,也可以把自主学习放到课堂的前一段时间。比如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将自主学习材料和作业通过教师端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观看讲课视频和扩展材料。在第二节课中,主要是师生讨论交流,完成作业。通常是学生先自己想办法,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向组员寻求帮助,如果都解决不了,最后再询问教师。

2 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特征有:(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微课教学设计的三个通用原则:(1)有用(值得学)。这是所有微课程的第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那就一定是不合格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内容应该是“有用”的,值得他付出时间来点击。但至于是否“实用”或“值得学”,关键要看甄选的材料以及讲解的角度是否到位。(2)有趣(想去学)。要吸引学生来点击并反复观看。要满足这一条,一靠幽默,二靠情景吸引,三靠问题吸引。(3)易懂(容易学)。教师要不断创新,理念先进且有创意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需要老师向学生提供优质视频资源,短小精悍的微课正好满足了翻转课堂的要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不必担心会遗漏知识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工具与教师或学生交流互动。对于教师而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更丰富,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学习的补充。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课前准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安排和重难点,把适合通过教师讲授、演示的内容分离出来,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和脚本,收集学习资源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顺承性和完整性充分的展现出来,以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2.课中活动。课中活动设计主要通过提出疑惑、解决问题、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解决课堂前传递阶段教师搜集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的基本类型设计课堂模式。3.课后巩固和测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同时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展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其他学生学习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

[2] 徐立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设计[J].中外企业家,2016(01)

[3] 张明洁.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9)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5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6

一、基于itest考试系统,校本视听说教材拟提供更多视频资料,教师根据视频资料开发校本题库;

“语言教材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重要的语言输入资源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加强、构建了学生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因此,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傅怡,2014)《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全套四册,涉及40个主题内容,虽然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三段小视频,真实再现生活中不同主题的英语对话,笔者却认为,文化内容相关的视频仍然过少,且内容较为陈旧,画质不够清晰,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每个单元内的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以听为主,多数仅仅是辅助一张图片或者几幅漫画,缺乏积极的视觉效果。因此,引进itest考试系统以后,我校大学英语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使用itest平台尽可能多的视频资料和英语新闻资讯,例如CNN的视频新闻;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快的熟悉在视频的引导下学习英语。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试行以来,出现了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口语及写作任务的题目。这也说明了未来英语测试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测试也会越来越综合化,考查学生听说读写技巧的应用,全面的呈现考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那么,如何将itest考试系统与教材题库的开发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出版社目前都有在线平台提供教材相应的课件和音频,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考虑增加单元内主题相关的视频,或者与多所院校合作,制教师讲解的微视频,比如讲解一个语言点或者一个文化现象,将教材的隐性内容呈现出来;教师在面授教材内容后,可以布置网络作业,学生自主登录itest考试系统在线观看微视频,然后由教师将根据视频内容编写的题目在itest考试系统上,以班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于课下英语的学习更加主动,也使学生更熟悉上机考试流程,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微视频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具备播放时间短、播放内容精悍、可以随意使用等教学特征。大学老师是微视频功能使用的主导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来播放微视频中的内容,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微视频的作用融为一体,提升教学效果。”(张莉,2014)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如果由自己单独准备课程相关视频,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也常常受到网络和版权的限制,很难拿到契合的资料,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人员可以考虑提供视频资源,配合教材使用;并且在提供视频资料时,考虑将不同难度的视频分开,联合同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老师,共同编写校本题库,课程内容中和课程内容结束后,学生都可以在itest测试平台上进行测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听说读写一体。

目前使用中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教材没有对其他英语变体的呈现,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仅以美语作为唯一正确的英语变体。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上会辅以更丰富的不同英语变体的视频资料,比如从多途径,多国家搜集视频资料来弥补这一问题;并且,笔者建议,教材中应该增加主观题部分,比如配音和复述,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参与到听说中,会更好的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多的体现出新时代英语教学的特点,真正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itest测试系统,校本视听说教材拟提供更多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文章,不拘泥于篇幅长短和教材字数的限制,联合同类院校教师编写题目,登录itest测试系统进行测试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语言中不仅蕴藏着民族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世界的镜像反映。

我们说,某种特定语言表达必然是形成于某一个特点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唯有深刻把握并理解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可以深入的理解该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所以说,学习者唯有了解到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熟练而准确地使用英语语言。(陶 超,2014)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单元都涉及全球文化,如友谊、环保、信息技术等,但是在教材中,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文化背景方面的资料显得过于松散,学生缺乏规范细致的文本资料,对主题的理解常常不够充分。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校本题库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配以文本资料,然后,联合同类院校教师,仍然从难度分级的角度,设置不同的题目,利用itest考试系统进行测试。这样,既补充了教材当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弥补了篇幅有限带来的问题,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主动、深入的学习相关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是将来教材编写的一个趋势。

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题库,增加视频资料和文化知识介绍的文本资料,并利用itest测试系统进行无纸化测试, 这符合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也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更应该考虑时代的需要,语言测试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需要不断的创新;高校教师也应该迎合“互联网+”时代,开发出更好的校本教材和题库,真正调动同类院校教师的积极性,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校本教材与题库建设势必会保持其先进性,成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资料编写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傅怡.国际英语视域下《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的教材评价.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2014.4.

[2]张莉.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研究.电子测试[J],2014.7.

[3]陶超.结合实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2014.12.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7

一、微型课题的设计应该与生活相结合,提升趣味性

在设计微课题时,应该与我们的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在其中增加一些趣味性,这能够改变我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能够让我们在自己创设的探究活动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与团队精神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余弦定理这一课的学习中,就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踢球问题”的微型课题:如图1,矩形ABCD是机器人的足球场,其中,AB为170cm,AD为80cm,机器人在AD中点E中进入场地,到达F位置,EF为40cm,EFAD,在足球场内有一个小球在B点运动到A点,机器人需要从F点出发来“踢球”,设机器人与小球均是做直线运动,他们同事出发,机器人原地旋转时间忽略不计,那么:

1.若小球运动速度与机器人行走速度相同,那么机器人最快在哪里能够截住小球?

2.若小球运动速度是机器人行走速度的两倍,那么机器人最快在哪里能够截住小球?

3.若小球运动速度是机器人行为速度的t倍,那么在t取值为多少时,机器人不能截住小球,t取值应该为多少?

在问题1中,机器人在线段AB与FB中垂线交点中可以截住小球;在问题2中,若机器人最快能够在线段AB点G位置截住小球,那么就能够利用余弦定理求得答案;在问题3中,如果F到线段AB垂线段是FH,那么t只要比大即可。

在如,在函数性质这一课的学习中,就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饼干桶表面积大小的课题:

1.假设一个圆柱性饼干桶体积一共是0.5m3,如果其底面边长为x,变面积是y,那么在x等于几时,y可以达到最小值?

2.分析函数y=x2+的性质;

3.分析函数y=x+的性质。

这一例题本来是对问题2、3中函数奇偶性与的单调性的分析,但是,在这一微型课题中,由于赋予了其真实的环境,就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没有用的,而是能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采用该种方法来研究函数与能够帮助我们来提炼出函数的研究方法,这比生硬的课堂学习更受我们的欢迎。

二、微型课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价值,具备挑战性

在设计微型课题时,必须要充分的凸显出数学知识的思维价值,引发出我们的认知冲突,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过程中,但是,在设计微型探究课题时,我们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控制好课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课题过难,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畏难心理,如果课题过于简单,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课题的设计必须要综合考核到我们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例如,在柱、椎、台、球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出如下的微型课题:

1.有一个凸多面积,一共有九个面,每一个面的棱长都是1,其平面展开图如图2,那么这个凸多面积的体积V为多少?

2.某正六棱柱底边长是3m,侧棱长是cm,使用一个平面将其分成两个不同的棱柱,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两棱柱表面积之和是最大的?最大值为多少?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8

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是时间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教学内容容量小、教学情景化强、主题突出、反馈快。

微课既与单一资源型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但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更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制作的前期准备。

制作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主题、方案设计、收集素材。在录制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先确定好录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一节微课只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而不是面面俱到。选定好了主题,就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微课的特点、教材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最后一步就是收集与主题和方案有关的素材,包括与教材或知识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史料。

2.微课的视频录制。

根据授课的类型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讲解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几种。根据具体的微课类型可应用相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录制一节微课原则上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特殊和个别微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随着高中历史教师对微课录制的熟练掌握,微课内容的授课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越来越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微课的录制水平,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看微课后,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到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报告,以在以后的微课制作时进行参考,便于以后录制微课时提高微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微课的应用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用目标,而不是为了课堂热闹和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首先应掌握录制的主题与课程的整体框架。

2.注重知识细化的讲解。

在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行微课设计时,历史教师应从整体和宏观出发,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制成系列微课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以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细分和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9

对于山区学校来说,学校教学设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电子设备等多媒体设施;而且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如发达地区,手机和电脑仍属于“奢侈品”。“微博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那是否山区学生接触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落后于发达地区?

虽然山区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但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将“电子微博”教学方式稍加转变,变为班级“学习园地”这种形式的“地理微博园”,同样可以起到“微博教学”的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山区学校开展地理“微博教学”的具体操作

不同于“电子微博”依靠手机和电脑,“地理微博园”主要发挥学生创意和动手能力,依靠纸质材料如“便利贴”,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地理微博园”构建。首先在班级墙报“学习园地”中布置“地理微博园”,材料可以用彩纸或卡纸,可以安排学生用剪好的纸围成一个四方形的地理微博园地,并在园地的上方贴上“地理微博园”的标题字样。

(2)发帖材料。发帖材料可以用“便利贴”,操作方便,利于更新。学生根据“博主”设置的主题,在便利贴上写好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然后贴到“地理微博园”中,进行跟帖或回复。

(3)地理微博园分区。一般可以分为教师发帖区、学生跟帖区以及学生自由谈论区三大板块。在教师发帖区中,每节新课之前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提前发帖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然后跟帖。上课伊始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帖子摘下,放在投影机上进行点评分析。在学生跟帖区和谈论区,学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发帖,师生广泛交流。

(4)发帖或跟帖所提问题及表述形式。教师发帖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我查阅课本材料解决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就教材内容分小组谈论,然后在课堂交流和展示谈论结果;在表达形式上,学生除了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漫画、图形、数字表格以及实物模型图辅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想法。

(5)“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试验。验证教学效果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将“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其优劣点。二是每次考试成绩的跟踪与对比。从我校开展“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班级的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考试成绩都比同等级别的其它班级表现好。

三、山区学校开展地理“微博教学”的成效

发达地区学校所应用的“电子微博”,与班级“学习园地”中的“地理微博园”非常相似,但是“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山区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其性价比更高。“地理微博园”除了有“电子微博”的教学效果外,它还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成效。

(1)利用时髦微博变相形式,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微博园”的教师发帖区中,每节课上课之前,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前通过发帖的方式进行提问,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然后跟帖,这个过程实际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要求。

(2)提升与学生互动程度,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点评学生跟帖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热情,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跟帖从地理微博园上摘下来放在投影机上进行点评,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都会注意教师点评的帖子是否自己的跟帖。在点评过程中,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使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3)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在教师发帖区,教师课前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书本中相应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而在学生谈论区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帖的方式用便利贴贴放到特定的区域中,然后其他同学跟帖讨论与解答,这两个过程实际是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可见,地理微博园较好地实现了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过程目标。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10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面向中学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4个教学理念,对在职中学生物教师和高师院校的师范生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设计和实施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对于师范生而言,仅靠自身对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试讲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还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以促进其成长。微生物学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强调[2],二者的内容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轨[3]。这也使得微生物学可以作为结合中学生物课改新理念,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载体。本文在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以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例,谈谈对师范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建构概念图的方法[4]对我院师范生关于“探究式教学”这一主概念的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中普遍存在对“探究式教学”概念内涵理解不清;概念数、正确命题数及交叉连结少;缺乏对主概念与中学生物教学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缺乏探究体验;忽视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理论的学习;缺乏与中学生的交流;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材、教学的引导不够等几个方面。这一调查结果为了解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真实认知情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2微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以注重师范生体验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主动思考;在实践上重视交流环节并引入真实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同时提高师范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2.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整体”和“局部”两手抓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充实的理论知识。2.1.1放眼整体,搭建理论框架:“整体”方面主要结合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选择合适的科学史材料,如:驳斥“自生论”学说、转化实验、变量实验、平板影印实验等,通过背景介绍及建构场景,将学生代入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对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步骤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结合学习科学史的体验,对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借鉴国外优秀微生物教材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专门开辟3次小专题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理论框架。2.1.2紧抓局部,充实理论框架:“局部”方面主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系统地对探究与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讨论。通过挖掘微生物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如体验分析资料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对照设立、单因素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实验结果分析、解读;表达与交流等,分步骤、系统地组织教学和讨论。使学生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体验到探究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特别注意教学材料呈现方式与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分析,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实理论框架。

2.2微生物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2.1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学策略促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关于周质空间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提问“周质空间可能有什么作用?如何验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地思考提出假设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非常积极。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案,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别人的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不仅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同时也对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就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点拨。也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进而促进其提高自身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意愿。2.2.2联系中学生物教材,以任务促思考:(1)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要求师范生分析微生物学与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的分析可以加深师范生对中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将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堂所学知识、感受甚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学生物教材建立了联系。这样,教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探究体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通过中学生物教材这一载体,就可能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挥作用,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素材和自信。(2)结合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有关的探究活动实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来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如关于酵母菌呼吸作用、发酵等内容的思考: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熏陶,学生的思考非常积极。有的学生提出利用相关科学史材料,像微生物老师一样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学生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参与性与直观性,提出先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根据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对中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出质疑:探究过程中只检测CO2和水,不检测其它产物就得出结论的方式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误解等。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师范生转换角色,模拟中学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得以将自己获得的探究体验进一步内化、升华。(3)针对某些与中学教材内容结合紧密的科学史内容,如转化实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制作PPT进行介绍。教师尤其注意在PPT材料组织方面把关,要求学生注重材料组织的方式。在为学生积累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2.2.3结合学科教学课程,以课程联系促思考:将在微生物学之后开设的学科教育类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策略与设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等“请进课堂”。如将生物教学论中的“原理中心式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概念图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等技能与理论,在微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也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主动“走出课堂”与学科教学的老师交流,为他们提供微生物教学中的素材。使微生物学专业课程、生物教学论课程和中学生物学教材三者在师范生身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相互促进,提高师范生素质。2.3有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同类学校研究表明:开放实验室是学生体验探究,锻炼思维、技能的有效方法[5-6]。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也一直有开放的传统,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论文、奖励等方面的成绩。近年我们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尝试在一般开放实验室基础之上改进学生的实践模式,通过高度重视交流环节和引进中学生参加实践两种手段,组织了具有师范生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2.3.1高度重视交流环节,结合教学技能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高度重视实践交流环节,精心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教师的要求、引导和评价,在交流实践成果的同时起到训练教学技能、体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作用。比如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教学中设计了“厌氧菌分离纯化实验”的探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厌氧菌分离纯化的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发言人制作PPT对分离厌氧微生物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设计方案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提供相应的材料,具体设计与操作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再次修改自己的PPT,在指导教师处反复试讲通过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设计与普通的开放性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带动师范生高度重视成果交流环节。主要体现在试讲和评价两个阶段。在试讲过程中,教师针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思考和修改,要求突出探究的特点,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教师结合师范生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言、演示、讲解、提问等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师范生素质。在正式报告之后,教师进行仔细地点评。除了微生物知识之外,也包括对报告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技巧等方面,从作报告者与听众感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双方的体验进行思考。结果表明,参与实践的每位小组成员在微生物学知识、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以及师范生技能等多方面均有获益。而其他没有参与具体实践的学生也能通过听报告获得相关知识和自身作为听众的体验。通过教师的点评引导,结合自身情况,其参与探究、尝试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也得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有意识地训练其科学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2.3.2辅导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验探究式教学:为了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探究式教学体验,通过联系本地重点中学,引入了一个中学生创新探究竞赛的校外辅导项目。参加项目的中学生3人,辅导团队由该校生物教师2名,我校微生物学教师1名以及我院生物师范生4名共同组成。项目内容由双方指导教师及师范生一起讨论后列出备选方案。师范生负责为中学生介绍项目情况,共同确定方案、进度安排、成果提交形式等,并全程辅导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负责协调和提供物资、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帮助,不主动解决实验设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组织参与辅导的师范生轮流每周一次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工作情况,汇报前对材料进行把关。实践结果表明:首先,中学生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师范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参与辅导的师范生在面对中学生和研究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下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整理汇报材料等工作。而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在每周的全班汇报上都表现强烈的关注。这一方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多数师范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学生,并逐渐树立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识。其次,辅导中学生能够促进师范生积极思考,适应角色转变。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要作为研究者实施科学探究,同时还要作为教师指导中学生实施探究。这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转换自己习惯的学生角色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另外,注重对中学生实践中具体反应细节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报告交流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预估中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对于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的形成具有强的促进作用[7]。当然,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8]把握不好;每周一次的汇报频率对师范生压力过大;师范生对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应细节观察、分析意识不强或比较片面;指导教师有时对师范生的放手、宽容度不够等。但总的来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师范生以及指导教师都真实的体验了探究与在组织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得直观的教学体验,为后期教学工作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经验。

3结语

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实际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提升理论基础、注重启发思考、联系多门课程、开展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师范生的广泛好评,微生物学教学评价连续6年位于全院前三,授课教师连续3年获得我校教学优秀奖。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对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联系中学生物内容进行思考、实践,表现出较强的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师范生技能训练中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因为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提升。但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只是针对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从探究式教学方面一些局部的尝试,还需要在更高层次、更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改革,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韦伟 胡尚勤 郭霞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biologycurriculumstandardsingeneralseniormiddleschools(experimentaledition)[S].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2003(in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YangSY,ChenXY,LinLY.Reformandpracticeofmicrobiologyexperimentteachinginlocalnormaluniversitybaseonthevocationeducation[J].MicrobiologyChina,2013,40(2):316-321(inChinese)杨胜远,陈晓芸,林丽云.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探究地方高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316-321

[3]WeiW,HuSQ,ChengCJ.Microbiologyteachingprocesscloselyconnectedwithsecondarybiologyeducationtoimprovetheteacherqualityofnormalstudents[J].MicrobiologyChina,2010,37(2):299-304(inChinese)韦伟,胡尚勤,程婵娟.紧密联系中学生物教育,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师范生素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2):299-304

[4]MaFC,HaoJX.Applicationsofconceptmapsi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knowledgeevaluation,partⅡ:conceptmapsastoolsforknowledgeevaluation[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06,32(4):22-27(inChinese)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I)——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4):22-27

[5]LiuZW,QuNR,GaoDW.Openingexperimentof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China,2011,38(1):118-122(inChinese)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of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LIU Wei, CHEN Zhiping, ZHANG Juy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Based on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current egneering majors'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analyzed thepurpose and meaning of bilingual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s construction, raises the design ideas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from many aspec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method in detail.

Key words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bilingual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和运算能力的提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都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微机是一个代表机型的个人计算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微机更是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作为高等院校的理工科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接收和学习的程度与教材的选取、应用案例的选取、讲解的过程联系紧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以intel公司的16位机8088/8086为例进行内容的整编和讲解的。计算机的最初发展和此十六位机的设计均起源的英文体系的国家,所以其内部结构名称、软件编程和接口命令等应用均采用英文名称或者缩写,而在我国采用英语作为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此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的编订,能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进行诠释,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对于推动此课程的发展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双语课程的推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技能得到全面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1 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建设目的

目前,在我国对于 “双语教学”的界定一般是:将学生的英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所以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首要条件取决于学生的外语基础。目前本科生的英语主要注重写和读的能力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不足。所以主教材的编写在采用规范英语进行编写的同时,专业词汇和重点内容要适当加以汉语注释,使学生建立起此专业的英语表述习惯和能力,教辅资源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主教材的双语建设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所存在的困惑。由于原版教材和影印版教材成本较高,并且在编写上相对国情教学存在差别,不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不是最佳选择方案,所以面对我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发展需求,确立有特色的双语教材发展思路。

图1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示意图

其次,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要主动开发综合课程资源优势,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意识。主教材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参考书与主教材配套,书中应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体现个性化教学。学习指导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体现本门课程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学习方法。试题库或习题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

最后,在为教学服务方面,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在网络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和交流环境,可以为教学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和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建设双语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教材形式的单一,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双语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教学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项目,将为我校开设双语课程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示范和具有国外先进教学观念的主体参考教材,同时促进我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体系建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优化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也是在教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一方面要吸取目前普通教学中的优势,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双语教学在目前国内实施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此教材的设计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使《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切实可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1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目前,《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研究。以经典机型为理论基础,以应用案例为主线,并且逐渐引入目前主要应用的微机类型;(2)电子教案和CAI课件的主要内容编排。围绕主教材,在理论内容和应用案例力求具体形象的表达形式,由浅入深的讲解方法;(3)双语网站建设与利用网络的在线辅导。切实吸纳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4)应用案例、试题库和资料库的编写与利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回顾和反思微机的教学历程。

在主教材的内容建设上,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并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既体现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保留国内教材的原有知识理论体系,确保专业教学大纲得到全面执行。其次,结合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特点,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此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2.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体系建设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遵循上述的设计思路,其体系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教材内容。在主教材的选取上通过多方面收集教材资源,在构建起本课程教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应用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主教材的建设仍然采用经典微机类型intel8086/8088。虽然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经典机型是基础,此微机的内部结构、接口和命令都比较简单,便于初学者入门学习,对于初次接触微型计算机的学生起到入门、培养兴趣和循序渐进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主教材的后几个章节可以引出目前主要用来控制的微机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描述其技术参数和应用上的优缺点。

(2)确立辅助教材体系和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CAI),电子教案(PPT),视听教材,结合教学网站与习题库,营造一个多渠道,多媒体,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3)教材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优秀教材与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等硬件基础,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安排。结合案例库,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能够得到实践理论的机会。同时引入试题库,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检测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不断锤炼对理论的理解。

在经过立体化教材系统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坚实的综合应用与开发能力。

图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体系图

3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规范英文编写主教材。主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教学用书的专业特征,根据专业的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其次是编写电子教案、大纲、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和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其中,进行授课课件和习题答案幻灯片的制作,其中集合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大量动画、视频模拟,寓教于乐。采用JSP开发双语课程网站,设计多个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的功能,网络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能整合多种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有效的知识表达和信息传输,如在线作业、在线辅导、在线测试和在线试验等。

本文针对机电自动化专业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进行了编写和建设,在突出以intel8086/8088芯片为例的微机主要结构原理和软件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在接口实现功能部分充分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以讲解机电一体化的电路控制设计为实例,对微机应用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本专业的(下转第78页)(上接第39页)专业课内容,即有助于理解微机设计的基本要领又对专业课的设计内容加深了理解。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 小结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的问题,并且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全面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体系,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授和学习的需要。双语教学和立体化教学的结合充分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双语教材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

注: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高等教育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1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柯津云.双语与双语教育:国内外发展概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

[2]章雁.管理会计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J].财会月刊,2009.5.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篇12

近年来,一种新的视频教学模式“微课”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热点。一些致力于研究翻转课堂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微课对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目前,翻转课堂已经引起我国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1.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

翻转课堂是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安排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自学。而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并不多,而且要完成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因此短小精悍的微课是非常适合课外自学的一种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微课内容精炼,学生能够轻松地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时间较短,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会疲劳,注意力分散的几率较低;微课观看方便,学生可以使用任何移动设备,如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内容丰富,包含文字、图片甚至电影片段,学生可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新知识,减轻学习压力。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课堂内教学活动设计,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为微课发展提供载体

目前微课还处于建设阶段,推广的范围和力度都还不够,主要应用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和学习,对学生的启迪和帮助不是很大,利用效率不够理想。而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推动微课的快速发展。在此情况下,植根于翻转课堂的微课也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被教师和学生接受并使用。

微课的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来验证。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会将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价,教师将会发现微课制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修正,推动微课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中职校学生基础一般比较差,自制力比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更是他们的弱项,他们学习英语知识迫于英语是必修课或为了参加高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要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科素养。

教师应避免教学视频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视频内容除了包括知识点的精讲外,还应设置提问、思考和练习环节,使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不只是倾听、记录,而要通过积极思考、积极行动去解决问题、消化新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导者,不再长篇大论地授课,而是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或是小组协作来完成,教师只在学习活动进展不顺利或是学生求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必定会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够跟上学习进度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翻转课堂令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放在课堂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要在翻转课堂上实现个性化教学,首先,教师除了提供基础教学资源外,还应补充扩展资源。扩展资源主要是为了让基础差的学生加强训练。其次,教师应开设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向同学或教师请教。再次,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优等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学困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不必为了迁就他人而被迫忽视甚至放弃某些知识的学习。

(3)注重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对整个教学活动状态做出分析与判断,以及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学生根据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有关自己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总结,并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比传统课堂上要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教学反馈。一是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二是通过课堂面对面交流。课堂上学生执行学习任务过程中可随时向教师求助,教师为学生解答难题,同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度。三是通过批改作业获得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写上评语,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改正自己的不足。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基于现在完成时的视听说练习”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在中职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W。

1. 课程开发

(1)导学设计

导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本节课选用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太空旅行,并以此话题为背景加入听力材料和电影视频片段,引导他们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表达。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在复习、输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使用现在完成时进一步谈论空间旅行。

(2)录制微课

如果想要长期借助微课进行教学,最好学习使用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这样可以提升制作效果。本节课在听力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基础上,使用Mark这样一位人物,将听力和视频以及课后的任务表述串了起来,分为听前、听中、听后三大部分。听前部分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听中部分引导学生从Mark 的日记,即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中使用不同的听力技巧加深对文本和视频的理解,同时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加大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听后部分鼓励学生在一系列的语言学习、体验后,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准确使用现在完成时的各种句型,以记者的身份用现在完成时句型在新闻发布会上对Mark进行采访,自由的表述空间旅行的相关内容。

本节课以学生的听说练习为主,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讲授不宜过多,只以画外音的形式进行解说,录制一段 8分钟左右的微课。录制微课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微课中的文字都应尽量使用英语,生僻的单词可以配上汉语解释。为了强调现在完成时的结构,可以将重点词汇进行标红处理。

(3)上传学习资料

通常情况下,需要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源和文字材料。多媒体资源包括教师自制的微课和课件,以及从其他学习资源网站上下载的微课、课件、视频短片、音频资料等。

2. 知识传授

(1)教师远程监督

虽然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放到课外,教师无法亲眼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但他们可以通过现代通讯设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定时给每位同学发消息提醒他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网络在线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教师应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解答,而对于少数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个别指导即可。

(2)学生自主学习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传授环节放到了课外,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学习进度,自由地选择时间、地点观看微课。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甚至在互联网上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微课。

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可能只需要看一遍微课就能完成相关练习,再结合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能够独立用现在完成时写出对Mark提问的内容。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能需要多次暂停或是回放微课,虽然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最终仍能够按照要求完成Mark新闻发布会的提问。

完成练习后,如果时间允许,学生可以与同学或教师进行网络在线交流,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是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由于不必和教师面对面说话,学生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得到的反馈也会更加全面。

3. 知识内化

(1)教师组织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其他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教师集中授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只需要用 10~15 分钟进行简明扼要地讲解即可。本节课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对现在完成时及其用法进行复习。讲授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学习任务了。如前所述,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特点,教师在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只需要按照步骤宣布任务内容及要求就可以了。本节课课堂任务依次为:解决课前?W习过程中的难题、复习现在完成时及其用法、听说练习、完成任务以及小组互评。

(2)学生协作学习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习任务主要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因为只有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丰富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互助完成任务的行为。协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助,通过“生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评价反思

(1)教师总结

教师的课后总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批阅作业的方式。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总结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反馈,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教学效果的评定。如果在总结过程中发现有任何不足,教师应及时更正,以保证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2)学生复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