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2:54: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线描画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U41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深圳地铁二期交通疏解工程为地铁主体施工创造了良好的开工条件,是地铁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地铁工程前期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交通疏解对地铁三期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工程概况
深圳地铁11号线车公庙枢纽站位于深南大道与香蜜湖立交桥西南象限,为既有地铁1号线与7、9、11号线综合换乘站,占地面积约4.73万㎡,主要包括11号线车公庙站、7&9号线车公庙站、换乘大厅、物业开发及既有1号线车站外扩站厅等单位工程(如下图)。
图1车公庙枢纽工程位置
2. 交通疏解工程初步设计
2.1现状交通运行状况
车公庙枢纽区域路网包括广深高速(高速公路),快速路有滨河大道、香蜜湖路(双向8车道),主干路有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侨香路、莲花路、红荔路、新洲路,支路有泰然九路、泰然四路、泰然六路等。区域现状交通运行状况如下:
(1)现状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已接近饱和,承担轨道建设疏解通行能力有限;
(2)影响范围内已基本形成道路网,大的通道实施可能性不大;
(3)常规交通管理措施已基本用尽;
(4)深圳市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约20万辆增长量持续快速增长,也将对现状道路产生一定的交通压力。
2.2枢纽建设对交通的影响
由于车公庙地处闹市区,地铁车站规模大,四条线将有大量的换乘客流,对车站通道、扶梯等人流集散空间要求较高,届时施工难度较大。枢纽建设对交通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受施工围挡影响,将拆除深南—香蜜立交的两个匝道,使该立交丧失北到东,西到南两个转向功能;占用深南路南侧主辅道,导致深南大道车道减少,通行能力降低;占用深南路南北两侧公交停靠站,导致公交停靠难问题;拆除香蜜湖路辅桥,降低了香蜜湖路的通行能力;对泰然、天安片区交通造成影响。
图2枢纽建设对交通影响图
2.3初步设计方案
2.3.1设计原则
(1)区域网络疏解与工点交通疏解相协调;
(2)保证施工期间主要道路通行条件(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
(3)保障公交出行通畅;
(4)适当增加道路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5)交通疏解与施工围挡、管线迁改工程相结合;
(6)疏解方案经济、可行,可实施性强;
(7)按使用时间,合理确定道路建设标准。
2.3.2主要工程措施
2.3.2.1区域疏解措施
1、深南-香蜜立交北东:
(1)利用现状区域道路疏解,利用北环快速、侨香路、滨河大道等分流;
(2)新增疏解流线;
①香蜜-红荔立交桥下新建信控平交口;
②东延花卉路,农园路-花卉路口新建灯控。
(3)改善疏解道路通行条件新洲-红荔交叉口新增拓宽段。
2、深南-香蜜立交西南:
通过侨城东路、白石路、侨香路、滨河大道分流。
2.3.2.2泰然片区交通疏解措施
1、新增片区公交始发场站,优化改善片区居民公交出行条件,鼓励公交出行。
2、拓宽泰然四路(香蜜湖路桥洞段),改善泰然、天安片区交通联系状况;
3、拓宽泰然一路、新建掉头匝道,改善出入口口拥堵状况;
4、优化小区交通管理措施,部分路口设置灯控。
2.3.2.3工点疏解措施
1、减少枢纽施工对农科片区的交通影响,保证现状深南大道转向功能——深南-农园路口改为右进右出;打开深南农园路口,新建灯控;
2、优化施工工法,进行倒边施工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通行条件,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通行条件。主体施工及管线迁改分阶段疏解共分13期。
2.3.3工点交通疏解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为管线迁改、主体结构施工期间,通过倒边、新建路面等措施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通行条件,保证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通行条件。将工点交通疏解分为13个阶段(合计53个月),其中前期工程为第1~4阶段,工期3个月,2012年7月开工;主体结构施工:第5~9阶段,工期共46个月,2012年10月开工;10~13阶段恢复阶段结合香蜜湖路改造工程同期实施。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深南-农园交叉口改造、管线迁改,工期1个月。 通过将北侧两个车道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二阶段:管线迁改,工期半个月。 通过将南侧两个车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三阶段:管线迁改施工,工期半个月。 通过将南侧两个车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四阶段:管线迁改施工、香蜜湖路西侧辅桥拆除,工期1个月。香蜜湖路西侧辅桥分段拆除,采取在绿化带立钢管柱、架设门式梁等措施,对深南大道交通基本无影响。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五阶段:主体结构一期A,工期2个月。围挡范围: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北侧部分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香蜜湖路西侧车道及两侧绿地。通过占用北侧主辅分隔带增加车道,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剩余路面可保证双向6车道。
第六阶段:主体结构一期B,工期9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南侧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2个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七阶段:主体结构二期,工期20个月。 主要围挡深南大道南侧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3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八阶段:主体结构三期,工期4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南侧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2个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九阶段:主体结构四期,工期11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北侧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北侧2个车道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十~十三阶段,道路恢复阶段。
杨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说一说:通过欣赏有关恐龙影片的片段这一情境导入,让学生来说一说影片中的主角是谁?并讲讲对此影片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揭示课题。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恐龙的图片,在丰富学生视觉的同时,让学生谈一谈关于恐龙的知识以及恐龙的生存历史和灭亡原因。
三、欣赏范作,学一学:通过展示单只恐龙,让学生分析恐龙形体的组成部分和绘画方法,主动探究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比较分析:如何表现恐龙的巨大?
四、独立创作,画一画: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巨大的恐龙,也可以画想象中的恐龙。
五、展示作品,评一评:让学生将画好的恐龙送回到恐龙家园中,展示。学生和教师对所画的恐龙加以讲评。
在课堂上,杨老师以他朴实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美术课,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学习和感受。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杨老师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其中,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杨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和收集相关的材料,通过提问与讨论激发学生探索课题的兴趣。2、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杨方云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三年级学生对恐龙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学生是否喜欢恐龙的状况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课堂结构合理,课堂教学循序渐进,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当然,在赏评《巨大的恐龙》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10-001
裕元幼儿园短短九年的建园历程,已成为省优质园。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课题研究的重视。“十二五”以来,我们对园本特色课题《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让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确立了在实践中探索的研究思路,落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效果。现不避粗浅,谈些感悟,与同行切磋。
一、加强特色课堂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在申报“十二・五”课题时,我们就思考着将我们的办园特色和课题研究结合的问题,确定办园特色为“美术”,课题为《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根据园的总课题及美术的三个领域:绘画、手工、欣赏,衍生出三个子课题:《幼儿园绘画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及《优化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三个子课题分别由三个教科组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同时我们努力做到引导每位教师结合幼儿园特色及教师自己的特长爱好、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小课题,作为班级的特色。这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老师的参与热情。
1.每周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我园五轨十五个班,每班两位教师经过协商确定一个子课题,并将实践研究以班级特色呈现,让班级特色的建设更有生命力,如手工方面的特色有泥工、折纸、剪纸、创意手工;绘画方面有:线描画、创意作画,创意美术等等。每学期初各班教师就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计划,每周安排一次特色活动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将有效的研究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反思在特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将困惑重新列为课题研究重点,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寻找解决的方法。
2.每学年班级特色展示活动
自“十二・五”课题开题以来,我们每学年每个班都要开展班级特色展示活动,展示的形式可以是一学年以来在班级特色方面取得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是开展一个教学活动,呈现班级特色的教学方式及幼儿在本特色方面的发展水平。两年来,这个活动开展了两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展示活动中,有线条画、折纸、泥工、手工、水墨画、沙画等,全园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班级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有的采用教师经验交流的方法,有的采用幻灯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体教师们展现了各自班级特色成果。
二、注重每月课题实验课活动
“课题实验课”是指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或片断,将若干个单元或片段循序渐进地连接在一起,便形成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整体脉络。同时,在系列研究课上所收集的实验观察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加工后,也构成课题结论的有效论据。课题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整合。“课题实验课”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整合的问题,就是要将教育科研引入课堂实践。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过程资料的积累,以至于课题研究中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课题实验课”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课堂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归纳整理出若干份完整的实验记录,这便形成可支撑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
在日常实践研究中,教师们每月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课题实验课”,在实验课开展之前要制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法,课后要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反思,在“课题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逐步尝试以研究者的意识实施课堂教学,经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实验,参与教师不但能逐步完善日常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还能熟悉和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要领,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每学期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扎实有效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全园性的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本活动分为备课研讨上课、听课互动交流三个阶段。
备课研讨阶段:依据学科特点、重难点、目标等,确定研讨问题,以此作为研讨课的切入点;讲课教师在个人自备组内研讨个人修订教案后递交说课稿和教学详案。
上课、听课阶段:教科主任组织好组内教师听课。
互动交流阶段:教科主任及时组织评课研讨活动。先由授课教师说课,组员们再结合研讨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上课教师递交个人反思材料,听课教师递交评课材料。教科主任就课题研究和如何有效进行课题实验活动等方面与教师们进行深入的探讨,鼓励教师通过课题实验课的展示交流活动,勇于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反思,深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做到扎实、规范,使课题研究真正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对课题实验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提高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提高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到了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况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效果不大。做为美术教师,有时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了,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镜。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2 对比分析,提高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知,在教材中那些欣赏画面的内容、形式、风格和表现的情感、方法是多样化的,千姿百态的。如错综复杂的抽象画,心旷神怡的山水画,风趣逗人的变形画,活泼可爱的夸张画,还有细腻流畅的线描画等等。不同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教学时不同的分析手法,势必影响感知力。所以,每次教学前,对画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还要从画面的色彩、力度技法等方面对画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欣赏展子虞的《游春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重新欣赏了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一图,引导学生想起画面的错综复杂,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的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和不同的表达意境,然后进行了颜色、意境、衣撞等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时还注意,让学生感知,哪怕在同一幅图中相同的技法,但如果用不同的心情去绘画,去欣赏,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通过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技巧对比,颜色对比,心情对比,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绘画技法的不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