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调查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09:32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dents in 2010,

the new campu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with antibiotics

TanDongming

【Abstract】ObjectiveStudyhow symptomatic,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avoid indiscriminate use, abuse, resistance, resistance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students.Met hods Select 1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31, 2010 Huaiyin Institute Health Center General Diagnostic Room (1) when I admissions I see a doctor prescription number. Prescription of antibiotics for analysis.ResultsTotal prescription 4589, which contains 651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accounting for 14.1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named to the antibiotics 450, accounting for 9.81% of total prescriptions, while antibiotics may or may not have 229, representing the total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4.99%; do not need to use antibiotics in 221, accounting for 4.816% of total prescriptions; really need to use antibiotics only 201 accounts for 4.380 percent of total prescriptions. ConclusionAntibiotics are not non-use is not, the majority or the majority of the abuse, indiscriminate use. Only a few or very few available antibiotics. Or using the right antibiotics. Use of antibiotics to be cautious.

【Keyword】H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tudents;Antibiotics;Report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43-02

为了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不乱用、滥用抗生素。不产生耐药性、抗药性、不产生超极菌。使学校乃至全社会、全人类不回到无抗生素时代。现将淮阴工学院新校区2010年学生用抗生素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淮阴工学院卫生所全科诊断室(1)笔者本人看病接诊时所遇到的与学生用抗生素有关的情况记录作为依据,进行整理而成就本文。具体情况是:淮阴工学院卫生所本年度仍实行统筹医疗。即学生每人每次看病就诊只缴纳20%药费,这与当今社会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相比,学生在学校卫生所看病就诊相当容易、相当便宜、相当实惠。因此学生看病就诊人数比较多。点名要药的、尤其是抗生素也比较多。[2]

1.2 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淮阴工学院卫生所全科诊断室(1)笔者本人看病接诊时所开出的处方数。对含有抗生素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

1.3 抗生素种类:卫生所的药房有罗红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阿莫西林(阿莫仙、阿莫灵)、头孢拉定、头孢曲松等、阿奇霉素、甲硝唑等等;其中有片剂、针剂和水剂

1.4 学生情况:淮阴工学院新校区2010年有学生11129人。在门诊就诊的常见病有:普通感冒,包刮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打喷嚏等症状;胃肠疾病,包刮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眼科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巩膜充血,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舌头疼痛、颊粘膜水肿等。其它有外科疾病,包刮扭伤、撕脱伤、切割伤等。

2 结果

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全科诊断室(1)由本人接诊的病人共开出处方4589张,其中含有抗生素的处方651张,占处方总数的14.19%;点名要抗生素的450张、占处方总数的9.81%,而可用可不用抗生素的有229张、占处方总数的4.99%;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的221张、占处方总数的4.816 %;确实需要用抗生素的只有201张占处方总数的4.380%。其他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休息、运动、心理健康、情感愉悦等非药物疗法的患者而未开药的病人及买药的未作统计。本年度寒假28天,暑假51天,寒暑假期间新校区未安排正常门诊。[3]

3 结论

抗生素不是非用不可,多数或大多数是滥用、乱用。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可用抗生素。或用对了抗生素。

4 讨论

4.1 长期以来抗生素在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等方面确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的富裕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许多感染以及感染性疾病已被扼制,发病率明显下降。因此抗生素用药范围越来越小,不应该滥用、乱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更不应该把抗生素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4]

4.2 许多疾病,如感冒、胃肠疾病、以及外伤等,是生活方式病,只要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就可以治愈或康复。不需要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它会伤害到有益菌,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降低人体抵抗力、免疫力,有害无益。

4.3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症使用抗生素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大事。人人有责。但临床操作步履维艰,如上面提到的点名要药的450张处方中,有许多学生的父母就是医生,有的亲属是医生,甚至有的不乏是大医院的高级医生。患者当然相信自己的亲人而不相信眼前的医生,有的疾病不需要用抗生素,而病人点名要用,医生不用会影响医患关系,甚至有的病人会大吵大闹,不利和谐;用了虽然违背用药原则,但病人高兴,皆大欢喜、万事大吉。有一次我在听课时,主讲人就提倡“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导致用药过多、过乱、过滥,不只是抗生素,还有其它药。难道“白衣天使”真的演变成“白衣商人”了吗?不敢苟同。但我认为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在用药时,特别是抗生素,要慎重些、再慎重些。

参考文献

[1] 谈东明.淮阴工学院2008年度住校学生不吃早餐的情况调查[J]。中国保健2010。2(2):230.

[2] 谈东明.淮阴工学院王营校区2005年12月7日“疑似中毒”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1):60.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2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1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6-02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也成为了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比例超过40%,有46%的家庭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自行使用抗菌药物。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恰当地使用耳毒性药物造成耳聋,其中95%以上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造成[1]。2006年3-10月,笔者对某高校参加健康体检的教职工及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合理指导高校师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对某高校参加健康体检的教职工及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4 980份,其中学生3 462名,占69.52%;教师966,占19.39%;教辅人员318名,占6.4%;工人234名,占4.7%。

调查问卷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自行编制,应用SPSS 14.0及Microsoft Access 2007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知晓率 4 980人中有98.2%的人听说过药物不良反应。

2.2 药物不良反应知识获得途径 来源于医务人员为最高,占32.89%;其次分别为:新闻媒体(32.80%)、家人(13.86%)、亲身经历(5.67%)、朋友(4.60%)、其他(10.18%)。

2.3 抗生素的认知程度 能够正确辨认抗生素的4 780人,报告使用过抗生素的3 482人。

在问卷中将校医院常用的抗生素药名列出,供被调查者辨认,结果占首位的为青霉素,占83.02%;其他依次为先锋霉素,占60.66%;罗红霉素,占59.22%;氟哌酸,占23.78%。有3.05%的人认为维生素是抗生素,4.32%的人认为乳酸菌素片是抗生素,2.55%的人认为舒氟美是抗生素。

自己常用的抗生素占首位的是阿莫西林,占70.82%;其他依次为先锋霉素,占39.22%;螺旋霉素,占37.49%;环丙沙星,占23.88%;克林霉素,占18.13%;洁霉素,占15.66%。

被调查者中报告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有919 人,其中只有201人可以说清药物名称,分别是青霉素198人、磺胺103人、链霉素19人、阿莫西林15人、奥复星7人、四环素5人、克林霉素3人、洁霉素3人、利复星2人、先锋霉素1人。

结果还显示,被调查者中有67.72%以上的人错误地认为不是每种药物都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学生及30岁以下的教职工有上述认识的达68.90%;有15.28%的人使用药物时不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有54.28%的人就诊时不会主动告知医生自己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此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且与年龄呈负相关。

4 980名被调查者中有66.89%的人听医生建议选择药物,自己选择药物的为16.16%,听他人建议选择药物的占16.95%。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有97.00%的人报告能够选择立即停药并找医生咨询;而有2.27%的人选择自行更换药物,在各职业中工人比例最高。在被调查者中还有19人选择继续用药,其中仅学生就有15人。

3 讨论

3.1 高校教职工及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及使用存在误区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有3%~4%的被调查者把带“素”字的药错认为是抗生素,自主用药者占了近1/3。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自行换药和继续用药的人有132人,其中学生占了60%以上。年龄小于30岁的被调查者对药物认知度最低,这些被调查者普遍否认每种药物都会发生不良反应、使用药物时不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不主动告知医生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被调查者对药物、对抗生素缺乏基本的辨认和了解,是药物及抗生素正确使用的障碍。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备药情况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自主用药占44.7%[2]。自主用药存在很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1)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物;(2)给药方式不当,剂量不准;(3)不合理联用抗生素;(4)自觉症状好转就随意停药,或疗效不佳就加大剂量,更换品种。

3.2 社会对抗生素的认知及使用存在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各国不能在公共媒体上出现抗生素广告和不能在街头药房出售抗生素等处方药,而我国目前仍未得到有效禁止[3]。近年来,高效、安全、低毒、广谱的新抗生素不断上市,制药厂商总是在突出“广谱”二字,似乎意味着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抗菌效果越好[4]。这种宣传既误导群众又误导医生,同时还常常使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笔者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工作中就常常遇到向医生索要抗生素的病人。社会上不正确的导向致使群众普遍认为抗生素可以防治任何感染,而且越贵越好,一发热就要求打点滴(静脉给予抗生素)。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药物,特别是对抗生素类药物的管理。政府部门应严格禁止抗生素的广告宣传,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大众进行健康宣教,以促进社区人群改善用药习惯,同时促进群众改变就医的方式,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

在临床工作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性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1]。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化为处方和疾病的关系,也不能仅仅只图一时一事,而要考虑整体,考虑病人的终生用药问题,更不能把抗生素当成“灵丹妙药”。每个医生都应该对抗生素有正确的认识,在药品的品种、剂量、给药途径、次数、疗程等方面规范用药、安全用药,提高使用的疗效,严格用药的指征;要切实地认清药品是“双刃剑”,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抗生素可以治病,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害时间的发生,同时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在遭遇细菌感染时,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况[5]。

(致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医院大内科、保健科全体同仁在本文收集资料工作中给予的帮助!)

4 参考文献

[1] 夏国俊,张春华,李楠,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

[2] 叶利贞.大学生抗生素应用认知及行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96.

[3] 杨永弘.社会环境因素与滥用抗生素和细菌耐药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149.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3

感染性疾病仍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病,患者遍布临床各科。自抗生素发现以来,为人类治疗疾病、控制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对我院2007年出院病历进行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随机抽样调查,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以回顾方式选自2007年1~12月份出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366份病历,按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逐项登记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给予归纳总结。

2结果

2.1抗菌素使用情况

2007年l~12月份366例出院患者中,有309例临床使用抗菌素(外用抗菌素未作统计),使用率84.4%,其中一联用药85例,占27.5%,二联用药176例,占57.0%,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48例,占15.50%。眼、五官科、妇产科以一、二联用药为主,无三联以上用药。内一科、外二科、外三科、肿瘤科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较多,约占使用抗菌素25%,全院各科使用抗菌素情况见表1。

2.2抗菌素种类及使用时间

本组调查,临床使用抗菌素近30种,其中以青霉素类最多,以后依次为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霉素为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平均用药4~7 d,严重者10~14 d。

2.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09例使用抗生素患者中,用药前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仅18例,占5.8%。14个临床科室中,仅6个科室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大多数无送检。传染病科、儿科送检最多。

3讨论

3.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根据WHO的调查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为30%,美国为20%~30%,我国最高达80%,本项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抗生素使用率为84.4%,对比之下,我院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我国平均值。

3.2抗生素联合使用

一般认为临床上多数细菌感染可用一种抗生素药物控制,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一般用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我院本项调查显示,一联用药27.5%,二联用药57.0%,三联及以上用药15.5%。说明一、二联用药很普遍,占84.5%。三联用药最少,多属不合理用药。我院在抗菌药物应用监控中,将三联用药,又无药敏试验作参数的病例,作为滥用抗菌药物处理,在质控考评中给予扣分。眼、五官科及妇产科没有三联用药,传染病科并不是使用抗生素人数最多,可能该科以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病毒性感染,无使用抗菌素指征。说明有少数临床科室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而大多数临床科室仍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1)缺少病原学诊断,经验用药或盲目用药;(2)不适当和过多的联合用药;(3)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和局部用药;(4)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保险用药心态;片面追求“高”、“新”药物的市场短期行为。其后果造成药物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病人体内菌群失调,医院耐药菌株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缩短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周期,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建议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控,举办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研讨会,认真总结交流经验,从总体上提高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3.3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我院检验科报告,2007年154例各种细茵培养阳性的前五位菌株是:金葡萄球菌、大肠埃氏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菌。我国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约占60%。资料统计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如下:氨苄西林59.5%、阿米卡星22.4%、复达欣22%、庆大霉素30.3%、氟呢酸24%,说明对多种常用抗菌素耐药。在309例使用抗菌素患者调查中,用药前做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仅18例,占5.8%,在14个临床科室中,仅有6个科室送检。反映我院临床医生对确立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认识不足,缺乏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依据,按经验治疗用药,易造成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易产生细菌耐药,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送检标本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时间长,需1周以上才有报告单返回科室。患者可能因某种抗菌药物应用三天无效而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或抗菌药物有效,病情得到控制,已出院。因此,检验科应寻求有效的新方法,如对流免疫、荧光免疫、乳胶免疫,酶联技术对病原学进行早期快速诊断,以适应临床需要。

综上所述,我院临床科室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必须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控和管理,减少医院感染危险性。

[参考文献]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4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死或抑制病原菌活性的药物,包括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真菌类、硝咪唑类等[1]。抗菌药物在有效发挥抗菌药效的同时,如果滥用,小则造成患者体内的菌群失调,严重的引起机体继发感染、无药可治,甚或导致死亡。本文通过调查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从而干预医生的用药行为,以期对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由抗菌药物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门诊患者。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45.86±2.15)岁。纳入标准:年龄10~80岁;知情同意;抗菌药物使用≥2d。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因及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合理用药情况等,具体涉及患者的姓名、年龄、体重、身高、过敏史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药物使用原因或体征、使用天数、使用方法、给药频率、合并用药情况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判定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为标准,结合抗菌药物说明书进行判断。

1.3 调查方法 采取直接询问与病历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为了保障调查的有效性与完整性,我们要求调查人员对每一份调查表都进行核查,确保调查问卷100%的有效回收率。

1.4 统计方法 利用2003版Excel2003录入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分类汇总。

2 结 果

2.1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在1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主要涉及注射液、口服液、胶囊等,包括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克林霉素、头孢拉定胶囊、甲硝唑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等。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8例,喹诺酮类抗生素22例,青霉素类20例,其他10例。

2.2 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在100例患者中,以恶心呕吐、皮肤损害与腹痛为主,所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都明显好转。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系统器官与表现

2.3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经过判断,10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6例,其中剂量次数不合理11例,溶媒选择不合理10例,配伍不合理9例,给药途径不合理3例,其他3例。

3 讨 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降低细菌的耐药率。本研究的100例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老年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可见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尤其大。可能与儿童和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还未完备或者正在衰退中,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等原因有关。因此,抗菌药物的滥用很容易造成老年人和儿童器官的损害。

在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呈正相关。抗菌药物在生产、运输甚至是配伍中,可控的因素比较复杂,容易产生致敏物质或某些毒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抗菌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道等系统,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与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痛,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有关。皮肤过敏的主要症状为红斑、瘙痒、皮疹等可能由组胺释放所引起[2]。比如我院2013年就接诊1例因为服用阿奇霉素肠溶片导致腹痛腹泻的患者;2013年也有1例咽喉炎患者服用罗红霉素胶囊后出现顽固性呃逆,持续两天,停药后症状消失,未做任何特殊处理。

在不合理用药中,剂量次数不合理比较常见。其次是用药次数不合理,处方中出现不少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的用药次数不当。同时也出现很多溶媒选择不合理的情况,这种最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配伍不合理多是抗菌药物中的杀菌剂与抑菌剂同时使用,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杀菌作用[3]。比如我院处方中就出现了青霉素钠与维生素C同时使用的案例,由于维生素C会使青霉素钠的效价降低,导致青霉素钠失效,也出现了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的患者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6例,其中剂量次数不合理11例,溶媒选择不合理10例,配伍不合理9例,给药途径不合理3例,其他3例。

要防止不良反应,医院要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临床医生应依据不同人群特征合理用药。总之,抗菌药物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不合理使用所导致,以恶心呕吐、皮肤损害与腹痛为主,要积极加强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 血清流行病学; 感染率抽样调查

甲型H1N1流感疫情从散发到暴发、大范围流行至流行强度逐渐降低至接近历史水平发展过程,导致一段时间内甲型H1N1流感报告数的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使报告的确诊人数远不能描述疫情的真实流行情况, 为准确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真实发病水平和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与措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普通人群的甲型H1N 1流感感染率进行了抽样调查,商城县为此次抽样的地区,现对商城县甲型H1N1流感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抽样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法, 全县按城区和农村分两个地区分层,城区范围为县城主城区的各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农村范围为县区里的各乡镇。将调查人群分为5个年龄组:0~5岁, 6~15岁,16~24岁,25~59岁,60岁及以上。

1.2.2 调查时间分别于2010年1月、2010年3~4月、2010年8~9月 ,开展三次横断面调查。

1.2.3 样本量确定每个年龄分别在县城中心城区和农村范围各抽取样本量20人,中心城区累计样本量100人,农村范围累计样本量100人。

1.2.4 标本的采集对调查过的人进行静脉采血,对所有6周岁及以上人群均采集静脉血5ml,对不足6周岁的儿童采集静脉血2~3ml,同时填写调查表和标本登记表。

1.2.5 实验室检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统一利用血凝抑制(HI)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血凝抑制抗体滴度≥1:40者为阳性 。具体操作步骤见文献1。

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 SA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完成情况调查共采样600人, 其中1月份采样200人, 3-4月份采样200人,,8-9月份采样200人。除去标本保存、运输和检测过程中的损失和淘汰, 有效样品共594份, 其中1月199份, 3月份197份,8-9月份采样198人。

2.2 全县总体感染率2010年1月份调查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为25.13%, 3-4月份抗体阳性率为8.63%, 8-9月份抗体阳性率为27.27% 。总的抗体阳性率为20.37% 。

2.3 不同年龄组的比较第1次调查抗体阳性率最高的为16-24岁组,第2次和第3次最高的为6-15岁年龄组,第1次和第3次最低的为60岁以上年龄组, 第2次为25-59岁组。各年龄组第2次抗体阳性率较第3次和第 1次低, 16-25岁组第3次比第 1次抗体阳性率高,其余各组较低。

2.4 商城县流感疫情报告数据 根据商城县流感报告病例数据显示2009年本地报告流感病例15例,外地报告4例;2010年本地报告1例;2011年本地报告15例;2009年甲型H1N1流感本地报告4例,2010年和2011年未报告。2009年至2010年无死亡病例报告。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全球性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型别多,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极易发流感流行2。此次引起世界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变异的新型猪流感病毒,含有猪流感、禽流感、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普通人群没有免疫力,普遍易感。据报道3,抗体滴度在1:40以上可以保护人体不发生流感。人群中抗体滴度1:40以上占70%以上时,不会发生生流感流行,而在30%以下时,易发生流感流行,如果病毒毒力增强,还可引起大流行。

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疾病的产生通常较甲型病毒温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即使是同一种甲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首先在美国、墨西哥暴发流行,继而引起全球的流感大流行。目前,全世界已有20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数近40万,死亡数超过6250人,成为当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各国十分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4。

该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2010-01第1次抽样调查发现人群抗体阳性率达25%, 3月份第2次抽样调查发现人群抗体阳性率大幅降低到10% 以下, 9月份第3次抽样调查发现人群发现人群抗体阳性率又达25%以上, 说明在人群较为封闭的商城县,假期人口流动可能是导致疫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寒假和暑假人口流动大, 聚集性活动较多等有利于甲流传播的因素。

从年龄分布来看,三次调查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最高的都是6-15岁年龄组,说明该年龄组在甲型H1N1流感传播中是主要人群,聚集性是导致在校学生感染率较高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群阳性率最低, 与老年人社会活动频率低有密切关系,与张亚兰等研究相同5。从地区分布看, 3次调查城区甲型H1N1流感感染率均较农村地区低,其原因可能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与家禽、家畜等传播因素接触较多有关,说明商城县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可能以动物传染源为主。

0-5岁组和60岁以上组感染率较低,发生流行的机会大,说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主要人群;中心城区感染率较低,是预防的重点地区。应优先在中心城区给婴幼儿和老年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一般在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产生抗体,抗体的保护期尚待研究,评价疫苗效果持续时间需要考核抗体阳转率、滴度、以及抗体滴度高于保护水平所持续的时间。参照以往普通流感疫苗资料保护期一般是一年,但也有几周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郭元吉,程小雯 .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M]. 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64-66

[2] 翁心华, 卢洪洲. 重视禽流感与人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世界感染杂志,2004,4(2):101-103 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6

资料来源于南充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各科室自愿呈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表437份。

方法:对437份抗菌药物ADR报告表进行分析评价,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信息列表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药品分类依据《临床用药须知》[1],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类型依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2]。

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 果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男179例,女258例,经X2检验,女性ADR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ADR的发生率(P

原发疾病分布:原发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如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源性肺炎257例(5881%),其次是外科术后预防感染用药117例(2677%),消化系统如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胆管感染等39例(892%),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窦炎、咽炎14例(320%),牙周炎、尿路感染、颅内感染等其他感染10例(229%)。

ADR既往史:437例ADR患者中有19例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

怀疑药品给药途径与ADR构成比: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亦不同。在437例报告中,静滴209例、口服15例,构成比分别为917%、92%,经X2检验,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例数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分布187例ADR报告中,怀疑药品共涉及9大类32个品种,发生ADR前两位的品种为头孢菌素类药物225例(5149%),氟喹诺酮类85例(1945%),见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将ADR报告中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编号统计。排序列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见表4(其中,由于有些ADR报告同时累及多个系统或器官,所以总例数会超过437例)。见表4。

ADR发生时间、处置及转归情况:在437例报告中,最早1例在静滴开始约2分钟时出现,最迟1例在用药4天后出现;其中在用药当日出现不同程度的ADR 347例(7941%)。当患者出现ADR时,采取立即停药和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8673%),其他患者治愈(1327%),未出现死亡及后遗症病例。

讨 论

ADR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从表1分析结果可见,在437例ADR报告中,女性抗菌药物ADR发生率高于男性(P60岁ADR发生率的构成比高达3043%。这与因慢性疾病来我院就医的患者的相对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的各脏器功能衰退,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功能减低等特点,也是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人用药时,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减少ADR发生。

ADR与用药史关系:重视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是避免和减少ADR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10例患者有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其中仍有3例选用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导致患者ADR发生。因此,建议临床用药前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尽量避免存在交叉过敏药物应的使用,减少此类ADR的发生。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析:由表2可知,静脉给药是引发ADR最多的给药方式[3]。原因之一可能是多数ADR报告是来自住院患者,为达到快速治愈目的,住院患者多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另一原因可能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循环,无肝脏首关效应,药理作用及ADR均较口服给药迅速强烈。因此,临床用药在选择给药途径时,要考虑药物剂型因素,坚持“能口服就不注射,能注射就不点滴”的用药原则,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ADR与药品类别的关系:从表3分析结果可见,437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61例。其原因:一方面与此二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药物使用频率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不合理用药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本次调查及国内其他医院文献报道[4~7],笔者认为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在外科,外科普遍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用药疗程长及不合理联用等问题;因此,建议医疗机构严

格按照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尤其是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有效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避免无指征滥用、用药剂量偏大、疗程偏长等现象。

ADR的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分析:由表4可知,本次调查发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4467%),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斑疹、局部红肿等,属于药物性变态反应。其原因为临床常用的一些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易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同时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在诊治过程中易被发现。

ADR患者的发生时间与预后的分析:大多数患者(7941%)发生ADR的时间为当日输液过程中,提示医护人员在患者首次输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437例ADR治愈好转率100%,主要是因为患者的ADR均早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为减少ADR对患者的损害,抗菌药物用药后的密切观察、ADR的早期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关键。

总之,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要求,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治疗药物并充分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力度,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WHO国际药物检测合作中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

4 龚晶淼.502例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42-44.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78-03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由于其应用广泛和不合理应用,其导致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也日趋严重[1-2]。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减少不良反应,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相继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本文通过比较专项整治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使用干预对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探索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干预前(2010年7月~2011年6月)、干预后(2011年7月~2012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作调查资料。

1.2 调查方法

对干预前后上报的ADR报告按ADR数量、类型、涉及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项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1.3 专项整治干预方法

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摸底调查情况,通过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与各相关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制度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纠正不合理用药,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淘汰疗效不确定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品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ADR报告数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干预前(2010年7月~2011年6月)本院上报的ADR共186例,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29例;专项整治干预后(2011年7月~2012年6月)本院上报的ADR报告共138例,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明显减少(χ2=19.53,P < 0.05)。见表1。

2.2 抗菌药物ADR报告种类

专项整治干预前上报的129例抗菌药物ADR中,严重ADR为7例,临床表现以严重过敏反应和肝肾系统损害为主;专项整治干预后上报的62例抗菌药物ADR中,严重ADR为2例。

2.3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我院抗菌药物有46个品种,63个品规;专项整治后有31个品种,52个品规。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具体见表2。

2.4 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次是口服给药,具体见表3。

3 讨论

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促进合理应用,本院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同时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减少抗菌药物品种。通过专项整治使用干预,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减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ADR比干预前明显下降。说明抗菌药物ADR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使用疗程密切相关,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本调查结果提示,干预后抗菌药物严重ADR明显减少,这是由于本院淘汰了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青菌素类的1个品规和氟喹诺酮类的2个品规的抗菌药物有关。减少抗菌药物品种,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将点评结果向临床反馈,提醒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谨慎选择、合理应用、并严密监测,是减少抗菌药物ADR的有效途径。

从表2中可知,头孢菌素类引起ADR最多,其次是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亦占一部分。这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或超长时间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使用频率大、强度强、甚至滥用有关。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剂量增大,使用指征被放宽,不合理联用,增加了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在结构上有相同结构部分,因此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3];氟喹诺酮类由于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不需皮试,临床应用广泛,因此不良反应发生增加。临床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严格要求临床医师按照《外科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级应用抗菌药物,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纠正错误的用药物行为,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切实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减少抗菌药物ADR的有效措施。

从表3中可知,静脉给药发生抗菌药物ADR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引发ADR,而且静脉注射产生ADR的诱因亦较多,如注射液的pH、渗透压、配伍、滴速、避光等[4]。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尽量避免注射给药,能有效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在这次调查的ADR中,患者静脉给药常二联用药或三联用药,临床医师应提醒护士注意操作顺序,抗菌药物一般只宜单独使用,如在同一三通管内使用,输注前后必须冲洗衣管道[5],以减少因污染而造成的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儿童和老年人均是用药的特殊群体,儿童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未发育完全,较易发生ADR及药源性疾病[6-8];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减退,代谢功能减退,药物易蓄积。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依据儿童和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合理安排给药剂量与给药频次,适当减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等,以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另外,由于抗菌素品种较多,使用情况较复杂。临床使用中发现了药品不良反应后,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及时到临床科室与医师和护士及患者交流沟通,了解用药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在报告时要判断其因果关系,评价不良反应与抗菌药物的相关性,对使用抗菌素的品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患者基本情况、用药途径,累及器官等方面进行分析,将结果及时向临床医师报告,帮助其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药物使用的频率、强度、患者情况以及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祖玉梅.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02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 3(6):45-46.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62.

[3] 周明,史红军. 61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0):945-946.

[4] 王维忠. 2008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06例报告分析[J]. 中国药业,2010,19(1):39-40.

[5] 林茵,李剑芳.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02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8-39.

[6] 李馨,辛华雯,吴笑春,等. 我院1989~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报告[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2):98-100.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9-0864-01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物质相关;知识;行为;学生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70%~80%由病毒引起,有 一定的传染性,属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家庭条件的优越,大学 生 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又缺乏必要的医药知识,滥用药、乱投医现象严重 ,导致开支增加、资源浪费,甚者损害身心健康。为了解大学生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知识与行 为现状,笔者对中国矿业大学某学院的56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中国矿业大学某学院一~四年级在校大学生568名进行问卷 调查,其中男生297名,女生271名;来自农村的学生365名,城市及城镇学生203名。年龄 18~23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1],委托教师同一时间当场发放、 填写后收回,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来源地、父母文化程度)、上呼吸道感染用药 知识和用药行为。共发放调查表6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568 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1.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χ2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知识 见表1。大学生用药知识总正答率为60.0%,其中男生正答率 为59.3%,女生为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的学生正答率最 低(51.5%),来自城镇的学生为59.6%,来自城市的学生正答率最高(67.2%),不同来源地学 生的正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用药行为 见表2。大学生总的不良用药行为报告率为34.2%。其中 男 生的不良用药行为报告率为34.7%,女生为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 农村的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报告率为39.2%,城镇为32.4%,城市为25.3%,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父母学历为高中以下的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报告率为38.8%,父母学历为 大专以上的不良用药行为报告率为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最常见、最普通上呼吸道 感染的医药知识贫乏,存在用药不良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过分依赖药物 77.6%的学生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无特效药不 了解;近50%的人不懂多休息、多饮水等这些支持疗法。因对此病的病因、治疗原则等模 糊不清,导致77.6%的学生过分依赖药物,稍有不舒服就首先想到服药。

3.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52.0%的学生对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病毒感染、 需抗病毒治疗不了解,50.7%的学生不清楚抗生素的使用指征。认为抗生素是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造成50.5%的学生自行服用抗生 素,58.8%的学生发热就服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门诊不合理 用药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约占所有不合理处方的70%[2],大大加速了病原菌耐药性 的产生,以致细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

3.3 用药途径不当 一般说来,用药原则是能口服勿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 勿静脉滴注。40%的学生不懂从口服到肌内注射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及指征,误认为静脉 用药比口服效果好,认为口服药治疗需要时间长,静脉滴注一次就能治愈,尤其发热时更是 强 烈要求静脉滴注。这样不仅不能对症治疗,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带来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 必要的输液和过敏反应等风险。

3.4 不合理的多种药物联用及超量服用 26.9%的学生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 ,使某些成分叠加而过量,可能造成药物中毒、肝肾损害。14.6%的大学生误认为增加药物 剂量就会增加疗效。一般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增加其药效也增加,但药物的剂量与效应 关系是有限的,当药物的血液浓度达到最大效应时,剂量增加疗效却不再增加,而增大的是 毒副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王海莲,陈连珍.不合理用药调研概况与干预策略.中国药师,2005,(4):335-33 6.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9

近年来,胆结石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胆结石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主要与肥胖,饮食中油脂、胆固醇过多,缺乏运动,肠道感染梗阻,胆汁物理化学成分不平衡等有关。

而“硬度”是衡量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一项指标。我们喝的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和碳酸镁,它们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对于软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好处。

现在有些人热哀于喝纯净水、蒸馏水或用净水器过滤水,实际上把一部分有益人体,尤其有益于心血管的钙、镁、硒、钾等矿物质给浪费了。

专家建议,要想减少胆结石的发病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讲求卫生,及时治疗胃肠、肝脏的疾病及感染,保持心情愉快,少用或不用影响肝胆功能的药物等。

新研究称用电流刺激大脑可治疗高血压

英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将一个可持续发出电流刺激的装置植入一名高血压患者大脑中,成功将其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疗法可望治疗那些不适用降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名患者现年55岁,因为一次中风而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对他并没有明显效果。于是研究人员尝试了一种名为“深度脑刺激”的技术,就是在大脑中植入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它可以持续对大脑中一些与控制血压有关的部位发出电流刺激,以此帮助控制血压。

结果显示,在植入这个装置后的3年跟踪观察期内,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为证明是该装置起到了降血压效果,研究人员还试验性地关闭过几次该装置,结果血压很快升高,在重新开启装置后血压又回落到正常水平。

研究人员说,这次研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药物的降血压手段,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是个好消息。研究人员今后计划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电流刺激装置的可靠性。

过早用抗生素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挪威科技大学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接触过抗生素,或者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日后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

这份报告是在对大约1400名挪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跟踪调查后形成的,调查的时间跨度从母亲开始怀孕直至孩子年满6岁。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因母亲服药而接触抗生素,或者其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在6岁时患哮喘的可能性比其他儿童高出50%。

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报告认为,上述发现说明,如果抗生素的使用涉及婴儿或胎儿,那么医生和家长应更加谨慎,只有在进行全面检查和周全考虑的基础上才能适度采用抗生素治疗。

卫生间装饰成淡黄色有助排便

颜色的装扮可以让居室充满温暖,但对于卫生间来说,色彩的点缀可不仅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功用。日本新研究发现,卫生间里装饰一些黄色,有助于排便。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0

抗菌素在治疗细菌感染的疾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临床的治疗中也有很大的突破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要严格抗菌素的使用,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安全使用。在我国《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首次规定医疗机构在临床的使用中必须对抗菌素进行分级管理,其中主要分为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因此在医院的管理方面应该重视对抗菌素的管理和使用,并在此过程中做好监测工作,确保安全使用。

1抗菌素的反应

通过临床的表现,抗菌素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产生细菌等一系列的感染,甚至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抗菌素的作用十分大,对于一般的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采用的是抗菌素治疗,这样不仅浪费了药物的合理使用,而且使细菌和抗菌素较容易的接触,再次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而细菌在人体内会很容易对各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对于耐药性的菌株通常会以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出现[1]。由此,细菌的耐药情况在逐年的增加,它产生的感染也在逐渐的加重,尤其是在婴幼儿身上,会产生脓疤甚至更严重的败血症等状况。

抗菌素的二重感染,由于长期服用广诺抗菌素后,有许多比较敏感的菌受到了抑制,破坏了细菌间的平衡组织。从而引起了白色的念珠菌和抗药性葡萄球菌的感染,这样就造成了二重的感染[2]。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口腔、呼吸道、肠道等都会出现细菌的寄生、繁殖等,在采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同时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比较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二重感染的常见合并症有口腔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它主要的发病在婴幼儿、老年、疾病患者、以及一些腹部手术患者身上。在有二重感染可能性发生的症状的前提下,应该及时的停药、并且要及时的做有关排泄物的涂片和培养,还应该注重免疫力的增强,必要时要采用抗真菌抗菌素或者其他有效菌素,尽可能的减少二重感染。

抗菌素还可能会产生过敏或者过敏的休克,尤其是青霉素的过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青霉素主要是本身所含的高分子聚合体及其降解物清菌烯酸等是它的半抗原,由于它与蛋白质或者多肽分子结合形成了全抗原,这就是导致过敏的主要根源。

2进行抗菌素类药物的分级管理和检测

通过临床的表现,为了更好的使用抗菌素,医院应该加强各项管理,做好药物的监测工作。应该及时的召开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和检测工作的会议,再此过程中要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进行具体化的事项安排。必要的时候应该成立小组工作。了解分级管理与检测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报告和制度。

建立医院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和ADR报告制度的报告程序[3]。这就需要通过医院的医师、药师、医护人员进行具体的说明,对于抗菌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ADR的监测进行义务报告,其主要的报告程序是:医师、药师、医护人员如果发现抗菌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应该及时的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对于可疑的ADR应该及时的报告检测室或者是医务室等相关科室。ADR监测室根据有关报告进行具体的分体检索,并且将这些监测报告反映给报告者,对于这些有问题的抗菌素情况,医院要进行具体的临床调查,逐步的进行排查。对于有疑似的情况,必须及时的报告ADR小组进行具体的讨论分析,应该及时的查找问题的根源,尽快的寻找出原因。ADR对于定期上报的小组应该及时的向上级药监局进行具体的汇报,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对其进行治疗和处理的同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检测报告请示。尽快的掌控抗菌素药物的使用及反应状况。

对于抗菌药物进行具体的分级管理,首先要根据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就需要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以及分级管理的目录状况,对于具体的药物要进行针对化的分类,进行系统的调整后,及时的报告有关管理部门,确保合理规范的使用抗菌素药物[4]。对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应该及时的了解药物的使用说明以及不良反应状况。对于新增的抗菌素药物要及时的了解临床反应状况,作出合理的报告反映。医院方,要及时的开办抗菌素药物的研讨会,通过了解相关的药品说明,保证药剂科对于药品的供应,对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知识要不断的加强,及时的更新使用状况以及不良反应,来提高整个医院对抗菌素药物的使用状况。

3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为了获得协同的作用,提高抑菌或者杀菌的效果,来更加及时的控制感染。这就需要将抗菌素联合起来使用。联合的抗菌素是为了加大毒副作用,常见的状况主要是胃肠道的反应。联合抗菌素是有针对的使用,并不是所有的病情都适合的[3]。抗菌素对于感染的病毒无效,对于一般的感冒、流感等抗菌素有可能会产生感染的状况;而对于一般发热不明的状况,不了解具体的病情,不建议采用抗菌素,因为这些没有具体的临床反应,这就会使病情拖延,影响正常的治疗;对于感染的预防应该从消灭病源、讲究卫生、避免感染、增强体质等开始采取措施来避免使用抗菌素[5]。抗菌素的选择也十分的重要,它必须根据细菌引起严重的感染程度进行选用,在此之前有必要进行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其最好的是采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这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或者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杜绝抗药菌株的扩散。因此必须合理的使用抗菌素药物,加强抗菌素的管理,不断的降低抗菌素的使用率,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尽可能在避免感染的同时,保证抗菌素的作用,促使患者能够及时的救助。

4使用抗菌素的对策

为了防止抗菌素的滥用,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使用说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对于临床的抗菌素进行分级管理,主要分为:第一级抗菌素药物、第二级抗菌素药物、第三级抗菌素药物,患者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具体的使用,对于不明的抗菌素应该采取具体的办法[6]。应该及时与ADR监测组进行沟通,落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状况。这三级的使用,主要是根据临床的反应状况以及医护人员的指导。

5结论

为了更好的做好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这就需要全体医护人员不断的加强医疗知识,注重医院的药物学管理,尽可能的科学、规范、合理的使用抗菌素药物,保证全方位的治疗措施,进行合理的使用药品,对于不良的反应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方案,不断的加强抗菌素药物的管理,尽可能的控制感染的程度,避免使用抗菌素的药物,保证患者能够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象春.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11):284.

[2]颜荣芳.浅谈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86-87.

[3]颜荣芳.浅谈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86-87.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102-02

虽然在发达国家因临床微生物学性质和任务的需要,微生物诊断,无论从专业设置、人员结构、工作程序等都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我国,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微生物室管理方法十分必要。

近年来建立的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工作模式,作为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核心,主要包括:改革工作模式中实行分级报告,加快检验速度,实行临床对话,打破“界面”现象,全面开展抗生素应用的实验监测及技术改革,实施全面及全程的质量控制等。实践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分级报告可克服传统微生物检验报告慢的弊端

由于感染类型的改变,尤其是院内感染的增多,对细菌学诊断快速报告的要求更为迫切。快速报告是在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同时,将原有需经过长时间流程的一次性报告分多级报告。从标本进入实验室后,快速进行各项试验,随时将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价值的信息通报临床,通常分三级:

第一级,早期报告。标本涂片、革兰染色及标本合格性评价, 0.5~2小时内报告。

第二级,初步报告。培养的早期结果、快速鉴定和快速药敏结果, 12~24小时报告。

第三级,终报告。细菌培养、鉴定、各种抗生素实验系统报告和分析评价。

2 加强临床对话打破“界面”现象

目前大多数微生物室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现有工作任务的要求,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医学、抗生素学、医院感染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缺乏介入临床意识,与临床严重分离。通常除完成日常技术操作外,很少了解病人的免疫状态和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少了解临床对实验结果的应用。甚至不能评价检查结果,造成实验资料的“浪费”。加强对话,强调实验室与临床相互渗透,通过各种途径与临床交流信息、介入临床,建立相互信任的依赖关系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具体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不定期编发《通讯》,向临床介绍各阶段感染病原谱、细菌耐药性资料、新项目推荐、医生问答等;参加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会诊,不定期巡查病人,结合检查结果,共同讨论诊疗方案;实验报告中,补充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对进一步检查以及抗菌药物合理选择的建议;组织小型报告会,向临床医师介绍微生物知识和技术进展;利用电话报告与医师互通信息、了解病情等。对话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实验室资料利用的标志。

3 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

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是抗生素使用混乱的地区之一,实验室指导尤为重要,微生物室的管理强调对抗生素实验进行重大技术改革和全面耐药性监测。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开展项目少,所监测的药物也不全,也很少将本实验室监测结果与国内外的结果进行比较。缺乏将个体检测数据,归纳为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的意识和能力。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直接药敏试验;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参与全球及我国细菌耐药性热点问题的研究,并采用先进的WHONET软件处理资料。

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的指导,很大程度取决于报告速度,直接药敏试验(或快速药敏试验)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措施,是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此项技术与纸片扩散法(K-B法)有良好的一致性,能提前24~48小时报告结果,对指导临床抗菌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不仅对本单位抗生素应用的宏观指导和经验用药的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地区流行病学提供资料。为处理和分析大量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可以使用WHONET软件。软件所具备的功能和所能提供的信息模式,科学地反映了细菌耐药性状况,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先进手段。计算机在临床细菌学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另一方面使细菌学资料能够系统化,并全方位的满足临床医生及卫生防疫、行医部门管理的需要。关于细菌耐药性热点问题的研究,是临床实验室不能忽视的。

4 全程及全面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的质量控制不同于其它检验项目,针对其工作性质和任务,可以实行“全程及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指出:临床细菌学检验除参与各级室间质评活动外,室内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标本收集至检验报告和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之中,其中前后两个阶段渗入临床。标本收集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可以制订《细菌学检查送检指南》,医师人手一册,经过实践和总结,可以作为规范列入专著,成为微生物检验质控的重要方面。标本检测过程的质量监测及报告发出后的结果解释、应用评价和信息反馈, 以及将细菌分离谱和耐药谱与国内外的比较等,均在此列。全面质控,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环境及仪器状态的监测、培养基、试剂的监测、细菌鉴定考核、药敏试验质控等。

5 结语

临床微生物室的管理关系到医学检验的准确性,也关系到临床检测的真实性,所以加强临床微生物室的管理是不容怠慢的。对于如何加强临床微生物室的管理,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对以后管理临床微生物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跃.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07(08)

[2]娄峥,葛平.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2004(02)

[3]杜海文.医院细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与健康. 2001(04)

[4]吴炜,王传光,程锐,雷李培.麻醉科通气设备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2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94-01

朝阳市双塔区为城乡结合区,流动人口多,以山地和丘陵地区为主,全区人口共37.6万人,为带动经济发展,以养殖羊用户较多,全区共有牛羊约6万多头。布鲁氏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有发热、关节痛、出汗、乏力等症状,传播途径以接触牛羊的分泌物、流产物、奶液、食未煮熟的肉、内脏等,以及畜牧业产品、生活用品等而接触传播.[1]。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在8/10万以上,现调查了我区的牛羊养殖户、兽医、商贩、肉食加工业人员等共562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在2012年5月份对我区的养殖牛羊户进行登记调查,对从事畜牧业的人员,兽医,肉食、皮毛加工的商饭等人员进行登记调查。

1.2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人间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1.3 检测依据:WS269―2007。

1.4 检测方法:采集与牛羊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静脉抽血3―5ml,采用酶标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抗体滴度试验1:100以上者定为阳性。

1.5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多数家庭人畜共用一口饮用井,牲畜和人生活在一起,羔羊放在卧室内饲养,多数人员在给牛羊接产时不穿防护衣,不使用消毒液消毒,生活中喜食牛羊肉。

2 检测结果

此次共检测562人,其中布鲁氏菌试验阳性者16人,男性12人,女性4人,其中做抗体滴度试验1:100共12人,1:200共4人,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在16例阳性中,男12人,女4人,男女比为3:1。年龄分布在25―52岁之间。核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上报确诊病例,其中7例为上报确诊病例,5例为未确诊病例,对 5例为未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其中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出汗、发热、关节痛等症状[3],目前被诊断为“上感、关节炎,风湿”等病。1例目前无乏力、出汗、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为隐性感染。对16例详细调查,14例家中养羊三年以上,1例为兽医,1例为肉食加工业人员,询问均有不程度的和牛羊的密切接触史。

3 防治方法:从调查结果看,4例为新发病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主要是与生活习惯有关,男性从事着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工作,女性多数为家务,女性感染的4例是与羔羊放在卧室内饲养时,均有徒手接触羊的分泌物、流产物等.。预防方法可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查清畜间疫情流行因素,对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疫苗接种。第二个阶段主要落实以消毒、个人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措施,对牲畜的住地、粪便等环境进行消毒[4]。加强个人防护,以保证各种防治措施的正常运转。第三阶段是布鲁氏菌病常被误诊,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发现的疫情要及时报告,加强布鲁氏菌病的监测。第四阶段是加大对布病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对布病的防治能力。第五阶段是对布病患者进行正规治疗,用链霉素与四环素联用,利福平与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联用,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5]。

参考文献:

[1] 刘伟, 地方病防治知识手册 卫生厅卫生厅[S].1992,9-27.

[2] 全国人间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