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互联网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8 09:54:59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1

二、文化大数据的传播

同时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断不加深,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文化大数据。这些文化大数据无法在常规的时间内用传统的软件工具和技术标准对其内容进行各种处理,如抓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从文化产品传播方面看,大数据可以成为文化产品传播行为的显微镜,拥有文化产品的人的传播行为和社会状态被广泛记录,并通过进一步提取、整合与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产生巨大的价值[4]。文化大数据的社会意义在于人类将进入智能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更加智能,人与人之间有关的文化产品的合作,任务之间的对接会更精确,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会更低。在传统的文化产品传播工作中,数据采集方式不仅需要科学地确定调查对象,还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报表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5]然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每一个文化产品的购买者、欣赏者、传播者都可以通过手持平台多渠道、多角度的通过评论、传播等行为产生文化大数据,如对某一著名的电影作品,往往通过微信中朋友圈的传播和评论,可以很快的影响其众多潜在观影者对于电影的态度,买票看电影还是等待看影视的光盘,甚至由于不良的评价,取消对电影的欣赏态度。对这些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的、即时的电子化大数据。四、文化大数据的分析文化大数据发展趋势中所增加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非结构型数据,如网络言论、图片、视频等不受控的东西,从纷杂的信息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统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所面临的挑战。在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外部、不完整数据集的探索与发现,形成观点与交互,实现宏观预测,这正是大数据应用的体现[6]。而研究如何能够从非结构型的文化大数据中抽象出有效地信息,或者说智能的融合大数据,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2

然而,“长尾理论”究竟核心在哪里,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们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尝试实践?本文将结合“长尾理论”的内涵及其与互联网金融的关联尝试提出部分实践建议。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

根据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2012)中对“长尾理论”进行的定义,其可以简单概括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

“长尾”实际上是对统计学中幂律和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种口语化表达。在正态分布中,曲线的头部代表着重要的人或事(这往往是之前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曲线的尾部,则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与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数量的人或者事。在之前的黄金“二八理论”中(帕累托,1897),20%的重要部分会造成80%的重大影响,可以理解为20%的热门产品会创造80%的收入。而在“长尾”经济理论中,利润将被一分为三。2%的大热门产品、8%的次热门产品以及剩下90%的长尾产品会创造出相等的,也就是33%的利润。克里斯?安德森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统计,证明了大热门产品实际上与冷门产品拥有相同的利润创造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关注“长尾产品”与继续争夺热门产品是可以达到相同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

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蓬勃发展期,但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是众说纷纭。根据辛琪等人论述,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网络手段达到去中介化、去中心化金融业态;二是强调互联网金融的行为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也就是互联网企业领导的金融;三是从技术层面出发,认为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四是认为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融合并实现金融创新为互联网金融。进而,辛琪等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进行了定义: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互联网为信用平台开展金融活动的金融业态就是互联网金融。

目前业界对于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活动的这个概念存在分歧。有些人将其一分为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根据辛琪等人的论述,这两者是统一的。但马云认为“未来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也就是说他将其严格划分为了两个概念。但是这种划分排斥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在现实意义上作用有限。

三、“长尾理论”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启示

不难看出,长尾理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长尾理论的实际体现。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长尾理论”会带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怎样的启示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实现扩大数量,降低门槛,加强客户与产品的对接的“长尾”优势,平台的建设将会是重中之重。在“长尾理论”中,“个性化”是盈利的核心,从而产品的设置可以更大程度上放回客户自身,让客户自己来为自己定制产品,选择服务,甚至自己为自己提高用户体验。而这些的实现都要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平台基础之上。

硅谷投资教父约翰?杜尔(2011)提出“SOLOMO”概念:“SOLOMO”实际上是三个词的组合“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Mobile(移动化)”。目前,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已经实现了较出色的用户体验,较完备的功能设置,较突出的实用价值,是一个非常先进且潜力极大的用户平台。移动终端APP的设置实现了移动化的金融运用,定位功能及周围网点功能也在向本地化靠拢。但是,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入Social的元素将会极大的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甚至会创造出巨大的其他财富空间。目前的运用当中,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交流部分是以客服为主,以通知式的活动宣传为主。例如,在平台中设置游戏币或者积分,实现整个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营销奖励的规范化,然后通过这种类型的积分或者游戏币给用户更多的空间去发挥使用,同时通过平台内社交规则来激励用户,从而使用户产生对平台的粘性。并且在用户粘性产生的同时也就实现了推广和营销。

另外,本地化也是该平台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现实没有意义的社交可能并不会引起大部分用户的注意,从而会使平台变成“白送”的一种网络游戏。本地化的加入不仅会让用户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价值”,更多的,对银行来说也会是衍生产品的扩张。例如,平台中可以签约大量的本地商户,商户打折或者其他类型的商户活动都会以游戏或者论坛帖子的形式出现在平台上,这样pos收单、信用卡业务也会随之得到扩张。更进一步,平台建设甚至可以通过收购或者邀请加盟的方式扩大功能窗口,从而实现一站式的金融加生活服务。例如,和携程或者去哪儿合作,可以开拓更加全面的旅行金融服务。当然这样的一个平台的建立并不能单纯依赖金融产品方面的考虑,更多的可能是需要技术上、人才上乃至机制上的支持。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3

大背景下的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一直与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论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还是产业发展上,互联网都是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第十届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主论坛的致辞中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这是每一个ICT从业者的机遇,也是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他认为农业生产力是适应了一种小农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是适应了大机器集中化的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更适应网络化的协同生产方式。未来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转向“小而美”。他还将信息称为“第三只手”,“前沿理论已经发现,除了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这两只手之外,信息网络正在发挥第三只手的力量”,互联网体现了“新的信息哲学,将为未来指引方向。”

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宋玲引用数据说,截止今年三季度我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便利的服务,互联网产业也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她还特别谈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她认为随着国家3G网络的建成和成功运营,移动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传统互联网企业、创业者和风险投资都在关注这一新兴的市场。现在人们上下班的路上,工作的间隙,很多人都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上网。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机遇。现在包括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在布局移动电子商务,还有手机阅读、手机视频等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开花结果,移动广告也随之跟进,移动互联网产业日渐成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则从产业发展大势的角度,对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正在和我们经济主战场和经济主流进一步融合,这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巨大趋势。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会更加显现出来。未来电子商务必然从B2C的模式向C2B转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还将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环保程度。这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是很大的机会,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

新华网总裁田舒斌则从文化建设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的意义,他说:“新华网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员,我们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网络媒体能否跟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加强新业务和新信息的衔接,支撑和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比如说网络媒体能否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品质,打造网络文化产品的品牌,引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能否适应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需求,还有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井喷式发展,深刻搅动既有传播格局的这样的一种态势下,网络媒体能否主动的出击,因势利导,打造两个舆论场,抢占舆论制高点?”而他的答案是,近两三年,作为一个互联网文化企业和综合性网站的新华网已经呈现在网民的面前。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前沿之下,新华网的发展,既要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同时也要加快系统性转型和希望创新,努力实现世界一流的网络媒体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如今新华网正在进行四个转型:从门户网站向综合性互联网信息平台转型;从WEP1.0向2.0,乃至3.0转型;从单一的网络经营业态向多远的网络业态转型;从行政化的市场管理向现代化的市场管理转型。

特定视角下的互联网经济

具体来说,中国互联网经济正在经历哪些转变?IBM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以“大数据与互联网”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移动化的趋势必然带来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需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大数据蕴含的机遇。他说:“大数据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变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我知道所有发生的事情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有办法了解过去,甚至是预测和洞察未来。每一家企业都非常希望,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对客户、对合作伙伴,对市场,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管是风险还是机遇比别人更早一点,更多一点去了解。而大数据可以实现这一点,这是非常诱人的一件事。”IBM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机会,从金融证券等特定的行业人手,为客户提供更具洞察性的分析结果,实现了大数据业务的落地。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谢恩伟则从微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眼中的互联网。他谈到了微软当面的主要任务:怎样从一个软件操作系统公司延伸到终端设备,怎样以软件和硬件为核心,更多地支撑硬件的体验和互联网服务的体验。他认为在整个IT行业出现了一种趋势,即IT消费化,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开始进入办公领域,终端的功能进一步融合。顺应这一趋势,微软推出了兼具办公和娱乐功能的平板电脑Surface,并将这样的融合理念应用到Windows 8的研发之中。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4

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人说,过去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现在企业的消亡则是被时代淘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家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多次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互联网极为关注,十分重视。不把互联网当一回事的人肯定没有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就初步具备了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标志。倡导互联网思维,就是倡导人们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努力掌握互联网特点,充分了解互联网作用,清晰认识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甚至颠覆,改变对互联网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求甚解的态度。

 

第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力求适应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参观采取网上申请,购物在网上进行,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招标……所有这些,只有适应,才有可能,如不适应,一切可能都关上了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互联网。如果不适应,自己的工作舞台、生活空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萎缩,难以拓展。当一个人想到要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萌发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或许有人质疑:这叫什么互联网思维啊?我的回答是:不仅是,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因为适应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大,互联网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比如,只有越来越多地到网上欣赏微电影、动画片、听音乐,互联网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消费互联网文化产品,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表面上是产品与消费的协调与平衡,实质上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平衡,即认识、兴趣、价值(包括审美)等等方面的一致与认同。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如果说适应互联网更多地带有被动应对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动自觉的方面。互联网思维不光支配着人们去重视和熟悉互联网,适应和配合互联网,而且驱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新型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设计、生产、销售、创业、创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集聚智慧、获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互联网+”,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的思维。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标志。是不是借助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分水岭。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各项工作、各个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谁利用了互联网,谁就是追赶时代大潮的人;哪个领域利用了互联网,哪个领域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领域。反之亦然。例如,办理一笔贷款,传统银行的考察、论证、决策,要花几个月乃至更多时间,而基于淘宝卖家的营销数据,互联网银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润率,从而对有能力偿还的商家果断提供贷款,快速一秒到账,而且坏账率非常低,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

 

第四,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大数据思维。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测量是传统的小数据,无数人的出行、坐车、购物、吃饭、游玩,看病、吃药、健身,无数企业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进货、运输,世界各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气象流等等连续不断地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互联网记录下来、互联起来,连同传统的测量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大而且多源。从多个源头的数据去互相印证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据大数据思考,靠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立业,就是大数据思维。众包、众筹、共享经济,都是大数据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绝不仅仅是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怎样思维

 

互联网思维当然也是思维,因此,它也具有人类思维的共性,比如,思维形式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也使用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演绎;思维类型也包含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思维原则也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尤其重要。

 

思维,一旦不从实际出发,就偏离了思维的正道,走上了思维的旁门左道。例如,思维从自己的大脑(如愿望)出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思维;思维从书本出发,就成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思维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出发,就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这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所导致的行为,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特征的——这是世界上一切错误的总根源。互联网思维要想获得正确的结果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刻也不能偏离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有鉴于此,互联网思维应当这样去思维:

 

一是按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思维。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是需要用心总结和把握的,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认识过程中。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目前被公认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比如,互联网是开放的,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开放得以至于打破了一些边界,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按照这种开放的特点去思维;不这样思维,就无法与互联网相匹配;互联网是平等的,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遵循平等要求,只有与网民、网上客户平等地交流共商,才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使用兴趣;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如何实现最优互动、确保信息对称,作为考虑问题的重点之一。

 

二是按互联网用户需求思维。努力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这是一切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为的不二准则。不研究互联网客户,不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还要“触网”,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此,“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更加居于核心位置。互联网客户习惯于“免费”或廉价使用,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免费或廉价作为谋划产品的切入点,首先考虑获取用户而不是获取收入,赢得大量用户才能具备赚钱的基础;互联网客户喜欢方便简单快捷,互联网思维就要把简单方便快捷作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购买门槛;互联网客户比任何其他客户都更担心假冒伪劣,互联网思维就要把货真价实作为永恒的信条……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思维就要跟踪这种变化,随时把握甚至超前预见这种变化。不按互联网客户需求思维,任何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都只能是“自娱自乐”。

 

三是按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思维。尽管互联网使一些产品由滞销产品变畅销产品,由小众产品变大众产品,但不能由此结论说“在互联网条件下,再次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产品研发、材料改进、实用美观、生产工艺革新,互联网功能再强大,也没法取代,更不能被忽视。互联网思维一定是讲究产品质量的思维。现在网购中出现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平台、电商和生产厂家都要引以为戒,否则会毁了网购的声誉,败坏这个产业。

 

互联网思维的底线在哪里

 

凡事都有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能跨越、必须坚守的起码界限。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做事有做事的底线,同样互联网思维也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就拿互联网文化产业来说,无论未来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多么千姿百态,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的底线是:

 

“内容为王”的底线。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大大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讲究形式,忽视内容,就会渐渐招致冷落或厌倦。只有内容的魅力是无穷的。互联网为文化产业插上了翅膀,极大丰富了文化的产品形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拓展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这是我们青睐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原因,但我们第一位的功夫要永远下在内容上,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社会责任的底线。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娱乐,文化承担着感染、熏陶、教化、引领人的责任和优化社会风气的责任,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效益问题。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决不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去谋求经济效益。否则,既坑害了社会,也损害了自己。社会责任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必备因子。

 

诚实守信的底线。这是一切领域、一切产业、一切岗位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原则,互联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守合同……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内涵,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离开了诚实守信的底线,互联网思维就是自毁家门。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1

1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速度,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统计报告可知,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大国。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人思维方式,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进程。随着互联网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发展水平及其规律和特性也成为各方研究的关注重点。只有了解到互联网内在发展的规律,才能相应的了解和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从而便于我们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扩散情况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2 文献综述

程鹏飞,金兼斌(2006)在论文中使用基尼系数去度量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使用回归的方法探究影响互联网扩散的因素。汪明峰(2010)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研究表明距离是影响省际互联网扩散的重要原因,且互联网扩散的效应与距离呈现负相关关系。程鹏飞,刘新梅(2011)分析了35个国家互联网扩散的不同情况,发现上网价格、人口密度情况及电信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三个因素对互联网扩散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对扩散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国外关于互联网发展扩散有着许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采用用创新扩散理论来探索互联网发展扩散的内在规律。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新技术的扩散势头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Dieu Lam,Jonathan BoymaL(2004)通过研究1997-2002年间越南的互联网普及情况,发现其普及扩散的情况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结论认为设备资源和上网价格是影响互联网扩散的显著因素,法律和历史因素是早期影响互联网扩散较慢的重要原因。Hongxin Zhao等(2007)研究发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工业化水平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互联网扩散的重要因素。Sangmoon Kim(2010)利用1994-2007年间美国的现时人口数据,对互联网扩散进程进行了基本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能够很好的拟合logistic S曲线。

3 实证分析

3.1 创新扩散理论介绍

美国大学教授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扩散》一书中,考察了影响了创新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新技术的扩散刚开始会很慢,随着使用者人数增加以后,扩散过程就会开始加快,且一直持续到潜在的使用者大都采用新技术后,则扩散达到饱和点,随后的扩散速度开始放慢,因此使用新技术的人数数量会随着时间呈现出S形的发展趋势。创新扩散理论适合新技术和创新的扩散,而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也是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的。罗杰斯的创新扩散S形曲线如图1所示。

关于互联网扩散国内外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扩散研究都集中在其扩散符合S曲线这个特点,较多采用符合S曲线发展规律的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本文研究就是基于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对我国互联网扩散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从而便于对互联网扩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2 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简述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互联网的扩散发展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也采用普遍使用的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对互联网扩散发展规律进行拟合研究。两个模型的形式如下:

Logistic模型的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y表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t表示时间,α>0。b>0,0

Bass模型是由美国的管理心理学家弗兰克.巴斯提出,且根据巴斯模型的假设认为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指宣传推广、大众媒体等相关因素,内部因素指已采纳互联网的人对没有使用互联网人群的口头宣传。根据这两种因素的划分从而将互联网使用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创新者,一种是模仿者。因此,在巴斯模型中使用三个不同参数进行扩散的预测分析。巴斯模型的基本函数形式如下: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6

一、 前言

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在中国已经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站总数为335万个,年增长4.6%,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众多互联网企业不但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演化,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互联网产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不适合被用于解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通过组织生态学视角,运用组织生态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密度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来研究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演化过程。通过研究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变化来探究组织之间竞争性、产业合法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变革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互联网产业的演化规律。由于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权威数据可查,互联网网站又是主流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经营平台,因此本文选用互联网网站数量作为企业数量的替代变量。

二、 相关理论

组织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的隐喻的方法,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组织个体的发展和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应用了组织生态学中比较成熟的密度依赖理论和生态位理论。

1. 密度依赖理论。对于产业组织来说,组织密度指的是一个产业内部企业的拥挤程度,组织生态学认为它主要由企业的数量所决定。组织密度会影响到一个产业组织的竞争性和合法性。竞争性弱代表企业数量较少,因此企业容易生存发展,死亡率较低,新企业进入也容易;竞争性强,则企业之间为了争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就会采取各种竞争行为,导致实力弱的企业容易死亡,新企业进入该产业也会比较困难,从而使得总体企业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合法性是指一个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被潜在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由于社会中信息的传播、社会大众改变固有认识和习惯都是个渐进的过程,消费者认识和认可新产品、新服务需要时间。因此,在产业形成、发展的初期,产业组织的合法性比较低。此时新产业尚未获广泛认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比较困难,导致新进入企业较少。随着组织密度的增加,更多的企业从事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与销售,组织的合法性得以强化,市场也逐渐扩大。

密度依赖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是竞争性和合法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建立初期,企业数量很少,组织密度很低,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弱,但同时合法性也弱。此时,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企业生存比较困难,死亡率高。随着新进入企业的增加,产业的组织密度提高,合法性也随之提高。合法性的提高改善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的死亡率降低,利润率提高,吸引更多新企业进入,使得组织密度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组织密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组织合法性的提高潜力逐渐发掘殆尽,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竞争性逐渐取代合法性成为组织密度的主要影响机制。这导致现存企业死亡率提高,整体利润率下降,新企业进入困难,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增加速度放慢,甚至开始下降。因此,企业的数量变化和组织密度的增加的对应关系曲线呈现倒U形。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产业的前期成长阶段,前两个阶段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后三阶段竞争性起主要作用。在第一阶段,组织密度很低,企业生存艰难。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竞争性适度而合法性较高的阶段。此时,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比较小,企业的死亡率比较低。这也是产业发展、企业扩张的黄金阶段。随着组织密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剧,死亡率提高,产业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这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阶段,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实力强劲,规模比较大。这些企业构成了第五个阶段的产业主体,此时产业进入成熟期,企业数量趋于稳定。

2. 竞争性与企业生态位。组织生态理论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来描述产业演化过程。该理论认为产业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其特定的资源获取渠道。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不同的生态位分布密度是不同的,资源较为集中的生态位被称为中间生态位或主导生态位,资源较为贫乏的生态位被称为边缘生态位。产业发展早期,企业间的竞争性较弱,竞争性对于生态位的影响不明显。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成长,企业之间竞争性加剧,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难以和实力强大的企业在相同的生态位上竞争。因此,实力强大的企业为占据理想的生态位,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生态位向着中心移动,从而让出部分边缘生态位。而相对弱小的企业为了避免和强大企业的直接竞争,生态位会向着边缘移动。新进入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和实力有限,也会选择进入边缘生态位。

由于每个企业占据的生态位宽度是有限的,一个产业内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往往取决于其生态位的总体宽度。而产业的生态位总体宽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变动。新兴产业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创新,可以导致自身的生态位显著拓展,传统产业的生态位收缩。而生态位的拓展会给企业的生存和新企业的进入提供更多生态空间,从而在短期内降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性,容纳更多企业生存发展。

三、 实证研究

1. 样本选取和模型设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自1998年起定期半年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文以该报告为数据来源,研究1998年~2014年互联网在我国的演化过程。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制约,本文以网站数量作为企业数量的替代变量,来衡量互联网产业的组织密度。组织生态学认为,影响产业发展演化过程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密度、产业年龄、生存环境等。此外,本节也将考察互联网产业是否存在传染效应,即上一期企业的增加量对于当期企业增加量是否具有同向影响作用。

本文首先根据组织生态学理论建立模型1,考察互联网产业是否符合密度依赖理论。然后通过加入网民数量分离出合法性对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清楚的观察竞争性的影响状况。两个时间序列模型如下:

其中,?驻Nt为网站数量增加值,表示组织的成长,Nt表示网站数量,代表组织密度,Mt表示网民数量。以上三变量分别以百万个、百万人为数量单位。T表示产业年龄,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8年年中数据为第一期数据,此时T取值为1。其中,T、Nt是影响组织种群发展的内部因素,而Mt代表t期的网民数量的,是互联网发展中的需求因素。

模型1是使用组织生态学研究组织密度对于企业数量的影响的传统方法,把网站数量作为唯一的因变量,来考察互联网产业演化是否符合密度依赖理论。模型2是通过加入网民数量,衡量合法性的提高对于互联网企业数量变化的影响。因为网民数量代表社会对于互联网产业的认可程度,是最好的衡量合法性指标。同时在模型中加入时间项T,来考察产业年龄的变化对于企业数量变化的影响。这样,模型2的实证结果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合法性、竞争性、产业年龄分别在两个阶段如何影响互联网产业的演化。

2. 实证结果分析。产业演化过程是个动态发展过程,而产业发展的转折过程在现实中总会有所体现,特别是革命性的技术冲击。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革命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大变革,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也带动了互联网产业格局的快速变化。2009年苹果手机和安卓系统进入中国市场所引发的智能手机普及,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因此,本文以2009年年中为分段点,拟合其发展过程。

从拟合值R2的变动可以看出,总样本回归中,模型的整体回归拟合度较差;分段研究后,模型对组织成长过程的拟合度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较好地拟合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谨慎起见,以邹检验进行验证,以检验分段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通过检验。

从模型一得出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的传染效应。在2009年之前,上一期互联网网站的数量对于当期企业增量的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在2009年之后,转为负面的影响。这说明,在2009年之前,合法性在企业数量的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而在2009年之后竞争性起到主要作用。因而互联网产业符合组织生态学中密度依赖理论的一般规律。

表2是根据模型2得到的实证结果,仍然具有总体样本拟合度较低,而分样板拟合度提高的特点,进一步证实分段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在加入了网民数量的滞后项Mt-1后,合法性对于网站数量变化的影响就被分离出来,此时上一期的网站数量对当期网站数量增加量的影响主要体现了竞争性的变化。表2中,组织密度对于组织成长具有负向影响,反映了竞争性对于企业数量增加量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从分样本来看,2009年之后比2009年之前的影响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说明2009年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下降了。这反映出了移动互联网革命对于互联网产业演化进程的巨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位持续拓宽,企业可选的生态位选择增多,相同、相近生态位上的企业的数量减少,竞争性下降。从而,组织密度对于组织成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

Nt-1为组织成长的滞后项,其系数衡量的是组织之间的传染效应。在加入了更多因变量之后,虽然2009年之前其影响仍然不显著,但是2009年之后却变得显著,这反映出了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演进变得更加有序。

T所代表的产业年龄,对组织数量变动产生的作用在2009年前后出现了反转,仍然是由于移动互联网革命冲击了传统互联网产业,新兴起的移动互联网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网民数量在2009年之前对于网站增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在互联网发展前期,合法性的增加是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这符合密度依赖理论。然而,在2009年之后,网民数量对于企业数量的增量变化却起到了明显的负向作用。这不是仅仅用密度依赖理论所能解释的。最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之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孕育出了一些实力强大的主导企业,同时网民的增加量放缓,而且新增加的网民的上网习惯更趋向于最便捷的主流网站,而主流网站通常由主导企业运作。因此,新增加的客户进一步增加了主导企业的实力,主导企业规模增大之后会占据更多的生态位,使得产业内中小企业和新生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这导致被大企业抢占生态位的中小企业死亡率上升,网站的增量下降。

四、 结论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是符合组织生态学传统的密度依赖理论的,即随着组织密度的增加,企业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两个阶段内先提高再下降。但是由于是新兴产业,企业的数量虽然增速下降了,但是绝对数量仍然在增加,说明互联网产业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期,还未进入成熟期。在实证中进一步加入了网民数量、产业年龄、增加量滞后项等变量之后,发现始于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演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产业生态位的拓宽,企业间的竞争性在2009年后出现了下降。合法性的提高使得网民数量增长在2009年之前对于企业数量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然而,在2009年之后网民数量增加却对于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做专门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Amburgey T.L.,Rao H., Organizational Ecology:Past,Present,and Future Direction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1265-1286.

[2] Bruderl,J.,Schussler,anizational mortality:The liabilities of newness and adolescen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530-547.

[3] Hannan,M.T.,Freeman,anizational mortality.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Hannan,M.T.,Carroll,G.R.,Dobrev,S.D.Han,J.,Torres,J.C.“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ies:Coupled clocks”.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14(3):303-313.

[5] 彭璧玉,李熙.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2009,(1):147-153.

[6] 郭鸿雁.移动互联网演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勃兴:2008-2011年[J].全球化与中国,2013,(5):106- 112.

[7] 李一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组成及典型案例分析[J].电信科学,2011,(7).

[8] 郎为民,杨德鹏.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6).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7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金融学;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时代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

1、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的影响

(1)支付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线下银行间支付体系,互联网技术为支付业务创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机构作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的支付中介,提供网络支付结算、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全面覆盖了线上和线下,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网络购物、充值缴费等功能。Analysys易观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类APP排行榜,移动支付类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宝、翼支付、京东钱包、银联钱包和百度钱包,预计未来两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将达33.51万亿元,第三方移动市场规模可达52.11万亿元。(2)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供供需双方直接联系交易的网络平台,个性化金融产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2015年,通过互联网融资模式获得融资的企业已达370家,融资金额为944亿元左右①。同年,互联网金融被纳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等各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支持,互联网融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3)金融产品销售与理财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拓宽了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购买渠道,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评价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进行产品的申购、赎回,由此形成了互联网理财模式,例如余额宝、理财通、平安盈等。互联网理财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理财产品,也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理财模式转型。据宜信公司与零壹财经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联网理财报告》,未来五年内,一站式互联网理财规模或将达10万亿元,产品与服务供给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4)虚拟货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与发展,为实现支付的便捷、迅速,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虚拟货币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为电子币和电子货币。其中,电子币主要是指游戏币和专用货币,例如腾讯Q币;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等值,持有者从发行人处获取并以电子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之中,可用于支付结算、兑现、储蓄、信贷,例如比特币。

2、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理论的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在互联网和信息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金融理论受到挑战,正在孕育着新的金融理论。(1)突破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及信息经济学来研究金融中介为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信息不对称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由于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才会存在。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网络平台实现,这种交易模式,首先能够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最后,实现网络平台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传统金融中介的部分职能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石已被挑战。(2)打破传统货币理论。传统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的供给由国家控制,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础是国家信用。而互联网货币产生的目的是为支付结算提供方便。然而,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应用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货币形态,与现实中的货币不同,互联网货币是在社交网络的共同信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虚拟货币形态,它的整个发行和运作流程均在网络之中。虚拟货币种类繁多,运作模式有别于传统货币,需要创新新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3、创新金融监管理论

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巴塞尔协议》提出的资本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形式、产品形态、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风险的生成与传导等,都与原来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迫在眉睫。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更为科学的监管手段和决策依据。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应该着眼于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于监管之中,同时要跟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4、催生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理论层出不穷。KMRW声誉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互联网交易主体的声誉特征;互联网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互联网经济的边际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网络技术发展规律以及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应;长尾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以及网络属性;平台经济理论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营特征和经济效应;大数据主要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云计算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处理,将大数据与云计算加以结合,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据前程无忧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可知,2015年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及金融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增幅超过88%,职位需求占全国职位总数的16%,市场对网络运营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等职位需求数量快速增加。可见,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把握当下行业形势与人才需求机遇,合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础理论,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此,学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能够解读宏观经济及金融相关政策,能将微观层面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对金融市场、金融企业管理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学生要熟悉互联网金融的业态特点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学习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发行、交易等各个环节的原理和实现方式,熟知互联网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最后,学生要学习法律、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

2、具备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

根据怡安翰威特和领英中国智库联合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互联网金融急需高科技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学专业要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数据库技术,掌握一定的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支持知识,具备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学习并掌握相关数据处理软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经济计量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数据处理软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编程语言,顺应程序化交易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3、加强持续学习能力的培育,培养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创新思维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品融合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涉及金融、数学、法学、计算机、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需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互联网及创新思维,具备自主学习的精神,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具备在互联网金融环境和业态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传播个人、机构以及产品等信息,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披露,节省了交易费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实、有效、完整,比较难以监管;安全性是交易双方关注的重点,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金融风险有了新的表现,技术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愈显突出。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要加强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具备开发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1、重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形成新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宽广、应用能力强的培养原则,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应用型等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2、优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偏重于文科教学,对金融量化分析、大数据以及新的金融业态关注不够。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创新的产物,因而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包括如下知识模块:一是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本金融理论、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互联网金融等基础知识;二是金融产品知识,包括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传统的金融工具知识,以及结构化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识;三是基础数学与数理统计知识,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等数学与统计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包括金融计量与统计相关的软件操作与编程知识,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综合性、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创新的能力。金融学人才要具备的能力结构:基础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业务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新技术、新平台管理公司业务系统,运用新媒体进行金融产品销售、宣传;金融分析能力,能够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对新的业态、新的政策等有独特的见解,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处理经济金融信息;互联网思维及金融创新能力,能够熟悉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流程和潜在的风险,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用新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3、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

从当前金融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来看,金融学专业教学应趋于微观化、互联网化、产品化、数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去除不合时宜、陈旧的知识,纳入新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资讯、研报分析等热点内容,让学生了解新的财经资讯,学会解读行业变化和政策信息;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创新金融教学模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加快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内教学模式方面,要丰富授课手段,可采用讨论会、研究组、结构化、演讲等形式,将PPT、音视频、案例讲解、学术沙龙、远程教学等模式加以组合实现课堂教学;邀请知名学者、业界人士到课堂中与师生进行交流,实现跨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在课外教学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精品课程、慕课资源、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学术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方便师生交流讨论。加强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行业研报、财经新闻评论、新金融产品介绍等多元化作业内容,采用课堂布置、网络布置双重任务安排模式,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积极性。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行全面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福春、潘锡泉:融合与重构: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

1理论内涵和概念定义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产力尤为重要。生产力也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就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从作为具体劳动的生产力来看,它包括了体力和智力。智力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社会越发展,智力发挥的作用越大,而科学是人智力发展的产物。所以,智力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两次科技革命中看,18世纪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工业过渡到了蒸汽机时代,这是人类智力对生产力的第一次贡献也是科技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首次体现。第二次科技革命,我们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这是人类历史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跨越,依旧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总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就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作用及其理论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者的智力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比,使得劳动力的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从第一科技革命开始,我们摆脱了手工工业和纯体力活动,开始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运用机器代替人工,脑力劳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甚至部分的机器完全取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结构影响较大。过去,国民经济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现在第三产业在占据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

1.2“互联网+”的概念定义

随着两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崭新的技术革命。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是这场技术革命胜利的一个巅峰时刻。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即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相结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产物,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潮流和趋势,正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积极发挥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发展中国经济,适应经济新常态,同时,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契机下,更加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2“互联网+”概念出现的必然性

2.1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互联网与大数据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该是同步的,因为大数据发展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为互联网填充了更多的内容。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2.2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熟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全球通过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一联系与载体互联网有直接的关系。过去,我们要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通过书本或是亲身经历,才能认识,而今我们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把全球化推向一个巅峰。经济上,我们的“全球购”是典型的案例,过去我们必须得出国才能买到外国的东西,如今,只需要“一张网”,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又一形式的经济全球化。文化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对全球任何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甚至,政治上也产生影响。世界政坛的网络发展——“推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公布自己的“朋友圈”并在朋友圈上相互交流,我们也能从这样的交流中看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发展态势。而政坛“推特”的出现,也是“互联网+”时代所给我们的有利启示,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国内领导人近年来也频繁在网络上与民众互动,总书记在微博给全国人民的新春祝贺也迎来了我们大家的关注。

所以,“互联网+”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互联网+”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后,互联网技术在科技因素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作用巨大。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1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家“五位一体”的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过去,我们的经济建设主要依赖于我们的传统企业、实体经济,进行传统生产、传统销售。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部分消费领域的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相结合,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这完全不能满足“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传统企业与实体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些传统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互联网+”传统企业,即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所以,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我们必须顺应“互联网+”的浪潮,转变我们的经济展方式。充分发挥我们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的各领域相融合,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我们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2推动科技与生态相结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生态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是关键。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主要有三个路径: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完善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加强引导是主要的建设路径,因为只有从民众的意识入手,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对广大群众的意识宣传教育呢?推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我们切实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教育就必须运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最后,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于数据的统计和分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这些功能,统计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在精准数据之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完善和保障机制,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3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科技惠民生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加强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科技惠民生是我们走进“互联网+”时代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贯彻和新的运用。互联网对于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剧增,使得待就业人数大量增加,这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是民生建设的一个较大缺口。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机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例如,近几年迅速涌现的运用互联网而出现的相关产业。阿里巴巴创下的淘宝和天猫,为众多人提供了一个网络商城,许多人通过这一平台销售东西而致富。又如,微信商家,通过微信的朋友圈而进行的又一售卖方式;滴滴打车的出现,使得有车一族可以借助平时休闲时间进行偶尔的“载客”,帮助减轻车贷等一系列的经济压力。这一系列的借助互联网的创业、谋业方式大大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增加创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同时还体现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的方便与便捷。在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应用也更加丰富。医疗、医院在网络挂号等方面的运用,解决了许多人排队挂号、提前预约专家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教育方面也是普遍运用互联网,网络课程的出现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微课的出现也是适应互联网而应运而生、以及网络评课、精品课程等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联网使得创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这些创业的成果又将福利于民众。例如,滴滴打车,一方面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这些成果又将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便捷。所以,在未来要更加推动科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得互联网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实现以科技惠民生。

3.4推动科技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推动政府走向生态化治理

阿里巴巴总裁高红冰提出:政府的生态化治理是政府治理的未来模式。政府的生态化治理是相对与传统的治理方式而言,改变原来政府治理方式的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下,民众对于政府的治理越来越多的参与,在许多社会治理难题方面,可以聚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例如,在生态建设,厦门的XP项目的实施与否,社会民众的参与力量显著。虽然许多民众参与的方式不正确,但是民众的参与意识却大大加强。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9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宝文教授以《互联网经济、产业转型与时尚创意创新》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孙宝文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互联网经济加速演变的历史转折点,电子商务经济体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子商务可以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催生大量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赢得“降速转型”的空间,可以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新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枢纽型主导性产业。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探索新模式、新形态。如果错过互联网经济,错过的将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时代。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模式研究中心高级总监徐哲显先生的演讲紧扣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和“互联网+”等关键词,重点讲解了云端时尚的具体内容,涉及流行趋势、面辅料交易、企划管理、快速设计、订货会到用户以及其它公共服务等内容,并从理论落地的角度介绍了云端时尚基地的运营及推广情况,为与会人员展现了云端时尚这一“互联网+时尚产业”的新图景。

《时尚北京》主编贾扬女士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强调了“互联网+”要抓住时尚生活的本质,并以自身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互联网高效定制生活。她认为,“互联网+”对于生活、生产和销售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消费者可以做自己的设计师,也可以与设计师合作。贾扬女士预测“互联网+”的未来世界是创客的世界,呈现一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图景。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10

物联网是一种有由物体组成的网络,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甚至可以称之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和传统网络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有其特殊之处。物联网是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总称。物联网信息技术则是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设备,在物联网涉及的所有技术中,信息感知和交互及时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深入,众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渐引入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并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就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

一、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新研究热点

(一)新信息感知技术

感知是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特征,物联网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信息感知和处理技术,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聚集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等。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信息感知技术也需要更加高效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新理论和方法在物联网感知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感知方法和基于低秩重构的数据感知方法。据有关研究表明,虽然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感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从物联网信息与交互技术的特点来看,该研究方法还需在存在节点运算负担和信道噪声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建立压缩感知模型。而低秩重构虽然实现了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但是该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能量均衡和网络节点位置这两个重要因素,因而低秩重构方的数据感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求解的分布式高效算法。

(二)能量有效问题

物联网信息技术存在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既感知阶段节点的能量有限且难以补充和网络节点长期正常工作对能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节点的能耗问题,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物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人们对节点能耗问题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能耗问题研究、特定应用或协议的能耗问题研究、宏观上对网络能效平衡和网络生存期的研究三个阶段。物联网信息与交互的能耗研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能量有效和能效平衡的数据感知方法,如收集、聚集和融合数据的能耗。二是信息交互的效率问题,如提高分发、管理和查询信息的效率,保证信息交互的高效。在不同的信息感知与交互应用领域中,大量科研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少有科研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深入研究信息感知与交互的节能和能效平衡。

(三)移动网络的信息交互

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是基于静态网络下得出的研究成果,静态网络及将网络中的节点视为静止的。但是,随着各种物联网应用的出现,静止的网络节点已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从移动网络节点的特性来看,移动网络的节点分布可分为两种。一是移动网络的部分节点处于移动状态,多数节点处于静止状态。另一种是多数节点处于移动状态,或所有节点均处于移动状态。许多科研人员针对第一类移动网络做了较多的研究,并将移动节点的特点改善静态网络的连通性。而针对第二种移动网络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较少。

二、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大规模网络的信息交互

许多领域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交互都有较大的需求,如环保、农业生产和交通等领域都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感知与交互能力有较大的需求,对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需求与物联网普遍联系和全面感知的特性具有一致性。但是,显示的信息感知和交互受到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的影响,许多的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感知和交互的规模和能力都较小,从较少的节点数量就可以看出。不仅如此,网络节点的感知功能也较为单一,只能感知少数标准信息。大规模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研究涉及能量有效、负载均衡等众多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感知与交互研究还处于仿真试验阶段。

(二)多媒体感知网络的信息交互

当前无线感知网络获取的目标数据包含的信息较少,而且利用信息的难度较大,灵活性也较差,严重制约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的作用。而多媒体感知网络采集环境数据可以弥补传统无线感知网络获取的目标数据信息。它具有内容只管、丰富的特点,可以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但是高维的多媒体信息对感知网络的各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于多媒体感知网络的应用,首先要解决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性、网络覆盖控制问题、网络路由的维护等等一系新型网络系统及其网络技术。其次,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多媒体信息在分辨率、编码格式以及帧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需要研究数据的存储、压缩、融合与识别等信息处理技术。最后,是多媒体感知网络的信息交互问题。视频感知网络与穿透过视频监控系统有较大差别,视频感知网络依靠节点之间的协同实现信息交互,而不是利用负载的分布式网内处理实现信息交互。

三、讨论

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的研究热点与面临的挑战来看,物联网技术还有许多技术亟待完善,否则物联网技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在网络完全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中,依赖传统网络的物联网技术中的数据安全与可靠性也是物联网技术亟需阶段的问题,物联网技术还需要继续完善系统,保障物联网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男男.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研析[J].信息通信,2012,(06).

[2]李进军.交互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应中的使用探讨[J].电子制作,2013,(23).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11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用户数量和资金规模上。央行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新华网的报道显示,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互联网理财领域的“余额宝”,截止到2014年2月,其客户数已超过6 000万人,资金规模已超过2 500亿元。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和管理弱等特点,并在国家支持互联网创新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互联网精神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以点对点,网格化共享互联,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虽然成熟可靠的互联网技术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与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相比,在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产生诸多不确定的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要控制金融风险,需有完善的金融预警机制作为保障。所谓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结合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模型、算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景气指数法,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与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爆炸式增长的客户数据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数据中所蕴藏的无限信息金矿若以先进的分析技术加以利用,将之转换为极其有价值的洞察力,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执行实时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企业的强大保护盾,保证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营。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能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二、 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及特点

1.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一样,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信息化的形式,离不开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企业、客户,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与传统金融活动相比,互联网金融活动更容易收集、整理、存储用户信息、用户交易数据、服务或产品信息,甚至还能存储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情况、操作行为,以及沟通、留言等信息。从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构成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及行为数据、金融服务或产品供给情况,以及文本数据(包括:电子邮件,即时聊天,以及留言等)。

(1)用户数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为保障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保证日常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企业针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工作是十分严格的。通常情况下,用户的基本信息会被收录和存储到企业信息系统之中。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用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户规模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规模,还间接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向电子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活动离不开用户交易。互联网金融企业为用户交易提供了互联网平台媒介及相关金融服务。为保证交易安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便于回溯和取证,系统会记录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易的过程。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交易偏好,也可用来侦测用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为防止交易风险提供依据。

(3)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交易的媒介,也承载着传递信息,宣传金融服务的作用。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感知客户的感受,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了解客户的操作行为习惯,通常会记录客户的操作行为。

(4)文本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评价,留言,沟通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民众的舆论动向。金融运行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互联网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金融舆情,则有可能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5)其他数据。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例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物价水平,进出口、行业发展状况等都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影响。为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全面,细致的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数据。

2. 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特点。与大数据一样,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三大特点。三大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局面。

(1)规模性。所谓规模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法通过当前主流的分析工具来及时处理。互联 网金融数据的规模体现在用户规模增大、交易规模增大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门槛较低,效率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更具有广泛性、规模性,更加平民化导致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用户、以及大数据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交易规模很容易迅速提升。

(2)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数据类型,除了有结构化的数据以外,还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此外,还体现为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多样性,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在线支付、还贷借贷、理财、保险等服务,丰富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B2B电商金融、B2C电商金融、网销基金(网络理财)、网销保险、银行电商、P2P网贷、网络支付、众筹融资、虚拟货币等。

(3)高速性。所谓高速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到达与处理必须及时高效,不允许较长的延迟,不及时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互联网用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加之用户规模较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呈指数增加。

可见,要从大数据中识别、发现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需要有处理大数据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的能力。要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大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完备科学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目前大数据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其中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不论以哪种方式处理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都要从数据出发,识别、发现、预警、监控、预测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1.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是一个大的体系,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还须考虑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情况等。

(2)时效性原则。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说明实时处理分析的重要性,目的就是实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及时识别、判断金融风险,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响应,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在数据的收集、管理时,要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简单、可靠、易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有利于操作,不仅能快速的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

(4)科学性。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以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5)弹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应兼容既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保证系统中功能、模块应能独立运行,功能各异,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2. 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的层级。

(1)数据管理层。数据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平台。

(2)数据整合层。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数据。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

(3)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方法。数据分析层的功能应包括:风险识别、判断,风险预警,风险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4)数据解释层。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须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企业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的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风险的危害程度,产生的根源,可采取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从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风险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系统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弹性来看,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统筹兼顾、持续改进,降低企业管理经验成本。

四、 结论与机制实施建议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是,预防或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本文介绍了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入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及特点,说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层级。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也能帮助企业提高、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的工具,在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是简单地借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或者新系统的重新开发,而是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建立与大数据为中心的风险预警系统,本质是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转变。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系统的评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稳步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体系。同时,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有条件的创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篇12

大工业革命使人类无论在力量的使用还是观察能力都获得的极大的提高。为此后100年开始的物理学大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突破包括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众多科学家创建的量子力学大厦,这些突破都与”力“和”观测“有关。

互联网革命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增强人类的力量和视野不同,互联网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而智慧和知识恰恰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我们观察近20年来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观的发现互联网与大脑结构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些现象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的远程操控,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中国水利部门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 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等。

这些新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基于以上互联网新现象,2008年9月我们“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提出了互联网与脑科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互联网进化的观点:

“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2010年8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用互联网路由机制解释老鼠大脑的信号如何绕过破坏区域到达目标区域。

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Dmitri Krioukov在2012年11月的《Scientific Report》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提出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脑神经网络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了题为《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007年10月IBM和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Nature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Big Data专刊。Science在2011年2月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围绕着科学研究中大数据问题展开讨论,说明大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52]。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提出“工业4.0”战略,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2013年6月,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革命(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伊梅尔特在其演讲中称,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如今在全世界有数百万种机器设备,从简单的电动摩托到高尖端的MRI(核磁共振成像)机器。有数万种复杂机械的集群,从发电的电厂到运输的飞机。

从这幅图中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萌芽,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