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18:1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瘾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调查背景
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
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
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
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
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
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
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早在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4.从网友和同学或者身边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到网瘾的大学生思想幼稚,在现实中遇见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找心
理平衡,长期下来,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学生活从没有认认真真的规划过,对现实和将来都很迷茫。
5.网上一项数据结果显示, 60.5%的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57.9%的青少年网民选择聊天或交友, 47.2%青少年网民选择玩网络游戏,另有43.6%、 39.5% 及 21.1%的青少年网民分别选择了
学习和工作、获取信息、通讯或联络作为其上网目的。
6.调查问卷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上网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网络游戏的刺激,查找学习工作信息,视觉与听觉的消遣,沉面于上网聊夭、网上购物或网络爱情。
7.通过调查与直接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间难以控制,从1-2小时到5-6小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没有上网时会倍感空虚、心烦。大部分认同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8.在网上了解与现实调查中,发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瘾上很少与家长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无法进行交流。就算沉湎于网络也不去理会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家长的言语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缺乏威慑力。
9.大学生活更多的是靠大学生自觉,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随心所欲,很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冷淡对待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在网络上需求自我欣慰,也不愿抱起书本埋头苦干。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课少分散等情况,对部分学生网瘾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
10. 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同学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网瘾的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既使来上课了,主要还是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心神不宁。喜欢独来独往,不太愿意跟宿舍同学、朋友交谈。老师找其谈话时,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大声顶撞。
四、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问题上,我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1.互联网作为一个神秘的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住正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大学生。大学生驻足网上,流连忘返。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难以逃出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以网络游戏为例,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抛开显示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财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正是互联网的神秘与新鲜,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并不容易获得,互联网上无尽无穷的游戏资源及其提供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有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更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学习压力的骤减,让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打发时间,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心越来越强,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网络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的认知,甚至影响学业。
3.家庭教育问题的不当,过度严厉或者溺爱、缺少幸福感或者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状态。不可否认,大学生即使处于成年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闭锁性使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就算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网,但是孩子已经不再重视家长的言语,甚至当成耳边风。所以,在大学生网瘾问题上,大部分都面临家庭关系不合(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张或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等)、子女与家长缺乏沟通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也是导致其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何况大学生。大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由于机会的偶然性与不可遇性。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实现自我需求。同时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机会就更把机会投入到网络中去,在网上得到满足。
5.网络作为一个虚幻的事物,好比一个集信息、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虚幻世界,它的不真实性、随意性、隐蔽性、匿名制、虚拟身份、时间和空间的无界限性,让大学生得到梦幻般的体验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失败可以被否认和逆转,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禁忌、幻想都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正式这种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虚拟的亲近感、成就感、满足感让众多的大学生产生追求冲动,导致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五、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主动与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多引导孩子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尽量让大学生在虚幻的世界之外找到可以寄托的归宿,
2.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网瘾,自身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上网控制力,提高自制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不断强化控制意识与上网动机,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3.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治疗。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教育大学生合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掌握网络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而不再沉迷于网络,危害自身发展。
4. 学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大学生生活和锻炼能力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对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给予适当的限制,对他们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有节制、守规则地上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二)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1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网融合从业务形态看主要是业务在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缝切换和融合,其融合的核心是视频内容在三屏之间无缝切换。
从广电看,由于掌握视频内容资源和播控平台及内容审核权,广电建立内容库及播控平台,通过改造后的有线网络达到电视屏幕(互动电视),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固网分发渠道进入电脑屏幕和电视屏(IPTV电视),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进入手机屏(移动终端),实现视频内容在三屏之间的融合。
由于电信运营商开展3G手机电视业务需要与内容集成播控平台进行对接,因此收入分成方除了电信运营商和内容商之外,新增了播控平台运营方,手机电视的利益格局得以重新划分。由于三家广电运营商3G手机电视播控平台的正式运营,利益分成模式基本清晰。
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作为主要的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商,虽然一部分设备商(电视机厂商)也想切入到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电视的推广上,由于广电总局并没有给电视机厂商颁发内容集成的牌照,电视机厂商进入互联网电视平台运营的通道基本上被堵死。但是部分视频网站由于获得广电的牌照,同时拥有一定的设备设计能力和平台建设运营的经验,成功的进入电信运营商的IPTV和3G手机视频平台的建设、运营。
今年(2004年)是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年:它是因特网(the 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的雏形——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兴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门户网站向公众开放10周年以及网络新闻业诞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刚问世的阿帕网仅有四个节点,它是作为军用科学研究人员相互联系的通讯网络、电脑平台兴起的。35年后的今天,这一电脑互联网络已发展成为服务于人际通讯、群体/社区交流、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用户(2003年底数据为近7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复合型传播网络、综合性信息平台,成为迄今发展最快的电子传播工具,其应用功能扩散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著名门户网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 [1]——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传媒网站已成为网上内容服务的强大生力军。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伴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网络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已开始明确显现;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甚至已出现因特网挑战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迹象。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 [2] 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 Magic 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 ,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界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传媒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就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的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而言,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四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收到来自因特网冲击波的影响。而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分布,可以说正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 [4] 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太平洋贝尔、安得森咨询公司、美国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等等。该项目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以来,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会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时代华纳旗下的Time Warner Companies、微软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机构的鼎立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 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 “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 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5] 根据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6]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 (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在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们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 — 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作复耗时过多又使电子邮件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作复或在1天内作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7]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传媒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已经并不呈显弱态而是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的传媒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给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2004年6月底的数据),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更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 18岁以下
【关键词】: 接种; 乙肝疫苗; 婴儿死亡; 调查报告
1 基本情况 女婴,2009年3月12日出生,在县级医院足月剖腹产,体重3200g。于2009年4月16日上午11:00在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于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第二针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于4月17日早5:30家长发现死亡。
接种所用疫苗由省统一招标配送,市、县疾控中心冷藏运输供应的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在卫生院冰箱5℃冷藏保存。所用注射器是苏州碧迪生产的0.5ml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批号:7046067,效期:2010-02。本单位同批次疫苗共接种105人,当天接种3人,其他受种者均无任何副反应发生。接种前婴儿的健康状况均良好,无任何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及其它疾病。接种后观察20分钟无任何不良反应。女婴出生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
2 调查诊断 经县级专家组尸体检查,死婴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耳后、背部及肢体伸侧可见大片尸斑。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囟大小正常,无饱满,双眼球居中,双瞳孔散大直径约4mm等大正圆,鼻腔浅部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紫绀。胸部腹部外观无异常,腹部无膨隆,脊柱无畸形,四肢自然状态,右上臂三角肌处见一注射针眼,周围无红肿。结论:死亡原因不明,建议尸检。
3 结果 家长极不配合工作,拒绝尸检,未能得出死亡的真正原因。家长无理取闹,将死尸摆放在卫生院大厅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经县卫生局、乡镇政府、村支部进行共同调解,给予死者家属一定的困难补助费。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伤害事故屡屡发生。今年五月份,一名女孩在河南郑州戒网瘾学校内被体罚导致颅脑损伤死亡;2009年,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教官对一名网瘾少年进行殴打体罚,导致其死亡;2007年,一名男孩因受不了重庆大东方行走学校的体罚而跳楼……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一边是伤害案频发,一边是各式各样的网瘾治疗机构不断设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三百余家类似机构,“素质教育”“意志力训练”成为许多机构网站上最常见的字眼,宣称教学手段科学合理,能帮助“问题”少年重获新生。而这些机构的教学手段也颇为相似:统一整齐的着装队列、令行禁止的管理方式、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是主要特征。一位曾在戒网瘾学校执教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这样可以让学员产生巨大的疲劳感,同时令其畏惧,以达到“服管”的目的。而教官则大都来自于退伍军人,因为他们“非常严格”。
正是看似正规的教学机构和手段,却催生出各种乱象。有专家指出,一些教学人员对“问题”少年存有偏见,认为殴打、体罚、谩骂等不当教学行为才能达到“管教目的”,不仅没起到“戒瘾”功效,反而导致严重伤害。
收费高昂、资质存疑,戒网瘾学校变身“贵族学校” 与不断曝出的网瘾治疗乱象对应的是网瘾戒治市场的庞大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不当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人群也呈递增趋势。在“网瘾”成为不少家庭噩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希望寄托于这些机构。
然而,“戒网”的收费令人咋舌。“半年两万五,包括封闭教学期间的住宿、饮食、服装等费用。”广西南宁“东方励志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与之相比,近期河南郑州导致一名女生死亡的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收费要高出不少,每月5500元,一般培训期为半年,共计33000元,且不保证开具发票。
严启清是福州东街省立医院门诊报亭的亭主。经营报亭10年,他销售《家庭》有妙招:30岁到60岁左右的顾客来买杂志,严亭主总是第一时间递上《家庭》:“《家庭》是休闲杂志,同时还能学会经营家庭,一举两得。”严亭主还把《家庭》推荐给妻子,妻子每期必看。妻子常常到报亭帮忙,和顾客谈论《家庭》里的故事,向顾客推荐这本杂志。读《家庭》,谈家庭,体味人间百态,成了夫妻俩的一大乐事。
婚姻“门当户对”有增高趋势,经济交往决定亲子关系疏密
在2011年8月家庭期刊集团主办的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关于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调查报告引人关注。其中,“门当户对”有增高趋势。调查显示,两家经济状况相似的占70%;男方家庭富裕一些的占17%,略高于女方家庭富裕一些的比例(12%);男方家庭富裕得多的占1,3%,女方家庭富裕得多的占0,6%。另外,经济交往决定亲子关系疏密。课题组发现,判断亲子关系究竟是亲密还是疏远,经济交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五个城市相比,向父母借钱的意愿强度几乎完全是按城市的富裕程度排列的:广州最高,以下依次为杭州、郑州、哈尔滨、兰州。在是否会定期资助父母的问题上,定期资助父母的比例以广州为最高,占40,6%;哈尔滨为最低,占20%。
(如菊)
《父母的战争,与网瘾争夺孩子》中国约有5000万个家庭,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孩子网瘾的煎熬。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关于网瘾戒治的行业标准,父母们只能作为个体孤独地与网瘾作战。而在网戒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本刊对网瘾患者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度调查。深入到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中间,追寻发生在网戒路上的故事,追寻网瘾形成的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再现因网瘾引发的代际冲突,以及他们内心的酸楚与挣扎。
敬请关注《家庭》2012年第2期。“家庭官微”粉丝密切关注受害女主人公
本刊记者吴秀云采写的《作案警察谎言逃罪,女人大代表跳楼证清白》刊登在《家庭》2011年第23期。广东省增城市女人大代表穆姗姗被一名警察后,警察到处散播谣言说穆是他的“女朋友”。女人大代表百口莫辩,不堪压力,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从自家楼上一跃而下……这篇文章在“家庭官微”上引起粉丝狂热转发并参与评论。短短几天时间,该条微博被转发245次,评论20。多条。有粉丝指出,她是人大代表还用这样的极端方式自证清白,假如受侮辱的是普通民女呢?
(秀秀)
一 网络成瘾及其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成瘾(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或网络过度使用f Intemet Overuse)。按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网络成瘾(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由美国精神病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的网络成瘾定义(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可以看出,长时间不合理使用网络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根据Caplan、Davis、Young.雷雳、牛更枫、贺金波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科学、冲动控制、大脑、成瘾结构等的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与认知加工功能、感觉功能、思维能力、语言认知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下降相关,且会导致功能脑区出现异常。
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特点,笔者认为,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对身体功能的损害;认知发展受阻;情感障碍;学业荒废;人际关系受阻。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
由于网络成瘾的群体不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知情意)特点及心理需求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
大学生由于心理过程、社会环境、生理发展的特点不同致使其网瘾发展的心理轨迹不同,总体上经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网瘾萌芽时期,猎奇网络行为发生,认知偏差形成:网瘾维持时期,失范网络行为发生,情绪情感迷茫;网瘾成型阶段,恶性网络行为发生,意志品质弱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严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亦是如此,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海量性、全球性、多媒体性又恰好提供了满足上述需要的可能。笔者根据需求对象导致的致瘾对象不同,把成瘾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网络信息成瘾。
三网络成瘾心理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是网络使用者个人特质与网络时空交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是低准入、无制约、无限扩张的空间,各种思想都可以在此交汇。正因为它的虚拟性,网络使用者可以隐藏自身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面对面交流的陌生和焦虑感,获得安全的需要,同时每个网民在这个空间中相对平等,可以即时交流,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同时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高涨的特点,他们渴求了解自己,希望被认同、支持和关注但同时又有对自我的怀疑,对父母权威的怀疑,自控力偏低,难以有效建立自我监管和调节模式,辩证思维还未成形,看问题容易片面、极端化,对自我评价标准单一,往往以成绩论英雄,缺乏包容自己不完美一面的能力。
由于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不能被满足,网络自然成为补偿的一种形式,大学生可以在其中寻找信息、化解不良情绪,获得社会支持等,上网心理链的原始驱力形成。随后,实现了情绪释放和种种快乐体验,他会在以后需要时本能寻求网络,其行为不断被强化,反复强化的结果是使个人心理开始出现变化,产生耐受性,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获得情绪兴奋。但持续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是使个人的实际生活受到影响,个人尝试矫正网络行为的同时出现戒断综合性反应,欣悦感的情景记忆被暂时抑制,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部分失调,产生一系列负面的身体和精神反应,面对此种情况,如若个人采用“退避一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会更加困惑和茫然,至此又回到网络空间。网瘾的心理链就此形成,并不断在行为强化中巩固。
四高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的协同治理
1 加强大学生网瘾干预管理
高校应该宣扬健康成功观,改变学校教育中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单维评价体系。此外,高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看待和理解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而导致消极情绪。教师应协助学生制定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指导和反馈,直至目标实现。
2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从统计结果来看,网瘾测验总分与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成正比。会支持较低的学生期望通过网络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因而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展开互动来获得社会支持,而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角色包括父母、老师、同学。
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亲密度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父子依恋中的父子信任和母子依恋中的母子疏离可以分别负向和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国内网瘾者家庭的矛盾冲突较大,支持力量不足;国外的家庭对网瘾的子女持更包容的态度,家庭教育更具弹性。国内有些家长不了解互联网而一味对孩子的上网活动严加监管,使得亲子矛盾更加激亿,进一步加深双方的隔阂,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互联网更大程度的依赖。此时,父母不仅应该适当地增补互联网知识,学会得体监控孩子上网行为,而且更应该转变消极的养育方式,创造平等、尊重、温暖的家庭关系,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沉迷网络的治本之策。国内的家长往往缺乏这类教育知识及技巧。另外,研究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的家长更关注教育的价值,更愿意为孩子提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使得大学生在成熟过程中能对自己的学业目标做更理智的决定。
作者简介:潘正明(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中学一级。(江苏 扬州 225235)谢革新(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江苏 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10-02
一、调查动因、对象与过程
现在的未成年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互联网的运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而未成年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较普通学校学生而言,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不当问题越发突出,职业学校学生群体已成为易受网络危害的高危群体,因而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于2011年9月以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互联网运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苏北J市职业教育集团全校7000余名在校生为母本,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随机抽样匿名问卷法进行调查。共随机抽取全校39个教学班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作为样本班,发放问卷1245份,回收问卷1197份,有效问卷1118份,样本有效率为89.80%。其中,女生共499人,占总样本的44.63%。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即分组情况如表1所示。
注:一、二年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
样本中学生家庭在农村的有896人,占总样本的80.14%;独生子女有883人,占总样本的78.98%;父母中一方在外地打工的有366人,占总样本的32.74%;而父母全在外地打工的有110人,占总样本的9.84%,即有近一成学生属于留守孩子。本次问卷主要要了解学生网络的运用情况,网瘾对学生的危害情况,以及学生和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父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等。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既最大限度保护了调查对象的隐私,又最大限度反映了调查对象的真实信息。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校生在互联网运用的内容上以“娱乐性”为主
“你上网都做什么?”这是一条多选题,选择玩网络游戏的占24.1%、选择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占40.7%、选择交友聊天的占24.1%、选择无聊解闷打发时间的占19.1%、选择看书与查资料的仅占13.2%。其中,男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网络游戏占37.8%、听音乐和看电影占35.1%、交友聊天占25.8%;女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听音乐和看电影占47.7%、交友聊天占21.8%、无聊解闷打发时间占21.6%。男、女生各年级组在“上网都做什么?”问题调查中选择的前三项与选择“看书、查资料”的比较如表2、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运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上网所占比例偏小,“娱乐性”运用偏多,运用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权威机构和教育界、学界还没有对运用于学习和娱乐各占多少才算合理做出界定,但可以与2010年2月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作比较,该报告称,中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查阅资料”(32.3%)、“聊天”(31.0%)、“下载音乐和图片”(29.4%)、“网络游戏”(19.8%)、“通过网络解闷”(18.7%)。并非说上述报告公布的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结构就是属于合理的、理想的结构,只是说明职校生的互联网运用结构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职校生在网络游戏和网络音、视频运用(音乐、电影等)方面都远高于中学生的平均值,而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运用却远低于中学生的平均值,在“通过网络解闷”方面两个群体具有相似的百分比,这可能是青少年的共同诉求。从表2、表3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都是以娱乐性为主,说明完全杜绝娱乐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娱乐性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会导致未成年学生现实交往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功能被削弱,影响未成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成长。
2.职校生“娱乐性”上网频率偏高,且随年级增高而增加
调查显示,职校生“作娱乐用途”的上网频率偏高,有48.2%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上网“娱乐”一次,其中男生占49.9%,女生占46.1%;男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49.4%,花3小时以上的占21.0%;女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53.7%,花3小时以上的占11.8%。有近二成的学生承认每天都上网(19.6%),具体统计如表4所示。
表4统计结果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职校生上网频率偏高。每天上网比例显著高于《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每天上网占12.0%”这一数据。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上网频率也进一步增加。主要由于一年级才入校,多数学生还保持着初中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二年级虽不是新生,但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仍能继续保持,且二年级阶段基础课已经结束而专业课全面开始,学习任务较重致使较多的学生不能每天上网,到了三、四年级专业课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由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入以技能学习为主,因而较多的学生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能每天上网。
3.网络成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如果非常想上网时不能上会有什么感觉”一题中,有8.1%的男生和4.2%女生选择了“很难受,什么也做不了,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在“如果觉得自己有了网瘾问题会想办法克制吗”一题中,有9.7%的男生和4.8%的女生选了“不会”。选择“很难受,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的比例与选择“不会克制”的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由于对网络“娱乐性运用”上的过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使部分职校生呈现出了“网瘾”或称“病理性上网”的特征。男生中的8.1%和女生中的4.2%可以认为是有网瘾表现的学生,男生约是女生的两倍。他们不会克制,也克制不了这种网瘾,调查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网络成瘾的学生,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4.网吧是造成职校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场所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职校生上网的首选也是家庭电脑上网(51.8%)。在农村家庭电脑上网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职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而网吧和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上网途径。男生上网以玩网络游戏的居多,因而选择网吧的较多,占27.9%,女生很少上网吧,仅有5.8%;但选择手机上网的男生有22.8%,而女生却有46.1%。网吧上网进行网络游戏及其他不健康网络活动更刺激,更易成瘾,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在2011年3月份笔者做调查时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均未满18岁,本次调查显示,未满18岁而经常进入网吧上网的职校生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9.8%,在这较庞大的未成年职校生群体中一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网络成瘾者,因此,应加强网吧的有效管理,规范该类场所,防止职校生网络成瘾。
5.与人沟通不畅是造成职校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成因
职校男生是网瘾危害的重灾区,19.5%的男生承认“曾因为上网耽误了学习”,而女生仅有7.0%表示曾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与沟通。“在遇到难题时你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这一问题中,男生有35.9%向父母双方、5.7%向父亲、10.3%向母亲、26.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22.9%不求任何人,有13.4%声称没有朋友;而女生有35.3%向父母双方、5.4%向父亲、18.4%向母亲、32.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10.8%不求任何人,有6.4%声称没有朋友。与人沟通,特别是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母亲的沟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女生与母亲的沟通远高于男生,男生遇事不求人的比例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声称没有朋友的比例同样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遇事不愿意求人与我国社会的性别角色有关,男性要依靠自己,而女性则较多的依靠家庭、依靠亲人。遇事不求人和声称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与人沟通不畅是职校生沉湎于网络,受网瘾危害的重要成因。另外,职业学校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学生较多,在家缺少与父母交流,在校又没有朋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群体也是网络运用不当问题的高发群体。
6.缺少爱好、生活单调和父母监管缺失是职校生沉湎网络的重要诱因
在“除了上网你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一题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其中男生有9.4%,女生有5.0%。可以看出,网络运用不当、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缺少其他的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16~17岁正是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且勇于探索和求解的年龄,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并不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需要自己打理,没有兴趣爱好课后就无事可做,加之职校教师的粗放式管理或疏漏,从而使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处于真空状态,致使沉湎网络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
调查显示,在“父母对你因娱乐目的上网的态度”问题上,持“反对,因此我有控制的上网”的占48.8%,持“反对,但他们现在管不着”的占4.3%,持“无所谓”的占36.8%,持“支持”的占9.7%。可见父母反对并能有效监管的不到一半,而持“无所谓”和“支持”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大,虽然这里的“无所谓”和“支持”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与父母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误差,但如此大比例已经反映出部分职校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这和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关系,职校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且家庭经济较困难,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忙于生计上,因而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互联网运用上缺少监管或疏于管理。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和社会方面
一是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制定严密、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制,从源头上扼制住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
二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教育机构都应针对未成年人和各类未成年人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办公益性的专门网站,这些针对未成年学生的专门网站应不插入任何广告。以期通过这些网站对各类学校的未成年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进行全面而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2.职业学校方面
一、分析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源头
如何寻找到有效化解矛盾的方法,必须从学生这个主因开始分析,寻找到问题的源头。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称: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从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青少年上网成瘾很多又是网络游戏成瘾。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四成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释放压力”。有专家分析,被调查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另外,我们也看到中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学业竞争和家庭期待,如果这些压力长久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学生就会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成功感,并在游戏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满足感。分析大量沉迷网络的个案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孩子不能在他主流的生活渠道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已经被学校、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边缘化。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给他们的学习及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从学生角度寻求化解之道
学生的压力有自身施加的,也有外界学校、社会给予的,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寻求减压的方式,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用更多更好的方法给学生减压。
(一)学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减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兴趣广泛,不过度专注网络游戏。
(三)学会交流,经常和家长、教师、朋友交流,从心理辅导入手,防止染上网瘾。
(四)多进行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公益活动。
(五)在生活中找到自身价值,并坚持下去。
三、从学校、家长角度寻求化解之道
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劝导的时候大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学生可能暂时从网瘾中脱离出来,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沉迷进去,劝说效果不显著。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和社会脱节,和父母、教师缺乏沟通。
(一)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父母对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望而生畏,认为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上瘾,所以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但是这样反而造成孩子的反感,也使得孩子与现在信息社会生存的需要脱节。教育心理学专家林文强指出,当今社会的子女与父母的疏离感愈来愈大,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对子女过度宠爱,但沟通却停留在物质层次而非心灵互动;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信任感及共同话题所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共识,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与子女对话时若以关心、启发、尊重为出发点,帮助子女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有益于子女的人格塑造和智商培养。
(二)学校对学生正确引导,及时化解矛盾。
如果有的学生已经沉迷于网络和网络游戏,老师要关心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配合家长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同时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由于爱好的缺失而使学生容易被诱导到复杂虚拟的网络中。
同时,可以通过兴趣点的转移防止沉迷。信息技术教师要严格管理好网络课程,要特别留意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只是网络的一小部分,启发沉迷游戏的学生从网络游戏中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和其他一些知识,例如:有些学生沉迷于三国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三国历史和历史人物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和研究这些人物的性格,将学生“打打杀杀”的兴趣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再例如:网络游戏都是通过编程实现的,教师可以利用编程的教授让学生学习自己开发设计游戏,将学生“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兴趣转移到游戏开发的层面。信息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无目的地网络操作,因为这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对游戏跃跃欲试,千万不要让课堂学习成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帮手。
另外,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学校联合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
1.引言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是指由于重复的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心理上的依赖(宋,杨凤池,2006)。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因其时空无局限、角色自主、交往去生理化和行为去抑制化等特点,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大学生上述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故而很多大学生因此染上网瘾(冉敏,2006)。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顾海根教授在2007年依据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 ; IASG)”等研究组织和学者广泛认同的7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即耐受性、脱瘾综合症、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并调查了上海8所高校3970名大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9 %,其中轻度者为9.2% , 中度者为3.6%,重度者为0.18%。已有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更大(Griffiths,1995),从而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广泛关注。
2. 影响因素
我们对青少年上网的某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交互作用等方面(雷雳,2012),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 从青少年个人的某些特点来看, 一方面, “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卷入网络成瘾; 即, 追求即刻满足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而且, 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通过“发泄”与“幻想”的应对方式指向网络成瘾, 而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比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通过“问题解决”反向预测网络成瘾; 即, 着眼未来的青少年面对问题时更多地是去解决问题, 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较小。另一方面, “心理弹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互联网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偏好,并且能够显著反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即心理弹性较好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较低。
2.2 从青少年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来看, 首先, 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高责任心人格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容易导致其成瘾, 而对于低责任心人格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此外,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即使是高神经质人格的青少年, 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成瘾, 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的青少年来说, 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 也不易成瘾。再者, 青少年“宜人性”人格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高宜人性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容易导致其成瘾, 而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
3. 应对方案
对网络成瘾的干预一直是教育、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课题,专业的、非专业的干预措施也一直层出不穷。在这些措施之中,有简单地对染上网瘾的大学生采取谴责、压制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行之中似乎效果不太明显。究其原因,这些措施只是以1、外部的压力去压制那些成瘾的大学生,所以我们提倡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
3.1 认知重建和自我反思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原有的观念进行了解、调查,统计、分析出这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对网络的认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我们还要在成瘾大学生的心理之中形成一套系统的追问反思体系,使其再发生上网行为或者有类似想法的时候,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大学生自己可以进行自我的监督和预防。
3.2 培养其他兴趣
该干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对已成瘾的大学生我们可以发展他们其他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可以是其感兴趣或者有特长的方面,并且对其进行鼓励,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休息习惯,丰富生活,使其渐渐地减少对网络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疏远乃至彻底的戒除网瘾。
3.3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指采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使用网络的目标行为。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病人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发现这些成瘾大学生的某些厌恶的事物或者行为,并且巧妙地和上网联系起来,当这些大学生有上网的趋势的时候,便出现这些事物,从而逐渐的在其心中形成一个上网与厌恶事物或者行为的连接,从而使上网行为逐渐的减少。
3.4 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一方面,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与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立即给予处罚,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宋,杨凤池.(2006)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758-760
[2]冉敏.(2006)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顾海根.(2007)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30(6):1482-1483
【文章编号】 1000-981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与预防及疏导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武汉市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 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许珊丹.大学生伤害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韩慧,汤建军,张勤.蚌埠市大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2,4l(3):508-510.
[6]孙国仁,李红.网络成瘾与伤害的选择性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5(2):119-120.
[7]王严严。影响徐州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2卜23.
[8]袁杨,龙榕,苏斌.大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06-107.
[9]李振英,郭向晖.朝阳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24-725.
[10]梁维君,龚萍,杨学文.湖南农村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35-636.
[11]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12]毛迪,洪晓波.参与体育运动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7):119-122.
[13]柯惠新,郝向宏,金锐,等。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