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分析研判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8 15:33:19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1

一、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上市公司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舞弊1,不仅会对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及其他相关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也会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给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21世纪初,美国安然公司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利润6亿美元,创下美国上市公司破产纪录之最;世通公司将38亿美元支出列为收入,再次以1000亿美元的破产总额刷新该记录;而后施乐公司的舞弊丑闻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内的财务舞弊案件也接连不断,先是琼民源、东方锅炉、蓝田股份造假,后来是黎明股份、郑百文、银广夏、麦科特舞弊案。这些舞弊案件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沉重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整个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信心。与之相应,舞弊案件的发生也掀起了财务报告舞弊研究的新一轮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征兆、识别以及防范、治理等多方面。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及识别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回顾,并作简短评析,以期对以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有所帮助。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Albrecht和Romney(1986)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红旗(Red Flag)可作为公司发生会计舞弊1的征兆。他们研究发现,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公司结构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于公司会计舞弊都有预警作用。Kinney和McDaniel(1989)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为了掩饰财务问题进行舞弊,当公司陷入困境时,他们更有可能进行舞弊。Cottrell和Albrecht(1994)将财务舞弊的征兆分为六类:发生会计违规行为,内部控制不力,财务分析异常,高管人员生活方式转变,高管人员行为转变,财务信息泄露或抱怨。Albrecht,Wernz和Willlams(1995)研究证实,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能够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例如,财务报表中某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公司存在危机的情况下继续经营、部分异常的大额交易、收益质量的持续降低、高额负债或其他利益负担、因迫切需要而报告有利收益以及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等问题。除此之外,费用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外部审计师和管理层更换频繁、关联交易、与客户或供应商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等也是财务舞弊的征兆。Hoffman,Morgan和Patton(1996)指出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师没有意识到舞弊信号的警示作用。他们通过对130位审计师的调查发现,客户的诚实度是最重要的红旗(Red Flag)。Beasley(1996)分别选取了75家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和75家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运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发现,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明显地高于发生舞弊的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越高,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不会产生显著地影响;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增加、任期的延长以及在其他公司中任职的减少都会使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降低。McMullen。Dorothy,Raghunandan和Rama(1996)在《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问题》一文中,指出未舞弊公司更倾向于设置审计委员会,舞弊公司内部董事对公司股权的持有比例较高。Beneish(1997)在对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通过公司的股价表现、历史业绩、财务杠杆程度以及业绩增长速度等因素可以判定公司是否有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另外,Beneish(1999)通过建立模型检验盈余操纵,发现财务舞弊与某些财务变量存在一个系统的关系: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度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主营业务收人异常增加和应急利润率上升等都是财务舞弊的征兆。Summers和sweeney(1998)研究分析了公司内幕交易和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指出内幕交易是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Carcello和Neal(200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加盟的公司懂事的比例越大,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概率越低,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Bell和Carcello(2000)研究发现,虚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急剧增长、盈利能力相对不足、过分强调盈利预期、回避审计师的管理当局、实体所有权(公有还是私有)状态以及虚弱的控制环境和管理财务报告的积极态度的相互作用等都是财务舞弊中具有显著性风险的因素。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文献回顾 Coglitore和Berryman(1988)指出分析性程序(APs)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运用分析性程序,可以更好的发现财务报告的显著变化和异常关系。同样,Calderon和Green(1994)分析指出,分析程序应作为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方法,审计师和控制人员应加强对分析性程序的使用。Ameen和Strawser(1994)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审计师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定量分析程序。除此之外,分析性程序被广泛的应用于预算、实质性测试以及审计检查各阶段的检查。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可以令审计师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同时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各个方面,并用模型根据公司的历史数据来判别公司是否有舞弊的动机。Loebbecke和Willingham(1988)研究了大量的SEC会计和审计强制公告(AAER)公司后认为存在46个舞弊风险因素,并构造了财务舞弊风险识别模型(L/W模型),以此判别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舞弊的动机与可能。此后,Loebbecke,Eining和Willingham(1989)进一步应用L/W模型对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进行检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Persons(1995)通过建立stepwise-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务杠杆、资本周转率、资产构成和公司规模等因素与舞弊性财务报告有更重要的联系。Beasley(1996)选取了150家上市公司,对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运用lagit回归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logit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表明外部董事占的比重、外部董事任期长短、外部董事拥有的股权大小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等董事会特征在欺诈公司和非欺诈同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Summers和Sweeney(1998)运用Cascaded 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以通

过内幕交易变量和公司具体财务特征区分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Bell和Careello(2000)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77家舞弊公司和305家非舞弊公司进行研究检验,外部审计人员可运用此模型判别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Green和Choi(1997)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构建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舞弊判别模型,认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舞弊识别模型较分析性程序能更好的识别财务报告舞弊。同时发现,这一模型在以随机数据为样本使用时非常有效。Beneish(1999)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通过对1987-1993年被美国证监会处罚的74家上市公司分析,选用8个财务指标1,并以全部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用此模型进行判别,其准确预测率达到75%。Spathis,Doumpos和Zopounidls(2002)以36家舞弊和36家非舞弊的希腊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标准分析和多元统计方法进行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研究表明,多标准判别辅助方法优于传统识别财务舞弊的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研究利于判别财务舞弊并突出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阎达五、王建英(2001)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非营业活动频繁、投资收益过高、关联单位交易、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虚假销售等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财务不稳定、发生财务舞弊的征兆。邓菁晖、杨镇澜(2003)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未实现资产、财务和人员“三分开”等控制环境的缺失和公司目前的股价、市盈率异常高或股价波动剧烈等财务压力两方面列举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3,这些信号的出现表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刘立国、杜莹(2003)选取了1994至2002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弊的上市公司反映出较高的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以及较低的流通股比例。秦荣生(2005)指出,如果出现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等财务现象以及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且无人代替、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等经营现象,公司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宋传联(2005)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分为公司经营环境预警信号、报表项目预警信号、差错财务比率预警信号和附注预警信号四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详细说明。王泽霞、梅伟林(2006)向会计师事务开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可能被ST、退市或急于摆脱ST、面临筹资压力(借款、偿债、增发、配股等的压力)和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等红旗标志(Red Flag)最为显著,能较好的识别舞弊。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以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大,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公司领导权结构和董事会稳定性与财务舞弊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和审计委员会与财务舞弊不存在相关性。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2

1.1 PTN网络的概念

PTN网路,即分组传送网。具体指的是在底层的光传输媒质以及IP业务间建立一个层面,其主要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分组的业务流量以及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该技术将分组业务作为核心任务,同时还提供多项业务,主要包括:总体使用成本,继承可靠性强的带宽管理机制、便捷的操作维护管理系统以及网管等优势。PTN系统在我国各地的开通,而系统开通后,工作人员首要解决的是网络故障处理问题。假设工作人员对故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1.2 PTN网络结构及其功能

PTN网络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在分组交换内核的基础上,支持多项业务的承载,且严格面向连接。因为网管的手工配置,使得本连接能够长期存在。PTN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网络保护机制,同时在PTN中的所有网络分层以及网络拓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多项业务服务提供了质量保障。PTN网络具备了完整的OAM故障管理以及性能管理功能;在标签基础上进行分组转发;支持双向型点至点的传送路径,同时也支持单向型单点至多点的传送路径;具备了流量工程的控制能力。

2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

在PTN网络中,因为庞大的业务量和设备量,发生一个网络故障的过程中常会伴随众多的告警。而要在这众多告警中研究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确保能够准确判断出故障部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这众多告警进行有效的处理;再按照处理后的告警,确定故障的大致位置;最后检测这个位置,进而判断发生故障的实际原因。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开始→校验告警→告警预处理分派→非分析告警→告警的相关性处理→衍生告警与根源告警的关系→找到源告警并进行检查→检测性能→检测配置→检测告警→OMA检测→输出发生故障的原因→结束。

在上述的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中,可以把故障诊断划分成2个部分。(1)告警处理。本部分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出现的众多告警进行研究,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指的就是衍生告警以及根源告警。利用这种联系对众多告警进行有效的删选,并从中找到根源告警。此外,在告警处理部分,以告警预处理作为前提基础,以校验告警作为保障,告警的相关性处理则是核心。(2)故障定位部分。本部分是按照根源告警,执行相应的指令动作,以此判断发生故障的实际原因。故障定位部分,能够把故障定位机制划分成2个部分。其一是经过性能配置和有关告警检测,对设备的状态故障进行定位处理。其二,通过对PTN网络设备中的OAM检测的利用,定位链路出现的故障。

3 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故障定位

3.1 故障定位原则

在PTN网络故障定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结合以往的SDH故障定位原则。因为这些故障定位原则在PTN网络故障定位中也是适用的。其基本定位思路是:先高级,后低级;先单站,后单板;先外部,后传输;先线路,后支路。具体如下:(1)“先高级,后低级”的定位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对告警级别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危急告警或是主要告警等高级别的告警,进行有效处理。因为高级别的告警对通信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严重影响,所以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再对次要告警或是一般告警等低级别告警进行有效处理。(2)“先单站,后单板”的定位原则。即在定位故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尽量定位出故障发生在什么站中;然后定位出故障发生在本站的哪一块板中。(3)“先外部,后传输”的定位原则。在定位故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排除断纤或是交换侧故等外界因素。(4)“先线路,后支路”的故障定位原则。在线路板故障中,常会发生支路板异常告警,所以工作人员在故障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先线路,后支路”的故障定位基本原则。

3.2 故障定位设计

在PTN网络中,链路状态和设备状态的一系列故障是造成网络产生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工作人员要准确定位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并详细检查链路状态以及设备状态。首先详细检查设备状态,对设备的相关性能进行具体检查,对配置性能进行检查,对和本告警有关的所有告警进行检查;再通过OAM详细检查链路状态。

在检测设备状态的过程中,因为端口性能或是单盘的不同,告警数量以及配置性能也会不相同。因此在故障定位时,工作人员要充分注意到故障定位效率,并不需要逐一检查所有的设备性能、配置和有关告警数据等。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它的通用性,保证它能够涵盖所有的典型性能、有关告警数据以及配置等。基于对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制设计相应的故障场景。而在相应的故障场景中,把常见故障设计为典型场景。然后按照不同的场景,把所有典型场景内的性能、告警有关数据以及配置等进行总结和归类处理;再按照一定的定位原则一定进行性能检测、配置检测以及告警检测。

在进行前一个检测的过程中,如果未找出发生规章的实际原因,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因为设备自身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运用OAM检测内的链路换回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业务传送的具体链路情况,判断链路是否发生故障,以此定位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

对链路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利用的是OAM接收与发送的链路环回报文情况进行判断。在以往发送链路环回报文的过程中,利用的是人工处理方式,在网元和网元间进行目的发送。而如今则是按照业务的传输路径,找出本业务路径中的每个网元;然后按照网元的远近关系,自动向其他的网元发送链路环回报文,并进行检测,按照链路环回报文的实际情况即可定位故障产生的链路。

在完成所有的检测,并发现所有数据正确后,工作人员可以判断该系统会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为操作失误或是外界环境造成 的。

3.3 PTN网络故障定位方法

3.3.1建立故障定位场景

PTN网络故障定位方法的重点是建立故障定位场景。在建立定位场景的过程中, 对典型场景进行归纳;在检测的过程中,对所利用的定位规则以及标准进行数据检查。笔者细化工程中的相关的业务性能劣化类型的场景、中断类型的场景以及其他类型的场景,笔者概括出了所有的典型场景,见表1。

故障定位场景中,工作人员要利用专家系统内的知识库建立方式,进行数据检查。对于故障定位场景内的性能、相关告警以及配置的检查内容,利用标准进行规范制定,并写入相应的知识库中。在知识库中,按照相应的规则逐一进行检查。因为故障定位场景中不同的检查内容,其规则也会不相同。即使所有检查项中的定位规则并不相同,但是所制定的标准大致相同。即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数据值和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进行比较。此外,所有检查的数据值的范围不相同,可能会存在:产生的数据值大于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的情况;也可能会存在:产生的数据值小于、等于设备自身的设置数据值的情况。在故障定位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设备在正常的运行值范围内工作。

在PTN网络故障定位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故障场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PTN网络故障诊断效率。然而因为现阶段的定位场景种类较少,所以目前我们无法研究异常故障问题。此外,在知识库中,笔者所研究的故障定位场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经验的积累程度,不断进行积累。工作人员将首次无法处理的告警,详细记录到知识库中,下次出现此类告警时,即可运用本记录知识进行详细分析。

3.3.2 其他故障定位方法

(1)告警性能研究法。该方法是利用网管的性能信息以及网管所获取的告警,进行故障定位。告警性能研究法是一种直观查找的方法,能够全面掌握整个网络设备的所有告警信息,还能够利用单板告警的指示灯,在获取相应的告警信息厚,进行故障定位。(2)光纤环回法。本方法较为简单,即在网管上对配置和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并利用环回故障的业务端口,迅速判断业务端口是否存在故障。(3)替换法。即用运行正常的物体和运行异常的物体进行替换,以此达到定位故障的目的。这种物体包括:段线缆、设备、单板、模块、芯片等。替换法适用于定位外部故障问题,例如:供电设备、中断电缆、光纤、交换机等。(4)配置数据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查询设备的配置数据,进行故障定位。(5)仪表测试法。本法是指通过利用误码仪或光功率计等仪表,检查传输故障。仪表测试法是一种说服力最强的方法。(6)经验处理法。利用复位、插拔单板、重新下载发配置等措施,进行故障定位。因为经验处理法无法彻底进行故障定位,所以笔者建议尽量少用经验处理法。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OAM检测思想以及专家系统知识库的研究思想,简述了故障定位原则,分析了故障定位设计,提出了PTN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流程,并利用故障场景定位,研究PTN网络设备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然而该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在今后的故障诊断过程中,人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高故障定位的智能化程度,以此加强PTN网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颖.电信网络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24):134-135.  

[2]董成根,吴今培,张其善.一种通信网络故障主动管理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1):124-126.

[3]梁斌,周东敏.PTN 网络的建设维护思路——走出传统,直面IP[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08):119-120.

[4]张海懿,李芳.对中国PTN 行业标准及其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兴通讯技术,2010,07(11):220-223.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3

二、河南省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采集体系。我省在18个省辖市中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调查体系,建立了30个农业统计基点县,22个物价基点县,26个成本基点县,14个生产者价格采集县,21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共涉及797个基点村,7100个样本户,260个物价信息采集点,从事信息采集人员有1000多人,信息采集点基本反映了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种植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2.建立了多层级的基层分析师队伍。我省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了200多人的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师队伍。3.建立了稳定的专家团队。借用“外脑”,聘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华粮网、万达期货公司、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小麦、玉米、棉花、肉牛等专业分析师,提升我省农产品预警分析师队伍的专业素质。4.建立了横向会商制度。在工作中加强与省发改委、粮食局、统计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有关涉农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会商,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和市场信息,增强分析研判能力。5.建立了监测、报送、会商制度。我省建立了日、周、月监测制度,先后制定了工作程序、考核办法、信息制度,形成了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调研分析,提高支撑能力

省农业厅根据全省各地农业产业特点、区位优势,量化分解调研任务,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进行布局,对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市场价格、投入产出、供需形势、收购流通、未来走势等进行跟踪监测调研,形成《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多次向省政府、农业部提交了《完善粮食收购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的建议》等多篇报告,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新政策出台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突出部省联动,助力小麦增产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按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的要求,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安排13个小麦主产市、6个小麦生产大县,紧密跟踪小麦生产和市场运行走势,及时汇总全省小麦生产与市场信息;特别是在夏粮收购期间,厅领导带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收购库点、加工企业等进行调研,为小麦收购政策积累储备经验。另一方面,同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兄弟省的农业部门交流会商,密切协作,分析研判小麦市场形势,每年在关键节点及时向农业部上报小麦市场调研报告数篇。2014年,在农业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河南省农业厅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成立国家(农业部)小麦预警会商中心,组织全国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市场调研,研判国内外小麦市场形势,权威信息,为小麦宏观调控服务。

(四)建立全产业链农业预警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按照农业部《关于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的要求,我们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着力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全产业链预警机制,遴选一批各行业资深的预警分析师和产业信息员,为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分析师对行业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工作严谨科学,经常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在郑州华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粮网)遴选了小麦、玉米分析师,在万达期货有限公司遴选了棉花分析师,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遴选了肉牛分析师,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了70个种植(养殖)户、35个经纪人、42个加工企业作为产业信息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新的目标和任务,给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决定狠抓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做好全国小麦市场预警会商工作,深入做好大宗农产品市场调研,发挥市场预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扎实做好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工作

我们将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和部署,充分调动全产业链分析师队伍的积极性,研究制定月度分析报告模版,加强与产业信息员的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建立工作细则和工作机制,谋划下一步会商调研计划等。

(二)积极协调落实主要农产品收购政策

推动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收购期间,加大调研力度,及时跟踪反映政策执行情况和问题,发挥好价格支持政策对稳粮增收的支撑作用。总结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经验,积极推进油菜籽等相关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市场调控机制改革。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4

         据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和要求,我院于2009年9月至2009年2月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我院统筹兼顾,将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四个在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与“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分步安排,同步推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审判工作,以审判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我院高度重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安排,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活动促进工作的原则,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解决问题、完善工作机制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强化了领导责任,建立了院长、党组成员、庭室负责人分工负责制,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三个督导检查小组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工作。

         2009年10月9日,院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了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确定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作上台阶,争创全区先进法院”的活动主题,明确了“从严治院、制度建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的工作目标。12日,又及时召开全院干警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区、市、县及我院有关领导讲话精神,把广大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区、市党委、县委及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上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组织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共xx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安排意见》的要求,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安排意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11月25日,我院召开学习调研阶段总结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会,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作了总结,制定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安排意见》,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活动作了安排部署,明确领导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分析检查。2009年1月14日,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我院召开分析检查阶段总结暨整改落实阶段动员会,制定了《整改落实阶段的安排意见》,在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同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要求院党组成员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研究思考,带头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干警投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二、把握环节,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一)深化认识,认真搞好学习调研

         1、明确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在学习调研阶段,我院制定周密的学习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全体干警重点学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必学篇目。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8次,各学习小组都能按照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每天集中学习一个小时,并且做到有计划、有资料、有记录、有总结,广大干警集中学习48学时,学习过程中,每位干警都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将党组成员及庭室负责人的心得体会装订成册,供全体干警传阅交流。

                             

2、认真开展调研,转化学习成果。一是联系实际,确定课题。我院党组成员及庭室负责人,紧紧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推动我院各项工作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重点就全院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委托调解工作、信访工作、干警队伍建设以及优化司法环境、争创全区先进法院等方面,确定了具体的调研课题,并制发了《xx县法院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课题的安排》,督促院党组成员和各庭室负责人认真搞好调研。二是深入一线,组织调研。调研课题确定后,由院领导深入一线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干警、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实调研课题的内容。三是归纳总结,撰写报告。调研结束后,院党组成员和各庭室负责人根据确定的调研课题,带头撰写了有情况、有分析、有思路、有措施的调研报告,撰写出的调研报告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确保了调研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共5页,当前第1页1

                             

3、搞好专题讨论,深化学习认识。在专题讨论环节,我院围绕“xx法院怎样科学发展”,并结合专题调研报告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广大干警的思想实际,采取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大干警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4、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学习效果。在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展板宣传、专刊报道等传统宣传形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文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学习效果。一是利用我院局域网储存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范围广的优势,开辟“学习实践”活动网页专栏,为广大干警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全院干警在局域网交流论坛上发表各类贴子200余篇(条),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促进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健康深入开展。二是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主题,于2009年10月24日和28日,组织广大干警分两批赴固原市原州区法院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交流,使我院“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院长参加高院组织赴山东省东营市中级法院学习考察,对照先进找差距。三是以“我心目中的法官”和“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专题,以庭室为单位,确定专人,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撰写演讲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以学习培训为契入点,树立吴忠诚、肖健、杨少荣三名同志为“学习实践”活动标兵,号召全院干警学习先进人物。五是根据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学习培训结束前,组织全院干警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测试,全院干警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85分。六是以丰富实践活动、充实干警业余生活为目的,组织干警到xx山滚钟口登高望远,开拓了干警的视野,锤炼了干警的意志,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七是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对离退休党员采取走访慰问、上门送学、座谈讨论等方式搞好学习培训,并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和“三馆一中心”游览参观,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以上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充实了学习内容,强化了学习效果。

                             

(二)多措并举,开展分析检查

                             

1、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分析检查阶段,我院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影响法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何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一是主动向人大、政协、政法委等单位送发征求意见表,同意检察院在我院设立举报箱,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口各单位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召开5场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各庭室、广大干警、离退休老干部、律师和当事人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设置“学习实践”活动意见箱、开通专设电子信箱、专线电话等方式,广泛征求分管部门、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对院党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建议。共征求到影响和制约我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意见建议17条,并及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院党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

                             

2、搞好“三查三看”,扎实查摆问题。我院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分层次、分类别地分析查摆问题,切实做到“三查三看”,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检查,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查摆出我院在审判工作方面存在司法理念不强、业务能力不高,庭审不规范,裁判文书制作不规范,就案办案,不顾全大局,执行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人民陪审员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案件审判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法院改革方面存在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委托调解工作不够深入,宣传力度不大,委托调解社会效果不明显,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害人和执行案件申请人司法救助举措运行缓慢,法官助理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力度不够,新制度落实缓慢,助审员任命迟缓,审判职能未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院党组与与干警之间沟通交流不畅,反馈机制有待完善,个别中层领导对党组精神领会不透,执行不利,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少数干警思想观念、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不到位,对群众服务态度不到位,纪律松弛,作风懒散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办案经费不足,基建欠款缺口较大,车辆老化严重,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化法庭建设还需加强,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共5页,当前第2页2

                             

3、认真分析评议,明确工作方向。我院按照“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安排意见,对照法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召开党组研讨会,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讨论、分析、评议,查摆出我院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干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还存在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强,干警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不够科学,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大等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维。在评议的基础上,党组领导班子展开了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邀请上级党组织和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参加会议,并对民主生活会进行质量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

                             

4、全面归纳总结,形成分析检查报告。我院党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从征求意见工作一开始就组织专人着手进行撰写,撰写的过程中,按照把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标准和要求,重点在查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提交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又通过召开老干部和庭室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对院党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意见,对院党组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的分析检查报告,并报请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审核把关后,上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5、公布报告,积极组织群众进行评议。通过深入学习和对存在的问题的检查分析研究,2009年1月上旬,我院组织召开全体干警大会,并邀请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参加会议,对院党组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评议后,我院将分析检查报告在全院和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等范围内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接受广大干警和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的评议和监督。

                             

(三)开门整改,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我院党组领导班子对照分析检查报告,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五确定一承诺”:一是确定整改问题。把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二是确定整改目标。院党组领导班子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明确到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长期目标,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确定整改措施。根据分析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认真研究制定出措施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增强整改工作的实效性。四是确定整改责任。院党组领导班子将整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庭室、具体负责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五是确定整改时限。对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努力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完全解决或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解决的问题,列出整改进度表,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解决。六是公开承诺整改。我院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和公开承诺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党员个人对照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结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出的问题和党组织的评议意见,制定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做到实事求是、对症下药。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和主要负责人的整改措施由指导检查组审核;班子其他成员的整改措施,由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审核;其他党员的整改措施由党支部审核。

                             

2、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是整改落实阶段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我院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四个互动”,一项一项落实责任,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一是坚持“四个结合”。整改落实工作坚持近期整改与中长期整改相结合,既解决好迫切的、具体的问题,又解决好影响长远、影响大局的问题;思想整改与工作整改相结合,既注重整改对科学发展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又着重解决我院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路整改与作风整改相结合,既侧重解决影响和制约我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措施上的问题,也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员党性党风党纪的进一步转变;宏观政策整改与民生问题整改相结合,既注意解决当前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突出问题,也高度关注民生,分析研究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告状难、执行难等问题。二是坚持 共5页,当前第3页3

                              “四个互动”。左右互动,对情况复杂、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加强协作,共同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整改解决;上下互动,对一些我院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积极向县委和上级法院汇报衔接,争取支持,协调解决;内外互动,深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司法环境,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城乡互动,结合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百场万人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不断拓展共建内容,创新共建形式,增强共建实效,为共建村办实事好事。同时,在春节前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个人按照整改措施扎扎实实进行整改,特别是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采取措施,逐一解决。三是及时公布整改情况。整改落实阶段要边整改边公示,接受群众评议。院党组领导班子围绕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服务对象和群众公布解决和答复情况,紧扣分析检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三、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努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院认真分析总结院党组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科学思维能力不强,重经验轻实践;把握事物本质能力不强,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缺乏统筹兼顾,以偏概全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教训。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部分干警到云南昆明市盘龙区法院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外地法院先进经验等方式,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研究制定推进科学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好2009年的各项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近期,经院党组研究讨论,明确了2009年工作要牢固树立“六个意识”,即公平正义意识、司法为民意识、案结事了意识、廉洁司法意识、荣辱与共意识、争先进位意识;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坚持从严治院、制度建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的工作目标;切实做好“六件事情”,即做好案件评查、裁判文件评查、庭审点评、案件点评工作,做好岗位练兵、岗位考核工作

                              ,做好责任确定、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做好法官助理、委托调解、巡回审判、司法救助、执行联动等创新工作,做好审判管理体系、案件质量监督体系、机关效能建设考评体系、廉洁司法自律体系“四位一体”内控机制的落实工作,做好法院宣传工作。结合中、高院有关工作安排和部署,重新修订了质效考核办法,重新量化、细化了岗位目标责任书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于1月20日,院长与主管院长、主管院长与各庭室负责人、庭室负责人与其成员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我院为每位干警印制“五个严禁”提示卡,督促干警严明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区市政法工作会议、全区法院院长会议精神,我院根据银川市中院关于开展“素质提高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安排,制定了《xx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安排意见》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方向。

                             

(二)推动工作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院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工作思路,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我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民生保障服务机制、决策监督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惩治预防腐败机制等机制。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注重听取利益相关群众和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认真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全面检查、清理近年来形成的相关制度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有利于科学发展,是否与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制度衔接配套,按照 共5页,当前第4页4

                              “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制度,将“学习实践”活动中总结创新的机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分析评议、整改落实等经常性工作制度。

                             

(三)“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审判业务工作全面推进。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全院干警边学边干边改,圆满完成2009年全年工作任务,全院上下禁令止,政令通,全体干警的审判作风、工作态度明显改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围绕我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作上台阶,争创全区先进法院”的活动主题,为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执行难、审判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年初党组制定的审判工作各项指标、任务,实现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检验学习成果的要求,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我院2009年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4414件,同比增加1124件,上升34.2%,其中受理各类审判案件2550件,同比增加515件,已审结2546件,结案率99.8%;受理执行案件1864件,同比增加609件,已执结1487件,同比多执结545件,执结率79.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部分执行85件,占未执结案件的22.5%。刑事审判工作,坚持宽严相济的政策,重视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128件226人,已审结128件226人,结案率100%。民事审判工作,坚持服务民生、关注民利,妥善处理涉农案件,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385件,同比增加531件,上升28.6%,已审结2367件,结案率99.2%。行政审判工作,依法调节行政关系,促进官民和谐,受理行政案件28件,审结28件,结案率100%。立案工作,实行立案庭和基层法庭立案“双轨制”,解决群众告状难问题,立案率100%。审判监督工作,坚持案件“三评查”,实行案件质量责任倒查,共受理再审案件5件,均审结,结案率为100%;评查各类案件3324件,一类案件3310件,评查合格率99.6%,同比上升了0.3个百分点。执行工作,多措并举,重点开展集中执行活动,11月1日起,开展了“大干苦干60天,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活动,期间执结案件447件。春节期间,为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由党组成员参战,抽调部分干警参与组成两个执行小组开展集中执行工作,执行干警放弃休息,发扬攻坚克难、不怕辛苦的奉献精神,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共处理各类执行案件65件,已执结32件,执结案件标的金额40余万元,

                              “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被自治区高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被银川市综治委评为优化司法环境先进集体,被银川市中院授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通过了自治区文明委区级文明单位的考核验收,全县机关单位实绩考核获得第三名,县直机关工委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四项责任书考核获得二等奖。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5

我院高度重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安排,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活动促进工作的原则,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解决问题、完善工作机制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强化了领导责任,建立了院长、党组成员、庭室负责人分工负责制,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三个督导检查小组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工作。

*年10月9日,院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了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确定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作上台阶,争创全区先进法院”的活动主题,明确了“从严治院、制度建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的工作目标。12日,又及时召开全院干警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区、市、县及我院有关领导讲话精神,把广大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区、市党委、县委及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上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组织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安排意见》的要求,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安排意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11月25日,我院召开学习调研阶段总结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会,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作了总结,制定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安排意见》,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活动作了安排部署,明确领导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分析检查。2009年1月14日,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我院召开分析检查阶段总结暨整改落实阶段动员会,制定了《整改落实阶段的安排意见》,在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同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要求院党组成员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研究思考,带头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干警投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二、把握环节,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一)深化认识,认真搞好学习调研

1、明确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在学习调研阶段,我院制定周密的学习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全体干警重点学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必学篇目。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8次,各学习小组都能按照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每天集中学习一个小时,并且做到有计划、有资料、有记录、有总结,广大干警集中学习48学时,学习过程中,每位干警都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将党组成员及庭室负责人的心得体会装订成册,供全体干警传阅交流。

2、认真开展调研,转化学习成果。一是联系实际,确定课题。我院党组成员及庭室负责人,紧紧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推动我院各项工作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重点就全院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委托调解工作、工作、干警队伍建设以及优化司法环境、争创全区先进法院等方面,确定了具体的调研课题,并制发了《*县法院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课题的安排》,督促院党组成员和各庭室负责人认真搞好调研。二是深入一线,组织调研。调研课题确定后,由院领导深入一线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干警、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实调研课题的内容。三是归纳总结,撰写报告。调研结束后,院党组成员和各庭室负责人根据确定的调研课题,带头撰写了有情况、有分析、有思路、有措施的调研报告,撰写出的调研报告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确保了调研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搞好专题讨论,深化学习认识。在专题讨论环节,我院围绕“*法院怎样科学发展”,并结合专题调研报告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广大干警的思想实际,采取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大干警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4、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学习效果。在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展板宣传、专刊报道等传统宣传形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文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学习效果。一是利用我院局域网储存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范围广的优势,开辟“学习实践”活动网页专栏,为广大干警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全院干警在局域网交流论坛上发表各类贴子200余篇(条),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促进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健康深入开展。二是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主题,于*年10月24日和28日,组织广大干警分两批赴固原市原州区法院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交流,使我院“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院长参加高院组织赴*省东营市中级法院学习考察,对照先进找差距。三是以“我心目中的法官”和“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专题,以庭室为单位,确定专人,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撰写演讲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以学习培训为契入点,树立吴忠诚、肖健、杨少荣三名同志为“学习实践”活动标兵,号召全院干警学习先进人物。五是根据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学习培训结束前,组织全院干警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测试,全院干警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85分。六是以丰富实践活动、充实干警业余生活为目的,组织干警到*山滚钟口登高望远,开拓了干警的视野,锤炼了干警的意志,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七是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对离退休党员采取走访慰问、上门送学、座谈讨论等方式搞好学习培训,并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和“三馆一中心”游览参观,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以上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充实了学习内容,强化了学习效果。

(二)多措并举,开展分析检查

1、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分析检查阶段,我院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影响法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何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一是主动向人大、政协、政法委等单位送发征求意见表,同意检察院在我院设立举报箱,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口各单位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召开5场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各庭室、广大干警、离退休老干部、律师和当事人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设置“学习实践”活动意见箱、开通专设电子信箱、专线电话等方式,广泛征求分管部门、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对院党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建议。共征求到影响和制约我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意见建议17条,并及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院党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

2、搞好“三查三看”,扎实查摆问题。我院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分层次、分类别地分析查摆问题,切实做到“三查三看”,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检查,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查摆出我院在审判工作方面存在司法理念不强、业务能力不高,庭审不规范,裁判文书制作不规范,就案办案,不顾全大局,执行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人民陪审员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案件审判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法院改革方面存在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委托调解工作不够深入,宣传力度不大,委托调解社会效果不明显,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害人和执行案件申请人司法救助举措运行缓慢,法官助理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力度不够,新制度落实缓慢,助审员任命迟缓,审判职能未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院党组与与干警之间沟通交流不畅,反馈机制有待完善,个别中层领导对党组精神领会不透,执行不利,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少数干警思想观念、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不到位,对群众服务态度不到位,纪律松弛,作风懒散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办案经费不足,基建欠款缺口较大,车辆老化严重,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化法庭建设还需加强,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3、认真分析评议,明确工作方向。我院按照“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安排意见,对照法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召开党组研讨会,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讨论、分析、评议,查摆出我院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干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还存在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强,干警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不够科学,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大等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维。在评议的基础上,党组领导班子展开了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邀请上级党组织和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参加会议,并对民主生活会进行质量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

4、全面归纳总结,形成分析检查报告。我院党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从征求意见工作一开始就组织专人着手进行撰写,撰写的过程中,按照把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标准和要求,重点在查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提交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又通过召开老干部和庭室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对院党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意见,对院党组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的分析检查报告,并报请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审核把关后,上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5、公布报告,积极组织群众进行评议。通过深入学习和对存在的问题的检查分析研究,2009年1月上旬,我院组织召开全体干警大会,并邀请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参加会议,对院党组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评议后,我院将分析检查报告在全院和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等范围内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接受广大干警和基层服务对象、工作对象的评议和监督。

(三)开门整改,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我院党组领导班子对照分析检查报告,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五确定一承诺”:一是确定整改问题。把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二是确定整改目标。院党组领导班子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明确到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长期目标,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确定整改措施。根据分析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认真研究制定出措施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增强整改工作的实效性。四是确定整改责任。院党组领导班子将整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庭室、具体负责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五是确定整改时限。对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努力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完全解决或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解决的问题,列出整改进度表,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解决。六是公开承诺整改。我院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和公开承诺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党员个人对照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结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出的问题和党组织的评议意见,制定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做到实事求是、对症下药。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和主要负责人的整改措施由指导检查组审核;班子其他成员的整改措施,由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审核;其他党员的整改措施由党支部审核。

2、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是整改落实阶段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我院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四个互动”,一项一项落实责任,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一是坚持“四个结合”。整改落实工作坚持近期整改与中长期整改相结合,既解决好迫切的、具体的问题,又解决好影响长远、影响大局的问题;思想整改与工作整改相结合,既注重整改对科学发展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又着重解决我院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路整改与作风整改相结合,既侧重解决影响和制约我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措施上的问题,也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员党性党风党纪的进一步转变;宏观政策整改与民生问题整改相结合,既注意解决当前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突出问题,也高度关注民生,分析研究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告状难、执行难等问题。二是坚持

“四个互动”。左右互动,对情况复杂、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加强协作,共同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整改解决;上下互动,对一些我院解决不了的重大

问题,积极向县委和上级法院汇报衔接,争取支持,协调解决;内外互动,深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司法环境,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城乡互动,结合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百场万人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不断拓展共建内容,创新共建形式,增强共建实效,为共建村办实事好事。同时,在春节前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个人按照整改措施扎扎实实进行整改,特别是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采取措施,逐一解决。三是及时公布整改情况。整改落实阶段要边整改边公示,接受群众评议。院党组领导班子围绕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服务对象和群众公布解决和答复情况,紧扣分析检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三、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努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院认真分析总结院党组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科学思维能力不强,重经验轻实践;把握事物本质能力不强,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缺乏统筹兼顾,以偏概全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教训。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部分干警到*昆明市盘龙区法院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外地法院先进经验等方式,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研究制定推进科学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好2009年的各项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近期,经院党组研究讨论,明确了2009年工作要牢固树立“六个意识”,即公平正义意识、司法为民意识、案结事了意识、廉洁司法意识、荣辱与共意识、争先进位意识;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坚持从严治院、制度建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的工作目标;切实做好“六件事情”,即做好案件评查、裁判文件评查、庭审点评、案件点评工作,做好岗位练兵、岗位考核工作,做好责任确定、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做好法官助理、委托调解、巡回审判、司法救助、执行联动等创新工作,做好审判管理体系、案件质量监督体系、机关效能建设考评体系、廉洁司法自律体系“四位一体”内控机制的落实工作,做好法院宣传工作。结合中、高院有关工作安排和部署,重新修订了质效考核办法,重新量化、细化了岗位目标责任书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于1月20日,院长与主管院长、主管院长与各庭室负责人、庭室负责人与其成员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我院为每位干警印制“五个严禁”提示卡,督促干警严明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区市政法工作会议、全区法院院长会议精神,我院根据银川市中院关于开展“素质提高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安排,制定了《*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安排意见》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方向。

(二)推动工作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院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工作思路,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我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民生保障服务机制、决策监督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惩治预防腐败机制等机制。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注重听取利益相关群众和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认真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全面检查、清理近年来形成的相关制度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有利于科学发展,是否与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制度衔接配套,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制度,将“学习实践”活动中总结创新的机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分析评议、整改落实等经常性工作制度。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6

《南》记者经过初步调查,认为刘秋海是做好事而非交通肇事后逃跑,交警林国兴接到陈小俐亲戚的报案电话后,不出示证件就把刘秋海一行的车子扣留,是非法行政行为。然而《南》基于这一立场对刘秋海事件和相关案件的报道给《南》引来了4起名誉侵权案:

第一起陈崇明(曾用假名陈锡明)、陈小俐诉《南》名誉侵权案(1996年10月6日。1999年11月19日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南》败诉)

第二起陈小俐的姐夫刘小明诉《南》名誉侵权案(1996年10月23日。1999年11月19日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南》败诉)

第三起林国兴诉《南》名誉侵权案(1997年11月26日。1999年11月19日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南》败诉)

第四起北海交警支队诉《南》名誉侵权案(1997年12月27日。1999年11月19日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南》败诉)

2000年3月20、21、22、23日,广西高院开庭二审陈氏兄妹、刘小明、林国兴、交警支队诉《南》名誉侵权案。陈氏兄妹、刘小明诉案已维持原判,另两个尚未判决。

《南》涉讼后,加大了报道力度:前后共发表了十几篇报道、评论,并涉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常委、专家、教授等。那么考察《南》涉讼的四起名誉侵权案,并以《南》从叙述者到当事人、事后评判者的身份转换为线索,以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为切入口,我们认为其中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报道要坚持公平原则

《南》对刘秋海事件的报道始于1995年10月27日。在题为《做好事招来的横祸》的报道中,交代了新闻由头:今年6月22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以《公理何在,正义何在》为题,刊登了广东省雷州市政协委员刘秋海的一封信,反映了他做好事反被诬陷交通肇事的经过。接下去记者以客观叙述的口吻写道,“3月12日晚,刘秋海与司机等三人驾车发现一辆摩托车倒在前方路旁……见一女青年满脸是血倒在路旁……她看到刘秋海等人,当即跪倒在地,拖着刘秋海的裤脚哀声恳求:‘求求你们救救我’……”之后又介绍了4月19日刘秋海一行被围攻、殴打后车被交警林国兴非法扣留的经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记者对北海交警支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提出质疑,并访问了3月12日在北海市人民医院值班的实习医生。⑴

媒体对事件进行调查作出报道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篇报道关于刘秋海救陈小俐、刘秋海一行在北海被围攻扣车的细节描写是否有合理想象的成分?把根据有关证据推导出的情况当作既成的事实来报道的做法是否可取?另外,既然事情还没有查清,就应当将目前事态的发展状况如实地反映给读者,给双方以平等发言的机会,或许更能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媒体也不会陷入被动。

1995年11月,陈小俐诉刘秋海交通肇事后,《南》发表了《恶人先告状》。主要内容是:交代了陈氏兄妹以往的劣迹;陈小俐的5000余元医药费已由她的姐夫陈小明拿回单位报销;北海市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车辆痕迹检验意见书》是非法的。应当说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把一方定性为“恶人”、“恶势力”,披露当事人以往的劣迹,无疑会授人以柄。正是这篇《恶人先告状》,给《南》引来了4起名誉侵权案。

法院判《南》四案败诉的理由

第一起陈氏兄妹诉《南》名誉侵权案陈氏兄妹诉称《做好事招来的横祸》和《恶人先告状》均是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研究便作出的与客观事实相悖的报道。其中在《恶人先告状》一文中,把他描写成“一直从事敲诈勒索勾当”、曾受到公安机关收容审查的“当地臭名昭著的恶势力分子”;将陈小俐写成一直以为业,与黑社会分子狼狈为奸、从事敲诈勒索勾当,并曾携带手枪与香港黑社会分子从事绑架勒索活动后畏罪潜逃的有吸毒行为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⑵这些报道损害了原告的名誉,给原告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

法院认为,《做好事招来的横祸》、《恶人先告状》二文的基本内容失实。文中出现的陈崇明敲诈勒索,陈小俐吸毒等内容均没有经过调查核实,侵害了原告的名誉。而“被告主张的上述有关原告陈崇明敲诈勒索,原告陈小俐吸毒、绑架勒索等内容的报道来源于原告陈崇明前妻莫家英的电话录音,但该电话录音未征得莫家英的同意。……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材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在案件审理期间,《南》继续在1997年1月24日、1998年3月13日、4月10日的《恶人又告状》、《“刘秋海事件”再追踪》、《陈小俐男友说“她每天都吸毒”》中多次重复上述失实的报道内容。将原告的称为“恶人”告状,“恶势力趁火打劫,步步进逼”、“要钱者赤膊上阵,杀气腾腾”,采用故意夸大失实的言辞,侵害了原告名誉,贬低了原告的人格。⑶故而判定《南》败诉。

《恶人先告状》的作者为了应付涉讼,在写文章之前留了一份莫家英电话录音的备份,从1995年我国法制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已属不易。我们恐怕不宜拿对司法人员的办案要求来要求记者。但是,报道中使用“恶人”、“恶势力”等有人身攻击之嫌的词语,并在侵权案审理期间依然如故,继续刊登讼争事件,显然有其失误之处。

第二起北海交警林国兴诉《南》名誉侵权案林国兴称《做好事招来的横祸》、《恶人先告状》、《恶人又告状》中报道其在处理所谓刘秋海交通肇事逃逸时未出示证件,并与伤者之兄陈崇明伙同一帮烂仔将刘秋海及司机殴打致伤,勒索5000元未遂后扣了刘秋海的车。林国兴是公安败类等⑷,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法院判定,“报道称原告应私人之邀伙同烂仔及陈崇明,未出示证件,勒索5000元,使用作废的暂扣凭证,将扣押车辆交陈锡明开回家等,基本内容与事实不符;报道以原告‘违法办案’为由,使用‘见利忘义’、‘执法犯法’、‘滥用权力’、‘公安败类’等词语,贬低原告的人格”。⑸遂判《南》败诉。

其实,新闻记者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为自己的报道举证的。就像在这个案子里,要求记者去找殴打刘秋海的人证明他们打了人?还是要他去问林国兴曾经向刘秋海勒索5000元?目前学术界对新闻纠纷中谁负举证责任有不同的看法。我比较赞同贾安坤先生的主张。他指出,“谁报道,谁举证”的做法是违反法律“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的。他认为记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为自己的新闻举证的,“这样做,被告和原告在举证责任问题上便无平等可言,到头来总是被告明吃三分亏,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不仅损害了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的合法权益,而且束缚了新闻记者采写和发表批评性报道的手脚,阻碍了新闻媒介舆论监督作用的发展。”⑹

但《南》作为“刘秋海事件”的叙述者,只能对林国兴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不能对其进行人格方面的评判。称其为“公安败类”无异于人身攻击,这样做只能使媒体更加被动。

第三起刘小明诉《南》名誉侵权案陈小俐的姐夫刘小明认为《恶人先告状》中说陈小俐的医药费5500余元已经由刘小明拿回单位报销,这是虚假报道,损害了当事人的人格和名誉。⑺

法院查明,原告所在单位北海市国税局银海区分局对原告是否报销该医疗费进行调查,并作出《关于“刘小明报销医疗费”一事的调查报告》,称刘小明没有在咸田税务所及分局报销过任何医疗费用。被告的主张来自莫家英的电话录音,但该录音没有征得莫的同意,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在案件审理期间,《南》在《恶人又告状》、《“刘秋海事件”再追踪》中,继续重复上述失实报道的内容,将原告的称为“恶人”告状,“恶势力趁火打劫,步步进逼”、“要钱者赤膊上阵、杀气腾腾”等,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⑻,从而判定《南》败诉。

陈小俐在住院期间使用其姐夫刘小明的名字,可能是有报销医药费的动机的,《南》将行为动机作为既成的事实来报道,无疑加重了媒体举证的负担。

第四起北海交警支队诉《南》名誉侵权案北海市交警支队称《做好事招来的横祸》、《恶人先告状》报道北海交警作了非法的责任认定和车辆痕迹检验意见书;对交警林国兴昭然若揭的徇私枉法行为,北海交警仍我行我素,继续认定刘秋海交通肇事逃跑,并不断虚构情节掩饰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损坏了原告的声誉、形象。⑼

法院判定,《南》“报道称原告所属交警林国兴违法办案,原告对林国兴的违法行为‘无动于衷’、‘助纣为虐’、‘追认和袒护’、‘一意孤行’、‘利用权力随心所欲制造谎言’、‘我行我素’、‘企图将盖子掩住’、‘虚构情节掩饰自己的错误’,原告所作的《车辆碰撞痕迹检验意见书》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非法’、原告内部存在许多‘问题’等,均无证据证实。文章有关原告扣车、扣证及事故责任认定,原告对林国兴的领导监督等问题的报道,基本内容与事实不符。”侵害了原告的名誉。⑽《南》再次败诉。

《恶人先告状》评价“责任认定书”非法是根据法律论证作出的:“一方面是因其大大超越了法定的受理期限,另一方面被告方无一人在场。同时,所谓的《车辆痕迹检验意见书》也是非法的,因为其同样超越了法定的期限,而且是在被告一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取的。加上被告的车辆自4月19日之后便一直被非法扣留在原告手中,其提取的样品不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作者的判断是有根据的。事实上,1995年3月19日银海区交警大队接到陈锡明的口头报案,4月19日将刘的车扣留,5月23日北海市公安局作出《车辆责任认定书》,5月29日银海区交警大队作出《事故责任认定书》。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最晚要在事发后40天内作出事故责任认定。为什么《南》与法院依据的都是同一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而法院会作出银海区交警大队的行为合法的认定,就不得而知了。

结案后可发表自己的评论

1999年1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连续宣判以《南》为被告的4起名誉侵权案均为《南》败诉。1999年11月26日《南》在第二版以整版篇幅、“舆论监督遭遇最黑暗的一天”的通栏标题报道此事,并指出上述判决在程序上违法,在实体上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决定立即上诉。同时配发了法学专家的评论―――《“刘秋海事件”证据分析》。

1999年12月2日,“刘秋海事件”引发的第一讼案―――陈小俐诉刘秋海交通肇事赔偿案,由北海市银海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刘秋海败诉。对于这一与自己的主张相反的结果,《南》在12月24日用一整版篇幅发表了《刘秋海案・实体与程序的分析》,指出审判过程中证人、证据、证言运用有误,“刘秋海事件”中北海交警的行政行为不合法。

2000年1月14日,《南》以5个版面的篇幅总结了“刘秋海事件”系列诉讼案。其中《刘秋海事件法律论证会》发表了10名法学专家对“刘秋海事件”中行政案和名誉侵权案的审理的看法。比较一致地认为北海交警行政行为存在问题,司法公正的底线是舆论监督。我认为《南》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在(终审)判决之后,舆论的评论和批评对于确实不当的判定,可以起到补救或者推动上级法院采取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的作用,还有利于对相关的法学问题作深入研讨。⑾

《南》报道的得与失

应当说《南》在对“刘秋海事件”历时5年多的报道中,断然回绝了北海市某些人提出的“私了”方案―――从此不再报道刘秋海事件,《南》的案件由他们摆平。⑿表现了媒体的正义和良知;20余篇报道均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符合新闻规律:结案后进行法理探讨,有助于建立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监督环境。这些均是其可取之处。但《南》将推测的结果当作事实报道,授人以柄,取证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缺少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涉讼期间继续刊登讼争的事件,使用有人身攻击之嫌的用语,遂使《南》涉讼的4起名誉侵权案都以败诉而告终。它留给我们的是对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某些思考。

如果陈小俐、刘小明、林国兴都因《南》使用人身攻击的词语侵害了其名誉权而上诉的话,那么北海交警支队作为国家机关也以同样的理由将《南》推上法庭,并最终获胜,似乎有悖《宪法》第41条的精神。笔者认为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司法部门对舆论监督的宽容态度。不当的舆论毕竟可以通过正确的舆论加以引导;可以通过司法独立审判以及传媒报道审判结果及其法律依据来纠正;还可以由新闻单位承担报道的法律后果来制止。但是不当的判决带来的严重后果就很难弥补和挽回。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法律给舆论监督以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只要新闻报道的事实确凿,并没有故意的恶意,不能因为几个词、几句话不妥而认为侵权。

注释:⑴《南方周末》1995年10月27日

⑵⑶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8)北民初字第6号

⑷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8)北民初字第4号

⑹贾安坤《新闻官司的举证责任》载《夜班甘苦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月版P202

⑺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8)北民初字第7号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7

一、西方国家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研究

(一)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特征指标的研究从目前国外研究状况看,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预警信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术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问卷调查的方法归纳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和非财务特征。Romney等(1980)根据公开案例找出一组潜在舞弊的共同特征,作为预防舞弊或白领犯罪的早期预警信号――“红旗”,包括机会红旗、个人特征红旗和状态压力红旗;Loebbecke等(1989)对当时8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根据其审计私人和公众公司的经验就公司重大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归纳了与公司舞弊存在环境、管理当局舞弊的动机和管理当局舞弊的伦理价值观念有关的公司特征和业务特征;Heiman-Hoffman等(1996)通过对130名执业审计师的调查结果按顺序列出了前30位舞弊预警信号,其中客户的不诚信被视为最终要的红旗指标,控制环境的薄弱紧跟其后。安然财务丑闻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布了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取代了SAS88,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舞弊,SAS99从动机,压力、机会、合理化借口三个角度,提出了识别财务报表舞弊的42个风险因素(黄世忠,2006)。Tel-berg(2004)指出业绩重述(Financial restatement)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预警指标。Cheng和Warlield(2005)为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来自股权激励的解释。Bedard(2006)考察了SOX法案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规定提高了应计质量。

(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的特征。研究证实,与正常财务报告相比,虚假财务报告常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特征。Lee等(1999)通过建立模型发现,财务报表舞弊越甚,会计收益与经营现金流量间的差异越大。COSO(1999)在“财务报告舞弊:1987―1997'’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多数舞弊行为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来实现。Walls(2000)认为:绝大多数舞弊财务报告往往对资产、重大事项、管理舞弊、会计政策变更、关联方交易这几类事项故意遗漏。Wells(2001a)还指出,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法不外乎虚构收入、滥用时间性差异科目、少计漏计费用、欺诈性资产评估,这些舞弊行为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状态。舞弊财务报告指标特征有:存货上升幅度超过销售收入、存货周转率下降、运输费用(销售费用),存货比率下降、主营业务毛利率上升。

(3)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内部公司治理)的特征。公司治理分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是国外实证研究讨论的热点。学者们主要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方面来展开相关研究。在股权结构方面,主要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隧道效应”是比委托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新兴市场上表现尤为显著。RMael LaPorta等(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性地位,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源和利润转移到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中,从而侵害小股东的利益,这便是Johnson(2000)所提出来的利益输送的概念。在董事会特征方面,BeaBley(1996、1998)对75家舞弊公司和75家非舞弊的公司的回归分析发现,舞弊违规的公司董事会在构成、任期、持股水平、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方面与一般公司有着明显差异:财务舞弊公司的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比例显著低于其配对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越可能发生财务舞弊;舞弊公司的公司创始人与CEO为同一人的比例较大。Beasley的实证结果发现了一个与人们常识不一致的结论,即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并不能显著地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Dee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古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等,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处罚。Bell等(2000)研究认为,薄弱的控制环境、管理层对盈利预期的过度偏好、管理层欺骗或逃避审计师、不合理的所有权结构都是公司可能发生舞弊违规行为的风险特征。Carcello等(2002)通过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公司治理机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Sharma(2004)发现独立董事和机构性股东在防范舞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董事兼任CEO的比例越高,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大。Father(2005)使用1982年至2000年间SEC确认财务报告舞弊的87个公司样本与控制样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弱。Bushman等(2006)认为国家层面的法律系统、证券法规、政治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会对公司经理人、投资者、管制者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并最终形成所观察到的报告盈余质量特征。Ahmed等(2007)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帮助董事会降低公司成本。

(二)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这类研究重点是利用一些关键性财务指标识别公司是否存在着财务报告舞弊嫌疑。Summers等(1998)基于内部人交易与舞弊之间的关系,运用分层逻辑(Logis-tic)回归技术建立识别模型表明可以通过内部人交易变量和公司具体财务特征,区别舞弊与非舞弊的公司。Wells(2001b)通过对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和“清白”公司进行比较,于2001年设计了一套崭新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体系,提出了以下财务指标可用于识别公司是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比率;销售毛利比率;资产质量比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资产增值率。DcFond等(2003)发现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量预测有增加的趋势,他们以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考察,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更可能被分析师现金流量预测:应计项目较大;会计可比性较低;盈余波动性较大;资本强度较高;财务状况较差。最近,DeFond等(2007)将考察范围扩大到36个国家,结果表明当盈余反映公司真实经济业绩的准确性越低时,分析师越有动机提供现金流量预测。(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模型。鉴于财务舞弊行为日益复杂,学者们开始求助于统计识别模型。Calderson等(1994)指出利用统计分析程序(如建立回归模型)比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更有利于发现舞弊;Persons(1995)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成功判别了大部分的财务舞弊,并指出会计数据包含甄别财务舞弊的有效信息,舞弊公司具有高财务杠杆、低资本周转率、高流动资产

比例和较小规模。Hansen(1996)建立了一个综合Loglt和Probit技术的模型,用来预测企业财务舞弊的概率;Beneish(1999)以1987-1993年间受到SEC处罚的74家公司为样本,选用8个财务指标,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识别模型。总体判别成功率达到75%。Beneish同时也指出了该模型的缺陷:财务数据的歪曲必须是产生于盈余管理而非其他因素;该模型只能鉴别增加收益的盈余管理,对于减少收益的行为则无能为力。Bell等(2000)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证明了基于财务数据的预测模型在判别舞弊公司方面比经验丰富的审计师表现出色。由于舞弊样本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困难,统计判别模型始终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预警效果,财务学者不得不探索更有效的复杂模型。Eining等(1997)根据审计师不情愿依赖于过度定量决策方法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审计师对话和Logisdc模型的整合专家系统,实验表明这个系统可以帮助审计师大为提高对于财务舞弊的判别成功率;Green等(1997)基于公开财务数据,以财务指标为输入变量,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财务舞弊预测模型,发现其预测成功率显著高于统计预测模型,并建议审计师在审计初始阶段使用该模型。Fanning等(1998)运用Logit回归、直线判别、二次判别、神经网络四种方法,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比其它方法更具预测能力。Lin等(2003)根据会计收益指标和会计收益趋势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NN)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FNN模型融合了模糊回归(Fuzzylogic)、神经网络(Networks)及其他的方法来模拟人类理性中的不确定性,以提高模型的评价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减少审计师的偏见或弥补审计师的不足。

二、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研究

(一)关于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特征的研究我国对企业财务舞弊的研究主要起因于资本市场一系列舞弊案件的发生而逐步展开。主要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类。(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预警信号研究。2002年7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制定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详细列示了各种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因素,以及表明公司存在财务舞弊风险的“红旗”。主要包括:因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主营业务不突出,或非经常性收益所占比重较大;会计报表项目或财务指标异常或发生重大波动;难以适应技术变革、产品更新或利率调整等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等。黄世忠等(2004)将财务报告舞弊的一般预警信号系统地归纳为:管理层面的预警信号;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预警信号;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预警信号。(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的特征。阎达五等(2001)对利润操纵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以下操纵利润的手段在上市公司中有普遍性: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企业利润;通过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利润;采用与关联单位进行交易提高利润;通过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搞虚假销售增加营业利润;通过其他应收款提高利润。张龙平等(2002)的研究指出,舞弊公司财务报告指标特征还表现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不断增长,但经营活动没有带来正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获利能力过高或增长速度过快。胡玮瑛等(2003)研究发现营业外项目、资产减值准备正成为微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陈关亭(2005)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资产负债率、以前年度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等因素对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重大影响。孟焰等(2006)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吴联生等(2007)指出,1998-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现金流量管理行为。(3)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内部公司治理)的特征。2002年后,国内研究者强烈意识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开始将公司治理因素纳入到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的研究中。唐清泉等(2005)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只要是第一大股东作为绝对控股股东,无论持股比例大小,他们都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渠道挖掘,没有发现利益协同效应。张翼等(2005)发现以下治理特征与公司制造丑闻的概率有关: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类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水平、董事会主席的持股比例、监事会中领取报酬的监事比例。陈晓等(2005)研究结果表明,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张祥建等(2005)以1998年至2002年间的配股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投资效率、大股东资源侵占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价值效应三个方面考察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之后大股东通过各种“隧道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雷光勇等(2006)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罗党论等(2007)研究了市场环境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二)关于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和模型的研究我国学者多采用静态界面指标作为舞弊财务报告的特征指标:具体有:(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方军雄(2003)以我国1993-2004年间被查处的财务舞弊公司作为样本,发现能够显著显示财务舞弊征兆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款项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率、资产质量、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率。使用这6个指标作为变量,分别Logistic模型构建了财务舞弊鉴别模型,结果误判率小于36%。刘立国等(2003)从股权结构、董书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薛祖云等(2004)的研究表明董,监事会会议频率,持股蘸、监事的数量和比例,独立董事数量,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梁杰等(2004)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人控制度、国家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正相关,法人股比例、股权集中度、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陈国进等(2005)用Logit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和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作用,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有利于约束违法违规行为,公司业绩与上市公司舞弊概率显著负相关,但是声誉机制的作用甚微。(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模型。汤立斌(2004)选取了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处罚的82家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Wilcoxn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在股权结构特征、规模特征、行业特征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表明:流通股的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而公司规模和行业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王化成等(2006)的研究调整了盈余反应系数基本模型,加入与控股股东有关的研究变量,使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控股

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袁萍等(2006)通过采用大样本Panel数据,片引入年份虚拟变量,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董事会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而监事会对公司业绩无显著影响。秦江萍(2006)以沪深股市1998至2004年间39家舞弊公司的51份年报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发现营运资金与总资产的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净利润现金保证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每股未分配利润、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股权集中度8个指标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模型有显著的解释力。陈国欣等(2007)的研究回归模型表明实际上只需盈利能力、管理层持股比例、独立董事规模、审计意见这四个变量就可以较好地识别预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而且通过Logistic回归技术建立的模型整体识别正确牢已达95.1%,可以说效果相当显著。

三、财务报告舞弊评价与启示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8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8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41-04

〔Abstract〕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ma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n quickly generate and evolve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In order to guide and control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etailedly,and combined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with fuzz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Then it constructed the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arly-warning model that based on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analysis,and used“8.12 Tianjin Harbor Explosion Accident”for empirical analysis,finally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vents of the warning level for particularly serious,class I”,the results and expert the forewarning grade of the event qualitative were consistent,so as to better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

〔Key words〕mobile social interaction;online public opinion;fuzzy comprehensive analysis;AHP;index system;early warning model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相继兴起,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据2015年12月1日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全球手机用户数已达71亿,而移动社交用户数量已超过20亿[1]。移动社交网络本身具有的移动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一系列特点一方面使信息的与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也使许多失真信息与网络谣言在移动社交网络中肆意传播,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随之产生。由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量大、活跃度高,它能在短时间内促使舆情事件迅速演化,因此它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的权威度与公信力都产生很大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M.Y.Cha等通过对社交网站Flickr中的舆情传播规律进行研究,揭示好友关系对舆情扩散所起的作用[2]。Saki.Knafo论证了Twitter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Takehara等在对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为广告投放设计出一N移动社交推荐系统[4];Naohiro Matsumura在对日本社交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力扩散模型”[5];Ting.I.H等利用社交平台分析用户的相关信息,提出了社会网络推送模式[6]。在国内,兰月新通过构建微分方程模型来对微博舆情的扩散与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7]。王玉珠对微信舆情的生成、特征、舆情效能进行研究,提出微信是推进舆情演进发展的双刃剑,应当引起重视[8];郭勇陈等探讨了意见领袖在网络论坛环境中的作用与影响,并给出相关管理建议[9];夏雨禾对微博中舆情的生成要素、模式等进行分析,提出微博舆情的引导建议[10];肖凝希对舆情的生命周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社交网络舆情的预警对策[11]。

总的来说,现阶段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数量偏少,且现有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对社交网络舆情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细粒度上针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及等级划分的定量研究。为了丰富以上研究,本文在详细分析移动社交网络自身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最后结合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政府部门科学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提供借鉴和参考。

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概述

移动社交网络是用户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通过移动终端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的一种虚拟化的人际关系网(如图1)。在此基础上,并借鉴相关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笔者认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自由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近些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而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则成为引领舆情发展的主要阵地。从2015年“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件、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成都男子逼停暴打女司机事件,到2016年上半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人机大战”事件、山东假疫苗事件等等,微信、微博、论坛等各种移动社交网站所的网络信息已经成为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主要是由移动社交网络3个特点决定的:

1.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具有随机性特点

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随机性包括网络信息的随机性与信息者的随机性。网络信息的随机性是指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或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言论,而其中有些信息可能是失真的甚至是网络谣言。信息者的随机性指处于“全民麦克风”时代,只要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都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信息,这使得网络信息的者具有较大偶然性。

1.2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各种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其信息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大多用户都通过简短的言语、图片、语音等形式将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的每条信息被限定在140字以内,这与传统的博客不同,真正体现了其“微”的特点,这正满足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并急于与人及时分享生活状态的需求。

1.3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具有聚众传播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社交网络平台的不断壮大,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传播越来越呈现出聚众传播的特c。“聚众传播”指处于社交网络中的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以取得某种认同为目的得一种群体性传播形式。聚众传播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与途径,既包括信息的聚合也包括具有相同观点人群的聚合。

2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范畴内对于某事物给出综合评价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①确定因素集;②确定指标权重;③确定评价集;④进行综合评判等步骤。层次分析法(AHP)是基于把要分析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对系统内的多个因素的逐层分析,对于相关的因素咨询有关专家并由专家给定相应的权值,进而建立相关模型。本文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力图在已有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对舆情预警等级进行划分,进而实现预警目的。

2.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有舆情指标体系相关文献[12-16]的分析,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本文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二级指标体系,以舆情主题信息、舆情者、舆情参与者和舆情扩散度为一级指标,建立如图2所示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舆情主题信息、舆情者、舆情参与者与舆情扩散度。舆情主题信息包括同类主题总数、主题敏感度、主题转发评论次数3个二级指标;舆情者包括舆情所在社交网站、者粉丝数量2个二级指标;舆情参与者包含参与者所在社交网站、参与者粉丝数量、事件正面回复数及事件负面回复数4个二级指标;舆情扩散度包括社交网站权威度、社交网站分布度、舆情议论热度和舆情传播速度5个二级指标。

2.2因素集的确定

确定研究目标的因素集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时首先要考虑的。在确定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因素集时,主要考虑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一些关键指标,对关键指标体系进行划分,即U={U1,U2,…,Un}本文根据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自身特点及建立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将基本因素集U大致划分成4个子集,对于评价因素Ui={Ui1,Ui2,…,Uik},将其分为由13个具体因素形成的评价因素集合。

2.3评价集的确定

评判集指的是评判目标的评判结果集合。在建立评价集V={v1,v2,v3,…,vm}时,本文综合我国自然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与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分为4个等级:蓝色预警(轻微严重,Ⅳ级)、黄色预警(比较严重,Ⅲ级)、橙色预警(严重,Ⅱ级)和红色预警(特别严重,Ⅰ级),也就是取m=4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进行评价,则评价确立的等级集合为V={v1,v2,v3,v4}={轻微严重,比较严重,相当严重,特别严重}。

2.4指标权重的计算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各因素的权重。在分析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过程中,由于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有所差别,因此要赋予各因素以不同的权重,我们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首先将各影响因素按主次与隶属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在通过有关专家对同一层次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评分进而建立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以特征向量各分量表示该层次相应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重。例如,要确定“舆情主题信息U1”的各影响子因素重要性权值A1=(a11,a12,…,a1n)可以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可以用和积法来近似求解,具体步骤为:

由结果可以看出,调查中网友对该事件的评论隶属于(一般严重、比较严重、严重、特别严重)的隶属度分别为:(0.076,0.163,0.347,0.414),其中隶属度为“特别严重”的隶属度最大,为0.414,因此得出对于该事件的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Ⅰ级”即“红色预警”。这与事件发生后专家对该事件的定性结论相一致。

4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实时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QQ等俨然成为人们发表言论、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随之而来的是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迅速产生与演化。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舆情预警,进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融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法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衡量信息社会报告(2015)》解读[EB/OL].http:∥/15/12/2/c1/57657.shtml,2016-05-25.

[2]M.Y.Cha,A.Mislove,and K.P.Gummadi.A measurement-drive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in the flickr social network[C].in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WWW09,2009:721-730.

[3]Saki Knafo.NDAA Trends On Twitter During The Debate[N].The Huffington Post,2012-10-23,(9).

[4]Takehara T,Miki S,Nitta N.Extracting Context Information from Microblog Based on Analysis of Online Reviews[C].Multimedia and Expo Workshops(ICMEW),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2:248-253.

[5]Naohiro Matsumura.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Online Community[R].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cial Intelligence Desig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2005:23-27.

[6]Ting I H,Chang P S,Wang S L.Understanding Microblog Users for Social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2012,18(4):554-576.

[7]兰月新.突发事件微博情扩散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3):31-34.

[8]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33(7):146-150.

[9]郭勇陈,沈洋,马静.基于意见领袖的网络论坛舆情演化多主体仿真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2):13-21.

[10]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3-51,110-111.

[11]肖凝希.浅谈舆论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微博舆论预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229-229.

[12]李文杰,化存才,何伟全,等.网络舆情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模糊评判模型[J].情报科学,2015,33(9):93-99.

[13]孙玲芳,翟鹏博.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舆情指标预警模型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4,42(2):267-271.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9

“地质灾害”一词已提出多年,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远不能满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决策的要求。因此,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和每个公民的减灾防灾意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使之成为类同于气象、环保、水文、海洋、地震和生态等公益性监测网,并实现互联共享,充分发挥直接和间接减灾作用,及时将地质灾害状况和发展趋势向社会公告,提高人民减灾防灾、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必要而紧迫的。

1 地质灾害预警的目标与任务

1.1 基本目标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国家层次宏观调控或指导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提供依据;从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提出地区发展战略建议;为改良人居环境提供咨询;为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在基本掌握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能够监控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

1.2 总体思路

根据斜坡岩土体的含水量必须达到某一界限值才可能在一次降雨过程中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规律,基于地质环境要素、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提出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总体思路。

(1)预报预警对象。降雨诱发的区域突发性和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预报预警类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种类型。空间预警是比较明确地划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根据长期气象趋势预报)、一定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主要适用于群发型。时间预警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给出地质灾害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如根据短时气象预报或警报)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技术路线。

1)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预警区域。

2)确定预警判据。对每个预警区的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与降雨过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每个预警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图,确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低值、高值),作为预警判据。

3)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后,对每个预警区叠加分析,根据判据图初步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判定预报预警等级。对判定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或以上等级的地区,结合该预警区降雨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次日的降雨过程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报或警报。

5)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

6)发送预警产品。将预警产品报请有关领导签发后,发送国家气象中心。

7)预警产品。国家气象中心收到预警产品后,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在中国地质环境网站上。

8)预警后,预警人员跟踪校验预警效果,总结提高预警准确率。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方法

3.1 国内外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现状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采用3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高精度遥感系统RS)、信息的卫星频道无线传输技术以及具有高度自动化的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在中国局部地区(如香港)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安全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城镇建设有机地协调起来,同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地质灾害基本数据和图件上网公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2 监测预警站网的构成及职能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站网体系由有资质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管理的监测站点所组成,包括1个国家(一级)站,约40个省级(二级)站,约700个县级(三级)站和约1000个乡镇群测群防(四级)站以及若干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监测预警试验区。

(1) 一级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一、制订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和计划;

二、负责大区协作中心站、重要工程专业中心站和各省级站的协调、技术指导、成果交流、技术培训和行业效益评比、新机构认证等;

3)组织汇交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会商,编制全国地质灾害状况和发展态势报告,定期向国家提交科学分析报告和地质环境状况报告;

4)以典型地区为试验区或试验点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探索研究;

5)组织协调跨省区或跨流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或研究项目;

6)组织制订或修订国家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

7)受国家或行业委托,组织承担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咨询或灾害责任的技术仲裁。

(2)二级站(大区协作站、专业预警站和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级站包括大区协作中心站、重要工程区专业中心站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其职能参照一级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结合自己的职责特点具体管理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大区协作中心站一般不作为实体运行,而是挂靠本大区地质灾害严重、典型和技术力量较雄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具体负责本大区共性问题的技术协调和会商(初步考虑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设立7个大区协作中心站)。重要工程区专业中心站一般是跨省区的技术实体,直属于一级站管理,同时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协调工作(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心站)。

(3)三级站(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组建乡(镇)、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维护保障国家或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点的正常运行,及时提交本县域地质灾害状况报告。市(州)级国土部门地质环境监测科具体协调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联系,并为典型地区的试验区或试验点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探索研究提供保障。

(4)四级站(乡村群测群防协作点网)根据群测群防要求,负责指定区域的地质灾害简易监测,落实及时报告和紧急预警制度。

(5)行业监测站。水利、铁道、地震、中国科学院、林业、环保和地方等部门的相关监测站点在技术上是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的有机构成部分或有效补充,在运行机制上是业务联系和协调配合单位。

(6)(监测预警试验区(点)为推广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或新理论而由国家站或省级站开展的专门研究基地。

4 结语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是一项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探索性、政策性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很大。现在刚刚起步,科学技术依据、信息储备以及其他基础条件严重不足,在机构设置、人才配备、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需要统筹考虑,逐步解决,使这项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10

11月2日,本刊记者奔赴商河采访魏俊勇,全方位解读这则互联网+时代的“新警察故事”。

“运筹网络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3年前,潜心攻读了四年计算机专业的魏俊勇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刑警。

2003年,通过公务员考试之后,魏俊勇成为商河县公安局韩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身高不占优势、体型也非魁梧、搏击功夫更是几乎为零,如何在警队立足成为这个年轻人思考最多的问题。

当时,互联网、计算机这些名词在当地尚属新鲜事物,凭借自己的专长,魏俊勇迅速找准定位,立志成为一名“运筹网络之中”的新时代警察。

2006年8月,魏俊勇主导建成商河刑侦情报信息研判网。2008年,以信息研判网为基础的情报信息室成立。“那时,我们就在四楼一间办公室办公。”狭小的办公室摆放着几台电脑,几乎就是全部“家当”,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却足以承载他们创新攻坚的热情,在随后直接参与破获的各类刑事案件中,情报信息室的技术优势展露无遗。

2010年7月13日,商河县发生一起杀人抛尸案。由于尸源不明,案件侦办一度陷入僵局。作为该专案信息组副组长的魏俊勇顶住巨大压力,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各类基础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最终确定了3名犯罪嫌疑人身份并成功抓获。此案开创了无名尸案件中未确定尸源先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先河,魏俊勇在当地公安局也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称谓――“历史还原者”。他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缜密的分析研判及勤恳的工作态度在案件中还原了一个又一个事实真相。

早在2003年6月17日19时许,商河县玉皇庙镇乔家村一名14岁女孩被杀害,犯罪嫌疑人刘某作案后外逃,引起当地群众强烈愤慨,该案久攻不破也成为魏俊勇的一块心病。

2012年,借着“缉捕重大命案逃犯攻坚行动”的东风,魏俊勇和他的团队也展开了一场网上攻坚战。“那些天就是一直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综合运用各种网上技战法,围绕嫌疑人做了大量工作。方便面和火腿肠都是同事送进来的。”魏俊勇告诉记者,七天七夜的攻坚之后,嫌疑人刘某最终被锁定藏匿在河北省。来不及跟家人告别,魏俊勇匆匆坐上了远赴河北千里追凶的汽车。

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专案组确定刘某在河北有100个可能藏身的地点,这些点几乎覆盖了整个河北,在偌大的城市搜捕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魏俊勇根据线索分析刘某企图在当地找工作、找熟人谋生,于是首先选择符合其专业技能和有其老乡居住的几个重要地点进行搜捕,迅速确定其潜藏在霸州市。

7月14日6时许,他通过研判判断:刘某当日8时许可能会同其姘妇白某准备逃离霸州。机不可失,7时许,他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带领侦查员在霸州市区架网布控,伺机抓捕。14时许,魏俊勇在当地市中心公园内发现一名可疑人员,“当时正好是盛夏,公园里人很少,这个人自己躺在公园的椅子上。”上前打量后,魏俊勇发现该人相貌与嫌疑人10年前的一代身份证照片较为相似。“当时我就问了一句在干什么,该人没有回答提上鞋准备走。”魏俊勇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迅速向前将其摁倒在地。经查,此人正是在逃的、杀人逃犯刘某。这宗命案历时9年终于一举告破。

“运筹网络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商河公安在201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的全国“清网行动”中,抓获152名逃犯中的146人,追逃绝对数位列全市第一。而其中仅魏俊勇利用“网上追逃”模式,就成功抓获逃犯30余人,贡献率超20%,直接节约追逃成本20余万元,其为全局“清网行动”的决定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清网行动”后期的立功授奖活动中,魏俊勇却毅然放弃多次评选机会,将荣誉全部让给其他同事。

“轨迹刻画”与“网上追逃”

“轨迹刻画,特别是嫌疑人作案车辆的轨迹刻画,是在信息条件下,侦破盗窃通讯电缆线案件的关键因素。”魏俊勇告诉记者。据介绍,通讯电缆线除光纤外,一般为铜芯电缆,电缆的内层为带有颜色的塑料包裹的细铜丝,俗称“花线”,金属铜就是嫌疑人作案的主要目标。

2010年冬的一天夜晚,商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了一起偷盗通信电缆线的报案电话。接警后,魏俊勇和队员们迅速出发,完成现场勘查后,他们顺着电缆线拖拽的痕迹一路寻找,“从土路走上公路后,发现明显的拖拽痕迹已经消失,但在路口拐弯处、路面的泥点上,路面损坏的地方会有微小痕迹,我们就对着公路上的沥青点、泥土点仔细观察,寻找蛛丝马迹,从商河县韩庙村一直走到德州市乐陵菜家村。”最后在该村一片土地上发现有被刀砍过的痕迹和电缆线的碎末。

魏俊勇意识到,这就是嫌疑人作案的第二现场。“他们在第二现场将电缆线砍成小段,分装成袋,然后运走。”嫌疑人以为完成跨市拖拽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很快就落入了商河刑警的恢恢天网。现场提取了脚印、大小便之后,魏俊勇和他的同事开始了抓捕嫌疑人的行动。

数九寒天,穿着三层棉裤走在乡村小路上,路上的冰冻硌得脚生疼,冷风袭来禁不住直打哆嗦,他们选择了一处民房隐藏车辆和报警器,并对嫌疑人逐渐包围。情急之下,嚣张的嫌疑人竟然一人骑摩托车,另外一人在后座不停地手挥砍刀冲了过来。一刀落下,魏俊勇的棉衣开了一个大口,追至河边,嫌疑人直接弃车而逃。“由此判断,嫌疑人应该就在附近,我们连夜开始在周围的村子挨户走访,最终在王集村抓到了嫌疑人。”

“在案发现场,对交通工具痕迹和电缆线的拖痕进行追踪,并且结合技术手段刻画犯罪嫌疑人逃跑的轨迹,对侦破案件起到了关键作用。”魏俊勇总结道。随后,在2012年6月6日,魏俊勇和他的团队主导的打击系列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犯罪专案小组,运用该战法成功侦破了王某志等三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

“该案件和前面提到的案件类似,不同的是嫌疑人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调取了现场及周围所有监控录像,最终确定一辆没有牌照的别克轿车具有重大嫌疑。随后,将该车与案发时间段进出我县交通卡口的千余辆机动车逐一分析比对。最终确认,车牌为“鲁E7***2”的银色别克凯越轿车即为该被盗案的嫌疑车辆。”

通过网上查询,魏俊勇发现别克车主为临沂市沂水县龙家圈乡柳泉村人王某志。经研判分析,他又确定了另外两名嫌疑人的身份为日照莒县王某羊和东营河口的赵某田。

一年多的时间,魏俊勇和他的团队累计打掉团伙3个,抓获嫌疑人10名,破获本县案件50余起,带破外地案20余件,涉案总价值200余万元。实现了商河县电缆线案件从高发到“零发”的转变。

“有备而来”的博弈“兵法”

商河县是胜利油田的重要产油区之一,境内石油储量5000万吨,年开采量40万吨,又有中石化徐州管道储运分公司下属的东临线、东临复线两条输油管线贯穿,经过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长76公里。加上各类单井管线、混输管线,总长度长达1000多公里,维护油区治安以及输油管线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2013年10月下旬,商河县东临输油管线沙河乡、龙桑寺镇一带打孔盗油案件8起。嫌疑人在高密度巡逻的情况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7个不同地点疯狂作案8起,“全部为新打阀门,且不顾管线掉压报警,气焰十分嚣张。”魏俊勇克服作案手段发展变化快、基础情况不熟的困难,加班加点开展工作,将基础侦查工作可能忽略的关键点认真分析梳理,有意识的侧面引导,有策略的介入各类信息手段。在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极强的情况下,魏俊勇利用“没有数据就是最大的特征”的思路,解决涉案车辆伪装、发案时间不能确定等问题,顶住压力,屡败屡战,最终锁定嫌疑人并成功落地。

与犯罪分子博弈的过程,也是一场心理、智慧、技战术等全方面能力的较量。

2015年6月20日上午8时许,商河县局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韩庙镇小冯家村路口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女子(亓某)被撞,已无生命迹象,肇事车辆逃逸。但离奇的是,该“事故现场”路段较为偏僻,虽为乡村公路,而道路平整,视线开阔,车稀人少,车祸发生时电动车距路沿不足一米,现场附近竟无任何刹车痕迹。

综合分析之后,警察断定该案绝对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然而,就在专案组紧张工作时,嫌疑人李某却主动到交警大队事故科“投案自首”,其供述滴水不漏,将案件引向一起交通意外。

魏俊勇直接负责审查李某。审讯开始阶段,李某表现较为平静,少言寡语,显然是“有备而来”。据了解,李某的妻子系车祸身亡,年仅4岁的儿子暂时由父母帮忙抚养,他平时在外打工。“我们制定策略,“张弓搭箭,引而不发”,不直接讯问案件本身,而是聊事件前后,并且从爱情、亲情方面入手。”魏俊勇告诉记者。几番较量后,李某彻底崩溃,痛苦流涕地承认是自己因爱生恨,故意撞死亓某的犯罪事实。当时,他万念俱灰,买了农药准备自尽。想到年幼的孩子才决定铤而走险,一切准备妥当后“投案自首”。

“洋气神探”的职业精神

在商河民间,村民们一直称赞魏俊勇的探案方法很“洋气”。在大型犯罪团伙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商河有个神探,一进入商河地界,就已经陷入了他的天罗地网。”对此,魏俊勇表示:“无论是土是洋,扎实的工作态度是必须的。”

2006年至今十年间发生的命案全部破获,实现了命案侦破新突破;建国以来21名在逃多年命案逃犯,已抓获19名,实现了命案逃犯缉捕新突破;现案发案数自2010年以来逐年大幅下降,实现了案件逐年下降新突破。这一系列突破背后,有魏俊勇和他的刑侦研判团队强力支撑和艰苦战斗。

2014年初,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魏俊勇主导的商河工作站正式成立,县局投资200余万元购置了技术设备,配备了高性能工作站级别电脑及办公设备。“目前,我们团队共有5人,全部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我们制作数据模型的时候通常会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最后打包形成软件。”魏俊勇告诉记者:“这些80后很能吃苦,也会不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走近这些80后的带头人魏俊勇,我们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刑警特有的气息――一种信念的凝聚,一种精神的历练。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职业精神”。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11

「正文

问题的提出

1998年以前,基本上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报公布之前对公司盈利状况作出预测,而且也没有专门的财务师,投资分析机构对公司业绩作出连续、全面的预测。尽管很多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但是这些调研是个别的,而且基本上不对外公开,仅仅供本公司投资决策之用。中小投资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信息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机构投资者能够提前获知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注:对于这一点,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盈利信息在披露之前机构投资者基本上就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师事务所等等途径获知。即便在美国,情况亦是如此。参见美国SEC前主席Arthur Levitt的“ Numders Game”。)往往利用报表披露的“时间差”,大幅度买卖股票,而部分上市公司也配合参与坐庄,一方面造成了中小投资者的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了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了证券市场的健康。

继证监会要求亏损公司发布预亏公告后,2001年7月3日,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颁布了《关于做好2001年中期报告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三条指出,如果预计2001年将出现亏损或者盈利水平出现大幅下降的,上市公司应当在7月31日前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2001年年末发布了相对较为具体的操作办法《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1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在2001年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利润总额增减50%或以上),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比较基数较小的公司(一般指上年每股收益的绝对值在0.05元以下的公司)可以豁免披露业绩预警公告。

2001年中期预警的公司公告一出,二级市场马上做出了剧烈反应,大多数预警公司的股票在公告后股价应声而落,跌幅也相当深。市场为之惊呼:预警比预亏更可怕!与预亏公司类似,预警公司多数属于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压力较大的行业。但值得关注的是,预警与预亏公司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预亏公司大部分为处于正在资产重组或即将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多年来经营状况不佳,有的甚至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ST、PT公司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市场投资者对这部分公司的预亏早有预期,因此预亏公告带来的市场反应较小。(注:这方面的结果,参见洪剑峭等:《预亏的市场反应》,working paper.)而预警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先的绩优公司,其中包括龙头股清华紫光、风华高科,紫光生物等,在目前信息披露的连续性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对这些公司一直有良好的预期,对公司的经营恶化毫无心理准备,突如其来的预警公告不啻为一声惊雷。

预警制度推出后,受到了证券业内人士,新闻界,学术界高度关注,监管部门也密切注视着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在肯定预警制度的必要性的同时,很多人对预警制度提出了很多疑问,如:如何定义业绩大幅下滑?应该以什么指标来判定业绩下滑?为什么2000年中报中有些公司业绩下滑不到50%却发布了预警公告?而同时有很多的公司业绩下滑50%以上却没有预警?仅仅以公开谴责这一行政手段进行处罚是否足够督促公司主动履行预警义务?预警制度的框架是否过于简单?如何协调制度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预警制度推出至今尚不足一年,一个现实而且对监管机构、政策制订者有较大意义的问题是:预警制度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进行研究的。

预警原因与市场反应

一、数据描述以及预警原因分析

由于中国的预警制度从2001年中报才开始实施,至今不到一年,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为两部分:

1.1998~2000年年报中,根据2002年新的预警制度,符合预警要求的公司共计217家,其中1998年63家(沪市27家,深市36家),1999后73家(沪市37家,深市36家),2000年81家(沪市35家,深市46家)。这样进行“追溯”处理的意义在于,易于观察当不存在预警制度时,当这些业绩大幅度下滑的公司在年报公布之时所存在的财务特征以及市场对“突如其来”的业绩下滑的反应。

2.2001年中报中符合预警制度条件的公司共68家(沪市20家,深市48家)这些公司由两部分组成:发布了预警公告的公司;应该预警但没有预警的公司(剔除了制度不强制要求预警但实际预警的公司)。选取2001年中报中符合预警要求的样本公司的原因在于:由于预警制度刚刚推出,2001年年报截至本文写作时难以获取相关的数据,同时2001年中报中由于存在应该预警但没有预警的样本公司,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配对样本组。很多的研究中,由于事件的不可逆,在研究某制度(事项)的影响时,往往不能够比较“存在这个制度(事项)”以及“不存在这个制度(事项)”不同的后果;而本文中,尽管预警制度是强制性的,但是由于在2001年中报中存在按照规定予以预警的公司和未按照规定预警的公司,因此通过对这两类公司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预警制度的效果作出评判。

样本数据来源为1998-2000年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及交易数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会计与研究中心和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财务数据库和交易数据库,根据2002年预警制度标准筛选得到;2001年中报公司样本根据巨灵网信息公告整理而来,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证券之星(stockstar,com)获得,交易数据来自复旦大学管院路透终端(Reuters),所有交易数据均已做复权处理。

总体上来看,深市预警的公司数量比沪市稍多。如果根据新的预警制度,1998-2000年进行预警的公司业绩下降幅度非常大,总体下降幅度70%左右,远远超过了50%的最低限。而2001年中报需要预警的公司业绩下降幅度也是非常大,需要预警而未预警公司平均下滑幅度比预警公司稍小,但幅度也接近40%.二、关于业绩下滑原因的描述性统计

预警公司以及应该预警但未预警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2001年预警公司的预警公告来看,没有一个公司在公告中对业绩下滑的具体数据(盈余、销售)作出披露。相当多的公司仅仅按需求发表了一条非常简短的公告“由于受到××××的影响,预计2001中期业绩将会比上年同期有大幅下降”。寥寥数语,其中的信息含量究竟能有多少呢?当然也有较多的公司在公告中披露了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因:

1.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导致公司收入锐减,利润大幅下降。这是预警公司在公告中解释业绩下滑的最主要的原因。

2.新项目未完成,收入欠佳。

3.主营业务不突出的影响。主营业务突出为公司上市融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公司长期的经营和发展作用重大。

4.债务沉重,财务负担严重,成本增加。

5.由于上年中期中非经常性收入对当期业绩贡献较大,而本期没有了这部分收入,导致本期业绩相比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的下滑。

6.受国际市场和国际下滑的影响,致使业务量下降。

7.研发费用投入较多,管理费用大幅上升。

新会计制度、运营周期原因,生产调度因素,灾害,甚至还有因为股权之争影响的(如烟台发展称由于股权转让争议而无法合并一家控股制药的报表,引致业绩滑坡)等等也是预警公司在公告中提及的因素。

从表1可以看到,根据公司预警公告中的描述来看,市场不景气占据了非常高的比重。市场不景气以及相应导致的成本费用增加是业绩大幅下滑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两项合计达53.6%.明确表示业绩大幅下滑原因中包含“经营不善”的仅仅有5家,占预警公司总数的7%,其余的全部是客观造成的。这样,公司管理层推卸了所有的责任。然而,从公布年报后上市公司总体情况来看,在这些公司由于市场原因预警的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所谓的“市场低迷”的背后,也有很多公司递交了非常漂亮的业绩报告,比如家电类的青岛海尔、格力电器、春兰股份;化工行业中的石油大明、山东海化、盐湖钾肥;房地产业的浦东金桥等。

因此,对于由于上述“客观原因”造成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管理层来说,是否能够真正从自身寻找原因,反思在管理、营销、战略,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呢?那种业绩上去了就表功、业绩下滑就找客观原因的管理层怎么能够获得广大投资者的信赖呢?

很多公司将业绩下滑解释为行业性原因,是否存在着预警公司在各个行业分布不均、某些行业公司业绩下滑现象比较普遍,业绩下滑确属行业和市场的原因?对此我们以简单的统计结果予以验证,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

1.除了建筑行业之外,其他行业内,业绩大幅下滑(亏损除外)公司占行业内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并不大。

2.从预警公司的所有样本来看,各个行业分布比较平均,没有出现某个行业全面业绩下滑的现象。

三、关于业绩下滑真实原因的探讨

那么真正导致这些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尽管每个公司的业务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但是通过对利润表的简单统计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原因。因此,本文对利润表中的各个项目作了统计,基本结果见表3(表中的平均是比例的简单平均,剔除了极少的极端数据)。

下面我们分项目进行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

从1998~2000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的结果来看,预警公司(或者说追溯预警样本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主营业务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比平均值历年都在90%以上。从2001年中期预警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预警的87家公司中有3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上年同期;只有6家主营业务收入不到上年同期一半。总体上,2001年中期主营业务收入/2000年中期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约为94.4%.因此从销售收入来看,公司经营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并非如同公司解释的“经营形势恶化、市场萧条、行业性亏损”等等。

2.主营业务成本

从所选取的样本可以看出,各年间预警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基本上和上年同期持平,相比较主营业务收入而言,主营业务成本同比的平均值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的平均值。以2001年中期数据来看,48家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同时,主营业务成本大幅增加,超过了上年同期,最多的一家竟然增长了400%以上。88家公司中有72家主营业务成本增长比例超过了主营业务收人增长比例。总体上,2001年中期主营业务成本/2000年中期主营业务成本平均约为104.5%.因此,主营成本控制不当是造成业绩下滑的一个原因。而主营成本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所以,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一方面在市场的终端——销售上有所下滑,一方面在源头——采购上又不能够进行有效控制,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主营业务利润的下滑。

3.营业利润

在观测的4年间,样本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均大幅下滑,特别是1998、1999两年,营业利润同比平均值仅仅为6%左右。从2001年中报样本公司来看,17家公司营业利润由上年同期的正值转为亏损,3家公司在上年同期营业利润亏损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所有公司中,只有3家公司在上年同期盈利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总体上,2001年中期营业利润/2000年中期营业利润平均约为43%.造成营业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只可能有两种:其他业务利润减少或者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销售费用)增加,而我国上市公司中其他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是比较少的,从样本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因此,在主营收入、主营成本变化相对不大的前提下,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只可能是三费的大幅增长。可以说,费用控制失调是导致业绩下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4.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利业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一般来说,利润总额与营业利润之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暂时性项目(Transitory Items)——尽管有些公司的投资收益可能是稳定性的——并且很多研究都以此来衡量公司的盈余质量(Quality of Earnings)。从表3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样本公司利润总额同比的平均值比营业利润有较大增长,表明上述非经常性损益(或者说暂时性项目)对这些公司的贡献较大;2000年以及2001年中期则相反,当年度样本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暂时性项目)相应地比上年同期减少,因此在营业利润同比减少的基础上业绩进一步下滑。所以,从所有的样本来看,非经常性损益(暂时性项目)对公司的利润总额有较大的影响。

预警制度市场反应实证研究

一、假设的提出

预警制度的初衷在于及时披露公司的重大经营、盈利信息,尽可能地做到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公平,提前释放业绩风险,减少报表公布日公司股价的大幅波动。在2001年中期以前,由于没有预警制度,基本上没有一家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对公司业绩作出预测,也很少有机构公开其研究结果,所以年报公布期间很多投资者往往遭遇了“业绩地雷”。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1998~2000年,按照新的预警制度进行“追溯”应当预警的公司在年报公布日附近,投资者会对其股票作出负面反应。

在预警制度推出之后(2001年中期),按规定,预计利润总额大幅下滑的公司必须在中报公告前(不迟于7月31日)对公司业绩下滑作出公告,根据实际情况,有较多公司按规定进行了预警,但是也有部分公司没有按照规定预警。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对那些按照规定作出预警的公司,在预警日市场会对其股价作出负面反应;同时,对于应该预警而未预警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同时也没有预亏,市场会对其有一个比较好的预期。当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在中报公布日予以披露时,实际的情况和投资者预期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这种巨大的期望差距(Expectataon Gap)将会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的行为。而且公司这种未按规定预警的行为很可能使投资者产生对公司、对管理层的不信任,理解为一种“不诚实”的隐瞒重大信息的“欺诈”行为,进而“用脚投票”,由此导致的股价下跌可能超过那些按时进行预警的公司。因此,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三:应预警但未预警的公司在中报公布日将会引起较大的负面市场反应,其下降幅度超过预警公司;

假设四:从预警期到中报公布结束这样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来看,未按规定进行预警的公司股价下降幅度超过了预警公司。

假设4中包含了这样一个推测:市场对“诚信”的肯定以及对未及时披露重大信息这样一种“违约”行为的惩罚。

为了检验以上的假设,本文采用了较为普遍的事项研究(Event Study),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窗(Window)内,观测市场对Eaming Surprise的反应情况。市场反应的样本分为三部分:(1)1998~2000年报中,按照新的预警制度“追溯”,符合预警条件的公司,目的在于观测不存在预警制度时市场对业绩大幅下滑的反应,从另一方面考察预警制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数据,也可以发现各年间可能存在的趋势;(2)2001年中报中按规定公告了预警的公司;(3)2001年中报未按照规定预警而受到谴责的公司。相应地,三组样本的事件日(Event Day)为:(1)1998-2000年年报公布日;(2)按照规定进行了预警的公司有两个事件日:预警日以及中报公布日:(3)2001中报未预警的公司也有两个事件日:中报公布日以及谴责日。

二、研究方法

在非正常报酬率(Abnormal Return)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Robustness),本文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1998~2000年实证结果

在预警制度颁布实施前的1998~2000年,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在年报披露日附近,市场会作出较为强烈的反应。这些公司在事件日(年报披露日)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非零的(而且是小于零)非正常收益。从2000年来看,这种反应的期间效应更加明显地加大,年报披露日前3天就已经为市场所觉察,而且这种反应在披露之后仍旧持续了一段时间。1998、1999年当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披露年报时,这些公司股价应声下落,不论从市场调整模型还是CAMP市场模型来看,总体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负的非正常报酬率。

由于我们选定的时窗比较短,可以说明确实是对年报披露本身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市场的这种反应是否不仅仅针对于业绩(盈利数字)本身,而包括了对年报中披露的其他信息呢?下面以常见的Eaming Return Relation回归方法做一检验。采用的模型为:

这里,本文采用的是5天的CAR(-5,0),对于UE,由于中国没有专门的财务预测机构,公司也基本上不披露盈利预测,投资者很少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研究市场在没有预警制度时对“业绩地雷”的反应,本文采用随机游走模型,。表4列示了回归模型的结果。

5天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与未预期盈余之间存在着非常高的相关性。1998-2000年3年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各年回归方程中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422、0.0877、0.0949),系数符号表明市场对业绩大幅下滑作出的是“向下”的反应。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以1998~2000年3年样本来看,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在年报披露日附近,市场对此作出了较为强烈的“向下”的反应,这些公司在披露日的非正常收益率显著地不等于零(小于零),显著性水平低于0.05,披露日效应非常明显;而且从回归方程结果可以推测,这种反应和未预期盈余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以上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一:1998~2000年,按照新的预警制度进行“追溯”应当预警的公司在年报公布日附近,投资者会对其股票作出负面反应。

因此,如果我们以“追溯”的眼光来看待预警制度时,数据表明:预警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不存在专门为普通投资者服务的信息、预测机构,也没有上市公司对本公司经营,盈利情况作出自愿性披露预测,当这些公司最终不得不按照规定披露其业绩时,市场作出的反应非常大,造成了股市的剧烈波动。而且,假设我国没有实行跌停幅度的限制,可能波动的幅度还要更高。因此,现阶段强制实施预警制度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2.2001年样本实证结果

从2001年预警公司预警披露日附近非正常收益率和这些公司随后披露中报的非正常收益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预警具有非常好的提前释放业绩风险的作用。当这些公司在中报之间提前作出预警公告,根据预警制度的相关规定(2001年中报时,证监会没有明确预警的具体标准,只是提及业绩大幅下滑,没有规定具体的数值以及以什么指标来进行判定),如果市场原先是以上年同期业绩作为预测的,那么当这些公司披露预警的信息时,投资者就会对最初的预测作出修正,相应地表现在股价上就会对预警公司的股票作出“向下”的反应,预警当日非正常收益率高达-4.206%.在预警的前5天、2天、1天以及预警日当天、后1天都存在显著不为零(小于零)的非正常收益,有力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二。值得关注的是,预警公告效应具有较为明显的提前期,特别是预警公告披露的前1天尤为明显,这些公司总体上在公告前1天的非正常收益非常显著地小于零。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已经从各方面提前获取了该信息,而这种显著地小于零的非正常收益表明“先知先觉”者并非中小投资者。我们推测,如果是机构投资者通过其他的渠道提前获取了预警信息并进行抛售的话,那么最终承受损失的还是处于信息弱势、资金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因此,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实施预警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信息披露上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然而从实证结果来看,尽管预警公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时间差,但是仍然存在着信息披露的提前效应。

而对于没有预警的公司来说,中报披露效应非常明显。同预警公司比较起来,在中报披露日未预警公司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非零(小于零)的非正常收益,中报披露当日的非正常收益率达到了-2.308%,而预警公司在中报披露日的非正常收益率是0.155%.同时假设检验也验证了假设三的成立。因此,从中报披露日的股价来看,预警公司的风险在预警日已经提前释放,最终报表披露之时市场反应比较温和,未预警公司的业绩风险则在披露日集中体现出来。

为了检验本文前面提出来的假设四:“从预警期到中报公布结束这样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来看,未按规定进行预警的公司股价下降幅度超过了预警公司”,我们采用了中报披露日前后20天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来考察。选择前后各20天窗口的原因在于,按照我国信息披露规定,中报必须在中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进行披露(也就是7月1日至8月31日之间),而预警公告必须在中报前(但不迟于7月31日)披露。很多公司预警公告和中报披露的时间间隔不大,因此前后共计40天的时窗基本上可以预警公司与未预警公司在预警、中报期间股价波动的幅度。如果是:

(1)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按照规定履行了预警披露义务的公司股价下滑的幅度超过了未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司。预警公司(-20,+20)的区间内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是-0.0567,而未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司相同区间内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为-0.0356,而且从中报前15天开始的区间开始,预警公司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就一直处在未履行披露义务公司的下方,否定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四;

(2)预警公司的股价波动幅度较小,从预警日至中报披露日前3天这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平滑下降,而之后一直平稳,不存在显著异于零的非正常收益。而未履行预警义务的公司则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在中报披露日当天的非正常收益率超过了(-20,+20)区间内预警公司任何一天的非正常报酬率。

以上结果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实证结果表明预警制度确实起到了提前释放风险、减少股价波动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市场并没有惩治不诚实、不尽职的“违约”行为。相反,按规定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司反而承受了更多的损失。为了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同时采用了较长的观测窗口(-30,+30),以及分行业、分交易所进行研究,甚至还采用了回归模型扣除未预期盈余出RAR(Residual Abnormal Return)进行比较(结果省略),但是对上述结果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一系列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市场对未预警公司的这种“违约”行为没有惩治?最终损失最多的却是“诚实”的公司?在这种机制下,会不会导致更多的公司不履行预警的义务?如果更好地完善预警制度本身,以达到制定制度的初衷?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除了市场的非理性之外,值得监管部门以及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这种市场反应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未预警公司与机构之间的内幕交易与市场操控?未预警公司观测期间内较大的股价波动幅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猜测的可能性。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管调查。最为重要的是,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性披露的动力,而强制性披露的情况下,履行义务的一方却比不履行披露义务的一方承受更多的直接成本(信息披露的费用)以及间接成本(提前披露业绩大幅下滑可能导致的成本,如公司形象的下降、被竞争对手获取公司信息的损失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比另一方在股市上承担更大的代价。如果保持现有的条件,那么最终博弈的结果将是没有公司预警信息的披露,不论是自愿性还是强制性。要完善预警制度,除了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加强投资者、加快证券市场相关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等等),还需要严厉惩治市场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对那些未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司严厉处罚,加大违约成本,保证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信息披露的公正、公平、公开,只有这样,证券市场才可能健康。

预警制度的再思考

一、对现有预警制度效果的审视

预警制度的推出实施,初衷在于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持续性,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充分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保障投资者的信息知悉权,同时化解中报年报披露时带来的市场剧烈波动。(注:关于预警制度的初衷,上交所知深交所的规则中没有提及。以上只是我们的理解和推测,目前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报道对此进行阐述,我们也没有和政策制度的相关人士进行过交流。)以上的实证研究发现,预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预警公告很大程度上提前释放了业绩风险,减少了普通投资者、机构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时间差,市场在预警公告日附近反应较大,而在实际中报、年报公布日市场波动较小。但是,研究同时也揭示了制度(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预警公告非常简单,没有对公司实际的业绩做出定量的估计,没有对业绩下滑作出详细的揭示。绝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勇于坦诚自身经营管理失误的非常少。而我们对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这些公司业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主营业务收入的降低,而在于成本费用控制上的弱化,成本费用激增,同时以前年度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期利润总额的大幅下滑。

另外的一个研究结果是,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窗来看,那些履行了预警义务(尽管如上所述,很多的预警公告没有对业绩下滑的原因作出详细说明)公司股价下滑的幅度要远远高于应该预警而没有预警的公司,“诚信”带来的是更多的损失,“违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结果,我们认为,除了制度本身的不断改进(下文将会讨论)之外,制度执行的严格化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作为一种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制度,必须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对那些没有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司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也可以避免、减少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私下交易的可能性。从目前来看,制度执行的约束力太低。2000年中报中有较多的公司没有按时履行预警义务,最后只是受到交易所的公开谴责;2001年年报中很多公司也发生了相同的情况,有些公司甚至将预警视为儿戏,先预警后预亏。(注:2001年先预警后预亏的公司如灯塔油漆、山东黑豹、哈高科、唐山陶瓷等等,这类公司其实为数不小,本文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对详细数目作统计。)导致上述观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处罚力度较小,交易所最多也就是公开谴责而已,而且市场对公开谴责的反应相比较预警预亏而言小得多。既然监管机构、市场对违规的惩罚都较低,那么上市公司执行预警制度的动力在哪里呢?因此,必须加大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才可能保障预警制度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正如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指出的那样:监管的作用是增加违规成本。任何市场都会有违规违法的人,当如果他们知道冒险行为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成本,要承担后果,他们就会提高警觉,慢慢地变得自律起来。(注:见《财经》2002年第2期。)

此外,我们发现预警制度中关于预警公告披露的时间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往,交易所在安排上市公司披露中报年报时,尚能根据均衡披露的原则,避免中报披露过于集中。另外,还注意优劣搭配,尽量防止亏损公司的年报或中报在期末集中披露,以免给投资者带来过于集中的心理压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交易所在预警公告的时间安排上,缺乏周到考虑,反而把避免给投资者带来过于集中的心理压力给忽视了,只是笼统地要求在7月31日~1月31日之前亮相就行。于是造成大量预警公告挤末班车,在月末披露。交易所的本意是想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及时给投资者提示风险,结果促成了上市公司业绩风险的集中爆发。另外一方面,我们目前实施的预警实际上已经不是“预”了,由于规定预警公告在中报、年报之后公布,实际上很多公司的核算处理汇总都已经结束。从这一点来看,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预警公告应该可以在会计期间结束之前公告,成为名副其实的“预警”。

二、预警制度的完善之一:指标体系及其基准

前面我们对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这些公司业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主营业务收入的降低,而在于成本费用控制上的弱化,成本费用激增,同时以前年度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期利润总额的大幅下滑。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预警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

在对指标体系提出改进之前,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预警的对象应该是什么?究竟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公司“业绩”的下滑?是利润导向还是经营导向?(注: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利润和经营情况分开考虑,原因在于非经常性损益等项目的存在,使得经营情况恶化的公司实际上最终利润数字仍然较好,反之亦然。)从我们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实际上这些预警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上年同期比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业绩下滑的原因除了自身成本费用控制上的原因之外,非经常性损益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此引申的一个问题是:那些主营业务大幅下滑、但是由于非经常性损益而最终利润总额同比变化较小的公司是否属于“业绩下滑”的范围?是否应该进行预警?

即使业绩预警的初衷仅仅是出于保证信息披露的连续性,提前释放业绩风险(和预亏类似),我们认为目前的预警制度从预警指标的选取上也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以单一指标来判别是否属于业绩下滑存在很多弊端,应当考虑更多指标的选取。例如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当一个公司的主营业务大幅下滑、主营难以维系的时候,这难道不算一种业绩的大幅下滑吗?而且从证券法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也是一个应当及时披露的重大信息。再比如即使在利润导向的情况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利润总额)也是一个更加能够反映公司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指标。而如果业绩预警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及内涵不仅仅是上述的内容时,主营业务收入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两个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则具有更深的意义,这对于衡量公司真实财务状况、预测财务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说,那些主营收入大幅下滑(50%以上)但是由于本期非经常性损益较大而免于预警的公司的财务风险,要比预警的公司高得多。

除了预警指标体系,现有预警数量标准的选取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在定义什么是“大幅下滑”的时候,为了避免绝对值较小而变化幅度较高的公司因此而在预警之列,预警规则中特别提出,对于比较基数较小的(EPS绝对值在0.05之元以下),即使本期变化幅度在50%以上也免于预警。但是即使这样也存在一个问题,比如上期EPS0.05元,本期达到0.075元,按照规则应当预警,但是这样的业绩变化实际上对市场的较小,从预警目的本身来说意义不大;同样,上期EPS1.00元而本期降为0.51元,按照制度则不需要预警,但是这样产生的“业绩风险”要远远高于上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预警数量标准的选取应当根据“投资者决策标准”以及“股价敏感标准”出发,从财务信息使用者(预警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确定,那些对投资者影响较大的业绩信息必须进行披露(预警)。在设定豁免预警的最低线时,对那些比较基数较大的,应当降低“业绩大幅下滑”的定义标准。

三、预警制度的完善之二:现金流量视角

近几十年来,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曾经被认为是不沉的航母的“巨无霸”转眼就从公众眼中永远消失。国内外一系列公司的破产案件使得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事实:公司能否持续经营下去,并不在于资产规模的大小,不在于账面上会计利润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维系下去。太多惨痛的教训使人们终于深刻体验了“现金为王”的道理。流动性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盈利能力。

以现金为基础的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或者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预测在4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至今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财务危机被定义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以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Carmichael,1972)。也有学者定义为: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旧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法定破产;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和约还本付息;会计破产,即资不抵债(Ross,1999、2000)。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困境预测已经和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财务困境预测以及市场收益率为基础的财务困境预测发展成为三种预测的,并且产生了很多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困境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如果选取的指标合理、构造模型得当,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困境预测比以其余两种指标为基础的模型更加精确,误判概率更高。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公司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比变化幅度较大,是否也应该作出预警公告?也就是说,预警制度中除了以利润总额这一盈利能力会计科目作为判定基础之外,是否应该加入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作为预警判定的一个依据?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制定预警制度的目的本身。上文提到了我们对于预警制度目的的理解,即:尽可能地做到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前释放中报、年报的业绩风险。因此,在探讨是否有必要将现金流(主要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作为预警的判定基础时,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1)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大幅变化的公司在报表中披露该信息时,市场的反应是什么?市场对现金流的认知程度有多高?是否存在通过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以至于损害不知情者利益的可能性?

(2)如果由于市场不成熟以及其他相关的原因导致对(1)的回答是否定的话,是否还有必要要求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发生大幅变化的公司进行预警?如果有必要,那么相关的依据和现实经验的支持是什么?

由于数据来源上的限制,本文没有对2001年中报的现金流量数据进行分析,而采用了1998-2000年年报的数据。我们采用如下模型来检验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否具有信息增量:CAR=α+β×UE/P0+λ×UC/P0,其中UE为未预期盈余,如上文所述,采用当年与上年每股收益之差;UC为未预期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净现金流量,采用当年与上年之差。基本回归结果如表5.

加入了未预期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不好,不论是F统计量、未预期每股收益还是未预期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系数在1999年和2000年都不能够在一个较低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显著。因此,可以说市场对现金流量的反应很小,报表中披露现金流信息没有明显的增量价值。不过1999年UC系数符号为负以及2000年UC虽然系数符号为正,但是系数绝对值很小,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对现金流的反应还是基本符合预期。市场对现金流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比表5更加明显说明市场基本上以是业绩为导向的。

市场对现金流认知程度低可能是由于市场的非理性或者说不成熟,然而交易市场的非理性并不代表生产市场的非理性。当企业无力持续经营下去时,真正承受损失、真正最后“买单”的还是投资者。而很多的研究表明,现金流对预测企业失败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因此,现阶段市场对现金流的低认知程度并不能够支持不把现金流作为预警基础的理由。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尽管监管部门一直提倡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强调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而不是投资观念,注重公司质量而非“行情”,但是纵观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IPO、配股、增发甚至最近的预警制度,无一不是利润导向,而不是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因此,综合考虑,有必要将现金流作为预警制度的基础之一。

在我国虚假财务信息泛滥、公司采用各种会计手法操纵会计收益的今天,将现金流量作为预警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现金流量的变化发现财务舞弊现象。在对银广夏、麦科特、黎明、郑百文、深圳原野、琼民源、张家界等等这些被证监会认定为提供虚假信息、存在严重财务舞弊行为的公司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相对于“辉煌”的业绩背后,现金流的信息其实还是比较真实的,如果仔细对这些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异常的财务状况。美国Coopers & Lybrand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作的时候,列举了29个警讯,提醒审计人员及公司监察人注意,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警讯包括: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

而我国目前出现的财务舞弊以及盈余管理采用的会计手法主要是:关联方交易、非常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资产重组、会计方法与会计估计变更、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这些交易一般对现金没有影响,因此,从现金流量本身应该可以发现盈余之外的所包含的信息。

鉴于此,本文建议在预警制度中除了以盈利指标(目前是利润总额)作为判别基础之外,应该加入现金流量指标。并且建议以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作为判别基础。相比较而言,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能比较好地评价一个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尽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可能因企业个体特征而有所不同),而且针对我国目前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加入现金流作为预警的判定基础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

1.罗斯。L.瓦茨等:《实证会计理论》(中文版),陈少华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威廉。H.比弗:《财务呈报:会计革命》(中文版),薛云奎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刘波:《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与现实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法规政策汇编——企业改制上市行为指南》,2001年。

5.陈汉文、李树华等编著:《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财政出版社,2001年。

6.蒋义宏、李树华主编:《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毛志荣:《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54号研究报告,2002年。

8.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9.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研究》,载《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10.陈汉文、陈向民:《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1.[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性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中文译稿,载《经济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12.薛爽:《预亏公告的信息含量》,载《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年第1期。

13.上海大学证券研究所:《为业绩预警公司划警示黄线——上市公司业绩预警制度研究》,cnstock.com,2002年4月19日。

14.LAWRENCE D.BROWN.“ATemporal Analysis of Earnings Surprises:Profits versus Lo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k,Vol.39,No.2 September 2001:221-241.

15.ROBERT LIBBY,HUN-TONGTAN.“Analysts‘Reactions to Warningsof Negative Earnings Surprises”。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Vol.37,No.2 Autumn 1999:415-435.

16.RON KASANIK,BARUCH LEV.“To Warn or Not to Warn:ManagementDisclosure in the Face of an Earnings Surprise”。 AccountingReview,Vol.70,No.1 January 1995:113-134.

17.PAUL M.HEALY,KRISHNA G.PALEPU.“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markets:A review of theempiricaldisclosure I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31 (2001):405-445.

18.JOHN E.CORE.“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Iiterature:discuss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31(2001):441-456.

19.JENNIFER FRANCIS,DONNAPHILBRICK AND KATHERINE SCHIPPER.“Shareholder Litigation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s”。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Vol.32 No.2 Autumn 1994:137-163.

交警分析研判报告篇12

网络环境作为全球化的技术环境,使会计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网络财务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它的运用存在诸多新风险,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必然选择,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最关键的就是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本文认为现金流量表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获利能力,而且由于现金流量的计算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几乎没有造假的可能,因此本文是基于现金流的F记分模型为基础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主体是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开披露的企业信息来研究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预测性。

在确定样本企业时,选取了一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18家ST公司,同时还相应地选择同行业、同规模的18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总样本共36家。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上海证券报上公开披露的2002年度到2006年度的年度报告的有关资料。

二、财务预警模型指标的选择

任何企业的财务危机都会通过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反映出来。因此,设置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是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现金流量对企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确定了三大类基础指标:经营环节风险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周期、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比、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筹资环节风险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资产合适率、总资产增长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盈利值、营运资金占用额;投资环节风险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现率。

为了全面客观地检验上市公司的经营好坏,所选取的财务指标要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保证所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为避免指标之间某些特征重复计算,尽量消除变量的高度相关性。为此,本文将通过两个步骤选取建模指标。

(一)运用T检验,判断财务指标的显著性差异

利用收集的总共36家企业的数据资料,分组计算19个财务指标在被挂名ST前两年的平均值,计算两组样本各指标值的T检验值。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样本显著性检验功能,对数据进行检验。为了让更多的指标入选,现将T检验的判别标准定为:|T|≥1.7。在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中,通过检验的指标较多,在前一年有十二个,在前两年有八个。模型中包括过多的指标,会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测。因此,需再通过显著性的指标中再次筛选。

通过综合考虑,最初选定了五个财务指标即:X1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X2资产负债率、X3营运资金占用率、X4总资产报酬率和X5总资产周转率。

(二)运用因子分析法,检验财务指标的相关性

如果上述所选的五个指标之间高度相关,那么就会使某些特征重复计算,引起夸大的危害,因此在选择最终变量时应尽量消除变量的高度相关性。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五个指标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都是小于0.5的。因此,可以选择这五个指标来构建模型。

三、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本文将采用基于极值原理的Fisher判别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多维问题化为一维问题,并应用线性判别函数解决判别问题。

第一步,在构建模型前,需要确定所选的样本数据是否是有效的。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经判别后,有效观测量为36。

第二步,检验五个指标的均值在ST组和非ST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而证实这些变量在构造预测模型中的代表性。经SPSS软件检验证实,五个指标的均值在ST组和非ST组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别。

第三步,运用SPSS软件,对五个指标进行F线性判别,得到:

前一年的线性判别模型为:

Y=0.365X1-0.455X2+0.002X3+0.802X4+0.404X5+1.388

前两年的线性判别模型为:

Y=0.114X1-0.968X2+0.079X3-0.026X4+0.721X5-0.525

根据前一年的判别模型,将企业成为ST前一年的数据进行回代代入,得到样本企业的Y,Y=1.43,依据此分界值对样本企业进行检验。若Y值<1.43,则说明该企业在未来一年内将陷入财务危机,反之,则为正常企业。检验结果表明:在ST组中,只有一家企业被误判,预测的准确率可达94.44%;在非ST组中,只有两家企业被误判,预测的准确率可达88.89%。

同理,根据前两年的判别模型,将企业成为ST前两年的数据进行回代代入,得到样本企业的Y,Y=-0.60,依据此分界值对样本企业进行检验。若Y值<-0.60,则说明该企业在未来一年内将陷入财务危机,反之,则为正常企业。经检验发现,在ST组中,有三家企业被误判,预测的准确率可达83.3%;在非ST组中,有四家企业被误判,预测的准确率可达77.8%。

经过检验,此模型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一年的准确率要比在前两年的判别准确率高,即离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判别的准确率越高。这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实际情况相符,因而证明,可以采用此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四、模型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做出了比较理想的多元线性回归判定模型,而该模型的运行效果是否也能理想,其判定是否准确,预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下表是从随机选取的作为研究样本的12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最新财务报告中提取数据来检验模型的结果。

从表中Y值可以看出,对于正常企业,所有的Y值全部高于1.43,模型验证准确率为100%,而对于ST类的企业,只有50%的Y值是在1.43以下,另外50%Y值处于健康企业的范围,模型验证正确率为50%。

对于ST企业的判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偏差,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是部分ST企业由于经营状况的改善使得财务状况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是模型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观;二是由于2007年中国股市暴涨,上市公司在股市上涨过程中赚取了大量的投资收益,从而使得报表中的纯利润一项较往年大幅增长;三是本文建模用的样本数据不够全面。这些样本并没有涉及到所有行业的、地区的或是各种性质的企业;四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模型可能存在漏洞也会导致判断出现偏差。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理论总结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我国财务预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精度和预测能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预警结果。第二,将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可以在减少模型变量的同时,达到与全部备选变量构建的全变量预测模型相近的判别精度和预测能力,使最终构建的预测模型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三,本研究采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数据来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危机预测的及时性,给企业一般投资者和债权人增加了一条更及时更准确的预警途径。

六、本实证分析的局限性

一是所选上市公司的行业区别带来的模型偏差未能解决。未能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减少外部经济环境因素所可能带来的预测偏差。二是此预测模型结论的准确性受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影响,可能导致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出现异常。三是由于受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收集的限制,一时还无法对这些样本进行连续几年的跟踪检验,但这种方法和思路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四是未能收集足够的公司样本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息,肖铮,何辉渝.Logistic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21-24.

[2] 芦勇.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研究[J]. 企业家天地,2006,(1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