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8 15:33:53

三维目标论文

三维目标论文篇1

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2.1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

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设置合理的三维目标,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该要根据三个方面的基础要素进行具体的设计,一般说来要根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的总目标以及学校发展的现状为基础进行专业的目标设计。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对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导向,加强学校管理总目标的合理制定,也是制定教学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则对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确定有更加详细的指导作用。在制定教学三维管理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有更强的针对性。

2.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实施途径

2.2.1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新的构建,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具体的管理目标的设置出现了偏差,因此导致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缺陷。加强中职院校管理三维目标的落实,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精神面貌、科学知识等,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掌握的技能。对此,要对当前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加强人文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加强语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美育课等方面的设置,使得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体现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根据岗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最后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步骤,由于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训课程的设置,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门课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程,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最终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维目标。2.2.2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职教育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积极发现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当前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利用一些全新的理念,对教学的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全新的评价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实施状况,对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手段的变革,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经验,在考核内容方面,要实现多元化,对考核的内容进行改革,强化对过程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更应该要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考察。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2.2.3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管理目标的落实,需要对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对教师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等都进行相应的整合与管理,最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效率不断提升,积极落实三维管理目标。

三维目标论文篇2

一、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实现情感价值标准

在引入本课题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兴趣实验、故事、魔术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我采用下面的形式: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物质,请大家根据提示,猜猜物质的名称。教师展示一种白色固体(以幻灯片形式渐次打开): 盐——溶于水显碱性——侯德榜。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快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介绍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的故事,点燃了学生为祖国发愤读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迁移。

二、内容生活化实践性,达到知识技能标准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炎热的夏天,如果有杯“晶晶亮,透心凉”的雪碧,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由生活案例设计如下学生实验:自制“雪碧”。

步骤:①用杯子盛半杯水,再加入同体积白醋;②迅速加入纸包中所有食用碳酸钠粉末。

在此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现在制得的“雪碧”能不能饮用?它与购买的雪碧成分相同吗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过程,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遵循逻辑化规律性,落实过程方法标准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学科知识,而在于传授学习方法,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尽量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科的规律性,利用逻辑推理等手段,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定律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京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发现过去人们将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灼烧后的固体溶于水,加入纯碱后,即可制得NaOH。小京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CaO+H2O === Ca(OH)2;② Na2CO3+Ca(OH)2 === CaCO3+2NaOH;

③ CaCO3 CaO+CO2

则发生反应的顺序为 ______。

课堂上,小京进行了相关实验,他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小京高兴的说:“我制得了NaOH。”小欢学生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NaOH。” 他提出如下实验: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由贝壳制取NaOH按照“贝壳——氢氧化钙(纯碱)——NaOH”的反应规律来完成的。抓住其内在规律性,不难找到反应顺序。在制取NaOH的过程中,用到了Na2CO3,而Na2CO3与NaOH的性质既具有对立性又具有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对立性是:Na2CO3是盐,NaOH是碱;其统一性是:Na2CO3和NaOH都具有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用酚酞不能区分Na2CO3和NaOH。

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可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的偏差正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小欢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引导学生用辨证观点展开讨论,找出此类问题的规律性方法,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如下:李洁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其理由是______ 。

李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请你和同学讨论后把李洁的实验方案完成。

在解答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找出规律性,可使学生能力迅速提升。针对Na2CO3和NaOH都具有碱性,在检验时互相干扰,因此在验证NaOH前必须排除 Na2CO3的干扰,也就是要先除杂以排除干扰,学生在讨论除杂时,提出两种方案:

方法一:加入适量石灰水,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加碱)。

三维目标论文篇3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 ,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 :①语言文字 ,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②语言文学 ,这是比较高的形态 ,关注学生 的精神 、态度 ;③语言文化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 自然学科 ,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礼仪社交 、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 《标准 》,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 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 ,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 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 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 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 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 、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 ,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 、不到位的课堂很 “虚”。 因此 ,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 ,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 ,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 ,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可喜的是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 “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 ,要求 “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 ,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 ,比如在小学 就增 加 了文 言文 ,在课 文后面 就增加 了 “我会认”、 “我会写”等项 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 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 于过程与方法 。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 ,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 、轻视过程 ,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更新 了观念 ,提升了课程意识 ,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不能不说 这 比传 统 的语 文教 育进步 了些 。但是 ,对 照 《标准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 ,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标准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 “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 ,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 子说 :“三人行 必有我 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 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 ,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 ,提倡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在课堂出现 了 “虚 、假 、杂 、闹 、偏”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 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 ,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 。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 文课上得充满感情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 。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 ,强调 “反复学 习” ,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 ,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 .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 了呼吁。 《标准 》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 《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 ,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 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 朱熹强调 “读书百遍 ,其义 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 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 ,既是对传统 的不尊重 ,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 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获得方式 、师生作用关系 、知识结构水平 、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 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 比较高的局限性 ,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 “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的问题 。《标准 》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 的统一”。 《标准 》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 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 想道德放在首位 ,无论是 《三字经 》、 《名贤集 》还是 《弟子规》等 ,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 ,以孔子 《论语 》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 ,其核心是 “仁”的思想,他提出 “君子务本 ,本立而生” ,这里 的 “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 》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 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 , 《标准》将 “情感 、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 目标 ,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 ,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 ,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 习的不 良因素很多,加之学 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 ,如果教师经常将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 (《孟子 》)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 改变命运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 以致用,身体力行 ”,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赚大钱 、娶美女 、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 、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 ,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 的巨大作用 ,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 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 ,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 自觉性回归。

参考文献 :

【1】熊开明、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三维目标论文篇4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 ,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 :①语言文字 ,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②语言文学 ,这是比较高的形态 ,关注学生 的精神 、态度 ;③语言文化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 自然学科 ,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礼仪社交 、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 《标准 》,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 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 ,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 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 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 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 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 、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 ,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 、不到位的课堂很 “虚”。 因此 ,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 ,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 ,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 ,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可喜的是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 “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 ,要求 “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 ,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 ,比如在小学 就增 加 了文 言文 ,在课 文后面 就增加 了 “我会认”、  “我会写”等项 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 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 于过程与方法 。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 ,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 、轻视过程 ,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更新 了观念 ,提升了课程意识 ,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不能不说 这 比传 统 的语 文教 育进步 了些 。但是 ,对 照 《标准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 ,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标准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 “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 ,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 子说 :“三人行 必有我 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 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 ,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 ,提倡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在课堂出现 了 “虚 、假 、杂 、闹 、偏”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 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 ,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 。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 文课上得充满感情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 。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 ,强调 “反复学 习” ,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 ,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 .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 了呼吁。 《标准 》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 《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 ,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 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 朱熹强调 “读书百遍 ,其义 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 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 ,既是对传统 的不尊重 ,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 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获得方式 、师生作用关系 、知识结构水平 、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 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 比较高的局限性 ,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 “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的问题 。《标准 》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 的统一”。 《标准 》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 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 想道德放在首位 ,无论是 《三字经 》、 《名贤集 》还是 《弟子规》等 ,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 ,以孔子 《论语 》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 ,其核心是 “仁”的思想,他提出 “君子务本 ,本立而生” ,这里 的 “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 》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 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 , 《标准》将 “情感 、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 目标 ,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 ,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 ,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 习的不 良因素很多,加之学 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 ,如果教师经常将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 (《孟子 》)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 改变命运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 以致用,身体力行 ”,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赚大钱 、娶美女 、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 、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 ,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 的巨大作用 ,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 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 ,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 自觉性回归。 

参考文献 : 

【1】熊开明、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三维目标论文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三维目标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W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l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三维目标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4-03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的调查和研究证明,不断推行以“三维目标”引领的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验证“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推进和深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关于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定论和结果: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的人文性,它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现代意识、多元文化以及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生成与发展,着眼学生主体发展,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彼此割裂或忽略其中的一个。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是灵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研究的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中三维目标落实现状及三维目标的整合对策,是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落实,不是三个维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注重实践的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的研究。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和目的探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课改形势下,三维目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本教学模式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人才培养是公共基础课程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所在学院高职一年级公共基础课程三维目标的优化设定调查和研究入手,以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造课内外沟通、创新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赋予三维目标教学的共动性、启发性、全面性、层次性以全新的含义,从实践上为三维目标教学的具体操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进一步有效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行三维目标,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探讨,使全体公共课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及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剖析高职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主要因素,提出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构建符合我院实际的评价指标,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现实存在问题人手,以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3.促使基础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确立和优化构建三维目标的理念和方法。探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找到基础课程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切入点。初步形成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4.通过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从新的视角整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当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通过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来确定最终三维目标。

5.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中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方法、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1.建立一个以三维目标引领的可操作性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1)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导,丰富和完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内容体系。即把三维目标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一个量化的评价,实现三维目标的量化评价结果。具体包括:形成积极向上的基本素质,发展兴趣潜能。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生活、讲社会公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服务社会、善于创造生活。掌握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拓展思维能力。呈现进步健康的自我特质,发扬创新精神。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提高合作能力。(2)以兼容并蓄为特征,形成和构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评价的校本评价方式。将在沿用原有的记录式评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挖掘评价资源,把记录式评价的功效发挥得更深远,更完善。同时更深入全面地研究评价的方式,努力完善和提升评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能够加深加快教师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升华。(3)以人文关怀为目的,凸现和彰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职教管理模式。

2.从高职公共基础而课程中科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训练点,恰当定位“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层设计“知识与技能”训练目标。

3.注重教学过程的感性展现和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具体指导,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灵活运用看、听、说、问、析、写、演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发展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

4.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地进行激励,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深深的热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5.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体现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表及里的逐步提高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便有效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创新

1.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系创新包括:三维目标的制定和构建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要求;基础课程教案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的兼容性、教学环节的生成性等;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创新公共基础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一体、整体实现及灵活、扎实、创新等特色;三维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落实情况,研究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结合理论的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

2.落实“三维目标”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缩小教学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运用能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等;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调查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结语

通过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探讨,带动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领域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老师们从自身的教与学入手,寻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归因,指定并实施了解决问题的行动与措施,最后进行评估与反思。这样反复循环,教师们一步步地深化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为实现由教师变为专家型讲师,找到一条捷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整个基础课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国海.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J].中小学教育,2008,(12).

三维目标论文篇8

1、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小专题研究。

2、以小专题为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研修,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形成调查报告,最终确立区级课题三年内研究的子课题。

3、通过网络学习、讨论研修、理论培训,增强理论知识。

4、对课题研究进行明确分工。

二|、具体实施及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学习教研计划和区级课题方案,使教师和领导能得以重视,并进行明确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曹x

副组长:苏x 马x

成员:冯x 朱x

负责:

(1)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教师。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2、研究机构:

组长:苏x 马x

副组长: 冯x 朱x

负责:

(1) 设计总体计划、研究方案。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研究数据,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导、

参与研究教师: 王x 杨x 马x 陈x 李x 田x 马x 马x

负责:参与教学实践,写出活动方案,活动反思,个案分析,研究论文、阶段性总结

3、人员分工:

苏x:(教务主任) 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长期方案的把握以及理论指导、方案的审定、修改,文字资料的上传。

马x(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阶段性研究内容、结题报告的撰写、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检查研究教师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情况。

冯x:视频资料上传、撰写教研简讯、关注教研动态。、

朱x:负责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学生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田x:负责课题研究(教师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马x、杨x、李x:负责三个年级专题教研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各年级专题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王x、马x、陈x:承担研究课及收集整理各年级成功落实三维目标的个案集。、课例。

马x:文字资料的打印和装订。

(二)调查问卷 找出原因

调查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以问卷、访谈、听课、研讨会等形式对老师进行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听课、座谈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现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材对落实三维目标诸方面影响的成因。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三维目标离散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过多追求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早开展形式多样的非语文活动,忽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吻合;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相符;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一致。

3、三个维度的目标油水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分离;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分离。

这次阅读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更是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是否到位。我校高年级18个班学生参与测试。现把试卷内容摘录如下:

阅读材料一(教材上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断)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三维目标论文篇9

唯物辩证法认为,适度原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原则,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是指人的认识和行动要和事物的度相适应,和事物的客观进程相一致,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但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能只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而忽略情感熏陶、审美教育、思维训练等。只有正确把握训练的“度”,语文课才能实现“质”和“量”的和谐统一。

(一)认识“适度”,辩证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

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教研员,笔者经常要听一线教师上课,讨论公开课教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设计教案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决然分开的,孤立操作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那个环节是训练学生技能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领会方法的,那个环节又是让学生体会情感的,等等。事实上,一个教学环节很可能会涉及目标的三个维度或者两个维度。因此,割裂地看待三维目标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注重“适度”,辩证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把三维目标视为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基石,又是载体,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探索,因此必须得依托一定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没有过程就没有学习经验,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形成技能。一句话,三维目标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水融。

(二)预设“适度”,有机整合目标的三个维度

从理论上把握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容易的,但在每堂课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既掌捏知识技能,又受到情感熏陶,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值得进一步探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有机整合三维目标首先要从教材分析入手,寻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由于每篇课文各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有语言训练、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适度”。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再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三维目标。

其次,注重“适度”还体现在预设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忌“贴标签”。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于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就被很多教师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其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由于学生的年龄下同,文本内容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调控“适度”,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预设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中同样要把握“火候”,做到调控“适度”。否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成了一句空话。对小学生而言,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不能灌输的,只能依托语言文字,把相关的价值观念渗透进去。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通过父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关键句,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所蕴涵的坚定信念,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调控,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对父爱的体会,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来实现的。

适度的调控,还表现在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教师要抓住老人所说的三句话,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倒装句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领悟老人的思考方法。接着,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究其原因,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只是了解了老人思维的过程,对于文本所蕴涵的道理却并没有直接得出。真正让学生如此兴奋的载体却是他们讨论“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知识在这个空间里生成,思维在这个空间呈活跃,情感在这个空间里共鸣,这就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维目标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53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to Carry

out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WANG Juhu

(Gansu Huachi No.1 Middle School, Qingyang, Gansu 7456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conducted f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irs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ing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Then, to explain the purpo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o explain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to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full use of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attitude, and their own values, etc. to carry out a high school history theoretical basis of teaching. Finally launch strategy based on three objective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of history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grasp skills, and emotional use in teaching and always maintain a good attitude and have a clear teaching strategies target,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objective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o on.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rategy

1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理应该树立的三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如果想更好地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就要先弄明白三维目标的含义,以及他们各自包含的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些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发展中所必需的一些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还有所学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能独立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还要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态度,“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不能缺少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经历的过程。教学中所提到的过程指的是,教学中所涉及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等。这里的方法指的就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它强调的是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不仅仅包括个人的价值观还有社会的价值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二维目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促使“一维目标”即基本目标的实现,“一维目标”和“二维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保证“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这三个教学目标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 基于三维目标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理论基础即是广义知识加工理论。广义知识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是大脑不停运转的时候,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人所必需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在学习中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

2.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理论基础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理论基础即是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日常的实践活动与校内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实践的意义并不能与当时的实际环境和状况分隔开。实践的深层意义就是在两者之间经过不断的沟通和协商而达成的。知识不仅仅是一件事情或者几个事情的结合体,它是一种思想的建构,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互动的能力,借助实践人类可以完成自己的想法,达成自身的愿望。一般情况下,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换,与现实相结合。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论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论基础即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学习动机的培养。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并且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它认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善良的,看待事物也都是积极乐观的;并且对教学过程十分关注。

3 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和谐、有机的统一,割裂任何一个目标都会使教学内容不完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三者被割裂的现象却时常出现。首先,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高中的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高考带来的巨大的考验,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在讲课与练习过程中往往只顾着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不讲究方法,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对历史的兴趣,和因学习历史而养成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考虑方法的运用,和失去了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有些教师认为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趋于成熟了,因此,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有的教师就只教给学生方法,而不加以练习,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分离。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线。高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一种爱国情怀,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并且养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但现实往往与想象相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却把这个教学目标置于最边缘地带。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不能离开文本而进行单独培养的。比如,在历史科学的教学课堂上,一些老师并不注重情感的灌输,只是要求学生去背一些常识类的知识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到最后只会培养出一群机械的“书呆子”,而培养不出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和爱国青年。这样,最终就会割裂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

4 基于三维目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4.1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策略

高中关于历史教学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课本知识,并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高中的历史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学习思维的过程。技能目标是: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且具有准确表述历史知识和现象的能力。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分析历史知识的类型。第二,建构历史知识网络结构。第三,分析知识呈现出来的具体方式与知识呈现出的逻辑。例如,学习“三民主义”时,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认识和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从而对比出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比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方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与方法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点:第一,设置教学情景。第二,实现多感官学习。第三,确定首因与近因效应。第四,具体知识的深层次加工。第五,进行思维引导。例如,学习“三民主义”时,在完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国家情况和当时人们思想的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三民主义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和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修养,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策略包括情感态度的教学策略,价值观的教学策略。其中,情感态度的教学策略又包括课前鼓舞学生自信心、联系生活与建构意义学习、培养学习小组的竞争合作精神。价值观的教学策略又包括榜样示范、心理练习、外显练习等。例如,学习“三民主义”时,老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方面的培养,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它的发展、形成和实施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内容讲解的时候,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要从小树立一种保家卫国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

4.4 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策略

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知其发展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一方面,实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三民主义”时,引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动画作为辅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并且加入比较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比较思维。还有在讲到“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也就是秦、西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时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其次,让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在完成这个目标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最后,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国家要想安定、团结,就必须树立国家的权威,这样经济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实现大团结,社会才能实现大融合。

5小结

高中历史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历史的知识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审视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握好教学态度并且拥有一定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蓝秋金.浅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J].技术与市场,2013(9).

[2] 顾文魁.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三维目标论文篇11

1.三维目标是立体式的目标

要想理解三维目标,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三维”的含义。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所谓三维,按大众理论来讲,只是人为规定的互相交错(垂直是一个很有特性的理解)的三个方向,用这个三维坐标,看起来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三维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x轴、y轴、z轴,其中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如图1)。从三维的概念解释里我们不难理解,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表示一个目标的三个方向是立体式的目标,而不是指三个类型的目标或三个不同的目标。

2.三维目标是统一的

图2是一个三棱锥,A点代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B点代表过程和方法,C点代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O点表示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人的发展,过O点做面ABC的垂线OD。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课堂教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必须依靠OA、OB、OC三维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使人能够以健全的人格不断地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最终得以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是只听从老师安排、没有独立目标的学习机器。所以,三维目标的改革是必要的,统一指向了人的发展。[1]

二、三维目标是传统“双基”教学目标的深化和拓展

传统“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锻炼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讲、学生记忆或者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很强,而在创造性学习、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方面较为不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三维目标在强调“双基”的同时,不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获取,还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以此达到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在三维目标中,非但没有否定传统“双基”目标,反而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突出了“双基”的重要作用。所以,三维目标并非否定“双基”教学目标,而是对“双基”的深化和拓展。

三、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要有所侧重

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设计过程中要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了解教材内容表达的意图,才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但大纲对教材各章节的要求不一,如有的章节突出操作技能,有的章节突出基础理论。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突出三维目标中的某一方面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而不应该每节课都生搬硬套,同时强调三个维度的目标。我观摩某位教师的公开课,科目为信息技术,内容为“图表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图表,分别介绍了各种类型图表的功能和创作方法,接下来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并总结了教学目标。整节课在异常安静的气氛中度过了,由于听课老师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尽力配合老师,但是学习兴致都不高,课堂上还发现部分学生偷偷打哈欠的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这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层次清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置一个不少,为什么就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主要在于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吃透大纲思想,导致在目标设置时出现三维目标均衡设置,无侧重点,课堂无亮点的现象。表面看来这节课所有的教学要素全部到位,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二次消化”,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对于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把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培养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创建图表,并动手实践。一旦这个维度的目标实现了,学生对各类型图表的适用范围自然了解,在“会学”的过程中,又“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所以,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实际,将三维目标中的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课堂最重要的目标去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四、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该如何实现的问题

三维目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隐性目标来讲,比较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并不是人为刻意忽视,而是由于教师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难题,教师普遍在设计这个目标时大为头疼,通常是草草收场。其实,关注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就是关注学科,就是“备”教材;而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在三维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作为一名老师,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要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规律和特点。因为它和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不是显性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更不可能罗列出来,而是隐性地掺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当前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的做法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

三维目标是广大教育专家课堂教学的智慧结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突出三维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1 引言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内,使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并且减少污染,为人们踢狗更加健康、舒适与高校额使用空间,也是与自然产生相互和谐共生的建筑[1]。建筑项目具有复杂性、个别性、一次性和投入资金量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的成本、工期、质量三大目标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包括环境保护、建筑耗能、建筑材料、地域性及室内舒适和安全等目标[2],管理目标的庞杂造成绿色建筑项目涉及的风险范围扩大,风险性较一般建筑尤甚。

目前,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集中在成本、设计、技术、市场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内涵、相关政策、成本效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绿色建筑的特点构建风险清单,代表性的有:美国Marsh[3]公司的绿色建筑团队归类的十大类风险,Zou[4]等人识别出影响绿色商业建筑的179个风险因素,Simon Rischmiller[5]建立42个因素的风险清单,以及国内学者建立的包含62项风险因素的风险清单;2)对绿色建筑风险进行评估,代表性的有:王景慧等[6]利用风险矩阵图、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张福生[7]、肖楠[8]、丁古丽[9]分别引入了ABC 分类法、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评估。3)万欣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分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项目三维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及要素,并进行了相关论述。

2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2.1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进行整体的风险管理策划工作,对各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风险的相关属性,评估风险的总体影响,制定并实施规避风险的计划,是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的集合。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行和运行维护直至项目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报废五个阶段[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后到前依次增强,换言之,项目所处时间序列越靠前,风险管理对项目成败的影响越关键。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等。下文建立的体系中将投资决策阶段直接细分为其包括的三方面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示意图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所示。

2.2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程中,为了防止或减轻各种不利影响,保障项目的成功,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维护等阶段对项目实施的风险管理工作规划以及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等工作及整个过程。根据我国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这里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风险规划;2)风险识别;3)风险评估;4)风险处置;5)风险监控五个阶段。

2.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复杂性

众所周知,绿色建筑项目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有其独特的风险特点,这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的延伸。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绿色建筑项目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有室内舒适和安全、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目标。建设目标的扩展造成风险范围扩大,必定将增加绿色建筑建设的风险性。第二,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从经济属性上,较一般建筑项目,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商要承担更多的建设成本,国内绿色建筑的成本对比一般建筑成本的增量为 4%~16%。并且其属于外部经济型产品,其室内舒适度、保护环境等目标不能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反应出来,并且回收期较长,一般需要若干年,而长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更大。除此之外,绿色建筑项目相比于一般项目技术更复杂,要求也更高,有可能会增加工时,延长工期,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提高,导致项目的短期回报率低,增加项目风险。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复杂系统,需要参考复杂系统方面的概念和方法,对控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以求在同一框架的风险管理体系内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或消除项目风险不利影响的目的。

3 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进程中,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手段,针对项目风险,由开发商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针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总称,即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框架和方针。

3.1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概念是由美国系统工程学家霍尔(A.D.Hall)提出的,在对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本文依照“霍尔三维结构”的结构形式,建立了一个由生命周期维、管理流程维和项目评价要素维组成的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采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三个维度相交叉形成的空间分布点来确定,所以工具的集合则组成成了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见图2所示。

1)生命周期维

生命周期维是指绿色建筑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运行阶段直至报废的工作阶段序列,是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动态时间关系的体现。沿生命周期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管理流程维就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如质量、工期、成本、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风险管理工作均按照同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平面上确定的各个点对应的评价工具就各不同或各有侧重了。随着生命周期维的阶段性变化,另外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便于依据生命周期的阶段序列明确两者的复杂性关联,方便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2)风险管理流程维

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包括风险的规划、识别、评估、处置、监控等工作。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能有所删减或者是侧重。沿风险管理流程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生命周期维形成了“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平面,反映的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目标的变化及其动态关系,如图2所示。

3)项目评价要素维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在项目立项之时便被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不同阶段,其目标是有所侧重或不同的。沿评价要素维的变化,生命周期维和风险管理流程维构成了“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在绿色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风险管理均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3.2 三维要素的空间关系

管理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构成了三维空间,分别又两两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和“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三个平面,而且空间分布又确定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

此体系可看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完成项目评价要素的相关内容,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要求,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支撑。具体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主观评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外推法和蒙托卡罗模拟法、SWOT 分析法、流程图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 (FTA)、灰色系统理论、敏感性分析法、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风险综合评估等等。以上丰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构成了图2中风险管理工具矩阵。风险管理矩阵的处理结果也将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可为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3.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成功即是有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规划和框架内容,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这一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类型构建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反映的是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相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丰富;2)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集成化管理;3)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评价工作;4)有利于开展对项目开发商系统能力的评价工作。

4 总结

风险管理是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及绿色建筑项目的特点,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说明了其构成的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对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 安晓晓,王雪松.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体系研究.见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8,48~53.

[3] U.S. Marsh Green Building Team. Green Building[M] : Assessing the Risks.2009.

[4] ZOU, P. X. W.,FANG,D. P. & LOOSEMORE[M].2010b. Life Cycle Risk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Construction Projects:Including Case Example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forth coming),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Press,Springer-Verlag GmbH.

[5] Simon Rischmiller. Managing risks in green retail building development[D].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9.

[6] 王景慧,秦旋,万欣.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路径分析[M].施工技术,2012(11):30~32.

[7] 张福生,林敏,刘明强,陈明珠.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的风险与防范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92~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