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2:10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油气储运工程发展需要,具备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其实战能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推荐采用“真题真做”,题目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并运用项目式管理进行设计,使学员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项目的实际流程以及技术管理办法。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题目一般占到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80%左右,所以我们主要针对该类型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设定毕业设计基本工作量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为3月到6月初,去掉培训、调研和综合演练所占用的1个月时间,其有效毕业设计时间为2个月。如何使学员在较短的设计时间内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直是探讨的核心问题。在毕业设计初期,学员选到题目,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对论文的字数要求、图纸要求、论文的深度更是一头雾水。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虽然有做项目的经验,但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难度及论文指导程度把握不是很准确。其实这些问题也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工作量是如何界定的、论文是否有创新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以“毕业设计工作量”、“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一定会搜出很多条目,“毕业设计工作量”搜出的条目较少,且基本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对字数、图纸质量、实验结论等进行规定。但是为了达到通用性要求,均比较粗略,没有借鉴意义。对学院来说,因其管理的宏观性,不可能给出具体的界定。但是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基本工作量的设定,让学员和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一开始就对毕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工程设计类题目,它的基本工作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二、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根据项目的类型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3种类型。根据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3个阶段。由于时间较短,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难度定为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准备工作、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库区布置设计、管路配置设计等内容。

1.设计准备工作。该部分是指根据导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正确领会对工艺提出的要求。明确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确定其方法步骤。订出工作计划。利用设计前调研时间,深入到已建的油库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油库油品的种类、数量,主要采用的技术、设备及工艺,还有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地质资料、交通资料、气象资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是油库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建(构)筑物基础与管线埋深、做法的依据,不可忽视。尤其应重视了解油库新的技术、设备及工艺应用情况,并收集设计所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相关的资料。资料包括外部资料、内部资料、技术经济资料、各类设备技术手册或样本等。

2.工艺流程设计。该部分是确定油库工艺流程。要求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先作出几种流程方案,根据有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评价投资与成本,从中选择出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流程,并绘制油库工艺流程图。

3.工艺设备选型设计。该部分是初步确定了系统设备的构成,这其中的设备只是一个概念,工艺设备选型就是通过工艺计算确定设备具体的规格和型号。油罐、油泵等各种定型设备选型涉及水力、强度、热力等计算。在工艺计算阶段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搞好计算的必要条件是概念清楚、方法正确、数据齐全可靠,并且必须按规定的步骤进行。

4.库区布置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行政生活区的布置设计。其中储油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是工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全部设备在平面上和空间中的具置。油库布置设计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后进行。库区布置设计完成之后要绘制油罐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的平面、立面布置图。

5.管路配置设计。该部分任务是确定油库全部管线、阀件、管件及各种管支座的位置,以满足工艺的要求。设计时应考虑节约管材,便于操作、检查和安装检修,而且做到整齐美观。管路配置设计应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三、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设计的内容包括油库设计总说明、总图布置说明、工艺设计说明书和消防部分说明等。

1.油库设计总说明。(1)阐明本设计的任务依据和技术依据。其中任务依据包括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有关协议、主要文件、会议记录等的名称及所属文号、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等;(2)阐明油库的性质、经营油品种类、供应范围、油库的总容量和经营特点;(3)阐明油库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地震等级等)、周围环境(与居民点距离、附近有无其他大中型企业或重要建(构)筑物和其他危险物品)水电、运输、通讯等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说明。包括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消防警卫及勤杂人员;(5)阐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投资额;(6)阐明本单位承担的设计项目和委托其他单位的设计项目。

2.总图布置说明。(1)说明总图布置的指导思想,分析总图布置的优缺点;(2)油罐的结构类型、单个容积;(3)库内运输方式。

3.工艺设计说明书。(1)工艺流程;(2)铁路(公路或水运)油品装卸方式、货位(或泊位)的个数、专用线长度;(3)发油方式,汽车装油的鹤管数,桶装灌油栓个数;(4)装卸油泵及机组的型号及台数,输油管的规格;(5)油库的装卸能力。

4.消防部分说明。(1)油罐及其他生产设施采用的消防方式;(2)消防所需的灭火剂量和水量;(3)消防泵的台数、型号、规格及其使用的动力;(4)其他消防设备(消防车、泡沫液罐、消防水罐等);(5)消防管道的布置和管径;(6)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计算书;(7)消防、给排水设备表等。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讲,文字部分主要是一份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思路清晰,符合最新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结论正确,不一定非要达到一定的字数。有的学员论文厚厚的一摞,一翻里面的内容,逻辑混乱,东拼西凑,仍然是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有的学员论文字数少,但是能够围绕设计内容,设计步骤齐全,主题突出,立意较新,不仅仅可以达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评选优秀论文。

四、主要技术图纸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设计图纸是必不可少的。

1.绘图原则。绘图原则具体参见GB/T 13361-2012《技术制图通用术语》、GB/T 14665-2012《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 16675.1-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GB/T 16675.2-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和SY/T 0003-2012 《石油天然气工程制图标准》等。

2.图幅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讲,油库总工艺流程图采用A1图幅,分区及泵房工艺流程图采用A2或A3图幅。根据实际情况,可绘制加长图幅。

3.图幅比例的确定。平面布置图均严格依据国标和行业标准按比例进行绘制。工艺流程图通常不严格按比例绘制,各个设施、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受总平面布置图的约束,工艺流程图以表达清晰、工艺准确为原则。根据毕业设计难度在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工艺技术图纸主要包括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设施平立面图、局部详图等。具体包括库区位置图、油库总平面布置图、罐区工艺布置图、装卸作业区工艺布置图、管网综合平面布置图、库区消防平面布置图、油库总工艺流程图、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图、库区设备防雷、防静电接地图;管网局部详图、管路附件详图、管架、支座配置图等,还包括图纸清单、设备材料清单等。

对学员来讲,2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油库的设计,一般来说,设计分组进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通过设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基本要求,教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助,缩短学员获取有效资源的时间,提高获取有效资源的质量;缩短了学员进入毕业设计状态的时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规范地进行设计,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还达到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的。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

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环境,在乡村和城市环境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物质主义、城市化以及全球化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学直面三大挑战: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处于对环境这一媒介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在环境界面上,社会和精神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发生并相互影响和推动,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艺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上呈现出整体水平不高,模仿主义、拿来主义、拼贴主义盛行,缺乏特色和创意,环境设计碎片化严重,其根源在于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流水线化工业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怎样体现以能力为主导,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怎样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运行程序来看,一套完整的流程应该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视觉传达。因此也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能仅是一个绘图员,而是能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设计作品,同时具有对设计作品个性化的表达与美学呈现的设计水准,而且其设计意图是可以通过现阶段的工程控制、施工技术和物资条件得以充分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能够为业主和大众所认知。因此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设计的要求,如果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导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创意的一大原因,同样也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应创造思维教学的缺位。“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单位、社会其他力量等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将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学校的优势进行互补,将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工作室”模式既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在专业基础课及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内项目跟单式教学,由专业导师指导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各项岗位工作,针对工作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及时补充人居环境理论,环境生态学、园艺理论,施工与管理理论,规划与设计理论等等知识。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拓展。“工作室”模式即注重艺术设计的成果,结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短期得到的;更重视的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积累,注重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学到方法和思想,才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征

1.“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改变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的缺点,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既有专业水平,也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学生的视角从微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层面延伸开去——主要设计对象是视觉感受,因此追求造型艺术的应用,追求材料的肌理对比,追求色彩的运用,追求空间的变换,追求美的视觉呈现等成为的设计目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完美与现实的结合,理解设计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困难与制约因素,理解设计方案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和环境的融合。3.“工作室”模式下将学生定位于工作者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压力感,根据项目要求按照现实规范来完成项目的制作,“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实际的项目的设计命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锻炼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4.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资料整理、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手绘图、材料的选用、风格的定位)、初步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现场服务、总结(验证、社会评判)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熟悉各个岗位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衔接。直接参与实际操作项目过程中,学生即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在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加强了个人的管理和操作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可成为能够担负起一系列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效果图制作、投标报价等)的专业人才。“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上,还在专业理论的涵盖面广上,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是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孵化器,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最清晰的专业发展动态,有助于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脉动,紧跟信息潮流;一方面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较高层面的平台,并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横向项目纵向交流;为社会开展设计与技术服务,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与企业能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一起进步,也使学生能符合社会要求。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要求,也可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是一项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在自觉性创新意识下创造性思维的活动。通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将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体会抽象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每个学生的想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关键就是因材施教,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教师应该去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其提出意见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进步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杨珺.中国当前环境艺术教育的调查报告.湖北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3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80-01

在当前化工工艺设计中,工艺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化工行业的重视,因此在设计中安全环节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化工工艺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在实践运用上有许多必要条件,不仅要严格规范且正确执行相关的政府法律法规,而且还应该研究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问题及控制方法,对化工工艺设计进行严格把关,促进化工工业的不断发展。

1 化工工艺设计理论概述

设备布置、工艺流程和管道布置是化工工艺设计的3个重要方面。化工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工艺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提供给设备专业绘制设备图纸的相关参数,并提出工艺控制方面的参数供自控专业仪表选型,然后工艺专业根据工艺流程图完成初步的设备布置图,最后由管道专业结合设备布置图进行管道配管并完成最终的管道布置图纸。

化工工艺设计包括不同的种类,主要有概念设计、中试设计、基础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设计在化工工艺的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工工艺设计本身具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对化工设计的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也是引发化工工艺设计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全问题主要有:设计的基础资料不完整,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不如常规装置;化工工艺设备种类繁多,规格特殊,对设备的设计和选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化工工艺设计工作量大,管道设计要作特殊考虑;设计周期短,为尽快占领市场,化工工艺设计往往边开发边设计,边建设边更改设计;规模大小不一,为节约投资,某些设计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定去做。这些特点无疑会造成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隐患。

2 化工工艺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控制

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指的是生产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和损失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化工工艺设计中要不断增强危险识别意识,积极控制事故隐患,尽量防止不安全技术,避免危险物品及设备的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提出预防、降低甚至消除危险性,提高工艺安全高效运转的措施及建议。

2.1 对工艺物料方面安全问题的控制

化工工艺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产品以及贮存中的物质分别以不同的状态存在,即气、液、固态,这些物质都有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一定状态下会产生危险或危害。因此,对这些物质的危险特性进行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增强对这些物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毒性等的识别意识,进而做出评价和分析,防止或降低危害的发生。

2.2 化工工艺路线方面的安全问题与控制

化工设计中的一种反应往往会涉及几条工艺路线,在设计中要考虑采用哪条路线能使生产更安全或把危害降到最低。这个过程中对物料、生产条件、设备等的使用都要做出最完善的考虑。要尽量使用无害的或低危险性的物料;降低生产条件的苛刻程度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要减少三废(废气、废液、废固)排放,并积极实施三废的回收循环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 化工反应装置方面的安全问题与控制

化工反应是产品生产的核心,通过化工反应在获得所需产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安全性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因此反应装置的设计和选择都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化学反应的种类多样,在反应安全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化工反应中也存在着反应失控的潜在危机,如何控制反应物的反应速度或热效应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工艺设计中采用减少进料量、控制某种物料的加热速度、加大冷却能力如外循环冷却器的方法或采用多级反应等措施来控制反应。在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容器超压而变形甚至遭到破坏的现象,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容器上安装压力释放装置必不可少。

2.4 管道方面的安全问题与控制

通常管道输送的物料多属易燃、易爆甚至腐蚀性或毒性物品,如果管道中某些部分出现泄漏,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就会漏出,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化工生产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管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管道的材料选择、布置和应力分析等可能造成管道泄漏的因素。例如管径、材质等的合理选择,尤其是注意管道连接处和拐弯处弯头的材料和管径选择,同时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管道都必须可靠地与地面连接。

3 促进化工工艺设计良性发展的建议

3.1 化工工艺设计要注重降低能源消耗量

能源成本是化工生产总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量是化工工艺设计和研究的重要方面。首先要选用先进的生a技术及最优化的工艺流程,从源头上控制能源的消耗,其次在工艺设计上要求流程简练、设备选型合理、布置紧凑、能量利用合理,同时还应尽可能采取物物换热设计,实现能量的分级使用和回收,以节约能源的消耗,根据工艺参数选择最佳的流程和最适宜的管径,降低流体输送阻力损失,降低能耗。

3.2 积极改善生产环境

当前化工污染问题不可忽视,解决污染问题就要减少污染源并对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从工艺过程上要减少污染就必须重视现有装置的更新和污染物的终端处理两个问题。

针对这两种情况就要不断提高化学反应和能源分离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转化率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这不仅能增加产业效益而且能减少处理废物时的费用;积极应用HEN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装置,节约用水,并对废水进行再次回收利用,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

3.3 工艺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协调发展

当前工艺设计应用亟待拓展,这就需要将研究开发与设计建设联系起来综合发展,并积极开发新的工艺设计方式。新的工艺设计方式应该是开发一个带有能量平衡流程、热力学软件包及研究容器设备的一个简单经济模型,摒弃传统方式过于程序化且生产效率较低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方式应更重视推测和估算,目的是将试验计划尽快涉及到工艺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经济问题,并通过专门的试验成果不断更新工艺发展的模型。总之化工工艺设计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并与时代的最新发展技术相接轨从而发挥其巨大功效。

4 结语

本文对化工工艺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进行阐述,并分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工艺物料、工艺路线、反应装置、管道方面的安全问题及其控制,并提出通过降低能源消耗量、积极改善生产环境、工艺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协调发展等途径提高化工工艺生产的高效运转,促进化工工业的良性发展。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5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罗小蓉老师强调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陈卉2016年提出“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蔚提出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角度出发,将“微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教材等将课堂、实验、实习3种不同教学形式作为一个课程模块穿插讲授,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促进,编写教材,进行初步实施及评价,获得学生和微电子课程群其他课程主讲教师的肯定,评教结果为“A+”。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廖荣提出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加快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校必须为民族微电子产业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双极型和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标准建设。根据“微电子工艺学”知识点较多且抽象、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将讲解为主体改变为讲解——学习双主体。方法如下:首先,精简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给出课堂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对于“微电子工艺学”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学生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最好方法,但会减少理论课的时间,需要建立以下实施方案:①每堂课都要仔细设计该课主题,明确重难点,精简讲授时间;②合理设计和安排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③合理设计和安排讨论效果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增加教学专题的seminar,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理论,同时能结合应用,学会基本、常用的微电子器件工艺制造方法。2.习题试题库建设及理论考核标准。课堂练习题和思考题题库建设。根据该门课的特点,合理设计和安排本课主题下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前,我校没有完善的“微电子工艺学”考试试题库。本项目拟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教学大纲编写试题库,使具有不同题型、不重复题目的试卷达10套以上。具体理论考核标准:测试项目一:课堂表现考核、考核内容、课堂表现情况;考核形式:以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的条件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基础进行,主要内容为课堂回答问题、专题讨论、口试等。考核时期:课程结束为周期。测试项目二:作业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两部分;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测试项目三:课堂卷面考核内容:课程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形式:抽取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卷面考试;考核时期:课程教学的最后两节课。3.实践教学实施标准与实验教学改革。本项目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制定实施和测试标准。进一步调整实验课程方案,安排一次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调查研究和一周的器件工艺流程仿真的课程设计。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目标,编制“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拟设置的工艺设计的具体内容:利用器件仿真软件Medici和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新结构的器件和工艺仿真设计,以汇报、答辩且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模拟工具观察新结构的基本特性;通过实验设计掌握器件的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器件结构的各个参数的折中关系和流程的烦琐性,初步建立工艺设计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根据学生情况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测试标准:测试项目一: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考核内容:对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的调研。考核形式:按时提交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2周内完成。测试项目二:工艺仿真设计和小论文撰写考核内容:结合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系列新结构的设计论文。考核形式:以报告形式答辩,最终提交LDMOS和IGBT新结构的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1周内完成。4.专业见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学院筹建中的实验平成工艺相关实验,如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器件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方法、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测试方法。内容涵盖CMOS工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LTCC材料制备和封装工艺、多芯片组件技术,MEMS传感技术及微系统构建工艺等,如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室。该实验平台功能用于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可用于微系统封装的基板材料及其封装技术研究,系统级封装三维复杂结构的电磁场、热场分析建模、电特性、热特性快速仿真、复杂混合信号完整性分析、电磁兼容、热效应问题的认识和优化处理,封装工艺、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通过一系列特定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用以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的电子器件。该实验室平台主要用于集成电路设计。5.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课程创建和内容填充、作业功能、互动功能、阅读资源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参加讨论与交流、提交与查阅作业,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等。本文结合微电子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题库建设、实验环境建设、见习实习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具体来说:①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实施方法,制定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标准,给出如增加课堂讨论、专题seminar、学生项目PPT展示的环节的具体实施建议,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②期末考核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编写一套能极大指导学生学习的试题库和习题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根据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和我校实际,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微电子工艺学的核心技术和方法;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工艺流程,完成CMOS以及BCD工艺设计;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解决难题,实现师生互动,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重要专业课学习,在掌握微电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当代微电人。

作者:吴丽娟 宋月 张银艳 雷冰 唐俊龙 谢海情 刘斯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小蓉,张波,李肇基.《微电子工艺》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05

[2]陈卉,文毅,张华斌,胡云峰.“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学刊,2016.01

[3]王蔚,田丽,付强.微电子工艺课/实验/生产实习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

[4]廖荣,刘玉荣.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8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6

花艺设计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它融合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及实用性于一体,对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项活动,《花艺设计》课程应运而生,它是面向园林绿化设计(施工)企业、酒店花艺工作室、婚庆公司、花店行业的花艺设计师、设计总监等岗位而设置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坚实的花艺设计理论基础,能在特定场所规定时间内完成花艺设计方案并制作花艺作品或组织现场施工。

《花艺设计》(或《插花艺术》)课程在高校(特别是农林类院校)中广泛开设,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普遍囿于课时、经费、实训场所等限制,课程难以全面、深入展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程中,起到优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用计算机辅助《花艺设计》教学势在必行。

《花艺设计》按课程性质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此外学生还可以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1 计算机辅助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花艺设计相关概念、花艺构图基本原理、各类花艺设计的风格特点等理论为实训操作及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1.1 运用演示文稿,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大量讲解与粉笔板书相结合,这样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又制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演示文稿(如Power Point)把影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结合起来,打破时空限制,将教材中花艺设计的造型美、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充分展现出来,静态的理论知识升华为多感官、全方位的生动体验。多媒体演示文稿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同时激发其内在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在好奇与享受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播放高清影像,改进欣赏教学

《花艺设计》课程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美学原理,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花材质感(粗糙与细腻、厚重与轻盈)、花材形态(点、线、面、体)、花材颜色(颜色的冷暖、轻重、远近、情感)等审美要素的认知和领悟要通过大量高清影像的鉴赏来实现。而现有教材中图片数量有限、图幅较小,难以满足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解决这一教学矛盾。

审美的感知过程主要依赖视觉形式进行,计算机播放的高清影像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视觉效果上,计算机高清影像在点、线、面、体尤其是色彩的信息强度和画面整体吸引力远强于书本图片,从而能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教学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花艺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领悟美的真谛。

1.3 引入网络媒体,更新花艺资讯

计算机互联网将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中,通过浏览相关网页(插花、花艺、婚庆、园林绿化等)、关注相关微博,获取最新鲜的花艺资讯。在理论教学中,偶尔连接互联网开启一段网络旅程,能把行业新知、发展动态、未来走向介绍给学生,作为教材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教学与行业实际紧密接轨,学生从而意识到本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此外,教学模式的转换调整了课堂节奏,愉悦了视听神经,点燃了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条课外学习的途径。

2 计算机辅助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操作技能,才有可能成为行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花艺设计》是极具实践性的课程,课程的核心实训项目包括:花材采集、保鲜、加工与整理、不同艺术风格花艺作品创作、各类礼仪花艺作品制作、园林植物造景应用等。实训项目类型多样、精彩纷呈,但囿于课时、经费、场所等限制,实训教学往往难以充分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为这此提供了某些解决之道。

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花艺创作流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请”名师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花艺大师创意、创作的全过程。精巧细致的操作技法、行云流水的创作过程、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受感染,通过消化和融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技艺手法、创作特色,感悟最真切的花艺设计心得。此外,教师有选择、有侧重地播放某些环节,复播、慢播关键操作,节省时间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学视频的播映,可以节约花材(特别是名贵花材)的使用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实训经费不足的压力;有些操作由于设备欠缺暂不能在实训场所内完成,可通过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使学生了解甚至熟谙该项技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训设备欠缺的遗憾。

3 计算机辅助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有余力或颇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完成习题或利用计算机等途径辅助课后学习进行。

3.1 计算机辅助课后自学

除本文上述途径外,学生还可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课后自主学习《花艺设计》课程。

3.1.1 教学资源库。花艺设计教学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搜集、整理专业相关的文献、图片、视频动画等,连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团队编制的专业标准等分别归纳成库,在校园网站的教学专区设立统一入口,供学生登录自由选择下载。学生通过回顾多媒体课件,达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文献品读、图片鉴赏、视频学习等,达到强化和巩固。

3.1.2 专业教学软件。借助软件工程技术,优选并整合专业资源库内的元素,制作成人机交互型的花艺设计专业教学软件。学生使用专业教学软件,进入交互式、情境式的学习环境,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和教学任务,在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重媒介的刺激下,独立完成教学计划内课程内容及计划外课程延伸知识的学习。

3.1.3 网络交流平台。除独立学习外,师生间、生生间的经验交流、知识共享也非常必要,在交流与分享中可以取长补短、引燃智慧的火花。由于课时有限,课后时光弥足珍贵,而计算机互联网为课后的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创建主题群(譬如“花艺设计交流群”),师生可利用群聊天或群BBS(I网络论坛)、群相册、群共享等途径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此外,也可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师生相互添加为关注的好友,任意一人将学习心得、花艺作品或新鲜见闻至微博,其他人即可观看和评论,作者可针对评论给予回复。

3.2 计算机辅助课后练习

经过课内外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花艺设计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相应的课后练习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原本对理论的浅层识记升华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2.1 网络题库。网络题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子库)收集有“花艺设计”课程配套练习题和综合性试题,学生借助网络题库辅助每课学习及综合知识理解,每题均有参考答案,难度较大的题目附有解题指导。参考答案简明易懂,解题指导提供解题思路以启迪思维。网络题库提供大量优质资源,学生自行练习、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同时减轻了教师习题批改的工作量。

3.2.2 图像处理技术。“花艺设计”是一项创造美的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审美练习来实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辅助完成审美练习的有效途径之一。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优秀的图像处理软件,它可调整整体图像或特定局部的色彩,可将目标对象移入整体场景中,可实现目标对象的整体缩放等。例如:使用PS辅助色彩(色相、纯度、明度)练习:调整各类花材的色彩,实现不同配色方案练习(近似色配色、同色系配色、对比色练习等);调整花材、花器的色彩,实现花材与花器颜色的对比协调;调整花艺作品的色彩,实现花艺作品与摆放环境间的协调统一。此外,还可使用PS完成不同风格类型花艺作品与不同空间场所的搭配练习等。

3.2.3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帮助设计工作的现代技术,通过交互式工作模式,能快速、直观地得到设计结果。Auto CAD(简称:CAD)是当下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简便、精确地进行图形编辑工作(绘制、缩放、复制、平移、创建模块等)。“花艺设计”课程中植物(花卉)景观设计部分,可借助CAD有效完成课后练习:为每种植物绘制特定图例并建立模块,缩放调整模块大小以反映不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比例关系,复制得到所需数量的每种植物图例,运用平移操作精确确定每株植物的位置,最后绘制对应的植物图例表(标明植物种类、胸径、冠幅、株数等信息),由此植物配置图完成。学生应用CAD练习植物景观设计:前期临摹优秀植物造景案例,学习、揣摩、内化于心;后期设计绘制植物造景作品,酝酿、构思、外化于形;最后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

4 结语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7

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诞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文化,我国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面临艺术设计人员缺失的局面,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低,专业技能掌握较弱,无法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将现代学徒制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素养,满足社会中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由师傅带教,艺徒学习职业技能的古老职业训练方式,艺徒需要特定的工作场所下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并根据师傅的技艺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技艺方式。现代学徒制脱胎于传统学徒制,大多由企业、学校两方联合进行育人,教育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可以是企业员工,学生和员工在学徒期间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现代学徒制度通过双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教授了教育对象理论知识,同时教授学习者专业技巧。[1]

建立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实践练习的对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在接受完理论指导后,能够快速地进行实践,提升了艺术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艺术创作水平。

2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特色教学

近几年,随着艺术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许多艺术生纷纷报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实际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无法满足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

以某省三所高职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三所高职院校在本文以化名A、B、C进行分析。高职院校A将艺术设计专业归属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设计概论、室内设计、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设计企业、装饰公司。高职院校B,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艺传院系,主干课程以素描、3DMAX、Photoshop、Lightscape、AutoCAD、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艺术设计、工程管理等高技能方向。高职院校C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建筑制图、素描、现代室内设计原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装潢设计、施工管理方向。

通过对三所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与就业方向定位分析我们发现,三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一个共性,以高技能为主,但是对于学生就业方向定位过高与实际存在偏差。与此同时,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计大多相同,虽在不同院校但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大同小异,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毕业后没有特色技能,核心竞争力低下。

2.2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在为企业输送人才时,只是单方面的输送,没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无法掌握学生的设计优势,使很多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时,因为没有分配到自己的优势项目实践积极性低下。以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对于学校输送的人才没有进行能力测评,大部分企业专门设立一个实践学习部门,将所有实践学生安排在这个部门之中,使学生无法完全发挥自己优势项目。

2.3 学生发展不均衡

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较高的专业性与操作性,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艺术技能课程为主,艺术设计学生根据课程的分布,将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艺术技能课程以外的课程都不关心,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多方面均衡发展,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核心竞争力较低。

3 艺术设计专业中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针

3.1 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岗位不稳定,追寻其原因主要是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因此,在施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2]以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避免根据长久以来的教学经验主观臆断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应实地考察真正的产业需求,可以与相应的企业互相联合,从联合企业那里获得人才需求反馈,根据产业的需求设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向紧跟社会需求。首先,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综合能力,不仅学习基础艺术理论课程,还应全面涉及英语、计算机等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础技能;其次,设置专业技能培养,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引导学生加深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探究,并与合作企业相联合将学生输送进企业之中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实践,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并在教学中引入国家相关职业条例法规,确保每位学生有着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崇高的职业操守。

3.2 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

艺术设计专业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艺术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之上,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艺术设计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精英教师,在追求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切身处地的考虑作品的实用性。[3]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团队不断进行培训,保障教师在艺术设计方面不断创新,感受新的设计理念,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进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目标,配置专业的教师团队,保障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满足社会的需求。

4 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为保障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应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方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活力,建立特色化教学。与此同时,改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4.1 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

学校应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根据专业的特性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学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艺术文化趋势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符合时代特性。[4]

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动能性,举办校内艺术设计比赛,要求学生以新的设计概念进行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喜好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赢得比赛,会主动通过网络、杂志能传媒了解最新艺术流行趋势,营造潮流艺术设计氛围。然后,教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应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在进行备课时,关注国际艺术设计比赛,将有价值的比赛视频下载下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起观赏比赛视频,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最新艺术设计理念与艺术设计趋势。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了解到了最新艺术设计咨询,在与教师讨论过程中将自己对于新趋势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通过自身掌握最新艺术设计咨询。构建开放创新式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从不同设计中获取新的设计创意,了解社会艺术发展的趋势,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设计理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4.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重新审视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刚入校的学生不仅要培养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基础技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基础能力。为保障所有艺术学生多方面发展,学校还应设立监督教师,对非专业课程进行监督查课,提高艺术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查设立专业核心课程,设立专业核心课程时应注意侧重点,而不是将所有的艺术设计科目进行设置,将量化变为细化,使学生深入掌握每一门科目。

以调查过的三所高职院校为例,主干课程设置都有室内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教授,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授。通过创新改革教学方式,细化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

最后,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职业操守。

4.3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应从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入手。[5]从学校角度来说,作为人才的培养与输送环节,学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关注学生细节状况,掌握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人才输出时根据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小组划分,并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起输送于企业,方面企业的分配与管理。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者,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有着自己的需求标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发挥自己的需求者作用,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情况表对学生进行划分,输送至不同的部门,并分配给不同部门的精英员工,精英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获得充分实践的同时,感受正常工作中的压力,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另一反面,企业应将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实践表现记录下来,并对每位学生做出评估,将最后的统计结果与评估反馈至学校,有助于学校对实践后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学校获得最新的社会需求讯息,调整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企业获得专业人才,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5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发挥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增产的同时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提高了艺术生的核心竞争力,值得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 田秀萍,孙秀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要点及解决思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03):1-4.

[2] 曹庆梅.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尝试[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273.

[3]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5.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4-02

当代艺术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艺术流派自由发展的时代。各个艺术流派通过各自的作品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或兴起或衰败。但无论时间长短,无论作品多少,他们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画下了绚丽的色彩,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现代艺术流派相互之间的碰撞,就不会有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上了《艺术思潮与流派》这门课,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或者说是艺术流派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所以我就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是一种玄之又玄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神秘物。可是很多当代的艺术家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大众,用他们的眼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所以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只要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带来的快乐。

一、现代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启示

1.艺术的审美功能帮助大众更好的接受设计

2.对艺术的学习研究能给设计师设计灵感

3.艺术流派对设计的促进

4.艺术家的精神值得设计师学习

现当代艺术的设计的启发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设计离不开艺术。当今的设计不再是技术的叠加,它更要求设计师具有审美的高度。这样才能为社会设计出更具美感的作品。所以每一个当代设计师都应熟知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和世界艺术史有深刻的了解,商业设计师还应该了解学习现代工艺美术史,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二、当代艺术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

据调查,2000年以来大学商业美术设计类学生数量呈几何状增长,短短10年间,不论是美术学院或者综合院校,甚至各类矿业、石油、医科、外语等专科学院,都设置了艺术类课程。从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业繁荣是商业设计专业扩招的主要动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讲,大专院校的多元化发展亦是必然趋势。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动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固然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不能仅仅通过扩招来解决,还要提高商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保证优秀人才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商业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四、解决办法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由自己完成的,时间也较充裕,没有市场因素控制。但在工作当中,资料收集、整理、创意、设计表现、制作都是由不同的人和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合作与交流。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完善出品质量。

现代商业设计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对于很多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这也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未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代的设计教育和商业艺术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五)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现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与市场脱节,学生做的设计作品往往不能适应市场。与市场接轨的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大学生去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的探讨,是指学生在施工现场教学,了解和学习材料,材质,以及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才能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在提升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实际空间深入了解,也成为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条重要途径。

2.学校在教学中应当与相关的设计生产以及施工单位合作,让学生参与实习,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专长,在实践的同时能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进步。

3.针对社会情况作一次有意义的调研报告,能让更多的学生更清晰的去了解社会发展方向,一些好的意见将会得到不断的补充,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4.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9

一、中国图案理论体系研究中的成就

雷圭元在中国图案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包括前瞻性的设计思想理念、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兼融性的治学理念与方法等。

雷圭元建立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其设计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其表现一是尊重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设计思想;二是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在《新图案学》论述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他所提出的尊重、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瞻性设计思想,同时又极力主张“人化自然”。“艺术家生产艺术,自然生产艺术家――图案(设计)之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切美的源泉,却都存乎自然,自然存乎‘数’这一环中。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他的《新图案学》论述道:“新图案的使命,是使人类所独有的美的沉思与自然界的形和色,万象的比例和律动相呼应调和,而以思维来集中,佐以美学上的诸法则,针对人类生理、心理上的条件,在空间构成便利与使用;在时间方面,能给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冲进,无止境地、永恒地,走向生存创造的大道。”他认为设计中“工艺科学无论表现力或技术如何优越,假使是没有能够将人性两字顾到,依然不能将功赎罪的。要知道,人的目光太注视于商业的‘利润’上,无形之中教育成了拜金的市侩气。这市侩气的俗气,慢慢地弥漫了全世界,于是上虽有‘高明’,下虽有‘博厚’,而中间晕晕然不见‘人’”。“现在要问的是,从事图案教育者将如何找回这个‘人性’?”

雷圭元所建立图案学理论体系,具有着超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设计的理论探索。在他的《新图案学》的论述中,始终强调“设计的适度性不是过度化”与“尊重自然、融和自然的生态设计思想。”“人类先是惊怕自然,后来赞美自然,再后来扮演自然,再后来发掘自然,再后来到利用自然,再后来征服自然。现在还留在征服自然一阶段,然而尚没有走到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地步。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如果但知征服自然,不知尊重自然,就要发生现代病的恶征象,就产生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两个极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看成奴隶,这群奴隶包含了植物、动物、矿物,还外加‘人’”。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可以说至今还未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研究高度。其体系内容有:一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理论;二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造型的基本规律与“板、刻、结”理论;三是中国传统图案构图基本方式与“三体式”理论;四是解读出中、外传统图案形式“格式”与美学特征;五是提出了中国现代图案设计“先流后源”与“源流并重”的方法论。雷圭元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图案美的规律,研究图案形式美法则,重视写生中“变”和“美”的艺术法则,并且规范了“图案写生变化”学科,创建了中国图案学与图案教学体系框架,使图案学构建了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表现形式的一条艺术想象的思路。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与他所构建的兼融性治学理念与方法密切相关。即兼收并蓄与溯流探源的治学思想,厚积薄发与通入专出的治学方法。雷圭元之所以能在图案学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研究中取得丰厚成就,与他的科学治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首先,雷圭元治学思想上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广泛融合理念。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胸怀,必然会有有容乃大、有容乃宽、有容乃厚、有容乃久、有容乃精的治学过程和学术成就。雷圭元不仅能兼融中西,更能涉猎古今,从早年留学法国,学习、吸收并带回的是西洋设计与图案教学体系,后来又介绍日本的图案理论和技法。20世纪60年代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的设计理论并推出“学习图案从临摹入手”,即从中国传统入手、从“流”入手的观点获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所涉及学科非常广泛,有历史、哲学、设计、美学、理论、实践等。具体研究范围涉及到埃及壁饰、希腊瓶画、波斯地毯、印度建筑、印尼木雕、非洲纹饰、美洲石刻等。对中国工艺美术史、出土文物、美学、诗词涉猎极为广泛。雷圭元在治学与研究上,古今中外兼收,实践理论并蓄,宏观微观兼融。雷圭元在设计领域中的治学思想、目的和方法,不仅是溯流求源、溯流求真、溯流求美,而且还强调源流兼容、源流并重。雷圭元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源”,它既包括设计思想的来源,也包括设计的本原、本质,更包含着设计的真理、规律、原理。而雷圭元在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流”时,这里的“流”,既包含着设计中的一种现象、表象,也包含着设计中的历史积淀,更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尤其在雷圭元晚年,特别主张研究“流”,“学图案要从传统入手。”要求先学传统,把学习传统图案作为学习图案入门的第一把钥匙。雷圭元在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思路上,既注重厚积薄发,又注重通入专出。对于中国工艺设计史学的研究基础,是史料积累、提炼的过程,也是分析、比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上的突破。不管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或图注资料,雷圭元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尽可能广采博收,认真整理和分析比较,其目的并非出自嗜奇好古,而是用于深入研究、用于触类旁通。正是因为他习惯于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所以才更善于吸收提炼,弃粗取精,力辟众惑,使很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发前人之所未发,使历史认识从局部扩大到整体,从静态跃进到动态,从现实深化到本质。

二、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贡献

雷圭元在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课程的改革、设计教材的建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雷圭元出任副院长并致力于教学工作,直到他退休,他一直亲临教学管理第一线(教学副院长);课程改革第一线(两个图案班);教材编写第一线(大量教材);课堂教学第一线(始终上图案课)。可以说,雷圭元对开拓中国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雷圭元是中国第一所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人之一,先生自1956年始就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教材的编撰等等做了全面探索与系统建设,他的许多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设计教育体系、设计课程建构而产生的,许多著作也是作为设计教育内容、设计教材而编写的。这些不仅仅是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开创,实际上更是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体系建立、走向产生了直接而深远影响。雷圭元不仅是终其一生从未离开设计教学岗位的第一人,还是终生研究设计教育的第一人,更是建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第一人。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雷圭元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与卓越的成就。最为典型是两个“图案班”(1962年、1979年)的成功尝试,培养出一批中国顶级的设计教育家、管理家、实践家、理论家。1962年,在雷圭元主持下创编设置了一个培养通才性质的“图案班”,被称之为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专业班。“图案班”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是培养日用工业品设计、教学和科研人才。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从事设计所必需的图案基础知识,对工艺美术的民族遗产以及国内外现代优秀的日用工业品的装饰特点具有深刻的理解。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以基础图案和日用工业品设计为主。这个特殊5年制的“图案班”,只招收了有着相当美术基础的23名学生,入学免学常规三年基础课,跨专业的直接学习五个系课程:染织、装潢、陶瓷、印刷。前三年,雷圭元以撰写的《图案基础》为基础课程,教传统理论基础,使学生有了扎实传统功底。后两年转入了学习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从塑造造型、翻模开始,安排理工科的机诫制图课,从对较复杂的汽车零件化油器的实测开始,使用绘图工具进行平、立、剖面图的绘制。学习印刷工艺、制板技术,郑可等人主教现代工业设计。“图案班”通才教育模式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教育界有校长、院长、教授、博导等;出版界有编审、主任编辑、主编等;设计界有纺织、服装、建筑、工业、平面顶级设计师;绘画界有国内外知名画家等;管理界有各种学术协会的会长、主席、委员、理事长、专家等。1979年的“图案班”,是粉碎“”后雷圭元再次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时倡导下,向全国各大院校招收20名教师的“教师图案班”。当时雷圭元虽然已经73岁,仍然在主持培养全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呕心沥血,为中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育人才。

在设计课程创新与改革方面,雷圭元做出了终生探索与巨大成就。早期,雷圭元从法国带回西洋的“写生变化”图案教学方法(1929―1931年),给中国图案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分别在《人民日报》、《文汇报》、《装饰》、《美术》等刊物发表文章,提出工艺美术绘画基础教学和图案基础教学的改革意见。具体提出改革二者教学雷同的理念,提出改革图案的“写生变化”教学法。尤其是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在设计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写生变化法”一直都被中国图案学界奉为金科玉律而走入误区之际,雷圭元从中国传统图案深入研究中,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从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造型规律汲取营养,总结出了“板、刻、结”的图案设计基本规律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设计方法,打破以“自然是图案设计唯一源泉”的、教条的、单一的创作方式,力行并倡导图案设计的教学改革。主张“学图案基础入门必须走图案的门路”,不要与绘画入门一样。认为应“多排临摹中国图案造型课,少排写生课。因古人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教材,什么叫‘神似’,什么叫‘几何形的造型’,什么叫‘形式美’,什么叫‘图案构成’,这些都在几千年留下来的图案资料中很好地说明了。”雷圭元先生创编设置两个“图案班”的课程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教材编写方面,雷圭元硕果累累、贡献巨大。雷圭元撰写的设计教材,既是最适用于教学的教材书,也是适用于设计实践的教科书,更是提炼性强、概括性准确、有真知灼见的理论研究性学术著作。《工艺美术技法讲话》(1936年),是他1929年―1931年法国半工半读留学后思考与实践总结:系统阐述了蜡染技法,天然漆与人工漆装饰技法,嵌玻璃窗饰装饰技法,这些都是他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融合、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20万字的《新图案学》(1947年),是唯一列入教育部指定“大学丛书”的图案教材。这是他留法期间学习工艺美术的心得和在国内从事十余年图案教学工作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吸取西欧近现代设计思想和总结自身从事图案教学实践经验的融合体,并集中地反映出他对当时及日后的中国图案设计及其教学所做的深入思考。正是如此,《新图案学》在我国早期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成为当时众多学校实施图案教学的教材。《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1950年),在中外图案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制作到使用方式都做了深入系统研究与论述。《中国图案作法初探》(1969年),以中国传统经典图案为核心,系统分析、深入研究了中国图案造型方法与语言特征、中国图案组织结构与经营位置、中国图案美学意境与生活应用。尤其是1961年雷圭元担任了文化部全国工艺美术教材选编组的领导工作后出版的《图案基础》(1963年),是作为设计教材撰写的有巨大影响力的设计教材,成为当时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必学的课程教材。《图案基础》在图案理论和技法上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有关图案学的教学和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开拓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中外图案装饰风格》(1985年)一书,是雷圭元最后一本经典的教材性著作,此书以中外图案比较为中心、以图案风格为切入点、以图案审美为线索,全面、系统总结出中国传统美的法则、美的造型、美的格式、美的构图、美的风格与外国不同时期图案的美的风格。

三、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建树

雷圭元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图案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勤于设计、善于实践的杰出设计家。概而言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二是理论与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设计实践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

雷圭元不仅在艺术理论方面造诣精深,而且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曾亲自进行艺术实践,制作了许多精美实用的瓷器、蜡染,创作了不少的漆画、漆盘,还设计一些地毯、壁挂,在艺术上和技法上毫无保留地细致地教导学生们去创作、去实践。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绘画创作与绘画写生。在这次整理雷圭元艺术实践遗作方面,初步统计结果是:瓷器设计稿62件套;蜡染设计作品19幅;漆器设计作品16件;手饰设计稿8件;染织设计稿20余幅;地毯与壁挂设计作品2件;国画书法作品约200余幅;素描速写约70余幅;水彩水粉色彩画约80余幅;刻制印章27枚等,可见雷圭元先生勤于艺术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艺术成果。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10

关 键 词:多级A/O工艺;生物脱氮;多级进水;多级回流

中图分类号:TH16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level multistage A/O process and the unsteady theory of Dutch scholar Loosdrecht , A/O process reaction is studied to discuss,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Lawrence Wallace Katie reactor model ,the process of the reactor volume was carried out , one metho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the theory is put forward .

Keyword:multilevel multistage A/O process;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Multistage

water;Multistage reflux

1前言

多级进水A/O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多级短时缺氧与好氧重复操作,并把所需处理的污水量按一定比例分别进入各级缺氧段,充分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碳源进行反硝化,提高总氮的去除率,使污水得到净化。而国内对分段进水又同时多级回流的A/O工艺设计研究较少,本文将针对分段进水同时又多级回流的多段A/O工艺进行工艺设计计算探讨。

2多级多段A/O工艺理论基础

2.1A/O工艺理论

A/O工艺所完成的生物脱氮在机制上分为三个过程。第一步:氨化过程,细菌在好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分解为氨;第二步:硝化过程,亚硝化细菌在好氧条件下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再经过硝化细菌从而转化为硝酸盐;第三步:反硝化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替代分子氧作电子受体,以废水中有机物碳源为电子供体,进行无氧呼吸将硝酸盐中氮还原成气态氮[4]。A/O工艺不但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脱氮效果,而且通过上述缺氧- 好氧循环操作可取得更高的COD和BOD的去除率。

2.2非稳态理论

荷兰学者Loosdrecht曾经做过将微生物状态在饥饿-饱食之间交替培养的实验,结果发现这样培养下来的细菌能去除更多、更广范围的有机物[1]。其研究证明,饥饿状态将刺激卫生物产生更多与基质摄取相关的酶,从而能使其在饱食状态下吸收更多的有机物[1]。微生物体内贮存多聚物是微生物固有的能力,而“饥饿―饱食”状态能激发并强化这一能力[3]。这就是“非稳态理论”,[2]所以,基于上述理论而设计的生物处理技术将有可能优化现有生物处理技术工艺。

基于AO理论和非稳态理论而发展研究出多级多段AO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3各级反应器体积的确定

根据劳伦斯迈卡蒂反应器模型对一级反应器内底物进行物料衡算:

反应器内底物变化速率=进入反应器的底物-从反应器消灭的底物

即:

(1)

由于系统是稳定的,即,得:

(2)

模型基本方程式为下式:

(3)

将(2)带入(3)式得:

(4)

对于二级反应器而言:

(5)

(6)

将(6)式带入(3)式基本方程式中得:

(7)

则依次类推则可得第n级体积:

(8)

其中R1+R2+R3+...+Rn=1 ;r1+r2+r3+...+rn=r式中Vn---反应器(包括好氧池和缺氧池),m3

Rn---多级A/O反应器第n级进水流量比例系数

rn---多级A/O反应器第n级污泥回流比例系数

r---污泥回流比

Q---系统设计流量,m3/d

Y---污泥产率系数,kgSS/kgBOD5

SO---进水BOD5浓度,mg/L

Se---出水BOD浓度,mg/L

Kd---衰减系数,即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d-

θc---泥龄(包括硝化和反硝化),d

而(9)

式中:XR---第n级回流污泥浓度,g/L

4结语

综上所述,多级多段工艺在脱氮和去除一般污染物方面与传统工艺相比体现了优势,在工艺设计上若能根据劳伦斯迈卡蒂反应器理论重视各级体积分配,多级多段A/O工艺优势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此工艺在除磷方面尚有欠缺,在今后的工艺理论研究中应对除磷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涛.多级A/O废水处理工艺的理论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4):8-9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J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36-04

艺术设计学是不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如果是,那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对于这个问题,自1970年代末以来,我国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从工作实践和研究需要出发,不断探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高校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增设“设计艺术学”,本科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二级学科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标志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却众说纷纭,这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艺术设计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综合性学科,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艺术设计学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未来性,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而演进,随着教育实践的前进而不断革新。艺术设计学的核心层面有三个: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和发展的层面。因此,“艺术设计学”包括“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艺术设计学”,三者统一构成艺术设计学的整体。

一、艺术设计学的理论性

艺术设计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其行为一经产生,对它的研究和理性思考实际上也就开始了。这些已经产生和将持续不断产生的理论,无非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一整套逻辑体系,并用这套体系来阐释和说明这些现象。张道一教授曾将艺术理论分为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这三个层次逐渐升高递进,技法性理论有待于升华为创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尹定邦教授认为:设计学不止于研究性质理论,还要研究规律理论和关系理论。设计的规律理论指设计的性质理论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之中所呈现的规律。首先是设计的诞生、成长、成熟和变异的生命周期描述理论,其次是不同设计之间的平行、交织、矛盾、斗争、推陈出新和继承借鉴理论,再次是设计与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管理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作用的理论。关系理论首先是设计与人的关系,主要有生理关系、心理关系、行为关系、经济关系等;其次是设计与人的集团的关系,主要有交换关系、占用关系、服从关系、服务关系、竞争关系等;再者是设计与实施的关系,生产实施、运输实施、储运实施、传播实施、销售实施等。这些方面是设计批评的用武之地,不但可进行评判性批评,还可以进行创造性批评;不但可进行经验性批评,还可以进行理论性批评。进而,对关系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又形成了设计关系学,如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接受美学、设计营销学、设计工艺学、设计工程学、设计文化学等分支科目。

艺术设计学的主题内容是艺术设计本体,但对其定义和学科属性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不确切,国际上“Design”的含义也时时在发展,莫衷一是,但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形式属性――兼用感性和理性去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什么是“设计”?广义指为完成某一项工作所做的计划和准备。在美术领域,“设计”指利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构成方式,使预定的整体形象得以实现的行为,要求在追求对象完美造型实现的同时,也包括对于对象功能的实现。产品的设计首先指的是怎样处理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配合;整体形态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对“设计”进一步阐释,应将广义的“设计”即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的设想、筹划、安排、布置,与狭义的“设计”即人们从事某种特定的物质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构思和规划区别开来;而狭义的“设计”,还应将工程技术的设计与艺术的设计区别开来。艺术的设计特别意味着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活动中诸多视觉造型因素的配置,也更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先进科技手段的利用。艺术设计家的工作既是精神生产劳动,又是物质生产劳动;艺术设计作品既是强调功能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形态因素、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艺术设计语言和信息传递系统,各种门类艺术设计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形成艺术设计学疆界的不断扩展: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艺术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艺术设计管理方法,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艺术设计的欣赏和批评,艺术设计评判的性质、作用和标准,艺术设计学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艺术设计的起源、发展、继承和革新,各民族地域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等,共同形成艺术设计学的完整体系。

艺术设计学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理论因为资历浅而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待探讨的领域还有很多,如艺术设计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关系,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可行性指导思想和艺术融合技术的规律,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性预测与把握等。社会高度信息化促使艺术设计学同其他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社会学、环境工程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未来学等领域正在并将继续对艺术设计学产生影响,这就大大拓展了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深度。艺术设计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条件和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更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艺术设计学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它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实施过程和操作过程。艺术设计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是空谈。因此,艺术设计学不能仅仅被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研究,艺术设计学所关注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它的指导性原理,而在于艺术设计学应用过程的实现。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历史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更新调整,如经历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及信息社会,艺术设计学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区别,价值观及方法论引领着艺术设计学原则导向,甚至市场的需求关系也在左右着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和课程定位。实践性构成了艺术设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引导和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强调“艺术”和强调“技术”两种教学模式。20世纪前期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一批设计家和艺术家及建筑师的教学思想和活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将现代主义设计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艺术流派,那么乌尔姆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技术流派。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力图摆脱包豪斯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模式,更强调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乌尔姆》杂志1962年第6期发表文章宣称:“乌尔姆学校主张,艺术设计应当被看做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理解为某种救世的政治活动;它主张应当适应竞争经济的要求,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归结为商业的刺激剂;它承认艺术设计是工艺学过程的工具,但是反对把它理解为自在的科学目的和工艺学目的;它主张在艺术设计的某些领域存在着艺术,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完全当成艺术的替代品;它主张可以把艺术设计评价为对重商社会的抗议,但也反对这样的信念:仅仅通过改变社会的消费品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乌尔姆要求适应工业自动化和技术专门化的时代要求,将最新的科技成就传授给学生,培养有能力从事技术复杂的产品设计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教学注重系统论的理念,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强各类设计对象的联系。乌尔姆与德国布劳恩家用电器公司长期合作,将功能主义设计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形成了理性设计风格的经典象征,在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也是一所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校,它创建于1850年代,189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了工业艺术专业。近年来,学院设立了生产艺术设计系、交互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人文科学系。生产艺术设计系是全校的核心,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交通工具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建筑和室内装饰、家具设计、陶瓷玻璃、贵金属和珠宝首饰加工、织物和服装设计等专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既不同于包豪斯学院,也不同于乌尔姆学校,而是较好地处理了艺术设计与艺术、艺术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表明:造型艺术是艺术设计不可替代的基础,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学校不可能脱离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艺术设计又必须注重与技术的关系,重视艺术设计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时尚作用;艺术设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使艺术设计的活动领域更加广阔,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设计呈现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多元景象,流派纷呈、面貌各异,处在极度的商业需求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双重挤压下,仍有不少国家的艺术设计依然努力保持独立的品格,南欧的优雅设计,北欧的质朴设计,东亚的精细设计,对于面临全球化语境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近年来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并开展着关于艺术设计学实质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共识: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具体到艺术设计学课程中的内容,表现为一系列带有应用方法原理和技术性质的课题:从宏观方面讲,有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的建构方案;从中观方面讲,有对艺术设计学学科门类学术定位的思考;从微观方面讲,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诸如如何建立数字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掌握数字化设计语言的尝试等,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有情景教学、现场观摩演示、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目标教学、合作教学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当代全球化状态下以创新的理念指导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应用。通过它们,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便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知设计对象,也促使其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

三、艺术设计的发展性

艺术设计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并且以其超前的判断力开拓和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时代性和未来性决定了它的结构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首先是发展上的一体化。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中创意产业的一部分,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关系越来越显示出融合、整合的趋势,艺术设计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它采用现代工艺手法推进生产力结构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其次是视野上的全球化。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逐渐一体化,文化互动更加密切,世界已成为一个共生的整体,无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都是狭隘的。全球化为所有国家与民族提供了交流思想、展开对话、沟通观念、缩小分歧的平台,为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间的包容提供了良好契机。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运用视觉语言传达信息,既要有共通的国际风格,也要保持地域特色个性,多元并存,丰富多彩,可跨越文化界限。

再次是旨归上的人本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在于通过人的消费能力、审美能力、发展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要着眼于人,从人的需要的全面性来提高自身;另一方面,艺术设计需要以自身的努力来满足人的全面性,促进人的提高。从方法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要综合运用多维的方式、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手法,避免形式上的简单生硬、呆板粗暴,以调和科技与人性的冲突,召唤感情的力量,实现情理交融。

艺术设计学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也是发展的;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应用性的,更是开拓性的。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脱离理论的实践,或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难以成立的。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实用性特质,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确信,由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和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统一建构起来的革新的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充满蓬勃生机的艺术设计学。

[参 考 文 献]

[1] 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究与争论[M].课程・教材・教法,2008(1):6.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姚民义(1968―),男,河南省许昌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1] 姚民义.先秦时期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照应[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

[2] 姚民义.家具设计“表”述[J].家具,2007(4):25.

[相关主题文献]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3-02

一、改革研究背景

微电子课程设计是微电子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1-4]。微电子课程设计涉及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及材料等多个专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分析后发现如下两点不足:

1.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路方面,忽略了对微电子工艺及器件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对于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该实验应该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微电子工艺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其中,微电子工艺与器件主要包括微电子工艺模拟、微电子器件模拟和MEMS器件模拟三个模块,相关软件有Sentaurus Process、Taurus MEDICI、ANSYS等。学生掌握完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优化、直流特性分析、交流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简单门电路的器件级模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5]。

2.在电路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于模拟部分。课程应该加强数字集成电路的讲解。传统的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部分,主要软件有Cadence、Actel Designer、ADS等设计软件。通过EDA软件,实现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完整的电路实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研究目标和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针对微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改革微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涵盖从微电子工艺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参数提取技g,能够熟练使用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独立完成基本电路设计。改革对加深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6]。

改革主要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即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集成电路设计,根据团队中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安排专人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设计出符合本科生知识背景的专业实验。特别针对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衔接,制定出可行的实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大学物理实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改革研究内容

为了紧跟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本改革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涉及从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IC设计等整个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Sentaurus,ICCAP,Candece,Synopsys等EDA软件进行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以及IC集成电路设计,熟悉从工艺,器件至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能进行工艺级,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设计工作[7]。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利用Sentaurus和ICCAP等仿真软件,进行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设计与模拟,然后对于建立的器件结构进行相关模型参数的提取。具体包括:①器件结构的实现;②器件特性的表征;③器件模型参数的提取。

2.集成电路设计。①模拟集成电路模块包括了从最基本的单管放大器到具有较为完整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内容,借助于实验内容的推进,学生可以实现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芯片测试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②数字集成电路模块可以完成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前端和后端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从系统定义、RTL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到版图实现的完整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8]。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做到虚拟仿真与实际硬件仿真相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功能的验证。

四、改革研究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掌握,充实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构优化现有的微电子专业设计课程安排,针对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形成涉及从微电子底端(工艺级和器件级)至顶端(电路级和系统级)的一整套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相关的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能提高学生EDA使用技能的创新项目,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使他们更加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五、总结

改革内容涉及了微电子工艺、器件制作、参数提取以及IC电路设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同时也是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微电子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改革中涉及到的各种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均是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中正在使用的,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玉明,夏晓娟,吉新村,等.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3-35.

[2]姜岩峰,张晓波,杨兵,等.微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88-89.

[3]李l,方玉明,徐跃,等.微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考试:教研版,2013,(3):19-19.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2-93.

[5]梁齐,杨明武,刘声雷,张彦,陈士荣,宣晓峰.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1):45-46.

[6]毛剑波,易茂祥,张天畅.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78-79.

[7]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24-25.

[8]周金运,胡义华,吴福根.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66-67.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Microelectronics Course Design

CAI Zhi-kuang,WANG Zi-xuan,HU Shan-we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