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渔村的日子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2:23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1

近日,广东陆丰市法院开庭审理由该市检察院港口村和梅田村9个被告人爆炸、聚众斗殴的公诉案件。为此,《望东方周刊》记者前往陆丰碣石镇展开调查。

村庄梦魇

2010年3月7日晚,一阵阵震耳欲聋枪炮声打破了海湾的宁静,梅田村数百名村民手持土制炸炮、钢管、石头,开始攻击港口村。

次日清晨,数十个身穿黄上衣、头戴钢盔的蒙面壮汉冲进港口村,他们手持散弹枪,见人就射,港口村的渔民们猝不及防,铁珠子打在脸颊、身上和腿脚,一下子就伤了10多人。渔民们用渔炮还击,渔炮打鱼可以,打人却不太管用,渔民们始终处于下风,刚冲上前就被击退。为了保护村庄,几个渔民身穿几件厚皮衣,冲上去挡子弹。还有的渔民举起煤气瓶,作出同归于尽的姿态。

经过1个多小时的肆意轰击之后,这些蒙面壮汉扬长而去。

一天后,广东许多媒体都报道了这起事件,报道大都按照陆丰市委宣传部提供的通稿:“3月8日,陆丰市碣石镇梅田村与港口村发生一起村民聚众斗殴刑事案件,造成两村18人受伤,港口村4间房屋受损。事发后,陆丰市公安部门派出200名干警进驻梅田、港口两村,进行调查取证。18名伤者已分别送往当地医院及广州医院进行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犯罪嫌疑人已被锁定,警方正全力追捕……梅田村与港口村一直以来关系不和,积怨较深,曾因公路使用问题发生过纠纷,后经调处,矛盾得到妥善处置,但两村村民间由来已久的矛盾仍没得到根本性化解。”

《羊城晚报》的报道提供了一个事实:“此次纠纷共造成两村18名村民受伤入院,除了一人为梅田村村民,其余均为港口村村民。”

2010年9月1日,广东陆丰市法院开庭审理由该市检察院港口村和梅田村9个被告人爆炸、聚众斗殴的公诉案件。

本刊记者获得的陆丰市检察院书中说,检察机关查明了两宗案情:2009年10月12日下午,港口村村民徐齐、苏靛等人,持土制炸炮投向梅田村发生爆炸,造成财物被炸毁。2010年3月8日上午,梅田村村民孙来稳、郑振英、余瑞及其他村民,持自制工具冲进港口村,港口村村民苏文德、苏木盛等人持工具将他们围堵在村头,双方发生激烈交火,致梅田村1人重伤,2人轻伤,港口村3人重伤,10人轻伤。

陆丰市检察院在《书》中认为:(港口村)被告人徐齐、苏靛均构成爆炸罪;(港口村)被告人苏文德、苏木盛均构成爆炸罪和聚众斗殴罪;(港口村)被告人郭城、李建国均构成聚众斗殴罪,(梅田村)孙来稳、郑振英、余瑞均构成聚众斗殴罪。

“明明是梅田村的人来攻打我们,检察院只他们3个人,反而我们村6个人,这是为啥?”港口村渔民徐刚(化名)愤愤不平地对本刊记者说。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群华也对这次公诉提出了质疑。李群华认为,2009年10月12日至13日这一宗案情应当定性为聚众斗殴罪,而不是爆炸罪,大量的证人证言显示,双方是在互殴,完全符合聚众斗殴罪的犯罪构成,因此参与这次斗殴的梅田村民也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对于2010年3月8日这一宗案情,公诉机关应将梅田村的被告人定性为爆炸罪,而参与这次事件的港口村的被告人应定性为正当防卫。

带着这些疑点,本刊记者来到陆丰市法院希望了解案情,因守卫不放行而未能如愿,随后致电陆丰市委宣传部,得到的答复是“案件还在审理中,不能协助记者采访”。

公共村道纠纷

“两村积怨一直很深,争夺公共村道是引发激烈冲突的导火线。”碣石镇政府一名在梅田村挂职的干部如是说。

1967年之前,港口村渔民长期居住于船舶。史料记载,他们是先秦时期越族的后裔,世代以捕鱼为生,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被称为“民”。为安置这些渔民,1967年,当时的广东省陆丰县军管会征用了碣北公社的下梅大队梅田村和桂林大队的耕地,划给深海渔队“作建渔民新村用”,土地总面积为9.8万平方米。

由于当时没有设立明确的村界标识,梅田村出于经济发展需要,“侵占”了不少原先划给港口村的土地。为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村曾因土地纠纷发生过多次冲突。

1987年,为解决港口村与梅田村两村土地边界纠纷,避免,陆丰县委县政府召集两村干部共同协商,确定港口新村的土地总面积为5.37万平方米,经丈量测绘标明界址。此后十多年,两村对峙态势得以缓和。

“最初的纠纷是由于一条公共村道归属问题引起的。”港口村渔民苏坚(化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说:“那是在去年2月27日,梅田村调用挖土机,挖断了港口村渔民走了10多年的出海村道,港口村渔民上前阻止,但是阻止不了,渔民1门就用石块砸碎了挖土机的玻璃。”

“梅田村要‘断路’,在他们看来,这块土地包括道路都是梅田村的,‘断路’不必经过港口村同意;港口村认为,红线图上标明这条道路是公共村道,是渔民出海生产的通道,路必须‘通’而不能‘断’。”碣石镇政府一位干部表示。

梅田村党支部副书记郑连锦对本刊记者说;“虽然政府将梅田村的部分土地划给了港口村,但是许多老村民始终认为土地还是梅田村的,我们也做了很多说服工作,但是一些村民就是难以接受,加上双方经常发生争执、打斗,一些被伤害的村民对于我们的调解工作更有抵触情绪。”

“没有这条公共村道,我们渔民出海生产就要绕行一大圈,很不方便,捕鱼是我们渔民的唯一生计,这条公共村道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港口村渔民苏坚强调。

针对港口村所说的“公共村道”,梅田村也有自己的说法。梅田村一位村干部告诉本刊记者:“这条路是梅田村10年前修的,港口村没有出过一分钱,没有出过一个劳力,去年2月我们要从这条旧土路取土,用于新修一条进村的水泥路,他们港口村组织了一大批渔民用石头砸坏了挖土机,还打伤了我们的司机和农民,说这条路他们一直在走,就是他们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最初,两个村的村干部如果能协调好,大家一起出钱出力修路,就不会因争夺村道而产生矛盾,但是港口村的小部分人利用矛盾,挑起两村群众争斗。”这位村干部指着一块石碑说道,“你看,这条路原来就有一块路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是‘梅田村道’,可是现在被港口村的渔民砸坏了。他们也太不讲理了,不能因为你平时在走这条路,就说

这条路是你的!”

此后,两村之间缓和多年的气氛又开始紧张起来。双方的冲突开始升级,从口角争执发展到肢体冲突,从互扔石块发展到互扔土制炸炮,从单打独斗发展到聚众斗殴。

“今年3月,我在路上突然被七八个港口村的渔民围攻,他们用石头砸伤了我的脚!”梅田村的一位妇女向本刊记者诉苦道,“我这还算是外伤,去年4月,我们村有个16岁女孩子晚上走到两村交界的路口,被数名渔村青年男子拦住污辱长达半个多小时,虽然后来被及时救了出来,但是至今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她还反映,现在许多村民都不敢在港口村旁边住,因为那一段时间渔民们经常用渔炮(捕鱼专用)来炸他们的房屋,晚上还用探照灯监视他们的行动,让他们无法安居。

本刊记者来到两村房屋交界的地带,看见两个村的房屋屋顶和墙壁都有被火药燃烧的痕迹,一些屋顶被炸开一个个大洞,一些墙体也被炸裂,这些屋子现在已经很少人居住。

港口村一位姓谢的渔民向记者反映:“村道纠纷之后,我们村的学童经常遭到梅田村大龄青年的骚扰与殴打,向派出所报案,却无人理睬。申诉无门之下,渔民也组织起来予以还击。我们也打伤了梅田村的几个村民。”

港口村的“反击行动”,刺激了梅田村,村民开始酝酿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渔民苏坚记得,当时清明将至,梅田村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扫墓,聚在一起商讨,准备动员全村村民,并试图串联周围几个村的村民攻击港口村。港口村自感处于下风,就反映到镇上,渔民感觉镇为力,派出所也不接案。港口村一些村民想到出海避难,而一些村民想效仿当年汕尾城区渔民赴港请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令人震惊的“逃港”事件

“梅田村要总攻”的风声,让港口村许多渔民惊恐万分。2009年4月3日傍晚,许多渔民开始撤离村庄,躲到海边的一座寺庙避难。当晚8时左右,480多个渔民登上25条渔船,开船出海。

钟大同(化名)担负起组织大家出海的任务,他记得,是夜刮着7~8级的东北风,船身被呼啸的大风吹得摇摇摆摆,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为了躲避梅田村的攻击,他带上了80多岁的母亲,还有正在发高烧的孩子一同登船。

渔船顺风往西南航行,一夜的海中颠簸,许多妇女小孩都开始晕船、呕吐。4月5日凌晨4点,他们抵达香港海域,在西贡清水湾大庙对开水域,渔民在船上挂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横幅,开始请愿行动。

港口村渔民“逃港”消息迅速传到中央有关部门。汕尾市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倾听港口村民的诉求,安慰劝说其尽快离港回村,并答应帮助港口村修复和扩建出海村道,修高村界围墙,不追究渔民的责任。港口村民于次日(即2009年4月5日)凌晨4时离港回村。

“因公共村道纠纷引发的‘逃港’事件虽然引起了陆丰市和碣石镇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有关方面给予港口村的三项承诺至今一项也没有兑现。”钟大同向本刊记者投诉道。

钟大同反映,港口渔民回村后,陆丰市和碣石镇两级党政部门开始组织修复港口村出海的公共村道,但是遇到梅田村一些老人和妇女的阻挠,有的还躺在地上不让施工,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陆丰市公安局出动警员到场维持秩序,确保道路修复。不料又遇到梅田村数百村民的暴力阻挠,数位警员被打伤。

陆丰市公安局迅速出警增援,将参与袭警的20多个村民予以拘留。不久,除一个老村民还被继续关押外,袭警的20多个村民被释放。

“后来,村道修复变成了应付工程,有关部门只是填了土恢复通行,并没有按照政府先前承诺的加以扩建,村界围墙也没有加高,渔民回来之后没多久,公安部门就以‘组织他人偷越边境’的罪名,把徐齐关押了27天。”钟大同说。

2009年9月8日,港口村在家的渔民集体签名,向当地政府递交《恳求书》,要求有关方面及早兑现承诺,帮助港口村修建出海村道和村界围墙。《恳求书》并未得到回复。

冲突升级,纠纷待解

2009年9月,港口村每户出钱200元整治村容村貌,平整土地,种植树木,清除垃圾,整治水塘。港口村的“治村行动”引起了梅田村一些村民的“猜忌”。2009年10月12日下午,港口村将清理池塘挖出的泥土倒在与梅田村的交界处,立即引来梅田村村民的围攻,有人用猎枪打碎了港口村的挖土机玻璃。双方冲突再一次爆发,村民们开始用石头、玻璃瓶对砸,后来发展到用土制炸炮互相攻击。

港口村村民向本刊记者介绍,2009年10月13日至18日,梅田村连续6天轰炸港口村,同时在放学路上围殴港口村学童,有两个学童脑震荡住院。10月21日,港口村渔民集体签名,再次向有关政府部门递交《恳求书》,请求“及早帮助修建本村独立的村前水泥路和建筑村界围墙,切实解决港口、梅田两村的土地纠纷问题。”

“因为有关部门对于两村纠纷坐视不理,梅田村的挑衅和攻击次数越来越频繁,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准备,梅田村于2010年3月,7日晚发动了一次最为猛烈的攻打行动”。

港口村村民徐亮回忆说,3月7日晚上10点多,他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听到外面喧闹声,一会儿隆隆的炮声传来,他慌忙走出去,看到两百多人站在村前的山坡上。“他们不停地将那些土制炸炮扔下来。”

有人报了警。凌晨两点多,警车来后,并没有上前阻止,也未鸣笛。“凌晨5点多,他们开始总攻,冲在前面的是一些蒙面人,拿着散弹枪,见人就射,渔民一批一批地受伤,当场就有3人眼睛被打瞎,我的腿部也中了枪。”徐亮说。从他提供的广州中山眼科医院有关病历材料看,港口村苏木青、郭汉雄、苏杰锋、苏建炳等人眼睛伤残,其中苏木青眼底被散弹枪击中的弹片尚未取出。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2

在我镇辖区内所有内陆非养殖水域查处使用拦河罾(网)、密眼网(布网、网络子、地笼网)、迷魂阵等违规渔具进行捕捞和电毒炸鱼等行为,确保查处率达到100%。

二、时间安排

(一)打击整治阶段(9月22日—9月27日)。

1.内河水域清理整治。由水域所属的村民委员会属地负责,对所有行洪、排涝内的鱼罾、渔簖、地笼、闸口套网的行为进行清理拆除。

2.对电鱼等非法捕鱼行为的打击。严禁任何个人在公共河道内炸鱼、毒鱼、电鱼、鸬鹚捕鱼,一经发现,可举报公安110查处,由公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符合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电鱼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追诉。

3、销售禁用渔具窝点清理整治。由工商、农林、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严厉查处制造、销售禁用渔具的窝点,从源头打击违规渔具。

各单位要按照条线负责、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发现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符合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电鱼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追诉。

(二)集中处理阶段(9月28日—9月30日)。各村必须将拆除的拦河罾(网)、密眼网(布网、网络子、地笼网)、电鱼器材等集中销毁,可请新闻媒体予以监督报道。

(三)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10月10日)。对前阶段工作进行回头看,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改正。市、镇清理整治专项领导小组人员采取明查暗访,各村要及时报送清理整治行动情况(清理整治行动情况表附后)。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镇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工作。各村民委员会要结合本村实际,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小组,并组建8-12名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取得实效。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3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1-01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仕途不显,但艺术造诣颇高,他的诗书画被人称为“郑虔三绝”,其词更是绝妙一时。板桥词流传后世仅七十余首,题材内容却十分广泛。“渔家词”在板桥的词作中占有相当一部分,且较有特色。现实生活困顿难捱,恬静悠然的“渔村”、“渔舟”便是他的心灵栖息之所。

一、最美渔村之景

板桥词中涉及到渔家生活的词有七首,诸如《渔父・本意》《渔村夕照》《菩萨蛮・宿千科柳》《瑞鹤仙・渔家》《潇湘夜雨》《满庭芳・晚景》《瑞鹤仙・酒家》等。这些词虽不及板桥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但其内容足以表现他对渔村生活的歌颂和向往。所列前四首是典型的“渔家词”,郑燮通过对渔村、渔家、渔舟、渔娘等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恬静淡雅、自然舒适的渔家生活图画。

板桥共有两首题为“本意”的词,其中之一就是《渔父・本意》。所谓“本意”,即词的内容与词牌大致相关,《渔父・本意》是一首描写渔村春天美景的词:

“宿雨新晴江气凉,湿烟初破柳丝黄。才上巳,又清明,桃花村店酒瓶香。

漠漠海云微漏日,茫茫春水渐盈塘。波澹荡,燕低昂,小舟丝网晒鱼梁。”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雨后渔村生活风俗画。夜雨之后,柳条抽芽,江水盈堤,在“上巳”、“清明”等传统节日之际,渔民们正准备晒网打鱼。词人将单调《渔父》用为双调,加上“漠漠”、“茫茫”的叠词运用,整首词更添回环之感。

《渔父・本意》描写春日渔村之景,而《渔村夕照》和《宿千科柳》则恰好描绘了渔庄的秋日晚景和丰收的喜悦,秋日的渔庄有“山迥暮云遮”的微冷,也有“岸上打场声”的闹热。

可惜这三首词都只从一个侧面来描写渔村之景,没有真正的展现渔民生活的风貌,《瑞鹤仙・渔家》[1]165正好添上了这一笔:“羡渔娘风味,总不施粉,略加梳洗”可见渔娘的纯洁质朴之美;“美利,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鲤”可见渔家水产丰收之景;“并携来一瓮谁家美酝,人与沙鸥同醉”可见渔郎逍遥自在之态。如此,渔村生活才算真切。

郑板桥出生在扬州兴化,对水乡生活的描绘自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语。其渔家词语言都清新质朴,平实恬淡;手法上也多用白描,直抒胸臆。这些特点表明板桥词与诗文风格相通,皆为真气、真意、真趣。郑方坤《郑燮小传》有言:“然其诗流露灵府,荡涤埃,视世间无结不可解之事,即无梗咽不可道之词。”此评价亦适用于板桥之词。郑燮将绘画艺术移至词中,使词具有了“图画性”的形象美,色彩美。他将渔村美景用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郑板桥将渔村生活表现的如此美好,只因他生活在困顿之中。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最高只做到县令。“兼济天下”的心愿无法达成,“独善其身”的最佳选择就是淳朴的渔村。这是郑板桥心中无挂碍的自由天地,他将理想的各种美好都赋予此。郑燮出生于落破的书香门第之家,未体验过真正的渔村生活,因此在词中他忘了渔家也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只写捕鱼换酒之乐,未见渔民被索租剥削之苦的“渔家词”难免会因太过理想化而趋于单调。

二、最奇渔舟之象

“渔舟”是扬州等地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渔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板桥仅有四首渔家词,但他却在其词作中对渔家的代步工具“舟”给予了特殊的关照。据统计,板桥词中“舟”的意象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了18次。诸如“小舟”(《渔父・本意》)、“渔舟”(《渔村夕照》)、“画船”(《洞庭秋月》)、“孤舟破艇”(《贺新郎・答小徒许樗存》)、“鸭嘴船”(《唐多令・思归》)等。归结起来,这些“舟”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渔舟、孤舟征帆、彩船。

渔舟是渔村生活的典型标志,板桥词中“渔舟”意象至少出现有七次。“篷背声喧,渔人稳卧客人叹。”(《潇湘夜雨》)、“几点渔庄雁户,为风波钓艇都稀。”(《满庭芳・晚景》),列举一二,便可知板桥的生活环境及内心的追求。“舟”是古代文人士子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道具”,古之范蠡功成之后泛舟游于五湖的悠然想必就是文人的普遍追求。

“孤舟征帆”主要出现在郑板桥抒发个人情感、咏史怀古的作品中。“十载名场困,走江湖盲风怪雨,孤舟破艇。”(《贺新郎・答小徒许樗存》),充斥着科考困顿的苦闷和内心无依的痛苦;“王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石头城》),窥见当年战争盛况,如今却是空城一片,事过境迁,感慨万千;“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劳劳亭》),离别悲歌,受名利之累,心中郁结莫过于此。在这些词中,作者的孤苦无寄之感外化为“孤舟破艇”,漂泊无依是全部的内容。

画船是扬州地界富商、贵族等奢靡生活的标志性物件。郑板桥对这类生活是极为了解的。“彩船春泛,四座名姝”(《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是感叹青春不再,乐极悲也;“剩野人破舫斜阳,闲收菰米”(《瑞鹤仙・帝王家》)是嘲讽,本为富贵的画船、楼船,而今一变“破舫”,对帝王世袭制的批判一目了然。

“吴地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乡的船文化是江南的特殊符号。郑板桥的词中用这种江南独有的文化符号来承载他的内心世界,“买酒将鱼换”的渔村生活他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但很明显,无论“渔舟”的名称如何变换,它都是郑板桥半生劳碌的心灵中最美好的停歇之所。

三、自比“渔父”而不得

无论是“渔村”还是“渔舟”,其实都是“渔父”的代名词,这才是板桥所真正要表达的心志。《楚辞补注》中渔父劝诫屈原有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见,渔父是一位智谋之士,他对“高洁独立”的理解比屈原更为深刻。渔父从俗世的角度考虑,劝屈原审时度势,清世浊世都为我所用,这样才自由无拘束。只是,古代士子多和屈原一样,渴望遇到贤明的君主,渴望得到重用,一旦十年寒窗换来的是“不得志”的时候,大多都会有“出世”的想法,而现实是他们无法摆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为此他们极为痛苦。郑板桥也是如此,无法像渔公那样做到心灵上的无拘束,所以他只好借助于“渔舟”、“渔村”等形象来表明自己的理想,纵然不能做到渔公那样睿智,也要把心中的渔公生活描绘得最好。

郑板桥的词风接近阳羡派,他是一位“以关心民生疾苦著称的作家,学习《诗・豳风・七月》的表现手法,写有〔满江红〕(《四时田家苦乐歌》)四首”,他的词中不乏关心民生之作,为何“渔家词”却写得如此美好甚至有点脱离现实呢?只因他自以渔公作比,把自己的“出世”理想全加注在了这短短的“渔家词”内。渔村生活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渔舟是他想象中自由的停歇之所,闲适而睿智的渔公,是他理想中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郑板桥集[M].吴泽顺编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12.

[2]朱惠国,刘明玉.明清词研究史稿[M].崔海正主编.济南:齐鲁书社,2006.8:223.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4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一深圳是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有32.5岁。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人数超过1400万。

深圳的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在这里拼搏奋斗,生根发展。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汇聚了全世界最积极进取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活力无限,梦想无边。

在宝藏深圳,一起探索40年城市变迁

百度在深圳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商务局指导下,联合深圳市旅游协会、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深圳工业总会、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部门,结合百度系顶流互联网平台联袂献礼,在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40年生日这天推出“宝藏深圳”12小时慢直播活动,深度展示深圳这座活力之都的高度、速度、温度和态度,在线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多方位展示深圳的独特魅力。

十大见圳人他们是深圳原住民、是改革开放的拓荒者、是创业发展的年轻人、是这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我们美好生活的贡献者。他们是无数在深圳生活工作、奋斗拼搏的平凡人中的一员,是深圳发展的见证者。8月26日,我们邀请了十位“见圳人”讲述他们与深圳特区40年的故事,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有回忆与憧憬,更有光荣与梦想。

深圳好物哪些食品、小物是深圳人的心头好?沙井生蚝、光明乳鸽、世界之窗门票...我们精选深圳代表性的手信品牌,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城市代表特产。26日晚间宝藏深圳“深圳好物”直播带货节等你来,我们带你体验色香味,品味独特深圳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有0元好物等你秒杀。

深圳好景有山河湖海,亦有园林楼台。有现代主题乐园,亦有古镇淳朴民风。千园之城的深圳,有赏不完的好景。我们用镜头丈量城市,用数字定义旅行百度为你搭建线上loft城市展馆,从早上10点开始,全天不间断直播带你打卡深圳旅游地标,看遍深圳美景。

深圳好企深圳以科技创新和上市企业闻名全球,孵化了许多享誉国际具备行业的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宝藏深圳”携手华侨城集团、华润置地、万科、招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深信服、大族激光、周大生、广田等多家标杆企业,为深圳特区40年发展成就代言。

除了12小时慢直播,本次“宝藏深圳”还将联合百度好奇夜、百度AI娃娃机线下展打造好奇心爆棚的深圳城市探索季,为深圳特区40周年青春华章添更多精彩,这个八月让我们拭目以待,打开百度APP搜索“宝藏深圳”,与我们一起发现中国城市之美。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二从边陲农业小县,深圳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创造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深圳奇迹”。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拓荒牛”敢闯敢试和辛勤付出的结果。

最初,发达国家转移产能的同时,由于占据产业链高端,拥有绝对的产业话语权和定价权,深圳企业只能干“苦活”“累活”,生产低附加值的东西,产品要贴国际厂商的商标,才能卖到国际市场,挣取微薄的加工费。

袁庚、任正非、马福元、马蔚华、黄宏生、麦伯良、马化腾……这些从艰辛而激情的岁月里摸爬滚打过来的改革者、企业家,亲历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深圳奇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44岁开始创业,3次濒临破产,但从未放弃,引领华为成为全球IT产业巨头。他说,拼搏、奋斗、创造价值,是深圳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就是敢闯敢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说,创维从诞生之日起,从设计电视机遥控器开始,经历过多次失败,但从不言弃,最终实现了成为中国彩电大王的梦想。

“要有梦想、敢闯敢拼,要有‘不安分’的心,要务实、实干。”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说,正是因为那些不怕吃苦、“不安分”、想创造美好未来的人,深圳才从一个农业小县变成今天的大都市,也正是因为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中集才从一个小厂变成全球化跨国企业。

愈挫愈勇,这种积极向上的“草根精神”,是深圳企业和企业家特有的气质。

事实上,深圳具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城市品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激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圳向世界发出时代最强音,众多企业家实现了产业报国的梦想。

敢为天下先。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深圳打开全球化画卷,以敢闯务实、勇于创新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和尊重。目前,深圳有8家企业成为世界500强,智能手机、电视、消费级无人机、机器人、集装箱、登机桥等“深圳制造”的高质量产品,走俏全球市场。

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双核就是深圳与广州,双副中心则是汕头、湛江,广东明确提出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7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期间深圳和汕头两市召开了深度协作座谈会。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三1980年—2020年,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40年。

40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发挥着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人的生活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改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倾听一些在深圳长期工作生活的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受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老渔民邓锦辉——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生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处处是工地,村民们跑运输、做加工……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夏日炎炎,海风阵阵。深圳罗湖区渔民村,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记者找不到一点小渔村的感觉。鳞次栉比的小高楼、清洁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没有‘渔民’的影子了。”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邓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渔民村的春天来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船队和车队搞运输。“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依靠自己的船队,村民们从中山运砖头来深圳卖,一船能装两万多块砖,能挣几千元。

“那时候,经常要干到凌晨2点甚至通宵,大家抢着干活,不把当天任务完成没人下班。”邓锦辉说,他的妻子在村里珠宝厂上班,把一个个小珠子小亮片穿起来,做成装饰品运到香港卖。“虽然苦点累点,但两口子一起努力,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

跑运输、做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邓锦辉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著名的“万元户村”。次年,村里统一盖起30多幢二层小洋楼,邓锦辉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样样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绿水绿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台大音响,可以唱卡拉OK,当时村里好多人都跑到我家来唱歌。”邓锦辉觉得,那是祖祖辈辈都没过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1985年,村里集资建成了7层高的工业大楼,制衣厂、表带厂相继入驻;1992年,村集体成立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获得分红;2004年,旧村改造完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取代了老旧的“握手楼”和“拥抱楼”,邓锦辉搬进了现在的房子中。

对渔民村村民来说,2012年12月8日是难忘的一天。

“经济发展了,我们几个居委会干部一合计,想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办了个渔乐节。”邓锦辉说,渔乐节一次大概两小时,跳舞、唱歌等节目都由村民们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练、演出其乐融融。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渔丰实业公司一间办公室里,传出这样一首悠扬的粤语小调,这首小调就是几位村民为今年渔乐节准备的。如今的渔民村,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渔民村正计划对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进行全方位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贡献。”邓锦辉说。

“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蜿蜒350多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里,一幅幅精美的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从渔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厦等许多深圳标志性建筑耸入云霄。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四坐上时空的穿梭机,我回到了40多年前。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一间间小瓦屋,一条条浑浊的小溪……这就是我们的老深圳。40年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那时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名牌汽车。那时的东门是“垃圾厂”各种各样的垃圾随处可见,臭气弥漫了整个东门。

那时的蛇口是一个村庄,它的东边是街道,交通十分落后。妈妈告诉我,现在的地王大厦附近的深南东路与解放路的交界处,常有耕牛走过。直到改革开放前,买肉都是要凭票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改革开放之后,使深圳变得焕然一新。新深圳的东门变成了商业界,大街上人山人海,瞬间增添了生机;蛇口那仙境般的海上世界把蛇口装扮的色彩缤纷;2007年的世界之窗成了著名的风景区;世界上最大的模型公园在深圳落成。

今天的深圳,拥有44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了大陆城市的前4名,深圳,已初步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花园城市。再坐上时空穿梭机,进入未来50年的深圳。宽阔整洁的街上,人们穿着整齐,气质文雅地走着;天空中乘坐直升飞机巡逻的民警向我们招手;陆地上,再也没有使用石油的汽车,而是无污染的电动汽车来往穿梭着……这就是深圳的未来。

身为深圳人,深圳的历史不能忘记,深圳的现在要倍加珍惜,深圳的未来我们要畅想。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先辈奋斗的足迹!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五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渐近,一大波政策利好来了!

进入8月,深圳逐渐走到聚光灯下。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一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

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层面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或将纷至沓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日深圳本地股频频异动,继昨日多只深圳本地股涨停后,8月4日午后盐田港继续封涨停,近60日的累计涨幅已达128.64%;其它本地股盘中也出现拉升走势。

国家发改委: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根据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5

上午的阳光照在海面上,又倒影到三盘码头,有点晃眼。三盘岛大岙村村民林大妈显然已经很适应这样的阳光,她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的一堆海虾上,她把虾按大小分类摆放,卖给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在林大妈身后,她的儿子在刚回港的渔船上整理渔网。对于这一天的收成,林大妈和她的儿子都打哈哈:“说不准的,运气好的时候有好几百元,运气不好就只有百来元了。就是小生意,过过日子。”

林大妈母子口中的“过过日子”,意思是不需太耗费精力去打鱼和卖鱼,开着自己家的小型钢制渔船出海,就在近海作业捕捞,每天捕捞一次,收获的海产品在码头很快卖完,顾客来自温州市区、乐清等地。

大岙村现在有30多名村民从事捕鱼作业。北岙街道党工委书记梁祥赞介绍:“像林大妈家的这种钢制小渔船,北岙街道有70多艘,一艘渔船一般投资数十万元,一家人操作,相当于一家小型工厂,一天收入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三盘码头的海产品交易量不算很大,但“林大妈们”的鱼虾从来不愁销路。卖完了虾,林大妈把塑料筐、泡沫箱放海水里冲洗一下,拿回村,随意搁在一座空置的老房子门口晾晒。

三盘海蜇名扬海内外水上商贸城繁华依稀可见

“这座老房子是三盘海蜇行‘协兴行’旧址,也是三盘岛水产品贸易的缩影。”大岙村村委会主任林微汝站在巷弄里,用她的大嗓门开始讲述老房子昔日的繁华:“我在做村史调查时,曾听村里爷爷奶奶辈的人说,清朝的时候,三盘的海蜇是很出名的,个头大、肉质厚、产量多,福建和广东的客商开着船来三盘收购后,再运到东南亚卖,‘中国三盘’字号闻名海外。”

“当时这一条长长的巷子都是卖海蜇的,很热闹。”林微汝说,三盘岛的海产品买卖历史悠久,曾是瓯江口的水上商贸城。可惜,随着海蜇的减少,三盘海蜇行的繁华日渐消退,仅仅留下“协兴行”的老房子记录着当年的商贸盛况。现在协兴行的老房子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时光流转,虽然海蜇行曾经的贸易盛况已远去,但经营海产品的风尚已经在三盘得以传承。渔民拥有自己的渔船,捕捞、加工、销售一条龙,在林微汝看来,这种经营模式更具特色。“去市中心买衣服买鞋子,到我们三盘就买海产品嘛。”她说,现在,三盘的芒种虾皮已经取代了三盘海蜇,盛名远播,成为洞头人馈赠亲友或者游客到洞头必带的水产品之一。

渔家兄弟投资千万购新船年产量曾列浙江第一

旧时的三盘海蜇行,如今的小型钢制渔船,都是传统渔业的缩影。说起现代捕捞,不能不提洞头最大最先进的捕捞船,不能不说起北岙街道大王殿村林家四兄弟。

林加章兄弟四人不满足于传统捕捞,把各自的小渔船转让了,共同投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大型捕捞船。这艘大型捕捞船采用灯光围网的捕鱼方式,三哥在岸上遥控指挥,小弟当轮机长。他们不再赶每天的涨潮落潮,不再每天归岸。开渔期,捕捞船开到远洋作业,一去就是一两个月。船上有冰柜,可以保存打捞上的海产,身后有补给船、运输船,所有的买卖都在海上进行。深海捕到的海产品品质更好,遇到带鱼群、鲳鱼群,收获就不菲,只有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他们才回港避风。回港时,捕捞船是空空的,水产品在海上都卖完了。林家四兄弟的这艘大型捕捞船年产量曾经名列浙江第一。

每年只有在五六月份的休渔期,四兄弟才上岸休息。平时,家人和亲友虽然惦念,却不担心,“大渔船很先进,能抗台风,还有现代化的预测和通信设备,我在村里就能监控到他们在哪里,很安全。不回来,就表示有钱赚,好事。”他们的堂兄林大伯望着眼前空空的避风港,淡然地说。

老渔民上岸开起了渔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生意红火

洞头人叶明其,原本是海上作业的渔民,现在,他是一名渔家乐老板。在三盘岛码头附近,叶明其用木板、泡沫搭建了浮在海上的大型平台,面积数千平方米,设了不少餐饮包厢。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站在这个平台之上,海风吹拂,支撑平台的泡沫轻微摇动,恍若置身船上。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6

福建省濒临东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渔民在数千年的渔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沿海地区相类似又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

一、福建沿海渔民的祭神仪式

由于渔民对海神的崇敬十分虔诚,出海前后以及在海上作业期间都要举行相应的祭拜仪式,现择要述之。

渔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每个地区的渔民非常重视对第一个渔汛期的首航日的确定。福建沿海渔民在春节过后,第一次出海前要到妈祖庙进香占卜,“求问时机良辰,由神意定夺出海佳期。”除春汛外,夏、秋、冬汛也要举行祭典活动,“祭礼仪式与第一次基本相同。”择定了出海日期,渔船要出发前,“渔家要备三牲,带香烛、金箔、鞭炮等到海滩上设位祭神,由船主点香跪拜,祷告神灵恩泽广被,顺风顺水,满载而归。接着焚烧纸钱,鸣炮喧天……渔船缓缓驶向大海。”(1)不过,此俗各地有所不同。位于泉州惠安县崇武半岛的最东端的大村三面环海,当地村民世代均靠耕海为业,除了近海渔场外,更可泛海至舟山、台湾浅滩以及南海等渔场。当地渔民信奉妈祖,出海前除了要带着三牲酒礼到天妃宫“卜杯”确定出海日期外,在大规模出海前还要举行“消度”仪式。人们抬轿将妈祖从天妃宫中请到船上,在甲板上设香案,上供菜碗酒水,焚香烧箔。(2)

沿海渔民除了到妈祖庙进香外,还会寻求地方上保护神的庇佑。泉州石狮市祥芝镇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渔业重镇,当地渔民们主要祭拜斗美宫供奉的“池、朱、李”三王爷。每年的8月1日,当地镇政府都会组织在祥芝斗美宫前举行开渔仪式。过去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备上供品到宫里上香“卜杯”,得到王爷应允后方可以获得祥芝斗美宫三王府正印符一张。这张正印符将被请到渔船上,和妈祖像一起供奉在船上的佛龛中,这样海船就能从泉州出发北上舟山,东至澎湖、台湾沿海,通行无阻。在闽南沿海冠以各种姓氏的王爷被渔民认为是上天派来“代天巡狩”的,所以王爷也被当地百姓视为航海保护神。类似的区域性海神还有很多,比如福建漳州沿海渔家、船户信仰水仙尊王,东山岛的渔民普遍祭祀关帝,福州地区渔民信奉拿公、陈文龙,还有其他海神如玄天上帝、南海神、海龙王等。

出海前的各项准备就绪后,渔船扬帆出港,但是对海神的供奉没有停止。本人在祥芝调查的时候,在圣母宫内发现一张通告,其上写着:“出海船主:船中龛仔三牲一付,米一斤,海土地三牲一付,帆边龙王土地三牲一付,点三支香向出,放网之前龛仔面前一斤米要献,献伏,求平安,求渔产丰收。”通告中所提到的“龛仔”就是置于渔船上的佛龛。渔船在海上航行主要的祭祀活动就是在佛龛前进行的。那么,渔船神龛中供奉的是哪些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渔民出海前主要供奉的海神,在船上一样供奉。妈祖是福建沿海渔民普遍信奉的海神,所以渔船上普遍供奉妈祖。泉州惠安大村的渔船在驾驶室或中舱设有妈祖神龛,船只离港前通常还从妈祖宫请出一些神物,比如塑料花,妈祖小神像等(回航后买新的还愿),船员随身带着包有妈祖宫香灰的护身符。(3)有的船只比较小,佛龛较小,就供奉一只香炉,边上置一写着“天上圣母”的红布条。福建沿海渔船不仅供妈祖,也有供龙王、王爷、关公、拿公或者是该村的护境神。石狮祥芝村的渔船就同时供奉池王爷。船上的佛龛里,妈祖像摆放在右边,王爷像摆放在左边,前面放着香炉。漳州沿海和岛屿建有众多的关帝庙,尤其以东山岛铜陵关帝庙香火最旺。东山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正中供奉关帝君神像,渔民也在渔船供奉关帝。漳州海澄县卓岐村面临厦门湾南岸,当地村民供奉五显大帝。他们出海时,都把五显大帝敬祀于船上,祈求家乡神灵的保佑。(4)

渔船海上作业时间或长或短,有的甚至达半年之久,期间若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的日子或所信仰神灵的诞辰、成道日等,渔民就要在渔船上“做牙”祭神。渔民出海时香烛、纸钱等都是必备的。海上航行,遇到风浪,渔民跪求神灵显圣,并将备用的金银纸抛撒到海上,祈求保佑。虽然渔民在出海前举行各种祭海仪式,航行期间又时时祭拜海神,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捕鱼作业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顺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船老大就会写信回去,家属们就要置办供品到庙宇里供奉、祭拜,称为“做船敬”。(5)渔船归来后需要举行酬神仪式。各船备好酒礼到宫庙里祭拜,感谢神灵庇佑。

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说一年中从年头到年尾敬神祈神是很频繁的,除了出海前的祭祀仪式外,最隆重的当数神灵的诞辰日。以妈祖为例。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为妈祖诞辰日,湄洲岛上的妈祖庙是各地妈祖的祖庙,这一天许多地方的渔民、船员都要来进香、谒祖,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和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各地渔民涌进大大小小的妈祖庙,烧香焚纸,祈祷平安。各地举办的“妈祖出巡”活动往往是一年当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祭祀活动,几乎整个社区或村落的所有人群都会参与。以泉州渔村为例。农历正月廿九是埔一年一度的妈祖绕境巡安活动日。300多年前,埔人的先辈赴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而那以后,“巡香”活动便延续至今。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来到“埔顺济宫”,大家身着节日盛装,埔女更是梳“头”,戴上了漂亮的簪花围。伴随着喧天的鞭炮和锣鼓声,坐在金銮里的妈祖像,被人们请出顺济宫,开始绕境巡香。彩旗队、锣鼓队在前,“有福者”手持两米长的“头香”紧随其后,妈祖坐的金銮则由村里的年轻人前后簇拥抬着,摇摇晃晃一路前行。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们挑着一担担的海鲜、水果、鲜花,打着腰鼓、手持圣香,走在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中,场面热闹非凡。在巡香路线经过的道路上,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摆着供有五果、鲜花和香炉的供桌,当妈祖金銮来时就燃放鞭炮以迎接妈祖驾到。渔民们通过举行隆重的“妈祖出巡”踩街活动祈求妈祖庇护下一年“讨海”平安顺利。

漳州东山岛渔民以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诞辰日,全岛人民举行盛大的谒庙祭祀活动。祭祀关帝的活动及其方式大致有:祭拜关帝、迎神出游、庙会和演戏祝寿等等。农历十月初十为水仙尊王生日,船民会聚在较宽阔的渡口处举行庆典。是日将几条新船,以绳索串成一排,搭成一座神台,神台上摆满献祭的供品,所有渔船上的神像都抬到神台上会聚,水仙王居于首位。(6)

不同神灵的神诞日安排在不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冲突,大型祭祀活动两三年举办一次,民俗活动各有特点,在此不一一赘述。

一、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民俗活动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

福建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海神信仰与祭祀活动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

1、福建沿海渔民除了共同信奉的全国性、超地域的妈祖外,又各自敬奉不同的地方性航海保护神,区域性很明显

福建沿海海神信仰的区域性表现在大到方言区小到各村落所崇拜的地方神灵存在明显差异,可以称之为区域性海神。这些区域性海神拥有一定的信仰范围,超出这一地区其神性便被别的区域性海神替代,难以获得别的区域人们的认可。

厦港渔区,习惯上也叫厦门港,地处本岛东南海隅,正好是鹭江与大海交汇处,早期港口建有金王爷宫,被尊称为海口宫。渔民出海前必须先向“金王爷”抽签获准,得到一张盖有大印的神符方能扬帆举棹。(7)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百姓相信斗美宫内供奉的池王爷威灵显赫,当地渔民视其为航海保护神。宫内统一印有《祈求平安疏文》,上面所列神明打头的即为“池、朱、李三王府”,位列在天上圣母娘娘之前。据宫内人员介绍当地的开渔仪式都会在祥芝斗美宫前举行,渔民出海前也要到宫内进香求神符,带到船上置于佛龛中。类似这种以妈祖为主神同时又信奉所在地区“区域性海神”的现象在福建江口、港口等地比比皆是。比如闽江流域奉祀“晏公”、“水部尚书陈文龙”、泉州石狮永宁奉祀“五显大帝”、同安奉祀“苏碧云”等。

2、福建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具有极大的功利性

海上作业过程中渔民面对的是一个危险而又难以预测的环境,面对大海狂风巨浪的肆虐渔民没有任何还击之力,所以对渔民来说出海平安,顺风顺水是最重要的。渔民们“以海为田”,出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平安而归、网网千斤。要达到平安丰产既有赖于长期海上作业积累的经验,同时又不乏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因此渔民们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渔民们认为出海前的祭海仪式进行得顺利往往预示着当年渔业生产能获得大丰收,所以大家对祭海仪式极为重视。出海前必定要到庙里烧香祭拜。祥芝斗美宫中摆放的供品篮里都要附有宫内统一印制的《祈求平安疏文》。疏文红纸黑字,疏文的抬头空白部分还要写上每艘出海船船主名字以及船只的类型、编号。上书船主并水手名字、出海时间,祈祷众神明庇佑出海船只:“出海平安,顺风顺水,一见大吉,满载荣归,过水平安,出洋顺意。”妇女们虽然不能参与海上作业,但却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渔民家中都设有神龛,男人出海,家里的妇女们早晚烧香拜佛,祈盼家人平安归来。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以及神诞日等特别的日子里,妇女们还要带上各种丰厚的祭品前往地方上各大宫庙祭拜。对海神的敬奉不仅在陆地上进行,渔民还通过在渔船上设置神龛延续海上祭祀活动。渔民们下网捕鱼作业前祭海神,祈求海神为他们送来更多的鱼;遇到狂风大浪时,渔民们即在船上的神龛前祭拜,焚香化纸钱,以祈求神明显灵保佑平安。

3、福建沿海渔民海神祭祀中的诸神合祀特征

福建沿海渔民海神祭祀分陆地和海上祭祀两种。陆地祭祀主要在各大小庙宇中进行。考察沿海民间宫庙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庙宇中除了主神之外往往还有众多的配祀神。妈祖庙里供奉的除了主神妈祖外,一般还会配祀有观音、注生娘娘、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等。如泉州天后宫内配祀有二十四司神祗:北斗星君,水德星君,四海龙王,临水夫人、七娘夫人等。沿海宫庙内诸神合祀现象学者多有论及,但是海上祭祀,渔船佛龛中诸神合祀现象似乎研究的不多。福建渔船神龛中供奉的海神一般以妈祖为主神,同时还配祀有王爷、龙王、晏公、陈文龙、水仙尊王以及各种护境神等。本人在祥芝渔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地渔船上都挂着一面红色的佛旗。佛旗上书诸多神灵,首位是玉皇大帝,接下来依次是:天上圣母娘娘、北关玄天上帝、通淮关圣夫子、慈济宫佛祖、斗美宫三王府、桥美五王府、碧云三王府、紫南三王府、集美三王府、中馆三王府、拱熬四王府、清紫文武尊王、威震圣王宫、水仙王宫、镇海六姓府、后头文武尊王、西关许王府、东城城隍公、南山福德正神、各馆诸位将官。其他地区的渔船是否也挂这样的佛旗,因为没有调查,不得而知,学者们似乎也极少关注这一现象,所以祥芝渔港的佛旗是否具有典型性,目前还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石狮祥芝镇及周边地区的渔船上皆挂有这样的佛旗(船主信基督教的除外)。佛旗上所列的既有全国性跨地域的海神,也有村落、角落性的神明,俨然是一支庞大的海神队伍。究原因还是受功利性的支配,在渔民的观念中,人间世事纷繁复杂,仅有一两个神灵恐怕难以应对,百姓多供奉一个神灵就能多得一分保障,供奉的神灵越多,得到的保护就越稳妥。出海船只若得到如此众多海神的庇护,定能像佛旗上所书的那样“顺风得利”!

3、研究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及其民俗的现实意义

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反映在渔业生产方面。出海前的祭海仪式,渔船上设置的佛龛,悬挂的佛旗,渔船归来的酬神仪式、一年四时八节的祭神以及隆重丰富的海神诞辰民俗活动无不是围绕着渔业生产平安、丰产的目的展开。面对凶险无常、变幻莫测的海洋,我们的先辈正是藉由种种的民俗活动消除对大海的恐惧,增加信心与勇气,竭尽全力团结协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博、积极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渔民海神信仰中“多行善事”,和睦相处,对海洋的感恩等的主流思想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但封建迷信的部分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即使是作为民俗演示的一部分内容,也要加以指引以免浊化文化市场。

现在渔业生产方式有了很大进步,渔船吨位高,抗风浪能力增强,海上气象预报准确,通讯信息敏捷,用现代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渔民都采用机械化劳作,生产安全比以前大有保障,因此部分陋习陋规和迷信部分逐渐被摒弃。本人在祥芝渔村调查的时候,村民们也有表示现代化捕鱼技术越来越多运用,在祭拜海神方面有了不少改革,程序简便了许多。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增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神信仰民俗活动、庙会文化、渔家生活民俗等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正日益被大家认可和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海神信仰民俗资源,以海洋民俗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将会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明清时期源源不断移民台湾的福建人带去了本地的信仰与习俗,台湾沿海的渔民和福建沿海渔民有着相类似的海洋信仰和民俗活动,台湾渔民也和大陆一样信奉妈祖、观音、关帝、王爷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信众揭起赴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漳州东山岛关帝庙等大陆祖庙朝圣的热潮,至今不衰。大陆祖庙的妈祖神像和关帝神像等也曾直航赴台巡游,所到之处台湾信徒争相膜拜,万人空巷。闽台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海神信仰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加深两岸人民血肉联系,为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国平主.福建省志・民俗志[M].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7

特呈岛,湛江市霞山区一个古老、美丽、静谧的小岛,北近南三岛,东临太平洋,南邻东海岛,西靠湛江港,离湛江市区2.8海里,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面积3.6平方公里,全岛7个自然村均为姓陈村庄,约有4500人。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从宋朝起世代以捕鱼为生。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曾登上特呈岛,留下了“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地灵福气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的不朽诗句。在古越语中,“特呈”即意为“和谐吉祥的地方”。

冬天里的特呈岛,阳光温和,空气清爽,海岸风景与田野风光相映,景色格外迷人。专访组在特呈村党支部书记陈那佑的带领下,参观了岛上的一些革命遗址――特呈人民抗击法军入侵的集会议事地点坡尾村洗太庙、太邱小学旧址(特呈陈氏宗祠)、特呈东村洗太庙等。在参观访谈中,陈那佑那生动形象的解说,把我们思绪引向了昔日特呈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

早在1898年4月法国军队强行登陆南三岛时,特呈乡民就积极参加由陈跃龙、陈竹轩发起领导的南三人民抗击法军入侵的爱国斗争。他们手持木棍、长矛、刀叉、锄头,包围法国侵略者驻地,进行示威抗议,后又捣毁法军修建的工事,迫使法军停止施工。

抗日战争时期,特呈岛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1940年起,共产党员吴福田、陈克利用与特呈岛太邱小学校长吴里泰的关系作掩护,在特呈岛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吴福田与吴里泰等人在太邱小学创办了抗日夜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岛上进步青年陈庆、陈芳、陈志明等积极协助。1943年1月,陈克、吴福田、严玉姬在北边门村张日明家成立中共特呈岛党小组,组长陈克。1943年2月,雷州半岛、广州湾沦陷,日军船只经常在特呈岛周边出没,严重威胁村民的安全。8月,党小组在岛内组建抗日游击小组,队伍一度发展壮大到40多人。他们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巡逻放哨,积极备战,竭力保障特呈岛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特呈岛人民不畏的白色恐怖,积极开展革命斗争。1946年1月,陈克在东海岛南部海面执行任务时牺牲。1947年11月,由党组织派往海康乌石等地开辟新区的吴福田被军队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1947年春,中共南路党组织指示各地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大搞武装斗争。这年3月,陈芳带领岛上12名青年参加了人民武装部队(后整编为粤桂边区人民)。1948年春,又有陈光等7人参加了粤桂边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呈岛先后有30多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部队,并为党组织筹集提供了一批枪支弹药。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特呈岛群众全力支援渡海作战,全岛出动40多艘渔船和70多名舵手、船工,随同野战军渡海作战,其中陈沈福、陈沈桂、陈招等人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立功。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呈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那佑对本岛这段革命历史感到很自豪,他告诉我们说:“解放后,特呈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定为抗日根据地村、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太邱学校旧址(陈氏宗祠)、东村洗太庙和坡尾村洗太庙于2008年被湛江市文物管理部门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总书记与特呈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观完革命旧址后,专访组来到了渔民陈武汉的家。走进大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胡总书记与陈武汉一家座谈的大型照片。陈那佑指着旁边的木沙发说:“当时胡总书记就坐在这儿。总书记和陈武汉及其家人一起聊家常,嘘寒问暖,了解岛上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问题,指示当地党委、政府要设法尽快帮助解决。”陈武汉这幢小楼房现已成为岛上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专访组和陪同人员兴致勃勃地在门前合影留念。

“总书记2003年4月10日到特呈岛视察的第一站就是村委会的办公楼”。 在村委会办公楼前广场,陈那佑向专访组深情地忆述起九年前那个令全岛民众无比振奋的日子――

当日下午4时许,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及湛江市、霞山区主要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乘船登临特呈岛。在船上,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湛江市领导介绍特呈岛网箱养殖的情况。约4时15分,船靠泊特呈岛码头。

总书记首先来到特呈岛村委会办公楼前的院子里,认真观看了该岛建设的规划模型图,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陈枢陪同在侧。“总书记向我询问特呈岛的面积、人口、环境、渔民收入和子弟上学等情况,我很紧张,但是都作了回答。”陈枢后来回忆道:“总书记当了解到岛上自然环境好,岛的南部还有500多亩部级重点保护的红树林时,当即鼓励我们引导群众发展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看完建设规划模型图后,总书记转身观看刚打捞上来的网箱养殖鱼。陈枢向总书记介绍了石斑、金枪等10多种鱼的养殖时间、市场价格等。总书记很认真地听,连连点头说:“不错!不错!”

接着,总书记来到网箱养殖专业户陈武汉的家,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后,同青年渔民陈武汉一家拉起了家常。

“小朋友,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就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总书记轻轻地抚摸着陈武汉6岁儿子陈洪斌的头,亲切地说。

接着问陈武汉:“去年收入多少?”

“4万多元,其中海水网箱养殖收入3万元,浅海捕捞1万多元。”

“岛上饮水有困难吗?你们喝什么水?水干不干净?”

“打了浅井,但旱时引不上水,有时上来的水是不洁净的地表水。”陈武汉回答。

时任市委书记的邓维龙赶紧表示:“年底前我们要把全市60万缺水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好!”总书记点头表示赞同。

总书记还询问陈武汉父母的情况,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当听到特呈岛交通不便、养的鱼难销售、渔船避风难的情况后,总书记随即对张德江和市、区有关领导作了指示。临别时,总书记鼓励陈武汉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做网箱养殖鱼的带头人。此时,小院子内外挤满了心情兴奋的村民,他们一边激动地热烈鼓掌,一边异口同声地欢呼:“总书记好!总书记好!”总书记亲切地与村民握手、交谈,上车后还微笑着挥手致意。

一年后,青年渔民陈武汉给胡总书记寄去一封信,汇报特呈岛的可喜变化。陈武汉在信中写道:“总书记,您曾到过的特呈渔村,如今变漂亮了。您所关心的‘四难’问题解决了。我们决心不辜负您的教诲,努力把海岛经济建设搞上去……”令陈武汉想不到的是,胡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中很快就给陈武汉复信了。

陈武汉同志: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欣闻特呈岛的乡亲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一年的努力,在解决饮水难、卖鱼难、行路难、避风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使特呈岛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感到非常高兴。

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家园旧貌换新颜,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希望特呈岛的乡亲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早日把特呈岛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为当地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借此机会,谨向特呈岛的父老乡亲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2004年4月30日

这次与最高领导人的会面,对陈武汉个人而言更具非凡意义,2005年,32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当上了坡尾村党支部书记、特呈岛村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5月,他被选举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并于9月光荣出席了全国党的代表大会。

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陈武汉作为广东唯一的基层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他此行怀揣着乡亲们的愿望,要当面向总书记汇报特呈岛的巨大变化情况。为此,霞山区还特意帮他制作了反映岛上近年变化的小画册,准备送给总书记。

9月16日下午3时,全会分组讨论,总书记来到广东、广西、湖南这一组听取意见。会议快要结束时,陈武汉找准机会,拿着画册站起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马上介绍:“这位是我们基层的代表,湛江特呈岛渔民陈武汉。”总书记凝神看着陈武汉,说:“不用介绍了。我记得,那年我到特呈岛,上的就是他家!”这让有点紧张的陈武汉放松了心情,他上前把画册送到总书记手上。

“现在特呈岛情况如何?网箱养鱼怎样了?”总书记关切地问陈武汉。

“岛上‘饮水难’、‘行路难’、‘卖鱼难’、‘渔船避风难’等问题都基本解决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渔民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主动闯市场,与挪威客商谈下了深水网箱养鱼合作项目。现在的网箱养鱼技术提高了,不怕台风!”

“岛上旅游业发展得怎么样?”总书记又问。

“今年4月特呈渔岛度假村开业,几个月就接待了40万游客。”

“那太厉害了!做得不错!”总书记一边说,一边翻看画册。

“还有五星级的宾馆?太好了!”总书记高兴地看着画册上的度假村宾馆。

“这都是总书记的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结果。总书记,我们海岛人民,还有我,都邀请您再到特呈岛看看!”

“好,好!有时间我还会再到特呈岛看看!”十分钟的谈话很快过去,总书记紧握着陈武汉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干!”

陈武汉幸福地笑了!2003年4月10日,胡总书记踏上特呈岛视察,走进了他的家。也是这样面对面地交流,总书记握着他的手,温暖而有力!6年来,岛上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奋图强,逐步把这个偏远的小渔村,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陈武汉也从一个腼腆渔家小伙子成长为渔民致富带头人。陈武汉后来回忆说:“能有机会再次和胡总书记面对面,像拉家常一样汇报我们岛上的变化和发展,多么幸福!这是我们岛上所有渔民的心愿!”

“四难”一去不复返

专访组一行在参观完特呈岛村委会办公楼和特呈岛村展览厅之后,陈那佑书记把我们带到了特呈岛村避风塘主体工程处。陈书记介绍,过去每到台风来临,渔民最担心的就是渔船的避风问题。为了避风,渔民要把船开到几十海里外的其他岛屿停泊,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渔船,经常出现船破人亡的现象。陈书记还对我们说道:“胡总书记的关心,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海洋及渔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建设护岸堤,疏浚航道,最终于2009年完成了避风塘主体工程,目前渔船都可以进港避风,保障了渔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陈书记满含深情地进一步讲道:“自从2003年4月胡总书记为特呈岛打气、鼓劲之后,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海岛建设,我们全体海岛党员、干部、群众受此激励,共同努力,迅速掀起了建设海岛的新高潮,岛上‘四难’(卖鱼难、饮水难、行路难、渔船避风难)问题基本解决,海岛面貌焕然一新。”陈书记的讲话的确一点也不夸张,我们专访组在岛上所见所闻印证了他所言属实。

胡总书记视察特呈岛,有如福从天降,给特呈人民带来了改变海岛旧貌、建设发展新海岛的大好机遇。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省长黄华华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切实帮助特呈岛发展经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同时,湛江市委、市政府以及霞山区委、区政府重视抓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克服“等、靠、要”思想,并派得力干部进驻特呈,积极引导岛上渔民自力更生致富,此外还安排湛江港务集团、湛江军分区工程连等单位与该岛结对帮扶,从而把“四难”逐个解除。

开通国外市场渠道,有效解决卖鱼难问题。为解决卖鱼难问题,省海洋渔业局牵线深圳旭联公司,由该公司包销特呈岛网箱养殖鱼,还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反馈有关养鱼、卖鱼信息。渔民通过市场信息,建立起“公司+基地+渔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电脑公司的协助,委托开发特呈岛水产品和旅游资源网站,帮助岛上居民掌握上互联网方法,把深海养殖鱼销往韩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深圳、香港、台湾等地。

建设特呈岛水厂,彻底解决饮水难问题。特呈岛原来挖凿的水井都是浅表的海水,又咸又苦,渔民长年望水兴叹。从2003年5月开始,省、市水利部门投资232万元,先后打出两口200多米深水井,建成“湛江市霞山区特呈岛水厂”,日最大供水能力2.5万吨。这无公害水不但可供全岛人饮用,而且每日可供1万多旅客用水,使困扰特呈岛700多年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修建硬底化道路,加固海堤,设置改造航标,圆满解决行路难问题。2003年筹资190多万元,修建了8公里长的环岛公路,同年10月通车,并且公路两旁还安装了路灯。省市各级部门共投资数百万元,将原来的2个泊位扩建到4个泊位的全新四级轮渡码头,配置搭载汽车轮渡(船)2艘、海上快运“巴士”2艘。现在,特呈岛至湛江市区往返交通十分便利。广东省海事局湛江航标处为解决特呈岛海上“行路难”,投资300多万元,设置改造航标23座,为海岛群众打造了安全、快捷的海上通道和平安渡口,促进了海岛社会经济发展。

建造避风塘,完全解决渔船避风难问题。广东省海洋渔业局局长李珠江等10次上岛调研,并拨款600万元支持特呈岛建造渔船避风塘。2005年4月10日,避风塘正式开工。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岛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历时三年,在纪念胡总书记视察特呈岛五周年的大喜日子,一个投资1100多万元,占地40多亩,能容纳500多艘渔船的新型避风港于2008年4月9日建成。避风塘的建成,既可容纳渔船进港避风,又可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去处,被当地群众誉为“金窝银窝”。

书记莅岛推动海岛建设新潮

离开避风塘主体工程处后,专访组一行坐上电瓶车,相继参观了岛上红树林和中鑫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特呈渔岛度假村。在度假村参观时,陈那佑详细地讲述了2011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到特呈岛视察情况。

当天上午,汪书记一行乘船登上特呈渔岛度假村码头,乘坐电瓶车前往观看岛上的红树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介绍说,红树林一般寿命仅有200多年,但这里的红树林与众不同,有500年寿命。惊奇地说:“这是500年的红树林?”众人随即踩着远古留下的大小不一的红姜石,步入红树林区,仔细地观赏那古老苍劲、造型千姿百态的红树林。

汪书记站在红树林区深处,仰望蓝天白云,感慨道:“这里的生态确实好!红树林是对环境很敏感的植物吧?”

“是的,环境稍微差就不能生长。”站在旁边的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点头回答。

汪书记笑着对市委书记刘小华说:“蓝天碧海红树林,这个要作为小华在湛江推动发展付出多少环境代价的衡量标准。”

刘小华斩钉截铁地说:“汪书记请放心,我们不但要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同时还要让环境变得更好!”

霞山区委书记庄晓东接着介绍说,特呈岛已经入选国家海洋公园首批7个选址之一,并且排在第一位。

汪书记说:“特呈岛旅游开发一定要保留一些传统风格,不能搞得像兵营一样整整齐齐。”

回到“五星级茅草别墅”――特呈渔岛度假村时,汪书记对随行的厅长们和湛江市领导说:“我看了省内这么多景点,感觉广东还缺少一个可以和海南相媲美的特色景区。湛江特呈岛、阳江海陵岛、惠州大亚湾这样的景点,我们能不能做个规划重点扶持几个,成片开发几个可以代表广东海洋开发水平的景区?我们可以像工业园一样,搞竞争性扶持嘛!挑动他们‘斗’一下!”汪书记的风趣幽默,让大家都乐了起来。

九年前,胡总书记对特呈岛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就是要把特呈岛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为了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广东几任党政主要领导也特别强调特呈岛在开发旅游中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特呈岛已逐步成为霞山区乃至湛江市海岛旅游的新亮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新村。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的总目标,大力倡导海岛文明,积极引导渔、农民确立生态意识,文明与生态、旅游并行,海岛和城市并进。首先是开拓渔民致富新路,强化渔民信息意识,提升渔民文化素质。开设大讲堂,邀请水产养殖专家上岛指导渔业养殖。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海水养殖科研基地,扶持全岛海上网箱养殖;组建特呈岛深水养殖合作社,到2007年止,全岛共有网箱9000多个,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为渔民提供网络培训和信息便利,加快岛上信息化建设步伐。2008年3月,特呈岛被评为“湛江市农村信息化示范村”。

其次是注重生态建设。建立了特呈岛林业生态示范区,古老的红树林成为生态的亮点,成为一道道古老的绿色风景线,让游人惊叹不已。特呈岛的红树林已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项目。投入400万元,在特呈岛东南侧海域建一个长2.3公里、宽0.5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的人工渔礁。特呈岛东村村道绿化美化以及坡尾村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加固海堤,实施特呈岛全岛环境保护规划,建起了文化楼和中心广场。开拓生态文明村工程,各自然村都有小公园,实行绿化、美化。坡尾村的“听涛公园”,既蕴含了铭记胡总书记指示之意,又是悠闲倾听大海涛声的好去处。刚落成的特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了岛上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05年建成的农贸市场,解决了买菜难问题;2010年初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20万元,加强了全岛环境的综合治理,解决了排污难问题。立足长远,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光伏示范电站和植树造林。特呈岛在自然基础上把建筑、人、海岛风光融为一体,打造成为优美舒适的宜居生态环境。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8

东沙村位于浙江温州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东沙港内,距温州市区64千米。全村辖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16户,2005前属北沙乡政府管辖,目前隶属北岙镇,距镇政府驻地2.6千米。村前即为东沙港,史上曾为浙南沿海一带岛屿商埠,是来自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渔船的贸易与补给点。该村坐西北朝东南,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每当渔船抛锚此处,渔船、岛礁、蓝天、榕树、浪花等景色构画出浓郁的海域特征。

渔业生产是东沙村传统产业。自古以来,村民以渔业养殖捕捞为基础,以贩鲜、鱼产品加工为辅助产业。作为渔业生产村,海上平安女神妈祖信仰自然成了该村独有的妈祖次生文化现象,其每年一度的“迎火鼎”活动成了极具海岛特色的民俗现象。

妈祖,姓林,名默,又叫默娘,福建蒲田湄州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相传她温柔文静、聪颖好学、热情助人、熟悉水性,勇敢救护遇难者,保护航海安全,深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北宋末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与国外交往密切,泉州、广州、杭州、明州、温州等港口逐渐繁荣,中外客商云集,朝廷先后设船舶司管辖。为了宣扬妈祖“屡救吾氏之危”,使航海者产生某种精神寄托,先后被历代王朝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被尊称为“海上女神”。

洞头县外海域称洞头洋,为浙南第二大渔场。早在明末清初,福建惠安、崇武、莆田、泉州等地渔民,每年春汛,便驾渔船、带渔具,携家眷前来洞头,在现在的北沙、东屏一带的山岙,搭建茅寮,安顿家眷,然后进行海上捕捞作业。那时候,海上生涯一怕风浪,二怕海盗,为求得平安,福建渔民把海神“妈祖的塑像”一起带到洞头,在东沙岙里盖一间茅棚屋,专供“妈祖”香火,每天早晚烧香礼拜,祈求平安,到了渔汛期结束,渔民们返回老家时,又把妈祖的塑像带回去,年复一年,一直如此。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惠州渔船在洞头岛东沙港附近停泊时,不慎损坏船上奉祀的天后圣像,而将这尊妈祖雕像留在东沙村。东沙和附近几个村渔民便筹集银两,按惠安妈祖庙的风格建造东沙妈祖宫,供东沙和附近几村的村民奉祀妈祖。后来,不仅当地渔民、海运者前来祭祀,不少过境的台湾渔民也前来祭拜,因此妈祖宫香火不断。

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海盗蜂起,东沙村妈祖宫屡损屡修。据宫内碑记、题刻等相关资料,东沙村妈祖宫的戏台和后殿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多次修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台风毁坏妈祖宫山门屋面及戏台西南翼角。当年,清末秀才陈继虞倡议,渔民、渔商捐资,北沙名匠彭青芬主持修复,并增建门厅,两厢及山门前的门台,遂成现存规模。宫中的一幅楹联是:“圣迹溯湄州,蒙雨调风顺之佑,三千里舳舻长古香烟留弗替;母仪瞻东谷,自乾道嘉咸而后,二百年俎豆至今庙貌喜重新。”这是1929年重修妈祖宫后题的,把东沙妈祖宫的由来、发展的历史及重建后庙貌一新的盛况概括得十分精到。1949年东沙村村民陈裕山为报答妈祖助其逃过日本人的追捕而再次发起维修,并置黄金一千克多包裹妈祖像(中沉入龟屿口)。1958年至1963年东沙妈祖宫作为渔业渔网放置场所。1963年至1970年东沙妈祖宫作为东沙村海带干仓库。1971年至1977年将其作为东沙村渔粉厂。1978年后,妈祖宫一直当做宗教活动场所。1986年10月17日公布东沙妈祖宫为洞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29日公布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东沙村妈祖宫宫内大型活动一年有六次,分别为农历二月十八日、四月十八日、六月十八日、八月十八日、十月十八日、十二月十八日等节日,节日通常有几百人出入,有时高达3000人左右。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诞辰日、九月初九为妈祖升天日,这里还要通宵达旦举行三跪九叩大礼,烧香许愿、还愿,并进行演戏活动。特别是正月“迎火鼎”的民间传统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海岛民俗现象。

东沙村妈祖宫大型活动主要由妈祖庙佛会自行组织完成。但妈祖诞辰纪念日和羽化升天日,其祭拜仪式为3―5天,主祭活动1―2天,余为演戏、祭祀活动,参加活动达上千人,人员来自洞头县本岛各个渔村,仪式隆重,热闹非凡。仪式由有名望(产量高、技术精、声望好)的渔船老大牵头,在常年停泊在东沙渔港的渔船老大中推举产生十六位成员,在每年妈祖诞辰这一天的早晨,这十六位成员齐集在妈祖佛堂前,由宫庙主事(庙祝)向妈祖卜卦示意,把众渔船老大的姓名一一念出,逐个卜定,组成佛事活动的十六名主管人员,管事人员按佛事活动的内容,分设财务、购物、香火、抄写、佛事、安全、后勤等小组,各司其职,整个活动进行有序,活动主要在妈祖宫庙宇进行。

东沙村妈祖宫的选址从风水理念出发,背倚“妈祖宫顶”峰,左为龙山,右为虎山,龙虎相峙,隔海视三垅主峰,以便“聚气迎神”,获取大自然的庇护与恩宠。妈祖宫由香火亭、门厅、戏台、两厢、拜亭、大殿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42.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11.2平方米。

(一)香火亭

位于妈祖庙前的海滩上,六角形平面,边长2.45米,重檐攒尖顶,总高8.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橘黄色琉璃瓦屋面,为焚烧纸帛香火之所。

(二)门厅

门厅三开间,通面阔10.8米,通深2.8米,与天后主轴线偏东0.43米。前砌门坊,明间比次间高约0.5米,盖二号灰筒瓦。明间正脊塑行龙戏珠,次间龙首朝外,龙身三曲,龙尾高昂,由水泥硒灰堆塑,形态生动。明间大门宽1.6米、高2.54米,边门宽1.38米、高2.38米。门厅明间作平某顶,彩绘八仙过海,次间设楼。

(三)戏台

坐南面北,面宽4.12米,进深5.25米,台面高1米。前檐角柱设一斗三升重昂艺术形角科,四周额枋上各安二组一斗三升重昂里转三上昂平身科。顶设斗八藻井,由一斗三升异形层层出跳,组合成斗八藻井,八角形覆斗板上浮雕三星图,戏台两侧作乐台和道具化妆用房。

(四)厢楼

东西厢楼各三间,明间面宽3.0米,南北次间面阔各为1.94米和2.6米,楼层高2.36米,脊檩高5.07米,抬梁式结构。

(五)仪门

由前院上七级台阶进入三开间的仪门,通面阔11米,通进深3.1米,脊檩高4.1米,五架中柱分心用五柱,仪门三道门扇。前檐砌门坊,明间顶部砌成三角形,中部开一个水珠状口,内有仙女塑。次间采用特砌栏杆柱,呈现出一种欧式风格。中门额书“天后官”三个楷书大字,东西边门分别额书“河清”、“海秀”二字。仪门正脊砖砌筑,高0.35米,两端着屋面起翘,呈一弧形,上下两条皮条线砖之间堆塑花草,以龙为吻由碾灰堆塑,脊中一组三星图堆塑。

(六)拜亭

平面呈矩形,面阔3.36米,进深2.46米,立于后院中央,作单檐歇山顶结构。柱顶卷杀,上安三踩内转五踩艺术形柱头科,前后额仿上各安二组平身科,侧面柱间设月梁,以大斗作隔架科,由单步梁与前后额仿上皮持平,设三踩内转五踩平身科承托平某顶。拜亭正脊,由砖瓦砌成透脊,高0.45米,以龙为吻碱灰堆塑,形体高大。垂脊砖砌,高0.25米,无雕饰及垂兽。

拜亭两侧,靠墙各有进深仅1.85米的厢廊,南与仪门相交,北与大殿搭接,体量狭小局促,明间围以栅栏,人们在祭祀妈祖的活动中,将船舶模型和十八般兵器仪仗供奉在内,保佑出海平安。

(七)后宫

三开间通面宽10.1米,其中明间面宽4米,东西次间各为3.05米,通进深7.75米,脊檩高5.07米。明间抬梁式,九架前单步廊,后单、双步廊用五柱,次间立山柱。前檐由柱头科出一跳承托挑檐檩出檐,前廊作船蓬轩结构,开侧门可通外院。内四界彻上露明造、月梁形的三架梁和五架梁间设一斗三升十字形隔架科,后金柱与檐柱间设神龛。明间后廊为妈祖本尊神像,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当心供的是妈祖娘娘。左侧为观音大士,右侧为天地水官,稍前还立着二尊供奉侍女。东次间神龛内供的是山神、土地,西次间神龛内供的是送子娘娘和金童玉女。在东西次间的山柱前,还有二尊神灵,立于东首的是千里眼,立于西首的是顺风耳。后檐封墙,两坡顶硬山墙屋面由土青瓦覆盖。正脊砖砌,两侧堆塑花果,呈明黄色,配以绿叶。两端随屋面起翘,以龙作吻兽,龙身三曲,龙尾直冲云天。当中一颗火焰宝珠,龙吻和宝珠的火焰均饰以明黄色。

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活动源自闽南,传承中融入了抗击海盗等诸多要素。据传有年除夕,停在渔港内的100多艘渔船都点亮桅灯,不料在燃放鞭炮时,火花落在港口的龟屿头与蛇鼻尾的两个山头上,燃起熊熊大火。这时,有两艘准备偷袭的海盗船,见到两边山上的炎炎野火和港内的一片灯光,以为有了戒备,乘势慌忙溜走。后来村民得知此事,都认为是“妈祖神”显灵,使村民免遭一劫。为了对“妈祖神”的感恩,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消灾,便创意衍生了“迎火鼎”活动。“迎”字在闽南语中有两个含义。一是“高高举起”之意,二是“迎接”之意。“火”有“红红火火、岁岁兴旺”之意,“鼎”有“鼎盛康乐”之意。“迎火鼎”突出在火与锅的表现仪式和丰富的内涵意义上,整个活动以妈祖神为主体,以火锅为中心。这种创意性的民俗活动,自东沙村妈祖宫发端至今,已流传了两百多年。

(一)火鼎制作与柴担准备

火鼎道具制作:选择一支6米长30×2左右的三角钢(铁),按65×65×70厘米的比例切割后焊接成一个铁架,将四边都有角铁的正方形作为火鼎的锅架,然后选用6条长度为65厘米直径为12毫米钢筋,均匀好间隔后焊接成铁架的底部,以便停放。在此基础上,选定一个直径2尺4左右的铁锅,焊接在火鼎的锅架上,然后选择一张厚度为0.6毫米左右的白铁皮 (马口铁板),根据火鼎大小做成环状圆铁套焊接在火鼎边沿内,锅内放入四五斤木炭,以便点燃迎火之用。此外,还得准备一点钢丝、一把火钳、两根直径为7―8厘米,长度为6-7米的漆上旋转状红白相间的漆油的圆形长竹竿,然后根据抬火鼎的需要,在铁架的关键部分钻孔并缠绕结实后,由两位男子吊挂在肩膀上抬行。

柴担准备:选取当地山上的马尾松枝干,将其用斧子劈成长40―50厘米、宽3―4厘米的木棒,选择4支长度较长的木棒作为底座平面支架,用钢丝将四个边角缠绕牢后捆扎汇拢成篓筐线,然后用尼龙线在其聚拢处绕好套在扁担的一头,扁担的另一头亦然。一个挑夫挑一担柴木,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轻装上阵。一个火鼎队通常需要3位挑夫,每单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足够五六个小时的柴火添加(现若不够由汽车运送)。

(二)“迎火鼎”仪式安排

1.卜卦择日

正月开正后,先卜卦求得妈祖的同意,再根据择定的日子确定“迎火鼎”的具体日子,通常三至五天,出迎时间为下午五六时至晚上十时左右。出迎路线:为洞头本岛东屏、北岙两镇所辖东沙、柴岙、大龙岭、中仑、东岙、洞头、小区、北岙、九厅等村落。

2.出“迎”队伍方阵

(1)大锣与令旗:前头是八门大锣、一面大龙旗和五面五彩旗,旗上各挂一盏红灯笼;由大锣鸣锣开道,旗子引路。

(2)火鼎与柴担:由两个男子抬着一个燃火的大铁锅,后边除跟有柴担挑夫外,两旁紧跟着一对男女装扮的“火锅公和火锅婆”,随队伍巡游;其作用除增添喜庆气氛之外,还给求子之家添钳柴枯(火炭),闽南语“钳柴枯,生大哺”,意即谁家钳入柴枯(火炭),谁家即能得子之意。

(3)凤辇、娘伞、妈祖轿、大鼓:凤辇内放置香炉,由沿途信众将家中三支燃香插入凤辇内的香炉并从香炉中取回另外三支燃香,以示得到妈祖的佑护;画有吉祥龙的图案的五彩娘伞上,写有“风调雨顺”字样,由专人举擎,或将娘伞柄绑在凤辇后边,由人抬着;妈祖轿内坐有妈祖神像,有灯光照明,其后还有一对由男女青年装扮的古典戏剧人物,称为善才圣女,代表吉祥如意。轿门前有女司仪,由当地神佛界有名望女子担任,沿途负责协助信众工作;大鼓,主要为敲打之用,增添热闹威严气氛。

(4)秧歌队:主要由东沙村、大王殿村、柴岙村等三个自然村秧歌队组成,服装等各村有所差异,现代气息浓烈。

(5)杂耍队:最能够表现渔民生活愿望的一组方针,人员着各种戏文人物服饰,主要为关帝爷、招财爷、“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许仙和白娘子、唐三藏师徒四人、“八仙过海”人物、闹海哪咤、关云长、萧何与韩信、活佛济公、凤还巢(李太后回宫)、王昭君、包拯、梁三伯与祝英台等人物服饰。解放前队伍中还有乞丐、跛脚等残疾人员,而且关公压尾阵排在最后边。行进中,这支方阵尽情进行各式表演,例如“舞火球”,即用铁丝编成网囊,夹入火炭,系上一定长度的绳子,用手抓着绳子的一端,左右、前后挥舞;还有的用油菜或芥菜的杆连头,在菜头上挖一个凹洞,用棉花或废布料拈油塞入凹洞内点燃起来,相互甩耍逗乐,谓之“火斗”。

(6)铜鼓队:就是敲打铜鼓的方阵,主要根据行进中的需要来敲打乐鼓内容与节奏。

(7)红灯队:是“迎火鼎”队伍最后一个阵队,主要由三个村的信众组成,她们手拿太平灯,蕴含闹元宵之义,边走边喊“迎灯迎龙,平安太平”(闽南语),祈愿保佑各方新一年平安吉祥。

图7 手拿太平灯的红灯队方阵之一

(三)活动情况及信众祭拜情况

活动队伍一般有二三百人参加,先在妈祖庙门前列好队伍,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火鼎”队伍缓缓迈出村庄,队伍前方的大小令旗上挂着红灯笼,在前面引路。“迎火鼎”队伍行走在乡间村道、街巷里弄之间,各村男女老少喜迎火锅,放鞭炮,点香灼,十分热闹。所到之处的渔村信众要为“迎火锅”队伍的到来做好物品准备,每到一处或一户人家,该处(户)当事人要先准备少量晒干的地瓜藤叶,堆在大门口,等待火鼎队伍到来时点燃。待队伍走近,主人先在自家佛龛前点烛烧香礼拜,队伍即将进入门口时,即点燃地瓜藤叶,燃放鞭炮欢迎,献上准备好的红包(多少随意)投入乐助箱,然后用铁钳子从锅中挟出一块燃烧着的火红木柴,放在盆子上,并将盆子置于厅堂中央,以示新年日子“火样红,家业旺”,同时为火锅添几根木柴,意为“取柴添火”(柴与财谐音),加财生火,众人添柴火焰高。紧接着,这户当家人要手捧已点燃的三支香,面朝妈祖像礼拜(这时队伍会稍作停留),拜完后将三支香插入凤辇内的香炉,并接过香炉内的另外三支香,拿回家中插入自家佛龛香炉。若有添丁之家,在接过火鼎婆从火鼎内钳出燃烧着的木块,放入准备好的脸盆收进家中,愿望迫切点的则会用闽南话高声喊出“钳柴枯,生大哺”(“大哺”闽南话为男孩,“枯”与“哺”韵母相同)的话语,并将糕果供品分发给孩子们吃,这种仪式则表示妈祖将给渔家主人送福送子。

图8 钳柴枯情形

(四)结束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9

大家为这个主意大声欢呼着,站在不远处的村长却笑得前俯后仰:“小鬼,别忘了你们生活在哪里。”

是啊,去哪里踢足球呢?少年们住的小渔村被“架空”在海上,场地非常有限,以至于骑个自行车都会掉进水里,踢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有了!”一个小胖子站出来出了个主意,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第二天,他们开始干一件大事:造一个足球场,在海上。

之后的每天,人们都会在这个渔村看到,一群小孩扛着木条忙碌着,他们奋力地划着一艘小船,把搜罗到的木条运送到“工地”。在一次次使劲的敲打中,无数木条被钉成一块木板。忍着正午的烈日,他们为用木棍和废弃渔网做成的球框刷漆,继而在木板上画上球线。

不知道过了多少个风吹日晒的日子,这个海上足球场完工了,少年们终于可以踢球了。纵然一不留神,那些脚下的钉子会戳伤自己,纵然足球常常会滚到海里,但只要跳下去捡起,再爬上来就好。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群少年发誓要参加足球大赛,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他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泰国的PanHa杯足球赛征集参赛球队。

孩子们决定坐船出去,好好踢一场。就在船开的前一秒,有个人叫住了他们,是那个曾经嘲笑过他们的村长。

“你们那样穿根本不像打胜仗的,穿上这个你们会赢的。”村长竞然给他们送来了十几套全新的球服。不仅如此,村长还带着一群村民去给他们加油。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10

抵达五渔村可以选择从韦内雷港乘船或者从拉斯佩齐亚省乘火车两种方式,而我们最终选择在清晨时分从拉斯佩齐亚省乘火车前往五渔村,车程不过20分钟。在火车站购买单日有效的“五渔村卡”需要10 欧元。此卡不仅可以乘坐从拉斯佩齐亚到莱万托之间运行的火车和五渔村之间的穿梭巴士,也可以进入“爱之路”,但不能用来乘船。第一次乘火车时,在站台打票机上激活即可。使用当日,无论你从几时激活,一律到当日24:00时作废。如果没买卡的话,也可以购买单次火车票,2欧元一张。

乘坐五渔村间的火车游览是游客通常的选择,方便快捷,省时省力。通行于五个村落间的火车间隔时间不过十几分钟,每个村子都会停靠,每个村子都可以自由上下,而两座车站之间往往也只有几分钟的车程。火车沿着海岸线行进,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火车都是在隧道中穿行,只要出了隧道,便处处是风景,车窗外一边是蔚蓝的大海,另一边是嶙峋的山崖――置身于忽明忽暗的光影里,在山与海之间穿行。

色彩斑斓“五渔村”

火车穿过隧道,眼前豁然开朗,阳光下一个色彩缤纷的小渔村呈现在眼前,我们抵达了五渔村的第一站――里奥马焦雷。据说这也是五渔村人口最多的村子,行走在村子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一艘艘小小渔船,渲染出小渔村的质朴生活气息。很蓝的天,很蓝的海,很耀眼的阳光,鹅黄色、褚石色、苍绿色……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建筑,错落有致,色彩斑斓。许多人家的院子里有枝繁叶茂的柠檬树,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路旁,晒太阳的白发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聊;信步在村子里游逛的我们,因为有了一份闲适的心情,所以满眼皆是风景。

如果时间充裕、体力充沛的话,徒步体验五渔村绝对是首选。五渔村的沿海步道全长约10公里,沿途秀丽的海岸线和美不胜收的风景,足以让徒步游客不枉此行。不过从南端的里奥马焦雷到最北的蒙特罗索,步道逐渐陡峭,对体能的挑战性也逐渐增大。里奥马焦雷到马纳罗拉距离约1公里,全程水泥步道基本毫无难度,而这条名为“爱之路”的步行栈道绝对是不可以错过的五渔村地标。

关于这条在海边礁石上开凿出来的步行栈道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说当年修建海岸沿线的铁路隧道,为了储藏爆炸物在里奥马焦雷和马纳罗拉两个村落间的悬崖上修建了一座炸药仓库,并各修了一条小路连接这个仓库。铁路建好之后,炸药仓库清空了,这条小道便成了恋人们“幽会”的地方,也因此得名“爱之路”。如今这条全长不到1公里的步行栈道不仅成了五渔村的名片,更变成了全世界情侣的朝圣之地。行走在“爱之路”上,随处可见情侣们悬挂的同心锁。

“爱之路”中途有一段大约百米长的廊道,原本是为了防止山石滑坡,如今却成了情侣们涂鸦的自由墙。墙上刻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情侣们的名字和誓言,不同的文字,表达着相同的心愿。在山和海的见证下,把誓言铭记在各自的心里。在廊道尽头就是著名的“爱之路”的标志――一对恋人亲吻的剪影。几乎所有来到“爱之路”的情侣都会在这里拍一张甜蜜的照片,守着碧海蓝天深情一吻。

穿过“爱之路”,即可到达第二个村落――马纳罗拉。这里岩石质地的地理构造非常特殊,第三次冰川时代挤压塑造的多褶岩石,又经过千万年的海水腐蚀,形成了如今的险峻地貌。因为三面临海,一面靠山,这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落出镜率极高。我们在杂志和网页上看到的五渔村推介,通常都以马纳罗拉为代表。这里的建筑基本都是橙色、黄色、红色等明丽的暖色系,门窗则被涂成蓝绿色系。深藏在青山碧海之间的小小村落,就像是儿童积木搭建起来的童话世界。这里有古罗马人成功酿造葡萄酒的记载,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以葡萄园和葡萄酒酿造业而闻名。不胜酒力的我们为了继续的旅途无缘品尝当地的葡萄酒,却享用了美味的海鲜汤和墨鱼面。包含了半只龙虾、半只章鱼、无数海虹和其他贝类组成的这道海鲜汤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汤”的概念,跟之后在威尼斯品尝到的正宗墨鱼面相比,这里的墨鱼面口味应该进行了改良,更清淡适口,但同样可以在大快朵颐之后,张着黑黑的嘴唇,龇着黑黑的牙齿拍搞怪照片。人均25欧元的消费水准虽然超出了一些人的预算,却仍旧物有所值。需要留心的是,如果菜单上已经加收了服务费,则可以不必额外支付小费。

地理位置位于五渔村正中心的科尔尼利亚是五渔村中唯一一座远离大海的小村落,也是五渔村中唯一一个无法乘船前往的村落。马纳罗拉到科尔尼利亚距离约2公里,步道全程平坦基本没有爬升,但由于科尔尼利亚隐藏在海峡的山脊之中,海拔高于其他村落,所以要抵达中心区域要走一段400步阶梯。除了徒步,从火车站到这里还可以坐接驳的Bus,购买了“五渔村卡”是不需要另外购票的,但是要注意发车的时间。

从科尔尼利亚上车到韦尔纳扎路程极短,几乎感觉火车刚起步就停了,而且停靠了不到一分钟就开动了,所以稍不留心就容易坐过站。在网上和旅游推介书上,普遍把韦尔纳扎标榜为五渔村的精华。村子里的石板路和建筑群保留着中世纪的风格,海边的港湾内则停泊着桅杆林立的小渔船,坐在正对海港的小广场上晒太阳,望着远处山坡上的层层梯田,此情此景足以令时间静止,令整个人瞬间放空,充分感受自然的闲适和内心的淡然。

午后时分,身体难免略感疲惫,一路看海,看山,看色彩斑斓的建筑,也由最初的赞叹惊喜到产生了些许审美疲劳。然而此刻,作为五渔村中唯一拥有沙滩的村落――蒙特罗索却恰到好处地让人眼前一亮。五彩的太阳伞、晒太阳的赤铜色人群、鲜艳的比基尼……尽管这里的沙滩不算细腻,但却因为地中海无以伦比的蔚蓝色而让人无法抗拒。如果提前没有准备比基尼和泳裤,在海滩边任何一家小店里10欧元就可以解决。露天更衣可能会让含蓄的东方人颇感不自在,可以提前准备好浴巾。强烈建议合理分配游览时间,留够充足的时间享受蒙特罗索的海水、阳光、沙滩。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11

故乡虽然多小河,但还是有些河道宽逾五六十米的,夏天在这样的河里捕鱼,则需找附近同样有拖网的村子商借拼接。

拖网的网眼,多是用粗尼龙绳编织,其纲,都是用尼龙绳编织在一起而成的粗绳;其浮子,大多是用木块做成,也有用泡沫块的,浮子的责任,是让上纲浮在水面;其沉子,多用铅坨为坠,其任务,自然是要下纲沉底紧贴河底了。

彼时还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但故乡多河塘沟渠,养鱼育蚌是常见的生产方式,势必要有生产工具,拖网便是公认的可以使用的生产工具,不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的,本乡本土的人,没有傻到这个份上。

不过,彼时生活困穷,置一口拖网的成本是个人担不起的,更何况,拖鱼是一项集体活动,所以,一般拖网是由大家凑份子集体置办的。

我们村分东西两村,我家所在西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多老师,东村则户多老师少。置办拖网,多是穷人的体力活计,使得是蛮力苦力。所以,一般当老师的人家,当工人的人家,都不入伙,孤老病残也不让入伙。

不过,也并非是村村都有拖网,比如说我们附近,通常是一个大队甚至周围几个大队才有一口拖网。因为,拖鱼,除了要有工具,还要有劳力,劳力还得会水,齐心,拖鱼还有些小技巧。恰好,这些,我们村都具备。

我们村那口拖网,最盛时,东西村入伙的有20多户人家,我父亲是有名的打渔师傅,平素拖网就放在我家。

故乡夏日有一个习俗很重要,要用到鱼。这个习俗叫“过七月半”,其实就是鬼节。这个节日过去在故乡比中秋节隆重多了。

进入农历七月,家家户户都要“摊茄饼”,一种用米粉或面粉做的带馅的合子,油煎或油炸,然后备菜,择农历十五以前各单日,请亲朋好友一起过节。鱼米之乡,鱼自然少不了的,且能讨口彩,年年有余么。

但这鱼,却是钓不到的。街上买,舍不得。

好在生产队都有鱼塘,择日拖一网上来,全村一分,大家开开心心过节,这便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福利之一。

一到农历七月,别的村里人请客忙,我们村里的劳力们也开心,拖鱼有工钱,还能弄些野鱼或饭鱼一分,回家解馋。我学会游泳之后的夏天,除了跟父亲出去捉甲鱼之外,每逢拖鱼这样的集体活动,自然不会缺席。

接到活后,全村小伙子们动员起来,通常一二十人,后面还跟着一帮小孩,两个壮小伙用门栓或者粗壮的毛竹杠,抬着拖网,很沉,经常需要换班。

父亲是领头的,挑着脚盆(脚盆在故乡主要是冬日用丝网打渔时的工具,夏日丝网不适打渔),扛着长鱼叉,也在队伍中,一票人马,奔东村,走西村,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到了要打渔的村子池塘,打渔的通常都熟悉河道的宽窄深浅,至于工钱,是公开的,按打上的鱼算,一担几块钱,另外,可以搭几条饭鱼(故乡以鱼来抵扣部分工钱的习惯做法),野鱼(非人工养的)归打渔的,这些都属公认的惯例。

通常都是由我父亲开网。一堆渔网堆在河边,父亲挑出一头,吩咐下去,由谁领头抓着,谁跟着,下河顺着岸边到河对岸水里,要注意拖网下纲,不能漏空,一定要保证沉底,这边另有谁谁牵头,两边人手相当,而留两个水性好的,跟在拖网后面,踩水――怕拖网不沉底,经常需要水性好的人潜水下去探看,甚至压住铅坠。

父亲则在最后,把脚盆放下水,站在脚盆上,先用鱼叉使劲拍几下水,行话叫“赶鱼”,意思把鱼往另一个方向赶,最后全部在罗网包围中。

水拍过之后,两边的小伙子们站在水里便开始喊着口号,沿着河岸,使出吃奶的劲,拖着网往前走。父亲站在脚盆上,负责监督两边的速度和情况,指挥着。

跟着闹玩小孩们,则在水里乱扑腾。

拖网原本就很沉,在水里,拖着一网水,更沉。有时遇到树桩,拖不动了,只得暂停在那儿,却也不敢松懈。踩水的人赶紧潜水下去,把网从挂着的树桩上摘开,然后出水招呼继续。

在口号声中,网越来越沉,离河另一端越来越近,已经有鱼感觉到了危险,开始乱窜,甚至有鱼跳出水面了。

此时,站在脚盆上的父亲,便把长鱼叉插入拖网上纲,用力把主要部分托举出水面,以防鱼跳出,脚盆则被渔网带着前行。

终于快到到河另一端了,父亲一边托举着上纲,一边喊叫着踩水的注意踩住下纲,不让漏空,同时还指挥着两边的小伙子们慢慢合围。

渔网合围了,下纲一点点往岸上拖,大家都举着上纲,白花花青乎乎灰不溜秋的青草鲢鳙各类鱼,都在网里乱蹦乱跳,小孩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村里人早已拿着苗篮等着了,把网中之鱼捡上,把野鱼(拖网网眼大,野鱼比较少)拿出,随后大家收网,父亲则跟着队长去称鱼结账,按百斤算钱,还要讨价还价,给大家挣一些饭鱼。

回到村里之后,挣的钱,入伙置网的壮劳力,人人有份,而饭鱼,也被切成段块,用稻草掐段,拈阄段,带回家去解馋。

每年夏天,都是拖网捕鱼的时代。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篇12

一、周戈庄祭海节的由来

明清时期,渔业生产能力极低,渔民在海上捕捞作业的时海难频发,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力变的微小不堪,只能祈求海神的保佑,由此便逐渐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最初的祭海主要是渔民各自零散进行, 没有形成具体固定日期,在采用黄历日期同时,因“谷雨百鱼上岸”,选择谷雨前后的一个吉日(当地称为“成日”)举行。因为这时各家新一年的渔业生产准备工作,如修补添置渔具,检修船只等都基本就绪,祭海这一天要把网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也被称作“上网日”。至民国初年,田横祭海初具规模,开始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广泛分布于沿海各渔业村庄。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逐渐恢复,田横祭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96年,周戈庄村村委为统一组织祭海活动,与渔民协商,遂将每年的3月18日定为统一祭海日,并逐步形成了周戈庄村的一个独特节日——“上网节”。

二、祭拜的神灵

海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也是周戈庄祭海时主祭的海神。周戈庄村东头海岸边有一龙王庙,是民国五年重修,20世纪90年代又翻新修整,龙王庙供泥塑龙王像和赶鱼郎、帐先生二像。除了海龙王,还有四位受祭拜的神灵:一是天老爷,二是观世音菩萨,三是四财主(狐仙),四是仙姑(孙姓姑娘,传说死后成仙)。天老爷和观世音在我国受祭拜的现象很普遍,对四财神和孙仙姑的祭拜是是具有地方色彩的。自古以来,崂山、即墨一带的居民就有崇拜狐仙的习俗,认为狐仙可以致人祸福,四财主又称为巉山胡家,据传是是周哥庄附近巉山修炼成仙的狐狸。孙仙姑,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距周戈庄不远的王村,至死未婚,传说孙姓姑娘生前聪慧善良,乐于助人。她去世那年,一大渔船将遇海难的前夜,船老大梦见孙姑娘指点迷津。梦醒后,按孙姑娘所说避开海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当地渔民便将孙姑娘奉为保护渔民舟子安全的仙姑。

三、祭海的仪式

祭海节的前几天,周戈庄村的家家户户比过年还要热闹。男女老少都忙着做祭海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祭海吉日、选三牲、蒸面摸、整饰龙王庙、扎松柏门、搭戏台,写对子和太平文疏等。

祭海仪式十分隆重,既保留古朴的传统,又有创新。主要包括:

列船:祭海日的清晨,各船船主将船只开到村前栲栳湾,船与船以十米间隔,船尾朝岸,船头朝向大海,下锚定位。然后各船将渔具、网具整齐地摆放到船上,形成一片整齐待发之势。

    摆供:日出之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渔民以船为单位开始摆供。每只船摆一组供品,每组摆3桌,桌上铺红布以示吉庆。桌上摆三牲、面塑等。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4~5米高的“站缨”(在海中下网的一种标志)。

    祭奠:上午8时,由主持人宣布:“祭海仪式现在开始!”一声令下,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烧香焚纸,并把写好的5份“太平文疏”点燃,然后齐磕头。

唱戏和聚餐:田横一带的渔民们以京戏为上戏,每年祭海时,都要从青岛、烟台甚至更远的地方请来京戏班子唱大戏,祭海时的唱戏一般要唱三天,请戏班子的钱由各船家均摊。祭海仪式结束后,渔民家里会设宴款待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数渔船便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

四、政府参与下周戈庄祭海节的发展

2003年,田横镇党委政府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上网节”这种民俗文化的价值。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市场运作”的办节指导思想和“既挖掘、保留浓郁地方传统民俗,又注重丰富创新”的活动原则。利用2~3年时间,把周戈庄上网节打造成中国北方沿海一带规模最大、历史内涵最丰富、民俗民风最古朴的民俗旅游文化活动。

2004年,田横镇政府主办了第一届祭海节,并正式将活动名称改为“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并降祭海节由3月18日一天增加到了18日前后周末三天。在保留传统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增添了民俗摄影大赛、巨书表演、灯谜有奖竞猜、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展销等活动。2005年的第二届祭海节,将名称改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引进了吴桥杂技、威风锣鼓、舞龙、斗鸡、风筝表演、焰火歌舞晚会等一系列广为人们喜爱的活动。2006年,田横镇政府为深入挖掘原汁原味的民俗资源,邀请西安歌舞剧院,首次将原始祭海仪式搬上艺术舞台,再现了原始祭海的古朴庄重。2008、2010两届祭海节由渔民自己承办,做到还节于民,虽然规模上无法与政府承办的相比,不过耕海牧渔祭沧海,极具民俗特色。

? 2006年,田横祭海节荣列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入选青岛市迎奥运十大节庆,并被确定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田横祭海节又成功的在中国数千个节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成为中华知名节庆!田横祭海节作为古老博大的渔文化节庆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活力。现在每年的田横祭海节都吸引来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很多的民俗专家也受到其纷彩文化的吸引,祭海节逐渐在国内沿海民俗节庆中享誉盛名。

五、结语

周戈庄祭海节是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又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民间色彩海洋文化,祭海节的举办体现了海洋文化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祭海节已经成为田横的文化标志,树立了一个独特的海洋文化节庆品牌。

但是田横祭海节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问题,田横渔民数量的减少,让祭海文化的主体力量减弱,不可避免的造成祭海节影响力的下降,并且来观赏祭海节的游客中多数都是来自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区域,怎样将新的文化理念,新的吸引游乐的方式,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到这种渔民文化,祭海风俗中,打造出 “青岛·田横”这样一个足以成为青岛特色旅游文化代名词的景观,还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岛这样一个建置120年现代化比较发达,历史底蕴不足的海滨旅游城市,不仅要正视田横祭海风俗文化,将其纳入青岛的旅游体系,更要在古朴的海洋文化风采基础上将这个旅游点扩大成面,用文化理念打造旅游风情,实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