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培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4:08

打击乐培训总结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1

一、打击乐进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根据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单一课型和占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音乐课主要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部分时候会穿插一些乐理课,由于教具、学校以及学生的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但没有打击乐的训练,甚至乐器的训练课都很不少出现,就算教材上有打击乐以及其他乐器的教学训练指导,由于没有教具,导致许多音乐教师根本就忽略不讲。这就使得打击乐在学生和老师的面前觉得“不重要”。然而,打击乐训练真的在小学音乐中就不重要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打击乐的训练对小学音乐的学习有很多作用:

(一)打击乐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难在一节课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因此,音乐课中引入打击乐器能让学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打击乐有助于创建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打击乐的巧妙运用,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了新的色彩,使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我们的打击乐为孩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音乐氛围。

(三)打击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演奏方法简单易学,当学生对节奏感兴趣时,就可以有意识地用各类新学的打击乐器,如碰铃、小鼓、串铃等,敲敲打打,边唱边打,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创造,好参与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打击乐器,创设自由、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打击乐活动,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氛围里,培养培养学生节奏感。

(四)打击乐更简单易学,给予学生成就感:打击乐的学习主要靠膀臂的力量,较之其他弦乐和吹奏乐的学习难度相对不高。另外,打击乐依靠节奏来表现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对单一,因而学习的时间也相对要少。从学习难度和花费的时间来看,打击乐非常适合大多数学生练习。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乐器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打击乐训练

通过上文的所述,我们发现打击乐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学生学习打击乐呢?

(一)培养聆听习惯

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丰富,在学生仔细聆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乐器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又能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但是,枯燥的聆听是会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有兴趣,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教学设计。例如,听音色猜乐器。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有效。可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

(二)观察乐器特点

通过对乐器直观的观察,找出其特点。观察的形状和材质,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可以加深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老师有步骤地引导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自己发现乐器的特点,加深对乐器的认识,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体验参与乐趣

只有在参与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好玩,好动是天性,只让他们安静的聆听,仔细的观察是不够的,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将乐器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亲自尝试找出演奏方法,并将自己找到的演奏方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总结之后互相学习。

(四)培养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学生体验试着演奏乐器的时候,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演奏方法,并将结果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演奏方法,只靠学生独立去思考总结和选择是不够的,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要对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结语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教授说;“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尝试不断更新打击乐活动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探究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为他们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打击乐教学 情感教学 训练方法

前言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在音乐这个领域之中,各种门类如歌唱、器乐表演等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都是相通的。对于打击乐而言,许多人都冠以“无音高”,“无旋律”,甚至于“伴奏乐器”之称。其实不然,打击乐的情感世界虽没有其他音乐门类那么容易表现出来,但其情感仍是相当丰富而富有内涵的。那么,在当今的打击乐教学中,怎样让打击乐表达出情感是打击乐教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探究打击乐教学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几个因素,从技巧练习以及后期教学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使学生在打击乐演奏中表达出情感,从而真正体味到音乐的内涵。

在打击乐艺术中,甚至在所有的艺术表演中,除了高超的演奏技术外,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对音乐本体的感知与技巧的训练相结合,才能在最高层次上把握音乐。当然,此时打击乐中的情感表达也就应运而生了,那么在打击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这两点便成了当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文中,笔者就基于打击乐教学,来探究怎样更好地实施打击乐训练让学生充分达到以上既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又能很好地把握音乐的情感,藉以升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技巧练习

(一)节奏训练

高超的技术离不开基础的训练,这是一个相当基础的问题,而节奏训练更是基础训练的基础。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可以这么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节奏训练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对于刚开始接触打击乐学习的群体来说,从节奏入手进行打击乐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笔者在近几年来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对国外几大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关打击乐训练的归纳,总结出几种有助于各年龄阶层进行节奏训练的方法。

1.语言节奏练习

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作为人声,与歌唱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从呼吸上又与节奏的律动产生微妙的连接。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语言在节奏教学中起到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不同年龄阶层的打击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幼儿及青少年的节奏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与成语、谚语做节奏短句教学的练习,可以作为同一类型的训练方式进行开展,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节奏基石”有很大的效果。①所谓“节奏基石”,是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也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将许多这样的小节奏型合在一起训练朗诵,再由学生进行改编创造,不仅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知。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念唱也是训练学生节奏的好方法,其中包括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语气的游戏、嗓音的声响游戏等,这几种练习与游戏的方法不仅能够起到节奏训练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对自己的控制与把握能力,学会与别人的合作精神。是有较高教学效益,能够整体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方式。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儿童的节奏训练是采用节奏时值读法的方法,它把象声词的音响加入到节奏中,通过这种节奏读法引入并发展为复杂的节奏练习,这种节奏名称体系最早是由法国人契夫所发明的。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教学,初步总结出了一种节奏教学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借鉴了一位美国打击乐博士教授我打击乐时所用的方法,我称之为“微分节奏”的训练方法,在教学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等比较复杂的节奏型时,我将大拍子微分,即是将一个全音符分为两个八分音符,每个八分音符再分为两个十六分音符,每个十六分音符再往下分为两个三十二分音符,以此往下分,具体我用图示来表示:

而给学生讲解这个之后,那些复杂的节奏类型就可以这样解释了:

如附点节奏型:学生们往往会对附点后的拍子产生疑问,采用微分教学法后,附点的位置就是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这样的音符时值学生一下就能明白,在训练中也比较不会出现打附点节奏有“瘸了腿”的现象了。而其它节奏型也一样可以采用:

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后的延伸教学中就能演变为重音转换练习,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实行的,也是相当有用的。

2.律动练习

②所谓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原来是指由音乐伴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奏,以身体动作做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律动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节奏感知的训练和强化,更重要的是这种结合动作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自控把握能力和身心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声势练习是一种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约束的,并且极其简单,对培养幼儿、儿童,甚至成年学习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声势练习的基本形式与方法中,有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四种主要的基本形式。在进行声势训练的同时,在节奏中加入固定音型(Ostinato)的伴奏声势,使学生在领悟节奏训练目的的同时又能在各方面如创造力,合作力等方面及音乐素质上得到提升。

另外,笔者在实习中采用的一种律动教学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身体(手脚脑)配合是相当有效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在教学后半拍节奏型的学习中,可让学生用脚来打节拍,手打节奏,左脚踩一拍即等于节奏中空下的那一拍,这样既解决了打后半拍常常打不齐的问题,还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打击乐产生兴趣。加上脚的拍子,一方面晃动了身体,使打击乐这个看似比较枯燥的教学有了“舞蹈”的活力,更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手脚脑配合的能力,长期训练也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节奏的训练是对学习者基础的一种针对性训练,这种训练是对日后进行打击乐情感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也只有在技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音乐的表达也才能水到渠成。

二、情感教学

在技术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情感的表达就成了打击乐教学中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最完美的表达形式就是情感。笔者认为音乐同语言相比,那些微小的表情记号、乐音行进过程中产生的休止符号,甚至于曲谱上作曲家的任何一个笔记,都是真实地把握了生命运动和情感产生的起伏、消亡的全过程。作曲家将情感赋予了曲子中,同样将表达情感的任务赋予了演奏者。那么,打击乐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对音乐的感觉与认知可以称之为“天赋”;另一种则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也是打击乐教学最高层次的体现,即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形成的。这也涉及到个人自身的音乐修养与生活经历,当对音乐的学习从演奏音乐上升到享受音乐的高度,才是音乐认知能力的最终目标,打击乐亦是如此。

(一) 曲谱认知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均是将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构思通过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在许多钢琴、小提琴等曲谱中,作曲家通过各种感情记号将旋律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跌宕起伏的情感线条贯穿整个乐曲。在打击乐的曲谱中,这种做法同样存在。打击乐曲谱中,由于没有传统音高概念的存在,表情记号、休止符号等细小的符号就变得相当重要,这也要求在打击乐教学中要强调演奏者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记号进行。在传统打击乐曲目中,各种感情记号都有其表达的固定内容范围。如在《秧歌锣鼓点()》片段中,“∧”为闷击记号。在现代打击乐作品中,这种对曲谱符号的重视尤为重要,笔者近几年来随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功夫打击乐团到各地演出,接触了许多现代打击乐作品,其中曲谱上的符号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情感记号,有些则与我们的传统理念相反,如在温德清老师的作品《悲歌》中有如下记号: “bols”“bells”“ppppppppp”

这要求演奏者首先用“PPPP”的强度演奏,其次“bols”符号则告诉演奏者要演奏的乐器为罄,而“bells”的意思是要求演奏者演奏得像钟声敲响的感觉,综合上面两点,作曲家告诉演奏者的不仅仅是符号字面上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需用硬锤来演奏此小节。那么“硬”锤和“p”是否会有冲突呢,其实不然,回归原曲,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母亲找不到孩子,一路上撕心裂肺地喊叫,到最后几近疯狂的场景,这个小节是曲子的最后一个小节,不难想象作曲家到这里是想表达这个母亲最后无可奈何、疯狂心碎的境地。“pppp”表达的是此时整个音乐空间的寂静,伤感,充满着凄凉的哀愁,而“bells”则告诉演奏者这四下敲击要饱满,充斥着力量,但在“pppp”的束缚下,却又带着对失去孩子的痛苦,一点一点消散,直至语音消散。可以看出,作品中这几个小小的记号是作曲家对于曲子表达的感情寄托,演奏者严格按照谱面记号很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不仅能够演奏好曲子,也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作曲家要表达的东西,进一步达到在演奏时享受音乐。

(二)二度创造(即兴演奏)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3

在打击乐艺术中,甚至在所有的艺术表演中,除了高超的演奏技术外,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对音乐本体的感知与技巧的训练相结合,才能在最高层次上把握音乐。当然,此时打击乐中的情感表达也就应运而生了,那么在打击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这两点便成了当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文中,笔者就基于打击乐教学,来探究怎样更好地实施打击乐训练让学生充分达到以上既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又能很好地把握音乐的情感,藉以升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技巧练习

(一)节奏训练

高超的技术离不开基础的训练,这是一个相当基础的问题,而节奏训练更是基础训练的基础。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可以这么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节奏训练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对于刚开始接触打击乐学习的群体来说,从节奏入手进行打击乐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笔者在近几年来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对国外几大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关打击乐训练的归纳,总结出几种有助于各年龄阶层进行节奏训练的方法。

1.语言节奏练习

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作为人声,与歌唱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从呼吸上又与节奏的律动产生微妙的连接。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语言在节奏教学中起到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不同年龄阶层的打击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幼儿及青少年的节奏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与成语、谚语做节奏短句教学的练习,可以作为同一类型的训练方式进行开展,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节奏基石”有很大的效果。①所谓“节奏基石”,是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也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将许多这样的小节奏型合在一起训练朗诵,再由学生进行改编创造,不仅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知。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念唱也是训练学生节奏的好方法,其中包括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语气的游戏、嗓音的声响游戏等,这几种练习与游戏的方法不仅能够起到节奏训练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对自己的控制与把握能力,学会与别人的合作精神。是有较高教学效益,能够整体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方式。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儿童的节奏训练是采用节奏时值读法的方法,它把象声词的音响加入到节奏中,通过这种节奏读法引入并发展为复杂的节奏练习,这种节奏名称体系最早是由法国人契夫所发明的。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教学,初步总结出了一种节奏教学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借鉴了一位美国打击乐博士教授我打击乐时所用的方法,我称之为“微分节奏”的训练方法,在教学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等比较复杂的节奏型时,我将大拍子微分,即是将一个全音符分为两个八分音符,每个八分音符再分为两个十六分音符,每个十六分音符再往下分为两个三十二分音符,以此往下分,具体我用图示来表示:

而给学生讲解这个之后,那些复杂的节奏类型就可以这样解释了:

如附点节奏型:学生们往往会对附点后的拍子产生疑问,采用微分教学法后,附点的位置就是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这样的音符时值学生一下就能明白,在训练中也比较不会出现打附点节奏有“瘸了腿”的现象了。而其它节奏型也一样可以采用:

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后的延伸教学中就能演变为重音转换练习,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实行的,也是相当有用的。

2.律动练习

②所谓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原来是指由音乐伴奏,以身体动作做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律动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节奏感知的训练和强化,更重要的是这种结合动作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自控把握能力和身心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声势练习是一种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约束的,并且极其简单,对培养幼儿、儿童,甚至成年学习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声势练习的基本形式与方法中,有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四种主要的基本形式。在进行声势训练的同时,在节奏中加入固定音型(Ostinato)的伴奏声势,使学生在领悟节奏训练目的的同时又能在各方面如创造力,合作力等方面及音乐素质上得到提升。

另外,笔者在实习中采用的一种律动教学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身体(手脚脑)配合是相当有效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在教学后半拍节奏型的学习中,可让学生用脚来打节拍,手打节奏,左脚踩一拍即等于节奏中空下的那一拍,这样既解决了打后半拍常常打不齐的问题,还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打击乐产生兴趣。加上脚的拍子,一方面晃动了身体,使打击乐这个看似比较枯燥的教学有了“舞蹈”的活力,更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手脚脑配合的能力,长期训练也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节奏的训练是对学习者基础的一种针对性训练,这种训练是对日后进行打击乐情感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也只有在技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音乐的表达也才能水到渠成。

二、情感教学

在技术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情感的表达就成了打击乐教学中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最完美的表达形式就是情感。笔者认为音乐同语言相比,那些微小的表情记号、乐音行进过程中产生的休止符号,甚至于曲谱上作曲家的任何一个笔记,都是真实地把握了生命运动和情感产生的起伏、消亡的全过程。作曲家将情感赋予了曲子中,同样将表达情感的任务赋予了演奏者。那么,打击乐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对音乐的感觉与认知可以称之为“天赋”;另一种则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也是打击乐教学最高层次的体现,即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形成的。这也涉及到个人自身的音乐修养与生活经历,当对音乐的学习从演奏音乐上升到享受音乐的高度,才是音乐认知能力的最终目标,打击乐亦是如此。

(一) 曲谱认知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均是将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构思通过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在许多钢琴、小提琴等曲谱中,作曲家通过各种感情记号将旋律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跌宕起伏的情感线条贯穿整个乐曲。在打击乐的曲谱中,这种做法同样存在。打击乐曲谱中,由于没有传统音高概念的存在,表情记号、休止符号等细小的符号就变得相当重要,这也要求在打击乐教学中要强调演奏者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记号进行。在传统打击乐曲目中,各种感情记号都有其表达的固定内容范围。如在《秧歌锣鼓点(1)》片段中,“∧”为闷击记号。在现代打击乐作品中,这种对曲谱符号的重视尤为重要,笔者近几年来随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功夫打击乐团到各地演出,接触了许多现代打击乐作品,其中曲谱上的符号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情感记号,有些则与我们的传统理念相反,如在温德清老师的作品《悲歌》中有如下记号:

“bols”“bells”“ppppppppp”

这要求演奏者首先用“PPPP”的强度演奏,其次“bols”符号则告诉演奏者要演奏的乐器为罄,而“bells”的意思是要求演奏者演奏得像钟声敲响的感觉,综合上面两点,作曲家告诉演奏者的不仅仅是符号字面上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需用硬锤来演奏此小节。那么“硬”锤和“p”是否会有冲突呢,其实不然,回归原曲,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母亲找不到孩子,一路上撕心裂肺地喊叫,到最后几近疯狂的场景,这个小节是曲子的最后一个小节,不难想象作曲家到这里是想表达这个母亲最后无可奈何、疯狂心碎的境地。“pppp”表达的是此时整个音乐空间的寂静,伤感,充满着凄凉的哀愁,而“bells”则告诉演奏者这四下敲击要饱满,充斥着力量,但在“pppp”的束缚下,却又带着对失去孩子的痛苦,一点一点消散,直至语音消散。可以看出,作品中这几个小小的记号是作曲家对于曲子表达的感情寄托,演奏者严格按照谱面记号很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不仅能够演奏好曲子,也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作曲家要表达的东西,进一步达到在演奏时享受音乐。

(二)二度创造(即兴演奏)

打击乐演奏也存在对原作品的二度创造,也同其他任何乐器演奏和音乐表现一样,仅对原作品进行理智分析和忠实表现是不够的,必须是在客观理性研究作品的同时,加上自己的个性创造,注入自己对乐曲的情感、思想,甚至要赋予演奏曲目全新的生命。

此外,在许多现代打击乐作品中,作曲家都会要求演奏者在一定范围(小节数)内进行即兴演奏,这就要求演奏者充分理解曲子的内涵。不仅如此,在即兴演奏中,演奏者应在原曲的感情基调上进行即兴创作,如果对原曲的了解不够,或者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作曲家创作曲子的意图有所偏差,都不能达到曲子真正情感的体现。

在打击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自身音乐修养的培养,还应对学生所处时期人生子观和世界观进行适时的引导。除了在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外,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借以提高综合素质。当学生能够理解作曲家创作曲子的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后,才能正确地把握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另外,在后天的训练中,还应引导学生阅读适量的诗词。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在描写一种意境,一种情,而与其最为相通的就是诗词了。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笔者看来,音乐中有画也有诗,有着一切艺术的美。古时文人弹古琴、作画、赋词也证明了音乐的美。打击乐教学在这一点上同任何音乐教学的目的一样,在后天挖掘学生的天赋,将其潜意识的创造力展现出来。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4

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1.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2.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因此,我根据音乐教育理论中这个有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动”起来,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音符的时值。例如,像马跑、像射箭、像跑步等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就得到深深地体验。

3.通过朗读来掌握节奏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而“节奏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二)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计算机 音乐 听觉训练

人的音乐才能包括音乐听觉和音乐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总是建立在起码的音乐听觉之上的。因此,提高音乐素质应从音乐听觉的培养开始。人们普遍认为:音高、时值、音强和音色是任何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共有的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就是培养对这四个要素的听的知觉能力。

音高、时值、音强和音色这四个要素在音乐的横向组织中表现为节奏和旋律,在纵向组织中表现为和声和织体,在音乐表现力中为强度和音色。因此结合音乐教育活动培养音乐听觉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 培养节奏感受力方面

1.在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方面,教师们经常用如下方法:

(1)听:听音乐感受节奏有种种的方法,如未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听钢琴演奏的音乐进课堂,从中感受进行曲的节奏;听老师范唱或听CD录音带里的音乐,体会其中的节拍和节奏型等等。

(2)念:节奏有各种念法,可用“大”字来念,如:【图一】

用象声词来念,如模仿火车的声音“咔嚓”来念节奏:【图二】

用衬词来念,如:【图三】

也可通过念一些词句来感受不同的节奏型:【图四】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发明了一整套念节奏的办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3)奏:即用乐器演奏。一般是打击乐器。

(4)动:由于节奏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所以在音乐的诸要素中,它最容易被感知。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很容易使人闻声而动。不管是微微的律动,或是轻盈的舞步;不管是脚板拍打地面,或是手指敲击桌子,这些动作都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动。由于严格的节奏和节拍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教师经常让孩子们跟着旋律用拍手、跺脚的方法来打拍子,从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5)作:即编写节奏音型或节奏短句。

以上五种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的方法,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方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有了计算机音乐系统的辅助,可以做得更好。

2.计算机音乐系统在培养学生节奏感受力方面的应用

(1)在以上各种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节奏的方法中,听、念、动三种需要教师播放CD、磁带上的音乐或用钢琴演奏相关的乐曲。CD和磁带上的音乐内容是固化了的,只能因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而不能因教学的需要而进行改变。钢琴在现代的音乐课堂上已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钢琴教学,方便、灵活、有情感。但也有缺点,如:课堂上教师必须花一部分精力在弹奏钢琴上,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去;钢琴的弹奏不但受演奏技术程度的制约,也受人的精神和体力状态的制约,人在情绪欠佳或在长时间弹奏(如连续上多堂课)后略感疲劳可能会屡弹错音或弹奏的节奏不准确;钢琴的音色较单一等等。这些缺点,可由计算机音乐系统来弥补。

首先,可把音乐用音序软件或绘谱软件做好,存为MIDI格式的文件。然后在上课时根据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带软驱的电子琴上播出(Roland Yamaha Casio都生产带有软驱的电子琴,其市场价在人民币3000元左右,比钢琴便宜多了。)这样的音乐在多媒体教室运用时可随时变换速度(这是CD和磁带作不到的);可以准确地演奏各种复杂的节奏;其次,所演奏的乐曲可多遍重复,并且每遍都一样,不会出错;第三,可有多种的音色变化(这是钢琴演奏所做不到的);最后,用绘谱软件制作音乐,还可在MIDI回放时把谱面在投影屏幕上同时放映出来,利用人类发达的视觉系统(著名的心理学家Treychler认为,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来配合听觉对节奏的感受。

在课堂上进行培养学生节奏感受力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机音乐系统来演奏相关节奏代替打击乐演奏有许多优点。音色多时其中之一,一般课堂上所用的打击乐器有:铃鼓、沙球、碰铃、木鱼、三角铁、双响筒、大鼓、小军鼓、镲、钹、小军鼓等,不过十来种,并且不可能每个学校都把打击乐器配齐;而计算机音乐系统就不同了,在GM音色所规定的打击乐键映射里就有49种乐器的音色,再加上乐器预置值映射里的第113至120号有音高的打击乐音色共有57种音色,涵盖了管弦乐打击乐,流行音乐打击乐和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其次,演奏简便。演奏打击乐,目的不在演奏技术而在感受节奏,所以,演奏的方法越简单越好。各种打击乐器有各不相同的演奏方法,而通过计算机音乐系统演奏各种打击乐器只需一种方法,即弹奏代表某项打击乐器的相关键位就行了。最后,能纪录学生的演奏结果。课堂上用打击乐器来感受节奏,演奏完了,体验也就结束了,事后的评价只能依赖于记忆。计算机音乐系统能把学生的演奏进行实时纪录,过后马上可以重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现举一个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在课堂上欣赏《瑶族舞曲》后,用如下片断来感受节奏:【图五】

在上课前先把以上片段用音序软件Cakewalk录好。可录成单声部旋律,选适当音色(如选GM音色表73号Flute音色)。也可遵照乐队总谱录为多声部音乐。录好后存入磁盘待用。

上课应选在装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用合成器音源。打开Cakewalk软件,把MIDI出入端口设好,选择一空音轨,把MIDI通道设为10,此时在合成器键盘上演奏,只有35—83键位能出声,每一键位就是一种打击乐的音色。

感受节奏一般从体验节拍开始,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先用每拍敲一下打击乐器的方法来为此曲伴奏,可把录音方式设为实时,设置适当的速度,把节拍器的录音预备拍设为1,选择大家喜欢的打击乐音色(如梆子),然后按下录音键(或快捷键R),节拍器打点两下(一小节)后,原来所录的单旋律或多声部音乐就开始响起,此时学生敲击75号键(梆子音色的键位,相当于基本乐理中钢琴键盘分组的小字二组bE)为旋律伴奏。曲子奏完后,按Stop键,录音停止,必要时进行量化。此时如打开五线谱窗,可看到如下谱面:【图六】

这个录音结果可以回放,大家可以一边听着音响一边对演奏的结果进行评论。

由于Cakewalk允许录入256个音轨,所以可以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音轨用实时录音的方法演奏一遍。Cakewalk允许通过简单的设置使某一音轨播放或哑音,所以回放的时候可以只听一轨或其中几轨,以便对各位学生的演奏进行讲评。

节奏伴奏可以由浅入深,逐步增加难度。比如,我们可以主要用后半拍的节奏来伴奏,选用牛铃(MIDI键盘第56号键)的音色,其五线谱谱面如下图:【图七】

打击乐的演奏可以是单声部的,也可以是多声部的。多声部的打击乐可以由不同的学生先后录入不同的声部,也可多位学生共用一台合成器同时录入不同声部,如有多台合成器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来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节奏。

教师有时在课堂上用节奏填空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受力,下例摘自一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案:

【图八】

其中,第一行谱由教师用钢琴或某种打击乐器奏出;第二行谱括弧内的空白部分由学生解答。在听完老师演奏第一行谱后学生可用声音来回答(用念、奏的方法来回答),也可用书面解答。如果利用计算机音乐系统来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解答结果不仅有声音而且有谱面。具体方法如下:

用Cakewalk软件,选择第1音轨,设置MIDI通道为10,在MIDI键盘上弹奏适当的键位(如弹37号键位即为小军鼓、弹76号键位即为木鱼、弹81号键位即为三角铁等等)把第一行谱录好。选择第2音轨,仍把MIDI通道设为10,把第二行谱录下。在练习时,先用MIDI回放的方法让学生聆听第1音轨的内容(把第2轨设为哑音);学生解答时,把第1轨设为哑音,第2轨设为放音,选第3轨,设置MIDI通道为10,按录音键,此时第2轨的内容会播放出来,学生跟着播放的节奏片断弹奏适当的键位就可把括弧里的节奏填好;录完后我们不仅听到学生的答案,也能通过五线谱窗看到学生的答案,还能与第1轨的内容进行比较。

(二) 音准训练方面

在音乐的坐标中,横轴是节奏的交替,竖轴是音的高低。在音乐的流动之中,正确地听辨音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辨别音的高低的能力,要通过必要的音准训练来进行。

计算机音乐系统辅助学生的音准训练,有较大的优势。体现在:

1. 音高准确性好。作为训练音准的的媒介,音高是否准确,最为关键。计算机音乐系统的音准不成问题,并且不必象钢琴那样要经常调音。

2. 音色丰富。李重光先生在其《怎样教孩子学音乐》这本书里谈到有关训练孩子的听觉时说:“从音乐教育来说,各种乐器的声音,各种人声,不同音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听的内容。”计算机音乐系统的音色非常丰富,单从GM音色来讲,共有128种音色,其中有管弦乐乐队、流行音乐乐队的乐器音色,也有某些民族乐器的音色,还有一些合成的音色和人声。多种多样的声音,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传统训练方法所用的听音媒介不能比拟的。

3. 在计算机音乐系统上进行练习,自己一人可单独完成。传统的训练方法,往往需要教师操琴,学生才能进行训练。通过计算机音乐系统,教师可以把训练的内容录好,用一定的文件格式存起来,学生自己在家用计算机上通过相应的软件打开文件,就可以进行练习。

对学生进行音准训练,先从基本音级开始,然后把变化音级一个个依次加入。训练方法主要有三种:听辨、模唱、听记。音的高低,必须有比较才能感觉,所以辨别音的高低至少要牵涉到两个音。任何两个音的出现体现出的特征为每个音的绝对位置和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在调性音乐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体现于音乐的“调式”。音乐的调式构成了音与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统帅与从属、稳定与不稳定。所以辨别音的高低可以先给标准音,从音的绝对音高出发辨别音的高低;可以给某一作为基本音高的音,从一个调式主音出发辨别音的高低。在小字一组的基本音级里,大调式主音就是C,标准音是A,辨别音的高低可从这两个音开始。也有人主张从G — C 开始,因为其体现的是大小调式的主属关系,不稳定到稳定的关系。这些见解都很有道理。在练习方法上,传统的方法总离不开钢琴弹奏,现在用计算机音乐系统辅助,更为简便。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6-02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

1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

2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2.1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2.2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7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如唱歌、跳舞、乐器等都是如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内容。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可以平衡学生的听力系统。节奏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不应忽视节奏教学。但是,目前国内对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内容的编排的专门研究还很少,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无论是唱歌还是律动都没有准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甚至不能准确操作简单的打击乐。作为小学一线音乐教师我深知孩子们都爱唱歌,都喜爱展示自己的“美”。那怎样帮助他们展现自己,这是我们音乐老师历来的根本和目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寻找节奏问题和培养提高学生节奏感,增强孩子学习音乐的“美”。分“课堂”和“课外”两块,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

1 n堂:结合教材,主要从二方面入手

1.1寻找归纳提炼出影响学生节奏感不准确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

1.2 培养学生对节奏准确的心理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课上,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中我都会预留出10分中作为节奏教学,要培养学生听、感、写、识节奏。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根据当堂要讲授的内容提炼出重点节奏进行铺垫式教学;也可复习上节课的节奏,巩固旧知。这样通过集中时间来进行节奏教学,每节课10分钟不长,但日积月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掌握许多,学到很多。例如,每次开始读节奏时,教师要事先给出基准拍,给学生一个心理提示,按照匀速的拍子来进行读练节奏,培养学生养成稳定的节奏感。还有就是在读节奏时通常会加入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既能够帮助学生稳定节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动作或手势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与节奏同步,如果不同步需要及时停止,纠正后再重新训练,通过教师的强调和纠正指导,做有意义的节奏动作。

另外附点节奏也是不易掌握其时值的,总是爱拖拍,因此可进行单独训练,而不是放在节奏里一遍遍进行重复,要做到有针对性重点提炼教学,设计图形对比图,声势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附点节奏等不易掌握的节奏。在课堂中可进行教师敲击节奏,学生听辨这样的小游戏,从易到难,提高学生的听力与内心感知节奏的能力,学生都怀着好奇心兴趣十足的安静听辨。

加强自身的音乐节奏感训练;针对原因设计解决途径,并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调整;阅读修海林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格雷珍・希尔尼穆丝・比尔著的《体验音乐》,继续研读《柯达伊教学法》,从中学习并在音乐课中进行实践与创造。

2 课外:结合课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机会

如:开放的音乐教室;校园广播;把歌儿带回家;每年六一音乐会;学校艺术节音乐活动等。而着重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节奏准确掌握的心理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我多次走进各校音乐教师的课堂,与老师进行探讨与总结:

2.1 引导式按节奏读歌词:即教师拍手按节奏先说第一句乐句,然后按着节奏让学生自己往下接着说,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这样的教学尝试虽然学生会出错,但是教学本就不怕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种教学法比较适用于中年级以上学生。

2.2 设计特色曲谱词谱:将不同时值的歌词设计成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字,一目了然。

2.3 动作比喻法:即教师通过动作来形象的比喻声音的大小、强弱等节奏特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年级,尤其中低年级效果更好,深受学生喜爱。

2.4 自制打击乐器:比如用塑料袋揉搓发出“沙沙沙沙”小雨的声音,对空玻璃瓶嘴吹风发出“呼-呼-”的风声,用筷子对敲发出“叽叽叽叽叽叽叽叽”的声音,好像小鸡在找食物,用胭脂盒对着敲击发出“咯咯嗒咯咯嗒”声,好像母鸡在告诉人们生蛋了。学生在自创自奏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所带给他们的美好享受。制作打击乐器方法简单快捷。达到班级学生人手一个,解决了打击乐器只给几个人使用的现象。鼓励学生制作不同的打击乐器,去探索打击乐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

2.5 器乐进课堂奏唱结合法:通过器乐进课堂这一活动,学生人手一件小乐器,通过吹奏与演唱的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2.6 音乐律动法: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根据歌曲或者节奏特点,教师通过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律动,在律动中解决节奏重难点是一很好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声势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2.7 奥尔夫节奏法:联系身体的人或物有规律的按节奏说出来,如:有节奏的说出自己的性命、花名、动物名、食品名、交通工具名等;按节奏说成语、说诗歌等,可以采取接龙方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忽略了学生兴趣的问题,喜欢音乐的同学很开心的配合,而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特别开心,反而觉得他们有一点点压力。在注意到这点后,我尽量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学习参与,并且以鼓励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世界是美的,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音乐是美的,她是用人类情感来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她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和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生命火花。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实践体验中,轻松地掌握节奏知识,享受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格雷珍.希尔尼穆丝.比尔著.体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法: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3-0078-04

重奏是打击乐演奏中最丰富的领域之一,它的风格极其多样,音乐形象丰富、内容充实,能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重奏的重要性,加强重奏训练,培养和提高重奏方面的能力,是打击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及演奏经验谈谈重奏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重奏训练应是打击乐演奏者的必修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重奏能力,是打击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与其他乐器的教学有所不同,老师从学生初学打击乐之时,就会对其强调与他人的配合。打击乐演奏者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逐步培养较强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甚至合作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打击乐演奏者而言,大多数的就业机会都在各种类型的乐团里。如果学生一门心思只想当独奏家,仅仅把时间投入到独奏的训练中,只会事与愿违。一旦不能成为独奏家,合奏能力又很差,走上社会以后甚至有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因此,让学生更多地参加重奏、合奏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重奏、合奏的能力,应是打击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其作为打击乐学生的必修课。

二、重奏训练前的准备

(一)重奏的组织工作

建立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重奏团是非常艰巨的工作。演奏者的选拔、工作条件、工作纪律、练习的组织,直至挑选乐器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技巧方面,大家的演奏水平应该比较接近。在练习重奏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纪律。应该培养正确的艺术道德和纪律,使演奏者们感到有责任为每次训练预先做好准备。

(二)认真阅读和分析总谱

其练习一首作品对,演奏者必须从熟悉乐曲开始,对其有所了解。阅读和分析总谱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总谱揭示作品的艺术内容,看清声部的结合,找到音乐发展的主要线条。与此同时,应该对节奏、力度、速度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并对作品的结构、形式有所了解,统一重奏合作者对节奏、乐句、乐段的表现方法的认识和把握。对音乐的理解、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非常多,需要演奏者做大量的工作。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合乐得以顺利进行。

(三)独自练习,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重奏作品的技巧难度比独奏作品小一些,但是如果不注意一些技巧细节,将严重影响重奏的效果。演奏者应首先在合乐前独自练习自己的难点部分,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这样在合乐时大家才能将精力集中到互相配合上来。

三、重奏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慢速练习

慢速练习是一种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很有成效的方法。放慢速度演奏有助于演奏者在对作品还不太熟练的情况下,细心聆听和分析节奏、解决作品中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演奏者在刚开始合乐时放慢速度练习.并对合乐前阅读总谱时对作品的各种认识和了解进行统一,有助于提高训练的效率,有助于重奏合作者对乐曲风格、节奏、乐句表现方法等进行统一认识和统―把握。

(二)重奏中的集体观念

重奏在器乐表演艺术领域是最高层次的形式,它要求乐手之间的高度默契,因为没有指挥,全靠心灵间的互动,因此每个人的分量是对等的。

演奏重奏作品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它的艺术内容。重奏组中每―个演奏成员都应该集中主要力量尽可能地做到在各个音乐细节上的统一,能够在演奏中各显其能,相辅相成,从而将作品演绎得完美而深刻。重奏的演奏,要求具备以通晓和掌握重奏这一体裁的特点为基础的非常专业性的修养。当然,这需要演奏者掌握一系列重奏的技能。这些技能是:既善于谛听整个重奏的音响,又能从整个音响中听出自己的声部,并且随时调整自己的音响,使之适应总的音响效果;善于在重奏时随机应变,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与其他的重奏者协调一致;需要具备既是独奏者又是伴奏者的能力,善于迅速地、完善地从执行一种任务转换为执行另一种任务,也就是需要服从于作品的集体观念。

一切杰出的重奏团体在动作、构思和表现上都是统一的。集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乃是个性的有机融合,或可称作特殊的“集体个性”。如果一个重奏团中的演奏者们彼此格格不入,他们的演奏质量,对音乐的态度和理解都不相同,那么他们未必能够达到演奏上的统一。

在重奏中第一演奏者担负着演奏旋律的重要任务,而较少演奏伴奏部分。如果他的演奏风格和音质等都缺少个性,但其他演奏者的能力很强,整个重奏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一演奏者应当善于“统率”整个重奏团。这种“统率”是基于非常严格的重奏要求而来的,重奏中不允许模糊不清、自由松散。当然,重奏团的技巧越高,演奏中的旋律性、节奏和声部进行也就越能流畅自如,但是这种自如总是以更大的严格性为前提的,重奏团应该在培养这种严格性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工作。演奏旋律要胸有成竹,处理乐旬要沉着鲜明,轮廓要清晰,节奏要明确,支点音、高潮和句子的结束要交待得清清楚楚,把每一个音符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来。第一演奏者“统率”不了整个重奏团的原因往往在于他自己的意图不明确,因而另外的演奏者就不能非常清楚地理解他的意图。

第一演奏者在“统率”整个重奏团的同时,也要严格地服从另外几个声部的行动,并依靠它们――这是重奏的另一个特点。任何―个声部的演奏者在演奏旋律的时候,都应该意识到这是“重奏中的旋律”。特别是第一演奏者往往要严格地依据伴奏声部来演奏,这时后者似乎又成了“统率者”。重奏中的每―个成员就是这样相辅相成,互不分割。有个好的重奏伙伴就像是多了个节拍器,演奏时对节奏和整体的把握当然是非常有利的。演奏者要密切注意各声部,同时又要以某一声部作为调整自己演奏的基础。低音部掌握节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控制和调整整个音乐的进行。低音部如果迟钝、消极,缺乏主动性,节奏落在主导声部的后面,那就绝不可能给重奏创造一个真正的基础。内声部的演奏者应该使自己的声部和其余的几个声部取得协调,顾及所有声部构成的整体。还有,大家相互营造了作品的气氛,能使人更好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互相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从而加以改正。

每一个重奏者都有他所固有的个性,总有一些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但所有演奏者对作品应当有一个总的概念,不 仅要细听自己的声部,而且要细听另外的声部,并加以分析研究。

旋律声部应当鲜明突出,否则整个演奏会显得黯然无光、呆板乏味。当然也应防止旋律声部的过分突出。当各声部越靠近,织体越紧密,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之间的音量差别应越加明显。然而,当我们演奏复调音乐作品的时候,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应确定每一个声部对其它声部的作用与意义,弄清楚哪一个是主要声部,哪一个是次要的声部。

重奏的练习应当从培养最基本的合奏技能,掌握最简单的伴奏手法、旋律与和声相结合的手法开始。

重奏中的集体观念不单是演奏者本身,同时也表现在演奏作品中注意力的体现。伴奏者不能只是追随主导声部,还应该使自己的声部跟其余几个声部取得协调。在重奏的时候,每一个成员的注意力总是分散在几个不同的目标上。因为对一切都给予同样的注意力是很困难的,所以应该首先分清主次。这种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以及对进行中的每一处将要以什么为主有着明确的认识,也是最重要的重奏技巧之一。

(三)节奏

音乐是一种永远有一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也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各种不同作品中一些相同节奏,由于不同作品的音调组织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演奏中十分流行那种机械的数拍子、打拍子的方法,虽然可以采用,但主要只是在最初熟悉作品的阶段,真正的节奏研究,是深入分析它的音乐表现意义。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可分为3个要素,即:节奏、拍子和速度。拍子是音乐进行的总的脉动。音乐作品常常是建立在某种基本的节奏型之上的,这类节奏型将作品的全部发展统一了起来。拍子与节奏之间常有重音不相吻合的现象,节奏重音的易位使音乐具有了特殊强烈的性质。

在研究节奏时应特别注意休止符,在演奏中切不可对休止符漫不经心。对节奏的研究应当成为揭示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艺术表现作用的重要过程。每一种节拍单位都只有在一定的速度之下才有具体的表现力,因此,确定必要的速度是一件重要的事。改变拍子与速度时,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在使不同声部的节奏统一的过程中,应向某一声部看齐,应把不同声部的节奏分清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在一个声部内,节奏功能总是经常从主导转为从属。

每部作品都有一种它自己所固有的节奏框架。在有些作品里,这种框架从头到尾始终不变,而在另一些作品里则有变化。单一不变的拍子多半比较易于演奏,因为它确定了一定的动作惯性。但从某一种拍子转入另一种时就比较复杂。变换拍子的时候,通常是由新旧两种进行连接起来的共同的东西所引导的。

自由节奏在重奏中演奏起来比较复杂。通常,音乐进行的统一性的获得,是以拍子为支柱来获得的,缺少这种支柱,节奏的练习就会大大复杂起来。这时,所有伴奏声部都必须追随主导声部。在演奏中,确定必要的速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时,并不是根据乐曲的开始速度来确定的。开始所用的速度并不是在整个演奏中永远固定不变的。其过程中可能有很大的速度变化,但这些变化是由音乐要求所引起的。如果这种变化是在音乐的完整统一的运动之中进行,而且不破坏这种统一性,那它才是正确的。无论改变速度,还是回到最初的速度,都必须使人感到它是很自然的。

(四)演奏者对音乐力度层次的把握

一段音乐的进行,每个声部的力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它的力度变化范围和区间,一般来说屈从于整个音乐的情绪。

一般来说,习惯独奏的人,对音乐的自我领悟能力和自我表达意识方面很强,如果在重奏合奏方面没有严格的训练,没有很好的指导,就缺乏较强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甚至合作心态,以致不可能演奏好重奏。演奏重奏时最重要的是“听”,注重旋律声部与其它声部之间的关系以及音量比例,使这个演奏华彩洋溢,和谐统一。在重奏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听自己所演奏的声部,而且,还要听合作伙伴演奏的声部。彼此互相的配合,从而使得各声部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这种声部间的意识培养与训练,即使他们在独奏的时候,对音乐整体的把握也大有益处。

打击乐重奏强调整体力度的匀称、均衡和统一。要求在起奏、分句以及色调的细微变化等方面都达到准确、协调和统一,演奏者之间保持高度的默契和配合。在重奏别重要的就是声部的平衡。在重奏中我们不仅需要注意自己的声音平衡,还得考虑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人的平衡。重奏是各声部既独立而又互相配合的一种演奏形式,在做重奏练习时,一定要做到在自己演奏的同时能听到别人的声部,并且主动地给予配合,千万不要演奏成一个声部独奏,而另外的声部作伴奏。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9

创作:打击乐事业发展之根本

创作,是与会者在研讨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陈佐辉用 “衣食父母”来比喻作曲家之于乐团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一个民族乐团和打击乐的发展而言,演奏技术的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作品的推动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去年我在广东省会议上提出,作曲家是我们民乐艺术表演团体的衣食父母,这一观点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赞同。一个事业没有作品和理论上的推动,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李博近些年创作过一些包含“民打”成分的民族室内乐及协奏曲,他认为,“‘民打’的声音很特殊,传达着一种浓郁的中国特色乃至地方特色,所以为某一件‘民打’乐器创作要以它的文化出处为基础,结合本身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创作有个性、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打击乐的成分越来越多,因为现代音乐更多追求音色上的创新与变化,而削弱了音高的意义,这正是应了打击乐的特点和特长,所以期待更多的纯粹的‘民打’重奏作品,相信会带来更多音乐上的惊喜与超强的表现力。”李博建议?熏除了地方题材之外,可以更多关注人文题材﹑哲学题材以及有当代特征的音乐意向,传统的乐曲要保留,但是新作品一定要有时代意义和进步精神。研讨会上,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家房晓敏为广东民族乐团创作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打击乐《凤凰涅槃》,至今久演不衰。对打击乐创作,房晓敏颇为钟情:“我的乐队作品两三百首,其中打击乐写得很多。打击乐声部在乐队中起到非常震撼的作用,尽管非常难写,但是作曲家都喜欢挑战自己,创作过程就是个学习过程。我觉得作曲家要多与演奏家交流,我非常感谢多年来打击乐演奏家与我分享的宝贵经验。”星海音乐学院指挥家李复斌则对打击乐的教学和乐器制作提出了要求,他希望开设戏曲打击乐以弥补此方面的空白,另外打击乐器的教学应进一步统一和规范记谱法,乐器的制作也应该提高档次。总政歌舞团打击乐首席张仰胜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他简要谈了《风入松》、《击缶而歌》、《山魈》等获得广泛好评的作品的创作过程。作为年轻演奏家的代表,前卫文工团打击乐首席马琳也表示?熏支持新作品的演奏是年轻人责无旁贷的工作。《人民音乐》杂志编委于庆新认为,打击乐创作的丰富和提高,有赖于更多专业作曲家的参与。在创作中,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多出像郭文景的《戏》、《炫》这样具有突破性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熏要注意作品的可听性,努力做到雅俗共赏。技法的创新离不开情感表现的需要。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民族传统,要保持戏曲风格的本真性,某些地方戏曲、乐种加入流行音乐打击乐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创演之间:以情定声 张弛有度

打击乐演奏家、83岁高龄的安志顺谈起演奏和创作来仍然思维敏捷。他用半个多世纪表演、创作的经验为创作和表演之间的关系做了精炼而实用的概括:创作与演奏是互相制约、互相完善的;作曲家从演奏家的演奏中得到启发,而演奏家也会从作曲家的要求中完善自己;作曲家和演奏家需要积累、需要判断,把握作品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最终要靠个性来赢人;注形象思维于打击乐中,是时代的需要和中国人审美的需要,同时切记过分的表演会对观众造成伤害,是愚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要注意突破、创新与开发,每首作品要思考作品哪一处出新;创作与演奏要切记传承与逾越的关系;要综合利用,但是以我为主、保持自我;充分发挥打击乐的融合性、综合性、特色与风格。

创作与演奏和市场之间存在偏差,对于这一点,直接面对观众和市场的陈佐辉深有体会。他认为:“首先要为打击乐赢得更多的市场,不能孤芳自赏。打击乐作品要面向全社会的爱好者,吸引听众的是雅俗共赏的打击乐作品,通过高水平的表演展现给社会,赢得更多人的喜欢。毕竟专业的打击乐家是小众,我们要赢得大众的支持,让他们喜欢。如何把握这个度,对我们民族打击乐的演奏家和作曲家显得更为重要。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这样的经典,事实证明,这种既有艺术高度,又很形象化通俗化的作品会常演不衰。”

教学:期待与市场更加接轨

民族打击乐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求职前景的思考和展望,也成为与会者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

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副教授罗天琪就对专业院校打击乐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各大音乐院校对打击乐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以独奏为主的‘精英教育’,这个目标肯定是不错的,但在培养‘精英’目标的理解上能否有个全新的认识。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否一定要以进入高等院校及乐团作为成功的标准?每个学生是否都要按独奏演员模式来训练和培养?社会是否需要和接纳那么多的独奏演员和乐团成员?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罗天琪还在会议上公布了他采集到该院打击乐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该院西洋打击乐和中国打击乐自2006年从管弦系和民乐系分离出来,与其他专业合并成立“现代器乐打击乐系”,连同后来设的“流行打击乐”专业一起,从2009年第一批学生到2013年8月为止,共毕业学生29名。统计表明,其中6名进入乐团,1名进入高校,3名出国,2名去部队,考研7名,重点中学2名,8名从事各种新兴的职业(包括自己开办学校、公司、社会教育及职业演奏员等等)。从这组数据里面可以看出以往热门的院团,已经不是主流了。而现在更多的学生更关注个人的生存空间及未来的发展,更愿意运用个人的知识进行自我创业。这份精确的数据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陈佐辉团长也从多年实践建议学校教育要一专多能、中西兼顾,但是一定要有所侧重。陈佐辉还提出,很多乐手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识谱能力欠缺,声部衔接和合作意识差,无法适应乐团工作 。此次会议,以往不被职业演奏家们关注的打击乐普及问题也被屡屡提及。很多人关注到,香港每年一次的鼓王争霸赛,台湾的朱宗庆打击乐团教学中心遍布所有县市,高雄的梅苓打击乐教学中心、宜兰的兰阳舞蹈团打击乐团培训等等,都成为良性循环。反观内地,一些城市的艺术培训中心,打击乐招生只有架子鼓、西洋鼓,几乎看不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培训。对此,安源提出,还是民族打击乐的推广不够,人们对民族打击乐的认识不够、没有兴趣,所以才导致无法普及。安源在研讨会上提出,推广的重点应放在基层。安源曾经带着民族打击乐的精品节目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西安第三中学、西安铁一中学等,并且前往基层、社区,把经典作品推荐给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10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去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那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例举几点:

一、听说节奏训练

对于低年级初学节奏时,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听说节奏练习。

⒈听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我播放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如:火车声、汽车声、风铃声、钟声、走路声等),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低年级学生的爱好之一,固然兴趣浓厚,当我播放火车声呜―呜―,学生一听就知道是火车的声音,听着听着便会将词、节奏脱口而出,同时对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掌握的也不错。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伴奏(包括前奏、间奏、尾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

2.说节奏,结合刚才听了的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此时孩子们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因此,听说节奏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动口能力等,也为以后的视唱练耳打下基础.

二、模仿节奏训练

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他们都乐此不疲,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多多示范,在示范时,必须要准确、规范、到位,在音乐声中完整的进行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认为模仿节奏应抓住这几点:

1、进行语言节奏练习。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如:念句子、念儿歌,有节奏的念。如二年级歌曲《我的好妈妈》,抓住节奏ⅩⅩⅩⅩⅩⅩ

①ⅩⅩⅩⅩⅩⅩ②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我会洗衣服呀大家一起洗手洗手洗手洗手

我会梳头发呀大家一起刷牙刷牙刷牙刷牙

再如: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小房子大房子石头房子木房子

2、动作模仿。根据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师示范动作(拍手、拍腿、跺腿、耸肩等),让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学习节奏的敏感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知节奏。

如节奏型:①师(拍手)ⅩⅩⅩⅩⅩⅩ

②(拍腿)ⅩⅩⅩⅩⅩ

③(跺腿)ⅩⅩⅩⅩⅩⅩ

④(耸肩)Ⅹ―Ⅹ―

3、语言动作同时模仿。师有节奏地边说边做动作,利用多种节奏(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给学生示范,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如:①师拍手(念)ⅩⅩⅩⅩⅩ②ⅩⅩⅩⅩⅩⅩⅩ

请你跟我这样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模仿(念)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我就跟你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4、模仿声音

在教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可播放(雨声、风声、水声、鸟叫声)让学生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沙沙沙沙

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呼呼呼呼

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哗啦啦哗啦啦

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叽叽喳喳

这样的教学紧扣住了节奏的走向特点,不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把握了许多不同的节奏,逐步形成了一种听记节奏的能力。

三、读歌词节奏训练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上某首歌曲时,让学生随钢琴

伴奏或伴奏带进行朗读歌词,使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节奏、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四、用各种打击乐器训练节奏

打击乐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很陌生,当我将各种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个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非常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我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

1、学鼓节奏

首先出示大鼓,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并说一说大鼓的声音是怎样的?生纷纷说:咚咚。师在黑板上贴:大鼓咚咚。再采用自编儿歌节奏的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节奏。师示范:大鼓唱咚咚咚大鼓唱咚咚咚咚

教法:①师教一句,生学一句。②生读上句,师读下句,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③师读上句,生读下句。④学生用左手做大鼓,右手做鼓棒,拍击大鼓节奏,休止符用握拳表示,边说边拍。⑤学生默唱拍击大鼓节奏。⑥请几位学生上台敲大鼓,其他学生跟着默唱。

2、学习小鼓节奏

在学习小鼓的节奏时,让学生区分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方法跟学大鼓节奏差不多,师在黑板上贴:小鼓哒哒。同时出示小鼓节奏: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小鼓来唱歌哒哒小鼓来唱歌哒哒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我们大家听哒哒小鼓来唱歌

根据以上节奏型,让学生边看节奏边读节奏,用腿当小鼓,双手当鼓棒,拍击小鼓的节奏,边唱边拍。

3、学习碰铃、三角铁、响板、木鱼、砂槌等打击乐的节奏,同时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除了认识的打击乐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可利用一些道具(如盆、铁桶、筷子等),去敲一敲,听一听,去创造自己的节奏。

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一是爱玩乐器,二是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色,还懂得如何敲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用打击乐器合奏

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根据节奏型进行合奏,或给小乐曲配上伴奏,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11

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在教学中,我先上了一堂观赏课,让学生看一段山西锣鼓的演奏视频,学生被这段视频深深的吸引住了,被视频里的演员的演奏水平、表演能力所折服。学生们以前都不知鼓能进行如此精彩的表演。然后,我试着用一部分打击乐器,如小鼓、云锣、排鼓等打出一些简单的节奏曲激发起学生对各种声音的好奇心。让学生知道敲击不同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不相同的,并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些并不起眼的乐器,可以演奏出感人的乐曲。只要大家努力不懈,过不了多久,你们就能用它们来演奏那些民族打击乐器了!”同学们听了非常兴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敲敲那些乐器。

在平时上课时,我总是抓住每位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奖励和鼓舞。一首练习曲敲下来,让敲得好的学生单独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又树立了榜样。在学与比中形成竞争。除了同一乐器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外,我还让不同乐器的学生之间开展比一比活动,比进步知不足,并适当地进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双基”教学,促进全面提高

对少儿的鼓乐教学应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过快,会有节奏不稳,基础不扎实之嫌;过慢,又会令学生兴趣索然。只有依据学生实际现状,较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并且进行有效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双基”的全面提高。

把每阶段学习的基本知识列入常规,作为每次教学的一部分,使每次教学有明确的训练步骤。如先进行单节奏时值的训练,再进行节奏型的训练,以后逐步进行节奏乐句的训练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训练效率。切忌训练内容的随意性,不经过选择,拿来就敲。另外,在训练中,基本功要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练习的全过程,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对学习作不同的要求,从而不断加深、提高。

学习一些简单的乐理是学生学习鼓乐的第一步,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达到某种程度的训练要求。在讲解完一条新练习的要点时,老师首先要示范演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带着一定的任务练习。从而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合理地分配训练时间,自觉、积极地完成训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在学习打击乐乐器中,最棘手的便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来解开这个结。在教学中,有个学生由于节奏感较差,一首有着休止符与附点音符的乐曲便难住了他。在练习一段时间仍无进展后,他泄气了。于是我问他:“你会不会吃苦?”学生自然是点点头。就这样,从那天起,我每次训练单独手把手的教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他唱谱、拍节奏。终于有一天,他用正确演奏回答了我。事后,我问他:“你现在还认为自己学不好吗?”学生笑了:“老师,我知道了,什么事都需要有耐心和毅力。你已经用你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学好的!”从他的眼里,我不仅看到了一份感激,更多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打击乐培训总结篇12

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已有的听音乐拍手的技能,在一拍一下敲打乐器的同时,巩固了对均匀节奏的掌握及其他时值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发展了幼儿的类比思维,完整地认识了乐曲结构,音乐能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学习打击乐,首先要让幼儿熟知与了解各种打击乐并会操作。要求认识的有铃鼓、串铃、三角架、碰铃、圆舞板、沙锤等,演奏时要求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引导幼儿在敲、打、拍、摇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的愉。进入大班,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并将特色乐器大鼓、大嚓、小嚓加入到打击乐演奏中,可以大大激发幼儿学习打击乐的热情和兴趣。要力求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幼儿始终处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其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而打击乐是根据乐曲来打击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伴奏以使乐曲更动听。同时也能使幼儿通过乐器敲击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容易敲击出效果,如进行曲,这样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待幼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选择4/4拍的乐曲。如《郊游》这首乐曲很适合幼儿作为打击乐的乐曲。这是一首2/4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明显,前八小节与后八小节旋律完全相同,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在配器时可以根据乐曲中间八小节是高潮的特点,多选用一些乐器,同时节奏可与前后有所不同。前、后两段可以节奏相同,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同时也会使敲击出的效果悦耳、动听。另外,许多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乐曲,节奏型都比较明显,易于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另外还可以结合孩子们所喜爱的乐曲。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配乐的乐曲。这样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

要想让孩子更好感知、掌握音乐,除了语言,必须通过动作,不仅让孩子动手,还要动腿、动脚、拍腿、拍肩、跺脚等“声势”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在练习时只有全神贯注才能立即做出反应,一开始进行练习时要简单,速度要慢、由易而难,逐渐增加节奏变化。时间要短,一条内容练完迅速转换。有了前面的语言和声势作铺垫,可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可以采取先从朗诵入手,进行节奏训练,反复多练一个节奏,然后用拍手替代朗诵,再用敲击乐器学习这个节奏,只要节奏准确就行,有了基础再加进第二个节奏型,鼓励幼儿自己去创造。这种让幼儿直接参与伴奏的方法可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促进了幼儿非音乐能力的发展

打击乐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集体活动中,为达到统一的目的,幼儿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尊重同伴,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比如在演奏前,乐器拿出之后,凡没有轮到的幼儿必须控制乐器不发出声音。整个演奏过程中,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音色的力度,确保演奏效果。结束时,按指挥的手势放回大腿。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能够抵抗外界的诱惑,克服各种困难,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在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感受、比较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方案演奏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通过比较,幼儿感受到,随便乱配,打击不整齐,效果就难听,由此幼儿在心中取得了“我要奏出动听的效果”这个一致性的目标。而幼儿目标的一致性正是合作行为产生的基础,从而保证了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可以以扮演乐队小队员的方式进行演奏,一旦幼儿担任了某一角色,在行动上受角色的约束,并为完成这一角色的任务而付出努力,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增强,能服从集体听从指挥,而且能管好自己的乐器,积极参与合作,大大增强了集体责任感。以前每每拿到乐器后幼儿总喜欢敲敲打打,进行了乐队演奏后,他们感受到只有听从指挥的声音才是整齐、有序、好听、美妙的声音,从意识行为上对自己有了约束,明白必须服从指挥,乐器拿起后不低头看乐器,要看指挥,准备开始训练演奏。小乐队准备好了一切,就要演出了,让幼儿先想象正在为台下观众演出,这样,幼儿始终处于活动的主角,始终都在积极参与合作,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孩子在活动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现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打击乐教学还应注重引导幼儿倾听演奏的整体音响效果,感受自己的演奏与其他人是否协调一致,体验整体音乐在流动中不断变化的趣味,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达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8

[2]张家蓉,芦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