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格言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4:24

尊老爱幼格言

尊老爱幼格言篇1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4、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7、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8、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0、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1、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12、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1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14、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15、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8、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名言

1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20、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 德克尔

21、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4、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5、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8、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3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3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2、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33、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34、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3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8、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39、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4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4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43、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4、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45、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6、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4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8、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4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5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5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2、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名言

53、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54、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5、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56、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5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5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5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6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61、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6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63、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6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67、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9、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70、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7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73、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74、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75、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76、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77、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7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79、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80、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8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82、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尊老爱幼格言篇2

在我国,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的根本性变革带动了基础教育从观念到实践方方面面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幼儿园新《纲要》的一个突出的特征。《纲要》指出:“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倡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师生关系方面的优秀遗产, 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 不断调整与发展师生关系, 用新的经验丰富了师生关系的内容, 其主要表现为: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教育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关键在老师。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展开的, 所以教师与幼儿在生活中的关系对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 由于幼儿年龄和性格方面的特点,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那么,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培养情感, 用母爱感化孩子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备受呵护和宠爱。当他们从家庭温暖的怀抱中走进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群体时, 面对着不认识的人, 他们觉得失去了依靠,感到害怕与孤独。此时, 教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孩子, 并让孩子了解你, 和孩子逐步建立深厚的感情。母亲, 在孩子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孩子热爱母亲、依恋母亲, 年龄越小, 对母亲的依恋性越强。幼儿进入幼儿园, 与母亲暂时分离, 他们迫切需要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他们。因此, 老师要热情接待、关心照顾每一位幼儿, 问候他们的温饱、冷暖, 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 及时与幼儿交谈, 在生活中做到对幼儿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 尽量和幼儿缩短距离, 让他们感到幼儿园集体的温暖和母爱的存在。这样, 幼儿就会把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转移到教师身上, 从而喜欢教师, 乐于上幼儿园。

二、尊重孩子, 树立威信

马稒__沰拉古兹提出“儿童有强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 儿童应受到绝对的尊重。”因此,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树立威信。首先, 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必须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虚心好学, 努力钻研, 主动地参与、实践, 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自我反思、分析与总结,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幼儿合理的愿望,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其次, 教师的仪表也影响威信的树立。幼儿园教师应衣着整洁、美观大方, 不浓妆艳抹; 行为举止文雅有修养, 待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具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 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 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孩子们的几十双眼睛盯着他。”由此可见,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幼儿关注, 同时也让幼儿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从而更加喜欢并尊重老师。另外, 家长的态度, 也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幼儿。教师应主动、真诚地本着尊重、平等、合作、支持的原则, 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育儿经验。开展家长开放日, 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赢得家长的赏识、尊重与支持, 从而更加确立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教师的威信也因此而得到提高。

三、做幼儿的知己,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在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 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其中有一点就谈到朋友与知己。学生把信任、同情和谅解他们的教师看作知心朋友, 这样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有威信的。如果教师一直都充当着纪律的监督者和执法者, 整日严肃少笑, 势必让幼儿感到畏惧, 无法形成民主、融洽的关系。因此,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必须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幼儿, 儿童只有在爱的精神环境中才能获得健康成长。其次, 应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幼儿, 对待幼儿态度和蔼, 语气亲切。第三, 使用幽默风趣、儿童化的语言和幼儿交谈。另外,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师生在游戏中和谐共处。但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同时也要加强幼儿习惯的培养, 针对不同的问题, 灵活处理, 因人而异, 赏罚分明, 切勿丧失教育者的身份, 过分纵容幼儿。在工作实践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贯彻“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坚持每个幼儿都是可造之才的信念,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

尊老爱幼格言篇3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句话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教师应该用爱来温暖每一个孩子。 首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所以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滋补品”,而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孩子,必能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生活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也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我们之间就能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孩子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每当孩子有事情跟我来讲时,我都认真地听,而且同个别幼儿对话时,我一般都蹲下来,使孩子感到教师是尊重他的,孩子们已把我当成了‘大朋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讲。

幼儿园,班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孩子们个个都是小主人,而我则只是一个大主人。爱孩子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每个幼儿,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关注到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如“我知道你能做”、“你能这样做,老师心里很高兴”等等。幼儿就会感到老师是爱我的,自己是被老师关心的,而且是能干的,只要自己有进步,老师总会很高兴,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之能够轻松愉快自信地去学习。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二:

教师是以人育人的事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历史重任。其中师德是最主要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幼儿教师师德的学习,本人深刻地体会到: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服从领导,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要对幼儿教育尽心尽力。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认真设计每一节课,让孩子在每节课中都能学到知识,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认识自身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工作能力等的培养。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

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要与幼儿平等相待,不能把幼儿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把爱传递给幼儿,把幼儿看重,幼儿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才会尊重和喜欢老师。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手势都能给幼儿带来安慰和鼓舞。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老师要以宽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孩子,以真诚的爱心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到一视同仁,不带任何偏见。应用欣赏的眼光去善待每位孩子,在他们的心田中播种“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美好快乐的童年。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儿。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儿认真。老师要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素质,这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教法。

四、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喜欢模仿,这将给幼儿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孩子做好榜样,凡要求幼儿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自身的修养。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让我们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去陶冶孩子的品格,照亮他们的人生道路。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三:

我是个刚刚踏上幼儿园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但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幼儿充满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记得有位老教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准则。

一、纯真的爱心是“施爱”的基础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幼儿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孩子。

刚接触幼儿,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幼儿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真挚的情感是“施爱”的前提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幼儿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打开幼儿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尊重幼儿是“施爱”的关键

优秀的教师给幼儿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幼儿。在“施爱”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幼儿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感情,有礼貌地对待幼儿。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

四、了解幼儿是“施爱”的途径

教师对幼儿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幼儿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幼儿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幼儿,然后适时地进行鼓励,这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毕竟,一个人人品好,诚实,最可贵。

五、面向大多数,是“施爱”的良法

教师生活在幼儿中间,深知幼儿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幼儿,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儿。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幼儿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尊老爱幼格言篇4

一、家庭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还有为数不少的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几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势必会对孩子宠爱有加,由此孩子那种唯我独尊的意识便有了滋生蔓延的温床。同时,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好吃的必须给孩子吃。其实不然,孩子长身体需要营养不假,但是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无论是再好吃的东西首先要让老人先吃,然后再给孩子吃,做父母的就是再舍不得也要象征性的尝几口,这样就会避免孩子产生那种“我”吃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尊老爱幼格言篇5

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就是语言,它的力量可以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幼儿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他们的思想随时变化着。无数的事例说明,只有当幼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时,他们的内心才会产生情感反应,他们才会乐于敞开心灵之窗,任凭老师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精神甘露的“洗涤”和“浇灌”,从而沟通起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思想情感,激起心与心的交流。对园中自控力较差的幼儿,我们可以疾言厉色,使其明理;对于异常顽劣之幼儿,则要以退为进,先肯定其优点,诱导其一步步认同其不足,诚恳指正其行为导向,使之自然与老师产生共识;对性格内向之幼儿,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对性格外向之幼儿,则要一针见血、坦白相告……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倾听他们的内心情感,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寄托、情感得以倾诉、精神得以依靠,让每一个幼儿在自己真爱的呵护下逐渐养成健康、活泼、阳光的心理品质,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关切之爱,维护自尊的良方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每个幼儿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去理解、用宽容去解读。星星是我任教的大班的一个特殊学生,这孩子因为早产缺氧,患上了说话结巴、多动的毛病,一直以来依靠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十分顽皮,难得有一分钟静下心来,班上的大多数幼儿都受过他的骚扰,幼儿家长们更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与其同座,而星星的爸爸、妈妈也倍失面子,甚至产生将其寄养的念头。看到这些,我及时找到星星及其家长:“星星,我知道,你不是一个结巴,你只需把自己说的话慢慢地说出来,我相信,配合药物治疗,你的不足之处一定能得以改观,老师对你很有信心,你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吗?”看到星星默默点头,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我有意识地给他以各种锻炼,让他配合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拿一次粉笔、端一下饭碗、分发一下簿本……让他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对他进行关心和期待。长久的锻炼之后,星星的行为举止大为改观,结巴的毛病得以消除,星星父母对于星星的可喜进步十分欣慰,紧握我的手说:“老师,你对星星这么具有爱心,比我们都做得好,真是太感谢你了。”这时,我看见星星的眼角也噙满了泪水,我知道,正是爱的力量感化了他,震撼了他,关爱与鼓励,比药物治疗更有效。这,才是维护自尊的良方。

三、赏识之爱,照亮心灵的阳光

尊老爱幼格言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健康情感 情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弱,事事依赖父母;第二,自私、任性、骄横、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不懂得尊重别人;第三,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第四,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对生活缺乏热情,同伴间的合作、交往、竞争意识不强;第五,挫折容忍力低,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幼儿正常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行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支持等。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教师应走近幼儿,聆听幼儿的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孩子的内心世界单纯又透明,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二)尊重幼儿,多些宽容

马斯洛曾经说过:“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三)引导幼儿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当今社会由于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一些幼儿成为家庭中的“小黄帝”,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不少幼儿形成孤僻、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阻碍了幼儿的性格的社会化,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够广泛,往往只局限于父母和少数同伴间,进入幼儿园后,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而易形成依赖、抑郁等性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所以,在让幼儿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父母、长辈、同伴等。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接触到陌生人和环境,情绪经常会不稳定,容易表现出哭闹、焦虑、伤心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从家中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入园,减少他们与亲人分开悲伤情感;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深受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以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二)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

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身上。如果老师用一种厌恶的眼光训斥他说:“怎么老是弄在身上,又脏又臭。”这样既会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伤害,而且也会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随意地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家园互动,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家长和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端正自己言行举止,才能给孩子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一)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随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各科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教师可以去细心观察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他们“走、跑、跳”等技能方面取得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有机会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可以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大班歌曲《拉拉勾》的活动中,让幼儿在充分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变化的同时又学会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愉快地与同伴相处;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心情愉悦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医生、病人和爸爸、妈妈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看病等,既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在语言游戏《鸭妈妈找蛋》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鸭妈妈找蛋宝宝,在教师的指导下,当鸭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做事不能丢三落四。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进了同伴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给予幼儿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

当幼儿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它发泄出来,而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体验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当幼儿生气、悲伤、发泄不满情绪时,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当幼儿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愤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斥幼儿。尽管幼儿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不合情理,但是,给幼儿以倾吐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价值在于能使幼儿认识自己的话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发泄的途径。

尊老爱幼格言篇7

在此提出尊重幼儿是因为我们的确有意无意地“不尊重幼儿”,幼儿一直被看作是不懂事、无思维能力的,他们是“未成熟者”,不会也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需要家长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照顾,需要家长和老师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出规范指导,我们过于强调了成人的干涉作用,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和体验。这种有意无意的“不尊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心理,是现代幼儿教育坚决扬弃的。

2 对幼儿而言,尊重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鼓励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2.1 尊重幼儿是对幼儿的信任。

尊重幼儿是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尊重幼儿就是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信任幼儿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信任幼儿就是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独特个体。

2.2 尊重就是对幼儿的鼓励。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独特的、唯一的,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自己特有的成长轨迹,我们不能漠视人类丰富的心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幼儿生命活动的过程。

3 尊重幼儿对幼儿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幼儿呢?我认为尊重幼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尊重幼儿,就要遵循幼儿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进程,不论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相应地,幼儿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可不可爱、自己喜不喜欢。他们往往凭借这种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赋予变化的。

3.2 尊重幼儿,就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是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独立性等。这些素质在幼儿期如果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是来自父母、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肯定被父母、老师爱着时,他就有一种满足、快乐感和安全感。幼儿在两三岁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3.3 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研究表明,受成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好奇心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在当今智力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幼儿从小就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由于社会对幼儿过高的期望,成人希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装进幼儿“一穷二白”的脑袋里,于是,幼儿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英语等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

尊老爱幼格言篇8

一、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及其危害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应免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暴力包括身体的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抵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语言暴力”属于精神损害的范畴。

目前,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比较多,也引起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幼教领域,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虐待、体罚等身体暴力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和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对于幼儿教师的“语方暴力”行为,由于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差,主诉能力差,自我保护的意识差,不能充分地、准确地、及时地对此类情况予以反映,所以就使得幼教领域的“语言暴力”现象具有了隐蔽性,人们对由此引发的消极后果也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来自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讽刺挖苦型、漫骂侮辱型、粗吓型三类。

讽刺挖苦型:“你画的什么破画啊,简直就是四不像!”“就你五音不全,还想当歌唱家,门儿也没有!”

漫骂侮辱型:“你怎么这么笨啊,整天跟似的!”“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没长脑子啊?脑子进水啦?”“我说话你听见没有,没长耳朵啊?”“别给脸不要脸!”

粗吓型:“别哭了,再哭,把你赶出去!”“别闹了,再闹,把你送园长那儿去!”

如果说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是有形的,具有外显性特点,那么教师的“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则是无形的,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正因为这种伤害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容易被人忽视。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折磨和心理虐待。由于幼儿和教师地位上的差异,作为语言施暴对象的幼儿在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不敢反抗,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而在某个时候,这些郁积的不良清绪极有可能演变为对其他幼儿的攻击行为,造成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的否定性语言使缺乏判断力的幼儿变得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甚至自我封闭;也会打击一些幼儿的探索欲和主动性,使幼儿变得缩手缩脚,妨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也会使一些幼儿失去对某些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一些幼儿身上长期得不到排解的话,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使之难以自拔乃至形成心理障碍。

案例1:有一天,涛涛不小心碰倒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了状。涛涛平常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呵斥涛涛:“你好讨厌,老是打人!待会儿不准玩游戏!真不讨人喜欢!”或许涛涛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这种态度,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我就要打!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由此可见,老师反复消极的刺激性语言已经强化了涛涛的攻击。

案例2:丽丽要在前面领做课间操,老师不乐意。在丽丽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勉强同意了。在做操的过程中,丽丽做错了几个动作,老师便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丽丽:“你这么笨还要上来领操,羞死人了,下去!”丽丽顿时羞红了脸,低着头走了下去。第二天,丽丽便不肯来幼儿园。她妈妈说,夜里丽丽好像一直在做梦,且不时在喊:“我不做操、我不做操了!”

可见,教师的任何一种“语言暴力”行为都会严重地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一些教师对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没什么感觉,甚至对此习以为常,只顾痛快自己的嘴,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不去考虑其危害性,更不去考虑如何矫正。所以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二、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导致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原因

幼儿园教师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幼儿园教师一进大门,就是一个活动连着另外一个活动,她们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可以停下来、松弛一下神经的时间。

现在,社会、家长和幼儿园管理层都希望幼儿教师既要细致周到地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又要能歌善舞;既要心灵手巧会制作教具、学具,又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既要会开发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又要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等等。这样,各层面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太高、期望太多,使劝儿教师深感压力大、责任重。

幼儿由于年龄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旦身体受伤,往往会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所以教师特别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每个班都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容易扰乱秩序;幼儿的智商也参差不齐,有的接受能力较差。这是教师每日都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一过程常常使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有时,它还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自我挫败感,从而引发教师的情绪波动,进而出现言语失当的情况。

幼儿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式和步伐对他们也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稳定性、社会地位低、管理层评价不公、办公条件差、待遇差等实际问题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烦恼。凡此种种,均能导致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剧,使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郁结在胸。人的心理压力和积蓄起来的不满情绪是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释放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当教师们感到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当教师缺乏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时,幼儿自然就成了教师的出气筒,教师“语言暴力”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被某种恶劣的情绪左右时,他就很容易出现攻击,包括对他人的语言性的攻击和身体攻击。

2.不对等的师幼关系促使幼儿教师滥用话语权

从行为学上来看,人们的交往行为一般是依据交往对象的特征、对交往对象的预期而随时调整的。当交往对象在各方面处于优势时,他就会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使之失控或失范;当交往对象在各方面处于劣势,交往结果不会对交往主体产生实质性影响时,交往主体往往就较少控制其行为,其行为就有一定的随意性。师往中教师的交往对象—幼儿是很不成熟、不谙世事、无足够的力量与智慧与教师抗衡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交往对象明显处于劣势,师往结果不会对幼儿教师产生明显的实质性影响,这种互动形式无意识中影响了幼儿教师控制其负面情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任由其负面情绪患意泛滥,任由其不文明语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语言暴力”现象随即产生了。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明显属于强势的一方,掌握着保教活动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保教活动内容方式的选择、进程的控制以及对幼儿各种行为表现的评判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优势方。所谓话语权,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产生,就由不得听话者的意愿,它会如同暴力那样强制性地迫使听话者接受o;。面对年幼天真的儿童,教师的“话语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话语权的滥用,在幼儿群体中建立自己的话语霸权,为教师“语言暴力”行为提供机会和土壤。

3.教育观念落后和法制观念淡薄助长了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文化传统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也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不仅作用于教育的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教育的当前乃至未来。长期以来,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一直深人人心,这一观念已积淀成一种顽固的集体无意识。一些人认为幼儿必须无条件地尊敬老师,而小小的孩童,惜懂无知,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独立人格与尊严。与此同时,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对幼儿握有严加管教的大权,在家长甚至在一些教育管理者眼里,只要不打孩子,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即可,至于讽刺两句,骂上几声,也无不可,无关大碍,其动机无非是“恨铁不成钢”。即使伤害了幼儿,也不必大惊小怪,上纲上线。这种落后的思想和错误的认识为教师的“语言暴力”的滋生提供了环境。

其次,不少幼儿教师法律观念不强,对一些法律条文置若阁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巧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一些教师片面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无视儿童的权益和独立人格,并在行为上表现为强烈的“自以为是”的倾向,在保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法律观念淡薄,这些都助长了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4.教师个人修养不够,进一步导致“语言暴力”的蔓延

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素质,使个人学识修养不够深厚,人格不够健全。这样,自然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不能以平等或平常的心态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总想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往往从个人的喜好、情趣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非常随意,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对幼儿可能带来什么伤害,随口对幼儿进行粗暴的呵斥或尖刻的挖苦。

三、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巧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师应时刻铭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的有关条文,树立法律观念,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师对幼儿虽有教育的权力,但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大、知识多而在幼儿面前自命不凡,更不能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的话当做长官命令,要求幼儿绝对服从。教师要认识到,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充分的生存权、发展权,他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他们的年龄小,而无视甚至侮辱他们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和爱都是相互的。教师不能只要求幼儿单方面地尊重自己,不能因为幼儿年纪小,无知幼稚,不懂事,就不予以尊重。一旦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说话就不会随心所欲,就能够做到出言谨慎,三思而后行。

2.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

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幼儿。”幼儿的智力、性格千差万别,但有些教师只喜欢聪明伶俐、乖巧听话的孩子,对反应迟钝、活动过度或比较顽劣的孩子则另眼相待,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这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教师应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悦纳每一个孩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公正的,不能以“貌”取人,以“智”取人。应该爱每一位幼儿。只要心中充满对幼儿的爱,并有良好的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就会克服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偏激,教师说话才不会无所顾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体谅的话可以温暖幼儿的心,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给予他们向上的力量。教师对幼儿要多一些宽容和大度,多一些热情和友善,尤其是在幼儿“屡教不改”时,更要保持冷静和克制,调整好心态,把握住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舌头,别让“语言暴力”刺伤了幼儿的心灵。

3.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应对压力,调适好不良情绪

“语言暴力”往往是在重压之下情绪失控造成的,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斥责辱骂时表明他已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时候,所说出来的话,由于失去理智,通常不会对孩子的教育有好的效果,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教师主动地应对压力与调控自己的情绪,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敏锐地体察自己的情绪,一旦发现自己被不良清绪控制,就应马上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先来一个深呼吸,或暂时回避一下,把自己从当时的情境中抽离出来。这样教师的感受可能会改变,处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会更理性、更妥当。第二,评估压力情景。教师觉察到自己内心有压力时,首先要正视它,反思发生了什么问题,同时寻找问题的来源:是由于工作繁重带来了身体的疲惫和情绪的烦乱,还是幼儿的哭闹、捣乱、任性让自己束手无策?第三,利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有效的压力调节和情绪调控。在压力面前,心理不健康者往往会采取一些不科学、不恰当的应对措施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否认、退缩、逃避、压抑、逆反、攻击或过度自责等。这样对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健康者会主动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合理地宣泄、转移注意力、改变目标、幽默放松、行为升华等。

尊老爱幼格言篇9

一 心理虐待的主要表现

1.威胁、恐吓

有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遇到顽皮、不听话的孩子,不进行说服教育,而是进行恐吓:“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还有的老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等,经常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会使孩子形成拘谨、胆小怕事的性格,压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疏远、冷落

疏远、冷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疏远、冷落,指对一些能力较差、不太听话,或爱提意见的学生,教师有意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不理不睬,更不去亲近,使孩子看不到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庞,得不到更多的关爱,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只会更孤僻、更懦弱、更胆小,发展更慢;另一种是无意的疏远、冷落,一般是指那些处于中间阶层的孩子,他们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更没有什么出色的特长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而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到他们,忽视了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忽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3.缺乏鼓励,恶语伤害

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模仿别人,这是孩子们的最大特点,他们希望老师表扬自己,可有些老师总爱挖苦、嘲笑孩子,贬低他们的成绩,不能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如“老师,我想帮你做事。”孩子高兴地说。“你!不行!你可做不好!”孩子低头离去。又如“老师,我画得好不好?”孩子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老师。“你画的是啥呀?你怎么这么笨呢!”孩子的脸红了,脸上出现了窘迫与无奈。现实中这样的语言屡见不鲜,极大地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造成看不见的心理伤害。

4.武断夸大,爱算旧账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运用已有的模式去评判。如“从开学到现在你都不老实”,从这句话中看出老师将问题夸大。又如“你怎么打人了,上次你打小朋友的事还没解决呢!”等类似的话语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二 造成幼儿心理虐待的原因

心理虐待可理解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造成这种伤害的主要原因:(1)教师对问题认识的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在对幼儿实施心理虐待。他们没有将管教和虐待区分开来。(2)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自尊及其独立的人格,有些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没有人格、尊严可言,所以在对幼儿的态度上很随便,从不考虑后果。(3)教育方法不科学。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幼儿不体罚,觉得自己做法无可厚非,殊不知,心理虐待是更为严重的教育误区。(4)教师的情绪宣泄不当,常把幼儿当做自己的“出气筒”。(5)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当。

三 解决幼儿心理虐待的方法

1.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纠正认知上的偏差,高度认识心理虐待的严重后果。

2.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心理虐待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心理素质缺陷有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角色的扮演上时常出现冲突,导致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减少心理虐待现象的发生,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社会对教师应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各级领导应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教师也应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加强控制自身的情绪,及时排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或障碍,正确对待家长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把与家长的矛盾转移到幼儿身上,更不能因此来逃避对幼儿教育的责任。

3.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

尊老爱幼格言篇10

1.处好“三大关系”

即在处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中,学会爱人和爱己,“爱人”即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爱己”即学会自尊、自主、自信。幼儿生活的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主要接触的人是同伴、老师和家长,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特别重视让孩子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会与人交往、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同时学会认识自己、关爱自己,逐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性。

2.学会三种能力

即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学会“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如喜欢上幼儿园,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向往小学生活等)、“遵守基本规范的能力”(如遵守社会行为规则、懂得游戏规则、诚实守信等)、“初步具有归属感”(如知道自己所在的幼儿园、社区、城市、国家,为集体和国家的荣誉感到高兴,爱家、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等)。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情感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必须充分重视。

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经典提示

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更多地受周围成人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人和老师。亲人和老师的品德、人格、心态、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好的和不好的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给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成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幼儿一起进行相关的活动,对幼儿提出持之以恒的要求并及时鼓励幼儿的好行为。成人的言行不一、反面示范,对幼儿社会性的形成危害极大。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

特别提醒老师,同时还要通过老师提醒家长,大家都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找一下自己身上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如果孩子爱打人,爱斗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或孩子经常接触的人有没有凶狠的行为,如遇事激动时说大话狠话、干狠事等。如果孩子不爱读书,做家长的要想一想,在孩子读书时您在干什么?如果您在打牌、聊天、上网、看电视,您就千万不要怪罪孩子不爱学习了。如果孩子有不孝敬父母、举止粗俗、过分自私、不懂礼貌等各种不良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首先就应该从父母和老师的身上或孩子经常接触的人身上查找原因:自己在家里能否做到孝敬父母,对父母是否使用礼貌用语……

尊老爱幼格言篇11

“爱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最大的天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游戏活动应贯穿于幼儿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充分表明“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笔者任教幼儿教育的十多年中,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分析”,这样易于掌握和牢记,身心就能同步健康地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教育界人士都不理解幼儿的这一天性,不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扼杀了幼儿天性的有效发挥。笔者在一次召开的家长会中,一位家长说出了她曾伤害幼儿自尊心的事。一次下班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卧室里兴致勃勃地用橡皮泥塑造各种各样的玩具,自己弄得十分投入,把橡皮泥的碎屑弄了一床,我看到就生气了,当场制止孩子不要弄了,并将其用橡皮泥塑造好的各种玩具踩了个稀巴烂,把橡皮泥都扔到了垃圾桶。当时孩子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都毁坏了,哭得异常伤心。从此,孩子性格也变了,沉默寡言,性格更内向,即便我又给买了颜色更多的橡皮泥让他玩,我带着他玩,孩子也没有了原来的兴趣,也不喜欢动脑筋,也不爱玩游戏了,对新鲜事物一点也不感兴趣。孩子的天性由此而被我扼杀了。

时至今日,有些爷爷奶奶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的真谛,“望孙成龙”心切,极力反对幼儿游戏。比如,我们常见到有的长辈到幼儿园接孩子时,总是爱问“小乖乖,今天在幼儿园里老师教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之类的话,没有问,你在幼儿园做了什么游戏,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相反,这时如果孩子说,我今天做游戏了,玩积木了,长辈就会表现出对幼儿园老师的极大反对。“这样的老师没文化,怎么会教书育人,钱花的不值,我们孩子来干什么来了,如果只是玩这些,我就不送到这里了,我自己陪着玩就行,免得还天天接送”。由此看出,长辈们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仍用传统的教育观点去看待幼儿教育,难免产生错误看法,稍加分析得出“偏见”的原因:一是他们将“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容,游戏不等于“学习”;二是不了解幼儿正处于“游戏期”,这个时期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其实,幼儿在正常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潜在的智力、审美能力、创造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各种道德行为品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比机械地识字和学习某种单纯技能更有趣,更能增强幼儿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并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游戏,陪孩子一起玩,真正让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二、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笔者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了解幼儿的个性需要,真正尊重幼儿的选择。试想,如果我们违背幼儿的天性,用成人心目中的计划去“塑造”幼儿,整天关注或强迫幼儿先学这,再学那,不准玩耍,根本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那样就会破坏幼儿的智力潜能和天赋。笔者班中有位男孩,他家长出差时千辛万苦特意从外地买回一部高档电子琴,并请了一位专职电子琴教师来家里教孩子学电子琴,但孩子没有丝毫兴趣,学了半年,孩子连个完整的曲子都弹不出来。过后笔者问孩子,你这么聪明,你为什么一首曲子也弹不出来呢?孩子说:“我是男孩子,不喜欢弹琴,是爸爸、妈我学的,我不喜欢,所以不学,也不背琴谱。”“老师,我喜欢画画,我喜欢画机器人,你不信我画给你看。”一切都明白了,过后笔者找到了孩子的家长,和家长说明了情况,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应孩子绘画兴趣的健康发展,建议家长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美术班学习绘画。如今,这孩子多张儿童绘画在省、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奖。在以后的家长会中能看到这位家长舒心的笑容。所以,老师和家长都不能主观地对幼儿“定向培养”,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尊重幼儿的真正需求和选择,这样才能使幼儿茁壮成长。

尊老爱幼格言篇12

>> 让我们一起感受新世界 数学,让我们一起感受成功 携手,让我们一起走 孩子,让我们一起成长 让我们一起发展 让我们一起“慢生活” 让我们一起改变世界 孩子,让我们一起成长 让我们一起回顾2007 让我们一起传谣言 让我们一起学习 让我们一起遥望星空 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 请让我们一起承担风雨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 请让我们在一起 让我们一起扬帆远航 让我们一起邀请 2008――让我们一起走来 让我们一起去滑雪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让我们一起感受 让我们一起感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0

世上有很多东西,在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往往是最少的,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给越多:那就是爱!爱是永恒的、无悔的――真心的付出成就简单、平凡的爱!在爱的教育中,我们教育者无法用过多的语言描述爱,让幼儿来明白爱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去爱?如果采用说教的形式,幼儿感受到的只能是暂时的理解与运用。如何让爱的教育在幼儿心底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我想,每位刚走上幼教岗位的年轻教师,都曾有过这样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就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早上好。”那童稚的问候,给我们带来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们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

老师与孩子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仅包括老师对他们的好,也有一些令他们伤心的语言、动作或行为,这些都会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我相信每一名幼儿教师都深深懂得: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孩子佩服,从而效仿。

有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都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是啊,虽然每片绿叶都不同,但它们都需要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普照。虽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他们都需要关爱和呵护!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激发起层层涟漪。孩子们的年龄虽然不大,身心尚未成熟。但他们情感的触角却是敏锐的,教师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令他们猜测许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多多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我们班的鹏鹏小朋友具有自制力差的特点,因此我经常找他谈话,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原来他是个头脑异常活跃,并且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的孩子,但是出错率却比较高,每次谈话我都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我相信这个孩子会日益完美。

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还包括对孩子要有一颗宽容心。要善于包容他们的一次次失误,把失误看成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我们要和经常发错的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与他们共同粗心和失误作斗争,让他们相信老师与他们在一起。有时还可以替他们向班里的监督员求情,请他们从宽处理。我们将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把一个孩子看扁了是得不偿失的,作为孩子的领路人,作为孩子的大朋友,我们要站在育人,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样的高度去看待问题。那么我们不仅会原谅孩子们的一个个美丽的错误,在我们眼里都是些可爱的孩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