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识梳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4:59:55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

1、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昼夜更换。绕日公转,四季出现。自转一日,公转一年。自西向东,方向不变。5、地球五带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①温,指温度。6、地图辨方向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7、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10、七大洲地形(1)亚洲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2)欧洲半岛缘海多,形体分节肢;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3)北美洲东部高原联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东西相间高大陆,世称湖海在其间。(4)南美洲安第斯山雄踞西,东部平原高原区。地形多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西部山脉为最长,亚马逊河流域广。热带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数潘帕斯。(5)非洲平均海拔六百米,号称大陆高原洲,东部高原连一体,西部沙漠平原有。(6)大洋洲面积小,分两区,一大陆,二岛屿。大陆东西高,中部是盆地。(7)南极洲四周环三洋,多年冰雪积;超过二千米,海拔数第一。11、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外缘大陆坡;洋盆海沟岭,洋底不可测。12、地形变化地形变化,内外力加。沧海桑田,内部力大;板块运动,拉伸挤压,断层褶皱,出现高洼;火山地震,板块缘发。外部力量,不可轻它;风浪水冰,侵蚀变化,天长日久,削高填洼。13、天气和气候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14、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地势高低也影响,每千米相差6℃。回复:地理记忆顺口溜(超全~~感谢司马老师)15、地球变暖危害大气污染,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沿海被淹。采取措施,刻不容缓。16、风的形成温高气上升,低压下形成;气自高压来,流动形成风。17、地球气压带高气压带四,低气压带三:南北五度间,高温气上翻,赤道低气压,降水造方便;南北三十度,气流下偏转,副热高气压,少雨常干旱;极地气压低,靠近两极点;南北六十度,副极低压然。18、地球风带气压带相隔,风带共有六:信风赤道搂,东风两极出,南北西风带,四十、六十度19、降水形成条件空汽饱,气温降;凝结核,相碰撞;体重加,雨雪降。20、降水分布规律赤道热,降水多:两极寒,降水难。回归线,分西边;陆西岸,副高带,信风吹,降水亏;陆东岸,季风故,气候温,降水富。中纬度,居内部;距海远,气候干。21、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22、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2

关键词 知识框架;温习线索;点拨引导;自主训练;梳理习惯

思想品德作为初中生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不管是单元检测、期末考试,还是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卷子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假如学生复习是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复习,那往往在答题时脑海里出现一片盲区。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框架,达到纲举目张的宗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呢?

一、践行建构理念,理清温习线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只有大胆践行建构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的让学生把握知识框架,才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内容简洁、明了,但还是教师命题的主要依据,“理在书中,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在复习时,自觉地梳理好教材知识点,以利学生夯实基础,在考试时有备而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时,启发学生总体勾勒教材的框架结构,弄清各课题、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使更多的学生做到线索清晰、目标明确地复习。许多学生通过归纳、演绎和总结,轻松的理清了教材所呈现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当大部分学生明白了“四个领域”和“三个层面”是纵横交错关系,那就成功构成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框架。

二、教师点拨引导,启迪学生梳理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格言强调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而学生在梳理思想品德知识框架时,同样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其实,学生积累的目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不管什么知识,最终都会落实到运用上;而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的的过程就是运用,即: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去辨析、探究和历练,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解题能力。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巧妙点拨,避免学生盲目梳理知识点。譬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鉴于学生首次尝试梳理知识框架,就重点强调知识梳理中的常规操作步骤:

首先,让学生晓得梳理知识并不是把上课时的教师的板书全盘抄录下来,而是针对每一课题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点罗列得更加简洁、更有科学化体系。譬如,在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时,我针对新生刚跨入中学之门的陌生感,就启迪学生在与自我发展、与同学教师、与学校生活的关系中,从道德、法律和心理角度,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点击知识要点,不断感悟每课、每单元的主干知识。具体把握三大环节:其一,合理把握重难点。由于重难点是教师命题的重要范围,因此,要求学生在梳理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务必做到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假如对教材内容均衡用力,那往往造成实践的浪费,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其二,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所谓关节点,就是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节点;考点就是考试可能检测到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点。为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为网络,从而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其三,正确区分各知识点的异同。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点分散,内容概念也繁多,其中,不少知识点和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他们在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因此,学生梳理知识时,要进行比较其异同,准确掌握相似的知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八年级18课《民族情民族魂》中指导学生严格区分以下有三个意义类题目: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假如不进行归类区分,一旦考到此类题目就会混肴不清。

三、强化自主训练,养成梳理习惯

三国演义中马谡是一个理论上纸上谈兵的“高手”,但在实战中是一个地道的“侏儒”,结果发生了弄得身首异处的惨剧。我们在引导学生在进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时,一定注重学生的自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梳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3

与掌握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其概念与规律也是较为基础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因他们的学习思维的有限,这很大程度上给他们的物理学习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与利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构建物理概念与规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类知识.

1.合理设计情境,留有悬念,为知识引入做好铺垫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物理新知识与日常经验相冲突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也难以由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尤为重要的.

2.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构建思路,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链接

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如理论推导、实验探索等, 对学生清晰地分析与讲述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实际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效链接.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可详细地分析斜面小车的实验现象: 在小车的运动方向上,所受阻力越小,其运动距离越远;然后利用外推法将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结果加以分析与介绍,进而获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构建这一规律的全过程.

3.准确展现物理概念与规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对比联系

在物理概念与规律中,其公式或陈述语言都是非常准确而精炼的,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展现概念与规律时,不仅要保证其准确性,还应突出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同时进行适当说明,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同时将其与易混淆或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进而构建类比联系.

二、合理分析物理概念与规律,帮

助学生合理应用

在物理概念与规律引出后,教师则应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练习与运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以链接, 然后才可进入物理与规律教学的另一阶段,即理解与运用物理概念与规律阶段,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接受的基础上,采取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则是:第一,初步直接应用.如可以直接使用所学物理公式来计算,通过概念与规律的运用来直接判断事物的物理性质等.这样的内容往往是在新课的讲授中即可展开,从而初步巩固新学知识.第二,逐渐提高间接引申.如对物理公式进行变形与使用,发掘隐含条件,形成推论等.第三,交叉与整合其他概念与物理知识.①运用其他物理知识为该概念与规律创造条件;②利用该概念与规律为其他物理知识创造条件.

三、梳理物理概念与规律,帮助学

生系统掌握物理知识

对于某一知识的学习而言,学生在对其初步掌握后,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本身以及它的零散、简单的运用上,而应形成知识系统,同时将其并入原有知识的结构内,这才是全面地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因此,对所学概念与规律进行梳理是不可忽视的.具体而言,包括:第一,整理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内容,其语言表述应精炼而准确,同时理解其中关键字与词的含义;第二,梳理各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第三,梳理练习中所总结与概括,得出结论,如由物体密度而判断出实心物体的各种浮沉情况;第四,梳理本概念、规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10-01

一 初中阶段语文积累的内容

1.文化积累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尽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化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培养他们主动积累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2.文学积累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个学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一部以上。(1)小说: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鲁迅《呐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海明威《老人与海》等。(2)戏剧、影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

3.语篇积累

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曲作品及现当代诗文皆可诵读,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的次数多了,理解就会更深,感受也就更强烈,语感也自然增强了,这就为鉴赏、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如《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登岳阳楼》《长歌行》《野望》《黄鹤楼》《浣溪沙》等。白话文:朱自清《春》《背影》、鲁迅《呐喊》《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等。

4.语词积累

积累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可以从课文中积累,课本名篇佳作中出现的词语丰富,文辞优美,遣词造句生动、准确、精练,是积累词语的最好材料。可以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中处处留心,学习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新意的词语,也可从日常交谈、电影、电视、广播中积累,从这里面往往能学习到靠平时阅读学不到的词语。对平时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研究和学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 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随课文积累法。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这部分的学习,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完单元内容时,才去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要与课文同步,就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积累,从而去运用、去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内容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第二,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此方面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参考以下方法:(1)准备一本小本子,自己分门别类地积累语言。(2)自己办一个小报或和同学合作办一个小报,设计固定的栏目,在小报中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3)组织名人名言比赛,看谁记的名人名言多,还可以是一些其他形式的比赛,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4)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语言积累的最大内容还是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0~20分钟时间进行阅读,要养成习惯。养成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习惯的培养需要三个星期,这就要求学生能养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这样就会在语言表达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教材的施行,初中历史的知识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历史成为了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项难点科目。由于课本知识的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历事件、历史人物又多,而初中时期的学生整理、汇总能力有限,众多的知识点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汇总,根据历史知识的时间性特点以及事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帮助他们建立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学习策略。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梳理学习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时间梳理策略一、初中历史时间的梳理方法

时间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属性,想要了解历史发展状况、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历史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历史教材采取的基本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来进行排版教学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容易掌握。但是在后期的复习时期,由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相似性,就会导致学生的时间体系混乱,比如很多学生会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梳理工作,以便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有效掌握。笔者认为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因为历史课本是按时间来进行延续的,所以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顺序性是教学的第一位,比如我们常见的中国历史年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就是历史时间顺序性特征的一个证明,是中国古代历朝发展的一个顺序表现。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历史时间是连续发展的,每个历史时间点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隋朝前后虽然只经历了从公元581年—618年37年的时间,但是它在历史的发展、延续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隋朝,那么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再次是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某个时期是辉煌的,而某个时期则会是暗淡的,某个时期是强盛的,而某个阶段则会是衰败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的曲折构成的,所以就要学生认识到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历史的阶段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二、初中历史事件的梳理方法

与时间相同,事件又是历史知识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于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掌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注意事件背景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者文化背景下,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会各有不同,例如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则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就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正是英国飞速发展的一个主要背景,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不注意这些知识点,就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又比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教会长期的教育垄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而旧制度的衰败则引起了新思想的发展,比如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就是在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衰败的时候出现的。

二是要注意事件经过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了解事件的背景起因之余,更需要我们对于其事件的经过进行梳理。在历史事件经过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素法: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二是阶段法: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比如在我国,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这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1966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期间经历了,经历了化运动;1966-1976是时期;1978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6

仁爱英语教材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总复习阶段,如何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结构特点及中考英语试题特征,初三英语总复习可分为渐进的三个阶段:梳理基础知识、专项强化突破和模拟综合考试。在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渐进式的复习策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一、梳理基础知识

学生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一定会有部分遗忘的情况。所以,总复习的第一步应当是依据中考考纲要求,由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学习过渡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此同时,针对薄弱的知识点强化练习,查漏补缺,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有条理。复习方法多样,可根据section,unit或跨册分类归纳,使知识网络相互联系,易于成形。掌握了知识体系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要如何以教材为主线,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拓展,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认知呢?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单词和重点短语句型的梳理;词汇辨析;知识点的整合及功能性项目的运用。

在单词梳理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词汇分类进行复习,如颜色、职业、时间、蔬菜、水果、球类、乐器、国家、天气、学科、场所、服饰等。当然,词汇分类复了可按照词意进行分类,也可按照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义(同义词、反义词)、词形(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归类。对相互有联系的单词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回顾复习,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在知识点的整合方面,如复习make的用法:

a. make sb. + n. make him captain

b. make sb. + adj. make me sad

c. make sb. + do sth. make Jim clean the room

d. be made of 用……制成(从成品中能看出原材料) The desk is made of stone.

be made from 用……制成(从成品中看不出原材料) The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be made into + 成品 制成……(成品) This piece of wood will be made into a desk.

be made in + 产地 在某地制造 The watch is made in China.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Our class is made up of 58 students.

课上将初中阶段出现的make的用法逐一梳理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比并记忆。这样的复习课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课充分,对知识点进行再整合。授课时,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并补充。通过这种整合式的复习,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从而强化复习效果。

二、专项强化突破

第一阶段复习后,在学生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过渡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包括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训练。首先,按照语法项目进行分类复习,包括冠词、介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连词、句子种类等,这项复习工作是基于第一阶段围绕教材知识复习才得以提升的。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对英语语法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复习。然后进行题型专项训练,对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词汇与写作等中考题型进行分类的专项强化训练,了解和掌握各种题型特点,并重点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充分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推测命题动向。同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应考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的复习,立足于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和实战应考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综合考试

第三阶段的综合模拟通过模拟考试的形式,提高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前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保障,适量的综合模拟是考前演练的必要手段。在前两个阶段知识系统梳理、专题强化突破的基础上,以真题为依托进行综合模拟训练。通过科学安排、有目的性的综合训练,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成果进行实战检验,再一次对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梳理和强化,进一步查找遗漏,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营造真实的考试环境和氛围,为中考热身。作为中考前的大练兵,模拟考试能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熟悉中考的考试节奏、考试要求、答题策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和临场发挥能力。模拟训练还有一项作用,就是在此过程中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考试紧张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调节和疏导,以健康、乐观的心态迎接中考。

上述三轮复习,逐步递进而又环环相扣。在逐步递进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知识,在不断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推进了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复习和强化训练,知识趋于系统化,具有条理性,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初三学年复习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研究探索出合乎英语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实际的复习策略,就一定能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使其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7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的中考试题倾向于写作能力测试、阅读能力测试、交际能力测试、听力能力测试等方面,更加注重英语应用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英语卷面上,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有所减少,而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尤其是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发挥。客观上在原有基础上极大变动了考试题的类型,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而主观上仍然保留有对英语知识的连续性与强化性。因此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详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总结相关的规律,并制定统一的复习计划,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安排复习进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做好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英语知识面,促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初三英语复习教学策略

(一)建立知识框架

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建立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由于初三阶段的英语知识既广又深,建立英语知识学习框架时要做到三点:①理清语法规则:语法规则也称之为语言规则,每一节课的语法点不多且易掌握,复习时只需适当梳理学过的动词,明确哪些动词接现在分词、哪些动词接不定式,反复练习所列的动词,即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语法与句型的联系十分紧密,练习语法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句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梳理知识点:及时梳理每课中的知识点,将其归纳成句型,然后找出典型句进行记忆,这样碰到类似的句型可以适当套用典型句,举一反三;③巧记单词:对每课的词组和单词进行理解,根据词意、词性用专门的笔记本进行分门别类,列成条目,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记忆。

(二)梳理思路,优化设计

中考复习灵活性大且涉及面广,必须要全面认识学生实际、教材、大纲,梳理思路、优化设计、科学训练,以便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初中英语教学的大方向就是素质教育,从能力层面出发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从能力立意的角度出发,系统整合零散的学科知识,梯度提升基础性知识,以考查能力和知识为目标,全面实施对能力考查点和学科知识要求的考前演练、能力提升、系统复习,综合单纯的知识点,实现跨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由于中考复习的时间较短,可以借助题型归类或语言知识归类的方式进行复习,总结概括课本所学知识,合理小结初中所学的内容;②加强阅读训练,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凭语感猜出词汇和语法题;③积极复习语言知识,做好听说训练,对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语言加以重视。

(三)巩固复习与全面复习

复习时应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如初一年级共有多少条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共有多少,哪些为不常用且易忘的、哪些为常用的,以其功能为依据做好摘录,然后依次做好初二和初三年级的知识归纳整理,对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进而确保所学知识点的网络分明、条目清楚。通常新旧知识加以衔接时,可以从自身的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信息,以便新旧知识的互补,形成系统的知识概念,以动词时态为例,从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初中阶段的动词时态基本完整。另外,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梳理好知识结构,从三个阶段做好全面的复习:第一阶段:初中分段综合复习过程中,做好综合练习和重点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温故知新;第二阶段:在中考分类题型专练和基础语法练习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熟练考试的题型,巩固基础知识;第三阶段:在中考模拟练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仿真冲刺演练,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恰当点拨解题技巧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8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理科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中小学十二年的科学教学体系,应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在这“合-分”一体的体系中,六七年级的科学课程是第一阶段综合教育的后期,九年级化学则是第二阶段分科教育的前期。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理清两门学科的相关主题、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并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比较,是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抓手。

2 内容和要求的梳理

2.1 确定共同主题

初中科学和化学是以各自的主题编排的。化学学科是以分科知识确定单元主题的,而科学学科的主题是融合型的,它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基本结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综合的基本线索,以跨学科领域确定主题的。也就是它们确定主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确定共同的主题呢?就必须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及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编排共同的主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共确定了七个主题: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能源、水、空气、溶液、金属。

2.2 理清学习内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有些内容还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那么在梳理时,怎样在共同的主题下,来编排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呢?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原则。

2.2.1 核心知识梳理原则

有些主题的知识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如主题“水”,其中水的分布、水的含量、节约用水等知识,由于不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对此没有进行梳理,以确保梳理内容的精炼化。

2.2.2 分散知识整合原则

有些知识分散在几个主题中,为了便于两门学科的比较,我们将分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如主题“空气”,我们把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知识整合到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中,这样就和科学学科的主题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比较。

2.2.3 知识点编排原则

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各自的主题有差异之外,其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是不同的,为了使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方便对照,我们采用了按知识点编排的原则,这样避免了按某一学科编排的不足。如“实验探究”主题,我们按知识点分成:了解实验室、实验技能、实验设计。

3 明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相互关系

3.1 明确教学要求

科学学科与化学学科有许多主题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内容主题下知识点内在的发展性。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各自的要求,并且以比较清晰的方式把各自的要求呈现出来。这里我们以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例说明该主题下两门学科所对应的学习内容的各自要求[1~2],见表1。

3.2 明确学习内容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科学与化学的内容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3.2.1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递进的关系

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3.2.2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对接的关系

如:溶液

3.2.3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补充的关系

如:水

3.2.4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完善的关系

如:金属中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与化学学科相关内容的要求不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符合“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使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成为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

4 教学建议

在理清了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后,如何很好地进行两门学科的衔接教学呢?

4.1 注重知识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知识,就要做到认知要精准,理解要到位。如科学“溶解”一节教学中,对溶液的组成,我们只要求掌握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不必掌握。对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是初步学会,还没有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程度。

4.2 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梳理和比较更多呈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在具体的衔接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衔接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例如初中科学和初中化学都有“溶液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内容,内容也十分相似,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见表2。

4.3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最后还要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上。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注重化学课如何衔接好科学课,至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化学课的衔接做好准备研究较少,所以要做好化学与科学学科的衔接,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对各自学科和衔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要认真研究,通过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以“物质的溶解”一节的整体设计为例,说明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由图1可见,科学课设计每个活动时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化学课设计教学时,对科学相关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在原有学生能力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实验技术,将学生易混淆、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注重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衔接教学才能接得准、接得顺、接得好。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100-04

一、研究背景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同时是学生达到查漏补缺、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而中考数学复习教学的时间有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多,不同板块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效益最大化,复习教学策略的构建这一迫切的问题就摆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面前。

新课程实施后,中考中数学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认真地复习讲解了概念、定义和公理定理等,学生也进行了记忆,但是有些学生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是会发生困难,特别是在综合运用一些概念、命题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到底应该运用哪个概念、哪个定理或公理。教师也时时会感到困惑:是什么原因呢?

基于此,笔者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

二、研究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学和考试的一个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总的纲要。它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体现出国家对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生活学习中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发挥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的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针对当前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对初中数学复习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学生调查问卷设计的主旨是了解当前初中毕业生数学复习的方法、效果,复习计划的安排,特别是复习时命题概念的复习情况。重在了解学生复习时知识网络的建构情况、数学知识的梳理方法。并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在中考数学复习方法上的指导情况,学生希望教师在复习中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等。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复习策略的构建提供实践依据。结合相关理论,教给学生知识网络构建的方法,建构适合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提高中考数学复习教学的效益。

调查对象是我市某中学九年级6个班的学生。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据此制定了中考数学复习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1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是98%。

三、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现状及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对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处理和分析,具体统计的结果如下:

1. 学生复习计划和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调查。调查问卷的1~4题主要是调查学生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对数据统计,如图1:

问卷的第1题调查学生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情况,39.9%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复习计划,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33.6%的学生选择了“想过一定的计划,但没有书面的复习计划”,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复习计划”的约13.4%,只有13%的学生既有短期的单元复习计划,也有长期的学期复习计划。在被问及“什么因素最能影响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时,选择“老师教学的方式”影响学习兴趣的学生最多。

关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遇到困难时的做法,从第3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直接请教同学或老师的近一半,而能主动改变解题策略,积极寻求其他解决方法如构建知识网络、反证、画图等的学生较少。第4题调查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选择“问题已经解决了,不再思考和总结”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能够思考“这个问题能够变式为其他的问题吗”的学生最少,主动思考“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会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以后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调用”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

2. 学生复习方法的调查。问卷中的5~8题主要是调查学生中考数学复习的方法,如图2:

图2表明,学生现在的数学复习方法,主要还是采取“听课、做练习、考试”的最多,达40.5%;选择“听课、做练习、考试,偶尔看看书”的近33%,能够“课前看教科书并梳理知识要点”,再“听课、做练习、考试”并“反思”的不到10%。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复习方法比较盲目――“没有主动去寻找好的方法”的学生最多,近30%;而“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数学复习方法”的占23%。当问到 “你认为你适应现在的数学复习方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很适应的学生还不到15%。

3. 数学知识梳理和网络构建情况的调查。问卷的9~11题调查的是学生复习的时间安排情况,如图3。

第9题“你在课下会对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吗”,选择“比较少”和“从来不”的学生达62%,每天都及时进行知识梳理的只有10%;从第10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周末时能够对本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学生不到40%,大约50%的学生很少自觉主动进行复习,大都是在单元检测之前或者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才复习,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复习。问卷的12~19题调查的是学生数学复习时的知识梳理情况,如图4:

问卷的12~18题,分别是“在复习的时候你知道如何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吗”、“你在复习时一般都整理哪些数学知识”、“你在梳理知识时,能分清主次、难度,把握住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吗”、“你在梳理知识时能自觉地把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吗”、“你在复习时会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吗”、“你在梳理知识时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吗”,从以上系列问题的调查结果看: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部分学生不知道要整理什么知识,能主动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整理对比,将知识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不到50%。而从 “你在复习时的做法”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75%的学生在复习时只是翻翻课本,或者连课本也不看就直接做题。

4. 学生希望的教师的复习教学方式的调查。第20题调查的是“我希望在数学总复习中……”教师怎么做,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希望“老师能够给予复习方法上的指导”的占3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给我们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然后再讲”的占25%;希望老师主要讲重点的知识、方法以及不易弄懂的知识的占34%。

四、结果分析

对问卷统计的结果以及和教师、学生的交流访谈中得知,目前的初中数学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如从问卷第8题的调查结果看:67.91%的学生在记忆相关知识时都是理解了再记忆。当然,当前复习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在复习中很被动,感到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的复习很被动。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可知,复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复习方式单一、枯燥。中考复习几乎就是“听课、做练习、考试”。主动在课前看书并梳理知识的只有10%多一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2. 学生的知识梳理复习不及时,不知道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学生重视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重视对各种典型的例题、习题的演练,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梳理,更缺乏对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绝大多数学生不整理或不知道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很少有学生能够去思考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能自觉地把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进行比较的学生很少。

3. 教师对学生数学复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复习的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复习时教学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和练,对学生在复习方法上的指导不足。学生复习的参与程度不高,这也挫伤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多留给他们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而不是直接讲解。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可知,多数老师感觉复习的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去引领学生系统的整理相关知识,这也说明了老师对复习在认识上的不到位,对复习的整体把握不够。

4. 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足。许多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能够重视知识的结构和方法的传授,但忽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复习中教师往往忽略对概念和命题的内涵的复习,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在学习、复习了概念后还是不能灵活使用,不能辨认其反例,主要原因是没能把握概念的内涵,对于概念的变式就更难以理解了。当学生学习了一个命题,特别是学习了一组命题之后,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些命题。

五、思考

1. 复习策略和方法对提高中考数学复习课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后,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感觉到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将复习课等同于练习课。比如不少教师认为:“加快平时教学进度可以增加复习的时间,而扎扎实实的复习就是‘练习、批改、订正,再练习、再批改、再订正……’,复习课就是要有时间做保证。”所以很多应该初三第二学期学的内容在第一学期就已经学完了,而中考复习就是机械重复的题海鏖战。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的表达过少甚至于没有。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某些程式化的训练、证明或运算,更多的是一些解题模式的重复训练,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很少能激起点燃思维的火花,学习中来自于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很少,思维方式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好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对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重要性。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0

一、梳理清楚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整个初中三年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为日后的学习逐渐构筑基础。那么对于已经进行过初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抽出几天时间或者分阶段进行对于这一年所学知识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假期的时间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初一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点都是比较基础的,主要为代数部分。最开始学习的数字的划分与类型,如有理数、无理数、整数、分数、质数、双数等等,种类繁多,定义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自我总结,那么将不同种类的数字的定义、概念混淆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就算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可以分得很清楚,那么在日后学习其他内容,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的时候,忘记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生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复习,这样才能使知识烂熟于心,在头脑中根深蒂固。除了数字的不同种类以外,还会学习到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法则实际上大同小异,与小学阶段学习到的运算法则别无二致,只是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加入了负数的概念,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绝对不难。真正让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是运算法则的主题不再是数字,而变成了字母,甚至是字母之间的组合、变形等。这就将难度提升到了一个层次,学生从小接触的运算都是数字之间的运算,而初中则主要以字母为主,在适应阶段一定要格外注意,认真细致。另外一个比较难的内容就是方程式。初一数学会涉及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内容到初二年级就会继续向一元二次方程延伸,所以将其学好非常关键。关键是要掌握好几个点,字母表示的方程式的运算层次以及各种运算中的公式等,一定要做到熟练。总之,学习过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理清楚知识之间的关系,预测所学知识的延伸可能朝向哪个方面,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对于学习任何学科、任何领域的知识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τ谑学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数学本就是逻辑、条理非常强的学科。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构建初中一年级数学的知识框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首先,初一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知识分为如下几个大的方面: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内容。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时候可以首先将这些大方面罗列出,可以参考教材中的目录。在整理出这些内容后,再将更加详细的内容增添进去,使其丰满。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框架并不是把教材抄一遍,那样并不现实,时间成本也过高。知识框架也并不等同于笔记,笔记是对教材的凝练,并且增添进去自己理解的内容与解题方法。知识框架则是对教材的梳理,将整本书的支撑框架抽离出来,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体系。所以在罗列完大框内容后,就可以再将其他内容增添进去,可以按照教材的框架或顺序整理,最省时间,效果也最好。知识框架成功地构建了,那么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进一步,提升一个层次,在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更加畅通。

三、加强知识的运用与结合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即使是像哲学那样抽象而又形而上的学科体系,最终的意义也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对于数学知识来说也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知识的运用与结合。第一,如何运用?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说三角形那一章节,就可以对生活中出现的三角形进行充分的观察,然后运用所学看自己是否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这样思考,才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充分。第二,如何结合?数学本就是一门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学生在“入门”之前,并不能很好地将前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所以在平时要多思考,想一想知识之间会存在哪些联系,那些知识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等。

总之,对于已经完成初中一年级课程的学生来说,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就需要遵循以上方法。首先,要抽出时间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而且这个过程需要重复进行;第二,还要着手构建知识框架,对教材的目录进行整理,抽离出教材的框架,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不光初一可以构建,初二、初三也应该继续构建,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可以借鉴;第三,还要加强知识的运用与结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1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类比法是学习初中数学重要的方法,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公式和法则是通过类比得到的,在解题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往往也借助于类比方法,从而达到启发思路的目的。在预习过程中运用类比法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就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例如,初中的分式运算是小学学过的分数运算的深化。分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与分数相类似。分式和分数一样分母都不能为零;分式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相类似;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相类似;分式的通分与约分与分数的通分与约分相类似。因此,老师设置预习提纲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分式的有关概念、性质和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类比,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初中阶段,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推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由一次函数、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的某些性质和解法,推测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某些类似的性质与解法等等都可以采用类比法预习,使预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尝试法

尝试法贯穿于数学预习的全过程。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美国的歌剧皇后”的贝弗利·西尔斯曾说:“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注定要失败。”成功源于尝试,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就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体会成功的喜悦。

1.尝试实验法。寒暑假预习时课本对于知识生成往往设计一些操作题或数学实验室,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形成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预习过程中尝试着动手动脑去操作、实验,课本的知识由间接经验变成了直接经验,印象更深刻,理解更到位。

例如: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11.3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验证满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画∠MAN=50°;(2)在AM、AN上分别截取AB=1.4cm,

AC=2.3cm;(3)连接BC,剪下所画的ABC,先后操作两三次观察前后所剪下的三角形能否重合,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SAS”的条件。

2.尝试练习法。阅读教材,对一节课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看完例题,对解题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例题是怎样体现知识点的。然后选择尝试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巩固相应的知识点。每一章节内容结束,紧接着的练习的针对性很强,目的性明确,紧扣章节内容。

例如: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4.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1解下列方程(1)x2-4=0 ;(2)4x2-1=0;例2解方程(x+

1)2=2;在本节课紧接着设计了针对性练习达到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其中有两组解方程是1.解下列方程(1) x2=16 ;(2) x2-0.81=0;(3) 9x2=

4;(4) y2-144=0。2.解下列方程 (1)(x-1)2=4;(2) ;(3)(x-4)2-25=0;(4)(2x+3)2-5=0。这些题目和例题很相似,学生练习得心应手,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3.尝试应用法。“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怎样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用知识点解决数学练习中的变式训练。尝试应用法主要运用在老师设计的预习提纲中,由于老师站得比较高,对知识点的把握到位,对分散难点的变式训练设计合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

例如: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3.4合并同类项,习题中已知t=-1/2,求代数式2(t2-t-1)-(t2-t-

1)+3(t2-t-1)的值,由于学生预习的例题是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求值。本题结合整体思想把t2-t-1看成是一个整体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求值。学生对整体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老师在设计预习提纲时,要对整体思想进行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型,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梳理法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2

一般说来,一节课的关键项不宜太多,小学一节课1~3个,中学一节课1~5个关键项。这是一个基本量。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鉴于笔者的多年实践与尝试,认为2~3个关键项最佳。其中,一个关键项为重现梳理夯实知识点;一个为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检测。这两个是必备的关键项。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关键项的量定位2~3个,原因有两个。一是由复习课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回顾和系统梳理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检测运用;二是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决定的,一节标准课40~45分钟,思想品德复习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量大、难度高。要操作完整个重现梳理夯实知识点这一平台,并且要在这一平台操作中把对知识点重现强化的次数提上去,大致需要20~25分钟。再加上对知识检测这一平台大致10~15分钟。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关键项的确立不宜太多,把握在2~3个最佳。

二、平台类型的选择

平台的类型有两种:标准性平台和倒置性平台。课堂中,对于平台类型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去把握的。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或者学生水平能力不高的一般建议用标准性平台。在复习课中,学生在对知识点的梳理之前,教师可以先构建一个标准性平台,然后让学生自选平台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向度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样,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整理知识起来就易如反掌。对于开放性的内容或教学题材,一般建议采用倒置性平台。其实,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专题复习课上,很多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倒置性平台。如,专题复习《关注校车,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笔者出示校车安全事件热点材料后,肯定要为时政热点找到与课本知识的切入点。为此,可以搭建一个倒置性平台:校车安全事件涉及哪些课本知识点?这样就使学习情境置于开放状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途径、形式等进行主动探究。这种倒置性平台的构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创造力得到激发。当然,无论是标准性平台还是倒置性平台,我们都要考虑这些平台的向度要具备三个特征:自由度、平行度和梯度。

三、实现交互的有效性

学生的交互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启发、不断完善和提升对知识点强化次数的过程。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最大化,我们在交互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把握好交互前提

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提高交互的效率,在交互学习成果前,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交互的要求。如,学生在大动浏览其他组的学习成果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大动浏览的时间和在浏览时间内要做好记录等。再者,在大范围、大面积的交互前,我们应先订正学生交互内容的答案。否则,交互内容的答案是错的就会误导学生,不能达到有效交互。

2.注意交互形式

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交互形式,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交互疲劳和厌倦。只有多种形式的交互才能使得学生对关键环节或重要知识点强化达到有效强化。为此,在交互形式上,我们建议,除了倾听发言外,还可以组内交互学习卡、大动浏览、人力资源重组(同类、异类交互)等多种形式的交互。这样,多种形式的交互既可降低交互的疲劳感,交流面又扩广了,交互容量也增大了。

四、补讲、精讲的策略

学生的个人观点以及学生单元组或者团队的学习成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错误以及不足,这时就需要发挥补讲、点评、精讲的作用。通过补讲不断完善;通过点评提升深度;通过精讲强化升华重点。如,复习课中,学习小组合作整理好知识点后,紧接下来就是小组的成果展示阶段。在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时,教师选择适当时机,对组代表展示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复述活动。这一流程中,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完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述,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对重要知识点的强化次数。最后,学生展示点评交互活动结束后,教师对相关要点、重点进行补讲和精讲,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学生点评的不足,二是为了适当升华。总之,只有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去科学地点评补充,并实现最后的精讲以完善与升华,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