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3 15:56:48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1

第一,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目前水环境问题复杂且日益严重。因此,老旧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在给排水工程专业领域的发展。第二,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工程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给排水工程人才的重要节点,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并自我吸收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多数开设给排水专业院校存在学生数量大、实践单位难以落实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固定的实习单位数量不足,且多数高校无充足的经费用于实践环节等。

二、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2

大学农牧学院是全国156个办学点中的一个,也是自治区第一个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办学点,自2004年成功申办该专业以来已经积累了将近十年办学经验。在专业办学中大学农牧学院以“重视理论,强化实践,培育创新”为专业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尤其是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各要素开展了整体设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整合了教学资源,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一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等工程类教育是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实用型高级人才,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意识通常包括[4-5]:时代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经济和社会意识、管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所谓工程素质即指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6];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厚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工程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三方面。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在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得基础上,以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为着力点、以传授工程、技术和设计三核心知识为基本出发点,为此我们构建了图1所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专业实习环节设计

专业实习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土建类专业塑造工程实体、培养工程技术、设计对接工程实体的基本手段[7]。在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的专业实习环节,各环节构成见下图:

认识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工程意识,一般开设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通常是学生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工程实体,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形象塑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生产实习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必要环节,它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水工程施工内容,另一部分则为水质工程运行内容。这两部分内容也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专业内涵,其中水工程施工主要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管道、构筑物施工方法和工艺部分,而水质工程主要是净水厂和污水厂工艺和运行。现阶段,我院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依托林芝地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相关施工工地开展。

课程实习主要由测量学实习和水工程施工实习两部分组成,这两门课程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高。水工程施工主要讲授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施工的具体细节和要求以及施工规范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程和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开展水工程施工实习主要借助专业工程施工场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学生以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等身份参与工程管理积累经验。工程测量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是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规划、设计、施工等工程阶段必备的工程技术,其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工程测量、工程放线等工程技术能力。目前,我院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施工实习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在第六学期开展,工程测量实习主要依托于校内实习基地在第三学期开展。

毕业实习是在全部授课完成后通过参观、实习结合全部专业课程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工程意识,了解工程设计程序及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及要求和工程施工程序及各阶段的施工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工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前的一次系统性能力、知识、技术的培养。

三专业实验环节设计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既包括了工科传统的力学实验又包括了化学类和生物类的实验,涉及范围广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重要实践环节。具体实验环节见下图:

课程实验主要分为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三类。开放性实验是为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创新性实验是利用现有设备仪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开展相关实验;模拟实验是针对现阶段我院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采用水质工程工艺仿真软件开展水质工艺模拟,该类实验主要开设于水质工程学中。

综合实验主要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在工程中综合分析和综合操作能力,该实验主要开设于毕业综合实验中。

四专业设计环节设计

专业设计是以实践的可行性为目标,合理地整合所学和所需的知识,通过参阅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工程构筑物理论与工程构筑物相对接的基本途径。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我院已经形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专业设计体系,具体的专业设计体系参见下图:

课程设计主要在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以及水泵及水泵站四门课程中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中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净水厂和污水厂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主要开设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三个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也开设建筑给水设计、建筑排水设计、建筑消防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雨水设计等四个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中则开设了污水泵站、给水泵站和雨水泵站三个设计。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基本上保证了学生工程素质中的设计要求,实现了工程知识、技术、能力三个方面素质的衔接。

毕业设计则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应用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全面、系统的设计,因此毕业设计更加具有综合性,对课程的衔接要求也更加高。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则只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三大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1-3.

[2]新新,凤仪,董川峰.今后最需要大学生的行业[N].新晚报,1999-06-18.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5-90.

[4]李秋莲.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内涵与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9-1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82-02

认识实习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抓好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1],认识实习便是其中的第一个环节。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参观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总体印象,了解给排水专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鉴于认识实习的重要作用,不少一线教师对认识实习的教学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5]。目前,我校给排水专业在认识实习的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提高实习成效。

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场所容量过小。目前,我校具有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桂林市自来水公司下属的4个自来水水厂,桂林市排水公司下属的6个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实习基地仅能提供给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方面的参观内容。建筑给排水方面的实习内容可以通过参观本校雁山校区图书馆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来实现。由于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施工知识,但是施工工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合适的施工工地并不容易获得。认识实习的传统实习方式是大班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增加感性认识。由于实习场地的限制,能同时容纳的人数有限,实习时,队伍拖得很长,在队伍后面的同学根本就听不到讲解;而且在实习现场,生产设备的运行噪音很大,掩盖了指导老师或工程师、工人师傅的讲解声音,使得讲解的效果很差。

2.实习指导老师工程经验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本专业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共有16人,其中所有老师学历学位均在硕士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但其中真正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寥寥无几,而真正有工程经验的老师由于行政工作的关系,也无法指导认识实习。因此,在实习讲解的时候,带队老师能在工艺、原理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但是对于构筑物实体缺乏了解,不能对照构筑物进行讲述,不能使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而实习基地的工人师傅由于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也不到位。这些都让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能真正达到实习目的。一周的认识实习内容不是很多,指导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指导老师在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就等着把学生带到实习地点,交给实习单位的工程师或工人师傅进行讲解,参观结束后带回。在联系好实习单位之后,带学生去实习之前,带队的指导老师很少去详细了解实习单位、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更没有向学生进行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在到达实习地点前对其一无所知,没有一点准备,到了现场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听不到或听不清讲解,甚至听清楚了也不理解。可想而知,实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3.学生的实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我校给排水专业的认识实习一般设在第三学期,此时学生尚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于专业也仅有一些模糊认识,大多数学生是冲着修学分去的。在实习的时候,学生很盲目,随着老师走完一遍工艺流程,期间拿手机照几张照片就完事儿了,不会多问一句这是什么,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有甚者,远远地跟在实习队伍的后面,好奇地打量实习地的环境,完全没有将实习当回事。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备课制度,实习动员(安全、实习地点介绍)。课堂教学需要备课,实验教学需要备课,同样实习也需要备课。备课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一项教学准备工作,实习教师要带好学生实习,必须备好课。以带队老师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熟悉实习地点的工艺特点、运行管理情况等。实习地点虽然不多,但是都能代表每个专业方向的现有工艺特点,由于实际的生产情况不同,其运行管理与课本上的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熟记于心。②具体分析各实习地点的实习重点,工艺流程的哪部分应重点介绍,哪个构筑物应该重点讲解,哪个构筑物要详细解释,要怎么组织语言,以最简练的方式让学生弄明白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正式实习前进行的实习动员不再局限于实习安全教育,更多的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要实习的内容,如实习基地简介、水处理工艺流程图、给排水设备结构示意图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实习,这样便可达到较好的认识实习效果。

2.与《城市水工程概论》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实习。《城市水工程概论》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有:城市水工程学科与水工业、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及水工艺过程检测和控制、水工程施工与经济、城市水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6]。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本专业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对本专业产生学习兴趣。这与认识实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人认为将认识实习结合《城市水工程概论》课程一起教学,将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做法是根据《城市水工程概论》上课的进程,在学习完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后,到相应的企业参观实习,同时完成认识实习任务。这样可以将课本上所描述的知识用实物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实习时,学生会更具目的性,会带着问题去实习,让实习效果有质的飞跃。

3.加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目前,我校给排水专业的专任教师工程经验缺乏,为弥补这一缺失,可利用寒暑假或者利用工作之余,到具有良好关系的设计院或施工单位与工程实际进行零距离接触。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也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实际工程案例,使教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教学。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其有效运行。实习离不开良好的实习基地。目前,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签订了一批实习基地的协议,但是真正起到具有实习基地意义的只有一半左右。要保证实习基地能够有效进行,必须与实习基地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将实习要求与实习基地的条件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同时,实习基地建立好以后,要尽可能轮换使用,不要长期闲置不用。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认识实习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学校应努力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达到认识实习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Z].

[2]邵青,程晓如,方正,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41-242.

[3]林红岩,李芳,崔红梅,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2,31(15):261-261.

[4]张华,闭建红,陆燕勤,等.面向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

[5]武福平,李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网络化”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40.

[6]李圭白,蒋展鹏,范瑾初,等.城市水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22-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大学本科教学的一个工科专业,工科专业教学的特点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深化实践。合格的工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拥有较高的工程实践素养[1]。实习教学是实现该工程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三类实习[3]。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实习, 让学生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重建立面上的印象;生产实习突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毕业实习侧重于某一问题的深入,同时兼顾知识方面的拓宽,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作准备。

注重这三方面的实习质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学生实习目的盲目、实习经费不充足、企业单位不愿接待以及现场只能看不能摸的问题,导致了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即使经过了实习,也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符合当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4],对本专业实习改革则势在必行。为此,该文分析了实习教学的一些普遍问题,剖析了各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难以落实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点涵盖了设计、水处理、施工等各个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多,一般的设计单位很难一次接受,因此设计方面的实习往往被校内识图代替,与实际设计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实习效果不好;水处理的实习教学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暑期进行,这个时间是水处理企业的生产高峰期,为了保证供水或污水处理的安全,企业往往以安全生产为由,拒绝学生进厂实习或者提出很多条件,比如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等,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施工方面的实习更难落实,单位常以安全施工为由拒绝学生实习,或者只是由专人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生的动手几率几乎为零。因此,要想达到满意的实习效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势在必行。

1.2 学生投入实习的主动性不足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主要是集中参观实习,基本上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的暑期,这时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仅限于选修的《水工艺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加之实习时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因此参加实习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目前各大院校的生产实习还是以集中参观实习为主,老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不能真正的参加到工程实践中,因而学生缺少了参与的主动性,实习效果也不是很好;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的前两周进行,这个时间正是学生考研、择业的黄金时期,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根据毕业设计内容分组进行实习的方法,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很难保障实习效果,有的学生干脆趁机参加就业招聘会、研究生复试备考更有甚者出去旅游,教师分组实习则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关系,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达到满意的实习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3 考核评价形式单一,效果不突出

实习评价体系形式的单一,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多数院校对工科学生的专业实习考核以实习报告为主,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许多学生的实习报告是对课本或网络信息的一些摘抄,更甚者是对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抄袭,学生对待实习考核往往敷衍了事。再者由于实习报告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凭提交实习报告这一考核模式,很难保证学生达到了应有的实习效果,有必要进行改革。

1.4 指导教师配备不到位

从工科实习的重要性而言,应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普遍扩招后,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同步跟进。多数院校实习专职指导教师极少,大部分由任课教师兼任。而目前任课教师学历集中在硕、博士,个人经历大多为“从高校到高校”的学术科班出身,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对实际工程也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因此,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教师尤为重要。

1.5 实习经费不足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增长速度[5]。实习经费不足已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物价的不断增长,在实习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内容不得不减少。在一些高校不管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统统都安排成了认识实习,这严重的降低了实习效果。

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2.1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3.185

1毕业设计指导的形式

1.1关于毕业设计的选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1],在选题上以“命题式”的设计为主,设计深度不足,看似为实践性题目,但内容与实践内容脱离较多。如,污水处理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命题为“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计算”,学生很少接触构筑物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实际设计,与设计院和水处理厂接触时间短,感性认识偏多,对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也不力。

1.2关于时间的安排

高校一般把毕业设计的时间都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而在这学期,考研的同学忙于应付复试,为落实工作的同学到处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无法安心做毕业设计。时间越拖到最后,对老师的依赖度就越强,设计不是主动设计,设计成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1.3关于指导教师

大多数高校面临指导教师不足的实际问题。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特别是现在毕业的高学历教师,科研任务重,与实际工程接触反而偏少,工程设计经验缺乏,工作后面临的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1.4关于设计的成果

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目前还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环节没有为毕业设计做好铺垫,独立性太强,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2关于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

2.1合理布局知识点

按照新的专业规范要求,以专业知识点的基本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的合理布局,使其有连续性和综合性。

2.2做好现场实习

加强去现场实习的时间和频度。毕业设计的效果好坏[2],与现场实习的效果直接相关。毕业设计的时间长,可以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不同安排毕业实习的频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形式的有效利用。

2.3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中间有规定动作,完成基本的设计任务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设计内容有关系的子课题,发挥想象力,提升设计能力,而且要把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中。

3关于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1加强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毕业设计的方向,内容的把握,以及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上,必须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导,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要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讨论,以便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有所改进。

3.2合理利用兼职导师

利用毕业设计,既可以培养本科生,同时可以利用校外兼职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毕业设计中工程实践能力不足进行弥补,以此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毕业设计学生80人左右,其中校内指导教师9人,兼职指导教师5人。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可以从毕业设计实践性环节上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对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有根本性突破。

4具体做法

4.1关于选题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为此,利用兼职教师的影响,与各个地方的设计院、水务集团和施工单位等合作,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或者“真题假做”[1],避免“假题假做”。在设计选题时,确立设计内容后,校内外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对比实践工程的基本情况与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对选题进行优化。

4.2关于时间上的安排

目前,就业的时间与毕业设计的节奏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能踏实设计的根本原因。因此,毕业设计需要提前安排,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在就业面试中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前利用假期安排自己的实习,或者教师为其安排实习,开拓学生视野,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的储备。毕业设计题目尽量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这对学生有效时间的利用,以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根本提高会有一个积极的效果。

4.3关于毕业设计教师团队的优化和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学院应该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控,对指导教师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其它阶段性检查进行把关,教师团队应该在此期间互相检查,一方面是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4深化合作,发挥卓越计划的优势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校企联合培养。为此,高校应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建立实习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给水和污水厂以及设计院,利用假期和实习等有效时间,让学生分散实习,在各个实习基地解决实际困难,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在知识上进行储备,在行动上提供信心,对学校和地方人才有效培养提供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6

中图分类号:TV13;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904一、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主要研究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水力学课程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如水泵与水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水质工程学、排水水质工程学的深入学习打下牢靠基础。因此,学好水力学课程尤为重要。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质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对单调枯燥、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加以充分吸收,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水力学的教学质量,是一直以来高校水力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土建学科教师共同面临的教研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水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运用,最终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简化分析水力学问题,并具备常规实验动手能力,主要包括水静力学分析计算与水动力学三大典型方程的灵活运用、水流形态的判断及其沿程和局部水体损失的确定计算,注重学生面对实际水力问题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基本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 理论教学部分

水力学的理论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70%,主要是传统“粉笔+黑板”板书教学和多媒体讲解及展示教学相结合,并辅以一定的讨论和检测习题来巩固完善水力学教学。刚开始,必须掌握静水压强、静水总压力计算分析和水动力学三大基本方程,只有精通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后续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明渠恒定流、堰流、渗流等内容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地完全掌握各种典型实际水力分析工程运用。水力学教学本身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有较多的计算方程及其附属的方程运用条件,再加之实际环境类型的差异及水质条件参数的变化,使水力学讲解授课和学习掌握存在相当难度,对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基础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掌握过程中清楚各个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包括等式方程的等效替换、适度变形和方程使用前提及在该条件下的参数确定,遇到与之对应的具体水力学问题,可以按照等式方程形成原理,写出适合实际问题的水力学方程。

此外,水力学教学课时相对紧张,在理论教学部分要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量体裁衣,有别于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水力学教学,重点突出水动力学中的“水头损失”、“有压管道”和“明渠”相关分析计算,让学生掌握与管道、明渠相关的水头损失及水流形态判断确定及分析计算,而堰流部分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渗流多是岩土工程岩土水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或是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等专业的教学重点。鉴于此,课堂授课的例题讲解,要多以市政管道、室内管道、水泵站、大坝修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为主,让学生更关注本专业领域所涵盖内容,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 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是水力学授课的重要环节。水力学的实验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30%,主要在实验室通过水力模型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现象,基于化学试剂在水中呈现的不同颜色,来清晰地观察不同外部因素驱动下的水流形态及所形成的水力现象,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并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整个水力学的学习变得轻松。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动手参与并思考问题,积极性显著提高。

值得重视的是,指导教师的水力学实验选择和教学安排对水力学教学效果影响较大。水力学实验的典型性是实验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水力学实验的全面性更值得思考,要选择能反映多个水力学知识点的综合性实验,特别重视涉及核心知识点的实验。例如,雷诺实验中层流和紊流形态的观察区分,阻力实验中水损的形成,及阻力存在下对水流形态的作用影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验装置和器具,回忆并讲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强化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工程中的水力现象,来分析其涉及的水力学知识,如泵站水泵的吸水管路、压水管路设置安装、室内用水器具的管道衔接及其水力成因,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水力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提升教学质量探索

(一) 强化基础课程教学

学好水力学需要掌握好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否则在水力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概念模糊,公式记忆不清晰等现象。例如,研究液体黏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真空度等知识会涉及大学物理的相关知识,讲解静水压力、液体平衡微分方程、静水总压力的分析计算会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原理,水静力学中具体水工构筑物受力分析会涉及工程力学的力学分析内容。如果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分析具体水力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感觉找出解题思路却难以继续计算下去而不了了之,更多的时候甚至会对整个题目无从下手,这样发展下去会极大地消弱思考热情,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温习回顾以前的基础课程内容。在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的同时,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刚刚接触水力学课程的时候,就要突出水力学课程在整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地位,要让学生明白学好水力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表明:(1)水力学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不学好水力学,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等)和课程设计(水泵站设计、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等),甚至包括毕业设计都很难顺利通过,即使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途径弥补以前水力学的弱势,也会消耗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在初期学习过程中,掌握好水力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本专业研究生初试时就考查水力学,基于考取研究生的高难度要求,如果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学习,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学好水力学。(3)毕业后如果直接参加工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都不可避免涉及水力学知识。换言之,只要从事“水”相关的工作,水力学内容就必不可少。另外,水力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丰富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性将促使初学者高度关注,极大地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并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对水力学讲授至关重要。

(三)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水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理解困难,公式计算较为复杂,单一选择“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模式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易受限制。与此同时,仅仅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堂学习难度加大。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1-2]。在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方面,板书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优势,其讲解速度较慢,推导过程清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而不落后,较为容易掌握。在水力学作用效果及实验现象描述方面,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深刻、形象,使学生迅速洞察其中奥秘,明白变化流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例题分析与小组讨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例题与习题讲解是强化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方法,小组讨论便于发现知识体系中的新问题并进行探讨归纳。如在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知识掌握中,可让学生总结比较“静”与“动”分析中的异同点,巩固基本理论。

创新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效果提升。有学者提出“三合一”分层教学模式[3]。第一,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实例、生产实际讲授知识点,将课堂抽象的水力学理论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如水体动静结合的水力作用下大坝的建设施工。第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水力学教学探讨,教师定期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并及时对疑难问题答疑和详细讲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第三,构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或是给出部分引导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

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动画视频展示让复杂的问题通俗易懂,尤其是在讲解复杂水力学现象的动态成因和静力分析、“动”与“静”耦合体系在复杂水力条件下的形成过程及水力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豁然开朗。此外,针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水力学知识。

当前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快速发展, “微课”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4],涵盖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5]。“微课”的优点表现在: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等[6-9]。“微课”不同于一般单纯知识性的传统视频演示,而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针对一个很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具有“启惑”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习,区别于一对多课堂教学。“微课”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深化教学实践[10]。“微课”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模式,对教学重点或难点,可采用录制“微课”的模式进行讲解。“微课”应用于给排水专业水力学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为促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水力学理论知识,但是在学习初期学生可能产生许多疑虑,即并不确定这些理论知识是怎样运用于实际生活生产,甚至会怀疑这样复杂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况下是否有效。水力学实验正是将理论与实践工程结合的实验探索,而实验参数的调整和不确定性正是实际水力现象的可能变化途径。直观的动手操作实验能让学生很快明白实验方法步骤及其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所引发的新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以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水力学问题,动手实践可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的水力学实验需要相对独立的实验仪器。“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模拟”是水力学实验的通用流程。一般情况下,在进入水力学实验中心后,教师先讲授实验背景、实验核心理论、实验流程,紧接着教师会示范模拟并讲解,其次是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记录,而后是教师指导实验并解析实验中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整理仪器、离开实验中心。实际教学中,可分小组实验,但各组进行的试验一般相同,而实验最终结果差异较大,甚至部分小组实验难以完成,针对这些差异的讲解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外部因素对实验的偶然性影响和理论知识对实验指导的必然性作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并批阅反馈,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报告所涵盖内容,而且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五) 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评估已经不单纯依赖于考试成绩,大学生知识创新活动是另外一种展示大学生风貌和知识水平的方法[11],也能一定程度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水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以水力学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是课堂教育与实验室教学的升华。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或一些社会团体举办的具有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性质的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国给水排水杯”“力诺瑞特杯”“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大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自信心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方法不局限于各种竞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形式体现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普遍缺少科学精神,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创新平台有待搭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等级评价体系等[12]。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宣传工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各项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三、结语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性基础课,对本科生后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影响很大。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是一项重要课题。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技术优势,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甚至新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规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形势下现代教法并轨,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小英, 孙书洪, 周青云, 等. 多媒体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选择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0):253-254.

[2]司春棣, 韩会玲, 齐清兰, 等. 水力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使用模式优化研究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09, 11(3): 351-353.

[3]郑志宏, 李寻, 刘金辉, 等. “三合一” 分层教学模式在水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3): 79-81.

[4]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36-42.

[5]胡铁生, 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2): 5-13.

[6]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5-18.

[7]胡铁生, 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1): 65-69.

[8]张志宏. 微课: 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0): 50-51.

[9]张剑波, 张欣杰. 高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 9-11.

[10]吴秉健. 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23-26.

[11] 钟玉泉, 彭健伯. 问题激发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7): 57-58.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7

摘 要:实习是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特别是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下,进行该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讨改革实习教学形式和加强实习教学措施,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实习教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0-0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一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探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1~3]。实习是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有针对性的、指导性较强的实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还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4~8]。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程实践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的高级人才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实习才能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9~10]。认识实习是学生通过参观给排水工程,认识和了解给排水工程的,从而初步建立起对本专业的总体印象的实践环节;生产实习是学生结合已学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排水、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又一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结合自己的毕设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程参观实习[11]。针对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如何加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1.1 优质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困难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习基地主要校外实习企业和校内的专业实验室,有条件的高校在校内建设了比较优质的校内实习基地和仿真实习基地。但普遍的都是选择校外有关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采用主要的实习方式主要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未能起到应有的实习教学目标。实习企业有时也会少量接受实习生,但收益也只是部分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工程素养未能得到提高。现在实习企业一般不愿接受实习学生,主要原因有三[12]:一是需要承担额外的设备运行费,因为企业为接受实习学生二而运行设备,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运行费;二是企业需要安排专人给实习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次序;三是企业基于安全问题考虑而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1.2 工程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缺乏教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开展大量引进应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但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的锻炼,很难再实习教学环节担当较好实习指导老师作用,而且还易消减学生实习的激情。从而影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质量。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措施2.1 积极争取实习经费、建立优质稳定实习基地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实习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常德污水处理厂、常德污水净化中心、首创污水处理厂、益阳市自来水厂、中国水务集团等有优秀的企业和工厂建立比较稳定实习基地,而且还和中国水务集团联合申报了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并获得了相关经费的支持,现在正积极申报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2.2 积极探索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力量的新途径(1)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传授现场经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累实战经验。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作专业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大大加强。(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个人实践和现场经历,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各种措施丰富教师的实际现场经验,如要求新进教师下厂实习半年,培养“双师型”人才,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8.4%,为学生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基础。2.3 合理安排实习教学时间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进行,学生通过一周的实际水厂参观,对给排水工程建立了感性认识,对专业建立了总体印象,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学完专业课之后,时间为四周,采取现场蹲点和校内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此时学生已从课本上掌握了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排水、水工艺设备基础等课程的基本原理,实习中能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共两周,学生根据自己的毕设选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际工程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对实习三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是合理的,满足了不同阶段实习的具体要求。2.4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改革实习考核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价制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时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培养工程能力重要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实习场所不在校内,无法每天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校内指导教师可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与校外指导教师一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或遇到的困难,定期向学生阶段性要求,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控制度。学生完成实习后,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衡量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关键,也是这项工作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2.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在防止意外伤害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自己认真预防之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比如让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以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开放型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3 结语总之,实习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都至关重要。参考文献[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R].广西:桂林,2011.[2] 马晓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82-82.[3] 王鹏,郭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2):176-177.[4] 刘绮,石林.环境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8-22.[5] 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3):103-107.[6] 李长庚.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2):68-69.[7] 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8.[8] 付丽丽,鹿钦礼.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4.[9] 宋宏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2011(33):74-75.[10] 王吉会,耿香月,赵乃勤,等.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9):18-20,26.[11] 飞,高国芳.高校冶金行业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3):20-21.[12] 伍国明,叶飞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8):81-8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4-03

1 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1-3]。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工程应用型”,在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在2006年实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较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分为4个单元,即工学交替Ⅰ、Ⅱ、Ⅲ、Ⅳ,4次实习分别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暑假和第八学期的前4周进行。

工学交替Ⅰ建立在学生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的条件下,为期2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接受短期培训,以感性认识和听取工程师讲解为主,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工程背景、厂区工艺或建筑概况等。工学交替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未来工作单位涉及领域的初步了解。

工学交替Ⅱ是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还未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采取分散的形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实习。工学交替Ⅱ主要培养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自己将来就业方向作出合理选择。

工学交替Ⅲ是在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以后,以分散实习的方式,自行联系水处理厂、设计院、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工作实习。要求尽量根据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来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时必须参与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工学交替Ⅲ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工作实践。

工学交替Ⅳ是学生在单位正常上班,实际上类似于单位试用期。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参加工作的感受,从而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最后的就业选择。

4个工学交替实习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且必须做好相关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对于分散实习,责任教师要通过电话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且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等手段,探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通过查阅学生以前的实习报告,对近5年所有年级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数字是每个年级工学交替Ⅱ、Ⅲ、Ⅳ的累计人次;工学交替Ⅰ集中在几个单位参观实习,因此未统计。

根据学校就业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2012年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单位统计如表2所示。

以本专业2008级入校学生(2012年毕业)为例,其工学交替实习所在单位类型与就业单位类型对比如表3所示。

分析表1和表2可得到3点结论。

1)自工学交替实施以来,学生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单位的人数比例有明显提高。分析主要原因,以往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是采用集中定点实习形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和需要选择实习单位。实行工学交替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就业的方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长江大学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和设计行业工作。

2)近年来毕业生到水处理相关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现在水处理行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也比较少。另外,通过与学生工学交替座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去水厂或污水厂实习学到的实践知识较少,仅仅就是参观一下流程,意义不大。因此,学生去水处理相关单位进行工学交替的也比较少。

3)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这可能表明近年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学生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单位与其工学交替实习单位类型有较大关联性,尤其是建筑施工和设计单位。而水处理相关企业之所以就业人数少,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没有就业。这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对其未来工作选择有较大影响力。

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选择明确,并呈现相关特点。由于一般本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工科专业实践性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普遍觉得专业知识难懂的现象,进而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弥补了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使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从而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大多选择建筑或市政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与专业相关行业,部分选择考取研究生深造。毕业生就业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选择。随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

3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经验体会

工学交替起初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现在也逐渐成为部分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适当地进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建立起宽广的知识框架,增加对学习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的妥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课堂理解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4个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有了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了解,对于平时的理论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由校内逐渐转向校外,由理论延伸到实践,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于他们以后的全方位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现在的用人单位常常会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而拥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2)就业导向作用明显。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后,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领域更宽。不同领域所需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以往在课堂上只能按照传统模式划分课时选择侧重点进行教学,学生对各个就业领域所真正侧重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清楚,依往年经验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3)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工学交替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弥补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不同阶段实习内容和形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当今社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明白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在毕业就业选择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制度,包括如何组织实施以及对成果的考核。这就要对工学交替的任务、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制订严格系统的规范,建立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整套实习质量监督模式;同时也要在实习影音资料的收集制作、课件开发、实习教材建设及实习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核方面要求实习结束前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做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依据。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面对不同智力、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能做到耐心引导、严格管理、规范审查。

二是建立广泛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要根据专业不同的方向和侧重点而严格挑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本专业实习基地,以配合理论教学。参加过工学交替的学生普遍反应单位较难寻找,一方面,单位为了安全或者经济原因,不愿接受在校大学生短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胆怯,导致不敢主动寻找实习机会,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

当前大学毕业生多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企业需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教学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优势;同时借机“推销”学生,让专业对口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素质,建立良好印象,有机会优先考虑,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搭建起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间的平台。

4 结束语

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又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重视本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兴趣。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工学交替实习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导向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9

实践教学是本科高等学校重要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与措施是保证日常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专业培养定位与目标。[1]

一、研究目标

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构建“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构成全方位监控。“被动式”质量监控体系向“交流互动式”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过渡,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着重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培养,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优秀人才,则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树立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在教学管理中的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结合各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三维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学校对学院、学校对教师个体及学院对教师个体的三种质量监控体系,其中教学主体学生要全员、全程地参与到这三种质量监控体系之中,提供教学质量信息。学校对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三维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

(二)“被动式”质量监控体系与“交流互动式”质量监控体系之间的过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的效果,使监控体系真正起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原有“被动式”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构建了“交流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交流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当前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新模式。该体系的特点是:注重“交流”,提倡“互动”,加深“理解”。[3]

(三)多视角、多层次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为了激励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学院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师的测评工作。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学人员的评价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并完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互评等多视角、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三、实施方案

本项目构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包括4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系统。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宗旨,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与教职员工的需求与人格,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不断研究、吸纳和运用适合高校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理论、方法、手段和工具,建立先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不断调查、挖掘学生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和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系统。坚持以“写实”、“优化”原则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将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三)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是包括组织机构、质量环节、质量关联、质量活动和质量信息五项内容。组织系统具体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项主要环节和教学质量目标值、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运行组织链、教学流程控制点、教学监控信息网五项关键内容。

(四)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评估的本质是价值判断,目的是改革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根本标准是教学条件、手段、过程、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课题研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借鉴教学评估先进理论与方法,制订了系列化的教学评估方案。在评估方案设计过程中,关键是进行科学分析,正确处理定量和定性的关系,凡能直接量化尽可能量化,凡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可用第二次量化的办法,并辅之以必要的定性评语。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一)在借鉴、吸收国内外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力图实现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探讨了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原理及应用方式。

(二)由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试点实践教学,理顺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种规章制度,并逐渐把成熟的体系扩展到土木类各专业,以及为全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相关理论和实施经验、数据依据。

(三)优化各项教学实践监控流程,体现了以学生为导向、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建立和完善高效、敏捷的教学实践监控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五、所取得的成果

(一)指导学生参加创新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指导过五届学生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三)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活动,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及时将科研成果与工程经验融入专业教材以及实验教学工作当中,参与专业实验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立项研究工作,编写相应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指导书。

参考文献:

[1]张烈平, 冯兵, 李德明.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7):193-19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10

以专业评估为契机,笔者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实验室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做了全面改革。文章在涉取实验室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现状,对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构建

笔者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是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原实验室仅有水力学实验室、泵站实验室、建筑给排水综合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等7间实验室,无水质检测等精密实验仪器,实验室条件简陋,无通风系统,实验管理人员少。

现根据专业评估的要求,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建设。改革后已初步构建市政实验中心,实验室专职人员由原来的1人变成3人,新增技术维修人员1人。增设水分析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室、水质检测室、开放性实验室、水处理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分室,实验室总面积达1 230 m2;新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孔隙及比表面积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水质检测设备,更换并增加了现有的水力学、水处理实验技术等教学仪器设备的台套数;设计并建设了实验室通风系统。在逐步完善实验条件的同时,市政实验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培训、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基地,为保障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利的资源[5]。

2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原实验课程体系仅限于实验课程需要,实验项目单一,演示性实验人数过多,课时较短,达不到教学目的。为迎接住建部评估,根据专业自身的发展,结合专业课程实验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系统,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素质。首先以专业评估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每组学生人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验证性实验每组学生人数不超过4人,演示性实验每组学生不超?^10人。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将常规的水质监测项目和水质分析实验融入水处理实验项目中去,如水分析化学实验中增加了校园池塘水水质指标――高锰酸钾盐指数、pH值、溶解氧的测定。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水处理实验技术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由老师提供理论指导,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处理的正交实验,并自行组织时间完成实验过程,最终提交一份包含实验设计过程的完整实验报告[6]。

根据更新后的实验项目,经教研室和实验室讨论,对相关实验大纲进行修订,规定实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实验教材及相关的参考书籍等,再由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后执行,并随时更新,不断改进,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

原实验室由于实验室人员较少,实验房间较多,缺乏管理制度,实验室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耗材账目不清,耗材领用无登记,药剂使用量无记录;实验室钥匙未统一管理,进出人流量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无仪器借用制度,学生借用仪器没有专人指导培训,仪器损坏率高;实验仪器随处堆放,无专人管理和检修[7]。现实验室建设期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革。

3.1 强化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较复杂繁琐。针对现有实验室的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仪器采购、实验耗材管理、实验教学管理、资料管理、仪器维修、仪器报废、实验室借用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任务分工,责任到人,做到实验室有人管、有人做、有章循。

3.2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的需要[8,9]。改变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把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内容的实验课程,改变为在某一预约的时间段内,实验室全天开放管理,上班时间实验室管理人员值班,晚上和周末由老师选派的学生值班,做到实验室时时有人,实验仪器随时借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学有余力而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增加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项目[10,11]。除学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竞赛类项目以外,学院设立开放性实验基金,鼓励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项目,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指导,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并评选出前几名,给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完善考核制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11

P键词: 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practice teaching system;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56-03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安徽建筑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选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专业,积极参与研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土建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实施细则。针对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入手,结合多年来“定制式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改革经验,先后从课程群整合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

1 “卓越计划”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是巩固基础理论并将理论内化为专业能力的过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体系基本可分为课程实践与工程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实践部分主要针对专业理论课程逐步展开,它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实验以及课程实习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是通过夯实理论基础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基础。工程实践部分主要涉及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以上两种实践教育模式中,工程实践教育模块更多地体现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在于实践性教学,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实现的平台是与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

2 安徽建筑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数量在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为23.2%,这与“专指委”对实践教学的相关指导意见是一致的。但是最近几年,按照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要求逐渐将其置于“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中的某些细节逐渐暴露出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

2.1 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丞待完善

现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受制于实习基地的计划安排和毕业生的就业实训。第7学期开学后进入为期四周的集中实习,与水工程施工等部分专业课程存在冲突,所以不得不安排学生“先实习后上课”。最终,虽然完成了实训课时,但实践与理论的教学进度完全不一致,客观上无法保障学习效果。

2.2 实践性教学内容单一

就现阶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针对专业课程来编排实践教育内容,而相对于企业的能力需求来讲,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应用特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水分析化学实验与水质检测岗位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测量实习的学习内容也主要局限在基础知识层面,与水工程施工技术相互脱节。重点是电工学实验并未涉及给排水工程专业的知识内容。

此外,专业课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当前开设的水质工程学课程虽然涉及8项实验,但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处理技术方面,实验整体设计综合性不强,实验技术缺乏适用性。比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混凝烧杯实验,学生虽然能根据指导书顺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但是实验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有何指导意义?如何设置实验参数来迎合工艺要求?实验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多半来自于教师所掌握的经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2.3 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

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许多本科院校都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再辅以实习或现场参观讲解,学生真正参与的项目始终局限在基础的测量任务或工具操作的范畴,并不能深入接触工程实践的核心内容,这是造成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

2.4 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多数院校已按照实践教育要求,在校内或校外建立了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配置主要涉及实验室、机械加工厂以及校内典型建筑,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水处理厂、水库等由企业操作的各类水处理场(站)。这样的实训模式从很早开始沿用至今,为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是现如今,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能力明显跟不上时代形势,以往“随行就市、就地取材”的实践训练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实践教育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及实施办法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安徽建筑大学的传统专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针对上述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院系近年来逐渐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达到“卓越计划”既定的人才教育目标,根据院校实际深入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开展工作。

3.1 探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根本宗旨。高职院校应在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多加探索,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岗位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育体系。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要通过申报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以及在本校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全面保证实验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部级示范中心和基地的形成,力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2~4 项;其次要实现实验室内基础性实验与相关企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融合;第三要在培养计划中强化践教学环节, 相应制订新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改革, 重新修订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大纲, 选用和编制实验课程教材和实验项目指导书。

3.2 建设高素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保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优质实践教学队伍,挑选德才兼备的教授作为教学队伍的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就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进行教学研讨,以全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3 促进与企业的融合

最近几年,选择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深化学习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也倾向于选择有培训经历的学生。从这方面讲,高校的专业教育对毕业生就业择业似乎没有太大的帮助,说明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已严重脱节。构建实践教育体系,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已势在必行。

高校应该立足实际,面向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设置有弹性的人才教育体系,以“专业理论+专业基本素质+专项技能”的教育理念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在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在实训环节积极地争取与企业共建实训体系,打造校企协同的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由企业提供工程实践项目作为实践教育案例,并对实践流程及操作技术全程指导,实践标准则由高校与企业共同编制。这样的实践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优势,基于实践指导逐步拉近高校教育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高校可以开设“企业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岗位环境,或者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岗位,现场参与产品生产流程,并从中领悟一些理论课堂上涉及不到的实践技能,为日后择业就业储蓄经验。另外,高校应该尝试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动”机制,从教师队伍到教学知识,从理论课堂到岗位实践,全面打造多级联动的实践教育机制。

3.4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与考核模式

以“实验报告+答辩”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存在弊端,在新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要采取有效的考核模式和监管措施。新考核模式应该能对实践结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也应该为实践过程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评价结果,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将按照工程要求构建的评价体系作为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库的一项关键节点,秉承符合工程化要求建立过程评价规则以及相应的工程化产品考核标准。通过教育评价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辅以规范严谨的奖惩措施,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知识积累,进而从被动的被考核逐渐过渡为主动参与,提升实践效果。

4 总结

安徽建筑大学以“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为治学理念,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己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检验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与教育部“卓越计划”保持一致。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一如既往地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落实下去,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研究,与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和企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外界优质资源改进师资结构,为社会输送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为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3]朱泓,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4]潘佳卉,魏天路,颜兵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4(5):49-50.

[5]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2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篇12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