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6:01

设计人才论文

设计人才论文篇1

2、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4、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设计人才论文篇2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实现艺术设计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的范围之内,倾听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培养目的的。所以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来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近年来,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可以表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其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等都比较弱。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脚踏实地,安心工作,而是频繁跳槽,好高骛远,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而处于再就业状态。由此可见,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的地位有所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过程。在无形当中,绘画成了所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公开课和必修课。此时,绘画技巧的传授就脱离了各个方向的特点,和专业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也体现不出专业的差异性,模糊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第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方法。

设计人才论文篇3

(一)着重于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在针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主动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去。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实现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在动脑学习和思考中可以进行自主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的积极性。在这种全新的教课模式下,学生创造性运作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我国动画设计专业领域也能得到许多具备自主创作能力的高端人才[1]。

(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全能培养

动画专业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的专业。而我国现下却将精力大多放在如何去制作,在前期的理论知识的教授却比较弱,后期全面的补充也有所欠缺。所以造成了我国现在大部分的艺术专业人群与其专业的知识并不匹配[2]。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全能培养,突出动画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全能培养的同时,在对其动画专业能力进行改善。这不仅实现了实践创作能力的需要,也满足了我国现下动画专业创作技术的发展需要。

(三)要实现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学校与学校建立沟通

一般情况下,必须要让动画人才的成长突破校园内的局限,从社会实践出发,让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能够在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得到巨大的进步。我们可以从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校合作的模式进行入手。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结构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提到了日程当中,比如说创新课程结构模式,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课程结构模式

课程对教育的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校动画设计专业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应该针对实际市场上动画设计的需求和需要,进一步规整当前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动画行业重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尽量抓住动画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动画设计专业中的实践环节,强化动画专业课程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就我国现状而言,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方式还不是特别的健全,造成我国当前具有动画原创潜力的高素质人才流失,虽然其表面一派欣欣向荣的现象,但还是不能达到动画产业在我国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还要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超常。中华民族伍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就是原创动画一个很好的创作基础。所以,高校就更加应该针对传统文化知识来向动画设计专业的广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并针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来开设专门的课程,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的讲解等,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与书面表述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采取各种方法来达到学生能够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从切身的体会当中充分的了解体会到动画产业的运转流程以及生产流程,通过去基层的切身体会来达到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3]。学生的专业导师还要不断鼓励他们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加强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对于动画设计创作灵感的迸发。

(四)抓紧师资队伍基础的建设,建立优良的师资培养模式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也就是从文化传播者入手。所以要十分重视对于专业导师的建设工作,多让著名的学者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公开的讲课与指导,让专业的导师们积极带领学校的学生们开展关于动画教学研究的学术交流,通过这种动画教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此来吸引更多慕名而来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活动来提高本校教师团队的数量和综合素质,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动画专业导师匮乏的情况,同时也要稳抓现有导师的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专业导师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与进修,通过培训与进修,可以很好的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设计人才论文篇4

2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的相关建议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正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脱离实践,无法践行理论;偏离理论,无法完成实践.可见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技能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仅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论,院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及时配备专业实践设备,比如常规操作台、模拟服装工厂制版等,让学生代入角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另外,还可以在每一跨越性阶段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从设计创意、面料甄选、打版纸样等流程至最后作品的完成,都按自己想法践行.由此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流程中都得到锻炼,学会综合运用,把控全局,对知识有个整体而系统的认识.

2.1优化课程体系

上文已阐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主要是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由此,课程的编排设计必须首要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就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大部分还是沿袭了传统套路,课堂时间大部分由老师主导课程进度,学生依葫芦画瓢边听边做,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对此,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不仅要考虑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还要兼顾其练习的时间,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划拨一定比例的实践时间,如很难实现对等分配,可适当的删减部分与服装设计关联度较低的学科,以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核心课程能够得到充足课时.另外,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是内容,还包括讲课方式.进一步说,即要打破传统,改变传统讲式教学与平行式教学,联合企业建立实践工厂合并教学;再结合递进式的教学法将理论融入实践,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创作与企业作品设计的结合.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现有教学模式中包括了男女装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童装设计等科目,但这些基础科目又能牵连出其他更多的科目,比如男女装的发展史、美学原则等.递进式教学的运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收获方法,避免了课程与训练的重复,能够完善课程体系与教育机制,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良好学习方法能为教学效益带来助力,也能为学生日后投身服装行业奠定夯实基础.

2.2拓展校企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通常为艺术与信息的交融,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后,连同企业建设实习工厂或实习基地,以实现互动有序、学有目的、教有新意、面向市场的教学目的.首先,理论基础的坚实要明确生产技术文件档案的管理知识、服装企业的职能机构设置及技术岗位的责任制内容、服装设备知识以及服装生产工艺、流程.具体地说,校企合作的开展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学校藉此可检验教学成果,评价教学模式与手段是否合理,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供求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合作联谊关系,可以实现职能灵活化,比如,学校安排教师在企业里跟班学习,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企业调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课程讲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给学生,带动师生的实践能力同步提高.而且,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毕业作品设计与实习时间的冲突,将毕业设计直接适用于企业品牌的设计中,实现双赢.另外,针对各方面实力较强的院校可选择拥有同等强度的企业建立设计所,由学校组织学生展开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产品成型后再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宣传与营销.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程予以指导与管理,以弥补学生资历浅显、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实践中,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特别是学生对服装款式设计的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服装款式设计上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事先布置服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围绕设计项目展开对目前市场及服装企业关于对服装的要求来进行思考,按照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规律与程序,融合实际的需求,再结合每一学生对服装与流行的理解和灵感,整合为实际服装作品.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项目实施,创新出更多的灵感,将服装设计图衍生出更好的产品实物.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多数时候偏重于对艺术感的营造与培养,较少涉及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动态,然而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更加的贴合现实中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需求与标准.比如,以服装设计学为例,这一课程中不仅包括了对服装造型的基础方法讲解外,还包括了服装色彩学、服装画法、服装制作工艺等辅助类课程,集合了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和服装款式等三项主要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创作灵感、服装市场需求以及服装产品的开发融会贯通,提升整体动手能力.目前,大量院校实践证明,这种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融合、优化整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拉近了与实际生产的距离,也让教学效果取得较大成效.当然,每一院校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本校服装设计专业发展,亦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都应“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切实收益.

设计人才论文篇5

(二)高职广告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广告是一个更新特别快的学科,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步伐。目前,高职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从美术基础开始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利用大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画和美术理论教育,从而广告设计学习中的广告学、广告策划、广告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三)实践与理论脱节。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现在学校与社会是隔离的状态。学生已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与创作,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难以进行独立的广告设计创作,难以胜任就业岗位。

二、实现高职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广告专业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合理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方面要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和形势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设置。一是提高专业课、实践课的比重;二是建立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职业教育的优势。对于广告设计专业,可以设置诸如基础理论、平面处理、制图、办公自动化、行业规范等教学模块。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专业技能,实现知识“兼容性”和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教育者应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采用人性化教学方式,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在创造和实践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设计人才论文篇6

1.1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偏离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做到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如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存在内容设置过细与课程周期短的差异,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过多与学科知识面狭窄的差异,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市场整体综合设计的差异等。

1.2在培训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仍然严重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前期看轻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仅仅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和产品表现形式,导致学生在后期综合设计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一味地追逐技法,难免会变成匠人之艺,缺乏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的道路上走不长,会受到商业等其他事物的诱惑,进而迷失方向。应用型学科固然在于实际应用,然而须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盲目性,导致学生的设计缺乏创新和延展性。

1.3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教学中单调、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的差异。由于部分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欠缺,绘画教师被迫走上设计绘画之路。但是其自身缺乏对产品设计的基本了解,造就了设计基础教育的缺失,使得设计基础课程训练与专业应用设计脱节。再加上单调、封闭式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无意间被消磨,出现了师生相互应付的局面。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及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型的产品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产品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1面向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

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按照前沿、交叉、急需的原则,发展建设需要的专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更加准确有效地实现现有高等院校对设计专业课程本身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更好地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过于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坚持基础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为相通相近学科搭建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适度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同时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2.2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

高等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教育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丰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断以创意思维、创新设计、创业实践为三大模块贯穿于设计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性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意热情,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形成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创业实践能力。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研究与民间工艺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创造能力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相结合。教学中随时考察企业需求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师生的实践教研水平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好地从机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3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课程设置得以实现,更多要依赖于教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的各个环节设计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定期举办与开展教师培训课程以及专题讲座,让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参与企业设计实践,进入企业参观,了解现代设计专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使教师更好的掌握最新设计软件,提升相关专业技能,以此服务于教学活动中,给与学生最新的专业发展前景咨询,真正使得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教师要树立团队意识,将设计教育与创新文化产业紧密联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设计水平整体提高的需要。

设计人才论文篇7

2.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环境的分析

2.1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设计类的教师也逐渐增多,同时也更趋向于年轻化,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想要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到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以拼凑为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专业不细化,一直以来惨淡的就业情况使得校方对专业不重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专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课程设计中的人文教学是不可缺失的,应增强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渗透。艺术设计教学除了在公共选修课中讲授人文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二者有机的整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外,还应通过各种讲座、论坛、报刊以及其他舆论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唤起对商业化及功利主义的警觉意识,建立起对各种流行思潮的批判性思考。

2.3传统教育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有很大区别,这也反映在教育手法的区别上,而很多院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和考量,没有与社会市场接轨,学生设计能力低,学不到实用的知识。比如,在讲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强调设计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在讲授公益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等),布置课题,让同学们通过作业实践,深入思考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感与情操。而在工艺史、陶瓷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时穿插,讲解一些人文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设计实践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

3.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分析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也是方法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应突破旧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创新性的方法。

3.1合理安排课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绘画为主,包括素描,色彩等等一些偏艺术类的学科。在这一方应该注重设计素描,设计线描,加强学生对产品形态手绘的能力以及观察力,接受,分析,表达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而不是专注于绘画技巧以及过多的传授经验教训。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分析再设计。课程教育应该在实践中进行,让产品能够真实可行的存在,结合市场需求,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注重多个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注重基础课程的适应性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3.2变革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变革,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培训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技术施工和设计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强化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充实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的基础知识。

设计人才论文篇8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3、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5、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设计人才论文篇9

1.闽台合作缺少法律保障

在闽台合作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台湾方面所持有消极态度。目前,台湾只承认少数在闽高校的学历,对陆生赴台高校就读仍有不公正的待遇,“学分互认、学历互采”的双向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台部分政党在两岸交流中过分要求其所称的对等与尊严,肆意阻挠两岸间各项合作,特别是高校间的办学合作,阻挠相关法律法规的通过,最终导致合作办学协议在台湾高校均面临政策法律层面缺失的问题。两岸高校的合作协议多是以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自主行为,办学主体也以高职院校和私立大学居多,研究型大学、综合类院校间多以师生互访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合作。法律保障的不足也造成闽台高校间联合培养的局限性,给本已具有差异带来新的难题,诸如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双向认同、闽生在台的公平待遇、台湾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保障等都是未来所要面对和解决的。目前福建省与台湾合作办学的依据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闽台合作办学的几点意见》;而台湾则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台湾地区并未履行对大陆地区平等开放教育服务的承诺;福建省的相关政策也只限于对陆生的培养。因此,闽台高校间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只能停留于初步的、最简单层次的合作,无法深入发展。

2.人才培养无法很好融合

闽台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式等环节会出现无法完全融合的问题。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专业基础考察、教学环节以实践为主、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等方面。而目前的合作模式导致双方只能以“拼盘式”的课程教学、“分段对接”和“交换生”等为主,无法满足艺术设计人才的特殊需求;联合培训师资等形式由于时间、规模、地域条件所限,虽对老师素养普遍提高有较大帮助,但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闽台艺术设计人才合作培养解决方案

近年来,两岸关系向和平方向发展的重大积极变化,激发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巨大内在需求和潜力,闽台高校合作培育途径来培养福建文化产业人才是提升福建文化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突破种种障碍,使闽台高校间艺术设计合作办学实现合作办学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教育合作立法进程

从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实践看,政策的缺失、政策出台缓慢、双方人才流动手续繁杂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仍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应充分利用两岸关系积极向好发展的优势,通过协商沟通,进一步加快教育合作立法进程,把两岸合作办学通过法律固定下来,并通过充分调研和协商,使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符合科学规律;并尽量避免出现立法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情况,以保证闽台间合作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快消除闽台学历壁垒

目前,大陆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台生赴陆求学的政策体系,福建省也出台了地方性的鼓励政策。但台湾当局在招收大陆学生、承认大陆高校学历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台湾方面人为设置的学历壁垒主要是不承认大陆大部分学校的学分、学历、学位,这种歧视性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些具体问题亟待两岸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磋商解决。为了合作培养的深入发展,福建省需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制定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条例或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合作双方权益和高校合作办学质量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具体操作;国家教育部门也应与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则应尽快制定出鼓励两岸学历互认和发展高校合作办学的政策或措施。

3.吸收引进先进教育理论

对于参加闽台合作培养的高校及院系,应鼓励其参照台湾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模式设置,结合本地特色构建一套完备的联合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结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使参与该项目的高校合在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内容分门别类地针对合作培养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同时构建合作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在合作培养的执行方面进行监管,通过对管理过程、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过程、结果评价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鉴等方面监管,尽量提高合作办学质量,确保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创新闽台高校联合模式

由于地缘关系,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具备巨大的地缘优势,双方合作模式及合作内容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政府还从制度层面保障闽台合作得以顺利推进,在专门制定有关推进闽台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并提出推动两岸高校校际及教育协会间的合作的新模式。目前,闽台已协调成立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适时启动了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等一系列新交流模式的建设。要实现闽台两地高校人才培养高度融合发展,还需再进行教育合作模式创新。首先可利用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开展各层次学历教育,为两岸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创办二级学院或者设学分班,并自主调整设置和单列招生计划;在现有联合基础上,鼓励在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充分发挥内地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利用台湾教学实践方面优势资源,按照培养需求在培养目标不变的基础上灵活安排两地学生课程,并与台湾高校合作的知名艺术设计单位建立合作激励和保障机制,打造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充分利用闽台高校充分利用双方的比较优势,包括优势专业、生源、师资、设备、社会环境等,通过构建学校间协调机制,发挥两地高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构建适宜本领域高端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使艺术设计学生的培养更加适合时展的需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灵活开展两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服务于两岸艺术领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秀应用型高级人才;鼓励闽台高校从服务学生、培养人才的理念出发,全方位从学生(学历互认)、教师(双师制度)、课程(学分互认)、研究(建立长期的研究交流平台)等关键点全面推进两岸教育合作。

设计人才论文篇10

关键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对设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属于大众型教育,侧重于一般的理论普及,并不注重思维发展训练和实践锻炼,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紧要问题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现状

当前,高校在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时大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学校培养具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才。

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优秀的设计,甚至不懂得设计程序,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为,现有的各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化的、系统的设计创作。

二、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人才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制定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探讨,共同建立、尝试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化的需求选择课程,并且合理安排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技能培养,专业设计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实践中去。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实际意义,最好是和公司合作,获得课题来源,这样就能够避免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乏味,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享受成就感。

(二)校企联合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

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怎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广泛的建立实习地基,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定时间的进行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最佳去处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司,例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需要设计环节的公司,因为公司是设计的第一线,他们的信息丰富而且超前,与市场接轨,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种设计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学校为设计公司输送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设计公司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三、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所谓多元需求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从目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设计专业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使设计的整个过程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更多的人只能在电脑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无法进行徒手设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和能力。计算机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个操作工具,无法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大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有不断提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即徒手绘画能力,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在徒手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眼光与品味,同时可以锻炼你敏捷的思维、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地帮助你在计算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软件进行各种设计。

(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发展的轨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工具,具有快捷、便利,而且其虚拟的画面显得直观而且生动等特点。因此,现在的设计人才将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授最先进以及最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平面设计,三维立体影像设计,网络及媒体设计以及利用各种CAD软件进行的辅助设计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创新立意、改造与发明的能力。就创造力而言,它是智力、阅历、创造动创造方法与有关知识的函数,即创造力=智力×阅历×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可以针对设计课题的主题、类型、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门训练。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一个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从而在另外一个设计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设计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目标。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下的人才需求,应当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复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位一体的复合教学方式。

(一)精选教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立足当前的多元需求背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将教学目标课题话,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教材选定,经过基础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便进入到了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研究能力,包括“学习、思考、提问、研究、解决”五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使学生们在自我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有的一个条件,而设计问题往往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一个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元需求下的人才培养除了对教学结构本身的改革之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提高。在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资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中,教师由原本只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知道学生的整个课题设计环节,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因此,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历,又有多学科知识,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将是当前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教师。当前学校在引进复合型教师的同时,努力培训现有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设计人才论文篇11

1)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具有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总体思路

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采用“跨专业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回路,即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打破商科专业的界限,增加柔性制结构,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多行业多岗位实习体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提高和就业的专业方向。

2.1意向招生

学校以商科各专业申报人数进行意向性招生。学生入校后不按具体专业划分行政班级,学生前两年学习内容相同,第三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第四年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并参加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的学习。学校按照学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情况授予学生“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2.2阶段培养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2.3模块学习

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岗位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职教理念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行模块化考核。

2.4导师负责

我校“3+1”企业实践教学实行“四导师”协同管理机制,我们根据学校制度精神,计划在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毕业,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度。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现场实习、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实行导师负责制,学生可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容易结成更为紧密的学习团队,也容易增强教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负责指导的10多名学生,专业方向又有所不同,这样又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帮助。

3方案设计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3.1第一阶段“2”指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此阶段进行校内教学,教学又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岗位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目前学分共50多个,基本占用大学一年的学习时间。我们建议由教务处牵头,由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基础部等部门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在不违背教育部教学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授课形式,适当“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商科理论教学。学科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比较稳定,计划由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共同研讨,按照企业运行规律与要求重修梳理学科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岗位业务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为新增模块。根据企业ERP管理的核心模块思想,集合两院的专业特点,我们计划把岗位业务模块课程分为6大模块,即生产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模块、物流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国际贸易模块。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基本要求,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分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每个模块开设2~3门课程,满足学生第三年进行跨专业企业现场实习和第四年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的要求。

3.2第二阶段“0.1”指的是一个小学期

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岗位业务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末暑假期间增加一个小学期,为期4周。为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教学资源、突出白云商科教学特色,也为第三年学生下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做准备,我们计划在这个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仿真实习,巩固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岗位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3第三年段“1”指的是大学三年一年

此阶段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企业现场实习),企业实践教学形式和要求参照教务处函〔2013〕110号(关于印发《关于制订2011级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1)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进行。共43个教学周。

2)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区域、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环节。

3)在这一年的企业现场实习阶段,学生还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岗位,每学期按照教学要求选修2门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结合企业实践自主学习,完成专业教师布置课程学习任务,计学分。

3.4第四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

此阶段为专业理论提升阶段。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岗位实习体会和将来就业方向选择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剩下的各专业核心课程。

设计人才论文篇12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观

2.1职业素养概念述评

人们初始对素养的理解,带有先天的遗传含义。如,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素质”的解释是:其一,“素养”;其二,“事物本来的素质”;其三,“心理学上的先天的特点”。原教育部长周远清认为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与做人———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里的“做人”,就涉及人的思想觉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沟通能力、理解人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知行统一等相关内容构成因素。西方学者更强调素养(即素质)的后天养成作用,或认为素养就是学习过程或教育过程的结晶。如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LyleM.Spencer,Jr.,PH.D.)和塞尼•M•斯潘塞(SigneM.Spencer)认为,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为解析素质概念,还提出了所谓“冰山模型”,认为素质存在于5个递进或层级驱动的领域:“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美国评估公务员时,认为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对工作的态度和沟通能力”等要素能被明确定义,这些作为能力的构成素质,可以相对准确的观察与测量。基于中外学者过去关于素养研究成果的检索分析,职业素养构成的具体要素可解释为:职业行为特征、职业思维方式、职业知识和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自我职业形象;职业个性、职业品质;社会职业动机及职业内驱力等内容。

2.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观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与工作环境,我们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典型调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是由若干基本的系统要素构成的“职业素养系统整体”;每个基本的系统要素又是由若干个具体要素构成的整体。

3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构成要素的具体分析必须置于矿山或矿井的特定职业行为、过程系统和环境系统中;基于采矿专业人才主作业空间移动且艰苦的环境特殊性分析,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整体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即系统要素、系统环境,其中系统环境又包括系统外环境、系统内环境两个部分。

3.1系统要素

系统基本要素包括:专业智力因素、知识和信息、专业技能、专业思维方式、专业行为方式。专业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分析力、想象推理力、空间关系判断力、数理逻辑演绎力、概念概括及专业术语表达力、生产工艺与管理程序过程构思力等)对专业人才职业化行为能力素养(或称能力素质,包括知识与信息、专业技能、专业思维、专业行为方式等)起直接促进作用,并进而决定专业行为质量、专业绩效与事业成就。

3.2系统环境

系统外环境(外因)是采矿工程专业职业素养滋长的社会温床或制约条件,包括:1)历史文化沉淀因素;2)现代文明思潮;3)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氛围;4)采矿职业风险的社会传递度;5)物质技术基础、条件环境;6)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因素;7)独特的个人背景因素。个人背景因素是个体之间职业素养差异的主要根源。比如,从矿山子弟中招生进校来学习采矿工程专业,其职业心理较稳定,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一般也相对较高,对工作环境熟悉接纳且较适应。系统内环境(内因)是采矿工程专业职业素养系统的内驱“动力源”。采矿工程专业职业素养的系统内环境因素有十个方面,即:职业动机;职业意识与愿望;职业心理或职业品性;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气质;职业人格;职业自我形象;职业角色;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表现了采矿职业价值观,是最根本的职业内驱力,其外化的表现主要有采矿事业成就欲,热爱采矿专业、有职业崇高感和光荣感,热爱矿山,心甘情愿终生奉献在矿山;职业角色是指社会赋予采矿职业人的角色要求,是对群属或组织接受的行为准则的认识、认同并践行。上述系统内环境(内因)直接驱动采矿工程专业要求的专业智力因素、知识和信息、专业技能、专业思维方式、专业行为方式等五大外显的基本构成要素;而这五大外显要素又直接影响或决定着采矿专业行为的质量与工作成就。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还表现了系统性层次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层级驱动的功能关系。

4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基于上述采矿工程专业职业素养动态系统结构图分析,我们在关注职业素养的整体系统性的基础上,明确专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专业人才的社会化职业行为能力。针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通过大量观察分析,我们提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结构”。第一,具有人生职业定位能力,具有职业人格完善能力与职业心理调适能力,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基本能力;第二,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第三,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文献、资料查询、检索及研究的能力;第四,具有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分析、解决采矿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操作能力;第五,具有创新意识和先进理念,并具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的初步能力;第六,具有一定的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能力,能从事矿井初步设计、水平延深设计与采区设计工作;第七,具有一定的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能力;第八,具有较强的专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专业团队的基本能力;第九,具有一定的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进行矿山企业战略及采矿项目投资的决策能力;第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我们过去沿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等版块划分设计的。这种划分框架本身没问题。我们只在内容要求上进行甄别或主次设计即可。第一,在德育课中即在政治、时事与职业道德等课程版块中加重份量,应将职业的社会动机、事业成就欲、专业情感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德育核心教学内容,职业动机建立,优于一切,这是采矿专业教改研究的重要观点或倡议。职业动机不明确,不真正热爱采矿专业、热爱矿山,是学不好采矿专业更干不好采矿工作的。例如,鼓励采矿专业学员报考非采矿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不合适的,对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及整个社会均有不利影响。第二,增加行业知识与信息教学份量,让学员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行业及其发展前景,培养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在学员心田中植入行业发展的远景及奉献采矿业的人生价值,这是专业教育成功的心理基础。第三,让学员围绕采矿职业素养系统结构及职业能力结构学习相应的知识与信息,并切实进行技能演练,让学员职业素养初步沉淀,让学员职业能力基本具备。第四,以开放的视野来设计采矿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并举,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以“研”促教,以“工”促学。让学员在社会立体空间中学习,不局限于校园内,更加重视一线教练教学行为。第五,每门课程的课时量分配差距拉大,重点突出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在采矿(采煤)、掘进、通风与安全、矿山企业管理等主要专业课程中设计专门的课程实习,并切实履行实习计划,以求专业能力的真实提高。第六,利用假期组织学员进矿山参加一线劳动,重视矿山劳动教育与矿山情感教育,培养爱在矿山、心在矿山、技在矿山、业在矿山、奉献矿山的采矿工程专业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矿山真正需要的一流采矿专业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