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9:41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1

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于上述五个认同,我认为:“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第二,如何做到“五个认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认同伟大祖国方面: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鲜艳旗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绩,切实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在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向我的学生讲述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历史,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但是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要让孩子们记住那些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让他们明白,我们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无论哪个民族遭难,其他民族不会坐视不管,我们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着一起,共同前进,共同进步。

在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方面:伟大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把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传授给我的学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孩子们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树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

在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方面:对领导56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认同尤为重要。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将在不断增进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同时,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详细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历程,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认同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其中实现了“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的伟大功绩。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幸福体验

一、积极心理技术研发的理论背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是我们最不容易将其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为什么不同的味道会使我们联想起不同的生活事件和经历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主要是运用了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原理。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活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环境中产生的,储存在记忆里的认知信息并非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同身体的特殊感觉通道相联系。通过具身认知的原理,用生理刺激去诱发相应的情绪,就如导弹制导一般,让对方回忆起相应的事件,并且进行表达和分享,这是一个通过艺术的形式实现心理澄清的过程。让成员回想起那些曾经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事件,在分享中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且引发一些思考。

二、“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的意义

人生中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就像是酸甜苦辣咸这些不同的味道,有些时候我们会想跳过所有的看似不那么舒服的味道,不要酸、不要苦、不要辣,直奔如恋人相处般永久的甜蜜,我们以为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不枉此生。有时候我们觉得如果人生只剩下苦,将会没有欢乐、没有收获。究竟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我们说出答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百味的,不同的味道的混合,才可以体验出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一次痛苦经历之后,每天逢人诉苦,苦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用自己营造的苦难埋葬了自己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厌倦了总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深挖伤口,甚至创造问题来处理的模式,这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人们真正的心理需要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是想要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群。我们需要的是转身,而不是沉浸在问题中整日以泪洗面。珍惜人生的每一段经历,尽量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朝积极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制作的意义。

“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背景,以五种不同味道的茶水来刺激味觉,从而激发个体对相应经历的回忆,由此积极创设一个再经验的情境,并从正向加以引导,由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段经验的不同解读来重新认识现在的生活,从而体验幸福感。最后,由“人生五味茶”的体验,进入到诗歌的创作,其实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诗歌是所有艺术表达形式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一种方式,在作诗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有一个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但当我们的观念作了一个调整和转化,真正去感激和珍惜我们所经历和将要经历的一切时,眼前的世界其实已经出现了另一番光彩。人生五味,皆有其意义,唯有珍惜,方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三、“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的操作步骤

1.召集5~8个好朋友,找一个安静的适合喝茶的地方相聚在一起,事先不向他们作任何消息的透露,由几个组织者策划整个活动的流程。准备好材料,包括泡好酸、甜、苦、辣、咸五壶茶,每人一个茶杯。

2.首先,每个人手中拿一个杯子,先倒上第一杯苦茶,告诉参与者不能闻也不要提前喝,不讨论不分享,当引导者喊“开始”,大家一起一饮而尽。

3.喝下去之后,每个人先不说话,顺着自己身体的感觉,可以先闭上眼睛,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回忆这种感受是否和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有相同的地方。

4.参与者依次分享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过往的经历和体验等。

5.依次按照苦、酸、辣、咸、甜的顺序上茶,由组织者下口令,参与者一饮而尽,再闭目静静体会,然后依次分享各自的故事。

6.喝完五种茶之后,顺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现场作一首诗,题目就叫作“人生五味茶”。

7.每个参与者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8.结束前,所有人一起唱一首能表达大家心声的歌,例如《驿动的心》等,结束活动。

四、注意事项

1.酸、辣、苦、咸、甜五种茶的味道要尽量重一些,这样感受相对较深,能更好地引发回忆。辣的味道用芥末而不是辣椒,会有更理想的效果。

2.每位成员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保持安静倾听,不评价,不回应,不分析。

3.五杯茶一定都要一饮而尽,不是慢慢细细品尝。

4.如果过程中某个成员出现一些情绪反应,例如哭泣等,都属于正常现象,其他成员可以鼓励其表达,并且给予支持。

[1] 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C].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3

苦谛为四谛之首;四谛,也称为四圣谛,意为圣者所见的真理。“谛”的含义是为真实不虚的意思。而“四谛”也就是指完全符合事实的,没有半点虚假成分的真理。苦谛和集谛是指生死轮回的因果,苦便是因,集就是果;灭谛和道谛是指解脱生死的因果,灭是果,道是因。此逻辑是与常理相反的,先果后因。这样的次序在于宗喀巴大师看来是与修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佛陀时代,当时的人普遍具备希求解脱之心,但是佛教又认为他们的这种心事颠倒的。其原因在《第广论》中说道,“以诸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狂”。佛陀为了改变人们这种颠倒乐执的状态,引导大众走向真正的解脱,唯有向众人述讲苦谛的根本。

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宣扬到用苦相的方式引导众生认识苦谛。苦相大致分为六道总苦和六道别苦。六道总苦,也就是众生共有的苦,包含了三苦,六苦,八苦。六道别苦,也就是六道轮回中每一道分别会受到的苦,例如,地狱众生受火烧,滚刀尖等。因佛家所讲苦因众多,所以本文不对所有做一一阐述,重点对六道总苦中的人生八苦作描绘。

八苦指的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原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苦。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中在对人生八苦做描述时特别提及到了龙树菩萨的一段话,里面不仅是包含了八苦,而且还讲到了众生苦因的来源。八苦中宗喀巴大师着重强调了生苦和五蕴苦两种苦,他认为这两种苦是其他六种苦的根源。在《第广论》中讲到,“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与最后,须殷重修”。这里就是讲到众人对生的颠倒乐执,所以就是死后再险境中也会需求生的出路,从而也是为后世埋下了苦因。而五蕴苦也是因为对颠倒乐执的处处维护,所以下一世也是将感受众多苦因。

“生苦”指的是生有,并不是指生后或者是生前所受到的苦。它指的是一种体性。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中对生苦做了以下论证。

(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讲到的生为苦是指的在受生的时候,就有着无限凶猛的苦难就随之而来,为此结论,宗喀巴大师专门举例为证。他说,胎生的人或者动物在母体的里所生存的十个月就好似在地狱中那般的煎熬。这就是一种为生而必须承受的苦。

(二)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文中所提到的“粗重”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各种烦恼或者阻碍的根源,就似一颗种子。三界有情的诸行生就会伴随着各种烦恼的种子跟随而来。而就是因为是情感形成之时便有烦恼的因素相伴生成,所以这种烦恼的种子也会随之不停的产生作用,影响个性,也使得众生无法将心安顿下来行使善能,而不能照着自己最初原始的意愿行事。

(三)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这是宗喀巴大师认为生为苦,是由于有情在欲界和色界,无色界受生后,由于受生的原因就会产生老,病,死等众苦。也就是说,老,病,死都是由生而形成的。因为众生在受生的同时就伴随着老,病,死的状态一起产生的,只是在个体不断的因缘累积中,逐渐显现出来了。

(四)“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讲述到,因为世间的一切事务被情所受之后便会产生三毒,从而使得人们身心处于一个苦恼,不安乐的状态。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佛学基础》里形容三毒时就比喻到,

“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从此也可以看出,三毒对于众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老苦”在佛教思想里既认为万事万物在受生后都会受到自身无法控制支配的状况,从而使得前一刻的身心不同意后一刻的身心。又指人人老年后身心的衰落。可见老苦其实与生苦一样。在《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对与老苦所下的结论是,“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病苦”在佛教中的病包含心病和身体病两种。心病既是贪嗔痴等各种情绪病。身体病也指身体中的不同部位活着时器官受到损害时,就会使得身体处于生病的状态里。其实就算是人们口中健康的身体状态,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病状态,比如说口渴等。这都是处于一种病态体性。这也由此可见,病苦不是指的生病时候的所带来的身体上的苦难,病苦是一种性质。宗喀巴大师认为,众生因为生病而不能为所欲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被迫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喝苦药等。甚至会使得人心处于一种恐惧的心态中,继而认为病是苦。

“死苦”是佛教认为一个生态可以使得生命得以持续的主要依靠是三个因素,既是寿,暖,识。寿指得寿量,暖指身体有温度,识指意识。死在佛教意义上来说就睡脱离了这三个因素。所以可知,死苦并不是指人在失去生命时所受到的痛苦,而是一种体性。宗喀巴大师认为死会使得人被迫与自己痴迷的财富,地位,亲人,朋友等分离,且在生病终结时也会有剧烈的身心痛楚,因此说死苦。

“怨憎恨苦”指得是与不喜欢的一切事务相遇,其中也抱歉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这里的怨憎恨指的不是痛恨某物而产生痛苦,也是一种形态。宗喀巴大师认为怨憎会使得情感处于害怕受到伤害,名誉受到损坏的状况下,所以说怨憎是苦。

“爱别离苦”指得是与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分离,但别离的苦不是指与一切喜爱之物分开而感到痛苦,它也是指地一种性质。对此,宗喀巴大师认为爱别离使得友情处于内心忧桑,难过不已的状态,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一样,相爱分离,所以大师认为别离是苦。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4

本论文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思政专项重点课题《南疆职业院校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立项编号:SZZ-2015-01)、“2016年度阿克苏地区人才项目《中职生“五个认同”教育思想现状研究-以阿克苏地区为例》”的研究成果。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问题始终是关系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南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是新疆、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境内“”相互勾联,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并把南疆职业院校作为其渗透的重点,把争夺下一代作为其积蓄力量、与我进行长期较量的一个战略性步骤。在南疆职业院校加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事关各职业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事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南疆职业院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疆职校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分析

南疆各民族职校生在入校之前,无论是来自南、北疆的城市、农村或牧区,都或多或少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五个认同”的学习,到职业院校后又再次受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职校生普遍对“五个认同”的认同度较高,但调研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南疆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薄弱,加之长期以来,各校存在重专业轻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远比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和建设经费少得多的现象。第二,近几年因区情需要重视程度提高,各校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课后主阵地的作用,开展了集中宣讲、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发声亮剑等”活动,形成许多举措,有一定成效,但未形成系统的“五个认同”教育工作体系。第三,南疆职业院校“五个认同”教育队伍薄弱,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存在宣讲队伍整体理论深度、宣讲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解读的针对性、吸引力不强,教育形式单一,多以说教为主,且民族学生因国语水平的限制,影响了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和认知,表现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学校“五个认同”教育未形成完善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二、南疆职校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思考

1.强化对“五个认同”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五个认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南疆职业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责任,是学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力举措,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所在,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增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各南疆职业院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各民族职校生的“五个认同”教育,才能为各校导正办学方向、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大批的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力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顶层设计好“五个认同”教育工作体系成立学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领导机构,为“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并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学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在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中的任务和职责,并纳入学校、部门、个人年终目标考核,健全“五个认同”教育工作责任制;加大“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少数民族职校生的国语教学,提升学生“五个认同”的理解力、认同度;通过“五个认同”教育实施方案中的系列活动的实施,引导各族学生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抵制“双泛(泛伊斯兰、泛突厥)”思想,提升各族学生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感恩伟大祖国的自觉性,并成为“五个认同”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3.努力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书记是“五个认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学校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契机,建立学校干部、教师、党员联系班级、联系学生制度,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义务走进学生、走进班级、走进食堂、走进宿舍,适时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筑牢树立“一个总目标”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学管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建设,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增强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意识;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好主渠道在各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要求其他课程也有“五个认同”教育的义务,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教育效应。

三、南疆职校生“五个认同”教育还需做到“五个促”

1.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五个认同”教育的前提是认知认同,深入研究“五个认同”的内涵、具体要求、特质,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接地气地把“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讲清楚、说明白,让学生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电子屏、广播、校园网等设施,形成强大的宣传氛围,生动宣传“五个认同”的内涵和要求;加强“五个认同”宣讲教育,要突出南疆地区的针对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各族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增强各族学生认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2.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五个认同”教育的关键在行动,要把实践育人作为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职校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使职校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强“五个认同”的认识;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搭建活动平台,使“五个认同”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微行动”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五个认同”;完善职业院校“校家企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校园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促进学生在实践养成中行为习惯更加符合“五个认同”的要求。3.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把“五个认同”的要求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有利于“五个认同”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使“五个认同”具体化、制度化,使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各族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坚定性,把“五个认同”的要求融入职业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去极端化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平安校园创建之中,充分发挥号召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情感认同,推动各族学生在为校园和谐、家乡美丽的服务贡献过程中升华精神境界、思想认同。4.抓好氛围营造促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良好心态,抵制消极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校园风气。校园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五个认同”为导向,大张旗鼓地宣传“五个认同”的典型事迹,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五个认同”的错误言行;实施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唱响网上“五个认同”的主旋律,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传播落后、消极、庸俗的不良内容,共同建设校园和谐。5.健全长效机制促固化“五个认同”关系新疆总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机制,把“五个认同”教育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责任到部门和负责人,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建立督查机制,深入系部、班级、学生中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考核促推进,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开创“五个认同”教育的新局面;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五个认同”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五个认同”的行为得到倡扬,违背“五个认同”的行为受到批评。实践证明,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是南疆职业院校增强各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理论基础,是构建各族学生共建和谐校园的情感抓手,是扎实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南疆职业院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为学校各项工作聚焦总目标、服务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军.五个认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之维[J].高教学刊,2017(4).

[2]张水魁,马香.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研究报告——基于对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好家长,2016(38).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5

[作者简介]崔丽君(1980- ),女,河北张家口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左光霞(195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江西 南昌 3302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江西省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YB03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1-02

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是为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而设立的学制体系,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五年连读,毕业即可获大学专科文凭。在某些省份(如江西)学生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生源质量也较好,多数为当地重点高中分数线以上。入学前,其签订的就业协议表明,其毕业后要到相应的小学就业(多为偏远山村的小学)。因此,选择就读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多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与理想无关的“被迫式”选择,不再为毕业找工作奔波的“安乐窝式”生活,成绩远远高于同校普通班学生的“优等生”身份,使其在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时所产生的问题既有新入大学校园学生普遍有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基于此,本文关注情绪教育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所产生的影响。

一、理性情绪教育理论运用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适应性干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理性情绪教育的基本内容

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情绪具有适应作用、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通讯作用。情绪教育,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表达、调控、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快乐、健康情绪的一种教育活动。

理性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学者认识到了非理性思维的存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人是有非理性思维的,而情绪的困扰是由于非理性思维的存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导人们如何主动有力地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驳斥成功后,便能产生新的情绪体验及有效的辅导效果,其图解模式如下:

理性情绪教育,就是通过有效干预来抑制非理性思维的作用,同时增强理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学会认识和控制情绪,学会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达到有效控制自我情绪,并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指导的目标。

(二)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心理特点

学界已经普遍关注运用情绪教育调适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教育可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产生积极影响。五年制定向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群体范畴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大学生群体的一些共性,如学校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以个人自学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以工作为导向的学习目标,以及生活中与中学时代迥异的自我生活管理等。同时,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相较于其他大学生群体又面临其独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相对较小。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其入学年龄与高中生相当,多处于十五六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心理应激机制相对较差,对于面对的问题往往不能做出理性判断。

2.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读五年制定向师范生都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缺乏兴趣,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就业压力的缺失,也是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研究者曾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入学动机进行考察,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干预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担忧,是其选择就读的主要原因。

3.较易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情绪。研究者曾对一个51人的定向师范生班集体的生源状况进行考察,数据显示:中考分数均超过所在县区教体局划定的重点高中录取控制线,其中最高分567分,最低分451分,平均分496分,500分以上的19名。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生源多是基础较好且比较聪明的学生,他们的人生完全有另一种可能。而现实是,他们需要回到农村从事乡村教师的职业。很多人因此容易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情绪。研究表明,理想与现实的突出矛盾,是其产生心理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理性情绪教育理论干预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心理特点是理性认知不足,进而产生了心理困惑。其年龄生理特点,影响了其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压力的缺失,其实也是一种错觉,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修改自己职业生涯的可能;读重点高中,进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很多学生忽视了上述的种种现实,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梦里不能自拔,进而陷入一种更深的痛苦中。因此,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一些适应不良的同学需要理性思维的指导。而理性情绪教育就是通过理性情绪干扰非理性情绪,进而纠正不正确的认知,并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性认知的过程。因此,运用理性情绪教育理论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心理适应性进行干预是必要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导人们如何主动有力地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驳斥成功后,便能产生新的情绪体验及有效的辅导效果。

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运用情绪教育理论进行心理适应性进行干预具有可行性。首先,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决定了其认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的引导,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使其易于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其次,在人们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职业变迁等经典的案例,而实际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师范院校多有一支优良的从事心理教学及心理辅导的专业团队,这使得对学生的引导具有科学性,保证了心理引导的效果。

二、情绪教育运用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干预的方案探讨

情绪教育理论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将这一理论引入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已有的科学成果。此外,还要注意“因人制宜”的原则,不能忽视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同时在探讨群体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群体内部个体的差异。当学生具有“绝对化要求: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过分概括化: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的表现;糟糕至极: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等情绪特征的时候,尤其要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总之,笔者认为情绪教育在本领域运用的总原则是:借鉴、创新、关注个体。

(一)情绪教育的基本目标

正确认知自己,合理规划人生;正确认识现在,合理规划五年校园生活;学会情绪调适,将有破坏及伤害性的情绪表达方式转化为无害的、积极的表达方式;心怀梦想,走向未来,乐观积极地应对人生路上的挫折与苦痛。上述基本目标,既是分立的又是统一的,且有一定的层级性。对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而言,很多学生心理不适的出现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没有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而处于忧怨或迷茫中,因此正确认识自己,规划人生,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一步,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许多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认知现在,规划五年校园生活则是有实质性的一步,是化解心理不适的物化手段也是通向规划人生的必经之途。情绪调适则是我们情绪教育的核心,也是成功地度过五年校园生活并拥有美好未来的心理保障。乐观积极的性格则是一个人的快乐之源。

(二)情绪教育的内容

考虑到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的特性,本情绪干预内容的设计兼顾了问题趋向应付策略(问题趋向应付是指通过改变事件而不是改变自己来减弱心理应激反应,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面对问题情境,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从而降低个体的紧张程度和压力)和情绪趋向应付策略(情绪趋向应付是通过改变自身、调节自我而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从心理中介因素调节策略的角度着手进行心理应激调节)的长处。内容涉及以下四部分:

1.正确认知自己,合理规划人生。以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畅谈对人生的认识、理性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现在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专业和自己身份的认知等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相应指导。指导者应具备相应的心理专业知识或者是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且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2.正确认识现在,合理规划五年校园生活。(1)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准备度过一个怎样的大学三年?面对新的校园生活有哪些心理困惑?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基本方法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上述问题的解决不是枯燥的说教,而应是结合生动案例,并在教学方法指导下的、生动的心理辅导课。建议作为入学初期的心理辅导课。(2)请优秀的在校学生现身说法,让他们来谈适应校园生活的感触。(3)学校尽力为学生创造好的条件,加速其适应校园生活的速度,减少其不适应感。

3.学会情绪调适,将有破坏及伤害性的情绪表达方式转化为无害的积极表达方式。感知情绪,通过集体活动展现喜怒哀乐让学生感知情绪;宣泄情绪,让学生谈自己的情绪感受;认知情绪,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控的,是不可怕的,而且不好的情绪还可以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心理教师指导控制情绪并传授情绪调控的基本方法。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礼仪教育。良好的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不妨先学学礼仪。《百家讲坛》金正昆教授所讲的礼仪的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让学生以听讲座的方式得到熏陶。(2)以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考量情绪教育运用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性干预的效果,可在干预前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CCSAS)进行测试,测后选取结果相近的四个班分两组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然后每组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进行干预比对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了情绪教育干预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心理适应程度的一个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则要更完善地制订把握细节的方案,以更好地达到干预期望,提升干预效果。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aslow's Needs Hierarchy Theor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Students

TANG Huiyun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Maslow's need hierarchy theory, analyzed five different levels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n this basis, further explores five different levels of needs in the management of five-year medical students to use.

Key words theory of need levels; student management;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内在的、下意识存在的,它们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不断完善职业学生的人格。需要层次理论为学生管理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某个时期的主导需要,预测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而便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动机诱导。

2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要特点及其表现

2.1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求是指机体为维持生命、生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马斯洛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的需要。五年制高职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食物、水分、睡眠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希望能够与异性有交往。

2.2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安全需要

安全需求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情感等方面伤害的需要。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安全的需要。作为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安全需要的渴望更为强烈。笔者对苏州五年制高职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住校生活。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对环境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2.3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需要

社交需求指的是友谊、爱情、归属感和接受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曾说:“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都需要有自己的团体和集体,以寻求团体和集体的认同、支持和温暖,否则个体将无法生存和生活。”①人类是一种富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情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人类的情感是可以相互传染和相互影响的。不管是哪一类人群都需要相互交往,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样希望能有知心的朋友,希望得到或给予某人关心和关爱,也希望得到爱情,更希望在关键或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理解和支持等等。

2.4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由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组成。由自尊、自足、自信成就感组成内部尊重;由认可、地位、关注组成外部尊重。自己在获得成功时候的自豪感是自尊,自尊可以是自己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自己在做出贡献得到别人的认可称之为关注。②五年制高职学生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弱。大部分同学都想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弥补自己文化基础课的不足,想通过新的学习环境的改变来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此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赏识,希望受到应有的尊重。

2.5 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是成长和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自我追求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它会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胜任感方面,这一类人希望能够掌握社会,掌控环境,喜欢主动出击,不喜欢被动的等待看着事情发展结束。(2)在成就感方面。这一类人的注意力喜欢放在事情最后的结果上,他们喜欢成功,能够收获成果远比给他们其他报酬要重要得多。他们会积极的参与到各种比赛,社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内在品质和职业技能,希望能够通过各项活动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3.1 关心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物质生活

首先,在学生入学教育时,要系统介绍学校及周边的基本设施情况,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方便其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其次,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单亲、离异、特困等特殊家庭学生的了解。再次,重点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保障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

3.2 关心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每位老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心灵上的指导与关爱。笔者所在的学校,新生入学时都要建立新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了解每位新生的心理状况。另外每个班级选定一名心理委员,学校心理老师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辅导、授课,再让心理委员定期在班级进行班级学生心理调查、反馈和疏导。再者,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晴社”心理健康社团,除了每天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外,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社团活动等。

3.3 强化学生的归属感

班级和团支部是学校的最基本单位,加强班集体建设,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班风、学风,使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笔者所在学校除正常开展班会、团委活动课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活动:学校成立了“学生讲师团”,让学生自己走进学校的每个班级进行“优秀共产党员”等故事讲述;通过“文化校园”、“礼仪大赛”等活动让礼仪文明传遍校园;对刚入校的新生班级举办吴文化主题宣讲活动,通过白居易、唐寅、伍子胥等名人故事让学生对苏州历史人文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以此加强学生对苏州、对学校的归属感。

3.4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在班级干部、学生组织选举中,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塑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差别,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文学社、话剧社、花艺社等16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拓视野、表达自我的舞台。每学期举行表彰会,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荣誉激励和物质奖励,表现学校对他们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的肯定,能产生明显的精神激发作用。

4 总结

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也就有了活动的不同的动机,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表现。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创造积极健康的同学间的相处环境、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情谊、变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达到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7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 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它构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整体的规定性。

二、世界历史与“三阶段”、“五阶段”的划分

(一)“三阶段”和“五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或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是苏联和中国理论界根据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有关论述所做的传统的划分。长期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五阶段的理论曾被我国理论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或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经典表述。然而,近十年来随着马克思的“伦敦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三阶段”或“三形态”理论的提出,我国理论界一部分学者,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五阶段”或“五形态”理论提出了疑议,其主要理由如下:

1.“五形态”理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附加和曲解。2.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实质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3.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按照“五阶段”或“五形态”的秩序依次演进的。4.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五阶段”理论一方面虽然比较好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主义“早产儿”、资本主义“补课论”提出的理论根据。5.“三阶段”说与“五阶段”说相比,一方面它较好地说明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避免了“五阶段”说所造成的认识混乱,另一方面它还能更好地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对上述观点持不同意见的观点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地准确地表述过社会历史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基本的经济形态依次更替,但“五阶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奠定的。其理由如下:

1.“五阶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书中提出的,虽然存在着用“部落所有制”、“亚细亚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术语来表述原始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具有不确切性。

2.斯大林关于“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的经典表述渊源于马克思。从现有资料看,最早指出人类的社会有五个发展阶段的不是斯大林,也不是马克思,而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他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阶级关系的状况,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神学和封建的社会、过渡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即15世纪以来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未来的“实业和科学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但因圣西门根本不懂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终动力,坚持唯心史观,这种历史分期只是一种猜测,而没有作出理论上的阐述。马克思的最突出贡献在于对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规律作了理论上的论证,指出了更替的内在依据。

3.对单个的社会有机体(民族和国家)来讲,在历史上是很少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但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用五种社会形态来概括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却是成立的。因为在一定时代,总有一定所有制的社会有机体,用为世界性的体系,位于该时代历史发展的中心,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到当时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例如,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前资本主义形态,可就人类历史发展整体而言,却意味着封建时代已告结束,世界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降临人间。所以,对人类社会五种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过程及其规律的把握,只能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总体或“类”出发,而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现象。

4.“三阶段”说也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进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它在马克思著作中只占有次要地位。“五阶段”说与“三阶段”说有不同的历史作用:前者能较好地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后者则能较好地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超越商品经济阶段。“三阶段”说中的第二种形态属于商品经济,马克思的本义也是指资本主义,而不包括社会主义。我们今天以“三阶段”说作主题来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只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运用,而不是马克思的“本义”;如果把这说成是马克思的“本义”,即把马克思理论同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不加区别,硬把二者说成是一致的东西,就不对了。

(二)“三阶段”与“五阶段”划分的视角及其关系

有的论者认为,“三阶段”说是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对依次演进的社会形态进 行划分的;而“五阶段”说则是马克思从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有的论者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关生产的“普遍的光”的观点的论述认为,“三阶段”和“五阶段”的划分是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生产、生产方式的不同视角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概括。社会生产虽然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生产的不同形式即“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所起作用的方式、大小、范围的不同,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历史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三阶段”与“五阶段”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深化。有的论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98页注32的有关论述认为,“三形态”是从“社会生产类型”的角度来划分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实质上是社会生产的不同类型。“五形态”则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展开来说,生产方式=社会生产类型+基本生产关系。社会生产类型是生产方式的抽象形态;生产方式是社会类型在逻辑上和历史上的展开。并且一种生产类型可以容纳不同的生产关系,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关系的二重结构(人们对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是理解“三形态”和“五形态”关系的枢纽。“三形态”侧重于生产关系的宏观结构的历史运动,它反映了个别劳动与社会总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五形态”说侧重于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的历史运动,它反映了人们对个别劳动占有关系的历史变化形式。

三、世界历史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是否有一个中心

第一种观点认为:与黑格尔的日尔曼中心主义相对立,马克思并不承认世界历史体系有什么特定的中心。在马克思看来,真正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开创世界历史的,并不是哪个国家、民族的直接推动,而是世界范围内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如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就指出:“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确认为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以特定的方式参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的前提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不否认某个或某些民族和国家在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中的领先或“中心”地位。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把世界历史分为两部分:“机器生产中心”和为中心发展工业服务的“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区”。恩格斯也曾形象地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同时这种观点还认为,承认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某种中心的存在与“欧洲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依据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的性质以及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演变发展规律,来确定“中心”和“非中心”的。而“欧洲中心论”则是依据所谓种族的优劣、国力的强弱、战争的胜负等来确立“中心”和“非中心”的。其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一个“中心”的形成是世界历史时代的整体作用的结果。而“欧洲中心论”则认为,“中心”是与生俱来的。其三,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来,“中心”是随着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这里所讲的“发展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心”本身的变化;二是“中心”的转移)。而“欧洲中心论”则认为,西方世界的中心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其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的“中心”与“非中心”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离开了这种相互作用就无所谓“中心”。而“欧洲中心论”则撇开这种相互作用,把“中心”及其作用绝对化或“超世界历史化”。其五,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说,确定“中心”也是对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的性质及其演变规律作典型分析的需要。目前学术界有的人为了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欧洲中心论”区别开来,断言前者不承认世界历史时代中有什么“中心”,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尽管其用意是好的。

【参考文献】

1.孙显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范畴,攀登1993年第3期。

2.杨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4.江丹林:东方复兴之路,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第242—243页。

5.顾红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 6.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7.刘佑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形态理论,哲学研究1988年第12期。

8.郑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进程理论考评,文史哲1988年第5期。

9.江丹林、孙麾: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哲学动态1993年第2期。

10.王友洛: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进程理论与商品市场经济,学习论坛1995年第2期。

11.景中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2.刘佑成:社会发展三形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20页。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8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 以 “仁义礼智信” 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 并形成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提炼与升华。

一、“仁义礼智信”的提出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项链,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人,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即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制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欺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这一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是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汉建初四年即79年)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其会议纪要为《白虎议奏》(《后汉书·章帝纪》)。《白虎议奏》已亡佚。会后,班固奉命整理讲议记录,编辑成《白虎通德论》。其文云:

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白虎通德论·情性》)

二、仁义礼智信的发展

我国魏晋至清代中叶,是“仁义礼智信”不断扩大影响并有所发展的阶段。魏晋隋唐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大力倡导,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宋明清时期,儒家学者进一步从理论上对“仁义礼智信”加以阐发,从而使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得到不断发展。

1.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

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将以往的“五常”归结到一个本源——诚,要求人们必须诚仁、诚义、诚礼、诚智、诚信。这就将“仁义礼智信”真正整合成一个整体道德体系。

2.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

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在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即二程那里,发展成为“五常全体四支”说。他们由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推演到人性论上,提出了“理、性、命,一而已” (《二程外书》十一)。也就是说,“性即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八)。既然“性即是理”,而“天理”“具备万理”,它包含了普遍道德的各个条目,所以说“性无不善”(《二程遗书》卷十八)。因而他们将“仁义礼智信”发展成为“五常全体四支”说。

3.朱熹的“五常之性”即“五行之理”

朱熹在继承二程“五常全体四支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常之性”,即“五行之理”。朱熹将五常同五行、五常之性同五行之理的关系揭示出来之后,最后将天下道理全归结为出于“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恪守做人的这一根本道理,努力实践“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做真正的圣贤君子。朱熹不仅继承了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而且还提出了“仁包四德”,“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品德,被后人称为“朱子八德”。此后,王守仁、王夫之等人也对仁义礼智信的有关德目作出了新的解释。

4.“仁义礼智信”遭遇挑战并被补充调整阶段

晚晴至民国初年,是“仁义礼智信”遇到挑战并被补充调整的阶段。自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了先进的人们;清政府的不堪一击和屡遭失败,使人们从思想上开始寻找中华民族从强盛走向衰弱的愿因,寻找先进的理论,比较与中华民族不同的道德观念,从而在旧道德的基础上阐发新的含义。

5.“仁义礼智信”被重新认识的阶段

至今,是“仁义礼智信”被重新认识的阶段。经过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改良和革命的洗礼,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逐步发展成为反对孔教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全面冲击封建主义文化的潮流。五四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鲜明口号。人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存在全面否定传统道德的倾向。

在革命到来时候,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必然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旧道德的前提下建立新道德,这是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革命过后,对旧有的文化遗产再作重新的清理和整顿,则也是必须和必然的。还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道德得到了重新评价,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了重新认识,其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合理价值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定位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也是人们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从性质上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主要义务,而非从属、次要义务,被认为是五种永恒的道德,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德目是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在中华传统美德中“一以贯之”地起着文化规范和导向作用。离开了它们,就很难正确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得道德内涵,也很难对传统道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大力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促进民族认同、祖国统一的共同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认同,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层面和精神心理层面的认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最牢固的精神文化纽带,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文化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全体民族成员具有内在感召力,催生和强化着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当前,有人认为,祖国大陆一段时期内曾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而台湾则较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中华文化的“根”已不在祖国大陆而在台湾。应该清楚的看到,目前“台湾”分裂势力活动不断加剧,台湾当局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文化”活动,妄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增强海外华侨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孙中山讲:“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道德,也就是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我们有理由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建构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全体人民普遍遵循的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

四、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使得我们当代的道德文化建设。须要做好内外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工作,要自觉地吸纳人类优秀的外来道德文化,要积极地承继我国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而,深入研究我国的优良道德文化、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合理地诠释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等伦理道德规范, 是平衡和协调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剂。它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同舟共济。中华美德中既有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流传至今并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美德内核, 也有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崭新时代美德。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用熔铸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人们共知共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社会风尚, 是顺应时展的强烈呼唤。应该把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置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突出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这就把中华传统美德置于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舞台上, 为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提供了开阔的思维视野。“仁义礼智信” 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 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像“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等,,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应当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9

法制观念由来已久,作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在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文明中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因此,更应该学法、懂法,用法、遵循法律。

常常会在电视、报纸的报道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法制观念,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甚至在受到不法侵犯的时候还不知道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有的选择暴力、有的选择忍受。这是一种悲哀,我们要吸取教训,培养自身的法制观念,同时也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普法宣传,只有大家都有法制观念了,法律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务实的态度去学习普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学法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明白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要在法律所限定的框架内做事。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依法执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要将普法学习落到实处

普法的学习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所的有所获,对于个人来讲,本次普法学习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不仅认识和纠正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法律盲区,同时通过学法可以很好的指导相关业务的顺利开展,对日常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10

同志们: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根据楼观镇党委【关于开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今天由我给同志们宣讲五中全会主要精神。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二、五中全会承上启下,是“十四五”开好局的关键

在2021年这“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到来之际,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高瞻远瞩,精心谋划。会议充分肯定了我们“十三五”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期待和向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所以说,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

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主要内容

《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四、《建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全会通过的《建议》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成果,是一个充分反映社会期盼、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的成果,是一个生动体现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成果。《建议》三大块十五各部分内容,全面贯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了党的精神,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1. 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意义重大,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

①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新发展阶段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

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要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要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

2.《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既是一针清醒剂、也是一针强心剂

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①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②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③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⑤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4.《建议》清晰展望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11

编者按: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了《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了《教师法》,《五五普法》……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法律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五五普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五五普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篇12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1“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最主要的是它是第一年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或冲刺时刻,能否实现“双中高”的发展目标是决胜的关键。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均是前所未有,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国内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释放,国际则面临经济持续低迷和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双中高”目标,十分不易,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最大的困难也得克服,最重的挑战必须积极应对。这就是通过科学、前瞻的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化风险、化挑战为机遇,高质量地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最大的特点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的新理念框架,即坚持五个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革命。

五大发展是理念创新,也是重大的战略方向和举措。新常态下的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在旧的发展动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如何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著提高。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确立和坚持践行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实现由数量扩张式的外延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增长转变,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的实质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摆脱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新发展模式;而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化解各种经济社会风险,协调发展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举措。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我们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予以重大关注和战略安排,这就是系统全面地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并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开放不仅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而且能促进体制创新,促进改革,实施新的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开放战略,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共享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确定以后,最主要的是行动,加紧行动。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也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视行动,行动是关键。五中全会公报中我们看到了六大“行动”的表述,十分有新意。如要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的主要领域,必须加紧行动予以全面推进,形成发展的新趋势和潮流。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更多的国家和大从的行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浸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大规划国土绿色行动,海湾整治行动。而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不仅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且号召社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议》还提到一个更令人惊喜的行动计划,那就是向贫困全面宣战,基本消灭困难,提出我国现代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也一直在践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党才能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持。

三年前,党的报告就明确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两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再次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证明,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体党员干部更应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在5月27日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五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落实的五年。“的讲话是既着眼当前,也着眼长远;即针对现实,也规划未来。”

“在讲话中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指明了'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体现底线思维

今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张占斌透露,有关部门正在就“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以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十三五”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在讲话中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这样的表述体现出所多次强调的底线思维。往坏处想做好准备,往好的方面努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将贯穿到'十三五'的制度中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梳一梳、理一理,对将要面对的风险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明确十大目标任务 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这是在讲话中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目标任务,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取得明显突破。

在这十大目标任务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在第一位。张占斌认为,虽然我国改革发展有许多重要的任务,但是稳增长仍是首要任务,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从容地做其他方面的事情。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胡敏教授解释说。

胡敏谈到,我国现在面临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讲话表明了中央的决心,可以说是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以创新作为驱动力 寻求绿色增长

针对这十大目标任务,在讲话中重点谈到了六个领域的发展思路,例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这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在哪些方面着力?胡敏认为,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摆脱过去单纯注重工业的眼光,改革和创新是应对当前和接下来一个阶段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的重点。

在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上升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高度。对此,张占斌认为,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这将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大重点。

在谈到民生问题时,特别提到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治研究所所长丁建臣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目前的状况离规划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改善民生对政府来说任重而道远。强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民生的重视,对百姓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好消息。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圆满闭幕。在遥远的北方小镇,我们的党委副书记带领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了这次全会精神。

中国一直不断朝着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方向发展。而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已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规划未来的五年将是本届全会的主题。十三五规划主要阐明了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即:一定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一个五年,我国发展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口,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对我们更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化解新矛盾,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国家对未来的五年的规划,定位非常准确。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

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为了能够让“第一个百年计划”如期实现,政府极度重视十三五的开展,从科技,文化,卫生,农业,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接下来五年的发展要求,且都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也告诉了我们,在工作中要进步和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要多思考,做到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服务,才能保证在工作中更好更快的发展。

现在国家对农村工作的创新非常重视,“十三五”,说到底还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所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国家的引导,以及政策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机制来根治社会的问题。只有人民富起来,国家才富裕。

五中全会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希望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身边一切都是正能量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我的国家而自豪。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习的讲话

为工作指引,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勤恳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不断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新寅街不懈奋斗。乡镇领导

干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力量,坚持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5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五年规划是我们汇聚民族智慧的法宝,体现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正是一步步踏着五年计划的阶梯,从1949年的积弱积贫,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节点与路口,回望“十二五”,中国经济年均增速7.8%,GDP总值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最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科技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000多亿美元,中国装备大步走向世界。经济构成中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驾马车”驱动姿态更趋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向各领域加快渗透,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彰显,中央财政资金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民生指标全线飘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跑过GDP增速,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约1亿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正触手可及。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清单”:“世界工厂”要转型升级;深化改革要适应发展;权力运行要服务市场经济秩序;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尼系数依然高于0.4,中国还有2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13亿人民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30多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困驱动”目标已经实现,接下去该是“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使命驱动”时代了,“十三五”规划正承载着这样一个任务节点。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历史关键节点的“十三五”规划,不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更决定着经济新常态下的我们的发展方向、信心指数、前进步伐。“十三五”规划蓝图中,全面实现小康将是第一任务,“两个一百年”是旗帜方向,“三大发展”是遵循规律,“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是发展动力,“六个必须”是规划要义。这其中,扶贫攻坚、“定点滴灌”、“互联网+”、万众创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集约发展、“一路一带”、“亚投行”、“中国制造2025”、人民币国际化,将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标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将圆梦百年,责任与使命在肩。“十三五”规划除了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还将助力扶贫攻坚、经济转型、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全面改革,依法治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成熟、自信,让中国梦的“幸福指数”更具温暖内涵,更坐标清晰,并写入党心民心、中国历史与中华大地。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6过去的已经过去,纵使过去万般的好与坏,但终究只属于过去。未来的未来,畅想着完美的一切,与即将到来的挫折险阻,但终究还未来。

我们只属于当下,现实的优与劣,才是我们正面对的现实。认清自己的过去,是一个智者畅想未来的前提,田忌赛马,也正是如此,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想出取胜的方法。我们又何尝不是?如今的检验科,要设备无设备,要人才无人才,狭小的科室,经营着简单不复杂的操作程序。但这些只是我们的缺点,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软肋,那只要制定合适的措施,我们一样会成为成功者。成功,从来不分贵贱,只分勤愚。我们是个勤快的科室,更是一个勤快的人,我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所以,我不害怕认清自己的过去。因为这是我迈向成功走的那匹下等马。

现实,是否太过真实?有的时候,竟会恍惚自己是否可以迈向未来。但肯定的是未来会来,只是成功与否。那么我们除了认清这过去的欠缺以外,可以做什么?我想绝非是畅想着未来美好的日子。生活,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我们此刻需要做的有太多,比如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设备引进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琢磨,去努力的。检验科,是临床科室的眼睛,只有让自己这双眼睛,更明亮,更清晰,才会看到未来,也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把生活看得更透彻。

未来,总是那么虚无缥缈,那么不可捉摸。但是如果不去畅想,那么未来的路,会走向哪里?也许更好也许更坏。当然,我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求进者,我们期许的未来,是一条光明的辉煌大道,那里的我们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着胜利。但是为此,我们需要虚心求教,踏实求进,一步一步,从自身的素质涵养做起,再到科室的服务理念,继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建立新学科、培养高端重点人才,打造属于我们的特色学科。这样即使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我们也能不彷徨。

忆往昔,岁月峥嵘;思当下,知止知进;畅未来,前路茫茫……

党员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十三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党员十三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3.2016党员学习心得体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