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5 05:07:30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1

http://

关键词 媒体 社会责任 体系建设

2014年6月9日,经济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北日报、解放日报、浙江卫视、齐鲁晚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等11家试点媒体正式对外2013年度本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报告。6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要求各新闻单位对记者站、网站、经营部门、采编部门认真进行自查清理,对新闻采访、报道进行严格把关,禁止记者站和记者从事广告、发行、赞助等经营活动,禁止新闻记者和记者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试点媒体先行,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联动,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仅有助于加强媒介行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彰显了负责任的中国媒体形象。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责任理论的践行和深化。

一、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及必要性

1、新经济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经济形态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国家出现,随之向全球扩张。近年来,新兴产业已吸引了近三分之二的风险投资,其市值超过了传统工业。

新经济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虚拟经济等。新经济改变了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中介结构和信息成本问题。网络经济将形成直接经济,正如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家姜奇平所言,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缩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直接快递贴近目标来获得价值。数字化网络对时空的“合力”正好为削减中间环节提供了基础。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网络经济化的双重进程。在社会经济激变中,人们热切需要大量新闻信息和解释性报道。这对新闻媒体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国的现代化

随着世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亦势不可挡。自1963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提出了“四个现代”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量化目标是实现小康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进一步强调,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潜力所在。

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形成,易引发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此,受众特别需要舆论引导、服务以及人文关怀。其中,媒介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社会传声筒和稳定器。尤其是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媒介更应担负起这项社会责任。

3、数字化社会

如今,我们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社会。通过数字化的呈现,人们在电脑前几乎可以遍览全世界的城市街景,甚至可以穿越时间,看到物件在历史中的变迁。人类对环境和社会进行数字化记录,由此开启对文明进程镜像世界的建造,进而开始大数据和云计算。诚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言:比特,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数字社会中,建立自发群体或临时性群体的成本大幅降低,人们可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组织“直接活动”。虚拟和现实界线的模糊提高了社会风险。此时,媒体必须正确地引导舆论,坚定地扛起社会责任,稳定民心。

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媒介现状并不乐观。在人民网总结的2013中国十大媒体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秦火火”、杨宇秀、薛蛮子、傅学胜等在打击网络大谣的过程中落马,这凸显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看到陈永洲案中新闻人的失德和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此刻,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当时。

二、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体系建设

媒介生态包括媒体机构、文本和受众三个部分。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和完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体系建设殊途同归。

1、媒体机构

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建立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同。媒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说主要担负社会责任。媒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走偏就是尽最大的社会责任。这一点,责任报告里亦有体现。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中央电视台履行正确开展新闻报道的职责,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全力做好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中央重要会议,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报道,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人民网突出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党务、政务活动,系统宣传、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华网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颇有亮点。它独家解读中央经济政策,定期撰写原创性报道且不断丰富。它与多部委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到重大政策的出台在新华网第一、第一解读。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其余的8家媒体,无论是中央新闻单位还是地方新闻单位,都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各有亮点。

2、文本

产品是否优秀,要看社会效益,对于媒体而言,文本就是其产品。在11家试点单位里,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将获奖情况专门列出。其中中国青年报有社会效益的专项报告,解放日报有业界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专项报告。2013年中国青年报获中国新闻奖2项,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多项,中国人大新闻奖1项,驻各地记者站获得多项省级党委政府奖励。中国青年报的文本在多个领域获奖,其中有专业性的新闻界最高级别奖项,也有行业性和部门性的奖项,获奖文本内容包括政治导向、提供服务、提供人文关怀、繁荣发展科技文化、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中青报多层次多维度的履行了媒体社会责任,也获得了多个层面的肯定。2013年解放日报获中国新闻奖2项,上海新闻奖12项,10篇获作品获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获“金长城传媒奖”,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同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全国报纸百强。解放日报也获得了新闻界最高级别的奖项,和中青报的文本不一样,它的文本内容区域性较强,部门性、地区性的奖项较多,解放日报的获奖文本特点是:注意服务地方,调查性报道较多,而调查性报道又是彰显媒体社会公信力、责任感和实力的标杆。它也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人民网2013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首都女记协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2012年获得了全国法制好新闻。中央电视台和人民网一样,作为全国性的部级媒体,在承担媒介责任的时候,都体现了最强的专业性、服务全国人民的视野、坚定的舆论导向、丰富的人文关怀。其余7家媒体的获奖情况没有在报告中说明,难以看到其社会效益的情况。

3、受众

就受众方面来说,只有中国青年报和受众有深度互动,注重读者反馈。报告中有《关注读者需求 汇聚成长力量》的相关章节。2012年一开年,报社开展了“2012·中国青年报读者圆梦行动”:做一日中青报人、赴中青报实习三个月、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与心目中的名编名记面对面和获得本人个性化水晶报。这五大圆梦行动引发了读者巨大的参与热情,直接参与圆梦的读者过千人,活动历时四个月。2013年11月,大讲堂在兰州首次开讲,包括两位编委、两位长江韬奋新闻奖得主在内的五位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先后走进在兰十所高校,与大学生读者面对面交流,受到同学们热情欢迎。12月底,读者大讲堂又走进中国石油,为中石油所属100位共青团干部举办专场讲座。中国青年报的报告中提到:面向读者的一系列活动和增值服务,读者参与热情高涨,互动效果良好。而其他试点媒体的责任报告中均未提及和受众的互动以及对受众的研究。这体现了传统媒体传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建立完善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体系关键在于打破利益链条,做到从制度上保障履行社会责任受奖励,破坏媒体社会责任受惩罚。其中,从报告中遵守职业规范责任以及履行合法经营责任、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责任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到媒体具体的落实情况和亮点。中国青年报的报告中专门有一条是《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保障员工平等雇用、发展机会,让员工享受符合国家规定的薪酬、福利制度,兼顾员工工作生活平衡,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关爱员工的心理健康,重视员工的精神生活。新华网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伙食问题、交通问题。它还运用新兴媒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手机党校”每日为员工发送短信方便员工理论学习。人民网在新闻采编、报道评论、转载转播、广告刊播等各方面都有制度,抵制“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不正之风。

现在的报告在履行正确引导责任、提供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繁荣发展文化责任、安全刊播责任等方面都比较细致,内容丰富。但在遵守职业规范责任以及履行合法经营责任、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责任等方面,仍有些媒体没有详细可操作的方案。下一步的社会责任报告至少还应加上和受众的互动交流的内容,以及社会效益的内容,即第三方独立调查部门对受众和有关部门评价的量化分析。

http://

参考文献

①尼葛洛·庞帝 著,胡泳等 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2

报告全面客观总结了冀北公司2012年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综合协调发展的奋斗历程,较好地反映了冀北公司深入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最新成果。这些既是对去年的白皮书的坚实回应,也是冀北公司关心和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诉求,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管理相融合,创造经济、社会、环境价值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社会责任工作深入推进一个新举措。

第二,报告内容具有较好的实质性,体现了鲜明的冀北特色。在国家电网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理念指导下,报告创新地提出了以“两个价值”,“两个先进”,“两个定位”,“两项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冀北公司社会责任实践模型,全面社会责任推进实践路径明确,特色鲜明。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3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首先应确立内部审计模式,目前较为理想的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但经营模式较单一,且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因其一般具有内部管理层次较少、管理结构集中、管理幅度较小等特点,也即高层管理部门与下属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较为简单。在这种情况下,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选派管理及专业精英并有威望的董事数人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它既可以受所有者委托,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亦可对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二是经理领导下的审计部模式。适合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其业务范围较窄,经营规模较小,无论是从管理层次,还是管理内容上都相对较少,因而可直接在总经理(或厂长)下设审计部门来行使审计职能,对总经理以下管理层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三是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部模式。对于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公司而言,因其一般规模大,内部组织结构较为细化和复杂化,管理层次较多,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加大。因而,为了更好地监控所有者与经营者,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层的各经理层之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除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等组织结构,由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层进行监督,而且除了对董事会的监控和宏观方面的监控外,为进一步保证总经理与下属各管理层对经济责任的如期履行,需要在董事会下面设审计委员会,主要对总经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在总经理下面设审计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由总经理授权,主要对总经理以下各管理层次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1)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

准。企业应将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作为任用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中级会计师或审计师以上,并且具有会计、审计、税务、统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标准为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泄露秘密、。(2)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会计、审计、税务、经济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3)推行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与他们在内审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挂钩;或者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励的制度,可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大胆、积极地开展工作。(4)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制度。许多内部审计人员不敢大胆地开展工作,是担心因自己大胆开展工作得罪他人而遭打击报复。公司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保护制度,使他们放下顾虑,大胆、积极地开展工作。

三、完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更多地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2)改变传统的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方法,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要审计方法。在审计过程中,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性审计程序主要研究并比较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性审计程序在确认以下内容时非常有用:意外差异;期望的差异;潜在的错误等等。(3)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有效平台。在企业内部网嵌入审计程序,使计算机能对一些敏感和重要环节实施监控的情况自动记入审计文件。一是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收支项目进行跟踪审计,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合法性。二是构建审计信息交流的网络界面。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的“快捷、交互”的特征,通过网页的形式实现审计信息的动态管理,扩大审计的影响力。通过网络通报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结果,使广大职工能上网查询审计情况。还可以设立电子信箱,受理群众举报。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4

企业管理中社会责任的引入

2005年,《财富》杂志在进行财富排名的同时,对这些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也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排名。“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一概念早在19世纪末的西方就已产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围绕着:企业为什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之后的7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间兴起了一场“道德生成运动”,倡导企业应当将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建立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信任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至今已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看作是对社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二者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可以表现为缴纳税金、提供就业、保护环境、支持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等。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电力企业在注重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并积极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我国中央企业对外正式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从“六个角色定位”深入阐述了公司承担着促进电力工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着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最大程度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着为千家万户提供优质服务;承担着员工发展、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承担着自觉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依法规范经营以及做优秀企业公民、为社会作道德表率的经济、政治及社会责任。

2007年8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正式其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中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9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对外,同日,公司所属的大部分城市电厂也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国内电企首次向社会开放。

2008年4月,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京首次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各界报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5月,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在广州首次对外《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实践和成果。

2009年5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京了集团组建6年来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全面介绍了集团在科学发展、节能环保、社会公益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实践。6月,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向社会首次了《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全面系统地披露了集团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和成果。

纵观几大骨干电力企业连续几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已从单纯地总结宣传履责业绩,走向了履责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履责意愿陈述更加深入、履责绩效沟通更加系统、履责承诺披露更加广泛的完整逻辑。

校园招聘中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这一群体的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从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电力行业的这些大型骨干企业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社会责任,将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放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伴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人力不足、人才断层问题的显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企业建立人才储备、构建人才梯队的重要渠道,又是承担社会责任、塑造雇主品牌的良好时机。因而应统筹企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想方设法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贡献。在校园招聘过程中,这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尽可能扩大招聘规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通过招收高校毕业生,实施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有助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因此,将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是现实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在制订招聘计划过程中,一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及岗位需求,统筹安排人才需求,首先明确现阶段需求规模;二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在现有招聘需求的基础上,拓宽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范围,合理扩大招收规模,积极创造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招聘计划确定后,应提前将招聘信息,包括岗位信息、任职资格要求、招聘流程等通过企业外网、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等相关网站上进行广泛,便于毕业生及时获取信息,进而做好充足的应聘准备。对于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国家相关部委也给出了指导意见:“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尤其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要逐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规模,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项目实施。”企业在制定招聘计划时也应积极主动参考上述指导意见。

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在就业岗位供远小于求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对于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呼声与关注更为强烈。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用人单位从制度的建设,到招聘工作流程的规范,再到招聘过程的监管等几个方面来加以保障。首先,在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的制度建设上,企业应制定和完善招收高校毕业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招聘工作的原则、程序、实施办法和纪律要求,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其次,应规范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的程序和流程,建立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加强招聘过程管理。在招录岗位、资格要求、招收程序等方面统一安排,及时准确公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以及招聘结果等相关信息,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非因岗位的特殊要求,因杜绝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应给不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创造公平就业的机会。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5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是日新月异,成绩辉煌。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作为管理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方法有了很大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统计分析工作逐步加强力度,服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各项统计工作都在不断朝着规范化和合法化发展。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多年来交通运输统计工作还是相对滞后,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

一、完善统计网络,细化统计职责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交通统计网络体系,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职责,按照交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交通统计网络有效运行的需要,明确统计网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职责。

二、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交通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正确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强化交通统计工作责任意识,落实交通统计工作责任。各单位应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统计报告是反映统计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统计人员劳动成果的体现,更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是交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统计报告制度既包括了“条”上的统计报告制度,同时也包括了“块”上的统计报告制度。

四、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全面统计手段已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现行的统计管理和手段主要有:

4.1传统手段。全面统计方法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各部门应根据统计工作实际,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科技手段。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应用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途径。各部门应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扩大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本部门管理和上级部门工作的要求。

4.3行政手段。在统计工作中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对交通统计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确保数据被采集对象及时、高效、高质上报。

4.4考核手段。建立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制度,组织对各级交通相关部门统计工作开展及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评比,对评比获胜集体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评比位次落后的单位在交通运输系统予以通报,年度内多次评比位次落后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交通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按照交通运输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4.5经济手段。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手段,调动数据被采集对象的积极性,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以上各种手段必须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管理手段,更有效地开展统计工作。

五、提升统计分析质量

交通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统计分析对领导的决策意义重大。统计分析和专项调查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克服重数据轻分析的不足,将交通统计分析更深入、更精细、更具针对性。

5.1建立交通统计分析制度。各部门在上报统计报表的同时应按要求上报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交通统计分析报告作为考核评比交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5.2深化交通统计分析。各部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分析质量。一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切忌无数据支撑的空谈;二要有数据有分析,切忌就数据论数据;三要透过数据深入实际分析,切忌轻描淡写回避实质问题;四要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建议,切忌无自身观点。交通统计分析按统计网络逐级分析和上报。

六、建立稳固长效机制

交通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长效管理。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应着重做好以下的工作:

6.1重视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1.加强人员配备,保持相对稳定。要制定明确的统计职能并落实履职部门;要配备专职或专门的统计人员,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统计职能;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

2.强化业务素质,提高履职能力。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注重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要求是主观能动性强、工作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

3.强化考核,奖惩并举。交通统计工作实行奖惩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交通统计考核管理办法,扩大考核覆盖面;严格按照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对考核结果实行通报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各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建立部门内部的统计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6.2重视和加强统计成果应用

1.建立统计信息制度。统计信息制度,包括统计信息的时间、范围、内容、密级等;明确综合统计部门是本部门对外综合统计信息的归口部门(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相关科室要密切合作,确保统计信息渠道顺畅,确保统计信息及时。通过统计信息制度的建立,促进统计工作的长效管理。

2.强化统计报告在决策中的应用。统计数据有质量,统计分析有份量,确保统计报告量质并重,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部门决策要把统计报告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形成决策与统计报告间的依赖关系;要加强统计作用的宣传,肯定统计工作的成果,不断鼓励和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6.3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

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是确保统计工作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计工作不断强化。问责的程序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在明确职能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建立履职考核机制,考核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的履职情况;建立问责机制,对工作敷衍、履职不力的人员必须受到问责。交通统计工作的问责按照交通统计网络结构由问责对象的所在单位落实,上一级单位负责监督。

交通统计信息工作要跟踪和把握好交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和特点,创新理念、理清思路、完善方法、更新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交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服务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统计信息支撑。这是我们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6

李毅中表示,社会责任报告会是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定期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会,树立了典型和榜样,有助于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社会承诺履责;通过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提升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水平;通过会加强宣传引导,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7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永远的主题,经济责任最新且最权威的定义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10]32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经济责任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复杂的特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具体细分主要是指履行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效益责任、廉政监督责任等。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

为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7月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该规定的颁布实施昭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进入法制轨道。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防止权力腐败,保障公众利益。高校作为公共资金投入较多、社会资源占用较广、民生关注度高的教育领域,建立健全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明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目标,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敬业履责能力,对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问责大有必要。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是对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客观评价,通过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高校领导干部所应承担的责任。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问责就是要做到既要处罚追究履责不到位的领导,又要奖励、重用、提拔履责好的领导,这样才能弘杨正气,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础。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难点

1、经济责任不明导致问责困难

尽管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有关经济责任做了许多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围和法律职责,确定了领导干部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高校领导干部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经济复杂,岗位各有不同,经济责任面广,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明,经济责任模糊,时有责任交叉和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发生。经济问责是责任承担,问责问到个人时重点是经济责任划分、职责明确、权责明晰,由于高校经济责任没有贯穿高校整个经济循环过程,经济责任不明导致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难以落到实处。

2、经济问责难以常态化

时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一般为“运动式问责”和“人治式问责”,其通常具有间断性的和不经常性的特点,多以事故发生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被动地善后,而且由于经济问责制度及其执行程序欠清晰,很多情况下出现无法可依或执行偏差,导致经济问责的结果缺乏公正性,经济问责缺乏持续性和普适性。因此,要实现高校经济问责从“人治式问责”转变为“常态式问责”,低效问责转变为高效问责。高校经济问责制急待加快法治化建设步伐,从制度上重视程序性问责,确保经济责任问责制的合法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责任问责制的效能。

3、经济问责公众参与匮乏

《暂行规定》第三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只是高校上级对下级的问责,高校全社会公众的力量包括舆论媒体、人民代表、民主党派等没有充分参与到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中来,特别是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没有参与,经济问责公众参与匮乏。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对认为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高校领导干部进行控告和申诉,进而追究其经济责任。只有这样,高校领导干部才会在公众强有力的监督之下认真履行自己的

济责任。

四、推进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对策

1、宣教警示优化问责环境

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很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校领导干部都是行政、教学科研双肩挑,对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问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师生公众参与监督,不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意识。充分发挥高校党校这一组织机构的作用,以及借助各类各级干部培训班、会议、文件等这些工作平台增强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工作的了解,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履责能力,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以责为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用制度管事、管人、管财,使各部门领导在其经济工作中按规定行使权力,按规定承担责任,极大可能地优化问责环境。

2、经济责任告知

为了使高校各处(部)、学院(系)、直(附)属单位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任期经济责任,全面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确保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顺利进行,倡导将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事先告知。告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任职期间依法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对本单位所有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负有领导责任,二级单位分管领导对二级单位负责人负责,对其主管事项履行经济职责,监督、检查相关人员正确履行岗位责任,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有关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经费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财务分级管理责任制,包括经费分配(含预算经费、奖酬金等)和财务报销等办法,及时处理单位债权债务、纠纷和遗留问题,维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杜绝损失浪费,落实上级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等部门及学校有关职能(部)处对本单位有关财务、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有关经济工作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本人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坚持廉洁从政,认真及时办理离任、接任的有关经济手续,做好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以书面形式告知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对新提拔上任的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告知作用巨大。

3、经济责任承诺

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承诺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高校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并承诺给国家和高校造成经济损失的愿意接受责任追究和处理。这一工作由高校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审计等部门协调配合,与领导干部签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承诺书》,要求高校领导干部正确对待经济责任告知的高校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经济责任,准确把握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内容,承诺自觉接受监督,这不仅增强了高校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法规的意识,在起到了较好的警示和预防作用的同时,也提前给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敲响了警钟。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问责扩展到经济领域,将领导干部工作的经济责任、经济管理绩效、尤其是经济决策的绩效纳入经济问责的视野,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常态化,有力地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发展,逐渐成为有效的问责方式之一。审计署早在1996年就了有关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2001年颁布了《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2 年颁布了《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2010年中央两办[2010]32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能满足广大师生对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信息需求,能给领导干部本人和被审单位产生问责的压力,降低问题整改的成本,缩短问题整改的时间,从而实现了审计监督工作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包括:一是确定公开的对象,审计对象可全公开或选择性公开,选择性公开时一般选择教职工关注度高、代表性强、师生反映多、宣教警示作用大、负面影响小的审计对象,逐步完善审计对象全公开。二是公开的程序,由审计处与组织部、纪委、监察、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等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商定和会签,并报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审签,跟踪反馈审计结果公开的情况。三是公开的范围,被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和单位的新老领导班子成员;被审领导干部本所在部门和单位中层干部以上人员或单位全体人员;高校各二级单位等。四是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领导干部审计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果、审计提出的建议意见等。五是公开的形式,一般多采取会议、通报、文件、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开。

5、经济责任追究

经济责任追究是推进经济问责的又一得力措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是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归结点,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党委、行政及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根据工作职责权限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做出处罚决定。经济责任追究的形式有多种:一是组织处理,包括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职,责令辞职、免职、开除等。二是经济处罚,包括责令赔偿损失、扣减薪金等。三是职业禁入,指多少年内或者终身不得担任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在实际工作中重在原则明确、程序清淅、内容全面、方法操作性强,并将经济责任追究结果公告,可促进高校经济问责有力实施。

(注:本文系教育部财务管理研究课题,项目编号:no[2010]328。)

【参考文献】

[1] 陆美娟、雒敏、周伶俐、丁新农:关于落实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0)中.

[2] 徐荣华、郑丽霞、吴宗:以责任为重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j].财会研究,2011(8).

[3] 洪晖:对官员问责制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07(1)下.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17-03

1924年,美国谢尔顿提出“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经过20世纪30年代贝利(Berle,1931)与多德(Dodd,1932)之间著名的“哈佛论战”,即代表传统公司法概念的贝利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其终极目标;而带有明显反传统公司法特点的多德则认为企业应同时具有营利和社会服务两种功能,企业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最大化,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二十多年的论战最终以贝利认输而结束,而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至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上形成了国际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主要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一、关注并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合格的公民身份将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随着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注: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定义为:“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等。”)概念的提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享有相应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达到一个企业公民的基本标准。企业作为各类利益相关者和权利与利益的承载者,必须在可能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平衡。在和谐发展渐入人心的形势下,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企业公民将成为企业获得广泛支持、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2.经济全球化迫使企业必须向更高的社会责任标杆看齐

伴随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发达国家经济规则为主流标准的市场竞争规则逐步向全球范围推进,任何想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些游戏规则。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恶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断爆发,作为推动并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的各类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因而成为全球市场竞争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以著名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用行动做出表率。首先,积极参与“全球契约”(1999年由联合国提出,已有2 500家知名企业加入(注: 联合国全球契约公司首席代表Fred Dubee在2006年2月22日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称联合国契约已经有2500家企业加入,中国有50多家企业加入。))、主动进行SA8000认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表明接受社会监督和坚决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心。其次,积极依据社会责任标准调整经营行为。2007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买家专场采购会”上,年销售总额达1 470亿美元,包括美国最大专门零售商之一的布洛克斯顿、欧洲第三大电子零售集团克萨电工、法国最大便利店营运商卡思诺、全球最大办公用品供应商斯坦普勒斯等12家跨国采购商明确表示,拒绝给予使用童工、严重超时加班、员工工资过低的工厂供应商的资格。而耐克、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等著名跨国公司为避免品牌形象受到影响,纷纷要求其产品配套与合作企业必须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开始设立劳动监督部门。其中,仅沃尔玛在2002―2005年间,在中国就淘汰了40%左右的供应商,理由就是“社会责任表现不达标”。

发达国家日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亦对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绿色壁垒的纷纷建立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强制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不符合标准,就可能被逐出国际市场,中国的服装、农产品大量受阻于欧美、日本就是一个警钟。中国加入WTO之后,伴随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社会责任的守则水平将成为拓展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网络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变得更加透明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借助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通讯及网络技术,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将在网络的世界里一览无余,企业的劣迹可以被瞬间曝光、广而告之。典型的如爱浪音响“假洋鬼子事件”、美国杜邦的“特富龙”致癌事件等,都是由于媒体的直接曝光和网络的发散式报道,将企业推向危机的边缘。由于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已经大大减弱,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无异于掩耳盗铃。

4.各类社会责任组织纷纷成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纷纷出台

各类社会责任监督组织的纷纷成立大大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有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美国的公平劳工协会(FLA)、国际社会责任组织(SA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加拿大社会责任商会、荷兰的“洁净衣服运动”(CCC)、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等,这其中既有政府组织,也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通过世界性联合,将所有在本土经营以及境外经营企业的行为纳入了监督体系。

日益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和标准则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规范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已经超过400种。最初的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将商品品质的保障纳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系列;其后的ISO14000环境管理质量认证,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扩大到了商品的生产过程;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以及“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明确将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关注劳工状况纳入商品生产过程。SA8000作为第一个规范企业组织社会道德行为标准以及第三方认证的国际性准则,已在全球的工商领域和企业机构推广、应用和实施。

随着和谐发展、全球责任渐入人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存在于利益牵蔓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遵从社会规则与标准,成为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1.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不足

近年来,由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忽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导致严重损害员工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血汗工厂、矿难事故、毒奶粉、苏丹红……件件触目惊心,加之众多的劳资纠纷、霸王条款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出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足。

尽管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所作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企业表示相当了解“企业公民”的内涵,86.1%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目标之间并不矛盾,认为企业应该向社会尽义务。但在实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却有叶公好龙之嫌。《2005年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4%的本土企业目前尚未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而外资企业的参与程度达到60%,明显强于本土企业;制订企业公民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的本土企业仅为4.3%,外资企业则达到17.1%。另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调查表明,国内99%的企业没有专事企业社会责任的机构设置。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 000万家,而有过捐赠记录的企业不超过10万家,企业捐赠率不足1%。全国全部的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只有5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美国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达到了6 700多亿美元,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1]。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现象比较普遍。

2.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经贸往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努力在实现企业个体经济目标和履行社会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万科集团把“企业公民”概念写进了十年规划,规定从2006年起所有新建住宅项目必须达到环境保护和节能的标准;海尔从1994年就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联想设立了“公益日”,宣告将公益工作纳入到联想的战略层面通盘考虑。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有99家企业通过了SA8000认证。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我国缺乏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被放大

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期间,一切围绕市场、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在打破铁饭碗、企业自负盈亏的同时,经济利益被过分重视,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消弭于“企业不是活雷锋、企业不应办社会”的口号声中。而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缺乏对企业守法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或严格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这一行为。“利”字当头导致部分企业在经营中不择手段,社会责任完全抛之脑后。

2.法制体系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缺乏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条款。以税法为例,我国法律原先规定企业所得税高达33%,生产型企业还有17%的增值税,服务行业5%~20%不等的营业税及其他相关税种,这些税收负担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税收负担过重降低了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能力。而规定“纳税人(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导致实际执行中“捐的越多纳税越多”,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其次,执法方面不够严格。“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法律的约束力。

3.特殊的国情助长了企业非责任

中国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不发达地区相对集中,导致中国劳动力资源似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趋于无限供给,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发展通常会互相排挤、激烈竞争,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压低劳动力价格、降低工作条件,以获得低成本优势的机会。大量贫困人口和不发达地区的存在,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而相互压价、自行降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四、多管齐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1.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

首先,要完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从社会责任角度明确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用法制约束企业行为[2]。其次,要严格执法,对于以身试法、唯利是图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惩处,要将遵法守法的观念通过严格执法而深入人心。再次,要制定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包括通过税收调整鼓励企业的公益、指定采购等政策引导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抑制损公肥私行为。例如,商务部对于六类资源型产品出口配额招标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审查程序,凡是没有为职工按时足额交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没有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存在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就不具备投标的资格。最后,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自觉抵制不良企业的产品,最终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2.创建完善的企业责任社会监督体系

除了政府的强制监督外,必须创建由民间组织、媒体网络构成的天罗地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通过消费者协会、工会等民间组织维护消费者、劳动者的权益,通过媒体网络将企业的行为曝光于大众面前。同时,对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就开始主动报告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和业绩,这在西方国家已经渐成主流。2002年的调查显示,全球前250家大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为45%,而由16个国家前100强的企业参与调查,报告社会责任的比例为23%,而2005年这两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52%和33%,如果把包含了企业责任信息的年终财务报告算在内的话,这两个比例就会高达64%和41%。在国际上独立报告企业责任比例最高的两个国家是日本(80%)和英国(71%)[3]。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逐渐与国际接轨,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该在我国逐渐建立起来。

4.企业自身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的战略是贯穿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导航图[4],战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战略应该与本企业所承担的多元社会责任相联系,因此,在战略层面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建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构和规章制度。企业需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做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的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5],只有这样才能重视社会责任,做到有章可循,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第三,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验绩效的关键考核指标。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经济绩效正相关,因此,要将社会责任管理效果与财务数据同时作为业绩考核标准,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9).

[2] 侯历华.企业社会责任的中西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6,(32).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9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业化的一些弊端,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企业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而且受到企业职工的抵制。这种情况导致社会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关注,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时对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视。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责任得到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政治力量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并且在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得到充分反映,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科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概念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承认会计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应用,同时也意味着会计学只有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才能得以扩展;但并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ordering)、衡量(measuring)和分析(analysis)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该定义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并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国民收入会计的总括和扩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在1973年提出的财务报表目标中也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要报告能确定、描述并计量能影响社会的企业活动。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说明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重要的。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b)在1976年论述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产生于企业对社会的受托责任。提出了新的年度报表,如增值表(statement of value added)和雇员(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等,并特别强调要研究“社会会计”,尽可能揭示企业经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1984年ahmed belkaon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该观点揭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内容和任务及其所使用的方法。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包括对环境、职工和社区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随着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问题。1990年常勋教授首次将“社会责任会计”引入我国,并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宋献中教授(1996)认为:传统会计只为微观服务,只注重投资人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因而可以说是“狭隘”的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则将人们从“狭隘”的利益中解放出来——放眼社会。企业与社会存在各种联系,企业应对其为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责任。所以,社会责任会计是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还有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看,基本涵盖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报表模式、比较研究等内容。肖振东(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计量和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一是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任何企业组织首先要获得财务上的盈余,才可持续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既是财务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因而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招募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三是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社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环境的保护,如财务上所反映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都应成为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五是反映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前述内容外,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非常少,社会各方面迫切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揭示。通常认为,揭示要符合三项标准,即适当(adeguate)、公正(fair)和充分(full)。目前,社会责任的会计披露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上存在差别,较多采用的是独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这种社会责任报告有两种基本类型: 

(1)会计基础型。该类型主要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术语、语序和方法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编制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使用费用法(use-expenses method)。这种方法以一定的货币量度为单位来计量和报告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所发生的支出。企业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揭示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而且还要分别揭示每项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计划管理法(planned management method)。采用该方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相应费用,而且要对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是否符合所制定的目标和预算作出评价,并进行差异分析,为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保证企业运行在既定的计划目标上。三是损益法(gains and losses method),采用这种方法对计量的要求较高,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反映企业各项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详细计算和报告该活动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和比较社会投资的成本和效益,但确定有关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相当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社会经济业务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因而缺乏客观的计量标准,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确定各项经济业务的计价标准,即成本率和收益率。

(2)非会计基础型。即直接将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社会责任活动,按其性质进行分类编目列示,报告中只用文字说明,不反映这些社会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和获得收益的情况。这类报告直观明了,易为各方接受和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4年所进行的一次调查,根据大多数被调查的会员意见,社会责任情况报告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应均定期编制,且在这种报表中需要作文字叙述,而不能全部以货币金额来反映。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意识。认为我国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按环保机关交纳的排污费,直接列入企业管理费之中;企业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列入营业外支出;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新设备的投资或固定资产的购建,都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支出处理;将“在建社会工程”列入“在建工程”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无形资产”列入“无形资产”项目;对于矿产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交纳的矿产资源占用和补偿费,通过计提基金等方式计人各期间费用;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列入营业外支出;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得到的税收减免,体现在少交纳的税款之中;因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中。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是否由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社会审计,与我国“社会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大不相同。由于各国所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山多技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业主——股东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是否履行了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了纳税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投资者、债权人的有关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消费者的保障责任;是否履行了对职员的健康福利及培训的责任;是否履行了对周围社区以及环境、生态的社会责任;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一方面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具备各种社会责任观念,或者虽然知道但却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各种违背社会责任、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形象,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势在必行。李金华(2004)认为:对于公司而言,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公司治理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环境等。背离责任的公司治理,是没有灵魂和目标的治理;而没有治理来保障的责任,责任仅是一纸空文。现实反复提示我们,承担责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能否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司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三、财务评价方法及技术进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影响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业化的一些弊端,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企业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而且受到企业职工的抵制。这种情况导致社会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关注,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时对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视。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责任得到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政治力量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并且在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得到充分反映,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科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概念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承认会计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应用,同时也意味着会计学只有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才能得以扩展;但并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Ordering)、衡量(Measuring)和分析(Analysis)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该定义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并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国民收入会计的总括和扩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在1973年提出的财务报表目标中也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要报告能确定、描述并计量能影响社会的企业活动。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说明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重要的。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B)在1976年论述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产生于企业对社会的受托责任。提出了新的年度报表,如增值表(Statement of value added)和雇员(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等,并特别强调要研究“社会会计”,尽可能揭示企业经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1984年Ahmed Belkaon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该观点揭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内容和任务及其所使用的方法。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包括对环境、职工和社区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随着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问题。1990年常勋教授首次将“社会责任会计”引入我国,并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宋献中教授(1996)认为:传统会计只为微观服务,只注重投资人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因而可以说是“狭隘”的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则将人们从“狭隘”的利益中解放出来――放眼社会。企业与社会存在各种联系,企业应对其为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责任。所以,社会责任会计是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还有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看,基本涵盖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报表模式、比较研究等内容。肖振东(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计量和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一是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任何企业组织首先要获得财务上的盈余,才可持续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既是财务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因而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招募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三是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社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环境的保护,如财务上所反映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都应成为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五是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前述内容外,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非常少,社会各方面迫切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揭示。通常认为,揭示要符合三项标准,即适当(Adeguate)、公正(Fair)和充分(Full)。目前,社会责任的会计披露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上存在差别,较多采用的是独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这种社会责任报告有两种基本类型:

(1)会计基础型。该类型主要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术语、语序和方法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编制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使用费用法(Use-expenses Method)。这种方法以一定的货币量度为单位来计量和报告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所发生的支出。企业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揭示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而且还要分别揭示每项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计划管理法(Planned Management Method)。采用该方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相应费用,而且要对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是否符合所制定的目标和预算作出评价,并进行差异分析,为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保证企业运行在既定的计划目标上。三是损益法(Gains and Losses Method),采用这种方法对计量的要求较高,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反映企业各项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详细计算和报告该活动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和比较社会投资的成本和效益,但确定有关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相当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社会经济业务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因而缺乏客观的计量标准,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确定各项经济业务的计价标准,即成本率和收益率。

(2)非会计基础型。即直接将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社会责任活动,按其性质进行分类编目列示,报告中只用文字说明,不反映这些社会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和获得收益的情况。这类报告直观明了,易为各方接受和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4年所进行的一次调查,根据大多数被调查的会员意见,社会责任情况报告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应均定期编制,且在这种报表中需要作文字叙述,而不能全部以货币金额来反映。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意识。认为我国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按环保机关交纳的排污费,直接列入企业管理费之中;企业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列入营业外支出;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新设备的投资或固定资产的购建,都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支出处理;将“在建社会工程”列入“在建工程”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无形资产”列入“无形资产”项目;对于矿产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交纳的矿产资源占用和补偿费,通过计提基金等方式计人各期间费用;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列入营业外支出;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得到的税收减免,体现在少交纳的税款之中;因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中。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是否由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社会审计,与我国“社会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大不相同。由于各国所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山多技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业主――股东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是否履行了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了纳税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投资者、债权人的有关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消费者的保障责任;是否履行了对职员的健康福利及培训的责任;是否履行了对周围社区以及环境、生态的社会责任;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一方面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具备各种社会责任观念,或者虽然知道但却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各种违背社会责任、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形象,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势在必行。李金华(2004)认为:对于公司而言,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公司治理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环境等。背离责任的公司治理,是没有灵魂和目标的治理;而没有治理来保障的责任,责任仅是一纸空文。现实反复提示我们,承担责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能否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司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11

从报告的质量看,整体质量和规范性不断提升。报告内容更加全面,许多报告在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可读性、平衡性和创新性等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报告的篇幅渐趋合理,2011年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平均为69页,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篇幅的长度确保了报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履责的情况。报告的时效性也不断提高,2011年的报告半数以上为上半年,与企业年报时间基本一致。同时,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更加规范,多数报告都列出了国内外较为权威的报告参考编写标准;一些报告还进行了报告评价或报告审验等第三方评价,提高了报告可信度;部分报告以同时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提高了国际化程度。总体看来,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中远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中钢集团、中国五矿、中国石化等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不仅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进行了较为充分系统的披露,提升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水平,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实现多重价值,整体上可以概括为“外塑形象、内强管理”两个层面。

从外部看,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增强了企业透明度,有利于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为外部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从内部看,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总结,逐步梳理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理念与要求,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传播和责任意识的提升,形成责任文化,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中央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还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对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营短板,规避风险,发现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具体分析来看,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新型的管理工具,至少对中央企业产生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深化和意识的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是编制报告的前提和起点,它直接决定了报告的框架结构,也决定了报告的深度和质量。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增强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社会责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为编制好社会责任报告,几乎所有的中央企业都开展了社会责任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有些企业还创办了社会责任内部网站或刊物,开辟社会责任学习培训专栏,建立社会责任学习交流平台,提升了社会责任关键岗位和全体员工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社会责任交流活动,如研讨会、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责任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广泛学习优秀的做法经验。通过这些举措,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要求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起责任,要求企业在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可能造成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许多中央企业在编制报告过程中,探索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观。

此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也促进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公司内外部的有效传播。许多公司的员工认识到,原来自身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之一,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大部分中央企业都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与推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工作是分不开的。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篇12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过去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速平稳较快、物价相对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的良好态势,这表明我国能够对市场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

4.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加保障民生支出;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5.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6.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7.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

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坚持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目前,我国有各级人大代表270万余人,他们工作和生活在人民中间,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和文件、选举国家领导人,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政协委员们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参加小组讨论等形式建言献策,体现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4.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坚持党对人大、人民政府、人民政协的领导。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文化生活角度

1.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全国人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增强海内外华夏子孙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3.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4.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十和两会精神。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世界持久和平……这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及正确处理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3.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我国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创新,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政府工作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5.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13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创新训练】

1.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雷语”越来越少,这传递出明白的信息:代表委员“接地”了,代表委员“坐正”了,代表委员“进入角色”了。这表明代表委员( )

A.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再随意发表个人意见

B.民主素质及其履职、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C.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慎重行使权力

D.履职不受监督、发言不受追究

2.目前,全国人代会上的反对票、弃权票占有一定份额并呈常态化。例如:过去十年的“两高”报告显示,赞成率一直在75%左右。这一现象( )

A.表明国家机关的工作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B.说明国家机关的权威受到代表的挑战

C.是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真实写照

D.表明全国人大代表的政治素质有所下降

3.2013年两会交通出行亮点多多:车队等红灯、没有警车带道、避开繁华地段、交通管控腾道方便社会车辆、特殊时段提前临时管控信息、代表委员早早出发等。两会车队无特权( )

①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②表明代表委员的履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③表明人大和政协不被政府和群众重视④为普通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了标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3年3月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会见中外记者,表履职承诺、答热点话题、谈经历感悟。据此回答4~5题。

4.总理称,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我国政府“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的根本原因是( )

①政府把实现人民的美好期盼作为神圣使命②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③人民享有选举权和监督权④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②

5.总理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一要求从哲学角度启示我们( )

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③要重实践,轻理论④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叭3年3月16日下午,中国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全部产生,25个部委的负责人一一揭晓。这宣告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正式拉开。据此回答6~7题。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6次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力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国务院组成部门已由1982年的100个削减为2叭3年的25个。这给人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D.实践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发展

7.人民满意,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为此,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 )

A.认真履行制定法律的职能

B.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C.逐步淡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D.扩大政府的职权范围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均推出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2013全国两会专题。其中新华网推出了新华微博“两会粉丝团”,网友们在这里济济一堂,和代表委员们共议“美丽中国”大计。据此回答8~9题。

8.网络两会上,网友们在这里济济一堂,和代表委员们共议“美丽中国”大计,这体现了我国公民( )

A.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C.逐渐淡化人大代表的作用

D.通过合法渠道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监督

9.在鼠标轻点之间,网民做出自己的选择,传递出一份真诚的期待。“参与两会决策,行使民众权利,实现中国梦想”就这样走入我们中间。这说明( )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网络技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出现推动了认识发展

D.运用科学技术能够让任何事物都联系起来

10.2013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对“中国梦”的阐释,引发中外媒体热议。

材料一

在谈及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时,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主席讲的三个“共同享有”所体现的道理。

(2)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材料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