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3:1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2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相应的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首先应界定哪些是物流活动消耗的,哪些是非物流消耗的,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同时,在众多的财务凭证中寻找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更别提业务量大的一些大型企业,核算工作量过大。 (2)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白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3)在现代的生产特点下,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3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相比,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下列特点,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的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论述。 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则是创新,即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对取得突破可能性较大的专项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局部压强,使其能够在该点上实现突破,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一个侧重于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另一个则侧重于保证实现战略经营目标。 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同。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传统工业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差异比起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往往要小得多,这就决定了传统工业企业不得不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来对待。邯钢人在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管理制度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费用,保证经济效益。这表明对于传统工业企业,选择低成本战略是其成功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企业更注重于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焦点集中战略,旨在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以克服其人力资源高成本和销售、研究高费用的劣势。 二、对成本形态核算与控制的需求不同。传统工业企业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产品成本,著名的泰罗制和标准成本系统皆源于此。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它在企业的总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决策当中所需求的成本形态也集中体现为制造成本。即使在市场条件、技术水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传统工业企业仍然把对制造成本的核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高新技术企业核算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的主要目的是对外编制损益表、评价会计期间经济效益,由于这两项在成本费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所以对其加强控制的要求比传统工业企业要弱。而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物耗成本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高新技术企业对其需求强度日益加大。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核算需求强度加大,不仅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寿命周期短而在核算上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且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评价产品 经济效益的模式也要求对其进行核算与控制,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在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方面有相当大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有较大的投入,同时还要承担比传统工业企业更高的产品降价风险,所以仅仅遵循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传统工业企业会计实践而制定的会计准则来计算产品成本,就会扭曲产品成本信息,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对物耗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需求,更多地是出于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方面制度创新的考虑。这个意义是很深远的,不仅对于企业的微观管理是这样,而且对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也是这样。党的十五大确认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知识资本化”和“知识经济”问题,从成本信息服务的角度,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响应。近年来时兴的作业成本法和制造资源计划(MRP)等全新的核算与管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一变化趋势而出现的。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相比,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下列特点,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的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论述。 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保证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4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之下,使得机械制造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也需要企业加强管理,会计核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等情况进行掌握,为企业各项决策提供依据。会计核算主要是指经营和财务状况等的核算,还包括财务变动等。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提升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以数据作为参考,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基础资料,因此必须确保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规范性却往往难以保证,或者资料缺乏,无法为会计核算提供参考。例如,若发生退货退款等问题,已经退款后没有收到相应收据。或者采购过程中没有发票和账单等,都会使会计核算工作资料不足。另外,业务进行过程中对时效性不够重视,导致报账积压等,也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影响。

(二)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现阶段成本核算理念以及方法显然滞后于时代进步的速度。另外,技术也为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了契机,使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在会计核算理念以及方法中却并未有这方面的体现。部分机械制造企业核算过程中以制造成本为主,对生产前后成本考虑不足。

(三)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的真实和准确性会起到重要影响。若企业缺乏完善的控制制度,会使决策、监督等无法独立开来,也会对其相互制约效果产生影响,易产生漏洞,出现数据造假等问题。

二、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保障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要想确保会计核算结果真实有效,就需要做好基础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企业应规范使用各类票据,无论是产品采购、销售等环节,涉及到发票、收据等应归纳整理,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这样才能为核算人员提供真实的数据,避免遗漏某一部分内容,使核算结果失真。另外,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制约作用。还可通过责任制度的建立,明确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约束其认真完成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工作规范确保核算的顺利进行,还可通过评价制度对管理结果进行反馈。要想充分发挥基础工作的价值,还应完善监督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应成立内审部门,其工作职责主要使对考核标准等进行明确,检查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度和实际情况,并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解决。企业也应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管理,检查从业人员相关资质,通过考核等方式裁剪不合格人员,保证整体队伍的素质。

(二)完善成本考核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考核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成本考核的完善,一方面需要更新理念,例如产品全成本理念。在核算过程中,将完整周期纳入进来,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应是会计核算应考虑的内容。在该理念的引导下,也能为利润的分析创造基础。另一方面是核算方法的选择。市场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企业就有方法难以和市场情况相适应,使得核算结果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本文建议可采用的核算方法为成本作业法。该方法可以扩大间接费用范围,使成本核算不仅包含制造费用,又加入了销售和管理等费用,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该方法,将产品以及各项费用关联起来,成本的核算结果自然也更加精确。

(三)加强内部控制

通过有力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首先,可以通过机制使企业内部环境得到优化。其次,需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机械制造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制等实现政企分离。在该制度之下,董事会承担决策功能,监事会起到监督作用,经理为主要执行人员。通过严格的制度,在企业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形成制衡作用,也能使企业分工更为明确,能够有效避免职能缺失等问题。通过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也能减少数据造假、谎报等现象。内审部门应独立开来,其职责和权利也应独立。审计部门相关人员需要具备专业水平,还需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完成审查工作,还能监督企业内部运行各项情况,为企业机制等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结束语

机械制造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分支,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机械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企业对会计核算管理也愈发重视。本文从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提升、理念相对落后、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提升会计核算有效性的策略,包括保障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也应不断总结方法。

参考文献:

[1]黎寿石.会计核算既要遵守规章制度,也要研究核算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2012(01):106-109.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5

二、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三、新时期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逐步取代手工记账;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各行各业的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缺少。

成本会计的新变化起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迁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前者决定后者。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四个方面:(1)产品需求多样化,而且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2)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因此竞争激烈;(3)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4)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国际间竞争激烈。因此就要求企业管理要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四、新时期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1.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实践的指导作用。

2.实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会计方法。长期实践中,国内企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从班组核算、车间核算及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职工管理的积极性,强调以人为本,职工参预控制成本,本人到过某个铸造厂,该厂实行经济核算制,从原材料购入的分类—进入化铁炉熔化—铁水浇铸—毛坯打磨—精加工—成品包装—销售及售后服务,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开始,提高铁水利用率,降低废品率及各种消耗。这种从根本上把关以经济责任制为目标,由于它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必将把节能降耗放在首位,使成本最低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需要成本会计对各核算环节提供服务,使成本会计由简单的算账功能转向分析预测功能,从而能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各种详细经济资料,成为企业基层与决策层的桥梁。这种方法延续至今,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认真总结,采取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并进一步完善。

3.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有高、低之分,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所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反之亦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全然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就需要科学预测和管理控制。很多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他们需要最先进、最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比较突出的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能进行事后反映,仅仅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只是财务会计信息,因此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型向管理型转变,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 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72

1引言

大型军工装备的研制生产具有高技术性、高可靠性、高精密性、高复杂性、高集成性等特点,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同作业部门的高度协同。大型军工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非制造费用如何进行成本归集和费用分摊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审计,均对成本管理和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军工装备企业,特别是航天、航空等军工装备企业,在军工装备型号项目外部审计时,审计组均会要求提供年度费用分摊所用的详细工时数据,在审计组审计过程中军工装备的总体单位与协作单位费用分摊的工时比例法往往不够合理,影响到成本归集的准确性。为确保非制造费用分摊科学合理,本文探索研究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作业成本法,有效解决了军工装备企业非制造费用的分配问题。

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管理费用分配分析

21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总结近几年来国内作业成本核算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以发现:①作业成本理论研究较多,但作业成本核算在会计实务和成本审价管理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②应用研究多为解决制造费用分配问题,对非制造费用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较少;③在部分实证研究中,虽然涉及管理费用分配问题多采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但未考虑到不同作业工时对非制造费用的贡献率。

22非制造费用分摊的现实意义

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成本管理要求将非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项目或领域)。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现代制造正在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智力制造转型升级。随着现代制造的转型升级,现代企业产品成本结构逐渐从以材料、人工、能源等实物因素为主转变为知识、智力等因素为主,有形实物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智力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质量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非制造费用核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核算和用户审价工作。军工装备制造业一直是现代制造工业中的高端制造引领者,军工装备制造在满足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前提下,在军民融合领域带动上下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作业,因此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审计审价,军工装备非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

3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改进

31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费用分摊公式

工时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成本核算和审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组织生产、核算成本、衡量劳动生产率时都离不开工时。利用工时测算分配率是进行费用分摊的主要方法。但是传统的费用分摊仅仅按照各部门的工时统计数量进行分摊,各个部门对管理费用的实际消耗与按照工时数量进行分配的测算消耗存在较大差异。引入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摊,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作业动因消耗进行分类统计则具有一定的困难,为简化计算同时提高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引入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配。

设各产品(各型号或各部门)的总工时为T,发生的总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为C,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为Ti,按照一般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T

Ci=Ri×C

设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评价系数为ri,考虑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riTi×ri

Ci=Ri×C

32作业成本中心划分

根据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的性质,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一般可以分为研发作业成本中心、设计作业成本中心(可细分为总体设计中心和分系统设计中心)、制造作业成本中心、总装作业成本中心、物资作业成本中心、试验检测作业成本中心、运营保障作业中心等不同业务类型的作业成本中心。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对资源的消耗与按工时直接分配的资源消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按照工时比例进行管理费用分摊时,应进行不同的工时评价系数调整。

33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操作性等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成本价格管理有关规定,根据军工装备企业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资源的消耗情况。完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后,根据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特性对各个评价指标的评价观测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指标主要分为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其中,效益型指标值越大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越好,固定型指标维持某一个数值最好。故对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

34“作业部门―型号项目”二维评价系数矩阵设计

为求解作业部门和型号项目的联合工时评价系数,首先运用T型矩阵表求解作业部门边际评价系数和型号项目边际评价系数。假设评价指标k的指标权重为wk,定义型号项目m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amk,型号项目m的边际评价系数rpm为rpm=k1amk×wk, 定义作业部门n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bnk,作业部门n的边际评价系数rdn为rdn=k1bnk×wk。

4结论

本文从不同的作业部门对资源消耗情况的差异性,对传统的运用工时分摊费用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引进工时评价系数,构建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非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为航天企业合理地分配费用提供了有效方法。

本文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非制造费用分摊方面,也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预算管理方面。制定预算指标时一方面可以根据上年度预算、决算情况制定初步的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设计、制造、运营保障等不同作业部门的工时评价系数进行预算指标的调整,制定效益最大化的预算指标。

参考文献: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7

关键词:责任核算;内部控制;量差价差;适时管理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internal control;difference of amount and cost;time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01-03

0引言

在教学中,笔者参阅了崔国萍教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精品课程教材”《成本管理会计》一书。本人认为教材有不少优点,但差错、肤浅之处也很显然,其中责任会计核算就是一例。因是精品课程教材,代表着我省高校教材质量,关系到河北的声誉和形象,就更有必要进行讨论和纠正,以提高教学水平,活跃学术氛围,对企业管理实务也定有裨益。

1一个差错

《成本管理会计》第十四章责任会计共分三节,第一节分权管理与责任会计,第二节责任中心与业绩考核,第三节内部转移价格,分别解释了责任核算概述、责任单位的划分以及内部转移价格制度,并没有涉及责任核算。界内人士都清楚,会计的职业特征或业务循环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书中对会计循环的前三个环节实无涉及,对第四个环节即责任会计报告虽有涉及但是个错误。比如书中列举的某机械厂的责任报告见表1。(P277)

这张责任成本报告差错有三点:

1.1 成本责任中心考核指标如何计算?书中强调成本责任中心主要考核责任成本降低,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降低额=

目标(或预算)成本(费用)-实际成本(或费用)

显然这是个错误的公式,减掉的不应是实际成本,而应是责任成本。

1.2 责任成本降低额是什么?书中强调责任中心成本降低额是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这与财务会计有何区别?若无区别为何是责任核算?

1.3 量差何在?书中责任核算内容没有涉及量差,而在第八章目标成本控制的第二节,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量差计算,即(P146)

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计算公式,在责任核算计量中没有派上用场。

2一种倾向

因为疑惑,笔者翻阅了崔教授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成本管理会计》,书中第十章责任会计的第二节责任中心和业绩考核(P162-163),与上述差错使用同一实例,同样有三点差错。

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几部管理会计教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它说明,在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确实存在着一个责任核算应如何阐述,内容如何安排的问题。

书中崔教授定义的责任会计是一种要求对“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的会计”(P268),强调责任会计的实质是“企业为加强内部管理责任而实施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P269),认为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建立和健全信息跟踪报告系统”(P271),即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积累有关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这是个正确的观点。但是当笔者拜读了责任会计全章各节的所有内容,特别是成本中心后发现书中自始至终找不到能体现责任会计定义,反映责任会计实质,实现责任会计目的,贯彻责任会计原则,进行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此缺陷进行分析、纠正,对责任核算制度进行一番探索。

3一点探索

笔者认为,责任核算的实质是单位内控制度,需要有扎实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明责、放权、激励之后才能推广。下面从责任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进行粗浅分析。

3.1 责任核算的确认责任核算确认一般是指对责任单位发生的需要纳入责任考核范围的经济业务,根据职业判断所做出的认定。下述实例的数据已被纳入责任核算(见表2)。

3.2 责任核算的计量责任核算的计量是根据有关计算程序、方法和要求,对确认的经济业务进行计算和量度。

该厂责任核算制度规定,车间只负责量差,按产品品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动费用和制造费用分别计算量差差异额和差异率,偏差范围允许值为±4%,并根据计算将偏差的例外情况及时向厂部报告。

3.2.1 直接材料责任成本及其差异的计算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车间直接材料的责任成本及其差异如表3。

计算可见,一车间这次购料、投料,两种材料节约7000元,节约率3.5%,综合量差在偏差允许值以内。但乙材料节约率-5%,超过允许值是个例外,应分析原因。若是用量标准宽松,不经努力就使材料耗用下降5%应修改标准;若因操作人员改进下料方法或革新加工工艺,这种节约应予肯定和奖励。

3.2.2 直接人工责任成本及其差异的计算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计算直接人工责任成本及其差异如表4。

计算可知,一车间产品制造中因为少用5000个工时,节约直接人工费用3000元,节约率11%大大超过偏差允许范围值,因此要认真分析大幅度降低工时的原因。是改进操作方法、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还是定额工时不准过于宽松,从而采取适当措施。

3.2.3 燃动费用责任成本及其差异的计算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车间耗用燃动力的责任成本及其差异计算如表5。

计算可知,一车间产品加工制造中,因为节约用电2000度降低燃动费用1000元,降低率10%,大大超过偏差允许范围,应分析节约用电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3.2.4 制造费用责任成本及其差异的计算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有价差、量差、产能差异和预算差异等多种复杂情况。一般说只有量差由车间负责,价差、能差、预差因发生原因各种各样由厂部负责。在此所以全部计算出来,是为了全面反映差异情况,以便较细地分析差异原因,并不要求车间全部记账。

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车间制造费用的责任成本及其差异计算如表6。

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一车间制造费用差异较大,比如综合差异率为-6%,且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差异率都属例外,应分析原因。而预算标准与实际耗费的预差、生产能力利用不足造成的能差都较大。固定和变动制造费用都节约较大,特别是量差超差较大。而量差差异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工时降低过大,像对直接人工费用分析那样,应认真分析大幅度降低工时的原因。这个问题解决了,制造费用差异过大的原因也就解决了大半。

3.3 责任核算的记录责任核算记录,是指对发生的责任核算业务,依据计量结果,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有关账户。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按照“单轨制”设计账户体系。在责任单位,核算的主体账户(“基本生产成本”)登记标准成本,与主体账户相对应的账户(“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登记责任成本,两者的差异即量差登记在“责任成本差异”账户中。

3.3.1 会计分录

3.3.1.1 内购直接材料投入生产

①材料内购

①―1 借: 直接材料 ―甲 98000

―乙 95000

贷:内部银行存款 193000

②材料投产

①―2 借: 基本生产成本 200000

贷:直接材料 ―甲 98000

―乙 95000

责任成本差异(材料量差) 7000

3.3.1.2 计算并支付直接人工工资

①提现(按实际工资0.66×40000=26400元)

②-1 借: 现金 26400

贷:内部银行存款 26400

②结转应发工资(按责任成本0.6×40000=24000元)

②-2 借: 基本生产成本 27000

贷:直接人工 24000

责任成本差异(人工量差) 3000

③支付工资(按实际应发工资0.66×40000=26400元)

③-3 借: 直接人工 24000

内部银行存款 2400

贷:现金 26400

3.3.1.3 结转燃动费用

①结算燃动费用

③-1 借: 应付账款 10000

贷:内部银行存款 10000

②结转燃动费用

③-2 借: 基本生产成本 11000

贷:应付账款 10000

责任成本差异(燃动费量差)1000

3.3.1.4 结转制造费用

①支付制造费用

④-1 借: 制造费用 104000

贷:内部银行存款 104000

②结转制造费用

④-2 借: 基本生产成本 117000

贷:制造费用 104000

责任成本差异―变动费用量差 5000

―固定费用量差 8000

3.3.1.5 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⑤ 借: 产成品 331000

责任成本差异 24000

贷:基本生产成本 355000

3.3.2 登记账户下面登记的是责任单位一车间的主要账户,其它账户从略,如图1所示。

3.4 责任核算的报告如果责任核算计量、记录的是责任成本,那末责任核算报告披露的也肯定是责任成本。

下面是根据责任核算记录编制的一车间责任报告,见表7、表8。

3.5 责任核算小结

3.5.1 责任核算的实质责任核算的实质是一种企业内控制度。显然根据论文中责任核算实例,可以看出责任单位的主要业务活动都有标准,都可做到随时将责任完成情况与标准相比较,从而及时发现差异,分析解决,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时时、处处控制。

3.5.2 责任核算的原则责任核算的五项原则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可控性、及时性、反馈性原则,关键是责任成本的可控性,而各种耗费中的数量方面恰恰是能控的,价格则是不可控的。因此,考核责任单位主要考其核耗费的数量方面,计算量差,反映量差。而量差正是标准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差额。

3.5.3 责任核算的特点责任核算,特别是责任成本的一个显明特征是成本的可控性,即把成本中的不可控因素一定剔除,剔除后的可控成本是计算责任成本的基础。

3.5.4 责任核算的账户在“单轨制”下,实际上把制造成本中的相关账户下放到了责任单位,公司的财会部门不再进行一般制造费用核算,而是在责任单位编报责任报告的基础上,用价差等费用调整责任成本,计算实际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计算税前利润。

4几点建议

上述分析可见,《成本管理会计》一书的第十四章责任会计只是一般地阐述了责任核算与分权管理的关系,责任核算的意义,责任中心的划分和内部转移价格制订等等,没有阐述最重要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果说也阐述到责任核算的计量和报告的话,因为考核指标计算的差错,使其计量、报告与财务会计完全一样,根本不能反映责任核算的原则、内容和特征,没有实践意义。据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8

成本会计核算在节约成本、资金使用率和效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加大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就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相应的措施。以期预防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在实际核算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对成本会计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工业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的职能到底有哪些,如何发挥等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落实过程中,常常没有达到其工作的宗旨,从而导致成本会计核算不能良好的开展。

(二)成本核算不规范

目前,一些工业企业存在,成本核算不规范、不准确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个是报账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目前工业企业的报账人员多是由原来的出纳或非财务人员担任的。他们对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业务不熟悉,使得在其报账时,常常不能对资金性质、来源以及开支渠道等进行正确、规范的填写。二是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脱节。大部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独立于工业企业,这就使得它对工业企业内各部门的具体项目业务的开支及资金性质、来源等不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进而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造成会计帐务的处理不当。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

工业企业在实际的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使得工业企业中有些部门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以保效益等借口搪塞、推诿会计核算人员,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工业企业要转变会计理念,正确认识成本会计核算

工业企业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目前经济社会中有关成本会计核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模式,并将之运用到自身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来。工业企业领导要加强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并建立健全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成本会计核算内控模式,落实会计核算责任制,从而确保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工作

一般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其范围涉及到人工费的统计与分摊、材料的存库与核算、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制造费用的分摊与归集等等。其中有些数据的形成更是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共同认定。因此,工业企业要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处理平台,以便于及时、准确、全面的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并加强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加强有关工业企业材料费用以及制造费用的分摊工作

工业企业在有关材料费用以及制造费用的分摊过程当中,首先需要针对成本对象予以确定,进而归集共同材料费用以及制造费用。通过对分摊标准的合理选取,将共同费用分摊至上一步骤所确定的成本对象当中,在归集至分摊的过程当中实现对最终成本指标的合理计算。一方面,从工业企业材料费用的分摊角度上来说,需要按照所生产产品的对应关系,将所消耗材料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当中;另一方面,从工业企业制造费用的分摊角度上来说,目前工业企业分摊标准多为按照生产工人工时标准的比例分摊方式,即按照工业企业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方式实现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摊。具体的计算标准为:工业企业某生产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指标=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指标×制造费用分配率指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四)加强有关工业企业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

在对工业企业工资费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即通过车间劳资工作人员针对基层员工的出勤率、工时定额以及工时利用率指标进行详细审核,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岗位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的合理调整。与此同时,工业企业车间劳资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以上指标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行严格分析与研究,及时明确原因,并加以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人工费计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结语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财务会计核算形式。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核算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工业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其制度和体系,使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体制向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的促进和推动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丽秋.石油石化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与方法[J].新财经(理论版),2011(08)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9

1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11使用行业范围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使用范围小且单一,仅从大型国营企业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其他类型的企业,而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同时涵盖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例如,农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餐饮业、文化业等。此外,新制度业并没有进行“一刀切”,根据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在核算对象,以及业务流程,还有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性,做出了金融保险企业不适用新制度的正确认识和决定,使新制度更具针对性,也更加科学、合理。新制度下的行业划分原则,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标准大体一致,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划分,促进企业对新制度的理解,为新制度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12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原有旧制度下,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定义狭窄,单一将其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用于销售的商品以及成品。而新制度对产品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扩充,将产品定义得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征,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纳入产品的定义范畴。新制度下,产品成本的界定也有新的?化,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支出,但是将期间费用去除。所谓“期间费用”,包括产品的销售支出、对产品进行管理的经济支出,以及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等,这样的界定为企业生产费用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对工业制造业而言,粗略地根据产品的品种,产品的批次订单,以及产品的生产步骤等因素,确定为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而实施新制度后,成本核算以行业为划分标准,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即使是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现成本核算的统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有三种常用方法:一是品种法;二是分批法;三是分步法,除此以外,还有将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混合的方法,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确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

14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具体包括五个项目:①原材料成本;②燃料和动力成本;③员工工资,以及员工福利成本;④车间成产管理成本;⑤企业管理费用成本。而新制度则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征,为其设置了不同的成本核算项目,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依据成本的经济用途,并考虑生产要素内容,进而确定成本合算的对象,这样的确定方法比原有制度下的确定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更加详细,促使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法发展。

15“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的不同

与原有旧制度不同的是,新制度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信息技术,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不可以直接划分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实施统一的归纳、集中、分配,其中,对于制造费用,根据资源消耗的方式不同,为其制定合理的划分标准,从而对这类成本进行合理、统一的分配。若能够将作业成本法广泛用于成本核算,一方面能够改善原有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不足和弊端,如间接费用的划分;另一方面,能够切实将难以控制的间接费用,转化为一定程度上可控的费用,进一步实现决策、计划的功能影响,促进企业作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水平。

2新旧制度的变化分析

与原有的旧制度不同,新制度有效地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实践两者进行高度的结合,并通过调查研究,对各个类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梳理和总结,然后,将管理会计理念应用于新的制度当中,使之成为企业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新制度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衔接“两大体系”;二是实现“三大突破”。下文对这两部分展开详细的论述。

21衔接两大体系

所谓的“两大体系”,一是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二是管理会计体系。调查显示,当前会计标准体系已经日渐完善,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规模的企业当中,对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较少。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制度在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稳定的衔接的同时,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整合,主要针对于成品成本核算中不成体系、较为零散的内容,具体而言,①包括存货会计准则中,由于产品加工这一部分的内容;②建造合同会计准则中,有关工程施工成本的一些相关内容;③企业固定资产、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中,产品折旧内容;④企业员工薪资福利待遇会计准则中,人力资费的内容。与此同时,上述规定的原则性较强,但是规定的对象和内容不是十分详细和具体,难以满足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实际需求,因此,新制度在对成本制度进行改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地规范了企业成品核算的对象,以及企业产品核算项目,企业成品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企业产品的归纳、集中,以及其具体的分配,同时,建立了一套规范性操作流程。

除此以外,管理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会计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这表明了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之间,也具有衔接性,两者的衔接,体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新制度明文指出,各个企业要切实依据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要求,为企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项目,完成上述工作后,对企业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收集,再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结转,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地使用作业成本法,促进企业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2实现三大突破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0

成本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即通过成本核算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的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企业面临的产品制造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差异很大,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提供的成本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论文,内容如下: 对我国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采取何种模式,是会计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仍然采用制造成本法,有人主张采用作业成本法,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成本核算模式应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企业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既有制造成本法存在的空间,又有作业成本法生存的环境,因此,我国企业应采取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并行的模式,即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中小型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这种做法的理由。 一、制造技术环境 我国企业产品的制造技术环境差异较大,一方面,一些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各环节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数控机床等),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数量锐减,直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由于采用先进制造技术而导致材料采用率极大提高和废品率极大降低,这些都使得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下降;相反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由于采用大量先进生产设备而导致折旧费、维护费等剧增,同时制造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因科技进步而相对缩短,这些都导致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提高。据统计上述企业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比例已达到1∶5,甚至高达1∶10,更为严重的是发生的大量间接费用与通常采用的业务量分配标准关系越来越小或根本没有关系。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严重脱离了产品的实际消耗。作业成本法改变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模式,将传统的间接费用按车间汇集,按生产量标准(例如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分配改为按作业成本库汇集费用,按作业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是与现代制造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所以说作业成本法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产品制造环境,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成本信息,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又比较落后,它们普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产品生产工艺简单、设备落后(有的小企业甚至采用四五十年前的设备)、产品种类比较少、科技含量低,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费用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各项间接费用,在传统的产品制造技术环境下,制造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基本符合产品的实际消耗。从国内制造技术环境看,两种成本核算模式具备各自的生存环境。 二、产品生产管理方式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的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对产品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企业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地确定产品销量,根据销量确定产量,进而确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合企业自动化的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和现代化的物料运输系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零存货”。而采用的“零存货”生产模式决定了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在产品(半成品)都必须是合格的,否则转移到下一生产环节便会引起生产秩序的混乱,这种情况下每一环节都加强了成本管理,从工艺上讲,高级的现代制造技术能够自动检测不合格品,一经发现废品设备自动停止产品生产,从管理上讲,通过对所有生产线上的员工实行责任制管理,每个员工从思想上都树立了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成为现实。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采用,企业产品生产实现了单元化,每一个制造单元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地生产一些性质、样式较特殊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大型、特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具备了实行作业成本法所必需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式,因此作业成本法适合于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 成本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即通过成本核算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的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企业面临的产品制造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差异很大,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1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2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了全面提高《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三是学习消极被动,投机取巧;四是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善动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应该重点抓好实践环节的教育,改变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必须、够用”原则,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要求,改革《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删减不必要的且难度大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习门槛和学习难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满足成本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会计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完成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任务;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职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二)课程设计原则

笔者按照“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课程设计:(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训练、课外训练、顶岗实习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为原则,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职业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突出课程的会计职业性。(3)开放性原则。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媒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4)“教学做”相融合原则。(5)“任务驱动”原则。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由传统学科体系向以“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为内容转变,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就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三)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关系分析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需要成本会计实务知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产业,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要求,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取应该满足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对传统《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与选取的《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职业标准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应该做到教学过程与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统一,按照“知识+技能”思路,以一家典型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成本会计制度调查设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学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工作(见表2)。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详细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1)参观和调查生产制造企业,访谈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讨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情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费用的交易。在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3)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和计算表格,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成本核算用“证、账、表”,模拟仿真成本核算工作。

(五)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要求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将成本会计知识融合于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成本核算过程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知识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现代成本会计内容可暂不列入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具备独立解决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传统的学科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加黑板为媒体,以满堂灌输成本会计理论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不能将所有成本计算表格在黑板演示讲解,学生只能以书本表格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加深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学习、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应用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重点讲授和示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因此,改革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根据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手段配置上,一要选择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并收集其成本核算会计资料,作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载体和工作对象,帮助学生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会计人员(学生)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二要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三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以一家典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例,采用讲授、演示(示范)、讨论、启发、练习(模仿)、操作(实践)等方法,模拟制造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成本会计员”角色,学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证、账、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真正主体。

(三)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目标是,能够将所学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中,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因此,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成为评价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实施:一是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前,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在企业实地调查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合理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和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通过课堂的“教、学、做”和模拟仿真实训,帮助学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任务,加深和巩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成本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三是课程顶岗实习,学生在完成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个月的会计课程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学生会计工作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以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实施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后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以后,我们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李昌锋,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