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5: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

篇1

2如何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每个项目设置了多个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这些任务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一般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完整的行动来实施教学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情境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实践”模块中,项目分成“掌握用万用表识别与检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解电容、发光二极管的方法”,“用数字电压表和示波器观察、测试二极管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硅稳压管稳压电路的波形和输出直流电压值”,“能按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装配与调试”,“能排除装配、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4个任务,让学生先了解要制作一个直流电源,不是照着电路图进行机械装配,还要了解其每个部分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可以对任务进行描述:在电子设备中,内部电路都由直流稳压电源供电的。直流稳压电源在使用时,能向负载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源。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其中变压电路由电源变压器将市电220V电压降到电路所需的交流值,整流电路由半导体二极管构成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组成,把变压器次级交流电压变换为脉动直流电压,再经过电容滤波后送给稳压管组成的并联型稳压电路得到一个平滑的符合负载需要的直流电压。让学生了解该项目情境,再分别列出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通过此项目训练得到那些收获。这样,学生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带着兴趣学习,为了完成感兴趣的实训项目,而学习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了顺利实现项目,必须按照技能要求来操作,最后大部分学生都圆满完成了设置的任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达到教学目的。其它的项目情境也是一样,理论是依据设置的实践项目而展开的,实践是依据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开展的,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遵循够用为原则,相应的设定需要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知识以深化为原则。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检验理论、深化理论。因此,在项目制定中,实践教学部分要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延伸,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只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通过一体化教学方式,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篇2

电子技术类课程着重介绍电子元器件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电子学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实际的器件,听起来肯定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比如电阻这个元件,让学生亲手识别测量要比在课堂上讲再多的理论效果要更直接和有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2、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就是学生的实训室,实训室就是教学课堂。学生平时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元器件和仪器设备,在模拟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的转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操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距离。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改革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一方面聘用企业的工程人员做兼职教师,带动本校教师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培训或者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熟悉实际操作和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2、教学内容模块化

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和实验内容往往多年没有更新。教学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就要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紧跟电子技术发展,注意理论和实践并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做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将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建设多功能一体化教室

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单独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理论课听得枯燥、抽象,实训课对电路工作原理又知之甚微。而建设多媒体、实验器材、实物一体化的教室,真正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

(1)教师结合多媒体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等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借助FLASH动画将抽象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

(2)向学生展示实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抽象。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控制时,通过展示各种低压电器来介绍其工作原理,学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3)教室配备各种实验器材,随时进行电路仿真设计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收音机、自熄开关的组装、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良好环境。

4、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只停留在口头说教和机械模仿操作的层面,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实践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创新化的学习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分配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享受到摘到桃子的喜悦。对综合性问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活跃课堂氛围中,拓宽学生眼界,完成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

5、改革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课程考核中,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的方法来计算总评成绩,忽略了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增加阶段性测试,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并计入总评成绩的50%(综合性实验30%,设计性实验20%,期末成绩30%,课堂表现和作业20%)以此让学生对实训引起一定的重视,激励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篇3

主管单位:新疆大学

主办单位:新疆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839

国内刊号:65-1094/N

邮发代号:58-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87-02

机电系统设计是机械和电子的完美结合的学科,是机械学、信息学、控制理论、执行元件、传感技术和总体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机械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由于实际经验欠缺,加之课程牵涉面广,学习难度比较大,故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千方百计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机电系统设计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总体素质,从而使学生求职时增加在机电系统设计行业内的选择机会。

项目教学法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学实践方面已经有所涉及。但是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教学直接深入到机电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本文提出应用项目教学对机电系统设计课程进行的本科教学改革的崭新思路。

一、项目教学法的本质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起源,众说纷纭。我们国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此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法贯彻到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选题、方案设计,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项目教学法摈弃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习以课本为主的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很新教育模式。该方法可以充分应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工程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项目教学法完全体现了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项目的管理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教学动员阶段。项目教学法开始之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动员大会,由学院相关领导、学科主任、专职教师、实验室教学教师及相关人员参加。会上要注意强调项目教学法此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将对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机电系统设计项目教学法将强化学生以前动手能力比较弱的薄弱环节,是学生接触工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项目的大好机会,也是提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工作相联系的重要环节。并对学生提出希望,希望学生切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和教研室将对学生提供各种指导条件和实验条件,并且帮助指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

2.题目拟定阶段。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开拓思维,乃至市场调研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适合小组各组员的特长和兴趣,并且要求项目既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并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而且要成本适中、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对于项目中所用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指导教师也要能否准确把握。项目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们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完成。

3.可行性论证阶段。此阶段对于项目是否能够真正实施非常重要。项目组必须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并详细确定项目进程计划。在安排研究进度的时候,最好能够基本上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以及系统综合设计[4]。

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并核实项目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若项目不可行或者不具备研究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更换题目,重新进行可行性评估和方案设计,这样虽然暂时会影响到项目进程,但是可以保证将来不影响后续工作进一步展开。

4.具体实施阶段。此阶段至关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计划实施并按照要求做好阶段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本阶段,学生将碰到很多新的知识,可能没有接触过。教师就要按照需求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指导教师要合理把握,只要能够基本达到项目的研究需要就可以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一定要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对于需要设计加工的项目,指导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按照机电系统设计设计手册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可以顺利完成设计和加工的任务。

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面对的是解决项目所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推动学生的主动研究、主动思考的水平和能力。

5.成果汇报阶段。成果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希望每一组的同学能以研究总结报告、学术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本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写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项目报告和学术论文形式进行撰写。另外,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体现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管理过程。报告或学术论文中要体现项目的先进性以及所存在的不足。

6.成绩考评阶段。以每个项目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递交的成果,教师应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系统设计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软硬件设计以及最终的项目报告等分别进行考评,并且最终给出小组的综合考评成绩。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中的分工合作情况,给出单个学生的考评成绩。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或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7.项目拓展阶段。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向会议或者期刊投稿、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进行项目拓展。对于确实优秀、具备创新性并且具有一定市场的优秀项目可以由学校出面进行项目推介,让项目走向市场。

三、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键在于教师素质。在机电系统设计课程的本科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机电系统设计产品的设计管理流程,具备机电系统设计的产品设计经验,对设计过程中各个步骤、环节以及有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本身同样具备敏锐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需要实验室软硬件支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需要现有的实验室在软硬件配备方面还要适当加强,使得实验室的条件足以支撑各个项目的完成。

3.需要经费支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硬件的采购,电路设计与加工、机械部件设计与加工、系统的调试等环节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结论

本文提出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机电系统设计课程本科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该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以项目的形式深入机电系统设计产品设计及项目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系统设计产品设计中的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得到的成果,有可能成为机电行业的敲门砖。项目教学法将在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和就业广度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系统设计系统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不仅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还要具备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体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注重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系,则无异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我封闭,使科学研究甚至整个大学与社会脱节。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社会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9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北大选派十名干部到广州市政府任职;2005年,北京大学与广州市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与教育一体化合作联盟;最近,北大又在与东莞市政府洽谈将北京大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北大众志芯片在东莞安家。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为北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北大与广东的合作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以市场为引领,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其发展最能够体现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美国的西海岸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形成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抑或美国东海岸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体现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孵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学国家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等方面也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集两所重要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综合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

2001年,北大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依托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积累,该中心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发明了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的中水,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技术和费用低等特点,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目前,仅深圳就已建成十余个几百至上千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在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已创造产值5800多万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成为了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为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七年来,已经建立了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各种重点实验室,孵化和培育了适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技术和各类人才。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已有二十多个产业项目加盟基地,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环保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

立足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亟需人才

2001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粤港丰富的资源,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圳创建了以应用学科为特色的北大深圳研究院,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短短的几年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针对区域发展的急需,重点建设应用、交叉学科,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六个学院和包括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在内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还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四十余个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经过五年的探索,北大深圳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孵化平台和北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已累计招收了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其中有500名毕业,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深圳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已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开创了一条异地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

加强横向合作,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

随着深港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圳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举措的提出,2006年,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港产学研基地面向区域发展邀请了北大和香港科大著名教授成立了深港发展研究院,力求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研究院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为目标,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院还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例如,研究院目前正依托专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推动AVS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对我国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依靠自身力量到引进外脑进行研究,无疑将大大提高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研究实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省部合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大学在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也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把省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链接

蓬勃发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

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体系,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完备的创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深港产学研产业发展中心联络专业机构,建立完备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高技术项目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科技成果资源,与学校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研究资源,为深圳和周边地区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库,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两校优秀毕业生,为基地项目提供人事服务。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结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 。

政府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资助、申请政府的科研开发经费、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技术改造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惠减免等服务。

融投资体系: 通过与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单位共建风险投资渠道,确保孵化种子基金的投放,确保入驻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顺畅的联络与合作渠道;通过与深圳市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基地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入驻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财务顾问体系:通过与深圳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通过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机构合作,为基地项目及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渠道。

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引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

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项目。

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项目。

北大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主要开展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综合评估项目等。

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监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预测系统及南海及海岸带大气、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等项目的研究。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环保产品研制、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境体系咨询和认证。中心参与开发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尤其是作为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市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城市空间信息为基础,利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而成立。平台将RS、GIS技术与其他各专业技术及模型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建设“数字城市”(包括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所支持的数字城市管理、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社区、数字警务、城市应急联动等工程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决策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加工、封装、机器人、生产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基于PROFIBUS,DEVICENET,CAN,FIREWIRE等现场网络的运动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高速、高精度伺服模块、光电子自动化封装设备、数控产品等项目的开发。

篇6

[作者简介]黄明光,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杭州310023;潘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西桂林5415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67-04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进一步分析广西职业教育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对加速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广西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四种:

1 教学-科研-基层型。这是广西农业类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与少数民族地区合作,学院在贫困地区建立教学与科研成果推广基地,为基层提供教育、科技服务而形成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模式。广西农业类高职院校有较长办学历史,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65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农业学校创办于1942年,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林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

2 教学-科研-企业型。广西工业类高职院校利用其行业与地域优势,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柳钢职工开设钢铁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先后完成柳钢薄板厂轧机压下装置微机控制系统开发、机修厂中频炉可控硅控制系统改造等技术项目,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实训-科研-生产型。这是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良好设备和设施,承担企业外协零部件加工,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实训基地+生产车间”双重功能,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4 实训-科研-产业型。高职院校依托各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创办相应的产业经济实体,在为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研究提供用武之地和学生专业生产实践提供场地和环境的同时,为学院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搞活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二、广西职业教育的成就及面临困难与对策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成就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和全国同步。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6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立建制院校26所,共招生8.5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600%,占2004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10万人的26.90%,占全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44.14万人的17.13%。目前,广西共有高等职业学院26所,分布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贵港和河池市,开设专业466个。涌现了一些进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的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到2006年12月全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104.18万元,教学行政用房总值110.42万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65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3.667万平方米,图书总册数522.23万册,教学用计算机总台数9532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总座数为13374个。2001―2004年广西共培养了高职毕业生24460人,统计至2004年9月1日,总就业数为18077人,总体就业率为73.90%。值得一提的是,广西2004年高职毕业生为12136人,就业人数为11018人,就业率为90.8%。2005年12月,广西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决定,自治区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将增加4亿元资金,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好“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

(二)制约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分析

1 广西工业经济的相对落后,是众多原因中之主要原因

(1)广西工业现状

广西工业是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从解放前109家工业企业、总产值23亿元,发展到今天工业门类齐全、工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增加值达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1.5%,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44.7%,平均每年提高5.1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三产业高33.7和7.8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广西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机械(汽车)、轻工、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制糖、电力等8个传统产业优势初步显现,各产业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自从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提出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以来,广西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2)制约广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工业自主增长能力弱。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比公有制经济发展快,但总的规模偏小。200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非国有及控股和集体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39.6%,比全国低16.2个百分点,比广东、福建、浙江分别低38.1、34.2和41.9个百分点。表明广西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发达省份。从资本构成看,国家资本比重过高,非国有资本比重小。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中,广西国家资本高达5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个百分点,比浙江、福建、广东分别高44.6、37.9和42.5个百分点。目前,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左右,比广东低13个百分点,比浙江低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比较小。

其二,广西煤、油长期依靠外来进口。工业发展受资源的约束,80%的煤炭、铁矿石以及90%的化工原料、铜资源依赖外省进口,90%以上的油品需要从省外调入。电力方面,2004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

其三,工业科技落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广西工业科技落后、能耗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发展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广西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

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一般均由中专升格而成,故

目前拨款标准仍按升格前中专办学经费标准拨款,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普通本专科院校生均定额标准少近3000元,目前高职院校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多为“人头”经费,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或实验室建设的专项几乎没有。而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比重大,其年生均教育成本高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近一半的经费缺口需要学校自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3 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而现状是,由于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而自治区财政又比较困难,因此,事业单位编制受到严格控制,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难以调入职业院校任教。

三、广西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学校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1 高职院校分布地区的不平衡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市,主要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职业学院、建设技术学院、机电职业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九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而梧州、贺州、百色、钦州等地级市至今还没有建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2 中等职业学校分布地域的不平衡

广西第一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共计198所。其中校址在南宁市的有50所,近三分之一。崇左市有26所,柳州市有16所,来宾市14所,桂林市12所,百色市20所,河池市14所,玉林市10所,钦州市12所,而梧州市、贺州市、北海市、贵港各市仅两所中等学校。柳州市是广西的工业大市,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却比不上南宁市、百色市。

(二)公办与民办职业院校的不平衡性

这里的不平衡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内的不平衡;二是国内的不平衡。首先讲区内的不平衡。当前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99%为公办,而高等职业学院民办的数量较少。目前,在广西十余所高职院校中,有南宁残疾人职业学院、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校、广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北海宏源足球职业学院等八所职业学院为民办。而198所第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为公办。其次讲国内的不平衡。在广西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中,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校较有代表性,它是由英国英华国际教育集团投资创建,是西南地区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广西民办高职学院的数量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民办职业学院12所,其中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有四个校区,是最规范且规模最大的一所。其次,上海有杉达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民办高职院校,河北省有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广东省有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学院等10所。其中有九所以上的省有江苏、陕西两省,有7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是湖北、浙江两省。

四、发展广西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创建适合区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综合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有下列四种设计:

一是“企业本位模式”。即由大型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通过非全日制的灵活的短期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技术教育。如果广西采用这种模式,很难实行。因为广西区内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不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广西区内属于500强的企业仅有五家,广西柳州的钢铁(集团)公司(销售或营业年收入1573440元);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1293751元);上海汽车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12211元);广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563581元);广西卷烟总厂(533127元)。除此之外,平果铝业公司、柳州铁路公司也较有实力。从目前情况看,这几家大企业并没有投资开办职业技术学校。

二是“学校本位模式”。学校是办学的主体,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办学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专业人才。当前广西绝大多数中高职业院校都属于这一模式。

三是“社会主体办学模式”。政府或私人团体是办学的主体。对广西而言,许多职业教育学术论文都批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不够,造成广西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社会集资或银行贷款形式筹集资金,难以承担沉重的学费,广西平均有30%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对私人办学,政府应采取捐资、入股等多种优惠政策,以鼓励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四是“教学-研-企业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有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典型特征。美国的小区学院、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属于这种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典型的“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受教育者以学生和学徒工双重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和实训,综合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方面职能的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从广西目前已有的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的实践分析,广西的职业教育比较适合用这一模式。例如,柳州职业学院利用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地域优势,与柳州市众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该院根据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生产需要,与企业合作开设钢铁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企业提供生源、生产实训场地。该院为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柳汽福臻模具公司等企业开设冲压工、钳工、电焊工、天车工、铣工、冷作工、数控车工等十个工种的中、高级工培训班,培训人数近2000人次。经过培训后的企业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尽快改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广西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互补性较差。如经济管理类、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秘、会计等专业几乎每校都开设。有些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等,其内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像市场营销,需要的是有技术背景的,既能营销又能从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会计专业也是如此,既能进行电算化操作又能维护网络的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汽车维修与测试技术则急需培养大批既懂机又懂电,还会动手维修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因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用人上想尽量少用人多办事。也就是说,从大类上说都是一个专业,可是具体到专业的内在技术含量,不同的学院间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2003年,广西高职教育第一产业专业26个布点中,具有农业产业一体化性质的专业仅有6个,生态性质的仅有2个,第一产业农业产业一体化性质的专业数量

不足,跟不上广西今后第一产业需求生态型、产业一体化人才实际。第二产业中水利水电建筑、矿冶、电力等专业数量少,海洋生化、石化、冶金、林纸、食品等方面专业欠缺。第三产业中涉外旅游、贸易、法律、会计、税收、谈判等专业设置多,而软件工程、房产评估、物流管理、应用电器维修、餐饮管理等专业设置不足。

2005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共设有高职高专专业248种949个。广西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基本摆脱了闭门造车式的框架,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使得广西与东盟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国际往来越来越活跃,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人才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以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会计、涉外文秘、涉外商务法律等专业纷纷开设。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开始专业调整,如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高职专业设置,面向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设置了数控、机械、汽车等专业;面向制造业关联产业设置了制冷、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面向附加产业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还设置了两年制的数控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但是,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的“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对于市场的分析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趋同现象。

(三)以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广西的产业发展状况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由于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南、北、钦、防沿海的食品加工、机电、石化、海洋生化工业;柳州、桂林、桂中以及桂东北地区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学医药工业;梧州、玉林等桂东、桂东南地区的轻化、林化工业;桂西、桂北地区的矿产、林产和电力工业;沿边地区的出口加工业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区域布局。第一产业种养科学化,农产品向深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先后建成的南宁、桂林、柳州三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一批以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广西的各种产业呈现向科技含量方向发展的趋势。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紧紧围绕广西“科教兴桂”战略,坚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广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教育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50-03

课程考核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程度的有效方法,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1]高校设置的专业课,不同于基础课,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最终落脚点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在高校,对于许多专业课的考核还是采用传统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开展。相较于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改革更迫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也比较重视专业课考核改革[2] [3] [4] [5] [6],为探索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新路子,很多高校对部分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试点。[7] [8]

本文在分析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基础上,通过“显示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实践具体实例,对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说明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高考是我国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在这个指挥棒下,中小学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试教育模式。当学生经过高考升入高等学府,他们最熟悉的最擅长的还是考试,而且因为考试相对容易操作,所以高校专业课的考核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有考核形式单一化、考核内容教条化、考核成绩构成简单化几大特点。因此,这种考核体制下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亟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考核形式

目前高校专业课在考核方式上存在着单一性。[9] [10] [11]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按照考核形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最终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考查课的考核主要选择大作业或小论文形式。考查课本来只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其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闭卷考试,导致部分学生对考查课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上课应付了事,考核时仓促准备个论文或大作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教师评分的随意性也较强。高校专业课大多数还是考试课,考核形式采用一次终结的期末考试形式。部分学生关心分数胜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考前突击背作业题、考点来应付考试。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特别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却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可通过舞弊的手段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就失去了考核的公正和真实性。因而课程考核改革首先必须改革考核形式,将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

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阶段突击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过程化、阶段化体现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推行多个阶段的考核,比如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等;多元化体现在考试方式的多样性上,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等等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

现行专业课单一的开卷、闭卷考核方式决定了考核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专业课相对基础课来说,内容多而广泛,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量大,强度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吸收。很多比较宽泛的知识点考核不宜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因而往往在考试前,老师还会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有的同学就简单地对在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内容,加以记忆,考前突击。因此,现行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

专业课的开设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12],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及时跟进专业知识的发展,这样才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考察出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

(三)考核成绩构成

一般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1+1”模式,我校对于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7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上课出勤、作业等几项构成。

根据上面对专业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必要性的论述,专业课的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把专业课考核改革落在实处,还需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进行多指标考试改革尝试。应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比如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等。

二、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实践

“显示技术基础”是西安邮电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类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光、电设计应用。在课程改革之前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70%+平时30%计。我校结合课程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了考核改革实践的尝试。

(一)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1.考核成绩构成的改革

为了体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形式多元化,将原先的“1+1”模式改变为现在的“3+1”模式,而且比例有所调整:平时考核(考勤提问、平时作业、报告)35%+课题研讨(课程专题研讨)15%+课程及改革总结15%+期末考试35%。

2.考核形式的改革

改变了原先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实现了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阶段化。平时考核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上课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和报告完成情况上。考核阶段化体现在两次课题研讨上。期末考试虽然采取了传统的闭卷考试,但是调整了试卷的结构,加大了主观题的分数。考试后,还要让学生提交课程和改革总结。真正做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贯穿考前,考中,考后,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程综合的能力。

3.考核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因为采取了多元化、阶段化的考核方式,而且考核的比例得到了调整,所以可以说改革后的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提高了学生对显示技术基础发展及应用的理解。对必须要掌握的原理等,我们采用了闭卷考试;对应用性比较强的显示技术纵向发展比较,学生通过调研提交显示器技术指标/显示器件技术报告;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介绍了脑图记忆法,学生根据记忆法整理OLED学习脑图。

考核改革势必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不再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将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分组研讨,主动参与完成课堂任务,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考核改革的效果分析

为了评估课程考核的效果,对未参加考核的2010级和参加考核改革的2011级进行抽样分析,为了排除任课教师自身的原因,只抽取笔者任课的教学班为样本,分数分布图如图1所示。因为考核方式改革后,期末闭卷分数比例下降,加大了平时的考核及多种考核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上课出勤率提高了,重视作业报告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所以,不及格比例下降。同时看到考核方式改革前的优秀率高于改革后的优秀率,原因是未参加改革时,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比例高达70%,学生考前突击取得好成绩所导致,而改革后成绩构成多元化,各项比例下调,优秀率就会有所下降。此外,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优良率稳步上升,中等学生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表明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总的来说,改革后的考核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考定高低的弊端,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学生主动参与,对显示技术行业了解更充分,在大四就业中,选择显示行业的学生比2010级比例大。

总之,通过考核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到课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分组课程研讨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宽泛和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实现了培养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专业课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采用多元化、过程化、阶段化的专业课考核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平时学习更主动、更有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总之,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考核改革任重而道远。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学过程套路已为广大师生所习惯接受。[13] [14]而要改革这样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必然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去研究去创新教学方式内容,去评价考核结果,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最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系统化的考核机制。

[ 注 释 ]

[1] 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2):25-30.

[2]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3] 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5-47.

[4] 齐宁,巴海君,曲占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8(4):69-71.

[5] 唐琦.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3(19):7-8.

[6] 赵菊珊,漆玲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3):65-66.

[7] 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

[8] 陈进,李幼平,李静.从考试改革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7):511-514.

[9] 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专业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158-160.

[10] 刘荣.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北方经贸,2009(6):134-135.

[11] 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