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西省现存文庙24处,对于文庙专门性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在古建筑的专著中涉及。《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文集》中对研究山西建筑的理论作了概述;《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研究》对山西南部古建筑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文物古建的保护规划;《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主要对古建筑特别是山西古建筑的结构、法式、装饰部件等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山西古建筑通览》以图片文字想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山西古建筑的精粹;《山西古建写生》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的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虽然山西古建筑的专著众多,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关于山西文庙的研究极少。本文主要通过对山西现存的文庙资料的整理,来分析研究理论与方法,试图探讨古建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山西文庙的分类
根据表一,我们能看到,山西现存的文庙保存情况并不一样,多数经过岁月或人为的破坏,都以残碎不堪,有的文庙只有大成殿残存。同时也可看出,大成殿的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研究山西文庙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地区为分类标准,可分以下三类:晋北地区:大同府文庙、浑源文庙、代县文庙、埻阳文庙、静乐文庙晋中地区:离石文庙、太原府文庙、清源文庙、晋源文庙、平遥文庙、左权文庙、金庄文庙、静升文庙晋南地区:襄垣文庙、潞城文庙、长子文庙、浮山文庙、永和文庙、闻喜文庙、新绛文庙、绛县文庙、万泉文庙、阳城文庙、南召文庙以大成殿的建筑类型(屋顶形制)为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单檐歇山顶:大同府文庙、浑源文庙、代县文庙、埻阳文庙、静乐文庙、离石文庙、太原府文庙、清源文庙、晋源文庙、平遥文庙、潞城文庙、长子文庙、浮山文庙、永和文庙、闻喜文庙、绛县文庙、万泉文庙重檐歇山顶:左权文庙、新绛文庙、阳城文庙单檐硬山顶:金庄文庙单檐悬山顶:静升文庙、襄垣文庙、南召文庙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类分类标准之外,还可按照年代、建筑布局、装饰特点、残存情况进行分类,在这里不作详细论述。
(三)山西文庙的横向及纵向比较研究
本文在前面已经说过,建筑的特点与文庙历史文化的渊源以及地域建筑艺术的审美取向都有关联,对其进行讨论,既应该考虑针对其文化背景的纵向发掘,也应该考虑对不同地区同类建筑形态差异的不同比较。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以下的比较研究均以大成殿为标准。1、横向比较研究(以元代为例)根据表一统计,元代,在晋北、晋中、晋南都有文庙的分布,其中以左权文庙大成殿的建筑规格为最高,其次为晋北,最后为晋南。山西地区的文庙作为地方性建筑,文庙的建筑必定要服从中央的安排,不得僭越,但是又由于地方的因素,包括财力因素、人为因素、审美因素等又有不同。2、纵向比较研究(以晋南地区为例)在晋南地区,从金至元、明、清都有文庙的建设,其中以明、清时期最为突出。而明清时期多为“扩建”,即将面阔三间的扩展为五间,五间的扩展为期间,尤其是晚清为盛行。结合当时晚清的政治情况来说,扩建文庙大成殿或许是官员政绩的一种表现。所以,文庙的纵向比较研究应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结合。
(四)山西文庙的历史价值
文庙的建设是与儒家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的,山西地区文庙的盛行同样也是儒家文化渗透的结果。文庙的存在,无论对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有很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左权文庙来说明这一情况。左权文庙建于大成殿重建于元大德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第一,左权文庙大成殿建筑结构简练,造型优美,做工上使用圆木为梁材,甚至使用弯木,表现出构架设计中的简单灵活。从现存彩绘上看,用料和工艺都十分讲究。建筑气势恢宏,做工精细,用料硕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第二,左权文庙大成殿坐落于左权中学南边,其教育作用也显示得尤为重要。(五)山西文庙的修护保存(以埻阳文庙为例)已有近1700年历史的中原边陲重镇——崞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崞阳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是其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华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现在,崞阳文庙已经失去了往昔的辉煌。近8米高的崞阳文庙的大成殿地基为砖石结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毁坏,周边的条石已经脱落,砖面松动。古庙前院养鸡后院晒粮,城墙上挖砖种地,城墙边挖土盖房,保护不力导致文庙严重损坏。而今,文庙的危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面临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山西大多数文庙面临的问题。要想文庙面临的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是我们的宝贵文物财富得以保存。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1.1建筑与技术问题
对于建筑本体而言,适应机制的丧失直接反映在建筑空间、形体及技术运用上。设计方法与气候适应性的原则相违背,将室内环境完全置于空调的控制之下,导致自然调节机制完全丧失。
1.2建筑节能问题
对于环境而言,建筑气候适应性的丧失导致建筑人工空调使用时间的延长,能耗的居高不下,造成极大的环境负荷。
1.3建筑健康问题
对于人而言,建筑气候适应性的丧失导致内外缺少交互,直接影响建筑环境质量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考虑到此类建筑往往为高层或大跨度的大型公建,生命周期很长,因此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且难以逆转的。建设得越多,带来的能耗问题就越严重,对于健康的不利影响越大。
2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内涵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个气候带,气候差异大,立足于不同的地域气候,建筑的建造模式与方法也应具有明显的区别。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迥然不同,应该深入探索不同建筑空间类型的气候适应性方法,通过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深入研究——建构正确的规避与调节机制,如此建筑才能适应自然气候,才能达到建筑与气候的协同统一、达到节能与减少环境负荷、并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图3),才能最终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完整意义上绿色建筑的基础,是绿色建筑亟待解决的基础性课题。
2.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建筑与技术的整合
两种适应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决定建筑空间、形态及其技术体系的整合方式。在一般观念中,绿色建筑一定是通过各种高科技实现的,其实不然,绿色建筑并非高科技的滥用和技术的堆砌,而是应该根据适应机制的调节目标而进行选择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应注重通过被动节能技术的应用加强建筑的自我调节。原则上应以被动技术为主,主动技术为辅。①基于规避机制的建筑模式及技术体系:当自然环境不适宜时,利用规避机制创造封闭的空间环境,并主动技术补偿创造相对宜人环境。主动技术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各种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统称,它们以消耗能源为代价,广泛存在于各种现代建筑中。②基于调节机制的建筑模式及技术体系:当自然环境优良时,需要充分发挥调节机制的作用。这需要调整其形体、空间、界面同被动技术(自然通风、采光等)的结合,为自然能源适宜地流向运动环境作好铺垫,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能源实现环境自然更新(图4)。被动技术,是指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比如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建筑设计等。被动技术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强调建筑的气候适应性。③建筑的实时应变性——两种适应机制的转换:根据室外气候的变化,两种机制的适时转换需要相应实时应变技术支撑。一年之中不同季节,这两种适应机制应该交替发挥作用。冬季、夏季的严寒与酷热需要启动规避机制;而春、秋两季则需运用调节机制,促进室内环境的更新;同时也适用于一天中不同时段,根据一天中的不同气候条件进行两种模式的转换;而这两种模式又因不同气候区划、地域的不同气候条件而又有不同比例的运用。因此,建筑是否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处理好规避、适应两种机制的关系也是绿色建筑需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正确处理建筑气候适应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问题是绿色建筑的基础性课题。依据气候特征,适应机制的转换效率越高,建筑气候适应性越强。而这取决于设计的优劣,被动式节能技术手段的适应性调节,而非高科技的滥用、更不是技术的堆砌。
2.2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节能——实现环境目标
面对能源紧缺,建筑节能诚然十分迫切,但过于单纯强调改善保温隔热等问题,就会以偏概全。绿色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遵循气候适应性原则,即强调建筑在不同季节与环境的互动,利用建筑自身的自然调节,来实现人居环境的控制,并形成有效循环,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节能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规避”机制的运用,加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来实现节能,也就是强化建筑界面的热稳定性,减少建筑内部的能耗损失,从而实现建筑节能;另一方面,是通过“适应”机制的运用,提高建筑设计的方法,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顺应建筑所在的气候环境,强化其自然调节的能力,减少对人工空调的依赖,以此来实现节能。前者是立足于在人工调节时减少损失,后者是减少人工调节的使用时间,从节能的角度来理解,对于人工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则能耗越高;反之建筑的自然调节能力越高,则能耗越低。两者对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而言同样重要,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但从当前的实际现状来看,显然前者在绿色建筑的实施中,得到更多强调和贯彻;而后者则往往被忽视。如果将这两种节能方式进行形象的比喻的话,前者这种构造、材料节能是节能中的“硬件”;而后者,是建筑节能中的“软件”,是融合在建筑的空间形体之中的。而恰恰这一点是被忽视的。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导致只控制了能耗损失,而没有减少能耗的使用时间。这种节能是片面的,很难从整体上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因此,我们所应该强调的节能不能仅是建筑材料节能,同时应思考如何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在建筑设计时对节能整体层面上进行把握。
2.3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人居环境健康——实现人居目标
人的健康不仅源于自身机体,同时健康的人居环境也同样重要。采用空调等机械设备进行通风换气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封闭式的空调环境易形成尘埃、病菌的积聚,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和疾病的传播,危害人的健康。长期使用人工照明,亦会导致室内卫生条件下降,同时对人的生理也产生不良影响。自然通风、采光技术是一种以利用可再生、自然清洁的被动能源为特征的技术方式,是一种既可节能又能为环境创造舒适条件的技术手段,亦可满足人们对于自然互动的需求。立足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我们应该根据室内环境的各项健康标准,塑造建筑健康环境时应注重建筑设计、自然能源、被动技术的有机整合。通过建筑设计方法的调整,实现以被动技术为主、主动技术为辅的环境调节机制,以强化对有利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规避不利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室内环境满足健康的热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光环境的要求。
3亚热带气候适应性大空间建筑的创作实践
下面结合两个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体育馆作品设计进一步阐述基于建筑气候适应性原则的应用。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高温、高湿。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和适度的自然采光建筑技术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可明显改善室内的人体舒适度。
3.1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建筑形式与亚热带气候环境的融合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全面采用了适宜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隔热等被动技术(图5)。在自然通风方面采用了多种新颖的建筑设计手法以提高大空间的自然通风效能。具体来讲,体育馆的屋顶形态突破传统,采用了非对称的布局,呈南低北高逐级跌落的形态,从而有效增加建筑的南向进风面积,强化正负风压区的对比,加强室内的自然通风(图6~7)。在进出风口的选择上,首先是利用南向叠级桁架形成错落的屋顶,布置竖向天窗,形成屋顶进风口,可用机械控制开启,将风引入室内;南立面的进风口为楼座下的通风百叶窗,可将东南风引入室内;同时东西立面的遮阳板分别向南旋转30°形成风翼形构造,构成侧向进风口(图6)。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进出风口设计,有效强化了体育馆室内的自然通风。在采光方面,则利用跌级状天窗作自然采光,直射的光线照射在桁架上悬挂的折射板上,在室内形成漫射光,改善室内的光环境。体育馆东西立面的竖向遮阳板分别向南旋转30°,竖向遮阳板也扩大了遮阳面积,配合彩釉玻璃可遮挡掉东西向的大部分日光,同时可将适度光线折射到馆内,形成漫射光,加强了体育馆自然照明(图8)。适应性设计同时也表现在训练馆屋顶的景观设计上。屋顶平台上设置了大面积植被绿化,层次丰富。这种设计不仅使体育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茂密的绿化更能为体育馆形成一层绿色隔热膜,通过夏天连续三天与附近金属屋面大空间的对比实地测量,发现覆土屋面的训练馆能够有效控制室内温度的波动,缓解室外温度升高对馆内的影响,降低能耗(图9~10)。
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在命名上遵循“东奇西偶”的原则(图2),即以六巷为界限,大宅、三宅、五宅《已毁,仅存沿街的一进院落)、七宅(已毁,具置未知)、九宅位于东侧,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于西侧。单数宅院的门前多有高大的牌楼(现牌楼多已毁,仅存基址),形制规整,为官宦之宅,以大皂(孙居相皂)、三皂(孙鼎相皂)为代表;双数宅院为商贾之家,虽在形制上不如前者讲究,但装饰精美,构造精巧,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了“十大宅院”之外,堡中还存在其他零散的辅助院落,为“十大宅院”提供生活支持和战略防护,主要有帅府院、花园脚底、“天绘图”院和’‘延秀”院等。这些院落主要分布在古堡的边缘地带,基地条件相对苛刻,建筑单体较为简单,在院落组织上则更注重因地制宜。同时,由于这些院落多靠近堡墙,有的甚至直接与藏兵洞等防御设施相连接,亦民亦兵,是民居建筑防御化的典例。
1.2院落构成
(1)院落形制湘峪古堡的院落形式基本分为“簸箕院”、’‘四大八小”两大类(以‘簸箕院”为多),由正房、厢房、倒座等基本建筑元素构成(图3)。在单个院落基础上,进行横向串联和纵向并联组合,形成了灵活多变、规模宏大的组合院落(表1)。<2)入口空间湘峪古堡的街巷比较狭窄,大门的尺度不甚宏伟。院落多向街巷开门,门户形式亦无一定之规。此外,官宅和商宅的入口空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官宅的入口空间形式较为严整,多为二层,入口常常有牌楼,高大凝重,体现了官势官威;而商宅在形式上则较为随意,一般为一层,尺度略高于墙垣,装饰不多,但皆为要紧之处,点睛之笔。<3)庭院空间庭院空间主要呈现方形,长宽比在1:1一1:2之间。院中青砖或长条石满铺,暗藏排水系统,功能与形式并重。院落空间一般较为宽敞,房间和庭院宽高比一般在1:1一1:2之间,在院落中进行活动,十分舒适。在正房为高楼(三层以及以上)的院落,院落宽高比则一般会达到2:10<4)房屋建筑居住建筑的四种基本组成元素是正房、倒座房、厢房和耳房。正房通常为三开间,规模较大者为五开间。厢房通常为三开间,用地局促时可为两开间。倒座一般为三开间,但进深较正房小。从垂直方向上看,一层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二层以及二层以上为储物空间。从水平方向上看,正房、厢房多为居住所用,屋内有火炕、火灶,居住与厨房合二为一。耳房处多为储物之用。
1.3社会地位与居住心理
宅主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对建筑的形式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上。一般来讲,宅主人地位较低时,平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经常为了对地形的妥协而放弃其自身的形制。当宅主人的地位逐步上升时,这种妥协会逐步减淡,直至趋向于绝对几何形,即对环境的完全不妥协(图4)。
1.4地形处理
堡中独特的山地地形对居住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平整地基,获得更好的筑屋条件,根据地形特征、高差的不同,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表210首先是分层筑台。在坡度较平缓、高差不大的山地环境中,通过简易的填、挖,使前后院落的基础成为不同标高的平台,并在平整的台地上布置建筑,各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相互连接。湘峪古堡山地建筑采用此种手法较普遍,如三宅院、棋盘四院。其次是填平地基。针对高差变化不大的区域,另一种处理手法是将地基整理成一个完全平整的平台。通过添、挖的方式,将高差集中化,然后通过台阶等方式一次性解决高差问题。这种情况下,山地建筑的’‘四大八小”模式与平地上的模式总体上没有分别,仅是在局部会因高差的介入而略有不同。其三是掉层之法。当山地的坡度过大时,使建筑局部跌落一层,第一进院落的二层与第二进院落的地坪同高。前后两进院子通过室外楼梯相连,人们可以直接走到上一层台地上。这样的手法避免了对基地的大规模动土,并营造了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在山地起坡较大的情况下用简单的手法解决了问题。湘峪古堡使用掉层手法的建筑群有小男院与九宅东院、棋盘四院等。
1.5立面构成
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一般都为三开间。在等级较为低下的厢房,偶尔会有两开间的房间出现。以现存的正房为对象进行探究,其基本形式为:三开间,两层,在等级较高的宅院,会有檐廊。堡中的建筑按层数,可以分为一层、二层、三层及三层以上。一层建筑较少,仅存三宅院一例。两层的建筑较多,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除了等级较高的孙氏祠堂之外,其他院落均没有落地柱子。在等级略高的宅院,会有施以雕刻的檐廊。三层及以上建筑,出现外廊的例子较少,以粗壮厚实的墙体为主。最为特别的是八宅以及六宅的正房,其在第二层设置檐廊,在第三层向后收缩,形成了两个层次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1.6且瓦特征
在堡中最为常见的为仰瓦屋顶,在少部分等级较高的位置,则采用仰盖瓦、仰瓦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不同纹理的屋顶,组合在一起,相应相生,各有不同而秩序凛然。仰盖瓦屋面是仰瓦和盖瓦都用板瓦的屋面,类似筒瓦屋面,仰瓦与盖瓦交错排列,盖瓦的尺寸比仰瓦小一些。仰瓦屋面是板瓦凹面向上排列组合形成的屋面,无盖瓦,在屋檐处不设置滴水,属于低等级的屋面。晋东南地区的仰瓦屋面非常普遍,因其经济实用,且外观朴素大方。
1.7防御功能
和众多在战乱中幸存的聚落相类似,湘峪古堡的居住建筑也有着明显的防御痕迹。无论在大组团还是小型院落单体的建造上,均有防御上的考虑。从小型院落来看,入口处的耳房,通常为二层,对街道的情况有监视作用;从院落组团来看,不同院落之间通常设置多层的看家楼,与周边院落相互联通,起到观望和探视作用;在与堡墙联系紧密的位置,院落会与藏兵洞或者城楼形成实质上的通路。
2对典型民居的建筑研究
湘峪古堡的民居建筑,按其性质、功能及规模等,大致可以分为官宅、商宅及其特殊功能民居等类型。
2.1官宅
(1)三宅院三宅院落群(其中大宅院已毁)是官居的典型代表(图5一7),周遭有内堡墙包围。三宅院落群中有五层高的隙望楼,是湘峪古堡现存最高的建筑,在聚落防御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晾望楼通体青砖,墙壁厚重,以条石为基础,青瓦屋顶,巍峨耸立,高大坚固。该楼一至三层每层在南侧开三个拱窗,四层除南侧外,在东西两侧各有开一窗,五层朝南敞开,并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上各开一窗,在有利方位提供足够的缭敌观测点。从装饰上讲,其突出特色在于拱券门窗处的“眉檐垂柱”砖雕。隙望楼上每层的眉檐垂柱花式各不相同,多以几何形式为主,相比繁冗复杂的清式建筑,更显得有一种简洁的淡然气度。<2)九宅院落群九宅院(图8一10)周遭为内巷环绕,东西两侧各有巷门,一旦关闭,则内部完全封闭,防御性能极佳。九宅院落群包括祠堂院、东院、小男院、高楼院(现高楼院已毁)。该宅院群形制严整,高大封闭,正房高耸,木构细腻,饰以砖雕。
2.2商宅
商宅中以六宅院群最为典型。六宅院落群由王家大院和马房院(现马房院已毁)两个院落组成,规模较小,为典型的“一主一从”式院落(图11-13)。第二进正房为一座四层’‘插花楼”,亦是防御工事的重要一环。因其距离堡墙较近,故视野良好、对于晾望观察十分有利。“插花楼”正房三间,左右两边望楼分别为一间和两间,左右耳房为四层、中间部分为三层。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正房两侧的耳房高于正房,仿佛双塔盛立楼边,与科举时代探花郎纱帽一侧插花一朵、另一侧插花两朵的典故不谋而合,故名“双插花楼”,又称“探花楼”。
2.3特殊功能民居
(1)帅府院该建筑群现存院落六座,包括老院儿、上西院、下西院、西门里、下西院东院和“诗书画”院,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连接中街和南街,向西、向南依附于西、南两面堡墙,与南侧的藏兵洞和西侧的御敌角楼也均有联系。
(2)堡墙院堡墙院落群(图17一19)是湘峪古堡中极为特殊的部分,也是古堡防御性民居的典型案例。院落群中建筑均为簸箕院,并结合堡墙组成院落。这些院落群平时住人,战时驻兵。堡墙上有难谍,可直接对堡墙下入侵者进行袭击。院落中有通向堡墙中藏兵洞的暗门,并通过藏兵洞与帅府院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