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4:48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1

医护人员指出心跳呼吸骤停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危险状况。通常情况下,大脑缺血缺氧达5-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分秒必争,进行现场“心肺复苏”,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随后亲自示范,大家现场进行了模拟演练,现场气氛活跃。

演练结束后,各部门员工组织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演练,我公司全员掌握了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手法,提高了急救能力。这次培训不但使员工了解了抢救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及团队协作精神。大家很珍惜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急救意识,还使大家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遇事要沉着、不慌乱。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2

[摘要] 目的 研究现场模拟教学法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20名在校大学生用现场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心肺复苏基础理论、流程步骤的培训,对培训前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卷测评与考核。结果 经培训过的大学生CPR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 现场模拟教学法是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 现场模拟教学法;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47-02

The application of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YANG Haiyu LI Fengquan

Consulting Room,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Dalian University, Emergency surgery, 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University,Liaoning 1166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12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bjected to receive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media instruction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process steps. After training, the relative knowledge points and skills were evaluated by both questionnaire and live demonstration. Result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pass rate of tests of CPR theories and operating skills after training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aining (P<0.01), Condusion Which proved the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an efficient method in enhancing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College student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由于对心脏、呼吸骤停进行抢救的最佳时机在4 min之内“黄金时间”[1],因而现场“第一目击者”立即正确实施心肺复苏(CPR),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是降低病患死亡率的关键。因此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的非专业人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加强公众CPR技术的掌握,我们采用现场模拟教学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对120名在校大学生培训前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卷测评与考核,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校大学生有意愿参加CPR培训的120名,年龄20~25岁。

1.2 培训内容

①急救的基本理念;②心肺复苏术: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胸外按压的方法、开放气道的手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判断等。

1.3 方法

(1)培训前问卷测试: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0名受训大学生进行培训前自填式问卷调查。测试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现场评估、判断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方法、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操作步骤要点流程等6项。(2)培训形式:①主讲老师应用多媒体理论教学讲解有关急救理念与CPR理论知识60 min。②辅导老师在复苏安妮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示范。③学员每组20人,每组配备一台安妮模拟人和一名辅导教师。每组学员操作练习90 min。④按照统一标准对每位学员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考核30 min。

(3)培训后测试:课程结束时对每位学员按统一标准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试卷总分为100分,及格为80分,操作考核采用单人法心肺复苏术。

1.4测评分析

以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的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测试为标准,测评出每位学员培训前后对CPR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情况比较

见表1。

2.2 本组学员培训前后操作技能考核情况比较

见表2。

3讨论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大多发生在院外,而专业医务人员又不能在最初4 min的“黄金抢救时间”到达现场施救,使得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很低。200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加完善和系统化,更加强调心脏骤停事件现场目击者的救治[2]。从心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间期及复苏时间是影响复苏生存率的独立因素[3]。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CPR的技术和知识尤为重要。

普及CPR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CPR指南。是要求在培训中将最新的CPR知识灌输给每位学员既心肺复苏指南,科学规范的心肺复苏能大大减少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4]。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最新急救指南了BLS流程的变化,A-B-CC-A-B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改成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同时对按压的深度和频率也作出进一步要求。培训中对此应重点强调,使之更好掌握。

[

参考文献]

[1] 黄翠红,王文,杨芳,等.社区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训[J].护理学杂志,2008.23(21):9.

[2] ECG Committec, Subcommittees and Tack Forles of the American Hear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05,112(suppl24):IV1.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3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1]。心肺复苏技术是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要求急诊医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迫切需要对将来从事急诊医学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即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现将这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急诊医师心肺复苏的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1 导师授课模式

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大课为主,配以幻灯、挂图、模型等讲解。

1.1 优点 导师授课内容明确,层次性强,对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详细讲解。

1.2 缺点 “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宏观印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容易忘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评价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临床操作的基础,课堂授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各项急诊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授课前要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授课范围、讲解层次、典型心肺复苏病例的分析解读以及高质量PPT课件制作等,以便在课堂上全面、准确的讲解,学生也能根据导师丰富、有层次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导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提炼、总结、升华后再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讲课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照本宣读,必要时亲自示范,将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此外,学生可以对疑难点当堂提问,随时解决。但这种培训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特殊临床思维的目的,而且,导师每次讲课必须提前备课,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导师临床经验、知识理解程度的限制。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急需改进和提高。导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例如,导师可以在平时临床工作时,将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和特征性的检查结果等素材收集整理成图片,在授课时用到PPT幻灯片中,既能让学生看到急诊抢救的鲜活案例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和知识经验。

2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

导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设计出可行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电脑观看学习,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些资料包括心肺复苏过程中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视频资料等信息。

2.1 优点 形象生动,可重复性好,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

2.2 缺点 视频的编辑和处理需要导师有较高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编辑视频时导师要深刻理解讲课意图、熟悉心肺复苏场景,而且,视频要求资料丰富、有创造性和可观赏性。此外,如果是双语教学还要求导师有非常好的专业英语能力。

2.3 评价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导师先根据心肺复苏的授课知识撰写稿本,然后把临床上急需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技术操作等录制下来,然后配以声音和文字,结合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制作成教学录像带,学生通过计算机主动学习观看。原来抽象的复苏过程变得形象生动,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各项操作的准确参数,学生可以在观看时参与其中,选择各项操作的正确值,如心肺复苏步骤是ABC(Airway,Breathing,Compressions)还是CAB、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深度等,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自动测评。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果有条件,导师可以在不影响抢救过程的情况下将整个心肺复苏过程通过助手录制下来,整理和编辑制成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又感受到急诊抢救的紧张氛围,有助于锻炼其心理素质。此外,导师也可以从国外专业网站上下载最新心肺复苏图文资料和视频录像,使学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专业动态,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还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把疑难部分反复观看视频,思考解决方法,或者把录像定格找老师帮助,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难捕捉的难题。学生及其他医院的授课教师均反应这种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用具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变革[2],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出现,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可能在临床急诊教学中被普遍推广使用。

3 模拟急救场景模式

3.1 优点 无风险性,可模拟临床心肺复苏急救情景,简便易行,灵活性强,可控制性好。

3.2 缺点 模拟技术虽然能够模拟近似真实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内外环境中的复杂反应远不能完全被模拟,而且,模拟人没有社会和心理属性,和真实的患者尚不能完全等同。这种模拟场景与真实的抢救场景相比还有好多限制性和不可知性,还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临床教学。

3.3 评价 急诊工作风险高,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不可能每位学员都能亲自试验心肺复苏抢救,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优势,将急诊医学知识与现场模拟场景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无所顾忌”地训练,“轻轻松松”地学习,避免了由于学员操作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甚至死亡。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溶知识性、趣味性、场景性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急诊特有的反应能力,并且通过模拟现场的紧张气氛,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锻炼。而且,导师可以在学生旁边现场评价和指导,对其动作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仔细示范讲解。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急救经验,还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以便对学生讲解。另外,这种方法对模拟人的材料要求很高,例如,在临床心脏按压中按压胸骨的力度太大可能引起胸骨骨折,目前条件下,尚难以找到与人体胸骨属性相似的材料,学生难以通过模拟体验这种感觉。

4 讨论

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将以上模式优化,充分利用其优点,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导师可以把授课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堂讲解,另一部分,导师在示教室中亲自示范心肺复苏整个过程,重点步骤着重强调,并留出时间给学生亲自练习,对其不准确操作即使纠正;学生在观看心肺复苏视频的过程中,对有疑难的步骤可以亲自去模拟人身上仔细体验,如果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以把问题反馈给导师,导师在讲课时加以解释和强调,避免了其他同学对此知识点的忽略;学生在课堂中印象不深的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指导,主动寻求答案。另外,导师在心肺复苏培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合适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已经相当扎实,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其临床操作能力的培训上;有些学生偏重于临床心肺复苏的实践,动作要领却不规范,有些步骤甚至错误,可以让其多参加课堂授课,系统学习心肺复苏规范操作,这样在有了临床经验的前提下,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加深刻。以下资料是不同学者对临床急诊心肺复苏及其它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总结。

刘健等[3]认为,传统的导师授课模式由于学生多,师资力量有限,课堂上导师做示范时,许多学生看不清,结果教师非常辛苦,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好。王长远等[4]通过随机抽样法比较传统教学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差异,认为,96.8%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他还比较了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得出,96.7%的学生喜欢网络教学与PBL相结合[5]。刘晓伟[6]等认为,模拟急诊教学是将急诊知识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新型急诊人才。杨立明等[7]认为,急诊专业课教育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3DMAX)、网页制作(FRONTPAGE)、影视编辑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刘洁英[8]认为模拟现场教学能贴近生活,拉近急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用性强,容易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有机互补,能较好的提高急诊医师临床心肺复苏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也体现了人性化、高效率的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临床心肺复苏要求的不断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已经成为当下急诊医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近10年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经验并参考其它专家的研究结果,认为,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以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是教学效果较好的几种培训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点,是对其他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临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中,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法、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教学法等。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最明显的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9],创造性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模仿现场心肺复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是在计算机驱动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对模拟人的硬件加上具有心肺等脏器的模拟功能的单元,这些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硬件基础,能够独立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独立的反应,如对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氧气、其他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等,对药物的反应更符合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反应规律,模拟系统还具有与真人极其相似的外形,有呼吸、心跳、脉搏、瞬目等体征,可模拟真实患者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它是情景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以上几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这些灵活的培训模式,导师授课的职能更加明确,师生双向互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心肺复苏急救观念和技术也不断更新,比如,临床上很成时间认定的心肺复苏步骤ABC现在更新为CBA[11],所以,导师要有捕捉科研新动向的敏锐反应力,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更有效的培训方法,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仅要让其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还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让其熟练掌握临床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和准确步骤,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心肺复苏抢救过程是复杂的、不稳定的,学生很难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需要导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求规律,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像教科书上讲的那么明显,有些仅有喘息的患者,就是立即进行就地心肺复苏的指征;在心脏按压的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的患者按压的深度及力度会有很大差别,这些问题需要导师根据宝贵的临床经验,将其升华为授课理论,在课堂上或示教中,传授给学生。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急诊医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建设[12],笔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为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富学林,陈军宁,韦广粤.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提高临床急救教学成效[J].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2] Wayne DB,Didwania A,Feinglass J,et a1.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improves quality of care during cardiac arrest team responses at an academic teaching hospital:a case—control study[J]. Chest,2008,133(1):56—61.

[3] 刘健,张永和,尹文,等.现代教学设施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1):540-541.

[4]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74-2175.

[5]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49-250.

[6] 刘晓伟,刘志.浅谈模拟急诊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80-1481.

[7] 杨立明,李淑红,续哲莉,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医学本科生急诊教学质量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11):961-963.

[8] 刘洁英.救护新概念在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155-156.

[9] Chen J Y,Zheng X W,Xu W,et a1.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ophthalmology for probationers with PBL[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eine, 2006,13(1):187-189.

[10] 刘晓伟,刘志.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29-30.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4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68名南京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CPR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等。

2013年5月至9月,从被调查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37名学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分为A组69人和B组68人。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掌握急救知识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1.2 培训内容

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教师手册[4], 包括CPR理论、成人/儿童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婴儿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操作模型为心肺复苏模拟人(美国挪度公司)。

1.3 培训方式

1.3.1 传统授课培训

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2 h)和分组练习(1 h)。首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在复苏模拟人上充分练习,练习期间研究对象与指导教师互动。

1.3.2 边看视频边练习(practice with watching,PWW)+教师指导培训

培训前将学生分组,学员与模型的配备比例3∶1,培训课程总学时为3 h。培训视频光碟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视频内容有BLS课程总介绍、成人、儿童、婴儿CPR操作技术以及模拟心肺复苏场景,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与患者评估等重要步骤的分解动作演示。培训中要求学员观看视频讲解,一段讲解后仔细观看视频演示,然后跟着视频演示进行操作,几组人员轮流操作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内容予以指导或对操作手法问题进行纠正。

1.3.3 评价标准

培训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CPR基础知识、成人、儿童、婴儿CPR的操作以及模拟抢救场景的应对,题型为25道单项选择,满分100分;技能测试内容为成人单人CPR技能操作,包括12个操作手法,满分100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均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5],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两人核对后采用Excel表格录入,由一人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大学生CPR培训现状见表1。CPR培训两组分别采用PWW+教师指导模式(A组)、传统教学模式(B组),考核后的成绩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技能考核中比较两组模式的扣分情况见表3。不同性别的得分情况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

王一镗教授早已呼吁“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并着重强调现场救护的重要性[6]。然而,我国CPR的普及培训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对于各级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有一些研究和探索[7],但缺乏针对参与心肺复苏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与定期考核的相应制度或机制[8],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非常高,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表1),目前大学生急救普及现状处于高需求、低受训、低掌握水平的状况。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对其周围人群起间接影响作用。

3.2 应用最佳培训模式是CPR培训的关键

传统的CPR培训方式是我们教学中最常采取的方式,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是最适合大学生CPR培训的方式。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培训常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常偏离课程内容的计划,而且对学生的监管不力、未提供有效的反馈;第二,传统方法用于理论授课的时间较长,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且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性和个体差异,故对培养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不利,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因此传统方法培训后的技能熟练度和技能保留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况。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表2)。该方式的优势如下:①传统培训方式中理论扣分多为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理解,尤其心肺复苏中最为强调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位置判断以及人工吹气的手法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而PWW+教师指导方式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PWW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教学内容赋予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所获信息量大,不但加深了理解且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技能扣分最多的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面,传统培训方式与PWW+教师指导方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除了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外,还和技能操作时教师监督、指导、纠正不及时有关,后者要求教师对心肺复苏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予以强调和提醒,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由于该培训方法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避免了因指导教师的差异而影响培训质量[9];③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差异对传统培训方式培训结果有所影响(表4),男生的技能成绩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PWW+教师指导方式无性别差异影响。心肺复苏为一体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手法,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女生在胸外按压方面,按压深度和频率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在操练中若缺乏指导,女生容易放弃从而减少练习机会。而PWW+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模型和学员按照比例分配,保障每一个学员都有操作机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课程,促进中国急救培训的发展[10]。本研究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内容更通俗化、步骤更标准化、记忆更高效化,是高效率、科学的培训模式,建议可以运用于高校CPR培训中。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样本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对象选择较为局限,且样本量较少。

参考文献

[1]Gazmuri RJ, Nadkarni VM, Nolan JP,et al. Scientific knowledge gap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PR and ECC identified during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ECC and CPR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Circulation,2007,116(21):2501-2512.

[2] Shrestha R,Batajoo KH, Piryani RM, et al.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paramedical professionals [J].World J Emerg Med,2012,3(2):141-145.

[3]聂雷霞,张敏.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护理杂志,2012,29(1):67-69.

[4] Hazinski MF, Doto F,O’Neill L. et al. B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instructor’s manual[M]. Dallas, Tex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6:3-37.

[5]沈洪.释读:2010年AHA CPR-ECC指南的实用简化流程[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61-964.

[6]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7]张劲松,张芹,吴昊,等.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CPCR课程设置及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 24 (12 ): 896-897.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44-0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为止最为廉价、简单有效的救命技术。在人群中大力普及CPR,在院前急救中充分发挥城市特殊人群中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可以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外死亡率。在2000年的国际指南会议上,专家强烈建议在学校推广基本生命支持(BLS)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战略。近几年来,各种灾难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自救互救的生存技能越来越关注。我中心于2011年5月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对本社区806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机场社区某中学全部初二、初三学生806人,其中初二442人,初三364 人;男484人,女322人,年龄13~15岁。

1.2方法

根据2010版AHA心肺复苏指南,自行设计心肺复苏术(CPR)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性别,年龄,年级;2)对CPR学习的态度;3)CPR理论知识20道题(包括2010版心肺复苏新指南的更改内容),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总分≥12分为合格。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做为调查员,现场解说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6份,收回合格问卷776份,有效应答率为96.3%。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分析采用Excel 2003 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CPR理论知识得分情况

776名学生CPR理论知识测评仅16人合格,合格率为2.1%,无人满分。单项题目中,对人工呼吸的首选方法和呼救方法的得分比较高,对2010版新指南更改内容中涉及CPR的操作顺序,按压深度、按压速率等无人全部答对,见表1。

2.2学生对于心肺复苏学习的态度

中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705人,占90.9%的;无所谓的64人,占8.2%;不需要学习7人,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上前进行抢救的585人,占75.4%;不抢救的42人,占5.4%;不知道如何抢救149人,占19.2%(其中未经培训占83.8%)。

3讨论

3.1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

心肺复苏的主旨是“抢救生命”。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普及占总人口比率的1/4,在美国规定1/3以上的公众应学会院前急救,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1]。德国联邦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等),<10岁的儿童参加8 h的急救知识课程学习(主要为心肺复苏知识)。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17 000名学生。据日本某急救中心调查,大阪府地区内196所高中除了16所外,均进行较系统的急救普及教育(92%),一般为2~4 h学时,包括心肺复苏等。在荷兰,儿童10岁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Lubrano等发现,对11岁以下儿童利用情景设置、动画图片等进行多轮心肺复苏技能训练,儿童能普遍接受复苏的基础知识。

3.2加强中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的对策

本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机场社区中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孟凡山等[2]对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显示:91.6%的学生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同时绝大多数人愿意为他人进行急救,也愿意把急救知识传授给家人,能够起到蝉联效应。在本调查中,认为学习CPR知识很有必要的占90.8%;无所谓的占8.3%;不需要学习的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会抢救的占75.4%;不会抢救的占5.4%;不知道的占19.2%(其中因不知道急救知识而不救的占83.8%),由此看出中学生中CPR知识普及率虽低,但学习的需求度较高,学习态度良好,愿意对他人进行急救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随着生活题条件的改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迅速,心理,智力渐趋于成熟,操作能力强。国外调查研究发现:13~14岁的儿童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9~10岁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按压频率[3]。在对机场某中学14~16岁学生进行的体能检测中发现,男生的平均身高166.2 cm,体重58.8 kg;女生的平均身高159.7 cm,体重 51.2 kg,可见中学生具有足够的生理心理状态来接受CPR的培训。

另外,随着近几年各种灾难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部门对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越来越关注。上海市政府与红十字会下发2万套急救设备,并在东方绿洲专门成立了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培训历史较短。而在学校里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普及教育,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可能是最有效的急救技术推广方式,对健康教育会有很大影响[4]。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颁布后,对于公众来说,更加简单,易学易行,且学习成本小,花费时间少,经过CPR的理论与模拟练习,几乎所有参加培训者都能很好的掌握。

虽然,学校人员集中,教学备齐全,政府对急救教育体系投资日趋完善,但是对急救知识的更新,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培训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的联合培训,不仅能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为中学生急救培训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以滚雪球方式逐渐向社区推广增加第一目击者的数量;同时通过推广对目前“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的进行补充,对急救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 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20): 1668-1669.

[2] 孟凡山, 赵玉兰, 戴冬梅. 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2):19-20.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急救技术,是急诊医疗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并发表了《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下称《新指南》)[1]。为了更好地学习《新指南》,提高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高职护生的操作技能,本文作者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高职护理专业的240名学生进行培训后考核,就其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以期提高护生的操作水平、提高护理实训的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即将实习的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2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她们已经系统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科目,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方法

(1)操作培训:1)将护生分为8名一小组,40名为一大组,每组选出组长1名,并告知护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相互监督、纠正错误的操作手法,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竞相学习。2)由护理系的6名资深带教老师共同进行培训。培训老师设置了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场景,按照“现场示范--讲解--示范--答疑”的流程进行辅导,每大组4学时。3)每组随机安排一名护生进行回示,培训老师现场将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及时纠正。

(2)操作考核质量标准 根据《新指南》标准制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其标准参照2014年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竞赛的评分标准), 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设计了评分标准百分制,主要包含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等进行结果评价。最后收集并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操作考核方法 采用北京医模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住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即时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的抢救。以模拟人的红绿灯进行计数,85分为合格,95分为优秀。

2 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得出240名护生中,有194名操作考核合格,最高分95分,最低分55分,总平均分86. 24分,其中55名优秀,139名合格,合格率为80.7%。其中胸外按压和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准确率稍低,通过统计数据对准确率低的方面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并讨论。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考核,护生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步骤,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气过大或过小、判断颈动脉时间过短及位置错误、按压频率不正确、按压幅度过大或过小等等。操作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1。

表1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主要存在问题汇总表

步 骤 存在问题 例数 百分数(%)

1.判 断 判断方法错误 28 11.66

2.患者摆放 未松裤腰带 10 4.16

3.胸外心脏按压 检查颈动脉搏动位置错误 26 10.83

判断颈动脉搏动时间错误 38 15.83

按压方法错误 43 35.83

按压频率不正确 39 16.25

按压幅度不正确 43 35.83

4.开放气道 未掏口腔异物 12 5.00

开放气道错误 22 9.15

5.人工呼吸 通气过大 47 39.16

通气过小 34 14.16

3.2 对策

(1)在实施CPR考核时,较多学生胸外按压不准确,存在问题为胸外按压频率过快过慢、按压时胸廓下陷幅度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因此,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应平稳,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的速度要均匀、规律,不能左右摇摆,不能冲击式猛压,按压手法、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适中,保证胸廓下陷至少5 cm,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才是复苏成功的关键[2]。

(2)在CPR考核过程中,有22名学生开放气道不到位,存在共同问题为打开气道时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未能与地面垂直,从而降低了通气效果。因此,开放气道手法要规范,力度要到位。操作时应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后仰,气道开放,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3)在CPR考核过程中,57名学生人工呼吸不正确,存在共同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通气过大或过小,而达不到有效的呼吸复苏。因此,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在通常平静呼吸后以嘴唇包紧患者的口部给患者吹气,时间在1s内,以保证气体进入使胸廓膨隆,每次吹气用力时不可过大,以免患者肺泡破裂[3],也不可过小,以免进气不足,达不到救治目的,人工呼吸同时保持气道开放也是有效的关键。

大量实践证明,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每天都有可能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护士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和运用的好坏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4]。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多动手、勤练习,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62-04

心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处于危急状态,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其中仅有不到8%的患者能够存活[1]。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首要途径。心搏骤停5 min就可导致大脑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以及救治成功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但目前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接受目击者实施CPR的比例依然低下(15%~50%)[2]。如何培养具有CPR等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是当前急诊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更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命的希望。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技能”已经成为了中等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为了探究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2011年1月起,上海市303名中学生接受了由华东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设计并实施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该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上海市全日制中学学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学生144名,高一学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龄12~17岁;每次培训35~40名。

1.2 培训内容

生存链的定义、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正确方法、无器械CPR等急救知识。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3],制作简捷、明了、易懂易学的PowerPoint课件。课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链、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

将《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观点融入到培训中:①对无反应者先打电话启动EMS,在其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必检查循环体征即开始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再行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②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持续性吹气1 s,见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气过度。③重视持续性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不间断按压、胸外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反弹完全。④按压通气比为30∶2。

1.3 培训人员

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

1.4 培训前后测试

为了解中学生原有急救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测试,内容包括: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培训效果在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试卷为题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单项选择题,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占32%)。

1.5 培训方法

由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对培训对象进行时长约4 h的心肺复苏培训,具体过程如下:①培训前完成相关试卷的测试(15 min)。②CPR理论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45 min);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中学生常见急救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25 min)。③培训后水平测试,完成相关试卷(15 min)。④心肺复苏示范,由培训医护人员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在讲解时将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20 min)。⑤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指导: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带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规范、合格(60 min)。⑥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判断方法、正确复苏、气道打开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评估等,考核应用复苏专用模拟人进行,复苏时按压深度及位置感应指示灯绿色判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训后随访

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问卷测试(试卷同前,但题目次序不同),共随访1年。

1.7 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303名中学生培训前后和4次随访的试卷进行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学生CPR理论知识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情况比较

初中学生共144名,培训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为0.7%,培训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为79.2%;高中学生共159名,培训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为13.2%,培训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为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间培训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初中与高中组培训前后急救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分,x±s)

2.2 两组中学生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较

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组为95.8%(138/144),高中组为100.0%(159/159)。两组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结果

初中组和高中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进行4次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培训后第12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结果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图1。

3 讨论

3.1 国外目前培训情况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急救知识纳入了义务教育课程。在波兰和澳大利亚居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和50%[4-6],而瑞典该比例也高达45%[7]。部分国家甚至对此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德国政府2004年立法规定进行急救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总时数为36 h的相关课程。

3.2 我国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中学生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意外伤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学生校外留滞时间较已工作的成年人长,因此,更易接触突发意外伤害事件;而其好学且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更容易掌握心肺复苏及意外伤害技能,由此可见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对于院外突发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在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评估中,初中及高中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率仅分别为0.7%和13.2%,但经过培训后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9.2%和88.1%,说明通过培训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识已刻不容缓。

3.3 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模拟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生存链、正确启动EMS、CPR理论知识、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的掌握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10]。为此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考核问卷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依据。

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组合格率为95.8%,高中组为100.0%。说明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等简单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绝大多数中学生所掌握运用,该培训方式可行。此外笔者发现,初中生培训后急救知识考试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应认为这个差异归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础水平的不同(培训前初中组合格率0.7%,高中组合格率13.2%)。Jones等[11]发现,13~14岁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技术。本研究也发现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正确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同样可以使身材较矮小、力量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而张雁等[12]、温新华等[13]认为,对初中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让公众从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学生进行CPR及急救知识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方法和知识的正确与否。因此,医院中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急救人员无疑是进行培训的最佳人选。由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人小班化操作练习对学生实施培训,并通过反复测试加深学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使培训更加规范、有效,从而更快达到培训目标。应当指出医护人员讲课时会习惯性地适当加入医学专业知识,并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及实际经验,这将增强中学生听课兴趣使记忆更为深刻。普及中学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无疑是医-校联合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

3.4 CPR知识技能培训需纳入中学课程

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练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学员在心源性猝死现场没有采取救治行动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培训后3个月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成绩明显降低(P < 0.05),而培训后1年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前无差异(P﹥0.05)。这与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谋而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复训很关键。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复训时间不应超过7个月,Andresen 等[16]发现,初次培训后第6个月的复训起着长时间保持心肺复苏技术的关键作用。从有利于课程安排和经济学的角度,笔者建议第1次复训时间为6个月。课堂教育是推广急救知识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课程教育还便于进行复训,具有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课程,这样可使每名中学生都得到正确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识培训,为显著提高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有效确保中学生健康、平安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VL,Go AS,LIoyd-Jones D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1,123(4):e18-e209.

[2] Hollenberg J,Herlitz J,Lindqvist J,et al.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crew witnessed cases and bystander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J]. CircuIation,2008, 118(4):389-396.

[3] 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et al. Part1:Executive Summary of 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J].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640-656.

[4] Rasmus A,Czekaljo MS. 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J]. Eur J Emerg Med,2000,7(1):39-43.

[5] Celenza T,gennat HC,O'BrienD,et al .Community compete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Resuscitation,2002, 55(2):157-165.

[6] Smith KL,Cameron PA,McR Meyer AD,et al. Is the public equipped to act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emergencies?[J]. Emerg Med J,2003,20(1):80-87.

[7]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 [J]. 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8] Hang HM,Bach TT,Byass P. 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 [J]. Public Health,2005,119:466-473.

[9] Blum RW,Nelson MK. Th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 global context [J]. Adolescent Health,2004,35:402-418.

[10] Saevareid TJ,Balandin S. Nurses' perceptions of attemp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oldest old patients [J]. J Adv Nurs,2011,67(8):1739-1748.

[11] Jones I,Whitfield R,Colquhoun M,et al. At what age can school 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 he Heart start UK schools t raining programme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334(7605):1201-1203.

[12] 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21-222.

[13] 温新华,张雁,陈志,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训中普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 20(4):245-246.

[14] Einspruch EL,Lynch B,Aufderheide TP,et al. Retention of CPR skills learned in a traditional AHA Heartsaver course versus 30-min video self-training: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J]. Resuscitation,2007,74(3):476-486.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8

卢建丽: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通过对35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发现存在开放气道不正确、按压手法及频率不正确等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是护士对培训重视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练习少、培训不规范,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组织理论讲课、重视细节、规范培训等措施,我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关键词 护士;心肺复苏;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1

心肺复苏术(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有研究表明[1],院内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护士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2],医院医护人员的CPR技术测试结果令人失望。为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复苏水平,2011年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在册护士363名,休假13名,最终参加培训350名,年龄21~48岁。职称:高级6名,占1.71%;中级122名,占34.86%;护师117名,占33.43%;护士103名,占29.43%;未取得资格证2名,占0.57%。学历:本科67名,占19.14%;专科173名,占49.43%;其他110名,占31.43%。培训器材采用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制定培训考核标准,考核分数≥85分为合格。

2结果

本次培训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工呼吸方法不正确,占18.90%;其次为胸外按压的手法不正确,占12.00%;开放气道方法不正确,占6.57%;判断复苏效果不正确,占5.43%;未呼救或呼救声音太小,占3.40%。其他少数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粗暴,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是培训考核,没有现场抢救的气氛,有些护士只注重动作的标准性和是否能达到合格标准,加之练习的不够熟练,整体操作显得不紧凑,没有抢救的紧迫感。

3原因分析

3.1重视不足

3.1.1个别科室护士长对心肺复苏培训重视不足。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和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量大,个别护士长只重视完成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对护士重使用、轻培训。一些低年资护士科室工作忙,没有时间在工作时间参加培训,业余时间因孩子小需要照顾等家庭生活原因不愿来院学习,对培训有抵触心理。

3.1.2有些护士认为病房有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不需要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练习不够重视,要点掌握不准确,操作不熟练。

3.1.3供应室等非临床科室护士认为自己平时不会接触到心脏骤停的患者,对CPR培训存在应付心理,操作不熟练者居多。

3.2理论知识不扎实护士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不熟悉,对颈动脉解剖位置、胸外按压的要求、复苏有效指征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操作中只知道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过程,不明白具体原因,不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求要这么做。尤其是一些高年资护士知识更新不及时,对心肺复苏步骤还停留在A-B-C次序,操作程序不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动作不连贯。

3.3实践练习少有些护士认为只要能熟练背诵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就能将心肺复苏做到合格,很少甚至没有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演练,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暂停操作或背诵操作流程,有时虽然会准确描述按压手法,但实际操作中出现肘部弯曲、跳跃式、揉面式按压等情况。

3.4重流程,轻质量本次培训中,操作不合格护士多存在注重操作流程,不注意操作细节和质量的问题。比如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有些护士没有按要求做到一手打开患者口腔, 另一手示指沿口腔侧壁深入口腔深部, 在示指移向口腔另一侧时弯曲,顺势将异物勾出[3],而是用纱布擦净患者口唇,没有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开放气道时,虽然也用示指和中指上抬患者下颌骨,但是手指压迫颏下软组织,阻塞了气道;判断患者意识时拍单肩、在单耳呼唤,判断瞳孔时只观察一侧瞳孔变化,易对脑疝、眼疾、偏瘫或单耳失聪的患者造成误判。

4对策

4.1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心肺复苏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真正做到争分夺秒,动作敏捷,判断果断,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本次培训中,我院先在护士长会上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引起护士长的足够重视,只有护士长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地培训、督导。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试不合格者由科室重新培训,再次补考,其补考成绩与本人及科室护士长绩效挂钩。护理部还通过组织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和团队复苏比赛等形式增加护士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4.2组织理论讲课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讲课,逐条逐项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每年复苏培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讲解,并讲清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护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复苏要求。比如,讲解胸外按压时,讲明按压过程中减少停顿是为了增加患者的存活率[5],按压中断频繁,会使患者冠状动脉平均灌注压降低,存活率下降[6];按压位置太低会损伤腹部脏器或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太高可伤及大血管,按压深度至少5 cm比低于5 cm更有效;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等[5],使护士明白在胸外按压中为什么要求用力按、不断按、快速按。讲课中采用幻灯、视频等形式,提高护士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增强学习效果[7]。同时将讲课课件放到医院局域网上,让护士可以随时学习。

4.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开放护理示教室,要求所有护士必须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练习。练习中,每个步骤均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用语言表述。练习中采用由护士长或科室骨干进行现场指导,练习中护士互相观摩、互相指正的互动练习形式,调动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操作水平[8]。

4.4重视细节,规范培训

4.4.1护理部首先将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在全院内组织学习和讨论,按照标准对护士长和科室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由其对科室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将考核标准下发到各科室,科室按照评分标准逐项考核,保证培训和考核的规范化。

4.4.2培训中,从护士开放气道的手法、按压的部位到呼救的声音、判断颈动脉的手法等逐项规范。护理部考核中,更是将护士的每项不足当场指出、现场改正。整项操作要求护士做到能快速评估、准确判断、正确按压,有效吹气,整个复苏过程熟练、紧凑、规范。

5小结

大量实践证明[9],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 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及时、迅速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实施CPR能挽救患者生命。经过培训和考核,我院护理人员考核分数95分以上者167名,90分以上者122名,85名以上者38名,补考23名,补考者经再次培训考核后均合格,做到了CPR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参考文献

[1]宫雪梅,谢小华,阳世伟,等.心肺复苏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探讨与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11B) :2982-2983.

[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0):20-22.

[3]王佩燕主编.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

[4]徐惠红.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4):61-62.

[5]边波,万征.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由ABC到CAB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2011,3(2):81-83.

[6]朴镇恩主编.实用心肺脑复苏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9.

[7]彭小燕,蒲雁,罗慧.多媒体技术在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92-93.

[8]孙娜,彭幼清,马丽莉,等.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64.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9

在我国,引起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主要原因有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每年死亡的人数约有1.6万人。面对突发伤害事件,在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之前,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对患者能否生还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意外伤害后存在的5~10min黄金时间,如果伤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正确、及时、适当的现场急救,将大大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因此,提高中小学生急救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和需求,可使今后在中小学开展的急救培训更有针对性。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6所中小学校的352名年龄9~16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平均年龄(11.8±1.72)岁;男187名,女165名;小学生207名,中学生145名。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中小学生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急救电话的知晓;突发灾难逃生自救互救,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技术等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急救知识作答采用选择题形式,计算每题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作为该题知晓率。

调查方法:在调查员的统一解释与指导下,由中小学生自行完成问卷相关内容。发放调查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应答率91.43%。

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表格文件,采用双人录入法,利用其纠错功能对输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应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低,总体平均知晓率34.48%,知晓率最高的为拨打急救电话,达84.94%,见表1。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参加过拨打急救电话、火灾、地震、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38.64%,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等常识。愿意接受急救培训的意愿小学生要高于初中生,总体愿意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达到了89%。最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肺复苏、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异物梗喉、创伤骨折等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讨论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30-0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已经标准化、规范化,并已从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我国,由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伤害和急性病症发生时,往往因事故现场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员,致使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因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了伤病员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

鉴于上述状况,亟需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训练,在群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组织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本文试图分析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阐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就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浅谈个人的看法。

1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

1.1特殊工种使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大。

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有高空作业的电工,矿产业的生产,井下作业等,高危产业使触电、中毒等事故发生而引发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给家庭带来不幸。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的总数至少有2.3亿,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万!发病死亡率高达45%。

1.3外出观光旅游使发生意外的机率增加。

政府的决策,

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娱乐时间更为充裕,从国内至国外,国内各城市之外,城镇之间的观光旅游及走亲访友是家常便饭,这是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但是涌动的人群,污染的空气,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旅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会引发我们语言上的过激和行为上的冲动,从而导致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环境受到人为地破坏。

由于规划的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监督力度欠缺,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本应淘汰的工艺却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复生产,造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来越来越严重,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环境的恶化,生物添加剂的盲目泛滥使用,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这也同样会导致引发心脏骤停状况。

1.5缺少日常的活动及必要的体育锻炼。

城市的发展让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脚步,换之以轮胎和轨道而现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还有无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随时随地随处可能发生意外。结伴而来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使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虽然令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但只要在现场对病患者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我们仍然会赢得50%以上的生机。

2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2.1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为例,其中70%死于医院外。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归结医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本身耽误了时间(如不了解医学急救常识)。

2)周围的人(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过程中耽搁了时间。

4)病人或周围的人作了错误的急救处理。

可见,如果能冷静面对,在第一时间内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为我们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2占得抢救先机。

心肺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发生意外时,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护。心肺复苏,就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即是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使病患者能有机会获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可能得到旁观者有效的救护。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2.3为后续的冶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现意外,当有旁观者急救并启动110呼救时,我们可以确保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急救现场。但在许多社区中,110收到报告和到达的时间大概需要7-8分钟或更久,这就意味着患者发病后初期的生存机会决定于旁观者的行为 。如果我们刚好是受过培训的旁观者,迅速及时地给予救助,就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急救的意义无容置疑。

如何充分应用挖掘学院的实训资源,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了解并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能挺身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的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社会价值。

3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培训和普及的措施

笔者有以下设想:

3.1提高认识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是需要加强急救培训。急救指能够让旁观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没有医疗装备条件下采取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都能够学会急救措施。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中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实践表明,在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在这种状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

当出现心脏骤停生命受到威胁时,心肺复苏术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会因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救命的技术,就可以迅速抢救生命,这也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受过心肺脑复苏术培训的我们,不仅拥有关爱之心,还具有救护之力!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尽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技能的价值。通过校园广播、版报、宣传小册、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并能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3.2增加课内培训。

目前,电类专业都设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工技能综合实训,或者是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的训练,并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单独的考核,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掌握这一救命的技术,它占实训成绩的20%。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学生不选择参加课外的电工上岗证的培训学习,那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心肺复苏术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非电专业的班级,一般不设《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没有机会接触这部份内容的。建议扩展更多相关专业班级,公从学习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术”,以抢救生命于万一。

3.3拟定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课内的教学安排中,覆盖每一个专业和班级。但是我们可以将此课程的重要内容,设为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中的必选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学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我们曾到美国半岛学院考察学习,他们开设的选修课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复苏术内容的培训和实操训练。建议由学院的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讲授。骋请相关从事公安消防工作、医务工作等专业人员,就火灾逃生、意外呼救、医学常识等作讲座式教学,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讲授的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更实际!充分地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打造学院和社会资源就此内容共同实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院和社会双赢。

3.4与学院的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实训资源。

校园的保卫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冶保协会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分别承担着冶保委员、义务消防员、护院员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首当其冲,挺身而出,作出积极的应对。“磨刀不误砍柴时”,这就要要求在平常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现场,让学生练习在火灾、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等情况下,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心脏复苏术,积极抢救生命。了解地震来临,如何逃生?海啸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等常识。同时要求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无疑也扩大了学生的受训范围。与相关部门联合,扩充教学人员和增加实训设备,筹建专门“逃生急救实验室”,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宣传、投影录相、模拟教具等,让学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学习和培训,使受训的范围扩大。如能与教学部门达成共识,给受训的学生干部相应的学分进行鼓励,就更利于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为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回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让学院相关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定期到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义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这一救命技术。美国半岛学院是华盛顿洲天使港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向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据了解,他们社区相关的消防义务工作者,每两年都必须参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训与学习,以此防止因长期不用致使技术的下滑。

意外的发生使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预先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意义。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人们学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形成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让更多的突发病患者及时得到周围群众高质量的施救,体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社会价值。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R4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2

急救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技能,是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模拟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场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优势突出[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教学培训模式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64名,年龄在25~45岁,男性36名,女性28名。将64名全科医师培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模拟教学组(S组,n=32);传统教学组(C组,n=32)。两组学员的教学均由麻醉学急救培训教师完成,两组教师针对两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间无差异。

1.2 实施方法

模拟教学组(S组)采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将模拟教学组的32人随机分为4个急救小组,每组8人。学员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观看完成后进入医学模拟场景教学阶段。复苏操作在多功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急救,在模拟急救中,1组练习时另3组成员在旁观摩,急救中及结束后培训老师对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总结。

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授及练习的教学方式,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教学录像,以上内容与模拟教学组相同,最后在多功能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1.3 培训效果评定

培训成绩:以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开始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每次考核内容相同。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每项50分,满分共100分。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由学员按照授课满意度评定、激发学习兴趣、同学间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基本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60分,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P

2 结果

模拟教学组(S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的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开始前S组(54.16±3.11)与C组(52.24±3.6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S组(91.14±8.33)成绩高于C组(78.4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的全科医师普遍学历偏低,理论与临床技能欠全面,其数量和质量均急待提高[2]。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尤其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于挽救社区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命意义非凡[3]。而急救技术是一项强调理论与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并综合运用的技能,对医师的急救意识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而全科医师学员在急救技术方面接触较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本研究的模拟场景教学组采用模拟教学培训法,预设病人心肺骤停的急救场景,学员模拟扮演各个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反复演练,主动参与,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员各种潜能,尤其适用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本项研究中,在经过相同的理论讲解后,模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经过实践操作训练后,采用模拟场景培训学员成绩升高更明显,且在培训效果的问卷评分上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这说明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模拟场景教学在全科医师的急救技术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提高。在其他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可考虑采用模拟场景的医学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006-03

临床上心跳骤停是最急危重症,特别是一些肿瘤患者往往本身合并心血管疾病,在外科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及瘤体脱落物栓塞等多种诱因作用下更易发生心跳骤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抢救这类高危人群的途径中尽快开始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非常重要,而CPR开始的时间是成功的关键。但是我们不能预测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据相关调查,在大部分的院外急救突发事件中社区为其多发地点,而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120”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在理想的时间内到达事发地点,所以患者的家属及其社区人员就成为“第一目击者”[1]。我们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跳骤停高危患者的185例家属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并给予其相应的技能培训,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9年8月~2011年3月对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85例我省农村地区患者家属,其对于本次的调查及其培训均为自愿参加,其中男120例,女65例。肿瘤外科手术后曾有心跳骤停史患者家属12例;易导致肺栓塞的肿瘤患者家属77例;肿瘤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属96例。

1.2 方法

采用CPR问卷调查表[2]对本次的心肺复苏知识进行调查。问卷的组成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调查,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及其受教育程度等。②CPR知识的测评,8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并配有三个答案:完全知道、不知道、部分知道,分别赋予1分、0分、0.5分,根据得分对于问题回答完全知道、不知道或者部分知道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本部分的调查分数共计8分;③CPR知识学习现状及其需求的调查,均为多选题题型。由于本次调查患者的家属均仅有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有的调查对象不能很好地理解问卷中的医学术语,所以在技能培训结束前进行本次调查,也就是对于家属掌握的CPR知识的评价要在对相关知识了解之后进行。问卷发放以前,由调查者对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解释,问卷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填写,完毕后收回,本次调查中发放问卷185份,回收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8.38%。

1.3 培训内容及方法

《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及其《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3,4]为本次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培训的内容以学科的发展为依据及时的进行增补,及时将以下的内容纳入授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心脏停搏患者只需胸外按压即可达到复苏效果”等。科普层次为本次培训的教学水平定位。方法:①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组成本次培训的队伍;②多媒体教学为本次CPR知识讲课的主要的形式,同时在授课的同时配以图片及其实例,以便授课对象更容易理解;③CPR的技能培训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进行,利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④综合理论考试和CPR技能考核两种方式作为本次考核的主要方式,如果学员的考核成绩没有达到合格水平,则需要重新进行演示、训练,直到达到合格的水平[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示为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比的形式,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以上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有效问卷中男119例,女63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4.7±5.9)岁;根据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大专及其以上、高中或者中专、初中、小学及以下分别为28例、65例、80例、9例;均为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家属。

2.2 调查对象对CPR知识的认知水平比较

所有调查对象在技能培训前的CPR知识的平均得分为(2.15±0.37)分,经过技能培训后的平均得分为(3.28±0.59)分,技能培训前后的平均得分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t = 5.03,P < 0.05)。由表1数据可见,“你知道呼吸停止的判断方法吗”条目中不知道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小,而“你知道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吗”条目中不知道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超过半数。

2.3 不同调查对象的CPR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由表2可以得出,CPR知识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龄组间、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组间、是否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家属间及不同的职业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2.4 调查对象的CPR知识来源及需求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的CPR知识来源及需求情况比较中发现,调查的内容有如下:①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途径中,此为多选题,选择学校、电视、书籍、网络及其专门培训的患者数分别为34(18.7%)、89(48.9%)、107(58.8%)、25(13.7%)、79(43.4%)。②在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有无必要中,选择有必要、无必要及无所谓的患者数分别为180(98.9%)、0(0%)、2(1.1%)。③最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此为多选题,其中选择讲课培训、相关书籍、电视教学及其他的患者数分别为166(91.2%)、110(60.4%)、93(51.1%)、33(18.1%)。由以上数据可见,在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途径中,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的途径为书籍,而在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有无必要中,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有必要,而在最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CPR知识中,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为讲课培训。

2.5 CPR知识认知现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分析

将CPR知识认知现状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得出,是否受过专门的培训是其影响因素。见表3。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心跳骤停高危人群家属心肺复苏知识认知水平较低,CPR知识的平均得分为(3.28±0.59)分,相关报道表明,近年来高危人群猝死家中发生的比例较高,许多家属在疾病发生时对于现场急救措施不知道如何进行,导致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丧失。所以对于“第一目击者”急救常识的普及是有必要的,而且对其进一步的推广有利于CPR成功率的提高。本次研究也发现,农村高危人群家属对于掌握CPR的必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有无必要此调查的栏目中,有98.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提示家属已经意识到对其进行CPR知识的认知现状的调查及其培训对于院前猝死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曾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其具有相对较高的CPR知识的评分,与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调查对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对于相关的人群进行专门的CPR培训能够使其CPR知识及其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失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形式。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就是部分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虽然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却仍然具有较低的CPR知识测评得分,没有将相关的知识掌握牢固,提示对于相关人群的定期的重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中发现,CPR知识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龄组间及受教育程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我们应该对于各个年龄层次及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的相关培训加强力度[5,6]。以上提示对于与农村高危人群家属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可行性比较高,对于家属尽快掌握CPR知识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重复培训使其CPR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

总之,在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中,现场急救至关重要,而提高现场急救水平中,对CPR技能进行普及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我国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地大、人多,同时又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和文化,这点在农村地区较为突出,它往往具有较差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具备充足的专业急救人员,所以对于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的心肺复苏重视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解及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4]。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没有比较好的CPR知识认知水平,应该给予相应的技能培训,使其对现场的救护技术进行很好的掌握,充分发挥在院前急救中的“第一目击者”作用,使高危人群的急救成功率得到提高,院前病死率得到降低。

[参考文献]

[1] 符爱淑. 陪护人员心肺复苏知识调查与分析[J]. 海南医学,2009,20(9):119-121.

[2] 钟克丹,李小云,王丽萍. 南石头街社区居民院前心肺复苏知识调查[J].护理学报,2010,17(4A):74-76.

[3] 李春盛. 聚焦200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二)[N].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03-02(27).

[4] 张小平,吕江明. 企业员工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现状及技能培训的探讨[J]. 护理杂志,2008,25(3A):19-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