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交流发言材料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04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

官庄镇人大副主席  李成华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这段时间,我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篇目,对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悟。现结合所学所思、工作职责,就担当作为方面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主动担当,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不但是好干部的必备素质,而且是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一要树立宗旨意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作为衡量为民服务的重要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充分利用个人自学、集中研讨等方式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克服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的思想情绪,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意识,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三是突出真抓实干。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大革命”等关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工作上,敢闯敢试、破解难题,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比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为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不仅是对中央和省市委负责,更是对人民群众负责。

二、履职尽责,勤勉作为勇担当。

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现在的大形势来讲,不履职尽责的问题表现多样,程度和形式都各不相同。因此要广泛深入基层一线、深入问题一线、深入项目一线,广泛通过专题调研、问题排查、系统梳理等方式,把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都查摆出来,达到“开肠破肚”、直面问题的效果;然后对标担当作为标准,把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对号入座,公示公开,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直面群众、直面问题,将真正有利于百姓的事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今天坐在这里的都是一家人,我们的队伍由初心而凝聚,因使命而壮大,必须正确认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要知重负重讲奉献,团结一致讲担当,农村基层工作繁杂,比如说厕改工作,可以说千头万绪,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好螺丝钉的精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我们的使命。

三、把好方向,掌好担当作为之舵。

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担当作为,善于观大势、把方向、谋大局。同时还要把握好政策方向,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把握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把握工作重点,立足于工作实际,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工作计划,统筹推进,狠抓落实。突出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一名分管领导,首先要将业务弄通做实,这样在接下来的工作落实和协调中才能找准发力点,不至于延误工作的最佳时机,反之就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拖全镇的后腿。

四是善于学习,增强担当之能。

领导干部要做到善于担当作为,就必须严格按照的要求,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练就善于担当的“真本事”。这些本领对基层干部我们来说是必备之技,唯有克服自满和懈怠,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虚心向领导、同事学,向专家、基层和群众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方可在基层工作中展现自我,结合领导班子部署安排,以寸我之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同时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特别是善于总结提升推动工作的好方法和好经验,也要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好做法,因地制宜的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实际当中,学习、提升,练就高强本领之后,才不会感到本领恐慌,在下步工作中,才有担当作为的底气。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2

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交际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知道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等;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等;电影、戏剧、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宾馆旅客登记表、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案例分析、商业信涵、产品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更有教学意义。

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此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3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获得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商务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要求学生熟练履行交际任务或运用交际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交际活动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拟定和修改商业合同等。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商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弥补教材内容与真实商务活动的差距,利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记录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成为教授商务英语教师的首选。在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些公司内部复印公司的谈判和会谈记录,利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授课,提高了利用网络真实商务记录促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王东升吉林医药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从网络下载的真实商务记录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真实的商务记录作为学习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且训练特定的语言技巧。在商务英语课堂使用商务记录是对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网络真实商务记录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交流意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真实的材料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后,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面对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这些来之不易的真实材料犹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它的日益流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材料。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技术辅助的语言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有许多益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级的思维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先进的技术促进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随着一些国际商业机构的透明程度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其真实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报告。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这些商务活动的记录大多数是英语形式的。获得这种真实记录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或英文的会议记录、报告记录就能够得到很多的选择。这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可以容易的制作成幻灯片或打印出来成为商务英语课堂使用的材料。

三、使用真实商务资料的优势

把网络上真实商务资料合理的应用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件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由于真实商务资料信息量大,需要学生把大量信息按条理归纳整理,重新组织信息来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技巧,在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材料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交流意识。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按照真实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会议,协商合同,作报告等。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emetics in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Memetics is a new theory of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w of cultural evolution, it fit with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very high, it is widely used in linguistic research. English teaching is a branch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memes revelation guid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 ques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anguage meme, and tried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al issu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Key words memetics; language meme; oral English

学习英语最终目的自然是希望掌握外语,特别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教育部于2004年年初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应试倾向、师资良莠不齐等原因,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英语口语教学,期望借助语言模因理论找到更有效的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道路。

1 模因论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语言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像病毒那样感染和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或相同的模式。我们肉眼看不到病毒如何传染,但我们注意到它可能走的路径和可能导致的症状。模因也是那样,我们无法指出模因是些什么,但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所导致。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模因,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传播是分不开的。

2 语言模因与口语教学的关联

Dawkins说过,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语言的复制、模仿和传播基本上通过这三个过程完成了。

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某种语言素材的时候,不管是英语单词、短语还是句子,都是先从教师传授开始。学生从老师那里复制了这些素材,进行操练,最后才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在英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如何造句,而是怎样把所学的这些词汇随意串成句子自然地运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的特点是读写强而听说弱。这当中固然有很多种复杂的原因,但从模因论角度看,主要是复制过度而传播不足所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较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由于应试教育,各种听说读写操练也强调知识点的运用。相对而言,落实到信息传播交流的口语交际方面,却总是被忽略。即使到了大学,设置口语课,但也由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致使口语课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仍旧低效。

提高口语课效率,实现语言信息的交际和交流,可借助模因论的基本观点,适当创设课堂情景。同时,根据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规律,需了解语言的背诵教学可以为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提供坚实的基础,应大力提倡。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但模仿、复制不是百分百的“克隆”,而是通过传播交流才能形成新的模因集合。因此,大学口语教学的前提是个体需要具备一些语言模因保存,在保存内容的基础上以不同形式向不同个体传播;另一些个体的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最终才能形成口语教学的教授、模仿、巩固、活用的有效过程。

3 模因论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语言模因复制的准备阶段——口语材料的准备

口语素材的输入为语言模因的复制提供基础。具体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外语老师有必要突出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语言模因的充分注意。口语材料如果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就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分配口语任务,介绍相关图书、影视作品、网址链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以任务型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语言素材,这对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有脾益。同时,学生的提前准备工作也能让他们对所要掌握的语言背景了解更深刻,为正式的语言模因复制提供了预热条件。以一次关于餐厅用餐为主题的口语课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余时间用英语向同宿舍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菜,并讨论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肴。教师的课前准备可以搜集大量餐厅用餐的英语对话,总结常用的菜单词汇,并事先制成几份英文菜单。英文菜单的制作,也是课堂语境创造的一部分。可以按照中西餐常用菜单词汇,制成中餐菜单和西餐菜单,如此一来,除了可以衔接学生的课前准备,也可以为正式的课堂讨论提供材料。

3.2 语言模因复制及同化阶段——课堂情景设置

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到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实现了语言模因的复制功能。在给学生准备语言素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同时注意材料的吸引力和连贯性。可鼓励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熟记常用习语和句型。教师可通过展示丰富多彩音像资料(从不同的光盘、VCD、DVD等剪辑汇编)来创设某种与主题相关的情景,结合学生自主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具体的话题。教师针对话题总结出实用、常用的巨型与词汇,加深学生对语言素材的印象。或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视频材料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口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听说训练材料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语言模因的同化也非常有利。

因为影响模因同化的因素主要是模因的显著性、新颖性、简洁性、连贯性,所以在以上提到的餐厅用餐英语情景教学中,教师在呈现语言材料之后,可将这些素材总结为烹调方式Cooking Method、调味品Condiments、汤类Soup、主食Staple food、西餐主食Western Food、主菜Entrees、中餐主菜Chinese Dishes、甜点Dessert、饮料DRINKS等几大词汇。此外,可以总结一些点餐、结单等有用的句型。例如餐前询问意见的用语“What’re your lunch plans?”、“I suggest we (should) go to a Chinese restaurant for a change.(我建议到中国餐馆去换换口味。)”点餐咨询用语“What’s on the menu today? Do you know?”询问收费的“How do you charge kids?”以及作为waiter角色的点餐用语“Here is the menu. May I take your order, sir?”建议用餐句型“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wine with your dinner?”以及结账时候用的句型“Here is the bill. Please sign it.”等。

3.3 语言模因的传播——情境模拟、表达阶段

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指根据语境即兴而发,后来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前面语言复制和同化两个过程的预热,学生变得敢于开口发言,可用已掌握的语言进行讨论,学习如何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模因论角度来看,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是最高级的模因传播形式。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材料积累,才能有话可说,同时,学生需要对所讨论话题感兴趣,才能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模拟教学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教师的材料展示、主题引导使学生熟记了大量经典的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句式,已经有了足够的材料积累。例如上述的用餐英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的资料还不够熟练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根据个人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对话、角色模拟都可以。只要有助于语言模因的建立,最后达到交流表达目的的手段,都可以灵活运用到口语课中。当学生在没有很大障碍的情况下可以用英语交谈的时候,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通过不同观点的辩解,可以锻炼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到用餐英语这节口语设计课中,可以提出“Which restaurant do you prefer, Chinese dishes restaurant or western food restaurant? Why?”进行讨论。

4 总结

语言模因理论阐释了复制、同化和传播过程如何有效地记忆并形成个体独特的语言模因。模因传播规律表明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和模仿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过程中,背诵基本词汇句型是基本的步骤,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熟记这些语言素材。我们知道,成功模因的复制是有选择性的,同时遗忘规律也告诉我们,在认知材料转化为长时记忆之前,必然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要适时复习口语学习材料,反复复制的过程必然强化语言模因的形成,并最终有利于口语的自如流畅。

参考文献

[1] 葛树慧.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

[2] 王晏,万成宾.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科教文汇,2009.10.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5

、可理解性输入简介着名的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最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 出版的 《语言 习得 的原理与实践》。

Kra~shen在该书中提出了习得——学得、监控 、输入、自然顺序 、情感过滤等五个假说,其中输入假设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 ,它剖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理解吸收各种语言材料的过程 ,其他的假设也或多或少与输入假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语言的习得要想发生 ,仅仅和一些输入的语言材料打交道是不够的,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本身的有关学习的机制没有被调用起来的时候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首先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即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应该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即应输入按照 自然学习顺序的下个阶段的知识 ,并且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抛开一些表面的信息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Krashen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 i,那么应当接受的就是 i+l阶段的输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很好的回答了应该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非母语。当然 ,我们可以看一 一出,Krashen的理论过多的强调输入的作用,学习者本身的能动性则遭到了忽略。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正确部分完美的结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去。

拿如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 )举例 ,输入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的是学习者之前知道或者熟悉的词汇和结构,但是由于没有提供下一阶段的新材料,这种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有所进展。第二种方法是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习者用现有的语言水平去表达他没接触过的材料,不管是通过语言情景还是非语言的情景。第三种方法是在与非母语的人交流过程中动态的调整输入内容,就是根据交流情况随机应变。总结来说,第二 、三两种方法既满足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新语言材料的条件 ,也保障了交际的持续发生,因此可理解性输入主要来源于此。

二、可理解-眭输入在大学英语课 堂的应用1、在课 堂上创造相近的语 言环境我们知道 ,我们之所 以能够很流利的运用汉语 ,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长期在母语的环境中熏陶,即使还未入学的儿童都能够很顺利的与人交流,在入学后经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最终对汉语运用 自如。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英语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仍然保持着 自己对单词“注释”的习惯 ,将英语单词的读音注释成有相似读音的汉语,导致不看汉语注释便看不懂音标,不知道如何发音等等,这极不利于英语学习的进步。因此,联系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来说,创造类似英语母语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经过耳濡目染之后听说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尽量整个上课时间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用英语与学生互动交流,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教师使用与提问等的英语难度应当符合可理解性输入 i+1的理论 。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尽量使用英语对话 ,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或是在13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下英语作业 ,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英语交笔友,笔友都是本班的同学 ,彼此用笔名,学生不知道 自己的笔友是谁,两人可以在英语书信中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效果十分显着,本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全部及格。可以想象,创造一个如此 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不仅如此,大学里的许多社团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有英语沙龙 、英语角、英语晨读等等,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母语氛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基本每所大学都有 自己的留学生学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交友,相信他们也乐于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如此,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对可理解性输入进行吸收消化。

2、恰当的组织英语学习材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材料输入应当比其现有的水平略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单词句子或者语法等应尽量接近学生的当前水平,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一些新单词或语法结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以当前方式接受新东西,如果学生抗拒、不适应等的反应较强烈 ,教师重新调整材料难度,最终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对新输入的接受。

在给学生挑选学习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反复权衡各个资料的真实难度 ,选择难度符合 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拿听力方面的材料来说,如果材料包含太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原则上选择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此外,教师选择语言材料的时候不要随大众 ,就是说跟盲 目的跟别的教师选择一样的材料 ,尽管这些资料 口碑很好 ,作者是权威人士,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同出一辙。

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生词量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百分之三上下,因为生词太多就不符合 i+l的原则,这些材料就不能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选择英语材料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教材难度熟记于心,才能将输人材料与之细致比较。

3、增加学生在听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我们知道,听和读堪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正如我们前面所举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方面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之前提到过的聋哑英语正是听读方面输入不够好的体现。尽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词汇量,但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已有的语言材料不能被组织成文 ,这是因为学生听和读方面的输入少之又少,语感严重缺失。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新闻、多读英语杂志和小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大学课堂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视听方面的输入,毕竟英语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去多功能语音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杂志小说或者电影 ,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材料的接受和理解。大量的阅读不仅包括新单词新语法,而且还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研究证明,阅读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单词、句式 、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不仅在与人交际中反应加快,而且在写作中也文思泉涌。

另外 ,还可以组织课前的英语演讲,题 目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 ,期末组织总评比。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很可行的方法,也无疑是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方法 ,而且,当学生所学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想法中时,学生下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注重背诵 的作用

哲人说,记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强化记忆,那么他所有已经接受的输入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记的东西越多,运用的时候越 自如,思维才不会枯竭。通过背诵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背诵是学习语言时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一般都是初、高中时所学得的,因为初、高中时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不断的强化对这些材料的记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古诗词 ,一般也都是初、高中积累起来的,持续的背诵很大程度巩固了这些知识。另外,背诵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可以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语感培养好会省去很多弯路。这就是语感的强大功能,正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背诵所能培养出来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当英语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英语就离母语不远了。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6

一、引言

听力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听力教学中所采用语言材料主要为录音材料。这种语言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力材料过于规范,语速相对较慢,导致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实际交往中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适应不了外国人的语速。所以本文将致力于研究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输入研究,致力于改善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练习听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二、真实语料在听力课堂的相关研究

不同的研究者对真实语料的界定方法不一样。Geddes和White从两个方面给出定义。他认为真实语料应该具备两种特征,第一种是不适用于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活思想交流的书面或口头语言;第二种是为语言教学专门设计,但又具备现实生活中交际所用语言的特征。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真实语料无论是为语言教学而专门设计的与否,都应该具备实际交际意义。Pauline Robinson提出在交际性英语教学中,真实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应使用真实语言材料。Ellis和Johnson把任何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材料都界定为真实语料。他们认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真实语料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们包涵了学习者需要接触的以及需要学会表达的各种语言类型,比如不同的语言变体,语言的日常表达形式等等。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经过编辑修改过的录音材料,这种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系统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它们语调单一,话题规范,书面表达比较普遍。这些材料很难实现帮助学生真正听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日常交际的目标。真实语料作为教学材料应用到听力课堂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语言活动发生在实际生活中,因此话题一般接近生活而有趣并实用,学习者的自信心也能在学会运用的过程中慢慢得以增强。此外,真实语料中的文化因素也是其重要优势。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与文化的习得紧密相连,而这些实际中发生的言语活动携带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语言学习者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听力课堂上输入真实语料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甚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训练形式能使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的运用到现实的交际中。

三、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有效性

1.电视新闻作品的特点。电视新闻作品之所以适合拿来当做课堂教学辅助材料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电视新闻有它的时效性,新闻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自新闻传播之日起,时效性就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决定性标尺。但是新闻时效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强调新闻是对最新,最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的新闻会因为缺少确切的时间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有的新闻由于丧失时效而完全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就电视媒体而言,近年来,随着传输手段的进步,编播方式的变革,电视新闻在追求新闻实效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使我们加深对它的了解。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也成就了它被我们使用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翻译会比较接近时代的发展,自然就需要使用比较潮流的新词,热词等为学生与时代接轨提供有利条件。

其二,电视新闻作品有其趣味性,有些记者别出心裁,常常会以一些人们感兴趣的话语作为标题激发人们品读新闻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听这样的新闻对于他们的听力训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其三是其指导性,我们利用电视新闻作品作为一种听力材料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 我们的听力能力而且把信息传播与新闻作品的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这也是新闻指导性的重要体现,把最新的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大家。

2.电视新闻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英语与传统的课本录音听力有很大的差异,将电视新闻作品这一重要的真实语料语言形式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教学效果。英语新闻作品内容新颖且有时代感,知识面涉及各个领域,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材,真实的电视新闻作品能帮助学生学到流行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拓展语言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会比较好奇,电视新闻作品引入课堂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坐在课堂上便知天下事。英语新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一般采用较为浅显的词汇除个别专有名词,基于这一特点可以激发英语水平不高的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此外,英语新闻不但实用性强,而且提供了真实语境。能学到地道的英语,规范的表达和用法。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英语新闻日常使用的词汇丰富,这是任何教材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中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词汇,而这些词汇通常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不是单一事件,它属于系列事件,所以这一连串的报道有些词汇的用词频率也会提升,这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映象。这远远优于单纯的记单词,避免了学生记单词枯燥困难的现状。

(3)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英语新闻听力课更多的会要求学生多听,精听,反复跟读,模仿课堂上的材料。然后就是试着要求学生复述简单的新闻材料,依次递增难度. 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不难发现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反之就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该语言。英语新闻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例如民族冲突,风土人情,恐怖事件等。教学内容会涉及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因此积累很多文化信息和国际知识,为跨文化交际作铺垫。

当然电视新闻作品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只有这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纠正不良的听力方法等。

四、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应用到听力教学的实践操作

1.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应用到听力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精选材料。挑选英语新闻材料非常重要,材料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材料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新闻材料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在选择材料时尽量去一些正规的网站比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这些网站上的英语资料都是规范的英语表达,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理想输入材料。

内容:新闻题材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选择与生活有关的话题一方面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还比较通俗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篇幅: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每次课安排英语新闻听力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如果篇幅太长不仅会影响课堂进度,对学生来讲篇幅过长也会增加学生听力的难度。

(2)课中高效利用。在合理选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内容的新闻材料的不同特点,灵活高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可以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篇幅长短,选取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单词填空法,训练口语法,训练发音法,听写法,设置问题法,翻译法等。反正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尽量多给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英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课堂。

(3)课后督促学习。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老师可以提供正规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泛听和精听英语新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听完要能复述出来或者在课堂上跟同学分享所听到的内容。另外,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在听力中遇到的不懂的单词并反复背诵,老师要定期检查。

2.真实语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开始应用真实语料的课堂阶段,应该给学生一些较为容易的真实的电视新闻材料,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如生活影片、简短的讲座等。该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反复听音辩英,再过渡到较熟悉的一般性题材演讲和讲座。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达到相应的水平后,再过渡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辩论,如专题讲座和甚至专业课程。

(2)适度超载原则:在听力课堂中输入真实语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能力,选择基本符合或者略伽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不同于英语书面文体的日常谈话文体的语言形式。

(3)多样化原则:真实语料运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语言变体的多样化,既听标准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也要大量接触其他的英语语言变体,这样才能适应将来实际的交际场合。

五、结语

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获取资料的途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要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输入有很大的优势。它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得语言学习的条件更加适合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的特点。现如今我们教学所使用的听力教材过于规范,导致学生在实际交往中交际能力较弱。然而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被用来作为课堂的辅助材料,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且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

如果真实语料能被引进课堂作为辅助材料,既可以事半倍又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电视新闻材料有其“声,像,图,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特点将会给枯燥的课堂增添色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在电视新闻方面对真实语料的输入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但它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理解真实语料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真实语料输入现状,提出将真实语料导入课堂的有效途径。希望真实语料能在不久的将来被运用到课堂中去,促进教学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Erwin Tscirner.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the role of digital video[A].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2:305-319.

[2]邱东林等.国外听力教学和研究前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熊婷婷.真实英语口语语料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4)

[4]孙本尧.新闻作品评析[M].新华出版社,1987.

[5]剑秋.新闻作品评析[M].新A出版社,1985.

[6]付承梅.真实语料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使用[J].黑龙江史,2013(9).

[7]李翔一.试论真实语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5 校级、2016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611311033。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7

现实生活中,信息传递通常很自然地运用到语言技能的结合——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生活中几乎没有单独使用哪一种技能进行交流的。单独运用一种语言技能的能力不能说明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把这四种技能合理地结合在恰当的情景中。尽管课堂不是真实生活,但是交际语言教学提供类似的活动与练习,让学生运用综合语言技能。

一、英语交际教学的特点

传统英语课堂过多注重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孤立词汇的记忆,无关联句子的翻译,而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作过多要求。并且传统课堂的教师也不用英语而以母语授课。在此状况下,语言教学就成为背诵语法规则、词汇的沉闷过程。交际语言教学则是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有:

1、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语言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要长过机械学习的时间。

2、交际语言教学追求的是有效交充,教会学生如何沟通。

3、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

4、交际语言教学的首要原则是情景交流。让学生与创设情景中适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可以用故事、熟悉的情景和人物或现实生活的对话来提供信息沟通的真实情景,从而让学生增强交际能力。

5、流畅性和准确性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在情景中判断,而不是抽象地孤立地加以评价。

二、交际教学材料的组织与运用

交际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交际原则(即利于组织有真实生活情景的活动,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去进行交际的兴趣);(2)任务原则(即所选用的材料能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任务的学习活动);(3)意义原则(即选择的材料能促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增长交际能力)。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所选用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充满真实情境交际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有三种材料常被用于交际语言教学中:(1)基于课文选用的材料(如教科书);(2)为完成某项交际任务而选用的材料(如游戏、角色扮演);(3)真实的生活情景材料(如杂字、广告、歌曲)。

交际语言教学材料的特点大致有:(1)互交性。学生经常是面对面谈论,共同合作。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语言的有用性,使用语言的成功感。并且学生可以利用交流的机会检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是否正确。另外,也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的开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状态下,从他们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2)任务定向。所选用的材料是用来完成某项交际任务的,需要个性、情感的投入,这对学生提出了挑战,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3)语言的使用为真正和不可预测的。学生自我选择说什么、如何说,他们不必模仿式表达孤立的语句。学习材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意见、情感进行交际活动。(4)材料有利于组织提供有意义的活动,而有意义的活动与学生的需求、兴趣相关联。(5)材料提供充足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方式(听、说、读、写)和不同情景(谈歌、故事、歌曲等)中使用相似的语言。

三、交际教学活动举隅

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范围没有限制,只要能鼓励学生进行交际就行。事实上,任何帮助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练习都可以被认定为交际活动。学生听地铁报站录音,学生在彼此谈论中解答疑问,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在报纸纸中获取信息,学生填写申请表格都可以看作是交际活动。

交际语言教学活动的实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交际语法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语法学习,同样可以创设情境。例如,教句型“Doyoulike...”,学生在询问其朋友对食物的喜好过程中完成了句型的学习。再例如if虚拟条件从句教学,在讲解if虚拟从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情景进行操练。

Ifyouhadonemilliondollars,whatwouldyoudo?

Ifyouhadthreedaysleft,whatwouldyoudoduringthesethreedays?

IfyouwerePresidentBush,whatwouldyoudotoimproveeconomy?

2、词汇教学。词汇教学可以围绕一中心词汇,让学生进行与中心词汇相关的词汇记忆,词汇相互关联的方式,在介绍诗歌或文学作品时十分有用,它不单单是引入新词汇的方法,而且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了“热身运动”的作用。中心词汇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缀、后缀等。如教词汇tree引发的其他词汇学习。

TREE----green、bird、forest、leaf、high、trunk、root、flowers、shade、branch、climb

3、口语教学。分小组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下进行口头交流。例如情景:你的同学杰克要去北京读书了,全班集资50元钱准备给他送礼物,你们每位都提出给他送怎样的礼物最好。

StudentA'ssuggcstion:Buyapenandinscribeit.

StudentB'ssuggcstion:Givehimacopyoftheschoolmagazine.

StudentC'ssuggcstion:Givehimabookaboutherfavoritehobby.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8

    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主动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主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说话人根据听话人接收状况经常调整讲话内容和语速,听话人也会按照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来调整听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听力教学应该将两种技能的提高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将会有助于信息的内化和学习者交流能力的提高。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或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语言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理解生词较多和句法稍难的听力材料时并不感到太吃力,然而有时在听简单熟悉的单词和句子时却怎么也听不懂,认识的单词在听力材料中却无法识别,这种情况往往更让学习者受挫。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国家社会、文化和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长期的被动语言输入往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失败结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听力课堂上经常令人沮丧的情况就是听力教材老化不实用,不能及时更新,听力材料的语言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做准备。结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上缺少主动接收语言信息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听力课成了“睡觉课”。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总之,听力理解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克服传统听力教学的弊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英语听力教学工作的需要。 

    :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真实语料;迫切性;策略分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既是应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究其原因,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育理念是主因,在其指导下的听力教学产生了大量的“聋子英语”,学生往往是应试高手,却是交际的哑巴。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ETS中心的推动下,我国的英语听力训练必须逐步引入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施真实语料的策略。

一、真实语料的实质与任务

“真实语料”的概念是舶来品,最早是由国外的语言教育家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而国内的研究则兴起于“英语学习热”的强力推动。DavidFormanu曾将其真实语料定义为:现实生活为满际需要,而非模仿之而采用的语言材料。英国的朗文词典更是用例举的方式将真实语料具体为“生活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杂志、报纸、广告、新闻报道或者歌曲等”。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真实语料”与“专业教材”是呈对立关系的,非此即彼。从功能性角度来说,此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真实语料的现实生活思想交流实现功能要大于专业教材。但若从特征的角度来看,二者呈现出紧密联系的特点,因为教材中的“真实语料”既具有语言教学特征,又不失现实交际之特点。我们认为:作为现实生活交际之用语的“真实语料”具备语言教学的特质,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真实语料”不仅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专业性,反而是推动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由此出发,我们就得出“真实语料”在语言教学中的如下任务:首先,增加了语言教学中的“口头格调”。长久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始终坚持“正统化”方向,即所听的英语录音材料都是标准化的“朗读格调”,发音纯正、语速和缓、语调清晰。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听不到这么标准的用语,导致很多用语标准的学生听不懂外国人的说话。因此,我们亟需增加“口头格调”的英语材料;其次,“真实语料”让语言教学更接地气。从实践来看,“真实语料”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所用的语言通常为俗语、俚语或者其他口语化、客观性语言。因而,在语言教材中增加“真实语料”能够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使语言教育更接地气;最后,“真实语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语言环境”缺失是语言教学的瓶颈之一,很多学习者因缺少“环境影响”而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生硬、枯燥的教材内容更是逐步消散着他们对于语言仅有的一定乐趣。因此,加入“真实语料”的根本目的在于“语言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学习者的交流欲望。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听力课程的教学现状。随着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被普遍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设了英语真实语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方式。但从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来看,这种创设的语境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交互式的教学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英语,但在交流的时候却又让他们陷入到了“错误英语”的境地中。这是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正规的英语语法,再加上所交流的内容也是课本或软件提前设计好的,这在束缚学生思维自由发挥的同时,英语听力教学还处在听得懂音、做得对题的水平上,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口语英语的机会。其次,大学听力课程的层次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针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提出了“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的要求。综合分析这三个层次,我们发现它们都是以“英语国家人士”的日常说话为标准的,即慢速英语(130词/分)、中速英语(150词/分)以及专业英语(广播电视用语、专业术语等)。而在这三种英语中,“真实环境语言”是其共同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真实英语语料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地道英语口语的前提条件;二是将真实英语口语语料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英语教学须认清学生的兴趣、深入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语言通常是与其他玩伴在交流、玩耍过程中获取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听懂语言,并与之正常交流。从这点来说,交流是学生内心最为渴望的,而英语只是他们用于交流的工具而已。我们可能在语言学技巧方面陷的太深,我们太过于苛求对语法、语意、词性等的研究,而忽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因而,我们的语言教学就应积极创设这种真实环境,应用真实语料,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氛围、学习语言。

三、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听力训练的可行策略

(一)背景构建,贴近生活

根据英语听力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真实生活场景的构建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义。对于英语听力的接收者来说,他首先扮演着“录音机”的角色,因此被动的接受是其心理的首要反映。在此过程中,发声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接收者理解说话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构建解析生活背景信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须为学生解析相关的背景信息,让学生认知听力话题背后的故事。例如对于作者履历的介绍以及文章的写作动机,抑或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构建相应的导入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其次,设计预测话题问题。我们知道,背景知识与听力话题往往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根据背景知识或听力内容提前预设问题,这将会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粗精结合,多听多练

在实践教学中,听懂关键词也往往成为应该技巧而被大力推广。但若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这些应试技巧就会显得一无是处。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绝大多数的信息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只能听懂个别单词的话,则我们无法与人交往。因此,在真实语料的听力教学中,理解听力的全部内容应成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提出了“粗精结合、多听多练”的教学方法。粗,指的是粗读粗听,目的是在粗听的过程中在接收者的脑海中留下“语言印象”。精,指的是精确分析、抓关键信息,目的是有效理清听力的内容逻辑,精准掌握关键词信息。多听多练,指的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听力练习,实践表明,持续进行听力练习,是听力学习的不二法门。

(三)创设环境,语言重建

听说一体,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目的。在理查德的听力教学三模式中,语言重建是最后一步。在理氏看来,语言重建是在听力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自己语言对内容逻辑的再加工、再组织。他认为,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纳理氏观点,认为说(Speaking)对于听(Listening)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方法:一是环境创设、角色扮演。根据听力背景内容,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构建场景环境,将虚无的描述转化为实际的场景,使学生切身体会、真实融入。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扮演的人物,并理清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来展现听力内容;二是话题讨论、抽丝剥茧,此种方法试用于新闻类、科学类听力材料。在听力之前,由教师提出预设话题交由学生自由讨论,并最终形成基本观点,然后与材料中的看法进行对照分析。当然,也可以就听力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逐个分析、逐步解决。

(四)把握技巧,重在实践

虽然真实材料具有“亲民感”,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但对于那些英语听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听力技巧的掌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找准关键、预测全篇。例如听新闻稿时,地点与人物就是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推测;其次,听音辨信,根据发声者的语调、语气来定位角色、推断事件。例如根据语调来判断有几人,语速的快慢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识别过渡性词汇的意思,这有助于我们对比推测、反向推断。例如表示转折的and、but、however等词,据此就可以推断上下句、前后句的关系。

作者:张江霞 单位: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排斥听写活动。虽然听写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外语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是培养一种准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因为交际首先需要环境。我们应正确认识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运用活动之间的这种联系。教师设计的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往往分为好几个步骤和环节,有些是语言学习活动,有些是语言运用活动,不是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以上述天气预报的活动为例,假设学生都是初学者,教学重点是表示温度和用rainy,fine,cloudy等形容词描述天气。教师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在听录音时记下温度和描述天气的形容词;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决定这一天和朋友去哪里。第一个任务虽然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但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这种记录语言的技能有益于他们今后在真实场景下的交流。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关语言运用的活动,还要关注真实的语言学习行为,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任务。

二、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真正的交际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注重师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注重听说双方的角色、地位、情感、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共享的知识和客观场景等。 转贴于

语言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活动参与者通过正确的语法和规范的表达获取交流信息的手段。交际法理论提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必须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即交际的一方知道某些信息,另一方却不知道。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沟组织活动。

在真正的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框架,通过信息沟,有效地组合各种活动。美的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实现的。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三、英语教学环境的真实性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1

我们生活在合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合作式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需要训练,训练过程又是由说到写、由述到作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许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合作活动,培养合作精神,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

一、师生互动积累材料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那么学生的作文材料从哪里来?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怎样教会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呢?我在实践中是这幼龅模

1. 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天生俱有,而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这个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辩论、动手操作、搜集整理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平台。但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只是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

3. 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要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看后要组织学生谈感受、写心得等。

4. 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及时动笔、坚持写日记等,学生的动笔可能只会流于形式,这样就达不到积累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兴趣上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的名言佳句、优美词句装订成册,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拿出来评比,看谁搜集得多、装订得最好。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成员评出佳作,过一段时候再交流,看谁的进步大。对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发给进步奖,一学期结束看谁的进步奖最多,老师就可以发给他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并写上鼓励的话。

二、师生合作选择材料

对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思维,想出一连串与题目有关的材料,只要与题目有关,能想到多少就想多少。当列出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就让同组的同学互相研读,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和舍去哪些材料,最后将这些选中的材料交班内交流。这种经过集体讨论选择材料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三、自由写作,指导订正

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在写作过程中,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布局谋篇,讲究文法,注意遣词造句等。在教学作文时,我一般事先不在文法、句法、句式等方面作出要求,学生写作时甚至可以不分段,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再指导学生作出订正。和传统的写作训练不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不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虚伪浮华的东西,而是自己感情的释放。而写完之后由老师从理论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文法知识进行订正,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探究、交流、互评习作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鉴于此,我采用分组评议、个人修改、集体交流等作文修改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体验到了作文的乐趣。这种方式的步骤是:

在老师提出的修改要求指导下交换修改作文。要求学生在帮别人修改时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要求评议同学的作文,并帮助同学指出存在哪些不足,然后交还给同学自己修改。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2

前言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听者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认知活动,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及各种非语言知识,把语音信息转化为语义信息的过程(王守仁,苗兴伟2003:3)。在外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往往是学习者较为薄弱甚至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刘润清,戴曼纯,2003:256)。近年来,针对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差的现状,专家学者与外语教师进行的听力教学研究和改革不在少数,但大多围绕听力策略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阶段来展开,从听力材料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早已对真实语料对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予以了肯定(Nunan 2001:200-212;Ur 2000:105-119;Alejandro等)。本文以听力材料的选择为视角,探讨真实语料的运用对于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及其具体实施途径。

1. 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现状

从国内一些外语教师对于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听力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听力材料,一般是按特定的语法规则编写的,是把生活语言加工改制了的书面语言材料,正是由于它的规范、刻板、脱离实际,反而使学生的听力训练受到了局限(赵晓梅,李国芳2005:192)。

经过近十年的课堂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无法很好地领会他们话语中的含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听力练习过程中接触活的语言太少,他们习惯了听力教材中人为、清晰、慢速和规范化的非真实语言材料。课本与现实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交际的失败(周晔昊2006:60)。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听说教材所用的口语语料以人为编辑、修改过的非真实语料为主。仅仅依靠这些材料进行教学的话,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听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日常交际交流内容(陈冬兵、苏理华 2007:46)。

由此可见,非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使用使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听力训练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成功的理解和交际(Ur 2000:105),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改变听力教学现状,就必须在听力理解训练中使用真实的语料。

2. 关于真实语料

根据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0),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语言教学材料所具有自然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品质的程度”(the degree to whic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the qualities of natural speech or writing),“选自报纸、杂志等的文章和录自一般电台或电视节目的录音带等,都称为真实语料”。可见真实语料是指取自于真实的英语语言交际场景的语言材料,融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或意义为一体。真实语料源于生活,贴近实际、语言自然、鲜活、生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较快地反映目的语语言的发展,使学习者较真切地感受目的语文化的各个侧面。

3. 运用真实语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1 必要性

3.1.1 信息差的弥合

信息差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所接收的言语信息不等值的现象(王德春,陈晨1989)。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差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为:

首先,言语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与因素的复杂的过程。根据申农的信息论原理,信息的传递要经过信源―信息―编码―信道―解码―信宿的过程。由于信息在各个环节的传递与转换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如听话人的情感因素,说话人的语速,噪音等),造成信息的失真或流失,出现信息差。

其次,在言语交际中,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能动性的高级体系,它承担着主动地选择、注意、领悟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和记忆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筛选、加工中的任何不当都会导致从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的流失,造成信息差(袁燕华2007:124)。

再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承载语义的语符系统经受话人解码后所获得的语义并不是与发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等值。发话人的语符系统在承载表层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与表层信息在形式上有关的蕴涵意义,而受话人在解码时,往往只能根据自身体验、文化背景及语言知识来对言语信息进行解码。当发话人和受话人处于不同经验世界时,信息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就无法得到真实的传递,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差(罗钱军2005:29)。

长期以来由于听力教学中非真实语料的使用使得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听到的语音信息在反应速度上也较慢,加之文化知识的缺乏,往往使较多的有效信息在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被丢失,造成对语料理解不清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应加大真实听力材料输入的质和量,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语料,增强其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感受力和敏感度(袁燕华2007:125),以尽可能地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3.1.2 口语的自发性特点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自发性(spontaneity)的特点,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事先计划好他们所要说的话(in most cases,people do not plan ahead of time what they are going to say),这就决定了口语并不像书面语那样规范、严谨、准确无误,而是带有口误、起句错误、重复、不完整句和短语等(王蔷2006:156-157)。另外,在实际生活中语言的传递往往伴有各种干扰因素,如噪音、口音、语速、语音差异等,只有运用真实语料对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才能使其了解并熟悉口头语言的这些特点,从而有意识地弥合言语交际中的信息差,提高其听力技能,为其进行跨文化交际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1.3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

采用真实语料进行听力训练也符合教育部对各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规定和要求。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要求中指出:“学生应能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进行信息沟通;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广播;在用英语与各国人士进行交谈时或在听不同国家人士讲英语的录音时,能克服不同口音带来的困难,听懂大意……”

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即“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较高要求,即“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更高要求,即“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自己专业方面的讲座……”。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四、八级听力教学要求分别为: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英语会话;能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听懂电视时事报道和电视短剧中的对话。

上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无不体现了对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视。既然我们要提高的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对书面语言朗读稿的理解能力,而是在真实交际场景中进行信息交换和意义建构的能力,那么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2 优越性

与传统的拟真听力材料相比,真实语料的优越性又有哪些体现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2.1 真实语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及记忆效率

首先,在听力教学中合理使用真实语料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化、生活化,通过声、形、义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由于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了意义建构的过程,增加了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单靠视觉记忆,其效率为27%,单靠听觉记忆,其效率为16%,视听并用其效率为66%,而不是二者简单相加的43%(吴建强2005:55)。

最后,真实语料对学习者理解真实语言提出了挑战(Nunan 2001:200)。真实语料的使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使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更有意义(meaningful),一旦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就能从这种体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语言交际的信心,增强学习动机,这对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 真实语料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自然、鲜活的语言,更因为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因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充实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固有图式,以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形成“听力理解吸收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促进听力理解”的良性循环。

3.2.3 真实语料带来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的提高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能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出的质、量,并使语言的输出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大量接触真实的口语语料是理解和习得地道口语的一个先决条件,能够听懂现实生活中自然的英语口语是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信息交流的前提(熊婷婷2006:92)。

3.3 实施途径及方法

什么样的真实语料可以被运用于听力教学中呢?如何做到合理运用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途径来具体探讨。

3.3.1新闻广播

VOA,BBC,CNN等一些国外知名广播电台每天都播放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听力训练材料。教师可通过广播录音或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新闻语料。由于新闻报道是连续的、动态的,尤其是对于热点地区、热点事件,常常会进行连续的跟踪报道,而每一则报道都构成了其后续报道的背景材料,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为学生集中提供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以引起学习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帮助他们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听力资料,在课上以不同电台的名义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英语新闻在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丰富他们固有的英语新闻知识的图式,从而在收听英语新闻时,快速地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参与对外部语音信息的解码和编码,达到对语料的准确把握。

3.3.2 英语歌曲

英语歌曲也是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的良好素材。在听力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英语歌曲欣赏环节,设计歌词听写、跟唱等形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的有趣味的自然口语输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也为语言的输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3 影视剧

由于学习者对于影视剧都比较感兴趣,在观看时教师一般不需要给设计学生太多的听前、听中活动,过多地增加学生听时的压力或负担。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之前介绍影片的内容梗概,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之后让他们对影视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整部影片欣赏完之后,教师可以对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回放,对其中的语言或剧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一角色进行评论,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

3.3.4 电视访谈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也是一个有效的真实的听力材料。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语料。教师可以在听前就访谈的主题进行班级讨论,以头脑风暴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意见,在听第一遍时,让学生记下访谈者或主持人的问题并揣摩被采访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听第二遍时重点听被采访者回答中的一些细节。对于比较专业或复杂的话题,如经济或政治等,教师可在学生听之前先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有利于学生对语料的理解。听后活动可以设计模拟访谈、集体讨论等活动,在内化语言输入的同时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4.结语

本文从听力材料角度对我国外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真实语料运用于听力教学中,以提高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度,有效弥合言语信息差,激发他们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丰富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图式,从而有效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使其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得以平衡地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Richards,J.,Platt,J. and Platt,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Alejando G. Martinez. Authentic Materials:An Overview. .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J].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10]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1]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8):3-5.

[12]周晔昊.听力教学与真实语言材料[J].内江科技,2006,(3):60-61.

[13]赵晓梅,李国芳.英语教学中采用真实材料强化听力训练的研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5,(6):192-193.

[14]罗钱军.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15]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2):53-55.

[16]陈冬兵,苏理华.从新托福听力测试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7,(5):46-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