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方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48

研究工作方案

研究工作方案篇1

(一)创新工作体制,招收专职、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地方病防治科研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但是却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因此,为了解决档案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招收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将档案管理人员安排在地方病防止中心的各个科室中,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细心,有责任心并且熟悉科室的相关工作,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

(二)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鼓励档案工作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选择工作能力强的档案员到升级档案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意识的培养,通过现场操作的方法,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1]。

(三)重视档案归档的质量保证档案有效的利用

在档案归档的工作中,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的进行检查,确保档案收集完整和整齐,档案归档的时候,分类要合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编号相应整理好,并且页码打印,归档人姓名都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归档完毕后,要及时的入库保存。

(四)实行项目跟踪制度,加强档案的服务力度

在地方病防治中心进行氟中毒检测、砷中毒检测以及扩张心肌和尿碘检测的时候,档案的管理部门要在防治中心进行工作之前介入做好准备工作,重视对资料的积累,进行档案信息收集指导,在地方病防治中心的检测工作结束以后,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处理,归档排序,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五)档案部门要配合防治工作

我国曾经有很多省份都出现了严重的碘缺乏疾病,例如陕西省就是当时碘缺乏疾病很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有大约3700万人都收到了碘缺乏疾病的影响,虽然程度不同,但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规模的疾病给防治中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防治中心工作量猛增且工作周期增长[2]。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这个时候全力的配合防治中心的工作,不管是档案归档工作还是提档利用的工作,都非常的重要。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到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档案要应有尽有,足够满足防治中心的需求,还有就是档案部门要保证档案的规范性,最后档案部门要保证档案的连续性。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和规范,才能保证档案能够积极的为防治中心的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地方防治科研机构档案工作的实践

(一)加强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领导要重视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提到重要的工作议程上,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才能解决当前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档案工作是地方病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地方病科研机构发展的基础,领导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落实,缜密的检查,规范的考核,大力的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予以重视,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中。

(二)加强对硬件的投入可以支撑档案工作

要加强档案工作的硬件投入,首先就是要保证档案存放房间的面积,能够满足档案保管需求,保证档案能够妥善的保管。其次是要提高档案的装配水平,最后,就要为档案建立一个合适的保存环境[3]。配备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还要保证档案保管室的防火安全,保证档案能够妥善的储存。

(三)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对档案的归档,档案的储存保管,档案的养护,档案室的安全,档案工作中的信息统计,档案的应用进行明确的规定,保证档案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

(四)地方科研机构的档案工作要到位

要保证档案工作的质量,第一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法制意识,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对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积极的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服务,从而提升档案工作质量和档案服务水平[4]。第二,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认真的对待档案管理工作。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管理建设

研究工作方案篇2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07-02

一、焦作市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焦作市共有三所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所高校积极开展诸如聘请外籍教师、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外事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图像、礼物等各种外事档案。三所高校在保证外事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不断努力,但目前三所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

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工作进行执行力度。在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中,因其外事工作起步晚、对外合作与交流少,外事活动形成的档案材料少,学校存在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例如,国家教育部在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规定:外事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系统、准确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1]。虽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有这样的规定,实际情况却是综合科档案室只是负责上级的文件、批复、审核等红头文件,而对于学校与国外学校间的具体外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却允许外事办公室进行收集、归档和保存等工作;在焦作大学则是外事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者身兼外事办公室成员和学校档案室管理者两职,责任上没有明确的分工。

(二)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三所学校均没有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三所学校的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共有9人,其中,河南理工大学5人――档案科4人、国际交流处1人;焦作大学1人,同时兼外事档案的所有工作和学校所有档案的工作;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人,综合档案室1人,外事办公室2人。在这9人中,只有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者中的1人是自修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其他人员则都是医学、生物、英语等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才。这些工作人员既不熟悉档案管理的流程、方法等业务,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他们刚上岗时,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如何有效收集、积累材料,采取何种方法归档、保存等等,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他们的日常学术研究领域也非档案学方面的,平时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因此,这些工作人员既不能被认为是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定义为是专业的外事管理人才。

(三)管理手段落后,时效性不高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于社会的影响与要求与日俱增,因而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展的必然。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新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的形式存在[2]。然而,因为思想上对外事档案的不重视和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目前,焦作市高校对于外事档案的管理仍处于传统手工有纸化记录、整理、归档、保存的阶段,并没有研发专门的适合本校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这就会产生档案前与档案后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不一致的脱节现象,难以保证材料的原始性。此外,将电子化的材料再转变为有纸的档案的工作要求,首先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管是在归档入柜,还是整理、验收时,都是一个需要耗时费神的过程。其次随着外事档案的不断累积,学校也需要不断更改档案管理环境以及增加人员。

二、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客观因素。焦作市因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无论是经济发达指数、交通便利指数还是对外开放程度都没有省会郑州市的高,更比不上沿海地区。这样的环境难以吸引国外企业、高校等来焦作市进行合作与交流,不利于学校开展外事活动。因而产生了焦作市各高校外事相对比较少、层次比较低、管理者不重视的现状。

其次,学校自身是影响焦作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主要因素。现将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比较。三所学校均地处焦作市,但是各学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情况却是大相径庭,河南理工大学采取的归口管理,学校档案科和外事单位有明确的分工;而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则学校的档案室与外事办公室的分工不明确。再将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进行比较,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市,其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与河南理工大学相差不多,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河南大学的档案馆,在规模、人员配备、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比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成熟和完善。所以,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利弊不是绝对因素,学校自身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优化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强化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3]。因此,高校要实现外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必须转变思想。首先,变不重视、忽视的思想为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的思想,明确责任意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高校的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枢纽[4],而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是保证这一“枢纽”畅通与否的关键环节,对学校的外事工作、对外知名度、科研和教学发展以及学校对国际高等教育形势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变传统的外事档案管理思想为先进的电子化或信息化外事档案管理的思想。当今,网络技术、电子办公技术日趋成熟,其高效、快捷的特点使得网络技术应成为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会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便于调档查看和对外宣传。故步自封,只能是被淘汰。因此,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加强业务培训,明确责任分工

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的成效。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曾说过:“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同样,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也需要众多的人才,而且是专业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水平,必须有专业的外事档案管理人才做支撑。但对于学校而言,招纳新一批专业人才并非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因为人才的招纳势必要造成人事的变动,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已上岗的工作人员虽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对档案管理工作已有经验。所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和外事部门的档案责任人定期去省内外档案管理成熟的高校学习,或聘请专业人士来校培训,并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交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总结。二是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理论,了解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动向。学校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要强调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档案科(室)要做好统筹工作,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规范,及时督促外事部门积极做好收集、积累、归档和上交的工作;外事部门按照档案科(室)的要求,委派至少一名的外事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所有材料的收集,定期(比如一个月或其他的周期等)整理已有材料,进行归档,如期上交档案。若外事部门逾期或是未交规定的外事档案,或上交的材料不合规范的,档案科有权督促或责令返工修改材料的权利。学校对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一年进行至少四次(每学期两次)突击考核,对于多次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或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其本年度的评优资格等。

(三)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资源数据库

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既是连接学校与国内外的窗口,又是教学、科研对外收集情报资料的数据库[5]。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学校的对外宣传力度,摆脱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的限制,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国外的合作。因此,高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例如先学习和效仿信息化档案管理比较成熟的外资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其电子管理系统。然后根据本校实际,组织专业人才构建本校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外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原有的纸质档案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创建外事档案信息网,加大学校的对外宣传,摆脱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弊端,并以快速、安全、可靠的途径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国高校来访,适时地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高校的师生在出国学习或是访学时,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宣传本校的文化,增加进行外事活动的机会。

高校的外事档案见证了一所学校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量不断汇聚的过程。焦作市三所高校中存在的外事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其他学校也能找到,并且问题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学校必须加大日常的管理力度,改进档案管理机制,为外事工作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可勤.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J].中国档案,2001,(4):21.

[2]张焕.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J].中外健康文摘,2010,7(7):272-273.

研究工作方案篇3

规范河道采砂,保护生态资源

二、调研时间

2019年9月下旬—10月中旬

三、人员组成

曾佳、张永兴

四、调研地点

鸟岭村

五、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

六、相关要求

研究工作方案篇4

规范河道采砂,保护生态资源

二、调研时间

2019年9月下旬—10月中旬

三、人员组成

曾佳、张永兴

四、调研地点

鸟岭村

五、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

六、相关要求

研究工作方案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02

0 引言

企业在处理日常工作管理事务中需要将档案资料合理归档和保管,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文书处理工作。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和企业基本制度完善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创新方法,利用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1]。

1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企业档案管理需要在日常行政工作中结合经验和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转变,进行档案资料管理升级,综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如果企业对文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就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料保管不到位、档案分类混乱等现象的出现,影响档案的有效利用。企业档案管理是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如果档案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对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知识缺乏等情况。同时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安排不颍难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因而档案管理的内容性质也不同,这就导致单一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所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由于缺少专门的管理理论研究难以达到系统化要求。企业档案管理统一标准体系建立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是否到位。在企业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中,缺少专业的管理手段,人工操作是主要的工作模式,使工作效率低,速度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2]。

2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方法

2.1 转变观念,不断学习

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档案资料管理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另外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观念需要及时转变,认识到文书处理工作是企业档案信息保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对于档案管理要结合实际、更新观念、创新方法,追求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另外在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收纳所有资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的特点,保存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的档案,在改进信息检索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需要与时俱进,在现代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及时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促进企业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的提高。

2.2 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企业档案管理中,需要采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实现企业文档管理的前端控制管理、集成管理和全程管理。前端控制管理主要就是要对搜集和整理后的档案信息内容和性质进行区分处理,例如对于不适应企业发展规划、参考作用不明显的资料可以不必录入系统进行保管,可直接销毁;对于具有重要的文书保管意义,像企业发展年鉴、投资规划和企业资产清算以及账务处理等资料则需要重点保管,实行长期或永久性保存。企业生产、管理内容复杂,对于不同性质的档案资料都要区别分类管理、保存,提高管理质量。集成管理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工作严谨性,减少疏漏,同时需要将档案管理形式和观念进行延伸,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全程管理原则是企业档案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档案管理不能视作单一性的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率[3]。

2.3 完善制度规范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离不开具体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实践工作中,要将档案管理的原则性内容进行制度化规定,对于不同类别和用途的资料需要进行人员区分管理和专项管理,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文书管理工作主要就是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归档保存,对于资料的收集归档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例如在企业的文书管理中,需要根据文件内容和问题进行分类。主要档案类型分为请示、通知、批复、信函、决定、会议记录等。可以对资料的保管期限进行划分,可分为永久、长期、短期等,保管期限到了再分析决定是长期保管还是永久销毁,便于今后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查找利用。对于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都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形式归档,将企业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化规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4]。

2.4 加强基础设施

企业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制定人才培养技术;硬件设施方面,企业需要对档案信息管理、检索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提高管理专业化、技术化。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企业需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和互换和共享,为档案管理提供更具效率性的参考意见。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工作行为规范体系,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建立旨在通过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完善,创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5]。

3 结语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下,需要不断发挥创新精神,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网络信息使用水平,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档案资料保管是一项专业、严谨的管理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杜娟.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案研究[J].城建档案,2016(05):79-80.

[2]赵颖.如何推行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J].兰台世界,2016(S1):106-107.

研究工作方案篇6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province's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use right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right " three rights" is the right to register the job that send card strength, ensure entire county " three rights" ownership registration certification work orderly, rapid development, with a good activities as the driving force, tak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lan, to do the "three rights" of certification work.

Key words: three right certificate; implementation plan; cadastral

中图分类号:P25

为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 号),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山西省就此确定的关于三权发证的通知,将编码及坐标系统一,江西省就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办法,要求县区要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地籍调查成果上图入库,最后数据统一汇总到太原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与城镇地籍接边处理,然后纳入规范化管理。笔者就集体三权发证有以下几点实施方案。

1.集体三权发证目标

1.1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充分利用全国土地调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按照省厅规定的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

1.2建立包含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基础地理、影像图、土地登记发证数据为一体的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利用信息化、规划化手段进行村庄地籍数据的存储。

1.3遵循国家“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发土地登记发证功能,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2.集体三权发证原则

2.1标准化原则。

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制定村庄地籍数据库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和规程开展村庄地籍数据库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

2.2安全性原则。

村庄地籍数据是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关乎农民的合法权益,所以数据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数据库要与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同时具有强大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针对不同用户应有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数据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充分考虑权限和数据保密等情况,提供数据备份、恢复功能,及时自动地进行数据备份。

2.3兼容性原则。

国土资源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在硬件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在本项目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与相关应用系统衔接和整合,实现数据快速调用和共享。

2.4海量数据存储科学性原则。

村庄地籍调查涉及调查区域广,数据量庞大,要充分考虑数据使用的方便性和及时响应性。要求从两个方面设计,一是硬件数据存储设计,要求达到数据理论上的最大传输吞吐量;二是从数据库管理角度设计,对数据应用范围开展广泛调研,研制数据服务平台,对海量数据调用与展现响应时间要求在秒级内。

3.实施方案

3.1准备阶段

3.1.1政策制定。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地方法规,制定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所需的政策依据,供全县三权发证工作中执行。

3.1.2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参加的怀宁县“三权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三权发证”工作,协调解决全县“三权发证”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性问题和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县三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三权发证”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乡镇的“三权发证”工作。每个村将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一至两个“三权发证”外业调查小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任调查小组的组长,调查人员可由镇村干部兼任或选用工作认真负责、原则性较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组成外业调查小组。

3.1.3资料准备。县国土部门制定、印刷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所需的表格、簿册,收集、梳理原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资料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3.1.4明确分工。农村“三权”确权登记依法属于政府行为,具体工作由乡、镇、村承办,县国土局负责制定方案,组织指导全县“三权”登记及最后审核确权。

3.2宣传发动阶段

3.2.1县政府召开全县“三权发证”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县镇府相关部门、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村(居委会)书记或主任、会计,国土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县国土资源局将对参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乡镇在县“三权发证”动员会议结束后也要立即召开相应会议,进行布置安排落实。

3.2.2县人民政府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通告,明确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期限、受理地点及申请人应提交的登记资料等主要内容。

3.2.3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宣传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好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4各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报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情况,为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3确权发证阶段

“三权发证”工作可采取先易后难、有所侧重、穿行的方式有序开展。对历史遗留久拖未决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专题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保护权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原则,切实做好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3.4检查验收阶段

各乡镇做好补差补缺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的“三权发证”工作进行验收;整理资料,立卷归档,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4.加强各部门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1提高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集中力量,克服困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正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2加强领导。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乡镇政府务必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基层国土所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认真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研究工作方案篇7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K堆芯可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研究工作方案篇8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xx]34号)要求,为加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动我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以新药研发为驱动,重视开展仿制和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推进创新药物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药研发,搭建我省新药研发必须的成药性评价、药效学研究等关键技术平台,攻克一批药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大品牌药品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切实惠及三秦百姓,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旨在整合我省优势药物科研资源,搭建创新药物和转化应用研发平台,加快创新药物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我省创新药物的研制能力,完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三年内,在全省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推广、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创新药物和研究技术,为创建陕西医药大省、强省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省内制药企业及科研机构,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组建。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我省创新药物协同研究体系,优化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模式,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应用平台。

主要任务是引领创新药物研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药物研究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创新药物研究专业人才等,具体包括:

1.组建基础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创新药物的发明、发现与研制,尤其是创新药物优效性、安全性和药物质量可控性评价及药物生产集成化与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新药的产出与产业化进程。

2.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提出本领域重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退行性疾病、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障碍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药物研究,取得一批创新药物的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

3.选择陕西省年销售过亿元、安全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等)进行技术提升与二次开发,孵化一批高品质、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上市药品大品种,推进我省上市药品产业链的发展。

4.通过搭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环境;培育创新药物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完善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管理机制,促使我省创新药物的长足发展。

四、要求和程序

(一)申请的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单位须为我省从事新药研究的机构,鼓励多家单位产学研结合联合申报。中心与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变,依托单位从组织措施及人、财、物等方面须为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供科研用房1000平方米以上,近5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及软件等资产原值总额1000万元以上。

2.中心须具有突出的创新药物和转化研发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近5年,牵头主持过不少于3项省部级以上新药创制项目;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累计获得新药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不少于5件。

3.中心须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由长期从事创新药物研究的专业团队组成,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不少于5人,专职科研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带动省内相关学科的发展。

4.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基础设施、仪器维护及人力资源保障等条件,每年投入该中心的专项科研经费合计不低于500万元。

5.中心要建立与创新药物研发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组织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二)研究中心的确定程序

1.省科技厅将按照定期、集中受理、专家评审的方式开展确定工作。

2.申报单位在填写《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建设申报书》后,将加盖公章、手续齐备的纸质版《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一式8份报省科技厅,同时提交电子版。

3.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

4.省科技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通过相关程序确定,并对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下达批复,授予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并挂牌。

(三)省科技厅对中心进行年度检查和绩效考核

研究工作方案篇9

地方病防治机构是负责疾病控制与治疗工作的重要公共部门。经过长期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实践,有关部门已经积累了大小技术档案与信息档案。这些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助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信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应用于疾病防治工作指导方面,是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做好档案资料的应用与开发工作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档案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疾病的预防,核心手段是加强群众卫生管理。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与数据积累,产生了大量声像、教学、科研以及技术资料。地方病防治工作具有专业高强与目的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分析疫情与病情发现情况的过程中,主要依照业务档案对相关的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相关的应用与开发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业务档案,对档案数据中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明确档案资料分析的目的。

2 档案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掌握单位的中心工作

为了确保档案开发工作的专业性,首先了明确档案分析的选题,依照业务活动需求与中心任务设计选题内容,选题内容要紧扣档案分析目标。因此,档案编制人员在编制档案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地方病防治机构的工作发展趋势与中心工作任务,概括以上资料对选题进行设计,所筛选出来的档案题材既要满足日后的档案分析需求也要能够用以指导地方病防治方面的有关工作。在档案资料的应用方面,相关的应用工作则需要严格按照中心工作任务具体实施,地方病防治机构需要对单位的长期任务与短期任务、全面任务与局部任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档案应用与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具体的应用中体现出疾病防治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了解主要工作内容

地方病防治机构重点负责碘缺乏、砷中毒、氟中毒以及鼠疫等方面的监察工作,防止疾病大面积扩散编研人员在编制档案的过程中,需要事先明确工作内容与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编研人员自身也需要对防治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详细的考察,加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解防治机构中不同科室的职责与就这么办,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了解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的总体需求,提高档案资料筛选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

(三)明确任务落实策略

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建立在熟悉和健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一方面,单位领导需要加强档案业务工作方面的重视,落实人员组织、健全机构部分各分项部六的职能,配备专管人员、建立专业档案室,以年为单位建立固定的工作目标,根据固定的计划与安排,明确各级领导在档案业务方面的议事日程,明确表述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对现有的档案制度条例进行规范化处理,做到管理有措施、保密有条例、借阅有规定、立卷有标准,应用开发有目标,重点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中各项细节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地方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与实践中,相关的业务操作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既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也要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做到迅速、准确、主动、热情。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要重点突出档案业务的服务属性。作用指导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档案资料开发要尽量拓展信息采集范围,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克服档案原件不被广泛系统利用的缺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 深入挖掘档案资料

为了维持地方病防治工作的连续性,在疾病防治与预测工作中,分析人员需要重要分析监测数据。在档案资料的科学研究环节中,分析人员需要对数据年份进行严格的划分,使档案资料内容与信息生成年份相对应,根据数据生成年份对档案资料进行整合处理,方便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提高档案资料的分析性能与统计性能,使档案资料在信息表现上更加直观,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工作人员对于档案数据的需求,编研人员在整理档案资料并对资料内容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档案数据进行多次的加工与处理。除了统计分析与资料整合外,编研人员还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高度浓缩处理,将档案资料重新进行排列与组合,在提高资料实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档案资料内容设计环节中,编研人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地方病防治部门加强合作,在完成数据统计与整理工作后,需要将新的档案资料内容移交给疾病防治部门进行审核,由专门的评估人员对数据价值进行评价,确保档案资料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第二,分析档案资料统计工作的有关规律。我国疾病防治工作方面档案资料经过多年积累,已经能够体现出充分的规律性特点,找出档案资料生成的有关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料分析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第三,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是档案信息资料分析的根本性要求,要y计分析档案数据的过程中,分析人员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严格的计算,禁止直接抄写档案信息中所列出的数据;第四,数据的编排要尽量简明直观。由于在分析档案数据的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图形、文字、表格等形式,尽量使档案资源体现得更加生动直观。

4 重视地方病防治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思路创新

随着我国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地方病防治中心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为了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性,必要加强对档案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工作,档案编研已经成为当前地方病防治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通过档案数据应用以及数据设计等手段,疾病防治机构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改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这就要求防治中心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积极改革工作思维观察,改革创新档案应用与设计的手段,尤其是要重点加强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首先要加强档案编研人员在职业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档案编研,是促进档案数据应用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地方病防治单位自身也要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保护档案信息。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地方病防治机构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疾病控制与预防的有关知识。为档案资料的应用与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提升地方病防治单位档案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重要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是关系到疾病防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档案编研人员在设计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内容本身具有充足的目的性与专业性,与机构本身长远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永玲,白洁.地方病防治工作中档案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才智,2015,11(03):168-169.

研究工作方案篇10

地方病防治机构是负责疾病控制与治疗工作的重要公共部门。经过长期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实践,有关部门已经积累了大小技术档案与信息档案。这些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助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信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应用于疾病防治工作指导方面,是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做好档案资料的应用与开发工作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档案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疾病的预防,核心手段是加强群众卫生管理。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与数据积累,产生了大量声像、教学、科研以及技术资料。地方病防治工作具有专业高强与目的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分析疫情与病情发现情况的过程中,主要依照业务档案对相关的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相关的应用与开发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业务档案,对档案数据中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明确档案资料分析的目的。

2 档案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掌握单位的中心工作

为了确保档案开发工作的专业性,首先了明确档案分析的选题,依照业务活动需求与中心任务设计选题内容,选题内容要紧扣档案分析目标。因此,档案编制人员在编制档案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地方病防治机构的工作发展趋势与中心工作任务,概括以上资料对选题进行设计,所筛选出来的档案题材既要满足日后的档案分析需求也要能够用以指导地方病防治方面的有关工作。在档案资料的应用方面,相关的应用工作则需要严格按照中心工作任务具体实施,地方病防治机构需要对单位的长期任务与短期任务、全面任务与局部任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档案应用与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具体的应用中体现出疾病防治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了解主要工作内容

地方病防治机构重点负责碘缺乏、砷中毒、氟中毒以及鼠疫等方面的监察工作,防止疾病大面积扩散编研人员在编制档案的过程中,需要事先明确工作内容与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编研人员自身也需要对防治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详细的考察,加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解防治机构中不同科室的职责与就这么办,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了解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的总体需求,提高档案资料筛选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

(三)明确任务落实策略

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建立在熟悉和健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一方面,单位领导需要加强档案业务工作方面的重视,落实人员组织、健全机构部分各分项部六的职能,配备专管人员、建立专业档案室,以年为单位建立固定的工作目标,根据固定的计划与安排,明确各级领导在档案业务方面的议事日程,明确表述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对现有的档案制度条例进行规范化处理,做到管理有措施、保密有条例、借阅有规定、立卷有标准,应用开发有目标,重点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中各项细节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地方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与实践中,相关的业务操作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既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也要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做到迅速、准确、主动、热情。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要重点突出档案业务的服务属性。作用指导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档案资料开发要尽量拓展信息采集范围,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克服档案原件不被广泛系统利用的缺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 深入挖掘档案资料

为了维持地方病防治工作的连续性,在疾病防治与预测工作中,分析人员需要重要分析监测数据。在档案资料的科学研究环节中,分析人员需要对数据年份进行严格的划分,使档案资料内容与信息生成年份相对应,根据数据生成年份对档案资料进行整合处理,方便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提高档案资料的分析性能与统计性能,使档案资料在信息表现上更加直观,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工作人员对于档案数据的需求,编研人员在整理档案资料并对资料内容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档案数据进行多次的加工与处理。除了统计分析与资料整合外,编研人员还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高度浓缩处理,将档案资料重新进行排列与组合,在提高资料实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档案资料内容设计环节中,编研人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地方病防治部门加强合作,在完成数据统计与整理工作后,需要将新的档案资料内容移交给疾病防治部门进行审核,由专门的评估人员对数据价值进行评价,确保档案资料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第二,分析档案资料统计工作的有关规律。我国疾病防治工作方面档案资料经过多年积累,已经能够体现出充分的规律性特点,找出档案资料生成的有关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料分析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第三,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是档案信息资料分析的根本性要求,要y计分析档案数据的过程中,分析人员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严格的计算,禁止直接抄写档案信息中所列出的数据;第四,数据的编排要尽量简明直观。由于在分析档案数据的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图形、文字、表格等形式,尽量使档案资源体现得更加生动直观。

4 重视地方病防治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思路创新

随着我国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地方病防治中心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为了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性,必要加强对档案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工作,档案编研已经成为当前地方病防治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通过档案数据应用以及数据设计等手段,疾病防治机构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改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这就要求防治中心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积极改革工作思维观察,改革创新档案应用与设计的手段,尤其是要重点加强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首先要加强档案编研人员在职业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档案编研,是促进档案数据应用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地方病防治单位自身也要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保护档案信息。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地方病防治机构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疾病控制与预防的有关知识。为档案资料的应用与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提升地方病防治单位档案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重要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是关系到疾病防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档案编研人员在设计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内容本身具有充足的目的性与专业性,与机构本身长远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永玲,白洁.地方病防治工作中档案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才智,2015,11(03):168-169.

研究工作方案篇11

中图分类号T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84-01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钳工操作质量及其水平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基础性地位不断突出的背景下,对于钳工在技术上的掌握水平,以及在机械操作方面的质量,均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同时,钳工作为一项突出技术性的工作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在实际性的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对钳工中大量操作工艺的应用(特别是钳工作业中,划线、锉削这两项基础性的工作)。对钳工工种的操作人员而言,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对相关工艺技术的操作,在实践工作中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工件加工能够高水平的完成。本文即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钳工划线操作的质量控制方案分析

在钳工划线操作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所加工工件表面位置以及加工余量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需要衡量毛坯的基本形状与尺寸是否与设计标准相符合进行检查。同时,在划线操作的过程当中,针对毛坯料所出现的表面缺陷问题,可以通过借料的方式对此类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在钳工划线操作的实施过程当中,比较常用的机械操作工具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划线平台;2)钢直尺;3)高度尺;4)90°角尺;5)划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为了确保划线线条的的清晰,就需要在划线操作之前,对待处理工件进行预加工(主要的加工方式为:于需划线部位涂抹一层均匀性的涂料)。一般来说,在此环节的处理过程当中,对于表面相对粗糙的工件而言,预处理过程中可涂抹石灰水与牛皮胶相配合试剂的方式,提高涂料相对于工件表面的附着性。同时,针对已加工的工件而言,预处理过程中可涂抹硫酸铜溶液、或者是酒精色溶液。同时,现阶段所使用的记号笔标注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同时,钳工划线操作之前,还需要对划线操作平台以及待加工工件进行清理,特别需要针对表面存在毛刺的工件进行去除,防止划线的准确性受到不良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对待加工工件的图样进行分析,确保钳工人员能够对工件需加工的部位及要求有充分的认识,所选取的划线基准应当保障能够与设计基准完全相同。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比较常见的划线基准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平面作为基准;2)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中心线作为基准;3)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平面与中心线作为基准。

2 钳工锉削操作的质量控制方案分析

在钳工机械操作的过程当中,锉削操作工艺主要适用于对平面、曲面、以及相关复杂性形状表面的加工作业。在钳工所需要掌握的三项基本操作技能当中,对于锉削技能的掌握是最基础性的环节之一。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钳工锉削操作质量的可靠与有效,就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锉削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作业姿势进行有效控制。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在钳工锉削操作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姿势会直接对整个锉削面的加工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要求钳工操作人员两脚之间的兼具以及站立位置相对于钳工操作台的间距合理,防止间距过大或过小(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大,会导致操作人员的重心过低,无法确保对锉削加工压力的合理控制;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导致锉削操作中的推力发力控制出现一定的问题);2)在锉削操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锉削方法进行可靠且有效的控制。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可使用的锉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为顺向锉法;二为交叉锉法;三为推锉法。首先,在顺向锉法的实施过程当中,锉刀面与加工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相对较小,在操作人员两手用例的过程中,无法保障锉刀始终沿直线方向运动,可能会在锉刀前后摆动的情况下,出现加工工件平面中凸的问题。因此,在采取此种方法进行工件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沿加工工件的表面进行均匀性的横向移动。其次,在交叉锉法的实施过程当中,考虑到锉刀部件与加工工件表面表面接触面积较大的实际因素,对锉刀的控制要求相对较高,在锉削过程当中,对于锉痕的观察相对清晰,且能够确保加工平面高处余量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的去除;3)在锉削操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锉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锉削速度过快或过慢,防止加工工件表面出现不平整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锉削操作中的锉刀能够始终沿直线方向运动,多将锉削操作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次。

3 结论

钳工是整个工业生产体系中,关键性的操作工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技术性,需要对其实施可靠的质量控制,确保操作水平的稳定发挥。在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实际操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引导钳工操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行为,尽量的避免出现操作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分别就钳工机械操作中,划线操作以及锉削操作实践中的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珠,郑卫刚.钳工装配中“Ⅰ”型改“L”型系列工具应用[J].机械制造,2013,51(1):55-56.

[2]杨杰.钳工平面锉削操作的质量问题与技能训练方法[J].考试周刊,2011(29):165-166.

研究工作方案篇12

作者简介:刘卓(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参与高校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反映高校对“卓越计划”创新理念的理解和学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是参与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执行的主要文件,也是参与高校接受卓越计划实施效果检查与评估的主要依据。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申请卓越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高校之一,认真总结并重点研究参与卓越计划专业在制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1.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制订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各高校找到适合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市场的前提。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之一,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于学校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由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及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三海一核”领域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层次的生产型、设计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2.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充分发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把船海核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校情紧密结合,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构建和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三海一核”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即学科专业建设导向“三海一核”,构建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相关学科为支撑,理科、人文和经管学科配套完善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面向“三海一核”,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能力。

3.行业企业参与度高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是确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以“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性需求为牵引,与“三海一核”领域的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80余家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直接面向这些行业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得到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直接指导和有力支持。

二、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提出为了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四方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了解社会,也要让社会了解高校的教学。同时,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最终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要系统、完整、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重点完成五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加强工程人才的基础培养

工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决定着将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按照“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指导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增加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同时设置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重新规划设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工程图学基础、力学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等工程基础系列实践环节,使得工程人才的基础知识更加宽厚,口径更加拓宽。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配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规定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少于总学时的25%,并按照“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打造三个平台,即: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能力拓展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平台包括: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能力拓展平台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生学术活动、学生艺术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业能力考试等。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3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是工程人才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保证。学校依托“三海一核”领域校企合作优势,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本科生产实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我校首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为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放射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环节有的将全部在企业完成,有些环节将部分在企业完成。如放射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部分内容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放化分离、后处理流程、三废处理等实验内容分别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化所相应实验室与退役三废实习基地承担;专业实习将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核404厂等单位合作;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结合科研研发和工程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选题和设计。

4.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加强工程人才基础培养的前提下,专业培养方案还应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为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在学校规定的学分限额之内,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进行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优化了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如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将“专业英语阅读”和“专业概论”合并为双语“专业概论”课程,在专业概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需要,强化工程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并将相应内容从普通化工原理中独立出来;开设核化工原理课程,既包括普通化工原理课程的通用知识点介绍,又侧重于核化工单元操作内容的详解;对现有的普通化工机械及工程材料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开设了核化工机械与材料课程等。

5.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实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推进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尤其在专业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设课外研学和课堂研讨学时数,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意义上“教书匠”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体系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人”的角色。

三、结语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随着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的逐步深入,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也将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