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7:46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1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求考生掌握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对象,企业会计要素及其主要特征,企业资产、负债要素的分类,企业会计等式,账户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结构,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与审核方法,会计分录及其编制,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对账、结账和错账更正方法;熟悉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和设置原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种类,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了解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账户与会计科目、账户和账簿的联系与区别,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四章所有者权益、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构成,该部分内容比较多,其中“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解这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该部分是全书的重难点。

第二章资产,掌握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现金核算、清查,银行结算制度的主要内容、银行存款核算与核对,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存货成本的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清查,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及确认条件,其他资产的核算;了解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三章负债,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其核算,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的核算;熟悉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应交税费的内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掌握实收资本的核算,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核算,留存收益的核算;熟悉利润分配的内容,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概念及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掌握收入的特点和分类,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费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费用的账务处理,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利润的构成内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掌握结转本年利润的核算;熟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劳务开始并完成于同一会计期间、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形式,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财务报表,也是重要的考核点之一,该部分内容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关系密切。考生应掌握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其编制;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了解财务报表的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第七章成本核算,是去年教材新增的一章,也是新增的考核点。考生应掌握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生产成本的核算,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生产成本分析;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二、教材各章考题类型、分值及历年考情分析总结

(一)考题类型及其分值 初级会计实务考题类型分为客观性题目和主观性题目两大类,其中客观性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注意判断错误倒扣分);主观试题部分包括计算分析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综合题(2小题,共20分)。

(二)历年各章考点归纳和考情分析总结 第一章总论,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资产、负债、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帐户记录的试算,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的种类和登记,明细账的格式,会计对账的内容、平行登记的主要内容;错帐查找与更正的方法、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此外,与有关各章相结合的考核点是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内容。本章考题涉及题型主要为客观性题目,但也出现过主观性题目(考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和错账的三种更正方法)。本章考试分数在5-20分左右(2007年本章考试分值为5分)。

第二章资产,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现金清查的方法及其短缺和溢余处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作用及对未达账项的调整方法,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现金股利和利息、期末计量及其处置的会计处理;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及其相关账务处理;材料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周转材料――包装物的生产领用和出售的实际成本的确定和会计处理及其摊销方法,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及其会计处理,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确定、账户设置及其账务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会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和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范围及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外购和建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四种方法及其会计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具体会计处理,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和减值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处置和减值的核算等。此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核算还经常结合应交税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内容出跨章节综合题进行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本章是重点的一章,历来都是容易出计算分析题和大的综合题的地方。其分值在历年考题中一般占30分左右。

第三章负债,历年的考核点是:负债的定义,导致负债总额变化的内容,流动负债包括的内容,短期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发生、偿还、转销的会计处理,应付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内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委托加工物资负担的消费税的会计处理,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计入“管理费用”的税金,“其他应付款”科目

核算的内容;长期借款利息和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此外,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核算常结合本章应交税费、长期借款等内容,进行跨章节核算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本章试题类型全面,本章考试分数为8-15分左右(2007年为15分,出了应付职工薪酬综合题8分)。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历年的考核点是: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的事项确定,实收资本或股本入账价值的确定,资本公积的内容、发行股票时“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确定,留存收益的构成及计算,盈余公积的提取及其会计处理,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的计算、未分配利润的计算等。从近历年试题看,2004、2005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5分左右,2006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分,2007年本章考试分数为5分。本章主观题目考察利润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时,常结合本章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历年的考核点是: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出现),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法的应用)的会计处理(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现金折扣的处理,已发出但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商品成本的核算,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核算,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内容,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先征后返增值税的会计处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内容(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期末无余额的损益类账户,影响营业利润的因素和影响利润总额的因素,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和净利润的计算(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常和利润表相结合出综合题。本章也是历年试题中考核的重点。题型涉及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本章考试分数2004年为15分,2005年为28分,2006年为36分,2007年为22分。

第六章财务报表,历年的考核点是: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结构及各项目填列的方法;(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2007年本章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考察了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内容、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内容。本章综合和汇总了前面所有章节的内容,是初级会计实务中的重点章节。从历年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占重要地位。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15分左右。在综合性题目考察中多以本章内容为命题对象。2007年本章综合题考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分值为12分。

第七章成本核算,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一章,2007年以前有关成本、费用是在收入、费用和利润一章。历年试题的考核点是:应当计人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费用、生产成本科目余额的核算、产品成本科目的核算、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计算、成本计算的方法等。这些考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2007年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单选题、多选题和计算分析题。2007年本章考了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分配方法(多选题),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单选题)和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应用(计算分析题)。2007年本章试题所占分数为8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第六章会计报表,这三章内容的题量占全书的80%左右,是历年的“题仓”。2007年第三章负债由历年的10分增加到15分,第七章成本核算的试题出了8分。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考生应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这几章的内容。

三、教材各章命题规律总结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

通过对历年考题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试题中的客观题都是45个题目,分值都是60分,这些客观题涉及面非常广,几乎覆盖了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由于客观题所占分数较高,考生应认真分析近几年的试题,掌握教材中客观题的考点。

从历年考题的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来看,主要考核会计要素涉及到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和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近几年综合题部分都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是近几年考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试题在兼顾“面”的同时,考察的多是主要的知识点。教材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和利润”及会计报表,每年都是考核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试题分值也较高,考生应重点掌握。

由于2007年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2008年新的命题点,考生复习时应特别予以关注。以近几年考题为基础,预计2008年出题点:

第一章“总论”是基础章节。考生应从以下方面人手:(1)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2)从会计要素出发,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掌握常用会计科目的设置。(3)会计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方法。(4)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5)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填制要求及其审核的主要内容。(6)账簿的分类、格式及其登记要求。(7)对账的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8)错账区找的方法(包括差数法、尾数法、除2法和除9法)和错账更正的方法(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9)常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10)实施会计电算化对软硬件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资产,构成全书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考生应关注:(1)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限额和收支的具体规定);银行存款的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和作用);其他货币资金的组成内容等。(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期末计量和处置等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这是2007年教材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3)应收款项的内容、核算及其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注意计提坏帐准备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4)企业取得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及期末结存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采用毛利率和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的日常核算;包装物的核算内容及其会计处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委托加工物资的会计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会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及其会计处理。(5)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及其有关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2007年长期股权投资在教材中已作较

大调整,并且2007年试卷中考了一道5分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计算分析题。(6)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分类;固定资产核算有关账户的设置;外购固定资产和建造固定资产两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其会计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折旧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固定资产后续支出(2007年教材有变化);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的环节及其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清查和减值的核算。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是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通过的会计科目是“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确认及构成内容;无形资产的摊销,无形资产的处置和减值的核算。2007年无形资产的核算变化较大,2007年考了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三章负债,在2007年试卷中增加了考题分值,考生应关注:(1)短期借款利息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2007年教材对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改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不再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2)不带息应付票据发生、偿还和转销的会计处理。(3)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会计处理。(4)应付职工薪酬是2007年教材流动负债变化最大的内容,包括应付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应付职工薪酬的确认和具体发放职工薪酬。2007年综合题考核了这部分内容,分值为8分。(5)一般纳税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核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不动产时计算应交的营业税的处理;其他应交税费的处理。(6)其他应付款包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7)长期借款的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其发行、计提利息和还本付息的会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借款”科目下设“本金”和“利息调整”明细科目,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2007年教材在实收资本中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会计处理。在资本公积的构成内容中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指其他资本公积)。需注意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分别“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进行明细核算。在盈余公积中,公司制企业只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考生应关注:(1)实收资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2)资本公积的概念、构成内容和科目设置、会计处理;(3)留存收益的构成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考生应关注:(1)收入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和会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原则及其会计处理。(2)费用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其核算,期间费用包括的内容和会计处理。(3)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形式;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其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这部分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内容。(4)利润的构成和计算方法;营业外收支的主要内容和会计处理;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2

【内容导航】: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内容。

【知识点】:样本设计阶段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控制测试目标

(1)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教材P75)

Y=K/X

2. 定义总体(适当性、完整性)

(1)评价总体的适当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控制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控制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用以保证所有发运商品都已开单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应将所有已发运的项目作为总体。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得出结论(总体项目内容完整) 。

又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得出结论,总体应包括来自整个报告期间的所有相关项目(总体的涉及时间完整) 。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教材P75倒数第1段) 。

4. 定义偏差

(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教材P68第3段) 。

(2)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教材P76第3段) 。

5. 定义测试期间

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1)期中实施的控制测试(初始测试) 。

(2)剩余期间的补充测试。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细节测试目标

(1)细节测试的目的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通常用来为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 定义总体

(1)评价总体的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细节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细节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时,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将被审计单位的供货商对账单作为总体比将应付账款明细表作为总体更加适当; 也可以用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未付款的验收报告等也可以作为总体,它们都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证据。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3)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该日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又如,如果总体是某一测试期间的销售收入,代表总体的实物就可能是记录在销售明细账中的销售交易,也可能是销售发票。

注册会计师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加总或计算来完成这一工作。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将发票金额总数与已记入总账的销售收入金额总数进行核对。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PPS抽样)(教材P85第4段) 。

4. 分层

(1)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 的抽样单元组成;

(2)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3)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例如,函证应收账款时,可以按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大小分为三层:

第1层: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

第2层:对于金额在5000-10000元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第3层:对于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3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2.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

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

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 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

(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

(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

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

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1)改变考试形式

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

(2)突出动手能力

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

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2010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谈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管是教育部16号文还是国务院的规划纲要,其核心观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界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讨论很多,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广泛接受,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反过来,再利用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工作问题,即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验设计背景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设有90个学时。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以材料费用核算为例,其教学实施过程一般是:首先由教师讲解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然后学生模仿例题做练习,最后由教师评讲。结果是学生连领料单是什么都没见到,只会做练习,并不能解决工作中材料费用的核算问题。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我们首先对材料费用核算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接下来针对表1分解的知识与能力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过程如下:学生(分组分岗)熟悉虚拟企业经营环境(来自实训教材或教学软件)、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对单据进行归类、编制发料汇总表(假设企业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对发出材料进行计价)、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相关账簿;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或者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面对众多的领料单怎么办?要不要一张张处理?怎样设计合适的发料汇总表?为什么要编制分配表?怎样设计合适的分配表?用什么方法分配公共材料费用?依据是什么?处理材料费用的原则是什么?明细账在材料费用核算中起什么作用?不要行不行?设计明细账的依据是什么?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管控好课堂,做一个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高度体现“知行合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考核形式也由传统的“考勤+练习+期末考试”的形式改变为形成性考核方式,具体如表2所示,侧重考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计

在高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说明

(1)自变量:本实验中自变量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处理:被试采用该教学方法则是实验的“处理”。

(3)因变量:本实验中因变量是学生学习效果(用总评成绩来表示),可以由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三个指标来衡量。由表2可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团队作业、期末考试三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可以用平时成绩作为学习态度的测量;团队作业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含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因此可以用团队作业成绩作为综合能力的测量;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按课程标准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并做适当调整,因此可以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测量。

(4)测试对象:本实验的测试对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2012级会计1班和2班学生,其中1班学生人数为45人,2班学生人数为43人。

2、实验设计方案说明

本研究拟采取事后对照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以2012会计1班作为控制组,该控制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未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2012会计2班作为实验组,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该实验方案中的处理X,表示是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该变量与班级完全对应,所以可以直接以班级变量作为分组因素变量。R表示随机抽样,从诸多项目式教学课程中随机抽取到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作为实验。实验观察结果O1表示的是2012会计2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11、团队作业成绩O12、期末考试成绩O13、总评成绩O14四个变量来衡量;O2表示的是2012会计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21、团队作业成绩O22、期末考试成绩O23、总评成绩O24四个变量来衡量。除了独立样本T检验外,本实验还将采用方差分析,纳入分析的分组变量包括班级和性别。

(1)独立样本T检验的假设如下

H01:O11=O21,假设两个班平时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态度无影响。

H02:O12=O22,假设两个班团队作业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无影响。

H03:O13=O23,假设两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影响。

H04:O14=O24,假设两个班总评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效果无影响。

(2)一元方差分析检验的假设如下

H05~H08: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09~H12:假设性别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13~H16: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性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

3、外生变量的控制

在本实验中通过以下途径来控制外生变量的影响。

(1)课程都安排在第3学期,所学课程一样,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差不多。

(2)没有同学重修该课程,所以没有学生接受重复测试,这样也就不会产生因重复测试而对实验产生影响。

(3)两个班都是同一个老师负责上课和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也完全相同,所以对应的测量手段是一致的。

(4)在数据预处理时可以通过分析软件剔除掉极端值。

(5)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消除选择偏差。

三、实验结果及评价

1、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的探索分析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摘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2012会计2班的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无论是算术平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比2012会计1班高。两个班成绩的标准差规律性不明显。由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都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和独立(对两个班级成本核算与管理成绩的测量是独立进行的,满足样本的独立性),所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要做正态分布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从数据预处理的结果来看,只有2012会计1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见表4,KS检验对应的P值分别为0.140、0.200,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接受服从正态分布的零假设),但样本数大于30,近似大样本,是否正态分布对后续分析影响不大;而方差齐性的Levene统计检验的结果(见表5)表明,除团队作业成绩的P值接近0.05,其余的P值都远大于0.05,接受方差齐性的零假设。从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来看,本次实验数据可以做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独立样本T检验的实验结果

从表6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有95%的把握认为两个班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好其他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两个班级在成本核算与管理学习方面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实施一体化教学,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效果四个方面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从表7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有95%的把握认为学生在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方差分析的实验结果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检验一致,此处不再表述。

(2)双因素方差分析

该分析主要是考虑班级和性别两个因素对各项成绩的影响。根据班级与性别的交叉表(见表8),2012会计1班的男女比例和2012会计2班的男女比例刚好颠倒过来,虽然从上面的T检验知道性别对成绩没有影响,但性别与班级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并没有得到证实。从表9班级与性别变量相关性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班级与性别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表10至表13各项成绩的双因素分析表来看,所用方差分析模型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所用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用该模型来判断变量系数的统计学意义。与T检验的结果一致,班级变量对四项成绩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变量对四项成绩均无影响,班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四项成绩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

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采取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而且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衡量学习效果的三个方面指标: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效果。这为我们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指导。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尚需完善的地方如下:一是选取的教学课程太少,可以抽取更多课程作为研究案例。二是选取的研究班级太少,只选取本人所教的2个班级进行测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合作,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选择更多的班级做研究,比较适合做对比实验。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119-03

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正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各项教学改革中,课程考核改革往往较为滞后,也容易被忽视。其实,课程考核具有直接导向功能,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有不少研究表明,当前有许多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上侧重于知识考核而忽视能力考核,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大多以出卷考试为主,甚至还存在“一考定终分”现象,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削弱了课程考核的评价与导向功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本文基于沈阳城市学院课程考核改革实践,通过反思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考核上存在的不足,并在梳理沈阳城市学院在课程考核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课程考核的目标、内容、方式加以探索与研究,以期得到有益发现。

一、深化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上,普遍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

(一)课程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现行的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不论是平时小测验还是期末考试,往往主要考核学生对财务会计核算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死背知识考点,不懂会计实务操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高校仍未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使得财务会计课程考核内容“教材化”“唯书至上”。同时,有部分任课教师习惯性地为学生“划重点、给范围”,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轻松通过考试。很显然,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比知识培养更为关键,相应的,对学生专业能力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考核重期末、轻过程

现在不少高校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上,往往只注重期末考试,甚至存在“一考定终分”现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表现进行考核。也有部分高校要求平时成绩占一定比例,但没有对过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加以规定,这往往导致许多教师按上课出勤或课堂提问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或以期中考试来作为平时成绩,甚至有部分教师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倒推平时成绩等,这种考核方式在本质上仍属于“重期末、轻过程”。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催生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行为,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出卷测试

当前,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对出卷考试“情有独钟”。这可能主要源于教师和教务工作人员考试理念滞后,或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探索更好的考核方式。其实,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除了出卷考试外,还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项目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很显然,出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所学会计核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很难测度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折射出当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的现状。

综上所述,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不论在考核目标上,还是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都难于发挥课程考核的评价与导向功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课程考核改革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因此,课程考核改革应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不论是在课程考核目标定位上,还是在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上,都应坚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

经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沈阳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师总结出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即:逐步建立健全“以能力考核为导向、以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考核为抓手、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动手学。其中,突出能力考核是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考核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并以项目考核为主是课程考核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动手学是课程考核改革的根本目的。

三、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采用以记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目标

课程考核目标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决定了课程考核改革的总方向。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课程考核目标定位应在注重知识培养的同时,突出能力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目标定位上,应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考核。一般来说,会计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记账能力、算账能力、看账能力等三大专业能力。在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上,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等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账能力;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算账能力;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学等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看账能力。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账能力。所以,财务会计课程考核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对学生记账能力的培养。

(二)引入以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为抓手的考核内容

课程考核内容是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考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考核题目一般来源于教材练习题或教师根据企业业务模拟的试题,这些模拟试题不仅仿真效果差,往往与企业真实经济业务相差甚远,而且缺乏系统性,各模拟试题之间相互孤立、不成体系,很难测评出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此,沈阳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组织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内容进行技术攻关,历经多年的潜心钻研,研发出财会真题业务项目。

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会计业务题库组成,该题库高度仿真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巧妙地将会计理论知识融入到题库中,整合成一个仿真性高、实务性强、知识性多、便于操作的真题业务项目。目前,该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涵盖商业、工业、建筑施工业三大行业,每个行业再细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共有9大真题业务项目题库合计20 600余笔具体业务,基本满足大学四年教学需要。

财会真题业务项目可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教科书相比,它将枯燥乏味的会计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到具体的财会真题中,让学生在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更是获得了会计专业能力。同时,财会真题业务项目也可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考核的重要抓手,贯穿于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之始终,让学生动手操作财会真题业务项目,突出真题实战,理论联系实务,可有效地测评出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可选用工业中级等级的某一企业或某一月份的真题业务题库为素材,开展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训练。相应的,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上,可以从工业中级等级的真题业务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手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或者通过财务软件输入记账凭证、查询或打印账表等,以测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记账能力。通过财会真}业务项目的教学和考核,使财务会计课程的日常教学与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财会真题业务项目的操作,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是提高了记账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选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项目操作考核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因此,财务会计课程考核应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可以适当地加大过程考核权重和次数,从多个时点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过程考核成绩,可能是对其最好的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鞭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意味着这两种考核方式都不可偏废,但不代表这两种考核方式各占50%权重。究竟如何分配权重?孰轻孰重?是过程考核占60%,还是期末考核占60%?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选用何种具体考核方式能有效地测度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就是说,探究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采用何种具体考核方式,比单纯争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所占权重可能更有意义。

财务会计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项目操作、课程论文、课后作业、出卷考试、上机考试等。通常而言,期末考核较多采用出卷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论文、项目操作等中的某一种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则可以选择上述所有考核方式的一种或多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财务会计课程考核坚持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突出记账能力培养,所以考核方式适宜采用项目操作,它能有效地测评出学生专业能力。当然,项目操作不仅适用于过程考核,也适用于期末考核,建议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都选用项目操作,以突出能力考核。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上,在强调以项目操作为主来考评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辅以出卷考试或上机考试、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考核方式,以测评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必要时,上课出勤也作为一种辅助的考核方式,用于约束学生的翘课行为。

沈阳城市学院通过对课程考试方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课程考核改革的一些经验,表1为改革后的沈阳城市学院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

如表1所示,沈阳城市学院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上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项目考核”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其中,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这种考核方式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中均加以运用,主要用于测评学生专业能力中的记账能力,只占总成绩的70%,而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和阶段测试(出卷考试或上机考试)等考核方式更倾向于测评学生对会计核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权重只有30%,这充分体现了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上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知识考核为辅助的原则。

沈阳城市学院财务会计课程自2014年9月采用上述考核方式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现已基本扭转了过去单单通过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来应付期末考试的不良习惯,使得学生更注重于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更注重于将知识转为能力。同时,自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有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到学校会计实验室进行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训练。此外,从沈阳城市学院2012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或实习单位反馈来看,学校毕业生过硬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受到许多用人单位好评。

四、结语

本文基于沈阳城市学院课程考核改革实践,在反复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即:逐步建立健全“以能力考核为导向、以财会真题业务项目操作考核为抓手、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期末轻过程、考核方式单一等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可以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9,(15):110-112.

[2]崔晓钟.“会计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研究――基于嘉兴学院“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3,25(4):131-135.

[3]万迈.“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11):30-32.

[4]刘瑞红.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我院《财务会计》核心课程改革为例[J].商业会计,2014,(8):114-116.

[5]周黎明,赵红梅,袁知柱,等.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为例[J].大学教育,2015,(5):169-171.

作者简介: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6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知识考核多,技能素质考查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核少;短期记忆式打分多,长效运用性评价少。这样的考试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2有助于实现《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进行企业产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的核算,具备成本核算员、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成本控制与节约的理念,构筑良好的企业管理大局意识,能够胜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培养的许多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经过毕业生抽样调查,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还是运用不灵活,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成本管理会计》课程逐步改变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3有助于推进《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们在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以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任务导入,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类型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成本核算,填写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有关成本账户。为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在《成本管理会计》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容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了解目前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要求,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并适应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吃力的特点。

3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考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企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该院财经系教学改革实际,构建《成本管理会计》考试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逻辑排序,突出成本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上突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3.1方案设计

教学模式上,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按照学生成绩以及语言能力建立讨论小组,每组人数在5-8人之间,该小组成员与将来考核方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致,可以督促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闭卷笔试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状。本项目计划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考核环节。力求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账簿登记等实践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40%,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较简单的计算操作题。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期末按照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进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占总成绩的20%,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任课教师日常归集整理该项成绩。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单证。考题围绕重点知识展开,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等,可以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进行考核设计:①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额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费用。④核算不可修复废品以及可修复废品损失。⑤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⑥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⑦根据综合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项目比重还原法、还原分配率分配法进行成本还原。⑧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各步骤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登记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⑨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等成本报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期中阶段,第二阶段为期末复习周。考核时,按照被考核学生的人数设计不同题型,不同数字的题目,学生分组进入考场,学生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核时间为每人45分钟,教师严格控制交卷时间。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学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事前并无法确定抽签的题目,学生学习和复习时,需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改变传统上教师考前串讲,考试之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加侧重对学生日常专业水平及技能的综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在学生总的评分成绩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将日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运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这些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锻炼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7

    审计工作要产生许多的审计工作底稿,其中不少审计工作底稿如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倒轧表、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等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编制。利用Excel辅助编制表格式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如下:

    1.整理并设计各表格。审计人员先要整理出可以用表格列示的审计工作底稿,并设计好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如右表为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的部分格式与内容。

    2.建立各表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模本。对每个设计好的表格,首先在Excel的工作表中填好其汉字表名、副标题、表尾、表栏头、表中固定文字和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并把这些汉字和计算公式的单元格设置为写保护,以防在使用时被无意地破坏。完成上述工作后,各表格以易于识别的文件名分别存储,成为各表格的基本模本。

    例如,用Excel建立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基本模本的步骤为:①在Excel的工作表中建立表的结构,并填好表名、表栏头和固定项目等;②在工作表中填列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此例中有关计算公式为:E5单元格=B5+C5-D5,K5单元格=H5+I5-J5,B10单元格=SUM(B5∶B9);③相同关系的计算公式可通过复制得到,此例中可把E5的公式复制到E6∶E9,K5的公式复制到K6∶K9,B10的公式复制到C10∶K10;④表格与计算公式设置好后,把有汉字和计算公式的单元格设置为写保护(把不需要的区域设置为不锁定,然后设置全表格为写保护);⑤把已建好的表格模本以便于记忆的文件名(例如GDZCSJ.XLS)存盘,也可以把各表格模本存放在同一个文件的不同工作表中,各工作表以便于记忆的名字命名,以备审计时使用。

    3.审计时调用并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上述工作做好后,只要打开相应的模本文件,在需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内填入被审计单位相应的数据即可完成表格的编制,从而得到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

    二、利用Excel编制试算工作底稿与调整后的会计报表

    审计人员在完成了各项审计工作后,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及其重要程度确定要调整的项目,并作出调整分录。一般审计人员要先编制试算工作底稿,然后根据试算工作底稿编制调整后的会计报表。这项工作在报表金额较大、调整项目较多的情况下,要做很多枯燥而又必须保证计算正确的填列工作。如果利用Excel,就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大大加快编表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利用Excel编制试算工作底稿与调整后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试算工作底稿和各报表的基本模本。每个表格先填列好表头、表尾、固定项目和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并把它们设置为写保护,要输入的单元格暂时留空。试算工作底稿各项目按各报表项目依次排列,调整前、调整数和调整后均包括借方和贷方两栏,调整后数据根据调整前数据和调整数计算得到。因为经调整的会计报表是根据试算工作底稿编制的,因此可利用Excel的链接功能把试算工作底稿各项目调整后数据链接到会计报表的相应项目而无需人工输入。

    2.利用模本完成试算工作底稿和各经审会计报表的编制。基本模本建好后可反复使用,每次要编制某被审计单位的试算工作底稿和经审会计报表时,只要打开模本文件,在试算工作底稿中输入调整前与调整数,通过计算公式得到的数据会自动填列到表中。因为表中计算关系已确定且输入差错能相互抵销的几率很小,只要检查试算工作底稿的调整前、调整数和调整后借贷两方合计数是否相等,报表应有的勾稽关系是否满足,马上就能发现输入的错误。由于报表与试算工作底稿建立了数据链接的关系,一旦试算工作底稿编制完成,报表的编制即自动完成。这有效地保证了试算工作底稿与经审会计报表数据的一致性。

    三、利用Excel编制集团公司的经审合并报表

    对集团公司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就是编制经审合并报表。其主要工作是:①汇总各公司相应的会计报表;②对需要互相抵销的项目逐一编制抵销分录进行调整;③根据调整结果编制经审合并报表。

    利用Excel辅助编制经审合并报表的工作步骤为:①分别建立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的基本模本;②利用模本完成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的编制。

    由于合并工作底稿中母子公司报表汇总数要由各公司的经审会计报表数汇总得到,所以,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时,可先利用Excel的“合并计算”功能,将各公司审计后编制的试算工作底稿汇总,生成汇总试算工作底稿。然后,打开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模本文件,把汇总试算工作底稿中调整后数据复制到合并工作底稿母子公司报表汇总栏。接着,把各合并抵销分录汇总后输入到合并工作底稿合并调整栏,计算机自动计算并完成经审合并报表的编制。

    四、利用Excel进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变动项目,确定审计重点,以便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利用Excel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大量的抄写和计算工作,还能使审计工作更准确、更直观。其工作步骤为:①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的分析性复核表格,按上述方法建立其基本模本;②打开相应的模本文件,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输入有关数据后自动完成分析性复核表格的编制。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8

审计工作要产生许多的审计工作底稿,其中不少审计工作底稿如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倒轧表、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等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编制。利用Excel辅助编制表格式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如下:

1.整理并设计各表格。审计人员先要整理出可以用表格列示的审计工作底稿,并设计好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如右表为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的部分格式与内容。

2.建立各表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模本。对每个设计好的表格,首先在Excel的工作表中填好其汉字表名、副标题、表尾、表栏头、表中固定文字和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并把这些汉字和计算公式的单元格设置为写保护,以防在使用时被无意地破坏。完成上述工作后,各表格以易于识别的文件名分别存储,成为各表格的基本模本。

例如,用Excel建立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基本模本的步骤为:①在Excel的工作表中建立表的结构,并填好表名、表栏头和固定项目等;②在工作表中填列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此例中有关计算公式为:E5单元格=B5+C5-D5,K5单元格=H5+I5-J5,B10单元格=SUM(B5∶B9);③相同关系的计算公式可通过复制得到,此例中可把E5的公式复制到E6∶E9,K5的公式复制到K6∶K9,B10的公式复制到C10∶K10;④表格与计算公式设置好后,把有汉字和计算公式的单元格设置为写保护(把不需要的区域设置为不锁定,然后设置全表格为写保护);⑤把已建好的表格模本以便于记忆的文件名(例如GDZCSJ.XLS)存盘,也可以把各表格模本存放在同一个文件的不同工作表中,各工作表以便于记忆的名字命名,以备审计时使用。

3.审计时调用并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上述工作做好后,只要打开相应的模本文件,在需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内填入被审计单位相应的数据即可完成表格的编制,从而得到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

二、利用Excel编制试算工作底稿与调整后的会计报表

审计人员在完成了各项审计工作后,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及其重要程度确定要调整的项目,并作出调整分录。一般审计人员要先编制试算工作底稿,然后根据试算工作底稿编制调整后的会计报表。这项工作在报表金额较大、调整项目较多的情况下,要做很多枯燥而又必须保证计算正确的填列工作。如果利用Excel,就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大大加快编表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利用Excel编制试算工作底稿与调整后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试算工作底稿和各报表的基本模本。每个表格先填列好表头、表尾、固定项目和可通过计算得到的项目的计算公式,并把它们设置为写保护,要输入的单元格暂时留空。试算工作底稿各项目按各报表项目依次排列,调整前、调整数和调整后均包括借方和贷方两栏,调整后数据根据调整前数据和调整数计算得到。因为经调整的会计报表是根据试算工作底稿编制的,因此可利用Excel的链接功能把试算工作底稿各项目调整后数据链接到会计报表的相应项目而无需人工输入。

2.利用模本完成试算工作底稿和各经审会计报表的编制。基本模本建好后可反复使用,每次要编制某被审计单位的试算工作底稿和经审会计报表时,只要打开模本文件,在试算工作底稿中输入调整前与调整数,通过计算公式得到的数据会自动填列到表中。因为表中计算关系已确定且输入差错能相互抵销的几率很小,只要检查试算工作底稿的调整前、调整数和调整后借贷两方合计数是否相等,报表应有的勾稽关系是否满足,马上就能发现输入的错误。由于报表与试算工作底稿建立了数据链接的关系,一旦试算工作底稿编制完成,报表的编制即自动完成。这有效地保证了试算工作底稿与经审会计报表数据的一致性。

三、利用Excel编制集团公司的经审合并报表

对集团公司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就是编制经审合并报表。其主要工作是:①汇总各公司相应的会计报表;②对需要互相抵销的项目逐一编制抵销分录进行调整;③根据调整结果编制经审合并报表。

利用Excel辅助编制经审合并报表的工作步骤为:①分别建立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的基本模本;②利用模本完成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的编制。

由于合并工作底稿中母子公司报表汇总数要由各公司的经审会计报表数汇总得到,所以,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时,可先利用Excel的“合并计算”功能,将各公司审计后编制的试算工作底稿汇总,生成汇总试算工作底稿。然后,打开合并工作底稿和经审合并报表模本文件,把汇总试算工作底稿中调整后数据复制到合并工作底稿母子公司报表汇总栏。接着,把各合并抵销分录汇总后输入到合并工作底稿合并调整栏,计算机自动计算并完成经审合并报表的编制。

四、利用Excel进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变动项目,确定审计重点,以便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利用Excel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大量的抄写和计算工作,还能使审计工作更准确、更直观。其工作步骤为:①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的分析性复核表格,按上述方法建立其基本模本;②打开相应的模本文件,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输入有关数据后自动完成分析性复核表格的编制。

在审计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很不规范的账务处理,这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一些单位由于效益不好,应收账款长期不作清理。要快速清理应收账款,可以用“账龄分析模板”。该模板是在Excel的工作簿里选择一个按标准的会计平衡式账页设计的工作表,取名为“平衡账”,它分借方、贷方、余额三栏。可按客户的名称,将其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输入到借方,收回账款的金额输入到贷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为一借一贷,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及时得到欠款余额。但应注意的是,一定要正确输入发货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在同一工作簿的另一名为“账龄分析”的工作表中建立账龄分析模本,利用电子表格的引用功能,将来源于会计平衡式账页的余额数据,根据发货和货款回笼日期,将不同的客户代入计算,得出账龄分析情况,然后输出结果。它既可以得出企业总的账龄分析结果,又可以得出某一个客户的分析结果。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9

该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设定,由于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截然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设定形成性考核内容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在整个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所占比重也各不相同。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在学生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4次记分作业、2次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电算化会计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80%,考核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报表格式和定义、设置资产类别、资产增加和减少等网上软件模拟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软件和会计凭证的操作能力。网络技术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计分作业、实验和实习构成,其中计分作业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计分作业布置4次。实验和实习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4次记分作业(占总成绩的10%),1次市场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1次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1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

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课程形成性考核平均分数、终结性考试平均分与课程学期总成绩之间的对比分析。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

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

远程教育考核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形成性考核在形式上大大简化。老师通过网络等形式交代学生作业,至于作业是否应当切中教材内容、是否能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则可能未予考虑。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不去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学习,没有对所应学知识进行复习和理解,最终可能形成性考核分数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终结性考试的题目也有些随意的现象发生,比如脱离大纲和教材、考试内容与形成性考核中作业内容重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形成性考核分数脱离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终结性考试成绩也会脱离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学期课程总成绩也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情况。学生成绩管理不严格。远程教育的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是远程教育的学生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要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腾出时间来学习和做作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完成形成性考核所规定的内容。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如果全部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进行考核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和最终的毕业率,也会影响到招生等直接关系到学校利益的问题。所以,学校和老师都自觉的放宽了标准,比如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只要上交了作业的就全部计满分,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课程学成绩的需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后才把形成性考核进行综合打分,人为的为那些终结性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把分数加上去,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网络应用障碍。远程教育的学习和考核,大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而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大都是年纪相对较大的中年人为主体,很多人没有自己的邮箱,没有网络应用能力,所接触的网络知识大都用于聊天和浏览网页,对于网络上提交作业和下载文件等知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些也影响着考核结果的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在学习思维上还是以传统的纸质书本上,无法接受新兴的网络学习这种模式。考核内容设定有待完善。虽然各个课程有各个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课程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也无法要求所有的课程中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所占比重固定。但是,对于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当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设定。比如,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就是量化为完成4次作业,没有其他的规定了,所以无法反映出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且还可以影响最终的成绩是否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10

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远程教育考核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形成性考核在形式上大大简化。老师通过网络等形式交代学生作业,至于作业是否应当切中教材内容、是否能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则可能未予考虑。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不去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学习,没有对所应学知识进行复习和理解,最终可能形成性考核分数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终结性考试的题目也有些随意的现象发生,比如脱离大纲和教材、考试内容与形成性考核中作业内容重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形成性考核分数脱离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终结性考试成绩也会脱离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学期课程总成绩也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情况。学生成绩管理不严格。远程教育的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是远程教育的学生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要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腾出时间来学习和做作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完成形成性考核所规定的内容。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如果全部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进行考核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和最终的毕业率,也会影响到招生等直接关系到学校利益的问题。所以,学校和老师都自觉的放宽了标准,比如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只要上交了作业的就全部计满分,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课程学成绩的需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后才把形成性考核进行综合打分,人为的为那些终结性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把分数加上去,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11

一、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级职称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国家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2.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综合题的第2题(18分)就出在此处。在复习考试中,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3.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说,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二)2008年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内容构成及命题走势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最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这样,考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较为科学地预测出2008年的命题走势。笔者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未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8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8年考核的重点。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1.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了。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二)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其新的分类方式和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1.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2.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3.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4.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第一类和第四类。5.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已经考了很多相关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1.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2.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3.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十分容易丢分。

(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仍然需要十分谨慎。

(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及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人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成本会计试用期总结篇12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