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护士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50:53

血站护士论文

血站护士论文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9-02

血站是采供血机构是指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医疗卫生机构[1]。分为血站、单采血浆站和血库;血站的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护理对象不直接是临床的患者,而是广大无私奉献的“自愿无偿献血者”,和提供合格的“血液”产品。血源是指向采供血机构提供血液的公民;血液是指用于临床的全血、成分血和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原料血浆。

1 护理人员在血站各岗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 血源科护士招募无偿献血者 血源科护士主要承担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宣传、招募、采集服务,保障临床用血,以及负责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的管理、培训、协调等工作[2]。一名优秀的血源科护士,除了态度和蔼可亲,外表整洁,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更多健康人认识到献血的好处,从而能够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行列,保证血站有充足的安全的血液来源。此外采血护士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献血知识、法律意识,如有血液病、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应劝阻其献血,保证血源的质量。

1.2 采血护士的技术水平、责任心决定着血源量和血源质量 血液的采集是血站工作的关键岗位,是采供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血液采集是采供血单位的关键岗位,当健康献血者兴高采烈地来到采血车上,完成神圣的使命时,由于采血护士穿刺失败、动作粗鲁、流血不畅、疼痛等不当行为,甚至发生晕厥、献血反应,都会造成献血者心理恐惧,挫伤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对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血护士在采血前需要了解献血者的近期的饮食、睡眠,做好知情服务,穿刺时转移其注意力,献血后交待注意事项及针眼的保护。

要想保证医院的血源充足,在采血过程中,血站应从献血源头开始抓血液质量控制,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身份、献血标签、体检单、血袋的检查核对,严谨正确地粘贴标签等活动,都是保证血站血液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

1.3 待检科的护士承担血液进行加工、隔离、放行 待检科护士负责将所有采集的血液、血样管、资料的接收,每一袋血液初始信息的录入及可疑血制品的标识及隔离,并将初步验收的血液发往相应部门进行成分制备,同时进行成分血液及检测报告的接收,对每一袋不合格的血液进行严格的隔离与报废,对每一袋合格的血液进行标签的打印、粘贴及包装,并确保合格血液的及时供应[3]。

护士按照临床的用血将全血加工成各种成分,这一环节是对“血液”的重新护理。要求工作人员工作高度责任心、一丝不苟完全按照无菌技术原则制备血液成分,严把血液质量关,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产品,达到血液治疗的目的。

血液的隔离放行与发放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避免不合格的血液、有毒害血液流出血站,流入医院,给患者造成危害。

1.4 发血科的护士承担血液准确发放、储存确保血液制品安全 发血科是面向临床的服务窗口,分为合格血液存放区、发血区、取血区及值班区。护士需要满足所管辖区域临床用血需求以及为临床用血单位提供用血咨询服务外,发放血液时,还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出库前要对血液进行外观检查,如果发现血浆颜色异常,出现溶血等情况不能发出。取血人员必须携带专用保温器材,携带医院取血申请单前来血站取血,无特殊情况血液一经发出不能退回,目的是保证血液质量。

2 血站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血站中的护理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血液质量,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由于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消毒与隔离出现漏洞,造成健康人献血后,交叉感染患血液病,或者针眼发生感染,引起的血液污染。

如在护理环节,没有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出现冒名顶替者的血液、超量、频繁采集血液、条形码贴错,留取化验血样不规范等原因造成血液污染,或者血样溶血凝集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产生严重质量安全后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血站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关系到血液质量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维系着血站生存。有的患者血管血流少而慢,扎上止血带也能充盈,但进针后很快血流减慢,甚至不流。此类患者并注意观察其速度,避免血流速度太慢而形成凝块,影响血液质量。

3 提高血站护理人员的各项素质的措施

血站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要从全面抓起,教育广大护理人员都要提高知识品味,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输血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有血液生理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律知识等全面知识系统。性格谦逊、会人际沟通技巧等。

熟悉血站内的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尤其是抽血无菌操作技巧,掌握采供血有关知识,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到先进血站参观学习,鼓励撰写论文,参加输血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护士参加学历教育,以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及学历层次。

心理素质的培养,血站的护理工作非常辛苦,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生活没有规律[4]。这些都容易对血站护理工作也易产生厌倦,会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血站应该有充足的护理人员,以达到全面提供满意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宇.血站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管理体会[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3):226-227.

血站护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62-01

1良好的素质是实现亲和力的基础

血站护士要实现对无偿献血者的亲和力,其首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基本素质是血站护士本质的内在表现,它包括德、识、才、学四个方面的要求。对血站护士人员的各种基本素质,不应要求其都出类拔萃,善之又善,但在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应当具备,同时允许其中某一方面造诣高深或稍逊一筹。所谓德,就是从医风医德方面来讲,作为血站的护士必须要有:正确的对待被采血者观。正确的对待被采血者观方能正确认识血站护士工作的性质、目的。勇敢的敬业精神,做到尊重献血者,关爱献血者,立足采血这个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高尚的情操,思想刚正不阿,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献血者为亲人。所谓识,就是要有深邃的洞察力,不被采血工作中的表面现象、假象所迷惑,能够透过迷离浑浊的云雾,认识其真正的本质。所谓才,首先在采血工作中要有创造的才能;其次是决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再次就是组织才能,要求必须具备相当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采血实践组织等。所谓学,主要是勤奋好学,广征博览,用各个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血站护士所以能成其才的客观基础,血站护士的知识具体可分为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2微笑沟通是实现亲和力的有效方法

微笑面对,加强交流。

暗示性语言。暗示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并有选择性的接受暗示。如献血者问护士:“我符合采血的要求吗?”护士说:“基本符合。”此话虽然能够符合采血要求,但献血者对自己能否献血的怀疑产生了心理负担。掌握语言技巧可以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否则可起到消极作用。安慰性语言。献血者担心献血后会产生副作用,影响身心健康,有些献血者向护士询问关于献血后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方面的问题,护士应就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安慰他,并耐心解释。使献血者明白“采血有益健康,救人功德无量”的道理,顺利接受采血。

不文明语言。做为血站的护士,在采血过程中要切忌不文明语言,这会给献血者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也会影响无偿献血队伍的壮大。例如,有的献血者问一些有关献血情况,护士说:“不清楚”、“你自己看,怎么会都不懂”、“急什么,你没看我忙着”、“我就这态度,有意见去提”、“我没时间”、“你这人怎么事情这么多”、“快下班了,明天再说”等。这些不文明语言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献血者会把这件事到处宣扬,还有谁会来献血呢。还有护士对献血者提出的某些问题均以不知道为由,使献血者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之中,这也是采血护士所忌讳的。

语言的情感性和道德性。同样的语言由于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呼唤献血者采血,不应大声喊“轮到你了”,而应以亲切和蔼的声音说“请您献血”。采血后可问献血者“感觉好吧,有什么反应吗?”等关怀的话语,让献血者感到亲切,有同情心。另外还应加强语言的道德修养,绝不能随便和献血者开玩笑,不要在献血者面前议论其它献血者,对献血者的情况要保密,应以职业道德来规范言语活动。另外,在与献血者进行语言交流时还应做到:要有爱心,表现认真不可冷漠,认真听、有耐心、献血者有指责性语言时不要急于辩解,不要随便打断献血者的讲话,向献血者解释时不要过于强调客观原因。

3仪表行为是实现亲和力的必要条件

血站护士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116-02

血站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面对的是健康的、奉献爱心的献血者,他们是来自社会不同岗位的群体,心理状态、知识层次及对无偿献血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提升献血服务过程中护理质量[1],努力把人文服务理念贯穿于献血全过程,让每一位献血者感受到热情、优质的服务,才能减少或避免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2],动员献血员再次参加献血,保持无偿献血事业的快速发展,最终组建出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献血队伍,充分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1 善用语言艺术树立人文服务理念

1.1 精通语言技巧

在血站工作,护士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整洁的外表、专业的医疗知识、流利的口才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和接待技术,其中,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语言是采血者与献血者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献血服务最直接的工作和手段,献血服务语言必须以献血者为中心,从接触到献血者开始的健康咨询、填表、体格检查,到采血过程的护理及献血之后的护理,护理人员的语言措辞,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表情,都要体现为献血者服务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献血者错误的认识、紧张的情绪[3],而且还可增强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护理人员更便于普及科学的血液知识。

1.2 规范礼仪行为

确定人文服务质量的标准,还要从站立、行走、坐姿、语言等方面确定礼仪服务标准,要求“您好、请坐、谢谢、对不起、请提意见、欢迎下次再来”等文明语言不离口,即使有个别献血者有无礼语言和行为,也要耐心开导,牢固树立服务对象无过错的思想。对护理人员实行换位思维,让每位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始终代表血站整体形象,体现出对每一位献血者的尊重、关心和关爱。

1.3 遵守保密原则

血站护士应尤其注意应用保护性语言,对献血者的隐私要注意保密,为献血者营造一个安全可信任的献血环境才能保证献血者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2 体现人文服务关怀提高专业水平

2.1 专业技术是人文服务的硬件

采血中护理人员必须按操作规程标准操作,提高专业技术,用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减少献血者穿刺中的疼痛。

2.1.1 止血带张力与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需要表浅静脉有良好的充盈度。笔者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止血带压力在10.7~16.0 kPa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为实践这一发现,所有护士都反复的进行绷扎止血带练习,熟练掌握了估计胶管止血带张力的方法,使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1.2 改良拔针时针头角度减少献血者疼痛感 献血者普遍反映拔针时疼痛较剧烈,通过几位老护士的拔针实验,最终研究出了一种 “先慢后快”拔针法。拔针时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也无出血现象发生,大大减轻了献血者的疼痛。

2.1.3 与献血者交流可缓解其紧张程度为避免献血者的恐惧和怕痛的心理所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尤其对首次献血者,采血护士在采血过程中还应注重与献血者进行情感交流[4]。

2.2 专业知识贯穿整个献血人文服务过程

2.2.1 与献血者有效沟通依赖专业知识 主动介绍献血过程中有关配合,尽量找话题同他们进行交谈,可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话题尽快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主动关心、及时疏导,有效地防止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充分利用献血过程中的交流,对献血后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和说明,真正让献血者感受到无偿献血人文关怀的亲切感。

2.2.2 及时处理各种献血反应 及时处理无法避免的献血反应。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能慌张,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在停止采血的同时,保持空气流通,让献血者平卧、抬高双脚、松开其衣领和腰带,让献血员得到充分休息,尽量避免其他献血者围观,以防发生连锁反应[5]。在处理过程中,始终让献血者及其他献血者放心,并给予解释安抚。

3 延续人文服务精神及献血后护理工作

3.1 采血后的护理工作决定献血员能否成为固定献血者

当血液采集结束时需要细心地关心刚刚奉献过爱心的献血者,采血护士应对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表示感谢,使他们认清他们所捐献的血液是挽救他人生命的重要部分,是受人尊重的、高尚的。

3.2 采血后的护理是影响献血者身体与心理恢复程度的重要因素

工作人员应主动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如献血后穿刺部位请按压5~10 min,不要来回揉动,以预防皮下出血;局部粘贴的无菌止血贴应在4 h后揭掉;献血后24 h内不要剧烈活动,多饮水,针眼处不能沾水,不要饮酒和暴饮暴食等。少部分人献血后有可能出现疲倦感、嗜睡,护理人员应解释,这些都是第1次献血出现的生理反应现象,不必担心,适当休息可自行恢复;若针眼处有发绀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止血不好或是血管少量渗血所致,几天内会自行吸收,不会留下痕迹;若发绀面积较大,可在献血24 h后热敷即可消除。简单几句话,就能给献血者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还要提供一些饼干、牛奶、红糖水等营养品,这样可以给献血者适当补充流失的体液[6]。

3.3 献血后护理是“紧急用血”招募成功率的保障

献血者是无偿献血的招募对象,而护理工作是血源招募中重要部分。对献血者能及时、有效、正确的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不仅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和体贴,也可减少或避免献血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外,还应运用医学心理理论来观察分析不同献血者的心理变化特点,用心去招募献血者[7],用工作的责任心去挽留献血者,用真心和热诚感动献血者,同时对重点人群、重点对象以及在献血过程中有不愉快经历的献血者进行回访,进一步体现血站良好的人文关怀。

4 讨论

在献血者的整个献血过程中血站护士都直接参与,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敏捷的反应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从不同层面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为献血者营造一种温馨、安全、愉快的工作环境,使每位献血者真正从护士身上感受到一种安全和信任。

高标准、高质量的献血服务能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令其亲身感受到献血是精神的升华、美的享受、爱的奉献,为下次献血树立更大的信心。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赢得献血者的好评,并利用献血者的好评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宣传效应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把人本位观念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应用到护理文化建设中来,营造更为和谐优秀的献血服务环境,保持志愿无偿献血的快速发展,最终组建出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需求,从而保证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雯,陈侠英,吴瑞欢,等.质量文化在血站护理管理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55-56.

[2]陈耀秀.建立招募志愿无偿献血者的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71-272.

[3]高爱兰.采血护士言行对献血者情绪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21-123.

[4]张萍,吴艺,岳丽萍.血站护士的亲和力培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0:162-163.

[5]赵玉昆.献血时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与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20(7):67-68.

血站护士论文篇4

发表论文网站

1 影响血液透析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皮肤刺伤 血透护士在使用注射器、动静脉内瘘穿刺针、手术刀、玻璃安瓿以及抢救患者时,因工作紧张忙乱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可能直接或间接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丙肝、乙肝、艾滋病)。其中针刺伤是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途径。有资料显示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人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件针刺伤事件[1]。而有伤口的护士在紧急情况下未戴手套,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也是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0.004ml的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患者交叉感染,还要做好自我防护,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防止自伤和误伤他人,充分意识到意外损伤的危险性。

1.1.2 辐射污染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室内灯管数量多,长期接触易引起眼睛及皮肤的损伤,甚至诱发皮肤癌;血透室内各种机器也对血透护士造成程度不等的辐射伤害,导致疾病,特别是皮肤疾病。

1.1.3 工作时间和环境的影响 血液透析室护士长期在相对密闭的工作环境中连续工作,思想高度集中,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同时,由于激增的透析患者和不充足的透析机,护士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以完成患者的透析治疗。以我院2009年4月为例:血透室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18台机器,其中2台各为乙、丙肝患者专用,16台为普通机。完成了1078人次的血液透析和325h的CRRT治疗任务。经常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没有节假日和周末休假,身心常年得不到放松,即使回到家里,也时刻准备加急诊、做CRRT。因此,护士很容易出现身心疲劳、焦虑、紧张、失眠、忧郁、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同时不规律的饮食也易导致胃部疾病,目前,我院血透室7名护士均患有胃病;另外,长时间体力工作,导致血透室护士出现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疼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

发表论文网站

1.2 化学因素 化学污染:血液透析室内使用后的透析器、管路、机器、污染的器械、物品等均需要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和维护。甲醛、次氯酸钠、冰醋酸、柠檬酸、戊二醛等化学制剂,直接刺激护理人员的皮肤、眼及呼吸道,易引起皮炎、眼结膜炎、呼吸道炎症以及头晕、头痛、乏力、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经过消毒的口罩对皮肤、呼吸道也有刺激;手套上的滑石粉对护士的手部皮肤也有一定的伤害。

1.3 心理因素 血液透析为体外循环,需严密监测整个透析过程;血透患者病程长,长期透析穿刺,导致血管条件差;在穿刺、引血、回血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因此要求血透护士业务技术高,工作责任心强。长期工作压力大,易造成护士身心紧张,唯恐工作疏漏、失误,造成患者发生意外。另外,长期的护患合作,使护患之间形成了一种近似亲人、朋友的关系,一旦患者去世,护士的精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以上常常导致血透护士心情压抑、焦虑、疲劳、失眠、甚至抑郁等。

2 应对措施

2.1 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加强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在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定期组织讲课,明确危害健康的因素并在工作中自觉加以防范。凡被血液污染的被服、机器、地面等均应经过化学消毒液处理再使用。被血液污染的手应用流动自来水清洗3遍,再消毒处理。

2.2 严格掌握消毒时间和方法 紫外线空气消毒期间,应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以保护皮肤和眼睛,监测紫外线强度时,应戴防护眼镜,消毒后开窗通风。臭氧消毒30~60min可还原成氧气,因此工作人员在消毒1h后方可进入室内。

2.3 合理配备透析护士、机器、透析人次的比例 机器与护士比例为3:1;护理管理者应科学排班,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血透护士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应激能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一些业余爱好,如游泳、瑜伽、健美操等,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营养搭配,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缓解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

2.4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 浸泡器械应加盖,避免外洒和挥发,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用过氧乙酸进行地面、桌面、透析器复用、管路消毒时,护士应戴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并保持室内通风。发表论文网站

2.5 乙肝、丙肝患者专机专用 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阳性患者进行血透治疗监护时,一旦皮肤扎伤或血液溅入眼内,立即将血挤出,碘伏消毒;用清水冲洗眼睛,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乙肝疫苗10μg,1个月后再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乙肝疫苗5μg。医护人员每半年体检1次,检查肝炎标志物。

2.6 提高综合素质 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避免不必要的自伤和误伤。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节技巧,自我放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同时要增强沟通技巧、现代护理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血液净化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血站护士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27-01

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通过手传播疾病是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血站是为社会提供采供血服务的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因洗手方式不正确或不彻底,可导致细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因此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进行手部清洁消毒,对预防血液污染,确保血液质量及患者输血安全非常重要。笔者以湖南省某血站为对象,对该血站的采血护士手消毒方式和消毒效果情况进行了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方法 对该血站16名采血护士分别采用手消毒液擦手、用含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浸泡消毒纸巾擦拭、洗手液洗手三种不同的手消毒方式进行消毒,然后进行细菌采样检测。在消毒前,令被采样人员双手相互充分搓擦后采样。洗手组使用洗手液洗手,按“六步洗手法”揉搓15s后,在流水下冲洗30s,待自然干躁后采样。手消毒液组使用无菌速干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1分钟后,待自然干躁后采样。消毒纸巾组使用含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浸泡消毒纸巾,按“六步洗手法”揉搓30s后,待自然干躁后采样。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手指屈面从指尖到指根往返涂擦2遍,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试管内,及时送检。将采集的标本试管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用无菌吸管采集标本1ml接种于灭菌平皿,平皿内加入已融化的45-48℃琼脂15-18ml,边倾倒边摇匀,待琼脂凝固后,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数。手消毒处置后细菌总数≤5cfu/cm2为合格。

2 结果

细菌检测结果表明,该血站采血护士洗手前,手上平均检出菌数在23.6cfu/cm2,用手消毒液揉搓消毒后,手上细菌菌落合格率为93.8%。用含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浸泡消毒纸巾擦拭消毒后,手上细菌菌落合格率为87.5%。而用洗手液流水洗手后,手上细菌菌落合格率为62.5%。

3 讨论 采供血机构在血液采集活动中,采血者操作的双手是血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不仅在进行采血之前需要洗手消毒,而且在采血过程中,每采一人也需要有效消毒液擦手。目前无偿献血场所主要以临时献血场所或献血车为主,选择的手部消毒物品既可有效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又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洗手效果检测结果显示,用手消毒液揉搓消毒细菌菌落合格率为93.8%,但揉搓消毒时间长,需消毒1分钟才能达到消毒效果,特别不适合献血人数多的采血过程,影响采血进度,造成献血者采血等待时间长。“84”消毒液浸泡消毒纸巾擦拭消毒细菌菌落合格率为87.5%,较用手消毒液揉搓消毒效果差些,但在两个献血者采血之间的消毒操作方便、迅速,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又能达到消毒效果。而用洗手液流水洗手细菌菌落合格率为62.5%,消毒效果比较差,对采血环境设施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外出采血。因此建议该血站采血护士在采血前采用手消毒液揉搓消毒,采血间隔中用含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浸泡消毒纸巾擦拭消毒,采血结束后用洗手液流水洗手。

参考文献

血站护士论文篇6

献血法颁布10年来尤其是“一法两规”实施后,国家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进行了连续5年的质量管理督导,使得采供血机构规范、科学、快速的发展,保障了临床供血的安全、有效,使得采供血机构各类工作人员大大减少了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情况。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标本运输保存与检测、成分制备等工作中随着近几年无偿献血工作量的增加在采集、检测、成分制备等工作中接触血液频率高,血站发生的职业暴露以感染性职业暴露为主,同时也以职业暴露风险最大。为防止职业暴露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其成为一种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做好采供血机构感染性职业性暴露的预防,现将我中心近两年来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职业暴露提出有效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吉林省血液中心的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司机等。

12调查方法根据中心职工发生的职业暴露后上报的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姓名、部门、场所、时间、处置、调查、处理等。根据不同岗位、暴露过程、工作环节、工作环境、新旧职工、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

13统计方法计算构成比例。

2结果

212010~2012年我中心发生的感染性职业暴露共计10 例,每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以针头刺伤为主占。以采血护士为发生率最高,检验人员及司机为次;发生的职业暴露采血车占90%站内及采血屋占1%,刺伤左手占80%,明显高于右手而且主要发生在食指和拇指部位占90%;发生在留样环节的占60%,熱合环节及垃圾处理占20%;发生在新职工占90%。

3讨论

2010~2012年我中心职业暴露发生率,以流动采血车为主,护士发生率最高,与文献报道一致[1,2]。由于医生与血液、锐器接触机会较少,没有医生发生职业暴露与文献报道一致[3]。留样、热合、整理物品时的针头、锐器刺伤是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与文献报道一致[1,3]暴露发生部位以食指和拇指部位为主,可能因为护士采血留样时注意力分散或没使用针头回帽器从而导致针头误伤。采血车空间狭小拥挤、物品混乱、医疗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等,都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

吉林血液中心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自2009年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将职业暴露纳入体系;建立了管理委员会,设专人负责职业安全,建立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程序规定了血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加强职业暴露培训。本中心发生的感染性职业暴露均按规程进行了处理、登记、检测、随访、分析原因及预防,无一例感染,说明我们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及发生暴露后及时检测、留取保本血样对采供血机构及职工的自身保护都是十分必要的。改善采血环境防止流动采血车拥挤,我中心2010~2012年建立了10个献血屋,增加了采血地点数量,使采血环境规范化,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加强培训工作人员。将职业暴露的防护纳入全员培训和岗前培训,污物处理不徒手进行,发生职业暴露时,加强个人防护,发放防护用品,设置急救箱,洗眼器,禁止针头回戴帽,设置专用回帽器,利器盒,采血屋及时定期清洁,消毒并预防气溶胶污染,按《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我中心目前的采血工作模式一般为快速筛查合格后直接采血,献血者血液仍可能含HBV、HUV、HIV、TP以及未明病原体,随着每年15%~20%献血量的增长,采血工作人员特别是采血护士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每个采血过程都有被刺伤的风险,在采血量增长,采血机构管理不善时,职业暴露发生率会更高。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工作中要树立预防观念,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加强职业防护,以减少职业暴露,维护健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血站护士论文篇7

【关键词】  实习护士;静脉穿刺

静脉输液是诊断、治疗、抢救患者最常见的给药方式,穿刺是静脉输液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如何做到快、准、无痛,不但是我们临床护士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实习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本人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中总结出学生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所存在具体问题给予示教与指正,自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经在眼科实习的146名学生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分批进入眼科进行实习的护理学生146名,年龄17~21岁,其中男13名,女133名;中专101名,大专45名。

1.2 方法

实习1周前与1周后进行静脉穿刺。选择对象为18~60岁、理解及配合能力较强、静脉和皮肤弹性较好的患者,穿刺的部位为手背2/3区域的浅静脉[1]。记录实习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集中每个小组实习护士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和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彼此之间除了不用真针穿刺之外,其他步骤不断的练习。当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带教老师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尽量让学生多一点的操作机会。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估工具的五指法进行评估[2]:小指为无痛,无名指为微痛,中指、食指、拇指列为剧痛。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发表论文网站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主要出现心理紧张、与患者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经进行讲解和指正,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有很大的改善(P<0.01),见表1。且实习护士实习1周后进行静脉穿刺,患者疼痛程度及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见表2。表1 实习护士在实习前后静脉穿刺存在问题比较 例(%)表2 患者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的比较 (例)

3 讨论

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的作用是暂时阻断止血带远端的静脉血回流,使局部静脉充盈,以保证穿刺成功。止血带如扎得过紧患者会感到不适、疼痛、造成一定的痛苦,而止血带扎得过松又不利于静脉的充盈。据白丽梅等[3]对止血带张力与浅静脉充盈度进行量化指标观察,结果发现:止血带张力在 10.7~16.0kPa使远端浅静脉满意充盈。所以应让学生自我操练,必须让学生领会扎止血带力度,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这样既有利于静脉充盈而又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

众所周知,加快进针速度可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据邢秀珍等[4]对静脉穿刺无痛或微痛的最短进针时间的研究对比,结果发现进针时间0.5~1 s可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的程度。因此,学生必须多看、多感觉、勤练、勤思考,提高自己对进针熟练程度,感觉出最佳的进针速度。

学生穿刺角度过高大体上是因为静脉穿刺时,患者是握拳头,左手拇指绷拉皮肤时太过于靠近穿刺点。穿刺角度过高会使针头穿透下层血管壁,穿刺角度过低会使针头在皮肤上停留时间过长,使痛感明显,或者是没见回血急于求成,在没有看清血管走向的情况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随便改变穿向,造成患者痛苦。所以带教老师应在旁边进行指导,使患者成握杯状手时,此时患者的皮肤较松弛,血管比较充盈,静脉可以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和进针点,也可以方便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疼痛较轻,易于穿刺。让学生手持针头在血管壁上方与皮肤呈30°~40°用腕部的力量进针[5],穿过皮肤直刺血管,并注意调整学生绷拉皮肤的手法及距离。

固定是保证穿刺静脉的通畅,保证临床用药及时和准确,保证患者感觉舒服。不适当的固定会牵拉到穿刺点的皮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指导学生穿刺一旦成功应调整好针头方向,询问患者感觉如果不痛再予固定,总之固定要达到美观牢固以及用药的顺利。

发表论文网站

心里紧张是多数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不自信或者是承受着患者给予的压力,心里紧张导致手不听使唤,还有不能更好的估计血管深浅、皮肤的脆、韧、厚、薄、血管的走向,所以会带来穿刺的失败。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心态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应该让他们了解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也应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血管走向,皮肤的脆、韧、厚、薄、血管方向,提高他们的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沟通不良常常是由于缺乏自信或外界环境及新型人际关系的陌生感和护理工作较强的责任心所造成的压力,往往会产生自卑、羞涩、抑郁、不善言词等心理,所以带教老师要加强培养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意识,提供实习护士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即提供学生多说、多听、多看的机会,让学生在帮、带、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雪华,吴小燕,和强. 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院报, 2004, 22(2):185~188.

[2] 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11?112.

[3] 白丽梅,腹常清,郭欣欣.止血带张力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10): 587?588.

血站护士论文篇8

输血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血站外采护士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要承受比从事其他专业的人员更多的压力和委屈。她们常年工作在采供血工作的第一线, 其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外采护士工作压力的明显存在。护理工作是一类精细的服务性工作, 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1]。外采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护士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她们提出的要求等因素, 对护士身心造成诸多不容忽视的影响。

1. 1 外采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血液本身的特点和血液库存管理的特殊性, 决定了血液采集工作具有的特殊性。本血站的采血工作, 主要依靠固定采血点和流动采血车在街头采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完成采血计划。外采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如工作环境, 工作时间、工作量等, 存在诸多变故。

1. 1. 1 工作量及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 在用血高峰时期或突发意外事故等情况下, 医疗临床用血量急剧上升, 血液库存量受到冲击, 在短时间必须恢复正常的库存量, 因此会延长工作时间, 加大工作量, 外采护士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 在农忙时期和大专院校放假期间, 农村和学校献血人数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会造成工作时间的延长进行加班采血。

1. 1. 2 天气气候、交通的不确定性 外采工作的流动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容易受到许多异常情况的影响如酷署严寒, 暴雨、浓雾、交通阻塞、意外、环境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对外采护士的身心影响。

1. 1. 3 献血不良反应的不确定性 献血者个体差异如心理紧张、空腹、晕针晕血导致献血不良反应速发性、迟发性、群发性的出现, 出现献血者意外伤害等, 导致外采护士心理负担过重。

1. 2 采供血过程常见的工作压力及其对外采护士身体的影响总结见表1。

1. 3 外采护士的目前状态 在采血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她们承担着既是医务工作者又是服务人员的双重角色,高标准的护理要求,使得她们受到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及身体出现亚健康状况, 最终导致个体免疫力下降, 具体表现在一些烦躁或抑郁、躯体化症状,如做事必须反复检查,遗忘率高,感到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伴头疼、腰疼、肌肉酸疼, 颈、腰椎间盘突出、胃病、慢性腹泻等症状。

2 对策

2. 1 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外采护士应加强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提高应激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巧, 乐观地看待工作生活中的影响和干扰, 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 增加集体荣誉感及人际交际能力。

2. 2 合理宣泄消极情绪 外采护士主动与上级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协助分析原因并尽快解决。同事之间多沟通, 参加适宜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增添乐观情绪和学会释放工作中的压力。

2. 3 重视外采护士的培养 血站定期对外采护士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课题讨论, 创造外采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以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和适应工作的需求。经常对外采护士进行业务技术操作训练及考核, 使每位护士能够得心应手, 加强工作自信心和责任心。

2. 4 调动外采护士工作积极性 相关部门要不断更新护理理念, 不断探索和完善护理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激励资源, 如改善工作条件、鼓励个人发展、适当提高待遇等。

2. 5 注重护理职业防护 加强对外采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培训, 为外采护士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具, 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职业危害。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装置, 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 减少流通污染环节。

参考文献

血站护士论文篇9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血站护士论文篇10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快速发展,人性化服务这一理念显现出了其重要价值。人性化服务其本质就是以患者为中心,重视和关注患者的生存意义和价值[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输血的护理工作也逐步向视患者为生物-心理-社会整体的人的护理方向转变。输血作为对临床失血急症抢救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救治患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2],患者家属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化系统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干扰输血及急救的顺利进行。将人性化、整体化的观念融入到临床输血护理工作中去,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现将本站在输血护理开展的人性化服务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站输血患者350例,全部患者符合临床输血指征,其中男181例,女169例,年龄32~71岁,平均(41.3±3.6)岁。病因:外伤失血96例,再障贫血63例,白血病62例,血小板减少61例,其他需输血患者18例。

1.2 方法

1.2.1 输血前 由于需输血的患者大都有对输血的不安和恐惧心理,做好输血前访视是临床输血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患者获得最高质量护理及顺利康复的关键。输血前一天,由负责该次输血的巡回护士,持输血通知单到病区查看病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向负责该患者的医生了解患者临床资料,所需的输血器械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输血的必要性、输血前准备的目的、输血过程和配合要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其信心。从患者的角度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最担心的问题,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真诚的护理沟通是护理活动人性化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护理人员掌握患者所想、所思、所感、所求的最佳途径,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1.2.2 输血中 患者输血前30 min,调节好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输血环境,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的具体体现。对患者来说,输血穿刺是心理最紧张的时间段,很容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甚至发抖等一系列应激反应[3]。访视的巡回护士应主动迎接患者,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避免机械地核对患者情况,以唠家常的方式,逐步开始,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并告诉其自始自终都有护士的陪伴,增加其安全感。

患者进入输血室后,说明输血中的配合方法,进行各项操作时,应向患者解释目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操作时尽量做到轻、稳、准、快,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输血时的速度随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而定,可以快到50~100 ml/min,但不宜超过心输出量的范围[4-5]。巡回护士在认真配合输血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随时询问患者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整个输血过程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谈论与输血无关的话题。

1.2.3 输血后 输血结束后穿刺部位常出现血管收缩,此时应将患者前臂伸直后稍上抬,用三个手指用力按压针眼10 min以上,不要揉搓针眼,24 h内勿清洗针眼;输血后1~2 d应适当休息,勿暴食暴饮,勿喝酒。在平常饮食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蛋白质和水果。若针眼处有青紫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止血不好或是血管少量渗血所致,几天内会自行吸收,不会留下痕迹;若青紫面较大,可在输血24 h后热敷即可消除。输血后2~3 d内及时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祝福的话语,让患者感受到输血的各个环节都有医务人员的关心,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2 结果

2.1 效果 350例输血患者经过实施人性化服务护理,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输血过程,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通过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9%。

2.2 社会效益 本站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全站护理人员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各界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先后收到感谢信、锦旗、牌匾50封(面、块),见证了本院护士工作者优秀的人文素养、精湛的技术和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也避免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本站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对血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站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单位。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服务模式正被“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所取代,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人性化服务”[6-7]。以病患为中心人性化服务是建设血站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有利于融洽医患关系,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病员满意度,赢得病员以及献血者信赖,加强血站形象,增进美誉度的重要因素。本站将“人性化服务”纳入临床患者输血的整体护理中,为患者创造一种以患者利益需求为中心的舒适安全的人文环境。通过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人性化服务,更加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患者了解输血整体护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新理念中的人文关怀,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8-9]。本课题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9%。

人性化医疗服务,是指在医疗服务领域中一切活动要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患者满意为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在医疗全过程和环节中始终贯穿经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就以人为本,为患者全心全意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给患者以人文关怀,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及社会的服务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一个单位社会效益的目的的服务。人性化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人性化服务可以帮助服务机构赢得信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和尊重,根据患者的社会经历、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健康教育。在细微之处下工夫,把细节做到了极致就是精品,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把感情填进服务的每一道缝隙就是人性化服务[10]。

在实施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服务理念要与时俱进,思想观念、服务观念的转变是推行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基础。通过推行人性化服务,密切了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产生宾至如归之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两个效益”双丰收。

观察结果显示,人性化医疗服务与以往的服务相比,更强调在为患者服务中要真心诚意,充满人情味,视患者为亲朋好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亲情、友情、深情去服务好每一个患者。每个医务员工要懂得,患者是弱者,处在患难之中,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需要医务人员去关心、呵护,去救死扶伤、帮其康复。患难之中见真情,只要医务人员充满爱心,满腔热情、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急患者之所急,医患之间就能建立鱼水深情。反之,对缺乏人情味,没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一句话没说好,一点点小事没处理好,就可能伤了病员与家属的心,就会引起不满,甚至导致纠纷。

多年来,本中心血站根据病员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提高了病员满意率。近几年推行了人性化服务、延伸服务等,不断充实了服务的内涵,提升了服务的档次,适应了病员日益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有效提高了病员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9%。

“人性化服务”在临床输血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去体验、去实践、去探索。从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才能全面掌握患者的需要,以优质的护理水平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摸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11]。只有提高自身素质,苦练技术,岗位建功,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体现在为患者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中去,才能让患者放心、满意,这更激发护理工作者的求知欲,促进护士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共同促进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金曼.关于“人性化护理、个体化服务”之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3):270.

[2]张正芳.1647份临床输血病例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187.

[3]尹青琴.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的规范化语言[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0):186.

[4]肖文海,朱红梅.临床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86-687.

[5]程仁昭.人文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体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2(2):76-77.

[6]孟庆宝,王雷平,雷厉.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88-90.

[7]赵文慧,张淑艳.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全科护理,2009,7(16):121.

[8]崔瑞萍.新服务理念,铸就护理品牌[J].医药前沿,2011,4(22):98.

[9]杨殿平.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谈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0):80.

血站护士论文篇11

关键词:脑血管病 偏瘫 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50例均经头颅CT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28例,女22例。发病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58岁,脑梗塞39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24例。住院25~70天,平均47天。50例病人肢体肌力均在I-III级。

        2 康复护理程序  

        2.1 急性期康复护理  无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的第二天和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5~10天,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2]。①卧姿 采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1-2个小时翻身1次,并配合被动运动,如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每个动作做10次,根据病情逐渐增多,每天1-2次。本文50例病人均按三种卧位交替进行,无一例发生褥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②患肢的摆放  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使肘、腕伸直,掌心向上;健侧卧位时,肩胛骨处于前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下肢的正确摆放可预防髋关节的内收、内旋。这些措施为早期恢复、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③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对病人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用樟脑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通过按摩,有32例病人甚觉舒适满意,其余较良好。

        2.2 恢复期康复护理 恢复期康复护理与急性期明显不同。恢复期护理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患肢的运动,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

        ①被动运动:在50例偏瘫患者中、患者肢体肌力尚不足以进行主动运动时,主要进行各肢体和关节的被动运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伸展、拇指的外展,髋的伸展及内旋等。在被动运动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即鼓励患者思想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肢体可以活动。一旦患肢有主动运动能力,即应鼓励其进行积极的主动训练。②主动运动: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屈伸肘关节的同时,并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鼓励病人加强健侧肢体主动运动的同时,配合患肢活动。③坐、站、走等康复练习[3]坐位练习:先抬高床头30度,再逐渐增大角度并延长时间,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帮助病人床边坐位,健手扶床栏,两腿下垂或椅坐位,增加脊椎骨和髋关节的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起床动作宜慢不宜过快。站立位练习:患者坐于床边如无不适即试行站立。站立时护士站在患侧保护,让病人身体靠床边,健手扶床栏,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逐渐延长致数分钟。在此基础上练习前后摆动患肢,前摆时伸膝,踝背屈;后摆时屈膝,足趾屈。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行走练习:护士站立于患侧,病人健手扶持手杖。嘱病人先出手杖,迈患腿,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重力,再迈健侧,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反复多次练习,至到独立行走。本文29例能独立行走。④日常生活训练:该项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其中包括吃饭、穿衣、洗漱,上厕所及室外活动等。在锻炼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独立日常生活能力时,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50例偏瘫患者在精心护理下,29例自行完成康复训练动作,达到“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高训练效果的措施,也是防止患者依赖心理,体现自身价值的好方法。

     &n

[1] [2] 

bsp;  . 心理康复护理 偏瘫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重要的一个康复程序。患者从发病之时起,就面临着健康到残疾的心理过程,因而康复护理应针对偏瘫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心理护理。常见的有:①焦虑抑郁。患者表现为沉默不语,烦躁多虑,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护士应首先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对患者语言安慰,关心体贴,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情绪变化,鼓励患者树立战胜偏瘫的信心,消除焦虑抑郁心理;②寂寞孤独,护士应多与偏瘫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帮助患者摆脱孤独的境地,督促家属按时到医院探视;③担心病情恶化死亡而心理有恐惧感,护士应对偏瘫患者耐心说服解释,明确答复患者提出的有关病情问题;④因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对治疗丧失信心,对肢体锻炼不热心,甚至不配合。护士应主动地偏瘫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和康复期肢体锻炼重要性,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训练。当肢体功能训练出现效果,家属要配合医务人员鼓励患者指导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再训练。

         结果

        本组例患者,出院时均能翻身,起床,无一例褥疮和因护理不当发生意外。例能独立行走,例借助手杖行走。

         讨论

        脑血管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其预后、残疾程度取决于病变部位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其病情稳定后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而残疾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取决于:

        . 早期将偏瘫肢体置于功能位,且积极按摩,以保证局部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内部功能的自身调节,以及刺激其本体感受器,诱发反射冲动等。正规而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积极有效地起到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提高肢体肌力等作用,加快了康复进程,有助于提高患者自理生理水平和生存质量。

        . 早期功能训练,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后遗症。这与患者主动参与意识有关,早期病人迫切要求能站立起来,往往主动参与意识强烈。主动参与意识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也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

        . 适当的心理康复,有助于患者保持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还要求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使之身心得到休息,从而使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增强。

        总之,脑血管病偏瘫早期的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护士与病人、家属密切配合,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帮助病人减轻因疾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使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 考 文 献

孟祥荣.老年人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王兴中.急性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赵明伦.脑血管的抢救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巧凤.脑血管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J].护士进修杂志,,():-.

血站护士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9-01

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2)血液外溢。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另外,不容忽视低温保存血小板用的冷冻防护剂二甲基亚砜等低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

1.4心理因素采血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尤其是在采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献血员出现晕针反应、休克等现象,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实验室安全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体与包括采血护士在内的血站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将献血员、用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血站应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预案,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业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2工作环境消毒和防护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作用。工作环境消毒可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擦拭,每工作日消毒2次,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消毒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人体内。使用臭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符合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要求。

2.3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基本步骤是: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84”小毛巾擦手,更换新的小毛巾。

2.4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

2.5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

3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