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保障处处长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5:04

部队保障处处长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1

二、主要任务(一)组织人口临战疏散。全社区临战疏散人口xxx户xxx人,其中xxx社区xxx户xxx人,xxx社区xxx户xxx人,。

(二)组织人员紧急疏散(掩蔽)。全社区紧急疏散人口xxx人,其中xxx人进入人防工程,xxx人转移到掩蔽场所。

(三)组织临战动员教育。

(四)组织掩蔽场所综合保障

(五)协助落实战时治安、灯火管制。

三、组织指挥xxx街道办事处人民防空指挥所受新乡市xxx区人民防空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指挥所设于xxx社区xxx楼(东经xx,北纬xx)。街道办事处人防指挥所指挥长为街道办事处主任xxx,教导员为街道办事处书记xxx,副指挥长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xxx,街道办事处副主任xxx。下设指挥组、宣传组、医疗组、治安组、保障组,见《xxx办事处人防指挥所组织指挥机构编成表》。  

四、疏散编组     根据新乡市人民防空指挥部统一要求,XXX街道办事处紧急疏散人口编为疏散大队,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大队长。各社区分别编为中队,社区物业公司领导任中队长。

     1中队:xxxxxx社区,疏散人口xxx户xxx人,中队长为社区物业公司经理xxx,联系电话xxxxxx。中队按楼或单元下设xx个分队,其中1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2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3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

     2中队:xxxxxx社区,疏散人口xxx户xxx人,中队长为社区物业公司经理xxx,联系电话xxxxxx。中队按楼或单元下设xx个分队,其中1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2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3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

     3中队:xxxxxx社区,疏散人口xxx户xxx人,中队长为社区物业公司经理xxx,联系电话xxxxxx。中队按楼或单元下设xx个分队,其中1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2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3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

     4中队:xxxxxx社区,疏散人口xxx户xxx人,中队长为社区物业公司经理xxx,联系电话xxxxxx。中队按楼或单元下设xx个分队,其中1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2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3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

     5中队:xxxxxx社区,疏散人口xxx户xxx人,中队长为社区物业公司经理xxx,联系电话xxxxxx。中队按楼或单元下设xx个分队,其中1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2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3分队分队长为xxx联系电话xxxxxx,负责xx户xxx人。

五、行动要点(一)临战疏散1.疏散集结

第1中队在xxx社区xxx位置(东经xxx,北纬xxx)集结。公交车、私家车统一编队。

第2中队在xxx社区xxx位置(东经xxx,北纬xxx)集结。公交车、私家车统一编队。

第3中队在xxx社区xxx位置(东经xxx,北纬xxx)集结。公交车、私家车统一编队。

2.疏散地域

第1中队xxx户xxx人,疏散到xxx镇xxx村,安置负责人为大队书记xxx,联系电话xxxxx。

第2中队xxx户xxx人,疏散到xxx镇xxx村,安置负责人为大队书记xxx,联系电话xxxxx。

第3中队xxx户xxx人,疏散到xxx镇xxx村,安置负责人为大队书记xxx,联系电话xxxxx。

(二)紧急(掩蔽)疏散1.进入人防工程

x中队x分队、x分队、x分队,按就地就近原则进入xxx人防工程,引导员xxx,联系电话xxxxx。

x中队x分队、x分队、x分队,按就地就近原则进入xxx人防工程,引导员xxx,联系电话xxxxx。

2.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x中队x分队、x分队、x分队,按就近原则紧急进入xxx应急避难场所;引导员xxx,联系电话xxxxxx。

六、保障措施1.指挥通信保障各疏散中队分队与指挥部至少拥有两种通讯手段,确保整个疏散行动的指挥与协调畅通无阻。具体通信保障见《疏散计划一览表》。

2.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通部门负责人口疏散行动的道路保障,应视情在疏散路段增设调整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确保疏散车辆通行无阻。

3.社会治安保障为保障人员疏散过程中和人员疏散后居民小区及疏散安置地的安全,应以街道和乡镇干部、治安民警、联防队员为主组成不少于20人的治安保障队伍。并由派出所一名干警担任队长,负责治安防盗,维护秩序,防范不法分子、敌特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捣乱破坏。

4.生活综合保障在组织临战人口疏散转移时,按预定计划落实人口疏散时的医疗保障工作,组织集结地点、疏散途中、疏散地域医疗保障,并与基层医疗网点相结合,为疏散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临战疏散转移人口到达指定疏散地域后,其人员生活物资保障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妥善解决,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疏散人员住宿、饮食等生活需要,并视情安排疏散人员参加当地工农业生产工作。街道人民防空指挥所将根据市人民防空指挥部的有关指示及要求,组织实施必要的“人、财、物”支援。

疏散转移人口接收与安置中,疏散地域所在乡镇、人员安置点所在村,分别成立临时性疏散接收人员组织管理机构,乡镇政府设疏散接收人员组织领导办公室,村设疏散接收人员组织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疏散接收人员登记统计,分配安置疏散对象,做好生活、物资、教育、医疗、治安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并依托疏散地乡镇教育体系,组织保障中小学教育。当疏散地域现有师资力量不足时,可从疏散接收人员中吸收有教学资质的人员,参加中小学教学工作。

5.政治宣传保障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组织辖区学校、社区党团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人口疏散中的政治宣传工作。街道人民防空指挥所负责从疏散人员中挑选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身体素质好的人员,组成疏散人员自我管理小组,协助做好人口疏散转移、接收安置中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战前要利用辖区内街面电子广告、社区板报和手机短信、微信,以及发放应急避难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防空常识和人员紧急疏散掩蔽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护知识,掌握防护方法,熟悉防空警报信号、掩蔽位置和紧急疏散行动路线,确保紧急疏散人员能够快速有序进入掩蔽区域。

七、附图附表附表1:xxx办事处人防指挥所组织指挥机构编成表

附表2:xxx办事处已建人防工程统计表

附表3:xxx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统计表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2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TQM);“处突”经费物资保障;武警审计

一、“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应用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理念”,即消费者或社会成员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的理念。“四种观点”,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用最为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三大意识”,即全体人员要有质量意识,部门之间要有配合意识,领导要有以身作则的意识。

武警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的,所以武警审计部门所提品和服务,即审计报告的质量是指不仅要确保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相吻合,还要不断满足审计客户,即党委首长和广大官兵的需求。根据以上理论,本文把“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理解为武警审计部门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审计工作全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条件

当前,在“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中已经具备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一方面希望能够做好“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多为武警部队做贡献,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审计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审计风险。所有的审计人员同样也急于寻求一种既能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又能降低审计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样的需求心理下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无疑就有了一个最佳的思想基础。

2.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定的业务基础

审计实践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业务基础。一是武警部队一些审计规定陆续出台,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创造了条件。二是审计工作底稿基本规范,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载体。目前武警部队审计部门都使用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从计划、到实施、到报告三个阶段的审计质量轨迹。三是武警部队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基本形成,为执行和控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提供了保证。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针对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结合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实际,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推行已经日臻成熟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不失为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良策。但全面质量管理最初是产生和应用于工业企业中的,所以在“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工业、企业的作法,要结合武警部队的特点进行,按照武警部队审计业务的有关规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1 进行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就是对参加“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全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通过质量教育,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防范风险”的观念,为加强“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学习“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审计质量执行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基本内容;三是根据审计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掌握本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3.2 建立程序系统质量管理网络

按照“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程序,其质量管理网络应该是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保证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保证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各个阶段的每一步工作都是对审计报告质量的保证,一旦审计工作结束,全部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初稿都应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以确保“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其网络可图示如下:

四、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决不是一两个人或部门能建立的,单靠几个人或审计部门领导也难以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提高,它需要各个部门、广大官兵的通力合作。建立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形成“三个体系”和“两种机制”。在现代科学管理的5大职能中,指挥是管理工作的中枢,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实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必须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在执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武警部队依托各级审计部门建立“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小组,合理划分审计质量管理的职能,保证“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 顺利进行。“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质量信息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是决策层进行质量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只有对“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发现“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审计质量管理上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发挥“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的最大效能。真正实现质量信息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小组组长、审计人员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达到持续改进“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武警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即要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职责,又要赋予每个人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匹配,各司各职,各负其责。把物质利益和政治前途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体官兵的责任感,有利于建全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对于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而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是将TQM蕴涵的管理思想、基本概念、工作原则、运筹模式应用于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工作之中。与传统的审计管理方式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一切以审计质量为中心,更关注党委首长和广大官兵的需求,更能调动全体审计全员的积极性。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应用到武警部队“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中,可达到不断保持、恢复和改进“处突”经费物资保障审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跃堂,黄蓉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1).23-6.

[2] 王孝贵,徐华,张志宏.军队审计质量控制之探究.军队审计.2009(6)

[3] 胡德海,姚明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4)

[4] 曾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08(2)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3

突然性。消防铁军是一支随时同火灾和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的队伍,承担的任务很多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哪里有险情,消防官兵都要在第一时间出动进行处置。

持续性。受勤务特点影响,消防铁军执行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等任务的时间长短难以确定,使后勤保障在“时”和“量”上很难把握,如果部队长时间作战,就必须持续地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装备供应,保障参战官兵生活。

复杂性。随着职能不断拓展,消防铁军逐渐承担了各种灾害事的生命救援、自然灾害的抢险和特殊火灾扑救及次生灾害的处置、各类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暴力恐怖事件中的消防救援等任务。经常在现场情况不明、环境恶劣的现实条件下作战,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工作的难度。

技术性。随着特勤车辆和器材装备的不断增多,许多“高、精、尖”的器材装备甚至直接从国外进口,维护保养要求高、难度大,一旦管理和使用不善,损坏后难以修理。

二、推进消防铁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几项措施

当前,随着打造铁军工作的不断深入,尽快形成铁的保障刻不容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统,采取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方法,从体制、机制,模式等多个方面着手,垒力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在特殊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后勤保障能力,构筑打不垮的保障线,切实为消防铁军提供最及时、最有力的保障。

(一)“构建两个网络”打造铁的保障体系

1.构建总队、支队、大(中)队三级响应的纵向保障网络。一是总队应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后勤保障指挥机构,制定后勤保障制度,负责应急保障的调度指挥。总队要建立专门的战勤保障队伍,可以依托支队级单位,按照地域、器材装备水平等因素组建。实现上下衔接、协调运行,达到跨区域一体化保障目的。二是支队级单位应该建立战勤保障大队,平时以完成日常灭火救援和部队装备物资维护保养为主,战时能快速出击,全力投入辖区内的战勤保障工作。随时做好跨区域进行增援保障的准备。三是大(中)队要建立后勤保障班(组),负责储备各种生活必需品和物资装备,战时携带储备同战斗人员一起遂行作战,随时随地为战斗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

2.构建全社会联勤联动的横向保障网络。一是由于消防部队出动频繁,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多,受时间、空间因素影响大,后勤保障工作仅仅依靠部队自身很难完成。要在科学完善后勤保障工作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报请政府,以省、市应急部门为载体,建立起“集中统一、协调有序、迅速高效”的社会化战勤保障体系。二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域大后勤保障。

(二) “完成三个转变”着力打造铁的保障模式

1.在“快”字上下功夫,完成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一是将后勤保障切实纳入灭火救援和应急处突作战体系。遇到大型灾害事故时,要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和相关物资,提前赶赴灾害现场。二是要以加强战勤保障队伍同攻坚队员的联勤联训。让后勤保障人员熟悉、了解作战任务、模式、强度和特点。以确保战勤保障人员在短时间内适应“指挥机构明晰、保障机制健全、调度科学合理、行动统一协调、处置专业准确”的总体工作运行模式,适应重特大灾害事故战勤保障工作的实战需要。

2.在“久”字上下功夫,完成临时向持久的转变。要科学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抓好物资。消防铁军作战往往存在时间长、任务重、环境复杂的特点,所需物资数量大、品种多,仅靠部队自我保障,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可以结合各地实际,与超市、食品批发企业、百货公司、医药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由这些单位代为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医疗用品和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保证战部队长时间执行任务时的物资供给。

(三)“实现三个突破”着力打造铁的物质保障

1.经费保障突破。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与之配套的地方政策与规章。针对打造铁军要专门研究具体的经费保障标准,以便于可行性操作,提高增加财政消防业务经费对打造铁军的预算和专项资金的拔付效率。二是取长补短,加强与各级政府的信息沟通,解决打造铁军专项经费保障途径,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打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主动争取打造铁军的经费。不能有等、靠、拿的思想,要积极利用平时的工作关系,与地方党委政府、企业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主动做好社会消防服务工作,赢得社会备界对打造消防铁军的支持。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4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在和平时期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在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危害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需要动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干预的各类事件。研究突发事件下的财务保障问题,便成为我军面临的一项现实问题,这对于履行我军职能,顺利处置突发事件,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处突”防范意识、完善物资储备制度?

一、增强人员战备观念

和平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往往容易麻痹。对此,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战备教育,增强战备观念、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培养财务人员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思想,防止和克服麻痹大意、贪图安逸的思想,努力适应“处突”的要求,做到一声令下,就能拉得出、供的上、保障得好。

二、建立储备基金制度

这既是适应我军新时期职能的要求,也是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的。平时没有一定的储备基金,在部队受理任务初期必然会出现经费供应滞后,从而影响受领任务的完成,甚至贻误战机。处理突发事件中经费需求量伸缩性大,而对增加部分的经费通过建立储备基金来解决是最及时、最有保证的。

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1、预拨机动经费,根据近年来部队执行处理抗洪抢险、扑火救灾、平暴治乱等突发事件任务的经验,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汛期、特定节假日等,就应从机动经费中预留处理突发事件专项储备金,设立专项储备资金项目,为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做好准备。

2、压缩经费开支,在接到处理突发事件的任务后,为保证部队紧急机动时所需资金,就应当在最大限度推迟报销经费开支、借款的基础上,压缩营建、库建等开支项目,充实处理突发事件资金储备。

3、搞好内部协调,指定一些经费状况比较好、不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单位,对口支援的单位,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对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队进行无私援助,在一定程度减轻该部队经费供应上的压力。

4、调动社会力量,要尽可能地争取地方银行、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和的支持。部队进入一线后,可与地方商业银行建立联系,签订储备金代供协议,建立应急资金快速划拨通道,保证所有应急资金专人负责,专项划拨,及时到位。

四、改进财务保障方式、提高财务保障效率

1、科学拟定保障预案。成功的财务保障预案,是“处突”财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要求财务部门平时就要举一反三,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从保障原则、保障渠道、保障方法入手,制定多套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财务保障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适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训练和演练,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使其更加完善。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筹措方式,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资金供应方式的确定和与上下级、友邻部队及驻地银行相互协调等。

2、加快保障机制改革,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既不同于平时财务保障,又不同于战时财务保障,它兼有平时和战时的特点。做好突发事件资金供应,必须更新保障时空观念,理顺保障关系,改进资金保障方法,提高保障效率。一是要加快和深化资金保障技术手段改造。依托地方银行系统,逐步建立起部队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部队资金流动效率和规模效应。二是要理顺保障关系。利用现有联勤体制,实行区域保障和建制保障相结合,不排除紧急情况下的越级保障和单位之间的横向支援。三要变被动供应为主动保障。对突发事件的财务保障,财务部门应当走在部队的前面,充分准备,主动了解部队情况,对部队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预测。

3、采取灵活保障手段,一是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保障任务急、规模不定。财务保障往往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若一味的强调预案,很可能会出现“供不及时、供不到位、供过于求”的混乱局面。因此,要及时保障部队经费需要,就需要我们将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灵活处置。二是建制保障与联勤保障相结合。部队在应付突发事件初期,机动执行任务且频繁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顺经费保障的供应渠道。因此,执行任务初期,部队要充分发挥建制保障的作用,携带较多现金,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应迅速与联勤保障机构协调,在当地的银行军队账户专柜建立临时账户,疏通资金供应渠道,保障经费连续足额保障。三是前送保障与伴随保障相结合。联勤财务应急保障组争取到部队一线了解部队的经费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应将资金送到部队手中,或者在重点地区,重点方向上,设立应急资金保障组,直接进行经费保障。

五、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实施财务监督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5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消防部队是一支承担多种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力量,就灭火救援来讲,影响战斗成败因素之一就是战勤保障,建立战勤保障体系是提高部队可持续战斗力、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一项基础。国务院15号文件明确提出消防部队要承担灭火以外的18项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62个分项预案将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线处置队伍。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在处置火灾和抢险救援任务中将面临长时间、跨区域、高难度等问题。这对消防部队的技术、装备、物资等各方面的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战勤保障体系在消防部队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1.1 部队自身保障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消防部门的任务是单一的火灾扑救,火灾多以砖木结构的低层火灾为主,火灾规模较小,持续的时间短,后勤保障任务主要以灭火剂和装备为主,消防部队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能力就可以满足保障需要。

1.2 综合战勤保障体系初步建设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大批石油化工企业和高层建筑,消防部队作为地方经济的护航者,任务也日益剧增,消防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车辆装备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各地区开始建设战勤保障体系,基本都组建了战备物资贮存、卫生等部门,条件较好的地区还购置了先进的后勤保障车辆,综合战勤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初步建设阶段。

1.3 综合保障体系全面建设阶段

90年代末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防部队面临大规模的火灾扑救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任务,战勤保障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公安消防部队开始逐步加强消防应急救援综合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2007年7月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建设现场会在大连召开,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各总队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应急救援战斗力提升,大力加强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为重、特大火灾扑救和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2 当前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保障机制的建立缺乏长效性,经费保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战勤保障体系建设还未建立起依靠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援助的体系。首先,各地在推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消防队伍为主体、其他力量协同配合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上存在差距,没能完全形成由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调集社会联动力量,使战勤保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实现社会化“大消防”的良好格局。

(2)战时保障存在局限性,没有将消防战勤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实现社会联动。长期以来,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实施的后勤保障是被动的、静态的、分散的和封闭式的,灭火救援实战保障主要依靠现场战斗班组的自我保障和有限的物资补给。导致在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此基础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保障力量分散、资源浪费、效能低下等问题。

(3)战勤保障物资储备存在局限性,没能合理有效地对人力、物资、装备进行配置。依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的器材装备配备类型、种量,当前,战勤保障大队由于资金和技术缺乏,再加上地域差距,导致消防部队战备物资的配备和储存在数量和种类上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相一致,保障力不强,没有结合区域重大危险源分布规律和实战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储备,在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时,储备的装备物资既不能满足灾情处置的需求,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联动社会力量调集大量的装备物资,随着近年来重特大灾害事故的不断发生,建立快速有效的战勤保障新机制已迫在眉睫。

(4)缺乏强化专业化、实战化、协同化训练,战勤保障训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起步比较晚,保障流程多数以预先制定的战勤保障预案流程为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保障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科学的保障模拟演练和基础性训练,或者战勤保障训练没有与灭火救援任务和作战对象紧密结合,加之部分新建战勤保障大队不参与日常接出警,各保障模块和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磨合,在需要履行保障职能过程中常常出现保障间断。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6

现场指挥部:

总指挥:长

政委:

副总指挥:

成员: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动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主要领导立即赶到事故现场指挥事故抢险和救援,有关人员马上就位,同时将事故情况上报上级应急处理指挥部和景县人民政府,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二、机构职责

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现场抢救队、应急保障队、善后工作处理组、事故调查处理组,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1、应急救援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负责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接警报告,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主要领导;负责按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快速组织各组及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抢险,并做好各组间的协调工作;负责建立和收集整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资料档案。办公室设立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值班电话:,地点设在局办公室。

2、现场抢救队:

队长:李书军副局长

副队长:王景良营销部部长

霍金泽安监部部长

队员:生产技术部、营销部、安全检察部共计20人,16个供电所每所由所长带队抽调5名(20-35岁以下)精干队员加入抢救队,电器厂、物资公司、安装公司由本单位正职带队,抽5人加入抢险队,保正队员不少于100人。

负责快速抢险施救,控制险情,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3、应急救援保障队

队长:陈国胜副局长

副队长:刘建云物资公司副经理

队员:物资公司全体

负责快速组建卫生医务人员抢救小分队,及时赶赴现场救治伤员,负责车辆、抢救物资和器材的保障。

4、善后处理组

组长:陈国胜副局长

副组长:李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成员:工会全体

负责协调办理事故伤亡人员的抚恤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并负责做好伤亡人员家属的思想疏导,努力消除社会不良影响;负责清理和测评事故损失情况。

5、事故调查处理组

组长:李书军副局长

成员:霍金泽安监部部长

于建岭安监部副部长

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整个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各队(组)根据各自的任务,本着精干、快速、高效的原则,组建应急小分队。各供电所和多种经营单位按指定人数立即选拔人员,明确告知本人并报安监科备案,同时要对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使其具备处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7

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广阔,与我国接壤或相邻的国家数目众多。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边境地区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开始出现动荡不安的情况,各种冲突、动乱时有发生,我军处置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多,处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为我军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研究我军“处突”财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边境地区“处突”财务保障现状及难点

(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使财务保障工作难以展开

边境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城镇行政区域少且小;而且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交通不便,通讯不易,金融机构又大多距离较远,使得“处突”财务保障无可依托。边境地区与外境接壤,民族宗教问题比较敏感,“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不少犯罪分子多藏匿于此,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不理解我军的工作,不支持我军相应保障任务的展开,这些都给“处突”财务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战备储备不足,准备不充分

这里所讲的战备储备既包括物资储备又包括现金储备。平时物资储备品种单一,数量少,但边境地区气候恶劣、地理情况复杂,储备战备物资相对困难,一些战备物资已经不能发挥其作用或者作用比较小,有些战备物资保质时间短,补充又相对迟缓,导致某些战备物资不配套、不齐全,满足不了部队遂行“处突”任务的需要。资金的储备又包括人民币的储备和外币的储备。我军现行的制度下,除少数机动部队储备少量预备金外,各级部队都没有相应的资金储备。即使是有预备金储备的机动部队其现金储备也是小额储备,根本不能满足“处突”财务保障初期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尽管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十几个,但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其他货币在我国境内自由流通,因此在我军内部流通的货币一直是人民币,根本不存在外币,也就没有储备相应的外币。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当我军在两国接壤地区执行“处突”任务时,在某些地区可能存在着必须支付外币的情况,没有一定的外币储备给我军进行财务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没有经费供应标准,协调困难

长期以来,我军都没有制定“处突”经费供应标准,使我军在实施“处突”财务保障的过程中无法可依。由于边境地区的社情和各种自然条件,造成了其突发事件规模不会太小,所以仅靠单一军种不可能完成“处突”任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多军种、多种力量协调保障,既有原供部队,又有海空军、武警,还有参战民兵、民工等。没有固定的经费供应标准,在各军种联合作战时,由于各部队享受的经费标准不同,经费供应的差异性大,会增加预测经费供应量的难度,同时,各军种协同作战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保障力量财务保障标准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导致处突经费、物资统一保障难度大,如协调不力,就会导致保障供应渠道不畅,影响财务保障目标的实现。而且,没有供应标准,也容易造成开支使用经费的随意性,只注重军事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易造成损失浪费,监督和控制困难。

(四)后续保障困难,易造成不安全因素

边境地区“处突”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仅靠“处突”任务开始时筹集的物资和经费是远远满足不了完成“处突”任务的需要的。保障过程中所需的大量经费必须靠后续保障完成,但由于边境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经费的保障注定了不可能靠驻地银行来完成,而只能依靠我军财务人员的前送来保障经费的供应。随着“处突”任务的全面展开,经费需求量急剧增加,各种经费的消耗量加大,经费伴随保障节奏加快,要求财务人员前送经费的次数增多。但由于突发事件各种矛盾聚合交织,犯罪分子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可能把财务人员当作袭击目标,可能造成经费、装备、人员、经费实力等密级资料被抢夺的恶性事件,甚至对财务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二、建立我军边境地区“处突”财务保障体系

(一)立足平时,打好“处突”财务保障基础

1.建立多套保障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边境地区部队各级财务部门应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建立完善的保障预案。“处突”财务保障预案,是部队执行“处突”任务时后勤保障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处突”部队实施不间断供应的依据,所以在平时要根据未来“处突”方向以及所担负的任务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财务保障预案。边境地区财务部门要结合实际,设计多套保障预案,制定多种措施,既要有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的保障预案,又要有处置局部突发事件的保障预案;既要有处置城乡突发事件的保障预案,还要有处置边境交壤地区的保障预案;既要有独立的保障预案,又要有支援保障的预案等等。制定预案时一是要合乎上级意图,与后勤保障方案相一致;二是在预案中,预想的情况要力求客观全面,要有一定幅度的变通性和适应性;三是制定预案时要科学论证,结合模拟演练,进行修订完善,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2.建立完善的储备制度

完善的储备应包括物资储备和资金储备。“处突”任务虽不像作战,但其也有自身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部队反应迅速,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因此,为争取反应时间,平时应储备一定的物资。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筹措物资困难,在有“处突”任务时部队再筹措物资就延误了战机,因此应在平时就储备一定数量的便于携行的物资,并定期检查更换,保证储备物资的质量、数量,确保对部队接到任务之初的物资保障。对于资金的储备,要提高经费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保障战时急需。边境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不像内地地区那么广布,因此在平时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现金,并适当加大储备量,保障部队开进之初的需要,在预测经费供应量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一般保持在本部队日耗量的25倍左右,采取随时支付、随时记账的办法。由于我国接壤或相邻的国家众多,可能有时物资的采购、经费的支付要用到外币,因此也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外币。外币储备的数量不需太多,也不能太分散,应统一集中在团一级财务部门,使用时采取单独核算、单独记账的方法。

3.建立“处突”岗位并加强训练

在师以上部队财务部门设置处突岗位,由一或两名财务人员负责“处突”事务。平时其主要职责如下:第一,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同步掌握处置其驻守地区各方面的相关信息,时时掌握情况的变化,同时协调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与我军“处突”经费的供应关系。第二,定期与其他保障力量如军兵种、武警部队,及地方预备役、民兵等联系,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处置突发事件时财务保障演练,重点掌握和熟悉各类边境地区易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处置方式,掌握“处突”期间的有关财务供应、保障方法,明确“处突”时财务保障机构的设置、指挥程序、任务分工等,在平时积累经验、提高素质,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能力。同时应根据制定的保障预案对所有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训练,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业务熟练,在保障部队完成“处突”任务时能实现保障有力。

(二)立足法制,建立“处突”经费标准化制度

1.加快“处突”财务保障立法进程

国家已经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建立应急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军队担负支援国家建设,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职责,也应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坚持依法保障,是确保军队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现行的财务法规没有充分考虑高科技对财务保障的影响,也没有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改进。尤其是在目前大联勤的形势下,多军种联合财务保障的难点就在于没有出台一个统一的“大法”让大家遵循,因此各军种都各自为政,按自己的标准保障本部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联勤。特别是针对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特点,军地通用、社会通行的全民性保障法规,到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加快军队边境地区处置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立法进程,使“处突”财务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处突”经费供应标准化制度

建立“处突”经费供应标准化制度,是从经费供应上进行规范和细化,是满足当前财务管理日益精细化的发展需要,也是满足边境地区经费足额供应、合理使用的前提。对边境地区“处突”经费的标准化供应要体现边境地区的特点、不同类型部队的经费需求,保障部队“处突”任务的完成。一是完善人员生活待遇标准。“处突”中按所到地区领报生活费的规定,解决了跨地区执行任务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到艰苦的边境地区处置突发事件时执行当地标准的难度大,如草原、沙漠、戈壁、无人区、距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较远的地区等,应根据所在地的特殊情况制定特殊的补贴标准。二是完善公用经费领报标准。适当提高艰苦地区补助标准,以解决远距离采购和艰苦条件下部队生活设施购置的需要,主要有车辆维修管理费、油料费、给养器材费等。三是建立“处突”一次性补助标准,即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分级设立一次补助标准,对“处突”部队进行补充经费保障。

(三)立足全局,理顺关系,重点保障

1.经费保障中要区分各阶段的保障重点

“处突”财务保障不是在接到任务之初对部队拨款后就一劳永逸了,它贯穿于整个“处突”的过程当中,有不同的保障内容,分为不同的保障阶段。尤其在边境地区,经费筹措困难,财务部门更要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各阶段的保障重点。从保障对象看,直接担负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一线部队是重点,必须优先满足其需要,确保部队拉得出、开得动、打得胜。从保障内容上看,军需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装备购置和维修、战救药材供应是重点,要确保运得上、救得了、收得拢。从保障阶段看,行动前,保障部队的生活、训练和卫生防疫是重点;开进过程中,保障部队的给养、装备和车辆维修等急需开支是重点;收尾阶段,卫生防疫、车辆运输及相应的跟踪检查是重点。财务部门应理顺关系,根据部队的后勤保障方案区分重点,有效保障。

2.各军种协同时要区分重点部队和重点方向

边境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因此三军联合保障,甚至还有地方预备役及民兵、支前民工联合参加“处突”都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在大联勤的体制下,财务部门一定要分清楚重点部队和重点方向,有“区别”的进行财务保障。这个区别并不在于是本系统的部队就加大财力进行保障,非本系统的就不太关注。财务人员必须融入“处突”的大环境中,十分熟悉整个保障方案、领导意图、作战目标,并时刻关注“处突”形势的变化,根据战场的形势变化来调整保障的重点部队和重点方向,有重点的对部队进行财务保障,真正做到保障重点。

3.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并举

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重视军事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思维偏差,在一切为了“处突”胜利面前,财务保障服从军事行动的意识强,管理监督意识弱,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超支问题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于经费筹措不易、后续保障困难的边境地区来说,更要注重经费的经济效益,以管理来解决供应不足、后续保障困难的问题。要在保证实现军事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既不能因为提高经费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军事目标的实现,又不能不顾经济效益,只讲“战果”。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把财务制度落到实处,抓好资金的安全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杜绝贪污浪费现象,实现经费使用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鹏,如何做好处突财务保障,武警后勤,2006年第1期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8

为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省劳动保障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办发〔2004〕12号文件《印发<关于妥善处置群体上访、异常上访维护正常工作秩序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劳动保障部门职责,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在县政府统一布署下,与相关部门协同处置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原则;

3、快速反映,冷静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原则;

4、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股室和业务经办机构协同处置原则。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县社会保险局、县就业管理局、县医保中心、局办公室、劳动监察仲裁股(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社会保障股、培训就业工资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股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劳动保障系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维稳办)及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备队(文件另发)。维稳办设在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局维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担任,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应急预备队以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主,成员需要时从局属各单位抽调应急,应急预备队按照群体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和应急指挥部门要求具体负责实施。

(二)报告制度

群体性及其他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在局机关的,由维稳办负责接待;发生在局属单位的,由各单位负责接待。最先发现或接到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弄清事件起因、规模、涉及人员、所在单位等基本情况,及时报告维稳办。维稳办在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和通报企业主管部门。3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在4小时内报告市劳动保障局;10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2小时内报告市劳动保障局。对正在处理的重大事件情况,要随时向市局报告,涉及敏感外事问题的群体性事件,要在2小时内向县外事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三)处理方法

1、了解情况,立即上报。涉及劳动保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无论是发生在局机关、局属单位或其它地方,维稳办人员和应急预备队要迅速赶到现场,了解详细情况后,及时向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报告,并按要求进行上报和通报。

2、研究对策,妥善处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急预备队要服从县政府统一调度,与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共同研究处置方案。要照顾好现场老、弱、病、残人员,稳定职工情绪,避免矛盾激化。同时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团结大多数职工,孤立少数闹事者,以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力争把问题就地解决好。要严防出现越级上访和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现象发生。要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与相关部门一起通过与职工代表对话,找出问题症结,制订可行处理方案。在制订处理方案时,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答复处理。根据处理方案,服从安排,严格按政策答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能发表带有倾向性和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言论。

(四)善后处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维稳办人员要及时将处理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对新闻媒体一般不公开报道,确需报道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要认真分析事件的起因,评估事件后果。要对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总结经验教训。对在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要研究防范措施,预防事件的再度反弹。对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对在处置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有功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扬。

三、工作要求

1、从实践“三个代表”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工作理念,维稳办人员和应急预备队队员要服从统一调度,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做到细心、耐心、热心、公心。

2、维稳办人员要严格按照报告制度的要求,按规定时限进行上报和通报,要做到及时、客观、真实。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9

改进和加强消防部队战训工作,依法履行好灭火抢险救援职责,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类事故易发的特殊时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进入了各类安全事故的易发期。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各类灾害事故达70多万起,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17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0亿元。1999年以前,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的出动次数占全部执勤出动次数的比例在10%以下,20__年上升到28%,20__年已近40%,20__年上升到45.2%。

20__年全国消防部队接警出动44万余次,其中火灾扑救24万余次,抢险救援、社会救助近20万次,和前五年相比,按照任务性质划分,灭火次数增加了35.7%,而抢险救援、社会救助增加了7.5倍,参与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次数增加了4倍,交通事故增加了7倍,自然灾害事故增加了8.6倍,坠落事故增加了3.7倍。由此可见,一方面,消防部队增编缓慢,另一方面所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却成倍增长。20__年,国务院了国发(20__)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其中第(十)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并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九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等九类突发公共事件。这一条文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赋予了消防部队更多的社会救援职能。

社会救援职能的拓展和任务的加重迫切要求我国消防部队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深化战训改革,提高实战能力,缩小战斗力与完成现代灭火救援任务需要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好地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才能在各类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更好地体现消防部队的存在价值。

二、勤务实战化的概念和理论内涵

勤务实战化是针对当前灾害事故趋多、趋难的特点,着力解决当前灭火救援勤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革除一切不适应实战需要的勤务模式,探索符合实战要求的,能促进战斗力整体提升的途径、手段和方法。顾名思义,勤务实战化就是以实战的方式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灭火救援勤务工作。在勤务实战化建设中,可以“实战需要不需要、打仗管用不管用”为依据,以“强基础、建体系、抓规范、求实效”为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实用的勤务实战化体系和机制,不断夯实执勤备战、岗位练兵、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社会联动等勤务基础,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为安全、科学、快速、有效地完成各类灭火救援任务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开展勤务实战化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五大构成和影响战斗力的体系入手。

三、 以五个体系为载体,大力开展勤务实战化建设

(一)构建执勤备战体系,推进执勤备战规范化

构建各级消防部队执勤备战体系的目是规范基层中队的执勤备战基础工作,解决执勤备战中基础不牢、准备不够、整改不力等问题。建立反应快速的、实用的、规范的、全面的执勤备战体系可从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指挥机关和作战实体(中队、机关机动队、独立处警的班组)的接处警工作机制,确保部队指挥作战力量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到场,各级指挥机关要建立全勤指挥部制度,对机关的等级战备要有明确要求,避免误接、漏接、接而无记录、出而不快速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和规范执勤装备器材的管理。对执勤、库存和训练器材装备在管理上要以“三清、三进、三定、三无”为标准即“种类清、数量清、性能清”、“训练器材进室、备份器材进库、执勤器材进箱”,“管理责任定人、摆放位置定点、器材卫生定标”,“无锈蚀、无缺损、无丢失”。还可以采取建立装备器材上勤前检测和易损耗器材战后恢复备勤检测等“两个把关”制度。三是要以消防部队装备实力、灭火救援作战预案、灾害事故分析与评估等各类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各级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指挥决策数据库系统、地理、气象辅助信息系统。四是要统一和规范执勤岗位练兵资料、消防装备器材、作战参考信息、等勤务基础资料,达到详实、全面、科学、规范和实用的要求。

(二)构建执勤岗位练兵体系,推进训练作战一体化

在执勤岗位练兵中,按照“训战一致”的要求,科学界定练兵的对象、内容和标准,采取实地化、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贴近实战的训练方式开展训练。岗位练兵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要规范训练内容即明确各级指挥员、各类战斗员的训练内容、时间、指标和依据,做到按建制施训、按兵龄分训、按专业分训。二要规范训练过程即对训练的计划、准备、组织、保障、考评、奖惩、训练资料的建立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用科学实用的训练制度来保证岗位练兵活动顺利进行。三是要强化指挥能力培训。使各级指挥员掌握灭火相关理论、掌握灭火救援处置对策、掌握重点单位基本情况、掌握不同车组组训、多班组参训、组训方法,解决自身局限,提高训练效能。

(三)构建灭火救援指挥作战体系,推进现场指挥作战专业化

构建灭火救援指挥作战体系的目的是适应高层、地下、水上、烟热、化工等现代火灾扑救和特殊灾害事故的处置需要,科学设置组织指挥机构、规范指挥作战程序、提高指挥作战专业化水平。在指挥作战体系的构建上,一是要建立指挥长资格评审制度,摒弃仅仅以理论考试来判断指挥资格的 考核方式,建立以基础理论考试、想定作业、模拟指挥、装备器材操作、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实战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考评方式。二是要在总队、支队、大队这三级成立全勤指挥作战机构,建立全勤指挥部制度,由取得指挥资格的指挥长轮流执勤备战,并实行全勤指挥部与辖区中队、社会联动单位同时响应、同时出动、遂行灭火救援的指挥机制。三是在指挥部的建设上要实行总指挥部前沿指挥部一线战斗实体等三级指挥,总指挥部指挥长由地方领导担任,前沿指挥部指挥长由公安消防部队职务最高的指挥长担任。四是要对调度指挥的主体、权限和程序、消防部队、社会联动单位等参战人员和车辆装备的在灭火救援中的位置和行为进行规范,逐步解决长期以来战场忙乱的问题。

(四)构建战勤保障体系,推进战勤保障规模化

在长时间、大空间、大规模、跨区域灭火救援作战中,各类战勤保障是及时到位、否科学有力已经直接关系到现代灭火救援工作的成败。构建布局合理、平战结合、功能完善、反应快速、保障到位的战勤保障体系是新形势下提升消防部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长期以来消防部队在大规模灭火救援作战中战勤保障不成规模、不成体系、队伍缺乏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上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应对大型灾害事故的实战需要出发,坚持平时与战时相结合、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分布实施,达到拉得出、供得上、保得住的战勤保障要求。一是要建立与实战需要相适应的战勤保障机构,为战勤保障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大中城市可建立战勤保障大队,其它城市可建立战勤保障中队或基本具备消防战勤保障能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区域性消防战勤保障中心。二是要以消防装备技术、灭火救援物资、参战人员生活医疗和社会救灾资源等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灭火救援工作的战勤保障工作制度和机制,为消防部队可持续作战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奠定制度保障。三是要充分利用重大危险源评估技术,科学预测本地大型灾害事故的规模和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的需要总量,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任务,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使战勤保障工作既能满足实战需要,适应发展要求,又能避免满目规划和不必要浪费。四是要制定和完善器材补充、药剂补给、装备抢修、油料供应、移动供气、生活保障等战勤保障预案,落实随时调用措施,定期开展符合实战要求的战勤保障演练,不断提高部队和社会的战勤保障能力。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10

财务保障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我国质量建军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军后勤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我军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社会化保障是一种新型的后勤保障模式,是军队后勤保障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我军后勤保障现代化的出路所在。

一、后勤社会化条件下财务保障应具有的特点

(一)财务保障范围应具有宽广性。社会化保障中,根据不同的保障内容,涉及的地方单位、公司必然增加,仅营房部门一家就有营区维修改造、机器设备维修保障、营区清洁卫生、营区绿化美化、家属区的物业管理、水电供暖管理等,要由地方各类公司提供保障和服务。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由过去单位的某一个部门向后勤所有的部门转变。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单位、部门越来越多,财务保障就需要对多家地方单位、公司进行经费支付,这就造成了财务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二)财务保障内容应具有多样性。随着社会化保障的不断深入,财务保障将涉及军需、卫生、油料、营房等各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了很多内容。由于部队受编制的限制,财务部门往往负责保障的内容涉及到了其他部门,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财务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经费的支付、结算、监督等,因而出现了财务保障内容的多样性增多。

(三)财务保障依据应具有规范性。在社会化保障中,作为委托单位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要求以协议或合同等方式来实现。作为受托单位,为了实现自己经营的目标,也需要用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把预定的收入确定下来。由此则出现了社会化保障中的“合同”。说白了,社会化保障就是一种合同保障。委托方出“钱”,受托方出“资源”。这种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将成为财务保障的重要依据。由于合同规范性的不断提高,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必然促使财务保障依据更加规范。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二、后勤社会化条件下财务保障应处理好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如何处理好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问题。新体制的建立将改变部队过去的保障格局,建立新的体制必须使之符合我军的后勤保障特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新体制的关键问题是合理的划分财权。财权如何划分,是否科学合理,是联勤体制下经费能否顺利保障到位。在保障的时候,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要做到权责相宜。根据责任大小赋予相应的权力,避免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的情况出现。有责无权将办不成事,有权无责则乱办事,办对军队建设无益的事。

(二)如何处理好财务保障与战备训练的关系问题。财务部门作为党委理财的综合部门,应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研究探索加强管理的办法,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将部队有限的经费管好、用好,使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最大的效益。要做到“财务集中归口”,就是业务部门不理财,而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进行保障,防止经费发生不必要的流失。将经费用在部队的重点建设项目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三)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项改革,效益和公正是需要始终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实现后勤社会化,是解决军队办社会的基本途径。实现后勤社会化,能够更好地维护军人权益,能够更好地提高保障质量。过去的保障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因为服务的对象存在职务、级别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服务保障的质量。因此,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从效益角度出发,必须保证部队履行军事职能,保证部队后勤保障水平不下降;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要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军队、有益于官兵,各自合理分担改革过程中的投入。

三、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军队财务保障新思路的探索

(一)结合工作特点,发挥参谋作用。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依靠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部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凡是社会化搞得好的,都是思想解放,敢闯敢试的结果。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通过掌握政策规定,积累经济资料,收集社会信息,摸索财务规律,及时准确地为党委、首长提供政策、财力、市场、物资、物价等各类信息资料,接受党委、首长对财经政策、制度、法规方面的咨询,并根据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积极地为党委、首长进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有关财经问题决策出主意、想办法、拟方案、提建议。

(二)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先锋作用。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创新就没有出路,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学习和总结。后勤人员特别是各级后勤领导要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管理、法律、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驾驭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能力。要通过学习,增知识、长才干,经济与法律手段并用,制定一套严密的监督管理规定和办法,造就一支懂经济、善管理的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规范健康发展。

(三)坚持依法办事,发挥监督作用。首先要通过事前监督,预防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发生。改革中,要加强财务监督,防止因操之过急而违反政策法规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通过事中监督,约束、制止违规违纪行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各级财务部门要主动参与,常过问、常检查、常调研,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对发现承包经营者的经营问题,要联合有关部门及时纠正,违反法规的,要从国家和军队大局出发,予以处罚,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确保部队的利益和官兵的权益,确保在承包商企业工作的部队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11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各级交通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应急地震交通保障。

在发生M≥5.0级破坏性地震灾害事件后,市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交通抗震救灾交通保障工作;发生M<5.0级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交通应急保障工作。

一、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机构及主要职责

(一)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市交通局局长

副总指挥:市交通局分管交通战备的副局长、市公路局局长、高速公路*管理处主任、交通集团公司总经理。

成员:市交通局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计划基建科、财务审计科、安技科、交战办、农村公路管理处、港航处、道路运输处,市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交通集团公司的分管负责人。

(二)主要职责

1、研究落实市政府和交通厅关于交通保障的指示、任务,迅速作出实施交通保障措施的决定。

2、统一指挥、决定、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交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时掌握震情、灾情、险情及发展趋势,调配交通保障力量,决定动用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和储备物资。

(三)指挥部办公室

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办公室是抗震救灾的办公机构,设在市局交通战备办公室。

主任:市交通局分管交通战备的副局长

副主任: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主任,人事教育科科长,财务审计科科长。

成员:计划基建科、安全科技科、农村公路管理处、道路运输处、港航处,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交通集团公司有关人员。

主要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指挥部的决议和任务。

2、迅速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险情,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应急交通保障工作建议。

3、负责与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交通厅联系,并加强协调,及时办理组织调动交通应急保障队伍、战备物资有关手续。

4、协调交通系统各有关单位和相关县市(区)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

5、坚持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

二、地震现场交通保障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分管公路建设或运输的副局长。

副总指挥:市公路局、市交通局道路运输管理处分管负责人、港航处处长,灾区交通局等有关负责同志和人员。

主要职责:

1、直接组织指挥灾区道路保通抢通、港航恢复、救灾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转移等交通保障工作。

2、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现场情况,提出紧急救助的意见和建议。

三、应急响应分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按地震灾害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和“一般地震灾害”四个级别。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本市发生M≥7.0级以上地震,可初步判定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以上、1千间以下。本市发生6.0M≤7.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5人以下死亡;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以下。本市发生5.0≤M<6.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在地震灾害各项指标均明显小于较大地震灾害标准,但部分建筑物有一定损坏,造成较大范围人员恐慌,本市发生4.5≤M<5.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一般地震灾害。

四、地震应急响应

(一)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应急反应

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发生后,市局根据市政府及上级交通部门要求,按照以下程序启动本预案:

1、由市局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工作指挥部会议,落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示、要求,部署抗震救灾任务,明确抗震救灾的地点、承担的部门和单位,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意见和要求。

2、市局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完成《关于启动<*市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预案>的通知》,并通知参加本次地震应急保障的部门和单位。

3、各部门、单位按照《*市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预案》做好有关工作。

4、非地震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随时服从当地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调度,圆满完成对地震灾区紧急支援任务。

5、地震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抗震救灾交通保障的应急反应。

(1)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紧急动员和组织交通系统抗震救灾,部署本行政区内的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实施本部门应急预案。

(2)与同级政府及以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渠道,并随时通报灾情及交通应急保障情况。

(3)统一领导、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根据同级政府部门的要求,部置应急任务,确定保障规模、地点、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等,组成现场救灾组,运行调度组,通信联络组,生活保障组,明确指挥部办公室等办事机构和责任人、联络人,指导抢险救灾。

(4)协调解决应急交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或跨区域、跨部门之间事项,做好对其他部门的紧急支援保障。

(5)及时了解、收集、汇总震情、灾情、险情及发展趋势并及时上报,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实施紧急支援。

(6)明确交通系统各部门分工,根据当地政府对交通保障的要求,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指挥调度辖区内的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投入应急工作。必要时,可调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民用的运输力量。

(7)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桥梁、浮桥等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协助地震部门派出的先遣现场工作队伍尽快抵达震中区开展现场检测报告、宏观考察,灾情调查评估等工作。

(8)迅速组织交通部门各单位,组成抢险救灾队,救护本部门在灾区的受伤人员。

(二)较大地震的应急反应

较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交通主管部门和局属单位,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重视对灾情的收集,迅速与市局取得联系,报告灾情以及采取的措施。市局指挥部办公室迅速与市地震局取得联系,通报所了解的灾情,上报有关统计资料,随时准备接受交通保障任务。

(三)一般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地震发生后,在临震及有感地震应急预报区或现场警报区的交通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做好内部防震应急及救灾交通保障的准备工作。

1、指定专人与震情单位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震情发展变化。

2、根据震情发展和本部门、单位建筑物抗震能力,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3、作好抗震救灾运输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及应急物资的组织、准备工作。

4、做好本部门、本单位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职工听从命令,服从指挥,遵守纪律,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思想稳定,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五、交通保障队伍

(一)市局应急战备车队、交通战备车队在发生地震后即为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队伍,主要担负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灾民的集疏运输任务。

(二)公路、高速公路路桥专业保障队伍主要是担负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抢建迂回道路,抢架战备钢桥等保障交通畅通的任务。

(三)港航应急保障队伍主要是抢修、恢复、加固损坏浮桥、航道;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灾民的集疏运输任务。

六、交通系统有关部门任务分工

(一)公路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处:受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涵洞隧道的抢修、加固和恢复;迂回道路的安排,改线标志的设置;协助公安部门对通行车辆实施控制,确保救援车辆优先通行;所属专业保障队伍及所需物资设备的组织、调度和使用;对抗震救灾车辆实行免费放行,并开通抗震救灾“绿色”通道。

(二)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急车队、抢运车辆的组织、调度和使用;优先保证抢险救灾物资、设备、人员、灾民的需要运输。

(三)港航管理部门:应急船队、抢险船只的组织、调度和使用;优先保证抢险救灾物资、设备人员、灾民的水路运输;及时抢修加固、恢复受损浮桥;对抢修浮桥、抢修队伍,所需物资器材设备的组织、调度和使用。

部队保障处处长篇12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各级交通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应急地震交通保障。

在发生M≥5.0级破坏性地震灾害事件后,市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交通抗震救灾交通保障工作;发生M<5.0级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交通应急保障工作。

一、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机构及主要职责

(一)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市交通局局长

副总指挥:市交通局分管交通战备的副局长、市公路局局长、高速公路*管理处主任、交通集团公司总经理。

成员:市交通局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计划基建科、财务审计科、安技科、交战办、农村公路管理处、港航处、道路运输处,市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交通集团公司的分管负责人。

(二)主要职责

1、研究落实市政府和交通厅关于交通保障的指示、任务,迅速作出实施交通保障措施的决定。

2、统一指挥、决定、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交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时掌握震情、灾情、险情及发展趋势,调配交通保障力量,决定动用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和储备物资。

(三)指挥部办公室

市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办公室是抗震救灾的办公机构,设在市局交通战备办公室。

主任:市交通局分管交通战备的副局长

副主任: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主任,人事教育科科长,财务审计科科长。

成员:计划基建科、安全科技科、农村公路管理处、道路运输处、港航处,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交通集团公司有关人员。

主要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指挥部的决议和任务。

2、迅速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险情,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应急交通保障工作建议。

3、负责与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交通厅联系,并加强协调,及时办理组织调动交通应急保障队伍、战备物资有关手续。

4、协调交通系统各有关单位和相关县市(区)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

5、坚持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

二、地震现场交通保障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分管公路建设或运输的副局长。

副总指挥:市公路局、市交通局道路运输管理处分管负责人、港航处处长,灾区交通局等有关负责同志和人员。

主要职责:

1、直接组织指挥灾区道路保通抢通、港航恢复、救灾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转移等交通保障工作。

2、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现场情况,提出紧急救助的意见和建议。

三、应急响应分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按地震灾害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和“一般地震灾害”四个级别。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本市发生M≥7.0级以上地震,可初步判定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以上、1千间以下。本市发生6.0M≤7.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在本市发生M≥5.0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造成5人以下死亡;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以下。本市发生5.0≤M<6.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在地震灾害各项指标均明显小于较大地震灾害标准,但部分建筑物有一定损坏,造成较大范围人员恐慌,本市发生4.5≤M<5.0级地震,可初步判定为一般地震灾害。

四、地震应急响应

(一)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应急反应

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发生后,市局根据市政府及上级交通部门要求,按照以下程序启动本预案:

1、由市局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工作指挥部会议,落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示、要求,部署抗震救灾任务,明确抗震救灾的地点、承担的部门和单位,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意见和要求。

2、市局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完成《关于启动<*市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预案>的通知》,并通知参加本次地震应急保障的部门和单位。

3、各部门、单位按照《*市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预案》做好有关工作。

4、非地震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随时服从当地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调度,圆满完成对地震灾区紧急支援任务。

5、地震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抗震救灾交通保障的应急反应。

(1)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交通保障指挥部,紧急动员和组织交通系统抗震救灾,部署本行政区内的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实施本部门应急预案。

(2)与同级政府及以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渠道,并随时通报灾情及交通应急保障情况。

(3)统一领导、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交通保障工作。根据同级政府部门的要求,部置应急任务,确定保障规模、地点、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等,组成现场救灾组,运行调度组,通信联络组,生活保障组,明确指挥部办公室等办事机构和责任人、联络人,指导抢险救灾。

(4)协调解决应急交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或跨区域、跨部门之间事项,做好对其他部门的紧急支援保障。

(5)及时了解、收集、汇总震情、灾情、险情及发展趋势并及时上报,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实施紧急支援。

(6)明确交通系统各部门分工,根据当地政府对交通保障的要求,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指挥调度辖区内的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投入应急工作。必要时,可调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民用的运输力量。

(7)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桥梁、浮桥等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协助地震部门派出的先遣现场工作队伍尽快抵达震中区开展现场检测报告、宏观考察,灾情调查评估等工作。

(8)迅速组织交通部门各单位,组成抢险救灾队,救护本部门在灾区的受伤人员。

(二)较大地震的应急反应

较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交通主管部门和局属单位,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重视对灾情的收集,迅速与市局取得联系,报告灾情以及采取的措施。市局指挥部办公室迅速与市地震局取得联系,通报所了解的灾情,上报有关统计资料,随时准备接受交通保障任务。

(三)一般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地震发生后,在临震及有感地震应急预报区或现场警报区的交通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做好内部防震应急及救灾交通保障的准备工作。

1、指定专人与震情单位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震情发展变化。

2、根据震情发展和本部门、单位建筑物抗震能力,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3、作好抗震救灾运输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及应急物资的组织、准备工作。

4、做好本部门、本单位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职工听从命令,服从指挥,遵守纪律,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思想稳定,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五、交通保障队伍

(一)市局应急战备车队、交通战备车队在发生地震后即为地震应急交通保障队伍,主要担负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灾民的集疏运输任务。

(二)公路、高速公路路桥专业保障队伍主要是担负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抢建迂回道路,抢架战备钢桥等保障交通畅通的任务。

(三)港航应急保障队伍主要是抢修、恢复、加固损坏浮桥、航道;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灾民的集疏运输任务。

六、交通系统有关部门任务分工

(一)公路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处:受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涵洞隧道的抢修、加固和恢复;迂回道路的安排,改线标志的设置;协助公安部门对通行车辆实施控制,确保救援车辆优先通行;所属专业保障队伍及所需物资设备的组织、调度和使用;对抗震救灾车辆实行免费放行,并开通抗震救灾“绿色”通道。

(二)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急车队、抢运车辆的组织、调度和使用;优先保证抢险救灾物资、设备、人员、灾民的需要运输。

(三)港航管理部门:应急船队、抢险船只的组织、调度和使用;优先保证抢险救灾物资、设备人员、灾民的水路运输;及时抢修加固、恢复受损浮桥;对抢修浮桥、抢修队伍,所需物资器材设备的组织、调度和使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