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培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5:09

安卓培训总结

安卓培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72-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教育部于2009年底提出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1]。卓越计划具有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特点[2],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与实践环节等均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所不同,我校作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实施专业与层次包括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校企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从2010年级开始实施以来,取得一定成绩。

一、齐抓共管,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3]。为了更好地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制药工业发展需要,符合国际制药工程师标准的高质量制药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我校工科学科的建设水平,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由学校牵头组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邀请制药行业以及四家合作企业代表参与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我校本科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模式为“3+1”模式(四年制),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其中企业实践环节采用三段制,即第二学年工程见习1个月,第三学年企业实践训练3个月以及第四学年毕业实习6个月。其次,在本科大一第二学期加大“卓越计划”宣讲力度,采取不限专业、自愿报名、笔试加面试等方式择优录取,确保生源质量。第三,由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试点专业牵头,联合合作企业,建设综合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确保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第四,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发企业课程项目,并明确每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根据合作企业各自特点采用“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决定着培养对象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和内涵,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的需要。课程一般包括三部分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中,首先应为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包括人文社会学科、数理基础学科以及所学工程学科等在内的各类学科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发现问题、认识世界和处理事物的视角、思路和途径。其次,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相辅相成、综合发展是现代工程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从工程学科专业的角度对卓越制药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的依据所在。第三,课程体系应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学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精选和减少必修课,最大限度地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开设专门研讨工程学科专业前沿发展的课程。第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等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提供创新教育素材。注重工程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如新技术、新产品、发明专利等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4]。

实践课程是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在知识方面,实践课程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在素质方面,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面对现实工程领域和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通过与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交流合作,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最终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本科课程体系,见表1。

三、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直是教学实践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需要,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和探讨性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日后创新实践的开展[5]。选择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案例和项目进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采取以项目带动,做与学相结合,以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考核是教育效果得到发挥的重要保证[6]。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与实践,我校理论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已比较成熟,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普遍存在客观分难打,校内实践主要看重的是结果,校外实践缺少过程的监督,极少有学生不及格,更不会因不及格而不能毕业等问题。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压力,如果缺乏监督管理,实践效果就难以想象。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采取笔试、实验操作、专题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报告、现场答辩、文献综述、开放性大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项目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校企联合,构建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卓越计划”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综合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搭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平台,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7]。

1.找出存在问题,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已趋成熟,但在校外生产实习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主观认识不够,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对校外生产实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又比较具体,学生走马观花,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是带队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无法给学生做出仔细的讲解和指导。针对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了“调研―理论―实训―总结一体化”的生产实习新模式[8]。我校企业实训安排在第三学年,时间为三个月,在新模式下我们将整个实训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调研基础上首先要做好实训前动员,带教老师与学生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第二阶段,到达企业后,进行集中培训,了解企业文化,并由企业进行相关工程专业课的教学。第三,实训阶段,一对一安排指导老师,根据企业特点参与生产各岗位轮转或参与新药研发项目,如石药集团安排学生参与合成、制剂等车间岗位轮训,而先声研究院与上海医工院则让学生参与各项目组新药研发。第四阶段,总结答辩,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由企业专家、指导老师以及学校教务处、专业老师的答辩小组,进行实训总结和答辩,由学生实训成绩和答辩成绩作为最终实训成绩。生产实习新模式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2.建立多个实践教育平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必备的硬件支撑,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9]。我们依托学校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工程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军训、社会实践等形式综合开展科研、专业技能、工程能力训练和素质品格的训练。建立了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企业综合实践平台的综合实践体系。其中基础实践平台以校内公共实践场所为主进行搭建,主要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等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基础课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着重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专业实践平台以专业实验室、科研和实习基地为主进行搭建,主要包括专业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基础实践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实验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企业综合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四个合作企业进行搭建,主要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在合作企业的“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一步培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经济分析等综合素质,通过完成基于岗位工作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创新能力。

3.校企密切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的典型特点是校企对接,让企业纳入人才培养过程[10]。校企合作,不仅能够系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具体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且能够结合高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实践资源和环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已有或潜在的人才培养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有的放矢地培育、培养和不断积累,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要取得成功,其标志在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卓越制药工程师后备人才,而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胜任这一使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因此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的教师,应由原来的大学教师的学院派转向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产业派,不仅应是在工程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优异能力和崇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家,还应是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科学研究的专家。但现有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的较少,许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普遍存在重视工程理论掌握,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重视学术,轻视工程能力提高等问题,要培养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认真规划、逐步实施、不断积累和提高。首先,加强学校现有师资的工程能力,借助企业实训机会,选派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进驻企业,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短期接受企业生产训练,形成校企互动模式,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三年来,通过到上海国药集团、石药集团以及先声研究院等的带教实训,体验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以及工业化生产,收获颇多。其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任务。第三,聘请国外大学高水平工程教师和世界500强制药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讲课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结语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塑造者,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研发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工程人才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是,由于“卓越计划”刚被提出不久,如何更好地培养卓越工程师、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卓越能力等,还需要认真加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3]童胜强,程冬萍,钟光祥,等.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47-48.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1,28(11):155-158.

[6]刘凤华,张宇,赵宏,等.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研究[J].药学教育,2012,28(5):47-49.

[7]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15-17.

[8]史泰冈,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316-318.

安卓培训总结篇2

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设想在本校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1.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四、建设内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安卓培训总结篇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水、空气、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工程专业不仅研究水、气、噪声和固废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及措施,而且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时刻把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向,培养合乎环保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关注的问题。[1]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培养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输送掌握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旨在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包括本科一年多在企业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项目,获得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和资格认定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环保工程技术人才。[3]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在企业学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2,4]

1.职业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职业工程师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悉行业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环保工程设计,熟悉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运营管理体系,拥有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能够开展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监测技能,能顺利开展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掌握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能从事环保设备营销工作。

3.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优化,选用先进的工艺组合、施工方法、新型设备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选用、工程设计,能够解决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过程的技术问题,具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4.沟通能力

具备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能力,参与生产、项目及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四年不间断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培养环节,使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企业培养阶段时间一共为40周,在企业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环境保护调研实习、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水、气)、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5,6]企业实训开展的方式主要包括:观摩、讲解、现场踏勘、现场授课、工程实例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实例观摩、现场操作实践、项目或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企业实训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技术、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工艺图纸、规划文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操作、技术方案、图纸、技能考核等,毕业设计考核要突出企业导师的作用,分企业指导教师评审(权重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审(权重30%)、答辩小组评审(40%),答辩小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四、“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通过在“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盐城市部级环保产业园、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大同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吉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环保新技术研究中心、盐城宇新固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专业技能,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单位专家讲座、各处理单元参观、车间见习、总结、考查、座谈。

2.环保调研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工程工 艺设计企业实训(水控、气控)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为期6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收集处理工艺设计、方案设计、绘图等方面的资料;各项设计准备工作;了解设计步骤、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准则、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工艺的选定及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选定方案对各处理构筑物或设备进行设计计算;论证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估算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根据设计好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绘图;企业导师考核;实习总结、座谈。

4.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七学期,为期5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部分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现场调查;相关企业收集资料、采样、整理数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大纲的确立、规划的编制(包括现状、规划近远期目标、规划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案)、规划图件制作、规划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保障措施;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的编写、工程分析章节、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章节的编写、风险评价、经济损益分析等章节的编写、完成环评所需相关图件的制作;总结、座谈。

5.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进行,为期2周。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学习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主要处置工艺和设备;课程知识的课堂讲解与现场讲解相结合;了解固废收集流程;熟悉固废处理设施的运行;参与企业人员现场安装与设备调试。

6.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2周)和第7学期(3周)进行,共为期5周。以盐城市国级家环保产业园的几个大型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要实训企业。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现状、市场拓展;设备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设备设计流程;设备制作过程;训练设备制作操作技能;典型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典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环保设备营销实训。

7.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岗位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周,具体安排如下: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培训资质的公司为主要培训单位,盐城环保产业园内多家企业、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各化工产业园区和盐城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要实训地点。

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分为污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污废水处理与维护管理、物理化学法、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机械设备、污废水监测及水处理实验、污水处理厂岗位实训;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燃煤及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概述及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尘器及除尘器岗位实训、脱硫技术及脱硫系统岗位实训。

8.“企业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总学时为18周,安排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调研及资料收集、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企业设计项目研究、方案设计论证、方案的比较与优化;三废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制作;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撰写、印装设计说明书,图纸绘制;企业设计项目总结、解决企业问题;答辩、资料整理归档。

五、结论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训练中的作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与方式等系列实践环节的改革,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7]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安卓培训总结篇4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000万,居世界之首,但是人均产值却很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1],在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中与人才有关的指标排名落后,反映出我国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着重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加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单一,外部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等问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卓越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2]。

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需要改革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创新高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和实践工作,探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征、培养方向和培养途径。

一、卓越工程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方向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征有哪些?我国国家通用培养标准有11条,涵盖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在国家通用培养标准基础上,细化到行业培养标准,再进一步细化到学校培养标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认为,卓越工程师的特点是综合素质好,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坚持开门办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训练,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把工程师培养从传统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四年制本科,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及通过工程训练培养模式,即从学生开始入学的大一开始进入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都进入工程实训的项目中,有机渗透工程意识,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建立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培养经验。发达国家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学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工程师精英教育,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教育,等等[3]。

二、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通过学校培养标准细化为素质、知识、能力大纲,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一)学生选拔途径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及摸索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需对做试点实验,逐步推广。经过学院领导和系专业老师的反复酝酿、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院确定了在院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的原则,并模拟公司招聘选拔程序,主要包括自愿报名、初试、试用培训、录用考核等环节,按照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具体做法如下。

1.报名。

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办法规定:凡有志于成为卓越工程师,对工程实践与创新有兴趣,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班学习的学生,均可报名。

2.初试。

为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学习、动手及综合素质,拟定专业笔试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学生大工程观的意识和整体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计划的学生,将面临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及项目工程压力,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及个人兴趣。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验的一个分支,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可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科学的职业测评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是客观化、标准化的问卷,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较的功能是其他自我了解的方法不具有的,主要包括智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动机测验等。由于大一新生参加“卓越计划”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评估参加复试的学生在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生涯决策等方面的特质和潜在的职业倾向,运用朗途职业测评软件,对参加面试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未来职业倾向测评,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之一。

3.试用培训。

通过初试的同学,将进入学院的工程技术中心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培训由项目经验丰富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及工程中心的老师负责,以培训卓越电子工程师为例,主要培训电子工艺、单片机软件编程、CAD及PCB设计与制作等电子工程师基本技能,三维想象和动手等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

4.录用考核。

经过3个月培训,学生进入工训中心老师的录用考核阶段,考核录用委员会由工训中心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委员要求是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而学生委员则挑选近几年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在省级和全国赛中获奖的高年级学生。考核录用委员会委员根据需转正的学生自我介绍、3个月培训课程的成绩和表现投票表决。

(二)学校培养

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课程体系大体上按学科建立,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点选择和安排方式,更新知识点慢。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单一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很少涉及工程实际应用和多学科知识应用。而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与工程实际关联的内容依然不够,无法通过实验建立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4]。

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特征是集成创新,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逐步改变按学科理论体系授课、以知识点学习为主的模式,探索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更新,将理论教学与分析、解决生产工程问题相联系,重视多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

2.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互动、对比等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探索采用情境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模式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研究式、团队模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5]。

(1)情境教学。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将课堂搬进工程技术中心,以解决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置身真实的工程环境,强调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弱化学科界限。情境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工程案例教学。对于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互相穿行,在课堂上剖析、讲解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教育。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背景,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3)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CDIO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及工程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补充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协助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掌握“知识点”为本,忽视“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注重“考试结果”“学习成绩”。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动手能力”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技术水平”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培养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企业文化及相关技术应用现状,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校企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1.企业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意识,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和实施“卓越计划”,需要寻找校企共同愿景,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合作,高校要让企业感受到合作办学的好处,比如:产学研基地、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学校要主动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贴近企业人才需求,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企业的需求,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2.企业培养运作。

为保障企业培养计划实施,一要加强组织建设,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组建双方高层合作委员会,高校要成立“卓越计划”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校企双方合作,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构筑产学研平台,在深度合作中推动教产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要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实行联合指导。

3.企业培养内容。

企业培养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方面,需要结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具体工程条件,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商定。企业实践内容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企业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设备,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等。

第二阶段,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具备基本的工程操作能力,比如机械类专业培养,可学习加工方法、加工技术,进行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需的训练,等等。

第三阶段,工程师技能训练。学习产业规范、标准,培养工程师岗位技能,如系统设计运行、开发、工艺设计的能力等。

第四阶段,结合企业真实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这阶段内容可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实际参与企业开发设计项目,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毕业后可直接走上技术员、工程师岗位[6]。

4.企业培养考核。

为保证企业培养质量,急需开展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研究。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实习内容、时间要求来进行,比如:企业实习(认知、生产、岗位、见习)要求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还需要按照毕业设计答辩要求完成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并参加答辩。企业培养考核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不断总结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反馈,改进评价方法,以弥补不足,保证企业培养质量,提高实效。

(四)教师工程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急需提高教师工程能力。高校一方面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领导和资深工程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甚至从企业直接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五)国际化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全球的市场、全球的竞争不仅需要有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而且需要学生有全球视野、开放合作的精神及跨国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我们需要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借鉴其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外培养经验,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利用学生交流项目派遣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或短期实践活动。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卓越计划”实施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VOL92,(4):49-52.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VOL31,(1):51-60.

[3]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5.

安卓培训总结篇5

摘 要:如何使得卓越工程师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目标,而专业课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试点,对专业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理论素质并重、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材料工程师培养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2-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汤玉斐(198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试题库建设”(xqj13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西部地方高校,是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2010年来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印刷工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学科、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重工程实践,重应用培养”的传统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的需求,辐射全国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试点,针对如何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下,应试教育的风气仍然浓厚[2],特别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课程考试或者撰写实践报告,以取得学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些都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任课教师在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以及考核聘任标准的驱动下,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了对其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训练。

(二)与实际生产脱节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实际生产要求脱节,部分知识点严重落后,同时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不是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实验课又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内容,随后的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时间较短,感性参观多于动手实践。此外,毕业设计内容陈旧或来自于基础研究课题,导致材料工程师培养易于成为“材料研究生”培养。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目前专业课基本是在教室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灌输,缺乏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列举的实例也不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使得多门专业课程独自为战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考核常采用期末一次性试卷考试,使得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最终沦为基础理论课,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试卷多以填空、判断、问答、计算等为主[3],很少涉及应用系统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能考查到知识点的记忆和特定假设条件下知识的熟悉度,这都与卓越材料工程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产业化的作用,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的限制下缺乏弹性,难以出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4],虽然高校通过多种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纯校园式的科技活动容易使得学生将比赛成绩化,过分追求奖项而忽略了竞赛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开展“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静态的课堂教学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对于材料工程师的要求,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意识培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入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卓越工程师班教学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强化主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通过走访与材料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校友、教师和部分在校学生,邀请企业专家、校友、教师座谈等形式,对材料卓越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具体方案为:首先,强化材料科学的主干课程,特别强化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专业知识点讲授学时与工程实验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特别整合和削减部分选修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及适应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相关专业技术进展,更新或重构相关知识点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

(二)实施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卓越材料工程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采用小班教学、单独授课的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开展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具体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金属材料的相关专业课中,以典型的轴承、齿轮、钢件等产品为实例,从各零件的选材、金属的熔炼、成型、设计加工、热处理、性能测试和表面处理等六大部分贯穿了第3学年14门专业课程(图1所示),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法研究或集体讨论备课将产品涉及的知识按照制备工艺主线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驱动学生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还强调讲课与实践同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步在实验课进行验证,然后在第4学年前往本专业的实践基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际车间对该典型产品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掌握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生产实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判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目的[5]。目前有关考核方式的改革呈多元化趋势,其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报告等多目标综合评定,形式又大都以开卷、闭卷、多试卷交叉等,来满足差异化专业课程的要求。本专业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推行全程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小工程案例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方式,学生组队分工完成设计并进行答辩考核,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60%。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在金属的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章节设计3次工艺设计,要求卓越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报告,并随堂进行答辩,成绩占总评的45%。此外,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同时结合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命题,取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记忆类题型,增加判断、计算、论述以及产品设计等,使得考核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主,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专业教研室聘请了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兼职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讲座以及实践环节,同时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大型国企、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锻炼3—6个月,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新进教师在培养环节必须前往东方电气集团、吴江工业园企业等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这些举措使得卓越班专业教师队伍日趋合理,为培养高质量卓越材料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体系构建时强调理论与素质并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训练,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模式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还穿插进行专业课实验教学、开放性课题实验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材料卓越班学生入校后即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主要安排参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第2阶段首先在西安理工大学部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基本的车、铣、刨、锻、磨各类材料工程师的基本功。随后进入2+4+16+18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其中2周的认识实习与大型国企(金堆城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西电集团、陕鼓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合作建立训练基地,以短期实习等方式与目前材料工程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4周的生产实习在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训练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等环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连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16周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时,与大型国企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每人配备1名企业导师,使卓越班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在机械设计、热处理、表面强化、粉末冶金、分析检测等方面全面训练,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最后18周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目前面临的工程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创新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推进卓越计划,本专业在构建、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均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包括长春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方电气、济南二机床集团,西北轴承股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福莱特热处理公司等,同时,企业每年会派遣2—3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为卓越班学生教学,内容涉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第4学年实践环节中企业会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1位企业导师,类似于师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开展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科技活动

鼓励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竞赛活动,通过竞赛项目的启发式专业教学,提高解决工程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教研室积极帮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制定参赛课题,动员专业课教师开放专业实验室,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2011级卓越材料工程师班29人中就有3人获得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5人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人获得省级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70人次获得各类课外学术活动及其他奖励。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引导自主实践创新

增加材料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资助开展和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条件。材料系积极与学院协调采取措施,加大公共及专业实验室向卓越班本科生开放的力度,鼓励教师吸纳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解决企业难题等,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先进陶瓷材料实验室开放了陶瓷材料成型创新综合实验,方案具体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合成小组,自行设计一些常见陶瓷材料并能制备出样品,即提出使用材料的性能要求,设计配方,进行基本的样品制造(粉体混料、成型、加工和烧结等),最后做出一个样品(产品),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的基本条件和环境。目前,通过该实验卓越班学生已有9人申请了中国专利,4人在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实施完全学分制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典型工程产品或实例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突出工程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为实现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提供实践经验,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阳勇福,林海燕,王晓峰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8).

[2]李永斌,张同心.大学考试方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安卓培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4-02

我国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2012年2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高校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工程实践理念和创新理念,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校企联合,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

第二,课程体系存在重工程科学知识,轻工程实践训练,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普遍问题。

第三,专业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内容、形式有待调整。专业实验项目零散,有待进一步整合。

第四,总体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环节单一,校企合作深度及广度不够。

只有生产实习环节在企业进行,学生缺乏提早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毕业前对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理解不透。还没有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营造一个很好的条件。

第五,实践教师缺乏工程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进入过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非工化”趋势明显。

二、基于“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改革

“卓越计划”与以往工科学生培养的显著区别在于定位更精确、目标更明确、评判标准更准确。即针对工业界,培养行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切实、有效、有创造力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卓越计划”必须立足于工业企业人才需要标准,有目标、有计划地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一)调整教学计划

将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改为“3+1”模式,将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到最后一年进行,第4年以实习实训教学为主。将专业基础课程尽量在第一、二学期学完,这样有利于安排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后续专业课程的跟进,思政等课程可以均匀分配在后面学期。

(二)优化教学计划

整合课程,减少纯理论性的内容,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型的内容,增加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如化工管路设计安装、化工软件,开展工程设计。教学中改变传统讲授方法,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研究式教学,基于构思、设计为主的设计式教学,基于化工企业、车间的过程单元式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教师联合授课。

(三)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校企深度合作

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地处辽阳校区,坐落于“石化城”—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在“卓越计划”政策的支持下,在企业建立“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将学校的课堂教育与教学延伸至企业,每学期都设计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过程,增加实验室认识实习。

(四)改革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

减少专业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将专业实验改革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融合反应、蒸馏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干燥、产品指标分析等。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模拟工业生产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五)制定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工程素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实行教师下厂实习学习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科研课题,参与产学研和实际工程设计项目,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讲授专业课中涉及的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聘请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讲授实际案例,指导化工管路设计与安装综合能力培训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参与学生毕业答辩,共同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

(六)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程监控实践环节,成立院系质量监督委员会,吸收学生、企业人员参与,规范各类实践环节的教学制度及评价标准。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卓越计划”的总体教育理念下,明确了我校培养应用型化工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普通工科院校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让学生广泛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运行、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能力。据此建立我校化工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工程设计性能力、企业社会实践能力四大模块,实践环节学分占三分之一以上,工程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学习四年不断线。结合工程实际,构建和完善“以实验及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模块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化工卓越工程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白艳茹,王旭,王小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22-224.

[2] 詹世平,王卫京,赵启成,等.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99-101.

安卓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6-02

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重大项目,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实施“卓越计划”做出全面部署。“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计划”背景下,要培养卓越工程师,首先应使教师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建设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必须包括一批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而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青年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需要大量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复合性人才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因此,积极探索一整套切实可行、高效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卓越计划”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很多青年教师不仅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熏陶出来的,工程实践经历少,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卓越划”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2.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培训内容。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中缺少必要的实践技能培训,在职中培训中实践教学的培训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使青年教师在岗位培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技能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与教学相脱离。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方面理论课教学压力较大,无更多精力顾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严重缺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场所和机会,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何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支

撑,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又不健全,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既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又没有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无法逐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近年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1.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卓越计划”有关内容的宣传,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去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改革和完善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方案,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在岗前培训中除安排一些必要的与教育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外,还安排了一些与行业等相关的认知实践培训;在职中培训中结合专业实际安排了必要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内容。规定青年教师每工作五年必须主动进修学习或接受培训一次,在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之前,必须具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国内外实践培训经历。

3.加强和改进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组织地将不同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技能特长和教学特点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取长补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顶岗和挂职锻炼。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3―6个月以上下企业实践的经历。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对新教师,学校先派他们到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然后组织新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实习。

5.加大“卓越计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特殊政策,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使之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6.制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考评激励政策,提高青年教师主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激发青年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初步尝试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学校与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建成了抚顺石化公司等1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同签订了共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协议,以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共同目标,共同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为实施“卓越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基地承担着每年指导约2000余名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任务。

2.年青博士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近期学校出台了《教授、博士服务地方工作实施办法》。目前已有69名优秀青年博士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成功对接,走进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经过深入企业,已经成长为技术专家。目前已有3名教师被命名为抚顺市石油化工技术专家,2名教师为省级石油化工专业带头人。

3.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工厂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和掌握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产过程、生产现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将收集到的实践案列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校企合作办学大大促进了产学结合,校企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范围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主编、参编教材都凝结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果。

4.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聘请抚顺石化分公司100名工程实际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技术专家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科发展把握能力、常年从事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5.学校已对部分实验机构和实验室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成立了实验中心,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开方,为青年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有效平台。

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长期师资培训工程,也是一项教学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培训工作永远在路上。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如何,事关我国“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事关能否培养出我国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实践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

安卓培训总结篇8

(一)强化主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通过走访与材料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校友、教师和部分在校学生,邀请企业专家、校友、教师座谈等形式,对材料卓越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具体方案为:首先,强化材料科学的主干课程,特别强化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专业知识点讲授学时与工程实验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特别整合和削减部分选修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及适应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相关专业技术进展,更新或重构相关知识点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

(二)实施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卓越材料工程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采用小班教学、单独授课的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开展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具体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金属材料的相关专业课中,以典型的轴承、齿轮、钢件等产品为实例,从各零件的选材、金属的熔炼、成型、设计加工、热处理、性能测试和表面处理等六大部分贯穿了第3学年14门专业课程(图1所示),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法研究或集体讨论备课将产品涉及的知识按照制备工艺主线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驱动学生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还强调讲课与实践同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步在实验课进行验证,然后在第4学年前往本专业的实践基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际车间对该典型产品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掌握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生产实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判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目的[5]。目前有关考核方式的改革呈多元化趋势,其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报告等多目标综合评定,形式又大都以开卷、闭卷、多试卷交叉等,来满足差异化专业课程的要求。本专业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推行全程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小工程案例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方式,学生组队分工完成设计并进行答辩考核,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60%。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在金属的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章节设计3次工艺设计,要求卓越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报告,并随堂进行答辩,成绩占总评的45%。此外,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同时结合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命题,取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记忆类题型,增加判断、计算、论述以及产品设计等,使得考核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主,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专业教研室聘请了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兼职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讲座以及实践环节,同时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大型国企、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锻炼3—6个月,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新进教师在培养环节必须前往东方电气集团、吴江工业园企业等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这些举措使得卓越班专业教师队伍日趋合理,为培养高质量卓越材料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体系构建时强调理论与素质并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训练,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模式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还穿行专业课实验教学、开放性课题实验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材料卓越班学生入校后即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主要安排参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第2阶段首先在西安理工大学部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基本的车、铣、刨、锻、磨各类材料工程师的基本功。随后进入2+4+16+18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其中2周的认识实习与大型国企(金堆城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西电集团、陕鼓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合作建立训练基地,以短期实习等方式与目前材料工程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4周的生产实习在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训练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等环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连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16周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时,与大型国企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每人配备1名企业导师,使卓越班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在机械设计、热处理、表面强化、粉末冶金、分析检测等方面全面训练,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最后18周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目前面临的工程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创新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推进卓越计划,本专业在构建、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均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包括长春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方电气、济南二机床集团,西北轴承股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福莱特热处理公司等,同时,企业每年会派遣2—3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为卓越班学生教学,内容涉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第4学年实践环节中企业会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1位企业导师,类似于师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安卓培训总结篇9

电子技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分析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状况来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学习时间安排偏后,这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专业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总学时严重不足.③校院两级管理中,对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当然,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缺少系统性实质性监管和奖惩措施,部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再加上可能存在的重科研开发轻教学现象,相当部分教师的精力并没有全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去.④实践教学内容可选择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工程应用性不强,有待不断改进.⑤由于高校进人的门槛较高因素,实践教学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年龄结构比例不协调;整个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出下列改进措施.①第一学年完成两门课程的学习,并适当增加上课课时,增加工程应用性内容.这样有利于及时安排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安排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前开展创新课题的研究.②要增加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时间,和理论课一样采取自主式、研究式和互动式教学,可以以单立实验课程和开放形式实施,实现独立考核.③修改教学大纲和计划,大幅度增加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设计、工程实习和工程实践训练课时,深入企业,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④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改革,要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全面深入地研讨.⑤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学生,就不可能实施“卓越计划”.过去高校一般不接受企业人才,教师基本都是从毕业就踏上讲台,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管理上需要进行改革:优先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和丰富工程经验的人才,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项目,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工程项目合作.也可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队伍建设.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抓住有利条件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团队.⑥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与企业公司相差很远,使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受到很大限制.为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学校要改变思路,按照工程要求建设实训中心,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建设若干与企业生产车间相接近的工程型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实验室可依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制订的实训工程项目自行研制开放式通用平台,以满足建设要求.⑦加强监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要.要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最终要使培养计划落实到实处,起到真正的培养效果.总之,为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加大电子信息类学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团结合作精神.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安卓培训总结篇10

一 研究意义

在21世纪,科技日益发达、知识快速更迭、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要求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强,努力成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国家方针政策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着重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骨干顺应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要求,顺应了时代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骨干是高校要走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促进学院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校企双赢,培养出的人才将能更好服务社会。

二 培养目标

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提高学生骨干五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优良医德、胸襟宽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具体目标上,组建一个卓越班,共20人,从全院在校学生中,采用自愿和优选原则选拔;为医药相关行业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良医德、胸襟宽广、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并能起引领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班成立得到了大学生积极响应,有201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经过两轮面试,21名优秀学生骨干加入卓越班,其中营销管理方向16人,科学研究方向6人。

三 培养模式

学生骨干在完成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小班授课,分四小组进行研讨,前期进行集中授课(如开设自我认知、如何应对挫折、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模式)、自主学习、艺术与科学(钱学森之谜)、专业销售技巧、礼仪、癌症的那些事、如何查找和阅读外文文献、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与创新的内在关联性——从近代以来中西历史比较切人、开拓性思维的培养、管理学等课程。后期分流培养(分为营销管理与科学研究两个方向),利用假期、节假日、业余时间让学生骨干到企业去见习、尽早参与导师科研实验。

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让每一位学生骨干都有一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骨干规划学业、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骨干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骨干就药品营销、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培训、营销实操等方面进行授课。通过集思广益,卓越班凝练了自己的班徽、班服、校牌,选举出班委进行自我管理,创建班级qq群,坚持每周一谈,进行分享总结。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骨干能力评价,学生骨干撰写了见习总结和结业总结并进行了交流,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骨干都有机会在会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导师在每次集中时当场给予评价和点拨;针对五种能力培养目标提出相应考核要求。

四 课程设置

卓越班课程围绕提高学生骨干五种能力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五 保障措施

为确保卓越班正常运行,达到预期效果,成立了由学院领导、相关教师、辅导员、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学院非常重视卓越班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卓越班班主任,另配有助理班主任、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规范卓培班教学与管理;每年由学院划拨专款用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相关企业进行资金赞助。

六 实践效果

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学习、实践,卓越班学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学员在结业总结中说:“在卓越·鸿鹰的学习与培训中,我树立起了我的目标,我的理想,同时它也帮助我构造了我的梦。”,“在卓越班的一年受益匪浅,无论是从科研态度的培养、科研技能的培训、科研思维的锻炼上,还是从沟通技巧的训练、销售技巧的拓展、管理层面上来说我们或多或少的得到提升。在这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待人处事的方法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暑期的培训我觉得是让自己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它让我知道了团队的重要性,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团队中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都是我们在培训中慢慢学习到的。”

卓越班学生骨干在平时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了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现在很多在校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参加第二期卓越班学习;一位学生骨干荣获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骨干在担任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暨全国药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志愿者期间,热情周到的服务给参会单位留下了良好印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卓越班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和高度好评。

七 研究展望

尽管基于校企合作的药学类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和坚持,如在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有待加强;卓越班的日常管理有待改进;卓越班学生骨干五种能力培养目标考核机制有待改进;卓越班学生骨干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评价机制有待细化;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骨干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校外见习的时间安排有待协调;对第一期卓越班学生要保持继续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汉姆瑞克,等.学生事务实践基础[M],游敏惠,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学俭,等.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与学生骨干理论素养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安卓培训总结篇11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1、毕业目标:0培训就业;

2、1~3年内目标:达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的能力与素质;

3、5~10年内目标: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应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层交叉培养,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会计分工岗位知识;第三层次――财务管理岗位知识;第四层次――综合会计业务运作能力;第五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层次――会计执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

二、基于“卓越会计师”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卓越会计师应按照校内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即实行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3+2”培养模式,是指校内对学生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三方面进行阶梯型培养,同时在校外以“社会精英会计人才”担任的社会兼职实践教师在其所任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认知”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包括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财务岗位运作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创新”包括创新、创业能力两部分;“执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校外培养部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精英会计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社会即能成为合格会计员工投入工作。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

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

(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

(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

(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主要参考文献:

安卓培训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