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5:42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1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征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符号。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赋予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其中人们普遍关注并进行研究的特性就是语言的模糊性、歧义和语言的概括性,这三种属性在具体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笔者将从模糊、歧义和概括的定义出发,从语义、语用和句法角度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 模糊、歧义和概括的定义

模糊(fuzziness)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中十分普遍,人们认识的客观事物形形,且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从一个事物/现象到另一个事物/现象存在着中间连接状态或朦胧的过渡阶段。用来表达这些事物现象的概念就相应地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样的概念只能表示一个大致的范围。1965年美国科学家L.Zadeh在其论文《模糊集合》(Fuzzy Set)中,引入“隶属函数”这个概念,用于描述差异的中间过渡,首次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词项,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语言单位或结构具有一种以上意义的现象。张乔在1998年发表的《模糊语义学》中指出:“歧义指的是词语或句子可表达多种意义,而且这些多种意义之间又无多大语义关联。”歧义与人的认知没有关系。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歧义结构都是孤立的,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如果我们给歧义结构补充或设定必要的附加信息(语境、上下文或背景知识),其语义则可以确定,因此可以说,歧义只是相对的,歧义存在于各种自然语言中。歧义通常分为三种: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和词汇歧义与词汇的多义性和同音同形异义词有关。

概括(generality),有人称为抽象,有人称为笼统(参考王希杰,1983)。张乔在《模糊语言学》中指出:“一个词的概括义指不具体的意义。”这种说法也有点含糊。笔者认为周志远(1990)指出的概括性更能被人接受,也更好理解。他在1990年的《模糊语义论》中这样写道:“概括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概念(下位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些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里边。例如,我们说‘人’是比‘中国人’更为概括的概念,因为‘中国人’的外延包含在‘人’的外延里边。”

三、模糊、歧义和概括的英汉对比分析

(一)英汉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分析即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义角度进行分析。每个词义表达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表达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语言符号。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是任何语种的共性,表示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的不明。例如江与河、傍晚和晚上、爱与恨等,它们的界限是任何人的认知都无法分辨清楚的。有时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也会产生模糊语言。例如高、矮,多、少等。虽然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具体表达方法或表征符号。例如:英文中的“morning”所指代的时间跨度为中文指代的“早晨”和“上午”。并且所指代的具体时间点的切分也不一样。说现在汉语普通话的人所理解的“早晨”的下限一般到8-9点钟,而欧洲人指的是黎明一直到上午11点或12点以前都可以称作“morning”(伍铁平,1999)。

歧义是一个词带有一个以上、且在语义上互相不相关的词项,因此在词典中一个歧义词经常被列为不同的词条。例如,“米”有粮食意义上的“米”,也有测量单位意义上的“米”。《现代汉语词典》(1996:873,北京:商务印书馆)就将其列为两个不同的词条,这两个词条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关联(张乔,199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928,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则把“metre”也列为两个词条,一个是与中文对应的表示测量单位意义的“米”,而另一个是表示“诗韵”,这两个意义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说明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其对应性,但也存在着差异。

概括词语和模糊词语一样只有一个词项。比如,“人”只有一个概括意义,它没有给出相关性别、高度、国籍等具体信息。同样道理,模糊词“高”也只有一个内涵意义,而由这一内涵所引出的外延却不确定。因此,“人”和“高”在词典中均只有一个词条(张乔,1998)。然而,在英语中表示概括意义的“人”有几个不同的词,如“human being”表示与“动物”概念相反的意义;“people”,“person”和“man”等都有指代“人”的概念,但中文只有一个词项。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因此,英汉模糊语在这一点上是大体一致的。查奈尔提出模糊语具有提供适量信息的功能,实际上可认为是以模糊求精确。英语中也是一样,这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决定的,只是不同语言对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二)英汉语用对比分析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 这类现象(俞东明,1993)。如:

例1: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 ?

这句话可以同时向听话人传递“邀请、请求或命令”等不同的言外行为,也可以是三种言外行为兼而有之,其界线是模糊的(俞东明,1997)。中文中我们也有同样的困惑。“进来坐坐!”根据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朋友之间,我们可以理解为也许说话者传递的就是一种邀请的意义。

例2:He is going to the bank.

在英语里,“bank”是一个多义词,具体“银行;河岸”两个语义,所以,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单独一个句子会给人带来歧义,既可以理解为“他要去银行”,又可以理解“他要去河边上”。然而在中文中,“银行”和“河岸”是两个明显独立的概念,即使没有上下文也不会给听者带来歧义。歧义影响交际,给交际带来不便,但是不管是中文还是英语里的歧义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是可以消除的。

例3: He is going to the bank and fish with Tom.

很明显,这里的“bank”肯定是表示“河岸”而不是“银行”。同时,不论“bank”取哪个意义,这个词本身都具有概括性。表示“银行”时,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银行,位于哪里的银行;当表示“河岸”时,不知道是河岸在哪里,是什么河或江的河岸,但是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性是可以消除的。

例4:He is going to the Bank of China near the school gate.

在这里“bank”肯定表示的是“银行”而不是“河岸”。“bank”不论作何种理解都不具有模糊性,不存在“银行”与“河岸”无法辨清其界限的问题,只是具体歧义。

(三)英汉句法对比分析

英语中的句法歧义是由于某个语言结构中的句法成分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组合,从而产生多种解释(王桂兰,2005)。

例1:They need more intelligent leaders.

此句是一个歧义句,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如果more 与intelligent 组合为一体,那么more是形容词比较级的标志,说明“他们”现有的领导素质不高,需要更加明智的领导;若是more与intelligent无直接关系,而是二者共同修饰后面的名词“leaders”,那么该句的意思则是说“他们”现有的明智的领导只是数量不够,不一定是质的不足。但是中文表示是没有歧义的,要不表示“他们需要更有智慧的领导”,要不表示“他们需要更多有智慧的领导”。此两句中文的表达概念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同时,不论是英文表达方法还是中文表达法,此句都具有模糊性和概括性。模糊性表现在“intelligent”上。怎么样的领导才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呢?聪明才智本身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概念,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之间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的,因此,有智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次,此句也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他们想要的是更有智慧还是更多数量的领导?说话人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明。模糊性是由于人的认知的模糊性造成的,因此是无法排除的,而歧义和概括性是可以通过具体语境消除的。

例2:They need more intelligent leaders who can lead them through the low season.

我们知道他们需要的是更有智慧的领导能够领导他们走出困境。

例3:They need more intelligent leaders who are in charge of the sales-department.

我们知道他们需要的领导是管销售的领导。

英语歧义句子在中文表达法中可以消除,同样,一些中文带有歧义的句子,用英文表达并不带有歧义。

例如:咬死猎人的狗。

中文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指称的对象是狗,这条狗咬死了猎人,狗是动作的实施者。在另一种理解中,狗也是指称的对象,只不过狗成了动作的受事者,“猎人的狗被咬死了”。然而,在英语中,此句表达的概念是很清晰的,歧义被排除。狗作为动作的实施者:“The dog which bite the hunter dead.”狗作为动作的受事者:“The hunter’s dog was bite dead.”从模糊性角度来说,本句不具有模糊性,但是,狗所表达的概念不管是中文还是英语都是具有概括性的。猎人的狗是多大或是什么品种的狗,哪个猎人?这些在句子中都没有明确地指明,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听众可以知道其具体的指称对象。让我们再看几个英语例子(张乔,1998):

(a)Old Wang is tall, so is young Wang.(老王是个高个子,小王也是)

(b)Old Wang has a friend, so does young Wang.(老王有个朋友,小王也有)

(a)句含有模糊性,它可具体理解为“老王是高个子(一米八),小王也是(一米八五)”,这是因为一米八和一米八五均可属于“高个子”的外延范畴。(b)句是一个含有概括性的句子,与(a)同理,它可具体理解为“老王有一个(中国朋友),小王也有一个(新西兰朋友)”。“中国朋友”和“新西兰朋友”均属于“朋友”范畴。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表达方法说表达的概念及所具有的特性是一一对应的。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语义上讲,英汉都具有模糊、歧义和概括性,但是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并不定一一对应。一种语言中具有的属性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同时具有,而词项的概括性在不同的语言中是一致的。

2.不论是在英文中还是中文中,概念模糊都没法精确化,而认知模糊词项有时候是可以转化为精确词语的。歧义影响交际的效果,但是并不可怕,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歧义可以得到消除,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语言的概括性。

总之,模糊、歧义和概括性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特性。溯其根源,模糊是因为与人的认识存在模糊息相关,这使得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成为必然,歧义是由于一词多义或同音异形或同形异音等原因造成的,概括性是由于人类语言的节约原则形成的。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人们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达到某些特定的语用效果,例如表示委婉、礼貌或间接等。概括性是由于语言交际的量的规约原则,人们总是在力图用最简单、最节约的方法表达最可能多的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表示同一种概念的词项概括性有其一一对应性,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概括性是可以具体化的。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模糊理论和修辞学[J].新疆大学学报,1983,(3).

[2]周志远.模糊语义论[J].玉溪师专学报,1990,(2-3).

[3]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4).

[4]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2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另一种情景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迁移”。迁移在学习和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法语就比较容易;会弹钢琴的人学习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从学习迁移产生的效果来看,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叫正迁移;反之,起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迁移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迁移现象,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指导英语教学,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出现,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一 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1.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

迁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得丰富认知结构观念的源泉。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学习新课题时,可供学生利用的观念较多,可供学生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越充足,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学实践也证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部分是因为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得比较好。教师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

2.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和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能力

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够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顺利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而比较则是发现和总结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区别的最基本的方法。例如:汉语中叔叔、大伯、舅舅在英语中只用一个词uncle来表达,英语中的have可以表达多种含义,have a book(有一本书),have a meeting(开会),have breakfast(吃早饭),have a bath(洗澡)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和概括,则有利于形成正迁移,促进英语的学习。

3.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表明,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元认知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动态的,而非被动的、静态的,这就保证了学习者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主动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并准确地加以应用,促进迁移的产生。

二 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正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进行英语教学。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表明,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因此,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时,比较级最高级的基本构成方式也适用于副词,即在词的后面加er或est,多音节词则加more或most.,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型很多也适用于副词。例如:as…… as……,…… than……,the+最高级+in/of……等等。通过找这些共同因素,实现持久的迁移。

(2)注重概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实现正迁移。根据同化论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帮助学生概括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解决在迁移教学中教什么内容最有价值、最值得的问题。布鲁纳曾说:“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它深刻地揭示了基本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例如,英语教师在讲授动词的被动语态时,一开始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关于被动语态的感性认识,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内涵和结构特点,造成迁移的困难,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让学生观察、分析与理解被动语态的概念。例如,主动句:我打开了门。I opened the door.被动句:门被我打开了。The door was opened by me.通过上述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归纳出被动语态的一般概念:被动语态的主语就是主动语态的宾语,被动语态的宾语就是主动语态的主语,因此主动语态的谓语必须是及物动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住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be(is, am, are)+动词的过去分词,动词be 的形式根据不同时态而变化,然后根据八种时态的构成帮助学生归纳出八种被动语态的构成而不需要死记硬背。

2.联系对比,综合贯通,防止负迁移

现代心理学认为,新旧知识相关联部分的可辨别性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当新旧知识在内容或组织上相似而又不相同时,原有知识往往先入为主,新知识被原有知识取代,或者学生知道二者之间有不同,但又不知如何区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对比、综合贯通,以增强新旧知识的辨别程度。

例如:教师在讲授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时,三种非谓语动词用法有相似之处,但实际应用起来却各不相同。因此,可以分析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动名词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和定语,不作宾语补足语和状语;不定式可以作主语、标语、宾语、宾补和定语,不作状语;分词可以作表语、宾补、定语和状语,不作主语和宾语。三种词类其他区别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贯通,联系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相似知识的区分度,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3.指导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迁移的产生。例如,在学习英语写作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些范文作为实验工具,并结合汉语写作特点比较分析英语写作的词汇系统、体裁、思维习惯及表达方式,再由学生对这些技巧和方法概括总结,然后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和方法选择适当的写作练习来实践,最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馈和纠正,并自我评估迁移后的学习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主动迁移的效果。

总之,迁移过程既是具体化又是概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语言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少走弯路,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主动运用迁移规律,克服种种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小菊.兴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1(13)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3

1.引言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科已逐步在各高校外语学院、系作为必修课程为专业学生所开设。为配合课程建设,国内相继出现了约50部语言学教材,大多教材定位对象高;内容多;难度大;课后练习难度较大;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原文引用比较多,学生理解和阅读难度大,地方高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读、难理解。《英语语言学基础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教程》由重庆三峡学院外语学院院长王扬教授、刘清玉副教授担任主编,于2012年5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内容简介

《教程》除序言、附录资料、索引和参考书目外,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语言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语言,有着怎样的结构特征,其功能、起源是什么?”综合各家之说,作者倾向于如下定义语言: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有着双重、任意、移位、互易、文化传递等结构特征和人际、施为、感情、信息、寒暄以及元语言六种功能。本章最后就语言的起源展开了讨论,介绍了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说,如神话说、摹声说,感叹说,劳动号子说,模仿说等,但也同时指出由于缺乏大量实证研究,相关探索还有待深化。

第二章开始讨论语言学基础知识。本章节里,作者阐述了语言学的概念,分别介绍了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两个研究视角。同时,考虑到一些常用语言学基本概念的易混性,作者特为语言学习者做出了一些对比和小结,如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规定等。另外,作者还就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强调他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学习。

语言系统具有物质性,语言的自然物质材料就是语音,第三、四章从不同的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第三章深入简出,重点介绍了喉及其以上的言语器官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发音语音学内的元音和辅音具体发音细则,以及国际音标的有关知识。第四章是音位学,侧重从语言功能的角度研究语音。本章对音位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及作用进行了讨论,如音素、音位、音位变体、互补分布、最小对立体等,还重点介绍了语音规则(包括同化、序列规则、删除原则等)和一些能够分辨具体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区别性特征。本章最后讲解了一些超音段特征(如音节、重音、语音语调等)应用原则。这两章可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语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五章,作者就语言中的词汇进行了探讨。作者首先介绍了词素和词素变体的具体内涵,随后讨论了词汇的分类方式和词素的特征,其中还对词素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词汇/语法词素,派生/曲折词素,自由/粘着词素。此后,作者结合实例归纳了英语中常用的包括词缀法、复合法、混成法等的构词法,使读者能够借助理论强化英语单词理解、学习和记忆。

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的句子结构,涉及句法学方面的内容,为传统语言学的重点,也是相对于前面章节关注词层面而更高一级的研究。作者从介绍短语,句子,句法学概念入手,而后对句法分析方面影响较大的一些方法,如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规定语法、描写语法等都作了介绍。

第七、八章研究的是句子的“意义”,第七章语义学研究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意义,第八章语用学则研究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意义”呢?第七章对“意义”探讨较有影响的理论作了介绍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包括概念论和情境论。同时,作者也专门用了一节内容来对Leech关于对“意义”的七种分类进行了说明。对于语义学中意义分类标准、语义成分分析以及蕴涵、预设、命题等重要内容,本章也有详细的介绍。第八章语用学近年来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研究使用中的语言。在简短阐述了语用学概念后,第二、三节通过例子说明,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我们不是将话语中所有字词的意思简单叠加,而是将话语放在具体语境中结合语言的使用者去考虑。第四五节介绍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最后一节分析了语言中的礼貌现象。

第九、十章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第九章语言和文化立足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反映出不同的语言会给予人类不同的表现自我,表达情绪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随后,作者重点讲解了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语言和文化,强调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才能在国际交流中运用自如。第十章讨论了语言习得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母语习得的方式、阶段,二语习得和学习的区分,纠错的方法,中介语和语言的石化现象,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对学习的最终影响。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4

(一)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项智能的整体发展在此问题中,需要英语授课教师注意的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其八项智能整体发展。任课教师不建议再以单纯教授学科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普遍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以开发多项智能为目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石。反映到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音乐、绘画甚至身体律动等方面去启迪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二)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提出,教授学问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习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依然适用。在英语课堂中,注意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整体的班级英语水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以班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为基准,课下鼓励前几名学生自学新的感兴趣的知识、辅导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抓紧赶上大家。以此方式进行教学,相信不久班级的英语成绩就会大幅度提升。此外,任课教师切不可只为追求英语成绩而影响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

二、应尽可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如上文所说,英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很多,再负责的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教师关注度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为靠前的学生。基于此,教师应当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把个人独特的智能组合结合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根据个人特点找到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才是最好的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八项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促进英语教师对学生多项智能发展的思考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侧面促进了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多元智能教学的思考。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英语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学、体育等方面的因素。在英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多项智能,并能够找到学生的独特智能。建议任课教师可以将这些独特智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一定会擦出奇特的知识火花,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语的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智能优势激发出来,结合到实际的课程中便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更快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5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其中八年级的四级目标明确指出,“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如何让学生的所学到的英语活起来,能应用到生活中,有课堂走向课外,我尝试用图示理论来将两者有效结合,最终达到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和谐高效起来。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仍存在以下特点:

①教师在传统考试的应试教学模式下倾向对语法、词汇、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致很多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②现阶段很多外语教师在中学课堂采用的口语教学还是很古老,如“口头问答”是外语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问答可以根据语言知识与结构的要求进行,如颜色、交通工具等练习可以通过一问一答进行操练,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图式理论的概念

图示理论首先由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三、图式理论让英语活起来,高效利用课堂

1.新知输入,构建语言图示

在我教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的时候, 首先我是按照大纲要求给学生输入每个单元的重难点,并进行相关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单词、语法、习惯用语等语言知识,构建起语言图示。然后让学生做有关该单元主题的口头练习,练习包括设定环境让学生对话练习,学生连贯地叙述所听过或读过的材料。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

2.教授相关背景知识,构建内容图示

在系统的学习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后,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输入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当代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i+1”的输入假设:只有在接受足够的“输入”,学生才有教好的“输出”。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3.自编自导,活学活用

在学完八上的四个单元后,语言图示,内容图示也都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行自编自导,对语言的活学活用了。

鉴于国情,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大量张口说的环境,我们就自设情景。首先按照学生的座位就近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八人,小组中选择一位组长,该组长将所学的前四个单元按照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设定人物为八人,场所按照需要内容发生变化,简单讲就是让学生提炼出脑海中的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编写英文剧本,可以根据本组内八名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意识的增减台词,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有勇气大声的说。

以下为其中一组的剧本(节选):

The phone is ringing……

Dave: Hello, this is Dave.

Aunt: Hi, Dave. This is Tina.

Dave: Oh, aunt. What’s up?

Aunt: I want to take a vacation with your uncle this summer holiday. But , you know , your cousin Anna is too young. I can’t take her. So , if you are free , please come and babysit Anna . Ok?

Dave: Ummm……Sure . When are you taking a vacation?

Aunt:On June 17th.

Dave: Opse, I’m going to your home on June 16th.

Aunt:Ok. Thank you.

……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Mother: Hey, Dave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his summer holiday?

Dave: I’m going to babysit my cousin, Anna.

Mother: Anna? Can you?

Dave: Sure!

Mother: Oh? Hahahahahahaha! It’s difficult to babysit kids.

Dave: I know!

Mother: Ok. Ok. So, when are you leaving for your aunt’s home?

Dave: On June 16th.

Mother: Ok. Have a good time. And……Good luck!

。。。。。。

(In the shop)

Salesman: Can I help you?

Dave: Yes, please. She wants to buy a dress. But I can’t choose a good one for her.

Salesman: Oh~ Girl,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Anna: En…… That pink one.

(After a long time……)

Anna: Dave, I’m not faaling(feeling) very well.

Dave: What’s the matter?

Anna: I have a stomachache.

Dave: That’s too bad! Oh! The fried chicken!! It must be very unhealthy!

Anna: Oh~~~~~~

Dave: Hey, how do we get to the hospital?

Salesman: Oh, first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Then you can see a bus stop. Take the NO.33 bus. Then you can see a hospital.

Dave: Thanks a lot. (Run out of the shop)

……

这个剧本基本上包括了我们四个单元的重点句子,并且恰当的用在了生活当中。

我们的计分方法是:剧本切题10分,道具合景10分,表演自然10分,满分共30分。由于剧本定稿后,学生有一到两周的准备时间,所以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平时不太敢大声说英语的学生都进行了练习,在表演时虽有笑场,但也算是完成了个人角色的表演。

四、结束语

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图示理论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将课堂中的说应用到生活中,走出课堂单一的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活起来。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6

1 情景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2 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3 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 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4 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话语方式即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是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功能。语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口语和书面的区别。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就是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的形式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进行评论。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注重考生对手机使用情况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论。因此在使用词汇时应尽量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使用的词汇也往往是常用词汇。句子结构多使用主动语态,以及较短、较简单的句子,但意思表达应尽量准确。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平时多进行书面表达练习,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另一方面,在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时,应根据话语方式,使用多样化的词汇避免词汇单一。例如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表达关于“手机”这一词汇时就可以使用cell phone, mobile phone, handset进行替换。同时应尽量使用精确性词汇使语言准确,避免语言概括化。

5 总结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7

Guo-Ming Ch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能有效、适当地实现交际行为并达到一定的预期设想的能力。Lustig和Koester把跨文化能力描述为语境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Spitzberg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中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描述都强调两点特定语境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Samovar等的观点,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动机,是指交际者在情感上对交际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为了交际的成功进行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意愿。知识,指交际者为实现成功交际对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价值观以及地理、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了解。技能,是指在行为上,交际者为了促使交际顺利进行和交际成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技巧。英语学习者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有效与得体。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称呼语: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刘老师”为Mr./Ms. Liu.。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李院长”、“吴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name”的称呼方式,如“Principle Li”、“Manager wu”。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 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称赞英美人时说:“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教师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重要手段和基础途径。所以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8

1情景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

2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3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4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66-01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探讨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解析言语生成和理解的模式。作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互契合点,隐喻能力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在2008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上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几十年隐喻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探析理论与实例中隐喻能力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结隐喻能力研究对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二、 隐喻能力研究现状

Lakoff & Johnson提出隐喻从根本上是概念性的,其“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外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 1980:1)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隐喻能力一般是指理解和产出隐喻的能力(Danesi 1986),包括隐喻的辨认、理解、解释和产出。狭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接受能力和产出能力,强调对隐喻的认知加工;广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狭义的隐喻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多个方面, 主要侧重的是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Littlemore & Low, 2006: 79)Danesi (1992)认为, 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本族语者概念流利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语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目的语是如何在隐喻性推理的基础上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知识后,才能达到与本族语者一样的流利水平。

目前国内外的隐喻能力研究如Bores (2000a)、Berendi, et al. (2008)及龚玉苗(2005)、申蕾(2008)、桂春英(2008)的实验结果均证明通过隐喻意识培养进行词汇教学有利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基于Bores (2000a)和Berendi, et al. (2008)的研究,2013年5月陈海燕、汪立荣进一步证实了隐喻意识培养对长期记忆、促进词汇意义记忆以及对词汇的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帮助。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笔者在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次座谈交流中发现,近八成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枯燥无味,事倍功半,并希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穿插四、六级词汇讲解及速成技巧。迫于过级和考试的压力,学生无法向被动的接受信息及强化记忆的过程妥协,由此所产生的矛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被动状态,词汇学习的动机不能内化,也必然无法形成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文秋芳在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重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情感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

在这种现状之下,隐喻能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工具,也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同时,如何让隐喻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和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

四、隐喻能力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同构成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而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隐喻能力作为认知、思维和语言的纽带,在词汇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关于隐喻能力相关理论及实证的研究也充分体现出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指导作用。

在陈海燕和汪立荣(2013)隐喻意识培养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中,对9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EFL词汇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词汇的短期和长期记忆,加强对词汇意义的记忆,有利于培养隐喻词汇自主学习。魏耀章(2012)对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隐喻理解的影响中也谈到,尽管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差异会在隐喻理解中起着不同作用,但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越高,隐喻理解能力越强。由此,我们得出一下启示。

首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不同的构词法,如前缀、后缀、转换、派生、合成等。通过分析对比隐喻喻旨和喻体特质差异来发现体会隐喻的用法,并且在讲授词汇时侧重词语基本意义如何延伸、转化隐喻意义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词汇意义与已学词汇的联系,对比词性变化,例举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以及词义辨析来深化词汇学习;或利用树形图或语料库表明词义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来发现词汇的隐喻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创造性地发展隐喻思维。

除此之外,隐喻体现着不同语言文化群体的不同思维方式,隐喻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在词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内涵知识和语言思维习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隐喻思维差异,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提高隐喻意识。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对隐喻性成语、谚语和习语的比较,更好地透视其文化内涵,加深对语言思维习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隐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汪立荣.隐喻意识培养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3): 57~62.

[2]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

[4]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隐喻理解的影响[J].外语界, 2012,(1): 82~89.

[5]Danesi,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glected Dimension [A].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2.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10

[关键词]课程设置, 汉语言专业, 经贸方向, 商务知识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汉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从事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活动。为了满足这部分来华留学生的需要,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就应运而生了。我们收集了北京、上海、广东八所高校面向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的情况,并对各校情况汇总后做了一个分析。

各校都是在三四年级开设商务知识课程的。我们看到的八所学校共开设了二十一门课程,它们是: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使、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其中八所学校都规定为必修课的有十三门,八所学校都规定为选修的课程为三门。此外,还有五门课在八所学校中或被规定为必修课,或被规定为选修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汉语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是很多的。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经济、贸易、管理、金融等诸多方面。从各校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方面来看,开设最多的有九门课程(两所学校),其次是八门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再次是五门课程(也是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三门课程的有两所学校,还有两所学校没有开设商务知识课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的门数从九门到 零门,作为同一个专业方向这个数目相差过大。从开设同一门课程的学校数量来看,开设最多的是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和当代中国经济,共有四所学校开设了这两门课。其次是经济学原理,有三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其他课程就只有两所或三所学校开设了。由此可见,在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方面,各学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方向的汉语言专业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数量过多、涵盖面过广;第二,开设课程不集中,呈分散状态;第三,课程内容范围界限不清,有重复。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来华学习商务的留学生日益增加的情况建立发展起来的,此前从未有过这个专业方向,因此,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就请一些教授中国学生专业课的专家教授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来确定学生学习什么课程。这些专家教授在专业知识方面固然有着很高的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大学生,他们对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对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那么了解。因此他们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可能目的性就不是那么明确,从而产生了以上特点。其次,一些学校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自己有经济学院或商学院,这就为多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提供了便利。上文提到的开设九门或八门商务知识课程的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所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要考虑学生需要和工作需要外,还要考虑到我们是汉语言专业下的经贸方向,而不是经贸专业。再次,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只有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统一的教学大纲,而没有制定本专业经贸方向的教学大纲,大家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设置课程时缺少针对性。

经贸汉语方向的留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作为汉语言专业,汉语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汉语言专业了。纯汉语言专业要求的汉语知识只是普通汉语知识,而经贸汉语方向还要加上商务汉语。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它有两个明显特点:商务汉语应用于特定的领域――商务活动,因此它还有特殊的内容――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商务汉语不是一种新的汉语,而是汉语的一种变体,是领域语言。由此可见,商务汉语是建立在普通汉语基础之上的。由于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商务活动,因此经贸汉语方向的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商务知识,当然,这只是能满足工作基本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将来从事商务活动的是来华留学生,因此必然会存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也必然会在与中国人的工作和日常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商务文化知识。总之,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知识)、商务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三者构成了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结构,也是构成经贸方向课程体系的三个基本模块。这三个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张黎先生用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来表示。

从这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看出经贸方向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汉语知识(包括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课程;其次是商务知识课程,它明显少于汉语知识课程,而文化知识课程所占比重则更少。由此看来,我们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把它放入这个三角形中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在确定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从经贸方向的整个课程体系着眼,根据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来确定其总课时数,进而确定经贸方向应该开设多少门商务知识课程。基于专业性质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不宜过多,以五门左右为宜。

在谈商务课程知识内容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商务的含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商务汉语”名称的由来得到启发。在这一特殊用途汉语出现之初,人们一般都把它叫做“经贸汉语”,顾名思义,“经”就是“经济”,“贸”就是“贸易”,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其实“经济”本已包含贸易,即经济分为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内容。之所以还叫“经贸”是有意忽略逻辑上的矛盾,这是出于当时留学生缺乏经济理论知识和贸易实务特别是中国进出口实务知识而使用的。这些内容从当时的教材中即可看出一斑。后来,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经贸”所涵盖的范围有些窄,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及企业的管理等都大大超出了“经贸”的范围。因此,人们提出了“商务汉语”这一概念。商务汉语是指人们在商务环境中使用的汉语,“经贸汉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务”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应该包括经济、贸易、金融、财会、营销、法律等,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关于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共有二十一门课程,这点也恰恰正是商务跨学科特点的反映。这就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专业性质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商务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那么,商务知识课程究竟教学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运用于专门用途英语中需求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目标需求(也有人叫做社会需求)、学习需求两个方面。目标需求是从学外语(指的是英语,下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角度来分析需求的,具体说就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对所学的外语有什么样的要求。学习需求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语水平等诸多方面。需求分析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在设置课程时,减少了盲目性,从而使得课程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虽然需求分析是针对语言教学的方法,但我们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把目标需求引入到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工作中。

目前我们看到的做的较好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张黎先生的调查。他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经贸汉语方向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了解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国贸及相关业务、国外的生产或商业服务企业员工、外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翻译等。张黎先生认为,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相关人才主要从事两大类工作:交易性工作,就是和购买销售商品或服务有关的活动,主要是进出口业务和融资等;管理性工作,主要是企业等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包括生产作业、市场营销、财务、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由此看来,经贸方向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在商务知识方面的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贸易、金融、管理、财务、法律等。我们再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从种类上看基本与目标需求相一致。经济类的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概论。贸易类的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金融类的有: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管理类的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类的为: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

由于囿于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专业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开设如此多的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经济学的课程达八门之多,依据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原则,可以选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当代经济”。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以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之所以选择“中国当代经济”,是因为来华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是在中国的商务活动或与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而中国当代经济所介绍的是“当代”的,也就是留学生学习期间的中国经济。这门课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以社会、经济、企业体制为主的经济知识,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些商务背景知识便于今后的商务活动。贸易课程,我们认为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比较好。这门课程的知识是综合应用知识,因为它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包括合同、贸易方式、有关法律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这些恰恰能够满足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的需要。法律方面,我们认为以开设“中国涉外经济法”为宜。本课程包括合同法、反垄断法、对外贸易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通过学习,留学生可以学到法律基础知识,同时了解在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从而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打下法律方面的基础。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管理学”比较合适。因为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公司管理(财务、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开设若干选修课,把“会计学”及一些需要补的经济基础知识等纳入选修课程。

总之,通过需求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加强在商务知识课程设置中的针对性,从而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满足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德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折射出的两个深层次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3]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11

新闻英语听力理解在《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版)基础阶段四级中有明确要求:能听懂VOA正常语速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同时高级阶段八级要求:能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并能听懂电视事实报道,因此新闻英语听力理解是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听力部分必考的内容[1]。同时,由于英语新闻不同于一般的英文听力材料,它不但要求听者能够迅速地捕捉语音信息,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再现,而且要求听者熟悉新闻背后的相关信息,英语新闻由于其与时俱进特色,包罗万象的内容,简洁准确的语言风格,成为英语学习者重要的信息来源的同时也是学生普遍反应最难提高的部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近年将其理论应用与英语语言与其教学的研究论述也成上升趋势,但对认知科学在英语新闻习得方面的研究还尚属少数。本文试以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为依据,深层次探讨新闻英语的词汇、语篇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的图式构建。

一.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所构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同时语言对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帮助人更好地思维和认知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2]。

语言认知的研究首先是从认知心理学开始的,而认知心理学对智能的来源问题提出了建构论,其中以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为代表。皮亚杰深受古典经验主义论的影响,在儿童实验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最初取决于遗传,一经和外界接触,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向环境学习,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图式也可以认为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也是个体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智能的发展就是人的认知结构连续地建构和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从建构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的实践过程(袁毓林,2004)。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3]。

二、新闻英语的图式构建

英语新闻听力理解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言语信息解码的过程,而是一种解码与意义建构想结合的过程。 这种结合是积极的,互动的,创造性的,听者要根据语言材料提供的线索,结合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创造性地建构意义。即头脑中存储的图式越多,就越容易理解英语新闻听力的内容。因此,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并尽力激活其头脑中的已有图式, 对英语新闻听力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欲就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建构的三大图式――结构图示,背景图示,和词汇句法图式加以具体论述。

1. 词汇图式。

(1) 基本范畴词多

以往语言学界多从传统词性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词汇进行划分,而忽视了认知在英语词汇划分中的意义。本节从认知角度探讨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基本等级理论为语言教学中的词的运用频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频率高的词多是基本等级范畴词或在某一语言集团中较熟悉的词汇,它们构成合成词的概率和扩展的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对词汇及语言教学有重要意义。

由于英语新闻具有时新性、文风简洁准确,它所包含的词汇量大,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用词大多比较简短,生动,富有表现力。英语新闻中频率使用最高的词大多是基本等级范畴词或在某一语言集团中较熟悉的词汇基本范畴词汇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多为词性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其组成有较大的任意性,因此,基本范畴词属于中性词,使用频率也最高,而且基本范畴词的构词能力最强。基本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大体上已经固定,但在它们的基础上用合成法和派生法组合的非基本等级词可以说是无限的[4]。所以英语新闻一般避免私用抽象,空泛的大词,而偏好通俗、表现力强的基本等级范畴词、短语,例如以下BBC的这则新闻:

Goodbye to British Empire

The recent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discovery that the British taxpayer is footing the bill for a family of former asylum seekers from Somalia who are living in a luxury town house in London reminds me that it's exactly 50 years since the colony of British Somaliland became independent. As such, it was by no means the earliest imperial territory to gain its freedom: India, Pakistan, Burma, Ceylon and Malaya had already preceded it in Asia; and so, too, had the Sudan and the Gold Coast in Africa.

单看本则新闻标题中goodbye一词,其构词结构简单,音节较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与人有直接关系的表达告别的语言符号,用在此标语中一目了然,可以让读者在对这一最基本的告别原型概念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联想和概念建构的认知能力,迅速在大脑中将goodbye和各英殖民地纷纷脱离英殖民帝国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幅生动的英帝国体系崩溃的概念图式

不仅goodbye这一词具有基本等级词的特征,said、foot、remind、gain等等很多词都属于基本等级词汇,它们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表现力强。

另外,笔者认为新闻英语中出现的大量的缩略词等专有名词,也应该属于基本范畴词汇,因为它们通常是大写字母的组合,构词简短,且通常特指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比如某一国际性、区域性组织或条约,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和特定机构名称等, 既简化了新闻的长度,节省了时间,又便于听者更快地理解新闻的内容[5] ,如:UNPKF(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国际劳工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英语新闻中出现的这些专有名词指代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听者理解的难度。

(2) 一词多义现象多

由于新闻报道的时间紧迫性,使得记者须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篇幅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不可能向文学家那样对语言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因此新闻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一词多义即同一词具有多种义项,吉拉尔茨和德克(Geeraerts &Dirk, 1994)研究了词汇变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并总结了词汇变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第一项即一词多义。例如, “gate”这个词原意是为人们提供进出并保护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新闻里却经常看到它的引申义,Nixon’s watergate、Clinton’s zipgate、Reagan’s Irangate、Chinese milkgated 等等,这些词语中的gate已经不再是门的原型概念了,而是人们的联想义“丑闻”(scandal)或者“事件”(affair), 所以新闻作者在此用gate来映射哪些政治丑闻或具有新闻效应的热门事件[6]。再比如summary这个词,词性是名词时指概括、总结,而作形容词词性时有即刻的,即决的概念,所以英语新闻里常常出现带summary的短语,例如,a summary expulsion(立即驱逐), summary execution(立即处决), summary proceeding(即决诉讼)等等[7]。

(3) 一物多词现象多

在英语新闻中更是不乏一物多词现象,一物多词即指不同等级的词可以指相同的事物,也被称为形式变化,涉及不同的语言形式,同一词场内的词具有不同程度的一物多词突显,凸显程度最高的词是基本范畴词,而其下属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原型性,而语境变化也会影响范畴等级的一物多词的突显性。在新闻英语中,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选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例如,BBC对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的英语新闻报道中对“胜利”这一概念的表达,除了succeed, win 之外,还用了be unbeaten, take the lead, find no way past, win a World Cup, dominate possession in the opening minutes, outplay, beat, victory,demolish …with a clinical attacking display, be seen as potential dark horses, knockout, defeat , triumph, be unrivalled, be invincible, be top of the Fifa rankings等各种词性的语言表达。而“失败”概念的语言符号,除了fail之外,还有lose, be frustrated, gift Slovenia victory, be eliminated, pushover, flop等等。在上述词语中,不同的语境选用的词语也是不同的。

2. 语篇结构图式

从英语新闻语篇的宏观结构来看, 其通常属于叙述语体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情节发展的顺序安排新闻材料所构成的纵式结构(张寿康、杨振道、韩玉奎,1984)[8], 一般用于报道体育赛事或犯罪经过等;另一种是按照事件的基本要素排列铺陈的“倒金字塔结构”,是英语新闻中最常见的综括式结构,这一结构主要包括新闻导语和主体,通常新闻的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是整条新闻的精髓所在,它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地概括了新闻的主题,回答“新闻六要素”中的几个或全部核心问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方式。随之而来的新闻主体会对导语内容作具体的阐述和解释,提供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信息。例如下面这则BBC的新闻报道:

Colombia’s new President Juan Manuel Santos and Venezuelan President Hugo Chavez are to meet Colombia for talks on Tuesday. The two Leaders are to discuss their countries’ diplomatic rift, Colombia’s foreign ministry said.

这则新闻导语直截了当地介绍了新闻的几大核心要素. 时间: Tuesday; 地点:Colombia; 人物: Colombia’s new President Juan Manuel Santos and Venezuelan President Hugo Chavez; 事件:to meet Colombia for talks。随之又用一句话简短地对事件内容作了进一步说明:…to discuss their countries’ diplomatic rift…” 可见, 导语在英语新闻听力理解中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听者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具体细节。因此,帮助学习者建构英语新闻的宏观结构,有利于他们对新闻内容进行积极地、创造性地接受、解码、重组到存储,顺利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3. 背景图式

根据斯柏伯和威尔逊的相关理论,人们对新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使其与已有的旧信息发生关联,即寻找关联,以取得进一步的新信息(Sperber &Wilson, 1986)[9]。由此看来,要想提高新闻英语理解,必须在听某条新闻前对其相关的旧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新闻所要传递的信息。正如安德逊所说的,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每一次理解都需要个人背景知识的参与”[10] 。在英语新闻听力理解中,背景知识同样是语篇解码的基础,“听者已具备的背景知识就像一幅地图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听者把接收到的新信息与这幅地图进行比较、分析,看两者是否吻合,以便正确理解篇章的意义,做出相应的反应”(Carrel,1983)[11]。英语新闻不同于日常交际英语,前者涵盖面广, 从政治到体育涉及各个领域,所以,背景图式的建构在理解包罗万象的英语新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Spain's victorious World Cup squad return to Madrid amid scenes of joyous celebration in the capital city. ”这是一句BBC报道西班牙球队获得2010年足球世界杯冠军凯旋班师的新闻导语,如果事先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世界杯的历史起源,和自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以来历届奖杯得主和举办国、吉祥物和主题歌,以及各参赛国家队境况和足球术语等背景知识的图式构建,听懂该系列报道易如反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新闻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提高相关的听力水平,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通过精听和泛听,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词汇量,对积累的词汇进行分类归纳,以增强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建构并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新闻词汇语篇图式。其次,教师可以在播放某一系列新闻之前,向学生介绍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相关背景图式;在听的时候就能有效地激活大脑中的信息,积极预测新闻内容,加速语篇解码的速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新闻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质的飞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12],应坚持不懈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言语输入,并定期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完善英语新闻的语言图式建构,以提高其整体听力水平和综合言语技能。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文珍. 论图式理论对英语新闻听力理解的影响[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 5), 530-533.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袁毓林. 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 [J] 国外语言学, 1996(2).

[4]Geeraer, Dirk. Structure of Lexical Variation: meaning, naming and context[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4.

[5]黄贤文. 试议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2) 144-145.

[6]唐婷, 贾德江. 从隐喻看新闻标题中 “门”的英语表达[J], 新西部,2010(4), 108-109.

[7]林梅. 新闻英语分类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张寿康、杨振道、韩玉奎. 文章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4.

[9]Sperb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d Cognition[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6.

八下英语知识点概括篇12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九年级五级阅读技能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要达到此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尤为重要。七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八年级下册开始课本上设有Reading(阅读)内容,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九年级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阅读题型训练,把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中考应试能力,以达到提高中考成绩的目的。

1 分析中考试题

1.1 试题内容:纵观中考英语试题,尤其是2009年中考题,阅读理解题的篇幅逐渐加长,篇数多为4-5篇,分值增加,多达40分,占到满分120的三分之一。体裁形式多样,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还有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从题型上看,阅读选择题仍然是中考阅读的主导题型,但填写表格,按要求答题等任务型阅读显著增加。从题材内容上看,那就是阅读理解题材多样,信息量大,话题覆盖面广,涉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奇闻趣事、学校生活、娱乐休闲、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疾病与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关注时事热点。

1.2 题型特点:大体上看是阅读单项选择题和任务型阅读,具体分析其问题的设置,不难看出,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题目,只要通读全文,了解主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选定,甚至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有的是理解性的题目,要求对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准确理解才能答出,甚至要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测词义,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有的题目具有逻辑推理性,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到,需要理解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前因后果,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有的还需计算,或依靠学生的常识,生活经验等作出选择;有的具有概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标题;任务型阅读中,还有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正确表述出来。因而我把阅读题型的设置分为以下五类:

A、 直接选定型

B、 重点理解型

C、 逻辑推理型

D、 概括总结型

E、 不同表达型

2 指导阅读方法

针对阅读理解题的具体题型,我采取“阅读理解三步曲”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2.1 粗略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将文章快速浏览一遍,整体感知文章,抓住主干,不要被孤立的个别生词难住而浪费时间,找出主题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它是本段落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再者要善于从开头和结尾中感知文章的背景、结构或全文主旨,大致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只需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即可,不必细究其具体意思,在大脑中形成大致的轮廓,了解大意,理清脉络,掌握文章的要意主旨。

2.2 详细读:了解大意之后,直接看题,看清选择的项目,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哪一句或哪个词涉及题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具体的句子或单词。

根据阅读选择的题型分析,如果是直接选定型,就直接从文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答案。

如果是重点理解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获取答案:

A、 借助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尤其是较长的句子,通过连词 代词、连接词(宾语从句),关系词(定语从句),引导词(状语从句)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B、 猜测词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猜测词义;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同义、反义、因果等关系;运用构词法(词根,词缀、派生、合成)的规则,猜测其词类及词义。

C、 特定语境另当别论。任何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判断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是逻辑推理型,就要重点分析已知的信息,可能是句子或词,也可能是全文,作出准确的、合乎逻辑的、符合文中的前因后果的推理判断,有的需计算,有的需推理,有的需确定代词的含义,常见的由名词和代词单复数一致性,可推断前后指代的对象,有的需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的需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感觉,这一类往往体现在对记叙的人或事的赞同、同情还是厌恶、冷漠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概括总结型,就要通盘考虑全文的内容,站在全文的高度看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直接说明,需要学生的思考,深次地分析概括综合,作者通过这样的记叙或议论说明,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言外之意。

如果是任务型阅读,前面的题型也可用来解题,有一种不同表达型,就要求学生对同一语言有多种表达的能力,准确把握问题关键所在,简言之,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就怎样答。(包括人称、时态、语态等的运用)。

2.3 整体读:经过详细研读关键词句,初步选定答案后,要把答案放回到文中,复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题,对照题目,验证答案,看是否有与文章矛盾的地方,瞻前顾后,首尾照应,不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的词句,从短文整体考虑,从主线向外扩张,围绕主旨全盘考虑,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决不可定向思维,按原来的思维方法再过一遍,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实际来验证答案,才能查出问题,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 培养阅读能力

3.1 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涵:阅读的方法不等于阅读能力。要培养阅读能力,要从七八年级抓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是一种积极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古人说:读文明意,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因此,阅读理解能力重在理解,它是一个由表象的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到主动积极地思考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