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7:17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篇1

1、请各位老师认真阅读表3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样表说明,认真填写表2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定认真填写,以后所有表以此为准;工作经历中包括任职、职称、学历;干部任免审批表不能更改表格格式,加粗字体等操作;家庭成员父母、配偶、子女必须天填完整,去世的也要填,信息必须准确)。

2、附件4中有各位老师档案中所缺材料,请各位老师务必找齐后订在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如:张三:成型1-204。张化艳:08特-40)。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说明个人档案中有多个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这个由教育局档案室统一认定,个人不管。职称资格过度表全称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

3、表5中出生日期是个人档案中最早材料形成的,各位老师要以此出生日期为准,这是政策规定。参加工作日期若不对的,请老师找到相应的参加工作文件来,我们重新认定。

  4、2006年以前的材料(如调动表等)那时候,没有什么文件,请大家统一出证明材料来印证。2006年以后的材料尽量找原件。

  5、出证明材料的的时候如果时间不确定,时间就空着,把章盖好,(如,入团时间)。到时候查到档案里面的时间在填上,如果时间不吻合,同样要不得。如果去出证明的地方较远的,可以让朋友帮忙出好证明扫描过来,然后彩打。但原件不要丢,以后可能还要!最好是把原件寄过来!

  6、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这个由档案室做,然后教师个人打印出来签字后拿到教育局盖章,再交档拿室,这个要后期点做!

  7、请大家认真核对表5,参工时间,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有疑问的电话咨询。出生日期我们是以最早材料的出生日期来认定,可能和你的身份证日期不一样。

  8、学历报名材料、入学材料就相当于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或学生登记表或入学登记表,若没有的,需去读大学的学校出证明。

  9、以前乡内调动的如果有多次。证明出在一张A4纸上,跨乡镇调动的需要文件或者调动申请表!

  10、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请严格按照样表说明先填电子版,错了好改!如果不合格的将要来档案室填,这样浪费你们的时间,请大家认真对侍。

  11、请各位老师以后填表时所有时间要填一致,逻辑关系要吻合。不然会很麻烦(如表彰那些,可以不填的尽量少填:懂什么语言那些没有证的就不要填了:工作经历时间要连贯)。

   12、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要去教师资格证上发证单位去问!

    13、附件4统一由教管中心做。

14、各位老师,档案专审工作任务繁重,难免有审错的地方,如果真的有审错的地方,望谅解!也请各位老师积极配合我们完善你的个人档案,对个人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不配合完成档案资料,后果自负!让我们的专项检查能顺利过关。

以上所有欠缺材料全部找齐后订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学校收齐后统一交教育管理中心。请黑石教育管理中心王进老师按顺序收齐后统一交教育局档案室。

师说教案篇2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教案篇3

学校推行“三案并举”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引导、组织能力,增强课堂高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笔者专门针对老师的“说”和学生的“说”,在课堂上进行了“说”的课改实践,意在把传统的教师满堂说转变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说;几节课下来,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出现了下面的这些情况:

一、复读机

根据学校“三案”(预案、导案、练案)备课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新课之前先检测学生的预案完成情况,预案的内容都是要求学生提前在家要初步了解的新知识,所以设计的难度小,因此想在这个环节用3~5分钟的时间学生以说答案、对答案的形式完成.

课上用这种形式,4分钟就完成了预想,本应该接着进行导案的内容,但学生说完,心里总是认为教师再强调说一遍很重要,才是最“权威”和最“正确”的,于是像复读机一样,把学生回答过的预案又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4分钟变成了10分钟.

二、菜市场

最糟糕的是上导案内容的时候,导案是新课内容,也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部分,预想是:教师根据导案提出问题,全班都能投入,学生自主学习后,给班里同学讲解并分析,同时其他同学能够通过倾听给予纠正、评价,教师根据具体情境适当加以补充、评价.

而在这一环节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当教师意识到在预案检测时,不仅不该说话而且说得太多,没必要浪费时间,就在进行导案时有意不说,控制住了自己的“嘴”,让学生根据导案提出的要求自学后上黑板“当老师”说,这时就出现了:① 较简单的内容全班抢着说,乱哄哄的,听不清说的是什么;② 较难理解的知识让小组中1号或2号学习好的同学说,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有的说的学生自己好像很明白,沉浸在自我世界里,但听起来说得并不清楚,意思表达并不明确;有的说的比较清晰,但教师没有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评价;二是听的同学没有意识对说的同学加以评价,有的同学似听非听,甚至有做小动作根本没听的. 等到教师意识到应该适时根据学生的说,及时给予纠正、鼓励、评价时,时间已经不够了,一节课仅剩2分钟.

这一环节教师什么也不说,没有恰到好处的去“说”,导致课堂一点效果也没有,课上学生说的场面形似接连不断,热热闹闹,但说的同学和听的同学毫无方向感;犹如一个菜市场,“菜”的品种虽然很多,但没有挑出自己真正喜欢的.

三、最后是练案的“说”

练案主要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授课的一个检测,教师之前预想的是:如果练案说得对,说明掌握得就好. 否则反之.

可是由于前面没有“说”到位,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导致时间明显不够,教师就用仅剩的2分钟让学生做练案,至于用说、测的目的就草草结束了.

师说教案篇4

就现实来说,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根本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并不是因为教师的态度不严肃认真。从根本上来说,教案起不到对教学的规范作用,有时反而成了束缚教师手脚的绳索。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好坏主要在于教师的素质,在于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设计不可能那样完美的将整过教学过程设计出来,同时,就新课改来说,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那么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发挥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预料过程。从教学实践来看,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是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常常成了他们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棋子,很难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案对教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候反而起反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改破除的就是对教案的依赖,将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不是教师的预设,而是师生合作学习的结果,这种生成改变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训练的是学生的思考力。课堂要真正还给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课堂引领我们的教学,主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前,我们的教师可以对文本做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研究和解读,对文本应该胸有成竹,这样,上课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从容去应对,才能真正高屋建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

当然,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教案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但是对于那些成熟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案的意义的确不大。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新课改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根本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对于高素质的教师来说,教案时常就在他们的心中装着,他们拿到一个文本就知道该将哪些东西作为主要内容来让学生学习,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同时优秀的教师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总是有着独特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他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一面,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教案对他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而因为为了应付检查写教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无暇或者没有精力去搞研究。没有时间去提高自身素质,研读文本,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让教师写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教案,还不如让教师多研究些问题,多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他们的对教育教学有着根本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说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这种研究型的教师不是写教案写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反思出来的。同时,作为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一个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就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成为饱学之士,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才能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从容应答。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论怎样的精巧,如果他知识面有限,能力有限,他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他在教学中就放不开手脚,就不能纵横捭阖。如果我们就文本而文本,拓展不开,学生是很容易疲倦的。

师说教案篇5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兴致不高)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依次反馈6分钟、7分钟、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

【案例2】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要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好吗?(板书:打电话)

师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设计方案如下:

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打的呢?

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1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另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3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师提出问题后,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3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

【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统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综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其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 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正确处理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探究效果不会好。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案例2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老师想打电话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这个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 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会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意义的过程。先让用时最长的学生展示,再让用时少一些的逐一展示,在让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做到适时启发、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和感悟到好方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了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

而案例1中教师先组织用时4分钟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当个别优秀的学生先展示并介绍了最佳设计和最少用时后,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依次展示5分、6分、7分、15分的设计方案,但其实其他同学已经失去了展示自己学习方案的热情和欲望,同样,其他同学也会因对最佳方案的关注,而失去和减弱对其他设计方案的探究兴趣。因此,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比较:“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但效果却会大大地减弱,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够深入,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 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师说教案篇6

案例教学是教育界公认的对提高学员实际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哈佛商学院等世界名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最佳地发挥教师在理论和信息储备上的优势与学员渴望知识和思维活跃的优势,彼此启发,优势互补,教学相长。近几年来,我们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搞好案例教学,要把握的首要环节是选择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以为,当前,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时代性。在各种不同的案例中,既有经典案例,也有现实案例。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历史,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和经验,证明真、善、美,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选择案例。只有选择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员所关注的热点案例来进行剖析,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翻老皇历,不注意时代性,不选择当前火热社会生活中的案例,不管你讲得如何动听,学员也不会感到满足。

二是要注重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案例,使学员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来剖析案例。法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教师的幽默,不仅可以打破沉闷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摆脱困境,而且可以融洽教师和学员的情感,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帮助学员轻松掌握知识。

三是要注重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要从众多的案例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众所周知,原理和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学员往往不易接受,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员分析和理解。而教师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具有典型性。离开了典型性,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四是要注重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授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要认真精选案例。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授课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进行概括、提炼,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帮助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员学有所获。授课老师只有选用针对性强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激起学员强烈的共鸣。

五是要注重准确性。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不能随意将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授课教师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样才能让学员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员对授课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师说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师说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1-02

新课标要求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学案导学也日益被广大教师与学生所认可和推崇。我校近两年也在各学科中推广学案导学。从理论上说,学案教学不仅能够划分出教与学的职责,而且是新课标精髓的重要体现,学案导学用学案作为有效的载体和媒介,运用导学的方法深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益更加可观,继而真正地提高高中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实际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案导学有利有弊。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面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学案导学的模式应该有所变化。拿我们学校生物学教学来说,学案导学有利有弊。

高中生物学案导学的好处颇多,这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经认可的。但从近两年的一线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这诸多好处的光环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学案导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课下的负担。

如果将编制好的学案提前发放,将预习作为课前该完成的作业,那么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对课上该学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大体的认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够发现本课内容中的重难点和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案导学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了课堂利用率。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需在讲新课之前将学案收上来检查,上课前发给学生,下课后还要作为作业留给学生,然后再收上来检查。因为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但是限于我校生物教师的工作量(每位教师至少要承担五个班级的教学),一般不是很现实。所以教师在编制学案时,一般会把学案内容压缩在一页,习题量减少。这样教师在检查中所承担的工作量会减少些。但不管怎么样,都增添了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学生晚自习时间有限,还有很多科目的课外作业,要通读一遍课文,填好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和问题,需要不少时间,能做到好好预习,达到理论上的预习效果的不多。无疑,也增添了学生的工作量。除非,学生除了预习,不再做额外作业了,但是对于理科的生物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的习题量来巩固知识。对于我校学生的层次来说,学生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学案导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与多媒体配合起来难度较大。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教师联系生活,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变“导师”,“学生”变“主人”,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 , 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工具,怎样将学案和多媒体教学配合起来共同使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比较难的。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课堂内容,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有些启发式问题和多媒体动画情景等的设计就需要教师不断斟酌。问的简单了,学生全都知道,就会没有兴趣,不会带着疑问上课,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的难了,没有联系到生活实际,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课下是比较忙碌的,课间时间有限,晚自习要求肃静,所以学生讨论时间有限。真正激发学习兴趣,还是要在课堂上,所以教师要抓住课上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解决学案上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比较困难。最好的是,用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增加知识梳理而减少问题设计,课上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学案上落实知识点。如果能配合的好,当然效果会非常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最后,学案导学能明确知识结构体系,还能便于学生复习。但是,对教师编制学案的质量有过硬的要求。

有了学案,学生课前预习起来,会很清晰明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知识体系。上课时,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同时也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在学案上做相应的记录和各种提醒符号,这样,学生考前复习起来会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理解起来会清晰透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大大减少了无效劳动,避免了盲目性。

师说教案篇9

上课是教师面对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我们很难预料每个学生的思想会有如何的变化。师生间的一个奇思妙想、一个小小的创造、一个意外的发问,都有可能给课堂带来一场“革命”,也可能因为我们教师自己预设不充分,导致不知如何把握课堂的方向。这要求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体现出新课堂的价值。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强调,每一位教师必须设计好个人主备的第一个导学案,来保证集体备课的意义。对于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本课内容在本章节、本册的作用与地位。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突破关键点的办法与思路。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而所有这些,都体现在合理地规划与配置导学案上――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习题、考点、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对于教材上没有或概要的内容,教师要不要去研究和补充,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我们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问题,初步形成了融注每一位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的个案――导学案。

二、交流思想,定出成型导学案

有人曾经说,两个人各有一个很好的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的思想如果交换的话,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在形成的带有个人思想的个案基础下,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体备课时,先由导学案主备人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即课标要求、内容、学情分析、学法、习题设置等,在组内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可以提问主备人;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对疑难问题共同探讨,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补充。整个备课组进行讨论、集体认同通过后,最终形成定稿。导学案主备人说设计思路是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说设计思路,组员相互比较,主备人最后综合集体意见,修订导学案,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导学案。

三、因材施教,再成个案

在集体共用的导学案形成之后,组内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定案再一次备课调整,形成集大家之所长又有自己个性的、能发挥自己与所教学生特长的导学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学生的个体水平不尽相同,老师的层次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导学案。

四、勤于反思,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理论水平

导学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为课堂教学在作准备,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来说,这是对自己教学的认识,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促使教学思想成长的记录,也是教师完善教学理论水平的宝库。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教授说:他愿意开一个保险公司,给每一位教师办一份保险,如果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几年后还没有成名,他将负责全额赔偿。这说明了课后反思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平时上完课后,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认真把自己上课的得与失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写好教学反思,作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

师说教案篇10

我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加之教材稳定,同一教材用了几遍,教师重新撰写教案的兴趣减弱;教案汇编之类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也确有一些可借鉴、可选用的;显然,这样的备课现状,与 “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三是教学管理上的某些规定(如要求教案格式整齐划一,要求教案内容越详越好,等等),并且与教师津贴挂钩,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用有限的备课时间来抄教案,以应付检查。上述三个因素决定了教师备课精力的 “ 一九开 ” 。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备课管理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目前,对教师备课的管理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是由业务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检查的形式要么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要么是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所有这些做法都孤立地围绕备课本身,使教案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展示品,削弱了备课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重要标志(准确地说,最易于检查的标志),就是撰写好教学计划,其中主要是撰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

然而,笔者于 2002 年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备课时抄现成教案的现象相当普遍:

① 教案基本上是独立设计的 6%② 教案上公开课时独立设计,平时抄现成的 64%③ 教案有空时独立设计,没空时抄现成的 21%④ 教案抄一部分,改一部分 9% ⑤ 上课基本依据教案 10% ⑥ 上课基本上不依据教案 50%

二、问题的讨论

1.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编写教学剧本?

这个问题如此表述,恐怕谁都会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因为教案的本意就是教学的方案,怎么会是教学的剧本呢?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写详案的教师,把每一提问的回答,都写进了教案。发展到今天,演变成对话式的教案:

师: 12÷3=4 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 12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4 。

这样的对话,在各种教案集中,在杂志上,已经司空见惯。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教案,是教学设计呢?还是教学实录。以致一些教师还以为当今流行对话式的教案。也许,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夹进一些对话,使教案生动些,便于看出教学效果。并没想到会给读者带来误导,更没意识到事先设计好学生的正确回答,无形中在执教者心里确定了该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这种答案客观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上课时,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从学生口中说出标准回答为止。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一连叫起数个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或者不厌其烦地启发、暗示、再暗示,为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那句话。

我们说,备课时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的,不是学生必须怎样回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进而设想教师应该怎样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至于把这些设想写进或不写进教案,则是次要的。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实际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

2.是理顺教学思路,还是确定教学细节?

解数学题,强调解题思路要清晰,讲究纲举目张,以解题思路调动解题技能、技巧。类似地,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教学思路。这一方面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因为教师的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隐性的、影响深远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通过撰写教案,理请教学思路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 “ 说课 ” 这种简便易行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在几次 “ 说课 ” 评比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说明教学过程的安排时,习惯于作具体的描述,而不习惯概括地说出每一步究竟干什么,常常给人教学思路不够清晰的感觉。由此,注意观察目前教案中教学过程的段落,只见 “ 复习 ” 、 “ 引入 ” 、 “ 新授 ” 、 “ 练习 ” 等标题。至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步骤,有 1 、 2 、 3 ,也有描述,有的还很详细,甚至将教师要说的每一句话(包括一些十分平常的过渡语言)都写了上去,但却不见概括这一步骤的语言或标题。

有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上 “ 估算 ” 一课,感觉效果不佳。课后共同分析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出了教学思路:

(一)教学估算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景 感知有时只需计算大约是多少 引入课题

(二)教学估算的方法

教学例题 总结估算步骤 练习估算的第一步(取已知数的近似值) 练习完整的估算

(三)教学估算的应用

……

循着这一思路对原教案稍作调整,在平行班又上一次,效果明显改观。教师自我感觉:教学进程心中有数,实时调控的目的性增强了,连过渡语言也更自如了。

可见,所谓理清教学思路,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的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感染力,也有利于教师的随机应变。因为按 “ 框架 ” 施教比按 “ 细节 ” 施教,具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

当然,肯定理清教学思路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考虑教学细节的必要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如人体的骨骼、筋脉与血肉,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3.是因人而异,还是千人一面?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教案的管理要求提的。

以前,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检查教案,在教案本侧边盖上公章,使每一页的页边上都沾上一点红色的印泥,以此杜绝重复使用旧的教案。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但教学管理上的观念却没有大的改观。代替盖章的措施是,发给教师统一的备课本,每学期一册。更有甚者,对教案的篇幅,提出平均每课时至少多少页的要求;对教案的格式,如同小学生作业的书写一样,作出统一规定,称之为 “ 备课常规 ” 。

诸如此类的管理方式,司空见惯。教师的教案如此缺乏个性,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来吗?人类已进入 21 世纪,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难道我们教师的备课,就还有必要固守着 “ 老宅子 ” ,用笔、用人工继续抄下去吗?尤其是同一教材教了多年的教师,年年重复写一本书的教案,难免因厌烦而敷衍。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写、重抄教案,作无用功,不如让教师对原有的教案加以调整、补充或修改、完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而且有助于积累、丰富和充实教学经验。

至于教案的详略,大可因人、因时而异。一般来说,新教师缺少经验,教案应写得详细些;公开课的教案,为便于交流,宜写得详细些。同样,教案的格式,也不必强求一律。它取决于教师的习惯,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特点。让教案体现明显的个性化倾向,比起千人一面的规范,利多弊少。

三、改进的建议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依照学科特点先后有序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是备课的一个流程,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然而,这条流程在新形势下的该如何进行?

1.提倡 “ 师师互动 ”

近年来, “ 合作教学 ” 的一些主张,已被大家所认同。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颇受重视。与此相适应,课前准备环节,也应提倡 “ 师师互动 ” 。拟定教学计划,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学方案,编选习题作业等,都可以采取 “ 师师合作 ” 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形成互补结构,发挥群体优势,提高整体备课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多元组合与思想的碰撞,为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条件。至于合作备课具体措施,可以因校制宜。

2.提倡形式多样

与其他教学问题一样,教案的书写形式也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师和所有课题的固定模式。教案的撰写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综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在脑海中对实际教学情境的设想过程,是教与学活动的构思、预演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地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这种鲜活、生动的个性化思维结果,削足适履地硬塞进一个刻板的教案模式之中。

一些学校试行备课与教案撰写的改革以来,教师的智慧与潜能得到了释放。事实上,仅就教案的形式而言,除了采用课本满天星式、单元整体式、活页式、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之外,还可以有随笔式和备忘记录式。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内容的创新需要辅以形式的变革,加以更好的表现。因此,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的目的,就是在于促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3.提倡运用电脑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某些工作方式。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也可以而且应该使用计算机,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重复备课时,使用计算机方便修改,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有条件的学校,或者说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并改变那些形式主义的教案检查规定,使教师从重复抄写中解脱出来,集中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的创新。

进一步,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常用的教案格式,作为 “ 模板 ”“ 样框 ” ( template ),储存在电脑里,使以后撰写教案时的一些常规项目,只需填空即可完成。

4.提倡教后札记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教案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教学札记,或者说教学随笔,可以不拘形式。课后有什么感受、认识,或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教学设想,就写什么。可以一课一记,也可以几课一对比、一小结。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取,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个性化的教师,那有多样性的学生?连教案写作模式都不创新,不敢创新,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革备科评价模式。

科学的管理方法应将备课、上课、测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结合让教师树立整体意识,知道备是为了上,上是为了学,而要使学生学好,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备课质量要高,从而激发教师增强备课质量观,谈化备课的应检性。

1 、从说课看备课。重视教研组的功能,教研组组织教师在开学初说课标、教材,间周教研活动说期间内的教法,展开互评讨论活动,并记录在案。

2 、从课堂看备课。组织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四人听评课小组。推门听评课。关注教师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知识衔接、教材过渡的情况,设置分等量表。

3 、从教学媒体运用看备课。教师课堂是否恰当运用媒体演示,化解重难点。运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

4 、从效果看备课。检查作业通过率,测评合格率。

5 、从课堂创新尝试看备课。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创新。

师说教案篇11

[作者简介]莫嘉清,广西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讲师、德育教研组组长,国家高级(一级)职业指导师,广西柳州545001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inn]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73-0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现行《德育》教材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应运而生的。顺应教材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认识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教学――体现了以生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教与学的思考交流空间,要求有更多的教与学的投入和参与。作为教师,备课重点是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同时对教材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较高的要求并进行系统的锻炼。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和理念

传统德育课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二)教材和媒体的选择

传统德育课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讲台、黑板,信息量小而陈旧。而案例教学使用的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选择的案例以及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视和相关媒体的组合。

(三)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1)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2)课堂上教师要指导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辩论,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去尝试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验和感悟;(3)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四)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论。从讨论中学习,也可以从别人承受过的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生活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劣,而且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概念原理、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传统德育课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德育课既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与人生的能力,达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德育课具有理论的抽象性、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和关注学生思想的教育性等价值内涵。案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有效性

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它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案例中所蕴涵的问题,具有启迪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原理和知识。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很好地运用。

(二)典型性

它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等在内的材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三)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也就是说,一个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交待得比较清楚,尤其是事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

(四)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来源于生活,讲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

(五)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

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和表现,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如何运用――案例的收集、选择、运用的方法

(一)案例的收集

1.通过生活实践收集

德育课教师离不开实践,了解社会是德育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渠道。在收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案件的细节,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细微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生动、形象、细致地予以讲解,使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投资者理论与教师的炒股、购买国债、购买保险的经验;消费者理论与教师的消费生活的联系,等等。

2.通过网络搜索收集

网络信息非常丰富,更新非常快,是教师高效备课的理想渠道。通过有关网站搜索相关案例,效率高,容易找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通过查阅资料收集

阅读有关材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收集案例最方便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理论界引起关注、争议的案件,是教学的良好材料,它不仅可以说明理论上的一般问题,而且可以透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盲点,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识和兴趣。

4.通过实践收集与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案例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收集的渠道不同,收集到的案例也不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通过实践锻炼收集的第一手案例,对案例的细节了解得比较多,在具体使用中较为生动,容易说明一些理论中的细微问题;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的案例,效率极高,可以收

集到在本国、外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的案件。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必须经常收集,把收集案例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持之以恒。

(二)案例的选择

1.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一理论相吻合的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许多理论是渗透在上下章节之中的,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要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知识,不仅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而且应当通过案例具体地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理论的案例就是典型案例。

2.疑难案例

疑难案例,是指不能用理论直接认定,而又涉及理论的是非的案例。疑难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理论来解决的,也就是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或教材理论含义之间发生部分错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受害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类选择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目的性。必须清楚为怎样的教学目的而选择案例。典型案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选择,所以要选择与所讲授的理论完全吻合的案例;疑难案例是为了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的。

(2)科学性。案例与所说明的理论问题之间有密切关系,对于那些可能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案例,可以进行剪辑,使其更符合教学要求,不致于发生由于使用案例不科学而使学生更糊涂的情况。

(3)针对性。即针对某个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某章节使用的案例。应当是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所以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案例不具有针对性,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的使用

1.典型案例的使用

首先应当明确典型案例在理论讲授中使用,在备课时安排在授课内容中;其次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问题而使用。典型案例应当用于说明理论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上或理论中某一字、词、句的规范含义,它不太适合于大问题;应当在理论讲解、分析之后使用,即先从理论上讲解其含义,然后再用典型案例加以形象说明,即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如侵权责任的四个条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逐一讲解上述条件时,对每个条件先进行理论阐述,而后使用与本条件吻合的典型案例分别说明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案件中的具体表现。

2.疑难案例的使用

疑难案例一般是在一个大的理论问题或者几个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而进行的案例讨论课上使用。使用疑难案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准确区别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因此,在案例的使用中应当注意:

一是以正面案例为主。案例不能太复杂,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掌握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如反映社会黑暗面的案例。

二是求精不求多。案例堆砌是案例运用的大忌,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案例。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堆砌案例,会使案例变成故事会,一方面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另一方面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影响知识的积累。

师说教案篇12

“案例教学”是通过精选典型的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学活动视屏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之中,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幼儿园教案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学与用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观摩学习

学校出面与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例如,建立见习与实习基地,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到幼儿园观摩相应的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可用来观摩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通过观摩,了解幼涸耙蝗丈活各环节的安排,还可学习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幼儿园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能手范教”“老带新”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观摩的机会,争取到现场观摩[2]。

三、校内实训教学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教学的任务,以配合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可设置三大典型任务: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学会设计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方案 (包含自选内容设计和教师指定内容设计及观摩活动录像后的还原教案),撰写说课稿等。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先由教师讲解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设计的原则,再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教案。

二是批改方案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先由学生互相批改所设计和还原的教案及说课稿,并提出问题。学生修改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说课试讲任务,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例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 (设计或还原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小组选优共同制作活动方案 PPT和教具) ――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PPT(每组15分钟)――师生共同评析修改 PPT 展示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教师有效点拨、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结构和撰写要求)。”这一“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有个人任务项目和集体合作任务项目,在完成这一任务和项目的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能直观形象、自觉主动地理解活动方案设计和说课稿的结构、思路和撰写要求,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3]。

四、校外实训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园长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评析,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深入到每个班级中,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熟悉幼儿教育的规律,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过渡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何与幼儿平等互动、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这些内容都是身为幼师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区域环境布置

将区域环境布置任务与美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美术材料或废旧物品等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通过实践,学生可设置不同类型的区域:超市、图书区、表演区、手工区、自然角等,并进行展示、互评及教师评价与总结,从中找出问题并改进提升,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主题环境布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改进,最终形成定稿,再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方案为基础,准备充足、丰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包括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区域环境的创设。学生可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来布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多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强化学生幼儿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说、教、评等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