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士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53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a)-0142-0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nurse′s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YANG Bi-ping WANG Yu-dan NING Bo

Nursing Schoo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31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se the new nurse′s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new nur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urse team. 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New Graduate Nurse Pressure Survey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Chinese Nurses Occupational Stressors Scale,94 new nurses of 4 general hospitals in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Newly graduated nurse work pressure score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department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ew nurse;Working pressure;Pressure source

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是一项具有压力强度较高的工作,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新毕业护士作为护理人员的新力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其所面对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比一般护士要大得多。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毕业护士所面临的工作压力问题,本研究对其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资历在1~3年的94例新毕业护士为研究对象,男11例,女83例;大专51例,本科41例,硕士研究生2例;内科27例,外科23例,监护室17例,手术室15例,急诊8例,其他科室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在参考“中国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和王妤等[2-3]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修订”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新毕业护士的特点自行设计“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量表的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性别、文化程度及所在科室;第二部分为评估内容:包括5个因子,15个条目,每个条目的选项分4个等级,即完全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分别赋予0~3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的程度越大。

1.2.2 研究过程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所有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发放,由被调查者立即填写,填写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4份,回收率100%,条目应答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科室的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特征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比较(分,x±s)

2.2 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情况

所调查的15个压力源,每个压力源都给新毕业护士带来一定压力,特别是工作量太大、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实践要求等9个压力源,>50%的新毕业护士感到中度和重度压力(表2)。

表2 新毕业护士不同压力源评分情况(分,x±s)

3 讨论

3.1 新毕业女护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本调查显示,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平均得分比男护士高,说明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比较大。虽然女性在护理人群中占很大比例,但与男护士比较起来,仍然有其劣势,如女性体能不如男性好,周期性的生理因素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另外,遇到抢救危重患者时,在经验同样不足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4],这些可能都是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3.2 新毕业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文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新毕业护士,硕士研究生才2例。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生的平均得分比其他两组人群要高,可能与硕士研究生的新护士除了要承受一般新毕业护士所承受的压力之外,职业满足感低、工资待遇无法与自己的学历挂钩等原因有关。

3.3 特殊科室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从表1可以看出,特殊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工作的新毕业护士压力比较大,与内、外科有明显不同。对于新护士而言,内、外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在学校占了大量学时,而毕业实习安排在内外科的科室多,实习时间长,所以学到的知识比较多,经验相对也足。一些特殊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在学校理论知识相对少,实习也短,且特殊科室又有其科室特性,如监护室患者重,急诊病患数目多,这两个科室经常发生抢救危重患者的情况,除了要应付大量的护理工作之外,还必须临危不乱,懂得如何进行抢救工作,所以其常常处于紧张或焦虑的工作状态,工作压力自然很大[5-6]。手术室也有其的特殊性质,学校的理论讲授没有详细的介绍某个手术要使用哪些手术器械,实习时也不可能每个手术都能体验,因此手术室也是新毕业护士压力比较大的科室。

3.4 工作量太大和患者的护理是新毕业护士主要工作压力源

本研究调查显示,工作量太大、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担心给患者护理时出现差错事故是最主要的压力源,与绝大多数国内研究结果一致[7-8]。新《护士条例实》实施后,虽然许多护生在毕业前就考取了护士执业证,在理论知识方面具备独立当班的资格,但其当班时处理突发事件和临床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另外,护士薪水较低、地位低、患者和家属要求过高、医院对新职工的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较多,这些都是新毕业护士面临的压力源[9]。李艳红等[10]在研究中提到,当今社会因护士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于新毕业的护士来说,其理论知识还不牢固,操作技能也不够娴熟,因此工作量太大成了最大的压力源。由于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医疗差错引起护患纠纷[11],对于新毕业护士来说,其踏入社会资历不深,对于网络、电视上所报道的医疗事故纠纷,会处于一种害怕与焦虑的状态,因此害怕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与事故,在关键时候感觉到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

综上所述,了解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新毕业护士的心理状态,制订良好的管理策略,解决新毕业护士工作上的问题,提高其工作效率,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毕业护士也能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做出适当的心理调整,减轻压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及心理素质,有助于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书慧,孙梅花,高慧萍,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6-18.

[2]王妤,孟宪璋.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9-131.

[3]余华.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8):2090-2093.

[4]McKenna H,McCann S,McCaughan E,et al.The role of an outreach oncology nurse practitioner:a case study evaluation[J].Eur J Oncol Nurs,2004,8(1):66-77.

[5]薛芳群.重症监护室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应对方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6):2491-2492.

[6]谢巧云.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3):139-142.

[7]刘宇,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3.

[8]张含凤,李秋洁,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42-1144.

[9]赵世娣,王敏慧.新《护士条例》出台后新护士的压力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1):243.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2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措施[1]。刚毕业进入医院的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素质不仅影响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护理质量[2]。为了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医院工作,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开始对每年新招聘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新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招聘的14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39名,男6名;本科12名,专科133名。

1.2 培训方法 本科毕业护士培训2年,专科毕业护士培训3年。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基本技能培训、专科护理培训。在培训之前,护理部召集科护士长、部分病区护士长讨论并制定培训计划。在实施培训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适当修改培训计划。每一培训阶段结束后都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基本技能培训和专科护理培训阶段的考核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每一培训阶段都有针对具体项目的考核。

1.2.1 岗前培训阶段 培训时间为3周,培训方式以专题讲座和示教模拟操作。新招聘护士先接收人事部门组织医院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然后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医院护理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核心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安全教育,护理理念、护士礼仪、护患沟通艺术与技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医院感染知识与职业防护等。

1.2.2 基本技能培训阶段 培训时间为3个月,护理部制定新上岗护士三基三严考核评价表(附16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在新护士岗前培训后,人手一册。培训方式是在带教老师“一对一”地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带教老师是经各科室考评,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操作熟练、护师职称以上人员担任。新护士入科后,带教老师认真带教,使新护士尽快熟悉环境,适应角色转换。技能操作主要内容是无菌技术、血压测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吸痰、鼻饲、口腔护理、导尿、灌肠、引流管护理、穿脱隔离衣等16项。带教老师严格要求,认真指导新护士加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病区护士长每月进行5~6项操作考核,3个月内完成考核。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个人在考核评价表上写自我评价,带教老师写出评语,护士长进行总体评价。护理部最后对16项基本技能操作随机3~5项进行考核,同时进行相关理论考核。

1.2.3 专科护理培训阶段 护理部制定新护士轮转计划,本科毕业的护士在内科(1个)、外科(1个)、急诊科、ICU 4个病区轮转2年,专科毕业的护士在内科(2个)、外科(2个)、急诊、ICU 6个病区轮转3年。轮转期间,要求新护士在做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掌握相应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专科技能操作,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会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能够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专科护理的通识培训以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形式进行,由护理部主任及科护士长授课,每月2次。通识培训内容主要是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各种管道的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要求、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各种急救技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要求等。案例分析时先由新护士发言,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授课人分析点评。新护士轮转出科时,病区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后写出科室鉴定。病区护士长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向护理部提出将其留用的意向,进入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培训全部结束后,护理部组织综合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成绩是新分护士定科的重要依据。

2 结果

2008-2009年进入医院的145名新护士基本技能培训阶段理论考核合格率是86.28%,基本技能操作合格率是93.79%;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即专科护理培训阶段后)理论考核合格率是97.93%,基本技能操作合格率是99.31%。新护士培训前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对新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增加了新护士对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3],使其全面熟悉和掌握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应急预案处理流程、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等多项技能,较快适应了临床护理工作[4]。由表1可见,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3.2 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质量 通过规范化培训,不仅使新护士进一步深刻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还较为充分地调动了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了新护士的职业素养。通过规范化培训,不仅使新护士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工作目标,还较好领会岗位工作要求和标准,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有效的护理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另外,通过专科护理培训,明显地缩短了新护士定岗后熟悉、适应专科护理岗位的平均时间,从而也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质量。

3.3 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通过规范化培训,新护士较好掌握了医患沟通技巧,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健康教育到位,医患关系改善,患者满意度增加。在本院2011、2012年度评选的“患者最满意护士”中,新护士占10%。

3.4 规范化培训减轻了临床护理带教的压力 规范化培训有统一标准、有计划、有考核,同时将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培训内容当中,也使新护士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新护士都能够很快地掌握护理常规和工作流程,各项护理操作标准规范,较快完成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规范化培训为临床护理带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轻了护师带教的压力。

综上所述,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未按能力要求、教育接受程度等进行分层培训,带教老师的培训也需要加强。随着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明确规定应加强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5],医院将不断完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逐步落实分层级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6],促进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69.

[2] 徐翠荣,李国宏,任璐璐,等.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43-344.

[3] 周玲,李达.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6-87.

[4] 薛秀梅,王海燕,丁红华.护士轮训规范化管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68-69.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3

核心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美欧企业理论界兴起的一种企业战略新理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90年代最新发展[1]。现今阶段,在分析职业能力时,有些发达国家特别注意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2]。美国护理领域中很早就用到“核心能力”,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也是核心竞争力。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明确所需的能力,然后以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目标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的说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8项能力[4]:评估能力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次是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看,因教育层次不同,某些护士核心能力涵盖的具体技能会因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尽相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

2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 美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关注和研究较早。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86年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其中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护士核心能力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核心能力也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5]

2.2 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功能的不断扩展。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对护士能力的研究在我国也日益增多,但只有对本科毕业的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标准,高职毕业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一般依据的是本科生评价标准,对中职毕业的护生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3 中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3.1 护士8项核心能力(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见下表:

3.2 通过临床路径,采取问卷调查分析 对正在临床实习的2009年毕业的护生进行调查。主要针对10所医院中的60名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及1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护士“8项核心能力”进行制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自我评价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在能力需要方面主要分:非常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在现有能力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分:胜任;一般;不能胜任。通过分析(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自我评价: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

通过分析整理,将护士“8项核心能力”按中职毕业护生实际需求排序:

临床带教老师认为:

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般需要:评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中职毕业的护生认为:

非常需要:知识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

一般需要:交流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

不需要(因为学生认为做不到):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4 结 论

在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型和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然而病人对护理服务形势的多样化以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和探索出以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找到适合中职毕业护生职业行为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荣平,柯银斌.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20(5):1-5.

[2] 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03(1):15-17.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4

[摘要] 目的 探索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的新模式,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新毕业的护士设为创新组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统一考试、考核。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传统培训的传统组进行比较。 结果 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等方面,创新组明显高于传统组。结论 临床路径培训的新模式有利于快速提高新毕业护士的职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更快适应临床,确保护理安全。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60-02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来说,只有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提高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士职责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单一为临床操作,还需要人文、心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1]。针对现状,培养符合护理要求及时代需要的护理人员才能适应现在的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不能以传统的岗前培训为主,这样使得新入职护士只能单一了解工作情况,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如今,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得患者入院的整体治疗过程得到很大的优化,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2]。因此,在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进行临床路径模式的规范化要求可使护理人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对此,于传统护士岗前培训进行比较,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新毕业护士74人为研究对象。传统组为2010—2011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创新组为2012—2013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4岁,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49人,两组护士的学历、在校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书。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培训时间1周,培训内容包括:医院部分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专业基础理论、护士礼仪等,采取理论知识以授课为主,技能培训在示教室以演示为主,理论基础知识采取闭卷考试。创新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培训,由护理部牵头,组织科教科、人事科根据该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应用循证的方法广泛查阅文献,通过征集各科护士长的意见,进行记录,综合意见制定合理的流程,对岗前培训的路径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预期获得效果、效果评价、培训周期等组成。

1.3临床路径的制定

1.3.1制定临床路径的原则①必须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及《湖南省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为蓝本,兼顾我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培训预期目标。②培训内容覆盖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院感及传染病的管理、护士礼仪与护患沟通技巧、爱婴医院管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优质护理、护理岗位管理、院前及院内急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应急演练等[3]。③对培训师资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要求。④对培训的内容制定出评价、考核标准,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1.3.2具体安排第1周,理论教学阶段,根据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师资进行理论授课,授课结束后对所授课内容进行理论考试以检验授课的效果。第2周及第3周对常用14项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教及训练,每项操作均安排有老师进行辅导,以培养新毕业护士的操作能力、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第4周进行14项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应急演练,以检验培训的效果。第5~8周临床实践阶段,实行导师负责制。让新护士尽快地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技能操作等内容。从人文关怀的理论到先进的服务思想,从基础护理到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同时,参加教学查房,危重病人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整个带教体现从繁到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培养护士的道德情操,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在临床实践阶段对新毕业护士进行考核评分,内容包括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临床实践综合测评。

1.4具体培训要求

岗前培训开始前给每位新护士发放一份培训的临床路径表,让新护士了解培训的安排,每完成一项培训后记录时间,在开展下一阶段培训前进行前一阶段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意见反馈,持续改进,对考核后发现的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原因总结,直到达到预期目标。

1.5评价

1.5.1培训评价理论培训占总分的30%,技能操作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由相关科室进行,内容包括:劳动纪律、护士礼仪、主动性、病人满意度。

1.5.2培训满意度2组新护士均在培训结束最后一天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新护士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率,共发放74份,收回74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卷。大于90%为满意,80%为一般,小于70%为不满意。

1.6统计学方法

通过S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通过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培训后,创新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对培训满意度上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3.1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临床路径培训模式用图表细化培训内容,将培训要求进行合理的规范,对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的指出,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培训路径进行,培训内容更加细致、贴近临床护理要求[4]。同时新护士及师资预先知道培训的路径,规范了临床技能操作和带教的行为。临床路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内容系统化,提高了培训的效果。每阶段都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

3.2提高了新护士岗位适应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培训法综合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护理核心能力教学等方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在培训过程中,它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合于护理技术教学中。通过分析表1两组护士护理理论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可见创新组较传统组培训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现规范护理操作技能与临床路径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缩短新护士适应岗位角色的时间。

3.3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创新方法增加了服务理念教育、医院文化建改、医疗法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操作项目及专科护理知识等培训内容,有利于扩大护士的知识面,增强操作技能水平,为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5]。

3.4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传统培训计划目标不具体,无完成日期,对培训计划的落实教学双方认可不统一,无客观依据。培训管理质量评价模糊。临床路径教学法对培训内容和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预期目标和时序明确,且要求规范记录计划目标完成双向认可,便于执行和客观评价。路径实施小组的定期检查,保证了各项培训活动的有效落实,明显减少了传统培训不按时、漏、缺培训活动的缺陷,避免了培训过程的随意性。

3.5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多样化

岗前教育形式应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增加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内容[7]。因此很多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理论教学,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形式多样,不仅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她们的工作能力。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院科两级部门都参与考核,每项操作都能实实在在的考核,又注重考核了她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我院采取临床路径模式培训新护士,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科学的考核方式,改变了护士形象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保证了护理队伍“新鲜血液”质量,从而确保了护理安全。

[

参考文献]

[1]郜红梅,孙亚萍,王晓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2-273.

[2]穆心苇,牛永胜,施乾坤,等.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ICU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165.

[3]李正兰,张莉萍.优化临床路径管理用于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11):23-24.

[4]曾湘宜.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2):3179-3180.

[5]于瑞花,秀玲,崔俊晔.2种不同岗前培训形式对护生实习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8,24(10):65-67.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5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指在完成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后,接受规范的护理专业化培训[1]。它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本院于2004年起正式开展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5年的实践证明,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能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促进人才的成长及提高本院护理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

1.1 培训目标和内容 新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医德医风,并达到国家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相应职称的基本条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护理,能够承担一般急、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了解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担任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本科毕业护士还要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初步成为带头人。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外语等。业务培训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和外语知识以讲座和自学为主。培训过程中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培训阶段设置

1.2.1 大专毕业生 培训时间为三年,第1年为基础轮训阶段,内、外科各轮转半年;第2~3年为专科强化培训阶段。专科强化培训阶段所定科室为大科,即内科系统或外科系统,此阶段在大科内至少轮转2个专业组。

1.2.2 本科毕业生 培训时间为三年。第1、2年以轮科培训的方式进行,分别轮转普外科、心内科、ICU、急诊科各半年,全面培养毕业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第3年为专科培训阶段,在所定科室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1.3 培训方式

1.3.1 岗前培训阶段 岗前培训包括护士素质教育、规章制度学习,护理理论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4大项内容。重点学习医德规范、护士文明素质规范、院史及医院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文件书写、院感和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CPR等技能训练[2]。培训时间2周,护理部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前进行护理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培训结束后召开“迎新大会”,并举行授帽仪式。

1.3.2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阶段 培训由护理部统一计划安排,各科室通过考核筛选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科室护士长负责对培训落实情况进行具体检查与督导。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业务查房等形式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并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加以巩固更新。操作技能主要通过科室培训小组组织示教、练习、考核和平时的临床实践掌握。在轮训的第一年,护理部制订基础护理操作及读书笔记等量化指标,参加培训的护士在这一年内必须完成各量化指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

1.4 考核与评价 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手册”,每个受训护士人手一册。受训者的考核由轮训科室和护理部分别按照本院制定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量化考评标准”进行考核。科室考核小组对受训者的医德医风、实践时间、夜班数、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专科技能、轮训情况进行认真考评,并如实填册;护理部按计划对受训者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并在轮科培训结束后,汇总受训者在各轮转科室的各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并给出年度综合评定成绩。受训者每年的综合评定成绩及年终考核项目均须达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综合评定合格分数线为70分,理论成绩合格分数线为 80分,操作成绩合格分数线为 90分。护理部不定期检查科室规范化培训落实情况,各科室及时向护理部反馈培训效果及提出建议,以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使之更科学、有效。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 2004~2008年共108名大专、本科新毕业护士,将每年参加培训的护士在该年度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的均值及患者满意度分别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结果显示:新护士考核成绩的均值及患者满意度均逐年提高。2004年与2008年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的均值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 效果评价

4.1 规范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完善培训制度,重视培训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实施办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将各层级的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动态评估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和医德医风,使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护理部及时向科室了解培训情况,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使培训体系更具科学性、导向性、操作性及系统性。

4.2 激发新护士学习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受训者每一轮培训结束后,须经综合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轮培训,不合格者需重新接受此阶段培训或被淘汰。医院将根据培训考核情况, 择优选用人才, 由此加大了竞争力度, 增加了受训者的压力和动力, 人才也得以流动,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可极大地提高受训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及热情。

4.3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新的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3]。由于新毕业护士的思想在其职业生涯中处于重要的可塑期,在此阶段引入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素质教育,加强对人文护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4.4 巩固“三基”基础,提高了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加强护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小讲课、业务学习、业务查房等形式,巩固及更新业务知识,促使护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提高护士判断、应急、独立处理问题的临床能力。新知识的充实,开拓了护理人员的视野,更新了护理观念,有效地提高了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4.5 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 针对各专科特色制定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明确规定专科护士选拔条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解决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

4.6 “以人为本”,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中注重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突出强调专科人性化服务的特色,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将文明规范言行为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护士的体贴和关怀,体现护理工作的细致周到,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

综上所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也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65.

[2] 宋琳娜,冯文,李银雪,等.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中国护理管理,2006,6(8):1920.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034-02

克罗恩病(Crohn D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也又称节段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主要症状以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肠外表现有发热、营养障碍、肛瘘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1-4]。作为消化专科的护士,应该掌握克罗恩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4]。为了调查消化科及肛肠外科护士对克罗恩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更好的开展科室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该研究调查该院30名消化科护士和36名肛肠科护士对克罗恩病相关知识及对健康教育掌握情况,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消化科30名及肛肠外科共36 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21~40 岁,均为女性;本科23名(34.85%), 大专37 名(56.06%), 中专6名(9.09%) ;主管护师9 名(13.64%), 护师16名(24.24%),护士41名(62.12%) ;护龄1.5~22 年,从事专科护理工作0.5~20 年。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5] 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分为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称、护龄、学历、护龄、职称、专科工作时间等;②克罗恩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饮食常识,并发症,饮食常识等10 个问题,有单项和及多项选择,每题1 分/题,总分总共10 分;③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及实施条件2个方面的看法,每个方面分别包括5 个问题,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计算百分率。问卷内容由2 名消化科专家、1 名肛肠外科专家及2 名护理专家测评,表1 信度系数0.791,效度系数0.80,表2 信度系数0.784,效度系数0.89。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由同一人员发放并解释, 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100%[2]。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应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对克罗恩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护士掌握克罗恩病相关知识得分3.26~8.01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

2.2 不同情况护士对克罗恩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同学历、专科工作时间及科室护士肝硬化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消化科及肛肠外科护士对克罗恩病相关知识以10分为满分来评价的话,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得分在3.84~8.92之间,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关于内镜诊断此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是关于内镜诊断此病的相关知识,得分为8.92分,原因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内镜诊断技术,所以故掌握较好。关于克罗恩病新型药物-生物制剂的治疗方案的实施掌握程度最差的是关于克罗恩病新型药物-生物制剂的治疗方案的实施,得分为3.84,特别是该药物的药物作用原理不熟悉。因此所以提示护士应丰富其专科医学知识,以便更全面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主管护师掌握程度高于比护师及护士高,本科毕业比大专及中专毕业的掌握程度高,专科工作时间3 年以上掌握程度高于比3 年以下掌握要好,证明影响克罗恩病相关知识掌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表明在专科工作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克罗恩病相关知识掌握的重要因素之一。消化科护士掌握程度比肛肠外科护士好掌握好,其原因是克罗恩病因为克罗恩病是为消化内科的专科疾病,护士在临床上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强化了专科知识得以强化;而肛肠科以肛周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强调克罗恩病肛瘘术后的护理,因此所以二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工作年限及学历对克罗恩病知识掌握比较,差异无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也提示我们,应对刚毕业的护士加强相关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她们尽快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好的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伯林,竺平,孙桂东.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0):2058-2063.

[2] 胡品津,钱家鸣,吴开春.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13,8(1):61-75.

[3] 李青,修敏.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重要性的临床探讨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54-255.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7

随着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是为护理队伍输送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临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其毕业后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队伍的稳定,也是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每年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工作状况如何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探讨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感受,为改进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引导护理硕士研究生正确就业择业,以及用人单位合理使用高学历人才、发挥高层次护理人才优势、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四川省和重庆市医学院校已毕业参加工作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为抽样样本,纳入标准为:①为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定向委培和在职研究生。②自愿参与本研究,语言表达清晰,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③毕业后从事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工作。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1]。共访谈了14名硕士研究生,访谈时间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均为女性,年龄27~38岁,硕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为2~5年。

2.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与研究者在同一城市的采用面对面访谈,不在同一城市的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本次共电话访谈5名,面对面访谈9名。在正式进行访谈之前征得被访谈者的同意,向被访谈者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并承诺保护被访谈者隐私,采用匿名的形式,用编码替代姓名,先拟好访谈提纲,预约好正式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访谈提纲包括4个问题:(1)当初选择读研的原因是什么?(2)毕业后在哪工作?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3)谈一谈工作后的感受?(4)对将来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访谈时间30~60min。访谈时,面对面访谈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的前提下访谈录音,电话访谈采取通话录音的方式,并妥善保存录音记录,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鼓励被访谈者自然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信息,不明白的地方可适当澄清和追问,避免个人意见或看法干扰被访谈者或采用诱导式的提问。

4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对照录音文件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形成文字文件,按照L1―L14依次编码每个访谈记录,研究者通过反复聆听录音及阅读访谈记录,从被访者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资料,对访谈内容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找出主要问题。

二、结果

通过对19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得知,5名目前在高校工作,9名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医院工作,她们或多或少的都承受一定的压力,工作后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惑。经过归纳总结,共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现分述如下:

1 就业现实与与择业理想的差距。

本组受访对象选择读研的原因主要有:①为了更好的就业②逃避进入临床工作③想进一步深造④为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或晋升机会。L1: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很好找工作,我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能留在三甲医院当护士,但我不想在临床干,我想继续读研以后留在学校教书。L9:我以前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有正式编制,待遇也不错,但是工作强度太大,严重透支健康,所以我毅然辞职考研,希望毕业后能够到学校工作,哪怕收入少点都没关系。L14:我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0多年了,读研前已是某科室的护士长,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有待提升,于是我辞职读了研究生。当然也有私心想的是如果我毕业后再回原单位的话至少能进入护理部。

然而现实是:L8:硕士毕业时找工作发现,我当年本科毕业就能进的单位现在都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了,本科院校甚至都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或者副高职称了。L2:大城市基本是不可能了,要想当老师的话只能到三四线城市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在大城市的医院工作。L14: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单位,护士长的位置已经被人占了,最后只能在护理部当了一名没有实权的干事。L9:现在大医院的编制越来越紧张、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还没有本科生多,而一般的医院又不甘心去,很矛盾。

2 .用人单位要求与自身能力现实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着单位的高期望高要求,感觉自身能力欠缺,有很强的受挫感,这种感觉尤其体现在之前没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身上。L10:我所在的医院是一所教学医院,作为该院招聘的第一个护理研究生,领导们对我非常的重视,一去就让我给本科实习生带教、给我各种培训机会,一段时间后还让我担任科室的副护士长,可是我除了学历比其他人高,工作经验和处事能力都不如经验丰富的同事,要管理科室里那些资历都比我高的人,没有底气。L3:我的研究方向是护理教育,我想我以后肯定不去医院当护士,所以不需要太多临床经验,当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才发现,护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你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最新的临床知识,才能上好课,没有临床知识的武装,讲起课来很费劲。所以不管是当老师还是上临床,临床经验都是非常的重要。

3.自我定位与外界看法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属于高学历人才,然后却被其他人不理解,其中也包括其他医疗人员。L4:我上学、上班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很惊讶地问我,当护士也需要研究生吗?打针输液这种简单的事情还需要研究啊?这种疑问听多了心里有点酸酸的,还有点自卑,总觉得这个研究生读得名不符实。L1:我们科室主任认为护士的活谁都能干,什么学历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形象好,会交际。L12:本来以为自己是研究生,即使是去当护士工作内容应该会不一样。事实是我在临床上干着跟中专生、大专生一样的活,拿着跟他们差不多甚至比他们还少的薪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4.缺乏职业规划

受访者大都缺乏职业规划。L7: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而且我们学的东西专业性太强,想改行太难了,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至少现在的工作还稳定,日子也还过得去。L4:我还是想去学校当老师,一边在临床干着,一边找机会跳槽去学校呗,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再去读博,到时候应该总能进学校了吧。L6: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先把职称评上去吧,另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晋升的机会努力去争取一把。

三、讨论

1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调整自身定位、端正工作态度、提升自我

从本次访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就读硕士研究生基于“功利主义”,为了就业、逃避工作或晋升。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曾经毕业生数量少, 就业市场供不应求[2] ,于是很多人把研究生学历当成通向自己理想工作、职位的跳板,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护理硕士研究生不再是稀缺的“抢手货”,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自觉就业不甚理想,再加上“重医轻护”大环境的影响,护理研究生到单位后不受重视,致使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发展空间,使得他们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失落感、落差感,甚至有离职或转行的念头。高泽宇,马玉萍[3]调查发现,65.3%护理研究生是应届毕业直接读研,导致其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经验缺乏,读研期间不进行职业规划,择业时将会困惑与迷茫。 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要调整自身定位,需认识到“硕士研究生”只是学历的象征而不是能力的象征,在工作中是否得到重用、工作是否取得成就是跟自身工作能力成正比而不是跟学历成正比,学历只能给护理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广更大的就业平台和空间,个人发展则取决于自身能给用人单位提供的贡献和价值。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自己重理论轻实践及眼高手低的心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能让人看到护理硕士研究生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其他人的差别,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改变外界对“护理研究生”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环境的不公,总而言之,只有使自己变成“金子”,才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光。

2 高校需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面对工作单位的高要求高标准,感到自身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的欠缺,工作压力大。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虽然目前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对于培养模式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且护理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护理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生相似, 严重地影响了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笼统地要求护理硕士研究生掌握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体描述和明确要求,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缺乏指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与护理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强调护理伦理、预防保健、专业角色、护理理论和科学研究。硕士学位以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为目标。毕业后可政委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或护理学教师等[5]。护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学科,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国内教育者应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求在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生的同时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与用人单位形成很好的对接,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加强其就业信心,提升成就感。同时高校需加强对护理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及就业指导,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怠学混文凭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帮助她们理性认识自我,科学择业,也避免在工作中缺乏职业规划或者盲目跟风、为了逃避当前工作环境而选择跳槽或又期望通过进一步求学来改变工作现状,从而维持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

3 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的需要和重视,迫切期望能够通过引起人才引进带动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水平或带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护理硕士研究生一来就成了“万金油”,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临床管理等等任务接踵而来,哪里有需要就把他们往哪里搬,缺乏系统的培训,忽略了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事实,有“揠苗助长”之嫌。另一方面,护理硕士研究生到了临床之后,由于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难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知识、学历层次的高低来解决各级护士的分层使用[6],护理硕士研究生干着跟中专大专生一样的活,难免觉得屈才,这也是许多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更愿意去学校的原因。而去了学校又觉得自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受挫,由此形成不管从事临床或是教学对工作状况都不太满意的现状。刘秀娜[7]等对护理博士临床使用困境的质性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目前临床对护理学博士使用中存在护理学博士自身定位过高、临床能够提供给护理学博士的发展空间较小、护理管理部门权力有限等困境。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要认识到人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促进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才是单位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59.

[2]张岳. 吉林省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D] . 吉林: 吉林大学, 2009.

[3] 高泽宇,马玉萍. 护理硕士研究生择业观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66-268.

[4] 谭静,曾兢.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5-7.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8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好坏、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尤其对新毕业生,如何有效提升护理品质,护理技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使每位护士的潜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广大护理管理者工作的核心。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传播最前沿的护理管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提升护理品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应把提高新毕业生的素质,调动新毕业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贯穿于护理实践始终。

1 重视素质培养,提高工作积极性

加强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科内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护士长查房、理论学习和讲座,同时对新毕业的护士制定有计划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新毕业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同时对新毕业的护士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模范典型,促使护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启发创新思维,使其发挥最大潜能。放大每个人的优点,鼓励护士之间相互学习。通过人文素质培养,使护士对护理工作产生热爱,并乐于为之奋斗。

强化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工作主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学习,加强护士之间的沟通,促进形成良好的默契协作关系,更好的完成紧张而繁忙的急诊工作。护士长运用参与管理、民主管理等手段,充分调动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科室制度的制定。

2 规范服务行为,注重护患沟通

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尊重病人是沟通的基础。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利于患者康复,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也使护士实现自我价值。在科室管理中,强化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营造人文氛围。

从病人入院开始,就注重礼仪接待,温馨服务。通过与患者接触的各个方面,显示护士的形式艺术、语言艺术、服务艺术,促使护理人员和病人进行心理对接,把握临床护理中与病人沟通的契机,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要求每位护士做到:入院多介绍、晨间多问候、操作多解释、术前多安慰、术后多询问、出院多关照。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3 加强科室管理,提高业务水平。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职能及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发挥多元化角色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的护理工作要求。

病人需求有直观性、潜在性、阶段性、情绪性的特点,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才能务病人所需。一个好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主动护理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是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丰富的护理学识水平的体现。

护理人员绝大多数为新毕业的护士,她们虽有工作热情,但缺乏临床经验,缺乏相应的业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以适应业务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从基础培训抓起,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结合现住病人病种,采用手把手教学,现学现用,便于掌握,易于理解记忆,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给予指导示范,加强巡查和带教,发现不妥及时纠正,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杜绝差错发生。同时,护士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起好表率作用。护士长应坚持不懈地学习、更新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抓业务知识的培训和科室管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以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学习使每个护士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

4 遵循礼仪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护理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成为现代护理的新要求。这种理念不仅包含了为病人提供最优良的护理技术,还包含了广泛的优质服务。在护理工作中遵循礼仪服务就是其中的内涵之一。

仪表美不仅给护士自身带来自信,更是对患者的一种尊重。首先要求护士统一着装,整洁、合体的工作服,体现护士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给病人一种美好庄重的感觉。在病区中更能营造温馨的氛围。美丽、端庄、整齐的仪表,给病人带来了身心的愉悦。

语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入院介绍,术前、术后指导还是为病人做各种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士都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正确地与病人沟通。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接待病人及家属时要求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得体。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使病人感到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 同时护士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生活、家庭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否则必将分散工作注意力,对病人态度也会表现不耐心不尊重。甚至违反操作规程,发生工作疏漏或差错。在护理全过程中要求护士面带微笑,带着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去为病人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

5 护理管理体会

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繁杂琐碎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关心人,尊重人,要精心设计一种鼓励护士、不断创新的制度,才能发挥人个的智慧,进而发挥团体的智慧。在管理过程中,不再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是平等相待,关心解决护士的实际问题,经常深入了解护士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引导,在情感的延伸与交流中提高认识,达到共识。通过加强与护士的沟通,尊重、关心她们,尽量为她们减轻来自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最大限度调动新毕业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士重新认识自我;同时培养护士的综合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观,激发了护士爱岗敬业、珍惜岗位、自觉学习的热情,树立了竞争意识,服务观念转变,主动服务于患者的意识增强,使全科护士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管理上不断地拓宽和调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患者的赞扬越来越多,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其次,在护理质量方面: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患者有了安全感,提高了护士的信任度,护理文书书写比较规范,做到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在我们广大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化医院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医院已初具规模。

参考文献: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2010年-2011年我院招聘的新护士,共100名。其中男2名,女98名;年龄19-26岁,平均(21.35±2.75)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8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42名,相当于大专的高职、成教、自考大专毕业生40名(包括毕业1-2年往届毕业生4名)。

1.2培训方法

1.2.1培训周期 规范化培训为期一年,从新护士报到后开始至满一年止。

1.2.2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 时间为两周,共计60学时:①介绍医院概况,通过对新护士爱院教育,讲解医院今后的发展规划、医院文化建设、服务宗旨等,使新护士感受到医院的荣辱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包括医德医风、职业行为规范培训,医院规章制度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等。③法律法规、护理风险防范及职业防护,包括医疗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护理风险防范的应急预案、应对方法、措施等,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教育,消毒隔离技术及基本知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及处理办法,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④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统一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让新护士练习基本功,为下一阶段的护理工作打好基础。⑤素质培训,包括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培训、职业素养知识讲座等,使新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心态,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能力[2],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基础理论培训 每月授课两次,课程在1年内完成。主要课程有常见疾病的护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疼痛与舒适的护理、术前访视及手术患者护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技巧、病情观察技巧、专科常见护理专业知识、交接班、危重病人抢救等流程及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解读等。系列课程由各专科带教老师讲授,要求内容与临床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另外要求自学《三基训练护理分册》(第四版)或跟进科室理论培训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每月参加所在科室理论考核一次。

基本技能培训 采用集中培训(以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主,如输液、给氧、吸痰、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等),统一考核的方式。按照护理部要求,各科选择大专以上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主管护师为专业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指导。护理部组织新护士观看录像、多媒体课件并由老师进行现场示范,使新进护士能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3],按计划完成除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抢救技术操作外,还参加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专科技术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考核并填写考核意见,每个新护士必须完成《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技术评估手册》上所罗列的“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及工作要点”。

临床实践培训 新进护理人员必须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科室轮转培训,轮转科室根据新护士的知识、能力、专长、性格倾向及专业特长等制定轮转课时计划,每3个月轮转一次。要求参加轮转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和护理业务查房,并按统一要求认真填写护理部下发的《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提高实践能力,为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3考核评价 采取分阶段考核的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培训及考核结果纳入学分制管理。岗前培训考核、季度考核、培训期满综合考核等,并将培训效果考核与一年后护士转正定级、年度考核相结合。

岗前培训考核 包括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应急能力考核等,考核评价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开始工作。对于岗前培训不合格者,经再培训和复考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季度考核 分为工作绩效自评和他评,制定了考核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考核,工作质量,合作性、创新性,工作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主动性、责任心,出勤、工作纪律、工作贡献程度,表现特别优秀处,有待改进处,上次考核明显改进处,综合评分等。量化季度考核要求。考核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业务能力占70分,护士素质占20分,出勤情况占10分)。各科室每个季度对新护士进行考核评分。所有考核成绩记录在《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上,对季度考试不合格的,给予延期2-3月轮转科室。

培训期满综合考核 培训期满一年,给予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考核,由护理部组织医院护理考核管理组成员统一对培训满一年的新上岗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综合轮转科室考核情况,给出考核评价,并得出结论(通过培训考核/继续培训观察),综合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延期培训3-6个月,必须由个人提交申请通过后再考核。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将延期1年转正定级,年度考核单项定级为基本合格,第二次注册考试不能达标的予以辞退。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者单项评定培训期满综合考核为不合格,须接受新一轮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

2 结果

2.1 培训完成情况 新护士工作第一年,岗前培训完成率100%,基础理论培训完成率100%,基本技能培训完成率100%;临床实践培训项目中轮科培训完成率为97%、专科理论培训完成率为100%。

2.2培训考核情况 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率100%,季度考核合格率为98%(98/100),培训期满综合考核合格率为100%,注册考试合格率为100%。

3 讨论

3.1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加速新上岗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新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刚刚走出校门或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要求,与专业的护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较差,如果新上岗人员不加以统一的培训,完全靠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探索、积累,周期会很长,给繁忙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和安全隐患,并增加临床带教的压力。护士规范化培训通过护理部统一计划和安排部分理论和技能培训,罗列“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工作要点”,一年内要求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有利于新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新上岗护士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3.2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护士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压力大,个人成长慢,看不到发展前途,导致人员流动比例成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和护理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4]。新护士处于护理岗位的适应期,也是专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和入门阶段[5]。如果按照毕业后护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新手到专家的护理人员阶段培训目标,使护理人员尽早结合护理岗位要求、个人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规范化的培训,是促使我国护理专业人员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廖灯彬,宁宁,游桂英,申文武.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管理[J].现代护理.2007.13(15):1423-1424.

[2] 陈芳.对新毕业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48):113-114.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0-03

毕业考试是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客观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检查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考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毕业考试的改革已经成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2]为能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建立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与基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以下简称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5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二)理论综合考试的设计

理论考试试卷的形式与内容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为基本模式,内容涵盖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护理科室实纲内容,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是理论综合考试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的重点。在满分100分的分值中,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各为30%,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占20%。在合理设置考试学科结构和比例的同时,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通过临床综合病例分析将各重要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综合知识测试。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理论综合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 A3和A4型题共100道,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三)临床技能考试的设计

根据护理学专业实际情况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OSCE,共设4个考站。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2分。 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为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8分。

(四)问卷调查

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三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5份,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五)统计学分析

逐份整理学生考试评分表和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一)理论综合考试成绩

理论综合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为 (70.86±6.76) 分,及格率为94.57%。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在60 ~ 和70 ~ 两个分数段,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见表1)。

(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

简化OSCE一次通过率为100%,考生分数总体呈现正态分布,最高为92.5分,最低为64.7分,平均成绩为 (80.38±4.22) 分,显著高于理论考核平均成绩(70.86±6.76) 分,t = 24.037,P0.0001。考试成绩比较集中在70 ~ 和80 ~ 分数段,男、女生平均成绩分别为 (79.71±5.50) 分和 (80.44±4.04) 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 1.096,P = 0.274)。四个考站的得分率在72.20% ~ 88.00% 之间,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第二考站及第一考站。各考站的标准分、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得分、得分率等见表2。

(三)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对简化OSCE 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比较满意。有71.8%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5%)或基本公平(33.8%)。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病历与临床护理实际是否相符、考试内容与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扮演的SP是否真实和考试难度等方面。前两个问题约半数人选择符合,加上选择基本符合的已达到学生的绝对多数。至于SP的真实性和考试的难度,学生中的94.8%认为SP的扮演真实或基本真实,87.3%感觉考试的难度适中。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也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这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欢迎态度,特别是80.7%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3.1%的考生还希望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三、讨论

考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牵动着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毕业考试的改革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医学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逐步接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医学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来进行的。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克服传统的毕业考试内容缺少学科间综合联系,不注重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无法有效地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综合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在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中,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试题全部采用包括A1、A2、 A3和A4型的选择题,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基于简化 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中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从而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

从两种考试成绩的比较来看,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显著低于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实习期内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巩固,而理论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加上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增加使考试的难度增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

临床技能考试的重点是考查毕业生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前期准备工作繁琐、考试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4]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 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考试项目既保留了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6]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OSCE在护理学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毕业技能考试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考试模式的实践也发现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不足,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教师重视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文涛,安力彬,赵静霞.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6-828.

[2] 郑喜兰,刘松江,陈凌云.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6-3517.

[3] 白波,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7.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11

1994年,我国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中规定,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卫生部组织的统一考试,才能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也就是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参加每年卫生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且必须通过全部考试科目,才能最终获得执业证书。而后国家在2008年又出台了新的规定: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实习期满8个月,便可参加当年护士资格考试。这样,学生毕业时不仅能拿到毕业证,同时能拿到护士资格证,简称双证书,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能起到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作用。护士资格考试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平公正的考试,因此考试的通过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教学水平,也必将影响到中职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新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福音。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本身来说,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要和很多本科护理、大专护理、还有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全国性的资格考试,对于一个只有中职学历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少压力。

应届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应考能力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集中在:①中职学生入校学习前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不足,直接影响到今后基础知识的理解。②中职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只有短短的3个学期,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一一掌握。③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大多都是从事操作和技能的培养,而没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加以衔接,因此在校的理论知识经过8个多月的实习后很多都不清晰了。④中职应届毕业生的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没能真正地树立就业意识,因此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⑤经过长达8个月的校外临床实习,很多学生的心态很难投入紧张的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复习中来。

2010年,我国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四个科目整合成了现在的两个科目,即现在的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践,其中每个科目的题量在125~145之间。虽然考试科目减少了,但两科目考试所涵盖的内容却更多了,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中职学历的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应考能力,并顺利通过资格考试,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护士资格考试临考前培训(简称护考),要求各个相关教研室周密制定为期七周护考辅导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点。

(1)护考辅导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的护考辅导做了很好的铺垫。①实习前发护考相关理论资料给每位学生,供学生在实习期间提前阅读以巩固理论知识。②组织护考相关教研室在护考前编写经典题库并装订成册,作为每周的模拟考试试卷供学生练习。其中这些题库涵盖了护考历年的真题及各个章节的重要的知识点。

(2)辅导早期的思想动员工作。每年学校在考生返校之前就安排各相关教研室和校相关处室做好护考辅导前动员。要让她们明白只有顺利通过护考,毕业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同时告知学生护考每年的通过率并不高,以提高学生的危机感,更好地激发学生考前辅导的学习积极性。

(3)辅导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返校参加辅导的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并且每人每日都必须严打考勤,班主任老师予以监督。

(4)紧贴考试大纲,优化考点内容的辅导工作。各个教研室每年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护考辅导上。首先是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加护考辅导,并组织成立护考小组。围绕每年的考试大纲相应地调整新的辅导方法,制订统一的辅导计划。护考辅导老师将各系统归纳总结的考点和知识点一一传授给学生,并对知识点中较难的部分进行深入解析,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答题思路。在为期七周的培训期间,每周都组织护考辅导教师集中备课,在集中备课中辅导老师各自报告每周的辅导情况及出现的相关问题。之后由教研室主任和护考组组长对上周辅导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说明和解答,对下周的辅导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每周会按照专业化考试的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在模拟训练的同时不仅让学生熟悉考场气氛,更能让学生把握好考试的时间安排及答题卡的填图技巧。并将每周模拟考试的成绩予以公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为期七周的护考辅导,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查缺补漏,而达到教学效果上的事半功倍。同时,经过多年的考前强化复习,护考老师也可以总结出一整套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之后由护考小组归纳总结所有的重要知识点,并编辑成册,最终成为长效的校本培训教材。

(5)辅导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在辅导期间要狠抓班级管理工作,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年的考前辅导,可以得出结论:班风良好,则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相对比较高。

(6)临考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临考前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大多数学生临考前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为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梳理班上学生的情绪,以稳定从容的心态进入考场,这样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从外科教学的角度浅谈如何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

内科护士毕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126-03

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的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学生的就业和质量并没有同步增长。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难度的加大,对中等职业护理学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研究学历教育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执业资格证书,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生存都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下降

就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而言,近年入校的学生96%以上是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绝大部分是C以下,成绩B以上的不到20%,甚至还有未毕业的初中生,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要提高护理毕业生的护考通过率具有相当难度。

(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提高,增加了中职护理教育的难度

由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已于2011年开始执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从2011年起考试时间缩减了,由4个单元共480分钟减为2个单元共300分钟;考试内容也由原来的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题量、时间和范围大幅度减少,考试难度加大,加上学生的基础薄弱,增加了中职学校护理教育的难度。

(三)护理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大多护理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教材,内容陈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过时的,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考核的内容也是以教材和课后习题为基准,很难适应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我们鼓励在校生全力以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毕业的时候可以拿到“双证”,但是我们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考取对应的医学资格证书,严重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影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实践技能”的科目成绩。

(五)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分配不当

护理专业课程中按照大纲的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应当是1∶1,但很多的实践课根本没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开展,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掌握很不扎实。

(六)现行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现行的护理教育逐年变革,形成了规范化的教育制度,按照入学条件划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4个护理教育体系。每年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大约在8~10万人左右,而地市级及以上医疗单位需求下降。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中职卫生学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加上缺乏规范的就业指导,高职护理毕业生的竞争,中职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等等原因,影响了就业。

二、有效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对接的理论依据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而现行的护理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实现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是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自然而必然的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

2.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能让毕业生顺利毕业持证上岗,到各级医疗单位工作,而目前中职卫生学校的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难以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影响中职护理毕业生的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从而影响就业。

3.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按照卫生医疗岗位设置专业,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就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的要求不相衔接,导致卫生职业教育与实践技能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职业学历教育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4.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综合能力发展为目的,兼顾学历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获得,所以必须把学历教育和执业考试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毕业之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又可以拥有证明其具有相当职业能力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从而避免教育及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二)实现对接的现实基础

1.已经初步形成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20初期开始,劳动保障部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国家标准,对多个通用性较强的工种制定了统一的鉴定标准,并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多行业多工种的就业者必须持证方能上岗,至今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已在逐步完善。

2.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分成职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属于高中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中专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学历,这种分层次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体系特色。

3.实现“双证书”的对接,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尤其对处于弱势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出路。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中强调“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指明了方向。

4.各类职业学校正在积极推行“双证书”的对接,许多学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除鼓励学生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外,还可以对在校生进行其他的职业资格培训,经劳动部门考试鉴定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在课余开办美容、按摩培训班、药品营销培训班、针灸推拿培训班等,让学生毕业时可以在非医疗单位获得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

(三)实现对接必须坚持的原则

1.护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能力水平相匹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历证书是完成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和8个月的临床护理实习并全部科目考核合格才能获得,它是文化程度的凭证;而职业能力水平则是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来衡量,二者要达到一致高度,让知识与技能均衡发展。

2.坚持职业教育的本质不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我们研究中职护理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是为了让知识与技能得以融贯汇通,所以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只重视理论学习而不注重技能的培养。

3.坚持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促进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能让毕业生顺利毕业持证上岗,到各级医疗单位工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必须有效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意义。

三、有效对接的具体措施

(一)要求全校师生重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

1.要求校领导重视,校领导对护士资格考试是否重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毕业及就业。校领导重视了,教师才有狠抓护考的热情,学生才有备考的动力,从而提高护考的通过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招生宣传增加资本。

2.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护理专业教师重视,教师的重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直接影响。各专业教师要相互交流沟通,分析当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按照大纲要求进行专业教学,保证教学内容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衔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生都要重视,尤其是三年级的毕业生,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也要有所表现。对于护士资格考试,学生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领导再重视,教师再狠抓,学生不重视,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不能通过护士资格考试,虽然能毕业却不能及早合法就业,最受影响的还是学生本人。

(二)成立专业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师队伍

1.专业的培训教师以护理专业教师为主,加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各教师的交流协作,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把考试大纲的内容融入教材进行教授和操作。

2.组织专业培训教师参加考试组织部门开办的学习班,提高专业教师的组织培训能力,实现培训教师的专业化。

3.培训教师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自我考评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当成教学任务担当起来。

(三)调整课程结构,保证课程内容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有效对接

1.课程设计的定位由“专业方向”转为“职业定向”,设计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改变课程定位不清楚的状态,使教学改革具有成效。

2.将护士资格考试标准纳入课程设计,推行“模块”式的结构,将课程分成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三大模块,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3.注意教材内容是否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有无相关,根据临床及时更新陈旧过时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不脱离护士资格考试内容。

(四)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微课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2.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常用护理技术第二课堂,并组织护理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加强护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应变的心理素质。

3.扩大教学场所,将课堂放在教室、在实验室,或者在见习医院,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护士、护师为学生开设讲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重视实训教学,重视技能操作

1.进一步增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及使用,采用灵活的实训室的开放时间,鼓励学生课余分组自由进行练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突出临床护理的教学特色。

2.在现有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训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由大纲要求的50%提高到60%),并增加实训的多样性,改善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3.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联系多家实习医院,增加临床实习时间(由8个月增至10个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进修(3个月以上),或者假期安排专业教师在学校门诊上班,了解临床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不足,有利于指导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六)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系统,考核学习全过程

1.对在校生的成绩考核,让科任教师自主规定成绩的分布,不用统一硬性规定划分优秀线、良好线,但是也不能让优秀率过高,一般可以规定不超过20%,及格率不能太低,控制在10%以下,这样的评分标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对于一、二年级的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由20%提到40%),督促学生重视课余学习。

3.对于三年级的考核,强调在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期间每个相关科目每周考一个系统疾病护理,每月考一次综合,考核内容与考试大纲紧密相关。

(七)制定相关的就业制度和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条件,定位明确,就业眼光放远,指导就业方向定位在乡镇一级。

2.培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理解岗位设置的要求,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了解。

3.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开发非医疗单位岗位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开展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对接研究,分析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提出具体的对接措施并在研究过程进行实践,对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和就业率,促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良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廷春.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课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0(3)

[2]任晖,李志成,梁玮.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双证制”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

[3]李申,何文.中职护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12)

[4]徐志鑫.中职护理学历证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对接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