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57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1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辨识危险源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首次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建议标准,1979年又对标准进行了修改,ACMH等机构在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方面极富成效的工作,促使欧共体在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82/501/EEC),简称《塞维索法令》。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高度危险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PSM)标准,在标准中提出了130多种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1],随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颁布了《预防化学泄漏事故的风险管理程序》(RMP)标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提出了规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参考国外同类标准,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和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情况,以及1997年由原劳动部组织实施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试点的情况,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采用限定某种物质及其数量的方法作为辨识重大危险源的出发点,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标准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提供了爆炸性化学物质、易燃化学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毒性化学物质的名称及其临界量[2],在国外的有关标准中,虽然都包括以上4类物质,但有的并没有明确细分。本标准临界量是参照了欧共体的标准,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有关法规及实际生产技术水平来制定的。

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早期的风险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对人类的风险,随着人类对环境风险的不断重视,目前的风险评估同时将环境风险作为重点评估领域[3]。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Seveso指令中的风险评估方法一是甄别企业主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二是进行安全分析,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可能性分析,一般分析危害发生的前提条件、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企业主要事故分析,对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进行场景描述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制定应急预案[4]。REACH法规框架下的化学品安全评估是基于欧盟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建立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效应评估、PBT(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和vPvB(高持久性和高生物蓄积)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等5个部分[5]。对比欧盟,我国现有的化学品风险评估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综合评估较少,深度不够,普及程度低,缺乏完善的评估程序和方法,虽然国家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通则》给出了基本评估程序,但是该标准属于纲领性的标准,内容较粗,无法按其进行实际的评估;与此同时,对于评估的各项内容,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方法,这些不足对化学品综合风险评估的推广有很大的限制。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

解读好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助于相关的使用、管理、执法等部门更好地贯彻法规政策,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障危险化学品生命周期的人员和环境安全。在从运输角度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方面,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设的危险品运输专家委员会颁布的UNRTDG,是一个国际性的危险品运输分类和标记体系,为危险货物在世界各地的安全运输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管理框架。依据UNRTDG并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有关国际组织分别制定了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技术规则,主要包括适用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的《国际危规》,其技术内容中对危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和UNRTDG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运输方式和运载工具的不同,对于运输作业程序的要求也不同。针对危险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运输、使用、储存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设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对GHS进行了第四次修订,GHS制度主要是针对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法规的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要求不同而提出的,是指导各国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与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其提供了化学品危害性的统一分类和危害信息统一公示制度两大部分内容[6]。UNRTDG和GHS是面向全球范围建议实施的,而REACH和CLP是由欧盟提出并要求强制实施的。REACH指令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法规。REACH指令要求凡进口及在欧洲境内生产的化学品必须通过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等一组综合程序,以更好、更简单地识别化学品的成分来达到确保环境和人体安全的目的。该指令主要有注册、评估、授权、限制等几大项内容[7]。CLP法规即欧盟1272/2008号法规,是针对欧盟化学品分类、标签、包装的一部法规[8]。CLP是欧盟也是全世界第一部为落实联合国GHS的独立完整的法律,在内容上填补了REACH针对分类与标签内容的缺失,对REACH法规起到了巩固作用。目前对于GHS的实施,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美国劳工部下属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公布了GHS指导性文件[9];日本于2005年10月公布了自己的GHS分类手册,其中具体介绍了物理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危害3类危害标准[10]。国内对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此项新《条例》是依据GHS定义的,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新危险化学品名录从原来的3800多种增加到了7000多种[11]。修订后的《条例》涵盖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及废弃全过程的管理,增加了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条例》确定了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确定和调整机制,危险化学品名录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并适时调整,建立了生产许可证制度。

5危险废物的管理对策

危险废物管理是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一部分,危险废物的豁免管理制度是降低危险废物总体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美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是《资源保护与再生法》(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overyAct,RCRA)[12],其中SubtitleC专门针对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方面。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陆续发现,某些废物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EPA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对鉴别法则进行修订,通过补充排除和豁免条款,将某些废物排除出危险废物管理或豁免某些管理环节,并相应建立管理要求。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主要包括类别排除、危险废物小量生产者的有条件豁免、低风险豁免、混合和衍生条件下的豁免、废物产生源个体豁免五大类[13]。欧盟也有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但在技术体系上还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我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理及危险废物豁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有效应用的阶段。目前,尚缺乏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评估与豁免标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豁免体系[14]。虽然有些地方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实施危险废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和方法学支持,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近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黄启飞等研究人员选取染料涂料类废物、废矿物油、电镀污泥和废酸废碱等4类典型危险废物进行研究,并得出了此4类物质的豁免量限值。对低风险的危险废物实行过于严格的管理,会给社会和危险废物生产者增加不必要的高额处理处置费用。如果这些低风险的危险废物能够得到妥善管理,是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2

0 引言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是国际上通用的以控制食品安全卫生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经济的、预防性的管理体系。是一个评估危害并建立控制系统的工具.其控制系统着眼于预防而不是依靠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最近几年因动物屠宰加工问题频发生,导致其为不安全食品,引起了国家领导及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诉述了我市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况、问题,提出如何深一步对我市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对策。

1 我国猪肉的供给背景概述

当今我市的养猪的规模化、现在化逐步的发展,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动物食品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面上在降低了养猪的成本,减少了喂养期,提高了猪肉产品产量。但是使用过量药物会残留在动物体内,从而消费者误食其猪肉制品后,会在消费者身体内蓄积,有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甚至有健康及生命的危害。目前国家也有关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但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由于有些企业违法添加,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各地种猪和猪肉产品广泛交易,提高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对其防疾病和道路运输、交易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2 国内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猪肉安全问题的分析

猪肉产品的安全不但由种猪的优良、饲料的组成,猪的身体健康情况、养猪场所的卫生环境,另外猪的加工、屠宰、道路运输及其制品的贮藏方发也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对猪肉制品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才能更好的出产安全放心猪肉制品。质量安全因素有以下四点:①品种的选育。料与饲料添加。③产地环境污染。④疫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

2.2 政府针对生猪肉的管理

对生猪制品的法规不完全,多是部门规定的法规,常有出现同一类案件但处罚结论不一样的情况,不适合当今的要求。从采集样品到结论出来都达半年之久,问题出现,往往来不及查处却已经发生了。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3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用

3.1 生猪屠宰过程中的危害预防

①生化危害。②饲料危害。③屠宰过程中卫生危害。

3.2 具体危害分析控制点

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中依照分析结果。设定可以控制的并能有效地防止或消除食品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工序、点、过程或步骤。

3.2.1 屠宰选址控制点

规模养猪场污染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结合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将养猪场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3.2.2 运输储存控制点

当生猪从养殖地运输到屠宰场所后,在卸猪之前,动物检疫员应先向押送人员索要养殖地检疫证明和运输车及相关设备消毒证明,同时要知道养殖地有无疾病和用药、喂养情况及在运输中的健康状况。动物检疫员还要上车仔细观察生猪,核实生猪种类和数量,如果发现数目不符或者有中途死亡的,必须查明原因。如发现该批次生猪有疫情或可疑疫情,按国家相关规定处理。经查确无疫情的方可准予卸车。

3.2.3 防疫控制点

猪场安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良好的小气候环境除了进行必要的绿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猪场的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

3.3 建立监控体系

3.3.1 建立源头监管机制

建立源头管理机制,把养殖的安全性纳入认证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头管理机制可进行以下几点:①从种猪的喂养、成猪的屠杀过程、猪肉的加工、包装、贮藏及运输过程、到制成品的监管。②对养殖地点的农兽药的使用、饲料的种植、加工,生猪的养殖、屠宰、加工环境(水土、污染源、气象)等多方面监管。

3.3.2 验证程序的完善

因为我国对食品药物残留方面的研究和食品安全检测起步晚于其他国家,所以在检验人员、检测仪器、检验标准、及方法等方面追不上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必须要利用相关部门、食品加工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强力对检验方面的支持及食品加工企业对检验人员,检验设备及检验方法的严格要求,建立完好的检验程序指日可待。

3.3.3 保持记录的准确和完整

建立有关HACCP活动的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对HACCP活动产生的纪录进行控制,提供呵追溯性,保存相关的证据,以利于以后的生产出现问题有利于技术修改。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用具、生产加工情况、监测、纠偏、产品出入、验证、处理、召回等建立完善详细记载并实行档案管理,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易查出原因,有利及时纠正错误和跟踪回收产品、最大限度地避免给消费者造成不可接受的威胁。

4 结论

猪肉是我国消费者食用最多的一类肉制品,加强对生猪宰杀过程的管理,对增加猪肉的质量率,保证我们食用肉的卫生,安全性起到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长期生猪指定点屠杀管制的经验教训,我国应该立即建立我国动物指定点屠杀管理体系,以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安全肉制品的需要。对于生活水平不断推进的今天,食品监督的机制也走向逐渐趋于完善的道路,但多数时候由于章程内容大而化之,与实际脱节,导致流于形式,所以,本文主要是从屠宰现状入手,并以现状中的一些具体缺口作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讨论,为推进生猪屠宰的安全管理体系(既HACCP)的实践推行作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HACCP原理中的危害分析与微生物毒素的危害,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3.

[2]期刊论文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液态乳生产企业的应用,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2).

[3]会议论文.HACCP与饲料危害分析,第一届HACCP理论和应用研讨会,2002.

[4]期刊论文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的原理及应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

[5]期刊论文果蔬汁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饮料工业2002,5(z1).

[6]期刊论文生猪屠宰分割工艺流程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应用,2008.

[7]会议论文罐头食品HACCP计划危害分析之要点第二届HACCP理论和应用研讨会,2003.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3

 

一、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放射性、腐蚀性,会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伤害或损伤的化学品。这些危险化学品在其生产、经营、存储、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或疏于管理,就很有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的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显著增加,很多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性、反应性和毒性本身就决定了事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现代化学工业的生产呈现出设备多样化、复杂化以及过程连接管道化的特点。如果管线破裂或设备毁坏,会有大量易燃气体或液体瞬间泄放,迅速蒸发形成蒸气云团,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下限。论文参考。云团随风漂移,飞至居民区遇明火爆炸,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多数危险化学品对人体有害,由于设备密封不严,人员操作失误或处理不当等因素,容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可直接导致人员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死亡,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严重污染。正是危险化学品的固有危险性使我们在利用其益处的同时,也有可能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监督管理,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对生命、财产、健康及环境的伤害和损失。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我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法规体系,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定和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名录》等,这对有效控制和预防危险化学品的危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度建设本身存在着立法滞后、制度体系标准矛盾、与国际不接轨等突出问题。

化学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至今为人们所知的化学品有500-700万种之多,并且每年以数万种的速度产生新合成化学品,其中绝大多数都应该属于危险化学品。国家现行最新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和《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都是2003年出台的,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新化学品没有按照危险化学品登记要求进行注册登记,造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存在着极大的安全事故隐患。

现有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制度中包括着原化工部、交通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制定的相关的规定和标准.而这些规定和标准之间存在着互相不协调甚至矛盾的问题,让执法者无章可循,让企业无所适从。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管理上缺乏多部门共同认可的权威的鉴别分类机构,各部门按照行业特点自行制定标准,造成了实际监管的难度。

我国作为危险化学品进出口大国,与国际化学品管理体系不接轨。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不同。危险化学品出口企业的产品直接采用国外的配方、说明书和标签,在在登记中时由于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产品归类不同,危险化学品标签差异明显,给安全监管带来困难。部分国外已禁用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如甲胺磷、久效磷、偶氮染料等,我国仍有一定量的生产,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潜在危害。

2、危险化学品安全登记监管难度大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是一项告知性备案工作,缺乏有力的制约手段。在登记开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积极性不高,认为登记工作进行与否对企业的影响不大,不能积极响应和认真配合。

危险化学品登记对象为生产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使用剧毒化学品和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化学品登记机构,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在实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中很多不构成重大危险源,达不到登记注册条件,市级和企业没有明确的登记监管部门,缺少技术支持指导,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安全监管盲区。同时存在监管部门不同,信息交流困难的问题。例如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需要公安部门进行登记,剧毒化学品使用企业的名单一部分掌握在安监部门手中,还有一部分为公安部门所掌握。实际登记过程中就有一个互相协调、沟通及资源共享的问题。论文参考。

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备

危险化学品大多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特性,如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过程中如有不慎,会造成的大量危险化学品泄露,发生危险危险品事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污染。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苯胺爆炸,造成影响恶劣的松花江污染国际事件,暴露出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问题严重。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方面法规和要求,各部门、企业组织人员编写了应急预案,但大多都是敷衍了事,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没有针对性及目的性,可操作性差,且没有按照要求认真进行演练。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还是处于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仓促面对的现象,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多部门合作,分工明确,综合协调的体系,而今我国目前的对于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处理还处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状况,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吸取国外的先进行管理经验及国际惯例,与国际化学品管理体系接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使得执法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修改,消除法律、法规、标准的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弊病。

一是尽快修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部分条款,尽快修订新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当前应对不在《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实施新的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完善新化学物质申报监管;二是加快制定完善有关危化品安全的配套规章,在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技术、危险化学品限量标准、重大危险源鉴别标准、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等方面需加强研究,统一监管标准;三是在危险化学品分类制度、标签和标志、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标准上,需进一步和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从而基本建立起以《安全生产法>为总纲,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为核心,以相关配套规章、规程、标准和地方性法规为基本组成部分的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的全过程的依法管理新局面。

2、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全程监管

继续大力推行化学品登记制度,从法律形式上固定下来。进行化学品登记管理是各国加强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行作法。国外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都制定或实施了化学品登记制度或新化学品申报制度。我国应将危险化学品登记证作为一种行业准人凭证和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和储存条件的企业,将不能通过登记审核,也就不能领到证书。没有证书的企业,可以不予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工商登记证等,可以取消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或储存等工作的资格。

危险化学品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多、环节多,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显著特点,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建立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对全部危险化学品采取登记管理,建立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数据库和动态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对管辖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废弃等环节进行实时的监管。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环保、经贸、公安、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运输到废物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建立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工作应注重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完善预案体系、开展风险分析、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科技术水平和开展全社会的应急教育。应急救援指挥应当实行国家集中管理、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国家要大幅度地增加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确保应急救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应急救援的主要基础是全社会总动员。各部门应协调一致,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减少内耗。论文参考。我国已成立了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指挥中心,在全国8个地市(上海、吉林、沈阳、天津、济南、青岛、株洲、大连)成立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初步建立起了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网络,应加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提高自身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

[2]苏大勇,耿继原,耿志超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5(6)

[3]李合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和废弃中安全问题及对策.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26(6)

[4]韩丹琦,范礼彬.浅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机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1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TQ0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75-01

危险化学品是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其特征是:具有爆炸性、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和回收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需要特别防护的。一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了以上三个特征,即为危险品。如果此类危险品为化学品,那么它就是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在不同的场合的叫法或者说称呼是不一样的,如在生产、经营、使用场所统称化工产品,一般不单称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都称为危险货物。在储存环节,一般又称为危险物品或危险品,当然作为危险货物、危险物品,除危险化学品外,还包括一些其他货物或物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称呼也不一样,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称“危险物品”,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称“危险化学品”。那么如何管理危险化学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但是我们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重视不够,表现为不结合本单位特点与实际情况去编制各项管理制度,而是参照其它企业的管理制度,不经认真讨论分析就照搬。形成管理制度与实际操作两层皮,特别是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通过了安全评价,就不思继续加强管理、持续改进和对安全条件不断完善。因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我认为,除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法中的每一条规定都是用血的经验和教训写成的,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完全必要。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说明做好安全工作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造成“人的失误”和“物的故障”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的缺陷。管理缺陷虽然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人们常说的“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是和管理的缺陷或管理人员失误共同偶合才能够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定期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厂(区)内要进行内部定期培训教育;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要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价等。所有的培训教育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目的就是要促使企业减少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而进行安全评价,一方面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岗位责任及应急救援预案,使之切实可行;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找出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以达到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条件。

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

不是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进行了安全评价,企业就存在绝对的安全。所谓安全就是事故风险达到了合理可行,并尽可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减少风险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无论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因此,通过了安全评价或发放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是指在我国该行业的经济、技术现有情况和对危险危害因素后果、危险危害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安全投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优化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比较合理和可接受的安全生产条件,不是指危险性、危害为零。合理和可接受的安全生产条件是指在规 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的可接受风险程度。因此可接受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们对危险根源的深入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变化。同时风险可接受并非说放弃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因为风险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升级为高风险。所以应不断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始终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三、从安全生产实践看安全管理的意义

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是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工厂称其为“三大规程”,是指导生产,保障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作业法则,具有科学性、严肃性、技术性、普遍性。这一项是我们衡量一个生产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发现,有的企业就认为有没有一个样,只要能生产就行,这是一个典型的化工生产“法盲”,他们孰不知这“三大规程”中的相关规定,是前人从生产实验、实践中得来,以致用生命和血的代价编写出来的,具有其特殊性、真实性。在化工生产中人人不能违背,否则将受到惩罚。有的企业领导曾说:“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干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章的),没出过什么事,不要紧”。这种麻痹思想绝对要不得,尤其是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违章不一定出事故,但是相反,出现事故的必然是违章而造成的,这就验证了海因里希“1:29:300”的著名法则。通俗地讲,多次违章必然会发生事故,多次小的事故发生,必然酝酿着重大事故的萌芽,这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工作超前管理,超前控制的基本法则。

四、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几点参考意见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21-02

1引言

随着危险化学品行业各类事故的频频发生,改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状况,改进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中明确指出“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此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25 号文、8号令等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安全评价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改进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危险识别与控制,主要包括风险分析工作、签订安全评价服务合同、资料收集、现场安全检查、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核以及过程管理等几部分内容,其中现场安全检查是危险识别与控制的关键,现场安全检查首先关系着安全隐患是否被准确全面地辨识,其次还关系着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之,现场安全检查在安全评价工作过程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

现场安全检查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和储存装置的设计、装置工艺条件、实际操作、维修等进行详细检查以识别所存在的事故隐患。

现场安全检查适用于安全现状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一般包括初步检查、正式检查和落实复查等,现场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以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依据,检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整体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可靠性,以检查记录、数据等为依据,编制安全检查表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提出消除和减弱的对策措施或或整改建议。

现场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如上图所示:

3现场安全检查存在的问题

现场安全检查是危险识别与控制的关键,虽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安全评价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目前在安全评价中的现场安全检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安全评价工作的质量。

(1)规范引用不合适或引用废止规范

安全生产的法律、条例、制度及标准、规范是企业生产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因为它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是现场安全检查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安全检查时,没有注意根据不同行业的项目情况,选用相应的法规、标准,致使选错标准、规范,这样就达不到现场安全检查的目的。规范的条文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条文,一些评价机构不严格按照强制条文检查,或是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强制性的采用推荐性条文规范,没有考虑企业的经济技术条件。一些机构的规范标准更新不及时,引用废止规范,致使现场检查不准备。

(2)忽视主导风向的影响

在进行现场时,一些现场检查人员忽略风向在危险、危害性方面影响的程度,如企业的选址方面忽略使用或产生有毒物质、散发有害物质的企业应位于城镇和居住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企业自身的平面布局方面忽略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罐组、装卸区或全厂性污水处理场等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产生以上这些情况应该在整改意见中提出进行位置的调整。

(3)忽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控制措施的检查

在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时,现场检查人员会关注电气是否防爆、是否有通风设施以及消防设施,但是可能会忽视工艺过程的控制措施,如事故紧急切断阀、紧急冷却系统、温度压力报警联锁、有毒气体回收及处理系统、自动泄压装置、双电源供电等。

(4)只注重系统整体配套安全设施的符合性,忽视其有效性。

现场安全检查以法律、法规等为依据,检查系统整体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安全评价现场安全检查时,评价人员往往只注重检查系统是否设置安全设施,忽视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做出错误的安全评价结论。如在一个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车间,评价人员只注重是否设置通风设施,但是却忽略其通风量是否满足要求。

(5)忽视与评价项目相联系的接口

现场安全检查一般在评价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检查,没有兼顾与评价项目相联系的接口,如:对一个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改造项目进行安全检查时,动力系统不属于改造的范围,但是动力系统的变化会导致所评价系统的变化,现场安全检查忽视动力系统的现实状况,从而影响安全评价的结论。

(6)检点不明确

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重大危险源、储罐区以及特种设备等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检查不充分,反映不出检查过程中的主次关系。

(7)现场检查过程中缺乏检测手段

检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备的运行状况,特别是特种设备等的运营状况,只依赖其他法定单位提供的测量、检测、检验资料,现场检查本身缺乏检测手段,只是单纯的靠人的肉眼去观察,这会导致不真实的检测数据从而影响评价结论。

(8)检查过程中存在故意回避的现象

有的评价机构忙于接评价项目,不重视评价报告的质量,有不熟悉的专业问题刻意回避,有的甚至为满足报告中不出现否决项而对问题项采取故意回避、避重就轻的做法。

(9)现场检查前准备不充分,缺乏与企业的沟通

现场检查前应与企业沟通,初步熟悉现场、收集企业有关资料及有关法律、法规等资料,以确定安全检点、编制安全检查表、确定检查依据等。由于危险化学品行业涉及的化学品品种众多,更应该加强现场检查前的沟通。但是一些评价机构在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前对企业了解甚少,缺乏与企业的沟通,致使安全检查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失去了现场安全检查的目的。

(10)整改复查落实不认真,甚至存在未去现场复查的现象

一些评价机构对现场安全检查提出的整改措施进行复查时,存在不认真予以落实,有些整改不到位也按已整改对待,甚至有些机构未去现场却得出了整改合格的结论,这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的做法。

(11)现场检查人员专业配备不齐

有些机构在现场安全检查时只派一个人参加现场检查,且检查人员现场经验缺乏,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造成现场检查不到位,评价深度不够,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安全评价服务。

4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评价现场安全检查是安全评价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安全评价的基础工作,现场安全检查关系到安全评价是否能真正改进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改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安全状况,因此为了做好安全评价现场安全检查工作,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重视现场安全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建设项目的有关资料等,明确现场检查的依据。

(2)编制现场勘察单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安全评价工作之前,应设计一套合适的工作表格,如工作流程单、单元划分表和安全检查表等,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划分企业的作业活动,保证安全隐患识别工作的全面性。

(3)安全检查表内容要完整

现场安全检查前应认真编写现场安全检查表,且编制检查表要有不同专业人员参加,安全检查表要依据充分,内容完整。其中,现场安全检查应关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内部情况、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参数、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以及与评价项目相联系的借口。

(4)现场安全检查不仅要关注系统整体配套安全设施的符合性,也要关注其有效性

(5)提高自身素质

评价人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现场检查的经验。

(6)明确检点

针对各个企业危险、有害因素的不同,明确检点,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尤其重点检查关键设备和安全连锁装置;对重大危险、危害因素,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作时的危险、有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有害因素。一些危险和易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化工工艺,更应该关注其工艺安全控制要求和事故处理措施,针对这些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中明确指出“化工企业要按照《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要求,对照本企业采用的危险化工工艺及其特点,确定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装备和完善自动控制系统,大型和高度危险化工装置要按照推荐的控制方案装备紧急停车系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也指出“对未开工建设的化工项目,设计方案都要充分考虑事故状态下“清净下水”的收集、处置措施,处理不合格不得排放。”

(7)认真复查、落实整改

危险化学品现场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就是辨识危险,以及提出整改措施。辨识出危险而不能整改就失去了意义,也不能使企业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所以这是进行现场复查的意义就十分重大,且应该认真复查,落实整改。

(8)借助外界专业技术力量,完成现场检查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涉及很多专业,而评价机构也不可能各个专业都配备齐全,所以在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时如果自身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安全检查的质量。

5结束语

安全评价现场检查水平最终体现着安全评价的质量,由于是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评价的现场安全检查经常会牵扯到生产工艺复杂,化学品品种繁多、专业性强,现场状况良莠不齐等问题,但只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从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整体出发,以系统安全的观点进行现场检查,就是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从而达到安全评价现场检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编.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6

二是正确处理工学关系,及时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各项工作部署以及各地的工作情况和成功经验,注意吸取和积累相关业务知识;深入基层和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在工作中,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9月至5月,严打整治工作进入总结阶段,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不松懈,严格履行严打办工作职责,自觉、主动收集有关严打整治斗争工作情况,兢兢业业,扎实工作,编写了《曲靖市严打整治斗争总结》、《曲靖市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活动情况报告》和《曲靖市公安局深入开展民用爆炸物品和收缴非法枪支弹药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等大型文字材料,总计10万余字。并在认真做好严打办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危险物品管理大队一些工作,编写了《危险物品管理大队工作总结》、《曲靖市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目标考核责任》等大型综合性材料。所编写的文件材料全面、准确,有质有量,较好地突出了严打工作和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主题,对推动全市严打工作和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参谋、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自5月回到治安支队工作以后,在大队主要领导的带领下,与大队其他领导密切合作,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认真按照大队分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之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危险物品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工领域的安全生产也涌现出许多新问题,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企业的监督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解决安全生产监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一、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安全预控管理

(一)危险化学品码头危险源管理。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费确实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不少化学品其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特性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危险化学品码头,由于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防护不当,会损害人体健康,造成财产毁损、生态环境污染。因此,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级管理。

在危险化学品码头危险源管理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第二个层次是组织危险源的分析、归纳和风险评价以及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危险源辨识要以生产作业流程为主线,辐射辅助生产过程及相关环节或区域,并充分考虑客观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人员、设施设备以及非常规状态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

(二)危险化学品码头预控管理。危险源是一种巨大的能量积聚,影响危险源安全因素不仅有自身的储存条件,也有外界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应针对诸多因素采取必要的监测控制措施来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储存。

1、要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和储存的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生产中的一个必备条件,对于危险源而言,更是十分必要的。大型变压器的接地装置、避雷设施、线路的过流保护、屏蔽、过压保护等等,一旦人为失误造成误操作,设备设施本身就能迅速切断能量的流动,避免事故发生。

2、采用现代监测手段,确保安全运行和储存。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不能再用定期检测或肉眼观测的办法,而是要尽量用现代化仪器、仪表,用电子计算机监视。

3、常规的防范措施不可忽视。企业的广大员工在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中逐步积累出一些经验来预防危险源的逆变。对于这些常规的预防措施,我们还应坚持,这也是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的有效手段。

4、增强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提高安全操作标准化程度。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危险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强危险源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国内外推行的标准化作业,就是规范员工行为,保证安全的举措之一。对于危险源的管理人员,则应遵照工艺纪律、安全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让员工的动作行为更简便、规范,从而避免管理失误、指挥失控。

二、危险化学品码头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化学品装卸作业的特殊要求。相对于油品的装卸而言,化学品由于具有高毒、高温或低温等特性,因此,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化学品装卸有着一些特殊的安全要求,如:应具备单独的洗、浴设备设施,应急冲洗器随时调试确保有效。防护用品应分类存放,不能与其他物品混放,更衣柜要做出明显标识。上岗操作人员熟知应急防护措施。作业限制区内禁止进食饮水,禁止穿带未经清洁的防护服及用具进入食堂等生活场所。作业前与就近医疗卫生单位达成急救协议。救护、抢险车辆待命,用于急救、抢险的器材、药品准备充足并按要求配备到位。

使用的软管适合所装卸化工品的理、化性质,使用前检查软管内无残液,专管专用,进行清洗时按要求进行。拆卸连接件过程中洒漏的残液必须及时收集并按要求处理,拆卸的软管两端必须用盲板封闭,放到专用存放地点。软管拆卸、阀门开闭等凡有可能接触化工品的操作环节,必须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操作人员进行。重要部位的阀门应上锁,专人管理。化工品溅洒到人身体上时,应立即使用应急冲洗器冲洗,采取救护措施。作业中安全主管部门应监测化工品气体浓度,提出防中毒警告。

(二)船放作业管理。在危险化学品码头的生产作业工艺中,船放作业也是一种作业工艺,它是通过车船直取的方式,使油品或化工品不经过储罐的中转,直接从船到车或从车到船的作业方式,由于减少了储罐的缓冲环节,因此对安全的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明确;二是相关设备设施要配置齐全,保证良好;三是生产指挥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各岗人员职岗到位。

(三)明火作业管理。由于明火是危险化学品码头的重大危险因素,因此为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公司各主管部门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分工:安全主管部门负有对明火作业审批并对明火作业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责。流体装卸大队负有区域管辖责任,对进入区域的施工及明火作业负有查验手续、安全提示、制止违章,防止因施工导致影响生产安全的管理职责。后勤主管部门负有区域管辖责任,对外来明火施工人员负有审查职责。施工管理的责任部门,对外来人员施工负有全面管理的职责。明火申报必须手续齐全,同时施工主管部门要向港区公安、消防部门报批。如,公司辖区内的动火,以及使用电、电弧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可产生火焰、火花及灼热表面的作业。施工责任部门要设专人到现场监护,明火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明火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三不动火”、“十不焊割”及电气焊工操作规程,在批准的范围、时间、项目中进行。明火作业纳入“五日滚动安全计划”,各责任部门对明火作业要全过程实施管理。

三、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安全事后处置管理

(一)安全绩效监视测量管理。安全绩效的监视测量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反映职业健康安全的实际情况,寻求工作环境的及时改善;二是持续改进原则。为公司职业健康方针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并不断改进;三是遵章守法原则。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规定。在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安全管理当中,安全绩效的监视测量起着检测数据、提供信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重要作用,也需要认真进行。

(二)危险化学品码头的消防监督管理。对危险化学品码头火灾的控制而言,最关键的阶段是火灾最初发生的3分钟,而专业的消防人员从接到火警到到达火灾发生地点,最快也要有20分钟时间,而码头的义务消防队员就是由各职岗人员组成,并经过专门的消防操作训练,因此对于控制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初起火灾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从总经理到部室、流体装卸大队,也都需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

危险化学品码头的区域虽然危险因素很多,但危险程度却不相同,合理划分危险区域有利于突出安全管理的重点,合理分配安全管理资源。危险化学品码头的消防设备、设施、器材是否完好对初起火灾的控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为了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各职能部门因职责不清造成的反应迟缓,因此应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办公室统筹管理各部门制定的各类预案,审核、(包括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火灾、中毒、溢油等紧急情况的预案。后勤主管部门负责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停水、停气、人员进场、人员运输等突发事件的预案。计算机主管部门负责计算机及网络故障的应急预案。生产指挥部门负责压船现象的处理预案。设施主管部门负责公共管廊区域、施工过程突发状况的预案。设备主管部门负责停电应急预案。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罢工处理预案。

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完善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分管职能,确保区域稳定和人员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定期对各预案进行检查总结。并定期组织演练,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查、修订和补充。各主管部门对预案文本适用性及资源配置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办公室对总体预案的掌握程度、文本保管、标识布置等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四、全面均衡安全管理(TBM)模型

传统的安全管理采用的“事后处理”的模式存在许多弊端。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则重点关注对危险因素的提前识别和及时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按照这一思想,本文提出了一个全面均衡安全管理(TBM)模型,为危险化学品码头企业安全高效地生产提供了一种管理思路。

全面均衡安全管理TBM,从细节上来讲,包括:公司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影响因素建立控制卡片、实施有效控制,建立各项应急预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并将“应急预案”程序文本放置于现场各操作岗位,按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并定期检查、清洁、补充,保证应急物资和器材的齐全和完好;各项预案定期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对预案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对不适应环节提出调整意见,提高公司的应急能力及员工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做到从一点出发以辨识出的危险源为半径,再回到原点。以此方式,勾勒出公司全面均衡安全管理的闭环。

(一)TBM模型的特点。模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面”、“均衡”和“管理”三个方面。全面指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均衡指人企合一的均衡;文化与制度的均衡,单一系统滚动与关联系统及综合系统互动均衡。管理指围绕安全战略规划从目标、协调与沟通、制度与流程、过程控制、学习与创新、资源保证、全员参与、社会责任八个方面开展管理活动,形成相互间的滚动与互动,并保持持续改进。

(二)TBM的可行性和学术性

1、TBM的可行性。现代较有影响的事故因果关系理论――管理失误论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造成“人的失误”和“物的故障”的直接原因却常常是管理的缺陷。TBM管理模式即是以失误的管理为基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管理缺陷虽然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TBM就是针对事故的本质性原因,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TBM的学术性。人们常说的“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是和管理的缺陷或管理人员失误共同偶合才能够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根据这一理论,TBM将危险源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同时,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定期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厂内要进行内部定期培训教育;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要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价等。所有的培训教育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目的就是要促使企业减少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而进行安全评价,一方面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岗位责任及应急救援预案,使之切实可行;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找出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以达到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条件。

全面均衡安全管理模型围绕安全战略规划从目标、协调与沟通、制度与流程、过程控制、学习与创新、资源保证、全员参与、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开展管理活动,形成相互间的滚动与互动,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中,既有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较为密切。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其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为“事后处理”模式。而全面均衡安全管理模型不但能够兼顾事后处理和事先控制,还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协调安全和生产的矛盾,使企业的生产安全、高效地运行,因此,该模型对危险化学品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五、结束语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我国目前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状和危险化学品固有的危险性,都要求我们对危险化学品必须加强管理,制定详细而可操作的规程、制度、标准、方案,以此来规范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琦,王明贤.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论文,2005.

[2]宋援鲜.关于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调查报告(上)[J].化工劳动保护,2001.22.5.

[3]危险化学品码头安全管理规定,2004.

[4]赵铁锤.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8

目前我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一直采取相对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 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1)忽视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2)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讲课与实际相脱离,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最终导致学生了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许多高校通过沙盘训练,实习基地实训,角色扮演等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校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经费及师资等,有些活动如实习基地实训,也需要学校日常教学过程的统一安排,教学实施起来困难较大。

课内实践教学具有针对性较强、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优点;而且具有便于教师指导,易于实施,易于复制等特点。通过加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缺点和不足;并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调研、分析、组织和创新能力,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良好效果。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属于教学计划中“化工防火课群”的内容,是消防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消防指挥专业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是为了使学员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熟悉通过编号、包装、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等获得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信息,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为应急救援、生产工艺防火等消防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今后的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目前该课程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 的课堂讲授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设计为:首先确定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然后是确定其重点、难点,再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并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但是,这种教学设计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另外,这种教学设计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有效形成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课堂的效率低下;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和学生无法充分发挥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适应消防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教学是消防指挥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把案例教学作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配以沙盘训练,实习基地实训,角色扮演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而且,有些活动如实习基地实训,需要学校对日常教学过程的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若要单独实施难度较大。而针对目前消防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在硬件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针对消防指挥的学生来说,其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都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案例教学、沙盘训练和角色扮演等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实践性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象,加强课内实践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的专任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围绕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通过课内实践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和操作,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从实践性教学角度看,课内实践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具有针对性较强、操作简单、资源利用较少、比较容易实施、容易复制等特点 。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

根据学校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方案,要求必须安排8学时实践教学。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作者创建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创新为灵魂,以培养技能为重点,以参与式、亲验式、学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能力为主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有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设计不占用实践教学课时,而是贯彻在每一章节的课内教学中,体现每节课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运用讨论和思辨,是改变“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学课程中,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充分运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环节,由教师指出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和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学习的重点、难点仅作简单的说明,将时间大部分用在对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上,采用判断和选择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2.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教学实施设计和实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后,让各组到图书馆、网上或其他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寻找一个或多个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并由组长整理归纳总结相对较好的案例,最后由班干部组织班级学习园地。实训地点可选在图书馆或电子学习室,课时安排2课时。二是教师先布置课题――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管理范畴是什么?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你如何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结合收集的案例资料和教材的学习内容,写出小论文,每个人都进行准备,每组必须有一人进行汇报演讲。由班干部组织课堂演讲;演讲完毕后,从学生中抽取一个人对演讲从内容和表达上进行综合评价。课时安排2课时,演讲2课时,共4课时。充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文字组织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动将课堂让给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认真细致指导:一是如何收集和归纳资料方面的指导,二是如何进行演讲较为细致的指导(如演讲的语词、语音、语调、语速、表情、手势、目光等),并适时进行点评,做好总结。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情况和学生自身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

3.以提高专题研究和辨析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分如下:首先布置研究课题――“如何进行毒性物质的安全管理”。各小组通过教材、书籍、网络及毒性物质的生产或存储企业现场参观考察后,整理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老师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课时约2课时。这个方面的课内实践教学,要点面结合,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完成关于“毒性物质的安全管理” 的小论文,进行班级学习园地专栏的安排。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这门课;可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三、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课内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成为课内实践教学效果延续的关键;其成绩评定机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了保障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建立科学的课内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该学期各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平时成绩汇总表,除了书面作业和课堂表现外,课内实践教学成绩应占本学期平时成绩的较大比重(可达30%-40%)。该表将平时成绩的明细环节清晰明确地列出,不仅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他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阶段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情况,力求全面、客观、公正,让学生心悦诚服。这种考核方法可充分激励学生去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学生只要认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期末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会成为期末的精神负担。这种做法既能提高了成绩的公信力,又能有效减少了学生对教师平时成绩评定不够透明的抱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四、结论

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教师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舍弃“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工作或生活中获得感悟和体验来学习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知识;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提高其思考、分析、陈述、辩论、组织和创新能力,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董华英.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践救学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3.

[2] 刘旭灵.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1.

[3] 陈静.管理类课程进行课程实习的设想[J].中国市场,2007(39):123.

[4] 刘广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86-88.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9

1.光明乳业频陷质量门事件过程及特点

光明乳业是我国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旗下牛奶、酸奶、奶酪的市场份额一直居全国首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品牌食品企业也难以把好质量关,5个月里发生6起食品安全事故,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首先事件发生在安徽两所小学里,学生们在食用了学校发放的营养餐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现象,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喝了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而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十天左右的时间,光明又发生清洗液用碱水渗入旗下“优倍”奶中,光明解释说是由于生产设备发生故障才发生这一事故,企业已开展对问题产品召回工作,并公开发表致歉信。时隔一个月后,在广州市的季度乳制品抽样检查中,发现光明乳业奶酪中黄油菌落超标,产品再登“黑榜”。一个月左右连发三起食品安全事故,对企业本身,对社会,对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光明乳业在官网致歉信中表示对于这三起事件分别采取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由专业部门监管小学生的牛奶供应,在广州市场上销售的同批次产品进行下架回收。之后,光明乳业又发生类似事件,上海某一批次牛奶出现酸败口感现象,消费者投诉1.5升纯牛奶中发现固体颗粒物,光明乳业未依照规定在小小光明宝宝奶酪违规添加含有乳矿物盐的食品添加剂。虽然企业一再的对外道歉,可是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企业再三道歉却没有改观,不仅暴漏出企业在管理方面漏洞百出,更凸显了企业不顾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诚信缺失。光明乳业由于频陷质量门危机,股价已严重下滑,损失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对消费者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以光明乳业频陷质量门事件为例,我们可得知,品牌食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产品质量危机也有自身的特点。品牌食品企业自身规模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等特点使得爆发的产品质量危机的影响同样具有涉及范围广泛,危害深远的特点。

2.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原辅材料采购环节及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规范

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同其他所有食品企业一样,产品的生产首先源自于原辅材料的采购,虽然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原辅材料也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均应无毒无害,并符合国家的各项质量安全标准。据调查,许多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危机都是因为食品原辅材料不合格引起的。另外一个造成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因素是生产加工环节的漏洞,因为是国内知名品牌食品企业自然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的问题,但各种不合格的添加剂,生产工艺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生产加工环境的污染或是生产者工作过程中的等因素都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光明乳业有三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因为牛奶保存不当,清洗液混入产品中以及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归根到底,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会产生产品质量危机归结为企业的内部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健全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2.2企业危机意识淡薄,企业管理者缺乏社会责任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企业必须具备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我国许多大型的品牌食品企业偏偏缺乏这种意识,光明乳业5个月连续发生6次的食品安全事故,自认为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对任何问题不以为杵,即使发生危机以企业的能力也足以应对,因此也就不会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往往企业就是存在这样错误的观念才会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另外,时间原则从来就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要遵从的首要原则,在发生一连串产品质量危机后无动于衷,置之不理,而错过了危机管理的最佳时间,没有认清危机的严重性,它承担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2.3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失职,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建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无法有效遏制行政人员的自利行为,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消极执法、行政不作为,出现监管上的空白。监管的缺位也是导致光明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些地方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政府对当地品牌食品企业“关爱有加”,形成一道无形的“保护伞”,导致地方监管失控。虽说应该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仍是以政企分开为重点,所以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应以适度恰当为主,防止在监管过程中擅自越权和等问题的出现。

2.4企业运用信息传播媒体不当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事件一经网络媒体就会变成千人知万人晓,直到家喻户晓,所以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食品企业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想不被关注也很难,大众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品牌食品企业又自恃过高,常常忽略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和引导舆论的力量,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在处理与社会媒体的关系上决策不当从而酿成大危机。网络媒体着重散播信息和产生评论,品牌食品企业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新闻,而失真错误的报导就如同一把利刃,刺得企业体无完肤。就如同前面说到的,众多网民的背后也是无数的家庭,是整个社会,如此庞大的舆论人群对企业来说不可不重视。

3.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应对产品质量危机的管理策略

从光明乳业频现质量门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针对我国品牌食品企业提出的几点产品质量危机管理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优化产品生产流程

任何食品企业要想防范危机的产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不会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无风自然不会起浪。加强品牌食品企业内部的监管,应该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体制,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监管,即培养工作人员尽职尽责、认真谨慎的职业素质,加强对产品生产流程的监管,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全面优化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规范企业食品生产秩序。我国品牌食品企业更加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秉持自律的原则强化监管力度,增加监管频次,对保障产品质量工作常抓不懈。

3.2培养企业人的危机意识,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

只有培养了企业人的危机意识,企业才能有效的遵循速度第一的原则。这一原则由著名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游昌乔先生提出,他认为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是危机管理的最佳时间,一旦爆发严重的危机,企业的高层领导所要做的事24小时内不要睡觉——错过这24个小时,也许接下来的24个月你都睡不安稳。因此,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在发生产品质量危机时应当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断行动,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另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也是一项有效合理的措施。品牌食品企业完全有能力用资本建立一套内部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形成网络,制定统一规划,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监测,达到预警目的,才能将问题消灭在源头。

3.3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化解危机

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不仅需要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更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和监管,政府组织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纪律性能帮助企业严把质量关,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在发生危机后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无异于如虎添翼,也能帮助企业及时化解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前提是企业对待政府也应是诚信坦诚的态度,全面如实报告事件真相。在这样一种政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秉持适度原则,政府相关部门不能过分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权力,企业也不能用非法贿赂手段干涉政府行政。作为我国品牌食品企业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要求主管部门的监督,在双方合力下化解危机。

3.4有效利用信息传播媒体力量

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世界,我国品牌食品企业一旦发生危机,其曝光率无疑比普通企业要高得多,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有效运用网络媒体是品牌食品企业控制危机的关键举措。这里说的有效利用不是靠品牌企业的人脉关系利用媒体报道虚假消息掩盖事实,蒙蔽大众,而是首先可以通过新闻会的方式向社会告知真相,表明态度,向公众媒体传达正确的信息,也防止一些记者的非真实报道对企业造成伤害,对记者朋友的穷追不舍不回避,保持友好态度。其次注重网络传播的力量,注重网民评论的力量。及时更新官网消息,让群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就像百事可乐等一些品牌食品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与国内外数十家权威媒体进行真诚沟通,有效合作,最大范围内澄清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的走向。

4.结论

像光明乳业这类品牌食品企业不在少数,它们应对产品质量危机的管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加入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中去,并且作为企业长期研究完善的一项主题工作,慎重看待。

本文认为品牌食品企业虽是一个强大的主体,但面对危机时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企业在重视自身应急管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外危机公关,最重要的不要只是在关注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更重要的是不要忽视了对消费的社会责任,要坚持社会效益优于一时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同时加强和政府、媒体的沟通与配合,由此,全力应付和处理好质量危机。

参考文献:

[1] 蒲勇进,陶澍.浅谈食品行业危机公关[J].时代经贸,2011(11)

[2] 姚瑜.浅析我国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J].企业导报,2011(18)

[3] 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 孙绍华,景庆虹.论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的重要性——以“三鹿事件”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6)

[5] 张广增.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6] 叶潇.食品企业安全危机管理五力模型[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2)

[7] 朱建明.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南京冠生园“陈年月饼馅”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南方论坛,2011(8)

[8] 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徐瑞请,邢秋云.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

[9] 李淑华.食品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

[10] 刘琪,李余生,李玉梅.从食品行业看企业的危机处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11] 李思,姜启军.浅析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全面质量管理[J].科技与产业,2010

[12] 蔡宝婧.社会化网络时代食品行业公关危机的处理--以美国多米诺披萨公关危机事件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1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化学 工业 的迅速 发展 , 中国 已经成为化学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日益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淮安市作为苏北重要的 交通 枢纽,途经淮安市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危化品运输车辆日益增多,因此,做好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道路交通治安形势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淮安危化品公路运输安全现状

2.1淮安出入境危化品货流的分布特性

2.1.1淮安市销往外地的危化品情况

2006年淮安市危化品 企业 成品销量约为33万t,具体组成及流向如表1所示。 据2006年的统计,淮安市化工企业每年需从外地进口危化品约7700余吨,具体组成及流向如表2所示。

2.1.3外地途经淮安市的危化品运输情况

品运输车辆约有400~500辆.易制毒品、普通危险品运输车辆约有800~1000辆,这些车辆主要行驶在京沪、宁连、宁宿徐高速公路和宁连一级公路等国省道,并且有75%是夜间经过淮安市。

2.2淮安市境内危化品运输管理情况 3危化品交通事故特性及原因分析

3.1危化品交通事故特性

2005年以来.淮安市境内共发生危化品车辆交通事故11起.主要有以下特点:a)外籍肇事车辆较多.其中山东籍肇事车有6起、河南籍1起、河北籍1起,其余为江苏省泰州、张家港和南通籍各1起;b)夜间事故发生率高于白天,夜晚发生6起,白天发生5起;c)追尾交通事故较多,共发生6起,其余为单方交通事故4起,涉及其他车辆的交通事故1起;d)事故全部发生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其中京沪高速公路5起,宁连高速公路3起,宁连一级公路3起。 3.2危化品 交通 事故原因分析

除了危化品运输车辆驾驶员因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外.还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2.2淮安市属于平原地带.区别于北方特别是山东的丘陵地带,加之道路交通环境较好,北方驾驶员在淮安市境内长时间行车,容易出现麻痹大意,从而引发单方面的交通事故。

3.2.3淮安市地理位置处于山东、河北、河南和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山东等地危化品车辆从本地出发后,经过大约4h~6h长时间的连续驾驶,到淮安市境内时大多为傍晚至次日早晨之间.驾驶员比较疲乏.也容易发生事故。从6起山东籍危化品车辆发生的事故时间看,其中有4起事故为夜间或早晨.此时也是管理比较薄弱的时段。

3.2.4危化品运输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危化品运输监管采取的方式是,一辆运输危化品的车辆上路前必须在出发地办一个证,在目的地办一个证,出发时还要通知经过沿途某个地方的时间.此外还有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件,操作程序复杂。同时由于危化品运输的门槛较高,对车辆及驾驶员规定较严格,这让很多危化品运输车辆干脆“摸黑”上路.白天休息晚上行路,以逃避监管。这给淮安的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2、5企业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生产企业违反规定,将危险品交由无资质的运输企业和车辆承运;有的购买企业默许、纵容运输单位超载、超装,甚至不办运输通行证运输剧毒危险品;有的运输企业对挂靠、承包车辆缺乏有效的监管,对驾驶人、押运人安全 教育 不力,甚至使用无资质车、无资质人员运输危险品,导致危化品道路运输的事故起数呈上升趋势。据 中国 化工信息中心统计,2006年全年危化品运输环节发生事故237起,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4.5%。

4危化品运输管理对策建议

针对危化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必要在强化市内危化品运输车辆监管、减少市内危化品车辆交通事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途经淮安市的外地危化品运输车辆的监管,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4.1完善基础数据库。近期应组织人员对本地及周边途经淮安市的危化品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押运员及危化品种类、运输线路等进行排查摸底,摸清基本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相关 电子 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便于及时掌握情况,确保遇有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处置

4.2加强源头监管。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督促本市及周边危化品运输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及时通报车辆通过淮安市的时间和路段。主动做好登记检查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要教育运输企业做好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测,防止车辆“带病”投入营运。对检测不合格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一律禁止上路;对擅自改装车辆结构的,一律责令恢复原状;对达到报废标准的,一律强制报废,保证车辆状况符合安全要求。

4.3强化路面管控。目前已在危化品运输车辆流量较大的宁连高速王兴收费站、宁宿徐高速盱眙收费站、宁连一级公路马坝卡口等重点路段设置了固定检查点。对省道、国道的危化品车辆做到逢车必查,对运输危化品车辆违法行为严管重罚;同时,拟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临时检查点,加强对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教育和检查,发放温馨提示卡,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同时计划在5条高速进入淮安地界的路段,设置减速震荡带,以对外地途经淮安市的疲劳驾驶的危化品运输驾驶员起到警醒作用,在京沪高速川星服务区前段设立提示牌,提醒危化品运输车辆主动进入服务区接受检查。

4.4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上级机关加强对淮安市危化品运输管理工作的指导的同时,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外地危化品运输管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淮安市危化品事故处置工作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积极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安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力量、装备和专家库建设,储备相关应急救援物资,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11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六个方面简单而明了地阐述了加强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的若干办法。 论文关键词:危险品;运输管理;安全 1.加快法制建设,为规范危运市场秩序提供有力依据 在国家对危运管理工作框架性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危险品运输这个子行业的特殊性,应尽快出台一套适合危运管理的行政法规,对市场进入、退出、安全监管及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对运输、托运、装卸、仓储等各个环节加以规范,确保危运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2.定期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进行评估,加强对危险品运输企业源头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危险品运输企业数量增长较快,由于不同运输企业的筹建方式不同,其生产及安全管理状况也存在差异,《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评估成为当务之急。评估应包括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机构、安全生产制度、培训和教育、事故防范、运输安全管理、车辆技术管理、驾驶员安全管理、事故管理等八项制度。通过评估来规范市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企业要清理出道路危险品运输市场,有效控制事故的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 3.加强对托运人的管理,切实抓好化学危险品托运行为 《条例》在第三十八条中明确:“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只能委托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承运。”但《条例》却没有明确违反了应如何处理的问题。在日常的危运过程中,由于托运方未履行职责,导致无危运资质的运输车辆冲击危运市场的现象屡屡发生。2011年6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发生了一起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闹市区由于超载运输易燃易爆压缩气体环氧乙烷引发车辆大梁折断,紧急疏散居民近万人的恶性化学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原因是由于危险化学品托运人违章托运无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车辆承运化学危险品所引发的。化学危险品由于其爆炸、燃烧、腐蚀、有毒、放射等危险品性,作为危运管理部门日常对危运市场及道路的监督检查中,往往由于遇到查处了装有化学危险品的运输车辆难以处理的问题。不查处又不作为,查处后,车辆停放问题又变成了安全问题。化学危险品的托运,是危险品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托运人的职责不落实,为降低物流成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公共安全,置国家及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不负责任的典型体现。笔者认为应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落实托运人的法律责任,并落实有关部门对托运方的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把好危运的托运。 4.全面落实资质制度,推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招投标 国家已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实施了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不得运输危险化学品。通过连续几年的专项整治,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资质化,但由于化学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销售、处置各个环节不同程序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化学危险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在托运化学危险品运输方面问题较为严重。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打破地方垄断,引导化学危险品生产、销售、使用企业实施化学危险品运输招投标。招投标,一方面可以减低生产、销售、使用化学危险品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扶持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使整个化学危险品的生产、托运、销售、运输等行为逐步走向成熟、规范,进入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5.建设全国性的危运企业、车辆及从业人员的信息平台,为危运及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由于我国的危运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建立全国性危运信息平台,有利于危运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危运企业、车辆及从业人员的情况,在危险货物运输招投标、托运化学危险品及签订运输合同提供准确方便的信息。在全国开展道路危险品运输专项整治工作后,

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篇12

引言

本人对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危化生产企业曾长期未运用标准化管理手段,这就使得该市危化生产往往伴随着或大或小的各类安全事故。随着我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当地危化生产企业普遍出现了管理理念发生转变、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文件资料较好规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变化,这就使得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但该地企业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偏差、作业现场管理不规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而为了能够较好化解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就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行政方面的问题

对于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行政方面问题来说,达标评审参差不齐、缺乏多样化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不够细化都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

(1)达标评审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监管部门对于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同的评审人员评审水平往往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得一些监管部门重视缺乏、评审人员评审水平较低地区的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推进速度往往较慢[1]。

(2)缺乏多样化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

在本人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监管部门对危化品生产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并没有区分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等级,这就使得一、二、三级的危化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都是同套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这就使得考评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质疑。

(3)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不够细化

在我国当下监管部门对危化品生产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中,这一考评本身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危化品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的不同,也没有认识到气体类、油漆类、树脂类、石油类等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的特殊性,这自然使得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例如,在福建省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中,这一考评中的12个要素便存在着重复交叉现象,而气体类的危化品生产企业也没有实现考评标准的细化,这一现状自然会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效果的较好发挥[2]。

1.2企业方面的问题

除了行政方面的问题外,危化品生产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推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这一问题概括为企业重视程度不足、员工缺乏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刻认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较为薄弱等五个方面[3]。

(1)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之所以会出现重视不足问题,主要是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前,已经应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而出于对这类管理体系的盲目自信,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认为只有延续这些管理体系,就能够取得不输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效果,这一认知自然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

(2)员工缺乏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刻认识

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员工认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没有必要列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日程中,而这种认识的浅薄就使得企业本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4]。企业内所有员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般管理安全生产的工作只有厂长(经理)、安全员或分管安全的副总参与,大大制约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的本质提升。

(3)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这就使得统一完善的部署、“全员”管理要求、档案的统一规范管理往往无法较好实现,这自然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

(4)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

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往往不重视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法律法规,这就使得相关企业很容易出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行与现行法律相冲突问题,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往往会因此受到较为负面的打击,其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也将遥遥无期[5]。

(5)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当下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着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经济效益较低的发展现状,这些现状自然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与开展[6]。

2推行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结合上文分析得到的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调查提出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运用信息化和数据化方式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等五方面措施。

2.1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

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中,相关危化企业需要实现如图1所示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落实。结合图1我们不难发现,策划行为、实施行为和可信度行为3个基本域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的主要构成,这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功效就能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业绩,达到透视化管理的效用。

2.2运用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

对于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推行来说,相关危化企业必须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专属于自身的安全生产信息库,如涉及重点危险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的危化企业。将工艺、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自动化监控系统及重大危险源配备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分等信息以及检测系统、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应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在信息化技术中体现,运用安全生产数据化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应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能够在这一信息库的支持下实现人员、设备设施、物料、安全管理、环境信息的综合管理,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也将由此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

2.3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行中,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形成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的新格局,切实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风险分级管制可由企业组织公司技术负责人、安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或邀请专家进行全方位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以企业内生产功能区域的划分,按“最重、严重、较重、一般”4个等级来划分,分别以“红、橙、黄、蓝”的4色来表述,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根据评估结果(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风险程度的不同),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另一方面企业可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以进一步警示和告知企业员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预防和控制措施。企业依据安全风险的分级程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隐患排查检查表》,强化隐患排查的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从根本上让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在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可利用已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隐患排查检查表》进行综合性、专项检查(消防、工艺设备等)、日常检查、节假日检查的同时,可结合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以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整改资金、整改方案或措施、验收时间、验收人员等要素的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特别对在重大事故隐患应明确隐患整改责任人、制定整改计划、整改措施和方案、落实专项资金、限定整改时限、制定整改预案六个方面得以实施,且企业应对重大事故隐患提及管理层进行督办管理,对事故隐患全面落实闭环管理。

2.4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提升

从业人员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只有将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使他们从根本上掌握各自岗位的安全风险知识、操作技能、预处防防控知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意识、事故应急处置和自救逃生能力等,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遇险情况,才能沉着应战处置各种事故和各种险情的发生。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在危化生产企业中生产车间下属均以设立班组为单元,一个班组长管理十来个从业人员。先从提高班组长素质为前提,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将影响着整个班组建设的效果。因此,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的实战能力及班组骨干的作用是管理好整个生产车间的重点。在班组应加强做好与从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个员工可提意见、可出谋画策、可行性的创新观点和意见积极采纳,对工作上有帮助有促进的点子,制定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从业人员形成一种“主人翁”的思想,真正地融入工作中。并把责任和权利与班组长相持钩,做到有责权重存,充分调动班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管理好班组的从业人员,做好安全生产。此外,应加强班组长自身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平台和学习机会,进入同行业进行学习交流,锻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懂业务、懂技能的班组长建设队伍。以优秀合格的班组长引领从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提升。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实现人员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管理无漏洞,班组无事故的优秀班组,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2.5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巩固标准化创建成果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危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较好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加强企业的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作业标准文化、安全环境文化的建设。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是世界上安全业绩最好的公司,历经了200多个春秋,生产范围的扩大化、多元化的发展,其根源在于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文化,其安全文化的建立第一步就是“1811年,建立第一套安全章程,强调各级生产管理者对安全负责和员工的参与”开始做起,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安全是企业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因此,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应从安全制度文化上着手。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上,应遵循“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主体,明确责任,落实职责,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应建立完善公司各级各类及各岗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司级、部门或车间级、班组三级岗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各方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各级制度。如部门级,应注重安全管理办法的细化,根据公司的总体部署安排,结合各专业实际特点,对各项管理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步骤、细化到每一道工序、分解到每一个动作,确保每名员工能掌握和运用;班组级,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根据危化企业生产车间设施设备的排查情况、岗位操作规程是否也设备设施相符合,建立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现场从业人员的管理等等,都要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调查,分析查找危险点源,真正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得到有效落实。只有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构筑安全生产的精神防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还需要坚持全员参与、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并较好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行提供支持,才能有效巩固标准化成果的创建。

3结论

在本文就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展开的研究中,本人详细分析了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行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措施,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相关危化企业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于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12):171-178.

[2]任佃忠,曲福年.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1):188-191.

[3]白云凌.推行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2012(36):158.

[4]刘艳萍,孙青松,任佃忠.危化品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管理[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2(11):37-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