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5:46

专项资金论文

专项资金论文篇1

2国内研究现状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专项资金论文篇2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加。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是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1],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征[2]。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专项拨款、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和学生资助金等4大类。规范化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有利于高职院校切实落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内容模糊,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申报通常是由学校领导决策后布置职能部门或者相关的二级院系编写申报材料,再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具体负责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编写人员可能因层层传达或者政治站位较低,领会不到学校领导层的战略规划而导致申报内容空泛,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申报人员则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更多改变支出方向的余地,有意将申报书中的项目建设内容模糊化。建设内容不明晰,必然导致项目绩效目标量化指标缺乏,定性指标不明确。同时,部分申报人员仍存在“争项目、争资金”的观念,忽视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科研需求和学校中期规划,甚至部分项目存在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对称现象。大部分项目申报人在申报阶段并未进行详尽调研,预算编制往往依靠主观认识和经验,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再者,由于没有财会基础,项目申报人对经济科目的分类不清晰,造成经济科目预算不准确,而财务人员对项目具体的建设任务和需求不甚了解,审核项目预算时难以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前期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往往给后续项目实施造成困难。(二)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资金使用不规范。大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下达至学校零余额账户时间为每年三四月,资金下达后,各财政专项项目还需根据制度规定进行项目启动的校内审批与公示,正式实施时间往往要到五六月;部分项目采购业务属于招标范围且达到招标规模标准的,还需进行招标采购,从项目申购到签订采购合同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耗时较长;教室、实训室和学生宿舍翻新改造项目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与师生校园生活,通常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以上原因都将导致前期项目支出进度无法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另外,项目经办人员大部分为一线教师,他们身兼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用于办理项目业务的时间非常有限,而项目从采购到付款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流程,项目执行拖拉现象较为突出。等到临近支出进度考核节点或者年底,部分项目人员为达到支出进度或者避免资金被财政收回,会申请提前付款或者有意模糊专项资金预算支出界限,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不相关的支出。(三)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执行信息传递不及时。财政专项资金通常由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者学校预算工作需要组织申报,大多数情况由学校管理层决策后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布置相关人员进行申报,小部分由项目申报人自行申报,项目申报存在被动性和方向不明确性现象。同时,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业务中处于被动配合状态,主要是对属于其职能范围内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则对所有申报项目的预算进行审核,申报人员、职能部门和财务人员各司其职,但未进行充分沟通,容易造成项目申报材料内容上前后矛盾。组织申报工作效率较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相互协调。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和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督;纪检审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和事项的监督。实务中,一些经济业务从采购到申请付款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但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往往在付款环节才被发现。(四)缺乏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省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资金申请轻过程监督,重结果轻绩效”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注重审核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职能管理部门极少关注项目业务流程及事项的规范性、预算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更是缺少事中监督检查和纠偏。项目资金使用完毕,项目后续的完成情况很少有人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结题验收处于被动状态,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验收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员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验收的则在资金支出完毕时视同结题。项目绩效考核同样处于被动报送自评材料和接收上级审计部门审计状态。高职院校本身缺乏对已结题项目进行验收和绩效考评的机制,具体体现在绩效考评牵头组织部门不明晰,考评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一)优化项目申报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项目申报启动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充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处室沟通掌握专项资金设立意图及支持方向,然后由学校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开会讨论项目申报方向。职能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项目申报范围及指引,组织二级院系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二级院系自行确定申报项目清单,由相关人员编写申报材料。通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明确项目申报方向,提高项目申报的精准性;通过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参与度,调动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性。预算编制方面,在讨论项目建设内容环节,项目申报部门或人员可以请学校财务人员参与进来,以便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项目建设任务和具体需求的前提下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使预算更加科学规范,测算依据更加细致合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预算与绩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相关培训业务,或者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宣传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让更多教职工了解最新的财政资金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效率。(二)优化工作岗位设置,提升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效率。相比于一线教师兼职负责财政专项项目实施与管理,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管理工作能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基于对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固定的坐班时间,能够更好地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和业务规范性,同时还能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精力从事教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要明确项目管理为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并将岗位职责写入各部门“三定”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这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办理采购、招投标、验收和付款等各流程业务;提高自我审视和自我管控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有效的项目过程材料,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三)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实现项目全程管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申报、资金下达、业务流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互相独立,部分项目负责人和经办人对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易造成实际支出偏离预算。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掌握也不全面,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包括项目申报、立项论证、项目执行(含采购申请、合同管理、业务报销等流程)、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和支出进度。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项目执行效率,降低项目支出偏离预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风险。(四)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事中监督检查。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完善项目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牵头制定各类型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预算执行、业务操作、支出进度、项目成果、量化绩效指标和定性绩效指标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负责部门、项目负责人年度评优,并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参考。同时,审计部门要重视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及时检查项目预算执行和业务操作规范性,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风险。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资金来源,合法、合规、高效地用好每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创造其应有的价值,对高职院校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专项资金论文篇3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是对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审计。笔者试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及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

(一)申报立项审计

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做好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概预算的审计评审。一方面审查立项的可行性,即申报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背景是否真实,建设条件是否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地理和环境)、调优经济结构、技术经济支持能力、社会发展实际、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无虚假、重复申报立项的问题,有无随意、盲目申报立项,有无违背科学规律、忽视和谐发展和长期发展、造成效益低下的问题,是否存在项目半途而废、损失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审查项目概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即是否体现科学、可行和节约的原则。涉及工程建设的还应审查工程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正确,包括内容是否完整,所依据的设计资料、设计图纸及变更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做到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概预算定额与标准是否合规,套用是否正确,有无高估冒算等现象,取费基数与标准是否正确,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是否正确等[1].

(二)资金流向审计

审计中首先从资金来源渠道入手,摸清所审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主管部门、来源渠道、规模、构成及具体用途,为深入审计做好准备。如对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拨入的专项资金,可审查年度财政结算表、指标账、与上级往来及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指标文件、项目批件等资料;对非财政部门主管的其他专项资金可去相关主管部门调查。其次了解主管部门资金管理、分配方式及拨付渠道。重点核对主管部门所分配的资金与使用单位申报的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按规定及时下达分配指标,有无随意分配或“暗箱操作”的现象。目前各种专项资金拨付路径不够统一,有的通过各级财政拨至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在国库直接支付下有的从财政直接拨至供货商和服务商,有的由财政部门通过主管部门层层下拨至相关部门、单位。在财政部门内部,一些资金也分别由各职能机构下拨,有的由国库机构拨至有关职能机构,实行报账核算和结算。拨款的结算方式也不统一,有的通过往来结算,有的直接拨给资金。三是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依据资金性质、指标、规模、用途、拨付路径进行跟踪审计。通过有重点地详查或抽查等方法,检查各环节应到位、已到位的资金数额是否真实及其到位的时间,揭示各级主管部门是否按指标、计划、进度或规定程序,及时、足额、规范地拨付资金,中间环节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以及损失浪费,以致影响项目实施的情况,如用于弥补部门和单位经费、平衡预算、违规建设和购置小车等;检查地方应配套的资金是否配足,配套资金的来源是否真实存在,有无假配套的情况,如以物资、债务往来、劳务等抵项的现象。审计人员在必要时应向开户银行询证,检查银行存款对账单收付业务记录,揭示有无已收到的专款未经使用又违规流出使用单位的情况,若有,则应深入进行追踪审计[2].

(三)管理活动审计

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效益。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或使用后主要转换成四种形式: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和运作的基金,如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二是一些有形的公共资产(设施)或法人资产(设施),如科技型设备、农业及水利设施,它们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通过工程基本建设来体现;三是维持公共设施功能或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无形的耗费支出来源,如养护经费、路灯经费等;四是保障各类贫困群体生活以及村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费用来源,如抚恤和救助资金、村级三项资金。有些资金在各个阶段会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如财政安排的一些科技三项费用先是形成科技创新基金,经使用后转换成科技型设备,以后随着有偿部分的回收又变成了科技创新基金。专项资金的专用性质和转换成的形式不同,决定其管理活动的特点也不同。审计中,要依据它们的性质、运作形式和特点,深入分析其内在属性、外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系统、管理模式、服务效能、工作质量、项目进度、执行政策及政策制定本身等各项关键的管理活动角度,抓住重要环节和控制点,开展管理活动审计。

(四)制度运作审计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使用中普遍存在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健全和运作上的不规范。有的专项资金缺乏严密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管理制度背离公共财政的要求,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约束不严、监管不力,资金安排和分配缺乏按职责权限进行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的操作程序,有的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等。审计中首先要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控制学、系统学等原理,审查相关部门、使用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单位“五专责任制”(专项、专户、专用、专账、专人负责)以及跟踪反馈、绩效考评与奖惩制度,各种制度正常运作的保障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其次要通过调查、访谈、座谈会及查阅资料等方式,查明有无流于形式的制度和措施存在,评估制度、措施的执行程度。通过审计达到揭露问题、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制衡权力、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的目的[3].

(五)资金使用审计

一是重点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是否专用。从账证及票据等原始凭证入手,按照重要性原则,检查使用程序是否合规,各项支出有无严密的审批手续;票据是否合法,资金投放是否符合政策,支出内容是否真实,用途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截留、克扣、挪用、虚报冒领、擅自改变用途的情况,如违规用于补充办公经费,发放奖金、津贴和福利,项目之外购车、搞基建,擅自出借资金等问题。对税务等部门“代开”的运输、劳务等票据要重点检查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虚假事项和不实内容。要强化对白条支出、袋袋账、包包账的审计。二是使用过程是否体现合理、节约原则。检查各项支出是否精打细算,是否按期编制计划和办理申请报告,有无大手大脚、贪大求洋,随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搞花架子,以致贻误整个项目建设的现象;所购物资是否必需,质、量、价是否合理,有无办理必要的验收、保管、领用手续,有无盲目采购、浪费资金的现象。当然,也要检查有无随意缩小规模,以便达到侵占专用资金的目的。各种非生产性支出是否严格加以控制,有无因占比过大影响到整体建设或生产。三是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进度使用。能否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有无因付款不及时而影响项目实施、错过农时工期的情况,办理工程资金结算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或审核手续。四是重视和加强对财政报账制核算的审计。防止会计核算与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相脱节。

(六)效益产出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应通过对所产生的效用特点、受益范围和所办事业生命力的强弱、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有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与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效益产出审计和必要的后续跟踪审计,以综合评价其项目效益。现行专项资金项目按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类。在审计及分析评价上,公益性项目效益产出审计的重点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对准公益性项目效益产出审计的重点既要立足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对经营性项目效益产出的重点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同时,要牢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与生态效益的分析评价融入三类项目审计中。在具体评价时,要注意:一是利用宏观经济与社会指标,如分析项目是否按期完成,运行后是否增加税收、解决就业、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周边和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区域规模经济的形成、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评价社会效益情况;二是利用财务、经济、技术能力指标,如投资回收期、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以及是否增加产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评价经济效益情况;三是利用项目对资源的消耗与利用以及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噪声、污染物等排放是否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治理措施是否有效、改造生态的能力如何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评价资源与生态效益情况;四是对项目建成后涉及资产移交及后续管理、维护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评价,主要包括资产接收管理的主体是否合法及其管理能力如何,现行管理体制能否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运行收入与成本费用有无严重倒挂,使运行难以为继而无法长远发展。

二、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审计方法上,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准项目

目前专项资金主要分成以下几类:与“三农”有关的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农田建设资金、农村路桥及广电和电力建设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与发展生产力有关的科技、教育、技改资金,与人民生活有关的社会保障资金、初级卫生保健资金,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环保资金,与地方硬件建设有关的交通建设资金、城建资金(绿化、景点景观、公共设施运行资金)[4].审计选项时要权衡利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充分考虑现有审计资源条件、审计人员有限的经验和能力、审计成本等因素。主要选择一些政策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或损失浪费严重、易受政府关心和社会关注、关系群众生产生活,且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和评价的重点财政专项资金[5].

(二)整合资源

效益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审计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投入精兵强将,选调补充一定数量的非财务审计人员如管理、工程、环保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多兵种合成队伍,提升整体审计能力,必要时借调社会中介或内审机构人员共同参与;对申报立项可行性研究的评审和管理活动的审计,可特聘一些相关行业的专家去实施,以弥补现有审计队伍的知识面过于单一的不足。另外,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某一专项资金的“一条龙”效益审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实现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和同步指导,共享审计思路、方法、技术等资源,便于地区之间的绩效比较与评价。

(三)广泛使用审计调查手段

审计调查可以极大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加审计的可信度。

(四)评价要尽量谨慎客观准确

现阶段效益审计尚在摸索阶段,评价标准不够完整、统一。所以当前的效益审计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一不能强求尽善尽美,贵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此达到逐步提高和完善的目标;二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突出影响大、起决定作用的重点环节;三评价要尽量客观、全面、准确,充分发挥预防性、建设性和借鉴性三个作用[6].

在进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时要尊重事实、切合实际、恰如其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切忌不着边际,牵强附会,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可以从立项是否恰当、资金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管理是否有效,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效率和效果如何等方面作出重点性地审计评价。就目前而言,这种评价可以是对所审的全部或部分重要事项的评价,也可以突出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某一方面的评价。要特别把握一点,评价标准与审计事项越密切,评价结果越可靠。在对未来效益的审计评估上,既要进行趋势分析,更要注重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济南特派办。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四个环节[J].中国审计,2005(9):1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4852.

[3]郑新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水利建设资金审计[J].中国审计,2004(17):7172.

专项资金论文篇4

为扶持农业发展,政府会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然而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的不足,导致这部分专项资金真正能被用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情况相对较少。为了真正促进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用途进行全面的管理,并且以此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得到整体上的发展。

1绩效预算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1.1绩效预算的概念。绩效预算是指政府根据事业和工程制定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并且在此之上编制预算的方式。这种预算编制的约束手段即为绩效目标,因此被统称为绩效预算。世界各国对此的称呼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以计划为中心,将成本和效益之比作为考核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1]。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这种方式同样具有较高的实行价值。1.2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特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专项的数目众多,尤其是农业发展名目品类众多,因此导致了名目众多。但受限于产业的重要程度,专项资金的规模大小有所不同,例如对山林的整体开发和对农村地区某一块土地的开发,规模大小显然是不可能相同的。另外,为探索资金使用方式,专项资金也有扶持方式多样的特点。

2影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问题

2.1政策目标不够明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问题首先在于政策的目标不够明确。对农业发展而言,它设立的目的在于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并且借此调整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但具体的做法并没有规定。获得了专项资金的农业项目不确定具体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因此得到资金后投入哪个方面往往是由自身随意决定,政策的目标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2.2受益主体不够公平。政策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受益主体的不公平,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许多懂得经营、交流技术优秀、懂得“投其所好”的农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那些有“门路”的人,反而更加容易得到专项资金的扶持。而那些拥有同等资质的农业行业,反而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政策,导致受益主体的不够公平。2.3立项评审不够公正。另外一项问题在于立项的评审不够公正。这一点往往与专家学者,以及“学院派”的评审专家对实际情况不够了解造成的[2]。例如很多地区的农业开况都有地域和习惯的差别,无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而是照搬其他地区的成果案例进行立项。而某些专家带有私心的评审也有可能导致立项评审的内容不够公正,失去项目本身的科学性。2.4后续监管不够有力。对专项资金的后续监管环节,在我国尚且不够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监督管理的主体多样化,权责分配不够合理。例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专项资金的管理在某些地区可能归由财政部门,也可能归农业部门,甚至在我国的某些地区会归由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的评价机制也未能建立起来,也导致后续的监管环节不足。

3提高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的方法

3.1明确政策目标。想要提高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首先需要明确政策的目标。只有当农业发展的各个认识到了这份专项资金的使用条件,是政府认定必须要达到某一目标,就能够令各个企业自我审视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加强对内部财政的管理,令企业发展向政府目标要求的方向前进,最终才能够达成促使行业向政府需要的方向发展的目的。3.2坚持公平原则。在政府建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时,需要向全社会公示,令农业行业中的相关企业都能够得到这一消息,从而能够有所预料,为取得专项资金进行前期准备。而进行申报的过程也应当进行公开,由全社会进行监督,以保证申报和评选的公正性。3.3公正立项评审。在立项时要保证公正性,需要保证专家学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内部人士的合理比例。例如当进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立项时,需要有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行业的内部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高等学府的教授,通过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综合进行评选,以保证立项的公正性[3]。3.4加强监督力度。需要加强监督的力度,明确专项资金的归属部门,同时也有必要完善整体的管理体系。需要建立起一个合理且高效的监管体系,明确对项目的监管能力,跟踪资金的落实情况,确认项目资金和所得效益的比例,最终保证农业整体能够真正得到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一定不足,具体内容包括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受益主体不够公平、立项评审不够公正、后续监管不够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所期望的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从绩效预算的角度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建立明确政策目标,坚持公平的原则,公正立项评审,加强监督力度,进而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最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我国农业得到良性发展的目的。

作者:徐丰喜 单位: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参考文献

专项资金论文篇5

1.以虚假合同或虚假业务虚列专项支出,将专项资金转移至项目合作单位或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公司,作为该公司收入入账,再从该公司支出,或直接套取现金。2.把专项资金挪作单位公用开支,或者挪作发放单位职工奖金。3.以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名义套取专项资金。利用缺乏实质意义的会议结算单,将专项资金提前支付给会议定点单位,为日后使用提供便利。利用名和实之间监管的难度规避资金合理正确使用。客观来说,上述情况也许与预算进度压力有关,但这种做法给舞弊行为留下了空间。首先,这种做法违背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使资金流的项目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其次,有个别人是想把专项资金装入个人腰包,一旦查处就是贪污公款罪,难以逃避法律责任。4.利用假发票套取现金。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用“真票假开”报账。即发票是真的,但反映的经济业务未实际发生。二是用他人发票报账,即领用发票单位与开具发票单位不符,该发票为转借或购买的。三是用已缴销的发票报账。通过发票管理缴销环节的缺陷,套出上缴税务机关已作缴销处理的发票。四是用虚假发票报账。虚假发票是公司或个人违法私自印制、伪造的假发票。如督查某单位发现:假发票26张,金额125433.60元。其中:无效发票5张,网查为假16张,网查无此发票2张,网查单位不符3张。假发票的信息有:餐费、图书、办公用品、复印纸、通讯费等。存在发票内容与开具发票单位不符的情况,如某办公用品店开具餐费。

(二)设备及材料采购管理问题

1.违反单位集体决策规定,达到一定金额的开支未经过集体决策,仅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2.违反招投标规定,私自确定中标公司。如个别项目违反单位招投标管理规定,该招标的未招标,自行确定供应商;或为躲避招标制度,将已达招标金额的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3.项目购买的固定资产,长期未记固定资产账。部分材料已付款,未实际收到却先办理入库手续。这些都致使账实不符。实验室大批量购买材料,无出入库手续,无流水账簿,无法说明材料的用量。4.超范围、超标准支出设备费和材料费。未按照批复的预算购买设备,自行更改设备的规格、数量、金额。购买了预算中未列明的材料,且该材料与项目无关。5.为加快预算执行率,结题前突击采购设备和材料,致使大量设备和材料未能达到预定的使用目的,造成浪费。

(三)部分开支不合理,佐证资料不齐全

1.差旅费支出不合理。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去了两个地方出差;出差人员不是课题组成员;往返车票不齐全;住宿发票的时间与车票日期不符;未注明出差目的、事由、出差人数;个别单位列支了旅游费和景点门票。2.会议费所附资料不够规范,缺少会议通知和参会人员名单,会议通知地点与实际发票不符。委托第三方举办会议缺乏委托合同。3.支付大笔测试化验加工费未签订委托合同,未提供相应的税务局发票或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等佐证材料。有部分单位签订了委托合同,但合同中未注明测试的内容、单价、数量。4.国际合作交流费支出缺少支撑材料,未有旅行社发票、合同及国际交流邀请函,出国人员返程后无工作汇报和交流信息登记等。存在出国地点与预算不符,出国人员不是项目组成员的情况。5.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发放凭证未列明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内容、工作时间、领取人签字等信息。发放标准过高,支付较频繁,而且不同人员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领取签名可看出是一个人的字体。6.间接费用支出不合理。(1)应在不同科目中列支的支出都在间接费用中开支。如督查某单位发现:在间接费用中开支了5000元的会议费,开支了3200元的专家咨询费。(2)在间接经费中列支课题组成员研讨支出,发票为某温泉酒店的会议费。(3)购买上千元的办公用品,发票仅写着办公用品一批,未有明细清单,且购买较频繁。(4)购买与项目无关的书籍,如照相摄影技巧、职称考试用书、书法教程等。

二、加强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项目负责人的道德感与法律意识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腐败案件给各项目负责人敲响了警钟,从这些案例看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成了腐败的牺牲品。究其原因,道德感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贪图享乐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因此,采取措施强化项目负责人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认识,增加他们的道德感与法律意识是惩治腐败行为的有效机制。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单位项目负责人会计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各项目负责人应从他人腐败落马案件中吸取教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建立正确的三观,面对外界诱惑毫不动摇。

(二)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

承担科研项目较多、资金量较大的单位应成立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科研项目的财务工作,加强项目管理办公室、业务部门与财务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促进项目运行。定期召集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参与例会,通报业务和财务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协调处理各课题进展过程中资金、采购等方面的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遵循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本单位业务特点、管理模式和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等,为规范核算、合理有效使用科研专项资金提供制度保证,防止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

(三)资金专款专用,加强会计核算

科研专项资金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科研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不得转移或挪用。从事科研项目的单位应按照课题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与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分别对应。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单位可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系统数据库,独立反映各个课题的专项资金,各课题负责人可通过数据库了解课题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项目资金核算的全过程管理。

(四)严格审核专项资金支出

项目负责人在审批时要认真把关,所有经费的支出都要按法规办事,一旦落笔,就要负起责任。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严把审核关,审核项目支出的依据是否充分,是否遵守项目预算书和任务合同书的规定;审核原始报销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外拨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项目是否按合同进度的要求使用资金等。

(五)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对于规模大、资金量大的科研项目,在申请设立该类科研专项资金的同时,应按规定申报专项资金预期绩效目标。申报材料必须设置可量化、可衡量的绩效指标,来反映专项资金预期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组织对专项资金使用阶段性绩效进行监控,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责成项目单位进行整改。科研项目结束后按规定实施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由财政部门汇总后专题报告政府,作为专项资金安排、调整、撤销以及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关键在于引发财政资金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和受益群体对绩效问题的高度关注,最终实现对资金管理行为的引导约束。

(六)加强资金监管和责任追究

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监督评估机构,是保障科研项目按规划目标实施的有效手段。规模大、资金量大的科研项目,涉及的政府投入巨大,参与的各类实施主体复杂多样,如果不能从源头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保障政府资金与专项目标的一致性。政府应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对该类科技项目进行经常性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清性质,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全面警示。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于虚报转移、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除责令改正追回财政专项资金外,要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专项资金论文篇6

2.实施预算管理,细分使用类别乌鲁木齐铁路局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采取年度预算控制管理和月度申报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即:依据各单位提报的需求计划申请,结合全局运输生产、施工建设、劳动组织、职工就业等实际情况,深入生产站段单位和经营困难的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专题汇报材料和初步预算方案,报请路局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下达各单位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使用计划;本着“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科学规范、专款专用”的原则,结合铁路局实际,具体细化分三类资金进行管理使用:一是富余人员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竞赛补助;二是就业再就业宣传费;三是公共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购置补助费。

3.完善监管制度,确保资金安全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严格财经纪律,强化监管手段,完善各项内控监督机制。一是通过网络、公示栏等宣传媒体,公布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通报、报告制度,接受铁路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三是在铁路局纪委监察处和社保处分别设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保证专项资金依法、规范管理使用。

二、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效果体现

近年来,乌鲁木齐铁路局经营形势十分严峻,铁路局立足自身挖潜,深入开展增运增收、节支降耗攻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注入,间接为增援路局整体经营成本给予了有力的帮助。

1.推进了职工岗位培训工作有效开展这几年,新疆铁路建设处于高峰期,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较为频繁,特别是伴随铁路电气化的分段贯通,高速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结构性富余人员不断增加。促进再就业资金投用于对富余职工的转岗培训补贴,劳务派遣人员返岗培训和外购劳务工岗位技能培训的辅补助,并有针对性地强化“三新”人员应知必会、岗位准入和适应性培训。同时,还扶持各站段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了全员岗位培训和“学、练、比”活动的深入开展,失业保险专项资金在预防失业、稳定就业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职工培训硬件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专项资金投用于全局各单位大力改善职工培训硬件设施和条件,体现了“大项目、整体性、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如铁路局职教培训基地建成了集电工、钳工、电焊工于一体的实作演练室,使车、机、工、电、辆、供电各业务系统工种培训趋于完整,极大地满足了新线建设、电气化铁路接管后现场培训的需求。2013年以来,全局生产力布局调整和机构设置变化频繁,按照路局对新成立站段单位实施资金重点倾斜的要求,建成15个计算机电化教室,有力改善了新成立站段单位职工培训条件差、设备短缺和落后的不利局面。同时,持续加大站段单位规模型培训演练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成库尔勒供电段牵引变电所演练基地、乌鲁木齐物资段职工培训演练基地、乌鲁木齐机务段HXD1型机车驾驶模拟培训教室等,确保了安全运输生产和职工就业岗位的持续稳定。

3.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走向丰富多样社保宣传费用的补助,充分发挥了“铁路局社保处-站段-车间”三级宣传阵地作用,各单位社保政策宣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书面形式有印制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制作橱窗板报、下发知心答疑卡、报纸等;电子形式有设置局域网专栏、电视台播放、电子图文显示板等。特别是铁路局组织地区性大型社会保险政策巡回宣讲活动收到显著效果,使社会保险政策深入人心,为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部分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台账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规范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新成立站段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刚刚起步,从站段领导、劳人部门及业务经办人员对政策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基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政策研究不够,执行上出现偏差部分单位对自治区、路局下达的有关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文件和工作要求深入研究不够,岗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竞赛补助和宣传费补助没有做到严格区分、对应使用。个别单位借培训教学的名义申请购置实训演练设备,却分散投用于本单位科室和车间工作人员的日常办公,间接弥补了办公经费的不足。

3.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突出部分单位主管再就业专项资金的职能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牵头、组织”管理意识不强,整体协调作用发挥不突出,致使专项资金管理离标准化、规范化还有差距。有的单位缺乏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信息数据的日常收集、整理和系统分析,设备资产清查工作没有认真开展。

四、提高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措施办法

促进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专项资金要真正为促进就业发挥好作用,就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1.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简约高效的基本要求,修订和完善路局和站段两级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形成职能明确、职责清晰、统一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和考核运行机制。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再就业资金,达到资金管理的高度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推进资金基础管理的规范化要组织力量,按年度认真对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竞赛补助、再就业宣传费、公共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购置补助费三类资金管理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规整,逐步完成专项资金档案信息化管理,达到管理规范化和上级检查验收的标准化要求。

专项资金论文篇7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了大量的企业发展资金,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审计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虚报骗取、挤占挪用、缺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的审计,笔者谈谈如下的看法。

一是要从项目申报真实性入手。项目申报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有无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已关闭停产的企业,用已过期的机构代码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未年检的工商营业执照等证照或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出具虚假证明获取中央财政资金的行为。审计时可查阅企业申报材料、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生产数据,延伸调查工商局、环保局、税务局、供电公司、供水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二是要从资金投入流向入手。首先要关注企业发展资金是否拨付到位,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用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其他不按照规定范围使用资金的现象。审计时可查阅财政年度结算表、指标账及财政系统上下往来账;其次审查下拨资金的实际用途,是否按申报材料中规定的范畴使用,有无先按正常渠道下拨再通过企业“转圈”返回或者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的现象,以及是否存在资金审核部门通过下属机构以评估、服务等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可通过审计承建企业的项目资金帐与申报资料核对来发现问题,根据资金流向延伸相关部门和个人,必要时还可以向开户银行询证、核实,发现疑点一查到底。

三是要从项目实施绩效情况入手。审计时要调查获取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成效情况,看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有无因配套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规划或批准转产的项目难以启动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运营等问题;有无不按资金安排顺序使用资金,导致职工安置不到位,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

四是要从严肃政纪法纪入手。在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审计中,若发现资金在投入、运行、建设中存在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等手段,内外勾结套取财政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还要移送有关机关追究党纪政纪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专项资金论文篇8

首先,看专项资金是否进行了正常的研究,以及使用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具备科学性,背景是否真实等;其次,要看使用的决策上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错误;最后,查察项目的预算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没有遵循节约的原则,实际的决算中是否超出预算等问题。

(二)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要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上是否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在资金安排问题上,项目设置是否很多并且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资金在投资上有没有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的问题。

(三)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于使用情况的审计是极其关键的。主要审计的内容是,是否按照预算对于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有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克扣、挪用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的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以及结果进行最终的审查,并且对于一些个项目最终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通过审计发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的功能是通过事前有预测性的对未来有相对清晰地认识,并且借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广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却不到位,专项资金分配不符合程序,没有在主要的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金分配不均衡,在重大科技专项上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项目最后的流产,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二)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部分基础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于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与经常性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核算。导致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餐费以及差旅费的支出过大,没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独立的账单,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转化率很低。

(三)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进而导致科研创新太少,个别的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

(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对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推广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分清科研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和部门间的沟通,根据财力情况核定预算。依照预算定额的标准,建立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约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专项资金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将财务的职能定位全面参与资金的使用决策与控制。要对于财务室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规范化的分工进而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对应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参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本着资金到哪,管理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随时了解课题的进程,了解项目的进度,有效的安排付款,这个过程需要整个科研小组对于财务人员全程的配合。

(三)完善课题的管理体制

财政办公室要严格审核所立项目,组织一些科研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判和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评论报告和评审报告。并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加强预算的编制,各个资金使用的课题都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对于项目做出较为详细的预算,并且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注意信息的传递。各研发课题小组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让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进度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从而进一步安排课题资金。财政部门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意克扣专项资金,保证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课题结束后经办人员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报销,并且对于课题的研发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之后交付审计部门对于此次课题研发过程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对于剩余的资金,要及时进行返还,不得自己扣留用在它处。

(四)实施专项资金评价

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当前使用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对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使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来制定。如:科研的方向在于医学研究上,对于其绩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的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医疗应用方面做出了哪些贴合实际的事情。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是不断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财政办公室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再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主次进行拨款,并递交预算部门。避免先预算资金后论证项目的荒谬之事出现。

专项资金论文篇9

二、逐一检查复印件,扼杀隐藏企图

建设现场拍照取证后,审计人员重新回到A公司办公室,由公司会计在审计人员察看现场时同步进行的审计取证材料复印和盖章工作已经完成。审计人员当场细心检查每张取证材料复印件是否与原件相符且齐全,却发现A公司把其他会计凭证和附件都复印完整了,唯独是省级专项资金转作备用金的凭证仅仅复印了记账凭证,凭证后附的23张银行转账回单全部没有复印提供!审计人员明显感觉到A公司的隐藏意途,于是马上要求A公司重新完整提供凭证附件复印件,并决定根据这些银行转账回单的信息进一步追查资金的去向。

三、对资金层层追踪,揭穿造假套取并侵吞资金的犯罪行为

离开A公司后,审计人员立刻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单位开具“协助查询个人账户通知书”,到中国银行查询陈某个人账户自收到107.9万元备用金以来的所有资金流向。银行提供的账户交易流水记录显示:在此23笔转账前,账户余额不足2.4万元;去年12月27日,陈某从该账户将87万元转至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本年1月3日和4日,陈某将账户余款以现金形式取出。取得中国银行提供的证据后,审计人员马不停蹄,立即回单位开具审计机关调查介绍信,当天下午赶到该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进行延伸审计。审计人员向该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提供了要求协助审计的依据后,该公司向审计人员提供了相关汽车销售协议和发票,资料显示,陈某于去年12月27日以其个人名义购买了一辆价格为89万元的新款宝马汽车,其中购车当天支付87万元,此前已交订金2万元。至此,项目负责人陈某将107.9万元省级专项资金转入个人账户并用于购车和以现金方式提走的侵占财政资金的行为已清晰明了。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现场察看发现设备被拆且锈迹斑斑,审计人员认为设备购置的真实性也须仔细核实。审计人员根据设备发票显示的信息,通过拨打河南省国税纳税服务热线(0371-12366),核对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开票日期、销货单位名称等信息,证实为假发票。此外,公司项目账上用省级专项资金开支的17万元材料款全部以公司自制的收料单入账,场地建设支出及设备购置共73万元都只有收据而没有正式发票。经综合分析,A公司根本没有进行项目建设,而是用假发票和大量收据套取省级专项资金。A公司和陈某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人民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此外,A公司在没有按科技专项合同的计划进度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所有单位……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和第二十二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的规定。随后,审计组向省公安厅移送了该案件,省公安厅也马上对此立案追查。

专项资金论文篇10

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直接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是,大部分单位员工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不够了解,仅仅认为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后工作便算完成,而对于资金到位后的具体利用状况不够重视,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并未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职能与其重要性,导致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仅仅是负责完成会计核算与资金支付等较为简单的管理工作,很少有机会能够投身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决策与实施环节中,进而使得财务工作人员无法根据实际项目的实施进度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监控,最终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尽管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但在具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上却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单纯的借鉴其他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并未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使得专项资金管理脱离本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管理效率不理想。

(四)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并未实现专户核算

事业单位进行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专款专用原则,然而,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对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往往有意无意地把专项资金与本单位的日常经费支出混在一起,使得专项资金无法进行单独核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专项资金出现结余。并且,有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在日常往来款项中进行专项资金核算,甚至一些单位设立的专项资金账户过于形式化,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虚列专项支出的情况,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

(五)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审水平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专项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提供重要保障。但是,事业单位中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开展绩效评价时,绩效指标的设置存在不合理性,在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未有明确的标准,使得绩效信息、绩效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也有待加强。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识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意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本单位的财务控制力度,提高本单位全体员工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督促本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全面配合财务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进而提升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并通过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全程跟踪监控,以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对金融、会计及财务方面知识的学习,熟读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从而为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实施奠定理论指导基础,杜绝出现资金的浪费现象。政府部门可定期组织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技能考核,以此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实操水平,确保专项资金的优化管理。

(二)不断健全与完善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与完善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约束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为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财务部门已经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事业单位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专项资金管理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各事业单位需要严格参照我国的财政、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相关规定,改进与完善单位内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申请、发放、使用和报销等各个环节,并对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监控。为了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此鼓励单位全体员工共同配合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执行。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落实专款专用

各事业单位中需要使用资金的部门,需要严格遵守单位内部财会管理的要求,建立与健全系统的会计核算制度,独立核算专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项目的实施进度,按要求办理专项资金款项使用计划申报与资金支付的相关手续,保证资金实现专款专用。此外,为了避免专项资金的使用环节出现违规情况,事业单位应健全自身的内部监督与控制制度,一方面,财务部门需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加强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交流协作;另一方面,加强财务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从而让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渗透于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转变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方式,加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实现立体化、全方位的财政监督。

(四)健全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政府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实行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而全面调动各事业单位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不同实施项目的具体特点,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完成对专项资金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以及事后考核的多层次、全方位评价,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同时把考评结果纳入来年的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批参考依据之中。

(五)加强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绩效审查

当前,确保资金管理与使用状况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是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所在,而资金绩效性审计却并非审计工作的主要环节,虽然在审计报告当中对资金管理方面的审计建议有所涉及,然而大部分是基于对资金管理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而存在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规范化,但针对绩效性这部分的审计建议涉及较少。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在日后的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需要增加对专项资金绩效性审查的力度,将审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为根本出发点,重视绩效审计的内容,重视专项资金使用前与使用后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并就专项资金使用后所造成的社会效益进行绩效审查,随后结合专项资金使用前后的差异,对其本质原因进行分析,探寻造成差异的问题所在,在对问题进行客观评价的同时,提出有建设性的专项资金审计建议。

专项资金论文篇11

(一)抓好重点资金的审计。从近几年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实践看,抓住重点资金审计,一方面能反映出农业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能引起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三农”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来,市审计局组织开展了对同发展资金、“两化”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资金、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农业专项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重点资金的审计,不仅揭露查处了专项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引起政府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如通过我处去年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使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也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农业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出台规范性文件,建章立制,完善规章制度,审计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抓住重点单位的审计。农业专项资金分布点多面广,其中财政、农业主管部门不仅拥有农业资金的分配使用权,而且拥有农业资金的监督权。抓住了重点单位审计,就抓住了龙头。如在去年我们重点对某局下属单位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查出该单位挤占农业专项资金33.38万元,主要用于列支加班和招待费以及另一下属单位虚报专项经费10万元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抓好重点项目的审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加强重点项目的审计对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解决好农业发展中重大的、宏观性的和政策性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如农村外口公寓、通用厂房,水利工程,道路等,投资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工程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如在对同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审计中,我们选定了同发展补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的9个项目进行审计调查,发现部分建设项目进度缓慢或未按规定实行工程招投标;由于建设项目选址不慎或政府规划调整等原因,导致2个项目无法开工;个别区部分同发展补助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到位以及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搞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保证

(一)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发挥各自所长,提高农业审计监督效果。

专项资金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1

引言

专项资金的用途就是是具有专门性的,由国家或者相关的部门来进行分配安排的,这是因为一些专项的工作和工程在进行报账和核算时都需要单独的进行。专项的基金、拨款、借款等等都是属于专项资金的表达形式。专项资金的来源都是财政或者上级的单位,用途必须是一定的事项,并且在核算时是需要单独进行的。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那么在管理和使用这些资金时就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本文分析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水平能够有切实的提升。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科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方法

专项资金管理在部门预算管理施行之后就在后者的架构下进行了,各个部门的专项资金预算在编制时并没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几乎是比较散乱的,并且在进行专项资金的申请时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这就使得许多单位的资金有剩余部分;还有些单位的资金缺乏,对于政府职能和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专项资金预算的前期基础薄弱

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论证,仅仅只是大致的估计和测算就使得申报的内容就太过于简单了,专项资金预算前期的工作基础薄弱,后期的工作自然也无法得到稳定。

(三)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的控制薄弱

在控制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时太过薄弱,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和主管部门关注点都是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分配,对于资金的使用过程等等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关注,仅仅只是在问题出现了之后才会想一些办法。项目的执行单位也仅仅做了会计的核算和资金的支付,并不了解项目进度情况、资金的需求、项目管理决策等,项目单位需要依照计划和预算并且在合同和进度等的基础上来对资金的监管力度进行切实的提升。

(四)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自然就是用在特定的项目上的资金,所以专项资金的管理应该是独立的、专门的。不过在实际使用专项资金时,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专款专用,没有进行独立的核算和存储到专门的户头,专项资金一般都是和其他资金混合在一起乱用的。而且经常会出现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专项资金总是被用在了其他的地方,甚至还将其作为员工的福利和补贴来进行发放,这都是非常不可取,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

(五)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

依据财政部相关的规定,在项目完成后资金有结余的情况下需要上交到财务部或者向财务部申报批准后留用。不过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许多的项目单位都在项目即将完成的时候抓紧花钱和采购,或者将资金转到其他的账户在其他的地方使用,还有些单位将剩余的项目资金用在其他的生产和运营费用等等,就是希望可以不将结余的资金上缴。财政部门在发放专项资金之后并没有对项目单位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造成了财务的监督仅仅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将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立项、选取、论证都属于前期的工作。其次,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标准来对项目的申报流程进行规定,申报不仅仅需要按层级进行,还有组织相关的专家团体对项目的可研性进行论证和评判,并且给出具体的可研、概算和评审的报告。

(二)提高预算的安排和审核力度

首先,需要起流动的预算管理制,尤其是结合三年的流动预算编制改革的要求,促进项目的管理层次和全面的周期性,对于预算的安排有所促进。其次,需要先建立起项目再进行预算安排,先完成项目的评审再确认预算的管理制度。一定不能先分配资金在确认项目,并且对于比较重大和复杂的项目需要建立起专门的项目预算的评审机制。

(三)建立起专项资金的跟踪和评价制度

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要进行全程的跟踪、分析和评价等。依据财政部对于资金使用的具体安排,对于专项资金项目的进行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能够在以后进行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时提供参考。

(四)对专项资金进行审核和清算

所以的专项资金项目都需要以国家的相关制度为基础来进行资金的具体安排。财务部门需要考虑许多的条件之后再在项目的资金安排进行审核、清算和决算,例如项目的工作量和市场价格,再项目的决算形成之后,然后对于项目上缴的剩余资金进行清算。对于预算和决算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之后找出项目在具体的管理和使用资金时存在的问题,使得财政部门能够对这些问题及情况有着具体详细的认识,也是以后的年度流动预算和项目管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五)加强专项资金的安排管理和监督力度

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的透明化以及社会对其的监督。专项资金的安排管理需要进行完全的公开,当然不包括的项目,在公开的环境下接受来自社会和媒体的监控。其次,需要提供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的的监督力度,对于来自财政、审计等的监督要主动的接受,只有在有力的监督下才能更好的提升预算的水平和约束力,资金的使用能够更加的合理有效,更少的发生资金浪费的情况。最后,如果有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要针对这些不良的情况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查处,在预算的安排上也需要将管理的方式提高,包括直接的减少预算、设立黑名单等等,如果有的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那么就必须要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公正严厉的处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