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6:50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1

作者:刘世超 李永喜 沈玉秋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旭隆工程经济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技术应用:处理施工技术的问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编制与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技术管理。(3)相关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实务。质量监控: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原因分析、质量事故处理。(4)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撰写合同文件:撰写一般经济合同、书写合同文件、招投标管理。编制工程造价:工程计量、编制与审核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标标底、编制投标报价文件。(5)相关课程: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项目,经济分析评价:工程经济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经济预决策。

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按专业岗位的需要,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三大领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4个学期在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第5~6学期把学生分散到建筑企事业单位在监理、预算、施工、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既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又能让学生展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与企业之间充分相互认识、了解,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学模式工程监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产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项目引导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教学,导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占58%,选修课占42%。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专业课包括:建筑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实务、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拓展课包括: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美术鉴赏、摄影技术、应用文写作、数学文化、普通话基础、文学鉴赏、工程经济、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节能技术、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英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房地产开发概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数学建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企业管理、建筑机械。课程考核主要方式公共基础课主要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调查报告、实践操作、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专业课需要考勤、作业、模拟训练、现场考核、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专业拓展课以考勤、作业、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制定需要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先关文件为依据,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建设行业发展步伐,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体现工学结合特点,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2

一、前言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技术日益完善,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管理业务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国内高校开办了各类相关专业,近年来数据显示全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已超过200所。虽然培养单位数量已为数不少,但只有办好工程管理专业,才能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所需要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我们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等很多问题。

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模式

为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我国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的办学水平,保证和不断提高建筑类专业教育的质量,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定期地对设有建筑类专业的学校进行专业评估,通过评估的学校将予以公示。根据建设部网站公布的2004年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名单,现选择其中的两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进行介绍。

高等学校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考试及评价方式、教学方式四个方面。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毕业生能够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课程的设置涉及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及法律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四分之一,而管理、经济、法律类学分达到了30%左右。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占大部分学时,而认知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毕业生实习课加起来只有几周的时间。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绝大部分课采用闭卷考试,

部分课程采用了论文或开卷考试。

三、国外工程管理类本科教育模式

国外对建筑类专业的设置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别,尽管有些名称相似,但其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从事的业务范围却又不完全相同。美国从事工程管理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士有建筑师、造价工程师、专业工程师等,他们可以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相关专业监督管理,例如美国建筑师可以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和施工管理,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设计―施工承包模式。我国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专业人士的划分过细,设计专业人士只负责设计工作,而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由监理工程师和建造师负责。

美国建筑师注册执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学历要求,文凭必须获得全国建筑学位审定委员的审定。全国建筑学位审定委员会对学校课程学位具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综合评定。

美国对建筑学学生培养的目标是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美国建筑学本科教育学制是5年,采用1-3-1模式。即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即学习基本原理和建筑技术。目的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行业并且为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2-4年)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但有选择性。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沟通,历史/理论,建筑技术,实践/管理,选修课。选修课涉及社会与个体、传统与文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四个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必需的人文主义知识核心内容、创造性以及专业实习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第三阶段(第五年)主要是设计选择和参与大项目。目的是为准备专业实践和注册打下基础。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建筑基础课采用徒手画、实例展示、理论课等形式,设计实践采取课堂交流讨论或演讲,每周到建筑事务所实习4个小时以上,强调全体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对于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只需学生理解掌握,多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对于设计课程多采用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中外对比分析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对专业人士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我国和国外对专业设置不同,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无法进行直接比较,但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美国建筑师课程设置的介绍,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生的教育比较侧重理论学习,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还相当缺乏,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达到了35%左右。

教学形式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种知识灌输性的课堂教授,而国外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组织学生上课讨论、参观实习、实例展示等。我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国外更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测试多采用课程设计和写论文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而技术复杂,业主需要通过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来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精通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为业主提供服务。

(1)开展多种教学方式

目前,为了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使毕业生毕业后具有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学校设置很多实践型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但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更多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为使毕业生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业涉及无数的人、技能及技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工程建设管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不仅提高知识理论层次,更要重视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品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工程原理和管理原则的理解、认识。

对学生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检验,而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考核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志花.咨询专业人才的素质分析和培养途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1.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3

1.前言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工程类的实用型、技术型专业,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造价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建设法律、法规,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前景广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建筑及装饰施工企业、建设单位,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合同管理、工程咨询、工程造价招标、 工程监理等工作。

2.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的教育分支系统,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发展途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几下三方面的显著特点:(1)专业性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文化课,而且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如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2)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对象为高中落榜生,这部分学生的基础文化课比较差。(3)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3.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工程造价专业应用性较强、就业范围广,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并结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四大模块,即: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和综合实践能力模块。

3.1基础能力模块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的学生大部分为高中落榜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差,为了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先加强文化科目的学习。基础能力模块课程设置的目的则是加强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掌握,其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为解决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实际工程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2)为满足现代化计算机办公的需要,以及为满足对工程造价预算软件的运用、开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3)为解决工程造价专业的计量和计价问题,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用能力;(4)为与国际社会接轨,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基础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选修课《数学》和《英语》。

3.2专业核心能力模块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就业前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设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工程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的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的工作能力。要具备对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的基本能力,首先应具备建筑识图、绘图的基本能力,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及原理,掌握工程造价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具备造价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首先应掌握建筑材料的特点,掌握与建筑技术相关的经济基础知识等。因此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工程造价基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必修课。选修课程的设置则考虑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提升,加深对建筑工程技术知识、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工程计价定额及原理的理解,因此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建设法规》、《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选修课。

3.3专业拓展能力模块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设置专业技能课程。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工程项目计价的能力,招标投标的能力,解决工程中变更、索赔等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必修课。选修课程的设置则考虑加强学生对造价计价技能与管理技能进一步提升,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以及运用工程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价的能力,因此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工程预算软件应用》等选修课。

3.4综合实践能力模块

综合实践能力模块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在综合实践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建筑识图实训》、《建筑构造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通过对实训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建筑识图、绘图的能力,掌握建筑构造组成的能力,具备运用工程量清单对建筑工程进行计价的能力,具备编制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的能力等。

4.结论

结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性强、教育对象基础差、以及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的设置分成了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四大模块。基础能力模块课程巩固和加强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模块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四大模块共同构建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行业作为我们国家关键性的支柱产业,其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从踏出学校大门步入社会之日开始,就已经承担有决策管理的重大责任。因此,高职管理专业尤其是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已经毋庸置疑地摆在每一位高职建筑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1 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建筑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丰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

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技能;(7)拥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白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

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

2 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

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

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又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好,并及时掌握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

2.2 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大企业界的参与力度。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分。学校在学制、学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安排。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为企业服务,并在导师安排、设计或论文完成时间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2)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经实践教学证明,建在校内的实验室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时间长、要求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以小组形式,在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应尽量与生产实践结合。

3 结束语

总之,持续发展前进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才,实际教学应当为市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扎实、理念超群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专业教师付诸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期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的教学改革,必然能不负使命地开创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5

本专业培养从事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领域工作,具有空调、供热、通风、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和建筑节能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能力和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制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建筑节能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的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前景好。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流体力学、热湿交换理论与设备等;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测试、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平.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02,(28).

[2]朱文秀.高职教育中《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3]陈敬武,宗志荣.适应社会需要,探索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4]唐艳娟,江煜.浅谈工程经济学的八种教学技巧[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7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促进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期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当前,建筑行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随着各大建筑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快,建筑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格外突出,建筑经济的利润也受到了压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正确的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现阶段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普及力度有待增强

目前,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并没有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仅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大限制,而且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就致使着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可有可无的。但事实上,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有利地位,熟练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建筑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工作理论,它不但是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也是建筑行业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普及工作至关重要。

1.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相关实际操作经验,还需要在积累好相关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对建筑经济管理领域、建筑经济法律领域和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简单来说,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现阶段,在建筑行业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组成种类较为复杂,不仅有普通的专职专科、建筑设计学院中的人才,还有从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已退休的人员,以及大学实习生。由此可知,大部分的成员并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须要了解的建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内容的缺失让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很难承担起建筑行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的发展与进步。

1.3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在我国,尽管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它在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增快的同时,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和管理部门。对此,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已无法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健全与完善。同时,在建筑经济管理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其也暴露出一系列管理上的漏洞,也就造成了其他辅助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不合理性以及管理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甚至导致着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与性能不达标现象的出现。但总的来说,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完善工作,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令其更好的适应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步伐。

1.4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虽然注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并没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动态的管理意识。现阶段,存在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目光较为短浅,他们只注重对现阶段出现的现象进行管理和分析,并没有随着建筑施工的开展而对建筑经济进行动态管理,这一管理理念的存在就致使着建筑经济管理成本与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小部分管理者缺乏全面性的管理观念。在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时,一些建筑企业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制造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不注重由于工程返工和设计变化而引起的隐形成本的管理。他们只注重当前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建筑经济管理的范畴。

2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在建筑行业中增强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者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当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的方式,通过对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强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让领导者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力度的增强。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司网站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使用,来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工作,让企业工作人员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查看到关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让工作人员从主观上重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论有效运用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2.2加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做好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仅能够对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做到充分运用,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建筑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招聘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时,需加强对应聘者的考核力度,并在招聘初期,对招聘进来的新员工进行实时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现有管理者与新来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让新来管理者学习现有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之外,加强他们管理能力的培训,从而促进管理者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在休息之余主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3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组织的保障工作,通过建立专门建筑经济管理部门,明确建筑企业各个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做好权责分工、奖罚分明,以此来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我们应当完善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在明确监督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监督方法的使用,来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与全面性,从而保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4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

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当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施工、竣工、收尾、检查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中始终贯彻好经济成本预算,让建筑经济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建筑工程的动态发展中,以便于工程建设中所存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我们应当树立全局意识,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显性成本以及隐形成本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来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做好统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加强建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还能够将建筑施工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领域中,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优化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现阶段,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和处理。为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中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在健全与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通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推动建筑行业获得健康稳步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刍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7).

[2]杨小宁.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8

一、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1. 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现状长期以来, 建筑工程专业尤其是本科, 教学方向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专业课的设置偏重结构理论, 专业方向较单一, 毕业生毕业后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等。然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不断提高, 以及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转向建筑施工单位, 大部分毕业生要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然而, 目前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相分离, 就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 有关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在其它学科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中, 也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导致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 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在进行项目的决策和设计, 进行施工组织和工程项目管理时, 不知该如何考虑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 不能有效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计划管理。2. 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建筑活动中加强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建筑工程具体进行中所需的人才现状来看, 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显重要, 如目前本行业中需要大量工程管理和施工工程师、建设监理师、工程造价师、工程预算师、物业估价师、建设咨询师和物业管理工程师等等, 都需要掌握本课程中的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工程经济、建筑工程定额和概预算、招投标等等。另外, 还需要掌握一些与其它专业相关的课目,如: 投资经济、经济法规、投资预测、资产评估和工程财务等等。而单纯的土木专业的传统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的需要。一座桥梁, 一幢高层建筑物, 都是可以运用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来完成的, 但是, 如何在各个阶段实现最优化, 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管理, 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前不久, 国家奥委会提出节俭办奥运会的要求, 对一些在建和未建的奥运会场馆项目重新进行了方案设计、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删减项目中的不必要功能, 停建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可见, 切实可行地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 加快建筑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是符合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

二、建筑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建议1. 教材的编撰目前, 建筑工程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往往是汇编一本涉及专业面广的教材, 其均有跨学科多方位的知识内涵, 但都缜密有致而生动不足。如“工程概预算”“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监理”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等等, 一一罗列其中作为一个章节, 其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是一本教材的缩写。这种不深不透、面面俱到的做法, 不仅使学生学得缺乏一种真实感而难以理解, 而且使教师也难以驾驭教学。教材的编撰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 虽不应有“生动性”的要求, 但也不应理论和现实脱节。可否渗入部分实际性的内容, 如当代成功企业的理性思维和精辟论述、增设一些小型案例分析, 如: 小型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或零星工程的概预算、做一些住房贷款利率计算等等。目前我国正处在蓬勃建设的高峰期, 为“建筑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吸收其中的养分, 才能使本课程的教材更加实用, 更加完善, 更符合时代的特点。2. 实施互动参与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是把对市场的模拟, 严峻地摆到学生面前,超前地把学生推向模拟市场的场景中, 对于提升学生规范行为和理性的运作无疑是必要的。其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强调教师与教师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双方的距离。参与过程中, 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 由浅而深地阐发出个人正确的理念, 促使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 从而使其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组织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类学生适用, 而且普遍适用于所有学科。3. 加强实习的仿真训练把学校向社会开放, 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以把握社会的变化, 减少滞后性, 使学生在实习中体验未来职业的环境, 进入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加师生社会实践的课时, 提高社会实践的时间效能比, 从而不仅使社会实践在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接受新的信息,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 还应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已有实习基地往往是为了满足《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而设置的, 从教改的发展趋势看, 还应增加一些新的校外基地。如: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或经营公司、建设监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等。这样, 学生增加了专业实践的机会, 也扩大了学校及教师与社会及建筑各行业的联系面, 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4. 论文或设计自由选题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强的章节, 如房地产管理、房地产评估、建设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招投标内容编写、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等。布置一些研究型的论文或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由教师组题、限题的方法, 提倡并鼓励学生自选论题, 自设大纲, 让学生自主地对命题开展研究。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与同学讨论等方法和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问题可思考, 有方法可推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设计(论文) 质量的效果。

三、教学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 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高标准。因此该课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如下素质:1. 课程开发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使其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 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 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2. 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21 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这就为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 市场参与的能力教授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走出书斋, 迈入企业, 加入市场参与, 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来有效地组织不断改革、创新的专业教学, 及时地向学生传输市场形态, 从而使学生具备紧迫感、责任感, 带着充足的竞争意识走入社会, 而不再茫然无备地在复杂的市场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小结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它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经济管理学科体系, 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总结, 排除发展中的障碍, 让管理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9

1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让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管理层面涉及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完善,工程理念的更新,工程管理方法是否跟得上时代脚步,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否合格这些细节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上做到完善的建筑管理,现今的建筑管理才能使符合建筑标准的,但是由于我国在建筑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现今建筑管理的局面不太乐观,这些缺陷也影响的建筑施工的质量,下面就通过现今的建筑管理上一些现状分析,向读者介绍现今的建筑管理体制的不足。

2建筑管理现状

2.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管理体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当对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项目的高效运作产生发挥作用。但是在我国先进的企业中,对企业管理重视还不够,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将企业管理视为多余成本,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更甚者,有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设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内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这种不合理的施工制度造成了施工过程的混乱同时,施工效率也不能得到保证。

2.2缺乏新的管理概念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在找寻机遇的同时也更面临这更大竞争挑战,这种高压力的挑战让一些只顾眼前发展利益的企业还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企业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招聘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管理管理机构的假设和管理人员的召集却兴趣缺缺,这样就的管理理念也极大限制了企业中管理工作的开展。

2.3缺乏正确的工程管理方法

在工程管理中,领导者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做到实地考察,只是一味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进度计划,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实际进度却不能和计划相吻合,给施工计划带来麻烦。同时对于进度计划的制定表示并没有采用先进网络计划技术,还是沿袭了古老的横道图编制,在对结算款的处理上也不够合理,为避免业主与企业的矛盾,结算款通常都不能及时结算,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一点,在工程控制方面也缺乏合理合理手段,日常控制盒前期控制上都缺乏了理论知识的知道和正确方法的实践。

2.4缺乏相应的人才建设

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中,人员中主要都是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农民本身对施工中牵涉到的专业性操作不熟练,这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同时,新设备不能顺利运用也使施工的质量和速度都收到影响,同时,这种不正确的设备操作也很容易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因此,企业方面的管理不足和对专业化人才招揽不够都是企业缺乏人才建设的重要原因。

3建筑管理的创新策略

通过对现今建筑上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读者也了解到,在建筑工程管理上有许多不足和难题需要面对与解决,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创新策略的实行也是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能跟得上时展的重要前提。

3.1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要保证新而合理,保证企业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相应的,企业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新管理理念的建立,最根本的创新还是要求企业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管理重视起来,只有企业本身对管理的发展制定了长远的规划,才能保证企业中的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人员的招募,管理资金的到位,这样的管理才是真实的落到实处的管理。

3.2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工序,物资各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繁更乱,这位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而管理技术上的创新,给建筑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形式,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进行任务量过大的管理,同时,将建筑过程中的图纸,管理信息都数据化,方便查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发现施工问题,这种高效率的建筑管理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3.3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在旧的管理体制中,对责任分工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施工时做到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明确的责任分布到各部门甚至个人身上,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使责任明确化,同时也督促着各方面人员工作的完成效率,并在施工的各个时间段制定不同的计划,保证施工有条理的完成。

3.4人员队伍的建设

企业在保证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保证人员素质的提升,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能够合格,而一线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新设备的专业操作也要保证定期的专业培训,同时,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严格上岗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注意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员后备力量的充足。

4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工程建筑管理方面的现状问题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企业管理的机制,理念,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做到创新化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做到更完备,更顺应时代要求保证建筑施工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参考文献:

[1]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价值工程》,2010,15.

[2]潘朝文.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中国科技纵横》,2011,13.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分析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建筑管理现状

在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行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的项目建设越来越多,这种高强度的建筑建设对新时期的建筑工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对建筑工程的相应管理上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完善管理体制时需结合先进建筑工程的现状,给目前建筑工程实施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策略,而这种顺应时代的新管理策略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建筑管理能力同时也是间接保证了建筑公司本身在经济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具体缺乏完善之处分析如下:

1.1工程管理中缺乏新的管理概念

在建筑企业寻找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竞争挑战,这种高压力的挑战让一些只顾眼前发展利益的企业依然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企业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招聘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工程管理机构的虚设和管理人员的召集方面却关注缺失,其体现就是管理观念陈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1.2 在实际运作中缺乏正确的工程管理方法

谈到在实际运作中缺乏正确的工程管理方法,可举一例,比如:在工程管理中,某些决策层领导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做到实地考察,只是一味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进度计划,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实际进度却不能和计划相吻合,给施工计划带来麻烦和后遗问题。同时进度计划的制定,没有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制定,仍然沿袭古老的横道图编制,在对结算款的处理上也不够合理,结算款通常都会因某种理由拖延而不能及时结算,这样做法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一点,在工程控制方面也缺乏合理手段,日常控制和前期控制上都缺乏理论知识和正确方法的实践。

1.3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相应的人才建设

目前,建筑施工中,人员中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导致在实际施工中牵涉到专业性操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这种状况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同时,不能熟练运用新设备也使施工的质量和速度都收到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正确的设备操作,很容易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因此,以上所述是企业方在人才建设方面的管理不足和对专业化人才招揽不够,都是企业缺乏人才建设的表现。

二、探索建筑管理的创新策略

通过对现今建筑上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读者也了解到,在建筑工程管理上有许多不足和难题需要面对与解决,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创新策略的实行也是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能跟得上时展的重要前提。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管理体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当对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项目的高效运作产生发挥作用。

2.1探索建筑管理观念上的策略

建筑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就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要保证新而合理,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相应的,企业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新管理理念的建立,最根本的创新还是要求企业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管理重视起来,只有企业本身对管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制定了长远的规划,才能保证企业中的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人员的招募,管理资金的到位,这样的管理才是真实的落到实处的管理。

2.2探索建筑企业管理技术上的创新策略

建筑企业施工中的人员、工序、物资各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没有具体的管理不仅造成工程进度质量等等繁乱,还会给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而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可以给建筑企业管理带来新的管理形式,比如: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但适应进行大任务量的管理,同时,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图纸、管理信息都进行了数据化,方便查询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发现施工问题,这种高效率的建筑管理模式方便快捷,极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2.3探索建筑企业管理机制上的创新策略

建筑企业在旧的管理体制中,对责任分工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施工时做到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明确的责任分布到各部门甚至个人身上,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使责任明确化,同时也督促着各方面人员工作进度的完成效率,并可在施工的各个时间段制定不同的计划,保证施工有条理的完成。

2.4探索建筑企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企业在保证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保证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优良,比如企业应定期对一线从业人员在新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新设备的专业操作方面进行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注意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员后备力量的充足。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的探索,论述了建筑管理方面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强调从企业管理的机制、理念、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做到创新化建设,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做到更完备更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保证建筑施工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所有叙述仅供同行业人士了解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诸多不足和难题需要面对与解决,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认为这些创新策略的实行,是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跟得上时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价值工程》,2010,15.

[2]潘朝文.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中国科技纵横》,2011,13.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11

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modern buildings of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ity in 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Certain ext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degre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determining how the project quality of how. Therefore, completes each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operate. This pap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discussed the PDCA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ro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operation; PDCA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物已经开始向综合性、复杂性发展。无论是民用的住宅楼、还是工业用的厂房,或是公用建筑,在其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都集合了多种专业。一定程度上来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各个专业的配合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做好各个专业的配合,是做好工程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的必要性

工程建设,必然会涉及到水电安装、消防设计安装以及煤气安装等一系列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安装工作往往是由专业的施工队伍负责。如果土建施工队伍与这些专业施工队伍配合不到位,就会出现返工、改线路等现象。这就会带来工期的延误,施工成本的上升,使得原本的工程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工程建筑的整体性以及美观性。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了工程质量,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很多工程建筑,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各个专业无论是技术、设备、工艺、设计图,还是原材料的选用上质量都很高。但是进入到施工阶段后,尤其是工程结尾阶段,种种问题就开始不断显现出来,甚至出现了返工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施工过程中各个专业没有做好配合工作。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策略

(一)做好专业技术配合,优化设计是基础

建筑工程中的各个专业,都有一套自己的设计规则。这些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各自独立,互不往来,很少跟其他的专业的设计工作进行沟通。更别说在一张设计图上,体现出多种专业的设计。这就大大降低了各专业设计的灵活性、变通性,使得后期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交叉作业空间变小。同时,还有部分专业在设计上,一味的追求施工技术高、施工工艺好,没有考虑到同其他专业的协调。因此,在工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土建工程作为核心部分,消防、电气、暖通以及通讯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个专业的设计好的成果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叠加,从而发现设计中一些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出现交错、重叠的地方,应该进行重点的检查和分析,最终解决这些交错重叠的地方。同时,在施工开始前,各个专业之间应该做好专业技术交底工作,通过会审的方式保证施工设计图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二)建立快速处理机制

工程建筑的建设工程较为复杂,多种专业、工种以及工序相互交错,交叉作业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编制一个快速交叉作业的规范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在快速交叉作业规范的建立上,施工企业一是可以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以往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可以科学地借鉴其他单位工程施工的成功案例。通过不断总结和借鉴的方式,完善快速交叉作业的规范,用以指导实际的工程施工行为。具体的快速处理机制有很多种,本文就列出以下两种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一个参考:

1、管线处理。如果管线集中在某一点进行垂直架设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电缆在上,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同时在架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管线的直线性,确保管线间处于平行状态,互不交叉。

2、工序设置:在工序设置上地下施工、土建施工、主体施工以及结构施工处于优先地位。在地下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展地上施工;土建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工作;主体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周边附属建筑的施工;结构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进行装修施工。所以的工序必须合理安排,避免工序出现紊乱。

(三)PDCA管理体系

PDCA管理体系是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调配合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于优化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PDCA管理体系,又被称之为戴明环,最早是由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提出,于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ds Deming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其中的PDCA,即为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单字的首字母缩写,四个单词分别表示着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是一个完整地循环体系,每一次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质量目标,每一次循环都能完成一个质量目标。通过车轮式的滚动,不断地推动工程质量的的提升。

将PDCA管理体系运用到工程建筑的交叉施工作业中,可以有效提升交叉作业的质量。P代表计划,也就是在交叉施工前确定施工的目标是什么,定好施工的主次,做好施工方案。D代表执行,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C代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监督和检查交叉作业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A代表行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时纠正交叉施工中存在得错误,避免出现返工的现象,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PDCA管理体系的循环运作,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筑项目中各专业间交叉作业管理水平,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结语:

现代的建筑物的复杂性和综合都相当高,一座建筑物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有电气安装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煤气系统、暖通系统、消防系统等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交叉施工的现象。如何做好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是当前工程建筑行业的一大重点课题。本文对工程建设中各专业的配合施工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将PDCA管理体系引入工程建筑交叉施工管理中的建议,为建筑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各种专业的配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余少忠.探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专业协调[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7):63-64.

[2] 卫鹏飞.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与配合[J].中国科技财富,2011,(4):18.

[3] 杨阳.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33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篇12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