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8:49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篇1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射(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一般不与人体蛋白质结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内,然后再进入各组织细胞外液,逐渐达到平衡。

3.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是借助于CT增强扫描连续地观察对比剂在组织内与病灶内反映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索该病灶的病理特征。动态CT扫描可分为同层动态扫描与床进式动态扫描二种。

4.CT内镜(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机对选定的躯体节段行体积采样后,数据经计算机处理,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三维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断面上进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肠道腔,气管、支气管腔……,向头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内循腔道“漫游”,显示该节段内任意腔道的内部结构,并赋以伪彩色,得到类似腔内纤维内镜所见的直观影像,称为CT内镜(CTE),目前该项技术已趋实用。

二、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

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为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CT值)。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此外,CT检查还可通过增强扫描(静脉内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做CT扫描),比较同一病变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值变化,以判断病变的性质与血供情况,是富血管性还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CT对不同质地(囊性或实质性)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断疝入的肠段,发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据显示的腹壁各层肌群判断腹壁缺损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胃肠道造影时出现外来压迹极为常见,但通常仅能根据压迹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设。CT检查则能同时直接观察到造成压迹的器官或脏器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压迫盲肠和直肠。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肝、胰、主动脉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ct诊断论文篇2

1.2诊断方法采用X射线正侧位平片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再分别采用螺旋CT机和MRI对两组患者进一步检查。对照组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层厚度为3.0mm,层距3.0mm,螺距调为1.120,矩阵为512×512。扫描时以患者的病变为主进螺旋扫描,扫描后将图像以及数据重新整理,根据整理结果判断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观察组行MRI脊柱外伤诊断,首先对于患者的扫描部位选择轴位,以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4.0mm,矩阵为256×256,成像序列选择SE序列,TR/TE/T1:610/20/120ms,T1TR/TE=450/10~20ms。

1.3诊断标准CT诊断脊柱外伤标准:患者上椎体移位可根据双环征确定,可清楚显示颈椎钩突,椎小关节骨折脱位;对于关节有无脱位或是半脱位能够较为清楚显示。MRI正常脊柱表现:按照信号强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及骨皮质。用自旋回波序列,脊髓、骨髓和松质骨在T1,加权成像较为清楚,而韧带、蛛网膜下腔和椎间盘在T2加权成像清楚。

1.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诊断吻合性,并比较两组患者采用CT与MRI对脊柱外伤部位的检出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脊柱外伤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且检查较对照组明显高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5)。

2.2脊髓与韧带损伤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诊断方式比较,观察组检测出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损伤通常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部损伤形成,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中,由于关节错综复杂,采用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将会出现影像多种重叠,对于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脊柱外伤的患者如果未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治疗的预后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脊柱外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普通X射线平片诊断胸椎骨折十分困难,对于椎体骨折,采用X射线平片进行观察不易发现骨折现象,只有患者发生粉碎骨折时崩裂明显、骨折线加宽才能够显示。而MRI能够直接显示韧带的撕裂、脊髓的损伤,不仅能够正确的判断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是脊髓休克还是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而且已成为唯一能够全面直接显示脊髓形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的主要影像表现:①T1WI信号正常或隐约可见低信号,信号形状为棱形,表明患者可能因脊髓震荡导致水肿;②T1WI为高信号表示,脊髓挫伤伴髓内已经出血。由于脊髓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使患者局部发生弯曲、变扁、移位或下陷现象,与患者髓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有关,且受压部位脊髓信号异常。MRI因是多方位成像,因此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非常准确,由于骨小梁结构破坏较小,采用X射线平片和CT都不能发现这一改变,容易产生漏诊。而MRI对椎体内骨髓出现水肿敏感,对创伤性脊柱外伤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医院的影像设备不断提高,不仅能够准确地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同时治疗效果相应提高。由于脊柱的位置较为特殊,韧带以及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失,均会对诊断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脊柱外伤的患者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以及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的CT诊断发现,CT影像对于患者的骨折线、骨折部位及骨折碎片能够较为全面地显示,其主要是由于患者不同组织对于X射线的吸收和穿透性的不同,根据患者相对应部位所产生灵敏度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转换从而对患者脊柱外伤进行诊断。采用螺旋CT针对患者的病变进行横断位螺旋扫描,并将图像及数据整理后判断出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而观察组采用MRI主要是对于患者脊柱外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髓损伤的判断较为准确,主要原因是MRI对于患者的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相对于CT诊断而言能够更清楚的显示出单纯性骨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等现象,能够通过磁共振信号传递到计算机成像从而进行脊柱外伤的诊断。采用MRI进行脊柱外伤扫描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扫描部位的轴位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两组不同诊断方式对比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结果各有利弊,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高于对照组26.0%。MRI和CT都为断面图像,有效避免了结构的重叠。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对于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椎体及骨折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累和脊柱曲度等均具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骨松质及骨皮质均具有很高的可调节的空间,对于显示患者的椎弓骨折有一定优势,如椎体骨折线的走向、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均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因此,针对患者的脊髓损伤采用MRI检查,对于患者相关症状的影像学诊断、治疗、评价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t诊断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16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imaging diagnosis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col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ompared with the CT examination results, recurrent CT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Results 55 cases of patients were pathologically proved, and the accurate rate of recurrent CT imaging diagnosi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as respectively 85.5% and 88.2%,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P>0.05).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CT imaging diagnosis is higher,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T examinat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 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 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 mL、1 000 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 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 cm、6 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 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 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

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 Franz Buchegger,Valentina Garibotto,Thomas Zilli.First imaging results of an intraindividual comparison of 11 C-acetate and 18 F-fluorocholine PET/CT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t early biochemical first or second relapse after prostatectomy or radiotherapy[J].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2014,6(12):411.

[3] 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 Devang Odedra,Joerg Blobel,Saad AlHumayyd.Image noise-based dose adaptation in dynamic volume CT of the heart:dose and image quality optimis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BMI-based dose adaptation[J].European Radiology,2014,9(15):241.

[5] 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ct诊断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from 40case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patients are now using spiral CT flat scanning and enhancement scanning and contrast cases evaluation results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f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Results Spiral CT diagnosis showed that 40cases wer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was 100%.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piral CT in the cause of obstruction was 92.5%(37/40),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97.5%(39/40). Among them, the accuracy rate of 100% (17/17) on the site of obstruction of colon was 95.65% (22/2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high sensitivity, can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te of obstruction, and can be more accurate to determine the reason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and have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Spiral CT;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 Sensitivity

急性c梗阻即肠道机械性堵塞,属临床常见急腹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常导致患者死亡,有数据统计,其致死率最高可达15%[1],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早期病因诊断、准确对梗阻进行定位和定性并科学把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成功救治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关键。既往,临床多采用X线立位腹平片检查,此法虽具备诊断价值,也能帮助临床警惕肠绞窄,但存在一定漏诊率,梗阻点的确定也并不十分明确,故无法很好的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该院近年来以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收效满意,该文现以2010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入院时腹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合并腹痛、呕吐等症状。病例入选标准:①对该次临床研究知情同意;②肠梗阻手术治疗。入选病例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48.5±7.1)岁,患者病程3~48 h,平均病程(14.6±3.7)h。患者中,17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其中15例腹腔内疾病,2例闭合性腹部外伤。

1.2 方法

螺旋CT诊断: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以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扫描所用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Spirit 双层螺旋CT。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患者均先行CT平扫,后注入对比剂,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分别于动脉期(30 s)、门静脉期(60 s)和延迟期(180 s)获取影像,将影像上传工作站进行MPR图像重建等后处理,再由有两名经验丰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生共同完成阅片。临床诊断:询问患者病史、观察患者体征、予以实验室检查及MRI等其它影像学诊断,综合上述临床资料或以手术探查确定临床诊断结论。

1.3 肠梗阻相关判定指标

肠梗阻CT诊断标准[2]:①小肠扩张直径超过2.5 cm;②左右半结肠的扩张直径分别超过5 cm和7 cm;③肠管积气、积液。肠梗阻CT定位标准:对梗阻部位的定位利用CT影像下近端扩张肠管和远端萎陷肠管间的异性出进行确定。肠梗阻CT病因诊断标准[3]:以CT影像中,肿块影、鸟嘴征、靶征等征象利于梗阻病变诊断作为CT准确判断梗阻病因的标准。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结果χ2检验,P

2 结果

2.1 螺旋CT对梗阻部位的诊断

螺旋CT诊断结果显示40例患者均为肠梗阻,诊断敏感性100%。螺旋CT诊断结肠梗阻17例,小肠梗阻23例,对肠梗阻部位诊断的准确率详见表1。其中,螺旋CT结肠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100%(17/17),小肠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95.65%(22/23),其中1例十二指肠梗阻诊断为空肠梗阻,与结肠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诊断准确率97.5%(39/40)。

2.2 螺旋CT对梗阻原因的诊断

40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诊断结果正确提示病因。余下3例患者中,1例影像未明确提示病因,1例粪石性肠梗阻诊断为胆石性肠梗阻,1例粘连性肠梗阻诊断为肠道炎症,诊断准确率92.5%(37/40),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存在一定致死率,临床救治患者时,需要对病症进行准确把握,方能有效对症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梗阻症状典型性不足,影像学检查也因此成为了临床确诊梗阻、掌握病情的重要方法[4]。既往,临床多采用X线片对梗阻进行诊断,但由于该项技术空间分辨率低,故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报道显示其准确率约为75%[5],不仅漏诊率较高,且无法提供梗阻部位、病因及肠管血供等详细影像学资料,不能为临床救治患者提供详细参考依据。

该次临床研究选用螺旋CT SOMATOM Spirit对急性肠梗阻进行临床诊断,该设备具有压秒升级扫描功能,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均为先进水平,后台处理技术强大,具有扫描迅速、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图像清晰等一系列使用优势以此诊断急性肠梗阻不仅有助于迅速确诊,更能帮助判断梗阻部位、程度及致病因素,在指导临床拟定合理治疗方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有学者以X线平片和螺旋CT对同一组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7],结果表明螺旋CT的诊断敏感性(97.85%)和正确率(96.0%)均显著高于X线片的诊断敏感性(74.76%)和正确率(68.0%),提示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临床诊断中更具使用价值。该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敏感性100%,对梗阻病因的诊断准确率92.5%(37/40),对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97.5%(39/40),与扶明华[8]报道的肠梗阻螺旋CT诊断敏感性(100%)一致,与刘峰[9]报道的肠梗阻螺旋CT诊断敏感率(94.35%)基本相符,提示以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敏感性高,既可用于确定梗阻部位,又能较为准确的判断病因,可为临床有效治疗急性肠梗阻提供可靠依据,具备良好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刚,吕方方.螺旋CT对107例急性肠梗阻诊断的临床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5):84-85,90.

[2] 李伟.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22-24,27.

[3] 胡如浩.螺旋CT呙栊卸嗥矫嬷亟ǔ上穸约毙猿梗阻的诊治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08.

[4] 陈文龙.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6,35(5):181-182.

[5] 李治黔,何江.多排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6):55-57.

[6] 郑候华.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上旬刊):2129-2129.

[7] 王芳,陈海.比较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43-44.

ct诊断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R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83-03

肺结核是一类呼吸系统慢性传染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高发疾病之一[1]。不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常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为了提高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和分析能力,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的X线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治疗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均经痰检查结核菌和临床抗结核治疗追踪证实。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53.6岁,病程1~12年。临床症状:咳嗽13例,咳嗽伴痰中带血9例,胸痛15例,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X线及CT操作医师共同阅片。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全部患者均有正、侧位X线胸片。病变部位不固定,范围也较广泛,中、上叶或下叶大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肺门外或下方纹理紊乱、模糊或见结节及较多条索状影。

1.2.2 CT检查采用美国GE640 CT机平扫,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电流55 mA,35例患者均先行常规10 mm层厚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下常规CT扫描,19例敏感部位行5 mm薄层扫描,8例经外院薄层CT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及CT诊断结果比较

经抗结核临床治疗结果与症状对比分析,35例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中,病变部位位于右肺21例,左肺6例,双肺8例。X线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CT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见表1。

2.2 典型病变的CT诊断结果

右肺中叶内段结节(图1),大小约1.9 cm×1.5 cm×1.7 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规则。右肺中叶内段片状影(图2),其内密度均匀,前缘及内侧缘与胸膜有粘连并胸膜增厚。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3),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影,边缘不规则呈多角状。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4),一侧边以斜裂为界且平直,其他缘光滑规则且呈半弧形,内部可见点状钙化影。右肺下叶前段结节(图5),大小约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左肺下叶背段结节(图6),大小约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

3 讨论

不典型性肺结核是指发病率、病变部位等不符合一般表现规律的结核病,其病灶的特点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灶部位多发生肺门或肺下叶背段[3]。本文所研究的35例患者中临床确诊左肺下叶背段患者1例,X线及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右肺下叶前段患者4例,X线确诊率为75.00%,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35例患者中右肺发病21例,多于左肺及全肺发病患者例数,与文献[4]报道的不典型性肺结核发病部位多位于右肺一致,且通过CT检查可见病灶呈现为多形态、多灶特征。

常规X线检查被公认为是肺结核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虽然对肺结核有很准确的发现诊断与定位诊断作用,但其定性诊断作用不大,单靠X线检查其误差率可高达20%~30%[5-6]。本文35例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误差率为22.86%。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发现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CT检查能发现一般X线难以发现的胸部10个隐蔽部位的病变,尤其是薄层CT扫描能清楚显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样病灶的分布、大小与密度均匀,即“三均匀”的特征,此特征可与其他弥漫性肺病相鉴别[7-8];且其纵隔窗层面能发现很小的钙化灶,其诊断均优于一般X线检查。本文35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误差率仅有5.71%。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

综上所述,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的X线及CT多样性表现特征,加大不典型性肺结核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并在与肺结核患者有接触史的人群中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取得临床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国航,余兰芬.18例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误诊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2):395-396.

[2]郝阳生,郝兴梅,郝雪梅,等.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CT征象(附260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58-360.

[3]王忠红,李力,文福祥,等.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附38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5):52.

[4]赖晓宇.41例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03-104.

[5]郭龙春,代晓峰,张洲,等.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11):126.

[6]王平怀.肺结核X线诊断分析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56.

ct诊断论文篇6

The diagnostic value on the CT for the affection of thyroid nodule

XUE Ling, WANG Y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n the CT for the affection of thyroid nodule.Methods The appearance and diagnostic value were analyzed on the CT for the affection of thyroid nodule patients,From Apr 2003 to Oct 2007,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diagnose accordance rate of CT was 75%in thyroid adenoma,79%in struma nodosa and 73%in struma m aligna.Conclusion CT has great applied value in the diagnosing and observing the affection of thyroid nodule.

【Key words】 Affection of thyroid nodule;CT;Diagnose

目前,CT扫描已被公认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检查的理想方法之一[1],为了探讨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3年4月至2007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的CT表现,分析了其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共95例,男10例,女85例,男女比例为1∶8.5,年龄22~77岁,其中35~55岁61例(64%);95例中结节性甲状腺肿57例(60%),其中33例为多发(58%),24例为单发(42%);甲状腺腺瘤16例(17%),均为单发, 其中有5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22例(23%),其中20例为单发(91%),2例为多发(9%),有4例单发病变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Aura螺旋CT机,层厚、间距为5 mm,螺距为1 mm,扫描时间1 s,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 mA,矩阵512×512,扫描范围自甲状软骨上至胸廓入口,均进行CT平扫,35例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75 ml静脉注射,注射速度3 ml/s,延迟扫描时间25 s。

2 结果

2.1 甲状腺腺瘤的CT表现 甲状腺腺瘤:16例中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正确12例(75%);对16例病灶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CT值平均为112 HU,病变区CT值为17~94 HU,平均值为47 HU;CT表现为孤立性单发低密度结节,病灶多数表现为密度均匀,伴有出血时可呈高密度,可有囊性变,多边缘清楚,少数可有斑点状钙化;本组病例中实性病变10例(62%),囊实性2例(13%),囊性4例(25%);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病灶大小为1~3 cml0例(62%),

2.2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 结节性甲状腺肿:57例中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正确45例(79%);对57例病灶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CT值平均为114 HU,病变区CT值为19~90 HU,平均值为53 HU;病变区表现为甲状腺增大,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结节,多呈实性或囊性和实性并存,也可呈囊性,本组病例中实性病灶36例(63%),囊实性10例(18%),囊性11例(19%);结节边缘多比较清楚,囊性病灶边缘更清楚,本组10例病灶内伴有不规则斑片状钙化,其中2例呈弧形钙化;病灶大小为1~3 cm 33例(58%),

2.3 甲状腺癌的CT表现 22例中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正确16例(73%);对22例病灶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CT值平均为117 HU;病变区CT值为20~96 HU,平均为59 HU;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边缘分叶,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可有不规则液化坏死区,病灶内可有沙砾状钙化,常合并颈内淋巴结转移及颈内静脉癌栓;本组病例中实性病灶20例(91%),病灶内有沙砾状钙化10例(45%),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32%)"病灶大小为1~3 cm 10例(45%);

3 讨论

甲状腺组织在人体软组织密度中CT值最高[1],可达130 HU,远远高于其周围软组织,CT平扫即可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我们测量该95例甲状腺结节性患者的病灶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CT值平均为114 HU,与文献报道相似,而测量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病变区平均CT值分别为53、47、59 HU,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CT值明显高于其他邻近组织,其机制很多作者认为是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软组织,而碘对X线量吸收又明显高于其他软组织所致;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无论是缺碘或是病变破坏贮碘单位,CT影像上都表现为低密度区[2],经统计学处理,本文三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CT值测量在三者之间定性鉴别诊断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病灶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CT值测量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CT在甲状腺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CT能提高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是临床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理想的辅检工具。

参考文献

ct诊断论文篇7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ct诊断论文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value of MRI and CT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selected. MRI and CT were performed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RI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MRI;CT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可以使用MRI与CT诊断[1]。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46人,男性患者54人,年龄在16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2±2.7)。

1.2 方法 选取的患者均需要实行MRI与CT诊断。在MRI诊断中,患者使用仰卧,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日立0.3T)检测,横断面使用T2WI成像检测,常规的矢状面使用SE序列的T1WI成像检测。在CT诊断中,使用螺旋CT诊断仪(西门子6层)检测,在检测中使用3毫米的层厚,1毫米的层距,256*512的矩阵。检测医生先对患者的腰椎进行L3/4-L5/S1等的扫描,在观察患者的软组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检验,设P

2.结果

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4.44%,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3.33%,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由于腰部的脊椎的髓核出现突出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会出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肢体麻木,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马尾神经症状等临床症状[2]。在临床检测时一般使用MRI与CT诊断,其中CT检测是一种使用计算机的断层的扫描,通过高敏感度,高精度的射线进行对身体的扫描的方法[3]。CT诊断的扫描的范围较大,速度快,可以将腰间盘突出的具置,形态等检测出来,但是在CT检测需要使用造影剂,从而会使患者受到一定的辐射[4]。MRI是一种磁共振成像中的断层成像,可以使用磁共振的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从而得到患者的情况。使用MRI诊断扫描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此,MRI诊断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安全性更高。陆宝刚等[5]研究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腰间盘突出在病理检测中有分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影出,椎间盘结节,椎间盘真空像,椎间盘游离。经过病理检测,选取的患者均为腰间盘突出,经过MRI诊断有95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经过CT诊断有87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5.00%,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7.00%,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帅明,楼益义.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338-1340.

[2]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g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ct诊断论文篇9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及其健康查体的普及,使得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率日益升高。据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率约81.12%。然而,对于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仍是临床影像学诊断的难点。由于多层螺旋CT有着较高的密度及时间分辨力,进而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1、孤立性肺结节病理基础及特征

肺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 是指肺内单发直径小于3cm的肿块,形状如同圆形,并不伴随有肺不张、肺炎等病变。根据直径的大小可分为三大类型[1]:其一,结节(大于10mm小于30mm);其二,小结节(5-10mm);其三,微小结节(小于5mm)。根据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密度可将其划分为实性、部分实性、非实性的肺孤立性结节。一般情况下,肺孤立性结节直径越小,良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小于5mm的结节为恶性的发生率仅仅为1%左右,但超过5mm的结节恶性发生率约为25%。肺孤立性结节通常发生于患者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而转移性结节则常发生于胸膜下[2]。迄今为止,肺孤立性结节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已有学者认为不同类型肺结节的病理生理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共同组成了肺结节动态增强的理论基础。由于新生血管可引起血管容积、灌注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流模式的变化。同时,由于肺孤立性结节病灶较小,增加了诊断难度。

2、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

迄今为止,临床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常规CT、高分辨率CT(HRCT)、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低剂量CT[3-6]。其中多层螺旋CT(MSCT)可直观的反应出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并立体显示结节全貌及其周围纹理关系,可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病灶的形态特征。在临床中,对肺结节的3D成像技术主要有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技术及表面遮盖法等,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诊断方法有以下三种:

2.1 CT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可分为常规增强及动态增强扫描,无论哪一种增强扫描都是在不同病变的结节中血供量及血供变化的特点。常规增强扫描是在注射对比剂后早某一时间点而进行扫描,通过病变不同的强化形式及强化程度来观察血供变化。但动态增强扫描则是在同一位置的多层螺旋CT而获得的不同时间孤立性肺结节图像[7]。临床中,不同学者的增强扫描方法不同,重要在于对比剂量、延迟扫描时间及注射流率方面。通过应用CT增强扫描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诊断,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高鹏宇[8]学者通过选取6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到: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的CT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当CT值改变

2.2 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及时间分辨力,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上有重要意义[11-12]。由于普通CT扫描仅仅可现实解剖形态变化,而CT灌注成像则可反应生理及机体功能变化,尤其是活体内肿瘤血管生成的变化特点[13-14]。田兴仓[15]学者4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行灌注成像,得到:恶性、炎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参数PS、BV值均高于良性 (P<0.05);恶性结节BV阈值≥5 mL/100 g;恶性结节PS阈值≥15 mL・min-1・100 g-1。夏春华[16]等学者选取35例行前瞻性CT灌注成像的SPN患者,恶性结节阈值≥25 HU,其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0%。张伟恒[17]也在文献中表明:恶性、炎性以及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在PS、BF、BV上均有显著差异,表明: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CT灌注成像有较大作用。

3、展望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为其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利于提高诊断率。在今后研究中,深入研究多层螺旋CT诊断,进而为孤立性肺结节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吕晋生.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251-253.

[2]马志民.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6):246-247.

[3]李惠民,于红.多层CT显示肺结节细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2):152-154.

[4]宋爱平,周建军,成钢等.肺孤立性结节的MSCT诊断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53-355.

[5]李斌.低剂量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2):207-208.

[6]贾秀川,孙吉林.MRI在孤立性肺结节评估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4(3):213-216.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等.16层以上螺旋CT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8-11.

[8]高鹏宇,徐兵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651-1652.

[9]李月河,赵志梅,全松石等.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3):259-262.

[10]徐艳红.螺旋 CT 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67-3468.

[11]侯铁,杨淑琴,张春雨等.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扫描技术及诊断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1):1400-1402.

[12]朱才松,杨军,吕琦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3):204-208.

[13]江新华.多层螺旋CT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灌注成像研究现状与进展[J].江西医药,2011,46(7):670-673.

[14]郑小华,赖光辉.CT灌注成像在肺部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潜能[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1):14-15.

ct诊断论文篇10

肿瘤原发灶;PET-CT;18F-FDG

Clinical application of18F-FDG PET-CT imaging in detecting the origin of the primary cancer

WANG Dong-mei,HE Chang-long,YANG Le,et al.Department of PET Center-Nuclear Medicine,Oil Field General Hospital of DaQing Daqing 163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18F-FDG PET-CT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origin unknown primary tumor and the consequent influence on therapy,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nc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enrolled retrospective.The pet-ct findings were analyzed alone with results of the clinical follow-up biops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y.Results The locations of the primary tumors were suspected in 25 of 30 patients.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value was 93%and 88%.Conclusion 18F-FDG PET-CT is a promising tool I 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ncer of unknown origin.

【Key words】

Primary tumor;18F-FDG PET-CT imaging;Deoxyglucose

目前恶性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恶性肿瘤是医学界破在眉睫的一大难题。而恶性肿瘤常以出现转移灶为首发症状,寻找恶性肿瘤原发灶对诊断及治疗疾病有着重大意义[1]。作者收集了30例转移瘤明确需要寻找原发灶的病例拟分析18F-DGPET-CT对寻找肿瘤原发病灶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PET-CT检查已明确恶性肿瘤转移灶需寻找原发灶的病例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9~77岁。

1.2 设备及药物 所用设备为飞利浦GXL GEMINI PET-CT;药物为18FDG,放化纯度>95%,pH值6.0。

1.3 图像扫描 患者检查前禁食6 h,保证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按0.1 mci/KG注射18FDG,静脉注射后静卧1 h后行PET-CT检查。图像扫描视野包括颅底、躯干、上肢及股骨上段。CT扫描条件电流140 kV电压100 mA,螺旋时间0.8秒/周,床速22.5 mm/s,矩阵512*512,图像融合转换为128*128。PET发射扫描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采集程序,3D扫描,矩阵128*128,1.5分/每床、2个相邻床位间有50%断面迭代,每个床位扫描长度18 cm,每个患者PET-CT扫描一般需9-10个床位。

1.4 图像融合 PET-CT图像采用相应线重建(LOR)技术,利用CT透射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CTAC),将校正后的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分别得到3D、横断、失状及冠状位的PET图像、CT图像及融合图像。

1.5 结果判断分析 PET图像重建后,仔细阅读PET3D图像、融合图像、CT图像。分析异常病灶形态、密度、SUV值,最后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做出PET-CT影像诊断。本次论述将PET-CT影像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情况、病理学检查结果、血清学检查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经PET-CT显像有201处原发灶及转移灶呈现放射性异常浓聚,平均SUV值(8.8+3.4)。其中,16例诊断为肺癌,PET-CT检查结果示头颈部淋巴结、双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转移10例,(其中4例患者行CT引导下肺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肺腺癌;2例经支气管镜探查主支气管开口处及气管分叉处各见一赘生物,病理活检为肺鳞癌;其余4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鳞癌);另外6例诊断结果为肺癌的患者中,PET-CT结果示全身多发骨转移,经肿瘤科行放化疗及对症治疗症状均得到缓解;5例PET-CT诊断结肠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肺、骨转移,经结肠镜活检病理为结肠腺癌;1例PET-CT诊断胰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经剖腹探查术见胰体占位及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PET-CT诊断肾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经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肾鳞癌;1例PET-CT诊断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行纤维鼻咽镜检查见双侧鼻咽部软组织增厚伴咽旁间隙消失,组织学活检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1例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伴全身骨转移,经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腺癌。

30例患者中,其余5例患者中有2例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未见明确放射性浓聚,但CT影像提示组织器官形态及密度异常,PET-CT诊断为肾脏透明细胞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后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3例仅转移灶放射性浓聚而全身其他器官及组织未见形态及密度异常改变,临床采用对症治疗。

3 讨论

PET-CT是一种一次检查分别获得PET及CT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将功能显像的PET图像及提供解剖信息的CT进行匹配成PET-CT融合图像,同时CT既为PET提供准确的衰减校正,又有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本中心16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扫描过程中采用吸气中期憋气技术,减少了运动伪影,使融合图像对位更加精确[2]。

18F-FDGPET-CT显像提供了病变处葡萄糖代谢分子水平的信息,更容易检测出其他方法不易查到的原发灶,本次论述中仅通过一次PET-CT检查有90%的患者确定了原发灶。

全身性的检查技术使检查更全面,不易遗漏少见部位及发病率低的疾病。

充分发挥CT技术优势,与PET显像技术互补,对于一些葡萄糖代谢阴性的病变,在原发灶诊断上要充分发挥CT技术优势,如本次论述中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PET显像中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而CT显像见明显异常形态及密度等影像学改变,形成了优势互补。本次研究中10%患者诊断中未见明确原发灶,考虑由于设备的空间分辨率及肿瘤代谢等原因尚不能发现较小病灶。

4 结论

18F-FDGPET-CT是探查肿瘤原发灶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中,18F-FDGPET-CT诊断肿瘤原发灶的敏感度为 93%,特异度为88%,本次研究中,寻找肿瘤原发灶的敏感度较以前文献报道有所提高[3],考虑到充分发挥了PET及CT的的显像优势,PET代谢图像及CT清晰的解剖图像加上丰富的疾病发展及转归知识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大大地提高寻找肿瘤原发灶的阳性结果。

参 考 文 献

ct诊断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144-01

目前,X线胸部平片以及痰检抗酸杆菌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随着CT的广泛应用,CT片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CT能利用连续断层扫描,使胸内结构及病变部位清晰可见。而且CT片分辨率高,对密度不均的肺结核病变有一定的区别能力。因此,与X线平片相比较,CT片能发现肺结核病灶内一些特有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40例2004年12月~2007年8月本院结核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其中,初治占32例,复制占8例;年龄16~72岁。

1.2 方法

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14例,占35.0%:临床诊断浸润型肺结核35例,浸润型肺结核合并胸膜炎5例。病变分别累及1个肺野者20例,2个肺野者16例,3个肺野者4例。X线平片发现空洞3例,钙化灶9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累及胸膜5例。而CT片空洞18例,钙化灶26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4例,累及胸壁28例。CT片显示空洞18例中,除2例X线平片有明显透亮区外,其余16例均未发现空洞,而表现为密度不均的斑片状阴影,CT片显示的空洞多为多发小空洞。痰涂片阳性14例中,X线平片3例发现空洞,而CT片有9例发现空洞。10例咯血患者中7例CT片发现结核空洞,而x线平片均未发现空洞征象。

经临床讨论、会诊,制定40例患者的联合抗结核方案,初治方案:2S(E)HRZ/4HRE,复治方案:2SHRZE/1HRIE/5HER,并全部接受全程监督管理。

2 结果

ct诊断论文篇12

    脊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后果比较严重的骨折,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的复杂性,使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目前尚难有统一的方法。常规放射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本检查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2]。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检查已成为诊断脊椎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文章为此具体探讨了放射X线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8年12月~2011年8月,随机选取我院60例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脊椎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0~89岁,平均62.5岁。受伤原因主要为车祸伤、压砸伤、高处坠落伤、摔跌伤等。临床表现为脊柱活动受限,表现为肌力不同程度减低,部分感觉丧失,部分生理反射消失;严重者表现为双下肢或受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完全丧失,二便失禁。

1.2  诊断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都采用了放射平片与CT诊断,X线机型选择日本SHIMADZU SFC-5BX线机,患者侧位,以腰椎体上缘为基线。CT机型选择美国GE HISPEED DAUL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螺旋方式,层厚为5 mm,螺距1.0 mm,探测器最薄0.5 mm。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减薄重组,重组层厚1.0 mm,间隔0.7 mm。

1.3  判断标准:观察指标主要有3个:骨折线是否显示,椎体有无压缩,骨折片是否突入椎管。每个指标分为3个等级,1分表示没有,2分表示可疑,3分表示可见,总分为9分[3]。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SPS 18.O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分析X线平片和螺旋CT方法对脊椎骨折的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在本文60例患者中,放射平片诊断成功52例,准确率为86.7%,漏诊的主要原因为骨折线错位;CT诊断成功56例,准确率为93.3%,漏诊的主要原因为骨折片突入椎管。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好与X线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诊断评分:经过观察,本组患者X线平片与CT平均评分分别为(4.26±1.01)分和(7.32±1.2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柱骨折多见男性青壮年,多由间接外力引起,为由高处跌落时臀部或足着地、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发生骨折。可有不全或完全瘫痪的表现。如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4]。

    在诊断上,放射X线平片是脊柱骨折的初检手段,可定位损伤并大致显示损伤的范围及程度。有研究表明20%爆裂性骨折被误诊为单纯楔状压缩性骨折,因此当平片显示为压缩性改变的椎体骨折时,需CT进一步证实[5]。CT扫描使脊柱骨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可达到98%,有报道平片对此检出率仅达60%。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清楚显示脊柱前、中、后柱及骨性椎管的解剖结构,骨折部位、程度、骨折线走向等;可判断骨折脊柱的稳定性;明确椎管狭窄的程度和骨性椎管的形态,测量椎管横截面积,间接判断有无脊髓受压;轴位CT对水平方向走行的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椎体脱位不易确定容易遗漏[6-7]。本文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放射平片诊断成功52例,准确率为86.7%,CT诊断成功56例,准确率为93.3%,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好与X线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折患者X线平片与CT平均评分分别为(4.26±1.01)分和(7.32±1.2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相对于脊椎骨折放射X线平片,CT有更加好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能够很好反应患者的损伤情况,值得在相关医院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郑金龙,史河水,韩  萍,等.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2(2):223.

[2] 邹利光,戚跃勇,孙清荣,等.MRI对X平片表现不典型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8(5):1051.

[3] 逢利博,吴  科,曲雅辉,等.急性脊柱外伤的MR和X线平片、CT对照[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11(4):293.

[4] 王土兴,王立章,俞方荣.多层螺旋CT在骨创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9(1):1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