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30

软件专业论文

软件专业论文篇1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的国家。首先是英语教育水平不高。在软件产业,英语毫无疑问是第一语言。爱尔兰、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与这些国家拥有大批英语软件人才密切相关。我国软件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英语听、说、写的能力障碍成为国际化的一道坎。练好英语也成为我国软件人才流向外企或国外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次,我国许多高校教材平均每5 年才更新一次, 大大落后于国际软件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软件企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比,印度APTECH 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二、国内外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我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印度已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尽管我国的软件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软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将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空间,软件工程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 万,而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 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尤为短缺。毕业生主要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另外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推荐阅读:

因此,面对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放教育要弥补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空缺, 为在职在岗的相关人才提供就业发展的学习机会。推荐阅读:谈机电一体化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

三、依靠电大三网优势,发挥成人自身特点,创建自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把一个专业建设完善,首先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入手。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般需要较长的从业经历或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利,相关课程的教学最好由年轻教师担任。在每个年龄段还应该分出教师的层次。

软件专业论文篇2

二、确立并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参考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国家规范,明确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依托维森公司和行业企业,联合制定新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有软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如下:1.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应该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优良的外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2.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应该具有综合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知识获取、知识更新和持久学习能力。3.创新能力要求:具有追踪软件行业新理论及新技术能力;具有技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能独立完成一定规模项目的研发工作。

(二)培养方案

新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及成组平台为主,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辅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应用整体知识观的理念,采用层次网络方法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形成包括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应用方向选择:经与维森和中软公司研讨,确定选择Java中级工程师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NET和基于图形图像处理的计算机游戏设计与开发方向及软件测试方向。2.第二阶段,专业技术归纳:Java中级软件工程师主要技术包括Java程序员、JavaEE初级软件工程师的主要技术、SSH技术和Web服务器技术等。.NET和基于图形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与开发方向进行相应的规划,共同的技术点规划在Java的相关课程中讲解。3.第三阶段,专业课程规划:以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线,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成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选修课中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相关知识均以Java为基本工具,在专业成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Java的中高级应用的课程。4.第四阶段,知识内容整合:对课程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明确知识点的前趋与后继关系和知识点的课程归属,可以避免压缩理论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减少课程体系中知识的冗余和重复,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5.第五阶段,培养方案体系形成:以知识内容整合为基础,在专业课程层次上建立课程体系。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要求、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取,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层次化课程体系与各项能力要求关系模型。

三、改革优化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支撑力度不够,必须优化。

(一)优化原则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由基础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实践等环节组成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1.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案例驱动和面向问题模式为主,综合运用一门课程的系统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CDIO)的能力加以强化。同时保证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机房的授课率。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为若干主干课程或课程群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能够切身经历一个完整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3、实训与毕业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与毕业设计尤其是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术运用能力的检验。可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4、创新性学习项目与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级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竞赛,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活动,主持或参加创新性项目等,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实验体系和各类实验的比例

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与能力体系关系模型。基于该层次关系模型,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基础课程层、专业技术层和应用方向层建立的,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与相关课程同步进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2.设计实验。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规划,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3.综合性实验。在验证性设计性基础上,进行专项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4.创新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基础上进行,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加并优化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及占相关课程比例。

(三)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过程管理平台

软件工程过程化的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设并完善了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项目实践管理平台。该平台集各类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课件及相关视频教程等)、讨论答疑、远程在线辅导、创新实践等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增强实践体系的最终实施效果,还建立了实践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验证性实验。程序设计能力,代码编写及调试能力;(30%)2.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系统分析、设计、测试能力、文档写作能力;(50%)3.创新性实验。团队协作及复杂算法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20%)与此同时,实习、工程实训体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核:1.业务能力考核:完成实习(项目)进度能力;完成质量;文档的规范性;英文阅读能力。(60%)2.综合素质考核:工作积极性;自我学习能力;制度、纪律的遵守;团队协作能力。(40%)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通过辽宁维森公司和中软国际两个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与实习,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逐步加强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工程实践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我校电信学院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参加每年的校级、省级、部级各类计算机比赛,建立软件创新团队并申报成为校级创新团队。通过创新竞赛与创新团队训练使学生在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软件专业论文篇3

1、进行企业调研

主要是对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

2、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前期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明确了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开发以及相关的IT信息企业,以软件开发技术在IT信息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能够在相应的IT企业及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网页美工、软件项目销售、软件培训以及软件的实施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3、岗位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前期企业调研的岗位需求、相应的职业以及企业的业务方向,发挥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邀请行业专家以研讨会、头脑风暴等形式,集中分析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进而对工作任务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有: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网页美工、软件销售及培训、软件实施及维护。

4、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分析

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笔者对相应的行动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归类重组:

(1)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相同性,如都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编辑以及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业务方向(如有的做网站、有的是做管理系统软件等)、编程语言以及开发平台和环境不一样,如:php主要应用于中小型网站的开发,主要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而Java在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以及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均有较多的应用。

(2)网页美工人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站的编辑。

(3)软件销售与培训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软件的销售以及对软件进行安装、使用的培训。

(4)软件实施及维护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就是软件的实施与维护。围绕着行动领域和岗位能力要求,笔者整合出了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的分析,分析得出相应的课程设置。

5、贯穿教学过程工作项目的选取

(1)选定工作项目的方法

①选择的项目内容要分学期循序渐进,由小项目到大项目,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最终使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开发实践,能够达到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

②每个学期制定一或两个段考终极目标项目,完成项目所需的主要技术能力主要呈现在其中一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而其它的知识技能经分解后需要由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及文化课中来支撑。

③结合企业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对选定项目进行研究论证。

(2)明确工作项目经过对岗位能力及学习课程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专家提供的实践意见,笔者整合出了6个项目(班级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网站、OA系统、商业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目标工作项目,并确定相应的目标(三维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工作项目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明确了贯穿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项目以及其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与工作项目相关专业课程及文化课程的关系,并把课程划分为呈现课程和支撑课程,同时划分了每个支撑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模块。

7、贯穿项目知识模块重组

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贯穿项目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模块要求,分别重新整合呈现课程、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并根据整合的知识模块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1)呈现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每个学期的呈现课程,主要围绕着贯穿项目进行相应的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相应的贯穿项目,而为了实现贯穿项目的过程中,对需要完成的专业知识模块则通过其它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完成,而子项目或是子任务之间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对于项目需要的其它知识模块,则在其所支撑的专业基础课或是文化课上按模块进行补缺。

(2)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

①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的贯穿项目所需知识模块进行,项目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在一年级的专业支撑课程完成,表现方式也主要是以有递进关系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

②文化课支撑课程文化课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贯穿项目所需其它知识模块进行,需要的知识模块主要是根据贯穿项目所需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后进行重组,再根据所包括的知识模块量,确定其实施的学期跨度,比如英语,根据需要,把两年需要的英文知识模块融合在一年级全部实现,而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模块量较大,那么就把所需的知识模块在四个学期学期分别实现;表现方式主要是以体现模块知识的子任务形式进行。

8、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重组的知识模块及贯穿的工作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确定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模块名、学习内容、实现的专业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学时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9、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相应的课程体系、工作项目、课程标准等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软件开发工作室的创建

为了让学生积极更多项目实践经验、零距离的接触社会企业需求、运营模式和企业环境氛围等,可以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即在软件开发工作室中,通过校企合作及其它途径,承接企业的真实需求项目,以软件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为开发团队,组织师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及维护等。项目开发主要是以、JAVA平台的为主,在工作室分.NET和JAVA开发小组。工作室的负责教师应该由在企业实践过的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由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兼职担任,只有熟悉企业运作及相关企业文化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对企业的更深;同时要求教师把办公的地点移到工作室,并且担任项目总经理的角色,使得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教学中,在工作室的运营中,教师不仅要“擅长专业教学、精通教育教学科研”,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市场经营、会从事或者指导商品生产、懂得现代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层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岗位;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不同的岗位(项目经理、项目组长、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维护、文案等),实现流水线生产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工作室中,主要以项目作为引领,为学生制定长、中、短期的工作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学生在任务及目标的驱动下,通过自学、学长指导、教师解答、团队交流等形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项目一贯制”的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引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使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以真实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项目的实训、开发等,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均使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迁移六大过程。

四、“项目”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条件,组织学生、老师分析整理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程序资料等,并根据软件方向的课程体系,对项目进行教学化的开发,搭建软件项目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总结出一套适合开发的快速上手实训手册,开发校本教材,为后期的教学实训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及更有效的途径。

软件专业论文篇4

(1)从当前应用层面上讲,由于缺乏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特别是缺乏学科发展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人,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没有可依据的全国统一的标准,大大降低其应具有的权威性。现已采集和积累的部门或地方工程造价信息,包括工程分类、材料分类、材料编码以及指标和价格的内容都是按照部门或地方习惯来划分,只适用于部门或地方,欠缺全国统一的标准依据。

(2)从开发技术层面上讲,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重复开发严重,层次低,水平不高。目前常用的造价管理软件,一般都只提供当地工程造价定额、指标、指数,还有政策法规、材料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而行业所需的集成性、综合性数据无法从许多分散的系统中提取,更谈不上信息共享,有的只限于网页上数据的使用,没有做到与智能化数据库建设的有机结合,网页的维护和更新慢,信息时效性不强,服务的空间非常有限。

(3)当前得到主流应用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在规划管理上普遍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软件重复开发,造成软件产品多而杂,档次参差不齐;软件功能单一,或是服务于投资估算,或是应用于初步设计概算,开发与应用最多的是现行的预算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也只能用于计算工程量、预结算和快速投标报价使用,而不能很好地涵盖和服务于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决策之用,在整体集成化上还有待于深化;接口性能差,商品软件之间数据交换困难;智能化程序不多,还不能够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实现对造价的动态管理。

2软件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1现代软件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工程量计算软件应用

工程量计算软件,国内软件最常采用的是图形法。其优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不仅可以编制工程概预算,并且可以对概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和材料价进行即时、动态的管理,提高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2)数据完整、齐全,为工程项目概预算创造了有利条件;(3)计算结果准确,概预算的质量得到提高;(4)简化了概预算的审核过程。概预算的审核可不审核计算过程与输出结果,只审核输入的原始数据。(5)使用简便,加快了概预算的编制速度,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程量计算软件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要求专业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的类型及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第三种则是在设计单位形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CAD文件基础上,在CAD环境下做模式识别。但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依靠汉字识别技术,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最终代替人完成识图。第四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是直接使用线条作图。

(2)造价计算软件应用

工程造价计算软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套价软件,软件的功能主要用于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是造价领域最早开发投入的应用软件之一,经过多年的改进已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早期编制工程造价预算时,完全靠纸笔、定额册,编制一个工程的造价预算,仅从工程量清单入手套定额、工料分析、调材价,计算费用到出概预算书,要花费好长时间,计算过程繁琐枯燥,工作量大,概预算结果误差性大。到目前,造价软件已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工程量计算软件得到工程量清单,再使用工程造价计算软件,找出定额子目输入造价软件,选择已预设好的取费表模板,计算汇总,马上就生成用户需要的报表。计价、汇总、分析、显示,打印一气呵成,前后只需要很少时间,效率大大提高,使概预算人员能把精力投入到更关键地方去,提高概预算的质量。

2.2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展望

(1)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在Internet时代,企业的生存空间和行为空间及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都不能脱离网络而发展,做好工程造价信息的网络建设,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网络化。包括数据处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效果评估,数据包的传递,技术经济信息咨询等网络服务。同时,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开发技术的完善与推广,大大加快了工程造价管理应用软件网络化进程。网络经济条件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将会在投资项目评价软件、设计概算软件、建筑辅助设计软件、施工图预算软件、建筑业的价格信息网和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之间建立无缝连接的通道,在项目评估、工程设计、造价管理等各部分工作间实现数据信息的低成本转移。

(2)信息处理集成化、智能化

工程造价工作应该将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展到相关系统,如企业定额编制系统、投标报价系统、施工管理系统、材机数据收集系统、工程造价数据收集系统、造价指标系统、工程设计的其他设计过程。例如,可以和CAD系统融为一体,凡是使用CAD系统绘图的工程,可以直接利用CAD软件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借助局域网传输到工程造价应用软件上,再根据结构部位及尺寸等方面的要求,自动在价格信息资源库中提取数据进行计算。企业定额直接传给投标报价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又可进入造价信息收集系统,指标系统又可对整个报价工作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不仅确保了设计数据一致性、准确性,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系统性。超级秘书网

(3)产品专业化、接口标准化

目前国内做工程造价软件的公司很多,软件水平参差不齐,功能也不一致,国内目前的造价软件水平与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对于国内的软件开发商而言,每个公司应当优先发展自己的强势软件,在某一个具体的造价功能上的做大做强,而不是涉及造价工程的各个方面,这是不现实的,工程造价的涉及面十分广泛,面面俱到的软件往往无法将造价功能做的深入和专业化,而这样的软件也因为缺乏专业性不强而受到市场的淘汰;另一方面,不同的造价软件彼此之间的数据借口应当标准化,这样能够大大提升不同的工程造价软件的兼容性,因此每一个公司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同类型产品应当在数据接口方面采用标准化设置,使不同公司的同一类产品能够相互转化、使用,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整个国内造价软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提升国内造价软件的应用面和应用水平。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与软件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节省人力,加快数据处理速度;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配合工程造价的改革与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与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整合,为造价行业各方提供更大和支持。

参考文献

软件专业论文篇5

1. 企业用人学历要求走高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统计,从全国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来看,本科学历需求量最高,占51.6%,其次是大专学历,为36.2%。《报告》显示,2013年,软件企业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反馈比例最高,占到17.3%,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仅占35.2%。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不满意率有所下降,为13.3%,但比较满意的评价也有所减少,仅为27.8%。相对而言,应届研究生更能得到软件企业的认同。

以上各项数据表明,企业对软件人才学历的要求已经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难理解,自2011年开始,人口出生数量低谷导致生源数量急速下降,使得部分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完成招生指标,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90后进入高校,这种现象愈发显著。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员工的学历要求,本科越来越成为最低入职门槛。

2. 软件行业技术的要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种是面向移动互联等技术,以短平快的轻量级产品开发为主,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开发技术,还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对美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有所领悟。另一种趋势是面向框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软件产品趋向于航母级规模,要求在某一领域技术非常精专的同时,要对软件有较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面向哪一种走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也是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日趋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工程专业内涵

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发展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而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技术性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行业相关标准、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环境、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质量管理及软件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软件工程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因此,软件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还要能够超越计算机学科获得其他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其他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二是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在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计划,而背离本科教育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保留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将本科层次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机结合。

1. 专业课程设置

无论是哪类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部分新课程,还有部分课程虽然与原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涵和定位会有所区别,需要重新建設。因此,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课程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内涵。

为了顺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突出深和新两个特点。一类课程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深度,在某一领域引领学生深入开发或研究,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一些框架级开发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另一类是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用以拓展专业视野,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类型的课程。

高职、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高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高研究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两种来源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切忌简单照搬原有课程内涵,即使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理论为主的课程,如上述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框架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在满足理论深度要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能落地,避免空洞理论的堆砌,避免口说无凭。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软件开发、实操类课程中,要注重渗透理论性、理念性的内涵,强调精、专,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深度和广度与坚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本科层次要求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

在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开展企业参与办学、指导学生就业、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用人需求,修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偏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享先进技术,利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专职或是兼职教师的方式引入企业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新技术发展过快等因素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可以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聘技术专家指导实习,协助落实学生就业,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的平稳过渡。

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学院可以共享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软件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赢。

软件专业论文篇6

2分析仿真技术的实验手段和应用实践

2.1实验手段

通过仿真技术对即将或者准备进行的实验的电路进行分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输入电路实验信息,依据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电路静态、动态特性以及传输特性等诸多部分,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利用交换操作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在整体选择中选择最佳工作状态,最终完成打印和输出。根据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为实际电路的测量和计算机输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依据参数对相关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方面都完成之后进行仿真设计,这样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也能够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2.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在一些工作环境当中,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到了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而技术人员也更加喜欢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危险和工作当中不正确的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再加上模拟元器件同设备的相似度比较高,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方面,且在参与到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够增强动手能力,自己安插元件,自己设置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仅仅在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软件专业论文篇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高校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有力、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要高质量地讲授政治理论课程。要生动的高质量的讲授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认真学习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备课会和教学观摩活动等,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妥善处理好高校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关系,注重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2支持高校学生创立理论研讨组织的发展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内在统一的过程。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就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活动。近些年来,高校涌现的大量学生理论研讨组织,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就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好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团,逐步形成校、院(系)、班三级网络;要为理论研讨组织配备学术造诣较高、热心学生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在理论研讨组织进行建立党团组织的试点;要为理论研讨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活动提供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经费。

3突出高校理论教育的社会指导功能

软件专业论文篇8

软件工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涉及了从客户沟通,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到最终软件维护等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既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学习作为软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能力,为未来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各类工作,提供理论及方法的指导。可以说,学好软件工程,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当中,部分院校采用纯理论课堂讲授的授课形式,另一部分院校则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然而,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方法学,即传统的软件工程学。对于面向对象方法学来说,很多新的知识方法还涉及不足,特别是软件模型化,构建技术,UML统一建模语言等等一些当下社会流行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同时,实践环节较少,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可供该课程选用的合适的实验项目甚少,所以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所达到的效果与教学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软件工程是一门计算机领域的综合性、工程性学科。涉及软件生命从萌芽、成型、成熟、生命结束的各个周期阶段的工作和任务。学习者似乎能听懂,可听完后大部分学生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真正需要动手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晦涩。与实际的应用需要相脱节,学生对很多知识理论,只停留在概念阶段,难以消化,更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中究竟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具体又该如何操作。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仍存在很多不足。这一方面与课程理论研究性较强有关,另一面也与教师本身长期在院校从事较单一的教学工作,缺少工程项目经验,脱离实际的生产及软件开发场景,难以将理论与现实情境很好的结合传授给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也集中体现出了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理论及运用理论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不能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充分运用到他们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导致设计开发的软件和撰写的文档在结构、内容等方面错误百出。

三、改革思路

(1)研究并解决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新兴软件方法不足等问题。结合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改善软件工程教学现状,研究传统软件工程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占的课时比例及应当讲授的内容,增加研究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及讲授的方式、内容和课时量。(2)研究并解决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性不足,学生学习停留于理论阶段的问题。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增强软件工程的实践性,与一些软件开发的实训课程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软件工程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现实认识。(3)研究并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足,课程停留于课堂教学,脱离实际运用,学生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教学计划,教师请教并邀请相关企业的软件资深从业人员,与学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活动。以企业中实际可行的软件项目为案例,为学生讲解软件知识,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如何有效的融入实践当中。并加深学生对课程、对当今计算机领域流行的专业知识及未来从业方向,对计算机专业从业现状的认识,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参与实际的企业项目。(4)研究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缺少理论支撑,不能合理规范化完成设计的问题。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相结合,在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中,重视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以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过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软件工程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力求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达到模块化、规范化,正规化。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2

软件专业论文篇9

[作者简介]李泽平(1971- ),男,布依族,贵州贵定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教育。(贵州 都匀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贵州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项目编号:黔教科20090048)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jg-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28-02

2011年,软件工程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文件确定增设为一级学科(080835),同年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软件工程专业被列为目录内专业(080902),而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随之印发,标志着软件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界定已非常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本文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既能符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又能凸显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核心,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重点培养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的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南。通过对SWEBOK、CCSE2004和《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我们发现,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外语、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为基础,以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知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使之在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4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并体现出明显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就业情况,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生源素质等实际,设计出以工程专业课和工程实践课为主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有益补充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见129页图1)。

软件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15-03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1]。CDIO 工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将项目研发不同阶段涉及的知识与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针对课程在工程项目的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1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1.1 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与测试、网站开发、网络游戏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

CDIO 理念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主线,采用理论、实践、案例分析、综合项目实践和工程化毕业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基础知识、分析、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流程组织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熟悉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流程。

软件工程是注重系统化和工程性的专业, 其内容具有厚基础、更新快、实践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软件工程人员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培养“技术基础厚、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工程职业基础和人文素养;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重点结合工程项目进行“做中学”,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计算机软件基础及软件工具软件产品的基本工程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学习方向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引进当前软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软件系统与应用及软件工程软件管理能力;第四学年主要进行综合项目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塑造学生软件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岗位前就具备较好的工程经验,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1.3 项目贯穿学习过程

CDIO模式的核心就是项目教学,可将企业真实项目直接引入课堂,也可以由教师设计项目,要求项目涵盖该教学任务的大多数知识点,并且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身份也就集工程师、导师、教师“三师”为一体,从软件项目的构思(C)、设计(D)、实现(I)到运行(O),教师的工程化指导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身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项目教学中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以成果为考核依据。

2 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的分解

2.1 综合能力素质分解原则

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的分解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发展性和工程性,注重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职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在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注重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锻炼培养。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强调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并重。

2.2 综合能力素质分解

结合CDIO模式的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项目构思阶段的计算机软件基础(CSE)能力、项目设计阶段的软件工程软件管理(SEM)能力、项目实现阶段的软件系统与应用(SSA)能力、项目运行阶段的软件工具软件产品(STP)能力,非专业技能素质的数学工程职业基础(MEP)能力和基本素质(BAS)贯穿这个项目的CDIO模式过程。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如图1所示。

3 基于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认识和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关系,以“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要设计适当的知识为载体,实施素质和能力培养;设计适当的知识群构成知识体系,要强化知识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使专业教育内容的每一个教学模块构成一个以知识体系为载体,实施素质和能力培养有效的训练和学习系统。

3.1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会促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分解的结果,基于CDIO 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充分发挥工程性的专业特点,基于CDIO培养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 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置, 借助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做到软件开发语言和技术四年不断线。

强调学生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复合型和适应软件工作流程等素质的培养,实现“熟悉软件工程技能、更完整的系统级认识、掌握某一方向的软件设计开发技术和适应软件企业的英语加计算机能力”四个目标。在这一阶段中,综合考虑主干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设置,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

3)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根据软件的新兴技术和行业软件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选修课, 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体系。

4) 遵循软件行业的先进性、灵活性、工程性原则。

3.2 模块化平台课程体系框架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内容由普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个类别,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基本素质)课程平台、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平台等五个平台及13个教学模块构成:

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外语,④体育,⑤实践训练等教学模块。

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本学科专业基础,②专业核心,③专业方向,④专业实践训练等教学模块。

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自选活动等教学模块。

课程体系中五大教学平台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各平台的内容包括: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置的,包括较宽广的基础课程、通用课程。包括英语、政治理论课、德育和体育、数学基础等。侧重培养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

2)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软件工程学科来设置课程,侧重于软件工程中的专业技术。包括软件基础课程群、硬件基础课程群和理论基础课程群等,主干课程包括顺序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数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人才培养主线而设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软件开发岗位群的应用能力,并为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顺序开设的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建模课程、系统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计算机网络等。

4)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平台

该平台是依据应用型本科定位而设置的。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该课程平台上设置的课程具有学科知识面宽;理论深度稍低,学科知识在应用有针对性,共设计了职业素质、软件体系、行业软件应用、游戏软件等模块,设置了如下课程:国际软件工程师职业道德、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大宗商品交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RIA编程技术、游戏脚本编程、3DMAX建模制作、心理学、Flas制作、中国文化史等。

5)实践教学项目平台

4 人才培养评估

CDIO 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参照 CDIO 标准11,采用多元化过程式的模式评估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工程能力主要从软件开发与实现、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建模、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软件方法、文档写作和英文阅读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职业素养主要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主动学习能力、行业知识技术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大作业和小组评价等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项目工程的理解和掌控程度,小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工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各个阶段的情况,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5 结束语

基于CDIO 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性和学科性的特点,围绕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软件管理能力、软件系统与应用能力和软件工具和产品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软件开发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通常都能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教学效果良好。实践教学环节无疑是与企业无缝连接最好的渠道,通过设置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实的接触企业项目,按照企业要求模拟软件开发流程,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企业要求。真正做到了“技术基础厚、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是CDIO教育模式的本土化,为促进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尹春娇, 沈桂芳. 探析CDI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31):15-16.

[2] 张锦华,丁新慧. 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9):119-122.

[3] 屈卫清. 区域产业发展与软件专业细分相关性[J]. 人民论坛, 2010(11):234-235.

软件专业论文篇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软件专业论文篇12

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新增的专业。该专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专业,实践性很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2] 

曲靖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备、效果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验室建设是硬件基础 

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实践教学体系执行的成败。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建设能充分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要求。实验设备采购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类的实验室有3个,分别是“软件开发与测试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的研究需要,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以上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师生完成实践教学的需要。 

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 

在学生大学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适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我们把专业技能训练当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根据训练大纲,着力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级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二级是综合设计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软件论文项目的开发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软件项目。下面分别对这两级训练作详细介绍。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是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3]。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已经开出课程设计的课程有4门,分别是: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要求包含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专业系的审核和教授委员的审定。最后,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JAVA程序设计”、“商业数据库开发”、“J2EE企业应用”、“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参加通过全国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级),可以获得2学分,参加通过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高级),可以获得3学分。 

4 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总结性的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工程能力的练习。[4]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曲靖师院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 校企合作助力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就业质量。我们自2012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的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公司,在以上业务深耕12年,在全国小有名气。我们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Java开发方向和计算机网络方向,Java开发实训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实施、部署的能力。 

从2013年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参加校了企业合作的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就在四川成都就业、创业。 

6 结语 

本文结合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不同的实践环节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