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数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6:50

初一下数学论文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1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2

综观当本文由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初等数论;整除;Mathematica

Key words: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divisible issue;Mathemaica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41-02

0 引言

数论自古拥有数学最纯粹部分的美称。数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大量易于理解而令人着迷的问题。而在初等数论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对初等数论的认识只停留在记公式、做计算题和证明题上,这与我们学习初等数论的目的相悖,希望通过初等数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的强大计算功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初等数论中的基本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整除理论是初等数论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实例利用Mathematica语言编写程序来求解整除性问题。

1 求解带余除法中的商和余数

设整数a与b,且b>0,则存在唯一的一对整数q与r,使得a=qb+r,0?燮r

从上面的定义知在求带余除法中的商和余数之前,首先要给定除数。先判断整数a能否被b整数整除,若能则r=0,若不能则进一步计算出其结果。下面利用Mathematica语言编写出程序:①确定一个整数能否被给定的整数整除。②求带余除法中的商和余数。具体程序如下:

求带余除法中的余数:

In[1]:={x,y}={a,b}

Out[1]=?

In[2]:=Mod[x,y]

Out[2]=?

若余数为0,则这个整数能被给定的整数整除。

求带余除法中的商:

In[1]:={x,y}={a,b}

Out[1]=?

In[2]:[Quotient[x,y]

Out[2]=?

在Mathematica 5.0环境下可以验证当a=136210,b=21,输出正确的结果,即136210除以21的商为6486,余数为4。

2 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求一组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具体程序如下:

In[1]:=GCD[a1,a2,…,an]

Out[1]={(a1,a2,…,an)}

我们也可以利用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的理论来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具体程序如下:

In[1]:={x,y}={a,b}

Out[1]={x,y}

In[2]:=t2=x+y-Max[x,y]

Out[2]=?

In[3]:=t1=Max[x,y]

Out[3]=?

In[4]:=If[Mod[t1,t2]≠0,t3=Mod[t1,t2],t1];

For[j=2,Mod[tj,tj+1]≠0,j++,tj+2=Mod[tj,tj+1]]

Print[Mod[tj-1,tj]]

在Mathematica 5.0环境下验证,当x=117,y=21时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输出结果为3,故11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3。

求一组整数最小公倍数具体程序如下:

In[1]:=LCM[b1,b2,…bn]

Out[1]={[b1,b2,…bn)}

3 求整数的素因子分解

设a是任一大于1的整数,则a能表示成若干个素数的乘积,即a=p1p2…pn,其中p1?燮p2?燮…?燮pn是素数,且表达式是唯一的。任一大于1的整数a均可唯一地分解成a=p■■p■■…p■■,α■>0,i=1,2,…,k,p■

求整数m分解成素数的积的具体程序如下:

In[1]:=FactorInteger[m]

Out[1]:=?

在Mathematica 5.0环境下验证,当m=13695的具体结果

In[1]:=FactorInteger[13695]

Out[1]:={{3,1},{5,1},{11,1},{83,1}}

故13695=3×5×11×83。

4 判别两个变量的线性丢番图方程是否有整数解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by=c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b)|c,而且当不定方程式有解时,它的解与不定方程■x+■y=■的解相同,这里g=(a,b)。

例 判别117x+21y=396是否有整数解?

解 因为(117,21)=35,且3|396,所以不定方程有整数解。

在Mathematica 5.0环境下验证,当x=117,y=21的具体结果

In[1]:={a,b}={117,21}

Out[1]={117,21}

In[2]:=t2=a+b-Max[a,b]

Out[2]=21

In[3]:=t1=Max[a,b]

Out[3]=117

In[4]:=If[Mod[t1,t2]≠0,t3=Mod[t1,t2],t1];

For[j=2,Mod[tj,tj+1]≠0,j++,tj+2=Mod[tj,tj+1]]

Print[Mod[tj-1,tj]]

3

In[5]:=Mod[396,3]

Out[5]=0

故可知不定方程有整数解。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利用Mathematica语言求解整除性问题是相当简便、快速的,它不仅克服了数据多,数字繁等计算上的困难,而且帮助我们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内容,解决更多的与其相关的问题,使得数论中复杂的问题变的更容易解决。Mathematica软件引入初等数论课堂,可使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具体,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承洞,潘承彪.初等数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鹏,李海龙.初等数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丁大正.Mathematica5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4

伴随着课程改革进度的不断深入,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由于数学是学生在初中时代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并且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往往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以及逻辑的条理性,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一、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当中,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各种数学思维进行培养,而在这些数学思维当中,分类讨论思想便是学生在解答相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针对学生解决初中阶段相关数学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原有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往往无法对分类讨论思想进行了解,导致学生数学思维网络存在缺陷,而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灌输,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并在今后更高阶段的初中数学学习当中,有着扎实的数学基础思维.

二、分类讨论思想在解答初中初学问题当中的运用

(一)使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生活类问题

例如,某商店主要出售桌子和椅子两种商品,其中某一型号的桌子售价为200元,某一型号的椅子售价为40元,商店为了可以增加该月的销售份额,所以决定给予消费者一定程度的优惠.所设计的优惠方案有以下两种:其一是购买一张桌子可以免费送一张椅子,其二是购买桌子和椅子均九折优惠,但是两种优惠方案是不能一起使用的.如果某一消费者决定买20张桌子和若干把椅子,请问他怎么买才会最便宜.

分析:在@道问题当中,没有告诉大家消费者购买椅子的数量,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制订方案便会有所困难.

解答:消费者购买椅子数量为x把,则有以下两种购买方式,如果按照优惠方案一,便需要花费200×20+(x-20)×40=3 200+40x元,若采用第二种优惠方案,消费金额便是(200×20+40x)×0.9=3 600+36x元.(很多学生算到这一步,便无从下手,所以对这道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便十分重要)此时可以设y=(3 200+40x)-(3 600+36x)=4x-400元,如果y>0,那么就有4x-400>0,x>100,第二种优惠方案幅度更大,如果y=0,4x-400=0,x=100,则两种方案优惠幅度一致,如果y

点评:在这道问题当中,便是对分类讨论思想进行了使用,教师在对这一道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彰显出分类讨论思想的逻辑条理性,这对于学生在今后对于此类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WTBZ〗

(二)使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在针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分类讨论思想,能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该章节的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已经知道两边边长分别是3 cm和4 cm,该图形为等腰三角形,试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在这一道问题当中,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分类讨论,便很有可能会漏算掉其中一种情况,在问题所给出的条件当中,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高,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告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要让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当中,使用分类讨论思想,才能正确得出答案.在这道问题当中,学生需要将腰为3 cm、底边为4 cm和腰为4 cm、底边为3 cm这两种状况进行考虑,教师在帮助学生对这道问题进行解答时,必须要彰显出分类讨论思想在其中的运用,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点评:这道问题是学生在进行三角形性质学习过程中所常犯下的一个错误,绝大多数犯下错误的学生往往可以考虑到其中的一种情况,但是忽略了第二种情况的可能,这便是学生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不到位的缘故,因此,教师在进行三角形性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普及,才会让学生在今后解答此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会犯下类似的错误.

三、结束语

实际上,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涉及分类讨论思想的问题还有很多,碍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列举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就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当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分类讨论思想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数学思想,其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系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5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可事先根据概率要达到的精确度确定数据表中频率保留的数位。计算频率一般保留两位或三位小数。

4、估计事件概率,获得最有价值的数据(用频率估计概率)。

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一般要求的概率精度达到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四、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应用拓展(举例)

例1求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投飞镖)

设计方案:小明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发现地上有一个不规则的封闭图形ABC,为了知道它的面积,小明在封闭图形内画出了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在不远处向圈内掷飞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5]且记录如下:

统计图表:

 

投飞镖总次数

50

100

150

200

300

投中物体次数

 

 

 

 

 

  投中物体频率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6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初中数学均采用选项教学方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虽然各地区初中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对数学课内容进行选报,打破初中数学直接进行分项教学.另一种就是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的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总体来讲,选项这种教学模式较之从前的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课余数学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够广泛.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初中生广泛而又个性十足的兴趣爱好.

数学的知识传授大多数是动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像等形式进行传授,但大多是静态的形式,且多以刺激学生的单一感官为主,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便于学生的认识、记忆、理解.打破了课堂的死板结构,有效地节约数学课的时间,减少了多次重复讲解而导致学生出错的现象,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的途径

1.大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初中学数学的理论水平.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加深理解,提

高初中数学理论水平,才能更有效地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初中数学的理论水平,才能牢固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显然,对前期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数学后期的学习和应用.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校将讲解理论的时间压缩(如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剩下一年用来准备高考的复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这为以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留下隐患.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网络结构缺乏必要的揭示和认识.导致对数学概念和逻辑体系理解不准确,不深刻,难以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给知识的灵活运用增加了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理解,也就不可能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了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初中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起来的.我在备课时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根据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并启发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认清新旧知识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写竖式时要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避免和整数加法末位(个位)对齐混淆,我出了几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题,让学生练习.这种类型的题三年级不作为教学要求.是四年级要学的内容,所以我只要求写竖式,不要求计算结果,全体学生都写得正确无误.

(2)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课例与案例的研究

如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堂教学,吕传汉等人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研究,MM教育方式等,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形成高效率的共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乐观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而且更需要树立信心,从这个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7

在针对初中数学教改的讨论中,大都习惯于从技术手段的优化上下功夫。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却难以建立起可持续的课程创新机制。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针对初中数学教改创新的主体是教师,在他们缺乏深层次岗位素养的情况下,将很难提升理论与实践契合下的创新敏锐度。由此,关于提升初中数学师资的岗位素养便成为了本文讨论的议题。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岗位素养。或许有同行会说,岗位素养便是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修养等元素。诚然,这可以作为岗位素养的组成部分,但上述内容应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入职起点。从而,本文所提出的岗位素养问题则可以用“深层次”来形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认识

结合初中数学教改的需要,数学师资的岗位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岗位意识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实施初中数学教改的主体是数学教师,因为他们了解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也深知怎样的教学体系能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能适应当前对应试教育的需要。可见,教师应能根据教学体会主动解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来构建初步的应对思路。

(二)岗位技能方面

不难看出,初中数学教改工作需要数学教师集体的智慧,但这并不排斥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常识活动。因此在面临全新的课题时,数学教师应在岗位技能上键入探究性的教改实验技能,并在团队协作的精神下不断获得基于校本要求下的教改成果。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认识表明,如何激发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改领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逐步形成在教改领域的问题探究能力,将构成深层次岗位素养的内容。

二、认识引导下的模式定位

本文主题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二字,从而就需要前置性的完成对提升模式的定位。根据学校管理学原理可知,应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创精神。因此,针对初中数学教改的师资素养提升,也主要通过引导、辅助、激励等方式来获得。

具体而言,提升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岗位意识提升方面

从特定意识形成的内在逻辑来看,学校首先应营造出适应意识生成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校际交流平台,以及符合激励兼容原则的激励机制,便能在满足引导、辅助、激励的要求下来提升意识。

(二)岗位技能提升方面

尽管岗位意识将促进岗位技能的获得,但在提升岗位技能上还应建立两项模式定位:①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不难理解,把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引入到课堂中,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不适,从而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②教改实验数据的分析技能。在进行对照组试验后,数据能否反映出某教改创新成功与否,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确认。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提升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升岗位意识的模式构建

(1)校园环境的营造。形成包括初中数学在内的教改氛围十分重要,这将使得初中数学教师感觉到自身的工作并不孤单,而又如此多的同行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就能使他们形成教改创新的意愿。

(2)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交流机制十分重要。教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是在长期内才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因此,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涉及教改内容,更重要的能在相互激励上发挥作用。

(3)校际之间的交流。努力创造校际交流的机会,将能建立起各学校教改理念互动机制。从而,仍能对教师意识进行激发。

(二)提升岗位技能的模式构建

(1)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形成。或许这是年轻教师需要着重掌握的技能,从而可以借助传帮带机制来实现。在开展传帮带互动时,应给予年经教师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进而推动课堂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2)教改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这需要借助岗位培训来进行专门学习,笔者建议: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由他们回来后在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案例分析

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同时,将创新体系植入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例如:笔者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五、小结

本文认为,如何激发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改领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逐步形成在教改领域的问题探究能力,将构成深层次岗位素养的内容。具体的构建模式包括:提升岗位意识和岗位技能两部分。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133-02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教师要对这种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等方面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熟练掌握、不断探索创新。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重点。对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分割,将其按种类进行划分,然后对其进行逐个的解答,这个过程称为分类讨论。做好分类讨论的教学工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分类讨论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尽量不要将知识点重复讲解,也不要遗漏重要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类讨论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一点上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分类讨论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逻辑的有序性和严谨性,使学生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仔细分析,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虽然在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其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学习和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很多学生还是做不好分类讨论,表现为对分类讨论运用得不够,在进行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考虑不够全面,使得在考试中这方面问题的得分率不高。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分类讨论思想的强调和讲解不够,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数学问题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在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时,导致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数学中相关概念的不同,例如对于绝对值的定义,我们将其分为小于零、等于零和大于零这三个具体的情况;对于求含有字母的绝对值的问题时,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此外还包括对实数进行分类等等。

第二,某些数学公式、定理以及性质等在进行变换时存在着特定的约束限制条件,这时候也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解决。

第三,在几何知识中,在图形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图形大小的变化等问题上,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例如圆和直线的关系的确定;圆和圆位置关系的确定;利用圆周角确定同弧的圆心角时,都要用到分类讨论。

第四,在式子中存在某个字母参数时,要对参数的取值范围和各种临界点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一次函数中K值的不同引起函数图像的变化;不等式的性质等等。

二 初中数学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对于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求解时,问题对象的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很大的不同,使得最后的结果不能满足实际情况,所以,在求解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要进行分类的讨论;另外,随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多种情况,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研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运用好分类讨论,能够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化,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对问题进行分析,使问题变得简单。“分类讨论”简单来讲就是对于数学问题先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讨论。在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阅读时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对分类讨论是由易到难来进行安排的,将“分类讨论思想”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思想”,它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中较为重视,对此方面的教学安排较多,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分类的好习惯,正确运用分类方法。其次是“讨论思想”,对于讨论方法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逐渐渗透。

三 初中数学教学分类讨论思想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要严格遵照一些基本原则去进行,本文将这些原则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标准一致性原则

在进行分类时要按照一致的标准进行,对于同一个问题在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这样会造成分类的混乱。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将其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在分类时将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混用,造成了分类的混乱。锐角三角形中存在着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同时也可能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中同时包含着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种混乱的分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无形之中增加了困难。

2.无交集原则

在进行分类后,各个分类情况中包含的子项应该是彼此没有交集的,要做到互相排斥,不产生关联,要做到同一个子项只属于某一个大类。例如在运动会上,班级里有十个同学参加了田径和舞蹈两个比赛,其中七个人参加了舞蹈比赛,六个人参加了田径项目。假如将这十个人按照参加舞蹈和田径比赛来进行划分,这就违背了无交集原则,这是因为,在这十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参加舞蹈比赛又参加了田径比赛。

3.相称性原则

在进行分类时要做到相称,也就是说在分类之后,分成的各小项的总和在进行扩展和延伸时,要与未分类之前问题的拓展和延伸相对称,不能在分类之后,在进行问题延伸时与原问题出现差错。例如对于有理数的分类,有的学生将其分为负有理数和正有理数,这就违反相称性原则。分类后各项进行延伸后的和小于分类之前的,没有将零这种特殊的有理数考虑在内,因为零既不属于正数又不属于负数。

4.多层次性原则

对问题的分类包括一次分类和多次分类。“一次分类”指的是对于所讨论的问题或对象只进行一次分类;“多次分类”指的是在进行首次分类后,对于分类后的各个小项再次进行分类,一直到能够达到实际需要。在实际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常常会用到“二分法”,根据一些性质对其进行划分,将所讨论问题进行不断地延伸,直到在分类中出现矛盾。

四 初中数学中进行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

在初中数学中进行分类讨论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其大体步骤如下:(1)对讨论问题和对象的取值范围以及其本身进行确定;(2)对于分类标准要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做到分类的合理;(3)按照所分类型逐个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4)对于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五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和解题中对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应用

要想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和解题中应用好分类讨论思想,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分类讨论的好习惯。目前,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对分类讨论运用的效果不好,其遇到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还有待增强,不清楚该对哪些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头脑较为混乱。另外,分类讨论思想不同于其他的数学知识,不是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够学会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知识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习惯,对其本质进行更好地揭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下面根据本人在教学中分类讨论教学的实例,来讲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应用分类讨论方法。

例1,当m为何值时,函数y=(m+5)x2m-1+7x-3(x≠0)是一个一次函数。

解答:当(m+5)x2m-1为一次项时,要求2m-1=1;则m=1,函数为y=13x-3。当(m+5)x2m-1为常数项时,

2m-1=0;则m= ,函数为y=7x+ ;当m+5=0时;

m=-5,函数为y=7x-3。

点评:对(m+5)x2m-1进行讨论,考虑其是常数项或者一次项的情况,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解答,求出满足条件的m的所有值。

例2,若|n-m|=m-n,且|n|=4,|m|=3,则(m+n)2为多少?

解答:由于|m|=3,|n|=4,所以m为3或者-3,n为4或者-4;又由于|n-m|=m-n,因此,m-n的值大于等于零,且m大于等于n;当m=3时,n的可能取值是-4,结果是1;当m=-3时,n的可能取值是-4,这时的结果为49。所以(m+n)2的所有可能的值是49或1。

点评: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在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对其各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得到正确的完整结果,若不能进行分类,会造成最终结果的不全面,导致错误。

例3,某运动旗舰店卖篮球袜和护腕,篮球袜的定价为200元一组,护腕的定价为40元一套。卖家在进行促销时有两种具体的优惠方案,第一种是买篮球袜送一套护腕;第二种方案时篮球袜和护腕均按原价卖,顾客在同时购买时,可享受九折优惠,并且只能选择一种优惠方案。某个运动队教练要到该旗舰店购买20套篮球袜和20套以上的护腕,请为这个教练选择一种最经济的购买方案。

问题分析:由于题干中没有具体说明要买的护腕的数量,所以这种购买方案具有不确定性,是由购买的篮球袜的数量而决定的。

解答:假设教练要购买篮球袜x套,则根据方案一,所付款数为200×20+(x-20)×40=40x+3200(元);根据方案二,所付款数为:(200×20+40x)×90%=36x+3600(元);设两者的差为y,则y=(40x+3200)-(36x+3600)=4x-400(元)。(1)当y

根据以上分析,当购买护腕数大于20套而不足100套时,选择方案一;当购买护腕数等于100套时,哪种购买方案都行;当购买护腕数大于100套时,选择方案二。

六 总结

以上就是对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论述,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其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最后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列举了分类讨论的具体应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真正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邓凤文.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J].中学教学参考,2013(26):65~66

[2]徐桂彬.浅谈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3(3):130~132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9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10

数学是抽象思维方式的产物,当前初中数学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属于一种建构行为,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采用知识建构的方式得到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是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帮助的作用。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学习资料内容、学习的能力等都是不能被训练的,只能进行建构,对这些进行强调性认识并不是人的大脑直接而又简单的反应,而是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客观的相关作用,进而建构起来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及内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学习者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发挥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认知为主体,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仅仅发挥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真是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技能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思路,增强思维逻辑,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将情景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也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对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突破。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模式是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根据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创造出相关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这一情景中,可以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更能摒弃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思考等不良局面。有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

(1)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的关键一步。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急待老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景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深刻。

(2)营造适宜、愉悦的情景

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有枯燥、乏味的元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方法,积极尝试不同的途径,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设置相关的情景,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那个生活场景,便有利于深入学习。教师采用的方式和内容应该丰富、灵活,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和教学生动活泼,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构建“新鲜”场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知识链接或者相似、相异知识点的整合,引出新鲜、多样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方位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也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形式下,都可以掌握要点知识和解答的关键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训练

数形结合不仅能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训练,增强逻辑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觉得数学具有一种“奇异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加强“数形结合”情景的构建,便于更加形象、准确地进行讲解和探讨。

(二)分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适应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在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案,创建合作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遵照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小组人员,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知识,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重点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点的积极影响。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82-02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初中数学主要研究的数量关系、空间,符号体系具有严密性,公式结构也是独特的,图像语言非常形象。和小学数学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拥有逻辑性的教材结构、更强的系统性。首先在知识衔接上,后边学习的基础往往是前面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数学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方面,已有的技能技巧是新的技能技巧形成的前提条件。概括起来讲,初中数学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

(一)抽象性

数学和其它学科的抽象性相比,初中数学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借助于抽象才形成起来的数学,也是凭借抽象发展的。对象的具体内容是抽象的数学撇开的,而只是保留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运算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理论数学的合理性等,而不同于可以借助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那样,严密的逻辑方法才能保证其实现。

(二)逻辑的严密性

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任何被承认的数学结论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逻辑推理的。也并非数学所独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科学都会有逻辑工具的应用。但和其它科学相比数学对逻辑的要求不同。

(三)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运用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数学化各门科学,是一大趋势。互相联系的三个数学的特点,抽象性的高度,决定了严密性的逻辑,同时又确保其应用性的广泛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

新课标形势下,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包含以下几个过程:

(一)教师专业化的学习

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推进教学改革数学新课程,数学教师应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强对大众数学、新的教学理论的了解;加强对当下数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了解,把握数学学科改革的大体方向;加强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和把握;加强对本学段全套数学教材的钻研;各个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应积极参与,学校数学课程的培训和研究应主动参加,理论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加强数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教师学科备课

(1)制定长期和短期教学计划。

(2)了解国家精神和学校要求,明白教材理念和精神。

(3)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巩固好本阶段和上阶段已完成的阶段性的胜利。

(4)制定复习计划。

(三)教师课堂教课

1.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

(1)实施的教学目标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此阶段的心理基础、特征、认知水平。

(2)学习资源、素材应提供丰富、恰当,教学媒体的运用有助自主学习课堂的建构。

(3)有学习组织的有序,数学教学过程清晰。

(4)学习指导的合理有效。数学问题情景的合理创设,学生探究心理被激发;

(四)批改作业

1.布置作业紧扣新课标,习题的精选,适当的难度,适中的份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

2.题型避免单一,注重弹性,不同的作业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必须批改统一布置的作业。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落后的观念,学习积极性缺乏

目前,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老师为主,讲的越多越好,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练习也很机械,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只注重形式,忽视教学本质

有些老师课堂上只一味的和学生进行互动,对互动的目的并没有很多思考。随意的带动学生,随意的开展讨论,只是对新课标的理解的流于形式。

(三)单调的形式,没有互动

和上一条相比,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只是讲解各个知识点,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更有甚者让学生自己死记硬背公式,或者例题,课堂上根本没有和学生有互动,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四)互动没有深度,层次停留在表面

在和学生的互动中,老师经常一味的提问,学生机摸不着头脑的回答,很机械。我们还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问题在于老师的提问很有问题。

(五)教师只是喜欢数学好的学生

我们都喜欢好孩子,老师都喜欢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老师关注,成绩会越来越好,但是有些本来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会愈来愈差。

四、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要想上课有东西可讲,老师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保证其理论知识不断的更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理论水平很大程度了影响了学生的水平。

(二)课堂气氛要平等,和谐

教师要亲切,和蔼可亲,讲堂上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细致的对待自己的学生。

(三)扩大互动范围

教师要注重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某些特别的学生。师生互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的收益,我们应该坚持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水平,个性化的制定教学方法。

(四)深化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结果,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下转147页)

(上接182页)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同时又能学习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成长,获得人生的感悟和总结。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制定该阶段的教学过程和适用的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小结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该时期的特点,该阶段的数学教学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应该深化教学过程,找到最优教学办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又能学到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2010.张传敏

初一下数学论文篇12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好多种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其中十字相乘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有些多项式直接应用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本文给出了通过变形而转化为直接应用这种方法的几类多项式。

一、可化为二次三项式的多项式

可化为二次三项式的多项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比其他方法有规律,所以简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举例说明如下:

例1、把多项式a2x3+a(2a+1)x2+a(a+2)x+a+1分 解因式。

这是含有两个字母的高次多项式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由观察知,该多项式具有可化为关于a的二次三项式的特点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故重新组合后用此法分解。

解:a2x3+a(2a+1)x2+a(a+2)x+a+1

化为关于a的二次三项式 (x3+2x2+x)a2+(x2+2x+1)a+1

=x(x+1)2a2+(x+1)2a+1

x(x+1) 1

x+11

=[x(x+1)a+1][(x+1)a+1]

=(ax2+ax+1)(ax+a+1).

例2、把多项式ab(a-b)+bc(b-c)+ca(c-a)分解因式。

这是轮换对称多项式,乘开后可化为关于a或b或c的二次三项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就避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的繁难。

解:ab(a-b)+bc(b-c)+ca(c-a)

化为关于c的 二次三项式 (a-b)c2-(a2-b2)c+ab(a-b)

=(a-b)[c2-(a+b)c+ab]

=(a-b)(c-a)(c-b).

例3 把多项式 (x+y)(x+2y)(x+3y)(x+4y)-3y4分解因式

将该式化为关于多项式x2+5xy+4y2 的二次三项式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解更为简便.

解:(x+y)(x+2y)(x+3y)(x+4y)-3y4

=(x2+5xy+4y2)2+2y2(x2+5xy+4y2)-3y4

=[( x2+5xy+4y2)+ 3y2][(x2+5xy+4y2)-y2]

=(x2+5xy+7y2) (x2+5xy+3y2).

例4 把多项式a4+b4+c4+2a2b2++2b2c2+2c2a2分解因式。

解: a4+b4+c4+2a2b2++2b2c2+2c2a2

化为关于a2的二次三项式a4+2(b2+c2)a2+(b4+2b2c2+c4)

=a4+2(b2+c2)a2+(b2+c2)2

=(a2+b2+c2)2

本例说明某些齐次式也可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

二、二元二次多项式(注)(三元二次齐次式)

二元二次多项式ax2+bxy+cy2+dx+ey+f在实数范围内若能分解因式,则可分解为a1x+b1y+c1与a2x+b2y+c2的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由待定系数法得a=a1a2, c=b1b2,f=c1c2, b=a1b2+a2b1,d=a1c2+a2c1, e=b1c2+b2c1.于是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由十字相乘法得

二次项ax2+bxy+cy2=(a1x+b1y)(a2x+b2y).

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dx+f=(a1x+c1)(a2x+c2)

关于y的二次三项式cy2+ey+f=(b1y+c1)(b2y+c2)

上述三式的因式分解可以表述成

a1b1 c1

a2 b2c2

由此,一个二元二次多项式如果系数间有上述关系,可用此法分解因式。

例1、把 2x2-7xy-22y2-5x+35y-3分解因式。

解: 2x2-7xy-22y2-5x+35y-3

2 -111

12-3

=(2x-11y+1)(x+2y-3).

三元二次齐次式中,如果将第三个元看成常(系)数,也可用上述方法分解因式。

例2、把 2x2-3xy-5y2-11xz+31yz-6z2分解因式。

解:2x2-3xy-5y2-11xz+31yz-6z2

2-5z

1 1-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