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8:42

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篇1

医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一些相关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文件,组织各级部门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领导的方向,在规划工作时,要放眼全局,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另外,各护理人员要掌握医院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章办事,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护士之间应相互学习,掌握医院的规章制度,并切实执行,以制度的落实规范自身行为。

2、实行小组制包干、责任到患者的工作模式。

护理组长负责、责任护士“包病人”,责任分工细化,目标明确,包床到护,由床位护士具体负责分管患者护理工作的实施与落实,组长在做好自己所管床位患者护理的同时,负责本组工作的落实与检查。护士清楚自己所负责的患者,患者知道谁是照护自己的护士,做到患者的每一次治疗、每一个护理操作、每一项化验检查、每一天基础护理服务都有护士关心、有护士服务、有护士落实、有护士负责、有护士检查。

3、真正按基础护理规范实施基础护理。

医院通过多种方式督促护士学习全新护理模式的理论技巧,通过撰写《护士服务手册》等规范护士的各项行为,落实好生活护理,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以后的全方位护理服务,真正做到全程无缝隙护理,让患者放心,让家属安心。设立宣传栏为病人提供生活及医疗常识,并为病人准备如针线包、塑料袋、剪刀等基本生活用品,提供为病人代管物品、购买用品等人性化服务,方便病人安心养病。有条件的医院,还可提供代替患者取药、结账等全程化服务[1]。

4、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医院要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应对紧急安全事件的预防工作,确保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做好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立足于积极预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防感染工作,如已经发生感染等问题,应该及时上报,迅速处理,不得隐瞒实情。

二、结合专科特点,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1、各病区专科护理具有护理重点。

专科护理的执行到位充分体现护理质量内涵,各病区的专科护理重点要与专科疾病特点相结合,床位护士主动深入病房,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2、给予专业健康指导,全面贯彻健康教育。

患者自入院开始到出院,其间的饮食、用药、治疗、特殊检查、手术等相关常识,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主动传授一些相关健康知识以及简单的护理技巧。各科室制定分病种健康教育路径,将健康教育全面贯穿于患者的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的全程,同时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程,患者的入院教育、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的回访都由床位护士负责落实。不仅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也对家属做相关知识培训,更加强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另外,适时召开患者座谈会、健康知识讲座等,让患者了解更多健康以及护理小知识[2]。

3、为患者着想,创造良好医疗环境。

在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时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体现人文关怀。在日常的病房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为病人提供病情护理的保障,还要多为病人着想,创造良好的疗养氛围,提高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了解病人的需要,还应学会倾听病人的心声,找到病人的症结所在,减少因病人的心理变化导致对病情的不利。对于病人的一举一动,护士要善于分析,耐心做好工作。同时,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便捷、私密的服务环境。

三、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护士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一是实现护士的岗位管理。在编护士与合同制护士管理上一视同仁,实施护士的岗位管理。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并按照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工作风险等要素确定分配原则,在分配机制上向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人员积极性。

二是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相结合。部分医院已经将护士护理不同护理级别患者的数量、工作考核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要素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并作为护士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的主要条件,制定《护士岗位职》、《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等[3]。

四、简化护理文件书写

简化文书书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与医生病程记录重复的内容,二是与日常护理工作关系不大或不重要的书写,确保摒弃的是“无用功”。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单。护士只需填写体温单、医嘱单、危重症患者护理记录单,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单,使得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增进护患间的沟通。

五、提高病房管理水平,实施病房无陪护

病房无陪护试点工作的着眼点并不是禁止家属陪护,而是让患者不再需要家属陪护。提高病房管理水平,改变因家属陪护过多而导致的病房秩序混乱,患者与患者间纠纷增多等问题。核心是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进病房后不再需要家属陪护,安心接受治疗,做到“把时间留给护士,把护士留给患者”。

1、医院对所有相关管理、服务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调整配餐管理,取药程序,加强后勤物资保障,充实保安等相关部门力量,把服务直接送进病房。

质量管理论文篇2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二)财政监管的范围

由于财政分配活动所覆盖的范围决定了财政监督的内容,而财政监督的内容也因经济体制、财政模式及政府职能的演变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财政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预算管理监督。主要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决算等预算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

2、财政收入监督。这是财政部门对税收收入征收机关和财政性资金征缴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包括行政性收费税收、收入征管质量的监督和基金收缴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其他财政收入缴纳情况的监督。

3、财政支出监督。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为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而对财政支出的范围、规模、结构和效益进行监督。行政管理费支出监督,教育、文化、科学、农业等事业性支出的监督,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监督、基本建设支出监督、各级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等都是其中的内容。

4、国有权益监督是指为了保障合理、依法、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损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而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经营者的监督。

5、会计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

6、财政内部监督。财政部门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对财政部门其他业务机构的财政收支管理、内部制约制度、预算编制执行以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政府采购等方面实施监督。

(三)加强财政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转换,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政府不再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者,从而财政主体中包含的“生产经营组织者”身份加以否定。第二,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和市场失效的存在,就要求政府必须以全社会和所有企业为对象提供公共服务,并且只能由处于政治权力行使者身份上的政府来提供。第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多数国有企业具有市场赢利能力,这就形成了国有企业与作为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必须由以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的政府来进行。可见,市场取向的改革还要求和决定着财政主体的政治权力行使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双重身份的分开。必须强调的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具体监督检查活动,本身也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财政管理在公共财政制度条件下必须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服务性质,这客观上要求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彻底改变只重收缴、不重堵漏,只重检查、不重管理,监督检查和管理相脱离的片面做法,要从监督检查型转变为监督管理型,必须善于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财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在实践中,财政监督除了服务于财政管理的角度来实施检查,还要将监督检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检查、分析,发现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实现将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二、财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收支管理问题

在财政收入方面,一些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计划的情况下,对税收进度进行人为的调节,出现应当有税收的地方不征税或是违反规定减慢税收的速度、拖延税收征缴的时限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不按规定进行退库操作、利用税款过渡户对收入进行人为调节、所收的税金应当登记入财政收入却没有依法进行登记等现象,存在预算收入入库不及时的问题。时常还会出现税收部门在对个别的单位进行税收征管时不及时、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预算收入的一般完整性。导致这些预算收支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财政监管税收部门的税收制度不够完善,财政监管程度不强。

(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为什么会流失严重呢?这是因为很多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进行自行处置,出现评估不到位的现象,如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擅自决定将单位的房屋、小汽车等出售,国资部门没有发挥其真正的财政监管作用。除了大宗物品的处置外,小宗物品就随意处置,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都比较严重,减弱了财政监管的强度,降低了财政监管的质量。

(三)个别单位仍然存在“小金库”

近年来,对于我国在预算以外的资金,国家加强了其管理力度,并明令禁止设置“小金库”。但是,依旧有个别单位在其单位或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顶风违反法律法规,私设形式各种各样的“小金库”,方式、手段也各不相同。导致“小金库”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量很大、收入多元化,形式也各种各样;再加上个别单位擅自加大某些收费的标准或扩大收费的征收范围等。因而,稍有不慎财政监管就为其设置“小金库”提供了某些方便,造成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逃避财政监管。

(四)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当下,我国财政监管体系的在职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从而专业素质也偏低,就造成在财政监管过程中出现一些操作失误等情况,影响了财政监管的质量。

三、加强财政监管的途径

(一)提高财政监管思想认识

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它是保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财政管理、整顿财经秩序、从深层次上解决腐败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对财政监管的思想认识;引领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财政监管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认识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肃认真的对待审计检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加大工作整改力度,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从根源上防止发生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财政监管体系

作为我国经济监管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监管体系应当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而进行持续的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模式已初具规模,作为财政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财政监管法律体系健全的重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和完善制约财税、财务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二是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纵观世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财政监管,没有例外的都把法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我国的财政监管体系也必须围绕着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来展开。因此,财政监管工作亟需制定、出台一部专门指导调整其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监管的法律依据,解决财政监管工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使财政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完善财政监管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财政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

随着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财政监管、税务监管、审计监管、社会监管为主体的经济监管体系,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负有政府经济监管的职责,它们三者的监管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监管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管对社会监管的再监管机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管的再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经济监管部门间的协作,建立健全有效协调机制,逐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密切配合,最终提高财政监管的质量、效率。

2、建立健全财政监管的严格执法机制

要严格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在客观上实现依法理财,从根本上治理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从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严格执法是财政监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严格执法关系到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全面发展财政监管工作、建设财政的立法执法体系、推进财经秩序的好转和开展反腐败工作等。因此,对于严重违法违纪责任人员的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要坚持很好的结合处理事与处理人,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办案制度,健全个人责任移送制度,标本兼治,运用舆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财经法纪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用,促进提高全社会人民的遵纪守法意识。

(四)创新财政监管工作方法

1、创新财政监管的管理手段

在公共财政的框架范围内,财政监管工作不应该只局限于将对外监管作为其主体,而应该逐步转变成内外并重监管。财政监管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变为对财政预算的编制、修改和执行上,以及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上,还有对政府采购、财税政策以及转移支付的执行情况和财政运行状态的反馈、监管上,使财政监管的全过程实现转变,从事前、事中、事后彻底发生变化,以财政资金的监管为主线,实行全程跟踪,真正实现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2、加强财政监管的协调配合

以前,财政监管部门跟预算管理部门之间没能进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两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造成监管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新形势下,财政监管部门跟财政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可以依法建立规章法规,规范顺畅的沟通方式和制度,使财政监管机构能够随时随地的准确掌握财政资金的走向,强化监管工作的准确性、权威性,高度融合财政监管检查及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发挥财政监管在改进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实现财政监管的资源共享

为实现资源共享,财政监管部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金财工程”,与国库、财政业务、银行等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重点突出财政监管的过程性、同步性,全面强化财政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让财政监管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财政监管人才培养

要切实搞好财政监管工作,就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财政监管人员。这些财政监管人员不但要业务精湛,还要政治素质强。经验表明,要提高财政监管人员的素质,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质量管理论文篇3

自1987年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公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以来,ISO先后了ISO8402、ISO9000———ISO9004和ISO9000:2000版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统称ISO9000族标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ISO使质量管理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作为工业企业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规定了质量体系的核心内容,描述了质量体系应包括的要素,强调各种质量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方法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通过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最大限度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可以说在工业企业中ISO最大化的实现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企业在引进了该标准后取得了成功。

在高等院校引入ISO并不是新理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高效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国内的如中国计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实践ISO思想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面向社会的高等院校,她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的消费者是广大的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满足顾客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消费者是社会和学生家长,提供的服务既要满足学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如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一样,就高等院校而言,也需要通过不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因此高等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使得其在管理工作中借鉴企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成为可能。此外,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考核体系指标的改进,实现了可以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可能,2004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其实质就是一个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国家标准,该指标体系分别对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社会声誉、就业等19个项目以设立44个观测点的形式规定了具体而细致的指标,可以说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都是与其直接配套的。

ISO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程序文件,使整个操作的运作流程化,注重对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强调对运作过程的记录而体现过程受控,通过闭环的反馈体系而使整个质量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达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文件,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或方针,编制工作手册和日常规范,并对全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和落实体系内容,做到责权分明,各负其责,并保留可追溯性记录,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在ISO管理中,借鉴封闭环管理模式,让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中持续改进,通过检查和学习,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院校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建立相应的ISO管理体系,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全面设计,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质量目标,通过各环节的有效贯通保证整个体系运作的有序性。

2002年,笔者所在中心开始建立ISO质量标准体系的实践,并积极思考,目前中心在办学特色、管理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从“一切为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部门制定规范的管理文件、管理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反馈体系来保证教学过程程序要求完成,教师明确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规范内部考核体系,从教学准备、教学日志、随堂听课、考试、学生座谈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考核学生就业率水平,老师严格抓学生的学术水平,在仔细研究我国快速成形人才缺口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方面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心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通过高校之间的联合竞赛,通过中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论坛等形式,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中心将传统的学历培训向技能职业化培训转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批批既有基本专业理论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果,就业率方面在全院遥遥领先,考虑学生作为顾客的特殊性,中心制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学习检查纠错,通过内部审核、学生打分进行监测,敦促教学水平的提高,自ISO引入以来我中心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呈现良好态势,培养出了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我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ISO越来越多的被引入高校管理理念,ISO不仅适应了全球化大趋势,而且在很多高校被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在教育行业的适用性也得到了证明。需要特别指出学校培养的是人才,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学生是最终输出的产品,这些有思维会思考居有独立思想的个人不同于企业静态无生命的产品,因此不可能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完全同意的规格和标准去度量,其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东西,这又是和企业存在的本质区别,因此运用ISO对高等院校进行管理有它适用的地方。

总之ISO并不是生搬硬套的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引进ISO标准,确保其在教学管理中能发充分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论文篇4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质量管理论文篇5

“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

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

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

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

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

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

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

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

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

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

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质量管理论文篇6

自从出现了大众化教育,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辩论就从未中断。现代高等教育承担了三项职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社会经济之外,还有经济。高等教育的一项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受过培养、能响应基于知识的职业需求的个体,同时展现出足够的技能加入到全球化经济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承受了更多更大的压力。合作办学代表了把传统的高等教育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在工作中学习”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8]。合作办学的“在工作中学习”是个通称,指的是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相关工作场所、使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一段学习经历。在国外,近似的术语有结合工作的学习、实验性学习、职业实践、三明治学历、基于工业的学习、见习[9]等。在我国,相似的称呼有实习、实训等。世界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合作办学方案。可以从在工业学习的时间、在学历结构中的位置、差异性上区分。例如,英国高校普遍采用“三明治”学历[10],即在四年制学位中的前2年和第4年之间有1年的时间是工作实习。在美国,纯粹的合作办学学位通常是4~5年的教学计划,在整个学位过程中交替校园学习和工作实习[11]。德国的双教育体制在大学学历中结合了相同部分的理论和实践[12]。在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合作办学基本上是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园完成基础教学,其中包括企业工程师的授课,第四年学生在企业学习。合作办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就业率。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环境中实施:基于课堂的教学和在真实工作场合的体验是学习。这些对学生、高校和企业提出了挑战。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合作办学中出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高校、高校与企业、教学与管理的多重关系,比传统教育中单一的学生与高校的关系复杂。而且,这些关系由于办学目标的不同以及其它关系的存在而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中学校占主导地位,如今学生成为办学的中心。此外,随着合作企业数量的增多,要管理的关系及沟通渠道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动态的市场:当前市场大量需要具有计算机技能的大学毕业生[13],各做办学模式为市场提供了合格的技术人才。但是,合作企业的招聘未必能持久。此外,宗教、政治、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多种因素会给合作企业稳固的就业造成困难。这种情形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的中国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干系人之间矛盾的、多样的利益诉求:合作办学中各方有不同的利益和期望。干系人管理包含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校、学院和学校、学校和政府、学术和职业、学校与社会等各种利益关系尚未完全理清,新增的企业利益和变化的学生期望,使得利益平衡更加复杂。地理位置:大多数大学生有两个关联的地理位置———家乡和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还有企业地点作为第三个地理位置。这对实施工作中学习的管理和组织带来了新问题。学习时间: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通常比普通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场所额外花费的时间不会减少课完成堂教学所要求的时间。此外,大学和企业的教学时间安排差异较大。在设计集成化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这些差异。

1.2质量管理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20多年中,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日益受到重视[14-15]。政府和工业界一致认为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力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是保持创新力、提高生产率、维护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经济强国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把基本的质量管方法应用到高校,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优势。传统上的质量管理源于工业,有多种模型和过程。质量保障涵盖了生产制造过程的策划、设计、实现、安装和服务的所有活动,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及产品质量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生产和服务流程。质量控制是确保满足质量要求、解决现场问题的一组监控流程。质量管理包括经理们为实现质量方针而实施努力的所有活动,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质量改进。下面简单介绍在工业界广泛应用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和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系列[16]。TQM是把质量原理应用到全部生产过程和全部管理职能、以保障全面的客户满意度的质量策略。TQM通过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反馈,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尊重社会价值和信仰,遵守政府条例和规章制度,实现组织长久成功。TQM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经营。它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永续经营的管理途径。ISO9000系列是一组通用的质量体系国际标准。ISO9000定义的质量是指所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预防行动持续改进质量。这表明,组织应当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和适用的管理要求,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追求这些目标过程中绩效的持续改进。ISO9000质量标准要求组织中所有活动得以理解并作为一个相互关联进程的系统实现。由于质量管理主要产自工业界,在选择质量管理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和教育的差异。首先,教育中的质量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2]。①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零缺陷方式和质量文化的规格。目前的质量管理在如何实现一致性方面具有局限性。②目标适应性:这是用对规定目标实现程度来判断学生或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目标包括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高校使命的符合度等。③它把质量定义成持续不断的质量变更过程,重点是给学生增添价值和授权。其次,确认干系人及其目标是教育中合作办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传统观念中,培养学生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作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都把科研当作高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忽视了培养经济大量需要的、高素质的就业后备力量。而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把理论转换成实践、开发通用技能,达到就业能力的改善。学生是合作办学的中心。高校不单单是生产学生的工厂。学生即是高校的产品,同时也是高校的消费者和协作生产者。教学更像是管理而不是恪守操作规则。另一方面,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是独立研究与合作开发,而不是一组设定的生产流程。在工业界,每个经理要运用质量管理来使得最终产品满足客户。同样,合作办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也要运用质量管理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最后,除了生产和教育对质量的不同理解,合作办学还要把不同的质量管理原则、方法和规程整合到一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办学的集成化质量管理

2.1基本思路

目前,我校正与两个知名企业分别实施两个合作培养项目,把“在工作中学习”整合到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把理论知识有机地应用到工作环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研究了合作办学中的质量问题,重点关注出现在实践教学、“在工作中学习”以及双方的合作教学,如何满足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提出了一个融合校内外教学、集成化质量管理框架,旨在确保校企合办办学项目的圆满成功。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方职责。按照ISO9000的定义,企业合格的工人要具备四种素质:人格品质的教育、实践技能和最新知识、准备在企业工作的特殊培训以及特定工作领域的经验。在合作办学中,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分别在大学和与之合作的企业中获得:学生主要在校园里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获得前沿实用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学和企业双方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承担塑造未来合格职业人员的素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大学和企业分别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满足一个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同,合作办学的重点从单纯的学术教育向实践教学倾斜。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合作办学的中心。学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合作生产者。所有的教学及管理活动都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大学的科研、服务的职能和价值都体现在培养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的后备人才。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尝试了面向学生利益和动力、面向实践的教学方法,包括课程项目、指导性自学、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企业实训等,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框架下的三个质量模块。我们提出的质量管理框架包括三个质量模块,即质量保障、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质量保障涵盖了从合作办学项目的策划、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建立、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到教学实施、师资培训与服务、学生就业率保障等所有教学活动。质量监控关注过程管理,监控所有教学活动,确保满足教学质量要求,及时响应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得。质量监控还包括搜集用于分析和评估教学绩效的数据。质量改进包含自查、外部评估以及校企双方互查,评价人才培养项目的政策是否得以落实、质量标准是否满足。这个模块包括数据分析、状态判断、目标考核、问题分析、经验总结、改进建议等。这三个质量管理模块的主要活动分布在合作办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把它们动态地整合在PDCA周期内。图1示意了合作办学质量管理框架。质量管理活动在两级执行。在管理层,校企双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战略,包括联合办学的使命、愿景、质量政策与规章制度等。在执行层,教学学院负责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包含校内外所有教学活动的质量管理。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客户关系管理也属于执行层的工作范畴。企业在参与合作办学项目中关注的是项目目标与企业发展是否一致。企业为了实施实训、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必须培训参与教学工程师、开发教学案例、整理行业知识、准备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

2.2PDCA过程

根据戴明环[17],质量管理活动包含四个基本步骤: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即PDCA环。它是合作办学集成化质量管理的基础模型,整合了战略对应、需求分析、集成化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师资目标确定及评估、合作伙伴选择、学生服务及支持等。(1)计划(战略对应和建立)。是第一步。根据项目范围和时间进度,工作包括定义大学教育质量方针、制订长期宗旨、中短期目标、促进与企业/社区合作的政策。在质量管理方面,广泛调查和分析文献、实地考察、研究数据———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就业收入、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以及标杆分析等,明确相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夙愿和需求。本阶段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及评估方法。要根据国家经济、产业发展和就业状况以及专业体系,制订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受到连续、清晰、完整的教育。大学教师和企业培训师要明确各自目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检查”阶段的人才培养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开始新的PDCA周期。(2)实施。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实际教学活动,包括各类教学计划的落实、内部与外部质量执行。开发教师、培训师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各自的动力是实现各自的目标、夙愿和需求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课程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和“在工作中学习”是合作办学的两种模式。我们在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质量管理方法,针对“在工作中学习”提出了质量监控与管理措施,包括督导制、听课检查、师资在岗/脱岗培训、目标考核制、绩效统计与分析。教学数据采集手段包括:取样抽查、学生座谈、信息反馈、大学和企业双方的绩效报告和学期总结。(3)检查(考核评价)。阶段有两部分组成:数据搜集及处理、绩效评估。从开学前审阅教师的教学文档、期中教学进度检查、学生信息反馈、企业信息反馈、到年度标准化考核等方面,采取正式与非正式的持续教学评估。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没能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就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加大教学督导、甚至更换教师等教学整改措施。教学评估数据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信息,要注意避免采集无用的数据。即使是一个学期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工作也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存储等资源,需要精心组织、周密执行,最好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数据采集和绩效分析。(4)行动(改进)。由于质量管理是持久的系统的过程,必须不断地结合内部考核、外部评价,处理反馈信息和组织过程变更以优化合作办学。在前期评估中实现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使更多地教师分享最佳教学实践。如果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就要分析问题,采取整改措施。校企合作办学的质量优化有8个步骤,如图2所示。第1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确认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比较研究各种校企合作办学,修改教学方案,为下一轮PDCA挑选合适的合办教学项目。第2步:平衡合作办学的学生、企业、高校以及国家等所有干系人的目标和期望,特别是要满足学生的期望。在进入下一次周期前要解决冲突的利益,设定一组均衡各方利益的目标。第3步:一旦达成了教学目标,就要开发包含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设计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第4步:设计可行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准备教学环境和条件,配置各种教学资源。第5步:根据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对本阶段的教学活动采取各种质量措施确保实现质量目标。大学教师和企业培训师要相互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同时,及时采集教学活动的数据。第6步:分析整理数据,核查教学结果是否满足的设定的目标———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就业率,检查每个度量的有效性,分析差距。第7步:评估结果,对合作办学的成果、相应的教学体系、质量规程、保障教学长期效果措施等加以规范化,以便推广。第8步:总结遗留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准图2合作办学质量优化的PDCA周期备进入下一轮PDCA。

质量管理论文篇7

我国教育部明确强调,高等学校是学生教育的关键基地,必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概括来讲,教学质量就是高等学校的生命。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于2010年达到3000万人,各地区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呈下降态势,这时候各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不能完成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就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甚至是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风险。所以,在各大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十二五计划的完美展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改革,正逐渐完善,因此,为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校教学工作必须做出改变。由于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发展空间更大,所以高校肯定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会毫不留情的淘汰掉不能够紧跟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毕业生,例如,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量将突破650万人,但是其中多少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呢。然而,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能够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能够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

(三)有利于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很好的诊断、监督、激励、导向高校教学。它通过反馈原理,对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系统全面及时地获取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使正确的做法、经验得到及时强化,不合适的计划、方案、做法得到及时调整,错误的方案、做法得到及时纠正。

(四)有利于改变忽视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现状

高校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的管理,并不一定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然而,在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都集中了大量的高水平专业知识分子,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提高自身收入,在教学过程中,从事着非教学工作,比如:一部分教师在进修考博等等;一部分教师在从事自己的科研项目,甚至要求学生帮助其完成其中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各大高校的学生不在称呼教师为导师,而是叫“老板”就是最大的证据,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以后各学校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重新投入到教学当中来,有助于学生的各项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1.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要求明确高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求,只有确定好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狠抓教学质量管理,每一位高校教师使用充足的精力去培养高校学生,让所有毕业生成为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栋梁之才,才能办出规模大,声誉好的名校,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适应新世纪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高校自主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看法,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好坏,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应定期展开学生评价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教师体系。例如,每个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普通话标准程度、课后批改作业质量等等进行详实的研究分析,通过问卷分析结果,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调整,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1.明确各教学部门关系,强化管理职能。

高校教学方针的制定、实施、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各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明确教务处与各院(系)之间的教学行政关系,改进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强化校内教学宏观协调职能,并且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

2.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决策指导功能。

在高校内,无论是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在教改决策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另一方面,研究部门的工作要有前瞻性,善于捕捉信息,有计划地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决策指导。

3.充实软硬条件,保障教学顺利运行。

质量管理论文篇8

1.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2.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4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2]。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4.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4.4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完全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

4.5战略策划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

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话,那么质量战略策划是做正确的事情。前者是方法问题,技术、战术问题,后者是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方向错了,战略不正确,那么方法和技术战术再好,也是徒劳。质量战略以及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从而求得全局最优的整体效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质量管理论文篇9

1.制版差错控制

制版是印刷企业面对外部差错的第一个环节,因而对外部差错的检查主要由制版承担。外部差错主要有日期、文字、图片、压字压图、版序、合版、文章不完整、缺图缺字等错误。因本环节工作失误可能发生的差错是制版的内部差错,主要有拼错版序、调错文件(包括报种、版面、版本、日期等)、漏拼中缝、错发颜色(彩色、黑白弄错)、印版差错(异常曝光、图文残缺、图文变形)等。内外差错若在制版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版材的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若流入下道工序,首先增加了差错发现不了的概率,其次后面发现时也造成了时效的延误和成本的浪费;若印刷环节也未发现,将变成质量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制版差错控制应按流程确定各节点在差错控制中的责任,明确检查和控制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规范指导操作,并且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外部差错的管理要针对其特点,结合制版操作流程,设定相应的检查点,规定检查内容和方式。对于内部差错的控制,应分析流程中可能产生内部差错的节点和原因,建立相应的预防和检查措施。整个环节的差错控制还应尽可能复查,多节点检查才能确保不漏查。特别是当流程发生变化或发现漏洞时,应及时作相应补充。

2.印刷差错控制印刷环节面对三重差错:

①制版未发现的外部差错;

②制版产生的内部差错;

③印刷自身的差错。印刷差错主要包括因装版导致的版序、色序错误,以及因操作、设备、材料等导致的印刷差错,如带脏、图文残缺、脱墨、切字等。如前所述,这些差错若未发现而见报,其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印刷差错检查对象是印版、开机报纸和过程报纸,以检查开机报纸和过程报纸为重点。印版检查为辅助检查,一般不易操作,主要检查版序、颜色及图文异常(曝光异常、图文破损、图文变形)等。开机报纸的检查是重点,其检查内容较多,包括日期、版序、色序、版面颜色、图文完整性、图文变形、标题等。过程报纸的检点是控制印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导致图文受损的印刷差错。印刷差错控制主要通过控制分装版、开机报纸检查、过程操作及预防印刷差错的保养等节点的规范性,对差错进行预防和检查,发现差错后紧急处理,尽可能减小影响和损失。印刷企业岗位相对多一些,分工不同,因而需要划分不同岗位差错控制的职责。特别要完善差错发现时的处理措施,杜绝差错报纸入市。这同样牵涉到不同岗位,应对不同状况,要快速、有效地处理,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

二、印刷质量控制

印刷质量控制是以报纸印刷质量标准为基础,以让客户满意为目标,对报纸质量相关联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从图片、标题、版面(包括外观)、墨色等方面对报纸进行评定,保证报纸版面的编辑、图片处理、制版、印刷四个环节的标准性、规范性,让报纸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读者和客户面前。

理论上,编辑排版不在报纸印刷质量管理权限范围内。但从印刷质量标准的内容看,编辑排版对印刷质量也有影响,有可能且有必要通过沟通协商解决。跟编辑排版有关的质量问题有版芯大小不一致、超版芯、报眉大小不统一、鬼影、压脏、背透、图片无边界、合版眉线没对齐、图片放折页位置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报纸印刷质量。要管理报纸印刷质量,就要正视这些问题,让编辑排版环节了解并重视,配合印刷环节提高报纸印刷质量。

2.图片质量控制

在报纸印刷质量中,图片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报纸中几乎所有阶调、色彩都在图片中呈现,印刷网点控制的好坏几乎都体现在图片上。对图片质量影响最大的一环则是图片处理。这一环节有诸多参数会影响到图片印刷质量,包括总墨量、GCR、网点扩大率、阶调范围、极高光和极暗调的阶调控制等,还有对图片的经验性处理(处理风格或习惯)。这些参数的设置决定了图片处理的好坏,对印刷质量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以国家标准中相关参数的标准为基础,结合印刷设备的特性,以及自家报纸对图片效果的要求,设置相应参数,形成相对应的处理风格和模式。

3.制版质量控制

制版质量控制围绕制出合格印版进行。合格印版要求网点还原好、耐印力达标、套印精度达标、亲水亲墨性能良好、版面清洁(无杂点、无划痕)、版心位置符合印刷要求、印版外观完好等。而制出合格印版的控制点在于曝光参数、输出校正(网点还原线性化)、显影参数、拼版参数、印刷补偿曲线等的设定与动态调整,还包括印版质量的检查。控制要点在于规范检测、设定的方法,限定设定前提,即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设定,同时还要规范制版设备的保养,以稳定印版输出性能。曝光参数应根据相应的检测手段来设定,同时参照厂家提供的标准和方法。检测手段包括检测条、专用测试文件、目测网点还原、仪器网点检测等。若印版批次变化、长时间存放,或环境温湿度发生明显变化,都应重新设置曝光参数。显影参数应根据留膜率和空白密度指标设定,当显影条件、印版、曝光参数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设定。线性化校正是对CTP设备输出的校正,当曝光参数、显影参数、印版发生变化时,都要重新做线性化校正。拼版参数是依据印刷质量标准对报纸外观要求及印刷机对版心位置等要求确定的。印刷补偿曲线要用规范的测定方法对印刷机进行设定。当印刷条件发生变化,如印刷压力、材料发生变化,应重新测定。

4.印刷质量控制

印刷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生产过程中报纸质量符合质量标准、让客户满意。控制对象是印刷机、操作人员和印刷材料。控制内容是探寻印刷机的最佳工作状态,对印刷过程中的操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寻找合适的印刷材料,并监控其质量。也就是从设备、操作和材料着手,尽可能稳定印刷环节中影响报纸印刷质量的因素,实现印刷的稳定、标准和规范。

⑴印刷机工作状态

印刷机工作状态是指印刷机的滚筒压力、胶辊压力、套准精度以及裁切折页精度等。毫无疑问,这些都影响报纸印刷质量。根据报纸质量状况探寻合适的工作状态,就要在印刷机的维护和保养上下工夫,建立规范、有效的维护保养机制,如定期更换橡皮布、检查胶辊压力、检测滚筒压力等。

⑵印刷操作

印刷过程中的操作是从报纸开印到停机过程中操作人员对墨色、套准、外观等的调节。这些操作都受主观因素影响,会因人而异,对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因而,要以标准和规范来指导操作,保障质量的相对稳定。印刷操作是印刷过程中可控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弱的环节。因为操作由工作人员完成,人在主观上存在的差异,如质量意识、对标准理解程度、操作速度、操作熟练度、操作规范性等,会对报纸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对印刷操作的管控,不能只求标准化、规范化,还要注重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操作行为的培训和约束。

⑶印刷材料管理

印刷材料质量状况是指印刷耗材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稳定。印刷材料种类多、质量差异大,有些材料质量稳定性不太好。印刷企业的设备和环境差异也较大,对印刷材料性能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要求较高,有的适应性较强。综合这些因素,做好印刷材料的质量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控制入选材料质量;

②对印刷材料质量制订过程监控措施,控制使用过程中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③要有备用材料,以防因材料质量不稳定影响到印刷质量;

④要建立相应的质量反馈和淘汰机制。

⑷辅助质量控制

印刷质量控制过程中人和设备的影响因素较多,控制难度也较大。如果能够借助一些辅助质量控制措施,将能很好地提升印刷质量的稳定性。比如:在色彩还原过程中,设备的显示和输出差异较大;不同印刷机印刷特性不同;印刷操作人员不同,操作结果差异也较大。借助色彩管理可以校正设备显示和输出,让色彩还原更准确;借助印刷机特性曲线的补偿,可以排除印刷机的差异;借助密度计、色度计及测控条等,能明显缩小印刷操作的人为差异。好的印刷质量控制应当引入辅助质量控制措施,协助提升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质量管理论文篇10

2)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项目法人要定期对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检查,督促其按合同要求设立现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按规范要求组织文明规范施工,按程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检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等主要人员变更是否经项目法人,监理书面同意,变更后人员资质有无降低;重点,难点工程是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实际现场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实施;进场材料是否经过自检,检测频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建立不合格试验处理台账和应对措施;标准试验是否经中心试验室验证,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自检和工序检验是否按照规范完成,报告提供者是否具有资格;工程施工原始记录是否齐全;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是否落实,记录是否齐全;是否严格执行监理指令,质量问题的整改是否落实;内业资料是否规范、符合要求,且与工程整体进度一致。同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落实标准化工地建设,特大桥及特殊结构形式桥梁监控量测、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混凝土养护、路面工程混合料养生等工作开展是否及时规范。

3)工地试验室质量管理。项目法人定期对监理和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检查,督促其按合同要求落实检测工作条件,规范其试验检测工作,着重检查其检测数据真实性。具体检查试验室主要人员变更是否经项目法人书面同意,变更后人员资质是否降低;试验室环境是否满足有关要求;试验检测记录与现场情况是否相符;自检、独立抽检是否及时规范,资料是否齐全,独立抽检的频率、方法是否符合规范和相关规程要求;是否建立了不合格试验处理台账,处理结果记录是否完善;试验设备是否及时检校,资料是否齐全,仪器设备使用登记是否与试验记录吻合;试验检测数据是否真实、有效。

4)特殊项目检测管理。对于如桩基检测、桥梁及隧道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荷载试验等特殊项目,鉴于这些项目的重要性,项目法人应实行委托检测管理,制定配套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工程变更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各类设计变更,项目法人应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的相关变更管理规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和监理人员商讨,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实施工程变更。

6)各工程参建单位质量要求。项目法人应按照合同对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工程参建单位进行管理,使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全面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在工程公路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项目法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和上报。

2工程验收质量管理

工程验收是对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工程质量是否满足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是否可以移交下一阶段施工或是否满足通车要求,对工程质量、参建单位和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规定,公路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公路工程验收一般分为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项目法人在各阶段的作用有所不同。

2.1交工验收

交工验收是指工程项目完工且符合交工验收条件后项目法人应在公正、科学和真实的原则下,组织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参建单位对已完工程进行的验收。其主要工作为:检查合同执行情况,施工单位自检报告、总结报告及其资料,监理单位平行抽检资料、工作报告及质量评定资料;检查工程完工数量是否与批准的设计相符,是否与工程计量数量一致,审查有关资料,包括主要产品质量的抽检检测报告;检查合同是否全面执行,对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做结论,按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签署合同段交工验收证书,根据相关规定对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的工作进行初步评价。交工验收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并以质监机构“交工验收质量检测意见”为基础,对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做结论。对于交工验收时发现的工程质量缺陷等方面的问题,项目法人要督促施工单位在限期内尽快处理完成。

2.2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主要综合评价工程建设成果,对工程质量、参建单位及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竣工验收是在工程交工验收合格后,为满足竣工验收条件,竣工验收前通车试运营期间,项目法人督促参建单位对交工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并要求验收合格;按“公路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范围”的内容要求,完成竣工文件编制,督促各相关单位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并向质量监督机构申请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形成该工程质量鉴定报告。当工程项目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项目法人应及时提交项目竣工验收所需资料,协助竣工验收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篇11

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指在工程质量监督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表格及音像资料,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原始记录和重要凭证,也是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监督机构和人员开展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体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积极作用。因此,做好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一、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标准不明确,材料内容参差不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要求质量监督机构需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但未对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具体到地方,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鄂建[2011]79号)明确了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立档时间要求及保管期限,但也未对监督档案具体内容提出意见。内容标准的不明确,造成各地质量监督机构在形成监督档案时随意性较大。有的监督档案资料浩繁,有的却寥寥数页;有的把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技术资料甚至工程图纸均收集存档,真正反映监督工作开展的记录却难觅踪影,材料内容不符合要求。(二)囿于实际困难,监督档案资料不同步,不连续。质量监督工作主要在现场展开,在现有的条件下,监督检查记录一般由监督人员在检查结束后回到办公室予以补记,监督记录的同步性较差。同时,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监督人员的监管任务屡创新高。在一名监督人员同时监管数十项工程的前提下,完全将监督抽查与监督计划逐一对应且同步记录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监督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存在差距。(三)重视程度不够,监督档案资料不规范、不交圈。部分监督人员重实际检查、轻文字记录,往往出现监督记录字迹潦草、内容简单、签证不全等问题。有的监督档案中有针对质量问题的整改通知,却无责任单位的回复报告及现场复查记录;有的在监督记录中提出了监督意见,而后续的检查记录中没有相关的落实情况。(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特殊性造成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归档难。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战线长、断面多,有的甚至边拆边建,造成大多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不足,无证施工、先施工后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未经竣工验收备案即投入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设行为的不规范给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收集整理造成很大困扰。有的工程介入监管时已经开始施工,前期相关资料难以收集;有的工程已经投入使用但迟迟不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工程档案资料长期滞留在监督人员手中难以移交,随着时间推移难免出现遗失、损毁等情况。

质量管理论文篇12

--------------------------------------------------------------------------------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二、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止常施工。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据统计资料,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正因为这样,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还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材料的检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国家在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实际施工中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就能确保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

三、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四、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件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五、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