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2:56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

市场检验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学生能不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品来评判教学体系的好与坏,合理与否。与其它专业相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疑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是即刻加入岗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因此要求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完善的多维实践型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开阔的设计思路,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能力,并将自己对设计问题的构想通过可行性极强的作品展现出来。要完成上述问题的改善,必须要强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从多维度、多层次打造实践型的教学体系。

一、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打造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的剧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设计学科的敏锐性。当下高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与时代不符的老旧课程,与市场脱节的技法课程等。在实践型课程体系完善与打造中必须淘汰与时代不符的,与实际脱节的课程,更新使之成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淘汰旧课程的同时要保留传统、更新具有深远价值的课程,国际化的目光可以让我们及时引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围绕市场方向去挖掘,用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设置课程,创设新的课程体系。同时,作为时代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评判标准也需要不断推进,作品考核标准也应与时俱进。用新的评判标准去考察,考核过程里面应该引入一种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强调,并非单方面去衡量它,应以多维度的形式去考核。

二、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以及过程的严格执行

要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以理论式教学为主的观念。以社会实际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意识,改脱离市场实际的教学为实践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市场分析教学等等。所有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链条式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不同课程的每位教师在具体执行实践型教学过程中,通力协作严格按照多维度的方式去实施,摒弃现在高校教师的单打独斗的场面。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必须在教学阶段就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紧密联系起来。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要转变以往以理论式、技法类教学为主的思想,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适当的融入一些实践环节。例如,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界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就可与社会上的新媒体企业建立合作。借助企业开发新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设计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好的创意应用于项目中,同时也充分释放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技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整个界面设计的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另一个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团队的协作力量以及群智慧对于设计项目的影响,学习到相关的协作经验,反馈过来成为增强学生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动力。

三、具有实践型素质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梯队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效果的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艺术设计教师与高素质的教工梯队的完美结合,导致其实践教学深入不足,无法完成最后的一个环节。由此,高校需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及教工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实验室教工队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协调好教师与教工的协作关系。艺术设计类的一线教师都应拥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并定期下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其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不仅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最新用人标准,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实验室中的教工,应重视其人员配置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背景,能辅导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操作,多维实践型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人员具有实际的执行力。另外,邀请国外优秀的艺术设计师到校讲课,将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与教师、教工队伍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制定一个项目合作以工作室的课程形式来打造实践型的多维教学。总之通过从不同的渠道对教师梯队进行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学队伍,并通过具体的课程直接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接轨市场的实验室和工作室

实践能力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要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市场有关的项目。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和工作室,一般只具有实验的一些性质和功能,并不具备真正的接轨市场的运作能力。因此,需要在建设相应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教师带实际的项目介入实验室使其成为接轨市场的前沿阵地。教师可以在整个的实验室范围内建立自己独立的创意场地或者工作室,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法,脑手配合完成课程的推进。另一方面,在硬件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投入,配置最新的相关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器材。在管理层面的软件方面,应该不断提高实验室与工作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使用频率,鼓励创新探索的实验项目。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有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性,要求我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型为核心,打造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并举的切实可用的教学体系,以保障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实时对接上当下社会的需求并体现设计教学的价值意义。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型的教学体系是需要各个方面协同运作才能起到最后的效果作用,任何的单一的、片面的做法都是没法完成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打造,也就没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打造一个多维实践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也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林峰 姜钰莹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鑫,严斌,汤小胤等.多维实践平台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界,2015,(12):67.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2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或服装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少院系的专业教学仍然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习和实践基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不少新办的艺术院校或艺术系由于受资金的困惑,尚不具备实习、实验条件,专业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系来说,教师队伍中除了在别的高校已经退休又返聘到学校的老教授之外,就是刚走出校门又进入高校教师行列的本科毕业生,暴露出来问题的是老教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时展;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差。还有本科毕业生教本科学生、学绘画的教“艺术设计”、学机械的教“产品设计”、学计算机的教“动画”等等。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素质是升华,知识和素质通过能力展现出来。因此,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讲:一是要掌握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要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三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四是要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创意基础及专业设计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五是要具有独立完成设计构思、效果图、模型制作的基本能力;六是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辅助设计;七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二)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要融学生“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公共通用能力,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设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公共通用能力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基础能力,指学生掌握绘画基础、构成艺术、计算机运用等专业基础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学生要掌握标志设计、包装造型和容器造型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技能。专业基础能力培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发展迁移能力,指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进行拓展,解决新问题时的认知和能力的层度等。现代学习理论十分注重学习的迁移问题,学习的目标应是形成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三)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要融“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为一体。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体现着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理论讲解、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技能展示、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等。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实习实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时空上分,有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训,包括企业见习、岗位实训等;

(2)从形式上分,有技能达标实习实训和素质达标实习实训,包括通用技能实习实训和专项技能实习实训等;

(3)从内容上分,有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训和设计技能实习实训等。三、实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校内资源潜能,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1、实行“课堂、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真正实现“课堂、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创新激情,增长创造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真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有机的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艺术设计专业建立相应的实训室和教师工作室,积极引进专业设计项目和专业竞赛项目,使课堂、实验、实训有机融合。

3、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艺术设计教育应建立导师制、专业教师助理制、对口班级互助制。导师制,主要是针对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培养计划: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第一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创作活动,撰写具体设计方案。并将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而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口班级互助制,是指专业相同的高年级班级互助专业相同的低年级班级学习活动。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据目前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或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成才搭建良好平台。

1、充分利用人事关系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可请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或设计总监来母校传授专业技术,这对在校生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二是赞助母校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比如以校友单位命名的艺术设计大赛金杯奖,不仅校友乐意参与,而且也为师弟师妹树立了艰苦创业的典范;三是接纳或推荐母校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就业,使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就业单位。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3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4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5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6

2.关于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研究

3.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及应用分析

4.艺术类民办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5.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建设思想与践行路径研究

6.聋人艺术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7.从创意产业的社会性需求看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可实行性

8.浅析艺术高校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发展趋势

9.加强艺术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和谐校园的建设

10.高职平面构成教学改革之探讨

11.拓展教学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2.现代动画教育的思考

13.浅析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14.美好的声音———声乐教学体会

15.浅谈高校大学生话剧的编排

16.考察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7.论艺术教育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8.地方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9.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状况调查———以贵州大学为例

20.艺术对儿童教育的启迪作用

21.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22.高等艺术教育游戏美术规范的教学研究及应用

23.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尝试

24.现代绘画在设计中的作用 优先出版

25.如何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26.设计与文化———关于双融合课程体系的思考

27.论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28.县级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29.浅析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综合性视觉观

30.略论艺术教学中歌舞剧型影片的鉴赏

31.从传统文化理念看中西艺术设计教育

32.浅谈小学美术学习电脑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33.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34.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初探

35.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究

36.试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37.浅谈中国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教育的意义

38.书画名门的书画传承特点

39.论陶瓷英语在陶瓷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因素

40.无声的完美律动——由舞蹈“千手观音”引发的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思考

41.浅谈摄影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42.媒体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现状探讨

43.让梦想成为艺术创作的导航

44.传道授业 正身解惑——谈俞剑华的教育之功

45.关于高校应用艺术类专业色彩教学的探究

46.趣味性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小学低段为例

47.论雕塑教学中艺术理念的培养

48.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49.新时期高雅艺术进高职校园活动的探讨

50.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51.混合教学与德国探讨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整合实践研究

52.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挑战与创新

53.论美育与艺术教育

54.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

55.论艺术教育的四重取向

56.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57.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58.“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

59.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中的作用 

60.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61.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62.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63.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4.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65.试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动

66.学校艺术教育应如何实现“立德树人” 

67.当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新拓展

68.身体、审美与艺术教育

69.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70.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71.论艺术教育的开展途径及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2.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73.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中的艺术教育问题

74.艺术教育的荣誉与教学策略

75.丰子恺论艺术教育

76.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77.论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

78.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

79.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80.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贡献的研究——以上海市医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为例

81.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点

82.浅谈美学原理课程中的艺术教育问题

83.论艺术教育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4.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探析

85.山东省城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86.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87.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

88.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分析——以中美比较为例

89.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90.艺术教育O2O,千亿市场如何分羹?

91.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功能与定位思考

92.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民间艺术学取向

93.20世纪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流变

9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

95.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96.地方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97.艺术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7

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诞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文化,我国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面临艺术设计人员缺失的局面,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低,专业技能掌握较弱,无法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将现代学徒制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素养,满足社会中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由师傅带教,艺徒学习职业技能的古老职业训练方式,艺徒需要特定的工作场所下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并根据师傅的技艺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技艺方式。现代学徒制脱胎于传统学徒制,大多由企业、学校两方联合进行育人,教育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可以是企业员工,学生和员工在学徒期间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现代学徒制度通过双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教授了教育对象理论知识,同时教授学习者专业技巧。[1]

建立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实践练习的对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在接受完理论指导后,能够快速地进行实践,提升了艺术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艺术创作水平。

2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特色教学

近几年,随着艺术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许多艺术生纷纷报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实际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无法满足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

以某省三所高职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三所高职院校在本文以化名A、B、C进行分析。高职院校A将艺术设计专业归属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设计概论、室内设计、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设计企业、装饰公司。高职院校B,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艺传院系,主干课程以素描、3DMAX、Photoshop、Lightscape、AutoCAD、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艺术设计、工程管理等高技能方向。高职院校C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建筑制图、素描、现代室内设计原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装潢设计、施工管理方向。

通过对三所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与就业方向定位分析我们发现,三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一个共性,以高技能为主,但是对于学生就业方向定位过高与实际存在偏差。与此同时,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计大多相同,虽在不同院校但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大同小异,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毕业后没有特色技能,核心竞争力低下。

2.2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在为企业输送人才时,只是单方面的输送,没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无法掌握学生的设计优势,使很多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时,因为没有分配到自己的优势项目实践积极性低下。以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对于学校输送的人才没有进行能力测评,大部分企业专门设立一个实践学习部门,将所有实践学生安排在这个部门之中,使学生无法完全发挥自己优势项目。

2.3 学生发展不均衡

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较高的专业性与操作性,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艺术技能课程为主,艺术设计学生根据课程的分布,将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艺术技能课程以外的课程都不关心,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多方面均衡发展,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核心竞争力较低。

3 艺术设计专业中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针

3.1 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岗位不稳定,追寻其原因主要是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因此,在施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2]以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避免根据长久以来的教学经验主观臆断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应实地考察真正的产业需求,可以与相应的企业互相联合,从联合企业那里获得人才需求反馈,根据产业的需求设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向紧跟社会需求。首先,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综合能力,不仅学习基础艺术理论课程,还应全面涉及英语、计算机等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础技能;其次,设置专业技能培养,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引导学生加深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探究,并与合作企业相联合将学生输送进企业之中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实践,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并在教学中引入国家相关职业条例法规,确保每位学生有着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崇高的职业操守。

3.2 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

艺术设计专业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艺术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之上,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艺术设计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精英教师,在追求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切身处地的考虑作品的实用性。[3]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团队不断进行培训,保障教师在艺术设计方面不断创新,感受新的设计理念,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进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目标,配置专业的教师团队,保障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满足社会的需求。

4 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为保障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应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方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活力,建立特色化教学。与此同时,改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4.1 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

学校应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根据专业的特性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学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艺术文化趋势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符合时代特性。[4]

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动能性,举办校内艺术设计比赛,要求学生以新的设计概念进行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喜好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赢得比赛,会主动通过网络、杂志能传媒了解最新艺术流行趋势,营造潮流艺术设计氛围。然后,教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应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在进行备课时,关注国际艺术设计比赛,将有价值的比赛视频下载下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起观赏比赛视频,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最新艺术设计理念与艺术设计趋势。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了解到了最新艺术设计咨询,在与教师讨论过程中将自己对于新趋势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通过自身掌握最新艺术设计咨询。构建开放创新式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从不同设计中获取新的设计创意,了解社会艺术发展的趋势,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设计理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4.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重新审视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刚入校的学生不仅要培养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基础技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基础能力。为保障所有艺术学生多方面发展,学校还应设立监督教师,对非专业课程进行监督查课,提高艺术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查设立专业核心课程,设立专业核心课程时应注意侧重点,而不是将所有的艺术设计科目进行设置,将量化变为细化,使学生深入掌握每一门科目。

以调查过的三所高职院校为例,主干课程设置都有室内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教授,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授。通过创新改革教学方式,细化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

最后,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职业操守。

4.3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应从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入手。[5]从学校角度来说,作为人才的培养与输送环节,学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关注学生细节状况,掌握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人才输出时根据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小组划分,并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起输送于企业,方面企业的分配与管理。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者,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有着自己的需求标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发挥自己的需求者作用,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情况表对学生进行划分,输送至不同的部门,并分配给不同部门的精英员工,精英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获得充分实践的同时,感受正常工作中的压力,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另一反面,企业应将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实践表现记录下来,并对每位学生做出评估,将最后的统计结果与评估反馈至学校,有助于学校对实践后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学校获得最新的社会需求讯息,调整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企业获得专业人才,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5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发挥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增产的同时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提高了艺术生的核心竞争力,值得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 田秀萍,孙秀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要点及解决思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03):1-4.

[2] 曹庆梅.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尝试[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273.

[3]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5.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9-02

[作者简介]李文杰,北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吉林吉林132013)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造型课程,一部分是专业课程,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理论课程。这三部分课程主要是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艺术史论知识的文化内涵。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史为鉴,了解、借鉴并会应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之路。同时艺术理论课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多所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学习该课程的,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互动与衔接

艺术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与衔接。例如,目前艺术院校理论课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基本上是专任专教,有的专业任课教师从没教过理论课,也不知如何建构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更不知学生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结果使艺术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作品的生命取决于自身的文化积淀,而史论课程的教学是构建学生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有关设计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设计创造的文化底蕴及文化创意思维能力。艺术类专业史论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中外设计鉴赏与艺术比较研究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还包括相关学科的导人,例如文学、电影、音乐等。然而,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史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导引实践的重要意义。

2.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全国有近800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20世纪90年代,艺术史论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陆续在全国各大学及艺术类院校开设。从专业发展逻辑看,这些课程本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觉得史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将所学史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以实现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整合,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仍以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难以产生共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如不同时期的设计流派和风格以及相关的代表性设计师及作品等,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破解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问题的主要思路

虽然高校艺术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艺术院校有关教师的重视,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但目前很少有人从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效能互动并整体构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当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摆在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加强新生专业课导入教育

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形式,在新生进入正式专业学习之前向其介绍未来四年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明了设计专业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门课程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未来四年的专业学习计划及每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安排,使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的专业设计案例加以说明。例如,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包括会徽、火炬、奖牌、颁奖礼服乃至开幕式设计等等,通过对这些案例在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各自风格及其与整体风格的呼应等内涵的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调整专业课与理论课开课顺序

打破以往艺术理论课和专业课并行授课模式,使艺术史论课开课安排在设计专业课程之前。艺术史论课程就像素描、色彩课程一样,是为正式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果素描、色彩课程是为了强化学生造型和色彩感知整合能力,那么艺术史论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及相关艺术理论的认知。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之前开设艺术史论课程,不但符合学生学习的渐进规律,还能为学生以后的更有文化内涵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打破已往“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9

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受社会发展制约,同时,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教育的目的是承传文明、启迪智慧、为社会培养出全合格的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我国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可以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最高级别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定是我国从事艺术工作项目的一线劳动者和领军人物。我们的艺术工作再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拿出来面对来自世界的激烈竞争。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呢?我们认真审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陈旧老化,开设课程随意极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需要。思考我国高校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思维创造性能力和高素质实践能力的现代艺术工作者,探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设置开始,从而为教学方向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是一名80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是中国设计新生代。出生于80年代,30年来与祖国一齐成长,,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崛起。各个行业都发展迅速,设计行业更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一军突起。记得99年报考艺术设计专业时,此专业还是异常冷门。四年毕业时,艺术设计已“熟透了”。十年间,“设计”在中国从一个模糊的新名词迅速生根发芽,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设计专业扩充扩招,大量设计人才涌向社会。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高潮给设计工作者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却也是对中国的艺术教育的考验与鞭策。如何提高设计教学质量,怎样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不同层面的设计人才,是我国设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我们研究这种职业课题,对信息时代为这种教育提出的任务及要求,迫使高校艺术设计课题不断通过教改来完善。教学从课程设置开始,那么教改理应从课程设置改革开始。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设计艺术类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和复杂,名称各异,有的覆盖面宽,有的覆盖面窄,很难找出统一的模式。但就总体而言,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设计艺术专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专业名称与内涵、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出现了不断更新的趋势。打开各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答案揭晓。以下列举几个大学的教学大纲,分析总结他们的教学计划。它们横跨两岸三地,虽不能代表所有艺术设计学科,但也说明问题。

一、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术科专业科目:人体素描、实验素描、创意水彩画、设计、摄影基础、凹凸版画创作、立体设计基础、混合媒介、陶艺基本技法、行革、楷隶、篆书与篆刻、山水初阶、花鸟初阶、人物初阶、现代水墨初阶、书法专修、丝网与平版版画制作、西画进阶、空间与装置艺术、陶塑艺术、雕塑—造型与物料、摄影进阶、山水进阶、花鸟进阶、人物进阶、现代水墨进阶、绘画创作室、当代绘画创作室、国画创作室、书法创作室。

学科专业科目:中国宫廷绘画、传统与变化—中国文人画、考古与入门、港澳考古、东亚宗教艺术—印度、南亚、中国、韩国、日本、中国古典书法传统、士人的艺术—宋至清书法,西方现代艺术—现代主义与理想世界的追求,新时代的挑战—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当代西方艺术—后现代时期的艺术取向、艺术游观、后启蒙运动、革命时代到现代世界—1750至1860的欧洲艺术、三城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斯、威尼斯与罗马的艺术、东西相遇—香港的艺术、中国佩玉和葬玉、中国陶瓷—历代名窑拮英、古金—中国古代青铜器礼器、中国艺术史专题研究、瓷都景德镇—晚期中国陶瓷史。

二、台湾大叶大学造型艺术系

课程设计造型艺术的三大领域为:绘画组、雕塑组、工艺组。

共同学修:图学、艺用解剖学、进阶艺用解剖学、工艺概论、金工工艺、纤维艺术、染色、陶瓷工艺、漆工艺、水墨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粉彩画、膫彩画、书法、插画、石材艺术、木属艺术、塑造、装置艺术、民俗学、装饰图案、光影艺术、玻璃工艺、台湾艺术史、艺术心理学、素描研究、雕塑结构研究、西洋雕塑史、中国雕塑史、传统漆工艺研究、漆画创作、油画研究、绘画创作研究、浮雕创作、环境艺术、喷砂艺术、铸造、雕塑与环境研究、艺术评论、艺术管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学、特别讲座、电脑艺术、音乐鉴赏。

三、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主要课程: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法学基础理论、体育、素描、计算机应用、色彩、绘画透视、艺术概论、英语、平面构成、美学原理、装饰绘画、中国画、设计概论、文字设计、立体构成、摄影、色彩构成、黑白画、实用工艺美术设计与民间艺术、图形符号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室内外装饰与装修、包装设计、丝网印刷工艺、广告设计、色彩写生、电脑美术平面设计、容器造型与纸结构设计说明、书籍装帧、平面广告设计、销售心理学、电脑创意、印刷工艺、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一)国内内地高校各个艺术领域课程混乱

从举例的内地大学来看,极具中国内地大学艺术设计课程特点,内地大学艺术设计课程安排上基本上大同小异。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很多高校没有严格划分专业界限,又好比学校艺术设计分了不同的几个专业:环艺设计、平面设计等(大多数学校都有严格分列专业),四年制教育,有三年多的主修课程时间(除实习外),那么事实上却有两年多的时间不同专业实有上的相同课程。如果说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需要扩张延伸各个艺术领域,而大学教育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如何能学好各个艺术领域?所谓术业有专攻,学习各个艺术领域也一样,需要专心研究其一,而不是触类旁通。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们都感觉学得多而杂,于是视乎都懂一点却都不精,有的好像只是入了个门就已经结束了,所以对自己都持怀疑态度,对学习有的甚至有抵触。

我们需要整理划分各个艺术领域,重理其课程设置,制定真正有益学生的高校艺术设计分类课程。

(二)国内内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

国内各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开设基础课程都有很长的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授课现状如下:多以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体系为蓝本并且延续多年,就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来看,几年时间可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基础课却十年如一日,与时代脱节不说,而且也与专业课脱节,使得学生感觉基础课与专业课一样“各自为证”,不再是专业课的“基础”。

解决方法:基础课为专业课以及时代的“基础”,不能许多年一层不变,应考察各列学校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基础课程。

(三)与艺术无关的政治理论教育课程量太多

通过两岸三地的教学大纲比较来看,内地高校政治理论课程:马哲、马经、毛思、邓论、政经等绝对是少不了的,且贯穿大学前三年。而香港、台湾没有此类课程。我们有理由认为耗时太多的与艺术无关课程不利于艺术设计教学。

(四)内地高校教学计划里忽略艺术情操及文化的教育

比较香港、台湾,内地高校的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内地大学对学生艺术情操、历史继承、文化的教育少而略。像香、台大学的:中国宫廷画、传统与变化、士人的艺术、中国佩玉和葬玉等等课程都没有计划。

解决方案:多设立各种此类选修课,让学生们多了解接触,耳濡目染培养良好艺术情操与文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陈旧缺乏适应性针对性,人文教育内容较为欠缺,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当从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抓起。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当不断更新专业能力训练课程、严格划分各个艺术领域的课程、增加创造性训练课程与人文艺术情操与文化修养课程、更具高校自身情况创新基础课程。艺术设计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快,我们需要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教育教学改革,适应设计艺术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0

论坛以“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界、新思路以及新跨越”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为议题,旨在推动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为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文化强国战略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办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义尤为重要。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以十精神为指导,通过《艺术教育》杂志,搭建艺术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跨越,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改进学术之风,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机制,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适逢党的十胜利闭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将理论层面的审视与实践方面的探索结合,抓住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党的十精神高度一致,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继续办下去,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致欢迎词。他表示,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重要议题。李大胜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出人才、出精品,这一新的形式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因而,构建合理的体制、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培养人才、催生精品的环境和范围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

作为广州地区兄弟院校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提出期望。他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专门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在融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学科服务社会,此次论坛正是广东美术学院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黄丽雅说,“党的十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美,还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高尚的情操。”她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情操修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和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引导人发现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主持,她说:“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届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论坛主题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参与的专家和院校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活动,这说明,我们的论坛有着持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此次论坛正值党的十胜利召开,在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家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旨在引领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继续攀登。”

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开幕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具滋弘分别以《艺术学科建设的本质》《论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学科交叉的思考与探索》以及《韩国设计教育的现况》为题做了报告,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仲呈祥认为,十提出文化的功能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16个字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先锋者就是站在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自觉地引领这个思潮,攀登思想和艺术审美的高峰,而不是沉浸在这个思潮之中,甚至掉在思潮的末端去论证思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仲呈祥说,“我们应该深刻地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导艺术教育,统管艺术学学科建设。自觉认识文化的功能,要自觉把握文化规律,自觉担当文化的时代重任。十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八个字:富强、民主、文化、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八个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的层面提出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认为这二十四个字非常准确、科学,这与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学习贯彻的过程当中去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每个个体的要求去改善、改进,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仲呈祥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藏”在公民之中的,公民素质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种德曰道德,这四种德都与艺术教育相关,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相关,讲德就一定要讲到人的德,人的德是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是靠审美、情感传递的,因此,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重要的还是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在报告中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问题在于这种精神力量还带有民族的特征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发生作用?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一方面,如果要让中国的文化发生真正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改变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第二个是与之相关的,如果要让文化发生这种精神力量,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将艺术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首先,怎样改变思维方式。众所周知,现在所谓措施多是引进西学,很多问题其实并不产生在西学本身,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成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这种两分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与艺术直接进行对立,更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科的分化、思想的破碎。要重新改变这些,特别要重新去认识所谓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打破这个两分法,只有艺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曹意强还对“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应在教育”做了深刻的解析。他指出,“我们的文化,一方面指高雅文化,坚持伟大的文化创造,而这个伟大的文化创造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如何引领我们去创造?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的精神目标,教育按照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引领人超越自身缺陷,包括思维方式的缺陷,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提升、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他说,艺术是文化的主体,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艺术创造人才,同时要担当起重新改变国家教育中所体现的思维的两分法。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就是要从重视学科建设,以及它对改变民族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做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结合清华美院的实际,强调了新世纪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他在报告中讲道,“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时代,今天的信息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今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艺术设计对研究者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未来的发展,当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是学科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领域交叉融合以推动知识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鲁晓波阐述了艺术创新和世界学科的更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并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中产生。

具滋弘在其报告中系统地对韩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设计教育是教授形式的生产、流通、享有的方法及方向的学科,其具有与家庭、社会及文化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特性。他提出,当前韩国的设计教育大体分为普通教育、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教养教育指社会教育机构实行的设计教育,专业教育指大学专业教育课程,韩国从1954年开设设计教育以来,其教育课程有过七次改革,即过去以制造业的产品、包装、广告等设计为主,现在更注重信息设计、经验设计等与信息、知识相关的教育,而且逐渐追求艺术自然科学、人类学、技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相融合的跨学科教育。他最后总结,韩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更注重能够打动人心的感性设计,即通过艺术设计对人心理的治愈疗法设计,也称Healing design,并且已经在韩国悄然成为一种新趋势,为国际艺术设计提出了一个新思考。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1

[2]吕青,艾霞.刍议在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J].职业时空,2008:36.

[3]王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J].教育评论,2011:126-128.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2

课程内容陈旧,设置不规范。在人文素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缺乏系统规划,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之间缺乏相互的关联和渗透,不同专业也没能体现出其专业特色。即使开设有人文课程,也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些教师为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机械的讲授,而艺术设计生也仅仅为了取得学分而被动的学习,在思想心灵深层没有接受这些人文课程的真谛。人文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它的作用不是一下子或者短时间内就能突现出来。立竿见影的技术教育使人们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它促使艺术教育追求“短、平、快”的教育效益。通览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就可略窥一斑:各门课程知识完备、材料丰富,但是均缺乏人文知识的融入,人文知识学科更是少得可怜。

2、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影响了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既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抵御拜金及拜物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艺术设计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追求,也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上的误导所造成的。致使他们在校期间过分着重艺术专业的学习,而非主动地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品质修养,不愿意去涉及广阔的人文空间,甚至有人认为学习人文知识只是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的一种消遣与时间的浪费。这种人文知识在培养人才目标上的淡化,学习气氛上的淡薄,造成艺术院校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对艺术设计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个人的创造价值,人们在激励的竞争中谋求最大的利益。这种概念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艺术领域,一时间金钱至上。近几年来,受社会低俗文化和不良习气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心理急躁、学习不安分,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虐猫、自习室投毒”等犯罪事件屡屡发生,正是因为缺乏人文教育。这些事实的背后,的确给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敲响了警钟。

二、加强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意义

对艺术设计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艺术设计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1、加强对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设计是一个“起之于人,归之于人”的思维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一切设计活动,只有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它才能成为有效设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兴起,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的设计思想已经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设计准则。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头脑中没有“为人”的观念,缺少“为人民设计,造福人民”的思想,要想学好设计,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尤为重要。

2、加强对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是设计师职业素养的需要

艺术设计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作,它是以创新为目标的综合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作为设计创造主体的设计师,除了应该具备艺术与设计方面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人们对产品造型、质量标准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如果设计师缺少人文素养,设计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这样的产品即使再怎么精美,也必将行之不远,被市场淘汰。

3、加强对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是高校全人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这个“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所在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一无所知,国家观念集体意识淡薄,即便专业学得很好,软件使用很熟练,能称得上优秀学生、跨世纪人才吗?有这样的学生,何谈为中国工业的振兴而设计?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加强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的主要目标

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不能用说教、讲理的办法来实现的。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艺术设计生学会怎样做人,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然和环境。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对艺术设计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艺术设计生的头脑,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要不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以艺术人文知识教育为起点,培养艺术设计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包装教育观,帮助艺术设计生深刻理解艺术的人文内涵,提高对艺术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艺术行为抉择能力,从而把握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艺术技术永远造福于人类。

3、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撑,促进艺术设计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艺术设计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加强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的主要措施

1、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模式。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艺术人文教育,增强艺术的人文特征,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1)改革教学方法。人文社会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人文教学应摒弃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考试等方法,坚持以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为主,体现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特征。推行以艺术设计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等方式方法,使他们在讨论中展现立场,在对话中阐释观点,实践中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反省中揭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艺术设计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现在大多数院校专业课的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从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到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绘画能力)较强,而人文科学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也较低。因此,开设一些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给艺术设计生增长人文知识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这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开拓知识面具有很大裨益,能使他们具有全面完整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广博的艺术专家。

(3)鼓励艺术设计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在公司可以学到学校里所学不到的东西,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滞后。目前,我们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企业的介入,无视社会的需求,或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以至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不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是:设计能力不强,实践经验又没有。这就造成现在的尴尬局面: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又很多,但是双方都在“望眼欲穿”。因此,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开发、设计教育、设计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及校企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对于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院校,可鼓励学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职,学校内部也可以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工程进校园,校办工厂、学校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室等都是学生设计实践的理想场所。还要经常组织艺术设计生深入社会,参加扶贫、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以此培养他们“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2、努力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艺术设计生的人文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必须提高艺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有计划地派送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考察、访问等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因为艺术专业课教师对艺术设计生也具有重要的人格影响力量。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师在心理上本能地存在一种敬佩之情。教师的敬业精神、授课水平、仪态风貌、个性特点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德高望重、学术造诣颇深的教师,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就更大。要提高和调动艺术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促其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艺术设计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树立榜样。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艺术设计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接受校园环境所负载的信息而发生“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因此,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艺术人才包装教育常常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

(1)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帮助和指导艺术设计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演讲比赛、设计作品展、影展、文艺演出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