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训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3:25

会计实训论文

会计实训论文篇1

会计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的关系

记账与报账等是会计最基本的工作职能。而文字及数字的书写则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工作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工作也与时俱进,电脑的运用已相当普及,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告别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模拟实训还要不要有手工操作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工作由传统的“珠算”基本为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手工会计凭证、账簿等许多原始资料仍然存在。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会计从业人员的手工记账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这也是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展示窗口。所以职业学校从会计模拟实训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学生进行手工操作训练。会计工作要求耐心严谨、细致认真,书写文字与数字要求规范;账簿、凭证、票据等要求页面清晰整洁、易于辨认。特别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更是要求规范严格。我们常在银行见到一些票据因书写不规范而被工作人员退回重写便是证明。但是,现实生活中手机、电脑的普及,使一代人丧失了了手写能力的锻炼机会。不管是实训操作还是日常书写,许多学生下笔随意,歪斜潦草。文字与数字或写得很大超出格子,或写得很小偏居一隅,又难认又难看。现在会计工作电脑的普及背景下,可以将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结合起来。在手工操作训练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一丝不苟地进行文字、数字书写训练。手工操作模式与计算机操作模式可以采用同一套训练资料,让学生先进行手工会计操作,然后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二者得出的结果,对照验证,取得一致结果。如先提供一套会计凭证、账本、报表等实训内容让学生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中进行实训,然后把所得到的会计信息,再在电算化模拟实训室中,利用财务软件重新演算处理一遍。藉此对比手工操作与电算化两种方式的差异。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实际业务处理程序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会计实训论文篇2

会计院校实训基地的创建是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实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实训教学软件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给学生以及职业岗位提供了零距离的接触机会。可是会计专业的实训软件的设计更加具备现实性意义,由于会计自身就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工种,企业在对会计人员招聘时,会要求最少要具备3年左右的相关经验,这样的经验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的,只有透过会计专业实训教学软件或者同企业进行合作,才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几率。所以,会计专业学校对于实训教学软件的设计变成了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中的首要问题,怎样建设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以及教学方式变成了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

二、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在进行前的筹备

1.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素质

会计实训教学软件需要通过老师在进行相应会计相关课程的传授之后,通过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要通过老师实现对班级进行相应的设置,通过学生所要实训的内容,并且通过当前软件进行简易的二次研发,适时制定出一些较为符合学生真实情况的实训题目。这不但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了解软件研发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操作方式。

2.会计实训设施的配备

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和相匹配的网络机房,成为了进行会计实训软件教学的必备条件。当前,会计实训教学软件泛滥,老师一定要结合资金和教学所需,通过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考察,选择性价比较高、售后服务较好的软件企业。因为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化较快,要尽可能选择免费提供软件升级、售后服务迅速、信誉良好的软件企业,并将其成为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的软件。如果资金充足,就可以把会计实训软件教学设置到模拟实训教学的场景当中,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设定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

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能够将老师的工作量有效降低。可是,同样需要具备较为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当前任课老师的行为进行规范。老师在传授课程当中,要加强讲解学生较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及时通过会计实训教学软件体现出学生真是的实训情况,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适时建立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会计实训论文篇3

校园展会实训是学生在学习完会展营销类、策划类以及设计类课程之后,将所有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通过本实训课程,学生可以策划、组织、实施一个完整的展会项目,提升其展会策划、管理能力。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增加其对会展行业的认同感。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实训课程目标,会展专业教师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此次实训的任务是校园展销会项目。专业教师在与科隆展览等知名企业进行交流后,获取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结合会展专业学生实际,对这一任务进行严谨的教学分析,制作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

三、课程实施步骤

(一)实训准备。根据课程设计方案,专业教师首先为学生制作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组织分工表、招展计划表、工作进度表等学习、工作指导材料。在学生组织方面,采用会展企业中的项目制,由总经理、各职能经理及项目组员组成三级管理阶梯。整个实训及管理过程采用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方式。详见下图图1学生组织结构图

(二)学生动员。学生第一次操作展会,很多学生不太相信这件事情可以成功。因此,需要调整学生的价值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给总经理及各项目经理进行了培训动员,让骨干人员对此次活动的价值具备清晰地认识;然后给全班的学生进行了动员。采用优先推荐实习以及销售提成等方式来激励学生。

(三)招展工作。招展工作是本次展会成功与否的关键。招展前期,一方面给学生进行了销售谈判技巧培训,另一方面邀请学校社团中有赞助经验的学生做经验介绍。与此同时,让学生现场模拟,请一位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扮演真实展商,考察学生销售讲解以及现场反应能力,考察合格后方可开始招展工作。招展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展商洽谈。每天上午指导教师考勤,电话检查招展情况,下午学生招展结束后要汇报工作情况,交流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了销售技巧、激发了销售热情也避免了偷懒现象的发生。

(四)宣传工作。招展工作结束后,开始启动宣传工作。宣传方式和内容由学生自己策划、执行。学生一般会采用校内电子屏、横幅、各班宣讲、跳蚤市场招商、微博、人人等成本低廉方式进行校内宣传。

(五)现场布置及管理。展会现场布置工作和招展工作同时进行。现场布置工作琐碎,很多事需要细节的把握。为此,教师需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展会筹备工作进程表,将每一个环节细化,明确完成任务时间、责任到人,指导教师每天检查进度,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按照工作进程表,校园展会按照计划时间如期举行。

(六)展后评估与反馈。展会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对学院师生以及参展商进行了调查反馈、分组分析调查问卷,撰写评估反馈报告。

三、课程效果

展会实训结束后,参照实训目的,会展专业教师通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访谈等方式对实训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从教学效果来看,会展专业师生对展会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反馈最多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意识、全局意识、细节意识、危机意识、团队合作。可见,校园展会实训不仅可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在职业情商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从宣传效果来看,企业对学校的氛围,会展专业学生比较认可。部分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就业,校园展会实训可以对学校、专业起到宣传的作用。四、收获与反思校园展会实训是我院会展专业综合性实训课程的一次尝试。这次实训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相信学生。校园展销会看似简单,但操作工作繁琐。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考验教师也考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看到了学生能干的一面,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对展商及学校声誉的负责、遇事的行动能力、他们精彩的创意、任劳任怨的品质都令人感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施展的空间。

(二)学生职场经验较少。校园展会实训是模拟会展企业项目运作方式进行。实训过程中,暴露出学生的主动意识差,领导不问,不会主动汇报工作。工作比较被动,老师告诉的会做,没告诉到的不会主动思考。在与领导沟通时,只会反馈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在工作中出现变化时坚守承诺,不好意思与展商沟通等问题。这些职场经验、技巧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接触工作任务,逐渐培养学生职场技巧、意识。

会计实训论文篇4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会计实训论文篇5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林克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审计实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2]彭东生,袁红萍.高职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J].财会教育,2013,10(20).

[3]李岩,杨粲.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J].全国商情,2013(10)75-76.

[4]缪喜玲.审计实训教学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28):72-74.

[5]罗立立,吴奇峰.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审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7).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冠华.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06).

[3]刘峥,范莹莹,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4]夏艳姝.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5]李岩,梁平,李航.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9).

[6]陆迎霞.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建设研究——基于会计学专业审计实训课程[J].国际商务会计,2012,(06).

[7]缪喜玲.审计实训教学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8]夏艳姝.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审计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会计实训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我校财会教师都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除担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外,还一直担任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基于我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选编、时间安排、内容安排、教学情境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的好坏,而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针对的是会计专业中专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会计专业课程时都觉得比较难,特别是对会计上的一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如借贷记账法、会计账户等。因此在会计实训教材或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浅显易懂,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应配套,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根据多年实训教学实践,以及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科技实际工作要求、会计上岗证考试要求、会计工作规范,编写了校本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并且在各年级实训及技能培训实验班实践多年,效果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不能过于复杂、冗长,否则容易造成使学生厌烦、糊涂的状况。

二、实训时间安排

在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可以在学期中间平均分三周,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同步进行,也可安排在讲授《基础会计》课学期的期末几周进行。本人认为采用中间一种方式效果更佳。因为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配套进行模拟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巩固和深化会计理论知识。

三、实训内容安排

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本人把整个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分为五个项目,即:数字书写实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实训、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实训、会计报表的编制实训、基础会计综合技能实训。(见上表)

四、教学情境设计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人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采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创设教学情境。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际做账的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模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成果凭证,相互点评、纠错、学习,直至掌握。

1.真实学习情境:提供仿真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在实训室环境中仿真做账。

2.合作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组,每一个实训组由7人组成,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组合搭配,相互合作学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拟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凭借实践丰富会计理论知识,也为会计上岗证考试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方式

会计实训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1-02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学校,具有培养周期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等特点。而会计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经济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开始扩招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企业所需会计人才。高职高专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具有的最大优势便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使得这些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服务。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的必要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日后能在进入社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我国的教育制度重视素质教育,通常理论为主,容易忽视实践,会计属于经管类文科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在企业中它又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因此,学校在完善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时,也要重视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会计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会计操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过模块化实训将其细分,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会实际操作,为未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奠定基础。

2.从课程角度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高专开始根据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很多文科类专业一改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引入课程设计、实验等操作性强的课程。从课程角度考虑,会计不仅应设置理论课程,还应开设相关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为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可通过设置沙盘模拟、点钞大赛、理财我最牛等相关竞赛来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程设计中操作性课程较少的缺陷。

3.从教师角度的必要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主要看重其专业和学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老师一般会选择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人才,而实际上,这类人才刚从校园出来,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将模块化实训很好地运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增高了,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证书,过去考取该证书时基本均为纯理论知识,而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加入了会计电算化,考察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会计的实操能力越来越受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偏重会计核算。会计专业可分为出纳模块、会计模块、成本会计模块这三大模块,高校在会计模块化实训中偏重会计核算模块,而忽视了出纳、审计等模块,高职高专更多的是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因为会计核算是会计操作的主体部分,也是难点,高校重视该模块并无不对,只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一味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一些基础会计操作能力的实训。例如,很多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后会计核算能力不错,但一些基础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的登记都不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细心、规范等素质,不利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

2.校内实训岗位不清。高职高专的实训一般是通过相关教师发放一些实习资料,一般选取某个企业一个月内的经济业务材料,学生在实训期限内要完成从填制、审核凭证至编制会计报表独立完成一整套核算程序。由于实训条件有限,教师和学生对实训课程也不及理论课程重视,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人多岗的混乱局面,学生既是出纳又是销售人员,可以学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却不明白岗位之间的分工和衔接,不利于在企业中进行实操。通过这种岗位分配不清的实训课程,学生也许会对单个的凭证、账薄、报表有一定认识,但对企业整体的财务工作如何动作、各岗位之间如何连接、凭证如何传递、各岗位明细职责怎样却感到模糊。

3.校内实训条件薄弱。高职高专的实训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对学生要求较低,造成学生和老师对实训课程的不重视。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开设了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实验室,但往往实训条件薄弱,设备少,无仿真效果,只提供几张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并且资料陈旧,有些实训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要求已不相符,而且内容简单,能全面涵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实训资料比较少见。因此,这种不完善的实训条件导致这种模块化的实训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不能从实训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积蓄力量。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策略

1.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高职高专的实训设计往往过于模糊,只注重会计核算方面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为提升实训的效果,高职高专应将会计专业实训模块分为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实训模块、岗前实训模块分别进行实训,对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主要是点钞、数字书写、传票翻打和记账技术,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实际上是会计实训中很重要的基础技能,也是会计操作中容易忽视和出错的地方,高职高专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可以为学院打好基础,为学习更深层次的实训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训模块主要包含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费用岗位、存货岗位、收入利润岗位等细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通过将会计专业内容进行细分来分步实训。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的一整套实训内容,将细分的模块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包含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2.根据实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训形式。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实训内同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形式,比如课内分散实训、模块集中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课内分散实训是针对一些基础会计操作的实训形式,通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设置这种小型的实训实验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知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凭证填制和审核来加深理解。模块集中实训,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统一针对某一模块进行实训,范围更广,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是通常在完成整个会计理论教学后选择的一整套会计实训,相当于一项仿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选择“多师型”教师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内容丰富,通过会计模块化实训可以将其细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在将课程细分的同时,教师也要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选择“双师型”模式,即理论知识老师和实训知识老师。实际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会计模块都是丰富多样的,高职高专只有通过专业细化,在不同模块的实训中提供更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通过聘请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进行某一细分模块的实训课程教学,一方面节约了教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企业岗位和需求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多师型”除了可以通过聘请更多的专业教师外,还可以通过提升相关教师的能力来使某一教师担任多模块的实训教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的理论技能实践,还要积极地到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挂职实践,使自己具备多种岗位技能,以便可以在实训时指导选择不同模块的学生。

4.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会计专业是实际操作较强的专业,传统教学中学校也会设置一些实训课程,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往往是根据会计专业的内容划分,比如财务会计的模块化设计通常会划分为理论模块、知识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中岗位技能模块通常又会被分为:出纳岗位模块、材料岗位模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收入模块、利润模块、成本费用及总账、报表模块等。这些模块均为会计实训内容,但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现代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除了要对会计操作技能进行实训,还要结合实训中岗位所属行业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内容,根据行业特点来实施会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财务会计信息。要完成这一转变,学校要从实训设备、资金投入、合作企业选择等各方面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提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成效。

会计专业虽属文科类专业,但也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将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模块化校内实训的环境配置、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等策略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实施,实现其最终目的,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会计实训论文篇8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会计实训论文篇9

[作者简介]周志红(1975-),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潍坊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482,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01-02

一、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笔者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会计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结果表明,示范校的会计专业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很多示范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结算”“会计制度设计”“财政与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院校才开设,而且有些理论课程并不能体现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示范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针对理论课程开设的独立的专项课程。总体来看,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理论课程数量偏多,个别院校甚至多达二十几门,而实践课程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偏少。

2.教学效果。为了解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会计专业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课时安排等。以山东省高职会计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3%。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58%的学生对理论性专业课程不感兴趣,74.92%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25.08%的学生表示还可以;8.47%的学生回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实训任务,22.03%的学生回答经过老师指导能够独立完成实训,大部分学生感到实训时无从下手;33.9%的学生回答对现有的“集中式理论学习+集中式实训”的教学模式满意,66.1%的学生回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满意;100%的学生对现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不满意,认为实践课程的课时太少。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以及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效果是不满意的。

二、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偏重于专业理论课程,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没有全面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部分院校开设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所授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少,甚至用不上。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不到多少作用,还大大挤占了实践课时。这是造成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低、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为深入剖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笔者还调查了示范校会计专业的课时分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示范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课时占比大多在20%~30%之间,而理论课时占比超过70%。这种格局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偏向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时分配,势必加重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2.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于上述专业课程的设置,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相应采取的是“集中性理论学习+集中性整周实训”的教学模式,即在先后顺序上先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集中性的数周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能同步进行。一方面,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偏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关注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感觉入门难、难理解。在后期的集中实训时,由于专业知识理解不够、平常训练机会少,学生接触实际业务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课指导教师也很无奈,索性将答案告知学生。如此一来,实践能力训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变成了机械的“照猫画虎”训练。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课程体系设置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割裂,教学模式的单一、机械导致了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低下,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改革“轻实践、重理论”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三、建议与对策

“教学做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逻辑搭配。

1.理实课程的逻辑搭配。所谓“理实课程逻辑搭配”,是指将关联密切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组合在一起,构建成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及时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训练,以实践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学习。这种逻辑搭配可以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协同,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有效破解前文叙及的“尴尬局面”。

构建理实课程体系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应予协同搭配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保证理实课程搭配的内在逻辑性,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逻辑搭配后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如下表所示。

有效协同的理实课程逻辑搭配一览表

(说明:①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指定辅导教材;②采用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教材;其余教材均采用自编的“一体化”教材。)

上表将原来普遍设置的10门课程进行逻辑搭配后,设置为5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这5门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因课程数量减少而节约下来的课时,可以调增5门课程的学时,调增的课时可以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但与原课程设置的总课时相比,逻辑搭配后的“一体化”课程总课时并没有增加。5门课程使用的配套教材,可以有效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理实课程的协同效应,开创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双赢”的局面。

2.教学模式的重构。在有效协同的“理实课程逻辑搭配”基础上,为保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效果,笔者构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

“一体”是指“理实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进行,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案例下的实战训练”融为一体。“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案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实现会计专业的学以致用。仅有“一体化”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三结合”。“三结合”是指阶段性“一体化”教学与集中性手工会计综合实训有机结合、手工会计综合实训与集中性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有机结合、校内仿真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三结合”中的“一体化”教学,主要通过上表中逻辑搭配后的课程来实现,每一门“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一阶段。01~04课程全部结束后,便进入05课程阶段,05课程包括四周的手工会计综合实训和一周的电算化上机实训。每一门课程的阶段性“一体化”教学为手工综合实训储备了各项核心专业能力,手工综合实训为各门“一体化”课程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提供了有效平台,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三结合”之一。利用手工综合实训的结果性材料,使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财务软件账务处理的有机结合,此为“三结合”之二。上述两个“结合”都是在校内完成的仿真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各项专业实践能力在仿真性实训中得到了反复训练,增强了学生对真实业务的感性认识,克服了对真实业务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此基础上,第六学期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对学生校内仿真性实训的实战演练,使学生应用专业实践能力完成会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此为“三结合”之三。

“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手工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五个教学环节,后一环节以前一环节为行动导向,前一环节以后一环节为行动基础。这种重构的教学模式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保障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逻辑搭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体现了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促进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有效协同,辅之以重构的“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的保障,为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会计实训论文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0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00- 03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相关调研显示,我国高职生在就业中的表现为基本工作能力较差,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基本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高校各专业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会计实践教学更是如此。然而,综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 会计模拟实验室利用率太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已陆续建立了实验室,但不少学校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这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场地有限、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国内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教学为例,存在的问题有:

(1) 实验内容缺乏接近企业实际的、系统全面的实验案例,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综合实验教学教程。

(2) 会计手工实验与计算机会计实验严重脱节。

(3) 重视工业企业会计实训,忽视商品流通会计的实训。

(4) 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实验教师的企业实施经验较少。

(5) 实验课时、实验场地严重不足。

1.2 校外实习困难重重

目前,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时间、场地等限制,学生在校内实习的机会及课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让高职生到校外实习已成必然。然而,我国高职生在校外实习的现状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原因在于:

(1) 实习单位联系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商业机密等原因大多拒绝安排实习生实习。

(2) 实习生实习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个别能接受实习生的单位,因各种原因所限大多实习生不能在相应岗位实习,而被安排做其他工作。

(3) 实习单位分散,给学校实习生的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4) 学生在外实习费用较大,这将会给贫困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仿真实验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知识化、综合化地构建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将成为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之路。

2 “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总体思路

2.1 本文核心概念

(1) 就业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3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是根本,专业能力是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在本文中实践教学环节暂不涉及毕业设计(论文)。

2.2 总体思路

不难看出,前述“就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两个核心概念相互结合后,一对一地构成了3个关键环节——基础技能环节、专业技能环节、综合技能环节。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这3个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会计“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有效提升和开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3 高职院校“分段式”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本文所构建的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分为3个阶段并依次分别构建3个平台,即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会计综合实践平台。

3.1 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以实验课的形式开设

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功,这一实践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却是检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一关。究其原因主要有:

(1)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岗位快速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没有单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精力、费用对毕业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企业更需要有扎实会计基本技能的学生。

(2)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初期急需会计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毕业生被聘到会计部门工作的初期通常从事的是一些财务岗位的辅工作。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会计实训的现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一直都有高估的倾向,如会计、会计主管等。这一定位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根据以上分析,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针对上述财务岗位辅工作的就业需求来设计。所谓财务岗位辅工作是指除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之外的财务工作。包括票据填写、汇总表编制、凭证要素审核、办理银行结算、公司注册、报税等。这类辅工作,由于难度较低且不直接涉及会计核心工作,只是为会计账簿提供基础资料,因此不需要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就能处理,具备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稍加练习即能熟练掌握。例如现金支票的填写,在会计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阶段,只需向学生展示支票的样本,介绍格式、用途、填写要素即可,至于现金支票的使用方法、科目设置则在进入第二阶段的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时再做更为深入的训练。

3.2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实现

为了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达到上岗要求,在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设计一个会计专业岗位训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按岗位细分的会计经济业务仿真资料,以便强化训练会计人员应有的主观判断能力、账务处理能力, 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打好专业基础。

3.2.1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的特点

(1) 本层次的实训需要相当程度的理论支撑。与第一层次的实训内容相比,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尤其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要点、各类经济业务类型的特定核算方法等。可以想象,如果这些理论知识不能系统地掌握,则很难将实训进行下去。

(2) 实训内容应注重局部强化。本层次的实训重点应在于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只有当练就了记账凭证编制、账簿登记等会计岗位技能扎实的基本功,为会计报告的编制提供准确的资料,正确地编制会计报告才成为可能。

(3) 实训应有同步仿真的实训资料库作基垫。本层次的实训内容已直接涉及到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因此,要想把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做到位,需要同步的、仿真度较高的实训资料,然而仅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材来看,还不具备时效性与高度仿真性,同步实训资料更为欠缺。

3.2.2 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实施要点

(1) 建立实训资料库。高职院校应定期进行企业调研,动态更新收集实训资料,包括原始凭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收集与更新。

(2) 编写同步实训手册。由实训教师根据调研情况,按照理论教材的章节编写更新同步实训手册,对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内容进行局部强化。

(3) 按章节设计实训内容。即按章节重点训练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辅助训练明细账登记、总分类账登记,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则属于第三层次综合实训的重点,本层次尚不做考虑。

(4) 同步开设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应与各专业会计理论课程相配套,包括内容配套、课时配套(如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定为1 ∶ 3 )。

本阶段的训练建议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比较合适,主要是为财务会计、专业会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度。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当然,在整个实训资料库的建立过程中,应突显对经济业务的种类变化所应进行的调整和应对,尚不必考虑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

3.3 会计综合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前实施

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的目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和考核,以满足学生就业后对会计工作职位逐级提升的需求。

3.3.1 会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1) 实训内容应体现会计循环。从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直至编制会计报告,所有经济业务的设计必须具有关联性,各表格的金额之间应具有勾稽关系。

(2) 经济业务具有“隐蔽性”。本层次实训中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均需由相关的原始凭证来做充分的描述,不再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给学生做出明确的提示,而是要给出分析判断经济业务内容的空间。

(3) 实训模型应满足就业定位。不论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基建行业、金融业还是事业单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定位,选定一种行业类型的单位作为实训模型,切忌一味追求大而全。

3.3.2 会计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的实施要点

(1) 编写成套实训手册。选定适合就业定位的某一特定行业单位为实训模型,在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实训手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组合、删减或更新,详细整合实训资料,尽可能系统、全面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高度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以检验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2) 建立实训模块。实训进度不可一味追求快,应该有张有弛地统筹安排整个实训进程,具体可分为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编制报表4个模块进行,根据每个模块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合理设计实训进度。详见表1。

会计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应安排在整个学制的最后一学期比较合适。

4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可采用校内实验与顶岗实习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案来进行。

4.1 将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岗前热身”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建有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因缺乏具体操作内容而一直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所建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及所倡导建立的实训资料,恰好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校内实验室可分为手工实训和计算机实训两种,大力加强计算机仿真会计综合实验的力度,最终实现手工账与电子账并行的教学目的。但不论哪一种,都需要事先建立并不断更新实训资料,从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经济业务类型的提炼整合到核算方法的更新,都要力图做到与时俱进“岗前热身”,以保证最大程度上接近会计实践。

4.2 动员一切力量组织顶岗实习 “实地演练”

顶岗实习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比较推崇的一种实践方式。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都将顶岗实习安排在整个学制的最后一学期,并将其与学生就业联系到了一起,因此这种实践方式在强化学生上岗实践能力的同时,能够发动学生及社会力量自主寻找实践岗位,提高了就业率,具有“一石十鸟”之功效。然而,我们都知道顶岗实习的本意并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前夕的“就业式”实习,在整个学制中期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操作技能的强化、就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顶岗实习可以分散到整个学制的每个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带着任务或积极获取学分的动机,尽早进入社会进行就业能力的训练,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麦海娟,罗昌状. 基于SaaS的高校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2).

[2] 潘玉昆. 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09(8).

会计实训论文篇11

2014年,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定于今年下半年在全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抽查测试工作,共分7个专业大类,9个具体专业项目,会计专业是其中之一,本次抽测项目为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个人项目)。由于抽测内容参考2013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相关项目比赛实施方案,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抽测执行的专业技术标准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故而实际就是对会计实训课程的考核。

会计实训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对他们此前所学习的相关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一次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对岗位实习工作的铺垫。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一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实训课程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训水平

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水平是开展课程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业务水平不高或对业务操作不熟练,就会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故而一定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训水平。要提高会计实训课程有效性和仿真性,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到具体单位(如企业、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去调查了解现实中的业务情况,从而解决教师实际会计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丰富教师的社会实践知识,提高教师解决会计具体问题的能力。

实训指导教师应该是能从事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等理论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好,因为这些教师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中能更具体生动。同时还要求实训课程教师有责任心,能指导耐心细致等。在实训过程中,与学生同步进行,因为教师只有自己动手操作实训业务资料,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标准的示范性材料,以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只有教师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考之二:有效地选择实训教材

有了好的实训教师之后,开展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载体,所以有效地开展会计实训教学,还需要有合适的实训教材。会计专业的实训教材是比较多的,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会计实训的内容也可相应地分为“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等等。会计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把以后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所以实训内容应有代表性和侧重点,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应注意的是,应选用一些仿真性高的教材,才能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以好的指导。

思考之三:有效地衔接会计实训课程应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操作也正如同车之两轮,只有当两者有机衔接、紧密结合时,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财务会计知识点主要来自于专业理论,而会计实训操作则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来自于会计实践。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矛盾,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会计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例题演示的方式进行,例题中涉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用文字来说明,涉及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则以会计分录、“T”形账来代替,对企业交易事项发生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难以掌握。而会计实训课程的出现给传统僵化的会计专业教学带来了改变。所谓会计实训,就是以企业日常会计业务中发生的原始凭证为依据,通过实际填制记账凭证、登记相关账簿、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的会计方法演练,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会计理论的实际运用,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运作。会计模拟实训是会计教学方面的一大突破,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会计原理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会计实训教学应与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有效衔接,可以使会计理论知识由抽象难懂变得生动具体。笔者认为,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可以开展“原始凭证的审核与填制实训”及“登记账簿综合实训”等实训内容,而在学习了《财务会计》之后,可以开展“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在学习了《成本会计》课程之后,则应及时地进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在学生毕业前期,顶岗实习之前,则应开展“手工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两个重要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帮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实习工作。

思考之四:有效地组织安排实训内容与形式

会计实训既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实践,能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实训过程的组织形式要视具体的实训内容而定。如果是按业务性质的岗位实训,如货币资金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则应要求每一个学生各自完成所在实训岗位的业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对岗位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但如果实训内容为某单位在特定会计期间内一套完整的业务资料,则由学生单独完成全套业务资料的操作。但无论是企业全套业务的综合实训还是不同岗位业务的分项实训,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的好处:(1)可以便于学生集中统一操作,相互讨论;(2)方便教师集中指导和组织管理;(3)让学生既能了解不同业务内容和不同岗位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又能掌握全套账务处理流程,熟悉全盘业务,为学生走上实习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思考之五:有效地评价实训过程和结果

为了有效地开展会计实训课程,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有效地评价实训过程和结果,其中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该如何突破?有没有真的参与进来,独立完成业务内容?在完成业务的整个的流程处理上有没有问题?这些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实训课程的开展才能是有效的。

笔者建议在课程中根据每一部分的实训内容进行评价表的登记。如下表所示:

会计实训论文篇12

摘 要 本文在研究会计实训意义和会计实训环境的基拙上,指出会计实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解决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实训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会计实训的必要性

1.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本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群体。与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同,对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既有必须、够用、管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正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能够检验教学成果

检验教学成果,即通过综合分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因此,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寻找理论教学的薄弱环节,把握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的差距,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中职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民心工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业务素质以及今后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保证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会计实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就业,争取社会的高度评价,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初、中级会计人才。中职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一般业务会计操作技能。

2.实训师资力量不够,“双师型”教师匮乏

大多数中职学校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师越来越难以专业化,另外大多数中职学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目前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

3.会计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课时偏少。达不到实训效果

职业教育强调实训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仍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并没有把实训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会计实训课大多数也只停留在手工实训。

4.缺乏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

会计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一样,有着本身的规律和特征,对学生成绩评价也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考核办法。这要求在中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起步较晚,存在很多评价标准上的空白和考核办法上的不完整,甚至有时会完全取决于实训教师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随意性,这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会计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合理定位

会计实训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把它当作中职学校形成特色、提高质量、重树品牌的重要手段来抓,把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中职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实践,突出实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特色,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

2.加强会计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其次,中职学校应配置专门的会计实训教师,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强化其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来担任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3.形成较完整的会计实训教材体系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在选用和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要根据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

4.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考核办法

为使会计实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 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质量严格考核,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整个实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1)实训态度端正;(2)掌握实训方法;(3)掌握基本操作技能;(4)具有一定分析及处理问题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1)教学态度好;(2)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3)能够执行实训计划;(4)教学效果良好;(5)实训环境与设备管理良好。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教学,围绕就业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在会计实训教学中要不断的摸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