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47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1

分类号:B849;C93

1.引言

职业生涯探索是近年来职业生涯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的研究集中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框架之内。帮助个体在职业准备阶段,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的前提。研究发现,有过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在工作后,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Werbel,2000)。在我国,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多是理论和经验的总结,鲜有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去探讨。本文从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结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和评价,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丰富此领域的信息,供更多研究者参考。

2.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

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起源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对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其中,职业探索期是工作准备期间的重要阶段。职业探索(vocational/occupational exploration)是指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心理或身体活动,既包括信息寻求,又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Jodaan,1963,引自Blustein,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特征发生一些改变,相应的,职业探索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以下变化:其一,职业变动和选择成为个体一生各阶段都要面临的任务,因此,职业探索活动可能存在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其二,职业角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活角色相互影响。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探索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业目标,而是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提出职业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的概念,即个体在探索动机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Stumpf Colarelli,&Hartman,1983;Blttstein。1989;Taveira,1997;Flum&Blustein,2000)。这一概念从个体适应和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探索活动,这种终生性主要体现在探索的态度、技能之中,一旦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探索态度和技能,就会持续作用于以后各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新的取向所在。由于以往许多研究都是针对“职业探索”的,因此本文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文献回顾中也会出现“职业探索”一词。

3.职业生涯探索结构的研究

在不同概念界定和理论倾向基础上,研究者对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持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内容取向、过程取向和整体取向。

3.1内容取向

内容取向的研究者把职业生涯探索看作一种简单的行为,认为职业生涯探索在内容上包括对于自我和周围环境的探索,强调探索的对象性。最早从此方面研究的人可以追溯到职业匹配理论的创始人Parsons。Parsons(1909)提出,个体在职业发展中的探索对象既包括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又包括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引自郑琼梅,2002)。这一理论虽然相对简单,没有涉及职业探索的复杂机制,但是却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我国也有研究者把职业生涯探索从内容上分为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就是开发自我信息,明确价值观、兴趣、人格特征、能力及倾向的生活类型等;而环境探索包括对于职业、工作、组织等相关信息的关注和搜集(马士斌,2005)。

内容取向虽然揭示了职业生涯探索的基本结构,但是却没有揭示出探索过程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一点为许多研究者所质疑。在此背景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开始注重职业生涯探索内在信息的挖掘,强调探索的意义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和态度等因素在其中的重要性,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取向逐渐显现。

3.2过程取向

过程取向是指研究者注重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强调个体不断发展、获得信息并最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Stumpf,Flum和Blustein等人。

3.2.1Stampf的职业探索理论

Stumpf等人(1983)从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三方面把职业探索的结构操作化,认为职业探索包括探索信念、探索过程和探索反应。

探索信念(explorationbeliefs)是对即将进行的探索行为的价值所作的评价,其本质是对职业机会的感知。Stumpf等人指出,探索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对于劳动力市场和可获得的职业目标的预期是确定性的主要体现形式,因此雇用观和探索结果的确定性是探索信念的重要维度:此外,寻求达到职业目标的行为方式及对其重要性的评价影响探索的动机和结果,因此探索途径及重要性的感知也是探索信念的组成部分。探索过程(exploration process)是指探索过程中与职业相关的行为,包括四个方面:探索的信息源、手段、程度和对象。Stumpf等人认为职业信息源主要是环境和自我;探索的手段指的是以系统的方式还是一种随机或偶然的方式进行探索;探索程度细化为探索的频率、获得的信息数量等指标:而探索的对象包括重点探索的职业及以备考虑的职业数目。探索反应(reaction ofexploration)是指对于探索信息获得情况及探索过程的感知。个体对于探索所获得的信息的满意程度及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随后的探索行为,主要表现为信息满意度和探索压力。

可见,Stumpf等人认为,成功的职业探索,不仅指探索的行为过程,还包括对于这一过程所持有的认知观念,以及调整好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情绪压力等诸多方面。

3.2.2Flum的职业生涯探索发展理论

Flum和Blustein(2000)的职业生涯探索结构是在职业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指出,以往的结构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生涯探索“终生性”的特点,只有探索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技能才能保持这种过程的连续性。因此,职业生涯探索过程应

该包括探索态度、探索活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技能以及相应的认知和情绪反馈。其中,探索态度是个人参与和维持探索的动机成分。Flum等人认为探索态度是职业生涯探索不同于职业探索的关键因素。积极的探索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经验不断变化的开放性,有助于适应新的环境;反之,缺乏积极的态度常使得个体在一些重要的生活决策之前出现早闭现象。探索活动主要包括自我和环境探索,其中自我探索主要指对于自我内部特征的评价;环境探索指对外部环境中,与教育、职业和关系情境相关的选择及限制的探索。探索技能由个体的探索活动发展而来,是探索的结果,但又进一步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探索反馈(输出)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其中,认知方面包括个体对探索自我和相关的教育、社会和职业信息过程的认识;情感反馈包括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信息,主要指个体的体验与感觉。

遗憾的是,Flum等人虽然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框架,但并未对这一结构的内涵作更多的阐释和实证验证。此外,对于探索活动和技能的区分受到一些质疑,因为探索技能必须以探索活动为载体,两者是否可以清晰的加以区分值得怀疑。

3.3整合取向

在内容取向和过程取向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在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中把两者加以整合。Atkinson和Patricm(1988)的元模型理论就是整合取向的代表。

在分析前人的理论基础上,Atldnson等人指出,职业探索领域尚缺少明确而统一的结构,建立一个元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新的知识,而是组织现有的信息,使其整合到一个系统的模式中。基于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Atkinson建构了职业探索的元模型(Meta-Model forCareerExploration)。此模型包括对自我和环境两种类型的职业探索,在每种探索中,又分别包括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应性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的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中个体对于自我和环境探索的活动和任务不同。Atkinson等人的元模型理论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对职业探索的结构进行论述,为我们理解职业探索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新颖的视角。但是元理论更多是站在职业咨询的角度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给职业咨询者和来访者提供支持,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较少。不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过程取向的研究者也不断地在自己的框架之内融合内容取向的成果,表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

4.职业生涯探索的测量

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的测量工具并不是很多,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尤其以问卷法和访谈法最为常用。4,1问卷法

问卷法是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研究领域中使用较多的方法。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主要有职业探索问卷(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CES),职业发展量表(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及修订后的职业发展量表简版(Short form ofAustralian versionofthe 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A-SF)等。

CES是Stumpf等人(1983)编制的用于测量成人期探索信念、探索过程和探索反应的问卷,是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研究中常用的问卷之一,共62项。其中,探索信念包括:雇佣观(EmploymentOutlook)、结果确定性、外部探究手段(ExternalScerch Instrumentality)、内部探究手段(IntemalSearch Instrumentality)、方法工具(MethodInstrumentality)、获得偏好职位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Obtaining Preferred Position)六方面。探索过程包括:环境探索、自我探索、考虑的职业数目(Number of Oceupafions Considered)、有目的,系统的探索(Intended-Systematic Exploration)、频率、信息量和重点(Focus)几方面。探索反应有信息满意度、探索压力和决策压力三方面。此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为0.71~0.89。CES问卷是目前被修订最多的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最初被Blustein(1988)修订为青少年版。之后经Taveira和Moreno(2003)的修订,确定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CES版本。此外,为了探讨某些社会特殊群体的职业生涯探索特点,也有研究者把CES量表应用于其他人群中(引自Taveira等。2003)。

Super,Thompson,Lindeman,Jordaan和Myers(1979)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编制了职业发展量表,用于测量人生各阶段的职业生涯任务。此后,根据其理论重点的变化,Super等(1988)不断对CDI进行修订和发展,形成成人职业关注量表(AdultCareer Concerns Inventory,ACCI)。ACCI与CDI相似,用于了解成人期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是其中一个分量表,测量个体利用探索机会和资源的倾向与态度,共20项(引自Zunker,2006)。Patton,spooner-Lane和Creed(2005)对CDI进行修订,编制了澳大利亚的CDI简版问卷,其中,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包括资源认知(ResourceAwareness)和资源使用(Resource Usage)两方面,各8项。两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2和0.64,总体α系数为0.73。这一问卷主要针对的是职业生涯探索的态度方面,缺乏对于行为、认知及相伴随的情感反馈等方面的测量。

还有一些问卷是针对职业生涯探索某个方面而设计,Betz和Voyten(1997)等人制定了职业生涯探索计划/意图问卷,评价个体参与到职业决策相关行为中的规划和意图。龙立荣(2002)编制的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包括职业生涯探索维度,测量个体工作后的生涯探索状况。这些问卷力图更为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某个过程和方面,为不同需求的职业咨询者和青少年提供理论支持,但总体来说,职业生涯探索的问卷仍很缺乏,许多现存的问卷还有待完善。

4.2访谈法

使用访谈法对职业生涯探索进行研究,能获得相对深入的结论。Phillips和Blustein(1994)设计了开放式访谈,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了解有就业准备的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情况。他们首先调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内外部资源及障碍的认识、职业决策制定的方法、探索任务、感知到的自信程度和

准备水平等。之后就一些问题对被试深入访谈,结果发现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使其对就业有所准备,促进工作规划。这种准备分为客观准备和心理准备,前者指个体拥有现实的计划和进入工作的技能,后者主要反映了个体在克服生活困难上的复原力,及对工作相关问题的乐观程度、对目标和计划的重视程度等。可见,质性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内部原因和机制,是量化研究很好的补充。

此外,职业生涯探索核查表、职业信息搜寻行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此领域也有应用。职业生涯探索核查表由Krivatsy和Magoon(1976)修订后,用于测量不同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类型,及信息寻求行为的频度和广度,信效度较好(引自Man,Calvert,&Gregory,1997)。还有研究者使用职业卡片分类法评价个体的职业生涯探索状况(Peterson,1998)。

5.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对职业生涯探索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和个体因素上(Ingrid,2004),本文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对此领域研究进行回顾,然而,同伴群体及学校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是未来研究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5.1家庭因素

以往对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变量(constructvariables)和过程变量(process variables)两类。前者有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工作状态和受教育水平等;后者涉及亲子依恋、父母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Lauren,Bonnie,Jennifer,Pam,&Claire,2007)。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在青少年职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1结构变量

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经济地位是职业探索和选择的有力预测源(Phillips,Blustein,&Davis,2002)。高家庭经济地位的青少年有更高的职业抱负和职业预期、追求有威望的职业。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高家庭经济地位的父母能够给青少年提供工具支持(如工作引导和职业信息)及情感支持,而来自于低经济地位家庭的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较少获得父母支持,并由此经历更多的困扰。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中产阶级的父母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儿童发展之中,为其提供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场所,教给儿童更多职业相关的知识。因此,这些儿童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职业选择。反之,工人阶级的父母倾向于把儿童的发展看作自然过程,很少引导其兴趣和能力的发展。研究者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Lareau,2003;Hill,Castellino,Lansford,Nowlin,Dodge,&Bates,2004)。

父母工作状态:父母的工作经历、雇佣状态及工作条件对于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中的母亲失业通常与青少年的学业、职业抱负及成就有负相关(Turner&Lapan,2002)。父母失业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工作安全感,也影响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成功预期(Deci,Ryan,1991)。父母工作状态也通过对于儿童活动的参与及学业的指导,而间接的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Bryant,Zvonkovic,&Reynolds,2006)。

父母受教育水平:根据家庭资本理论,父母受教育水平不仅指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还包括相应的能力和技能,及融入到父母教养方式之中的自我效能信念等,这些都影响儿童对其未来职业成功需求技能的掌握(Ketterson&Blustein,1997)。Hill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教育抱负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高期望,这种期望又内化到父母教养方式之中,进而主动参与到儿童的学业活动中,促进其教育成就和职业发展。

5.1.2过程变量

亲子依恋:依恋理论认为,父母是儿童早期的“安全基地”,这种幼年时期获得的内部工作模式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童年时期形成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在与职业相关的社会情境中更有信心和胜任力,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探索活动中(Blustein,Walbridgo,&Friedlander,1991)。但是,并不是依恋水平越高,职业生涯探索发展水平越高(Vignoli,Croity-Belz,&Chapeland,2005)。Lee和Hughey(2001)的研究发现,当青少年表现出与父母中等程度的心理分离和母子依恋时,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最高。不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更多基于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角度,缺少对于探索态度及动机与依恋之间关系的了解。

父母教养行为:父母教养行为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变量,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Bryant等人(2006)在青少年职业发展的论述中指出,父母教养行为有助于青少年职业选择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其中,父母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并间接作用于青少年以后的职业满意度及工作效能感。Krackc(1997)的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行为、父母的开放性及对子女职业准备的支持正向预测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而Vignoli等人(2005)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则表明:忽视型方式与环境探索的频率和广度负相关,权威型方式与探索活动无关。可见,有关这一问题的结论并不一致,需进一步的探讨。

父母支持:父母是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对于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的关注和支持与子女的职业生涯探索相关显著,父母支持正向预测子女的职业生涯探索(Kcttcrson et al.,1997)。此外,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支持与其学业追求、坚持性和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关,Turner等(2002)发现,儿童在父母支持下,能坚持自己解决问题,适应能力更好,感知到的父母支持是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预测源。

5.2个体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同一性、人格、个体发展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等。

性别:职业生涯探索存在性别差异。Taveira(1997)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性别因素是职业生涯探索行为、反应和信念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男生相比,女生报告了更消极的结果确定性和结果预期。而且,女生对获得的信息表现出更少的满意度,体验到更多的探索和决策压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现实的工作机会中存在的与性别有关的障碍(女性隔离、歧视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早期和现在的学习经验等,限制了女性的学业成就和职业抱负,这些因素会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并随之影响到女性职业生涯探索的范围和行为,导致消极感觉(希望的降低、沮丧的增加)的产生和行为动机的减弱。

同一性;同一性的获得是青少年晚期的主要发

展任务(林静,2007)。最初,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探索存在概念上的重叠,职业生涯探索可能是同一性探索的一部分(Blustein,1989)。但是Bartley和Robistschek(2000)的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等变量只能解释职业生涯探索行为变异的三分之一,并由此否定了自我同一性探索与职业生涯探索结构重叠这一观点。我国研究者也发现,在环境探索及自我探索两个维度上,同一性发展呈现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的趋势(李文道,邹泓,赵霞,2007)。可见,职业生涯探索与同一性的关系仍需更多理论思考和实证验证。

人格特质:关于职业生涯探索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较多,除大五因素外,乐观、自尊等也是比较受关注的人格因素。Nauta(2007)对大学生五人格与职业生涯探索关系的探讨发现,人格与环境探索没有显著相关,而开放性与自我探索正相关,外向性与自我探索负相关。但也存在不同结论,Reed,Bmch和Haase(2004)发现,责任心、外向性与环境探索正相关,开放性与自我探索正相关。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开放性与环境探索的相关方向,取决于开放性是与哪种人格特质共同作用于环境探索。与不同的人格特质结合,开放性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预测作用也不同。Patton,Bartmm和Creed(2004)研究高中生的人格特质(乐观、自尊)与职业预期及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发现人格特质通过职业预期和职业目标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探索。可见,人格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存在个体间差异,各种人格因素的独特作用及一些隐含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个体发展主动性:个体发展主动性是指个体主动的、有意识的参与个人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个体发展主动性水平高的个体不仅能意识到自身发展,还会采取主动的态度去积极搜寻和利用机会。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主动性显著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主动性高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有更多的环境探索(Robitschek&Cook,1999)。此外,不同性别的个体,个体发展主动性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不同。个体发展主动性可以预测男生的自我探索,而未发现对女生职业探索的显著预测作用。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使用CES作为研究工具的原因(Stumpf et al.,1983)。CES的自我探索问卷项目模糊,而环境探索的问卷则更为明确,因而可能导致这一差异出现。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变量。与个人发展主动性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够达到的职业生涯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是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重要预测源(Ochs&Reossler,2004)。高效能感的个体更准确的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设定更高的职业探索目标和任务(Gushue,Clarke,Pantzer & Scmlan,2006)。Taveira(1997)也发现,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会使其职业探索的范围缩小,探索动机减弱。可见,若要促进青少年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发展,从认知上改善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很需要。

与家庭和个体因素相比,同伴及学校因素的研究较少。作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源,两者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当个体逐渐接触社会之后,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家庭。Felsman和Blustain(1999)从关系理论的角度,对同伴关系与职业探索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在控制亲子依恋、性别和年龄之后,同伴关系变量(包括同伴依恋、亲密性和相互性)对职业探索依然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可惜的是,后续及相关研究并不多。学校对于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活动之中,如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职业生涯辅导及实践机会的提供等。然而,这些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普及。这也对此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所提示,即重视不同阶段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从发展的角度来更好的了解个体内在的成长和变化。

6.评价与展望

综上,虽然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这也导致一些相关研究的结论有待验证。

6.1职业生涯探索结构

迄今,大部分研究者已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探索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层面的活动,探索动机和信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结构仍有以下问题:其一,许多结构的划分只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和实证验证;其二,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内容和过程缺少明确的区分,虽然许多研究以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为对象,但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性质,把这一概念和结构静态化。因此,职业生涯探索结构的明确是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研究中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6.2研究背景

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在我国研究并不多,因此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应注意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在东西方文化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指向可能不同。职业生涯探索活动包括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具体来说就是内部和外部指向的探索活动,而这可能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文化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的独立;而东方文化则强调在关系背景下认识自我。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探索的得分高于环境探索(Werbd,2000;Robitscheket al.,1999),但是研究者并没有对两者的关系给予合理的解释,因此,如果能够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作用,也许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现象。

此外,我国大学生与西方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侧重倾向不同。张智勇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修订发现,与Cfites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维度中包括了“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两个方面,表现出东方文化中“子承父业”、“尊师重道”等孝道的大义。我国青少年职业方面的决定常是在征询长辈意见之后制定的(张智勇,荣煜,管延军,2006),相似的状况在韩国文化也存在(Lee,2001)。与这种现象相伴随的是,个体职业的选择也常常受到父母职业或者就业状态的影响(Turner et al.,2002;Deci et al.,1991;Bryant et al.,2006),这在前面部分已有所阐述。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还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如职业类型、职业声望及职业价值观等,产生着不同程度和方面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子承父业”等观念仍在部分父母及青少年中存在,

也因此使得我国青少年在职业生涯探索及选择时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同龄人。可见,要了解我国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在我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展开本土研究很必要。

6.3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大多为量化研究,这固然有助于了解变量的特点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仅通过量化研究往往无法揭示出职业生涯探索这一复杂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及变化。前面已经介绍,问卷法是此领域主要使用的方法。问卷法简单易行,并能提供大量职业生涯探索与其他变量关系的信息,但在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CES问卷的应用中。CES是一种测查性质的问卷,各维度得分不能整含,无法了解个体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状况。而许多研究者在使用CES时,常常只取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量表,把职业生涯探索的概念狭义化(Taveira et al.,2003),这使得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的价值产生怀疑。此外,此问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个体探索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都已经发生变化,因而许多项目相对于现代的职业特点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在横向研究的范畴内,横向研究虽然可以很好的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了解变量的发展过程及因果关系上,却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在职业生涯探索研究中采用纵向研究范式,可以更深入的认识个体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及过程变化,有针对性的促进青少年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40-03

一、生涯探索的概念

生涯探索又Q为职业生涯探索或职业探索,是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个体建立自身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会寻求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以充实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另一方面,个体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加深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的了解,以此完善自我认识。现今,研究者结合以上观点普遍认为生涯探索是个体在探索动机的推动下,对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

二、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首先,生涯探索被认为是个体在探索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个体动机与生涯探索息息相关。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个体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变化中有重要作用[2],因此在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下,生涯探索是与人的间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但由于个体很难观察到他人生涯探索的内部过程,并且个体并非生来具备生涯探索的经验,由此对比起个体的自主探索动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来自外部环境对生涯探索动机的激发、维持与推动是更为重要的[3]。与之不同的是,持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生涯探索是自我决定的一部分。该部分研究者认为只要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就会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所以生涯探索更是一个由内部动机驱使的过程[4]。

针对学生的生涯探索动机的激发,我设计了“小岛生存记 ――了解兴趣、发现能力、萌芽生涯规划”一课,课程设计以职业倾向测验“兴趣岛”(浪漫艺术岛、现代井然岛、沉思冥想岛、显赫富裕岛、自然原始岛、温暖友善岛)为载体,以霍兰德职业类型论( 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为基础,帮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课堂中,学生首先根据各岛特点自主选择各具特色的小岛,与作出同样选择的同学一起来讨论彼此的登岛理由,接着通过对各岛典型职业人物机器人工程师丹尼尔・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雅尼、护士南丁格尔、整理咨询师近藤麻理惠、企业家马云的认识与讨论,了解了“兴趣”和“能力”是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两个重要因素,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能在自己选择的岛上生活,激发探索自己职业兴趣和能力的意识。

其次,生涯探索也受到了性别的影响。在中学中,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男女生对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学科有所界定。男生更倾向于钻研理科方面的内容,如数学、物理、化学,而女生常表示自己更喜欢文科,如语文、英语等。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生涯探索行为和生涯信念上都有显著差异,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消极地面对自己生涯探索的过程[4]。具体而言,女性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时往往会低估,而男性则会高估他们的能力,即女性对比男性而言在生涯探索的过程中是更不自信的。与此同时,在环境以及社会取向的影响下,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如认为女性应温柔、小鸟依人、勤劳贤惠,从而使得女性对外部环境的探索范围缩小,将她们禁锢在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中。

最后,生涯探索的过程和个体发展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生涯探索是同一性探索的一个核心部分。在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中,个体在做出职业决策之前必须有探索的过程,而个体在完善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必然会涉及探索与承诺两个部分,这与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决策是相似的。研究表明,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在生涯探索上的主效应显著,在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维度上,不同同一性类别的个体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同的,同一性地位越高生涯探索得分越高,依次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对比达成型同一性的个体而言,其余类别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犹豫不决 、不清楚决策的步骤、对自己认识不足 、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的情况[3]。

(二)同伴因素

同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生涯探索方面也不例外。同伴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同经历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且同伴这个群体中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之间都应该是双向选择的朋友关系。研究显示,同伴关系对个体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同伴间维持较好的关系时,个体更愿意进行环境探索且对职业选择更加谨慎与重视。同时,我们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更容易观察到当同伴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理想或者规划时,个体也会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暴露。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生涯探索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经济地位与个体的生涯探索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于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少年往往会有更远大的职业抱负和预期,并愿意追求和探索有威望的职业。同时,如果父母是在职的状态,会有利于个体自身的生涯探索,会提供给个体一个积极的探索方向。如果父母能较多地给予个体社会支持,个体的生涯探索也会进行得更顺利。

在假期时,我校部分班级家委会组织学生走进职场,了解医生、检察官、军人等职业,并就一些学生能力范畴内的事情进行深入的职业体验,比如以军人的标准整理内务,学习简单的包扎等,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生涯探索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中学开展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中学生的生涯探索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生涯探索的最佳时期为中学时期。由于生涯探索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心理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学校在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生涯探索的状态。在生涯教育开始前,学校应确定中学生生涯探索时需达到的不同目标,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的生涯探索过程,使生涯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能更加聚焦,有的放矢。同时,将生涯教育渗透到W科教育中,让学生能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学习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以能力观看待学生生涯探索过程

生涯探索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探索的有效性仍然与个体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分不开。所以,学校应加强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辅导,使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的认识,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探寻“我是谁”;帮助女生建立自信,打破刻板印象的束缚;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为生涯探索做好铺垫工作。

(三)学校应与家长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生涯教育

个体的生涯探索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可以结合这些因素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教育。

首先,学校应意识到生涯探索是在“做中学”的过程。所以在开展生涯教育时,体验式教学方式应占主体地位,而传授式教学应处于辅助地位。因为生涯探索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相关的概念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使自身生涯探索水平得到提升,在未来做出更明智的生涯决策和规划并为之努力实践。

其次,学校应将激发学生生涯探索动机放在重要位置。生涯探索的动机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环境要求抑或是使个体充分了解环境信息都有利于个体生涯探索动机的提升,所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环境探索途径。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将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丰富学生的生涯探索。在开展生涯教育时,学校可以邀请从事不同工作的家长或社会人士,走进课堂,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并请家长支持学生的生涯探索。此外,学校也应适当对学生生涯探索提出要求,从外部推动学生生涯探索的进程。

最后,学校应开展个性化的生涯探索辅导。每个人的生涯探索途径是不同的,所以能为个体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指导是极为必要的。提供个性化指导可以有以下途径:其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行导师制。其二,学校可按性别、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类,进行分层教学。在一堂课中,可以通过不同组探讨不同的问题、分组别提供不同的信息等形式来得以实现。

总之,生涯探索是一个需要个体自身努力以及环境推动的过程。学校作为中学生生活环境的核心,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涯探索过程、个人发展状态,开辟有效的生涯教育途径,为学生提供重要的环境信息,促进学生的生涯探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美)萨维科斯著.生涯咨询[M].郑世彦,马明伟,郭本禹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3

1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格与职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不舒适和/或抑制.这种不舒适和/或抑制会阻碍一个人对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追求(lynnehenderson&zimbardo,2001)。因为羞怯可以通过外在行为的长期观察加以鉴定,有其生理基础fhenderson&zimbardo,1998;schmidt,fox,rubin,hu&hamer,2002,与其它特质相互独立(paulhus&trapnell,1998),并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度量fchavira,stein&malcarne,2002).因而有学者认为羞怯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加以研究(杨勋,2006)。

羞怯不仅能单独反映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更多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hendersonl,1994)。王倩倩(2007)修订了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羞怯包含四个方面: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是一种逃避反应,阻碍个体潜能的开发。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对于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严重。

基于羞怯与职业发展的诸多联系,一些研究者曾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索susand.phillips和monroea.bruch(1988)。。发现,羞怯与人际表达、职业信息获取频率、职业信念、面试自信呈负相关。羞怯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兴趣取向、找寻职业信息的行为次数、确定职业的程序方面有显著差异,羞怯个体在职业策略的运用上与普通个体也明显不同(鸥淑芬,1990)。但是,以往的研究缺少对于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关注。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非常强调职业探索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职业决策之前必须有探索。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能代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将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两方面考察羞怯与职业心理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人格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的融合。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职业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支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0%,其中有效问卷813份,有效率为90.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 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shyq)采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共有1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四个方面评价个体羞怯: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无反向计分题目,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l,解释率为55.58%。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8225、0.7215、0.7256、0.6867。

2.2.2职业探索问卷(ces)

职业探索问卷(careerexplorationscale,ces)由stumpf等)~(1983)e编制而成,包括职业探索信念、探索活动、情感反映三大部分,本研究采用许存(2008),修订的职业探索活动问卷。该问卷测查的是个体在过去3个月时间内的职业探索活动,共18个项目,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一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问卷形式为likert式5级计分。1~5分别表示“很少”到“经常”。得分越高,表明探索积极性越高c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该职业探索问卷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其信效度也已被很好证明。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780,其中环境探索维度为0.8367,自我探索维度为0.7428,目的一系统探索维度为0.7230.信息数量维度为0.7501。

2.2.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dmse)

此问卷系彭永新、龙立荣(2001)eⅲ参考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并依据对学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修订而来,共有39个项目,由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五个维度构成。问卷在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774—0.8098之间。总问卷的cronbach仅系数为0.9366,各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均在0.51i~0.601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5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

3结果分析

3.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3.1.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探索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一0.119,p<0.01)。进一步对羞怯各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羞怯的对拒绝的恐惧和自责两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达的自我限制与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寻求赞成与目的系统探索显著负相关。

3.1.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按照羞怯程度高低将被试分为三组:高羞怯组、低羞怯组和中间组。以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801)=9.824,p<0.01。对比分析显示,低羞怯组的职业探索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和高羞怯组,高羞怯组与中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子集检验结果也表明.在职业探索水平上,低羞怯组于其它两组应归为不同子集.其均值显著不同。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tamhane’st2)发现,在环境探索方面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在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以及信息数量方面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可以看出.羞怯水平低者其职业探索水平高。

3.2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3.2.1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151,p<0.01)。这一结果与舒春永(2008)h的一致。进一步对羞怯各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羞怯的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三个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寻求赞成与其各维度无关。

3.2.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比较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794)=14.809,p<0.01。对比分析显示,低羞怯组的职业探索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和高羞怯组,高羞怯组与中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子集检验结果也表明,在职业探索水平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应分别归为两个子集,其均值显著不同。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lsd)同样表明.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各个维度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组。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羞怯水平低者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高。

4讨论

本研究尝试探讨了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推论羞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即羞怯水平低的个体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从羞怯与职业探索的关系可以看出,低羞怯个体敢于面对失败,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帮助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因此他们拥有的就业信息数量大,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较为充分。恐惧遭受他人拒绝的个体则不愿或不敢从他人那里获取各类就业信息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以获得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就业信息数量较少。羞怯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人特点缺乏深入反省,遭到拒绝往往认为是自己不好,动辄责备自己,而不是分析原因、改进自己,这难免对其职业探索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缺乏自知,就容易妄自菲薄,这样在别人试图了解该个体时,他常常会感到焦虑.限制其自我表达;而这种自我限制反过来又会阻碍其职业探索的各个方面。过于关注他人想法或赞同,可能会缩小个体职业探索的范围,对于职业发展同样不利。

由此不难理解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低羞怯者有勇气通过各种方式考察自己的能力以及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有信心搜集相关信息,甚至主动找老师或从事其所感兴趣的职业的人交谈,得到切实的指导后,就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低羞怯者同样会遭到拒绝和失败,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满怀信心。相反,害怕遭到拒绝、自我表达受限或者陷于自责之中的个体。常常感到难以对自身能力作出全面评价,查找职业信息似乎也力不从心,对目前或未来某职业的就业趋势及工作事务一片茫然,在这种情况下难免缺乏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该目标制定规划的信心,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总之,我们认为,低羞怯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比较成熟,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希望放下虚荣心,采取适当的自我展示策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学生社交技巧、情绪控制的引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用了相关分析方法,所以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实验室的情景研究。以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羞怯与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内敛持重,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不过度地自我表现才能“明哲保身”。所以羞怯并不一味是消极的。但是本研究所采用的henderson羞怯定义强调的是对于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显然,这与中国文化提倡的谦虚忍让的品格——发自内心的自知和自尊的“羞怯”相去甚远。这就是羞怯的跨文化差异。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4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Study of the text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al English New Vogu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China)

【Abstract】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is as teaching that not only tries out new ideas but also one that further explores tries and trusted ideas in order to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doing so.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is a master of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makes the tried and trusted ideas successful, which is finding principled ways to connect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of the expert with the personal theory of the teacher,surely,for the benefit of both. The research tries to introduce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to New Vogue. Through the research ,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the enthusiasm and also make up for a loss of English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which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Exploratory Teaching;Practical English;English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一、新锐,风范,尚品”的教材缔造新生代一流精品教材,充分展示:“情、趣、疑”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必修课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其核心是强化英语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突出应用,达到学以致用,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原则。

新风尚《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国内著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和教材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紧贴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实际和社会需求,汲取国内外的最新成果,按照“新锐,风范,尚品”和缔造新生代一流精品教材。[1]

教材内容新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学习之初,常感觉力不从心。传统的New Vogue教学过分强调灌输学习,死记硬背相关的单词和课文,机械训练遏制了学生主动参加、探索的欲望,更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职场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教研组在New Vogue教学中引入探索型教学,从知识型课堂向经验型课堂转换;从强调计划向强调过程转换;从强调教材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转换,充分训练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职业英语,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

二、探索型实践教学理论的沿袭

探索型实践的思维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最先由Allwright提出。他开创探索型思维模式的初衷是希望找到合理的方式将教师个人理论与专家学术理论连接起来,实现共赢。实施探索型实践为了解语言课堂的教学情况,以课堂质量为第一位,涉及每一个人进步,将理解过程与课堂实践综合,为工作学习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2]

20世纪50年代,探究式教学理论是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3]。著名的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施瓦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认为该方法是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学习的方法,称为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Allwright&Bailey在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了将探索型教学方法应用于语言类教学课堂。他指出在语言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景理解,教师在该活动中的最应充当的角色应该是研究顾问,被学生提到问题时,只需提供建议[4]。

Allwright在前人关于探索型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继续深化后,指出探索型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在课堂环境下所发生的一切,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决策中来。并且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意的是谜语导向型,不是问题导向型,因为问题导向型可能会导致学生有所畏惧,而谜语导向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他们会理解的更好[5]。 程向莉指出在探索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语言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这种双重身份成为促使理论研究者向课堂实践者转化的催化剂,而且将探索型运用到语言教学后,让语言教学理论从限定性走向描述性,最后走向理解[6]。

探索型教学模式提出后有学者将其用于实践,如杰罗姆・S.布鲁纳20世纪50年代将此模式在美国施行,取得杰出成就,Allwright20世纪90年代被邀请到里约热内卢的做两个月的讲课,将该模式应用于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巴西师生的欢迎。最近,欧美大力推行“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和“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都在说明探索型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探索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方式的趋势。

三、探索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New Vogue)》的实施

教材重点是拓展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介绍西方国家的风俗文化和多种领域的常识性知识。训练高职高专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职场英语,包括填好表格,写好商业信件,简单信函等常用的应用文。由于该商务往来文件为拘谨正式文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有:缺乏写作技能,语言不专业化;难将自己的想法与实际结合;实践的缺乏,忽略商业信件格式的运用,未能与职场业务实际联系。探索型模式在New Vogue教学中的运用不多,但该方法在其他学科的运用已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结合在高职教学的实践和对探索型教学的研究,将其引入New Vogue教学,找出该课程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模式,以全面培养学生职场实际应用能力。我的实践程序有:

1.课前演讲,充分刺激探索欲望

每次课有由课代表主持5个同学上台演讲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每季度老师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靠拢,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每一次新课老师让学生自己精心备好课上台讲,老师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老师充分放手做顾问,让学生体会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根据Allwright的观点,探索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引导,方法是谜语式不是问题式的。我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处于探索冲动之中。

2.教师引导,明确探索方向

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明确本章需探索的任务,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提出难度适中的任务。如New Vogue四部分,在讲完第一种表格找工作最常用表格和此类商展表格应注意的问题后,我问“如果你想让投资方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关系,你最希望资方从你的表格中获的什么信息?”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抓住时机,引出本章主题,明确探索方向,也将职场所需英语技能进行现场模拟,为学生职业发展打基础;讲写商业名片与递名片时,可以提问写商务名片时,中西方区别在哪?然后现场写两则名片,区别两者差异,明确探索点,这类任务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课所学去完成,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

3.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乐趣

辩论是最好的触媒,老师提出任务后,应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争论。教研组让学生任意组成讨论组,相互协调、共同探索知识,分享各自想法,通过最适合他们这个18,19岁花季年龄特点的辩论赛,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学生创新性和思辨性,灵活地将英语应用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场里,我从以下三点来完善:

首先,寓学于乐,通过歌曲、笑话、漫画等手段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英语,横向上体现了语言基础,职业能力,文化背景和学习乐趣,纵向上则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以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优美图片,可思性较强的名人名言,在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为补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三维立体式探索学习。

其次,让学生自学非指定New Vogue,信息通讯技术在90后的职场生涯中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自主读电子教材,看CAI辅助教学软件,访网站,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选,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探索,交流的能力。教师尽可能提供资源,优化自探索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授人以渔,终生受益。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相关资源给学生,学生对学习资料探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乐趣性。

最后,教师学会管理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7]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需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才能最终作用于学生。如果说行为分类收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8]实际上,在互动讨论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会带来输入,课堂的整体气氛会变化,所以老师要学会民主管理课堂互动,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4.归纳、对比、调整、再实践

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点评,让学生对问题认识更深入,然后教师及时归纳小结。为使教师及时获得的课程教学益处与不足,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再实践,教研组借鉴武汉大学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写课堂意见报告,最后以匿名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自身需对课堂观察作记录,并且需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三份第一手资料:学生的意见报告、学生反思日志、课堂观察记录。虽然这三种数据都是定性资料,但它们能够互相印证,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教研组在三份材料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探索型教学中效果好的教学手段,矫正其中的不足,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9]

四、《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New Vogue)》探索型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探索型教学是强调从疑问鉴定、疑问理解、疑问监督到采取直接的行动获数据,再到慎重考虑目前所获成果,到实践的继续最后到将实践推向大众的一整套过程[10],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探索性,New Vogue是最大度地实现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职场教育的完美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场实际应用能力,在New Vogue教学实践中不应照搬其他课程的探索型教学,需根据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特点完善,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老师需清楚了解高职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虽然他们是普高上来的大学生,但英语底子相对比较弱,每班男生占绝大多数,所学专业职业性强,在探索教学中,教师要起大“导演”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每次笔记,每次回答问题和,每次上台自我展示,每次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计入平时分,这样,学生在英语习得中时时有探索的成就感,更倍加努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注意学生演讲和备课的针对性。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探索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然是探索型的,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11]。New Vogue课程一单元一主题,让学生演讲和备课时,老师发挥顾问作用,让探索的成果最大化。

最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反复研究调整,将调整过程做记录。探索型教学是以Allwright为主的国外学者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尚没成型的经验,所以需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情况做仔细记录,摸索出最适宜高职高专学生学习New Vogue的探索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

五、总结

探索型教学法把教师顾问、学生主体、教材示范作用联系起来,把知识的讲授与职场素养统一起来。将其引入New Vogue教学,扩大了高职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从教师、教材、网络等多方面获得信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主动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研究职场英语的主动性,弥补了实践的缺乏,所以在New Vogue的教学中引入探索型教学,开化了高职大学生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人际交往和自我等多元智力,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满足职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可以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周玉林,李德荣.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

[2]B.Kumaravadivelu.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the Taylor & Francis e_Library,2008:(pp.193-197)

[3]张向战.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其理论探源[J].晋中学院学报.2005(4).

[4]Allwright,R.L.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Allwright.R.L.,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2).

[6]程向莉.以探究式研究探讨视听说面授课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6).

[7]Allwright,R.L.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8]Allwright,R.L.Why don’t learners learn what teachers teach?-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in D.M.Singleton & D.G.little(EDs.)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 Dublin:IRAAL.1984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5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人类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他们立志于将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多年来,我校的地理课一直是学校最活跃,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笔者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探索意识的培养。

首先是地理知识的延伸。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目前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还涉及到现展起来的各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地理知识进行延伸,提出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就应当在备课上下一番功夫,找出问题的知识点和涉及的问题。就现在高中所使用的教材来看,不管是过去的必修教材,还是现在应用的新教材,几乎每一章节都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特别是新教材,对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培养体现得更加明显。例如,新教材第一单元《宇宙环境》就涉及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宇宙的认识和对宇宙的新探索。特别是每节课后的“活动”内容和课文中的学生阅读内容,更是地理教师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好教材。

地理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同时,还应当在平时对各科进行了解、学习、研究;博览群书,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卡片;在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述“太阳能量来源”这部分内容时,我对恒星这部分知识进行延伸,增加了人类对不同恒星的观测认识,讲述恒星爆发塌陷成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天体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对宇宙天体的探索兴趣。

其次,地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教师应当和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的肯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有可能成为今后他们一生中探索自然奥秘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动力。例如,我在讲解“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个内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认识的地球产生生命物质的条件,是否适用于宇宙中其它星球?其它星球是否只要具有和地球一样的条件,就可以产生生命?在宇宙中,人类是否是孤独的?是否存在地外文明?这一系列的问题,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再加上这些年来,科学幻想小说、动画片、电影等对地外生命的种种刻画,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旦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有些学生提出的见解很有新意,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6

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结构与水平,均决定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教师不动,学生又怎么动?

教师要动起来,对探索活动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得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认识方面,应当承认,我们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相当大的误区,集中表现为,他们认为数学探索活动可有可无,其主要观点是,不探索也不会影响相关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谓无状;另一种观点是,不伦不类的探索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是谓无益;还有一种观点是,承认真正的探索,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理论上讲,活动越充分越真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越好,但实际情况是,活动的期望值与实效的反差之大,且难以控制探索结果朝着预设的方向进行,又得不到足够的时空支持,以至于不得不转向支持前两种观点,是谓无序。

这些观点给了一些教师充足的理由,那就是与其探索活动无状无益又无序,不如不探索来得简便易行且有效。所以,这些人在一般情况下会舍弃教材给定的探索活动,直接用灌输的方式处理探索活动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且良好的教学业绩,足以支撑这些做法,使得它们的日子相当滋润。

这样的认识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动起来了。

驾驭能力方面,也应当承认,我们教师当中,有一部分人缺乏,甚至没有这种能力,有待于培训和帮助。这样的师资队伍和力量,也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动起来了。

“动什么”其次要动的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动,教师再怎么动,都是徒劳,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如果说做练习也是一种动,而且学生又没少做过练习,那么就不能否认,学生其实是有在动的。只是这种动,只是在动笔(其间当然也在动脑动手),远不是本文所强调的动脑动手做实验、搞探索活动的那种动,更不是动脚的动。所谓“动脚”,是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事实上,数学探索活动局限于课内,局限于校内,很少有在课外做的,更加没有在校外做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动脚是目前数学探索活动最大的弊端之一,其它如高中、大学也是如此。而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为什么建国近七十年,新中国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我们认为,这恐怕与从中小学起学校内外隔绝,导致各种探索活动因为不动手不动脚而成为纸上谈兵式虚伪活动不无关系。

由此我们强调,学生动起来,一定是动脑动手和动脚相结合。

“动什么”再要动的是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向学生开放,安全的紧箍咒紧紧戴在学校和教师的头上,凡此种种,都使得数学探索活动只能在校内、不能在校外组织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显然是有缺陷的。因为学校和教师所能担负的和所能给予的,毕竟是有限的。

当然,数学探索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内,我们有责任把课堂内的探索活动组织好,使学生能由此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有能力走出课堂走向校外开展真实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承认,目前数学探索活动在主渠道内还做得远远不够。

但是,还得强调,校外广阔的天地,是数学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渠道。保证数学探索活动在校外动起来,是检验校内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探索活动)是否有效、是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标准和环节。

什么时候,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人士)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为其活动开启方便之门和绿色通道而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忠实的志愿者,并真正担当起教育者的责任,数学探索活动才会真正动动来。

“动起来”最后要动的是眼和笔。

动眼,在这里远不是看课本那么简单,而是阅读课本以外的数学书籍。

我们估计,数学阅读,一直都是学生和教师的软肋。实事上,教师的教学过程鲜有阅读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鲜有阅读的习惯。更可怕的实事是,我们没有阅读的空间,包括阅读场所和对象。没有阅读,便没有交流,更没有探索可言。但是要承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支持阅读,只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已。

动笔,在这里远不是做练习时动笔那么简单,而是指动笔做文章。

把做数学探索活动的假设、实验、猜想、现象、思考、经验等过程与心得感想加以描述、综合、分析和阐释,经过沉淀,形成文字,表达我们知道什么、如何得知这些和为什么知道其重要性的过程,就是做文章。做文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最后表达或表现形式。有所思,就有所得;有所为,就有所立。著书立说做文章,直抒胸怀,阐明真相,这是十分自然的,也是不能被省略的。

只有把眼和笔动起来,以阅读改善学习品质,以文章升华学习素养,才能使数学探索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等诸维度真正动起来了。

二、数学探索活动:怎样才能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

这种人的内心需要,就是数学探索活动“活”起来的物质基础。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以满足和挖掘的方式来尊重和保护这一物质基础。然而这一物质基础在目前是相当珍贵和脆弱的,需要真正的尊重和保护,就像当今世界的自然环境一样。

所以,要使数学探索活动“活”起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论在课堂还是课外,尽量满足和挖掘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尊重和保护活动“活”起来的物质基础。

要使数学探索活动“活”起来,关键的是教师有认识,有能力,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当然,教师动起来并且活起来,其中还有一个解放教师思想和手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管理者,包括政府和学校给予他们足够大的时空,这是另一个重大课题,在此不赘述。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7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8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开展,也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有效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促进语文课堂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整个语文单元的高度来连结知识点,实现单元训练目标。与此同时,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语文探究学习空间,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做好探究活动准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文学习资源。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整合语文学习资源,以画面影像的方式强化理解,发散语文思维。例如,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在这堂课上所要关注的就是语文教学的探究性特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课堂评价特点。《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和军事故事性,而《草船借箭》作为其中的经典故事,极具吸引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关于《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课前的预习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哪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根据课文来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识人心”“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并以课文为中心,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进行发言。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始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过程,让他们感受探究学习的魅力,并注意探究性学习中的评价方法的运用。

二、运用多媒体,锻练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9

(下文中师生对话有一部分为手语)

一、说练导入与探索目标整合

师:练习用“某人喜欢做什么”说句子。(众生说,教师相机指导)从大家说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你们知道吗?在古代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喜欢赛马。大家想去古代赛马场上看看他是怎么与人赛马的吗?(生齐答: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田忌赛马》。

【思考:众所周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的学习、积累、感悟、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巧妙地创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在说中相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与探索视角整合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选出故事中最聪明的人物。(生排序后)对,孙膑最聪明。非常好!课文在表现孙膑聪明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思考: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巧妙设置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研究者的视角切入,更有利于学生大胆、自由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感悟与探索问题整合

师:这篇课文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想!)仔细读课文,猜猜老师不清楚什么?比比谁猜得准。(生饶有兴致地朗读课文,思索,结果猜想出很多问题)

生一:田忌和齐威王第一场赛马,为什么输了?

生二:为什么第二场赛马田忌赢了?

……

【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悟的关键,是感悟文本的支点。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围绕这个想法设计的本环节,表面看是老师请学生猜测困扰老师的问题,其实,是用情境创设辅助语文探索性学习。教师创设了轻松有趣的探索氛围,以激将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次细读课文、发现问题、比较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旅行。】

四、突出重点与自主探索整合

师:太好了!同学们通过认真读、想,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一:可以讨论、合作学习。

生二:可以动脑筋,发挥想象,推测情境。

生三:可以看演示,再现情境。

生四:可以读课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按这些方法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要求:先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句子;再互相讨论、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思考:帮助学生确立探索目标、探索方法、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进行自主、合作探索,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突破难点与专题研讨整合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孙膑胸有成竹、足智多谋,可老师在读课文时却感觉很奇怪,文中只有四处写孙膑说话,这四处与表现孙膑的智慧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本环节是在学生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基础上的再一次探索,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互相启发,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咀嚼,对人物形象的重组、归纳,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升华。】

六、课内思索与拓展探索整合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10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应用“诱思探究”理论,设计与组织各种探究活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意境,鼓励自主探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助于学生开展“诱思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创设意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文章主题思想,设置与之有直接联系的意境[1]。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应拘束于语文教材的安排,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等媒介,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中,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以“浪淘尽”衍生下句“千古风流人物”,很自然地将磅礴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词人通过布设一个广阔悠久、激越雄壮的意境,让人们体会到兀立江边,凭吊历史英雄人物的激荡之情[2]。教师根据诗词内容,适当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抒发的情感,使学生根据意境充分体会诗词的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2强化探索,诱导自主探究。

“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采取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教师补充讲解的方式。首先,提出问题,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1]。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与针对性,将这些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求知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契机。其次,教师发挥指导功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式的探究学习,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教师在学生已对课文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详细讲授,鼓励学生进行接受式的探究[2]。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首先提出问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阅读课文后,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图片内容为一大片碧绿的荷塘。其次我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的第四段,即“月下荷塘”美景,给学生展现阅读探究的提示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我提出问题:“同样是荷花,周敦颐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通过我的正确诱导,学生急切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再提供相关资料,深入讲解文章。

2.3身临其境,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常源于模仿和借鉴,为使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对象,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教师的立场与观点必须端正,给学生示范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再鼓励学生亲身操作,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体验,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3]。

譬如,在讲解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结合课文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交流与探讨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碰撞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讨论结束后,学生自主发言,陈述本组谈论的结果,以此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接着,我示范学生正确解决所提问题的基本程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带着问题回归课文,重读课文。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我指导学生结合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鼓励学生重新编写故事结局,以小短文的形式呈现。以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从中习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又能自己动手探索,提高探索能力。

3.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尽管文章内容大多内涵丰富,文章结构相对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经由“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习惯,从源头上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创设意境、强化探索目标与探索过程,使学生亲身实践,以此方式鼓励、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断提高其探究能力,从而促使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11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 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篇12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作所为而寒心?是否因柴静《穹顶之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认为它污浊、无可救药?那么,看一看另外一群人吧――坚守岗位的木拉提,心系祖国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刘盛兰,跳水救人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们该去向何方?朝山谒水,叩经问史,回答的声音说:“问一问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们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决心,我们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其实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所看见或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为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