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18

设计教学论文

设计教学论文篇1

二、平面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案例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利用多媒体双向教学工具,采用案例教学策略,能够将知识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显著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园林艺术》封面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10幅精美的园林建筑风景画,并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图像处理工具绘制一个园林艺术品的封面,封面的整体布局该如何设计,画面的色彩该如何搭配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利用径向渐变工具绘制出由白色向绿色转变的环形底图,然后连接图层命令,把若干个园林艺术图像放在一个图层内,并利用扭曲命令,绘制出园林艺术图像的立方体魔方,并在魔方上输入渐变的文字:园林艺术。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教学要点:特效文字的制作、立方体以及阴影效果制作、渐变工具的使用、图层组的使用等。

设计教学论文篇2

二、有效把握小学数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论文篇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设计教学论文篇4

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学设计依托教师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主体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些高等院校中,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忽视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原有知识结构。因此,从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英语教师要综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英语教学所设定的目标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案制订的核心,也是教学效果评定最终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整体编排、难点重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中,要着重对三方面进行考量:第一,课程任务的设置;第二,设计单元性的任务;第三,设计章节任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课堂结构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情况、课程设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措施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英语的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只是知识体系的完善,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注重师生交流;最后,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关完善,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把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列为教学重点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由于各方面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样的硬件不足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重点,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资源等,将课堂教学尽量设计得有趣、生动。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语言和内容放到同样的位置,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进行适当的语言情境设置,保证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空间。语言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固有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设计教学论文篇5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设计教学论文篇6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设计教学论文篇7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设计教学论文篇8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设计教学论文篇9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设计教学论文篇10

1.1教学内容过于防范

目前,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有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教学内容较散,且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多重复,如机械设计学科中有一项螺纹连接的相关教学内容。可见,教学范围与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原则不相符合。又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较高重复率,不仅在学科的学习层次上造成混乱,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1.2与时俱进能力不强

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较强,同时其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进行更新,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因此,现代机械设计学科紧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时代元素的融入。如今,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设备结构、设备强度和运动学等技术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力度也较大,使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教学很少涉及。尤其是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产需求。

1.3教学方式落后

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的教学仍然采用讲学通用的原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采取理论知识记忆的灌输性传统学习方法,而对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教学涉及较少,仅仅加深了学生的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同时,缺乏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启发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严重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对机械设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2创新机械设计教学体系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的学科教学内容应从实际出发,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如今,很多学生对于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明确。所以,机械设计教学中应当遵循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原则,可采取重点学习、部分理解等方式。首先,教学内容要清晰精简,要精简机械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知识重复。同时,在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注重实践运用的教学环节,不但要适度融入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其课程。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将其中关联性与联系性较大的知识急性整合学习。最后,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增设。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重点性,还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增设以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等新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现代机械,以适当前生产实际需要,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

2.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时,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讲解时,融入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性。

2.3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相关院校的招生多是面向全国,导致各种学生的机械设计学习基础不一。因此,要不断创新如今的机械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各类种机械、机构、零件、部件、图纸,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或原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录像等现代教学技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软件系统,开展机械设计的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此外,教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论推导,运用例证讲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增加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是一门较注重实践运用的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如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图2为机构简图的绘制步骤。以四杆机构为例,结合日常见到的筛东西、磨豆腐等,布置设计任务。在四杆机构的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醒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双摇杆机构分别有什么运动特性,能转化为什么样的运动形式,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这些机构,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任务。一个机器少不了动力,因此课程中增加电动机的选用环节。学生设定自己运动机构的各种参数后,按部就班选用电动机,由此掌握效率等概念,并对整体的机器建立一个大概的认识。电动机选好后,考虑减速的问题。这时,可以引进齿轮机构(包括蜗轮蜗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机构重点讲传动比的分配、计算及选用,对于渐开线的形成等和现场应用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可忽略不讲。带传动、链传动重点讲传动特点和应用。此外,学习过程中要加入查手册选材料环节,把时间用到应用实践上。

3结语

目前,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作者:李爱军 徐红芹 王红梅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金京,罗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6):534-536,539.

设计教学论文篇11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设计教学论文篇12

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即不稳定性的存在。混沌运动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内在规律,它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它成为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混沌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蝴蝶效应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华盛顿作了一次题为“在巴西的蝴蝶拍打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吗?”的重要演讲[1]。从此,人们把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性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表明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敏感的,在初始状态一点轻微的变化,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经典牛顿学说表明,只要初始条件给定,系统中的要素也就确定了,于是人们就可以确定系统的发展。而混沌现象的出现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也就是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将导致结果的截然不同,即蝴蝶效应。

(二)分形

分形是混沌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把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称为分形。分形具有两个普遍特征,其一它们始终是不规则的,即具有丰富的相似性;其二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不规则度却是一个常量,即分形具有不规则的比例自相似性。分形性是一个几何术语,分形几何的概念是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提出的,其中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概念,是指每一局部的形态与整体的形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是整体的再现或缩影[1]。

(三)奇异吸引子

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约束、控制,并限定物体的运动范围。其中,奇异吸引子相对于不动点吸引子和有限极限环吸引子的平衡和稳定性,它是通过诱发系统向不规则发展,使系统产生不确定性。混沌理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遵从不可预测的扰动,混沌系统不是混乱系统,而是隐藏在无序中的有序方式。一个动态系统在空间上的运动路径或轨迹称为吸引子,简单地讲,吸引子就是用几何图形表现出的系统运动的方式,奇异吸引子指的是任何一个轨迹不会与另一个轨迹重合或相交,它产生的是一种整体类型,局部细节如何表现是无法作出预测的。奇异吸引子使“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2]。

(四)非线性

非线性是典型的混沌运动矢量特征,是对混沌运动轨迹的描述。系统内的非线性变因是混沌产生的根本,而对于随机因素引起的非线性运动不能称之为混沌运动。即使是确定性系统,只要内部存在非线性变因,就会产生混沌运动,出现预料不到的结果。混沌学认为事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所以很容易导致系统趋向复杂并使系统呈现出混沌状态。

二、语言研究和教学的混沌学视角

有关语言研究的混沌学视角在我国最早是由张公瑾引入学术视界的。他认为混沌学理论的方法论适用于语言研究。混沌学理论适用于语言研究必须先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语言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即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系统;二是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发展过程是非线性的,发展方向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既是可预见的,又是随机的,具有初值敏感性和自相似性。张公瑾认为混沌学是以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混沌状态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3]。苗东升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是复杂的,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稳定与不稳定、完全与不完全、自相似与不自相似的统一体。混沌是指事物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无规则的运动状态。混沌系统的特点就是内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系统发展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因为教与学系统的结果与该系统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系统中的要素———学生与教师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用混沌理论指导教学系统设计是适宜的。

三、商务英语学习的混沌特性分析

目前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具有深深的拉普拉斯(Laplace)因果决定论的烙印,是相对封闭的、线性的、可预测性的和负反馈的教学设计。它应用到动态、复杂的商务英语教学情景时,往往缺乏灵活性。同时,传统教学设计严密的结构也限制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混沌理论主张开放、动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正反馈等特性,对牛顿经典科学范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为研究复杂系统带来全新视角。从20世纪90年代起,将混沌理论应用到人文学科的研究开始增多,使混沌学成为跨越学科门类,连接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桥梁。同时期美国学者尤(You)、乔纳森(Jonassena),国内学者高文、朱云东等尝试将混沌学理论引入教学设计,对革新传统教学设计带来了新思路、新视野。认识到“混沌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使人们看到了运动演化中的生机和动力”[5]。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混沌学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冲击与革新,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相对成熟的混沌学三个基本原理———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自相似性和吸引子在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商务英语学习主体的不确定性

商务英语学习主体从不同的源头起始,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各种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在不断变幻的时空中产生随机组合,从而使商务英语学习主体经历的每一瞬间,都成为经由自组织而产生的涌现。这是一种典型的混沌系统的演化,自主学习者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周围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知识自身的吸引和变化等都会使其在每个关节点依次发生分岔,每一次分岔都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这构成了商务学习主体主要的基础构件,身体一心理一知识的要素都在生长过程中,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叉循环的相互作用。加之时空中各种非线性因素的随机组合使得商务学习主体的演化方向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让学习者都采用固定的学习模式,应因人而异,体现商务英语学习的不可预测性。

(二)商务英语学习过程的非线性

商务英语学习是一个“耗散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在商务英语学习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都呈现非严格的成比例关系”。这些互动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关系的构成之间不存在永久平衡。自我效能感、归因认知策略、意志控制等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由一些细微的原因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按照原定学习计划严格控制商务英语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是未知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也应是灵活的动态的。

(三)商务英语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商务英语学习评价是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内外双向评价为主要特征,是对受教育者学习动机、策略和能力等进行评价及受教育者内部自我监控评价的结合。这是一个复杂、具有多元特征及不同的组合和自组织系统。我们不可能对学习者给出一个准确无误的评价尺度,但可以设法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科学、恰当地反映事物本质,使评价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公平性和科学性。非线性商务英语教学系统假设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不成比例的相互联系,初始条件的轻微的变动,可能会产生不成比例的大的后果。整体不是简单系统各部分的和,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用人类学的有关理论,通过部分—整体—部分不断循环地即时分析。脱离整体系统分析部分意义不大,商务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反映学习过程中动态、不可预测的方面,将不可预测的教学事件整合到动态关系之中,增加其灵活性,而不是一步步的流程图。

四、混沌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应用

(一)运用吸引子理论指导学习目标的制定

商务英语教学系统中的目的、目标总体要求属于收敛性吸引子。学习者的各自独特个性、学习风格及学习环境等属于奇异吸引子。不同的学习者以及同一学习者处于不同的状况都会导致商务英语学习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会导致商务英语学习中一系列状态的差异,因此商务英语学习者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学习步调的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起着限制和制约的作用是收敛性吸引子。制定正确课时目标,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律能力。根据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体系和限定的方向进行学习,最终顺利实现课程目标。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前期就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商务知识和英语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的商务英语培养目标也应具有独特性,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要设计更多的商业案例分析或商务谈判假设环境,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自由表达思想,完成特定商业模拟和角色扮演任务等,使学生浸泡在某种商务情景之中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相关商务知识技能。

(二)运用“蝴蝶效应”

理论指导在商务英语学习策略的选定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于初始状态的轻微变化都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依据混沌理论“一个小误差或差异是系统向着理想状态转化的基本因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的调节学习心理的过程。依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特点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情绪、动机及环境等大量错综复杂因素的变化呈现非线性状态,很难预测未来的学习状况或对某种既定学习状况变化作出反应。把这种事件的非线性发展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将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依据学生心理以及学习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学习计划,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商务英语教学策略的制订要符合其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融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它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只有符合学习者主体的心理特征与主观意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

运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学习环境的创设复杂性表现为一种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其中的各个独立因素都进行着多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些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每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发性的自组织。要充分发挥生态自组织系统的功能,不断丰富资源环境并以其催化的手段,使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相互适应、相互生成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每一个这样自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但复杂性系统却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能力。它的平衡点常被称为混沌的边缘,当学习者处在混沌边缘时,其发展轨道尚未锁定。切不可以确定性知识的传授为唯一目的。应当为各种不同条件的学习者提供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创设条件,对处于混沌边缘的学习者施以适当的扰动以造成涨落,使系统脱离平衡态产生有序化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不仅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结构,而且更需要结合职业的需求。以情境化为特征的任务驱动与互动是实现知识结构和职业需求两个结合的有效途径。在情境设置之后,教学的内容应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任务是指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商务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商务活动来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以提高英语。商务英语教学、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将语言学习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其本质是“做中学”“学了用”“用而会”的原理。提出问题是任务驱动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和激励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出能够激发学习者进行深入思考的开放式、探究式问题。学习者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四)运用反馈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评价的使用

学习评价是一个复杂、具有多元特征及不同的组合和自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影响学习质量,而且每一个因素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控制者的力量,而是拥有微妙影响的“蝴蝶力量”这种力量本身非常难以预测,因为它是一种微妙的影响力。学习评价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学期或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调整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在学习者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多种角度来评判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及做人的标准,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是失败的信息。协助学习者自己调节心态和学习方法,达到教学计划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成功之外,同时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其评价体系中要结合多种形式,使评价方式多元化,突出阶段性目标,最终指导学生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完成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结论

真实的商务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及其动态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传统教学系统设计用复杂教学系统抽象出来的简单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反过来再去指导复杂真实的学习过程,难免效果不佳。由此看来,有必要转变思维的方式,从开放的、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理论的视角重新考虑商务英语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同时笔者认为两者设计思路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在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应用,使其优势互补,以指导设计与开发工作。在设计开发的初始阶段,可以考虑以线性的开发为逻辑起点。然后,为了适应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将设计开发过程视为不断重复设计的、螺旋上升的、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以此循环设计过程,才能优化商务英语教学过程、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效果。完成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熟练掌握英语、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作者:项菁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文.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J].王海澜,译.外国教育资料,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