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语文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29

高师语文论文

高师语文论文篇1

二、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要突出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决定一堂课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领会大纲精神,对教材灵活的运用,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把教案写好,做到对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以及教案和学生充分的融合。其次,紧凑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和实现明显的教学效果,是需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重点突出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在一堂语文课中实现是不现实的,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讲什么和练什么,在保证重点的基础上尽力做到全面。这里所说的全面,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尽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而所说的重点,就是在全面中突出占主导地位的要素,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又能够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就语文教学而言,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应是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迅速发展学生个性特征和创新思维,是需要以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做保障的,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因此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把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起来,实现民主教学,这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对学生创新要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对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给予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是主体”能够真正实现,这就是新课堂秩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自己见解进行积极的发表,使学生对自己动手和动口以及动脑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并积极的倡导。每个人都会渴望成功,一旦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提高愉快的学习心情就会伴随着学生。

高师语文论文篇2

二、培养语文教学哲理美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化、艺术化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绝非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是由高职语文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是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培养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哲理美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途径。目的和途径分离,目的总难实现。(2)这是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和升华过程的统一,而传授和升华两者本身不可分离,若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化,那么,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语文知识创新和升华的过程。由此而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哲理化就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更能详尽阐述教学内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学语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形式中闪耀光彩,发挥效力。能使新鲜的内容在新颖的形式中变成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这能使新颖的语言形成为一种活化剂和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欣然自觉地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语文教学语言更能切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水平的实际,从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鲜艳的、明亮的语言色彩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三、培养语文教训哲理美的建议

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来源于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课文世界中“开采”出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这里对课文的“开采”既可以是对“点”(句或段)的生发,也可以是对“面”(篇)的升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有审美透视力,从中发掘出美的光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提炼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首先,“点”的生发既很重要,又很必要;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炼教学语言的哲理美的开始。况且,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思想营养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节选中那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乡》那深沉隽永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义》中那段激励了几代人的、荡气回肠的名言:“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在这些闪光的词句中,可以说已深刻地阐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问题在于,教师应该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用极富哲理色彩的教学语言作深刻的阐发与引申,留给学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启迪,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使之为其圆满、充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操基础,也为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创造条件。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高职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当如此。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是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一种美的氛围,正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陈先菊.高职语文教育法[M].武汉:华中师范高职出版社,2001.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赵大鹏.对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1997.

高师语文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6-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育施行的主体,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那么,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目前制约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问题

1.1教法陈旧

语文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中,虽然教材是新的,但教师观念是旧的,教法也是旧的。有的教师只能是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生搬硬套,教不活,化不开,不能有效的扩展和深化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设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2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地灌输,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言实践,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要一些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缺乏基本功,知识老化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中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

2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座右铭。教师要塑造他人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语文首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对许多中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群体。反之,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其次是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最后是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师必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2.2具有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首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素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写作学等。你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滴水。其次,还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如教法理论、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能力等。除此还有其他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所必须具有的。

3 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措施

3.1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要做到为人师表,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又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心中要有“德高为范”的思想, 提倡乐教奉献,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中学语文教师的头脑。我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为人梯,严格要求自己,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力争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果。我们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师德水平,为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才能和智慧。

3.2加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作出长远规划,并对各个学校的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送语文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

经常组织参加兄弟学校的的交流与和合作,以促进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各大学,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育。多派青年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尤其要出国去培训,在英语国家感受,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可以是短期培训,也可以是脱产进修。让青年教师掌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为青年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

对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作出长远规划,提出要求,并对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的选送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和立项研究等途径,以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3.3引进竞争机制

目前中学语文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教师通过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由岗位决定职位和各种待遇。调动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激发语文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与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新时期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人。这既是新课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J].语文学刊,2006(04).

[2]刘祥高.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9(12).

高师语文论文篇4

一、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

问题一:教育体制自身限制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形成

现象:

(1)校本资源分配不合理。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多,学生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2)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严重脱节。基础教育的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而高师教育改革却举步维艰。

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决策部门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变化,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还不够明确。“长期以来对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问题,认识不尽一致,主要的思想障碍是怕强调为基础教育服务会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即存在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因为要打造出学校品牌,提高学校在各类高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须提高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所以学校在教师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在对学生的教学和教育实习上相对偏少。

学校的执行部门改革行动缺乏力度。高师的教育改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为什么却始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甚至一部分高师学生在进人工作岗位以后都觉得极不适应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执行部门碍于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对教育改革的落实不到位,力度不够。

问题二:高师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缺失

现象:

(1)口语交际能力本已很欠缺,更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指导。

(2)对口语交际课没有较深入的认识,甚至不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

(3)知识面过于狭窄,在教学中无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4)基本的教学技能不足,无法有效地控制口语交际课的课堂纪律和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

原因分析:

(1)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大体由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比如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为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和综合知识。然而,美国高师同类课程有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人口生态学、人类学、英语和语言、外语等)、数学和自然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人体生理解剖学、生命科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心理学、计算机等)、体育和艺术修养(体育、艺术研究、音乐欣赏、美术、舞蹈等),占课程总数的40%。

(2)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师范性严重不足。我国高师专业课课程和一般综合大学中文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一样。从课时总量上看,学科专业课程占72%,而教育专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左右。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则占总学时的20%,原苏联为25%,日本为l5%,德国为33.3%,埃及为30%,英国为35%。(3)至今还没有开设培养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专门课程。大多数的高师院校中文系都开设有教师口语课,但是被老师和同学都视为豆芽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也只是敷衍了事。语文教学法教材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介绍也和以往的听说教学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4)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学生无暇顾及口语交际课。教育实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时间是4~6周,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散文、诗歌或者古文等进行教学,口语交际课不列入他们的实习计划内。然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均十分重视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在美国,教育实习时间长达l5周。德国教育实习最短的为l6个月,最长的为两年半。

问题三: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提高现象:

(1)高等师范院校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法一般多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

(2)语文教学法中虽然有一部分实践操作的环节,但感觉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并且教学法老师疏于对口语交际教学部分的讲解,学生更是无从知晓。

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的培训率过低。据统计,1992年以来,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率仅有25%,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现象相当严重。面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多高校教师仍旧在闭门造车。(2)在高校教师中没有形成教学创新机制。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面对语文交际这样的新课型的时候必须具备教学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其天生所具备的,也不是完全由自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营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来形成。

问题四:学校测评体制忽略对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考查现象:

学生普遍呈现“平时不用劲,考试来拼命”的状态,很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拿奖学金的同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教学能力差的情况。

原因分析: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仍然偏重于对知识和理论的考核,而不太注意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考核。(2)考试方法单一,不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甚至语文教学法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无法检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各种教学基本技能。

二、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策略一:加快高师教育体制改革,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政策导向。

明确高师的办学目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合理分配校本资源,加大对学生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济保障。

加强与基础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学院应该请有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鼓励这些一线教师与学生建立长期的指导关系。口语交际课是新课型,很多的教学法理论书上都还没有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具体的阐述,然而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却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样的定期交流使得我们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更快的适应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二:改革高师课程体系,开设培养“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实施专项。

文理渗透,加强普通基础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根据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开设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可分为四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每组课程根据其地位和作用,确定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数,然后让学生自己选修。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能够创设更多的交际情景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精简学科专业课,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并开设能切实提高高师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课程。可以采取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进行合并等改革措施,减少专业课的时间,给教育专业课更多的空间。在语文教学法教材中应更多的涉及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比如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以及策略和教学案例等。另外,演讲学和论辩学也应作为中文系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它们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基础性课程。

增加心理学课程的比例。应把大学生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设为必修课程,也应开设各类专门心理学为选修课。首先,健康的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一些高师学生自身就存在人际交往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那么如何能指导学生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呢?其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这个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体现得最明显,只有非常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才能创设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口语交际环境。

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其间让高师学生尝试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中把在学校学到抽象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化,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也有利于返校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策略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率。应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教师进修提高制度,并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把大学教师的进修提高与考核、职务聘任制度结合起来;同时扩充大学教师进修机构,健全和完善大学教师进修体系,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大学教师进修提高制度化。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教育创新能力。高师各科教师都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语文教学法中“口语交际教学”章节的教学方式,创造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有效模式。这个章节的教学应采用“三步曲”:第一步,理论讲解。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含义、特征、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等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采用问题分析法和专题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感悟和思考;第二步,技能展示。采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和情景性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情景中,以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第三步,教学实践。采用试讲和微格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实战演练。注意在实践中使用反思性教学,让学生在上完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并坚持写反思性日记。

高师语文论文篇5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还无法实现从“传授者”到“学习者”的转变。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一个语言传授者的角色而存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的传播与获取都非常自由而迅速,学生与老师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需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主体学习。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尽快过渡到“学习者”的角色,以谦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与学生共同成长,才可能适应信息时展对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及理论的影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具体行动方面,还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其次,高职英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有待提高。网络公开课、MOCC(幕课)、大数据等这一系列网络教育模式已经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技能。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主要是英语专业出身,以女性为主体;专业上的差异,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影响到了高职英语教师群体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群体无论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还无法适应从“育分数”到“育人”的转变。在信息时代,工具理性具有替代价值理性的趋势,社会整体出现了过分追求功用,忽略人精神价值追求的趋势;因而,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还需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确证“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从知识储备到观念上,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实现其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最后,高职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工艺流程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起来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工艺流程对于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依然比较陌生,如何将商业、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与信息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比如,以制作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网站为例,这绝不是一个网站建设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网站的界面是否美观有吸引力,网站的链接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内容的选择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等一系列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问题;即使英语教师无需直接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但网站的选择与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联系方便了,但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课件演示,音频、视频播放,微信,微博,QQ,邮箱等工具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的机会反而减少,信息的堆砌代替了教师的音容笑貌,机器传递的声音代替了教师个性化的声音,这些都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般认为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它主要是教化的结果,但与自身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素质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我们应当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让自身能力与时代对接,与高职特色对接,与国际对接。在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育,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运用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条件,研究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保持与时代同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如何在英语教育中体现高职的特色,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育工作,还是一个有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我国很多高职英语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并不具备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高职学生面临的职业问题、心理问题等缺乏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使得教师加强自身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实践中,高职教师自我教育通常可以分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脱产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英语语言及英语教育的了解,保持自身知识的时代性;二是,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学习网页制作、网站管理、软件制作、办公软件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得高职英语教师具备纯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其次,高校应创造条件,将高职英语教师培养为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诸多交叉,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反映在高职英语教学上,表现为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特别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高职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往往也会与职业技术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因此,高校培养高职英语教师的时候,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如通过鼓励教师就读或进修英语之外的其他学位来实现;也可以多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实际锤炼来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高职英语教育本身蕴含着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人文教育的内容;以往的英语教育,教师通常与学生面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形成对学生的感染与教育。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电脑可获得的海量英语信息充斥学生的头脑,高职英语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削弱,已经很难通过英语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精神的关注、成长的关怀。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质,多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籍,才有可能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以更强大的“人格魅力”,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后,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英语学习需要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应,为学生的努力提供正反馈,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便捷沟通方式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必须掌握一些网站制作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外,对于一些双向交流的网站,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微信、飞信等通讯方式,可随时随地联系老师,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没有奉献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高师语文论文篇6

[作者简介]李华平(1971- ),男,湖南郴州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和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工作;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文秘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郴州 4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2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52-02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一种类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其他类型不可替代的特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现阶段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特质。

教师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特质创新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连。一方面,任何一项类型特色创新,只有依赖于全体教师的观念认同和行动参与,才能得到贯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其关键环节就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观念层面指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技术层面指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技能及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首先应体现为教学思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并且努力按照要求来规范教学行为,其次才是教学技能与素质。

二、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定位

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空前发展,高职教改包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仍然令人担忧。许多高职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大学生对语文这类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存在偏见。受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专业技术的,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将语文教学高度边缘化,甚至有取消的倾向。在这种偏见的误导下,一些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学文化课“没用”,还是学好专业实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定位不准。有些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

鉴于此,高职院校和高职语文教师都应对语文教学予以正确的定位。就学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高职教育应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专业操作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自我实现意识,等等。另外,学校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因此,学校不能只片面强调教学的实用性,而应该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又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就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功能,具体做到:切合专业需求,切实加强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服务;把道德、法制、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突破

1.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把自己打造成“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不应仅仅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教育专家,还应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双证书”制的实现,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后盾。如果教师自己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或技能不高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学科学识,及较强的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如果教师是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就能够以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其教学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向“双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转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高职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必须切合专业实际,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动机需求,激发其学习动力。各专业实际岗位究竟需要何种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要求学生“应会”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先掌握,甚至要更高一层。为此,语文教师同样要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到社会第一线学习实践,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语文应用项目开发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训教学素材,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

2.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新教法和模式。应该说,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不仅是改革,甚至是革命,要有全新的目标和全新的方法。

第一,全新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先会说后会写,以说、写为主,兼顾听、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够用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说、写、听、读”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上来,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第二,全新的课程群。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分布和专业需求,打破原有课程结构,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全新的、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群。这个课程群应以“技能为主,人文为辅”为原则,以说写训练为主干课程,以艺术欣赏、社交礼仪、中外思想史、中外历史、科学技术史等为选修课程,还可以根据专业特殊需求,开设书法课、口语课、辩论课,等等。从而做到在课程开设层面,满足学生毕业求职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学习动机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用的”、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第三,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逐字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做的效果其实很差。要改变“一人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应通过精心策划,运用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方式,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一是以用为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老师成为“隐身人”,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要设计仿真情境使学生“真说”“真写”,使学生想说就能说得适宜,想写就能写得适宜。具体而言,“说”的训练是“我口说我心”,即说自己之想说,首先解决说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言语规范,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写”的训练是“写自己之应写”,同样是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动笔有方圆”,解决方法和写作范式等怎么写的问题。当然,语文教学还有其他方面,但具体到高职教育,应该围绕技能形成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自然应以语言技能的形成为目标,以此来培训学生。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交谈、谈判、发言、演说、朗读、朗诵、书法、实用文体写作、科技文体写作等,以上项目均应最大限度地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使用现代技术。当代青年多数是在音像文化的影响下长大,天生亲近音像作品,为此,高职语文教学应多用课件,多用音像,以增加趣味性和情景性。三是重新设定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控制方法。新方法应以高职语文诸技能为主,面试读说,笔试写作,设定学分,随学随结,不获该项学分者不得毕业。

3.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分支越来越细,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产生时间差。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面临着逐年加大的“知识废旧率”,停滞不前就会落后于时代,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研究能力,不断关注和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与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当不断推陈出新。高职语文教师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知识积累,有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教育应该是教师知识的更新、研究技能的提高、专业领域的拓展。作为教育者,高职语文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应不同于受教育者,应具有更强的自制力和自学力,应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应更有计划性和执行力。

4.树立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技术,受教育者的敬业精神与其所学的职业技能同样重要,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除专业知识外,高职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多领域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发掘与发展个性潜能和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素质良好、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的高职教师,从而树立起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高师语文论文篇7

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要求学生对除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了解,而由于文化本身所涵盖内之广和深,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快速养成的。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后,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1.重视基础再教育

基础阶段是语言教师基本要素的再教育。想要成立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六要素:掌握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会使用熟练的口语,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掌握大量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及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英语教师在基础阶段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第一,在词汇教学中。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第二,语法教学过程中。句法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千万别忘记介绍语意和功能,比如附加疑问句“Terribleweather,isn’tit?”,这句话的意思是:Theweatheristerribletoday.实际上说话人对今天的糟糕天气不存在任何疑问,这只是西方国家人引起话题的一种习惯而已。又如“wouldyoupleaseopenthewindow?”,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个疑问句,但它实际是表请求。在欧美国家,为了表示有礼貌地请求,常常习惯性地使用疑问句形式提出请求。当然,如果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同辈之间比较熟悉的朋友就会使用祈使句,如“Pleaseopenthewindow.”第三,在阅读训练中。在我们的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了解跨文化的阅读材料,如新世纪高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BackgroundInformation(文化背景)”,主要是通过阅读过程充分感受西方文化,比如西方的婚礼、衣服颜色、手势等方面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强的文化导入,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高师语文论文篇8

一、引言

为期两天的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2009年11月在许昌举行,笔者有幸亲历了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全过程。通过对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理念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人深感欣慰。但大赛也暴露出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让人深感忧虑。

本次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形式进行,来自河南省各师范院校的24名选手参加了英语组的比赛。总体看来,参赛选手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语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流利;课件制作精美,现代化教具操作熟练;教学理念较新,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合理;英语书法美观,板书设计科学;多才多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强,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2003),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原则相吻合(教育部,2003)。依据选手们在大赛中的表现,我们感觉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已渗透到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已基本上具备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说课中体现的新课程概念

依据说课的相关要求,参赛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共涉及了七个项目,只是呈现顺序稍有不同。选手说课的具体项目内容、各项目涉及的选手人数及其在总参赛人数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均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选手在说课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同样重要的学生分析和教学反思方面,关注到的选手人数则相对少了很多。下面笔者依据说课项目,结合实例分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对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程度,同时剖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与新课标精神不吻合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或指出其不良后果,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在说课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及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2003),理应受到重视,但教材内容的处理应该灵活多样。绝大多数选手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参赛选手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如:很多选手在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doeshelooklike?时,合弃了书中的图片,而以自身和学生为素材,或者增加一些明星的图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合或调整”(教育部,2003)。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下表显示了24位选手所涉及的各项教学目标、每项教学目标涉及的选手数,以及选手的百分比。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3)。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一样,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均应受到关注。而在上表中,参赛者一致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其中大多数也关注到情感态度,但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关注明显不够,仅占25%和8%。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部,2003)。选手们在说课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在学法指导上仍然重视不够。那么这些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文化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赛选手在说课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够,这表明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用具分析

在说课的教学用具环节,选手们都提到了要运用现代化教具(如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并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方式和目的。如:在warmingup部分,有的选手播放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在展示内容时播放节奏舒缓的乐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的利用PPT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等,充分显示了现代化教具的优越性。这反映出选手们普遍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教具。这也是新课标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育部,2003)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教学方法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之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法,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赛选手在说课时主要用到了四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占了71%,这与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不无关系。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应该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法的长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个别选手虽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设计的任务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目的(先教授表示颜色的单词,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互画头像等)、缺乏真实意义(先展示听力材料,后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对话)、难度大不易完成(先学习有关电脑的单词,后让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组件的工作原理)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原则,没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的任务无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而是不成功的。这种与新课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应该引起师范院校教学法教师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授教学法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次展示实例的同时还应该详细深入地阐述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分析

表3显示了参赛选手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种类、每种教学活动的使用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构成了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在说课过程中,选手们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这说明选手们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但对语言输出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口语占58%,写作在课堂上仅占8%。这当然与授课内容有关,但也表明选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所有选手均布置了作业,且大部分作业的布置较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抄写单词和句子,而是注重自由发挥,突出语言的应用。如:5号选手在结束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去画自画像,并用所学内容简单描述自画像;l3号选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句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还有一位选手要求学生给家里的水果和蔬菜贴上英语标签,朗读和识记所学单词。从此可见,选手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外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标提倡“利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3)。但在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中,小组活动、同伴学习所占比例太小。如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大这两种活动的比重。

<六)学生分析

在比赛中,只有58%的选手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反映出近半数的选手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个重要环节,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应有的需求分析就难以保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鲁子问、康淑敏,2008)。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贾书建,2002)。

近半数参赛者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够,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后果。这一现象表明,选手们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能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选手所在院校教学技能指导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且与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的教学原则相悖。

(七)教学反思分析

高师语文论文篇9

高校辅导员教育行为的基本思路

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决策及由此产生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反思,捕捉和改正动态知识网络社会下的不足之处。

(一)发现问题。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去了解新问题,解决新情况,富有语言艺术色彩的谈心和交流,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设身处地地想同学之所想,有助于提前发现学生中的潜在问题与威胁,从而使辅导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监控调控和应变能力。

(二)预测问题。通过现代的信息渠道收集学生各方面心理动态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学生个体的性格、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对学生在得到肯定、鼓励后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转变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假设。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懂得取舍哪些情况是可以举例并告知引以为戒的,哪些是必须忽略避而不谈的。尽量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尽最大可能与新时代的学生保持一致,时刻反思自己的思维观点、表情态度、谈话方式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三)分析问题。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每一次谈话过后,辅导员都要对自己的言谈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分析问题的过程相当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因为辅导员工作是不断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做好每一次的谈话记录等同于与同学进行了第二次重复的谈话。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其过程,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补充实践服务管理经验。

提高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途径

(一)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有着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只有人格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是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是业务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1、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辅导员对时代特点和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维和观念,所以要不断地进行资源互补和经验交流,通过经验交流会、辅导员培训等途径提升辅导员的对认知结构的优化,以利于充实辅导员的语言内涵,掌握说话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高师语文论文篇10

在大力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求得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看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成功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承担着引导、帮助和支持的角色。师生之间的良流协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尤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推动学生课内外自觉自主学习的动力之源。

一、何谓“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它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和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师生关系如何,学生是否对教师有着崇敬和喜爱等正面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智力活动水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在于使学生具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存在于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之中。这就对高校外语教学的课堂气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思考积极活跃,情绪兴趣高涨,互动和交流渠道通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注重自身素质修养,形成自己的风格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想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成长和提高,自己先要以身作则。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展现给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其次,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上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断充实锻炼自己,开拓视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好再培养一些艺术特长,如美术、书法、声乐等,将特长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产生敬佩、崇敬之情,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不宜盲目地模仿。例如,内敛稳重的教师应以儒雅的学者风范使学生折服,而不是以生硬的幽默取悦学生。

(二)转变观念,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不难看出曾经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平等性。这种观念无形当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屏障,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当今和谐社会,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绝对权威、高高在上的日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爱戴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如今的高校学生,知识面广,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传统的师生观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已被颠覆。所以,教师面对他们,应放下架子,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当中,适当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感受,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成长和提高的服务者。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于严厉和专制,但也不能完全和学生“打成一片”,更不能成为学生的“保姆”,任由其发展,最重要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使距离恰到好处。

(三)真诚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同时,注意个体差异

在保证师生的地位平等的同时,还应注意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做到不偏不倚。无论英语水平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平等的对待和真诚的关怀,渴望品尝成功后被人认可和称赞的喜悦。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肯定,就会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激发起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英语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同学,也许可以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口语表达一般的同学或许有着超强的表演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

高校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应该以真诚的态度予以指出,并提供指导性的具体建议,同时要讲究说话的艺术,选择合适的时机,切莫讽刺挖苦。

(四)常常自我反思,敢于自我批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如有些学生无视课堂纪律,作业作弊、逃课等等,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冲突,而解决师生关系冲突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冷静处理,学会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是否我的教学方法不当?我采取的方法是否偏激、粗暴?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所在以及自己思想与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并敢于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批评。但是教师不能为了解决师生冲突而放弃原则,屈从于学生的压力。教师应该在检查自身问题的同时,取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学识渊博经验老道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也难免出现误差,一旦出现,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顾及面子而固执己见,以免误人子弟,给学生留下虚伪糊弄得过且过的不良印象。

四、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学生,也都曾经对某个老师产生过喜爱或者厌恶的情感,回想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感不知不觉被融入了老师所教的学科,影响了我们对待某一学科的态度乃至成绩。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的这种“正移情”,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将得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6

高师语文论文篇11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高师语文论文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挑战,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决策,把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了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解读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又称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从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取决于实施者——教师。所以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的塑造者,既要注重不懈的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又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转换职业角色及其教育职能。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现代健康人格的表率,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和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内涵解析

(一)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素养

1.教育观念素养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改革重任,诸如教育目标、办学体系、管理机制、思想理念、课程教材、方法手段,乃至校舍环境、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教师素养问题的困扰。

教育观念内涵甚广,包括教师观,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要给学生一瓢清水,教师必须是不断开掘的一汪泉水,而不能是一潭死水。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只有付出,不能“充电”,不能成才。原因有工作太忙,条件太差等。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科教育家。

2.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日常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亦即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4]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5]的崇高责任。《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指出:“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1]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本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稿)中就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即师德八条“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语文教师作为教师行业的一份子,其职业道德必然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二)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创造社会财富不再只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倚重于人们对知识的占有以及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语文教师这个具体的角色来说,要精通所授之“业”,就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素养——不仅包括语文本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知识。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学等,这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

其次,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外,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再者,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多元综合性,教材选文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倡导语文课程的开放性,需要不断地吸纳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以上所说的是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所需具备的文化知识素养,这种复合型的三个层面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合体。它的具体外现将是语文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个人独特性”以及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发展性”。[3]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学者。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里特征” [4],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未来社会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21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1.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在教育领域,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国际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成为当今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关注点,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开拓创新能力,这是整个专业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语文教师活动的全部内容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却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教师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发挥,而把语文教学方法简单地归纳为“读、讲、议、练”四种[5]。缺乏创造性劳动的活动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活动,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

3.一定的教育科研和自我进修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不仅是语文研究机构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因此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21世纪语文教师为了适应时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完美结合将会使语文教师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出色地演绎“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

三、探索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6]这是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要求,结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从源头做起,双层把关

第一层,加强师范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一方面,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有能力有志向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进入师范院校;另一方面,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全面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教师输送源头的质量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基本保证。

第二层,严格把关教师队伍入口,坚决杜绝无科班教育、无科学教学理念、无良好师德的“三无”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对刚加入教师队伍中的成员,应全面实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8]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和培训优势,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和支持,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准确把握,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三)继续学习,不断深造

1.更新观念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两大更新:

(1)关于教师,最具传统意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 [9]赞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否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要给学生一瓢清水,教师必须是不断开掘的一汪泉水,而不能是一潭死水。

(2)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观”。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要创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时空情景等。其次,让学生感觉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树立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特别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有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10]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这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同时,还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2、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机制

在终身教育概念已普遍确立的现时代,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新形式。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进修活动,如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活动。

(1)坚持专题报告与示范课相结合。有关部门可以邀请一些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上一些示范课。

(2)组织学校间的互相学习,各学校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互访”制度,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技能。

(3)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网上培训,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4)积极鼓励教师自发组织集体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实现自我培训。

(四)树立大语文理念,养成专业、博杂并蓄的学风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应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树立大语文观念,并结合学校及师生具体实际分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或“文学性” [11]的横向认识上,而应深入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竞争、整合等纵向认识。大语文观念还要求教师要有学科全局理念,树立通才意识,打通交叉学科甚至不同学科间的经脉,使学生主体内蕴藏的资源在与其他学科资源的特定联系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博杂并蓄的学风,向生活、书本、同行、专家,还得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才是教师素养提升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韩愈.师说.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S].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版P9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P1-212;

[3]陆继红.21世纪语文教师素养初探[J].教育月刊(中学文科版) . 1999年第4期 P56;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修订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P12;

[5]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45 P21 P87;

[6]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9期 P14;

[7]苏文普.培养新世纪人才语文教师肩负重任[J].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 2005年12期P78;

[8]申士昌.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J].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2006年第2期 P14-16;

[9] 宋丽霞 纪国和?.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