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23

操作技术论文

操作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手术室恶性肿瘤无瘤操作技术

无瘤操作技术是外科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无瘤观念与无菌观念同等重要。1954年Cole等[1]提出了无瘤操作技术的概念,它是指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一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二是防止癌细胞种植[2]。而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往往手术操作还会使癌细胞医源性扩散率增加。因此,应让手术人员认识到无瘤技术的重要性。大量的研究已证实,无瘤操作技术可有效减少根治性手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指导下,如何减少癌细胞医源性扩散,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如何在手术中完善无瘤操作技术:应引起我们手术室护士及手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1手术切口的保护

主要为预防癌细胞种植切口。临床常用方法是:首先将腹膜保护巾缝合于两侧腹膜,再上腹壁牵开器;然后将腹膜保护巾与切口上、下角严密缝合,起到保护腹膜及切口的作用[3]。

2手术体腔探查

手术者探查动作要轻柔,切忌挤压;探查完毕后,更换手套。因对肿瘤的触摸,挤压会增加癌细胞向腹腔内脱落,发生种植[4]。所以,术中探查时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探查肝、脾、盆腔、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及肿瘤两端;最后再探查原发肿瘤及受累脏器。

3手术器械

3.1术前手术器械的准备术前应根据手术做好充足的手术器械准备。

3.2术中手术器械的使用器械护士应提前15min洗手上台,整理无菌器械台,准备好相关器械,建立相对的“瘤区”;当肿瘤切除后,所有接触过的肿瘤的器械均放置于“瘤区”,严禁再使用于正常组织,以免将器械上的肿瘤细胞带入其他组织。若手术先行肿块活检再行根治术,应准备两套器械,先用小包器械做活检,再用大包器械行根治术。

3.3术中手术器械清洗液的使用若术中无条件更换手术器械时,为了有效处理术中受肿瘤细胞污染的手术器械,灭活污染器械上的肿瘤细胞,应将受肿瘤细胞的手术器械用蒸馏水浸泡5min后再使用。

3.4术后污染手术器械的处理将手术器械浸泡于新鲜配制的强化酸水中30min,以达到杀灭癌细胞、病毒、芽孢等,还可防止水污染等作用。

4肿瘤的切除

4.1电刀的应用手术时应用电刀切割,不仅可减少出血,并且由于电刀可使小的淋巴管或血管被封闭,减少癌细胞进入脉管的机会,同时电刀亦有杀灭癌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癌细胞的种植引起局部复发,术中应准备2把电刀,肿瘤切除后应更换电刀[5]。

4.2肿瘤标本及切口的处理手术医生切下的肿瘤标本及淋巴结,器械护士不得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弯盘接递,肿瘤切除后切口周围加盖无菌单,更换所有纱垫、手套、缝针等接触过肿瘤的物品。

5冲洗液

切除肿瘤后的冲洗液是防止感染及癌细胞残留的重要措施,起到避免肿瘤细胞种植和播散的作用,术中器械护士应用干净的无菌盆盛装冲洗液冲洗术野,不允许用洗刷过器械的无菌盆盛装冲洗液来冲洗术野,冲洗时将冲洗液灌满创面各间隙并保留3~5min,再吸出,反复冲洗2~3次,再吸净,不能用纱垫擦吸,以免癌细胞种植。

6冲洗液的应用

6.1蒸馏水据报道应用43℃的蒸馏水用于肿瘤细胞3min即可有效使肿瘤细胞破损其主要原理为:蒸馏水是一种不含质和有形成分的低渗性液体,其渗透压接近0,而人体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为280~310mmol/L,由于渗透压的差异,蒸馏水可以使肿瘤细胞肿胀,裂解肿瘤细胞膜,从而使肿瘤细胞失去活性。因此蒸馏水作为冲洗液,能有效避免肿瘤细胞的种植和播散。

6.2碘伏溶液手术中和手术完毕时,可以用稀释10倍的碘附液冲洗创面、盆腔、腹腔和冲拭切口,可以防止感染并避免肿瘤种植。

6.3洗必泰溶液可以迅速吸附细胞质,使细胞胞浆成分外浸,抑制细胞多种酶的活性,因此术中使用洗必泰溶液冲洗手术创面,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

6.4抗癌药物溶液根据情况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中放置抗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5-FU,由于吸腹药物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使种植或游离的癌细胞能较长时间浸润在高浓度药物中,从而增强抗癌药物的直接杀伤作用[6]。

7小结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趋于年轻化,为了有效减少根治性手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向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根治性术后的5年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在行肿瘤手术中,手术人员应高度重视无瘤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加强无瘤操作技术的技能,这也是每位手术室护士加强学习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夏艳.无菌技术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当代护士,2006,4:58-59.

2王舒富.胃癌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无癌操作技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407-408.

3肖乾虎,燕锦,刘宝善.应重视外科治疗大肠癌的无瘤技术.四川医学,2004,25:379-380.

操作技术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人心,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加大了对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是制约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其中水稻机插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此,国家在推行购机补贴政策中,各地将插秧机补贴率放在最高位次,安徽省补贴额度已连续几年在5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霍山县插秧机从无到有,至2010年5月,已达到200余台。实践证明,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普及和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是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学习和掌握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是农民机手的迫切要求。

一、水稻插秧机的选择

目前在霍山县推广的插秧机,按操作方式来分,有步行手扶式插秧机和方向盘式即乘座式插秧机;按插秧速度来分,有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按插秧机栽插行数来分,步行手扶式插秧机有2、4、6行,乘座式插秧机有4、5、6、8、10行等。如东洋PF455S和南通2Z-455型为步行手扶式普通插秧机,东洋P600和久保田SPU-68C型为乘座式高速插秧机。东洋PF455S型插秧机作业行数为4行,它具有价格低廉(价格为1.7万元/台),结构简单,轻巧,整机重170kg,操作灵便,使用安全可靠,作业效率一般为1666.67m2/h。东洋P600型插秧机作业行数为6行,其科技含量高,与步行手扶式插秧机相比,具有舒适、效率高的优势,作业效率一般为3333.35m2/h。但机器较笨重,整机重550kg,且价格偏高(价格为9万元/台)。现在插秧机技术比较成熟,适合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条件,适应水稻栽插的农艺要求。但该技术对育秧技术标准化程度要求高,对插前大田耕整地要求严,对机手操作使用插秧机技术要求过硬。因此,农机手在选购插秧机时,应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水稻作业面积、插秧机的作业效率以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全面考虑确定选购步行手扶式插秧机还是乘座式高速插秧机。

二、插秧机的安装调试(以PF455S型插秧机为例)

2.1整机安装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变速箱)、行走机构(转向离合器、驱动轮)液压仿形系统、操纵和调节机构、取秧量调节机构、移箱器等组成。出厂时,将这些部件包装运到各地,购机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

2.2安装要求

操作技术论文篇3

一、竞技体操创新研究的现状

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和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一直在对竞技体操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国际体联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参加国际比赛的次数增多之后,我国对竞技体操创新的研究步入崭新阶段,在动作技术、动作连接与编排、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多以竞技体操各个运动项目动作技术为对象分别进行。以自选课题、独立完成的形式为主。

二、竞技体操创新基本理论研究

竞技体操创新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创新规律、原则、方法的研究,基本技术与难新动作创新关系研究,创新思维研究,创新意识研究等。这反映了我国对竞技体操基本理论研究是比较重视的。而且随着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迅速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从训练、比赛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创新是体操生命;创新是运动员夺取世界冠军的重要法宝,竞技体操创新理论研究是他们科学创新的基础。赵山成首次全面论述竞技体操难度动作发展方法。该论文将体操难新动作的发展概括为:“难度递增法、串联组接法、推测填充法、过程停格法、演绎复合法、借鉴移植法、飞行换握法、选择跳下法、动作逆转法、实用综合法”等方法。随着竞技体操的发展,比赛也变得更加激烈,创新需要也更加强烈。对创新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向综合全面发展。如薄云霄通过对世界体操和我国体操发展的回顾,阐述了创新意识在体操创新中的重要性,揭示了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即新颖性、价值性、针对性和超前性。

三、竞技体操创新动作研究与实践

(一)新动作设想、设计和实验研究

新动作设想、设计和实验研究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成套动作的起评分和运动员能否在比赛时取得好成绩。对难新动作设想、设计与实验研究的论文,大多数都是研究者根据当时竞技体操发展趋势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在80年代初、中期,由于当时单杠、跳马项目单臂动作的流行,各国运动员创新了一大批由单臂完成的高难动作。有单杠的单臂大回环转体系列动作、跳马的单臂完成的前手翻转体系列动作。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规则对这类动作进行限制,创新就越来越少。虽然对新动作设想、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很多,但大多数研究着只是对动作进行了简单设计,而对新动作设想、设计与实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这些新动作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又甚于竞技体操各项技术发展的逻辑脉络,在理论上进行了初步论证。

(二)难新动作力学分析与技术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仪器的先进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诊断的反馈速度也加快。从研究对象看,主要集中在对各项目中难新动作和某一类高难动作的系列研究上,对该动作技术进行诊断,为技术的改进和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孙亦光对动作技术进行了力学分析,对动作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改进意见;吕万刚等通过对难斩创新动作技术进行分析,阐述其技术特征,提出了动作技术改进建议和继续发展高难动作的可能性。还有黄力平等对优秀运动员跳马“踺子上板转体180°前手翻屈体前空翻”技术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动作技术的运动学三维特征,找出了影响该动作技术的主要因素,为促进该动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三)难新动作连接或成套动作编排研究

随着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加分因素的变化及加分分值的不断提高,对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也逐步增多起来。增加连接技术的难度成为竞技体操技术难度继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难新动作之间连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成套动作的编排创新之中,主要是通过难新动作直接连接或者减少完成高难度动作的预备性动作来增力,难度价值。这方面研究论文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①是对某个项目两个难新动作连接的研究,如赵跃珍对女子平衡木上法D+D难度连接进行了研究;②是对成套动作设计编排研究,如张云贵教授和熊景斌教练合作研究了陆莉高低杠D+D+D高难连接技术,通过训练实践,使陆莉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取高低杠冠军。③是对某类高难动作连接技术的系列研究,主要体现在单个动作创新和连接创新,将创新动作发展成为创新连接,通过连接不同类型的难度动作来达到提高成套动作价值的目的。这方面的论文有王栋良对快速后空翻连接动作的研究和董汉英对前手翻技术的研究等。

(四)难新动作训练方法的研究

不断创新训练方法是难新动作实现的根本保证,而每一个创新动作的成功实现,必定有它独特的训练方法。因此,创新动作与新的训练方法是紧密相关的。这些论文都是通过对难新动作及连接的技术进行分析,分别对完成难新及连接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成这类难新动作合理、有效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为难新动作及连接的完成提供了新的训练方法。

四、结束语

创新是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竞技体操技术不断发展的契机。创新使竞技体操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与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相关的所有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技术创新是竞技体操创新的核心,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是关键,而训练理论和方法手段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条件和保证。显然,对竞技体操创新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竞技体操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陈小蓉.竞技体操创新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操作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20-01

以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学大纲为例,开课两学期共100课时,理论12课时,技术实践88课时。第一学期64课时,理论8课时,技术实践56课时。第二学期36课时,理论4课时,技术实践32课时。该大纲在执行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是课时有限,技术教学捉襟见肘,改革迫在眉睫。

1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体操课程内容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1.1 体操理论的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在教学大纲中理论课共12课时,占总课时12%,涉及体操绪论和教学大纲说明、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体操术语、保护与帮助、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等6个内容,每个内容占用2课时。理论课上再系统讲授的保护与帮助也不如每个技术动作专门传授的保护方法有效;技术教学是体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占有更多课时进行教学传习,所以理论教学课时可以大幅压缩至4课时,只占总课时5%左右的水平。这样做既不会降低体操教学的总体效果,又抓住了体操教学的主要矛盾,不失为可行的策略。

1.2 队列队形与徒手体操的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队列队形与徒手操是小学体操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操素养养成的基础,是美的身体形态形成的重要形式,也是体育课集合、调动队伍,安排准备活动,进行教学良好教学组织的重要能力。两项内容与技巧、器械和跳跃等教材内容的课时比重相当,然而动作难度比其他教材却小很多,在原大纲中共20课时,占总课时20%。就此咨询专家,专家一致认为从难度角度看,队列队形和徒手操在整个体操教学总课时数中所占比重过大,有压缩的空间。

1.3 技巧的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技巧中的一些技术动作利用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可放在单、双杠动作教学中,作为较难动作的辅助练习,既提高教难动作的技术掌握速度,同时又为技巧教学节省了课时。动作的混合练习不但可以加快器械体操动作的掌握,减轻其课时不足的压力,也为技巧课时安排提供充分空间。

1.4 器械的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在大纲中,器械体操包括双杠和单杠两部分,是整个体操教学的重点,内容最多,难度最大的部分。总共包含双杠9项,单杠11项内容,按原设计课时要达到较好的技术教学效果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单杠。在新的课时分布构思中器械体操应有60课时左右,占总课时60%。双杠又是器械体操中的基础和重点,应利用器械体操课时的60%进行技术教学。

1.5 跳跃的课时分布偏重分析

跳跃项目包括跳马、跳山羊、跳箱与平衡木。根据动作相似性越大,迁移效果越好的动作迁移理论和中小学教学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跳跃类项目中选择跳箱为代表,女生掌握平衡木基本动作即可。跳跃项目动作结构相对简单,动作难度相对较小,在体操课时分配中约占10%左右课时比重为宜。

2 结论

通过分析体操课理论的课时分布偏重,队列队形与徒手体操的课时分布偏重,应进行缩减,技巧的课时可放在单、双杠动作中进行教学,器械的课时分布偏少,应加多至占总课时60%进行技术教学,跳跃项目动作结构相对简单,动作难度相对较小,在体操课时分配中约占10%左右课时比重为宜。

操作技术论文篇5

2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从事义齿制作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我校从2001年开始开设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学校在资深教授的带领下对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模式转化。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部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专业化、实用性,做到讲得少而精,以实践操作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为引领的教学模式转化。克服以前那种泛泛理论灌输,教育难度大、实用性差的缺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

近几年,我们开展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分开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前理论课讲过的内容,学生回去不复习,到实践操作课时,老师需要重新再讲授一遍,既耽误了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学生收效也不大,我们把牙体解剖雕刻的实训、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等相关课程进行这种改革体制转变,简单说就是理论和实践操作组合到一节课来传授,将与本次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操作融入一次课进行传授。这样每次课讲授与本次操作相关的理论,其余时间进行与理论相关的实践操作,使学生们在学理论中进行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中也学习理论。在实践操作中去应用理论,一方面改变了教师满堂理论的讲授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爱好,从而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

3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口腔工艺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口腔工艺技术学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洞察能力、应用理论借助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口腔工艺技术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效果将影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和改革口腔工艺技术学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和科研素质。我校现在拥有省内唯一一所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拥有专业技工桌100多个、有专业配套烤瓷铸造设备、石膏间、喷砂打磨间、牙体雕刻间数个和一些国内先进的技工器材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使用。

操作技术论文篇6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操作技术论文篇7

一、前言

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迅速发展,教学和训练已达到高度科学化,竞技健美操比赛已成为技术、智力的综合较量。所以,运动员知识结构和意识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就必须培养良好的竞技健美操意识。当运动员思想意识水平低于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思想意识必将阻碍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竞技健美操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竞技水平,增强竞争力

健美操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正确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比赛中用训练时所形成的思维定式进行比赛,运动员自我感觉良好,成绩却很不理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这种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是健美操意识的外部体现,也是从事健美操训练和比赛的个体意识的高低所带来的终极差异。现实训练中忽视健美操运动员意识培养,将导致运动成绩不理想。

(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当今竞技健美操运动风靡全球,比赛日趋紧张激烈,动作编排更加新颖。竞技健美操本身也决定了它必须不断的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健美操发展的关键。健美操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竞技健美操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并在不断地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健美操意识不仅仅表现在提高运动成绩和发挥运动员的机体潜能方面,它的间接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举一例,竞技健美操动作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往往每一个动作中要求运动员注意很多的细节问题,运动员在训练中形成的种种思维定式同时也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间接地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或许就是跳健美操不仅可以改善人的形体,同时从事健美操训练的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较为细心的原因。

三、竞技健美操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竞技健美操意识的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对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如果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有的教师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不足,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低。所以,理论知识的提高是首要任务,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加强竞技健美操专项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科学理论和专业基础科学理论的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又能增强运动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对竞技健美操运动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对技术理论有较透彻的理解。

(二)兴趣以及意志品质对健美操意识的影响

兴趣对运动员的活动有导向作用,兴趣的激发,会使运动员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了活动的效果,兴趣对活动有着推动作用。只有对健美操产生了兴趣,运动员才会不断地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动作技术,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健美操意识的不断完善。

(三)基本技术训练中培养健美操意识

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只孤立地练习基本技术,而是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竞技健美操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有助于技术的掌握又加快了意识的培养。健美操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技术动作是否正确、规范,对以后的进一步提高非常重要。运动员在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当中,意识水平低给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设置了一个“瓶颈”,阻碍了运动员技术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说明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低于实际训练水平,使得运动员失去了向更高技术发展的心理趋向,制约了该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竞技健美操意识的重要手段

心理和身体是相互影响的,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取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通过训练,要培养运动员顽强和良好的训练作风。在培养竞技健美操意识时,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心理训练,没有意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一些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较高地发挥技术水平,表现出较好的竞技状态,而到真正的比赛时却一反常态,失误增多,大失水准。这正是由于平时的心理训练不够,心理稳定性差。因此,在竞技健美操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加入心理训练内容,以增加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保证其竞技健美操意识的形成和高质量的发挥。

四、小结

(一)现代竞技健美操的竞争是多角度、全方位竞争,对运动员健美操意识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等在训练中应重点培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竞技健美操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很重要的并且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同身体素质、技术的训练一起列入训练计划,使之每个训练周期、每次课都能得到重视和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在实际培养竞技健美操意识的教学与训练课中,可把培养的内容按世界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所要求的技术标准来确定。

参考文献:

[1]黄璐,刘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意识培养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7-120.

操作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00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93―03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人们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体操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它与其它主干课程一样,同样担负着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任。在体操理论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它不仅可弥补传统体操理论课教学手段或者是教学方式的不足(粉笔加黑板)等,同时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量的输入,促进体操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台州学院2002、2003、200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18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对普通高校有关信息技术、体操方面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5人进行调查访问,更加详细地了解本题的研究现状、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方面的情况等,取得第一手资料。

1.2.2 调查法 随机抽取了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体育系学生共180人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发放前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共发放学生问卷18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98.89%,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达100%。为保证问卷所调查得到材料事实的可靠性,对学生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经检验其显著性水平P

1.2.3 逻辑分析法 对凋查、访谈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量化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息技术与体操传统技术教学的比较分析

2.1.1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使体操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充分结合,为体操教材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它具有强大的媒体播放的功能,较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具有动画模拟的能力等。

2.1,2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它除了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直接语言、情感、动作的交流外,还增加了运用多媒体设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使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讲授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更易理解、掌握。同时也使教学时间缩短,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授课工作量减轻。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体操专业的内容结合于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宝贵经验,制作出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生除了上课外,还可以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自己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以实现因材施教。这是当前现代化教育手段发展方向所拓展的教育方法之一。

2.1.3体操传统的教学特征 传统的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目前,我们的体操理论教学仍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这种传统课堂教学的固有教学模式上。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根据课前准备的讲课教案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而实际上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和讲解情况,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理解课堂内容(文字、图片)等都为静态的。在内容方面体操理论课还需要很多的图例和动作,例如场地、器材的形状和规格、技术动作的结构分析,比赛实况的场面等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难以形象表达,学生只能靠教师的讲解、草图演示来想像理解。由于教学方式的限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容易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产生厌烦的情绪,致使体操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1 4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取代于传统教学是必然的芝垮高校体操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培养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突出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教学内容上改变把“素材”当教材,教学形态上变被动为主动,教法的实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就可为体操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有利条件。其中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使学习者可通过计算机对话主动控制媒体信息和呈现方式,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主宰学习进度,甚至选择教学模式,可满足不同的个体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得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并且信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还能通过动态链接获得超文本、超媒体信息,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人的思维模式,从而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表1)。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体操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调查,从表中可得知,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是认同的。由于信息技术能全方位地通过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传递信息,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恰当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许多局部的、瞬间的、复杂的事物放大、定格式慢速、分解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得非常直观。因而在体操理论课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体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也是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深、接受快,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2信息技术在体操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

2.2.1 优化教学内容 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组织安排教学程序,能优化体操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上课中可随时调出编辑处理过的影音资料,学生从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很快会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直观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样也使学生看到,不仅是文字性的概念,听到的不仅是教师在讲台上的声音,而且还有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恰如其分的解说和动听和谐的音乐。这样所获取的体操知识途经是通过一些体操的形、声、过程等整合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识,从而起到了教师在传知中引兴,在兴趣中传知的作用。

2.2.2 突出重难点 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体操教学过程

系统化、规范化,体操内容更丰富,重点展示更简明扼要,操作灵活,界面友好;通过人机对话,集中注意力、大容量、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从三维空间展现出来,并对重、难点进行分析,制作成演示速度快慢不同的多媒体动画,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应掌握的内容。在讲解时只要点出相应的功能键进行演示,就可将所需的图形或动画等调出并进行描述,让学生一目了然,熟记于心。让学生从动态的视觉信息中化解知识难点,增强使用价值。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既能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又能看到具体示范,在观察思考中自然就了解各种教学内容的不同风格特点。这就既成功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 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中对教学双方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能够让学生从体操理论的角度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录相剪辑,制作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变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了解,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不仅只是教师讲述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传授知识方法给予关注。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对自己受教育的环境很重视,因为学生要走上社会,他们需要与社会同步。信息技术引入体操理论课,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在接受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同步感(表2)。

从表中得知。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体操理论课教学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以真程度也有显著差异,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满意的,同时所调查的对象也一致认为应以推广。

从教师角度来看,要使学生在体操理论中获得广博、科学和准确的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更注重选取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

2.3实施信息技术在体操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注意事项

2.3.1精选教学内容 体操理论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布局。在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过程中,力争做到紧扣主体、主次分明、画面清晰、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重点。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是体操理论课的基本前提,也是满足学习者基本需求所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

2.3.2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逐步完善。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拓宽本学科的知识领域,而且也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因此作为体操教师也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理论教学,使体操理论课教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2.3.3体现体操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教学,它有利于揭示体操运动规律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体操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它对减轻教学负担,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深度上,它可通过与计算机交流,由计算机提供信息、学生反应、计算机进行判别处理、如此反复,直到掌握为止;教师可据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信息交流渠道越多,效果就越好。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教学,这无疑是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操作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71-02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o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WANG Zi-quan, YAN Pe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ation o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It gives some examples of Course Reformation.

Key words: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re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越显突出。而早期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主要是局限于操作系统原理的学习和一些典型算法的实践。这势必使学生很少了解实现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技术,不利于培养在新形式下的创新人才。

本文讨论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考与实践,求助于识者,以不断提高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水平。

2 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概念多、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实践环节又不容易操作,它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弄懂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上机实践;不但要懂得硬件知识,也要懂得软件设计理论。

当前操作系统教材编写的内容差别不大,主要是以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操作系统接口为主线安排,主要问题是:注重操作系统的原理,轻视操作系统内部的具体实现技术;注重传统的操作系统技术,与实现操作系统的新技术相脱离。由此学生感觉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难学、枯燥、甚至学了没用的思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该课程教学难点集中表现在:内容十分庞杂,涉及面广,与计算机软、硬件及用户都有着密切的交互;实践性强,与实际运行着的各类操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发展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们。

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为了培养在新形式下的创新人材,我们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先取的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其它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类似,同样是随着系统结构和实现技术的变更而发展。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硬件、软件设计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的限制,系统原理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技术相对于现代操作系统来说已过时。因此,在确定操作系统原理授课内容时,我们跟踪操作系统原理和相关技术的教材,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原理中过时知识,引入现代操作系统中采用的设计原理的实现技术,增加现代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的实例。如:我们放弃了传统操作系统中作业、作业管理的概念,强化了现代操作系统用进程、线程概念设计原理,并增加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实现原理的面象对象技术的内容。在操作系统设计原理的各部分授课时,选用了Linux、Windows操作系统中相应的实现技术和原代码做为案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向学生传授了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技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了使学生学习这门课从枯燥变为生动,从学习感觉难变为较易,从感觉学了没用变为学这门课有用的三个转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充分贯彻落实我院 “三T(Theory理论、Test验证、Try实践创新)”的教学目标,设计了6个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内实验项目,并且也设计了3个基于Windows 2000操作系统课外实验项目,它们覆盖了Linux、Windows环境下的进程控制、进程通信、线程(或者进程)同步和调度,存储器管理、系统调用,文件系统等方面。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操作系统设计原理的理解,更进一步的掌握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各种实现技术,增强了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的积极性,训练了同学们用操作系统原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地,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训练。这样彻底的贯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3.2 教材建设

搞好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是重要的保证。我们在积极跟踪国内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汤子瀛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作为教科书。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推荐学生使用曾平编定的《操作系统―习题与解析》一书作为学习辅助材料,该辅助教材收集了大量的操作系统原理习题和解答,学生可能自主地选择做其中的习题,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总结学习成效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不枯燥,课程组教师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讲议》(自编,未出版)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自编,未出版)。

在自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讲议》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在汤子瀛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材中,相应的设计原理部分增加Linux或者Windows操作系统是如何实现的技术案例和部分原代码。例如:在讲授进程控制、进程通信原理时,增加在Linux环境下的实现技术和源代码案例,在讲设备管理时,增加在Windows环境下的实现技术和源代码案例。这样做起到了学生从学习枯燥、抽象的操作系统原理变为学习生动的、具体的操作系统知,同时训练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的能力。

在自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中,我们设计有要求在Linux环境下完成的实验项目,也安排有要求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的项目,其中,一些要求在Linux环境下完成的项作为在课内必须做实验,其除的实验项目作为课外实验。

3.3 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效考评

3.3.1 教学方式

围绕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学习主要教师为中心,讲授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实现的技术,以及在具体的操作系统中是如何实现的,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例如:我们在讲授分是操作系统中实现的关键技术―时间片轮转调度策略时,向学生指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信道复用技术―时分复用,就可采用的这个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由器、交换机的设计中,否则可以考虑采用该技术。课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讨论,我院建立的课程网站,电子邮件,BBS,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电子邮件,BBS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注重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小作业与大作业相结合。我们通过选择性的布置一些巩固所学的操作系统知点识、检测所学的知识成效的小作业外,同时,在学习课程的中后期,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系统课程的大作业,训练学生应用操作系统原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我们把操作系统的实验设计分成2部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课内实选择自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中的几个项目,要求这些实验项在Linux环境下,由教师指导,每个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此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用所学的软件设计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实现操作系统设计原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进程控制、进程通信、线程(或者进程)同步和调度,存储器管理,同时既巩固所学的操作系统设计原理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也达利用实验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知识的理解。我们把自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中其除的项目布置学生课外实验。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每位同学做完所有的课外实验,因此我们的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布置一个实验项目,同学能过自学习完成,然后把各组同学组织在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个体学习与协同学习相结合。学习首先是个体化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孤立进行的活动。人类个体的学习活动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才得以进行,学习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操作系统的课内教学、课内实验,我们采取的是由教师讲授、指导,由学生通个体学习的方法完成学习内容。课外教学、课外实验,我们组成有教师参与课外学习协作小组、课外实验学习小组,过过网络讨论、电子邮件、BBS等环境,进行协作学习。

3.3.2 教学成效考评

教学考评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仅讨论对学生学习成效考评,其考评目标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项目、内容、方式与标准应据此而定,做到合理、公平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建立相应试题库。

根据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理论性、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特点,我们确定采用了动态的过程考评和静态的课程结业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动态的过程考评包括平时的课内作业、课外学习完成的大作业、课内实验、课外实验。静态的课程结业考评包括课程结业的理论笔试和实验测试二项。其中课外布置的大作业、课外实验采用报告、答辩、演示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考核,提高了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是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应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下去,将操作系统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参考文献:

[1] 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 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2.9.

[2] 曾平,李春葆.操作系统―习题与题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操作技术论文篇10

在职能层次的划分中,各层次人员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工艺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间层次,属过渡性工作的人员,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充当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与技术操作工人之间联系人。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的核心业务是工艺设计,两翼则与上下层次之间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中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开发同属设备设计,有共同之处,现场工艺服务与技术操作同属应用技能,有相通之处。这样,工艺技术人员与上层或下层人员之间才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当好联系人,同时做好对上、下层的工艺服务工作。

在三个层次中,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产品设计,但必须了解工艺,否则设计出产品难以制造;工艺技术人员侧重工艺设计,但必须了解设备和技术工人操作,否则设计出的工艺将难以实施;而技术操作工人侧重操作,若不了解设备和工艺也无法进行操作。因此,各层次人员的素质上具有主辅结合的综合性。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中,各系列人员在纵向上具有从低到高的等级,在等级范围上具有交叉性,即下一系列人员的高等级和上一系列人员的中等级横向处于同一级水平线上,技术业务水平相当,无地位高低之分。这样有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在自身特性及延伸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实际工作钻研和各种途径、方式进修,由初级向高级延伸发展;也可以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纠正“重设计、轻工艺、鄙薄操作技术”的不良倾向。

三个层次人员的分布呈三角形:最上层是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人数最少;中间层是工艺技术人员和技师,人数稍多;下层是广大技术工人,人数最多,是产品制造的基础,离开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话,不但产品造不出来,质量也不能保证,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更难以实现。我国很多产品因竞争力弱,为保证优质品出口,只能把一般品及等外品销在国内。而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以上海电站汽轮机制造为例,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技术,只能生产30万千瓦以下机组,60万机组要合资合作生产。现在能生产120万千瓦机组,其汽轮机制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是靠几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技术人员,带领技术工人和技师共同研究,经过上百次工艺试验而攻克的。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再先进的产品,如超超临界的超大型发电机组,也是造不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能以优良产品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技工―技师培训和工艺技术教育,重视青年工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工人、技师和工艺人员的素养,以适应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将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和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和工艺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重视技工、技师和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促进这类人员成长。在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技师上,我们需要拓展阶梯式人才结构系统,完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系列等级制度,大力加强对技工和技师的培训和技术教育。

二、机械工程认识论基础

工程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包括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其中物理工程又分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核工程等。工程属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物体、物质、物质生产、各类工程等,研究的是物的理,物质的化合和化分等,化合化分中物质有活动,是自然的,没有思想支配的,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两回事。既然提到物的理,理是什么?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条理,二是道理。将小道理、中道理和大道理组合在一起,就升华为某项理论。

人们对工程的认识是从观察、实验和思考中得来的。具体说来:人们生活在工程领域里,参加了一些技术性劳动,观察到大量的物体的表象,经过梳理归纳,得到同一物体的几种表象元之间或表象元与内因的关系(元是物体内因和表象描述的基础单位,又称参元,含有元素、因素的意思),进行调查和思考,加深印象,得到对物体的初步看法,经过大脑加工,即分析和组合、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知识上升逐步形成理性知识,即物体的概念、物体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等的认识。然后进行限定方向的实验和必要的现场试验(没有把握,有一定危险),经过论证,得出同一物体的性质、工作原理和变化规律等,即得到技术知识和理论。如刚体的直线运动,有几个表象元S、v、a、t,得出相互关系的公式S=vt+(1/2)at2,再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表示外因――力F是产生表象元――加速度a的原因,是其他物体对该刚体的作用,加速度a的大小与刚体内因――质量m的大小成反比。若为转动工件切削加工,切削速度v=πdn,其中d为工件直径:米,n为工件转速:转/分,切削速度v:米/分,所需电动机功率N=F・v/612,其中功率N:千瓦,切削力F:公斤力,切削速度v:米/分。若物体不是固体而是流体,研究的是一个液压系统,则要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一是从油泵流出的油液到工作油缸,沿程对各个截面的相关参元的关系p+(1/2)ρv2+ρgh=恒量,p为压强,ρ为油液的密度,v为油液流动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该截面处油液的高度,这就是伯努利方程;二是油液流过管路和流经局部的压力损失之和P=∑p+∑p.,P为总压力损失,p.为管路沿程损失,p为局部损失(上述P.p实际代表压强,俗称压力);通过上述两个方向的描述就知道液压系统的性质。为了增加油缸中活塞移动的稳定性,还可引入伺服控制,即在油缸内流量或压力发生小的变化时,将其变量v、p反馈至伺服阀,引起伺服阀的开口微调,使v0,p0,减少及消除这变化,使油缸中活塞移动稳定。加了伺服控制,原液压系统就变成液压伺服系统,增加一个方向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其参元的相互关系用二阶微分方程表示。

人们对工程的行动是从技术知识、理论到实践应用取得经验的过程。知识从广义来说,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经验相对应地结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知识才能说是完全的知识;否则将造成片面性或局限性。人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了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操作经过多次重复,熟练而形成技能,进一步提高则转化为技巧,形成技艺。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个部分,操作技能属体力技能,心智技能属脑力技能;只有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对应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技能。完整技能水平有高低,只有达到技师(一般工艺水平)和高级技师(高级工艺水平)要求,才能称高技能;若技能不完整,则施工将发生困难,甚至陷入险境。工程技术领域里,实践是指产品和工艺设计、现场技术性劳动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工艺试验,实践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除产品和工艺设计、技术性劳动、工艺试验外,还可包括其实习、见习等方式。在接受工程项目时,人们先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做好准备工作,若别人已做过这事,则要了解实施情况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对技术操作项目,要检查工具、设备及材料是否备好,对技术设计项目要检查有关资料和技术文件、手册是否备齐,然后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工程实践的主要作用,一是促进了解和理解实情;二是养成技能,发展能力;三是积累实践经验,或获取较为完整的试验数据;四是检验所用的技术理论、采用的手段方法是否正确。

三、技术操作工人的类别和知识、技能、能力解析

通常我们称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为技术操作工人。对手工工艺劳动、操纵设备生产或控制设备运行等我们均统称为技术操作。人们的各项具体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技术操作工人也不例外。不同岗位的技术操作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比重和强度不同,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水平高低和复杂程度不同。按照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技术操作工人可分为技艺型、技能型、智能型三类。

1.技艺型:工人使用工具进行手工劳动,操作具有技艺性。这种类型工人要求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但更注重操作训练和实践锻炼,在操作技能上能达到高度技巧,有的还和一定艺术相结合。如币模雕刻工、金银首饰工、古建筑雕塑工、厨师和服装技师等。

2.技能型:实际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并重型,简称技能型。工人熟练地操纵机器(包括使用工夹具、专用装置等工艺装备)进行劳动。它既要求具有部分技术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操作训练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机械加工工人、印刷工人、炼钢工人等。

3.智能型:工人使用仪器仪表,调试设备或控制小型设备运行等。工人操作较简单,但必须以相当的技术理论知识为指导,要求有较高的心智技能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如电子计算机的软件调试工、机械自动线的调整工、制药的流程试验工、发电厂的锅、汽、电值班运行工、化工设备的岗位操作工等。

下面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各类技术操作工人的技能和能力结构。分别选择各自具有代表性工种,如车工(技能型)、钻工(技能亚型)、厨师(技艺型)、计算机软件调试工(智能型),对其具体的技能和能力项目组成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抽象和比较,从中找出反映本质的特征(具体内容略)。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对技术操作工人可以实行两种技术等级制:一是“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二是“技工――技士――技师――高级技师”。前一种适合于技艺型和技能型的技术操作工人,后一种适合于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

第二,从技术操作工人系列中晋升技师的主要条件,一是工艺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知识和特高技艺水平,有绝招或杰作,并能总结经验、编写教案者;二是技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和较为完整的高级技能,能完成一部分高级作业,并从事现场技术操作指导相关或一般的工艺服务者,或能从事专项工艺试验者;三是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高智能水平,能对运行程序和参数提出意见,并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者。

四、技师职称和职能方面的讨论

当前对技师职能、职称的认识,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均不够一致。人们一般对人员档次和职能层次往往混淆在一起,如认为技术员就是工艺员,实际上两者只是职能相当而不是相等。由于人们对职能和职称的认识模糊,不能认识到技师既是职称又是职能的双重性。

笔者认为,职称是规范化的职业档次,是人们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反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涵盖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职称是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是高级工程师,正高级职称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缺少涵盖技术工人的低级职称,因此尚不能覆盖全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操作工的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称号,同时也是职能,其中应知、应会标准是技术工人职能的具体化,工作实例是技术工人的实际工作,能反映从事的工作岗位。技师和高级技师称号既是职称,分别属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也是职能,负责完成部分高级作业、现场技术操作指导和工艺服务,或负责工艺试验,是工艺人员中的施工人员或工艺试验者。

我国在1954-1956年实行职务工资制时,曾规定技师的工资等级与工程师相当,条件是工人技术等级在六级以上、现从事技术工作者,这规定至今仍适用;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将从事技术性管理工作的工人出身干部也定为技师。在“”前后上海市又任命一批工人工程师,其中有“技术革新闯将”、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工人工程师大部分脱产从事技术工作,也有少数留在生产岗位从事高技艺性劳动;在1980年,又根据本人的文化技术理论水平和工作情况分别套改为工程师或技师。后来人事劳动部门提出在企业中开展工人技师评定,选择技术工人中尖子,授予工人技师职称,与工程师相当,但不占用干部编制。另一方面劳动人事部门又提出在事业单位系统,在有些部门或地区实行技师聘任制,并开展技师职务考评工作。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对技师设置问题的认识有摇摆,政出多门,前后不一,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未能统一,尚未定型。

这里顺便提一下英文字technician的翻译问题,可译为技术员(职业档次和职能)或技师(职称和职能);《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将从事一般工艺工作的人员定义为技术员,而将从事工艺试验工作人员定义为技师,英文都是technician,顾名思义说明了在职能上技术员和技师具有对等性。

各国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传统上也不一致。欧洲一些国家将经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作为培养技术员和工程师的基础。如德国双元制的毕业生,几年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经行业协会的专门培训和考试成为师傅,也可通过二年制专门学校教育成为技术员。而德国培养工艺人员有两个层次,除了技术员(职能为工艺员)属一般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以外,还有经过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工艺工程师(职能为工艺师)属高级的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这点是可以借鉴的。另外,本文提出技师、高级技师,其职能为完成高级工作、现场施工指导和工艺服务,或从事工艺试验,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理论知识、经验和较完整技能,属于一种工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应当进入而且实际上也已进入工艺人员行列,只是有人不承认技师具有职能罢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张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摇摆,加上旧传统影响造成“唯有读书高,工字不出头”,学生争先恐后去读高学历,以致社会上产生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亟待做好人事劳动有关制度建设,改变当前倒挂局面。

必须指出,技师的具体要求是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传统技师和当代技师之分。以机械加工和机床产品装配调试为例,单一车工或铣工完成高级零件已成历史,因一方面高级零件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机械加工分工细了或走向高级综合化,单一车工不可能完成机床主轴、长丝杆等加工工作,需磨工等配合才能完成上述工作;机械加工中正齿轮加工,由车工完成齿胚,然后由一系列滚切(或粗滚和剃齿)、齿表面渗碳淬火、磨或绗磨来完成,对伞齿轮或螺旋伞齿轮要通过特种机床和刀具加工来完成;同样单一铣工也不可能完成主轴箱的加工工作,还需经过镗工等配合,或由加工中心,才能完成上述工作。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机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机床的操作要求降低了,而对各道工序的刀具位置、空行程工作行程以及切削参数等的调整,则增加了要求,这是一种心智技能要求高、操作简单熟练的高技能。以产品装配调试为例,这是以钳工为基础的工种和专业工艺,但其对钳工传统手艺要求降低了,只需要简单的榔头敲击、锉削、錾削、锯割、钻孔、攻丝即可,现需要加强立体画线、轴瓦研配、部件研配和装配手感手艺,机床床身导轨可用铲刮机铲花(若对修理钳工,还需要铲刮手艺),因为机床床身导轨已经铲花、表面硬和绗磨,总装时只要对其相关部件配合研磨即可;若为精密机床,还可采取静压导轨系统;对装配质量的检查,早已不靠听运转声来判断,而是靠各种仪器、仪表来检测;机床装调技师同样要求较高的心智技能和动手相结合的高技能,如能看懂机床装配图、总装图和主要零件图以及电气原理图,能根据机床性能要求进行装配和调试。因此当代技师是以工艺划分类别,再划分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如一般机械加工技师、局部机械加工技师(可分为车磨、镗铣、齿轮、大件等)、高级机械加工技师、一般机床装调技师、数控机床装调技师、高端机床装调技师等。当代技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降低了,而心智技能要求提高了,所需的技能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完整的高技能,所需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理论水平要求相应地提高了,对技师要求具有高中文化和一般的或局部的工艺理论水平,对高级技师则要求具有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和全面深入的工艺理论水平。过去强调经验积累,现在需进行较多的工艺试验。我认为学校不可能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论点早已过时,完全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师,在学校打好基础,工作两三年后即成为专业技师。

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有一批高技艺或高级作业的生产者、技术工人出身的施工人员、工艺试验人员和高水平的智能操作人员,这批人的出身主要是技工学校等中职毕业生,需要解决职称以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促进其队伍成长。某一机床厂有一位中专毕业生长期做钳工,能胜任外圆、螺纹和齿轮磨床的总装和调试工作,被派往美国从事产品技术服务,够得上评高级技师,也可评为工程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某汽车零件公司系统内技工大多为技能亚型,即熟练工(技术等级只有初级和中级),有一次要在工人中找一些有绝招的尖子评工人技师,结果非常难找,最后找到一名车工中的熟练工,单一做加工活塞环外圆用的凸轮(特殊曲线)的上报充数。这说明要根据技术操作人员的不同类型,按照不同条件来选取评定技师,不能把高级工与技师混为一谈,不能取消高级工,不能搞一刀切。

五、技工―技师系列等级制模式

为了全面培养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的操作技术人才,可以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以及技术操作工人分类来确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条件,可在技术操作工人及延伸中试行下列技工―技师等级制。由于智能型操作人员情况多样,难以归纳,本文先针对技艺型和代表性技能型操作员工,提出其各个级别在职能上的原则要求,列表如下:

操作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1公司技能员工队伍现状

技能操作员工的统计主要以公司现有岗位分类为主,包括:生产、生产辅助两大类。公司技能操作员工基本情况:

(1)年龄情况:公司现有技能操作员工187人,平均年龄为27岁。

(2)学历情况:现有技能操作员工中,本科共有10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6.17%;大专54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33.33%、高技28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17.28%、中技49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30.25%、中专12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7.41%、高中及以下共34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14.81%,公司的技能型员工主要以大专、技校生为主。

(3)技能取证情况:公司现有187位技能操作员工中,162人取得与本岗位相关证书,25位员工未取得,在未取证的员工其平均年龄均在35岁以下。

(4)技能操作员工技能等级情况:技能操作员工的技能等级集中在中高级,主要原因为公司近年来技能型员工以应届大专及高中技校生为主,他们在毕业时基本上都能取到一至两个中、高级操作证。

2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偏小、参加工作时间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员工有114人,占全体技能型员工的60.64%,虽然他们从学校毕业时就已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但其实际技术水平与工作多年的技术工人相比,其技能水平要大打折扣。

(2)技能单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乏;公司技能型员工技能比较单一,在其取证中,取一个证的员工有119人,占技能操作员工总数的63.64%;取两个证的技能员工有40人,占技能员工总数的21.39%;具有高级工、技师技能证书的48人,占技能员工总数的25.67%。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到位。

(3)青年技能操作员工文化理论基础较好,但技能欠缺;青年技能操作员工的理论文化基础比较好,其缺乏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更好地加以运用,我们拟建立各种“改革奖”,鼓励技能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合理的小改小革。

(4)技能操作员工使用率较好与技能操作人员流动率较低;公司技能操作人员流动率较低,我们要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引进竞争意识。在员工的合同期内予以合理考核,对于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员工坚决予以解聘,鼓励员工进行与岗位要求相关的在职学习。逐步提高、多角度规范建立合理的技能员工梯队。

3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1)对技能操作员工不够重视;技能型员工,特别是高技能员工是现代制造业企业员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要明确认识。

(2)开发机制不够健全;由于企业生产及工艺现状,某些岗位对技能型员工的实际操作要求不是太高,从而对其技能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制约,对技能操作员工的培养开发主要表现在岗位任职资格的培养之上,缺乏其技能提升培养,员工普遍没有技能提升欲望。

(3)现有培训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激发员工的培训欲望与学习精神。

(4)在分配制度上,公司给予学历型员工待遇较好,而给予技能操作员工在政策上倾斜不够,在物质和待遇上与学历型员工相比较低。

4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

(1)领导重视、观念更新、目标明确是技能型员工培养的基础;企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队伍不仅包括高学历人才,也包括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高学历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要同时加强培养。

(2)掌握企业技能型员工的素质现状,建立技能型岗位的素质模型;根据公司现实摸清技能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根据岗位要求,结合国家标准,推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的两个模式,以技能为中心,能力为根本的宗旨,尽快建立公司各级各类技能操作岗位的素质模型,作为技能操作人员的晋升通道。

(3)循序渐进,合理控制各类、各技能人才的数量及比例。

(4)技能操作人员的具体培养结合公司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加强理论学习,培养技能员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技能员工除了要具备高技能水平外,理论积淀非常重要。

②加强“师徒制”的培养模式;采取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培养方式。使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对能够带出优秀学生的师傅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建立技能操作员工的师傅带徒制度。

③采取有效培训手段;做实岗位素质模型,以上岗条件为主导,加大培训数量及质量。在原有引进讲师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授课,把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进而编制成册,采用口授、现场示范、以往经验等多种类型。

操作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25-02

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如:电工、焊工、热切割工、架子工、冷库操作工、中央空调工等。《安全生产法》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在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作业。这类作业实行安全资格准入,其考核发证部门是当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1 考试内容

和考取驾驶证的过程相类似,特种作业人员需要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的考核。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特种作业《培训大纲》和《考试标准》的相关要求,在考核中着重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基本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

这部分的考核内容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特种作业的基本知识。体现在理论考试当中,如法律法规知识,特种作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等。而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考核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用具,仪器,仪表的正确佩戴和使用等技能。如高处作业者是否会正确使用安全带等防坠落用具,电工是否会正确使用万用表、兆欧表等工作必需的仪器、仪表,有限空间作业者是否会对受限空间内的氧气含量、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测量等。

1.2 专业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规程

所有的特种作业操作过程在前人经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都形成了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技术规范,这部分内容无论在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专业知识包含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把这些知识正确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就是技术能力,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比方说电工理论考试当中有关供电系统三相四线制(TN-C)和三相五线制(TN-S)的大量相关题目,死记硬背这些题目的答案虽能让考生得到理论考试的分数,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能把供电方式的构成,供电线路的来龙去脉,这两种供电方式的区别,线路的侧量,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的措施,漏电保护器的正确使用等多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考生通过考试就会容易许多。

1.3 危险因素的辨识和隐患排除能力

隐患这个概念对于安全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特种作业人员大部分都是企业一线员工,他们是否具备隐患排查能力和危险辨识能力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来说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在理论考试中体现为一些判断题,即回答能不能这样操作。而在实操考试中则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操作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三方面考察,即操作设备是否安全,人的操作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内容。

1.4 应急安全知识和避险能力

事后应急处置也是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作业条件,不同操作过程,能够发生的事故种类也是不同的。如高处作业易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所以高处作业人员应具备创伤止血、包扎、搬运和急救方面的知识。电工作业人员则要掌握触电急救相关的知识,如:心肺复苏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焊接与热切割人员要重点了解火灾爆炸应急方面的内容等。

2 培训形式

特种作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的培训获得国家安监总局《考试标准》所要求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2.1 以企业安全培训为基础

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是特种作业人员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特种作业人员将面临的工作条件、工作要求、工作风险等。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对同种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机械加工企业中的电工和装饰装修企业中的电工,从作业上就有本质的区别。对于这种不同需要企业针对该企业的特点进行培训,其中包括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另外安监局相关文件中有特种作业人员要具备中级以上的技术水平方能参加特种作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考核过程中遇到过进厂刚刚几天的员工来参加考试的情况,显然这样的考生连自己单位的工作情况都不了解,没有具备特种作业相关的安全知识、技术能力、安全意识,怎能通过考试。特种作业操作是国家认可的独立上岗资格,对于企业来讲新入厂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可安排其跟随老师傅做辅工作,安排相关安全培训,技术培训,定期考试来作为促进其快速了解工作现场安全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手段。

2.2 以特种作业培训为提高

不可否认,特种作业人员理论、实操考核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面广并以安全角度为出发点。所以安监局认可的培训机构以《培训大纲》为基础从事特种作业通用性培训,这类培训以特种作业通用的安全规程和规范要求出发,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使考生把零散的知识点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要考生了解怎样操作才是安全的,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不这样操作会有什么危险,一旦发生了危险要怎样做等相关安全问题,以提高考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2.3 以专业技术知识为补充

在安全领域,有一句话叫“安全技术不分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企业中管工程质量的部门也要在安全文件上签字,一个项目的安全措施也要通过技术部门的审核。在特种作业考核当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安全与技术永远不能被完全的一分为二,安全管理手段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标准需要符合安全的需要。特种作业人员在本质上说是一种面临操作风险较大的技术工人,这就要求特种作业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了解“所以然”的问题。

随着国家安监总局对特种作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考试流程,考试内容的要求越来越具体,近一段时间以来,考生反映考试难度加大,不容易通过考试。但是,只要企业、培训机构、考生个人都能担负起自己的培训职责和学习义务,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资格应该不是难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